You are on page 1of 15

陕甘合计死亡失踪人口约 2000 万,其中汉民死亡失踪人口约 1200 万,回民死亡失踪人口近

800 万,其他民族数据不详

同治陕甘回变[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折叠]本条目存在以下问题,请协助改善本条目或在讨论页针
对议题发表看法。
本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2017 年 3 月 19 日)
本条目中立性有争议。内容、语调可能带有明显的个人观点或
地方色彩。(2012 年 1 月 29 日)

关于在此之后发生的沙俄支持下的新疆的回民动乱,请见“同治新疆回变”。

同治陕甘回变

日期 1862 年-1873 年

地点 中国西北

结果 清政府胜利
动乱平定后,一部分回民逃入中亚

参战方

清政府 陕甘穆斯林

指挥官和领导者

左宗棠、多隆阿 马化龙、白彦虎等

中国伊斯兰教
教史

唐朝 · 五代十国 · 宋朝 · 辽朝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同治陕甘回变 · 云南回变
1911 年至今

教派

格底目 · 依赫瓦尼 · 赛来菲耶 · 西道堂

苏菲派 · 四大门宦
虎夫耶 · 嘎得忍耶
库布忍耶 · 哲赫忍耶
白山派 · 黑山派

人物

白寿彝 · 包尔汉 · 陈广元 · 陈汉章


陈克礼 · 陈裕菁 · 傅统先
哈再孜 · 胡登洲 · 姬觉弥 · 金吉堂
李铁铮 · 林松 · 刘锦标 · 刘智
马德新 · 马哈什 · 马坚
马联元 · 马邻翼 · 马松亭 · 马注
买买提 · 木罕买提 · 穆萨 · 纳赛尔
纳忠
祁静一· 庞士谦 · 萨阿德
沙比提 · 沈遐熙 · 时子周 · 索图克
仝道章 · 王浩然 · 王岱舆 · 王友三
王静斋 · 伍特公 · 伍遵契 · 马来迟
夏木西丁 · 杨敬修 · 伊本 · 玉素甫
张杰 · 张中 · 周仲羲 · 安士伟

文化教育
汉文《古兰经》
维吾尔文《古兰经》
哈萨克文《古兰经》

古兰经善本 · 汉克塔布 ·清真寺


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 · 经学院列表
回回话 · 小儿经 · 中国体
清真菜 · 武术

组织

中国回教俱进会

中国回教学会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

人文地理

北京 · 上海 · 天津 · 宁夏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新疆
河南 · 河北 · 山东 · 山西
云南 · 四川 · 贵州 · 重庆 · 西藏
浙江 · 福建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吉林 · 辽宁 · 黑龙江 · 内蒙古
安徽 · 江苏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香港 · 澳门

人口

回族 · 维吾尔族 · 哈萨克族 · 东乡族


柯尔克孜族 · 撒拉族 · 塔吉克族
保安族 · 乌孜别克族 · 塔塔尔族
藏回
东干人

本模板:

 查看

 讨论

 编辑
同治陕甘回变(1862 年-1873 年),是于 19 世纪清朝同治年间发生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一场大规模的

反清起义,也参杂了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的相互屠杀。同治回乱自 1862 年起直至 1873 年结束,持续

10 余年后才被清廷左宗棠部完全平定。

这场战乱除了在陕西及甘肃外,还波及宁夏、青海及新疆,对中国西北地区经济和文化造成了巨大的

破坏,史料显示,陕甘两省共损失人口总数约 2000 万人。这一数字包含了同治年间由陕甘抽调镇压

各路叛军后的死亡与失踪人口的总和。[1][2][3]

战后,清廷将许多战败的回民叛乱者强制迁移到西部更偏远的山区和土地贫瘠的地方[4]。

目录

[隐藏]

 1 历史背景

 1.1 云南回乱

 1.2 清廷压迫

 1.3 陕西防务空虚

 1.4 野心家趁机起事

 2 叛乱过程

 2.1 圣山砍竹事件

 2.2 乱事扩大及清军反攻

 2.3 胶着

 2.4 回军败亡

 2.4.1 陕西
 2.4.2 宁夏

 2.4.3 河州

 2.4.4 西宁

 2.4.5 肃州

 3 清廷的善后措施

 4 主要影响

 5 人口对比

 6 参考文献

 7 外部链接

 8 参见

历史背景[编辑]

云南回乱[编辑]

咸丰六年(1856 年),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推动下,滇西爆发了回、汉、白、彝各族人民的反清运动,

回族杜文秀被推选为“总统兵马大元帅”。亦称回乱,其中杜文秀攻占大理,杜文秀任大元帅,辖属由

回族、汉族、黎族、白族组成的 18 大司。亦传杜文秀本人意图在云南建立伊斯兰苏丹国(实际上当时

杜文秀政权邀奉太平天国为正统,有大司马、大将军、大司空的汉家管制)。大理政权末期,杜文秀

义子刘道衡(实际上只有大理城被围后刘道衡和英缅当局进贡给英帝国的名表中才有这一称呼,并

未发现杜文秀本人有苏丹名号的任何直接依据),曾以苏丹亲王(刘道衡在大理城被围后曾以此名

号出使英国,路上大理城即被破,杜文秀本人并不知道刘道衡出使英国的事项,因为早就被围城。杜

文秀本人留下的印章和署名都是兵马大元帅,从未出现苏丹称号。)的名义赴伦敦,向英国女王献表

求助,但被英帝国拒绝(时下,太平天国已经彻底被西方放弃,英帝国已经和清廷做好了交易)。期
间清廷平定回乱,刘道衡滞留缅甸。云南回乱(严格意义上来讲是云南多民族叛乱,因为参与者不仅

仅是回族,汉族、黎族和白族都占有相当比例)迅速波及到贵州、四川,乃至回民聚居的陕甘。云南

回民头目任武在这时前往陕西鼓动宣传。

清廷压迫[编辑]

清朝同治年间,西北的官僚和地主对西北人民施行沉重的田赋附加的剥削。清代的田赋附加,起于康

熙六十一年,当时每正赋银一两之上加征“耗羡”二钱,以为政府办公费和官吏津贴之用。乾隆年间,

加征 “平余”,巧立名目,摊派重叠。到了嘉庆道光年间,正赋一两之上,“正耗”、“平余”加至一两五

六钱之多,换言之,实收的田赋增加到了正规田赋的 160%。陕西田亩,除了民田之外,还有元明时

期留下来的“屯卫田”、“更名田”,都是官产,农民种官田者,必须缴纳 “本色”、“样粮”、“土粮”、“余

粮”等,仓吏收租时,巧立名目,把十多个项目摊入租赋之中。在同治年间以前,以永丰、敬录两仓

道来说,每年政府收入的征粮不过十八万石,而官吏对纳粮百姓的剥削量就有二十几万之多。贫苦农

民,无论回汉,已经无法生存,还有忍受附加之外的差徭。[5]西北地区,清代一直战事不断,自从

统治者发动新疆、西藏、金川、镇压白莲教等战役以来,兵差特别繁重,例如乾隆二十年,为供应索

伦锡伯军队过境,陕甘八个州府供应的军需物资,派遣了一万一千九百头马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

府对外割地赔款,对内需要筹措大量军费镇压各地农民起事,因而对农民的苛捐杂税更为加重。陕西

地区,在回民暴动之前就爆发过两次农民运动。第一次是咸丰六年(1856 年),渭南县渭河以北的

农民,反抗盐课摊派而“交卸农具”,它是类似工人罢工的消极反抗办法,后来很快就被官府瓦解

[5];第二次是在咸丰十一年(1861 年),临潼县李桥人杨生华号召村民起义,渭河以北几个大镇都

参加了,与官兵相持数月后失败,杨生华全家被杀。[6]鸦片战争之后,清廷割地赔款,财政负担加

重,开始加剧了赋税和徭役。自太平天国蹂躏江南以来,清廷丧失了最大的财政来源,财政压力就被

转移到了北方。随着咸丰末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直隶遭受威胁,河南山东捻军的爆发以及云南贵州

等地回民战争的加重,其财赋之压力更转移到了西北及山西等地。陕西是西北比较富庶的地区,被视
为饷源所在,成为清政府以镇压太平天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主要基地之一。《清实录》记载:“此

时京饷及各军饷粮,均赖山、陕西省接济。”湖北巡抚严树森说:“陕西为财赋之邦,西、同、凤三府又

为精华荟萃,近年用兵各省,皆借陕西协饷聊以支持,即京饷巨款亦多取盈于此。”[7]

陕西防务空虚[编辑]

当时南方和中原发生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陕西清军大部奉调南下,陕西清军空虚,后期陕西回乱

匪首十八个元帅之一的白彦虎就曾被征召参与镇压太平天国等叛乱。匪首白彦虎逃到中亚后每提及此

事都责怪自己当初认贼作父竟然帮助满清镇压起义军,其回忆录被李科库记录下来,现存于圣彼得

堡国立历史档案库。李科库是秀才出身,是跟随回乱份子逃到中亚的人中为数不多的能识文断字者。

野心家趁机起事[编辑]

当时前江西巡抚张芾因母亲去世,丁忧在家,咸丰十一年(1861 年)太平军与捻军进逼陕西,清廷

起用张芾协办团练抵御。[8]因陕西秦家寨回民被汉民团练等屠杀,并传言留下“秦不留回”的传单,

引起陕西回民恐慌,一时间民情激愤。而太平天国和捻军,西南顺天军正在同清军鏖战,清军同以回

民为主的云南叛军亦是相持不下。云南叛军邀奉太平天国为正统,首领杜文秀自封兵马大元帅,下设

三公,高举兴汉除满大旗,临时都城设在滇西重镇大理,下辖回、汉、黎、白等民族组成的 18 大司。

从云南逃到陕西的任武,错误的认为秦家寨惨案只是开端,清军正在调兵来陕西,此时只是佯装安

顿陕西回民不要起事。回民起事初期,因太平军和捻军已经进入陕西,陕西籍的张芾在当地素有声

望,遂自告奋勇,亲身调解回汉冲突。他点名要回民头目任武出面,任自当时发生回变的云南来,率

领回众绑架张芾,并声称在张的坐轿发现“秦不留回”的传单,将张芾杀死,又为消除回民疑惧,杀

死自己的妻儿[9]。新老教派的教宦门阀也趁机纷纷起事。

叛乱过程[编辑]

圣山砍竹事件[编辑]
圣山砍竹是发生在回变前夕的一次严重的回汉械斗。旧史籍认为战乱是由砍竹事件引起的。[10]“四月

发贼从大峪出,渭邑(渭南)赵权中曾募回勇五百防刘峪口(在华县南),至是溃逃沿途滋事,经

圣山村砍竹,瓜坡斗殴,回勇赴州控诉,濮公(华州知州濮尧)询其理屈,堂谕:‘向后回伤汉民一

以十抵,汉伤回民十以一抵。’[11]快头秦英回民也,忿忿下堂谋变益亟。”[12]巡抚瑛棨奏折中也称:

“查此次汉回起衅,由华州回民购买竹杆,因汉民增价居奇,互相争闹,遂致毙伤回民。”[13]

乱事扩大及清军反攻[编辑]

1862 年五月张芾被回民杀害后,回民武装发展迅猛,于 1862 年 6 月底围攻陕西省城西安。同年回民

马占鳌、马桂源、马文禄等各自在甘肃(省境包括今宁夏、西宁市)境内起兵,哲合忍耶派教主马化

龙也在金积堡(在今宁夏吴忠市境内)起兵。1862 年五月,清廷命令多隆阿督办陕西军务,可是多

隆阿的部队在途中被太平军所阻,清廷于是另派胜保带兵入陕。胜保被回军击败,却谎报战胜,清廷

只好再命多隆阿进兵陕西。多隆阿于十一月抵达潼关后,胜保就被清廷解职及逮捕回北京审讯,由多

隆阿负责在陕西与回军作战。1863 年二月,多隆阿攻占回军在同州的两个重要据点羌白镇和王阁

村,九月攻占苏家沟和渭城湾,杀死敌军一万七、八千人。至此陕西回军被迫向甘肃撤退。

[14]:99-100 多隆阿又攻击当地“顺天军”蓝大顺部,1864 年 4 月 1 日,多隆阿收复盩厔,进城时遭流弹

击中,延至 5 月 18 日伤重不治。

回民起事后,大量汉民从乡间逃入有清军和民团防守的城市逃避杀戮。1863 年正月,回军攻陷固原

城,“城内官民男妇共死者二十余万人”。[15]1863 年八月,回军攻陷平凉府城,“官员死节者百余,

士民死者数十万”。1863 年十月,回军在宁夏府城屠城,“汉民十余万被屠殆尽”。同月马化龙的回军

进攻灵州城,有城内回民作内应而攻陷灵州城,“屠戮二万余人”。同年巩昌府“城内回民二千余人,

俱为汉民杀尽”。1864 年二月,回军攻陷渭源县城,“屠毒生灵以数万计,满城官员皆死之”。[16]

胶着[编辑]
多隆阿死后,清廷任命杨岳斌为陕甘总督接手镇压回军。陕甘地区此时除了战乱更有旱灾,境外接济

又不足,当地清军粮饷短缺,多次发生哗变,杨岳斌无法解决问题,遂于 1866 年请辞,清廷改派左

宗棠接任陕甘总督。[14]:103-104

1866 年,回军攻陷靖远县城,“汉人死者男妇约十万”。1867 年四月,回军攻陷合水县城,“人民杀毙

饿死者十有六七”。[16]

回军败亡[编辑]

左宗棠接任陕甘总督后,认为“进兵陕西,必先清关外之贼;进兵甘肃,必先清陕西之贼;驻兵兰

州,必先清各路之贼”。[17]左宗棠首先进攻捻军,1868 年西捻军被平定后,左宗棠回到陕西进攻回

军。有鉴于前任杨岳斌因粮饷不足而一筹莫展,左宗棠计划推行屯田,以及从外地买粮运入陕甘。左

宗棠的军队大量配备西式枪炮,是后来成功消灭各地回军的重要原因。左宗棠派刘松山进攻陕北,

1868 年十二月,刘松山军击败以陕北为根据地的汉人武装董福祥军,董福祥遂率领部众逾十万人归

降,刘松山择其精锐编成清军三营加强兵力。[14]:108-109

陕西[编辑]

陕西回民武装在甘肃东部成立了“十八大营”,反击陕西。1866 年回军退守甘肃。陕西回军马正和、白

彦虎等部以董志原(今甘肃宁县)作为主要根据地,总兵力约二十万人。[14]:1071869 年二月,左军

攻占董志原,收复庆阳,是役回军损失超过二万人,至五月已肃清陕西境内的回军。陕西回军向甘肃

北路回军马化龙部的根据地金积堡撤退。[14]:109-110

宁夏[编辑]

左宗棠派刘松山从陕北向金积堡进军,追击陕西回军,另派雷正绾等从董志原等地向固原进军作为

支援。马化龙在 1866 年向清朝请降后,仍然保留武装,继续经营以金积堡为中心的地盘,并援助其

他回军。左宗棠认定马化龙不是真心归顺朝廷,马化龙也知道左军不怀好意,亦增购军火弹药和加强
防御工事备战。1869 年八月,刘松山进攻灵州一带的回军。马化龙此时面对清军逼近金积堡,代陕回

求和不成,又重新反叛。1869 年九月,马化龙的回军在灵州屠杀汉民十余万人,而汉民的财产及妇

女被回军据为己有。同月刘松山攻占灵州。刘松山继续向金积堡进攻,遇到抵抗清军的回民堡寨时,

经常在攻破后即不分军民全部屠杀。[14]:111-1121870 年正月,刘松山战死[14]:112(一说在接受回军

投降时被刺杀,不过此说法很难成立,因为没有任何可靠史料能证明当时刘松山有接受投降的记录。

刘将军当为战死,这与后期马占熬先斩杀清军大将,后期弹尽粮绝又请降如出一辙)。回军乘机反

攻,再进入陕西境内。清廷命令李鸿章协办陕甘军务,增派淮军二万多人入陕西。左宗棠起用刘松山

的侄儿刘锦棠接掌刘军,继续进攻金积堡。1870 年三月,陕西境内的回军又被肃清。[14]:112-113

1870 年五月发生天津教案,李鸿章被召至天津善后,及后更出任直隶总督,淮军也从陕西撤走,镇

压回军之事由左宗棠继续。[14]:113-114 在清军的封锁下,金积堡粮食短缺,遂放出平民向清军投降

以减少粮食消耗。1870 年十一月,坚守金积堡多时的马化龙粮尽援绝,向清军投降。马化龙投降时承

诺交出全部军械,其后清军以在金积堡内掘出马化龙私藏的大批洋枪为名(也许是为了报刘松山战

死之仇),左宗棠因此在 1871 年正月处死马化龙,并杀死他的亲属及部众约二千人,其他投降回民

则被分开押往不同地点安置。[14]:116

河州[编辑]

1871 年左宗棠进驻甘肃。陕西回军残部从金积堡逃到河州,后来再逃到西宁。1872 年四月河州回军头

目马占鳌投降,被左宗棠编入清军。[14]:117-118

西宁[编辑]

左宗棠下一目标是盘据西宁的马桂源、马本源兄弟。1872 年十月,清军收复西宁城。[14]:119-1201873

年二月,马桂源、马本源被俘,后被处死。以白彦虎为首的残余回军被迫退出青海。白彦虎逃到新疆

投靠阿古柏,后来又逃至沙俄并最后死于俄国。
肃州[编辑]

1873 年九月,甘肃西北部肃州回军首领马文禄在坚守肃州城两年后也接近粮尽,向左宗棠投降。肃

州城曾经有汉民三万余人,经历回军杀害精壮、掳掠妇女后,到清军收复时只剩下老弱者一千多人。

[14]:121 左宗棠在同月处死马文禄,清军并杀死投降的回军一千多人及城内除老弱妇女外的残余回民

数千人,[14]:123-124 同治陕甘回变就此告终。

清廷的善后措施[编辑]

清政府在严厉镇压回民暴动的同时也对放弃武装的回民进行一定安抚绥靖处理,其目的是为了维持

陕甘地区稳定,防范回民再次暴乱。其善后措施主要有:

左宗棠安置投降回民时,把他们与汉民分隔安置,避免回汉杂居,并且分散安置。清政府限制被迁移

的回民不得迁回原居地,回民如需远行,需要向官府申请“路票”,限期返回。[16]

马化龙降而复叛,终为左宗棠所杀。马占鳌因为在“新路坡”战斗中打死了左宗棠悍将傅先宗、徐文

秀,并使进驻新路坡的四十营湘军全部溃散,一战成名。战胜后的马占鳌派自己的儿子马七五等十名

战将的儿子——“十少爷”,赴定西左宗棠中军大营请降。接下来,马占鳌、马海晏等十二名首领亲赴

兰州,夜宿在锈河沿清真寺。在去见左宗棠时,马占鳌还专门身带铁锁,以示负荆。而左宗棠不但去

了他的夹锁,还与他彻夜长谈,夸他“明大义,懂军事”,为马占鳌网开了一面,没有像其它地方一

样进行严厉的善后[18]。

从此,马占鳌换来了西北马氏七、八十年的“世袭军阀”,马家军左右中国西北政局一直到 1949 年才

结束。第一集团就是马占鳌和他的后人马七五(左宗棠亲自为马七五改名为马安良)、马廷勷,三代

三人。第二集团就是马海宴家族,他的后人马麒及马步芳、马步青,三代五人,成为“青马”,世代镇

守西宁。第三集团就是马千龄家族,成为“宁马”,他的后人们就是马鸿宾、马鸿逵。
主要影响[编辑]

这场战乱极大地改变了陕甘两省的民族分布。在战争中,回民和汉民互相屠杀。据《中国人口史》一书

的统计,战争前的咸丰十一年(1861 年),甘肃(此时的甘肃包括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省西宁

市海东地区)全省人口总数约为 1900 万人,战后的光绪六年(1880 年)人口仅存 495.5 万人,人口

损失约 1400 万人,两个民族都遭受严重损失。损失比例为 74.5%[2]。陕西人口在咸丰十一年(1861

年)有 1394 万,从同治元年(1862 年)到光绪五年(1879 年)的 17 年间锐减至 772 余万,人口损

失总数高达 622 万,大约占战前人口总数的 44.6%。17 年中,因战争原因造成的人口损失约有 520.8

万,在全部损失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高达 83.7%,而灾荒期间损失的人口不过 101.2 余万,占全部损失

人口的比例仅有 16.3%[1]。回民在这次战乱中的损失也相当大。战乱过后,陕西省原有的约 200 万回

民最后仅剩下西安城内和陕南的 2-3 万与其他 6 万余安置于平凉、凉州的投降人口。甘肃省回民在战争

中死亡失踪超过十分之八的人口,汉民也死亡失踪近十分之七。一部分回民大约 5000 人随白彦虎逃

至俄国,演变为今天的东干族。

人口对比[编辑]

战前陕西省人口总计 1300 多万,其中汉民 1100 多万(约占总人口的 82%,在关中、陕南、陕北均居

多数),回民约 200 万(约占总人口的 15%,在关中地区时有民七回三的局面,但在陕南、陕北则少

得多),其他民族数十万(约占总人口的 3%)。战后人口为 700 多万,死亡失踪人口达 600 多万,其中

汉民死亡失踪人口 400 多万,回民死亡失踪人口约 190 万(战后全陕只有西安城内约 3 万回民)。

战前甘肃省人口约 1900 万(当时甘肃包括现在的甘肃、宁夏、青海东部),其中汉民 1100 多万(约

占总人口的 60%),回民约 700 万(约占总人口的 36%),其它民族数十万(约占总人口的 4%)。

战后人口约为 500 万,死亡失踪约 1400 万,其中汉民死亡失踪人口约 800 万,回民死亡失踪人口约

600 万。
陕甘合计死亡失踪人口约 2000 万,其中汉民死亡失踪人口约 1200 万,回民死亡失踪人口近 800 万,

其他民族数据不详。[来源请求]

参考文献[编辑]

1. ^ 跳转至: 1.0 1.1 路伟东. 同治光绪年间陕西人口的损失. 禹贡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

2009-01-01) (中文).

2. ^ 跳转至:2.0 2.1 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 5 卷《清时期》,第 635 页

3. 跳转^ 路伟东. 清代陕西回族的人口变动. 禹贡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 2008-12-22) (中


文).

4. 跳转^ 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陕西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3 年

5. ^ 跳转至:5.0 5.1 见《关陇思危录》卷一

6. 跳转^ 冯增烈, 李登弟, 张志杰. 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研究 2008 年 6 月 2 日. 加

利福尼亚大学: 三秦出版社. : 318 页. ISBN 7805461937.

7. 跳转^ 《清实录》

8. 跳转^ (清)张芾. 中研院史语所明清档案工作室.

9. 跳转^ 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

10. 跳转^ 韩敏. 《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史》.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6-04-06.

11. 跳转^ 马长寿同治回变《调查》正文一些偏论之辨析

12. 跳转^ 刘东野. 《壬戌华州回变记》.

13. 跳转^ 《平回志》.


14. ^ 跳转至: 14.00 14.01 14.02 14.03 14.04 14.05 14.06 14.07 14.08 14.09 14.10 14.11 14.1214.13 李恩涵。同治年间陕

甘回民事变中的主要战役,《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七期,1978 年。

15. 跳转^ 石志新。《清末甘肃地区经济凋敝和人口锐减》,《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 年第 2

期。

16. ^ 跳转至:16.0 16.1 16.2 黄正林。同治回民事变后黄河上游区域的人口与社会经济,《史学

月刊》2008 年第 10 期。

17. 跳转^ (清)左宗棠. 中研院史语所明清档案工作室.

18. 跳转^ 白寿彝,《回民起义》,1952 年,神州国光出版社。

外部链接[编辑]

 李恩涵:同治年间陕甘回民事变中的主要战役

 杜君立——鲜为人知的陕西同治大屠杀

 路伟东——羊头会、乡绅、讼师与官吏:同治以前关中地区的回、汉冲突与协调机制

 金石:惨烈的清末陕甘回汉之乱

参见[编辑]

 伊斯兰教主题

 灾害主题

 死亡主题

 陕西主题

 甘肃主题
 同治新疆回变、云南回变

 白彦虎、东干族

 《平回志》

[显示]

 查

 论

 编
清朝历史

[显示]

 查

 论

 编
同治陕甘回变(1862 年-1873 年)

分类:

 同治回乱

 清朝穆斯林叛乱

 中国伊斯兰教派间武装冲突

 陕西历史

 甘肃历史

 清朝屠杀事件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