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7

·专题研究 ·

康熙三十一年容教诏令初探
张 先 清

  提  要 :康熙三十年杭州教案爆发 , 为在华西教士提供了促使清廷解除康熙


八年禁教令 、 重新考虑天主教政策的历史契机 。 在多方因素影响下 , 康熙三十一
年宽容天主教诏令终于颁布 。 该诏令不仅为天主教在华活动创造相对宽松的传教
环境 , 而且引起欧洲天主教社会的较广泛关注 , 刺激了欧洲向中国拓展传教事业 。
此外 , 康熙三十一年容教诏令还成为道光二十四年法使喇萼呢与两广总督耆英谈
判时 , 胁迫清廷同意弛禁天主教的一个重要筹码 。
关键词 :容教诏令  杭州教案  天主教史  清代中西关系史

康熙三十一年二月初五日 (1692 年 3 月 22 日)是入华天主教会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 , 在京


中耶稣会士徐日 (T omás Perei ra)、 安多 (Antoine T ho mas)、 张诚 (Jean-F ran ois Gerbil-
l on)等人的努力下 , 康熙终于批准了礼部所题允准天主教会在华传教的部本 , 此即为闻名近代
欧洲社会的康熙容教诏令 (Edict of T o lerat ion)。① 该诏令的颁布 , 反映了自明后期利玛窦入华
以来百余年间朝廷首次正式以旨令的形式允准天主教在华传习 , 无疑是清前期中西关系史上值
得认真研究的一个事件 。 然而 , 迄今为止中西史家对诏令颁布全过程尚未有深入细致的研究 。②

 全国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F AN EDD), 批准号 200517 。


① 又译宽容敕令 , 宽容 谕 旨 。 诏 令文 见 《 熙 朝定 案》 , 载 《 天 主 教东 传 文 献 续编》 , 台 北 :学 生 书局 ,
1966 年 , 第 3 册 , 第 1789 — 1791 页 。
② 目前所见涉及此事件的相关研究主要有 :中国学者 方面 , 林金 水先生 对清初 耶稣会 士南怀 仁等人 与容
教诏令颁布之间关系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 见林金水 :《 试论南 怀仁对 康熙天 主教政策 的影响》 , 载 魏若
望编 :《 南怀仁 (1623 — 1688) 鲁汶 国际 学术 研讨会 论文 集》 , 北京 :社 会科 学文献 出版 社 , 2001 年 ,
第 425— 430 页 。 吴伯娅先生也简要探讨了容 教诏令的 颁布与 康熙前 期宽容 天主教 的情况 , 见 吴伯娅 :
《 康雍乾三帝与西学东渐》 ,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 2002 年 , 第 131— 136 页 。 西方学者方面 , Lo-Shu
Fu (傅乐淑) 摘录 、 翻译了有关容教诏令的几个主要文件 , 见 Lo-Shu Fu , A Documentary Chronicle of
S ino-Western Relations (1644 — 1820), T ucso n:T he U nive rsity of A rizona P ress, 1966 , pp .105 —
106;Jo hn D .Witek (魏若望) 简要叙述了容教诏令颁布的经过 , 并分析了张诚等法籍耶稣会士推动诏
令颁布所起到的作用 , 见 John D .Witek, U nderstanding the Chinese :A Compariso n of M atteo Ricci and
the F rench Jesuit M athematicians Stent by Lo uis XI V , in Cha rle s E .Ronan S .J .and Bonnie B.C.
OH , eds .
, East Meets West , the J esuits in China , 1582 — 1773 , Chicago :Loy ola Univ ersity P ress,
1988 , pp.89— 93;D .E .M ung ello (孟德卫)也简要描述了容教诏令颁布的经过 , 见D .
E.M ungello ,
· 72 ·
康熙三十一年容教诏令初探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 , 利用清初亲历该事件在华西教士笔录 , 结合相关中西文献史料 , 考


察该诏令颁布的历史背景 、 具体经过及颁布之后对清初中西关系的影响 。

一  康熙前期的政教关系

康熙三十一年容教诏令最终颁布 , 与清初天主教政策演进密切关联 , 特别是以解除康熙八


年禁教谕令为必要前提 。 康熙三 、 四年 , 杨光先疏告汤若望 (Jean Adam Schall Von Bell), 掀
起历狱案 , 汤若望等人遭逮问罪 , 各省所拘二十余位西教士则被解送广州监禁 。 天主教遭受沉
重打击 。① 康熙八年三月 (1669 年 4 月)清廷 “复用西洋新法” , 南怀仁 (F erdinand Verbiest)
得授钦天监监副 , 原监正杨光先遭革职问罪 。 南怀仁等传教士重掌钦天监后 , 于康熙八年五月
五日 (1669 年 6 月 21 日)通过礼部上疏请求为历狱案中遭难的汤若望诸人平反 , 并恢复天主教
名誉 。康熙命 “议政王贝勒大臣 、 九卿科道会同详议具奏” 。礼部对天主教仍持强硬态度 , 认为
” ② 礼部意见转到内廷议政处诸王贝勒大臣公同会议后 , 八年七月
“天主教非为正教 , 不便举行 。
二十日 (1669 年 8 月 16 日)和硕康亲王杰书等作出为汤若望等人平反 、 惩处杨光先 、 允许传教
士 “照旧供奉” 天主教等较符合利类思 (Lo dovico Bug lio)、 南怀仁等传教士愿望的议复结果并
上奏康熙 , 但清廷内反天主教势力通过康熙的一个近臣 , 说服康熙不仅饶恕杨光先 , 而且 “应
以江山社稷为重 , 不要给天主教信仰自由 。” ③ 在此情况下 , 康熙下旨 :“杨光先本当依议处死 ,
但念其年已老 , 姑从宽免 , 妻子亦免流徙 。 栗安当等二十五人 , 不必取来京城 。 其天主教 , 除
” ④ 此即
南怀仁等照常自行外 , 恐直隶各省或复立堂入教 , 仍着严行晓谕禁止 。 余依议 。钦此 。
为康熙八年禁教谕令 。
康熙八年谕令只是允许在京南怀仁等传教士 “自行其教 , 余凡直隶各省开堂设教者禁” , ⑤
并没有对杨光先反教时清廷将天主教定性为邪教加以禁止的规定作出传教士所希望的实质性修
正 , 反而再次强调清廷的禁教态度 , 且未处理广州羁留传教士问题 。 对于这样的结果 , 利类思 、
安文思 (
Gabriel de M agalhaens)、 南怀仁等传教士 不免大失所望 。 而清廷内反 天主教势力则
“尽力使此最新之上谕流行全国 , 令其本国人奉行无误 。
” 因此 , 利类思等传教士处心积虑思谋

① The Forgotten Christians of Hangz hou , H onolulu:U niver sity of Haw ail Press , 1994 , pp .62— 64;
Nicola s Standae rt (钟鸣旦) 扼要 评 论了 容教 诏 令 对在 华 天主 教 会发 展 的 影响 , 见 Nicolas Standae rt
(ed .
), Handbook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 Volume One :635 — 1800 , Leiden;Bo ston ;K o ln :Brill,
2001 , pp .516— 517 .此外 , Jo seph Sebes (柏永年)、 Jonathan Spence (史景迁) 也都曾在所撰论著中
简略提及容教诏令 , 见约瑟夫 · 塞比斯 :《 耶稣 会士徐 日升 关于中 俄尼 布楚谈 判的 日记》 , 王 立人译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1973 年 , 第 135 页 ;Jo na than Spence , To Change China :Western Advisers in Chi-
na , 1620 — 1960 , N ew Y or k:Little, Bro wn and Company , 1969, p .31 .
① 有关康熙朝历狱案详细经过 , 见黄一农 :《择 日之争 与康熙 历狱》 , 《 清华学 报》 新 21 卷第 2 期 , 1991
年 , 第 247— 280 页 。
② 引自莱布尼兹编 :《 中国 近事 ——— 为了 照亮我 们这个 时代的历 史》 , 梅谦立 等译 , 郑州 :大象 出版社 ,
2005 年 , 第 9 页 。 下凡引自该书 , 简称 《 中国近事》 。
③ 《 中国近事》 , 第 11 — 12 页 。
④ 黄伯禄 :《 正教 奉褒》 , 上海慈 母堂重 印本 , 1894 年 , 第 59 页 ;李刚 己 :《 教务 纪略》 卷 首 《 恭录 谕
旨》 , 上海 :上海书店 , 1986 年 , 第 1 页 。
⑤ 《 清朝文献通考》 卷 298 《 四裔六 · 意达里亚》 ,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 社 , 2000 年 。
· 73 ·
历  史  研  究 2006 年第 5 期  

让康熙 “撤销或改变此谕令” 。甚至不惜以退为进 , 冒着被全部遣返欧洲的危险 , 委婉地向康熙


陈辞如果天主教仍然受到严格的禁止 , “ 西洋人不能继续居留中国” , 请求康熙 “容许他们返回
欧洲” 。① 康熙此时正对西学极感兴趣 , 对利类思 、 南怀仁等传教士也甚有好感 , 因此表示愿意
重新考虑处理天主教问题 , 前提是利类思等应先呈递 “一封新的请愿书” 。 利类思 、 南怀仁等传
教士求助大臣索额图 , 于康熙九年十一月二十日 (1670 年 12 月 31 日)上奏恳请让羁留广州的
传教士 “生归本堂 , 老归本墓” , ② 并巧妙引证顺治对天主教的恩遇 , 希望康熙能够一仍顺治做
法 , 给予天主教传教自由 。礼部议复认为康熙八年禁教谕令不能解除 , 但可允许羁留广州的传
教士回到北京 , 与南怀仁等住居一处 。 此决定对利类思等传教士来说意义不大 , 特别是所有传
教士都居住北京并不利在全国各地进行传教活动 , 因此又去求助索额图 , 希望能说服康熙 , 至
少 “不要把所有的传教士都召回北京 , 而应准许他们各归本省本堂” 。③ 按照西方教会史料记载 ,
康熙本人甚愿给予传教士传播天主教的自由 , 但在一些反天主教大臣劝谏下 , 他采取了一个折
衷做法 , 在九年十二月下旨 : “据利类思等奏 , 栗安当等半系七十八十之年 , 无辜久羁东粤等
语 。 此内有通晓历法的 , 着取来京与南怀仁等同居 。 其不晓历法的 , 准其各归本堂 , 除伊教焚
修外 , 其直隶 各省 一 应人 等不 许入 教 , 仍着 遵 前旨 禁止 。” ④ 这 样 , 除了 恩 理格 (Chri sti an
H erdt richt)、 闵明我 (P hilippe-M arie Gri maldi)二人因为通晓历法送京外 , 其余 “不晓历法之
汪汝望等十九名送各本堂” 。⑤
康熙九年谕旨实现了利类思等人的第一个目的 , 即让羁留广州的传教士回返各自本堂 , 间
接地为传教士在地方上私行传教提供了有利条件 。 对于传教士与各地教徒来说 , 此举无疑大有
益于传教事业的发展 。此后 , 随着南怀仁等传教士在清廷影响渐增 , 各地天主教会在京城传教
士的保护下得以陆续恢复发展 。但康熙九年谕旨却没有满足利类思等传教士第二个也是更为重
要的目的 , 即彻底解除禁教 。 相反 , 它又再次强调了康熙八年禁教谕令 , 不允许传教士传教 ,
民人习教 。也就是说 , 天主教仍处于被禁止状态 , 随时可能遭各地官府查禁 。 因此 , 在利类思 、
安文思死后 , 南怀仁以及陆续进京当差的闵明我 、 徐日 、 安多等传教士在京廷继续努力 , 积
极寻求宽解禁教的各种时机 。 此期间 , 南怀仁在影响康熙天主教政策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⑥ 特
别是康熙二十六年二月十六日 (1687 年 3 月 28 日), 康熙颁旨严禁邪教 , ⑦ 一些省份官员在发
布禁约时也将天主教视同邪教一概禁止 。 在此情况下 , 行将辞世的南怀仁利用为清廷制炮颇受
康熙褒奖的时机 , 于是年三月二十三日 (1687 年 5 月 3 日) 以工部右侍郎职衔身份上疏请求宽
免禁教 , “臣等所奉天主教 , 祈照康熙初年未经诬告之前任随其便 , 不阻其门 , 以断绝妄指之毁
谤 。” ⑧ 但工部与礼部会议结果是维持康熙八年禁教谕旨 , “仍行禁止” 。 四月十一日 (5 月 21
日)两部将意见具题 , 十四日 (5 月 24 日)奉旨 “依议 。今地方官间有禁止条约内将天主教同

① 《 中国近事》 , 第 12 页 。
② 《 远臣利类思等奏疏》 , 载钟鸣旦 、 杜鼎克主编 :《 耶稣会罗 马档案 馆明清 天主教 文献》 , 台北 :利 氏学
社 , 2001 年 , 第 12 册 , 第 348 — 349 页 ;亦见 《正教奉褒》 , 第 63 页 。 文字略有不同 。
③ 《 中国近事》 , 第 14 页 。
④ A nto nio de G ouvea , I nnocentia Victri x , 1671, p.40, 引自 《 中国近事》 , 第 15 页 。
⑤ 《 熙朝定案》 , 载 《 天主教东传文献》 , 台北 :学生书局 , 1982 年 , 第 143 — 145 页 。
⑥ 参见林金水 :《试论南怀仁对康熙天主教政策 的影响》 , 第 403 — 438 页 。
⑦ 《 康熙起居注》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84 年 , 第 2 册 , 第 1595 页 。
⑧ 《 正教奉褒》 , 第 110 页 。
· 74 ·
康熙三十一年容教诏令初探

于白莲教谋叛字样 , 着删去 。” ① 康熙二十六年谕旨再次确认了康熙八年禁教谕令 , 尽管对于南


怀仁来说 , 康熙明确将天主教删除出邪教行列 , 由此也给了这位为清廷 “ 效力年久 … …秉心质
朴 , 始终不渝” ② 的远臣在辞别人世前些许安慰 , 然而 , “天主教如以前一样仍受到限制 。
”③
总之 , 细究康熙三十一年容教诏令颁布之前的这些历史背景可以清楚地看出 , 在经过顺治
朝一段短暂宽容时期后 , 到康熙前期 , 清廷在对待天主教的总方针上基本秉持禁止态度 。 此期
间 , 尽管在利类思 、 南怀仁等京廷传教士不懈努力下 , 在华传教士获得一定自由活动空间 , 可
以在地方上私行传教 , 由此极大地松动了康熙八年禁教令 。但康熙八年禁教谕旨中 “其直隶各
省一应人等不许入教” 的规定不仅一直没有更改 , 相反还多次获得确认 。 如此一来 , 天主教仍
处禁止状态 。各级地方官员仍可利用上述禁令来处理辖区内的习教活动 。 康熙三十年 , 浙江巡
抚张鹏翮就是以康熙八年禁令为依据在浙省掀起大规模反教事件的 。 在此背景下 , 当时在华传
教士十分清楚有必要从清廷获得一道新的诏令 , 从而正式解除康熙八年禁教令规定 , 向举国上
下表明天主教会在华传教的合法性 。 而张鹏翮的反西教举动 , 正好间接地为传教士实现上述愿
望创造了一个机会 。

二  杭州教案与容教诏令的颁布

康熙三十年 , 浙江巡抚张鹏翮在杭州发布禁令 , 禁止在辖区内传习天主教 。 这是康熙中期


比较少见的一次 规模较大的反西教举动 , 直 接对康熙三十一年容 教诏令出台起 着催化剂的作
用 。④
尽管张鹏翮此次反教矛头针对的是耶稣会在浙省的长上殷铎泽 (Pro spe r Into rcet t a), 但该
案最初的导火索却是多明我会在浙江兰溪县一带的传教活动 。 康熙二十九年西班牙多明我会传
教士许伯多禄 (Pedro de Alcalà)在当地买屋建堂 , 激起兰溪地方官绅的不满和反对 。⑤ 继兰溪
地方上述反教风波之后 , 临安县也发生了反教举动 。知县陈谦吉 “在兰溪官员煽动下 , 或至少
受到他的榜样的激励 , 决定终止我们神圣信仰的进展 。 他在一些地方张贴命令禁止在他的管辖
范围内信奉我们的宗教 。” ⑥ 当地天主教徒将此事通知浙省耶稣会住院院长殷铎泽 , 引起了殷的

① 《 熙朝定案》 , 《 天主教 东传文献续 编》 第 3 册 , 第 1723 页 ;《 正教奉 褒》 , 第 110 页 。 西 文教会史 料见


《 中国近事》 , 第 18 页 。 按照教会史料 , 南怀仁此次以工部官员身份上疏 乃出自康熙 帝的授意 , 希 望能
够获得工部的支持 , 改变以往礼部独断的不利结果 。
② 《 熙朝定案》 , 载钟鸣旦 、 杜鼎克主编 :《 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 献》 第 12 册 , 第 381 页 。
③ 《 中国近事》 , 第 18 页 。
④ 耶稣会士白晋曾明确指出 “ 正是这次迫害引发了著 名的有利于 基督教的 宽容敕令” 。 见白晋 1699 年 11
月发自北京书信 , 载杜赫德编 :《 耶稣会 士中国 书简集 ——— 中 国回忆 录》 , 郑 德弟等 译 , 郑州 :大 象出
版社 , 2001 年 , 第 1 卷 , 第 149 页 。下凡引 自该书 , 简称为 《 书简集》 。
⑤ Jo se M aria G onza lez, O .P .H istoria de Las Missiones Domincanas de China , 1632 — 1700 , M adrid,
1962 , T o mo I , pp .551— 552 .李明 :《 中 国近事 报道》 , 郭 强等译 , 郑州 :大 象出版 社 , 2004 年 , 第
340 页 。
⑥ 李明 :《 中国 近事报 道》 , 第 341 页 。 据郭 弼恩 (Char les Le G obien) 《 中 国皇 帝宽 容基 督教 诏令 史》
(Histoire de l
éd it de l
em pereur de la Chine en f av eur de la religion chré tienne avec un é claircissement
sur les honneurs que les chinois rendent à Con f ucius et aux morts , 1698), 此临 安县官 员名 T chin-K ien-
Kij, 广西举人 , 见该书第 18 页 。 感谢钟鸣旦教授帮 助核对引文 。 此 T chin-Kien-K ij , 据方 志资料 可考
为知县陈谦吉 。 见 宣统 《 临安 县志》 卷 5 《 职官 志 · 国 朝知 县》 , 第 5 页 ;光绪 《 杭 州府 志》 卷 105
《 职官 · 国朝知县》 , 第 15 页 。
· 75 ·
历  史  研  究 2006 年第 5 期  

愤慨 。他认为陈谦吉将天主教列为邪教的行为违背了康熙最近的旨意 , ① 因此写了一封 “措辞极


为强硬的信” 向浙江巡抚张鹏翮控告陈谦吉 , 希望张出面干涉下属的反教举动 , “迫使这位下级
官员推翻前言 , 并让人撕掉这个不公正的告示 。” 殷铎泽甚至希望陈谦吉能够在以前张贴告示的
地方贴上有利天主教传播的文告 。② 为了防止陈谦吉矢口否认 , 天主教徒还连夜赶到临安县城 ,
将衙门口的布告揭下来交给殷铎泽 , 作为公堂控诉的证据 。③ 殷铎泽此时之所以敢于直接向巡抚
张鹏翮控告陈谦吉的反教行为 , 除了陈谦吉的做法确实违背前述康熙二十六年谕旨不可将天主
教与其他邪教混同的规定之外 , 他可能认为正逢极有利时机 。 康熙近期对天主教士颇为优待 ,
并曾训诫臣属 , 对西洋传教士要 “不犯不辱 。
” 各地省府大员不可能不受这种气氛的影响 。 一个
近在眼前的例子是康熙二十九年刚刚发生在山东茌平县针对耶稣会士汪儒望 (Jean Valat) 买地
建堂的反教案 。 在这次案件中 , 山东巡抚佛伦接到康熙手谕后 , 马上雷厉风行地惩处了反教者 ,
并在奏折中明确表示会体察康熙的意思保护西洋传教士 。④ 同样是巡抚 , 张鹏翮应当也会像佛伦
一样体察圣意 , 支持传教士 , 压制下属的反教行为 。 但殷铎泽却没有料到张鹏翮对待传教士及
天主教的态度 , 与佛伦大不相同 。
张鹏翮一直以朱子理学为基准 , “自称道学先生” , ⑤ 内心敌视其他 “异端” 学说 , 因此自然
也憎恶西洋传教士及其所奉持的天主教 。⑥ 他不仅没有如殷铎泽所期待的马上制止下属的反教行
为 , 相反把殷铎泽的信转给陈谦吉 。⑦ 得知殷铎泽向上司告状 , 陈谦吉更加恼怒 , 于是与兰溪官
员合谋取得巡抚张鹏翮的支持 , 借助张的地位与权势在全省范围内展开一场查禁天主教的运动 。
于是 , 陈谦吉就向张鹏翮控告那些天主教徒们胆敢揭去官府的告示 , 严重侵犯其尊严 , 损害其
职权 。⑧ 陈谦吉的控告无疑给张鹏翮一个正当理由来处置辖区内的天主教问题 , 他命令陈谦吉返
回任所 , 以违禁起建新堂 , 传播天主教罪名查处当地天主教活动 。⑨ 并在康熙三十年七月十六日
向全省发布一道禁教告示 , 点名批评殷铎泽未经许可在浙省居住 , 刻印天主教书籍 , 张挂天主
教画像 , 吸引民人入教守斋 , 下令驱逐殷铎泽等传教士 , 惩罚习教者 。1
0 很快浙省掀起一场查禁

天主教的大事件 。天主教被严格禁止 , 教堂遭没收充作公用 , 或者更改为寺庙 。1 教会书籍 、 刻

① Jo se M aria G onzalez, O .P .Historia de Las Missiones Domincanas de China , 1632 — 1700 , p .552.
② 李明 :《 中国近事报道》 , 第 341 页 。
③ Jo se M aria G onzalez, O .P .Historia de Las Missiones Domincanas de China , 1632 — 1700 , p.552 .
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 康熙朝 满文朱 批奏折 全译》 , 北京 :中 国社会科 学出 版社 , 1996 年 , 第 12
页。
⑤ 汪景祺 :《 读书堂西征随笔 · 遂宁人品》 , 上海 :上海书店 , 1984 年 , 第 41 页 。 关于张鹏翮的生 平 , 见
《 清史稿》 卷 279 《 张鹏翮传》 ;王忠翰点校 :《 清史列传》 卷 11 《 张鹏翮》 , 北京 :中 华书局 , 1987 年 ,
第 3 册 , 第 771— 785 页 。
⑥ 李明曾指出张鹏翮 “ 对基督教无比反感” , 见 《 中 国近事报 道》 , 第 342 页 。 关于张 鹏翮敌 视天主 教的
原因 , 费赖之认为张系杨光先故友 , 因此仇 教 。 见费 赖之 :《 明 清间在 华耶 稣会士 列传 1552 — 1773》 ,
梅乘骐 、 梅乘骏译 , 上海 :天主教上海教区光启 社 , 1997 年 , 第 368 页 。 但此说 颇有疑 问 。 当康 熙九
年 (1670) 年仅 21 岁的四川遂宁人张鹏翮得中进士入朝为官时 , 72 岁的杨光先已经在 一年前死于返回
安徽故乡的路上 。 二者年龄 、 籍贯差距如此之大 , 不知如何成为至交密友 。
⑦ 李明 :《 中国近事报道》 , 第 341 页 。
⑧ Jo se M aria G onzalez, O .P .Historia de Las Missiones Domincanas de China , 1632 — 1700 , p.553 .
⑨ Jo se M aria G onzalez, O .P .Historia de Las Missiones Domincanas de China , 1632 — 1700 , p.553 .
0 《 中国近事》 , 第 22 — 24 页 。
1
1 费赖之 :《 明清间在华耶稣 会士列传 1552— 1773》 , 第 368 页 。 D .E .M ung ello , The Forgotten Chris-
tians of Hangzhou , p .61 .
· 76 ·
康熙三十一年容教诏令初探

版被烧毁 。一部分天主 教徒被捕入狱 。 殷铎泽本人 也被传唤到有 司审问 , 面临 着被驱逐的命


运 。① 浙江地方耶稣会传教区遭受了比较严重的打击 。 更让殷铎泽等传教士担心的是 , 这次浙江
反教风潮还可能扩散到全国 , 进而酿成毁坏整个中国教会的大灾难 。 因此 , 如何扭转不利境地 ,
防止反教事件进一步蔓延 , 并迅速浇灭这次反教之火 , 成为摆在殷铎泽等传教士面前的急务 。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 殷铎泽急忙派人送信给京城耶稣会士 , 以最快的速度告知他们浙江的反
教事件 , 请其设法补救 。
耶稣会士张诚此时正扈从康熙狩猎关外 , 京中耶稣会士将浙江反教事告知他 , 请他恳求康
熙直接干预 。但张诚认为不宜惊动康熙 , 最好的办法是通过与自己私交甚好的大臣索额图出面
致信张鹏翮 , 让其停止反教行动 。 张诚在康熙二十八年索额图率使团与俄罗斯人成功签订中俄
尼布楚条约中曾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 , 因此索额图对张诚等耶稣会士一直心怀好感 , 并曾许诺
将来如有用得着他的地方 , 定会鼎力相助 。② 在张诚的请求下 , 索额图很快就给张鹏翮写了一封
信 , 指责其反教行为 , 并规劝其停止查禁天主教 。③ 张鹏翮曾投在索额图门下 , 个人仕途上颇受
索氏提携 , “补兖州府 , 升河东运使 , 旋内擢至兵部督捕右理事官 , 皆椒房之力也” 。 后张鹏翮
因在索额图与明珠权力集团争斗中党附索额图 , 为明珠所忌恨 , 以张 “私秽阿椒房事上闻 。奉
张某永远停其升转之旨 。” ④ 但因索额图暗助仍得以在仕途上一路直上 , 为此张鹏翮对索额图感
恩戴德 。 然而 , 尽管索额图位尊权重 , 于己又有私恩 , 但此次张鹏翮可能对传教士企图搬出索
额图来干预其行事的做法恼羞成怒 , 因此不仅对索的劝告置之不理 , 而且发布了第二道更为严
厉的命令 , 抓捕 、 惩罚天主教徒 。⑤ 在此情况下 , 索额图又致信张鹏翮 , 强烈谴责其我行我素的
做法 , 敦促其中止反教 。 张鹏翮此时已欲罢不能 , 但慑于索额图的威望 , 派遣一位下属前往京
城求见索额图 , 为其反教行为辩解 。与此同时 , 殷铎泽也派人通知徐日 等京廷耶稣会士 , 索
额图的第二次来信并不能阻止张鹏翮反教 。 徐日 、 张诚等人在征得索额图的同意后 , 决定利
用康熙已经返回京城的时机 , 直接请求康熙的干预 。⑥
康熙三十年十一月初三 (1691 年 12 月 21 日), 徐日 等人进宫求见康熙 。⑦ 他们通过对天
主教抱有好感的侍卫赵昌 , 向康熙报告浙江反教情况 , 并呈上一份由巡抚张鹏翮发布 、 带有浙
省地方官员签名的禁教告示副本 , 恳求康熙 “废止禁教的旧法令 。” 康熙派遣一位大臣前来询问
徐日 等耶稣会士 , 对于这次反教事件是希望如两年前山东茌平县汪儒望事件一样由康熙下一
道手谕给巡抚私下了结 , 还是交有司审理 。 显而易见 , 如果采取第一种做法 , 尽管对迅速平息
浙江反教事件最为有效 , 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而如果正式提交有司审理 , 则有希望最终
从康熙那里获得一道撤销禁止天主教的新诏令 , 从而全面宽免禁教 。 经过一番商议 , 以徐日
为首的耶稣会士最后决定采用第二种方式 。 为慎重起见 , 赵昌请一些官员为徐日 等人起草了
一份上疏 。康熙三十年十一月初十日 (1691 年 12 月 28 日), 徐日 等人利用前往近郊行宫探望

① 李明 :《 中国近事报道》 , 第 344 页 。
② 洪若翰 1703 年 2 月书信 , 《 书简集》 第 1 卷 , 第 279 页 ;费赖之 :《 明 清间在华 耶稣会 士列传 1552 —
1773》 , 第 519 页 。
③ 李明 :《 中国近事报道》 , 第 344— 345 页 。
④ 汪景祺 :《 读书堂西征随笔 · 遂宁人品》 , 第 41 页 。
⑤ 李明 :《中国近事报道》 , 第 345 页 ;Jose M aria Go nzalez , O .P .Historia de L as Missiones Domincanas
de China , 1632 — 1700 , p .553.
⑥ 李明 :《 中国近事报道》 , 第 347— 348 页 。
⑦ 关于进宫的时间 , 见李明 :《中国近事报道》 , 第 348 页 , 《 中国近事》 , 第 25 页 。
· 77 ·
历  史  研  究 2006 年第 5 期  

前一天骑马跌伤的皇太子之机 , 私下把奏疏递给康熙 , 请求康熙 “决定如何公开呈递为宜 。” 康


熙审阅了该奏疏 , 并改动了一些地方 , 但没有马上答复 , 直至过月余才让赵昌传话给徐日 尽
快呈递奏疏 。① 康熙三十年十二月十六日 (1692 年 2 月 2 日), 徐日 、 安多以钦天监职官身份
呈上题本 , 陈述杭州教案始末 , 并回顾顺治对汤若望的眷顾及康熙对南怀仁等传教士的优渥 ,
历陈若以天主教为邪教 , “不足以取信” , “皇上统一天下 , 用人无方 , 何特使殷铎泽无容身之地
乎 ?” 为此恳求 “将臣等无私可矜之处 , 察明施行 。” ② 十八日 (2 月 4 日)旨下礼部议奏 。
由于正值年关 , 各部照例封印 , 礼部没有马上会议此事 , ③ 而是直到康熙三十一年正月二十
日 (1692 年 3 月 7 日)才就徐日 所题会议 。 尽管此前徐日 曾试图疏通礼部官员 , 但该部议
覆结果仍维持康熙八年及康熙二十六年的禁教谕令 , 同时在杭州教案事上给予传教士优待 :“其
杭州府天主堂 , 应照旧存留 , 止令西洋人供奉 。 俟命下之日 , 行文该抚知照可也 。” ④ 正月二十
三日 (1692 年 3 月 10 日)奉旨 “依议” 。根据这个结果 , 杭州天主堂得以保留 , 殷铎泽及其他
西洋传教士也可以自行习教 , 但是仍禁止国人习教 , 也就是说 , 传教士向中国人传教仍是非法
的 。 这种有限的宽容自然不能令那 些一心想要使传 教完全合法化 的耶稣会士们满 意 , 他们被
“抛入沮丧之中” 。⑤
然而事情很快有了转机 。 当康熙从侍卫赵昌处得知 “传教士因天主教再一次被禁而产生的
失望与难过” 时 , 对 “他们的境遇深表同情 。
” 正月二十五日 (1692 年 3 月 12 日), 在赵昌的帮
助下 , 徐日 等人再作努力 , 恳请康熙重新考虑宽免教禁问题 。⑥ 而张诚也央求索额图前去求见
康熙 , “重提神父们在所有涉及皇上个人的方面付出的热情和奉献 , 在战争中他们给国家的帮忙
和为完善科学和校订日历投入的心血 。” ⑦ 认为 “要想酬谢他们 , 只有允许他们在整个帝国公开
传教” 。⑧ 在此情况下 , 康熙决定重新考虑禁教问题 。正月三十日 (1692 年 3 月 17 日), 康熙谕
示大学士伊桑阿等人 , 宣布销毁正月二十日的奏疏 , 重新再议 :“西洋人治理历法 , 用兵之际修
造兵器 , 效力勤劳 , 且天主教并无为恶乱行之处 , 其进香之人 , 应仍照常行 走 , 前部议奏疏 ,
” ⑨ 两天以后 , 即二月初二日 (1692 年 3 月 19
著掣回销毁 , 尔等与礼部满堂官满学士会议具奏 。
日) 康熙再发谕令 :“ … …将伊等之教 , 目为邪教禁止 , 殊属无辜 , 尔内阁会同礼部议奏 。” 1
0

与此前主要由满族大臣会议不同 , 此次康熙让内阁及礼部十余位满汉大臣俱参加会议 。此
外 , 按照西文教会史料记载 , 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也参与是次会议 , 1 由此反映出康熙对于处理
此次宽免教禁所秉持的慎重态度 。另外 , 在短短三天之内连下两道上谕要求朝中大臣重新考虑
弛禁天主教问题是前所未有的现象 , 而且上谕中已清楚显露康熙弛禁天主教的倾向 , 这样一来 ,

① 《 中国近事》 , 第 25 — 27 页 。
② 《 熙朝定案》 , 载 《 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 第 3 册 , 第 1783 — 1787 页 。
③ 李明 :《 中国近事报道》 , 第 356 页 。
④ 《 正教奉褒》 , 第 115 页 。李明 也记载了此次议覆结果 , 见 《 中国近事报道》 , 第 356 页 。
⑤ 李明 :《 中国近事报道》 , 第 359 页 。
⑥ 《 中国近事》 , 第 32 — 33 页 。
⑦ 李明 :《 中国近事报道》 , 第 358 页 。
⑧ 洪若翰 1703 年 2 月书信 , 《书 简集》 第 1 卷 , 第 283 页 。
⑨ 李刚己 :《 教务纪略》 卷首 《 恭录谕旨》 , 第 1— 2 页 ;《正教奉 褒》 , 第 110 页 。 西方教 会史料对此 事的
记载见 《 中国近事》 , 第 32 页 。
0
1 李刚己 :《 教务纪略》 卷首 《 恭录谕旨》 , 第 2 页 ;《 正教奉褒》 , 第 110 页 。
1 李明 :《 中国近事报道》 , 第 359 — 361 页 ;《 中国近事》 , 第 32— 34 页 ;洪若翰 1703 年 2 月书信 , 《 书简
集》 第 1 卷 , 第 283 页 。
· 78 ·
康熙三十一年容教诏令初探

内阁及礼部大臣不得不顺应上意 。 加上索额图极力劝说 , 故而很快拟定弛禁天主教的意见 , 并


于二月初三日 (1692 年 3 月 20 日)将会议结果具题请旨 :
礼部等衙门尚书降一级臣顾八代等谨题为钦奉上谕事 。该臣等会议得 , 查得西洋人仰
慕圣化 , 由万里航海而来 。现今治理历法 , 用兵之际 , 力造军器火炮 ;差往阿罗素 , 诚心
效力 , 克成其事 , 劳绩甚多 。 各省居住西洋人 , 并无为恶乱行之处 。 又并非左道惑众 , 异
端生事 。喇嘛僧道等寺庙尚容人烧香行走 , 西洋人并无违法之事 , 反行 禁止 , 似属不宜 。
相应将各处天主堂俱照旧存留 , 凡进香供奉之人 , 仍许照常行走 , 不必禁止 。 俟命下之日 ,
通行直隶各省可也 。 臣等未敢擅便 。谨题请旨 。①
按照清初奏事程序 , 礼部题本经内阁满汉大学士票拟后直接进呈御览 。据苏霖 (Joseph Suarez)
记载 , 康熙在批示 “依议” 前曾对礼部呈入题本进行了删改 , 下令另外缮写了一个抄本 , ② 因此
可知上引礼部题本并不是最初的稿子 , 而是经过康熙修改后的一份文件 。二月初五日 (1692 年
3 月 22 日)奉旨 :“依议 。” ③ 二月初三日内阁与礼部的上述议复与二月初五日的上述批红 , 表
明清廷正式解除了康熙八年以来禁止天主教传播的有关规定 , 著名的康熙三十一年容教诏令最
终出台 。
对于康熙此时批准容教诏令的原因 , 史家一般认为是康熙酬报传教士为国事所做贡献的结
果 , 传教士在康熙朝 “治理历法 , 用兵之际力造军器火炮” , 并在订立中俄尼布楚条约中做出重
要贡献 , 因此康熙终以不禁天主教传播相报 。④ 除此之外 , 另两个因素也相当重要 :一是索额图
在诏令颁布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二是康熙此时对天主教有比较深入地了解 。索额图为内大臣一
等公索尼第三子 , ⑤ 故西方教会史料中又称索三 (So San), 与其父索尼都对传教士甚有好感 。⑥
索额图与在京耶稣会士一直过从甚密 , 甚至为耶稣会士称作 “最好的朋友” 。⑦ 后来因为中俄边
界谈判事务得到徐日 、 张诚等传教士的帮助而加深了与传教士之间的友谊 。 索额图曾在康熙
九年利类思奏请解除禁教时施以援手 。 在康熙三十一年容教诏令颁布过程中 , 他又再次给予传
教士帮助 。当礼部第一次议覆结果出来后 , 在索额图的劝说下 , 康熙下令掣回原来的部议 , 让
内阁与礼部再议 。其后索额图在劝说内阁大臣与礼部官员拟定议覆意见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⑧
在会议过程中 , 索额图竭力说服大臣 , 指出传教士在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
认为给予传教士传播信仰自由乃是对其所有功劳的回报 。 索额图还根据自己的了解 , 赞扬了传

① 《 熙朝定案》 , 《 天主教东 传文献续 编》 第 3 册 , 第 1789— 1790 页 ;黄伯禄辑 :《正 教奉传》 , 上海 慈母


堂 , 1908 年 , 第 5— 6 页 ;《正教奉 褒》 , 第 110 —111 页 。 文中 “ 阿罗素” 写作 “ 俄罗斯” 。 西文教 会史
料方面的记载见 Charle s Le Go bien S .J .
, Histoire de l
édi t de l
empereur de la Chine en f aveur de la
religion chrétienne avec un éclaircissement sur les honneurs que les chinois rendent à Con f ucius et au x
morts .1698 .p.183 .
② 《 中国近事》 , 第 34 页 。 洪若翰书信中也证实了康熙删改会议结果事 , 见 洪若翰 1703 年 2 月书 信 , 《 书
简集》 第 1 卷 , 第 283 页 。
③ 《 熙朝定案》 , 《 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 第 3 册 , 第 1790 页 。
④ 林金水 :《 试论南怀仁对康熙天主教政 策的影响》 , 第 429— 430 页 ;约 瑟夫 · 塞比斯 :《 耶 稣会士 徐日
升关于中俄尼布楚谈判的日记》 , 第 127 页 。
⑤ 王忠翰点校 :《清史列传》 卷 8 《 索额图传》 , 第 527 页 。
⑥ 《 中国近事》 , 第 5 页 。
⑦ 《 中国近事》 , 第 13 页 。
⑧ Jo hn D .Witek , Understanding the Chinese , pp .90 — 92 .
· 79 ·
历  史  研  究 2006 年第 5 期  

教士及其所宣扬的天主教义 , 催促大臣们早下决断 。① 另据苏霖的记载披露 , 礼部议奏结果实际


上是按索额图口授意见拟成 , 足证索额图在推动容教诏令出台中的重要角色 。 正是由于他苦心
说服礼部 、 内阁满汉大臣 , 才促成对传教士及在华天主教会有利的阁议 。② 因此在华传教士对索
极为感激 , 称之为 “好朋友” , “恩人” , ③ “我们神圣的宗教的保护者 。
”④
此外 , 容教诏令的颁发与康熙本人此时期增进对天主教的了解也有着密切联系 。 康熙对天
主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 , ⑤ 在康熙八年以前 , 他对天主教的认识是模糊的 , 在天
主教政策上更多的是依从大臣意见 , 因此批准了康熙八年禁教令 。 然而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特
别是南怀仁等传教士不断利用伴驾的机会向康熙解释天主教义 , 年龄渐长的康熙逐渐增进对天
主教的了解 。他曾经阅读了传教士们进呈的一些天主教书籍 , 尤其对利玛窦阐述天儒融合的著
作 《天主实义》 很感兴趣 。⑥ 康熙还和南怀仁等传教士讨论天主教的一些教义及礼仪 , 并对天主
教的守斋有一定了解 , 适时给予伴驾的传教士照顾 。⑦ 随着康熙对天主教认识逐步增多 , 其内心
对天主教也产生了一定的好感 , 这从他南巡各地频繁召见 、 礼待传教士 , 遣官拜教堂的举动得
到验证 。⑧ 康熙在二十六年尽管仍批准工部与礼部维持康熙八年禁教令的题本 , 但也将天主教从
邪教行列中正式排除 , 可见康熙此时已将天主教当作一种常态的宗教来看待 。 康熙二十八年之
后的几年时间里 , 康熙学习西学的兴趣达至顶峰 。 他选择了 “算术 、 欧几里得几何基础 、 实用
几何学与哲学” , 命安多 、 张诚 、 白晋 (Joachim Bouvet)等传教士 “每日轮班至养心殿以清语
授讲” 。⑨ 在这种频繁交往中 , 康熙与西教士之间已经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 。 当杭州教案爆发
时 , “正是这种气氛最好的时候 。” 1
0 此时康熙内心实际已倾向解除禁教 。1 因此 , 当徐日 、张
诚等传教士通过索额图再度提出宽免禁教请求时 , 康熙也就顺理成章地满足传教士的愿望 。由
此可见 , 正是因为康熙对天主教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 特别是通过阅读利玛窦 《天主实义》 等
耶稣会适应派所著提倡天儒融合之类书籍 , 认识到耶稣会士宣扬的天主教与儒家学说存在相一
致处 , 此即康熙心目中的 “利玛窦规矩” 。 在这样的底线上 , 他可以容许天主教传播 。反之 , 假
使康熙此时对天主教的了解未有实质性的突破 , 即使传教士为清廷作出再大的贡献 , 康熙仍会
沿袭康熙九年 、 二十六年的做法 , 至多只酬劳传教士本人而仍禁传天主教 。如此也就谈不上宽
容诏令的颁布了 。

三  容教诏令的社会反响

康熙三十一年容教诏令的颁布 , 无疑为天主教会在清初中国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较为良好的
政治环境 。据诏令内容 , 在华西教士品格得到肯定 , “并无为恶乱行之处” , 而天主教也被排除

① 李明 :《 中国近事报道》 , 第 361 页 。《 中国近事》 所记大体相同 , 见该书第 33 页 。


② 洪若翰 1703 年 2 月书信 , 《书 简集》 第 1 卷 , 第 283 页 。
③ 《 中国近事》 , 第 32 页 。
④ 洪若翰 1703 年 2 月书信 , 《书 简集》 第 1 卷 , 第 296 页 。
⑤ 有关康熙对天主教的认识 , 可参吴伯娅 :《康雍乾三帝 与西学东渐》 , 第 124 — 130 页 。
⑥ 白晋 :《 清康乾两帝与天主教传教史》 , 冯作民译 , 台北 :光启出版社 , 1966 年 , 第 99 页 。
⑦ 张诚 :《 张诚日记》 , 陈霞飞译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1973 年 , 第 95 页 。
⑧ 《 正教奉褒》 , 第 81 — 82 、 85 、 96 页 。
⑨ 《 正教奉褒》 , 第 102 页 ;洪若 翰 1703 年 2 月书信 , 《书简集》 第 1 卷 , 第 280 页 。
1 洪若翰 1703 年 2 月书信 , 《书 简集》 第 1 卷 , 第 281 页 。
0
1 《 中国近事》 , 第 32 页 。
· 80 ·
康熙三十一年容教诏令初探

出 “左道” 、 “异端” 等邪教行列 , 得以成为与佛 、 道教并列的一种常态宗教 。 更重要的是 , 诏


令中明确表示 “各处天主堂俱照旧存留 , 凡进香供奉之人仍许照常行走 , 不 必禁止 。” 也就是
说 , 在华各处已有的天主教堂俱受保护 , 所谓 “ 凡进香供奉之人” 即不仅包括传教士 , 而且普
通民人也可自由出入教堂 , 进行宗教活动 。这实际上是以诏令形式宣布不禁天主教在华传习 ,
从而确认天主教会活动合法性 。 由此也表明清政府正式解除了康熙八年 “其天主教 , 除南怀仁
等照常自行外 , 恐直隶各省或复立堂入教 , 仍着严行晓谕禁止” 的规定 。这标志着入华耶稣会
士孜孜推行上层传教策略终有所获 , 因此在华天主教会对于清廷最终颁布这道诏令的喜悦之情
是难以言表的 。 当京城耶稣会士最早通过宫内渠道得知康熙已经批准容教诏令消息时 , 欢喜异
常 , 视当日 (
3 月 22 日)为在华传教士和教徒们 “最大的快乐与永远的幸福 。” 随后所有在京传
教士都进宫晋谒康熙 , 拜谢康熙的 “洪恩优待” , 并表示终生效忠康熙 , 祈求天主恩赐康熙 “健
康长寿 , 国家昌盛 。” ① 而京城外的天主教会通过教会渠道得知此消息后 , 也在各处举行了隆重
” ② 此外 ,
的庆祝活动 。天主教在亚洲的中心地澳门更是 “用一个盛大节日来表现它的喜悦之情 。
就在诏令颁布当年四月三十日 , 杭州教案的要角殷铎泽也专程抵京 , 向康熙进呈 “穷理各书及
方物十二种” , 表示感谢 。殷氏蒙康熙接见垂问 , 并在安多的陪伴下返回杭州天主堂 , “照前居
住安养 。” ③
该诏令发布为天主教会在各地活动清除了不少障碍 。浙江巡抚张鹏翮不仅被迫停止反教行
为 , 当杭州天主堂因当年夏天城中大火而被烧毁时 , 在安多的要求下 , 张鹏翮还不得不将 “城
里最漂亮的一座房子给传教士居住” , 并且协助重新起建教堂 。④ 传教士亦充分利用容教诏令中
有利天主教传播的规定化解地方官府干扰其在各地建堂传教的举动 。 如康熙四十年 、 四十一年
法国耶稣会士利圣学 (Charles de Broi ssia)、 郝苍璧 (Julien-Placide Hervieu) 等人在宁波 、 黄
州建堂曾遭地方官府阻挠 , 但搬出康熙三十一年容教诏令后皆得以顺利解决 。⑤ 诏令颁布也直接
刺激了民众皈依天主教 , “从这道著名的法令开始生效时起 , 中国人成群地跑来受洗 。” ⑥ 西方学
者 Arnold H .Row bot ham 甚至提到在诏令颁布的次年 , 仅仅耶稣会方面就有超过两万人皈依 ,
这个数字似有所夸大 , ⑦ 但毫无疑问 , 容教诏令颁布后在华天主教会获得了一段短暂繁荣 。 可以
说从康熙三十一年诏令颁布后到康熙四十五年 (1706) 底康熙下令在华传教士以领票方式决定
去留之前的这十五年左右时间里 , 是天主教会在华的一个黄金时期 。
对于在华耶稣会士来说 , 康熙三十一年容教诏令的颁布 , 标志其坚持贯彻先辈利玛窦等人
开创的适应策略获得成功 。鉴于当时欧洲反耶稣会势力对耶稣会士的指责已甚嚣尘上 , 这道诏
令此时颁布正可有效证明耶稣会士在远东传教所取得的辉煌成果 。 耶稣会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回
击欧洲反耶稣会势力攻击的绝佳武器 。因此 , 当容教诏令颁布后 , 在华耶稣会士通过各种渠道
将此消息传递回欧洲 , 而在欧洲的耶稣会同行则更是不失时机将此消息广为宣传 , 使之几遍欧

① 《 中国近事》 , 第 35 页 。
② 李明 :《 中国近事报道》 , 第 363 页 。
③ 《 正教奉褒》 , 第 112 页 。
④ 李明 :《 中国近事报道》 , 第 363 页 。
⑤ 洪若翰 1703 年 2 月书信 , 1704 年 1 月书信 , 《 书简集》 第 1 卷 , 第 284、 316、 326 页 。
⑥ 李明 :《 中国近事报道》 , 第 364 页 。
⑦ A rnold H .Ro wbotham , Missionary and Mandarin , The J esuits at the Court of China , Berkeley and L os
A ng eles :U niver sity o f Califo rnia P ress, 1942 .p .111 .A rnold H .Ro wbo tham 此处未 给出史 料来源 ,
不知何据 。
· 81 ·
历  史  研  究 2006 年第 5 期  

洲 。例如李明曾专门就此致信红衣主教福尔班-让松 (F orbin-Janson), 描绘容教诏令颁布经过 。


后来该信被收载入李明所著 《中国近事报道》 一书中 。 1696 年 《中国近事报道》 出版后获得巨
大成功 , 在接下来的四年之内法文重版五次 , 并有了英文 、 意大利文及德文译本 。① 伴随该书在
欧洲畅销 , 有关容教诏令的内容也在西方广为传播 。1698 年 , 当时担任北京法国传教区司库的
耶稣会士郭弼恩 , 根据在华耶稣会士所提供的材料 , 也编辑出版了 《中国皇帝宽容基督教诏令
史》 一书 , ② 该书出版后 , 很快有多种文字的译本 , 容教诏令也借此扩大在欧洲社会的传播 , 正
如耶稣会士卫方济 (F ran oi s N oë l)所指出的 :“通过郭弼恩神父所写的并已被译成多国文字的
历史 , 欧洲对这一重大事件均已知晓 。” ③
康熙三十一年容教诏令的颁布 , 还引起了欧洲大思想家莱布尼兹的高度关注 。 在容教诏令
颁布后 , 时任北京耶稣会住院院长苏霖撰写了一份详细叙述诏令颁布经过的报告 。 1694 年葡萄
牙耶稣会士金弥格 (Michle de A maral)返回欧洲时 , 将这份报告带回并寄给德国明斯特市主教
顾问科亨海姆 (Ernst Vo n Cochenheim)。1697 年 3 月 27 日 , 该市耶稣会士克雷夫 (Johannes
C lef f)受科亨海姆的委托 , 把苏霖的报告寄给了莱布尼兹 。莱布尼兹 “ 觉得及时发表这份准确
叙述这一天赐良机的文献 , 并且用来与李明神父在他的法文写成关于中国情势的描述中提到的
情况做比较 , 是有益于基督教事业的 … …但愿这些能够更多地激起虔诚欧洲的热情 , 去完成这
一巨大的使命” 。④ 显然 , 正是看了苏霖的报告后 , 促使莱布尼兹决定编辑出版 《 中国近事》 一
书 。⑤ 而莱布尼兹将康熙三十一年容教诏令出版的用意就在于希望能激励欧洲各个皇室 、 教会 ,
“在中国皇帝以国法的形式允许基督教传播后 , 能尽力正确地利用这一上帝恩赐的良机” , ⑥ 派遣
更多的传教士到中国 “收获业已成熟的庄稼” 。⑦ 事情似乎正如莱布尼兹所希望看到的 。“西洋各
” ⑧ 在容教诏令颁布之后几年时间里 , 欧洲天主
会修士 , 闻中国皇帝已弛传教禁令 , 纷纷前来 。
教会向中国派遣传教士人数显著增长 , 其中尤以耶稣会士最为突出 , 从康熙三十年的 29 人 , 增
加到康熙四十年的 82 人 , 加上其他修会的人数 , 到康熙四十年 , 在华西教士的数目已达 144 人 。
这是整个 1580 —1800 年代在华西方传教士人数的最高峰 。⑨ 尽管增长原因是多方面的 , 但康熙
三十一年容教诏令的颁布无疑是个重要的刺激因素 。
与此同时 , 容教诏令的颁布也推动了欧洲反耶稣会势力攻击耶稣会的步伐 。 当耶稣会为自
己取得的胜利而在欧洲广做宣传时 , 自然加深了反耶稣会势力的忌恨 。 他们不愿看到耶稣会在
东方势力膨胀过快 , 就加紧了攻击步伐 。红衣主教福尔班-让松是当时欧洲激烈反对冉森派教义
者的重要人物 , 李明将报道康熙三十一年容教诏令的信件寄给他 , 显然包含有通过这位教会权
势人物之手 , 批驳冉森派教义者对耶稣会攻击的用意 。然而 , 他却没有料到 , 在得知容教诏令
颁布 、 耶稣会在华取得重大成就时 , 罗马传信部也正与巴黎外方传教会中的冉森派教义者结成

① 李明 :《 中国近事报道》 , 第 7 页 。
② Char les L e G obien S .J., Histoire de lédit de l
empereur de la Chine en f aveur de la religion chrétienne
av ec un éclaircissement sur les honneurs que les chinois rendent à Con f ucius et au x morts .1698 .
③ 卫方济 1703 年报告 , 《 书简集》 第 1 卷 , 第 232 页 。
④ 莱布尼兹致读者 , 《中国近事》 , 第 13 页 。
⑤ 《 中国近事》 , 第 3 页 。
⑥ 莱布尼兹致读者 , 《中国近事》 , 第 7 页 。
⑦ 莱布尼兹致读者 , 《中国近事》 , 第 9 页 。
⑧ 萧若瑟 :《 天主教传行中国考》 , 民国丛书本 , 上海 :上海书店 , 1989 年 , 第 1 编第 11 册 , 第 230 页 。
⑨ Nicola s Standae rt , ed .
, Handbook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 Volume One 635 — 1800 , p .301.
· 82 ·
康熙三十一年容教诏令初探

联盟 , 紧锣密鼓地进行反耶稣会的举动 。① 1693 年 3 月 26 日 , 就在诏令颁布一年之后 , 福建宗


座代牧 、 巴黎外方传教会的颜 主教 (Charles M aig ro t), 这位巴黎索邦神学院的博士突然在福
建长乐发布了训示 , 禁止中国礼仪 , ② 由此促使礼仪之争进一步扩大化 。③ 1700 年 , 宣传康熙
三十一年容教诏令的两本重要著作即李明的 《 中国近事报道》 与郭弼恩的 《中国皇帝宽容基督
教诏令史》 也同时被巴黎索邦神学院下令封禁 。④ 这些都不是偶然的 。由此可见 , 康熙三十一年
容教诏令的颁布 , 从一定意义上说加速了中国礼仪之争的进程以及欧洲反耶稣会势力拆散耶稣
会的举动 。

四  余   音

康熙批准容教诏令后 , 当内臣告知徐日 、 张诚等在京耶稣会士准备集体前来谢恩时 , 他


曾经告诉内臣应提醒传教士 “在使用这种许可时要多加慎重 , 好让朕不会收到任何来自官员们
的抱怨 。” 否则他将 “立即取消这种许可 。” ⑤ 此外 , 康熙还直接向前来谢恩的传教士明确表示 ,
“为了天主教的发展 , 应与中华帝国的风俗习惯相适应 。 如果天主教不排斥有关中国的风土人
” ⑥ 可见 , 康熙批准容教诏令只是特定场合下
情 、 朝廷皇权 , 中国人很可能不会排斥基督宗教 。
做出的一种有限度的宽容 。对于康熙来说 , 这种宽容的前提是传教士必须慎重对待容教诏令 ,
严格遵守其先辈利玛窦等人开创的尊重 、 适应中国风俗礼仪的传教方针即利玛窦规矩 , 从而减
少与地方社会之间的摩擦 , 否则他将随时收回这种宽容 。当罗马天主教会在中国礼仪问题上的
争执进一步激化 , 康熙逐渐改变态度 , 实践其上述诺言 。康熙三十一年容教诏令逐步被清廷所
陆续颁发的一系列限教谕令废止 。
康熙四十三年 , 教宗克莱门十一世颁谕 , 正式判定 “中国礼仪” 为异端 , 禁止在华传教士
及教徒举行 祭 祖敬 孔 等 礼仪 。 康 熙 四十 四 年 , 教 宗 特 使多 罗 (Charles-T hom as M ailla rd de
T ournon)抵京 。 次年 , 当康熙得知教宗谕令及多罗来华用意后 , 决定为传教士在华传教事 “一
定规矩” 。⑦ 规定在华传教士以领票的方式决定去留 , 凡愿意遵守利玛窦规矩的 , 可以领取内务
府颁发的票留华传教 , 否则一律逐往广州 、 澳门 。 康熙四十六年 , 当他驻跸苏州时 , 再次强调
了传教士必须遵守利玛窦规矩 :“西洋人自今以后若不遵利玛窦的规矩 , 断不准在中国住 , 必逐

① M alco lm H ay , Failure in the Far East , Why and How the Breach between the Western World and China
First Began , L ondo n:Nevillle Spearman Limited , 1956, p.120 .
② 苏尔 、 诺尔编 :《 中国礼仪之争西文文献一百篇 (1645 — 1941)》 , 沈保义 、 顾 卫民 、 朱静译 , 上 海 :上
海古籍出版社 , 2001 年 , 第 15 — 19 页 。
③ 关于颜 在中国礼仪之争中的角色 , 见 Claudia vo n Co llani, Cha rle s M aigr ots Role in the Chinese Rites
Co ntrov ersy , in D E .M ung ello (ed.
), T he Chinese R ites Controversy :I ts H istory and Meaning , M o n-
umenta Se rica M o no gr aph Series, XXXIII (N ettetal:Stey le r Ve rlag), 1994 , pp.149— 183 .吴 、 韩
琦 :《 礼仪之争与中国天 主教徒 ——— 以福 建教徒和 颜 的 冲突为 例》 , 《 历史 研究》 2004 年第 6 期 , 第
83 — 91 页 。 有关中国礼仪之争大事件历史 , 见李 天纲 :《 中 国礼 仪之争 :历史 、 文 献与 意义》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98 年 ;张国刚 :《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 争》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2003 年 。
④ 阎宗临 :《 传教士与法国汉学》 , 郑州 :大象出版社 , 2003 年 , 第 72 页 。
⑤ 洪若翰 1703 年 2 月书信 , 《书 简集》 第 1 卷 , 第 285 页 。 类似记载见 《中国近事》 , 第 35 页 。
⑥ 《 中国近事》 , 第 35 页 。
⑦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清 中前期 西洋 天主教 在华 活动档 案》 , 北京 :中 华书 局 , 2003 年 , 第 1 册 ,
第 11 页 。
· 83 ·
历  史  研  究 2006 年第 5 期  

” ① 实际上 , 康熙此时已经以领票制对容教诏令加以限制 。 康熙五十六年至康熙六十一年 ,


回去 。
伴随着中西之间在礼仪问题上的争论持续恶化 , 康熙逐步废止容教诏令 , 重申禁教 。 如康熙五
十六年 , 广东碣石镇总兵陈昴上疏请求严禁天主教传播 , 获得朝中大臣支持 , 当九卿向康熙呈
上 “在八旗辖区 、 直隶及各省份以及辽东和其他各地” 严禁天主教的奏折时 , 康熙批示 “ 照此
办理” 。② 康熙五十七年 , 时任两广总督杨琳再度奏请禁止西洋人在各地设堂传教 , 康熙亦批示 :
“依议 。西洋人之处 , 着俟数年候旨再行禁止 。” 这两次禁教批示事实上已经基本废止康熙三十
一年容教 诏令 。 所谓 持票传 教也 已是 有名 无实 。 此后 , 康熙五 十九 年 , 教廷 所派 特使 嘉乐
(Carlo M ezzabarba)抵京请求康熙同意由他管理在华传教西洋人并允准中国传教会遵守教宗禁
约 。 此举遭到康熙严厉申斥 , 表示 “尔天主教在中国行不得 , 务必禁止 。
” 六十年 , 康熙再度朱
” ③ 随着康熙的去世 , 我们未能看到他
批 “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 , 禁止可也 , 免得多事 。
的进一步禁教举措 , 但天主教在华再遭严禁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 。 雍正即位后很快颁令禁教 ,
从此天主教在中国进入所谓百年禁教时期 。 而康熙三十一年容教诏令 , 似乎随着雍正重新确立
禁教政策而被有意识地从康熙朝官方记录中清除 , 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痕迹 。④
鸦片战争爆发后 , 当时中西实力对比已经与康熙时期大相径庭 。 道光二十四年夏秋季节 ,
在法国武力胁迫下 , 法使喇萼呢 (T hé odose-M arie de Lag rené)与清两广总督耆英在澳门 、 广州
谈判 。除了通商问题外 , 双方还就弛禁在华天主教问题进行了多次交涉 。 迫于形势压力 , 耆英
最后不得不同意向道光帝奏请弛禁天主教 。⑤ 此期间 , 法使喇萼呢曾向耆英提供了一份有关康熙
三十一年容教诏令的重要文件 , 作为耆英上奏弛禁天主教的一个主要依据 。⑥ 耆英在是年九月十
一日 (1844 年 10 月 22 日)呈道光帝奏折中详细报告了此事 :
窃照佛兰西夷使喇萼呢请求各款 , 多属必不可行 , 业经逐加驳斥 。 惟天主教弛禁一节 ,
请求甚坚 , 并呈出碑模 , 刊载康熙三十一年礼部议准成案 , 援为口实 , 以致相持不决 。当
经奴才一面将大概情形缮折奏报 , 一面督饬藩司黄恩彤及各委员等连日设法开导 , 逐层驳
诘 。 该夷使仍执前议 , 渎请不休 。 当诘以碑模传自何人 , 得自何处 , 既不能指证确凿 , 何
足为凭 。据称伊呈出碑模 , 乃系先年从中国流传 , 伊国故老素所宝藏 , 由来已久 , 其纸色
字画均可查验 , 实非伪造 。至伊国中昔年并无能书汉字之人 , 亦不解刊石立碑之事 , 何能
凭空撰出 ? 复诘以碑文所载成案 , 即使属实 , 惟事隔多年 , 应以现行定例为准 , 未便执古
例今 。据称以碑文而论 , 中国于康熙年间亦曾禁止天主教 , 因西洋人徐日 等恳请 , 始行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清中前期西洋天主 教在华活动档案》 第 1 册 , 第 12 页 。


② 冯秉正 1717 年 6 月书信 , 《书 简集》 第 2 卷 , 第 191 — 192 页 。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清中前期西洋天主 教在华活动档案》 第 1 册 , 第 36 、 49 页 。
④ 目前所见的康熙三十一年容教诏令中文本 , 包 括立于 北京天主 堂的两 块石碑 , 皆 出自教 会史料 , 似已
不见于包括 《 清圣祖实录》 在内的康熙朝官书 。 清乾隆年间曾任国史馆纂修的 蒋良骐编 《 东华录》 , 内
中多采用批红题本等原始史料 , 价值极高 。 该书节 录了康 熙八年 禁教谕 旨 , 但是却 未见有 康熙三 十一
年容教诏令的相关记载 。
⑤ 关于此次中法谈判及天主教弛禁问题 , 见卫青心 :《 法 国对华 传教政 策》 , 黄 庆华译 , 北 京 :中国 社会
科学出版社 , 1991 年 , 上卷 , 第 245— 419 页 ;张建华 :《 中法 〈黄 埔条约〉 交涉 ——— 以拉 萼尼与 耆英
之间的来往照会函件为中心》 , 《 历史研究》 2001 年第 2 期 , 第 83— 95 页 ;茅海 建 :《天 朝的崩 溃 :鸦
片战争再研究》 , 北京 :三联书店 , 1995 年 , 第 528 — 556 页 ;郭卫东 :《 清朝基督教弛禁的澳门 交涉》 ,
《 文化杂志》 (澳门), 54 (2005), 第 111 — 120 页 , 感谢黄一 农教授告知此文 。
⑥ 关于耆英与喇萼呢之间在天主教弛禁问题上的磋商 , 见 《 法国对华传教政策》 上卷 , 第 340 — 393 页 。
· 84 ·
康熙三十一年容教诏令初探

弛禁 , 佛兰西与西洋同为一教 , 何以于伊国现求弛禁之处 , 不为奏请 。 哓哓辩诉 , 莫可究


诘 。①
从耆英上述奏折可知 , 喇萼呢交给他的实际上是一块康熙三十一年容教诏令的碑文拓片 (即碑
模)。 据此看来 , 在康熙三十一年容教诏令颁发后 , 京城天主教会曾将诏令内容刊石立碑 。 事实
亦是如此 。
现中国国家图书馆存有两方有关康熙三十一年容教诏令碑文拓片 , 一方拓片署 《徐日 题
请保护天主教碑》 , 拓片大小为 184 ×82 公分 , 碑阴则为徐日 墓碑 。 系拓自北京西城区北营房
北街 (马尾沟)教堂 。② 徐日 逝于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四日 (1708 年 12 月 24 日), 葬于栅
栏天主教墓地 。 可能在为徐日 制墓碑时 , 同会传教士于其碑阳刻上了康熙三十一年的容教诏
令内容 , 以纪念其在争取该诏令时所作的贡献 。③ 目前所存该碑拓片文字尚依稀可辨 。④ 另一方
拓片署 《徐日 保卫天主教碑》 , 拓片大小 192 ×76 公分 , 系拓自西城区宣武门南堂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 , 北京图书馆金石组工作人员在收集此拓片时 , 该碑文字已 “剥沥殊甚” 。⑤ 但在 1949
年以前 , 南堂的这块碑文文字似清晰可辨 , 来华西人 Willem A .Gro ot aers 曾将立于南堂此碑文
与另一方顺治御制天主教碑翻译成法文 , 于 1944 年 、 1950 年先后发表 。⑥ 从他所记碑文拓片内
容可知该碑文字包括五个部分 , 即第一部分康熙三十年十二月十六日 (1692 年 2 月 2 日) 徐日
、 安多的奏疏 ;第二部分为十八日 (2 月 4 日) 康熙将奏疏转给礼部议奏的旨令 , 第三部分为
二月初二 (3 月 19 日)康熙给伊桑阿等人的上谕 , 第四 、 第五部分分别为二月初三 (3 月 20 日)
礼部尚书顾八代等的题本和二月初五 (3 月 22 日) 康熙的批示 。 上述徐日 墓碑与南堂碑文字
相同 。⑦ 此外 , 对于康熙三十一年容教诏令立碑之事 , 教会文献中亦屡有记载 。 如原上海徐家汇
藏书楼所藏明清天主教中文文献中有一署名 《入中国传教略记》 文章 , 内云 “康熙三十一年准
凡进香供奉之 人 , 许照常行 走 , 不必禁 止 , 俟命下之 日 , 通行直 隶各省 。 奉旨通行 , 存碑为
记 。” ⑧ 咸丰四年 (1854), 时任直隶主教 、 法国遣使会士孟慕理 (又名孟振声 , Jo seph M artial
Mo uly)曾计划给咸丰帝上奏请求保护在华天主教士与教民 , 并索还 “南北二堂同西人坟地 。”
在该折中 , 孟氏亦摘引康熙三十一年容教诏令 , 并指出 “现在京都宣武门内天主堂前尚存有黄
” ⑨ 此处喇萼呢所呈出的碑模 , 当是拓自上述北京石碑 。
亭龟座缴龙大碑二筒可查 。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清 中前期西 洋天主教在 华活动档 案》 第 3 册 , 第 1289 — 1290 页 ;中国 第一


历史档案馆 、 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 :《清末教案》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96 年 , 第 1 册 , 第 3 页 。
② 徐自强主编 :《北京图书馆藏北京石刻拓片目 录》 , 北京 :书目文献出版社 , 1994 年 , 第 45— 46 页 。
③ 徐日 墓碑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丢失 , 现仅存墓碑拓片 , 见高智瑜 、 马爱德主编 :《 虽逝犹存 :栅 栏 , 北
京最古老的天主教墓地》 , 澳门 特别行 政区政 府文化 局 、 美国 旧金山 大学 利玛 窦研究 所 , 2001 年 , 第
270— 271 页 。
④ 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 :《北京图书馆藏中 国历代石刻 拓本汇编》 , 郑州 :中 州古籍 出版社 , 1989 年 , 第
67 册 , 第 3 页 。 感谢苏明明博士帮助摄制该拓片 。
⑤ 徐自强主编 :《北京图书馆藏北京石刻拓片目 录》 , 第 512 页 。
⑥ 见 Willem A .G ro otaer s, Les anciennes ég lises de Pék in :N an-t
ang .Te xte et traduction des stè les d u
ang (1657 , 1692 ), Bulletin Catho lique de Pé kin 31 (1944), 586 — 599;L es deux steles de
Nan-t
é glise du N an-t
l ang á Pek in , Neue Zeitschrift fǜ r M issionswissenschaft 6 (1950), 246 — 255.感 谢友
人梅谦立博士 (Dr .T hierry M ey nand) 帮助复印该文 。
⑦ 徐自强主编 :《北京图书馆藏北京石刻拓片目 录》 , 第 45— 46 页 。
⑧ 钟鸣旦 、 杜鼎克 、 黄一农 、 祝平 一等 :《 徐 家汇藏书楼 明清天主教 中文文献》 , 台北 :利氏 学社 , 1996
年 , 第 3 册 , 第 1195 页 。
⑨ 钟鸣旦 、 杜鼎克 、 黄一农 、 祝平一等 :《 徐家汇藏书楼明清天主教中文文 献》 第 5 册 , 第 2156 页 。
· 85 ·
历  史  研  究 2006 年第 5 期  

按照法国巴黎外交部档案披露 , 这张康熙三十一年容教诏令碑文拓片是法国遣使会士盛若
翰 (Jean-F erdinand F aiv re) 在中法谈判期间交给喇萼呢的 。① 当时在澳门的法国耶稣会 、 巴黎
外方传教会 、 遣使会等各派天主教修会都曾积极介入中法谈判 , 企图借本国使节抵华谈判时机
压迫清政府 , 重新弛禁天主教 。其中 , 尤以法国遣使会士盛若翰 、 罗神父 (Claude Guillet)最
为活跃 。 此二人都曾往返粤澳两地与清政府官员交涉天主教弛禁问题 , 当 1844 年 9 月间盛若翰
从广州返回澳门后 , 他将 “康熙皇帝于 1692 年颁布的弛教禁上谕副本交给了拉萼泥 。
” 其目的
就是 “请拉萼泥根据这份资料 , 要求中国政府给予传教自由 。” ②
鉴于该碑模 “由来已久 , 其纸色字画均可查验 , 实非伪造” , ③ 说明此碑文拓片并非新近拓
自北京的南堂及天主教墓地 , 而是一块经年已久的碑文拓片 。 那么 , 盛若翰又是怎么拿到这块
旧碑文拓片呢 ? 这里有 几种可能 , 一 种可能是就如 上述奏折中喇 萼呢告诉耆英的 , 该碑模乃
“先年从中国流传 , 伊国故老素所宝藏” , 盛若翰确实得自欧洲巴黎等地旧藏 。 明末清初来华传
教士很懂得金石实物在宗教传播上的价值 , 他们十分注重运用碑刻文献来弘扬天主教 。 明天启
年间陕西出土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之后 , 当时在华教会就曾拓印广为宣传 , 以之作为圣教
入华渊源流传的绝佳证据 。 在短短几年之内 , 欧洲不仅有拉丁 、 葡 、 法等各种主要文字译本 ,
而且在欧洲的耶稣会教堂中已经收藏有大秦景教碑的拓片 。④ 同样 , 当顺治帝为南堂钦赐 《御制
天主堂碑》 时 , ⑤ 汤若望等在华西教士同样拓印流传 , 作为中国皇帝钦褒圣教的标志 。此碑文及
其拓片同样很快流入欧洲 , 德国耶稣会士 At hanasius Kircher 就曾对碑文进行研究 , 并翻译了碑
文大意 , 收录于其 1667 年出版的名著 《中国图说》 (China I l lustrata)中 。⑥ 而且他还将此碑拓
片藏于罗马大学博物馆中 。⑦ 不难想像 , 当康熙三十一年在华耶稣会士费尽心机从康熙获得这道
容教诏令后 , 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既可借皇帝谕旨护教 , 又可表彰本会业绩的大好机会 。 因此
来华传教士在京中天主堂将诏令刊石立碑 , 同时也完全可能迅为拓制碑文拓片 , 带回欧洲宣传 、
收藏 , 就如前述大秦景教碑与顺治御制碑一样 。此后 , 当法国天主教会希望借助本国使节与清
廷谈判弛禁天主教问题时 , 盛若翰等人不难从欧洲巴黎等地得到一块该碑文拓片 , 并适时把它
交给喇萼呢 , 作为谈判的有力武器 。
另一种可能是盛若翰得自中国 (包括澳门地区)。 遣使会士盛若翰于 1836 年 10 月 14 日抵达
澳门 , 1838 年进入江南遣使会传教区 , 1844 年初在蒙古教区传教 。 1846 年返回法国 。⑧ 而 1775
年在华耶稣会被取缔后 , 遣使会曾经接管了耶稣会在华的教区及产业 , 包括北京的南堂及栅栏

① 盛若翰致喇萼呢函 (1844 年 9 月 25 日), 巴黎 外交 部档案 :回忆录 及文 件 , B 卷 , 第 46 面 。 转引 自


《 法国对华传教政策》 上卷 , 第 330 、 404 页 。
② 《 法国对华传教政策》 上卷 , 第 330 页 。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清中前期西洋天主 教在华活动档案》 第 3 册 , 第 1289 — 1290 页 。
④ 耿升 :《 中外学者对大秦景教碑的研究综述》 , 载中国 中外关 系史学 会编 :《 中西 初识》 , 郑州 :大 象出
版社 , 1999 年 , 第 167— 200 页 。
⑤ 有关顺治 《 御制天主 堂碑》 的 研究 , 见祝 平一 : 《金 石盟 ——— 〈御 制天主 堂碑记〉 与清初的 天主 教》 ,
《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第 75 本第 2 分 , 2004 年 , 第 389— 421 页 。
⑥ A thanasius Kircher , China I llustrata , T ransalted by D r .Charles D .V an T uy l fr om the 1677 original
La tin edition (Oklaho me , 1986), pp.95— 96.
⑦ A thanasius K ircher , China I llustrata , p.96.祝平一 :《 金石盟 ——— 〈御制天主堂碑记〉 与清初的天主
教》 , 第 395 页 。
⑧ J.V an Den Brandt , Les Lazaristes en Chine , 1697 — 1935 :notices biog raphique , Pei- P
ing :Imprimerie
des L azaristes , 1936.
· 86 ·
康熙三十一年容教诏令初探

天主教墓地 。① 因此 , 当盛若翰在华活动期间 , 很容易从北京 、 江南乃至澳门地方的天主教会机


构获得一份这样的碑文拓片 。
细读耆英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一日 (1844 年 10 月 22 日) 奏折可知 , 他除在附片中照录喇
萼呢提供的康熙三十一年容教诏令碑文 “恭呈御览” 外 , 还将 “该夷使呈出碑模咨送军机处备
查 。” ② 按当时参与中法谈判的法方代表 、 翻译加略利 (Joseph-Ma rie Cal lery) 日记所记 , 耆英
这样做是为了增强说服道光帝与朝廷大臣不得不同意弛禁天主教的力度 , 当法使向耆英指出康
熙三十一年诏令对清廷弛禁天主教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时 , 耆英即要求法使 “将礼部议奏 、 康
熙御批的原本交出 , 以便向朝廷证明过去曾弛禁天主教” , 而且耆英强调 “务必交出原本 , 因抄
” ③ 这也是耆英将碑模送军机处查核的目的 。 而清廷为了确证此
本不足以使朝廷其他大臣信服 。
事 , 也似曾专门令人前往南堂抄录碑文对照 。 如现台北故宫文献处 《军机处档 · 月折包》 中有
“抄写得西洋堂内康熙三十一年碑文” 抄件 , 内中文字抄自南堂 《徐日 保卫天主教碑》 , ④ 可能
即是其时军机处前往南堂抄碑查核的结果 。
由上可见 , 康熙三十一年容教诏令在道光末年重又被抬出来 , 成为法使胁迫清廷弛禁天主
教的一个重要砝码 。 道光二十四 、 五年 , 在法国兵船迫境的压力之下 , 道光帝不得不逐步下谕
允准弛禁天主教 , 并在 “通行五口地方 , 张挂晓喻” 。⑤ 如此一来 , 天主教自雍正初年正式被严
厉查禁 , 历经百余年后重又得以开放禁教 , 而康熙三十一年容教诏令此时也重新成为道光末年
开放禁教的一个要角 。只是时过境迁 , 康熙批准该诏令宽免禁教时 , 乃是施恩于包括法国耶稣
会士张诚在内的 “远人” , 完全自操主动权 ;到了道光帝时 , 同样一道诏令 , 却沦为喇萼呢等另
一类法国 “远人” 用来胁迫清朝皇帝开放禁教的利器 , 走笔至此 , 真是不由得让人感叹历史的
诡谲多变 。

〔作者张先清 , 讲师 。 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  361005〕

(责任编辑 :宋  超)

① 高智瑜 、 马爱德主编 :《虽逝犹存 :栅栏 , 北京最古老的天主教墓地》 , 第 54 — 62 页 。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清中前期西洋天主 教在华活动档案》 第 3 册 , 第 1292 页 。
③ 加略利 :《 法国使华团外交活动日记》 (10 月 17 日), 第 235— 236 页 。 转引自 《 法国对华传教政 策》 上
卷 , 第 417 页注释 [ 324] 。
④ 台北故宫文献处 《 军机处档 · 月折包》 , 第 2751 箱 , 第 7 包 , 第 4845 号 , “ 抄写得西洋 堂内康熙 三十
一年碑文” 。 见庄吉发 :《 清史论集》 (五),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 2001 年 , 第 198— 199 页 。
⑤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清中前期西洋天主 教在华活动档案》 第 3 册 , 第 1302 页 。
· 87 ·
CO N T EN T S

the T ur f an Ui gurica and Khara Kho to T angut Buddhist tex t s .

Immigrants and Culture in Lin


an during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Wu So ng di (35)
an , the capit al ci ty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 y , m ay be classif ied int o
Im mig rant s to Lin
three g roups :those f ro m the Nor th at t he turn of t he N ort hern and the Southern Song Dy nasty ,
new comers f rom t he Nort h and the No rtheast in t he Southern Song , and t ho se f rom t he So uth .
Inf luenced by the native cult ures of these im migrant s , a mergi ng of cult ures occurred in L in
an .
T he indi genous sout he rn cul ture experienced a shif t t o a cul ture based on nort he rn characteristics
wi th no rthern no madic inf luences .Ho wever , t he lo cal cult ure of Li n
an f inally ev olved into o ne
that w as based m ainly on sout hern charact eri st ics y et bore som e influences f rom nort he rn t radi-
tions of the remo te past .

Demarcation of Grassroots Districts and the Evolution of Cities and Towns in the Jiangnan Area dur-
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with Suzhou as an Example Wu T ao (51)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 y , ci ties and tow ns in t he Jiangnan area w ere at t ached to a cert ain
(都)o rqu"
d u" (区), indi cating that each ci ty and tow n bo re the burden of grain and levee tax es
as did villages .F rom t he mid-Mi ng Dynast y , it g radually became a co mmo n pract ice t o demarcate
areas by cities and t ow ns , the li mit s of w hi ch of ten coinci ded w it h tho se of t he di st ri ct s governed
by o rgans below the level of county , such as xunj iansi (巡检司).F ro m t he mid-Qing Dy nasty ,
local admini st rative operat ions that cente red round t he publi c services o f ci ties and tow ns g ained
an equal stat us w it h the org ans i n charge of g rain and levee taxes , alt houg h t he lat ter had alw ay s
been above t he f o rm er .Ho wever , t he mechanism o fvil lag es go verned by tow ns"as i t is under-
st ood t oday did no t appear unti l the late Qing Dy nasty w hen t ow ns and t ow nshi ps gained aut ono-
m y .T he conflict ari sing f rom thest andards"of ci ties and to w ns in t he Ji angnan area in the early
20th cent ury w as actually an out com e of the changing dem arcatio n of grassroo t s di st rict s over a
long time period .

A Prel iminary Discussion of the Edict of Toleration in the Thirty-First Year of the Kangxi Reign in
the Qing Dynasty Zhang Xianqing (72)
In the 30 year of t he Kangxi reig n , an anti-Chri sti an incident occurred in H angzho u , provi-
th

ding a histo rical o pport unity fo r t he West ern mi ssio naries in China t o urge t he Chinese i mperial
th
court to lif t t he prohibit ion ag ainst Christianit y issued in the 8 y ear o f the Kang xi reign , and re-
st
consider i t s policies concerning Christiani ty .In t he 31 year of t he Kang xi reign , the Edict of
T o le rat ion w as finally issued in respo nse to various influences , creating a relativ ely easy environ-
m ent f or t he activi ties o f Cat ho lic mi ssio naries in Chi na , and draw ing much att ention f rom t he
Euro pean Cat ho lic communi ty .It stimulated f ur ther eff ort s on t he part of Europe to preach
Christiani ty in Chi na .T he Edict of T o le rat ion w as also used as a w eig hty bargaining co unte r by
the F rench envoy Marie Melchio r Jo seph de L agrené in his neg otiat ions w it h Qi Ying , the Go ver-
no r of Guangdong and Guang xi , to press the Chinese imperial court to com pletely li ft t he prohibi-
tion ag ainst Cat holicism .
· 190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