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3

1 一元二次方程(一)

1 一元二次方程(一) 12. x 2  2ax  x  2a


 x ( x  2a )  ( x  2a )
 ( x  2a )( x  1)
複習 1 (第 1.4 頁)

( 3 x 2  4 x)  ( x  3) 13. ( 2 x  1) 2  x 2
1.
 ( 2 x  1  x)( 2 x  1  x )
 3 x 2  4 x  x  3
 (3 x  1)( x  1)
  3x 2  3x  3

14. x 2  3 x  18
2. ( x 2  2 x  5)  (  x 2  x  2)  ( x  6)( x  3)
 x2  2x  5  x 2  x  2
 x 3 15. 2 x 2  7 x  15
 ( x  5)( 2 x  3)
3. ( x  2)  ( x  3 x  4)  ( x  1)
2 2

 x  2  x 2  3x  4  x 2  1 16. 6 x 2  14 x  4
 4x 1  2(3 x 2  7 x  2)
 2( x  2)(3 x  1)
4. (  x  2 x  6)  ( x  6 x )  ( 7  5 x  4 x )
2 2 2

  x 2  2x  6  x  6x 2  7  5x  4 x 2 17. 4( x  5) 2  (3 x  2) 2
 x  8 x  13
2
 [ 2( x  5)]2  (3 x  2) 2
 [ 2( x  5)  (3 x  2)][2( x  5)  (3 x  2)]
5. x 2  5 x ( 2 x  3)  (5 x  12)( x  8)
 x 2  10 x 2  15 x   (5 x  12)( x  8)
  9 x 2  15 x
18. (3 x  4)( 4 x  3)  ( x  3)( 4 x  3)
6. ( 2 x  1)( x  2)  ( x  3)  ( 4 x  3)[(3 x  4)  ( x  3)]
 2x 2  x  4x  2  x  3  ( 4 x  3)(2 x  7)
 2x 2  6x  5
19. 4x3  8x 2  4x
7. (3  x )  x ( x  1)
2
 4 x ( x 2  2 x  1)
 9  6x  x2  x 2  x  4 x ( x  1) 2
  5x  9
20. xy 2  y 3  x 2 y  x 3
8. ( x  4)(2 x  7)  ( x  4)(2 x  7)  y 2 ( x  y )  x 2 ( y  x)
 2 x 2  8 x  7 x  28  ( 2 x 2  8 x  7 x  28)
 y 2 ( x  y)  x 2 ( x  y)
 2 x 2  x  28  2 x 2  15 x  28
 ( x  y )( y 2  x 2 )
  14 x  56
 ( x  y )( x  y )( y  x ) (或  ( x  y ) 2 ( x  y ))

9. 4 x 2  20 x  25
交流站
 ( 2 x ) 2  2( 2 x )(5)  52
 ( 2 x  5) 2

交流站 (第 1.23 頁)

10. x 2  13 x  36 家琪的方法:
 ( x  4)( x  9) 1 2
x  x 1
5
11. 2 x 2  x ( x  3) 1 2
x  x 1  0
 2 x 2  x 2  3x 5
利用二次公式,
 3x 2  3x
 3 x( x  1)

1
新高中數學與生活 第 4A 冊 課本練習詳解

由於 左方 = 右方,所以 3 是該方程的根。
1 (b) 當 x = 6 時,
 ( 1)  (1) 2  4 (1)
5 左方 = (6) 2  6(6)  9 = 9
x
1 右方 = 0
2  由於 左方  右方,所以 6 不是該方程的根。
5 (c) 當 x = –3 時,
1 左方 = ( 3) 2  6( 3)  9 = 36
1
5 右方 = 0

2 由於 左方  右方,所以 –3 不是該方程的根。
5
2. 2 x 2  5 x  12  0
5 5 (a) 當 x = –4 時,
 
2 2 左方 = 2( 4) 2  5( 4)  12 = 0
5 5 5 5 右方 = 0
 或 由於 左方 = 右方,所以 –4 是該方程的根。
2 2
3
(b) 當 x   時,
建強的方法: 2
1 2  3
2
 3
x  x 1 左方 = 2    5    12  15
5  2  2
x2  5x  5  0 右方 = 0
利用二次公式, 3
由於 左方  右方,所以  不是該方程的根。
 ( 5)  ( 5) 2  4(1)(5) 2
x
2(1) 3
(c) 當 x  時,
5 5 2
 2
2 3 3
左方 = 2   5   12  0
5 5 5 5 2
  2
 或
2 2 右方 = 0
3
交流站 (第 1.30 頁) 由於 左方 = 右方,所以 是該方程的根。
2
利用因式法所得的解是準確值,但利用圖解法所得的解只
是近似值。 課堂練習 (第 1.26 頁)

課堂練習 (a) 圖像的 x 軸截距是 2.5 和 1。


(b) 方程 2 x 2  3 x  5  0 的根是 2.5 和 1。
課堂練習 (第 1.8 頁)
(a) 整數 24, 0, 100,  8

(b) 自然數 即時練習


24, 100

(c) 負整數 8 即時練習 1.1 (第 1.6 頁)


設 x  ,
0.7
(d) 有盡小數 6.3 即 x 0.777 777   ( 1 )
(a) 10 x 7.777 777   ( 2)
(e) 循環小數 5
1.2 
 ,  5.2
( 2)  (1): 9 x 7
1 2 7
(f) 分數 , x
5 3 9
  7
0 .7
(g) 無理數 2, 31 ∴
9
(b)

課堂練習 (第 1.11 頁)

1. x2  6x  9  0
(a) 當 x = 3 時,
左方 = (3) 2  6(3)  9 = 0
右方 = 0
2
1 一元二次方程(一)

設 7
x  0.3 , 3x 2  5  2 x
即 x  0.373 737  ( 3) 3x 2  2 x  5  0
100 x  37.373 737  ( 4 ) (c) ( x  1)(3x  5)  0
( 4)  (3): 99 x  37 x 1  0 或 3x  5  0
37 5
x x  1 或 x
99 3
7
0.3   37

99

設 ,
x  0.54
即 x  0.544 444  ( 5)
(c) 10 x  5.444 444  (6) 即時練習 1.4 (第 1.14 頁)
(6)  (5): 9 x  4.9 x ( 7 x  4)  3 x 2
49 7 x 2  4 x  3x 2
x
90 (a) 4x 2  4x  0
  49
0 .5 4 4 x ( x  1)  0

90 x 0 或 x 1  0
x  1
即時練習 1.2 (第 1.10 頁)
6x  x2  2
(a) 5( x  3)  (2 x  1)( x  3)
x2  6x  2  0 5( x  3)  (2 x  1)( x  3)  0
∴ a  1,b  6,c  2
(b) ( x  3) 5  (2 x  1)  0
x ( x  5)  3 ( x  3)(2 x  4)  0
(b) x  3  0 或  2x  4  0
x 2  5x  3
x3 或 x2
x 2  5x  3  0
∴ a 1
,b  5,c  3
即時練習 1.5 (第 1.15 頁)
36 x 2  12 x  1  0
( x  3) 2  4 x
(c) (6 x) 2  2(6 x)(1)  12  0
x 2  6 x  9  4 x
(a) (6 x  1)(6 x  1)  0
x 2  2x  9  0
6x 1  0 或 6x  1  0
∴ a 1
,b  2,c  9
1 1
x 或 x
( 2 x  1)(2 x  1)  3 x  1 6 6
(2 x) 2  1  3x  1 1
(d) ∴ x
6
4 x 2  3x
4 x 2  3x  0 ( x  7 ) 2  6( x  7 )  9  0
∴ a  4,b  3,c  0
( x  7) 2  2( x  7)(3)  32  0
(b)  ( x  7)  3 ( x  7)  3  0
即時練習 1.3 (第 1.13 頁) ( x  4)( x  4)  0
x 2  9 x  20  0 x40 或 x40
(a) ( x  4)( x  5)  0 x  4 或 x  4
x40 或 x5  0 ∴ x = –4
x4 或 x5
即時練習 1.6 (第 1.16 頁)
2
2x  x  3  0 25 x 2  4  0
( x  1)(2 x  3)  0 (5 x ) 2  2 2  0
(b) (5 x  2)(5 x  2)  0
x 1  0 或 2x  3  0 (a)
3 5x  2  0 或 5x  2  0
x  1 或 x
2 2 2
x 或 x
5 5

3
新高中數學與生活 第 4A 冊 課本練習詳解

16( x  2) 2  49  0
( x  2)( x  3)  4
49 (b)
( x  2) 2  x  2 x  3x  6  4
2
16
49 49 x 2  5x  2  0
(b) x2 或  利用二次公式,
16 16
5 5 2  4(1)( 2)
7 7 x
x 2 或  2 2(1)
4 4
15 1  5  17
x 或 
4 4 2

即時練習 1.9 (第 1.22 頁)


x 2  2(3x  2)
(a)
x2  6x  4
x2  6x  4  0
即時練習 1.7 (第 1.21 頁)
利用二次公式,
(a) 利用二次公式,
 ( 6)  ( 6) 2  4(1)(4)
 ( 5)  ( 5) 2  4( 2)( 2) x
x 2(1)
2( 2)
6 20
5 9  (或 3  5)
 2
4
53 ( x  1) 2  ( 2 x  1)( 2 x  1)

4 (b)
x 2  2 x  1  ( 2 x) 2  12
1
2 或
2 3x 2  2 x  2  0
利用二次公式,
(b) 利用二次公式,  (2)  ( 2) 2  4(3)(2)
x
 12  12 2  4(36)(1) 2(3)
x
2  
2(36)

28 或 1 7 
6  3 
 12  0  

72
即時練習 1.10 (第 1.27 頁)
 12
 (a)
72 x –3 –2 –1 0 1 2
1 y 21 5 –3 –3 5 21

6
(b)
(c) 利用二次公式,
3 32  4(5)(1)
x
2(5)
 3   11

10
∵  11 不是一個實數。
∴ 這個方程沒有實根。

即時練習 1.8 (第 1.21 頁)


(a)
x ( x  1)  4
y = 4x2 +
x x40
2
4x – 3 的圖像的 x 軸截距是 –1.5 和 0.5。
利用二次公式, 因此,4x2 + 4x – 3 = 0 的根是 –1.5 和 0.5。
 ( 1)  ( 1) 2  4(1)( 4)
x 即時練習 1.11 (第 1.28 頁)
2(1)
(a)
1 17 x –1 0 1 2 3 4 5 6

2 y –7 –1 3 5 5 3 –1 –7

4
1 一元二次方程(一)

  1 
(b)  x      ( x  3)  0
  4 
 1
 x  ( x  3)  0
 4
 1
4 x  ( x  3)  4(0)
 4
( 4 x  1)( x  3)  0
4 x 2  x  12 x  3  0
4 x 2  11x  3  0

即即即即 1.17 (即 1.39 即)


3x 2  4 x  4  0
( x  2)(3 x  2)  0
x20 或 3x  2  0
y   x 2  5 x  1 的圖像的 x 軸截距是 0.2 和 4.8。
2
因此,  x 2  5 x  1  0 的根是 0.2 和 4.8。 x  2 或 x
3
即時練習 1.12 (第 1.29 頁)
1
1 1 1 3
y  x2  x  的圖像的 x 軸截距是 0.5。 根 即
∴ 即即即即即的 2
和 ,即 即 。
4 2 2 2
1 3
因此,  x  x   0 的根是 0.5。
2

4

求的方
程是
即時練習 1.13 (第 1.31 頁)   1   3
 x      x  0
y   x 2  4 x  5 的圖像與 x 軸並不相交,即沒有 x 軸   2   2
截距。
 1  3
因此,方程  x 2  4 x  5  0 沒有實根。  x   x  0
 2  2
即時練習 1.14 (第 1.32 頁)  1  3
(a) ∵ C(0, 3) 是 y = –x2 + 2x + k 的圖像上的一點。 2 x    2  x    4(0)
 2   2
∴ 3  0  2(0)  k
2
( 2 x  1)(2 x  3)  0
k  3
4x2  2x  6x  3  0
(b) ∵ y   x 2  2 x  3 的圖像與 x 軸相交於 A 和 B。 4x2  4x  3  0
∴ A 和 B 的 x 坐標是方程  x  2 x  3  0 的根。
2


時練習1.18 (第1.41 頁
)
 x 2  2x  3  0
設較小的整
數為 x即
 ( x  1)( x  3)  0 則
較大的
整數為 x + 1即
x 1  0 或 x  3  0 x 2  ( x  1) 2  145
x  1 或 x 3
x 2  x 2  2 x  1  145
∴ A 和 B 的坐標分別是 (–1, 0) 和 (3, 0)。
ABC 的
面積  3  ( 1)   (3  0) 2 x 2  2 x  144  0
 平方單位 ∴
2 x 2  x  72  0
 6 平方單位 ( x  8)( x  9)  0
x 8  0 或 x 9  0

時練習 1.15 (第 1.38 頁) x8 或 x  9 (捨去)

求的方
程是 當x=8時, x+1=9
 x  (4)  x  (5)  0 ∴ 該
兩個連
續正整
數是 8 和9。
( x  4)( x  5)  0
即時練 習1.19 (第1.42 頁
)
x  4 x  5 x  20  0
2
(a)
x 2  9 x  20  0

即即即即 1.16 (即 1.38 即)


即即即即即即

5
新高中數學與生活 第 4A 冊 課本練習詳解

花圃的面積   (10)(8)  (10  x)(8  x) m 2


 
 80  (80  8 x  10 x  x 2 ) m 2
 ( x  18 x ) m
2 2

 x  18 x  30
2

x  18 x  30  0
2

 (18)  (18) 2  4(1)(30)


(b) x
2(1)
18  204 18  204
 或 (捨去)
2 2
 1.86 (準確至三位有效數字 )

即時練習1.20 (第1.43 頁 )
設較快的船的航行速率為 x km/h,則較慢的船的
航行速
率為
(x – 4) km/h。
較快的船在 2小 時即即即即即

即行 的
距離 = 2x km
即即即即即 2 即即即即即即即即 = 2(x – 4) km
(2 x) 2   2( x  4) 2  40 2
2
 40 
x 2  ( x  4) 2   
 2
x  ( x  8 x  16)  400
2 2

2 x 2  8 x  384  0
x 2  4 x  192  0
( x  16)( x  12)  0
x  16  0 或 x  12  0
x  16 或 x  12 (捨去)
∴ 較
快的船
的航行
速率是16 km/h即

6
1 一元二次方程(一)


進練習 2 x 2  12 x  18  0
1 2 1
(2 x  12 x  18)   0
跟進練
習 (第 1.11 頁) 2 2
1. (a) 該
方程並
不是已
寫成一般式
。 1.
x 2  6x  9  0
x  2x  5
2
( x  3)( x  3)  0
2x  x  5  0
2
x30 或 x3 0
x的
係數 = –1 x  3 或 x  3
∴ x  3
(b) (i) 當x=2時 ,
方 =2

方 = 2(2)2 + 5 = 13
右 5
4 x 2  11x   0
於 即即  右方,所以 2 不是該方程的根。
由 2
(ii) 當 x = –6 時,  5
左方 = –6 2 4 x 2  11x    2  0
右方 = 2(–6)2 + 5 = 77  2
由於 左方  右方,所以–6 不是該方程的根。 2. 8 x  22 x  5  0
2

2. (a) 該方程並不是已寫成一般式。
(4 x  1)(2 x  5)  0
( x  6) 2  0 4x 1  0 或 2x  5  0
1 5
x 2  2( x )(6)  6 2  0 x 或 x
4 2
x 2  12 x  36  0
x 的係數 = 12
x2
 1  2(5  x)
(b) (i) 當 x = 2 時, 3
左方 = (2 + 6)2 = 82 = 64  x2 
右方 = 0 3  1  3  2(5  x)
由於 左方  右方,所以 2 不是該方程的根。  3 
(ii) 當 x = –6 時, 3. x 2  3  30  6 x
左方 = (–6 + 6)2 = 02 = 0
右方 = 0 x 2  6 x  27  0
由於 左方 = 右方,所以 –6 是該方程的根。 ( x  9)( x  3)  0
x90 或 x3  0
3. (a) 該方程已寫成一般式。
(b) (i) 當 x = 2 時, x  9 或 x3
左方 = –22 + 4(2) – 4 = – 4 + 8 – 4 = 0
右方 = 0 3 x( x  3)  x  8
由於 左方 = 右方,所以 2 是該方程的根。
3x 2  9 x  x  8
(ii) 當 x = –6 時,
左方 = – (–6)2 + 4(–6) – 4 3 x 2  10 x  8  0
= – 36 – 24 – 4 4.
(3x  4)( x  2)  0
= – 64
右方 = 0 3x  4  0 或 x  2  0
由於 左方  右方,所以 –6 不是該方程的根。 4
x 或 x2
3
4. (a) 該方程並不是已寫成一般式。
( x  6)( x  2)  0
12  ( x  4)(3x  12)  0
x  6 x  2 x  12  0
2
4  ( x  4) 2  0
x 2  4 x  12  0 [2  ( x  4)][2  ( x  4)]  0
x 的係數 = 4 5.
( x  2)(6  x)  0
(b) (i) 當 x = 2 時, x20 或 6 x  0
左方 = (2 + 6)(2 – 2) = 8 × 0 = 0 x2 或 x6
右方 = 0
由於 左方 = 右方,所以 2 是該方程的根。
(ii) 當 x = –6 時,
左方 = (–6 + 6)(–6 – 2) = 0 × (–8) = 0
右方 = 0
由於 左方 = 右方,所以 –6 是該方程的根。

跟進練習 (第 1.16 頁)

7
新高中數學與生活 第 4A 冊 課本練習詳解

( x  5)(2 x  1)  (1  2 x)  0 ( x  3)(4 x  5)  ( x  2)(2 x  6)  0


(2 x  1) ( x  5)  1  0 ( x  3)(4 x  5)  ( x  2)  2( x  3)  0
6. (2 x  1)( x  6)  0 ( x  3) (4 x  5)  2( x  2)  0
2x 1  0 或 x60 6. ( x  3) 4 x  5  2 x  4  0
1 ( x  3)(6 x  9)  0
x 或 x6
2 x30 或 6x  9  0
3
x  3 或 x
2
跟進練習 (第 1.23 頁)
x 2  12 x  32  0
1. ( x  4)( x  8)  0
x40 或 x8  0
跟進練習 (第 1.39 頁)
x 4 或 x  8
1. 所求的方程是

利用二次公式,  2   1 
2.  x    x      0
 5   2 
 ( 7)  ( 7) 2  4(3)(16)  2  1
x  x   x    0
2(3)  5  2
7 241  2  1
 5 x    2 x    10(0)
6  5   2
7 241 7  241 (5 x  2)(2 x  1)  0
 或
6 6 10 x 2  4 x  5 x  2  0
  1.42(準確至三位有效數字 ) 或 3.75(準確至三位有效數字 ) 2
10 x  x  2  0
25
4 x  10 x   0
2

4 x 2  8 x  12  0
5 5 2. (a) ( x  2)( x  6)  0
(2 x) 2  2(2 x)( )  ( ) 2  0
2 2 x2  0 或 x6  0
3. 5 5 x2 或 x6
(2 x  )(2 x  )  0
2 2 2 6
(b) 所求的方程的根是 和 ,即 1 和 3。
5 5 2 2
2x   0 或 2x   0
2 2 所求的方程是
5 5 ( x  1)( x  3)  0
x 或 x
4 4 x  x  3x  3  0
2

5 x2  4x  3  0
 x
4
8 x 2  10 x  3  0
(4 x  3)(2 x  1)  0
12( x  33)  x 2  9
3. (a) 4x  3  0 或 2x  1  0
12 x  396  x 2  9
3 1
4. x 2  12 x  405  0 x 或 x
4 2
( x  15)( x  27)  0
3 1
x  15  0 或 x  27  0 (b) 所求的方程的根是   1 和   1 ,即
x   15 或 x  27
4 2
7 3
 和  。
(1  2 x)  25  0
2 4 2
所求的方程是
(1  2 x) 2  5 2  0
5. [(1  2 x)  5][(1  2 x)  5]  0
(6  2 x)(4  2 x)  0
6  2x  0 或  4  2x  0
x3 或 x  2

8
1 一元二次方程(一)

  7    3  1. (a) 整數  25 , 0, 65
 x      x      0
  4    2  (b) 分數 
3
,2
2
 7  3 4 3
 x   x    0 3
 4  2 (c) 有理數  , 0, 13.245, 65, 2 2
 ,  25 , 1.37
4 3
 7  3
4 x    2 x    8(0) (d) 無理數 2 , 17
 4   2
(e) 循環小數 
(4 x  7)(2 x  3)  0 1.37

8 x 2  14 x  12 x  21  0
2. (a)  4 4, 3
8 x 2  26 x  21  0 (b) 4,16,300
(c) 62.9
跟進練習 (第 1.43 頁) (d)  26, 2 5
1. 設平行四邊形的底的長度為 x cm,則它的高為
(x – 2) cm。 3. (a)
x( x  2)  15 1 3 1
(  0.025), (  0.12), (  0.125)
x 2  2 x  15 40 25 8
x 2  2 x  15  0 1  ), 1 )
∴ (b) (  0.16 (  0.0416
( x  5)( x  3)  0 6 24
x5  0 或 x3 0 0.71
x5 或 x  3 (捨去) 4. 1  0.717 171
0 .7
∴ 底的長度是 5 cm。   0.711 111 
0 .7 1
2. 達志與他的女兒的年齡的差是 (5x – 4) 年。  的數值最大。
∴ 0 .7 1
( x  1) 2  ( 2 x  11)  5 x  4
( x 2  2 x  1)  ( 2 x  11)  5 x  4
∴ x 2  5x  6  0
設 x  0.7 ,
1
( x  6)( x  1)  0
即 x  0.717 171...  (1 )
x  6  0 或 x 1  0
100 x  71.717 171...  ( 2)
x6 或 x  1 (捨去)
( 2)  (1): 99 x  71
當 x = 6 時,(x + 1) = (6 + 1) = 49
2 2

71
∴ 達志現時 49 歲。 x
99
3. 如圖所示,作垂線垂直於底線。 1
0.7   71

99

125 1
5. (a) 0.125  
1000 8
(b)

設 x   25
0.1 ,
即 x  0.125 125  (1 )
y 2  ( y  3) 2  ( y  6) 2
1000 x  125.125 125  ( 2)
y 2  ( y 2  6 y  9)  y 2  12 y  36
( 2)  (1): 999 x  125
∴ y 2  6 y  27  0
125
( y  9)( y  3)  0 x
999
y 9  0 或 y 3  0  25 125
0.1  

y9 或 y  3 (捨去) 999
(c)

練習
設 x 0 .1
即 x  0 .1
10 x  1 .2
( 4)  (3)
: 9 x  1 .1
113
練習 1A (第 1.8 頁) x 
90
初階

9
新高中數學與生活 第 4A 冊 課本練習詳解

  113 設  6
 0.1 ,
∴ 0.125
900
即   0.161 616  (3)
(d) 100   16.161 616  ( 4)
設 x 5
0.12 , ( 4)  (3): 99   16
x 16
即 0.125 252  (5)  
99
100 x  12.525 252  (6)
(6)  (5): 99 x  12.4 ∴ 6
0.1   16
99
124 該方程改寫成
x
990 2 16
62 x
 9 99
495 16 2
62 x 

5
0.12   99 9
495
8

11
0.32  0.322 222 
6.
2
0.3   0.323 232
9.
任何在此兩個數之間的有理數都可接受,例如:0.323
或 0.3232。 設    04
0.1 ,

進階 即   0.104 104  (1 )
4 9 23 1000  104.104 104  ( 2)
7. (a)   1 ,是有理數。
25 5 ( 2)  (1): 999  104
(b) 3 是無理數,而 100 是有理數,因此, 104
 
100 3 是無理數。 999
(c) 2 是無理數,而 1 是有理數,因此, 2 1 ∴ 0.1   104
 04
是無理數。 999
(d) ( 2  1)( 2  1)  ( 2 ) 2  12  1 ,是有理 設 ,
  0 .5 7
數。 即   0.577 777    ( 3)
(5  5 ) 2  52  2  5  5  ( 5 )2 10   5.777 777    ( 4)
(e)
 25  10 5  5 ( 4)  (3): 9   5.2
 30  10 5 52
 
30 和 10 是有理數,而 5 是無理數,因此, 90
(5  5 ) 2 是無理數。 26

2 45
(f) 5
2 .3  和 都是有理數,因此,它們的差也
3 ∴   26
0.57
是有理數。 45
8.

設   ,
0 .2
該方程改寫成
即   0.222 222  ( 1 )
104 26
10  2.222 222   ( 2)  x0
999 45
( 2)  (1): 9  2 104 26
2 x 
  999 45
9 20
2 
∴  
0.2 111
9

10
1 一元二次方程(一)

( a  1) 2  4a x 2  7 x  12  0
9. ( x  4)( x  3)  0
 ( a 2  2a  1)  4a
10. x40 或 x30
 a 2  2a  1 x  4 或 x  3
 ( a  1) 2
 a  1, 也是一個有理數  y 2  8 y  12  0
10. ( y  2)( y  6)  0
y 2  0 或 y 6  0
練習 1B (第 1.17 頁)
初階 y2 或 y6
1. 當 x = 4 時,
左方 = 3(4)2 – 11(4) – 4 = 0 h 2  12h  36  0
右方 = 0
由於 左方 = 右方,所以 4 是該方程的根。
h 2  2(h)(6)  6 2  0
11.
( h  6) 2  0
2. 當 x = –3 時, h6 0 或 h60
左方 = (–3)2 + 13(–3) + 36 = 6
右方 = 0 h  6 或 h  6
由於 左方  右方,所以 –3 不是該方程的根。 ∴ h = –6

x ( x  5)  0 d 2  18d  81  0
3. x0 或 x 5  0 d 2  2(d )(9)  9 2  0
x5 12.
(d  9) 2  0
d 9  0 或 d 9  0
( 2 x  3)( x  8)  0
d 9 或 d 9
4. 2x  3  0 或 x  8  0
∴ d=9
3
x 或 x  8
2 x 2  49  0
x2  72  0
(9  t )(3t  12)  0 13.
( x  7)( x  7)  0
5. 9  t  0 或 3t  12  0
x7  0 或 x7  0
t 9 或 t4
x  7 或 x7

3(2 p  5) 2  0 9 y 2  16  0
1 1
 3(2 p  5) 2   0 9 y 2  16
3 3
6. 16
(2 p  5) 2  0 y2 
14. 9
2p 5  0 或 2p 5  0 16 16
5 5 y 或 
p 或 p 9 9
2 2 4 4
5  或 
∴ p 3 3
2

2 x 2  8 x  42  0
x 2  3x  0
1 2 1
7. x( x  3)  0 (2 x  8 x  42)   0
2 2
x0 或 x3 0 15. x 2  4 x  21  0
x  3
( x  7)( x  3)  0
x7  0 或 x3 0
k 2  16k
x  7 或 x3
k 2  16k  0
8. k (k  16)  0
k  0 或 k  16  0
k  16

11
新高中數學與生活 第 4A 冊 課本練習詳解

1 2 22.
x  x6 0
3
x –p
1 
3 x 2  x  6   3  0
 3 
16. x –q
x 2  3x  18  0
–px –qx = –(p + q)x
( x  3)( x  6)  0
x3 0 或 x6 0 ( p  q )  3
x  3 或 x6 pq3
∴ p 和 q 的可能值是
5x 2  9 x  2  0 p  4,q  1 或 p  3,q  0 或 p  2,
。q  1
(5 x  1)( x  2)  0 (或其他合理的答案)
17. 5x  1  0 或 x20
進階
1 25
x 或 x2
5 x 2  5x 
4
 25 
2t 2  5t  3  0 4  x 2  4 5 x  
 4
(2t  3)(t  1)  0
18. 4 x 2  20 x  25
2t  3  0 或 t 1  0
23. 4 x 2  20 x  25  0
3
t 或 t  1
2 (2 x) 2  2(2 x)(5)  5 2  0
(2 x  5) 2  0
2
4 y  12  13 y 2 x  5  0 或 2 x  5  0
4 y  13 y  12  0
2
5 5
x 或 x
19. ( y  4)(4 y  3)  0 2 2
y40 或 4y  3  0 5
∴ x
3 2
y  4 或 y
4
25
3m 2   10m
17 m  12m 2  6 3
12m 2  17 m  6  0  25 
3 3m 2    3  10m
20. (3m  2)(4m  3)  0  3
3m  2  0 或 4m  3  0 9m 2  25  30m
2 3 24.
m 或 m 9m 2  30m  25  0
3 4
(3m) 2  2(3m)(5)  5 2  0
21. (a) 設方程的根為  和 。 (3m  5) 2  0
從該方程,可得: 3m  5  0 或 3m  5  0
 = –28
因此,任何一對整數  和  滿足以上關係,都可 5 5
m 或 m
接受。 3 3
∴ 該兩個整數可以是 –4 和 7,–2 和 14。 5
(或其他合理的答案) ∴ m
3

(b) 對於二次方程的根是 –4 和 7,對應的 k 值是


k  ( 4  7)
 3
對於二次方程的根是 –2 和 14,對應的 k 值是
k  ( 2  14)
  12
(或其他對應於 (a) 的合理答案)

12
1 一元二次方程(一)

25 (4  x) 2  5(4  x)  14  0
1 p2  p
12  (4  x)  2 (4  x)  7  0
12(1  p 2 )  25 p 30.
(6  x)(3  x)  0
12  12 p 2  25 p 6  x  0 或 3 x  0
25. x6 或 x  3
12 p 2  25 p  12  0
(4 p  3)(3 p  4)  0
4 p  3  0 或 3p  4  0 4( x  3) 2  100  0
3 4 4( x  3) 2  100
p 或 p 31.
4 3 ( x  3) 2  25
x 3  5 或 5
x 8 或 2

15 ( x  2) 2  81x 2  0
(a  2)(a  2)  a
2 ( x  2 ) 2  (9 x ) 2  0
15 [( x  2)  9 x] [( x  2)  9 x]  0
a 2  22  a
2 32.
(10 x  2)(8 x  2)  0
2(a 2  4)  15a 10 x  2  0或  8x  2  0
26. 2a 2  8  15a 1 1
x 或 x
2a 2  15a  8  0 5 4
(2a  1)(a  8)  0
2a  1  0 或 a 8  0 ( x  3)(2 x  1)  3  0
1 2x2  6x  x  3  3  0
a 或 a 8
2 2x2  7x  6  0
33.
( x  2)(2 x  3)  0
5 x ( x  2 )  ( x  2) 2
x20 或 2x  3  0
5 x ( x  2)  ( x  2)  0
2 3
x  2 或 x
( x  2)5 x  ( x  2)  0 2
27.
( x  2)(4 x  2)  0
(3 x  1)(1  2 x)  4
x  2  0 或 4x  2  0
3 x  1  6 x 2  2 x  4
1
x2 或 x 6x 2  x  5  0
2 34.
(6 x  5)( x  1)  0
(2 x  5)  ( x  3)(6 x  15)
2 6x  5  0 或 x 1  0
5
(2 x  5) 2  3( x  3)(2 x  5) x 或 x 1
6
(2 x  5) 2  3( x  3)(2 x  5)  0
28. (2 x  5) (2 x  5)  3( x  3)  0 ( x  4)(6 x  3)  3(3  2 x)
(2 x  5)( x  4)  0 ( x  4)  3( 2 x  1)  3(3  2 x)
2x  5  0 或  x  4  0 ( x  4)( 2 x  1)  3  2 x
5 2x 2  8x  x  4  3  2x
x 或 x4
2 35.
2x 2  5x  7  0
( x  1)(2 x  7)  0
( x  1) 2  3( x  1)  4  0
x 1  0 或 2x  7  0
 ( x  1)  4 ( x  1)  1  0 7
29. ( x  5) x  0 x  1 或 x
2
x50 或 x 0
x  5

13
新高中數學與生活 第 4A 冊 課本練習詳解

2
(2 x  3) 2  x(2 x  23)  1  25
 2x   
4 x 2  12 x  9  2 x 2  23x  2 4
2 x 2  11x  9  0 1 25
36. 2x   
( x  1)(2 x  9)  0 2 4
3.
x 1  0 或 2x  9  0 1 5 1 5
2x   或 
9 2 2 2 2
x 1 或 x 
2 2x  3 或 2
3
x 或 1
( x  2) 2  ( 4  5 x ) 2 2
( x  2) 2  ( 4  5 x ) 2  0
 ( x  2)  (4  5 x) ( x  2)  (4  5 x)  0  2
25 x    9
2

37.
(4 x  2)(6 x  6)  0  5
 4x  2  0 或 6x  6  0  2
2

52   x    9
1  5
x 或 x 1
2 4. (5 x  2) 2  9
5x  2   9
9( x  1) 2  (7  x) 2 5 x  2  3 或  2  3
3( x  1) 2  (7  x) 2  0 5x  1 或 5
(3x  3  7  x)(3x  3  7  x)  0 1
38. x 或 1
(2 x  4)(4 x  10)  0 5
2x  4  0 或 4 x  10  0
5
x  2 或 x 5. 利用二次公式,
2
 ( 2)  ( 2) 2  4(1)(15)
x
39. 設方程的根為  和  。 2(1)
從該方程,可得:
2 64
 = 24 和 k = –( + ) 
下表列出  和  的所有可能值及對應的 k 值。 2
28

  k   k 2
1 24 –25 –1 –24 25 5 或 3
2 12 –14 –2 –12 14
3 8 –11 –3 –8 11
4 6 –10 –4 –6 10 6. 利用二次公式,
 ( 7 )  ( 7 ) 2  4(1)(11)
∴ k = 25, 14, 11, 10 x
2(1)
練習 1C (第 1.24 頁)
7 5
初階 
2
( x  3) 2  16
1. x  3   16 7. 利用二次公式,
x  3  4 或  3  4
 14  14 2  4( 1)(32)
1 或 7 x
2( 1)
( x  4) 2  49  14  324

2. x  4   49 2
x  47 或 47  14  18

 11 或 3 2
  2 或 16

8. 利用二次公式,

14
1 一元二次方程(一)

7 7 2  4(5)( 6) 6 x 2  11x  2  0


x ( x  2)(6 x  1)  0
2(5)
13. x20 或 6x 1  0
 7  169
 1
10 x 2 或 x
6
 7  13

10
3 x ( x  2)  8  6 x
3 14.
 或 2 3x 2  6 x  8  6 x
5
3 x 2  12 x  8  0
利用二次公式,
9. 3x 2  5  3 x
3x 2  3 x  5  0
利用二次公式,  (12)  (12) 2  4(3)(8)
x
3 3 2  4(3)( 5)
2(3)
x
2(3) 12  48

 3  69 6

6 12  48 12  48
 或
6 6
2( x 2  2)  5( 2  x)  3.15 (準確至二位小數) 或 0.85 (準確至二位小數)
10.
2 x 2  4  10  5 x
1
2 x 2  5x  6  0 ( x  d )2 
4
利用二次公式,
15. 1
5 5 2  4( 2)(6) xd  
x 4
2( 2)
1 1
 5  73 x  d 或  d
 2 2
4
為確保兩個根皆為整數,d 的可能值是
1 1 1
1 , 或  。(或其他合理的答案)
2 2 2
11. 利用二次公式,

 ( 9)  ( 9) 2  4( 2)( 15)


x
2( 2)
9 201

4 進階
9 201 9 201 5 1
 或 x2  x   0
4 4 4 2
 5.79 (準確至二位小數) 或  1.29 (準確至二位小數
16. )
 5 1
12. 利用二次公式, 4 x 2  x    4  0
 4 2
4 x 2  5x  2  0
 ( 23)  (23) 2  4( 17)(5) 利用二次公式,
x
2( 17)
 ( 5)  ( 5) 2  4( 4)(2)
x
23  869 2( 4)

 34
5  57
23  869 23  869 
 或 8
 34  34
  1.54 (準確至二位小數 ) 或 0.19 (準確至二位小數0.1) x 2  0.5 x  0.2  0
17.
10(0.1x 2  0.5 x  0.2)  10  0
x 2  5x  2  0
利用二次公式,

15
新高中數學與生活 第 4A 冊 課本練習詳解

 ( 5)  ( 5) 2  4(1)(2) x(3x  4)  ( x  1)( x  2)  0


x (3x  4 x)  ( x 2  x  2 x  2)  0
2
2(1)
5 17 2 x 2  5x  2  0
 22.
2 ( x  2)(2 x  1)  0
x20 或 2x 1  0
1 x  2 或 x
1
x( 2 x  1) 
0
3 2

18. 2x 2  x   0
3 ( x  3) 2  ( 2 x  1)( 2  x )  0
   23. ( x  6 x  9)  ( 4 x  2  2 x  x )  0
2 2
3 2 x 2  x    3  0
 3  x 2  3 x  11  0
6 x 2  3x  1  0 x 2  3 x  11  0
利用二次公式, 利用二次公式,
3 3  4(6)( 1)
2
3 32  4(1)( 11)
x x
2(6) 2(1)
 3  33  3  53
 
12 2
 3  53  3  53
 1 3  或
 x  ( x  2)  x  4 2 2
 2 2  2.14 (準確至二位小數 ) 或  5.14 (準確至二位小
19. ( 2 x  1)( x  2)  3 x  8 ( 2 p  5)( p  4)  ( p  5)( p  5)
2 x 2  5 x  2  3x  8 24.
2 p  5 p  8 p  20  p 2  5 2
2

2x 2  8x  6  0 p2 3p  5  0
x 2  4x  3  0 利用二次公式,
利用二次公式,  ( 3)  ( 3) 2  4(1)(5)
p
 ( 4)  ( 4)  4(1)(3)
2
2(1)
x
2(1)
3  11

4 28 2
 (或 2  7)
2 ∵  11 不是一個實數。
∴ 這個方程沒有實根。
( 2 x  5)  ( x  2)(2 x  5)
(2 x  5)  ( x  2)(2 x  5)  0 ( m  3)(5m  4)
 m2
( 2 x  5)1  ( x  2)  0 2
20. 25. ( m  3)(5m  4)  2m 2
( 2 x  5)(3  x)  0
2x  5  0 或 3  x  0 5m 2  15m  4m  12  2m 2
5 3m 2  11m  12  0
x 或 x3
2 利用二次公式,
3( x  2)  (2 x  4)( x  1)
3( x  2)  2( x  2)( x  1)  11  112  4(3)( 12)
m
3( x  2)  2( x  2)( x  1)  0 2(3)
21. ( x  2) 3  2( x  1)  0  11  265

( x  2)(5  2 x)  0 6
x20 或 5  2x  0  11  265  11  265
 或
5 6 6
x 2 或 x
2  0.88 (準確至二位小數) 或  4.55 (準確至二位小
y ( y  1)  6  ( y  5)( y  3)
26.
y 2  y  6  ( y 2  5 y  3 y  15)
2y2  7 y  9  0

16
1 一元二次方程(一)

利用二次公式, 3x 2  8 x  7  0
 ( 7)  ( 7)  4( 2)(9)
2 6.
y  (3 x 2  8 x  7 )  0
2( 2)  3x 2  8 x  7  0
7  23 ∵ y  3 x 2  8 x  7 的圖像與 x 軸並不相交。

4 ∴ 方程  3 x 2  8 x  7  0 沒有實根。
∵  23 不是一個實數。 ∴ 方程 3 x 2  8 x  7  0 也沒有實根。
∴ 這個方程沒有實根。
7. (a)
 1
( k  3) k    1  2( k  1) x –2 –1 0 1 2 3
 5 y 5 1 –1 –1 1 5
27. ( k  3)(5k  1)  5  10( k  1)

5k 2  14k  3  5  10k  10 (b)


5k 2  24k  2  0
利用二次公式,

 ( 24)  ( 24) 2  4(5)( 2)


k
2(5)
24  536

10
24  536 24  536
 或
10 10 y  x 2  x  1 的圖像的 x 軸截距是 –0.6 和
 4.72 (準確至二位小數 ) 或 0.08 (準確至二位小數 ) 1.6。
因此, x 2  x  1  0 的根是 –0.6 和 1.6。
8. (a)
練習 1D (第 1.33 頁)
x 0 1 2 3 4
初階
y 25 9 1 1 9
1. y  2 x 2  6 x 的圖像的 x 軸截距是 –3 和 0。
(b)
因此, 2 x 2  6 x  0 的根是 –3 和 0。

2. y  2 x 2  x  3 的圖像的 x 軸截距是 –1.5 和 1。


因此,  2 x 2  x  3  0 的根是 –1.5 和 1。

3. y  12 x 2  29 x  14 的圖像的 x 軸截距是 0.7 和


1.8。
因此,  12 x 2  29 x  14  0 的根是 0.7 和 1.8。

4. y  3 x 2  7 x  5 的圖像的 x 軸截距是 –0.6 和 2.9。


因此, 3 x 2  7 x  5  0 的根是 –0.6 和 2.9。
y  4 x 2  20 x  25 的圖像的 x 軸截距是 2.5。
因此, 4 x 2  20 x  25  0 的根是 2.5。
4 x 2  12 x  9  0
1 1
5. ( 4 x 2  12 x  9)   0 9. (a)
4 4
x 0 1 2 3 4
9
x 2  3x   0 y –2 1 2 1 –2
4
9 (b)
∵ y  x 2  3 x  的圖像的 x 軸截距是 1.5。
4
9
∴ x  3x   0 的根是 1.5。
2

4
∴ 4 x 2  12 x  9  0 的根也是 1.5。

17
新高中數學與生活 第 4A 冊 課本練習詳解

∴  4 x 2  12 x  9  0 的根是 1.5。
x 2  3x 1
∴   0 的根也是 1.5。
9 4
y   x 2  4 x  2 的圖像的 x 軸截距是 0.6 和
3.4。
12. (a)
x –2 –1 0 1 2 3 4
因此,  x 2  4 x  2  0 的根是 0.6 和 3.4。
y 19 9 3 1 3 9 19

進階
10. (a)
x –3 –2 –1 0 1 2 3 4
y 8 2 –2 –4 –4 –2 2 8

3  2 x(2  x)
(b)
3  4x  2x2
2x2  4x  3  0
x2  x  4 ∵ y  2 x 2  4 x  3 的圖像與 x 軸並不相交。
(b)
∴ 方程 2 x 2  4 x  3  0 沒有實根。
x2  x  4  0
∴ 方程 3 = 2x(2 – x) 也沒有實根。
∵ y  x 2  x  4 的圖像的 x 軸截距是 –1.6
和 2.6。
13. (a) ∵ C(–1, 9) 是 y   x 2  6 x  k 的圖像上的一
∴ x 2  x  4  0 的根是 –1.6 和 2.6。
點。
∴ x 2  x  4 的根也是 –1.6 和 2.6。 9  ( 1) 2  6( 1)  k
∴ 9  1  6  k
11. (a) k  16
x –1 0 1 2 3 4
y –25 –9 –1 –1 –9 –25 (b) ∵ y   x 2  6 x  16 的圖像與 x 軸相交於 A
和 B。
∴ A 和 B 的 x 坐標是方程
 x 2  6 x  16  0 的根。
 x 2  6 x  16  0
 ( x  2)( x  8)  0
x  2  0 或 x 8  0
x  2 或 x8
∴ A 和 B 的坐標分別是 (–2, 0) 和 (8, 0)。

14. (a) ∵ y  2 x 2  6 x  20 的圖像與 x 軸相交於 A


和 B。
∴ A 和 B 的 x 坐標是方程 2 x 2  6 x  20  0
的根。
2 x 2  6 x  20  0
x 2  3x 1
 0 x 2  3 x  10  0
9 4
(b) ( x  2)( x  5)  0
 x  3x 1 
2
 36    36  0 x  2  0 或 x5  0
 9 4
x  2 或 x5
 4 x 2  12 x  9  0 ∴ A 和 B 的坐標分別是 (–2, 0) 和 (5, 0)。
∵ y  4 x 2  12 x  9 的圖像的 x 軸截距是 (b) AB = [5 – (–2)] 單位  7 單位
1.5。

18
1 一元二次方程(一)

15. ∵ y  x 2  6 x  9 的圖像與 x 軸接觸於 P。 TS 即即即


P 的 x 坐標是方程 x  6 x  9  0 的根。  6  (1) 2  (0  7) 2
2
∴  單位
x  6x  9  0
2
 9.90 單位 (準確至三位有效數字 )
( x  3) 2  0 ∴ RS 較
短。
x 3 0 或 x 3  0
x3 或 x3
∴ P 的 x 坐標 = 3 練習 1E (第 1.40 頁)
初階
∵ y  x 2  6 x  9 的圖像與 y 軸相交於 Q。
1. 所
求的方
程是
Q 的 y 坐標  0 2  6(0)  9
∴ ( x  2)( x  5)  0
 9
x  2 x  5 x  10  0
2
OP = (3 – 0) 單位 = 3 單位
OQ = (9 – 0) 單位 = 9 單位 x 2  7 x  10  0
∴ OP:OQ = 3:9
 1:3 2. 即即即即即即
 x  (5) x  (3)  0
16. ∵ y  x  3 x  10 的圖像與 x 軸相交於 P 和 R。
2
( x  5)( x  3)  0
∴ P 和 R 的 x 坐標是方程 x  3 x  10  0 的根。
2
x  5 x  3 x  15  0
2

x  3x  10  0
2
x 2  8 x  15  0
( x  2)( x  5)  0
x  2  0 或 x 5  0 3. 所
求的方
程是
x  2 或 x5 ( x  2) x  (6)  0
∴ P 和 R 的 x 坐標分別是 –2 和 5。 ( x  2)( x  6)  0
∵ y  x 2  3 x  10 的圖像與 y 軸相交於 Q。 x 2  2 x  6 x  12  0
2
∴ Q 的 y 坐標  0  3(0)  10 x 2  4 x  12  0
 10
PQR 的
面積 4. 即即即即即即
 x  (4) ( x  1)  0

 5  (2)   0  (10) 平方單位 ( x  4)( x  1)  0
2
 35 平方單位 x  4x  x  4  0
2

x 2  3x  4  0
17. (a) ∵ R(–2, 0) 和 T(–1, q) 是
y   px 2  4 x  12
5. 即即即即即即
的圖像
上的點。
( x  0)( x  4)  0
0   p ( 2) 2  4( 2)  12
x2  4x  0
0  4 p  8  12
4p  4
6. 即即即即即即
∴ p1
 x  (3) x  (3)  0

( x  3)( x  3)  0
q   ( 1) 2  4( 1)  12
x2  6x  9  0
 1  4  12
 7 7. 即即即即即即
(b) ∵ y   x 2  4 x  12 的圖像與 x軸 相
交於 R  1
 x  ( x  3)  0
即 S即  4
∴ R即S即x坐 標是方
程  x 2  4 x  12  0 即  1

。 4 x  ( x  3)  4(0)
 4
 x 2  4 x  12  0
( 4 x  1)( x  3)  0
 ( x  2)( x  6)  0
x2  0 或 x6  0 4 x  x  12 x  3  0
2

x  2 或 x6 4 x 2  13 x  3  0
∴ S 的x 坐
標是6。
RS 的
長度 = [6 – (–2)] 單
位 = 8 即即

19
新高中數學與生活 第 4A 冊 課本練習詳解

 1  1
 x   x    0
 3  3
 1  1
3 x    3 x    0
 3   3
(3 x  1)(3 x  1)  0
8. 即即即即即即
9x 2  6x  1  0
  1 
 x      [ x  (3)]  0
  2  即即
( x  9)( x  6)  0
 1 13.
 x  ( x  3)  0 x9  0 或 x6  0
 2
x9 或 x  6
 1
2 x  ( x  3)  2(0) ∴ 所
求的方
程的是9 + 2 和–6 + 2,
根 即 11 即 –4。
 2
(2 x  1)( x  3)  0
即即即即即即
2x 2  x  6x  3  0
( x  11) x  ( 4)  0
2x 2  7 x  3  0
( x  11)( x  4)  0
9. 即即即即即即 x 2  11 x  4 x  44  0
 1   1  x 2  7 x  44  0
 x    x      0
 4   3 
(5 x  2)( x  4)  0
 1  1
4 x    3 x    0 14. 5x  2  0 或 x4 0
 4  3
2
( 4 x  1)(3 x  1)  0 x 或 x4
5
12 x 2  3 x  4 x  1  0 1
1 5 1
12 x  x  1  0
2 ∴ 即即即即即即即即 2 即 即即  即 即
 4 2 4
5
10. 即即即即即即 即即即即即即
 2  3   5   1
 x   x    0
 3  2  x      x    0
  2   4
 2  3
3 x    2 x    0  5  1
 3  2 2 x    4 x    0
 2   4
(3 x  2)( 2 x  3)  0
(2 x  5)(4 x  1)  0
6x 2  4x  9x  6  0
8 x 2  20 x  2 x  5  0
6 x  13x  6  0
2
8 x 2  18 x  5  0
11. 即即即即即即
4 x 2  20 x  25  0
  5   1
 x      x    0 (2 x) 2  2(2 x)(5)  5 2  0
  2   5
15. (a) (2 x  5) 2  0
 5  1
2 x    5 x    0 2x  5  0 或 2x  5  0
 2  5
5 5
(2 x  5)(5 x  1)  0 x 或 x
2 2
10 x 2  25 x  2 x  5  0 5
∴ x
10 x  23x  5  0
2 2
5 5
12. 即即即即即即 (b) 所
求的方
程的是2 
根 和2  即5 即 5。

2 2
即即即即即即
( x  5)( x  5)  0
x 2  10 x  25  0

20
1 一元二次方程(一)

3x 2  8 x  4  0 5  1  12t  5t 2
(3x  2)( x  2)  0 5t 2  12t  4  0
16. (a) 3x  2  0 或 x  2  0 (5t  2)(t  2)  0
2 5t  2  0 或 t 20
x 或 x2
3 t  0.4 或 t2
1 2 1 1 ∴ 即 t = 0.4 秒
或 t=2秒
時,球
會離地
面 5 m即
(b) 所
求的方
程的根
是  即 2 ,
即 即 1即
2 3 2 3
即即即即即即 3. 該艘船在首 t小時航
行的距離
= t(t + 6) km
 1
 x  ( x  1)  0 該艘船在餘下的 (t + 2) 即即即即即即即
 3 = (t + 2)(t – 2) km
 1
3 x  ( x  1)  0 t (t  6)  (t  2)(t  2)  356
 3
(t 2  6t )  (t 2  2 2 )  356
(3 x  1)( x  1)  0
2t 2  6t  360  0
3x 2  x  3 x  1  0 ∴
t 2  3t  180  0
3x  4 x  1  0
2
(t  12)(t  15)  0
t  12  0 或 t  15  0
7
x2  x  2  0 t  12 或 t  15 (捨去)
2
2x  7 x  4  0
2

17. (a) ( x  4)(2 x  1)  0 ( x  14) 2  x 2  ( x  2) 2


x40 或 2x 1  0 ( x 2  28 x  196)  x 2  x 2  4 x  4
1 4. x 2  32 x  192  0
x  4 或 x
2 ( x  24)( x  8)  0
1 1 7 x  24  0 或 x 8  0
(b) 所
求的方
程的是 4 
根 和 4  即
, 即 –2。
2 2 2 x  24 或 x  8 (捨去)
即即即即即即
 5. 設最小的整數
為 x,
則其餘
的兩個
整數為 x+1和
 7 
 x       x  (2)  0 x + 2。
  2  ∴
 7
 x  ( x  2)  0
2
 x  ( x  1)  ( x  2) 2  x 2  ( x  1) 2  ( x  2) 2  94

(3 x  3) 2  x 2  ( x  1) 2  ( x  2) 2  94
 7
2 x  ( x  2)  0 9 x 2  18 x  9  x 2  ( x 2  2 x  1) 
 2
( 2 x  7)( x  2)  0 ( x 2  4 x  4)  94
6 x 2  12 x  90  0
2 x 2  7 x  4 x  14  0
x 2  2 x  15  0
2 x 2  11 x  14  0
( x  3)( x  5)  0
練習1F (第1.44 頁
) x3  0 或 x5 0
初階 x 3 或 x  5 (捨去 )
1. 設 該正整
數為 x。 當x = 3 時
即x + 1 = 4 即 x + 2 = 5
2
x  x  56 ∴ 該 三 個
連續的正整
數是 3即4 即 5即
x 2  x  56  0
∴ 6. 設
較小圓
的半徑
為 r cm即
( x  7)( x  8)  0

較大圓
的半徑
為 (2r – 3) cm即
x7  0 或 x8  0

小圓的
面積= r 2 cm2
x7 或 x  8 (捨去)
即即即即即即 =  ( 2 r  3) 2 cm2
∴ 該
正整是7即

2. 當
球離地
面 5m時

21
新高中數學與生活 第 4A 冊 課本練習詳解

2 2
 (2r  3) 2  r 2  72  x   80  x 
     272
(2r  3) 2  r 2  72 4  4 
4r 2  12r  9  r 2  72 x 2  (6400  160 x  x 2 )  272  16
∴ 3r 2  12r  63  0 ∴ 2 x 2  160 x  2048  0
r 2  4r  21  0 x 2  80 x  1024  0
(r  7)(r  3)  0 ( x  64)( x  16)  0
r 7  0 或 r 30 x  64  0 或 x  16  0
r7 或 r  3 (捨去) x  64 或 x  16 (捨去 )
當r = 7 時
,2r – 3 = 2(7) – 3 = 11 ∴ 即即即即即即即即 64 cm即
∴ 兩 圓的
半徑分別是 7 cm 和11 cm即
10. AE = [(x + 1) – 1] cm = x cm
 60  2 x  HB = (x – 1) cm
7. 長
方形的
闊度   cm ( x  1)( x  1)  3( x  1)
 2 
 (30  x ) cm x 2  12  3 x
∵ 長
方形的
面積是216 cm2即 x 2  3x  1  0
x(30  x)  216 ∴
 (3)  (3) 2  4(1)(1)
x
30 x  x  216
2
2(1)
∴ x  30 x  216  0
2
3  13 3  13
( x  18)( x  12)  0  或 (捨去)
2 2
x  18  0 或 x  12  0
x  18 或 x  12 (捨去) 11. AG = (12 – x) cm,AE = (8 – x) cm
積 (12)(8  sin 30) cm
2
ABCD 的

 96 sin 30 cm 2
  2
AEFG 即即即  (12  x ) (8  x )  sin 30 cm
 (12  x )(8  x ) sin 30 cm 2

8. 設
地毯的
長度為 x m,
則其闊
度為(x – 2) m。 96 sin 30  2(12  x)(8  x) sin 30
x  ( x  2)  10
2 2 2 48  (12  x )(8  x)
x  ( x  4 x  4)  100
2 2 48  96  8 x  12 x  x 2
2 x 2  4 x  96  0 x 2  20 x  48  0

x 2  2 x  48  0  ( 20)  ( 20) 2  4(1)(48)
x
( x  8)( x  6)  0 2(1)
x 8  0 或 x  6  0 20  208 20  208
x8 或 x  6 (捨去)  或
2 2
當x = 8 時
,x–2=6  2.8 (準確至一位小數) 或 17.2 (捨去)
∴ 該 地毯
的長度
和闊度
分別是8 m 即 6 m即
進階
9. 設較長部分
的長度為 x cm,
則較短
部分的
長度為
12. 設P 與Q 之
間的距
離 為x m,
則Q 即 R 即即即即即即(92 – x) m。
(80 – x) cm即
x 2  (92  x) 2  68 2
x

大正方
形的邊
長 = cm x 2  (8464  184 x  x 2 )  4624
4
80  x 2 x 2  184 x  3840  0

小正方
形的長=
邊 cm ∴
4 x 2  92 x  1920  0
( x  32)( x  60)  0
x  32  0 或 x  60  0
x  32 或 x  60
∴ P 與Q 之
間的距
離是32 m 或60 m。

13. 在ABO 中
, AO = 20 2  12 2 cm  16 cm

22
1 一元二次方程(一)

即即 A'B'O即 該盒子的體積  底面積  高


(16  x ) 2  (12  x) 2  20 2  200 x cm 3

(256  32 x  x )  (144  24 x  x )  400
2 2
 200(3) cm 3
2x  8x  0
2
 600 cm 3
x 2  4x  0
( x  4) x  0 16. (a) ABCD 即即即 = 10  10 cm 2 = 100 cm2
x  4  0 或 x  0 (捨去) 10(10  x )
x 4 ADF 的
面積 cm 2
2
 5(10  x ) cm 2
14. (a)
10(10  2 x )
ABE 即即即  2
cm 2
n( n  1)
 105
2  5(10  2 x ) cm 2
n( n  1)  210 1
n 2  n  210 CEF 即即即  ( x )( 2 x) cm 2
2
n 2  n  210  0  x 2 cm 2
(n  14)(n  15)  0
n  14  0 或 n  15  0  AEF 的面積  ABCD 的面積   ADF 的面積
n  14 或 n  15 (捨去 )   ABE 的面積   CEF 的面積
∴ 圖14 的
黑點數
目是 105。 
 100  5(10  x)  5(10  2 x)  x 2 cm 2
n(n  1)  (100  50  5 x  50  10 x  x ) cm 2
2
 254
2  (15 x  x 2 ) cm 2
n(n  1)  508
n 2  n  508 (b) ∵ AEF 的
面積是26 cm2。
(b) n 2  n  508  0 15 x  x 2  26
x 2  15 x  26  0
 1  12  4(1)(508) ∴
n ( x  2)( x  13)  0
2(1) x2 0 或 x  13  0
 1  2033 x 2 或 x  13 (捨去)

2
於 2033 不
由 是一個
平方數
,因此 n不
可能是
一個整數。 17. (a) 梯
形 ABCD 即即即
∴ 不
可能有
一個圖案的
黑點數
目是 254即

 ( x  2)  (3x  1) (2 x  1) cm 2
15. (a) 該
盒子的
底面積
2
( 4 x  1)(2 x  1)
 ( 26  2 x )(16  2 x ) cm 2  cm 2
2
 ( 416  32 x  52 x  4 x 2 ) cm 2
8x  2 x  4 x  1
2
 ( 4 x 2  84 x  416) cm 2  cm 2
2
8x 2  2 x  1
 cm 2
2
 1
  4 x 2  x   cm 2
(b) ∵ 即即即即即即即即 200 cm2即  2
4 x 2  84 x  416  200
(b) (i) ∵ 該
梯形的
面積是76 cm2即
x 2  21x  104  50 1
∴ x 2  21x  54  0
4x2  x   76
∴ 2
( x  3)( x  18)  0 8 x 2  2 x  1  152
x3  0 或 x  18  0
8 x 2  2 x  153  0
x 3 或 x  18 (捨去)

23
新高中數學與生活 第 4A 冊 課本練習詳解

8 x 2  2 x  153  0 AB   BC  BP  B ' P
(2 x  9)(4 x  17)  0 x  6  ( 4 x  3)  12 x  36  12 x  36
(ii)
2 x  9  0 或 4 x  17  0 2 12 x  36  3x  3
9
x 或
2
17
x   (捨去)
4
2 12x  36  2
 (3x  3) 2
即即即即即即即即 DE 即即即 BC即 4(12 x  36)  9 x 2  18 x  9
9 x 2  66 x  135  0
3x 2  22 x  45  0
( x  9)(3x  5)  0
x  9  0 或 3x  5  0
5
x9 或 x (捨去)
3
當x = 9 時
,B'C = (x + 6) cm = 15 cm
9  13
AD =   2  cm  cm 積 (9  15) cm
2

 2  2 ∴ 該 菱形
的面
 135 cm 2
 9 
AB   2   1 cm  8 cm
 2  總複習 1 (第1.49 頁
)
初階
 9  25
BC   3   1 cm  cm 1. (a) 1, 8
 2  2 (b) –6即  9 即0即1即8
EC  BC  BE 9
(c) –6即   即
9 即0即1即 2.4 即4.71即8
 25 13  2
    cm
 2 2 
(d) , 10
 6 cm 3
DC  DE 2  EC 2
3
0.1   0.131 313
 8 2  6 2 cm 2. (a)   0.133 333
0.13
 10 cm
0.133
∴ 0.1 3
  0.133  0.13

形ABCD 的
∴梯 周界
(b)
 13 25 
 8  10  cm
 2 2  3
,
設 x  0.1
 37 cm
即 x  0.131 313  (1 )
100 x  13.131 313  ( 2)
18. (a) AB = ( x  6) cm
( 2)  (1) : 99 x  13
BC = ( 4 x  3) cm
13
x
99
(b) 考
慮ABP。
3
0.1   13
BP  AB 2  AP 2 cm ∴
99
 ( x  6) 2  x 2 cm
 12 x  36 cm 設 ,
x  0.13
∵ AB 和BP 分別摺疊為 AB' 即 B'P即
即 x  0.133 333  ( 3 )
∴ AB' = AB = (x + 6) cm
即 B'P = BP = 12 x  36 cm
10 x  1.333 333  ( 4)
∵ AB'CD' 是
一個菱
形。 ( 4)  (3) : 9 x  1.2
∴ AB  BC x
12
90
2

15
  2
∴ 0.13
15
133
0.133 
1000

24
1 一元二次方程(一)

2m(m  1)  (m  2)(m  1)  0
3. (a) 2 8  28  16  4 ,
是有理
數。 (m  1) 2m  (m  2)  0
(b) 2 3  23  無
6 即是理數
,因為 6不
8. (m  1)(3m  2)  0
(c) 2 和 3 都 是
無理數 即因此它們的和也是
無理數

m 1  0 或 3m  2  0
(d) 
3 .7 即 
4.2 即即即即即即即即即即即即即即即即即即
2
 m  1 或 m
(e)  即即即即即即即即 3.7 即即即即即即
 即 4.2
3 .7 3

4.2
(f)  是
3 .7 有理數
,因此
其平方
也是有
理數。 9. (a) ∵ 3 是x2 – 8x + p = 0 的
根。
∴ 32  8(3)  p  0
( x  7)(5 x  4)  0 p  15
4. (a) x7 0 或 5x  4  0
x  8 x  15  0
2
4
x  7 或 x (b) ( x  3)( x  5)  0
5
x3 0 或 x5  0

次方程
的根不
是無理
數。
x3 或 x5
( x  9 )( x  9 )  0
∴ 方 程的即即即即

即個根 是 5。
(b) x 9 0 或 x 9 0
x  9 或 x 9 10. (a) ∵ –2 即 8x2 + kx + 6 = 0 即即即
x  3 或 x 3 8( 2) 2  k ( 2)  6  0
即即即即即即即即即即即即 ∴  2k  38  0
(7 x  1)( 2 x  2 )  0 k  19
(c) 7x 1  0 或 2x  2  0 8 x 2  19 x  6  0
1 ( x  2)(8 x  3)  0
x 或 x  1 (b)
7 x20 或 8x  3  0
即即即即即即即即即即即即
3
(x  5 )2  0 x  2 或 x
(d) 8
x 5 0 或 x 5 0
3
x 5 或 x 5 ∴ 即即即即即即即即  。
8

次方程
的根是
無理數
,並等
於 5 即
11. 所
求的方
程是
2
2 x  9 x  10  0  x  (3) ( x  2)  0
(2 x  5)( x  2)  0 ( x  3)( x  2)  0
5. 2x  5  0 或 x20 x  3x  2 x  6  0
2

5
x 或 x  2 x2  x  6  0
2
12. 即即即即即即
3(2  y 2 )  7 y  5  2
 x   x    0
6  3y  7 y
2
 2  5
3y  7 y  6  0
2
 5  2
6. 2 x    5 x    0
( y  3)(3 y  2)  0  2  5
y3 0 或 3y  2  0 ( 2 x  5)(5 x  2)  0
2 10 x 2  25 x  4 x  10  0
y  3 或 y
3
10 x 2  29 x  10  0
3 2
p  p40
2
3p2  2 p  8  0
7. (3 p  4)( p  2)  0
3p  4  0 或 p20
4
p 或 p2
3

25
新高中數學與生活 第 4A 冊 課本練習詳解

x 2  10 x  264  0
 10  10 2  4(1)(264)
x
2(1)
13.  10  1156

2
 10  34  10  34
 或
2 2
 12 或  22

1
x2  x y  2x 2  x  5 的
圖像的x 軸
截距是 –1.4 和1.9。
5
5x 2 1  5x 因
此,2 x 2  x  5  0 的
根是–1.4 即 1.9即

5x 2  5x 1  0
14.
 (5)  (5) 2  4(5)(1)
x
2(5)
5  45  
 或 5  3 5 
10  10  18. (a)
 
x –2 –1 0 1 2 3 4
y –4 1 4 5 4 1 –4
x  2  4 x ( x  4)
(b)
15.
x  2  4 x 2  16 x
4 x 2  15 x  2  0

 15  15 2  4( 4)( 2)
x
2( 4)
 15  257

8
 15  257  15  257
 或
8 8
 0.13 (準確至二位小數 ) 或  3.88 (準確至二位小數 )y = 4 – x(x – 2) 即即即即 x 即即即即 –1.2 即 3.2即
即即即4 – x(x – 2) = 0 即即即 –1.2 即 3.2即

9( x  1)  4  2( x  1) 2
16. x2
2( x  1)  9( x  1)  4  0
2 19. ∵ y x2的 圖像與x 軸
接觸於 P即
8
x2
∴ P即x坐 標是方 程  x  2  0 即即即
 9  9 2  4( 2)(4) 8
x 1 
2( 2) x2
  x2 0
 5  113 8
x
4 x 2  8 x  16  0
 5  113  5  113 x 2  2( x)(4)  4 2  0
 或
4 4 ( x  4) 2  0
 1.41 (準確至二位小數) 或  3.91 (準確至二位小數) x4 0 或 x4 0
x4 或 x4
17. (a) ∴ P 即 x 即即即 4即
x –2 –1 0 1 2
y 5 –2 –5 –4 1 x2
∵ y x  2 即即即即 y 軸
相交於Q即
8
(b)
02
∴ Q 的 y 坐標   02
8
 2

26
1 一元二次方程(一)

PQ  ( 4  0) 2   0  ( 2)
2
單位
(b) 設AB 的長為x cm,
度 則BC = (3x – 5) cm。
CE = CD = x cm
 20 單位 (或 2 5 單位)
BE = BC – CE = [(3x – 5) – x] cm = (2x – 5) cm
∵ BEDF 的 面積= 42 cm2
20. (a) ∵ A(4, 0) 和C(14, c) 是y  kx 2  14 x  40 的
圖像 ( 2 x  5) x  42
上的
點。 ∴
2 x 2  5 x  42
0  k ( 4) 2  14( 4)  40
0  16k  16 2 x 2  5 x  42  0
k 1

7
和 c  k (14) 2  14(14)  40 從 (a),可得: x  6 或 x (捨去)
2
 14 2  14 2  40
當x = 6 時
即 BC = [3(6) – 5] cm = 13 cm
 40 ∴ 長 方形ABCD 的 長度和闊
度 分別是13 cm 即 6 cm即
(b) ∵ y  x 2  14 x  40 的
圖像與x 軸
相交於A 即 B即
1
∴ A即B即x坐
標是程x 2  14 x  40  0 的
方 根。 x( x  1)  ( x  3) 2
2
x 2  14 x  40  0
x( x  1)  2( x  3) 2
( x  4)( x  10)  0
x  4  0 或 x  10  0 24. x 2  x  2 x 2  12 x  18
x4 或 x  10 x 2  11 x  18  0
∴ B的 坐標是(10, 0)。 ( x  9)( x  2)  0
(c) AB = (10 – 4) 單 位= 6 即即 x 9  0 或 x  2  0
ABC 的 面積=
x9 或 x  2 (捨去)
6  40
平方單位  120 平方單位
2
21. 設
較小的
整數為x,
則較大
的整為x + 5即
數 「L」
形圖案
的周界
2 x  ( x  5)  71
2 2
 長方形的周界
2 x 2  x 2  10 x  25  71  2[ x  ( x  1)]cm
 2[9  (9  1)]cm
∴ x 2  10 x  96  0
 34 cm
( x  16)( x  6)  0
x  16  0 或 x60
25. (a) y  x 2  20 x  40 的
圖像的x 軸
截距是2 和18。
x  16 或 x  6 (捨去)
因此,x 2  20 x  40  0 的
根是2 即 18即
當x = 16 時
即x + 5 = 21
∴ 該 兩
個整數是16 和21即 (b) (i) 當T = 20 時,可得:
20  0.25 x 2  5 x  30
x( x  2)  180  (3 x  2)
0.25 x 2  5 x  10  0
x  2 x  3 x  182
2
4(0.25 x 2  5 x  10)  0
22. x  x  182  0
2
x 2  20 x  40  0
( x  14)( x  13)  0
x  14  0 或 x  13  0 從 (a),可得: x2 或 x  18
x  14 或 x  13 (捨去) 2小時後 即即8:00 p.m.即溫
室即即即即即即即
的即溫
度首次跌至
20°C即
(ii) 代數
法所得的
解 是
準確即。

  7 
( x  6)  x      0
  2  26. 設 是 ax 2  bx  c  0 的根。
 7 若  是正數,則
( x  6) x    0
 2 a 2  b  c  0 。
23. (a) ∴ 方程的根不是正數。
 7
( x  6)  2 x    0
 2 27. 設 x 2  bx  c  0 的根為  和 。
( x  6)(2 x  7)  0 c  ( )(  )    0
2 x 2  12 x  7 x  42  0 ∴ c 不可能是正數。

2 x 2  5 x  42  0 進階

27
新高中數學與生活 第 4A 冊 課本練習詳解

x(6 x  5)  4
( x  2)(2 x  1)  (3x  6)( x  4)
6x 2  5x  4
( x  2)(2 x  1)  3( x  2)( x  4)
6x 2  5x  4  0
28. ( x  2)(2 x  1)  3( x  2)( x  4)  0
(2 x  1)(3 x  4)  0
34. ( x  2) (2 x  1)  3( x  4)  0
2x  1  0 或 3x  4  0
( x  2)( x  13)  0
1 4
x 或 x x  2  0 或  x  13  0
2 3
x2 或 x  13
4 x( x  3)  7  0
2( x  1)( x  1)  4( x  1)  x
4 x 2  12 x  7  0
2( x 2  12 )  4( x  1)  x
29.  (12)  (12) 2  4(4)(7)
x 2x 2  2  4x  4  x
2(4)
35. 2x 2  5x  6  0
12  32  3  2 
 或  (5)  (5) 2  4(2)(6)
8  2  x

2(2)
( x  1)  3( x  2)  0
2
5  73

x 2  2 x  1  3x  6  0 4

x 2  5x  7  0
30. 4y2  4y  3  0
 5  5  4(1)(7)
2
(2 y  3)( 2 y  1)  0
x 36. (a)
2(1) 2y  3  0 或 2 y 1  0
5 3 y
3
y
1
 或
2 2 2
∵  3 不是一個實數。 (b) 從 (a),可得:
∴ 這個方程沒有實根。 1 3 1 1
5x   或 5x  
2 2 2 2
(2 x  3)( x  4)  3x  2
5 x  1 或 5x  1
2 x 2  3x  8 x  12  3x  2 1 1
x 或 x
2 x 2  8 x  10  0 5 5
31.
x 2  4x  5  0 12 x 2  17 x  6  0
( x  1)( x  5)  0 (3 x  2)(4 x  3)  0
x 1  0 或 x  5  0 37. (a) 3x  2  0 或 4 x  3  0
x  1 或 x5 2 3
x 或 x
3 4
( x  1)( x  2)
x2  17 1
3 ( w  1) 2 
( w  1) 
12 2
3x  ( x  1)( x  2)
2 (b)
12( w  1)  17( w  1)  6
2
3x 2  x 2  x  2 x  2
32. 12( w  1) 2  17( w  1)  6  0
2 x 2  3x  2  0
從 (a),可得:
( x  2)(2 x  1)  0 2 3
x20 或 2x 1  0 w 1  或 w 1 
3 4
1 1 1
x 2 或 x w 或 w
2 3 4

(2 x  1)(3x  1)  4( x  1)(2 x  1)  0 3x 2  8 x  3  0
(2 x  1) (3x  1)  4( x  1)  0 ( x  3)(3x  1)  0
33. (2 x  1)( x  3)  0 38. (a) x3 0 或 3x  1  0
2x  1  0 或  x3 0 1
x  3 或 x
1 3
x 或 x3
2

28
1 一元二次方程(一)
設 
  0.

(b) 3x 2  8 x  3 即
  0.


10
 

4.


( 2) (1) : 9 3.
3x 2  8 x  3  0 
3
9

1
5

12
從 (a),方程的根是 –3 和 。
3  5
∴ 0.416
1 12
∴ 所求的方程的根是 –(–3) 和  ,即 3 和  是 60 x 2  x  k  0 的根。
3 ∵ 0.416
2
1  5   5 
 。 ∴ 60      k  0
3 12
   12 
所求的方程是 k   10
  1  60 x 2  x  (10)  0
( x  3)  x      0
  3  60 x 2  x  10  0
 1 (b) (12 x  5)(5 x  2)  0
( x  3) x    0
 3 12 x  5  0 或 5x  2  0
 1 5 2
( x  3)  3 x    0 x 或 x
 3 12 5
( x  3)(3 x  1)  0 2
∴ 方程的另一個根是  。
3x 2  9 x  x  3  0 5

3x 2  8 x  3  0 42. 由於 r 是 x 2  3 x  5  0 的根,
可得 r 2  3r  5  0 。
1  x  12 x 2  0
r 5  3r 4  5r 3  2r 2  6r
12 x 2  x  1  0
 r 3 ( r 2  3r  5)  2( r 2  3r  5)  10
39. (a) (3x  1)(4 x  1)  0
3x  1  0 或 4x 1  0  r 3 (0)  2(0)  10
1 1  10
x 或 x
3 4
43. (a)
x (12 x  1)  1 x –2 –1 0 1 2 3 4 5
(b) y 10 3 –2 –5 –6 –5 –2 3
12 x  x  1
2

1  x  12 x 2  0
1 1
從 (a),方程的根是  和 。
3 4
3 3
∴ 所求的方程的根是 1 和 1 ,即 –9

3 4
和 12。
所求的方程是
 x  (9) ( x  12)  0 x2
( x  9)( x  12)  0  2x 1
(b) 2
x 2  9 x  12 x  108  0 x2  4x  2
x 2  3 x  108  0 x 2  4x  2  0
∵ y  x 2  4 x  2 的圖像的 x 軸截距是 –0.4
( p  q )( p  q)
40. 和 4.4。
( p )2  ( q )2 ∴ x 2  4 x  2  0 的根是 –0.4 和 4.4。
 pq
x2
由於 p 和 q 都是正整數,且 p > q, ∴  2 x  1 的根也是 –0.4 和 4.4。
2
( p q )( p  q ) 也是一個正整數。
44. (a)
41. (a) x –1 0 1 2 3
y 12 2 –8 –6 4

29
新高中數學與生活 第 4A 冊 課本練習詳解

∴ PST  PQR (AAA)


PS = PQ – SQ  (16  x ) cm
ST PS
= (相
似 的
對應邊 )
QR PQ
16  x  3 
ST =  12 cm  12  x  cm
16  4 

(b) ∵ 梯
形TSQR 的
面積是72 cm2即
1  3  
12  x   12 x  72
2 x ( x  3)  1  x 2  4  

(b) 2x 2  6x  1  x  (48  3x)  48 x  576


2 x  5x  1  0
2 (96  3 x) x  576
4 x  10 x  2  0
2
∴ (32  x) x  192
∵ y  4 x 2  10 x  2 的圖像的 x 軸截距是 – 32 x  x 2  192
0.2 和 2.7。 x 2  32 x  192  0
∴ 4 x 2  10 x  2  0 的根是 –0.2 和 2.7。 ( x  8)( x  24)  0
∴ 2x(x – 3) = 1 – x 的根也是 –0.2 和 2.7。
x  8  0 或 x  24  0
45. 底的長度 = (2x – 1) cm x8 或 x  24 (捨去)
斜邊的長度
= [40 – x – (2x – 1)] cm 長方形紙的面積
= (41 – 3x) cm
根據畢氏定理,可得: 48. (a)  (3 x  1)(5 x  2) cm 2
x 2  (2 x  1) 2  (41  3x) 2  (15 x 2  5 x  6 x  2) cm 2
x 2  (4 x 2  4 x  1)  1681  246 x  9 x 2  (15 x 2  x  2) cm 2
4 x 2  242x  1680  0 3 4

角形的
面積 cm 2  6 cm 2=
2 x  121x  840  0
2
2
( x  8)(2 x  105)  0 著色部分的面積
x  8  0 或 2 x  105  0 
 (15 x 2  x  2)  8  6 cm 2 
105  (15 x  x  50) cm
2 2
x 8 或 x (捨去)
2
(b) (i) ∵ 著
色部分
的面積
是 186 cm2。
25 x  25x  6  0
2
∴ 15 x  x  50  186
2

(5 x  1)(5 x  6)  0 15 x 2  x  236  0
46. (a) 5x  1  0或 5x  6  0
1 6 15 x 2  x  236  0
x 或 x
5 5 ( x  4)(15 x  59)  0
(ii)
(b) x  4  0 或 15 x  59  0
59
120 000(1  r %) 2  120 000(1  r %)  28 800 x4 或 x
15
25(1  r %) 2  25(1  r %)  6  0 (捨去)
當x = 4 時
,BC = (3x + 1) cm = 13 cm
從 (a),可得: ∴ JK = (13 – 4 – 4) cm = 5 cm
6 1 AB = (5x – 2) cm = 18 cm
1  r%  或 1  r %   (捨去) ∴ GH = (18 – 3 – 3) cm = 12 cm
5 5
49. (a)
1
r% 
5
r  20

47. (a) 考慮 PST 和PQR。


PTS = PRQ (同位角,ST // QR)
PST = PQR (同位角,ST // QR)
SPT = QPR (公共角)

30
1 一元二次方程(一)

1 n(n  1)  1260

 AP  AD
2 n  n  1260  0
2

(b) ADP 即即即


1 (n  36)(n  35)  0
 ( x  8) cm 2
2 n  36  0 或 n  35  0
 4 x cm 2 n  36 或 n  35 (捨去)
1 ∴ 即即即即即即即即 36即
  BP  BQ
2 52. (a) R(p, q) 即 y = x2 – 6x + 10 的
圖像上
的一點

BPQ 的面積 1 ∴ q = p2 – 6p + 10
 (8  x )(8  x ) cm 2
2 2( p  q )  12
1 pq 6
 (8  x ) 2 cm 2
2 p  ( p  6 p  10)  6
2

2 (b)
p2  5 p  4  0
△ ADP 的面積   △ BPQ 的面積
3 ( p  1)( p  4)  0
2 1 p 1  0 或 p  4  0
4 x   (8  x) 2
3 2 p 1 或 p4
12 x  (8  x) 2
12 x  64  16 x  x 2 53. (a) ∵ k 即 x 2  x  c  0 的
其中一
個根。

∴ k k c 0
2
x 2  28 x  64  0
c  k 2  k
 (28)  (28) 2  4(1)(64)
x x2  x  k 2  k  0
2(1)
x 2  x  k (k  1)  0
28  528 (b)
 ( x  k )( x  k  1)  0
2
x  k  0 或 x  k 1  0
28  528 28  528 xk 或 x  k  1
 或 (捨去)
2 2 ∴ 方 程 的即即即即
一即個根是–k – 1即
 2.51 (準確至三位有效數字)
 2 x 2  16 x  24  0
50. 設
培德的
速率為 x m/s,
x 2  8 x  12  0

慧敏的
速率為 (x – 2) m/s。 54. (a)
( x  2)( x  6)  0
(6 x  27) 2  [6( x  2)  27]2  60 2
x20 或 x6 0
(6 x  27) 2  (6 x  15) 2  3600
x2 或 x6
(2 x  9) 2  (2 x  5) 2  400 ∴ M 和N 的
坐標分
別是(2, 0) 即 (6, 0)即
4 x 2  36 x  81  4 x 2  20 x  25  400
(b) 設P 的
坐標為(x1, y1) 及 Q 即即即即 (x2, y2)即
8 x 2  56 x  294  0 當x = 3.5 ∵PMN 的 面積= QMN 即即即 = 12 平 方
單位
4 x 2  28 x  147  0 1 1
(6  2) y1  (6  2) y 2  12
(2 x  7)(2 x  21)  0 ∴ 2 2
2 x  7  0 或 2 x  21  0 y1  y 2  6
x  3.5 或 x  10.5 當y  6 時
,6  2 x 2  16 x  24
(捨去) 2 x 2  16 x  30  0

,x – 2 = 1.5
∴ 培 德
的 速
率是3.5 m/s 和
慧敏的
速率是1.5 m/s。 x 2  8 x  15  0
( x  3)( x  5)  0
51. (a) (i) 每
人送出 3張
聖誕卡
。 ∴ x3 0 或 x5  0
4人互
相送聖
誕卡。
 3 4 x3 或 x5
∴ 送
出的聖
誕卡的
總數
 12 x1  3 和 x2  5
∴ P 和Q 的
坐標分
別是(3, 6) 即 (5, 6)。

(ii) 即即即即 (n – 1) 即即即即即


n 即即即即即即即即
∴ 即即即即即即即即即  n ( n  1) (c) 我
們可以
在圖像
上找出
一點 R即其y 即即即 –6即
(b) 設全班 的
學生人數為 n即 ∴ RMN 的 面
積=

31
新高中數學與生活 第 4A 冊 課本練習詳解

1 ∴ y  x 2  3 x  10 可
能是代
表該圖
像的方
程。
(6  2)[0  (6)] 平方單位
2 7. 即即即 B
= 12 平
方單位 ∵  是 2 x 2  3 x  5  0 的一個根。
2  2  3  5  0
多項選
擇題 (即 1.55 即 )
1. 即 即 即 C ∴ 4  2  6   5  2( 2  2  3  5)  5
  0.344 444 
0 .3 4  2( 0)  5
0.34  0.343 434  5
  0.655 555 
0 .6 5
5
0 .6   0.656 565  8. 答案: A
4
∴ 0.3   0.34
  0.65 5
  0 .6  ∵ 3 是 5( x  k ) 2  20  0 的一個根。
5( 3  k ) 2  20  0
2. 答
案:B
(9  6k  k 2 )  4  0
7  。
I. 可
以化成
循環小
數,其即為
即 1.16 ∴ k 2  6k  5  0
6
II. 考
慮兩個
循環小
數  和 3 .7
0.37  即 ( k  1)(k  5)  0
 即 0.37
 的差  3.7   0.37
 k 1  0 或 k  5  0
3.7
 3.4 k 1 或 k 5
∴兩
個循環
小數的
差不一
定是一
個循環
小數。
9. 答案: D
2 3
III. 考
慮兩個
分數 和 即 ( x  3)( x  4)  (a  3)(a  4)
3 2
x 2  7 x  12  a 2  7a  12
2 3 2 3
即 的積   x 2  7 x  a 2  7a  0
3 2 3 2
1 ( x 2  a 2 )  7( x  a )  0
∴兩個
分數的
積 可
能是一
個整數

( x  a )( x  a)  7( x  a)  0
∴ 有 III 是
只 正確。 ( x  a)( x  a  7)  0
xa  0 或 xa7  0
3. 答案 :D
xa 或 x 7a
I.  x 2  5x  9  0 是
寫成一
般式。
II. ( x  1) 2  2( x  1)  3  0 不是
寫成一
般式。
2 2 香港數學競賽 (第 1.57 頁)
III. x  x  0 即即即即即即即 AB BC
5 
∴ 有I 及 III 即即即即即即即
只 1. BC EB
W 1
4. 答
案:C 
1 W 1
2x2  x  6  0
W (W  1)  1
(2 x  3)( x  2)  0
W 2 W 1  0
2x  3  0 或 x20
 ( 1)  ( 1) 2  4(1)(1)
3 W 
x 或 x2 2(1)
2
3 1 5
∴ 方
程的根
是  和 2。 
2 2
1 5 1 5
5. 答
案:A  或 (捨去)
2 2

求的方
程是
[ x  ( 1)][ x  ( 7)]  0
數學探究 (第 1.58 頁)
( x  1)( x  7)  0
3
x 2  8x  7  0 1. (a) 驗證: 當 x  時,
4
6. 即即即 D
[ x  ( 5)]( x  2)  0 9 3
12 x 2  11 x  15  12   11   15
( x  5)( x  2)  0 16 4
0
x  5 x  2 x  10  0
2

5
x 2  3 x  10  0 當 x   時,
3
32
1 一元二次方程(一)

25  5
12 x 2  11x  15  12   11      15
9  3
0
3 5
∴ 該方程的根是 和  。
4 3
(b)

步驟 1 : 1  x 2  23 x  12  24  0
x 2  23 x  288  0
步驟 2 : ( x  9)( x  32)  0
步驟 3 : ( 24 x  9)( 24 x  32)  0
步驟 4 : ( 24 x  9)(24 x  32)  0
24 x  9  0 或 24 x  32  0
9 32
x 或 x
24 24


3 4
x 或 x
8 3

2. 考慮 ax 2  bx  c  0 ,其中 a  0 。
步驟 1: 把常數項乘以首項係數 a,並把首項係數由 a
變為 1。
1  x 2  bx  a  c  0
x 2  bx  ac  0......(*)
步驟 3: 在 (*) 中,以 ax 代替 x,可得
(ax) 2  b( ax)  ac  0
a 2 x 2  abx  ac  0
ax 2  bx  c  0 (a  0)
因此,解二次方程 (*) 等於解二次方程
ax 2  bx  c  0 。
由此,家琪的方法適用於任意二次方程
ax 2  bx  c  0 。

3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