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7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

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2018年考研中国音乐史复习讲义

主讲:康啸

欢迎使用新东方在线电子教材

1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目录
目录 ............................................................................................................................................................................2
第一章 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时期 ..............................................................................................................................3
一、远古及夏代的音乐 ....................................................................................................................................3
二、商代的音乐(前 17 世纪—前 11 世纪 )...............................................................................................5
三、西周的音乐(前 1046~前 771 年)........................................................................................................6
四、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 770 年-公元前 221 年)...................................................................8
五、秦、汉时期的音乐 .................................................................................................................................. 11
六、魏、晋、南北朝的音乐(公元 220~589 年).....................................................................................14
七、隋、唐时期的音乐(公元 581~907 年).............................................................................................17
八、宋、元时期的音乐(公元 960~1368 年)...........................................................................................24
九、明、清时期的音乐(公元 1368 ~ 1911 年).....................................................................................31
第二章 中国近、现代的音乐史 ..........................................................................................................................41
一、旧民主主义时期音乐(1840-19191) ..................................................................................................41
二、新音乐启蒙 ..............................................................................................................................................45
三、新民主主义时期音乐(1919-1949) ........................................................................................................49
第三章 新中国音乐史 ............................................................................................................................................63
一、1949-1976 ................................................................................................................................................63
二、1976 年以后的中国音乐 .........................................................................................................................66

2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第一章 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时期

综述:
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时期:
远古、夏、商
西周、春秋、战国
秦汉、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元
明清
相关内容:
乐器、器乐
乐舞
音乐家
音乐机构
民间音乐
乐律
音乐思想、著作
相关学说:
异性求爱说
劳动起源说
语言抑扬说
模仿自然说
信号说
巫术起源说

一、远古及夏代的音乐

(一)概述
1. 最迟在 100 多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辽阔的中国大陆上。
2. 远古社会处于人类历史进程的初期,先后经过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发展
阶段。远古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总的来说十分低下。
3. 随着人类思维和技能的进步以及劳动工具的改良,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因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二)原始乐舞
1. 原始乐舞是歌、舞、乐三位一体,处于萌芽状态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
2. 青海马家窑出土的有着舞蹈图案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盆

(三)原始部落乐舞
1. 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

3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 ;二曰《玄乌》
:三曰《遂草木》;四曰
《奋五谷》 ;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
;八曰《总禽兽之极》

2. 朱襄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 )
‚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散解,
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之瑟,以来阴气,以定群 故士达作为五弦之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
3. 阴康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 )
‚阴康氏之时,水溃不疏,江不行其原,阴凝而 ,人既郁于内,腠理滞著而多肿袿,得所以利其关
节者,乃制为之舞,教人引舞以利导之。 ‛
4. 伊耆氏之乐(《礼记·郊特牲》 )—— ‚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望,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5. 刑天氏之乐(《山海经·海外西经》 )
操练战争兵阵 以斧头和盾牌相互对攻
6. 黄帝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
7. 《云门》:祭天神
8. 尧
《咸池》:祭地神
9. 舜
《箫韶》:祭四望
伴奏乐器:排箫
《九韶》
《九歌》
《九辩》
孔子:
‚三月不知肉味‛ ,
‚尽善尽美‛
10. 禹
《夏禹》,又称《大夏》
歌颂了原始社会氏族部落首领夏禹治水的事迹。
伴奏乐器:籥
祭山川
①《弹歌》——狩猎。
②《八阙》——农牧。
③《蜡辞》——祭歌。
④《云门》——黄帝拜神乐舞(图腾)。
⑤《咸池》——尧崇天乐舞(星座)

⑥《萧韶》——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四)乐器
1. 骨笛
2. 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
3. 八千年
4. 20 多厘米,七个同规格音孔(末端上端另有一小孔)
5. 鼓:最先出现的打击乐器。
6. 陶埙:闭口吹奏乐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陶埙,距今 7000 多年。

4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7. 石磬:曾被称为‚石‛或‚鸣球‛
8. 编磬:几个能发不同音高的磬编成一组。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商代三枚一组的编留,铭文分别为:
‚水
启‛、‚天余‛、‚水余‛。

(五)音乐家
1. 黄帝——伶伦
2. 颛顼——飞龙
3. 帝喾——咸黑
4. 尧——质
5. 舜——夔

(六)夔
1. 我国最早的音乐家
2. 帝曰:
‚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咏言,声依
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3.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二、商代的音乐(前 17 世纪—前 11 世纪 )

(一)概述
1. 这一时期出现了比较完善的文字制度,结束了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进入了文明的历史时期。
2. 这时期已属青铜时代,创造了灿烂夺目的青铜文化,并进而完成了由青铜时代向早期铁器时代的
转变。
3. 城市兴起,标志着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生活的重大变化。

(二)商代的音乐
1. ‚侈乐‛
2. 商朝乐器的考察,主要通过传世、出土实物和甲骨文等。
3. 巫乐 & 淫乐

民间音乐 宫廷音乐体系
4. 乐舞《大濩》:歌颂商汤伐桀的赫赫功绩。
5. 乐舞 《桑林》:既是祭祀祖先,也是男女聚会结交的活动 。

(三)乐器
1. 钟——在陕西长安县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最早的陶钟,还有三门峡庙底沟也出土了陶钟。
商代已有青铜铸成的钟,其类型有钟、铙、镛等。
2. 编钟——现出土的、由多个不同音高的钟组成一组的编钟有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出土的商代编钟,
是三个为一组。
3. 编铙——殷墟妇好(妣辛)墓出土的五件一组的商代编铙。

5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三、西周的音乐(前 1046~前 771 年)

(一)西周雅乐
1. 宫廷音乐——雅乐
2.‚典雅纯正‛之意,重教育性
3. 配合道德宣导、和平中正原则,庄重肃穆为标准
4. 即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和表演的乐舞。

(二)六代乐舞
1. 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宴享,儒家雅乐最高典范。
2. 黄帝——云门大卷——祭祀天
3. 尧 ——大咸——祭地
4. 舜 ——箫韶(九韶)——祭四望
5. 夏 ——大夏——祭山川
6. 商 ——大濩——先妣
7. 西周——大武——先祖
8.‚六代之乐‛
《云门》 《大咸》
《九韶》:祭神
《大夏》 《大濩》
《大武》:祭人
9. 小舞:彩绸舞、羽毛舞、牛尾舞、长袖舞。
10. 散乐:民间音乐。
11. 四夷之乐:周边部落音乐、歌曲。

(三)礼乐制度
1.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明确的宫廷雅乐体系
2. 周代音乐机构分行政、教学和表演三部分,由大司乐领导
3. 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和制度。礼即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相互结合的礼仪;乐即音乐,
包括乐队、乐舞的编制,乐曲、乐舞的使用等等。
4. 礼乐制度将上层社会的人分为许多等级(如王、诸侯、卿大夫、士),再依据其等级地位的不同,
严格规定各项具体的礼、乐活动。
5. 礼是乐的内容,乐是礼的表现形式。
6. 周代上层社会在政治、外交、军事、娱乐等方面都有各种典礼仪式,如祭祀、宴食、大射、乡饮、
军旅等。
7. 在这些仪式中,按参与者等级的不同而是用不同的音乐,每一项仪式都配合着各种严格的礼制规
定。
8. 八佾
‚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
9. 乐县
‚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四)大司乐——乐官制度
1. 大司乐既是音乐机构,又是最高乐官。
2. 主要施行音乐行政、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三种职能。
3. 有大司乐、乐师、大师、小师等乐官、乐工。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1)皇室贵族子弟的音乐教育,教授‚皇子‛、
‚世子‛,‚乐德、乐语、乐舞‛

6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2)音乐表演:宫廷内所有大型饮宴、祭祀。
(3)行政管理:大司乐 1000 余人,分工明确,下设各部,各司其职。

(五)音乐教育
1. 以礼乐教育为其主体,作为综合艺术的‚乐‛的教育是很重要的教育内容。
2. 乐教活动皆由礼官担任,礼乐教育具有伦理化、政治化、宗教化、美育的性质。周代音乐教育的
主要对象是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
3. 教育内容有音乐思想、演唱、舞蹈、器乐演奏等,即乐德、乐语、乐舞。大司乐教乐德、乐语、
乐舞;乐师教小舞等。
4. 西周的音乐教育的实施,有着严格的制度,其教学过程是根据四时来安排的。

(六)礼崩乐坏
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2. 郑卫之音
(1)郑、卫两国(河南中部与东部)的民间音乐 ,由于它表达感情的奔放、热烈和大胆,因而
使周王室及其维护者对其常常加以排斥和否定。
(2)魏文侯(前 446 一前 396 在位):‚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
(3) 孔子的言论‚郑声淫‛ 、‚放郑声‛ 。
3. 八音
(1)八音分类法:以制作材料进行划分
(2)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3)金类:钟、镛、钲、铙、铎等。
石类:磬、鸣球等。
土类:埙、缶。
革类;鼓、建鼓、鼗、拊等。
丝类:琴、瑟、筑等。
木类:柷(chu)、敔(yu)。
匏类:笙、竽等。
竹类:箫(排箫) 、篪等。

(七)乐律理论
1. 古代音阶名:‚宫、商、角、徵、羽‛
2. 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左传》

(八)三分损益法
1. 载于《管子·地员篇》
2. 先应求得一个标准音作为‚宫音‛,然后就宫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三分益一),即得低四度的
徵音;在就徵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三分损一),即得高五度的商音。以此类推,可产生五声音
阶,即宫,徵,商,羽,角。

(九)十二律(‚隔八相生法‛)——《吕氏春秋》
黄 大 太 夹 姑 仲 蕤 林 夷 南 无 应
钟 吕 簇 钟 洗 吕 宾 钟 则 吕 射 钟

7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阳 阴
律 律
1. 单数的六个律名又称为‚六律‛,为阳律;双数的六个律名称为‚六吕‛或‚六同‛。
2. 十二个半音也可称为‚律吕‛

3. 律吕谱的特点: 不平均律,
‚黄钟不能还原‛

四、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 770 年-公元前 221 年)

(一)概述
1. 周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
2. 春秋(前 770-前 476)
3. 战国(前 475-前 221)
4. 春秋时期大动荡的社会背景,使得周王朝时所崇尚的宗教礼乐发生动摇,更何况周王朝的典礼制
度本身就有其不严格性。
5. 老子、孔子、庄子、荀子这些哲学大家就是顺应历史的需要产生了众多音乐美学观点,为整个中
国古典美学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

(二)诗言志,歌咏言
1.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2. 西周初期~春秋末期
3. ‚诗三百‛
4. 《风》:十五国风,160 篇。
5. 《雅》:大雅、小雅,贵族文人的作品,共 105 篇。
6. 《颂》:40 篇,,祭祀宗庙祖先 。

(三)孔子
1. 名丘,字仲尼,鲁国曲阜人。
2. 贡献
(1)整理《诗经》,使它‚飞入寻常百姓家‛
(2)重视音乐,列入教育课程。
‚礼、乐、射、御、书、数‛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3)礼、乐治国,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安上治民,莫善于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孝经·广要道》
礼乐为手段,‚仁‛为核心
(4)确立音乐美学标准——‚尽善尽美‛
强调音乐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和娱乐性。
音乐内容要‚善‛,形式要‚美‛

(四)宫廷音乐家
8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1. 师旷(晋)
2. 师涓(卫)
3. 师襄(鲁)
4. 师襄(卫)——孔子曾跟随其学琴
5. 师文(郑)‚内得于心,外应于器‛

(五)曾侯乙编钟
1. 湖北随县城郊的擂鼓墩
2. 全套:65 件(甬钟 45 件,钮钟 19 件,镈钟 1 件)
3. 分八组,列三层
4. 每个甬钟能击出两个乐音
5. 整套编钟共 64 枚,分上中下三层、上层钮钟 19 枚,分三组排列。
6. 中下两层为甬钟,有 45 件,也分三组。
7. 编钟之外另有一件是楚惠王铸赠曾侯乙的铜镈。
8. 编钟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十二律齐备。
9. 钟上共有 2828 个错金铭文,记载了当时楚、齐、晋、周、申、曾等国的各种律名、阶名、变化音
名的对照情况。
10. 多数甬钟可发两音(分别在鼓部和隧部)
11. 钟的上层钮钟的律制与三分损益律近似,说明三分损益律较早运用于实践中。
各组编钟八度音程的音分值皆不同,中层三组编钟的律制近似纯律,说明这套编钟是复合律制。

(六)民间艺术
1. 说唱音乐
2.《荀子》一书中的《成相篇》

(七)楚辞
1. 其中收集了以公元前 4 世纪(战国)时的伟大诗人屈原为主的辞赋。
2.‚楚辞‛是战国时期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歌曲体裁。
3. 屈原的《九歌》、
《离骚》 、《天问》、《招魂》等作品被收入其中。它们大部分是可以歌唱的。

(八) 《九歌》
1. 《九歌》是伟大诗入屈原的不朽之作,它原是楚国民间在祭祀时所唱的一套歌曲,屈原在此基础
上进行了加工。
2. 《九歌》中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具有神奇的幻想、挚热的感情。
3. 东皇太一 (叙述祭天神的排场)
云中君 (祭女性的云神的歌)
湘 君 (祭湘水男神的歌)
湘夫人 (祭油水女神的歌)
大司命 (祭主寿命的男神的歌)
少司命 (祭主寿命的女神的歌)
东 君 (祭太阳神的歌)
河 伯 (祭男性的河神的歌)
山 鬼 (祭女性的山神的歌)
国 殇 (祭颂阵亡烈士的歌)
礼 魂 (祭幅结束时所唱的歌)

9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九)民间音乐家
1. 秦青 《列子·汤问》
2. ‚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3. 韩娥 《列子·汤问》
4.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5. 古琴演奏家:伯牙
6. 伯牙、钟子期的故事

(十)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1. 倡乐——儒家
2. 孔子、孟子、荀子
(1)孟子(约前 372 一前 289)是儒家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提倡‚王与民同乐‛ ,强调人民的重要性。
他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 ‛高度评价音乐的作用。
(2)荀子(约前 313 一前 238)派重要代表人物
他的音乐思想集中于《乐论篇》中,对于儒家音乐思想有系统的总结。
他认为音乐能够配合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音乐可以感化人心。他指出: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
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
‛荀子对墨子曲‚非乐‛观点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评,维护儒家‚倡乐‛的主张,并予以进一
步发展。

(十一)儒家的音乐美学论著《乐记》
1. 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音乐理论著作。相传是孔子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
2. ‚礼‛‚乐‛思想;音乐本质;与政治、生活的关系;审美作用;教育作用;社会功能等。
(1)音乐的本质:音乐是表达感情的艺术;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之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立场,区别。
(2)政治的关系:音安政和;
(3)社会功能:端正社会风气;与孔子观点一致,分层论述。
(4)美感认识:给人的愉悦感受不可缺少。

(十二)非乐
1. 墨家:墨子(名翟)
2. 《非乐》、《三辨》
3.音乐使‚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老者不得息‛,使统治者丧失江山。
4.从劳动者和小生产者的利益出发,反对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认为音乐会加重人民的痛苦和灾难,
浪费物力和人力,可能使国家衰亡。忽视音乐对社会、人类具有不同功能。

(十三)老庄学派
1. 老子、庄子
(1)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
他的主要思想载于他的《道德经》(即《老子》)一书中。
他提出:‚道法自然‛、
‚无为‛等观点,其中既有很多辩证法的因素,又有消极、神秘的因
素。他主张‚大音希声‛
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10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2)庄子(约前 369 一前 286)著有《庄子》一书,他主张‚清静无为‛



他没有绝对的否定音乐,而是把音乐分为‚天籁‛ 、
‚地籁‛、
‚人籁‛三类,祟尚‚天籁‛所
具有的‚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的音乐,反对人的主观作用。

五、秦、汉时期的音乐

(一)秦朝概述
1. 公元前 221 年秦灭六国,首次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统一,秦王政改号称皇帝,建立起中国历
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秦朝。
2. 秦朝二世而亡。在经过短暂的分裂之后,汉朝继之而起,并基本延续秦的制度,史称‚汉承秦制‛ 。
3.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4. 公元前 256 年——秦灭周。
公元前 238 年——秦王政亲政。
公元首 227 年——荆轲刺秦王失败。
公元前 230—前 221 年——秦灭六国。
公元前 221 年——秦王改称始皇帝,建立郡县制。
公元前 213、前 212 年——奏始皇焚书坑儒。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死,李斯、赵高立二世皇帝。
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梁起兵。
公元前 207 年——巨鹿之战,项羽大破秦军。

(二)汉朝(前 202—公元 220 年)概述


1. 分为西汉和东汉
2. 前 202 年高祖刘邦建汉,定都长安。文景之治后,汉武帝时期达到极盛,昭宣时期再次复兴。
公元九年,王莽篡夺政权,西汉结束。
25 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开创了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 220 年曹丕篡汉,东汉灭
亡。

11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公元前 206 年——刘邦灭秦,西汉纪年开始。


公元前 188 年——吕太后临朝。
公元前 138、前 119 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 119 年——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匈奴退至大漠西北。
公开 8 年——王莽建立新朝,西汉亡。
公元 25 年——刘秀建立东汉。
公元 184 年——张角领导黄巾军起义。
公元 189 年——董卓进洛阳。
公元 196 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城。
公元 200 年——官渡之战,曹操大致袁绍。
公元 208 年——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军大破曹军。
公元 214 年——刘备进占益州。

(三)乐府
1. 秦‚乐府‛钟的出土——‚乐府‛机构的设立乃是秦王朝的功绩
2. 汉承秦制,在汉武帝时期对乐府进行了扩建,达到兴盛,其规模最大时乐工人数曾达 1000 余人。
106 年后,汉哀帝时,由盛变衰。
3.‚采诗夜诵‛:采诗官四处收集民歌,回宫廷后秉烛夜审,使乐府鼎盛。然后加工、改编、创作、
填词、研究。
意义:保存民间音乐,促成汉代民间音乐繁荣,对其音乐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四)李延年
1. 协律都尉,汉武帝时的乐府领导者。
2.‚延年善歌‛,我国两千多年前的阉人歌唱家。
3. 音乐创作:《郊祀歌》十九章,用于皇家祭祀乐舞 。
4. 他利用张骞从西域带回《摩诃兜勒》编为 28 首‚鼓吹新声‛,用来作为乐府仪仗之乐,是我国历
史上最早明确记载擅于运用外来音乐进行加工创作的人。

(五)司马相如(约公元前 179 年—前 118 年)


1. 汉武帝时期文学家、音乐家。
2. 汉赋的奠基人
3. 谱得琴曲《凤求凰》流传至今

(六)鼓吹乐
1. 一种以击乐与吹管乐为主,兼有歌唱的器乐合奏。
2. 它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音乐传入中原后和汉族传统音乐川融合逐渐形成的。
3. 分为四类。
(1)黄门鼓吹:宫廷俗乐,用于宴飨、娱乐时,由皇帝的贴身侍卫组成的鼓吹乐队,排箫和笳(jia)
为主要乐器
(2)骑吹:一种军乐,多用于朝廷部队出征凯旋时
(3)横吹:横吹是以鼓和角为主奏乐器,在仪仗、道路上行进时于马上所奏之乐。
(4)短箫铙歌:东汉时用于军中,以排箫和铙为主奏乐器。

(七)相和歌发展
1. ‚徒歌‛ :清唱

12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但歌‛ :一人唱,三人和
‚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相和大曲:相和歌的最高形式。
清商乐:王朝南迁,与南方音乐结合
2. 相和歌‛是汉代北方兴起的一种歌曲形式。
3.‚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节‛是一种打击乐器,它和笙、笛、琴、瑟、琵琶、筝一起为相和
歇伴奏。
4. 相和大曲:其基本结构形式为三段式歌舞曲
艳——曲(每段后加解)——趋(或乱)。
5. 艳:指一种舞蹈动作。
曲:即为正曲,大曲的主要组成部分,集歌唱、器乐、舞蹈三位一体。
解:不需歌唱的器乐演奏或器乐伴奏舞蹈的形式 。
趋:由歌舞乐组成,较正曲快速。
乱,大曲的结尾部分,节奏紧张急促。

(八)清商乐
1. ‚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谓之清商乐‛
吴歌:江苏一带民歌,抒情、细腻,男女爱情。
西曲:湖北一带民歌,抒发游子思归的离别之情,为长江流域商业繁盛的产物。
清商三调:平调、清调、瑟调
2. 两者都是反映城市女性的题材
3. 吴歌的作品中,内容大多是表达‚思夫盼归‛、‚恩怨离愁‛等相思之苦,音乐大都委婉细腻,节
奏舒缓,如歌如诉,代表作《大子夜歌》。
4. 西曲的作品中,大多是描写现实生活中女性的情感,城市中的劳动女性。音乐高亢、明快、直白,
代表作《莫愁乐》。

(九)古琴
1. 汉代,古琴的形制确立。
2.‚七弦十三徽‛

(十) 《广陵散》
1. 内容:聂政刺秦王
记载于蔡邕的《琴操》中
琴谱见于明代朱权的《神奇秘谱》(1425 年)
唯一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古琴曲
2.《广陵散》全曲共有 45 个乐段
开指一段。
小序三段。
大序五段(井里、申诚、顺物、因时、干时) 。
正声十八段(取韩、呼幽、亡身、作气、含志、沉思、返魂、狥物、冲冠、长虹、寒风、发怒、
烈妇、收义、扬名、含光、沉名、投剑) 。
乱声十段(峻迹、守质、归政、仇毕、终思、同志、用事、辞卿、气衔、微行)。
序八段(会止息意、意绝、悲志、叹息、长吁、伤感、恨愤、亡计)。

(十一)琴歌《胡笳十八拍》

13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1. 蔡琰:字文姬‚博学而有才辨,又妙于音律‛
2. 汉末大乱,连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难中被匈奴所掳,后来与左贤王结成夫妻,生了两个儿女。在
塞外她度过了十二个春秋,但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
3. 拍:乐曲的段落
4. 全曲共十八段,分两大层次。前十来拍主要倾述作者身在胡地时对故乡的思恋;后一层次则抒发
出作者惜别稚子的隐痛与悲怨。
5. 音调有蒙汉交融的特色

(十二)律学家——京房
1. 第一个从理论上发现‚黄钟不能还原‛的人。
‚京房六十律‛ :在三分损益十二律上继续相生至六十律。
2.‚京房准‛: ‚竹声不可以度调,故作准以定数‛
准:弦律的正律器

(十三)百戏
1. 汉代,‚百戏‛又称‚角抵戏‛
2. 它包括角觝(di)、杂戏、魔术、歌舞等形式。
3. 带戏剧性的一种歌舞表演形式,常有歌手、鼓、钟、磬、箫、瑟、筑等为之伴奏。

(十四)音乐之路——丝绸之路的开辟
1. 西域在汉朝早期是指南疆一带,后来扩展到天山以北和中亚东部。
2. 西汉中早期,西域地区为匈奴所控制。
3. 乐曲:《摩诃兜勒》
摩诃:梵语‚大‛的意思
东汉时西域有兜勒国
4. 横吹乐:(张骞由‚丝绸之路‛带回的第一批成果)
5. 乐器:竖箜篌、曲项琵琶、五弦琵琶、筚篥等。

六、魏、晋、南北朝的音乐(公元 220~589 年)

(一)概述
1. 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
2. 在从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
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3. 魏
4. 西晋、东晋
5. 南北朝
6. 公元 220 年——曹操死,曹丕称帝,国号魏。东汉
公元 221 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公元 229 年——孙权称帝,国号吴。
公元 263 年——钟会、邓艾攻蜀,蜀亡。
公元 265 年——司马炎废魏帝,建立西晋,魏亡。
公元 280 年——晋杜预、王浚等伐吴,吴亡。
公元 308 年——匈奴人刘渊称帝。
14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公元 316 年——匈奴刘曜攻占长安,西晋亡。
公元 317 年——司马睿在建康即位,东晋开始。
公元 376 年——前秦苻坚统一北方。
公元 383 年——淝水之战,苻坚大举进攻东晋失败。
公元 420 年——刘裕建立宋朝(刘宋),东晋亡。南北朝开始。
公元 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
公元 479 年——萧道成称帝,建立南齐,宋亡。
公元 493 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公元 502 年——萧衍称帝,建立梁朝,南齐亡。
公元 534 年——北魏分裂为西魏、东魏。
公元 550 年——高洋建立北齐,东魏亡。
公元 557 年——陈霸先称帝,建立陈朝,梁亡。字文觉建立北周。西魏亡。
7. 战乱动荡的时期,也是北方与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在音乐文化上融合的时代。
魏、蜀、吴三国的建立,晋的暂时统一,北方和西方边区地带的一些少数民族陆续向内地迁移。
东晋的南迁,北方混战局面所引起的北方人民的大量南移,使得南北各族都在人口众多的汉族的
先进经济、文化基础广不断地融合起来。
8. 首先,少数周边国家的歌舞伎乐在中原地区迅速流行。龟兹乐、西凉乐、高昌乐、康国乐、疏勒
乐、天竺乐、安国乐、高丽乐等歌舞伎乐纷纷融入了中原音乐文化。
其次,一些少数民族的乐器也被带入了中原,如:曲项琵琶、五弦琵琶、荜篥、方响、钹、羯鼓
等乐器,它们一经传入便被频繁而广泛地使用。
再次,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音乐与中国民间音乐相融合,逐步建立了中国佛教音乐体系。

(二)魏晋文人音乐家
1. 特点:
(1)有很高的音乐天赋,不以音乐为职业;
(2)多擅长弹琴;
(3)有的兼及音乐创作和理论著述;
(4)往往是音乐世家,有家学渊源;
(5)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操。

(三)竹林七贤
1. 魏正始年间(240-249)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
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
2. 阮籍(210~262)
其父阮瑀是文坛上著名的‚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旸、刘桢)之一。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
琴曲《酒狂》 ,载于《神奇秘谱》
音乐思想: 《乐论》
表面上看:继承儒家音乐观点,夸大音乐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作用。
实质:否定‚郑卫之音‛ ,以此去鞭挞司马氏家族的骄奢淫逸。
3. 嵇康(223~263)
世称‚嵇中散‛ ,‚竹林七贤‛ (阮籍、嵇康、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和刘伶)之一。
嵇氏四弄: 《长清》 《短清》 《长侧》《短侧》四首琴曲
善弹《广陵散》

15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论著:《琴赋》 《声无哀乐论》
《琴赋》 :是一篇艺术化了的音乐评论
《声无哀乐论》 :‚心之与声,明为二物‛
肯定娱乐、美感作用,否定教化、道德作用,为了摆脱儒家音乐思想的绝对化。
是我国在一千七百年前提出的带有自律论色彩的音乐美学论著。
西方 19 世纪音乐家爱德华·汉斯立克的《论音乐的美》异曲同工。
音乐-客观存在,哀乐-主观存在。
①与儒家的音乐观点——表情说相对立。 ‚心之与声,名为二物‛
②哀乐之情来自客观事物的影响,音乐只是诱导其表现出来。
肯定了音乐的娱乐作用和美感作用,否定了儒家提倡的音乐教化作用。反对无视音乐的艺术性,
将之简单与政治话等号。是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美学论著,涉及到音乐本质、音乐功能、
音乐审美等思想。
4. 阮咸:善弹阮,后世遂以其名字命名此乐器。
5. 蔡邕、蔡琰父女;阮瑀、阮籍父子;阮咸、阮瞻父子;嵇康、嵇绍父子;荀勖、荀藩父子等文人
音乐家。

(四)乐律学
1. 荀勖:西晋乐律学家
重要贡献在于发现‚管口校正‛的规律,并制作出较为精确的律管。
于晋泰始十年制成一套十二支的笛律,后世称‚荀勖笛律‛(‚泰始笛律‛)。
2. 何承天(370~447),南朝宋人
不同意京房采用加律的方法来解决音差问题
‚新律‛ :在十二律内部加以调整。效果非常接近十二平均律。意在消除由三分损益算出的十二律
‚黄钟不能还原‛ 、不能旋官转调的缺憾。

(五) 《碣石调·幽兰》
1.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曲谱,唐人手抄本,南朝梁时人丘明的传谱。
2. 文字谱:用文字记述弹琴的指法和弦位的一种记谱法。
3.‚碣石调‛源于相和歌瑟调曲中的《陇西行》,即陇西地方的歌曲。
4. 这一唐人手抄本原件保存在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

(六)西域音乐家
1. 曹氏家族和安氏家族
2. 龟兹人苏祇婆,擅长弹奏龟兹琵琶,精通龟兹音乐的宫调理论。
3. 将西域的‚五旦七声‛传授给北国的内史大夫郑译。
4.‚五旦七声‛:龟兹音乐的调式和音阶,按七声音阶旋宫,理论可得三十五个宫调。

(七)音乐文化大融合
1. 少数周边国家歌舞在中原迅速流行[龟兹、西凉、高丽、天竺]。
2.少数民族乐器带入中原:曲项琵琶、五弦琵琶、筚篥(管子)、方响、钹、羯鼓。
3.佛教传入,佛教音乐与中国民间音乐相融合,建立中国佛教音乐体系。
4.龟兹:苏祗婆带入五旦七调,隋唐形成八十四调理论。

(八)中外音乐交流对隋唐音乐繁荣的影响
1. 战乱中的音乐文化交流

16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2. 通商往来及皇族通婚带来的音乐交流
3. 佛教传入对中原音乐的影响

(九)歌舞戏
1. 南北朝以后,‚百戏‛又称‚散乐‛
2.‚拨头‛:又叫‚钵头‛,有故事情节的歌舞形式,出自‚西域胡人‛
3. 表现西域一胡人,因其父被猛兽所吞食,故上山寻兽,为父报仇的故事。表演者披发素衣,面部
有哭啼之状,非常悲哀。
4.‚大面‛:又称‚代面‛,是戴面具表演的歌舞形式
5. 北齐的《兰陵王入阵曲》就为‚大面‛戏。
6. 兰陵王因其面貌俊美,战场上不能威慑敌人,故戴一狰狞的面具冲锋陷阵.威震军中,后传为佳
话。人们据此编成歌舞戏。他所戴面具乃是后世戏曲脸谱的雏形。
7.《踏谣娘》:又称《苏郎中》,产生于北齐,歌舞戏中最著名的作品。反映当时男女社会关系的情节
歌舞小戏。
8. 北齐有一姓苏、自号为‚中郎‛的人,常酗酒,每醉必殴其妻,邻人知道后,编成剧目来戏弄之:
‚丈夫著妇人衣,徐行入场。行歌,每一叠,傍人齐声和之云: ‘踏摇和来,踏摇娘苦和来!
’以其
且步且歌,故渭之踏摇’;以其称冤,故言苦。及其夫至,则作殴斗之状,以为笑乐。‛这是一出具
有讽刺意味的歌舞戏。

七、隋、唐时期的音乐(公元 581~907 年)

(一)隋朝概述

1. 隋朝(581 年—618 年)
大定元年(581 年) ,北周静帝受禅帝位于大丞相、上柱国杨坚,改元开皇,建立隋朝。
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一个重要的朝代。
2. 隋代大事年表
公元 531 年——杨坚称帝,建立隋朝,北周亡。
公元 589 年——隋灭陈,统一中国。
公元 605 年——隋建东都,开凿大运河。
公元 611 年——隋末农民大起义开始。
公元 613 年——隋炀帝再征高丽失败。杨玄感反隋。
17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公元 617 年——瓦岗军占领兴洛仓;李渊太原起兵。
3. 开皇之治
(1)隋文帝在位开皇年间时开创,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
(2)隋文帝杨坚倡导节俭,节省政府内不少开支、废除了不必要的杂税并设置谷仓储存食粮。
(3)杨坚成功地统一了历经数百年严重分裂后的中国,从此中国在大多数的世纪里都保持着他所
建立的政治统一 。

(二) ‚开皇乐议‛
1. 592 年(开皇年间)以国子博士受命制定正乐,当时诸重臣议论纷纷,郑译、万宝常、苏夔、何妥
等各自提出了看法,一时众说纷纭,然而一时没有结果。"黄钟一宫"迎合了隋文帝的"好符瑞"思
想 。
2. 隋朝音乐受北方民族音乐与南朝宋、齐的旧乐,宫廷乐歌杂有‚胡声‛。
3. 实质是在音乐领域内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一场历史性大辩论。
4. 东晋南渡之后,南方以清商乐为代表(华夏传统音乐) ;北方以少数民族和外族音乐为代表。
5. 在当时南与北、中与外的音乐文化交流中,燕乐中有‚西凉乐‛,雅乐中有祖珽的‚洛阳旧乐‛,
说明中外民族音乐之间的融合达到一定深度。
6. 隋朝的‚开皇乐议‛ ,同北魏、北齐、北周制定雅乐属于同一类的事情。
‚开皇乐议‛反映出来的根本问题,是中外音乐文化在基本乐理上的冲突。
7. 如果从音乐艺术发展的角度来身上,当时能够寻找中外乐理共同点,并由此解决中外音乐实际创
作、演奏问题的是郑译的理论。但是由于政治派系斗争,导致其理论无法推行。

(三)郑译,540-591
1. 精通音律
2. 北周武帝时期,曾从龟兹音乐家苏祇婆学习龟兹琵琶。
3. 隋朝时任内史大夫。
4. 在‚开皇乐议‛ 中根据苏祇婆的‚五旦七调‛理论,提出了‚八十四调‛理论。

(四)隋代识音人——万宝常
1. 识音:精通音乐之称谓
杰出的音乐理论家
2.‚八十四调‛理论,在龟兹音乐影响下,通过琵琶弹奏实践得出。(苏祇婆的五旦七声)
优秀的作曲家:吸收外来音乐,又保持民族特色
出色的乐器改革家
3. 琵琶上的‚改弦移柱之变‛

(五)唐朝(618—907 年)概述
1. 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
2. 618 年由李渊建立,定都长安(今西安) 。627 年,李世民登基后开创了‚贞观之治‛,唐高宗以
后,武则天一度迁都洛阳 15 年以周代唐(690-705 年),史称武周,705 年唐中宗恢复大唐国号,
还都长安。
3.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开创了全盛的‚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后,国力日趋衰败。907 年朱温篡唐,
唐朝灭亡。
4. 唐代大事年表
公元 618 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隋炀帝被杀,隋亡。
公元 626 年——玄武门之变,唐太宗即位。

18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公元 629 年——玄奘赴天竺取经。
公元 641 年——唐文成公主和吐蕃松赞干布结婚。
公元 690 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
公元 712 年——唐玄宗即位,次年任姚崇为相。
公元 755 年——安禄山叛乱,颜杲卿、颜真卿发兵抵抗。
公元 763 年——安史之乱结束。
公元 835 年——甘露之变。
公元 880 年——黄巢进长安,建立大齐政权。
公元 907 年——朱温称帝,建立后梁。唐朝亡,五代时期开始。
5. 唐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几乎全部承袭隋朝。
6.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一,
也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一。

(六)隋、唐‚燕乐‛的发展
1. 专指天子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音乐,体制宏大。
它的发展建立在多民族音乐并存的基础之上,继承性、兼容性 。
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的音乐最高成就。
2. 多部伎
坐、立部伎
3. 隋唐燕乐的构成,大致融汇有三个方面的音乐源流。
一是沿着汉族传统音乐脉络不断沿革并继续发展的清商乐;
二是沿着丝绸之路传入的西域诸国音乐,以龟兹乐为典型代表;
三是汉族传统音乐与外族外域音乐互相吸收融合而形成的新乐种,如西凉乐。

(七)多部伎
1. 隋:七部乐、九部乐
2. 唐:九部乐、十部乐

19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3. 国伎即西凉伎,泛指当时甘肃一带的音乐。
清商伎,又名清乐,西域与汉族交汇地,兼有龟兹和中原音乐的特色。
高丽伎即古代朝鲜的乐舞。
天竺伎即古代印度的乐舞。
安国伎为当时中亚细亚地区的音乐,前苏联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一带。
龟兹伎是今天新疆库车一带。
文康伎又名‚礼毕‛,是汉族的一种面具舞。

(八)坐立部伎
1. ‚分乐为二部,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
产生年代:始于太宗,盛于高宗、则天,止于玄宗,乃盛唐产物。
使外族音乐的界限逐渐消失。
2. 坐部伎在室内坐奏,人数较少,乐器声音较清细,乐师需要有较高的技艺。
3. 立部伎在室外立奏,人数较多,乐器声音较大 ,常是很喧闹的合奏,有时还加入百戏(杂技)等,
因此技艺上要求较坐部为低。
4. 坐部中不合格的降入立部。立部不合格者降到雅乐队去。
5. 坐部伎所演奏的大型乐曲有《燕乐》、 《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小破
阵乐》等。
6. 立部伎所演奏的大型乐曲有《安乐》、
《太平乐》、《破阵乐》、
《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
寿乐》、
《光圣乐》等。

(九) 《秦王破阵乐》
1. 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最初乃唐初的军歌,公元 620 年,秦王李世民打败了叛军刘武周,巩固了
刚建立的唐政权。
将士们以旧曲填入新词,为李世民唱赞歌:
2. ‚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 ‛
‚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
‚主圣开昌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

20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3. 李世民登基后,亲自把这首乐曲编成了舞蹈,再经过宫廷艺术家的加工、整理,成了一个庞大的、
富丽堂皇的大型乐舞。
4. 在原有的曲调中揉进了龟兹的音调。同时有大型的宫廷乐队伴奏,大鼓震天响,传声上百里,气
势雄浑,感天动地。
5. 歌舞还远传日本等国。

(十)唐代的大曲
1. 大型的歌舞音乐形式,又叫‚燕乐大曲‛,演出时歌、舞、器乐并用,场面宏大,色彩缤纷,是一
种高度发达的宫廷音乐,它将我国音乐史上的歌舞音乐推向更高的发展水平。
2. 如都由‚散序‛、
‚中序‛、和‚破‛三大部分构成。
3. ‚散序‛是由没有节拍的器乐演奏,‚中序‛有了节拍,以歌唱为主,‚破‛可以当做高潮段落理
解,这时歌舞并举,而以舞蹈为主。

(十一) 《霓裳羽衣舞》
1. 又称《霓裳羽衣歌》或《霓裳羽衣曲》
2. 唐玄宗创作的大曲(或唐玄宗根据印度《婆罗门曲》改编) ,具有浓厚的西域佛教音乐成分。
3. 描写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 。
4. 全曲共 36 段,全曲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分

(十二)唐代的法曲
1. 又名‚法乐‛,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
特点:曲调与所用之乐器,接近汉族的清乐系统,比较幽雅。
《霓裳羽衣曲》也是‚法曲‛ 。

(十三)唐玄宗李隆基
1. 精通音乐的皇帝,既能作曲,又是打羯鼓的能手。
2. 他精选乐工数百人,在宫廷中亲自教练,称为‚皇帝梨园弟子‛

(十四)燕乐二十八调
1. 燕乐二十八调的宫调系统理论观念﹐一方面继承了中原汉族从相和歌﹑吴声﹑西曲到清商乐中的
传统宫调观念﹐另一方面吸收了西域传入的﹑主要是龟兹的乐调观念。
2. 龟兹琵琶家苏祗婆对传授龟兹乐调理论和乐谱起了重要作用。

(十五)唐代琵琶
1. 中亚地区传入一种曲项琵琶, 当时称作 ‚胡琵琶‛。 其形状为曲颈, 梨形音箱, 有四柱四弦 。
2. 到了唐代琵琶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峰。当时上至宫廷乐队, 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 随成为
当时非常盛行的乐器, 而且在乐队处于领奏地位。
3. 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横抱演奏变为竖抱演奏, 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拨子演奏。
4. 唐代琵琶名家有裴神符、段善本、康昆仑等。

(十六)盛唐的音乐机构
1. 政府管辖
(1)太常寺:唐代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由太常卿主管。
(2)太常,掌陵庙群祀,礼乐仪制,天文术数衣冠之属。——《隋书·百官志》
(3)太乐署:隶属太常寺,兼管雅乐和燕乐,主管对音乐艺人的训练和考核。

21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4)鼓吹署:隶属太常寺,专门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和一部分宫廷礼仪活动。
2. 宫廷管辖
(1)教坊:教坊之名,始于隋代。
(2)唐高祖置内教坊于禁中,掌教习音乐,属太常寺。后遂不再属太常寺。此后凡祭祀朝会用太常
雅乐,岁时宴享则用教坊俗乐。
(3)唐代的教坊的业务为管理负责在宫庭中演出歌舞、散乐等的男女艺人。
(4)梨园
(5)唐玄宗在内廷设立的音乐机构,以教习法曲为主,因设于禁苑中的梨园而得名。与专习歌舞的
教坊不同,是专习法曲,专搞器乐的组织。
(6)《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
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
(7)梨园子弟分为坐部、立部、小部和男部、女部。
(8)坐部一般是优秀演员,乐工坐在堂上演奏,舞者大抵为 3 至 12 人,舞姿文雅,用丝竹细乐伴
奏;
(9)立部是一般演员,乐工立在堂下演奏,舞者 60 人至 80 人不等,舞姿雄壮威武,伴奏的乐器有
鼓和锣(即金钲)等,音量宏大;
(10)小部为儿童演出队。

(十七)古琴
1. 琴曲《阳关三叠》
2. 选自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诗歌《送元二使安西》,因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故又名《渭城曲》
《阳关曲》,由于演唱时将某些诗句再三叠唱,所以又称《阳关三叠》。
3. 琴歌:边弹古琴边吟唱的形式。

(十八) 《梅花三弄》
1. 相传为东晋时桓伊所作的笛曲,由颜师古改编为古琴曲。
2. 描绘梅花凌霜傲雪的神态,是‚古淡清雅‛的名作。

(十九) 《离骚》
1. 晚唐琴人陈唐士根据屈原同名抒情长诗而作。
2. 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
3. 是一首抒情气息浓郁的大型琴曲。
4. 表现屈原无法实现政治改革及远大抱负的痛苦心情。

(二十)唐代的说唱音乐‚变文‛
1. ‚变文‛是唐代佛教寺院用于宗教宣传的—种说唱形式。其名称来源子佛教语汇。佛教中‚转换
旧形名‘变’‛,所以佛教塑像、画图均称为‚变‛。
2. 佛教徒在宣讲教义时为了将深奥的佛教哲理通俗化,利用讲故事方式进行宣传,这种方式就称为
‚俗讲‛,所用的讲唱本子叫‚变文‛ 。
3. 俗讲:或‚讲经文‛ ,唐代佛教寺院宗教宣传的一种说唱形式,将深奥的佛教哲理利用讲故事和唱
经的方式进行宣传。
4. 变文即‚俗讲‛之话本。
5. 荀子《成相篇》

22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6. 东汉时的‚成都天回山说唱俑‛ (1957 年成都出土)


7. 唐代‚变文‛是随着佛教自印度传入我国后形成的一种说唱形式
8. 散文和韵文更替出现的表演方式,表演者先用散文来叙述一遍故事内容,之后用韵文的形式演唱
一遍。内容可大致分为两类
(1)讲说佛经故事、宣扬因果报应、轮回思想等佛教经义的变文,如《目莲变文》、
《维摩诘经变文》、
《地狱变文》等。
(2)讲说民间故事、传说和历史故事的世俗性变文,如《伍子胥变文》、《王昭君变文》、
《孟姜女变
文》、《李陵变文》、《董永变文》等。

(二十一)曲子
1. 隋唐时期形成的一种歌曲,最具代表性的为踏歌。
2. 内容上表现现实生活的特点,代表作为《竹枝词》

(二十二)参军戏
1. 产生于唐代,由优伶演变而成,是我国早期戏曲因素的萌芽。
2. 内容以滑稽调笑为主。一般是两个角色,被戏弄者名参军,戏弄者叫苍鹘。
3. 至晚唐,参军戏发展为多人演出,戏剧情节也比较复杂,除男角色外,还有女角色出场。参军戏对
宋金杂剧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二十三)记谱法发展
1. 文字谱到减字谱
2. 曹柔的减字谱
3. 减笔字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的音位及手法的标记,是只记弹奏音位和方法,不记音名。

(二十四)音声人
1. 狭义:太常寺的乐工
2. 广义:唐代乐人的总称
3. 永新:名许和子,宫廷歌手。‚笛手李谟为其伴奏,结果是曲终管裂‛
4. 康昆仑:琵琶第一手
5. 段善本:琵琶技术大师
6. 王麻奴:
‚河北第一手‛,善吹筚篥。

(二十五)音乐论著
1. 《乐书要录》,武则天敕撰。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带回日本,为乐律理论专著,文辞浅显简约。
2. 《教坊记》,崔令钦著。教乐坊起源、制度及轶闻。
3. 《乐府杂录》:段安节著。涉及音乐、歌舞、杂技等。
4. 《通典》
:杜佑著。专门论述历史典章制度的通史。
5. 《羯鼓录》:南卓著。羯鼓的专门性著作。

(二十六)中外音乐文化交流
1. 日本的奈良正仓院存有我国唐代的金银平脱琴、嵌螺钿紫檀五弦琵琶、曲项琵琶、阮咸、箜篌等在
我国早已失传的古乐器。
2. 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
3. 我国高僧鉴真东渡日本
4. 日本雅乐:日本和乐、三韩乐和唐乐。

23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5. 唐乐在日本雅乐中地位很高,被视为‚左方乐‛

(二十七)朝鲜(韩国)音乐
1. 韩国音乐:乡乐、唐乐和雅乐。
2. 唐乐:中国燕乐
广义指所有的宫廷祭典音乐
3. 雅乐
狭义指中国传来的为朝鲜王
公贵族所享用的礼典音乐。

八、宋、元时期的音乐(公元 960~1368 年)

(一)五代十国(907 年―979 年)
1. 公元 907 年,汴州朱温篡唐建立后梁,五代十国开始。
2. 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五个依次更替的中原朝廷。元 960 年,后周被赵匡胤所篡,
五代结束。
3. 在五代更迭中,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荆南、北汉十
个割据政权,合称十国。
4.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后,与其弟宋太宗赵光义相继消扫荡群雄,公元 979 年,赵光义灭北汉,实
现统一。
5. 公元 907 年——朱温称帝,建立后梁。唐朝亡,五代开始。
公元 916 年——契丹耶律阿保机称帝。
公元 923 年——李存勖灭后梁,建立后唐。
公元 936 年——石敬瑭借契丹兵灭后唐,建立后晋,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
公元 946 年——契丹灭后晋。
公元 947 年——契丹改国号为辽。刘知远称帝,建立后汉。
公元 951 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后汉亡。
公元 954 年——高平之战,周世宗大败北汉。
公元 959 年——周世宗死。

(二)宋朝(960—1279 年)
1. 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
2. 宋真宗、宋仁宗时期步入了盛世。
3. 1127 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南迁建立了南宋。
4. 后期抗蒙战争连年,到 1276 年,元朝军队攻占临安,1279 年,8 岁的小皇帝赵昺被大臣陆秀夫 5.
背著跳海而死,厓山海战后,宋朝彻底灭亡。
5. 公元 960 年——赵匡胤称帝,建立北宋,后周亡。五代结束。
公元 986 年——北宋征辽失败,杨业战死。
公元 1004 年——寇准保宋真宗亲征,宋辽澶渊之盟。
公元 1038 年——党项族元昊称帝,建立西夏。
公元 1069 年——王安石变法开始。
公元 1115 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
公元 1120 年——方腊起义。
24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公元 1125 年——金灭辽。
公元 1127 年——金兵攻入东京,北宋亡。宋高宗即位,南宋开始。
公元 1130 年——钟相起义。韩世忠在黄天荡阻击金军。
公元 1140 年——郾城之战,岳飞大破金军。
公元 1141 年——宋金绍兴和议。次年,岳飞被杀害。
公元 1161 年——采石之战,虞允文大败金军。
公元 1206 年——韩侂胄北伐失败。铁木真统一蒙古,称成吉思汗。
公元 1234 年——蒙古灭金。
公元 1271 年——忽必烈称帝,定国号为元。
公元 1276 年——元军攻占临安。
公元 1279 年——元军攻占厓山,南宋亡。

(三)元朝(1271-1368)
1. 蒙古族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帝国,也是首个征服全中国外来王朝。
2. 1206 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1260 年忽必烈即位大汗并建元‚中统‛,1271 年忽必烈取《易经》
‚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元,1279 年灭南宋,统一中国。
3. 1368 年明军攻占大都,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元政权退居漠称北元。1402 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
国鞑靼,北元亡。
4. 公元 1271 年——忽必烈称帝,定国号为元。
公元 1276 年——元军攻占临安。
公元 1279 年——元军攻占厓山,南宋亡。
公元 1283 年——文天祥就义。
公元 1351 年——红巾军起义。

(四)市民音乐的勃兴
1. 宋代起,音乐开始从宫廷走向民间,标志着市民音乐开始发展。
2. 宋代的农业和手工业非常发达,商品流通空前活跃,出现了许多大都市。
3. 城市出现了大量的娱乐场所,汇集了大 批的专业艺人,推动了音乐在城市的发展。
4.《东京梦华录》:‚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
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
5. 瓦舍:又称瓦市、瓦肆、瓦子。是宋代大型娱乐场所集中的地方。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
道:‚瓦舍者,谓其来者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6. 勾栏:又作勾阑、构栏,是栏杆的别名,因其所刻花纹相互勾连而命名。是百戏杂剧的固定演出
场所,表演艺人为专业化演员。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东京般载车,大者曰‘太平’,上有箱无
盖,箱如构栏而平。‛
7. 路歧人:也叫路歧,在露天旷场表演,又叫‚打野呵‛ 。民间艺人地位低,无法进入勾栏,只能流
动演出。

(五)瓦子、勾栏中的艺术形式
1. 歌曲方面,有叫声、嘌唱、小唱、唱赚、赚等
2. 歌舞方面,有舞旋、舞剑、舞判等
3. 说唱方面,有说话四家,又有鼓子词、诸宫调
4. 戏剧方面,有傀儡、影戏、杂扮、杂剧、院本、南戏等
5. 器乐方面,有大乐、细乐、清乐、小乐器、独奏等

25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六)说唱
1. 鼓子词
(1) 产生于北宋时期,是一种说白和歌唱相结合,以唱为主的艺术形式。
(2)音乐特点:以鼓为节拍,通篇只用一个词调反复演唱,每段兼以说白,抒情和叙事兼而有之
(3)主要用鼓伴奏,还有三弦,扬琴、板胡、二胡、古筝、琵琶、箫、笛、梆子、碰铃、八角鼓、
瓷碟子等为辅。
(4)北宋赵德璘的 《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
2. 唱赚
(1)用鼓、板和笛作为伴奏乐器,以缠令和缠达两种曲式交替进行为特征的说唱艺术。
(2)所用的脚本为赚词,中间的曲调形式称为赚
(3)后唱赚发展成多套的长篇形式称复赚。
(4)所用的都是当时非常流行的曲调,特点是同一宫调,一韵到底。
(5)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 年),杭州勾栏里有个艺人叫张五牛。
(6)他采用一种在北宋已经流行的民间歌曲——‚鼓板‛里分成四片(四段)的《太平令》或《赚鼓
板》,创造成一种叫‚赚‛的歌曲形式,把它与缠令、缠达结合起来,才正式成为唱赚。
(7)缠令:有引子、尾声,中间是互有联系的若干曲调组成。引子 ABCDEF…尾声
(8)缠达:又叫传踏,形式是引子后面,两个曲调轮流演唱。引子 ABABAB….
(9)元刻《事林广记》插图唱赚场

3. 诸宫调
(1)宋代一种大型说唱形式,由不同宫调的曲牌连接起来。
(2)创始人:北宋汴京勾栏中的说唱艺人孔三传。
(3)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
(4)诸宫调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演唱时采取歌唱和说白相间的方式,属叙事体,其中唱词有
接近代言体的部分。

26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5)保留下来最完整的作品:金章宗时期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的全部唱词。
(6)货郎儿:起源于民间小商贩沿街挑担的叫卖声调。
(7)涯词:文词典雅,深受城市中的‚子弟‛所喜爱
(8)陶真:流行于广大农村地区,为弹词的前身。

(七)戏曲
1. 宋杂剧:宋代的杂剧是由滑稽表演、歌舞和杂戏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戏曲。
2. 院本:金代行院演剧所用的脚本。
3. 宋杂剧的表演有五种角色:末泥、装旦、副净、副末、装孤
4. 前四种构成了后世称之为的‚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5. 北宋的杂剧分为‚艳段‛和‚正杂剧‛两个部分。
‚艳段‛是在正剧上演前表演的一段日常生活中的熟事
‚正杂剧‛又分为两段,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是杂剧的主体。
6. 到了南宋,杂剧变为三个部分,即‚艳段‛
‚正杂剧‛‚杂扮‛。
‚杂扮‛是由民间的滑稽戏演变而来的,作为杂剧之后的散段,又称‚杂班‛或‚拔扣‛。

(八)元杂剧
1. 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 世纪后半期-14 世纪)。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
等。
2. 主要代表作有, 《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
3.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
鲜明。
4. 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
5.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6.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7. 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8. 元杂剧兴盛主要的一个因素是涌现了一些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作家。
9. 他们有的是‚书会才人‛ ,有的是‚职业演员‛,更多的是怀才不遇或充任下级官吏的文人。
10. 演出形式:由曲、宾白和科三者组成
曲:歌唱部分
宾白:语言部分。‚两人相说曰宾,一人白说曰白‛
科:是科泛或科范的简称,为做工部分,即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
‚插科打浑‛
11. 男主角称正末,其演的戏叫末本
女主角成正旦,其演的戏叫旦本
元杂剧的音乐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是‚一宫到底‛的比较固定的艺术程式。
12. 末:正末、副末、外末、小末等
旦:正旦、外旦、老旦、小旦、贴旦、花旦、搽旦等。
净:一般扮演粗犷、村野、强悍或凶恶的人物,
丑:一般扮演地位低下的小人物或反面人物。
13. 音乐特点:北曲
在音阶形式上由七声音阶构成
旋律以四度以上的大跳音程进行
节奏较紧促,节拍较快
具有雄健刚劲的音乐风格

27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九)关汉卿
1. 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
2. 元杂剧中创作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一位作家,被称为杂剧的奠基人。
3. 现存《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望月亭》
《单刀会》等十八部。
4. 其杂剧代表了我国古典戏剧的最高成就。

(十) 《窦娥冤》
1. 原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
2. 悲剧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
3. 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
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十一)王实甫
1. 1260-1316,名德信 ,大都人。
2. 现存《西厢记》 《破窑记》《丽春堂》

(十二) 《西厢记》
1. 原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2. 我国古代爱情戏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
3. 以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为基础改编而成的

(十三)马致远(约 1250-1321 至 1324 间)


1. 元代著名戏曲作家和散曲家,称‚曲状元‛
2. 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 。
3. 现存《汉宫秋》《青衫泪》 《岳阳楼》

(十四)白朴(1226—?)
1.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
2. 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
3. 现存《梧桐雨》《墙头马上》
《东墙记》

(十五)南戏
1. 又称‚戏文‛ ,是南曲戏文的简称,由于最初产生于浙江温州一带,又叫‚温州杂剧‛或‚永嘉杂
剧‛。
2. 在南方民间歌曲小戏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又不断吸收了宋杂剧和其它音乐形式的成分。
3. 表演形式较灵活自由,采用一人独唱、二人对唱或数人合唱等形式。
4. 宫调运用没有严格限制,结构形式可长可短。
5. 保留了浓郁的民间戏曲色彩。
6. 明代徐渭的《南词叙录》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南戏的著作。
7. 徐渭《南词叙录》则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1195),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
实首之。 ‛
8. 南宋戏文,可考的有《赵贞女蔡二郎》、《王魁》、《乐昌分镜》、《陈巡检梅岭失妻》、《王焕》、《张
协状元》等。除《张协状元》外,均无传本。

28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十六)南戏
1. 又称传奇,本和元杂剧一样,是指所演故事属于传奇一类,后到元末时,专指南戏。
2. 以四折一楔为杂剧;不限折数而各色皆唱者为传奇。
3. 南戏四大本:
《荆钗记》 ,元柯丹丘作
《白兔记》 ,又名《刘知远白兔记》
《拜月亭》 ,又名《幽闺记》,全名《王瑞兰幽闺拜月亭》或《蒋世隆拜月亭》
《杀狗记》 ,全名《杨德贤妇杀狗劝夫》
4. 角色行当:七种
生、旦、净、丑、外、末、贴
音乐特点:南曲
五声音阶
旋律多为级进
节奏比较舒缓婉转,以清唱为主
北曲以遒劲为主,南曲以婉转为主,各有不同
5. 南北合套
随着南北戏曲音乐的交流,在南戏音乐中形成了一种新的套数结构形式。
特点是:一支北曲,一支南曲,依次更替
元代的沈和甫,首创将南戏曲牌和北杂剧音乐混合运用于同一套数之中的形式。

(十七)曲子词
1. 又称‚长短句‛,曲子即曲调,词即歌词,是一种新型的艺术歌曲。
曲子 和 大曲

一遍或两遍 遍数多
倚声填词,多数先有曲调,后创作歌词
有令、引、近、慢不同类别
2. 令:曲调较短,文人在宴席间即兴写作和歌唱
引和进:较长,节奏偏慢,大曲歌唱前的前奏
慢:曲调较长。
多数曲子词分两段,每段称‚阙‛,称上阙、下阕,或前阙、后阙。
风格:豪放与婉约

(十八)自度曲
1. 自制新曲之意。
2. 突破传统的‚倚声填词‛,是先成文辞,后制曲谱。

(十九)姜夔
1. 南宋,‚格律派‛的词人和音乐家,号白石道人。
2. 著述:《白石道人诗集》
《白石道人歌曲》
3. 有十四首词歌曲,均为自度曲。
4. 《杏花天影》《扬州慢》
5. 散曲
6. 金元以来北方中原形成的一种艺术性较高的城市唱曲形式。
7. 音乐来源:唐宋大曲、词调、北方民歌和少数民族民歌

29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8. 流传途径:倚声填词
9. 散曲两种主要形式
(1)小令:又叫‚叶儿‛,是单个的只曲,也是散曲的基本单位,它有一种变体,叫带过曲。
(2)套数:又名套曲或散套,是一种更为复杂的结构形式。它把同一宫调中的许多只曲连缀成为
一套大型的曲式。
(3)语言特点:大量使用口语,通俗化,有民间风格特色

(二十)古琴
1. 宋代为古琴显著发展的时期。
2. 宋徽宗设立‚万琴堂‛,收集名琴绝品。最名贵的是:唐代造琴名匠雷威所造的‚春雷‛琴。
3. 郭沔:字楚望
创作的琴曲: 《潇湘水云》
《步月》《秋雨》
《春雨》
《飞鸣吟》《泛沧浪》
《潇湘水云》 :流传最广,最有影响。
最早刊印于明代朱权的《神奇秘谱》
现存琴谱多达五十种

(二十一)我国弓弦乐器的问世
1. 稽琴:在宋代被列为教坊乐队的主要乐器之一
2. 弓弦乐器在宋代受高度重视,标志着古代乐器艺术进入了吹、拉、弹、打四大乐种齐全的新时期。
3. 弓弦乐器产生时期的几种说法:
(1)唐代已出现拉弦乐器——轧琴,与目前广西壮族的‚瓦琴‛和‚轧琴‛类似
(2)弓弦乐器胡琴的前身是‚奚琴‛,奚琴后来也称为稽琴。

(二十二)蔡元定
1. 南宋著名律学家
2. 著有:《律吕新书》《洪范解》
《燕乐原辩》
3. 十八律理论载于《律吕新书》
4. 用三分损益生成十二正律之后,继续往下生六律而构成的一种律制。

30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5. 从理论上合理地解决了三分损益律的转调问题。

(二十三)音乐论著
1. 陈旸《乐书》 :我国古代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是一部规模巨大的理论著作。
2. 该书 200 卷,目录 20 卷。
前 95 卷摘录《礼记》 、《周礼》、《仪礼》
、《诗经》、
《尚书》、
《春秋》
、《周易》、
《孝经》、
《论语》
、《孟
子》等书有关音乐的文字,为之训义。
后 105 卷为乐图论,论述十二律、五声、八音(乐器)、历代乐章、乐舞、杂乐、百戏等,对前代
和当时的雅乐、俗乐、胡乐及乐器均有详尽说明。
3. 王灼《碧鸡漫志》
(1)南宋王灼所著的词曲评论笔记 。共五卷。
(2)内容首述古初至唐宋声歌递变之由,次列凉州、伊州等 28 曲,追述其得名之由来,与渐变宋
词之沿革过程。
(3)卷一:论乐,自歌曲产生至唐宋词兴,述历代声歌的递变。
卷二:论词,历评唐末五代至南渡初的词,评论北宋词多达 60 余家。
卷三至卷五:专论词调。
4. 沈括《梦溪笔谈》 :我国古代一部综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划时代著作。音乐部分主要集中在
卷五、卷六两卷,是我国音乐发展史上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研究沈括音乐思想的主要资料。
5. 《风雅十二诗谱》 :是为《诗经》中‚风‛、 ‚雅‛部分十二首歌词谱曲的歌谱。
6. 朱长文《琴史》
我国最早的一部琴史专著。
他认为琴也应当象书画那样写出专史,于是从史、传、记、集之中,‚广览而博求‛编写出《琴
史》六卷。
从先秦到宋初,按时代顺序,共汇集了一百五十六人有关琴的记载
7. 燕南芝庵所著的《唱论》
(1) 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探索歌唱艺术的论著
(2)论述了金元时代的戏曲声乐
(3)全书 1800 余字,分 27 条,扼要地论述了唱曲要领。从对声音、唱字的要求,到艺术表现,
以及十七宫调的基本情调,乐曲的地方特色,审美要求及对歌者的评论等都有涉及。
8. 元代琵琶曲《海青拿天鹅》
(1)是我国目前所见最古老的一首琵琶套曲,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手弹琵琶曲。
(2)是一首标题性的琵琶乐曲,生动描写了海青捕捉天鹅时激烈搏斗的情景。

九、明、清时期的音乐(公元 1368 ~ 1911 年)

(一)明朝
1. 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276 年。
2. 经过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之治,国力迅速成长,到明成祖朱棣时期,国势到达顶峰,皇帝极力扩张
领土,遣郑和七下西洋,是为永乐盛世。
3. 明熹宗时,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到明思宗即位后才废除宦官专政。然而明思宗政策失误和天灾不
断,明朝最终被农民军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所灭。
4. 1644 年,明思宗自缢于北京煤山。随后,满清军队击败大顺军并入主中原。后继南明与明郑政权延
续数十年,直到 1683 年清军占领台湾方止 。
5. 公元 1368 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明军攻入大都,元亡。
31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公元 1403 年——燕王朱棣进应天,建文帝下落不明。
公元 1403—1433 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公元 1449 年——土木堡之变:于谦率军民保卫北京。
公元 1565 年——戚继光、俞大猷基本肃清倭寇。
公元 1572 年——张居正辅改开始。
公元 1616 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公元 1636 年——李自成称闯王。后金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
公元 1644 年——李自成建大顺政权,入北京,明朝亡;吴三桂降清,清兵入关。

(二)清朝
1. 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
2. 1616 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 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 年入关,逐步统
一全国。
3. 1840 年鸦片战争后进入近代,多遭列强入侵,主权严重丧失。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
瓦解,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
4. 1912 年 2 月 12 日,清帝被迫退位。清朝从后金建立开始算起,共有十二帝。
5. 公元 1645 年——清兵南下,史可法守扬州。
公元 1652 年——李定国在桂林击败清军。
公元 1662 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公元 1681 年——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
公元 1689 年——中俄订《尼布楚条约》。
公元 1690、1696、1697 年——康熙帝三征噶尔丹。
公元 1771 年——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
公元 1782 年——《四库全书》修成。
公元 1839 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6 月在虎门海滩销烟。英国政府决定发动侵略中国战争。
6. 城市进一步繁荣,市民阶层日益壮大
7. 各地不同风格的俗乐——民歌、小曲、弹词、鼓词、十番、鼓吹、南北曲(戏曲)等等,在经济发
达的沿海城市里广泛流行。

(三)传统音乐
1. 民族民间音乐:民歌、说唱、戏曲、歌舞音乐、器乐
2. 文人音乐:诗词音乐、古琴音乐
3. 宫廷音乐
4. 宗教音乐

(四)戏曲的兴盛和繁荣
1. 四大声腔:是流行在江南各地的南曲声腔
2. 元明之际,南戏在其发展中,兼收并蓄,吸收了北曲杂剧的成分,形成了南北曲合流的现象,并采
用杂剧曲牌联套的方式,建立了以南曲为主兼收北曲的唱腔结构。明代杂剧渐衰,南戏趋盛。
(1)海盐腔
产生于浙江海盐
元代的南戏声腔与浙江海盐当地的戏曲、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的,并很快盛极一时。
其音乐幽雅抒情,伴奏用锣、鼓、拍板等打击乐器。
(2)弋阳腔
自元代出现于江西弋阳一带,也叫‚弋腔‛,清代称‚高腔‛

32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元末江西弋阳的南戏声腔在明代的再发展,流传范围极广
这种声腔属于曲牌体,与民间音乐结合紧密,演唱仍保持古老的‚唱‛、 ‚和‛持点,音调高亢、
热情奔放,并用打击乐来衬托。
(3)余姚腔
出于浙江绍兴府的余姚一带
主要活跃于民间
为曲牌联套体结构传奇体制,徒歌干唱,只用鼓板。
(4)昆山腔
元、明时期江苏昆山一带流传的南戏清唱腔调。
它们从地方声腔剧种发展成为全国范围的声腔剧种,极大地丰富了当时的戏曲音乐品种。
(5)昆山腔改革
魏良辅等一批戏曲音乐家对昆山腔在唱腔上进行加工提高,又吸取海盐、弋阳腔的音乐成分,使
昆山腔传播更广,成为明、清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改革后的昆腔,曲调细腻婉转,清柔舒缓,人称‚水磨腔‛‚冷板曲‛。
传奇作家梁辰鱼用改革后的昆腔创作了第一部昆曲剧本《浣纱记》,对昆腔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

(五)梁辰鱼(约 1521~1594)
1. 字伯龙,号少白、仇池外史,昆山(今属江苏)人,明代戏剧家。
2. 曾作《红线女》等杂剧,但以《浣纱记》传奇最著名。
3. 梁辰鱼是利用昆腔来写作戏曲的创始者和权威。
4. 从元末到魏良辅时期,昆腔还只停留在清唱阶段,到了梁辰鱼,昆腔才焕发舞台的生命力,这是 5. 梁
辰鱼在中国戏剧史上的重大贡献。

(六)《浣纱记》
1. 原名《吴越春秋》
2. 写越国君臣团结图强,休养生息,终于破灭吴国的故事。
3. 第一次成功地把《水磨调》用于舞台。
4. 剧中的《回营》、《转马》、《打围》、《进施》、《寄子》、
《采莲》、
《游湖》等出,一直是昆曲舞台上经
常演出的优秀折子戏,后来在各地戏曲舞台上的西施的故事,很多也都源于《浣纱记》 。

(七)汤显祖(1550—1616)
1. 明代戏曲家、文学家。
2. 公元 1583 年(万历 11 年)中进士,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因不附权
贵而免官,未再出仕。
3. 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
4. 《玉茗堂四梦》 (
《紫钗记》 《牡丹亭》《南柯记》
《邯郸记》)

(八)其他昆曲作品
1. 明代高濂的《玉簪记》
2. 清初‚南洪北孔‛
3. 洪升:
《长生殿》
4. 孔尚任:《桃花扇》

33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九)多种腔
1. ‚乱弹‛诸腔
(1)戏曲音乐的四大声腔系统,明清之际已经基本形成。
(2)除昆腔腔系属‚雅部‛外,其他的高腔腔系、梆子腔系、皮簧腔系,皆属‚花部‛,相对于昆腔
腔系的正统、规范而言,都被称为‚乱弹‛。
2. 梆子腔
(1)又名秦腔,也叫乱弹,最早因用枣木梆子击节伴奏而得名,源于明代陕、甘一带的民歌与说唱。
(2)它是戏曲音乐板腔体的首创剧种,即创立了戏曲音乐中板式变化的结构方法。
(3)以一个基本曲调为基础,作各种节奏、速度的板式变化。
(4)伴奏以板子击节,有强烈的节奏感。主弦乐器板胡也很有浓厚的色彩性,体现了这一声腔系统
粗犷激昂的音乐风格。
3. 高腔
(1)由明代弋阳腔演变派生的诸地方声腔。
(2)在语言上,各高腔均采用当地方言,具‚错用乡语‛的特征。
(3)在演出形式上,绝大多数高腔剧种仍沿用弋阳腔的不被管弦、锣鼓助节、一人启齿、众人帮腔
的特点。
4. 皮黄腔
(1) 是西皮与二黄两种声腔相结合的产物——京剧。
(2)二簧腔在清初,由徽剧主要声腔‚吹腔‛、‚高拨子‛演变而成,带有秦腔的影响
(3)西皮腔的产生亦在清初,是秦腔经湖北襄阳传入,结合当地的民间曲调演变而成。
(4)在西皮与二簧两腔在北京衍化、合流前,南方的徽班在戏曲演唱中,也早已将皮簧两腔结合在一
起,在江南诸省流行一时。

(十)京剧形成
1. 1790 年,乾隆八十寿辰,诏令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进京,使皮黄腔风靡京城, 为
清末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 京剧是皮黄系统中流传最广,最有影响的一个剧种,后来‚皮黄‛有时也专指京剧。
3. 二簧、西皮声腔的形成,还是徽秦、徽汉的合流,都体现了中国各种戏曲声腔形成过程中兼收并
蓄的多融性特点。
4. 京剧在声腔构成上吸取梆子腔突破曲牌联套的经验,继续发展以板式变化为主的手法,完成其腔
调程式化体系。

(十一)"花""雅"之争
1. 乾隆年间,戏坛上出现"雅部"(昆曲)与"花部"(昆曲之外戏曲剧种)的对峙局面
2. 地方戏曲则受到士大夫阶层的反对,清政府甚至曾经动用行政手段来扶持昆曲,排斥、禁毁花部
的演出。

(十二)小曲(又称"小调")
1. 作为时调小曲,时尚与流行是其主要的社会文化特征,它主要是在农村地区传统民歌的基础上形
成的,同时,随着城镇经济生活的发展,又在城镇娱乐生活中形成的新的城镇时尚歌曲,其文化
行为方式及其文化功能,与传统民歌有所不同。
2. 在演唱方式、乐器伴奏等方面经过进一步的丰富和加工,便形成小曲这一新的城市流行歌曲演唱
形式
3. 小曲是民歌的进一步发展,用乐器伴奏,加入过门,实际上是艺术化了的民歌,又叫‚时尚小令‛

34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和‚杂曲‛

‚小曲‛是相对戏曲而言,是指它的表现形式比较简单。
‚时尚小令‛是相对于古典传统乐曲而言,与其结构大小无关。

(十三)兄弟民族的歌舞音乐
1. 木卡姆:新疆维吾尔族著名的古典音乐,是由声乐、器乐组合而成的一种大型套曲,每部有十二
套,所以又叫《十二木卡姆》。
2. 木卡姆一词,源于阿拉伯文,原有‚调式‛
‚主调‛等不同意思,译为‚最高的位置‛时用在音乐
上,即‚大型乐曲‛之意。

(十四)藏族音乐
1. 囊玛:藏族的一种古典歌舞音乐。流行于西藏、日喀则、江孜等地,或称‚朗玛‛
,藏语意为‚内
府乐‛。
2.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对囊玛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十五)堆谐
1. 西藏歌舞音乐,意为高地的歌舞。
2. 舞时以脚踏地作‚踢踏‛声,音乐由缓慢过渡到急速,很有特色。

(十六)说唱音乐
1. 弹词:为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一种说唱音乐。一般认为,弹词是由宋代的‚陶真‛发展而来的。
2. 苏州弹词:
语言分‚土音‛(以吴语为代表)‚国音‛(用北京话演唱)两大类
3. 演唱形式:一人的‚单档‛ ;二人的‚双档‛;三人的‚三档‛等
4. 弹词历史,可上溯到宋代的陶真与明初的词话。
5. 陶真的歌词以七言诗为主,伴奏用琵琶,与弹词有类似的演唱形式。
6. 明代的弹词,基本用琵琶伴奏,也有用小鼓、拍板的。当时民间有不少瞽人以唱弹词为生。
7. 弹词演唱的内容,多人物故事、历代演义。如弹词的文人作品中,就有梁辰鱼的《江东二十一弹
词》、陈忱的《续二十一史弹词》。近人郑振铎藏有明崇祯年间的弹词钞本《白蛇传》 。
8. 清康熙、乾隆年间,因江南地区政治安定、经济发展,城镇娱乐圈繁荣,艺人能以此定居从业,
因而弹词在南方发展迅速。
9. 南方的弹词以吴语为其语言声腔基础,具浓郁地方色彩,得到听众的喜爱。又因吸收本地流行曲
调,形成江南弹词的特色。
10.清中叶嘉靖、道光以后,陈遇乾、俞秀山、毛昌佩、陆瑞廷被誉为‚弹词四大家‛ 。陈调唱腔的特
点是苍凉粗犷,适于老生、老旦、净角的演唱。俞调唱腔的特点是婉柔细静,适宜表现闺中女子
凄清哀怨之情。
11. 清咸丰、同治年间,弹词界又涌现出一批弹词家。 "其中马如飞的"马调"颇有特色,其唱腔爽利
清劲,善于表达激昂愤恨的情感,风格自成一派。 陈遇乾的‚陈调‛ ,苍凉粗犷,俞秀山的‚俞
调‛,婉转优美,马如飞的‚马调‛,质朴雄健。

(十七)鼓词
1. 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鼓为重要的伴奏乐器,演员边演唱边击鼓,掌握节奏,故名。前身可能是
宋代的‚鼓子词‛,明代称为‚词话‛

2. 宋代鼓子词可能是其前源。现存最早鼓词传本,有明代《大秦王词话》。
3. 鼓词的进一步发展,便出现了大鼓的形式,它是在与各地方言、民歌、小调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

35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的。
4. 如西河大鼓、梨花大鼓、京韵大鼓等。

(十八)西河大鼓
1. 前身为木板大鼓及某些说唱形式,所唱最初与民歌小调、叫卖声腔有关。起初只击鼓板,后与小
三弦并用。在发展中,也从戏曲、民歌中汲取新的音调,包括加进了新的板式、声腔。
2. 清末艺人马三峰。
马三峰舍木板改用铁犁铧片,舍小三弦改用大三弦,在唱腔、唱法上也作创新与改进。

(十九)山东大鼓
1. 又名‚梨花大鼓‛,发源于鲁西北农村。
2. 早期演唱仅以敲犁铧碎片来伴奏,所唱曲调是当地民歌,以后逐渐发展为有板式变化结构的成套
唱腔。
3. 何老凤、王小玉等。

(二十)京韵大鼓
1. 形成于京津两地,是怯大鼓与子弟书的融合。怯大鼓是西河大鼓早期在农村的流传形式,前身是
木板大鼓。子弟书是清乾隆年间从满族贵族子弟中产生的北方鼓词一个支流。早期冀中农村的怯
大鼓,由天津辗转流入北京后,与子弟书结合,发展为具有独特形式的京韵大鼓。
2. 最初作为木板大鼓(怯大鼓)
,是以击木板和书鼓演唱,进城后增加三弦伴奏(以及四胡等乐器),
为适应城市音乐娱乐生活特点,由唱短篇代替长篇大书。
3. 清末民初人刘宝全,他吸收京剧发音咬字的方式,及梆子腔、石韵书、马头调等其他戏曲、曲艺
声调,创造新腔,在怯大鼓基础上,脱胎出京韵大鼓。
4. 刘宝全专唱短篇曲目,他的声腔音域宽广,甜润清亮,晚年仍能唱三个八度。
5. 白云鹏、张小轩也都各有成就。

(二十一)子弟书
1. 是从鼓词派生出来的,大约兴起于清乾隆、嘉庆年间清闲的八旗子弟中。
2. 一些文人作家的创作促进了它的发展,并有西韵和东韵之分。
3. 代表作有;罗松窗的《红拂私奔》、
《杜丽娘寻梦》
,韩小窗的《露泪缘》、
《长扳坡》;石玉昆的《三
侠五义》等。
4. 词语过于雅驯,音乐沉于和缓,流行的范围极窄。

(二十二)器乐
1. 琵琶
2. 琵琶高手汤应曾,人称‚汤琵琶‛ ,他弹奏的《楚汉》一曲,后世认为是琵琶曲《十面埋伏》的前

3. 琵琶曲《十面埋伏》最早记载于《华秋萍琵琶谱》
4. 李芳园(约 1850—1901)
(1)平湖派琵琶艺术的创始人。
(2) 平湖派在弹奏文曲时,要求婉约轻扬,柔腕轻拨,如珠落玉盘般奏出舒展徐缓的旋律,并有
余音缭绕之感。武曲演奏则追求表现雄健豪宕势不可挡的气概,讲究抑扬顿挫、刚柔相济的处理。
(3) 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编订出版《南北派十三大套琵琶新谱》,收录文曲 6 首: 《平沙落雁》
《浔阳月夜》 《陈隋古音》 《塞上曲》
《青莲乐府》 《霓裳曲》
;武曲 5 首:
《满将军令》
《郁轮袍》
《淮阴平楚》 《海青拿鹅》 《汉将军令》;大曲 2 首:
《阳春古曲》《普庵咒》。

36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5. 华秋萍(1787-1859)
(1) 名文彬,字伯雅,江苏无锡人,清代琵琶演奏家。
(2)是无锡琵琶艺术的创始人。
(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编集琵琶曲谱加以刊印的人。
(4)第一个为琵琶订出指法符号的人。
(5) 《华秋萍琵琶谱》
刊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是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琵琶谱集。
其中收有南北派琵琶小曲 62 首,大曲 6 套。华秋苹以工尺谱记写乐谱,并参照七弦琴减字指
法符号,为琵琶创订了较完整的指法符号。
6. 李芳园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
刊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
李氏五代善弹琵琶,所传曲调均为流行于江浙一带的平湖派琵琶曲,计有《阳春古曲》、《满将军
令》、《郁轮袍》等十三曲,附初学入门小曲九首。
7. 《十面埋伏》
(又称《十面》 、
《淮阴平楚》 )是我国最早的琵琶武曲之一,属多段式单一内容的大曲。
在描写楚汉战争的琵琶曲中, 《十面埋伏》属北派,内容倾向于歌颂汉军
8. 《霸王卸甲》
写楚汉战争的琵琶曲,明代就已在民间流传。
全曲共 10 段,无情节性文字标题
侧重于楚霸王项羽悲歌壮别的场面,其中突出表现"楚歌"、"别姬"凄凉悲切、愁肠万千的情感,
属南派传曲。
9. 《月儿高》
琵琶套曲《月儿高》作为文套,是由小曲联套构成的琵琶大曲
该曲的原型初见于清嘉庆年间蒙古族文人荣斋所编《弦索备考》,是胡琴、琵琶、弦子、筝合奏曲,
全曲由七首民间曲牌联缀而成。
《月儿高》全曲音乐的展开,在总的宁静的月夜意境下,亦是静中有动。
10. 古琴
(1)明清时期的器乐艺术中,琴乐仍然是文人音乐的重要乐种。不少文人士大夫提倡琴学,经常
将古代传承下来的琴曲,以及民间尚在流传的曲目,编纂成谱集,并从理解、欣赏的角度,
对其表现内容给以解释和说明。
(2)明清时期,私人集资刊印琴谱风气盛行,从 15 世纪初到 19 世纪末的五百年间,先后刊出的
琴谱集约在百种以上,它不仅使许多古曲得以保存,并且也促进了古琴流派之间的艺术交
流。
(3)在古琴艺术领域,历代都形成有多种的流派及不同的音乐风格,明清时期的古琴艺术亦是如
此。
(4)从而形成古琴艺术领域中有关体裁的选择与爱好的声乐、器乐两大琴派。
11. 器乐派的琴家
(1)‚虞派‛或‚熟派‛
(2)严澂,在艺术上追求‚清、微、淡、远‛的风格,代表性琴谱是《松弦馆琴谱》,被琴家奉
为正宗。
(3)他抨击当时于琴曲中滥填文词的风气,主张发挥音乐本身的表现力。
12. 徐上瀛(约 1582 年—1662 年)
(1)别名青山,号石泛山人,汉族,江苏娄东(太仓)人。
(2)明末虞山琴派代表人物。
(3)徐上瀛学风严谨,纠正了严澂弹琴只求简缓而无繁急的缺点,自成一体,达到了较高的弹奏

37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水平。
13. 徐上瀛《溪山琴况》
(1)作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
(2)全面而系统地讲述琴乐表演艺术理论的专著,也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的重要著作。
(3)提出了二十四况,琴况‛ ,即琴(琴音、琴乐)之状况、意态(形)与况味、情趣(神)。 :
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
轻、重、迟、速。
14. 声乐派的琴家
(1) 明代有谢琳、黄士达、杨表正、杨抡等,清代有王善等。
(2)这派琴人认为古代歌曲都是可以唱的,因而主张选用古诗词赋来谱曲,提倡琴歌的创作
(3)清代:
广陵派:创始人是徐常遇,弹琴风格接近虞山派,编印的《五知斋琴谱》是清代一部重要
的古琴曲谱。
(4)明清著名的琴曲:
《秋鸿》 《平沙落雁》《渔樵问答》《伯牙问子期》《醉渔唱晚》等
《平沙落雁》 :曲谱最早见于明崇颧七年藩王朱常淓刊印的《古音正宗》,这首乐曲被公认为
是借景抒情之作。乐曲共分六段,描绘了群雁翱翔、击翅长空、 ‚忽隐忽现‛、
‚若往若来‛、
‚欲
落将落‛、‚欲下未下‛、‚或飞或落‛以及‚孤雁引吭哀鸣‛等生动形象。音乐流畅、手法洗
练,既注重其情节性,又不乏抒情性,寄托着文人、隐逸之士的鸿鹄之志。

(二十三)合奏艺术
1. 明清器乐中,鼓吹乐、丝竹乐、锣鼓乐等,均在民间普遍流行。现存的北京管乐、西安鼓乐、江
南丝竹乐、辽宁鼓吹等乐种,都在不同程度上还保存有明清以来的遗制。这时期的器乐创作,也
受到戏曲、说唱音乐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许多的器乐曲牌、甚至包括许多成套的曲牌,是从戏
曲和说唱音乐中衍变、发展甚至移植而成的。
2. 西安鼓乐
流行于陕西西安地区的民间器乐乐种。演奏形式分坐乐、行乐两种。坐乐在室内演奏,有严格的
固定曲式结构,风格热烈。行乐在室外进行,风格肃穆、悠扬、典雅。
3. 福建南音
(1)又名南曲、南管、南乐、弦管,流行于闽南泉州、晋州、厦门、龙溪、台湾及东南亚一带。
(2)南音使用的乐器有:抱弹琵琶、洞箫、二弦等。其曲调保存了宋、元时期的某些音乐面貌,
被称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
(3)乐队编制分上四管与下四管。曲目分‚指‛、‚谱‛、‚曲‛三大类。调式变化多。记谱沿用古
老的‚二四谱‛

4. 十番鼓
(1)民间称为‚吹打‛或‚苏南吹打‛ 。因其常用于一些道场、寺庙宗教活动场合,道家、僧家也
称之为梵音,这是从文化功能角度赋予的称呼。
(2)番鼓一般由十人演奏,所用乐器的配置,也会发生变化。后世以板、点鼓、同鼓(即小堂鼓,
与板鼓由一人兼奏)、板鼓、云锣、笛、箫、笙、小唢呐、二胡、梆胡、琵琶、三弦为其乐
器配置。
5. 十番锣鼓
(1)历史上又有‚十样锦‛ 、‚鼓吹‛等称谓。明代已在江南流传,由村镇民间专业或业余的吹鼓手
集团演奏,多用于婚、丧、喜、庆场合。
(2)也被道士用于道场一类宗教音乐活动中。
(3)以锣鼓段落与旋律段落的交替、重叠进行为特点。

38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4)兼用管弦乐器的称"丝竹锣鼓"(俗称"荤锣鼓");只用打击乐器的称"清锣鼓"(俗称"素锣鼓")。
6. 江南丝竹乐《行街四合》
(1) 又名《行街》 ,是江南丝竹八大名曲之一。
(2) ‚行街‛,在这里指的是民俗节庆中一种边走边奏的音乐演奏形式。
(3)此曲又称"四合如意",是一个吉祥的名称。所谓"行街四合",最初指的就是在行进中用这一"
小套"演奏的节庆音乐。反映的是一种很有特点的音乐行为方式。
7. 弦索十三套
(1)清代蒙古族文人荣斋收于器乐曲集《弦索备考》 (有 1814 年抄本)中的十三部以弦乐器为主的
合奏曲。
(2)这十三部合奏曲的名称是: 《合欢令》、《将军令》、《十六板》 、
《琴音板》、
《清音串》、《平韵串》、
《月儿高》、《琴音月儿高》、《普庵咒》、《海青》、《阳关三叠》、《松青夜游》、《舞名马》。
(3)这十三部合奏曲是用工尺谱记写。
8. 山西八大套
(1)俗称八大套,流行于山西五台、定襄两县的民间器乐乐种。
(2)清代被五台山青庙宗教音乐吸收,基本保持着民间演奏的形式和风格。古代鼓吹乐在山西的遗
存。
(3)八大套是指保存了八套传统整套器乐合奏。风格简朴、清雅、热烈。
9. 潮州音乐
(1)流行于广东潮州、汕头地区的民间器乐乐种。
(2)分广场乐和室内乐。
广场乐包括;潮州大锣鼓、潮州外江锣鼓等数种。风格刚健浑厚,昂扬激越。
室内乐包括:潮州弦丝乐、潮州笛套鼓乐等。风格偏重委婉纤细、清秀雅致。
(3)潮州音乐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积累了众多的曲目,如传统曲目十八大套。
(4)辽南鼓吹——是流传于辽宁部分地区的民间鼓吹乐种,分‚汉吹‛、 ‚大牌子曲‛、
‚小牌子曲‛、
‚水曲‛四类。演奏风格既有高亢热烈,又有婉转哀怨。
(5)智化寺音乐——又称佛教京音乐,是明代北京智化寺为代表的寺院僧人迭代相传保存下来的管
乐。目前还保存有清代智化寺僧人所抄的《音乐腔谱》,其他钞本曲谱共有 300 余首。

(二十四)十二平均律
1. 朱载堉:朱元璋的九世孙。
(1)对世界数学史上的两项贡献:首创珠算开方之法;珠算进行律度方面十进制与九进制的小数换
算。
(2)他共写了《乐律全书》 《嘉量算经》《吕律正论》等二十多部著作。
(3)《律学新说》:最早记载了有关新法密率(即十二平均律,或称十二等程律)的计算成果。
(4)《律吕精义》:详细记载了十二平均律
(5)新法密率的提出,彻底地解决了我国律学史上长期不能解决的黄钟还原的难题。
(6)十二平均律是各相邻律(即半音)之间其频率比都相等的一种律制。

(二十五)重要曲谱
1. 《西麓堂琴统》
中国琴谱。共 25 卷,明嘉靖间(1522~1566)琴家汪芝辑。明代收录琴曲最多的谱集。
2. 《神奇秘谱》
由明太祖之子朱权从众多琴曲中编选而成。洪熙元年(1425)出版,成为我国最早刊印的琴曲集。
分上、中、下三卷,曲谱多保留早期传谱的面貌,并附有题解,详尽地叙述了各个琴曲的演变过
程、琴曲所表现的内容。它是研究古琴音乐的重要谱集,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史料价值。

39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3. 《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
由庄亲王允禄奉旨编纂,成书于清乾隆十一年,全书 82 卷。允禄召集了大批乐工和艺人参与编
纂,共收集 2094 个曲牌,连同变体共 4466 个。包括唐宋词、宋元诸宫调、元明散曲、南戏、杂
剧、明清传奇等曲调,曲调是用工尺谱记录。北曲 185 套,南北合套 36 套,是一部研究南北曲
音乐较为丰富的曲谱。
4. 《纳书楹曲谱》
由清代叶堂子乾隆五十七年编定,共 14 卷。谱中收有昆曲单折戏、部分折子戏和散曲诸宫调等
300 余出,另有《西厢记》2 卷。是一本重要的戏曲谱集。
5. 《弦索备考》 ,清代蒙族文人荣斋编的一本器乐合奏谱,以手抄本传世。是目前所见我国第一部器
乐合奏谱。
6. 《五知斋琴谱》
清周鲁封根据徐祺传谱编印于康熙六十年(1721 年)。共八卷。所收三十三曲多注明出处,指法
细致详尽,在旁注中有作者加工之处及评语。此谱为广陵派重要琴谱。广陵派后期刊印的《自远
堂琴谱》 、《蕉庵琴谱》、《枯木禅琴谱》等,大多取材于此。

(二十六)重要记谱法
1. 声曲折谱
可能是汉代歌诗演唱时对曲调的一种记录方法,目前不能确知其具体形态。
2. 工尺谱
明清的曲谱,除古琴仍用减字谱,雅乐沿用律吕字谱之外,一般均用工尺谱记谱。
工尺谱是我国独有的传统唱名谱,是以‚上‛为宫的七声首调唱名法。
上、尺、工、凡、六、五、乙
1 2 3 4 5 6 7
3. 敦煌乐谱
四弦四相的琵琶指位谱,有 20 个谱字。表示琵琶的 20 个音位。此谱是在甘肃敦煌莫高窟中一个
北宋时期存放以佛教经卷为主的‚藏经洞‛内发现的。
4. 俗乐二十八调音高谱
固定调性质的体系,用以表达音高记谱的字符也是一个固定调性质。可能是唐代的‚燕乐半字谱‛ 。
《辽史·乐志》 、《梦溪笔谈》中均有记载。在《梦溪笔谈》一书中还详细记载了二十八调的音高
字符。
5. 二四谱
古老的弦索谱,潮州弦丝乐即用此谱。
二四谱是以二、三、四、五、六、七、八作为谱字表示音阶各音级的音高,它是基于五声音阶基
础,当七声出现时,
该谱字与工尺谱、简谱谱字对照如下: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合 四 上 尺 工 六 五
5 6 (↓7) 1 2 (3) ↑4 5 6 轻三六
5 6 (↓7) 1 2 3 (↑4) 5 6 重三六
5 6 ↓7 1 2 (3) ↑4 5 6 活五

40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第二章 中国近、现代的音乐史

(1840 年~1949 年)
综述:
 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 传统音乐的发展
2. 新音乐的启蒙
 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 1920s
2. 1930s
3. 1940s
 清朝末期
 北洋政府时期
 国民政府时期

一、旧民主主义时期音乐(1840-19191)

(一)概述
1. 1840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封闭的门户,中国开始进入到近代社会。社会形态也由封建社会
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3. 1840——1842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51——1864 太平天国运动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侵华)
1861——1895 洋务运动
1898.6——1898.9 戊戌变法(共 103 天,又称‚百日维新‛)
1899——1900 义和团运动
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1905 清末‚新政‛ 1905 年废除科举制
1911.10.10—1912.3 辛亥革命
1911.10.10 武昌起义 (背景:四川保路运动,1911 年)
1912.2.12 清朝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结束的标志)
1912.3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北洋军阀统治开始
3. 这一时期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主要表现:
(1)封建统治阶级的雅乐衰落,来自于民间俗乐的‚雅部‛ (主要是昆曲、琴曲等)也处于不断衰落的
状况
(2)出现了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民歌(包括早期的工人歌曲)、地方戏曲(即花部)和说唱音乐,增加了
不少新剧种和新曲种,还产生了初期的戏曲改良运动。
(3)随着西方文化和近代西洋音乐文化的传入,特别是新式学堂的建立和发展,出现了学堂乐歌,为
近代新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二)传统音乐的新发展
1. 到了清代中叶后,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茶园、剧场的逐步建立,以及交通运输的逐渐

41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发达等,民间音乐艺术在这一时期又得到了比以往更为迅速的发展。
例如,我国的地方戏曲已逐步形成了昆曲、高腔、梆子、皮黄四大声腔系统的三百多种大、小不
同的剧种;说唱音乐方面则已有单弦、大鼓、评弹、道情、琴书、牌子曲等上百种不同的曲种;
民族器乐方面除了古琴、琵琶、笛、箫、筝等乐器的独奏和重奏外,各地还迅速发展了各有特色
的、不同组合的器乐合奏乐种。
(1)民族民间音乐
a 民歌 b 说唱 c 戏曲 d 器乐 e 舞蹈
(2)文人音乐
a 诗词音乐 b 古琴
(3)宗教音乐
(4)宫廷音乐

2. 民歌
(1)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衰落和城市经济的逐步发展,出现了一批批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相连的各
种各样的新民歌。根据各地群众熟悉的曲调加以改编的。
(2)有反映农民痛苦生活,如河北民歌《种大烟》
(3)有反映工人的苦难生活,如河北民歌《矿工苦》
(4)歌颂了群众爱国热情,如山东民歌《洪秀全起义》
3. 新民歌的发展
出现了反映时代和当时群众生活的新民歌。
(1)山西河曲的《提起哥哥走西口》
(2)广东民歌《三元里抗英童谣》
(3)张家口民歌《种大烟》 ,山西河曲民歌《提起哥哥走西口》
(4)河北开滦民歌《矿工苦》 辽宁抚顺民歌《煤黑子苦》
(5)江苏苏州民歌《十怨厂山歌》
(6)山东惠民民歌《洪秀全起义》 (四月榴花火样红)
(7)广东民歌《三元里抗英童谣》 山东威海民歌《甲午战争》
(8)河北民歌《穷人才能保江山》河北曲阳民歌《打洋鬼子》
(9)蒙古族民歌《引狼入室李鸿章》回族民歌《高大人上口外》
(10)维吾尔族民歌《迫迁歌》侗族民歌《随天军》
(11)白宗魏《木兰辞》杨荫浏《满江红》(萨都剌《金陵怀古》)
(12)《坚持到底》《五更调》《苦百姓》《鬼议员》《阎瑞生》《张考生》
(13)《孟姜女》《凤阳花鼓》《寡妇歌》《十恨》《尼姑思凡》《苏武牧羊》
(14)《十八摸》《打牙牌》
《知心客》《下盘棋》

(三)说唱
1. 清代中叶以后,我国广大城乡各种带有地方特色的说唱音乐大体上都陆续成熟成型了。这时期说
唱音乐方面得到较高发展的新曲种可以山东大鼓、京韵大鼓和苏州弱词为代表。
2. 山东大鼓:
山东鼓是北方各种大鼓中较早进入城市、较早成熟成型的曲种之一。它对后来的山东琴书、河南
坠子、西河大鼓、京韵大鼓等曲种的发展都有影响。
3. 京韵大鼓
原来流行于河北河间地区的木板大鼓与平津一带的清音子弟书合流而形成的‚怯大鼓‛,开始流传
到平津一带,后来又结合北京方言的特点,并吸收了京剧等戏曲艺术在唱腔和表演方面的经验,增
加了三弦、四胡等器乐伴奏而逐渐形成。

42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在京韵大鼓的形成过程中,以白云鹏和刘宝全做出的贡献最为突出。特别是刘宝全,他对京韵大鼓
进行了较大的革新和创造。
4. 苏州弹词
(1)苏洲弹词原来已有较长的历史,在明末清初已形成名艺人辈出的局面。
(2)积累了像《白蛇传》 、
《玉蜻蜒》、
《描金凤》等著名的传统曲目。
(3)在乾、嘉年间,弹词名艺人陈遇乾曾对上述弹词曲本进行了整理、改编,并且首创了具有个人
特色的风格流派,即所谓‚陈调‛ 。他的唱腔苍劲、浑厚、简朴,并跟当时的昆曲、苏滩比较接
近。在嘉、道年间,另一位弹词名艺人俞秀山,通过说唱《倭袍》等曲目,创立了委婉抒情、
悠缓细腻的新腔,即所谓的‚俞调‛ 。
(4)陈调和俞调成为近代苏州弹词中影响最大的两大派之一。为后来的苏州弹词奠定了基础。
(5)到咸丰年间,马如飞又通过说唱《珍珠塔》等曲目,发展了节奏明快、刚劲有力和朴实爽朗的,
适合于叙事的新腔,即所谓的‚马调‛ ,也即近代苏州弹词中另一个影响最大的流派。自此以
后,弹词的各种流派基本上都是以‚俞‛ ‚马‛两调作为基础加以发展的。
5. 河南坠子
在‚颍歌柳‛或‚三弦书‛ ,与‚道情‛合流的基础上,吸收河南曲子、大鼓等音调和形式
到 20 世纪初逐渐形成著名的新曲种‚河南坠子‛
6. 其他说唱类型:
西河大鼓、北京琴书、山东琴书

(四) 戏曲音乐
1. 清朝中叶(乾、嘉年间)以来曾先后在北京上层盛极一时的昆曲、高腔,随着市民经济的发展而逐
渐走向衰落,而流传各地的地方剧种则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2. 当时流传各地的较大的地方剧种已有徽剧、汉剧、秦腔、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粤剧、川剧、闽剧、
滇剧、湘剧和赣剧等。但是,这一时期戏曲发展中取得成就最显著、影响最突出的是京剧的形成的
发展。
3. 京剧
(1)以徽剧、汉剧作为基础的‚皮黄戏‛。
(2)在乾隆后期,‚三庆‛班最先进京,随后‚四喜‛、‚春台‛、‚和春‛各班也相继进京,形成
了所谓‚四大徽班‛进京的新局面。
(3)唱词比较通俗易懂,唱腔比较朴实、高亢、爽朗,易于城市一般民众所接受。
(4)‚徽班‛艺人善于大胆的革新和创造,在声腔、程式、剧目、行当以及场面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
丰富和提高。
(5)咸丰、同治年间的程长庚(1812-1862)、余三胜、张二奎、王九龄、刘赶三等,他们对近代京剧
的发展起了奠基的作用。
(6)到光绪年间,谭鑫培在综合程、余各派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一种神骨清隽、抒婉自如、韵味清
醇的老生新腔,他的唱腔后来直成为京剧老生唱腔中影响最大的一派。
(7)同治、光绪时期以来,著名老生杨小楼、刘鸿声、王凤卿;著名旦角时小福、田际云 、王瑶卿等;
著名小生有徐蝶仙、王楞仙、朱素云等。
(8)前辈京剧演员一开始就比较重视伴奏乐队(即‚场面‛),并对乐队做了大胆的改革,逐渐形成
了管、弦、打击乐并重的乐队编制。那时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琴师和鼓师,如梅雨田、孙佐臣、刘
兆奎等

(五) 戏曲改良运动
1. 清末民初,随着西洋话剧的传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文明戏(当时也称之为‚新剧‛
)在各大城
市迅速兴起。‚文明戏‛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所谓‚戏曲改良运动‛ 。

43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2. 在上海以潘月樵和‚夏氏兄弟‛为主,继汪笑侬后,通过编演《潘烈士投海》、 《黑努吁天录》等中
外题材的‚时事新戏‛ ,以及在唱腔、表演、舞台布景等方面的大胆改革,创立了所谓‚海派京戏‛ 。
3. 梅兰芳、欧阳予倩等人也进行了排演‚古装新戏‛和‚时装新戏‛的尝试。
4. 成功地突破了原来京剧理旦角中青衣与花旦的严格区分和一些陈规,实现了王瑶卿等前辈艺人提出
称之为‚花衫‛表演的新风格,实现了青衣与花旦两种角色逐渐统一的改革主张,并创造了许多
以旦角为主的‚古装新戏‛ 。
5. 戏曲改良运动曾促进了戏曲艺术同当时社会现实的联系。同时,在戏曲的表演方面,以及在舞台装
置、布景、服装等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
6. ‚富连成班‛
(1) 成立于 1904 年,由叶春善在北京筹组,原称‚喜连成‛班。
(2)1912 年更名为‚富连成班‛ ,也称‚富连成社‛。
(3)1935 年叶春善死后有萧长华继任班主。至 1940 年萧长华离班,1944 年停办,
(4) ‚喜‛‚连‛‚富‛ ‚盛‛‚世‛‚元‛‚韵‛七科共达六百多名京剧演员。
(5) ‚富连成班‛是我国京剧发展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首屈一指的科班。
(6)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程砚秋
(7)南麒北马:周信芳(麒麟童) 、马连良
7. 评剧
(1) 河北‚莲花落‛,东北的‚蹦蹦‛合流而成的新剧种。
(2)成兆才,为评剧编演了近百个剧目,为评剧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代表作《杨三姐告状》。
(3)在评剧发展过程中著名女演员:李金顺、白玉霜。
8. 粤剧
(1)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粤剧是融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
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
(2)粤剧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
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

(六)民族器乐
1. 这一时期在广大城乡人民的音乐生活中日渐活跃起来的民族器乐合奏形式。主要有河北的‚吹歌‛,
山东、山西等地的‚鼓吹‛ ,华中的‚八音‛,江浙一带的‚吹打‛、
‚丝竹‛和‚锣鼓‛。涌现了许
多传统的器乐合奏优秀曲目,如《放驴》 、
《河北吹歌》、《百鸟朝凤》、《三六》
、《行街》
(江南丝竹)
等。
2. 古琴与琵琶
张孔山、王冷泉、王宾鲁、王露等。
琵琶方面有鞠士林、陈子敬、沈浩初等。
1864 年张鹤琴编了《琴学入门》
1868 年秦维翰编了《焦庵琴谱》
1876 年唐铭彝编了《天闻阁琴谱》
1911 年杨宗稷编了《琴学丛书》。
3. 辛亥革命后,在上海、天津、济南、无锡等城市还有一些专门从事民族器乐演奏(包括昆曲清唱)
的乐社。
无锡的天韵社、上海的文明雅集、钧天集、清平集等、济南德音琴社
4. 大同乐会
(1)我国当时规模较大、历史较长、以研习我国民乐为主的业余音乐社团。
(2)郑觐文发起,成立于 1920 年。
(3)柳尧章等将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为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 。

44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5. 广东音乐
(1)以广东民间小调为基础,吸收粤剧、粤曲,及外省民间音乐而逐渐形成的新型面民间器乐演奏
形式。
(2)吕文成:最先在二胡上做改革,改制为‚粤胡‛,今‚高胡‛。
6. 民间艺人
无锡的华彦钧(瞎子阿炳)
、河北的杨元亨等。

二、新音乐启蒙

(一)新音乐
1. 1904 年,曾志忞先生曾在其《乐典教科书》的自序中提出‚为中国造一新音乐‛ ,他在这里所说的
‚新音乐‛是指学堂乐歌。
2.‚五四‛运动后,萧友梅针对‚旧乐‛,提出‚新音乐‛其用意是指在借鉴西方音乐的创作方法而
后创作的音乐而言的。
3. 20 世纪 30 年代,黄自在其《怎样才可产生吾国民族音乐》一文中提出‚民族文化的新音乐‛,这
里是指要学习西方民族乐派的做法建立中国的民族乐派。
4. 20 世纪 30 年代,左翼革命运动中也使用过‚新音乐‛一词,其含义是指无产阶级的革命音乐。
5. 近代西方音乐文化传入中国的主要途径
(1)基督教音乐的传入
(2)新式军乐队的建立
(3)新式军歌的发展
(4)学堂乐歌

(二)基督教音乐的传入
1. 20 世纪初中国的基督教徒数量增多也逐渐有了圣诗音乐本色化的呼声。
2. 教会对圣诗音乐也愈加重视。主要表现为圣诗音乐作品的数鼍大幅度增加音乐作品的艺术性及难
度、深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3. 据公元 731 年所立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以及在敦煌发现的公元 635 年的《景教三威蒙度
赞》 ,其‚三威蒙度赞‛即为基督教圣咏《荣归主颂》 ,可见圣咏早在唐代就有所流传。
4. 元代在当时的京城大都曾设立过天主教堂,并开展了‚咏唱‛活动;中统年间(1260~1263)还
有被称为‚兴隆笙‛的古制管风琴传入宫廷。
5. 明代万历年间(约 1601 年左右)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向宫廷进献了当时流行于欧洲的
击弦古钢琴,并在中国著有《西琴曲意》一卷,译述了他带来的西洋歌曲的歌词。
6. 明末清初,传教士汤若望介绍西方古钢琴的构造原理及演奏方法等。
7. 清康熙时,传教士南怀仁、徐日升被清康熙帝所重用,成为宫廷音乐教师,编写了《律吕纂要》 《律
吕正义》等。
8. 在康熙撰的乐书《律吕正义》的续篇《协韵度曲》中,记载了德礼格传入中国的欧洲乐理知识。
9. 西方宗教音乐‚歌词‛的本土化世纪中叶西方基督教各宗派开始在中国大规模地传教。
10. 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以各自强劲的势头恢复了在中国的传教音乐活动。
11. 这一时期各派的各个差会编译刊发了大量的宗教歌曲集——《赞美诗》集。
12. 新教尤为注重开展教会的音乐活动,对赞美诗的选择、翻译、填词、创作、演唱等各个方面因此
其影响非常广泛。
13. 西方宗教音乐‚曲调‛的本土化
14. 吸引更多的中国教徒一些传教士还曾先后致力于基督教音乐曲调方面的本土化尝试。
45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15.《潮腔神诗》——汕头土语,1861 年出版,29 首
《榕腔神诗》——福州土语,1861 年出版,30 首
《厦腔神诗》——厦门土语,1862 年出版,20 首
马里逊博士(Robert Morrison,1782~1834)于 1818 年完成了题名为《养心神诗》圣经集的译
文工作,并进行了出版。
16. 宾威廉在厦门编译了赞美诗集《神诗合选》
17. 少数民族地区传教的教会编译了具有当地民族语言特色的赞美诗如瓦族赞美诗、苗族赞美诗。
用字母谱和符号为当地民族语言注音。外籍基督教传教士进入到地处云南怒江一带的傈僳族布
道,采用以傈僳族翻译的《圣经》和赞美诗.
18. 赞美诗所带来的最积极的后果是各种谱式的传入:纽姆谱、四线谱、五线谱、字母谱、符号谱和
简谱等在此期间纷纷传入中国。
19. 中国现在应用的五线谱和简谱,在当时传入后并未广泛应用,而是在学堂乐歌时期才被普遍接受
的,并发展成为现代新音乐的主要记谱方式。
20. 上海公共管乐队
(1)最早出现在我国的西洋管乐队是在 1881 年,由外国人在上海的英美租界所创办。
(2)这是一支仪仗性的管乐队,归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所管制,其乐队的指挥官是雷米赛,乐队中
的所有成员都是外国人,1883 年由费拉拉接任总指挥,并将此乐队改为管弦乐队。
21. 赫德乐队
建立于 1885 年左右的中国军乐队,一位天津的海关官员赫德所组织的乐队,招募了一批中国的青
年在天津开班。1888 年赫德正式组建了他的管乐队,由比格尔、赫德来亲自指导和教学.

(三)新式军乐队的建立
1. 新式军乐队迎合着中国近代社会自强、尚武思潮的发展而在全社会普及,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2. 中国西式军乐队的建立是随着清政府聘用西方人为军事教官、借鉴西方军队训练方法、采用西方
军队编制组建新式军队开始的。作为新式军队编制的部分,中国正规的西式军乐队应运而生。
3. 最早应在‚甲午战争‛之后,1898 年已建立了军乐队。当时袁世凯的新军中就已经有了军乐队,
并开始以吹奏军号来传送军事指令和用军乐来承担军中正式迎送或操典仪式等。而以往清军中的
旧式鼓吹乐很快消失。
4. 新式军歌的发展。军歌是用于军队生活的一种特殊群众歌曲。在我国古代的军队中已有唱军歌的
情况。这时期的军歌曲调多取自原军中的鼓吹乐曲调,及民间流传的吹打乐牌子曲。
5. 这时期中国军乐队的发展情况是,在军队中习军歌几乎遍及所有的新军,特别是后来冯玉祥的部
队。他本人早年曾是基督徒,也曾亲自动手编写相当数量的军歌。
6. 乐曲均采取‚选曲填词‛的方式编写,所用曲调有日本军歌、传统民间曲调、基督教圣咏、学堂
乐歌等。

(四)学堂乐歌
1. 学堂乐歌的定义
(1) 指 20 世纪初期中国各地新式学校中音乐课程中大量传唱的一些原创歌曲。
(2) 这些歌曲多以简谱记谱,曲调来自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
(3)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等人,代表作有《送别》等。
2. 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
(1) 19 世纪末,在变法维新思潮影响下,‚创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先进教育体制,开展现代科学
教育‛的潮流开始兴起。
(2) 1898 年,康有为提出‚……请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
(3) 1904 年初,正式公布了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共同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千年科

46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举制取消。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开始意识到,如若不想在被欺负,只有‚学夷以制夷‛。
(4)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文人,积极提倡在学校开设唱歌课。
(5) 1912 年中华民国正式建立后,音乐课作为必修课列入普通学校及师范学校的学制。
3. 学堂乐歌的基本内容
建立新式学堂和开设音乐课的主要目的:
(1)为了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2)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夏颂莱的《何日醒》
(3)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的胜利。沈心工的《革命军》
(4)配合向中小学生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的各种各样的‚军歌‛
(5)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秋瑾的《勉女权》
(6)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除去旧习俗、树立新风气
(7)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和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教育
(8)鼓吹忠君、尊孔等封建传统伦理道德的题材
4. 学堂乐歌的艺术形式
(1)选取的曲调大多数是日本歌调,如夏颂莱《何日醒》;沈心工《革命军》等
(2)后来逐渐改为选取欧美的歌曲填词。如吴怀疚、沈心工的《春游》等
(3)以我国歌曲填词的学堂乐歌数量不多。如沈心工的《缠足苦》等
(4)基本上是按照‚选曲填词‛‚按词选曲‛的方式编写。
5. 代表音乐家
(1) ①沈心工(1870-1947),上海人,音乐教育家,中国近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初创时期最早的音
乐教师,一生作有乐歌 180 余首。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幼年在家塾受教,1890
年底中秀才,1895 年执教于上海圣约翰书院,1896 年考入南洋公学师范班;1902 年 4 月东
渡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学习。1903 年回国,任职于南洋公学。他从日本学校的音乐教育中
得到启发,一生致力于音乐教育,曾在日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研究乐歌创作.
沈心工执教近三十年,桃李满天下。他常应学生的邀请赴各地游览,受到学生的热情欢迎和
接待,他们相聚犹如家人父子,极为欢愉。1947 年,沈心工病逝于上海寓所,并按其遗嘱海
葬于吴淞口。
②一生作有乐歌 180 余首。多数是采用外国歌曲的曲调,少数采用中国传统民歌填词或专门,
曲。 从 1904 年起,他先后编辑出版了《学校唱歌集》(3 集)、《重编学校唱歌集》(6
集,1911)和 《民国唱歌集》(4 集,1912)。1937 年重新修订,精选出歌 82 首,汇编出版
了《心工唱歌集》。此外,他还翻译编辑出版了《小学唱歌教授法》一书。有表现爱国主义
精神的《黄河》、《从军歌》、《爱国》等,有直接鼓吹国民革命、歌颂共和新政的《革命
军》、《美哉中华》等,有提倡男女平权,重视科学的《女学歌》、《电报》、《纺织》等。
③儿童歌曲: 由于他长期担任教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唱歌要求有较深入的观察与了解,因
而善于描写儿童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一些事物,使儿童感到亲切。他也是最早使用白话文写作
歌词的作者,所作歌词浅而不俗,简明易解。他选用曲调比较注意音乐语言的生动性和儿童
特点。如他所编的《体操―兵操》、《赛船》、《竹马铁匠》等乐歌,在学生中广为流传。
④由他作曲的乐歌还有:《黄河》、《革命必先格人心》、《军人的枪弹》、《采莲曲》、《今
虞琴社社歌》和《辍悼歌》等 6 首。《黄河》一曲影响最大,此曲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真挚
感情,黄自在《〈心工唱歌集〉序》中对此歌作了高度评价,认为此曲‚非常的雄沉慷慨,
恰切歌词的精神,国人自制学校歌曲有此气魄,实不多观‛。
⑤沈心工的作品虽然主要是按曲填词,但他注意到歌词的形象鲜明和通俗易懂,也注意到使外
来曲调与中国语言在音调、节奏上的结合,所以很多乐歌的词曲都很吻合自然,在群众中广
为传唱。早在 1907 年,沈心工为救赈淮徐大水灾,就导演了话剧《儿戏》(又名《新旧纷
争》),义演赈灾。它与李叔同根据美国斯托夫人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录》同年

47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写成,是中国最早创作的话剧之一。
⑥从 1919 年至 1922 年三年间,沈心工还创作并导演了话剧《雪玫瑰》、《忠勇之童子》、《神
仙布》、《棠棣之花》,并在有的话剧中加上音乐,这在当时也很少见。沈心工还根据《赵
氏孤儿》的故事改编和导演了昆剧《双忠墓》,在南洋公学附小创建二十周年纪念会上演出。
他在剧中采用了昆曲的三四十首不同曲牌,受到包括昆曲名家在内的观众的高度赞誉。
⑦沈心工开创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先河的启蒙音乐家,被李叔同称为‚吾国乐界开幕第一
人‛。从 1903 年沈心工在学校创立唱歌课,推动中国近现代新音乐启蒙运动开始。沈心工
发起的‚乐歌运动‛是继教会与教会学校里的圣咏、军队里的军歌之后,把西式集体歌唱的
演唱方式,广泛引入到了中国的学校。
(2)①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
别号漱筒。著名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从日本
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② 1901 年入南洋公学,受业于蔡元培。1905 年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攻油画,同时
学习音乐,并与留日的曾孝谷、欧阳予倩、谢杭白等创办‚春柳剧社‛,演出话剧《茶花女》
《黑奴吁天录》、《新蝶梦》等,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1906 年,在日本与同学曾孝
谷等组织了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独自编印出版了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
杂志》。曲调流畅优美、文辞生动秀丽。如《春游》《送别》等。1910 年李叔同回国,任天
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图案科主任教员。翌年任上海城东女学音乐教员。1912 年任《太平
洋报》文艺编辑,兼管副刊及广告,并同柳亚子发起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同年
10 月《太平洋报》停刊,应聘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 年任南京高等师范
学校(今南京大学)美术主任教习。 1918 年,弘一法师 38 岁出家,1942 年 62 岁圆寂于福
建泉州开元寺。
③李叔同多才多艺,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无所不能。绘画上擅长木炭素描、
油画、水彩画、中国画、广告、木刻等。他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杂
志还刊登了李叔同填词编写的三首乐歌:《隋堤柳》、《我的国》和《春郊赛跑》。国内第
一个用五线谱作曲。在国内最早推广钢琴。
④他在浙江一师讲解和声、对位,是西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一人,还是‚学堂乐歌‛的最早推
动者之一。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编辑出版的《国学唱歌集》,被当时的中小学取为教
材,李叔同的歌曲大多曲调优美,歌词琅琅,易于上口,因此传布很广,影响极大,主要分
三类。一是爱国歌曲,如《祖国歌》、《我的国》、《哀祖国》、《大中华》等;二是抒情
歌曲,如《幽居》、《春游》、《早秋》、《西湖》、《送别》等;三是哲理歌曲,如《落
花》、《悲秋》、《晚钟》、《月》等。
⑤在多声部合唱歌曲方面具有首创性。他的《春游》是我国最早的一首三声部声乐作品,也是
中国作曲家运用西洋作曲技法进行多声部音乐创作的最早探索。这首歌的和声和曲体非常工
整,旋律优美,自然清秀,堪称校园歌曲的典范。
(3)① 曾志忞:(1879-1929), 号泽民,上海人。号泽民,又号泽霖,1879 年生于上海,1929
年病故,终年 50 岁。20 世纪初最早一批赴日本留学.学堂乐歌‛时期的音乐活动家,我国近
现代音乐史上最早的音乐理论家之一,尝试创办近现代音乐学校的先行者和少年音乐教育事
业的先驱。
②致力于开展普及音乐的社会音乐活动,曾参加沈心工的‚音乐讲习会‛,后 1904 年将其改
建为‚亚雅音乐会‛.1908 年在上海创办了一所半工半读式的‚上海贫儿院‛(设音乐部,
组织管弦乐队)
③音乐方面的著作:1904 年编的《乐典教科书》是我国最早出版的一本比较完备的、系统介绍
西方音乐体系的乐理教科书。1903 年于东京编印出版的《江苏》杂志上,连续发表《乐理大
意》和《唱歌及教授法》。1905 年发表的《音乐教育论》提出要敢于‚输入文明‛,以此来

48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创造自己的音乐文化。
④学堂乐歌:1903 年,以五线谱和简谱对照刊印了:《练兵》、《游春》、《扬子江》、《海
战》、《新》、《秋虫》6 首歌曲。这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公开发展的学堂歌曲,也是现能
见 到的中国人正式使用简谱的最早记录。
6. 历史意义
(1)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贡献了一批早期的优秀声乐作品,开‚新音乐‛创作之先河;
(2)使‚集体歌唱‛这一歌唱形式深入人心,为后来的群众歌咏运动打下了基础;
(3)通过乐歌的传唱和学校音乐教育,西方基本音乐理论和技能开始系统地、大范围地在中国传
播;
(4)培养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批传播和创建、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的人才,为后来中国近
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三、新民主主义时期音乐(1919-1949)

(一)概述
1. 1919 年到 1949 年,此间的革命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
2. 1914 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3. 1917 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
4.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
级。

(二)基本划分
1. 第一阶段(1919~1927)
:‚大革命‛时期
第二阶段(1927~1937):
‚土地革命‛时期。
第三阶段(1937~1945):
‚抗日战争‛ 时期。
第四阶段(1945~1949):
‚解放战争‛时期

(三)1920s 时期
1. 北洋军阀时期
(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4 年至 1927 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
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2)1924 年 1 月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
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
作的建立。
2.(1) 北伐前期:创办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经过 1925 年两次东征,统一和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
地 。
(2)北伐战争:1926 年 7 月 1 日,广东国民政府发出《北伐宣言》,确定战略部署为‚先定三湘,
规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 ‛
(3)‚东北易帜‛ :1928 年 12 月 29 日,张学良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
,以青天白
日旗替换共和五色旗。
(4)‚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介石于 1927 年 4 月 12 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
党员。
(5)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927 年 7 月 15 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的反革命政变
(6)1927 年 8 月 1 日,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一部分共产党人率先在南昌起义。
49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7)1931 年 11 月 7 日,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3. 1920s 的音乐
(1)背景
‚五·四‛时期,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国内出现了兴办各种新文化事业,建立各种‚新式文艺
学术社团‛以及出版发行各种报刊和出版物的风气。
新式音乐社团的主要工作
①通过举办各种‚音乐讲习会‛等活动,组织有关中西音乐理论的学习。更广泛地传播中外音乐知
识;
②进行有关西洋音乐理论的介绍和翻译,介绍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以及关于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整理
和研究,并通过出版各种音乐书刊进行交流和推广新音乐活动;
③组织和进行了许多音乐创作活动和各种音乐演出活动;
(2)比较重要的音乐社团
‚北大音乐研究会‛ (北京)
‚中华美育会‛ 、(上海)
‚北京爱美乐社‛ (北京)
‚国乐改进社‛ (北京)
‚大同乐会‛ (上海)等

(3)特别是上海的‚大同乐会‛
,从 1920 年发起组建到 40 年代,是这些音乐社团中规模最大、历史
最长的一个民族音乐社团。‚大同乐会‛团结和组织了一大批民族音乐家,在挖掘、整理和推广
我国的传统音乐以及在民族乐器的改革方面也做过许多有益的尝试。

音乐社团的性质:业余性质,但其宗旨基本接受了蔡元培提出的有关‚美育‛的主张,在当时
对反对封建文化和旧思想的束缚,对推动新音乐的传播和促成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起了很
大的作用。

(4)音乐社团的作用:

①是我国早期的一批音乐‚学校‛。

②这些‚学校‛对于介绍、传授现代音乐知识技能,对于活跃城市知识分子的音乐生活和对于
音乐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启蒙和奠基的作用。

(5)我国早期的专业音乐学校和音乐科、系

1920 年 9 月在北京成立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音乐科

1922 年成立的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

1920 年成立的上海专科师范学校音乐科(1922 年改名为上海艺术师范学校)

(6)1926 年在北京成立的北京艺术专门学校的音乐系,上海美专的音乐系,上海艺术大学的音乐系。

1927 年在上海建立的上海国立音乐院(1929 年改名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办学体制和教学内容:

基本因袭了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所提出的‚兼容并包‛的方针,但主要还是参照欧、美的专业

50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音乐教育体制,以传授西洋音乐的知识和技能为其主要教育内容。

(7)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①‚上海音乐专科学校‛的学制和课程设置,基本上仿照欧洲音乐院校的办学体制,其建院章程
中提出了‚输入世界音乐,整理我国国乐‛的宗旨;到 1928 年秋,设预科、本科、专修科等。
专业有理论作曲、钢琴、管弦乐器、声乐、国乐等。

②教师大多是从欧美留学归国的音乐家。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的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除萧友梅
外,黄自等人也为其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从建立到 1949 年,
历尽苍桑,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培养了一大批专业音乐家,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
音乐教师,为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8)①萧友梅(1884—1940) ,字思鹤,又名雪明 ,中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者,音


乐理论家、作曲家。1901 年随邓家仁留学日本,萧友梅先在东京高等师范附属中学学习,后转入
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育系。1904 年,他开始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音乐。1905 年,孙中山、廖仲
恺、胡汉民等人在那里成立了同盟会。1906 年,经孙中山介绍,萧友梅加入了同盟会。1909 年
回国,1910 年取得了‚文科举人‛的名位。1912 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萧友梅被任命为总统秘
书。 1912 年 11 月,萧友梅作为公派生赴德国入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教育学 ,1915 年夏,修毕
了音乐学院的课程,1916 年以论文《十七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获得博士学位。1920
年回国,在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和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任教并担任领导。1927 年与
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乐院,任教务主任。1929 年改建
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由他主持校政。

②音乐创作:《D 大调弦乐四重奏》 :留德期间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弦乐四重奏。 《今乐初集》(1922)


和《新歌初集》 (1923):中小学校学生为对象的是我国最早出版的两本教材歌曲和个人作品专集。
《五四纪念爱国歌》 :1924 年为纪念‚五四运动‛5 周年而作。《哀悼引》:钢琴曲,纪念蔡锷将
军。《秋思》:1930 年创作,我国第一首大提琴独奏曲 。《卿云歌》1921 年定为北洋政府国歌,
后有管乐合奏《卿云歌》 。合唱套曲《春江花月夜》。女声合唱《别校辞》。管弦乐曲《新霓裳
羽衣舞》 (1923 年以钢琴曲形式出版)。 《华夏歌》
、《民本歌》《国民革命歌》 、《问》
《南飞之雁
语》、《晚歌》、《植树节》 、《柏树林回旋歌》、《杨花》 、《平民学校校歌》(胡适词) 。

③著作:《和声学》、《普通乐学》 、《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 《古今中西音阶概说》、《中国历代音乐


沿革概略》等。1920 年出版了《乐学研究法》,1920-1921 年出版了《和声学纲要》,1924 一 1925
年出版了《初级中学乐理教科书》 (六册),1925 年出版了《钢琴教科书》、《风琴教科书》,1927
年出版了《小提琴教科书》 ,1928 年出版了《普通乐学》与讲义《近世音乐史纲》。

(9)①赵元任 (1892—1982) ,字宣仲,又字宜重 ,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1910 年为游


美学务处第 2 批留学生,入美国康奈尔大学,主修数学,1914 年获理学士学位。1918 年获哈佛
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5 年赵元任回清华大学教授数学、物理学、中国音韵学、普通语言学、
中国现代方言、中国乐谱乐调和西洋音乐欣赏等课程。他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一起被称
为清华‚四大导师‛ 。1928 年作为研究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进行了大量的语言田野调查和民间
音乐采风工作。
②歌集: 《新诗歌集》 (1928),《儿童节歌曲集》(1934),
《晓庄歌曲》 (1936),
《民众教育歌曲集》
(1939),
《行知歌曲集》和《赵元任歌曲集》 (1981)
,1915 年即发表了钢琴曲《和平进行曲》, 中
国第一首钢琴曲。对民间小调做多声配置钢琴伴奏: 《湘江浪》 《鲜花》(《茉莉花》)《五更调》《十
杯酒》 《孟姜女》 《老渔翁》 《凤阳花鼓》。
51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③艺术歌曲:刘半农:《茶花女中的饮酒歌》《听雨》《教我如何不想他》(1926)《织布》。胡适:
《小诗》《上山》 《他》 《也是微云》《瓶花》《过印度洋》《卖布谣》(刘大白)《劳动歌》《自立立
人歌》 《老天爷你年纪大》 (《老天爷》 )《村魂歌》(陶行知诗)。
④合唱:合唱曲《呜呼!三月一十八》 (刘半农),大型合唱《海韵》 (徐志摩词,1927)
,儿童歌
曲: 《手脑相长歌》 《儿童工歌》 《小先生歌》 《春天不是读书天》 《我们不买日本货》 《抵抗》《自
卫》 (又名《背着枪》 )《我是个北方人》《苏州河北岸上的大国旗》《看,醒狮怒吼》《江上撑船
歌》 (根据江苏长江船夫号子改编的)
⑤电影歌曲: 《西洋镜歌》 (左翼电影《都市风光》 )
⑥音乐论文有: 《新诗歌集·序》 《‚中国派‛和声的几个小试验》、 《歌词中的国音》 《介绍乐艺的
乐》 、《黄自的音乐》等。
⑦主张把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作曲技法相结合,促进中国音乐的发展。对于和声的深入研究的具
体运用。
(10)①黎锦辉(1891-1967),字均荃,笔名‚甚么‛、‚金玉谷‛,作曲家,中国流行音乐之父。1919
年加入北京大学音乐研究所,任民间丝竹乐的‚潇湘乐组‛组长;《平民周报》主编;1922 年创
办儿童文化周刊《小朋友》 ,任主编。1922 年创办以儿童歌舞音乐为主的表演团体‚明月音乐会‛ 。
1927 年创办我国最早的、专门培养歌舞人才的学校‚中华歌舞专修学校‛。12 部儿童歌舞剧: 《麻
雀与小孩》 《葡萄仙子》 《月明之夜》 《神仙妹妹》 《小小画家》《最后的胜利》 。24 部儿童歌舞音
乐: 《可怜的秋香》 《好朋友来了》 《三个小宝贝》《寒衣曲》《老虎叫门》 。作品大都自编剧本和
歌词,音乐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并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五四‛运
动所倡导的科学与民主的精神。
②歌舞剧《长恨歌》悼念孙中山逝世《总理纪念歌》
③以器乐为主的《平民音乐新编》郭沫若《虎符》配乐
④成人歌曲、歌舞: 《毛毛雨》 《桃花江》《特别快车》 《花生米》《妹妹我爱你》
⑤为故事片配乐: 《芭蕉叶上诗》 ,
《歌唱春色》的《青春之乐》, 《银汉双星》的《双星曲》, 《一夜
豪华》的《蝶恋花》, 《游艺大会》的《伟大的爱》,《春潮》的《回来吧》,《梨花夫人》的《青
春欢唱》 ,《桃花梦》的《金钱世界》 。
⑥黎锦辉的舞校培养出来的音乐、电影人才在当时都红极一时。周小红,后来经他改名为周璇。
聂守信,后来以聂耳为名,为电影《风云儿女》写了插曲《义勇军进行曲》,现在是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歌。
(11)①刘天华(1895-1932),原名寿椿,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清末秀才刘宝珊之子,
与诗人刘半农、音乐家刘北茂是兄弟。1912 年随兄刘半农去上海,工作于开明剧社,业余加入万
国音乐队,并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开始接触西洋作曲理论。1927 年成立‚国乐改进社‛,出版 10
期《音乐杂志》 。曾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932 年因猩红热病逝于北京,年仅 37 岁。
②二胡曲 10 首:《病中吟》 (又名《安适》) 《月夜》《空山鸟语》《苦闷之呕》 《悲歌》《独弦操》 《良
宵》(又名《除夜小唱》 )
《闲居吟》 《光明行》《独影摇红》
③琵琶曲 3 首: 《改进操》 《歌舞引》 《虚籁》
④民族乐器合奏曲 2 首, 《梅兰芳歌曲谱》 ,其它还有未完成的《佛曲谱》 、《安次县吵子会乐谱》及
其一些写作及翻译文章等。
⑤创作特点:中西音乐创作经验的交融,保留了中国民族音乐中的‚多段连缀‛ ‚加花变奏‛ ;吸收
了西洋器乐曲的三部性原则和装饰性变奏。运用五声调式作为创作基础,吸收西方的大小调,甚
至用上下半音运动的装饰性旋律进行。节奏、节拍、速度等处理方面,体现出民族风格与韵味,
符合习惯用法;又根据内容的需要引进西洋音乐节律的因素和西洋记谱法。演奏上吸取小提琴的
揉弦、颤音和弓法,和其它乐器的技法。 《光明行》运用了西洋音乐中大三和的弦琶音进行和转调
手法。《改进操》吸收了古琴上绰、注手法与三度和音的旋律特点,并利用双弦拉奏复音。《空山
鸟语》吸取民间单弦拉戏的模拟自然音响的手法。 《烛影摇红》运用三拍子和变奏曲式的结构原则。

52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4. 国乐改进思想
(1)不仅要守住自身的传统,更要把中国音乐的好处发扬光大到世界。
(2)不论复古守旧或全盘西化,都是不行的
(3)「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潮流,从中西的调合与合作中打出一条新路
来,然后才能说得进步两个字」 。要「介绍西乐,以为改进中乐的辅助,并想效法西乐,配合复
音,并参用西洋乐器」 ,再「从创造方面去求进步」 。
5. 平民音乐思想,必须是普及于大众的,而不是「以音乐为贵族们的玩具」 。与当时的五四时代的白话
文运动有着相同的精神。 音乐要能激励人心,以振国家民族,他希望一种「能唤醒一民族灵魂的音
乐」。
6. 乐器改良,在二胡制造的材料、技术上进行改变及定制,以提高其演奏的表现力。依十二平均律制
作了新的琵琶,并增加琵琶的品和项,使琵琶能有准确的音准并能演奏半音阶,他自己也曾于北京
经营经营了一家音乐商店,名叫中华乐社,售乐器及谱等。
7. 记谱法改良,大力推广五线谱用于中国音乐之上,1930 年,为当时将赴美国演出的京剧名家梅兰芳,
花了数月时间以听写记谱方式完成了五线谱的《梅兰芳歌曲谱》。将五线谱中一些记谱法如节奏、指
法、强弱等记号融入工尺谱之中,成一套较完善而能通行的记谱方法,并以此方式整理出了《瀛州古
调新谱》 、《佛曲谱》及《安次县哨子曲谱》等中国古乐及民间音乐。
8.① 工农革命歌曲。中国 1919 年‚五四‛运动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运动中所涌现的革命
歌曲,以及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各红色革命根据地产生的民歌和红军歌曲。以填词为主。这
些填词歌曲通俗易唱,受到群众的欢迎,在革命战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1921 年‚五一‛劳动节的
庆祝大会上,北京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师生唱了《五一纪念歌》(根据《梅花三弄》曲调填词),这
首歌唱出了‚世界大同,劳工神圣‛ ,提出了‚要把强权制度一切消灭尽‛的口号,表现了中国工人
阶级的觉悟。当时,长辛店工人还唱了《北方吹来十月的风》。1922 年,在安源工人运动中产生了《安
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部歌》 、
《工农联盟歌》等歌曲
②安源工人罢工斗争取得胜利后,安源工人创作了一部长篇叙事歌《劳工记》 (又名《罢工歌》)
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中的革命歌曲《奋斗》、《京汉罢工歌》;产生在长沙泥木工人罢工浪潮
中的《赶走赵恒惕》 ;在‚五卅运动‛中传唱的《工人歌》、 《最后胜利定是我们的》。
③在省港大罢工中产生的《工农兵得胜利歌》等,都是这一时期在工人运动中起过作用的歌曲。
中国共产党建立后不久,广东海陆丰地区的农民运动掀起了高潮。彭湃亲自编写了《五一劳动节》、 《田
仔骂田公》 、
《农会歌》等歌曲,教给农民们歌唱,向贫苦农民宣传革命道理。
④当时,海陆丰农民歌咏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还产生了《工农听说起》、 《
‚七五‛莫忘歌》等许多革
命歌曲。1926 年以后,随着北伐军的胜利挺进,工农革命歌曲的流传面进一步扩大,《国民革命歌》、
《工农兵联合起来》等歌曲响遍大江南北。
⑤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产生的工农革命歌曲大部分是采用民歌、学堂乐歌和外国革命歌曲的现成
曲调填词而成。也有一部分是革命工作者的创作,如瞿秋白在 1923 年创作的《赤潮曲》,贺绿汀在 1927
年创作的《暴动歌》等。在当时的工农歌咏活动中,国际无产阶级的战歌《国际歌》以及《少年先锋
队歌》等在工农群众中也很流传。1926 年,中国青年社出版了中国第 1 本革命歌曲集《革命歌声》 (又
名《革命歌集》 ),由李求实(即李伟森)编辑,收入《国民革命歌》、《农工歌》、《国际歌》、《少年先
锋队歌》等 15 首歌曲。
9. 从内容上可分为 3 类:
①反映根据地军民战斗生活的歌曲。这一类数量最多,其中很多是红军队列歌曲,如江西的《当兵就
要当红军》 、
《少共国际师》 、《上前线去》、《保卫根据地战斗曲》等,红军长征途中的《吃牛肉歌》、 《战
斗鼓动歌》 、《会师歌》等,陕北的《打南沟岔》、《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抗日战争期间,产生在东
北抗日联军中的《第一路军军歌》 、《露营之歌》等,也属这一类。
②表现革命根据地军民关系的歌曲。如江西的《送郎当红军》、 《炮火声来战号声》,福建的《韭菜开花》、
《正月革命》等,四川的《我随红军闹革命》、 《盼红军》等,湖北的《要当红军不怕杀》、 《念红军》等,

53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陕北的《哥哥扛钢枪》 、《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等。
③歌颂工农政权和革命新生活的歌曲。如江西的《两条半枪闹革命》、 《共产儿童团歌》等,广西的《有
了红七军》 ,陕 北的《刘志丹》 、
《天心顺》等。
10. 曲调主要来自 3 方面:
①采用各地民歌小调,如根据江西、福建的山歌、陕北的信天游等填词的《炮火声来战号声》、 《风吹竹
叶》、《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等。
②采用学堂乐歌的曲调,如《粉碎敌人的乌龟壳》、 《工农红军学校毕业歌》等。
③采用外国革命歌曲曲调,如根据苏联革命歌曲填词的《霹雳拍》、 《进行曲》、
《上前线去》;根据美国
革命歌曲填词的《保卫根据地战斗曲》等。

(四)1930s 时期
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7-1937.7),也称作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
民,进行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反对国民党恐怖统治的内战时期。国共合作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
败后,叛变了革命的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代替了北洋军阀,企图扑灭革命,消灭共产党,残酷地
镇压共产党和革命群众,党组织遭到破坏,党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
2. 1931.9.18 ‚九·一八‛事变
1932 建立伪‚满洲国‛
1935.8.1 《八一宣言》
1936.12.12 西安事变 (1936.12.25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937.7.7—1945.8.15 中国抗日战争(国共合作抗日)
1937.12.13 南京大屠杀
3. 1930s 时期的音乐
(1)左翼音乐运动,国统区音乐文化。我国专业音乐创作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其主要标志是一
批新的、专门音乐创作和演唱(奏)人才相继出现,特别是‚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等专业院
校的建立,为我国专业音乐创作和表演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并为我国现代音乐的建设奠下了
坚实基础,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2)①王光祈(1891—1936),音乐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字润玙,笔名若愚,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
人。1920 年赴德国留学,研习政治经济学,1923 年转学音乐。1927 年入柏林大学专攻音乐
学。1934 年以《论中国古典歌剧》一文获波恩大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开东方民族音乐之
先河。他怀有借助音乐之力唤醒民族,完成民族文化复兴运动的理想,主张一面先行整理古
代音乐,一面辛勤采集民间流行的谣曲,然后再利用西洋音乐的科学方法,创造出‚可以代
表‘中华民族性’的国乐‛ 。
②西洋音乐研究: 《德国人的音乐生活》 (通讯 10 篇,1923 年 10 月 11 日起在《申报》发表)、
《德国音乐教育》 、《欧洲音乐进化论》、《西洋音乐与诗歌》、《西洋音乐与戏剧》、《德国国民
学校与唱歌》 、《西洋乐器提要》、 《西洋制谱学提要》 、《音学》、 《对谱音乐》、 《西洋名曲解说》
和《西洋音乐史纲要》等。他对中国音乐和东方民族音乐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他最先系统地
采用比较音乐学的方法,将中国音乐和某些东方民族的音乐同西洋音乐进行比较研究。提出
了世界各地区的乐制分为‚中国乐系‛ (五声体系) 、‚希腊乐系‛ (七声体系)和‚波斯阿拉
伯乐系‛ (四分之三音体系)三大体系的理论。 《东西乐制之研究》、 《中国乐制发微》、 《中西
音乐之异同》 、《东方民族之音乐》, 《翻译琴谱之研究》, 《中国诗词曲之轻重律》和《中国音
乐史》等。他还写了不少向西方各国介绍中国音乐的文章,其中包括为 1929 年版的《不列
颠百科全书》和《意大利百科全书》撰写的《中国音乐》专稿。1957 年 5 月,王光祈《中国
音乐史》 (上下册)由音乐出版社据 1934 年中华书局版于北京重印出版。
(3)①青主(1893--1959) ,青主:原名廖尚果。音乐理论家、作曲家。民国成立后,于 1912 年,
以功臣资格受广东政府派遣留学德国,入柏林大学法学系,同时学习钢琴和作曲理论。1920

54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年获法学博士学位。
②美学著作均出版于 1930 年, 是我国近代集中探讨音乐美学问题的第一批代表性著作: 《乐话》,
以通信体格式,文学性语言撰写。论述了他对音乐的基本观点。《音乐通论》,以理论著作的
格式撰写,论述范围较宽。
③创作: 《大江东去》 ,留德期间根据苏轼名作创作, 《我住长江头》,以宋代李之仪的同名
诗创作。
(4)①黄自(1904-1938)
,字今吾,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中国 30 年代重要作曲家,音乐
教育家。1916 年入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西方音乐,参加学校乐队、合唱队,学习钢琴和声
乐。
1924 年赴美国学习心理学,1926 年入奥柏林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28 年入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
习作曲,1929 年毕业,获得音乐学士学位。毕业作品管弦乐序曲《怀旧》曾在学院演出,这是
中国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部交响音乐作品。1929 年回国后任教于沪江大学。1930 年任上海国立音
乐专科学校作曲理论教授兼教务主任。1931 年起创作了多首抗战歌曲,如《抗敌歌》、《旗正飘
飘》等。1934 年与萧友梅等人创办《音乐杂志》。1937 年辞去教职,专事编写专业教材。音乐
会序曲《怀旧》 (管弦作品) ,写于美国期间的毕业作品,怀念女友。

② 合唱:
《抗敌歌》 ,写于‚九一八‛之后,黄自词曲。 《旗正飘飘》写于‚一·二八‛之后。充
满动人心弦的力量和胸围慷慨的气势,体现了爱国热情。严密而富于层次的结构布局,对合唱
的配置对位化处理,取得很好的合唱效果。
③《长恨歌》,1932-1933 创作,黄自唯一的大型声乐套曲。由韦瀚章根据清代洪升的传奇《长生
殿》的构想重新作词。描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分十个乐章,仅完成七个。各个乐
章的音乐主题均有自己独特的形象,音乐设计具有合理的逻辑布局,符合整个作品爱情悲剧的
基本线索。对于抒发剧中人物形象和内心情感的音乐,恰当地运用了富于戏剧性的、接近歌剧
咏叙调的写法。
特点:严谨、精致、典雅,较少强烈的激情和鲜明的时代气息。音乐形象生动,曲调优美。歌
词与曲调声乐与伴奏高度结合,构思细腻、集中,乐曲结构简洁、严谨,同时在部分作品中对
音乐的民族风格进行创造性探索。
④艺术歌曲:古诗词歌曲。《点绛唇》,《花非花》。篇幅不大,技法简练,结构严谨,形象鲜明,
较好体现了原诗的意境与情感。 《春思曲》
《思乡》《玫瑰三愿》
。篇幅较大,根据歌词的要求,
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上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大胆的构思,注意发挥声乐演唱的技巧,以钢琴与声
乐的合作刻画形象、塑造意境。
4. 国立音专其它师生成就

(1)教师:应尚能《吊吴淞》,周淑安,留美声乐家,20 年代前后均在国立音专任教,各有一定
数量作品。李惟宁接替黄自从事理论作曲教学。学生:陈田鹤《采莲谣》,刘雪庵《红豆词》
《长城谣》《何日君再来》。江定仙《岁月悠悠》。

5. 左翼音乐运动

(1)从 1932 年起,由聂耳、田汉、任光、安娥、张曙、吕骥等人组成一些左翼音乐组织,会同参加


左翼文艺运动的音乐工作者贺绿汀、沙梅,冼星海、孙慎、周巍峙、麦新、孟波等人,逐步形成了
一支在思想上、组织上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音乐队伍。

(2)面对广大群众强烈要求抗日救亡的形势,同左翼文学、电影、戏剧工作相配合,展开了创作革命
歌曲和组织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活动。

55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3)左翼音乐阵线的作曲家任光、张曙、吕骥、贺绿汀、冼星海等,也先后创作了一批具有战斗性和
大众化特点的歌曲以及其他一些音乐作品。

6. 国防音乐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音乐工作者,于 1936 年初提出的一个口号,目的在于推动建立音乐界


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1935 年 8 月 1 日,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出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通称‚八一
宣言‛)。此后不久,在上海从事左翼文艺运动的一些领导人,遵照中共中央的号召,于 1936 年春
宣告‚左联‛等各组织自动解散,同时分别提出了‚国防文学‛、‚国防戏剧‛等口号,旨在广泛
团结文学艺术界各方面人士一致抗日。

(3)吕骥(笔名霍士奇)、周钢鸣、周巍峙等,于 1936 年 4 月在《生活知识》第 1 卷第 12 期‚国防


音乐特辑‛上发表文章,对这一口号作了阐述。

(4)着重指出:
‚国防音乐的提出,只是作为号召全国音乐界一致起来参加救国工作的一个联合口号‛,
号召‚在国防音乐的旗帜下‛,‚共同从事于音乐的救国工作‛。这一口号的提出,对于团结更多
的音乐家投入抗战音乐工作和促进群众性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起了积极作用。

7.(1)聂耳(1912-1935),原名守信,号子义,一作紫艺 ,他在有限的生命中创作了数十首革命
歌曲,他的一系列作品,正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产物。聂耳开辟了中国新音乐的道路,是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先驱。聂耳一生共创作 37 首乐曲,都是在他去世前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所
写的。

(2)‚音乐与其他艺术、诗、小说、戏剧一样,它是代替大众在呐喊,大众必然会要求音乐新的
内容和演奏,并要求作曲家的新态度。‛

(3)电影音乐 1:《开矿歌》《饥寒交迫之歌》《卖报歌》《毕业歌》《大路歌》《开路先锋》《小
野猫》《牧羊女》《飞花歌》《新的女性》《新女性》

电影音乐 2:《水银灯下》(《走出摄影场》)《逃亡》(《逃亡曲》《塞外村女》)《凯旋》
(《打长江》《采菱曲》)《风云儿女》(《义勇军进行曲》《铁蹄下的歌女》)

(4)话剧:《扬子江暴风雨》(《打桩歌》《打砖歌》《码头工人》《苦力歌》)

《回春之曲》(《告别南洋》《慰劳歌》《梅娘曲》《春回来了》

(5)器乐曲:《金蛇狂舞》、《山国情侣》、《翠湖春晓》、《昭君出塞》。

(6)论文:《我的人生观》《资本主义与社会问题》,黑天使:《黎锦晖<芭蕉叶上诗>》《下流》
《评人道》《中国歌舞短论》《黑天使答黎莉莉女士》,王达平:《一年来之中国音乐》。

8. 张曙,原名张恩袭,《南归》配音《农夫苦》《救灾歌》《筑提歌》《车夫曲》《保卫国土》《战
鼓在敲》《日落西山》《芦沟问答》《赶豺狼》《洪波曲》《壮丁上前线》《丈夫去当兵》(说
唱性叙事歌曲)。

56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9. 任光,1928 年,上海百代唱片公司音乐部主任,1940 在‚第三厅‛工作,陶行之育才学校 ,《母


性之光》《渔光曲》《大路》《空谷兰》《王老五》《迷途的羔羊》《大地行军曲》《抗敌歌》
《月光光》《高粱红了》《洪波曲》《新四军东进曲》(《别了,皖南》)《采菱歌》《采莲歌》
《新莲花落》《打回老家去》。

10. 麦新,原名损培元,后改为孙默心,《大众歌声》《谈特点》《略论聂耳的群众歌曲》,《关于
创作儿童歌曲》《音乐的本质是为战争或反战争》,《是改变工作作风的时候了》 ,《大刀进行
曲》《游击队歌》《行军》,《铲东铲东铲》《马儿真正好》《勇敢的小娃娃》《儿童哨》。

11.(1) 吕骥,原名吕展青,笔名穆华、霍士奇、唯策,新编‚九一八‛小调》《聂耳挽歌》《自
由神》《中华民族不会亡》《保卫马德里》《射击手歌》《武装保卫山西》《抗日军政大学校
歌》《毕业上前线》《开荒》《大丹河之歌》《壮丁上前线》《参加八路军》(活报剧)《铁
路工人歌》。

(2)论文:《论国防音乐》、《中国新音乐的展望》、《伟大而贫弱的歌声》、《中国民间音乐
研究提纲》、《张曙的群众歌曲》、《近 15 年来的新音乐》、《新音乐运动论文集》。

12.(1)贺绿汀(1903-1999),原名贺楷,当代著名音乐家、教育家,湖南邵阳人。

(2)电影歌曲:《秋水伊人》(又名《思母》)《春天里》《天涯歌女》《四季歌》《怨别离》
(为话剧《复活》所写)

(3)无伴奏合唱曲:《垦春泥》

(4)合唱:《胜利进行曲》《一九四二年前奏曲》歌舞剧《徐海水》秧歌剧《烧炭英雄张得胜》

(5)《暴动歌》(第一首革命歌曲),《工人的歌》《心头恨》《春天里》《四季歌》《上战场》
(又名《干一场》)《保家乡》《游击队歌》《嘉陵江上》《新中国的青年》《新民主主义进
行曲》

(6)管弦乐:《晚会》,《森吉得玛》,《山中的新生》,钢琴曲《闹新年》,《牧童短笛》(原
名《牧童之歌》),《摇篮曲》(名誉二等奖)

(7)1934 年,由俄罗斯著名作曲家亚历山大·车列浦宁个人出资倡办了我国音乐史上第一次‚征
求中国风格钢琴曲‛创作评奖活动。有 6 首中国钢琴独奏作品脱颖而出:《牧童短笛》(贺绿
汀)、《牧童之乐》(老志诚)、《C 小调变奏曲》(俞便民)、《序曲》(陈田鹤)、《摇
篮曲》(江定仙)。编译英国普劳特的《和声学理论与实用》,以‚罗亭‛‚抱真‛笔名写了
《音乐的时代性》,《中国音乐界的现状及我们对音乐艺术所应有的认识》。

(五)1940s
1. 中国进入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抗日统一战线形成,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日本投降以后,国共发生
内战。
2. 1937.7.7 ‚七·七‛ 卢沟桥事变
1937.8 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1937.12.13 南京大屠杀
1940.8 百团大战
1941.1.6 皖南事变
57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1945.4 中共‚七大‛召开(延安) 毛泽东思想


1945.8.15 日本宣布投降
1948.9—1949.1 中共决战(辽沈、淮海、平津)
1949.4.21 渡江战役
1949.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 国统区音乐,沦陷区音乐,解放区、边区音乐
(1)国统区音乐:
①1938 年 10 月底武汉失守,相持阶段开始。以国民党为主、国共合作形式的国民政府统治地区,
称为国统区。
②国统区新音乐运动,左翼音乐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在抗日战争初期,以武汉地区为中心,由在
郭沫若主持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任职的冼星海、张曙等人,发动组织了抗战歌咏
的热潮。由新音乐社联络和影响着分散在各个岗位上的音乐界人士,坚持开展以抗日、爱国、民
主为中心的音乐活动,并从理论、创作、教育和群众歌咏等各个方面,推动新音乐的建设。在理
论方面,他们进行过关于新音乐的性质和民族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冼星海、吕骥、贺绿汀、李凌
等人发表了有关的文章。
③重庆国立音乐学院,又称青木关音乐学院,1940 年成立的重庆青木关,院长先后为杨仲子、吴
伯超等,音乐院曾设立国乐组,聘请杨荫浏等名家任教,师生们自行排演了曹禺的名剧《日出》
等,演出过《所爱的大中华》 、《海韵》和应尚能作曲的清唱剧《荆轲》 。
④山歌社,1945 年在重庆国立音乐学院成立的一个业余性学术组织。以集体的方式收集整理本国
的音乐,介绍西方音乐,普及音乐教育,建立民族音乐.出版有《中国民歌选》。
郭乃安、谢功成,宗旨是中国民歌的研究和推广,出版了《中国民歌选》。
⑤在创作方面,从贺绿汀、沙梅、陈田鹤、刘雪庵、陆华柏、夏之秋等人创作的声乐和器乐曲,
到孙慎、舒模、费克、宋扬等人的群众歌曲、讽刺歌曲,都曾广泛流传。
马思聪、郑志声、谭小麟的创作也受到新音乐运动的影响。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成立的国立音乐
院及其分院,以及其他一些音乐院、校或艺术、师范院校的音乐系、科中,都先后成立过推动群
众歌咏和学习、研究民间音乐的组织(如‚山歌社‛等)
从抗战后期起,在国统区掀起了反内战、反卖国、反独裁的民主歌咏运动,形成了抗日救亡歌咏
运动之后的又一次群众歌咏的高潮。
⑥1940 年在重庆成立了‚中华交响乐团‛。当时国统区内唯一的、具有一定演奏水平和一定规模的
管弦乐团。 国统区揭露性的歌曲:《你这个坏东西》 《跌倒算什么》。
讽刺歌曲: 《古怪歌》 ,说唱叙事《茶馆小调》
丁善德:钢琴曲《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
⑦马思聪(1912-1987),我国第一代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从 20 世纪 30 年代——80 年
代创作从未停笔。小提琴作品影响最大、成就最突出,最鲜明的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特色。
 小提琴独奏曲《第一回旋曲》 、《西藏音诗》、 《内蒙组曲》等
 交响音乐《思乡曲》 、
《欢喜组曲》、《山林之歌》等,都是以民族音调为基础
 大型声乐套曲《祖国大合唱》 、《民主大合唱》、《淮河大合唱》等,形象生动、气势宏伟
 歌剧领域也作了尝试,代表作有《晚霞》、 《热碧亚》等
 《思乡曲》 :《内蒙组曲》中的第二首,原名《绥远组曲》用了河套地区的民歌《墙头上跑马》,
引发了一连串新的曲调。
 旋律上以丰富的民歌音调为基础。
 在调性音乐前提下自由运用多种现代多声写作技巧,结构上用多部曲式。
 融合小提琴演奏的特殊语言、特殊技巧。
 表现出广博的民族精神和恬静素雅的抒情风格。
 他的作品以旋律优美、感情真挚和中国式的韵味而引人注目。为小提琴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58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 他的作品是中国第一批成功的小提琴作品,标志中国小提琴音乐的良好开端,对今后的创作
有着重要启迪。
 在马思聪的创作生涯中,民族音乐的特色是他一贯秉承的风格,以自己的演奏、教学,创作
为我国近现代音乐建设的发展做出了毕生的贡献。
⑧谭小麟(1912 一 1948),20 世纪上半叶我国著名作曲家,他的创作,彻底吸收了西方现代音乐
的理念,突破传统大小调功能和声。
 以古诗词为主的古诗词类艺术歌曲,代表作有《自君之出矣》、 《澎浪矶》 、
《正气歌》、 《小路》

 室内乐也是谭小麟创作中较为成功的领域,主要代表作有《小提琴与中提琴二重奏》、 《弦乐
三重奏》 、《木管三重奏》 、 《浪漫曲》等
 具有很强的室乐性,即便是名义上不算室乐的合唱曲与艺术歌曲也是如此。不盲目承继前人,
不遵循习套常规,刻意避免沾染浪漫派与印象派的风格,尤其是它们的和声风格。
 运用 20 世纪的技术,主要是被称为‚新古典派‛的技术。不受任何调式的束缚,但调性原
则则严守不论。
 注意保持‚音乐建筑‛的理智基础与感理效应之间的平衡,特别不让情感或感官魅力占优势。
 讲究选用既经济而又不依赖外在因素(表现术语、特殊音色等)的基本材料来表现乐曲的特
定内容,但只表现到由理智预定的程度为止,决不逾量过分。
 整体经营先于局部,但每个局部也务使具有技术上、艺术逻辑上、内容表现上和特殊风格要
求上的必然性,以保证整体之健全。通体骨劲神清,充满自发的中国古典音乐之气韵。
(2)沦陷区
①1932 年 3 月以溥仪为首的‚满洲国‛,成为东北沦陷区,即‚伪满‛;1935 年以后,日本政府
‚蚕食变鲸吞‛ ,先后成立了‚冀东防共自治政府‛、 ‚华北临时政府‛,形成华北沦陷区。1940
年 3 月,在南京成立的汪精卫为首的‚汪伪‛政权。
②江文也(1901--1983),原名文彬 ,20 世纪中国著名作曲家。1914 年迁居厦门,1922 年转往
日本就学。1929 年入读电机科,课余进修音乐,作曲导师为桥本国彦。1932 年毕业,当排版
学徒,工余拜山田耕笮为师,学习声乐及作曲。之后数年,他在日本内的比赛屡屡获奖。1938
年到北京教授音乐,同时研究中国民俗音乐。由于曾居于日本,跟许多日本组织都有交往,他
多次受到逼害。
 《北京点点》,又称《故都素描》,取材于他的钢琴曲集《断章十六首》,其创作手法间接采
用了西方现代创作的技巧,是 20 世纪初步涉及西方创作技法的音乐家。
 《台湾舞曲》 ,是一部曲调优美、意境深远富有东方风格的交响诗,在这部作品中,江文也
在严格继承传统的作曲技法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现代的作曲技法,形成了其独特的创作风
格。
 《汨罗沉流》、 《孔孟大晟乐章》,这两部作品运用了中国传统的音乐语言,没有涉及西方的
现代创作技巧。
 《北京万华集》 、《断章十六首》、《乡土节令诗十二首》,是江文也在钢琴创作领域的主要代
表。
 声乐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应当是《台湾山地同胞歌》,又名《生番四曲》。
 江文也的艺术创作,将西方的现代音乐手法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并加以借鉴,密切联系现
代音乐,
 他的创作题材大都与民族有关,继承了民族的传统并加以发扬,在我国近现代的音乐史中产
生了极大的影响。
(3)边区、解放区音乐
① 主要指陕甘宁边区、华中、华北敌后抗日民族根据地等地区。在共产党领导下,音乐创作、

59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演出、理论研究、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1942 年全党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发表了《在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并进行了文艺整风,使得音乐工作者更加普遍地深入生活、深入
群众,1943 年春节在延安掀起了‚新秧歌运动‛。
②延安‚鲁艺‛ ,1938 年,在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等人的倡议下,在延安成立了‚鲁迅艺术
学院‛,吴玉章为院长,沙可夫、赵毅敏、周扬等先后任副院长。音乐系的主任先后由吕骥、
冼星海担任。
 ‚延安鲁艺‛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他们按照毛泽东题写的‚紧张、严肃、刻苦、
虚心‛的校训和‚抗日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的题词在恶劣的战争条件中办学。
 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指引下,课堂教学与深入群众、参加生产劳
动相结合,创作、演出与开展群众音乐活动相结合
 在学习、收集民族民间音乐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绩,逐步积累了适应在战争条件下进行专
业办学的丰富经验。
(4)①冼星海(1904.6.13-1945.10.30),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出生于澳门,中国
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1926 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8 年
进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1929 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
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1935 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 年赴延安,后担任鲁
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 1945 年 10 月病逝于莫斯科。
大合唱《生产运动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交响曲《民族
解放》《神圣之战》 ,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小提琴曲《郭治尔·比
戴》 ,歌曲《游击军》 《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黄河之恋》《夜半歌声》
等。
②1931 年巴黎学习期间,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
《d 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 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
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 《青年进行曲》 ,话剧《复活》
《大雷雨》等
谱写音乐。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
1934 年至 1938 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 《只怕不抵抗》 《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
《茫茫的
西伯利亚》 《祖国的孩子们》 《到敌人后方去》 《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1938 年
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教学之余,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和
《生产大合唱》等作品。
③《黄河大合唱》 ,完成于 1939 年 3 月 21 日,1941 年在苏联进行了重新整理和修订,是现代
中国音乐史中一部‚里程碑‛式的合唱作品。作品自始至终围绕着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这
一主题展开,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
全曲由 9 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的开始均有配乐朗颂。
 《序曲》 (乐队) ;
 《黄河船夫曲》 (合唱) ;
 《黄河颂》 (男声独唱) ;
 《黄河之水天上来》 (配乐诗朗诵);
 《黄水谣》 (女声合唱) ;
 《河边对口唱》 (对唱、合唱);
 《黄河怨》 (女声独唱) ;
 《保卫黄河》 (齐唱、轮唱) ;
 《怒吼吧,黄河》 (合唱)。
在音乐布局上,作品通过《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
乐章的总结概括,在音乐上形成了统一。作品基本建立在三个主导动机上: 《黄河船夫曲》的
主导动机(象征着斗争和力量);《黄水谣》的主导动机(象征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宽广崇高和

60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自由奔放)和《怒吼吧,黄河》的主导动机(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苦难)。民族风格方面引用了
民间曲调(如《黄河船夫曲》 ),创造了富有民族特点的旋律,如《黄水谣》 、《河边对唱》、
《保
卫黄河》等,整个作品简练明快,通俗易解。
历史意义:创造了富于战斗性的、新的音乐形式和具有真正民族气派又富于时代特征的大合
唱形式。高度概括抗日战争年代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深刻地反映当时的时代生活和我国人
民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国现代音乐史上一部最受欢迎的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并为我国现代大
型合唱音乐的创作提供了光辉典范。
④《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 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整风期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
会上的讲话》 。
 《讲话》全文分引言和结论两部分。
 《讲话》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总结了‚五·四‛以来
革命艺运动的经验,就中国革命文艺运动中长期争论的一些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发表了
见解,明确提出革 命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问题,这是一个根本性问题。
 毛泽东同志指出‚用工农兵自己所需要、所便于接受的东西‛去普及; ‚从工农兵群众
的基础上‛ ,
‚沿着工农兵自己前进的方向‛,‚沿着无产阶级前进的方向‛去提高。
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工作与党的整个工作的关系以及文艺界的统一战线问题等。与
此同时, 《讲话》还指出了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属于一定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
 论述了文艺批评的标准问题。指出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即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政
治标准是第一位的。
(5)①秧歌与秧歌剧,秧歌也叫‚社火‛ ,是流传在我国北方广大农村的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歌舞,
在民间喜庆节日时演出,俗称‚闹秧歌‛ 。秧歌有‚过街‛、‚大场‛、‚小场‛之分。
②过街秧歌是秧歌队在街上行进时,其表演随着音乐的变化而作出一些简单舞蹈和队形变化
大场秧歌是在秧歌表演的开场和结束时表演的集体歌舞
小场秧歌则是在大场秧歌打开场子之后,表演者在表演场地中表演一些带有情节的歌舞和歌舞
小戏,不同地区的秧歌有着各自不同风格。
抗日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出现了一场规模很大,影响深远的群众性秧歌运动。特别是 1942 年延
安文艺座谈会以后,以延安为中心的秧歌运动有了很大提高和发展。
③1943 年,以延安‚鲁艺‛为主在延安举行了盛大的‚新秧歌‛演出活动,在秧歌基础上加进了
有具体人物形象,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和中央领导的重视,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批具有新的
时代特点和内容的‚秧歌剧‛ 。
④代表性的作品: 《兄妹开荒》 (安波) 、《动员起来》 (延安枣园文工团)、 《减租会》(鲁艺文工团)、
《牛永贵负伤》 (周尔复、苏一平) 、《刘顺清》 (翟强编剧,张林移作曲)、 《货郎担》(刘炽编曲)、
《周子山》 (水华、王大化等编剧,马可、时乐濛等编曲)、 《夫妻识字》 (马可)等。
⑤‚秧歌剧‛短小精悍,主题鲜明,风格简朴,民族风格十分强烈,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现实生活,
因此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对以《白毛女》为代表的中国新歌剧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
响。
(6)新歌剧
小歌剧:以其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博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过翻身年》(罗正、邓止怡)
《光荣灯》 (张隶昌、陈紫等) ,《火线爱民》(张锐、余苹等)
1938 年,冼星海与李伯钊创作的《农村曲》与《军民进行曲》相继公演,获得了较大的成功。
1942 年 5 月 2 日,毛泽东在陕西延安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同一个时期,延安的
共产党人还发动了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这使得延安的文艺工作者意识到要 创作出一个全新
的反映共产党的理念的艺术作品。
延安时期的秧歌剧是其进一步发展,而大型歌剧《白毛女》 (1945)的成功,则标志着中国新歌剧的
成型。1945 年 5 月, 《白毛女》在延安公演,向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献礼,取得极大的成功。在此

61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后的演出过程中,剧本又不断修改,日臻完美。由于思想上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白毛女》在土
改运动和解放战争中充分发挥了艺术作品的感染力量,起到了巨大的宣传教育作用。《白毛女》全
剧共五幕。
在音乐上,《白毛女》采取了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民歌和地方戏的曲调,加以改编和创作,又
借鉴了西洋歌剧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处理方法,塑造了各有特色的音乐形象。在歌剧的表演上,
《白
毛女》借鉴了古典戏曲的歌唱、吟诵、道白三者有机结合的传统,以此表现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
推动剧情发展。
在语言上,《白毛女》的对白是提炼过的大众化口语,自然、淳朴,常使用民间谚语、俗语或歇后
语。《白毛女》是创造我国民族新歌剧的奠基石。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它以中国革命为题材,表现了中国农村复杂的斗争生活,反映了民族的风俗、习惯、性格、品德、
心理、精神风貌等。同时,它继承了民间歌舞的传统,借鉴了我国古典戏曲和西洋歌剧,在秧歌剧
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民族形式,为民族新歌剧的建设开辟了一条富有生命力的道路。
新歌剧的重要意义:借鉴西洋歌剧之所长和继承我国传统戏曲程式方面作出了很有意义的探索,解
决歌剧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在继承我国传统音乐和使音乐主题自始至终贯穿发
展,在音乐的戏剧性等方面所作出的探索值得我们进行总结和借鉴,新歌剧的出现,对后来中国歌
剧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经验。

62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第三章 新中国音乐史

(1949-)
综述:
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 ‚抗美援朝‛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 ‚反右斗争‛ 、‚大跃进‛ 、
‚人民公社‛、‚三年困难时期‛
 ‚文化大革命‛
 ‚改革开放‛等不同阶段
 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方针指引下,人民音乐文化生活、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中外音乐文化交流
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 沿着聂耳、冼星海等音乐家开辟的音乐创作道路,在继承发扬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传统,借鉴外国音乐
创作的宝贵经验。
 时期划分
1949-1966
1966-1976
1976-

一、1949-1976

(一)中国当代音乐内容
1.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整理
古琴、昆曲
2.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收集、整理、保护
少数民族音乐、民间音乐集成
3.当代音乐创作
西方交响音乐、民族管弦乐、器乐独奏
钢琴、小提琴、声乐作品

(二)民间民族音乐的发掘整理
1.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动员了大批的音乐工作者,会同有关方面,共同对全国各民族的乐种、曲种和剧
种进行了广泛、深入和全面的调查、整理、抢救等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2.1950 年对无锡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传谱和演奏技艺进行的采录、整理工作,使其二胡曲、琵 琶
曲和演奏技术得以传世。1953 年对‚河曲民歌‛的调查,及对民歌大面积的搜集和整理工作。1957-1959
年对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中所进行的对各少数民族音乐的调查。对‚侗族大歌‛、 ‚十二木卡姆‛、
‚西安鼓乐‛ 、
‚苏南吹打‛、
‚浙东锣鼓‛、
‚福建南音‛以及‚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等重要乐种的调
查。

(三)对古琴音乐的整理
1.1954 年中国艺术研究所成立后,开始着手对古琴音乐进行搜集整理工作,调查、收集、整理了流失于
民间中的各种传谱,并录制了一批音响资料(后来 1994 年出版为‚老八张‛);发掘一批失传的琴曲,
如《广陵散》 、《幽兰》等;培养了一批古琴音乐人材,为今后古琴音乐的整理、研究、发展开辟了新

63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的前景。
2. 著名的琴家有管平湖、吴景略、龙琴舫、查阜西、张子谦、夏一峰、刘少椿等。
3. 查阜西主持编辑了《古琴琴谱集成》
,内容包括搜集到的历代琴学书籍和琴谱,包括琴曲 3000 余首,
仅目录就有 109 页之多。

(四)民族器乐独奏曲
1.民间器乐艺人接受了专业音乐的训练,技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 南派代表笛家陆春龄的《鹧鹕飞》、《欢乐歌》
3. 北派代表笛家冯子存的《喜相逢》、《闹花灯》
4. 笙曲有胡天泉与董洪德的《凤凰展翅》
5. 二胡曲有黄海怀的《赛马》
6. 琵琶曲有王惠然的《彝族舞曲》
7. 王范地的《送我一支玫瑰花》。

(五)民族管弦乐的成长
1.是在民间合奏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体裁。其乐队规模庞大,由‚吹、打、弹、拉‛四大类乐器
组成,并各自成组,均分有高、中、低声部,表现性能与西洋管弦乐队类似。
2. 1952 年上海民族乐团、中央歌舞团民族管弦乐队成立,1953 年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成立,1956 年中国
电影乐团民族管弦乐队,1960 年中央民族乐团。
3.《月儿高》 (上海民族乐团整理,彭修文改编
《瑶族舞曲》 (刘铁山、茅沅曲,彭修文编配)
《春节序曲》 (李焕之曲,张子锐、谢直心配器)等改编曲。

4. 新创作的优秀民族管弦乐作品
朱践耳的《翻身的日子》
刘明源的《喜洋洋》
《花好月圆》(黄贻钧曲,彭修文编曲)

(六)交响乐队发展
1.1949 年至 1959 年间,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继建立了相当规模的管弦乐团,如上海人民政府交响乐
团(1952 年改称上海乐团交响乐队) ,中央歌舞团管弦乐队(1956 年改为中央乐团)等。
 刘铁山与茅沅合写的《瑶族舞曲》
 王义平的《貔貅舞曲》
 江文也的交响诗《汨罗沉流》
 马思聪的《欢喜组曲》
 李焕之的《春节组曲》
 瞿维的组曲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
 施咏康的交响诗《黄鹤的故事》
 辛沪光的交响诗《嘎达梅林》
 施万春等人的《节日序曲》
 刘诗昆与孙亦林等人的《青年钢琴协奏曲》
 刘守义与杨继武的由管弦乐伴奏的唢呐协奏曲《欢庆胜利》等。
 马思聪的《第二交响曲》
 江文也的《第四交响曲》
 王西麟的《云南音诗》

64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 马思聪的《A 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等。

(七)中国室内乐的发展
1.一批青年演奏家在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或开始登上世界乐坛,如钢琴家周广仁、傅聪、刘诗昆、李名
强、顾圣婴、殷承宗等。

2. 钢琴:
丁善德的《第一新疆舞曲》、
《第二新疆舞曲》
陈培勋的《旱天雷》
,桑桐的《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
黎英海的《民歌小曲十五首》,汪立三的《兰花花》
吴祖强与杜鸣心合写的《中国舞剧〈鱼美人〉选曲》等
3. 小提琴
马思聪的独奏曲《第二回旋曲》、《春天舞曲》、
《新疆狂想曲》
马耀先与李中汉合写的独奏曲《新疆之春》

(八)器乐创作的发展
1.五、六十年代的民族器乐曲,主要不是作曲家们完成的,而是一批从事民族器乐演奏者所创作的。少
数作曲家也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了民族器乐创作方面,对民族器乐的创作起到了推动和提高作用。
2. 70 年代前后,我国的器乐创作也走进了前所未有的低谷阶段。许多民族乐团被解体,器乐演出也只能
采用‚样板戏‛和‚革命歌曲‛改编的形式,五、六十年代那种器乐创作繁荣的景象荡然无存。

(九)小提琴音乐的发展
1.小提琴独奏音乐的创作在建国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五、六十年代新创作的小提琴作品有近百首。我
国的作曲家和小提家在小提琴音乐创作的民族化、群众化、现代化等方面也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
贡献,使小提琴音乐在我国人民的音乐生活中产生了愈来愈明显的影响。
2. 《新春乐》和《新疆之春》可以说是这一时期优秀小提琴音乐的姊妹篇。这两首小提琴作品用不同的
节奏和旋律,分别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新春节日时那种欢欣喜悦的心情和解放后新疆人民欢欣酣畅
的生活情趣。
3. 《新春乐》汲取了民间音乐《卖扁食》的原型材料进行加工和创造的。乐曲音调朴素、明朗、欢快,
主题活泼、跳跃,抒情段委婉,与主题形成了鲜明对比,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

(十)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1.何占豪、陈钢作曲。以古老的传说为题材,并从中择取了‚草桥结拜‛、 ‚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
三个情节作为乐曲结构中的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的内容。
2. 作品旋律优美,色彩绚丽,民族风格独特,是探索交响音乐民族化的成功作品。特别是在吸取越剧的
曲调作为主题素材的同时,还将京剧中的‚倒板‛和越剧中的‚嚣板‛成功地运用其中。在小提琴的
演奏上,还借用了民族器乐的某些演奏技法和效果(如‚滑腔‛、‚滑奏‛等) ,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戏
剧性效果。
3. 3 个题材:1、全民皆兵;2、大炼钢铁;3、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音调基础上创作。
4. 院党委书记孟波
5. 越剧《梁祝》本是一首委婉动人的爱情奏鸣曲,适宜小提琴性格化的体现。
6. 五十年代初,越剧《梁祝》被拍成电影,为海内外熟悉,容易引起社会共鸣。
7.《梁祝》虽是爱情故事,但宣传的并不是封建迷信。
8.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是对封建礼教的强烈抗争。
9. 反封建的主题既然是进步的、革命的,就可以向国庆献礼。听了这番话,两位作者坚定了信念。

65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10.《梁祝》在向国庆 10 周年献礼的时候,不仅顺利通过,且独领风骚,声誉鹊起。
11.1959 年 5 月 27 日下午首演时,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的全体同学都参加了演出。18 岁的俞丽拿荣任
小提琴独奏;并由此获得终身荣誉。

(十一)歌曲创作
1.建国以后,作曲家们要用崭新的歌曲抒发中国人民高昂的情绪,涌现出一大批人民喜爱、久唱不衰的
的优秀歌曲。
2. 如王莘的《歌唱祖国》
、瞿希贤改编的东蒙民歌合唱曲《牧歌》、美丽其格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刘炽的《我的祖国》、麦丁改编的撒尼族民歌合唱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通富的《敖包相会》

3.朱践耳的《唱支山歌给党听》、雷振邦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丁善德编曲的哈萨克民歌《玛依拉》、
孙云雁改编的榆林小曲《五哥放羊》。

(十二)样板戏
1.1966 年 5 月,毛主席发动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2. 声乐创作除了‚毛主席语录歌‛和‚大颂扬‛歌曲,戏曲和歌舞剧音乐除‚革命样板戏‛外,其它音
乐创作和表演也都基本停滞。
3.‚样板戏‛ 一词源于《人民日报》1967 年 5 月 31 日的评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
,被确定为样板戏
的文艺作品有 8 个:京剧《红灯记》 、
《沙家浜》 、
《智取威虎山》、 《海港》、
《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
色娘子军》 、《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5. 后来陆续出现的京剧《平原作战》 、《龙江颂》等 9 部作品,不在‚样板戏‛之列,而被称为‚样板作
品‛。

二、1976 年以后的中国音乐

(一)概述
1.1976 年后,我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人民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都发生了历史性
变化,思想得到了极大解放。
2.音乐艺术也进入一个丰收的季节。在声乐创作方面,抒情歌曲、特别是‚通俗歌曲‛的大量出现,为
我国的歌坛带来了新的演唱形式;这一时期器乐创作的繁荣,特别是‚新潮音乐‛的出现以及由此而
引起的理论争鸣,把中国交响乐创作水平向前推进了一步。
3.这一时期我国的歌剧、舞剧、电影、电视音乐创作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的繁荣和丰收。
4.‚五大集成‛
1979 年,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制定了《搜集整理我国民族音乐遗产的规划》,并决定联合主持编
辑《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
成》和《中国琴曲集成》。这 5 种‚集成‛,每种均按省、市、自治区分卷(即地方卷),如果全部
出齐共达 120 多卷,共约 3 亿字。

(二)民族器乐
1.在艺术表现上不仅显得成熟,而且具有创新意义。
2.俞逊发与彭正元笛子曲《秋湖月夜》
、王铁锤的《荷花赞》
3.萧曲有吴孔团的《月下箫歌》
4.笙曲有隋利军与唐富的《上京古韵》
5.二胡曲陈耀星与杨春林的《陕北抒怀》
6.琵琶曲有刘德海的《天鹅》
66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n.com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中国音乐史专项

7.筝曲有曲云的《香山射鼓》
、韩庭贵的《包楞调》

(三)民族管弦乐
1.八十年代起,外来音乐形式大量涌入中国
2.民族管弦乐创作在进一步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和音乐观念的同时,要努力摆脱交响乐模式的影响和突破
西方音乐思维对民族音乐的束缚。
3.从而民族管弦乐创作理念与技法有了多元化的发展,一批面貌形态多样、各有艺术表现特色的民族管
弦乐作品迅速崛起。
4.传统民族器乐小合奏体裁的探索:打击乐小合奏曲安志顺的《鸭子拌嘴》和《老虎磨牙》
5.民族乐器协奏曲的丰收:刘文金的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
6.大型民乐合奏曲 :金湘的交响音画《塔克拉玛干掠影》

(四)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曲》
1.刘文金作曲
2.构思丰富、影响比较大的协奏曲。
3.全曲分‚关山行‛、‚烽火操‛、‚忠魂祭‛、‚遥望篇‛四个乐章。象征中华民族形象的雄伟宽广
的长城主题贯穿全曲,作品在创作上吸收了大量的民间音乐和说唱音乐以及古琴、琵琶等音乐的特点,
使其具有强烈的戏剧性、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点。

(五)室内乐
1.八十年代初,‚文革‛后培养的一代青年作曲家开始崛起,他们以大胆的音乐创造打破了中国乐坛以
往的平静,其作品在国际音乐比赛中频频获奖。如瞿小松的大提琴曲《山歌》,叶小钢的大提琴曲《中
国之诗》,谭盾的弦乐四重奏《风.雅.颂》,何训田的弦乐四重奏《两个时辰》

(六)声乐的发展
1.80 年代初开始,歌曲创作大都出现了以《祝酒歌》、《我爱你,中国》和以《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在希望的田野上》为代表的两种风格的创作歌曲。
2.采用欧洲艺术歌曲创作手法与和声技术为主体,和以我国某民族民间的曲调为素材,而创作或改编,
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曲。

(七)流行音乐
1.改革开放后,流行音乐从香港及台湾地区进入中国,尤其是台湾校园歌曲和邓丽君演唱的歌曲,在
大陆大受欢迎。1984 年 CCTV 春节联欢晚会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一炮走红,是大陆第一次公开
的港台歌曲演出。
2.台湾和香港的流行音乐发展非常迅速,基本和国际流行趋势同步,尤其是香港,因为政府不干扰音
乐的创作,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歌手和歌曲,不仅风靡大陆,而且受到日本、韩国等地歌迷的欢迎。

(完)

6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