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5

胚胎學 Anatomy

M58 & CM50 3


單元名稱:Development of head and neck (頭頸部發育)

系級:

姓名:

學號:
目錄
A. 概述 .................................................................................................................................................. 1
B. 頭顱的發育...................................................................................................................................... 2
C. Pharyngeal Arches 咽弓 (鰓弓)................................................................................................ 10
D. 各對咽弓介紹................................................................................................................................ 12
E. 咽囊 Pharyngeal Pouches ........................................................................................................... 19
F. 咽裂 Pharyngeal Cleft ................................................................................................................ 21
G. 甲狀腺的發育 Development of the thyroid gland .................................................................. 22
H. 舌的發育 Development of the tongue ...................................................................................... 23
I. 顏面部的發育 Development of the Face .................................................................................. 27
J. 顎的形成 Formation of the palate ............................................................................................. 30
K. 顎裂與唇裂 Cleft palate & lip ................................................................................................... 32
L. 鼻腔的形成 Formation of the Nasal cavity ............................................................................. 33

工作分配表
負責人 工作內容
許天沐 P.1 ~ P.9

邱鈺智 P.10 ~ P.14

陳藝心 P.15 ~ P.22

陳米妮 P.23 ~ P.26


陳冠融 P.27~ P.33

組頭:洪詠威:P.1 ~ P.18
吳哲嘉:P.19~ P.33
時間流
學藝:林耿毅
上課日期:2017/03/28
授課教師:蔡孟宏老師
A. 概述
一、 形成頭部的間葉組織(mesenchyme)源自於:
1. 軸旁中胚層(paraxial mesoderm):體節(somite)、體節元(somitomere),形成:
(1). 神經顱之膜狀部與軟骨部的大部分骨骼
(2). 顱面區所有的隨意肌
(3). 頭部背側區的真皮和結締組織
(4). 前腦以後的腦膜。
2. 側板中胚層(lateral plate mesoderm)形成:
(1). 喉部軟骨(杓狀與環狀軟骨)以及此區域的結締組織
3. 神經嵴(neural crest):
(1). 源自於前腦、中腦、後腦區域的神經外胚層的神經嵴細胞除了向腹側遷移至咽
弓外,也向前側遷移至前腦和眼杯周圍,然後到顏面部。
(2). 在上述區域內,形成臟顱和神經顱的膜狀部、軟骨部的部分骨骼。
(3). 形成此區的其他組織,包刮:軟骨、硬骨、齒質、肌腱、真皮、軟腦膜和蜘蛛
網膜、感覺神經元、腺體的結締組織。
4. (外胚層增厚形成的)外胚層板(ectodermal placodes)
(1). 來自外胚層的細胞加上神經嵴細胞共同形成第 5(V)、第 7(VII)、第 9(IX)、第
10(X)對腦神經的感覺神經節。
二、 頭和頸發育的顯著、主要特徵是咽弓(Pharyngeal arches,早期稱為鰓弓 Branchial arches)
1. 咽弓會有六對。
2. 每對咽弓是由間葉組織(來自中胚層 mesoderm)構成其核心,外面被外胚層(ectoderm)
覆蓋,內側則由內胚層(endoderm)形成的上皮覆蓋著。
3. 會衍生出
(1). 咽囊(pharyngeal pouches)
(2). 咽裂(pharyngeal clefts)

1
B. 頭顱的發育
※預備知識補充:
1. Intramembranous ossification 膜內骨化:

骨頭的生成開始是一層膜,硬骨母細胞(osteoblast)會在膜內堆積,這類硬骨多半是扁
平骨。
上圖:肢芽→間葉細胞凝聚→軟骨生成、軟骨膜形成→軟骨細胞分化產生肥大的軟骨細
胞、生長板形成→血管侵入、骨膜形成、骨前驅細胞

間葉細胞 (mesenchymal cells)在要形成骨頭處聚集,大量增殖後分化變成骨前驅細胞


(osteoprogenitor cell),骨前驅細胞(osteoprogenitor cell) 再增值分化形成硬骨母細胞
(osteoblast),之後母細胞(osteoblast)會分泌製造 bone matrix 圍在細胞外,此時稱為骨細
胞(osteocyte),骨細胞(osteocyte)仍會繼續分泌基質最後變成 bone tissue(matrix+osteocyte)

2
2. Endochondral ossification 軟骨內骨化:

軟骨內骨化:最初由間葉細胞生成軟骨,而硬骨母細胞(osteoblast)會在軟骨中堆積。

3
一、 神經顱:Membranous part 膜狀部、Cartilaginous part 軟骨部
1. Membranous part 膜狀部(flat bones 扁平骨):
(1). 衍生自神經嵴細胞(neural crest)與軸旁中胚層(paraxial mesoderm)。
(2). 來自前述處的間葉(間質)細胞包圍住腦部,並進行膜內骨化(intramembranous
ossification),形成許多具有針狀骨針(bone spicule)的扁平膜狀骨。這些骨針從
初級骨化中心漸漸地往周圍擴散。
(3). 神經顱內的額骨(the frontal)、頂骨(parietals)、顳骨鱗狀部(the squamous part
of the temporal)、枕骨(the occipital),甚至臟顱內的鼻骨(nasal)、淚骨(lacrimal)
也是以膜內骨化的方式形成的。

額骨(b) 頂骨(r)

(b)鼻骨
(b)淚骨 顳骨鱗狀部(b)
(b)顴骨
蝶骨
(b)上頷骨 顳骨巖樣部(r)
(b)門齒部
枕骨(r)
(b)下頷骨
舌骨(b)

喉軟骨(y)
頭顱和顏面部骨骼的模式圖。分化成這些骨的間葉(間質)細胞源自神經嵴(藍色 b)、軸旁中胚
層的體節、體節元(紅色 r)、側板中胚層(黃 y)。

4
骨針 頂骨

額骨
枕骨

鼻骨 頸椎

上頷骨

下頷骨
3 個月大的胎兒顱部,顯示顱部扁平骨內之初級骨化中心所形成的骨針分布。
2. Cartilaginous part 軟骨部(不規則狀骨、base of the skull 顱骨基部)
(1). 形成之初是由彼此分隔開的軟骨所組成,這些軟骨融合在一起,並進行軟骨
內骨化後,頭顱的底部便形成。
(2). 脊索(notochord)最前端界線之前的骨源自於神經嵴細胞(neural crest),這些骨
稱之為脊索前軟骨性骨(prechordal chondrocranium);而位於此界線之後的骨則
來自軸旁中胚層(paraxial mesoderm)的鞏節(sclerotome),稱為脊索軟骨性顱
(chordal chondrocranium)。
(3). 這區的發育主要分為三種軟骨:
(a) prechordal cartilagine:主要發育成篩骨的篩骨體(body of ethmoid bone)
----------以 notochord 為界,上述(a)在 notochord 前,來自神經嵴細胞(neural crest) ---------------
-----------以下(b)(c)在 notochord 之後,來自軸旁中胚層(paraxial mesoderm) ---------
(b) hypophyseal cartilagine:主要發育成蝶骨體(body of sphenoid bone)亦即蝶鞍
(sella turcica)
(c) parachordal cartilagine:主要發育成枕骨基部(base of occipital bone)

5
red

purple

purple

red
Purple

ala orbitalis

blue
ala temporalis

比較以上兩張圖,對照顏色可以知道:紅色的 prechordal cartilagine 會發育成篩骨,紫色的


hypophyseal cartilagine 會發育成蝶骨體,藍色的 parachordal cartilagine 會發育成枕骨基部。

6
※師說:其他顏色的部分會形成另外的一些小的骨性結構,將來形成蝶骨小翼、蝶骨大翼、
顳骨岩部(Periotic capsule)……。
※師說:要發育成蝶骨小翼的稱為:ala orbitalis,要發育為蝶骨大翼的稱為 ala temporalis。

※師說:由此圖可看到中線本來是三群軟骨,發育的結果變成顱底中線的部分骨性結構。

備註:老師那兩張圖課本及網路上皆找不到清晰版的原圖,故附此圖以供參考。

7
二、 臟顱
主要由第一、第二對咽弓(first two pharyngeal arches)發育而成,並被分為膜性臟顱、軟骨性臟
顱。
1. Membranous viscerocranium 膜性臟顱:
(1). 第一咽弓有背側部(dorsal)、腹側部(ventral)。
(2). 第一對咽弓背側部,亦即上頷突(maxillary process)會發育出上頷骨(maxilla)、
顴骨(zygomatic bone)、顳骨鱗狀部(squamous temporal bones)、梨骨(vomer)、
顎骨(palatine)
(3). 第一對咽弓腹側部,亦即下頷突(mandibular process)會發育出下頷骨。不過下
頷骨並非整塊都是膜內骨化而成,與顳骨形成顳下頷關節(TMJ joint)的
mandicular condyle 是以軟骨內骨化形成的。
2. Chondral visceraocranium 軟骨性臟顱:
(1). 第一咽弓的 Meckel 氏軟骨(Meckel’s cartilage )會形成三小聽骨中的錘骨
(malleus)與砧骨(incus)
(2). 第二咽弓的 Reichert 氏軟骨(Reichert’s cartilage)會形成三小聽骨中的鐙骨
(stapes)和莖突(styloid process)

顳骨鱗狀部

顴突
砧骨
顴骨

鐙骨
上頷骨
下頷骨
莖突
Meckel 氏軟骨
莖突舌骨韌帶
舌骨
甲狀軟骨

年齡較大的胎兒的頭與頸的側面觀,顯示參與顏面骨形成的咽弓軟骨衍生物。

8
老師的最後整理,閱讀方向由上到下
(※備註:在此部分共筆中的間葉細胞為課本翻譯,老師上課是說間質細胞,不過網路上也是
翻間葉細胞。)
9
C. Pharyngeal Arches 咽弓 (鰓弓)
一、 在胚胎發育的一開始是有 6 對的咽弓,其中前面 4 對的發育是完整的,第 5 對剛出現就
立即消失了,而第 6 對則是併入到第 4 對當中。
二、 從外型上觀察的話,在第 5 週末的時候就可以很明顯的從胚胎的表層上看出 4 個咽弓。

10
三、 咽弓將來會發育成整個頭、頸部的相關構造,其中包括:
1. 外胚層 (ectoderm):包覆在外層表面,之後發展為皮膚
2. 中胚層 (mesoderm):為其核心,其中通常含有
(1) 血管:之後發育成主動脈弓(弧) (aortic arch),左心室出來的主動脈彎道
(2) cartilaginous rod (skeketon of arch)
(3) 肌肉組織 (muscular component)
(4) 神經 (nerve)
3. 內胚層 (endoderm):內襯在內部表面,之後會形成上皮細胞
4. 神經嵴細胞 (neural crest cell):在胚胎發育的過程當中,會遷移到各個咽弓協助發

說明:將上圖的胚胎作一個水平的切面,就可以轉變為下頁的示意圖

11
D. 各對咽弓介紹
一、 First Branchial Arch 第一對咽弓(Mandibular Arch 下頷弓)
1. 這一對咽弓在發育的時候會分做兩個突起:
(1) 背側 (dorsally):上頷隆凸(Maxillary process/prominence),較小
(2) 腹側 (ventrally):下頷隆凸(Mandibular process/porminence),較大,發育為下頷
骨(下顎骨)的部分

下頷弓

12
※不同的資料有些處標作 Process,有些標作 Preminence。
※上圖中標下頷弓的位置即為下頷隆凸的位置。
2. 發育形成的構造(血管、骨頭、神經、肌肉):
上頷動脈(Maxillary artery)的終末分支(terminal branch):
動脈 顏面部的重要血管,主要支配顳下窩(Infratemporal fossa)內部的相關構造
(之後頭、頸部解剖會再提到)
Maxillary cartilage 形成:
背側
前頷骨/切牙骨(premaxilla bone)
Mandibular (Meckel's) cartilage 形成:
軟骨內骨化
腹側 砧骨(incus bone)和鎚骨(malleus bone)-為三小聽骨其中兩
(主要) 塊
骨性 下頷骨髁狀突(mandibular condyle)
結構 上頷骨(maxilla bone)
背側 顴骨(zygomatic bone)
顳骨鱗狀部(squamous part of temporal bone)
膜內骨化
下頷骨(mandible bone)
腹側 例外:下頷骨髁狀突(mandibular condyle)是經由軟骨內骨
化形成
1. 運動:三叉神經的 Mandibular portion(V3 分支)
腦神經
2. 感覺:三叉神經 V1、V2 分支,負責顏面的感覺

13
1. 咀嚼肌群(mastication muscle)
2. 下頷舌骨肌(mylohyoid)
肌肉 3. 二腹肌前腹(anterior digastric)
4. 鼓膜張肌(tensor tympani):中耳裡面兩塊肌肉其中一塊
5. 顎帆張肌(tensor veli palatine)
※說明:這個部分老師表示哪一些結構是由哪一對咽弓發育而成是沒有邏輯可言的,所
以需要麻煩大家辛苦一點把它記下來。在胚胎的部分花一點功夫來記它的發育來源,相
關的神經、血管支配,將來在大體解剖上會比較輕鬆,區域之間比較好連在一起。
例:軟顎上有 5 塊肌肉,除了來自第一對咽弓的 tensor veli palatine 是由三叉神經的下頷
神經(mandibular nerve),其他來自第四對咽弓之後的 4 塊肌肉則都是由迷走神經(vagus
nerve)支配。

二、 Second Branchial Arch 第二對咽弓(Hyoid Arch 舌骨弓)


胚胎時期的鐙骨動脈(stapedial artery):
動脈
耳後動脈的分支,之後會退化成鐙骨中央的孔洞
主要由來自神經嵴的 Reichert 氏軟骨(Reichert’s cartilage)經軟骨
內骨化所發育而成的:
1. 鐙骨(stapes):三小聽骨之一
骨性
軟骨內骨化 2. 顳骨莖突(styloid process of the temporal)
結構
3. 莖突舌骨韌帶(stylohyoid ligament) –連接上下兩者
4. 舌骨(hyoid-因此名之)的小角(lesser horns) 和上半段(upper
body-舌骨體大部分)
腦神經 主要形成顏面神經(facial nerve):第七對腦神經 CN VII
1. 顏面表情肌(facial expression muscle):口輪匝肌(orbicularis oris)、眼輪匝肌
(orbicularis oculi)、頸闊肌(platysma)…等。只要受顏面神經支配的,皆來自第
二咽弓。
肌肉
2. 二腹肌的後腹(posterior digastric)
3. 莖突舌骨肌(stylohyoid)
4. 鐙骨肌(stapedius):人體最小的骨骼肌,會拉鐙骨以抑制聲音進入內耳

14
三、 第三對咽弓 Third Branchial Arch
骨性結構 1. 源自神經嵴
2. 舌骨的大角(greater horns of hyoid bone)和下體部(lower body)
腦神經 舌咽神經(glossopharyngeal nerve,CN IX)
肌肉 和咽運動有關
支配
1.莖突咽肌(stylopharyngeus)
動脈 主要形成:(血管部分複雜,之後會再提)
1. 總頸動脈(common carotid artery,CCA)
2. 內頸動脈(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根部
四、 第四對咽弓 Fourth Branchial Arch:
骨性結構 1. 來自側板中胚層(lateral plate mesoderm)
2. 和第六咽弓的軟骨部分融合,一起發育出喉部的 9 塊軟骨(主要是第四
對)
(1) 單一:thyroid(甲狀)、cricoid(環狀)、epiglottis(會厭)
(2) 成對:cuneiform(楔形)、corniculate(小角)、arytenoid(杓狀)
腦神經 主要形成迷走神經的上半段喉分支(superior laryngeal branch of vagus nerve,
CN X)
※迷走神經有兩分支,分別來自第四對和第六對咽弓
肌肉 控制咽、喉運動
1. 咽縮肌(constrictors of the pharynx)
2. 環甲肌(cricothyroid)
3. 提顎帆肌(levator veli palatini)(腭帆提肌)
動脈 形成:
1. 主動脈弓(arch of the aorta)
2. 右鎖骨下動脈(right subclavian artery)
3. 原始的肺動脈芽(original sprouts of pulmonary arteries)
五、 第五對咽弓會退化消失

15
六、 第六對咽弓 Sixth Branchial Arch:會形成與第四對類似的構造。
骨性結構 和第四對咽弓融合形成喉部軟骨
腦神經 迷走神經(CN X)下半段的喉返神經(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繞過主動脈
弓由下往上進入甲狀軟骨之後形成喉返支,此稱為下喉神經 (inferior
laryngeal nerve)
肌肉 控制咽、喉運動
1. 喉內在肌群(intrinsic muscles of the larynx),與發聲有關
動脈 1. 動脈導管(ductus arteriosus)
2. 肺動脈根部(roots of definitive pulmonary arteries)

七、 咽弓整理 Branchial Arches Summary

錘骨 砧骨

鐙骨
Reichert’s cartilage 軟骨
顳骨莖突

莖突舌骨韌帶

舌骨體小角
舌骨體上部
舌骨體大角
舌骨體下部
※補充:三小聽骨中的砧骨(Incus)
甲狀軟骨
和錘骨(Malleus)屬於第一對咽弓
環狀軟骨
發育形成,而鐙骨(Stapes)則是由第
氣管環 二對咽弓發育而成。

16
◎考前必看表,考題幾乎都由這個表格出的喔!(原文版 v13 p.279;中文版 v12 p.416)
咽弓 動脈 神經 肌肉 骨骼
1.下頷弓 上頷動脈(Maxillary 三叉神經 咀嚼肌群 前上頷骨、上頷骨、顴
Mandibular artery)的終末分支 (V) 的上頷 下頷舌骨肌 骨、下頷骨、Merkel 氏
(含上頷突 (terminal branch) 支和下頷支 二腹肌前肌 軟骨、錘骨、砧骨、錘
& 下頷突) 腹鼓膜張肌 骨前韌帶、蝶下頷韌帶
張腭帆肌
2.舌骨弓 胚胎時期的鐙骨動 顏面神經 臉部表情肌 鐙骨、顳骨莖突、莖突
Hyoid 脈(stapedial artery) (VII) 闊頸肌 舌骨韌帶、舌骨小角、
二腹肌後腹 舌骨體上部
莖突舌骨肌
鐙骨肌
3 1. 總頸動脈 舌咽神經 莖突咽肌 舌骨大角、舌骨體下部
(common carotid (IX)
artery,CCA)
2. 內頸動脈(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
根部
4 1.主動脈弓(arch of 迷走神經 環甲肌 喉部軟骨(larynx)
the aorta) (X) 喉上分 提顎帆肌 (甲狀、環狀、杓狀、楔
2.右鎖骨下動脈 支 咽縮肌群 狀)
(right subclavian
artery)
3.原始的肺動脈芽
(original sprouts of
pulmonary arteries)
6 1.動脈導管(ductus 迷走神經 喉內在肌群
arteriosus) (X) 喉返分
2.肺動脈根部(roots 支
of definitive
pulmonary arteries)
英文表格中譯版,改自 CM46 M54 共筆

17
18
E. 咽囊 Pharyngeal Pouches
一、 簡介
1. 由內胚層(下圖右外緣曲線部分)發育而來。
2. 本來應該 6 個咽弓之間會有 5 個咽囊,但第五對咽弓不發育,所以第五對咽囊
會消失併入第四對,所以最終有四對咽囊發育。
3. 除了第一對咽囊,其他三對會形成背側面 (dorsal)、腹側面 (ventral)。

19
二、 咽囊的發育
腹側 背側
第一對咽囊 1. 向內凹陷拉長,在第一二咽弓之間形成空腔,稱為耳咽管鼓室隱窩
(tubotympanic recess)
2. 隱窩的遠端擴大成囊狀,稱為原始鼓室腔(primitive tympanic
cavity),未來發育為中耳的鼓室腔(tympanic cavity)
3. 隱窩近端拉長管狀部分發育為耳咽管(auditory tube,
歐氏管 eustachian tube)
*補充:內胚層會發育成咽的部分,耳咽管連接咽和中耳,所以若有
感染會相通。
第二對咽囊 被發育的舌頭取代所以消失 發育成顎扁桃腺(palates tonsil)
第三對咽囊 發育為胸腺(thymus)(退化性淋 形成副甲狀線的下半段(inferior
巴器官,隨著年紀增長會慢慢被 parathyroid gland)
脂肪組織取代)
,會遷移到胸腔
前縱膈區
副甲狀腺共 4 顆,分成上、下排各 2 顆。因為胸腺在發育過程中會遷移,
連帶把背側部分往下帶,所以副甲狀腺下部由第 3 對咽囊發育而來,上
部則由第 4 對咽囊發育。
(見下圖)
第四對咽囊 目前還不清楚 形成副甲狀腺的上半段 (superior
parathyroid gland)
第五對咽囊 大部分會消失,小部分會併到第 4 對咽囊裡面, 形成終鰓體
(ultimo-branchial body),未來會發育為甲狀腺內的 C cell (或稱甲狀腺旁
細胞,可以分泌 Calcitonin)

20
三、 咽囊表格整理
腹/背側(或本身名稱) 發育構造
第一對咽囊 First 耳咽管鼓室隱窩 a.中耳的鼓室腔 (tympanic cavity)
Pharyngeal Pouch (tubotympanic recess) b.耳咽管(auditory (eustachian) tube)
第二對咽囊 Second 腹側(ventral part) 被舌頭取代
Pharyngeal Pouch 背側(dorsal part) 顎扁桃腺 (palates tonsil)
第三對咽囊 Third 腹側 胸腺(thymus)
Pharyngeal Pouch 背側 副甲狀腺下部 (inferior parathyroid gland)
第四對咽囊 Fourth 腹側 未知
Pharyngeal Pouch 背側 副甲狀腺上部 (superior parathyroid gland)
第五對咽囊 (Fifth 甲狀腺內的 C 細胞 (C cell)
Pharyngeal Pouch)
形成後鰓體
(ultimo-branchial body)
F. 咽裂 Pharyngeal Cleft
一、 簡介
1. 由外胚層(下圖左邊外圍細線)發育而來。
2. 6 個咽弓會有 5 個咽裂,其中第五對咽裂會消失,所以共有四對咽裂,但後來第
二三四對會癒合,最終不會形成任何構造,只有第一對有形成構造。
二、 咽裂發育形成的構造
1. 第一對咽裂
(1). 背側部分形成外耳道(external auditory meatus)
(2). 與第一對咽囊發育的中耳相連
(3). 內襯上皮會參與形成未來的鼓膜(eardrum)(補充,老師沒教)

21
G. 甲狀腺的發育 Development of the thyroid gland
一、 發育
1. 甲狀腺是人體最早發育的內分泌腺體,約在受精 24 天後開始發育。
2. 其發育之位置在內胚層,約在舌頭發育位置之後方,形成一囊袋型的結構,稱為甲
狀腺始基(thyroid primordium)
3. 形成甲狀腺始基後,其會隨著胚胎的發育逐漸被拉長,進行遷移的作用。遷移的出
發點為盲孔(foramen cecum),位於前 2/3 舌和後 1/3 舌交界處上一條溝(舌界溝
terminal sulcus,後面舌頭的部分會提到)的正中央,並藉由甲狀腺舌管(thyroglossal
duct)和舌頭相連,並往下遷移至頸部。當甲狀腺移至定位後,甲狀腺舌管便會慢慢
密合消失,只在舌頭上留下盲孔

※注意:老師一再強調雖然甲狀腺形成地點為在氣管前方,但其發源起始位置與舌頭發
育位置差不多
4. 正常情況下,甲狀腺發育時會沿著甲狀腺舌管往下走至其應該生長的位置,但也有
尚未走到便停下來開始發育的狀況。此時頸部便會生出囊型結構腫塊

虛線為甲狀腺遷移路徑
圓圈為甲狀腺可能誤生長處

22
H. 舌的發育 Development of the tongue
一、 舌的結構

1. 舌頭基本結構可分為兩個部分,舌的前 2/3 為舌的本體部(body of tongue),後 1/3


為舌的舌根部(root of tongue)
2. 由於舌體部和舌根部為不同的咽弓所構成,故中間有一 V 字形結構連接並將兩部分
分開,稱為舌界溝(terminal sulcus)
3. 在舌界溝的中央有一個孔,稱為盲孔(foramen cecum),為甲狀腺發育起始的遺跡
4. 舌體部由兩片肌肉性結構所形成,並在中間癒合,故中間有一條裂縫稱為中間溝
(midline sulcus)
二、 舌前 2/3 部(舌體)的發育與起源
1. 於胚胎第四週,於第一對咽弓處會形成三個芽狀突起,稱為舌芽(tongue bud)
2. 其中兩個舌芽為外側舌隆起(lateral lingual swelling),和一個內側隆起(medial
swelling),內側隆起又稱為奇結節(tuberculum impar)

23
舌前部發育過程及時間軸
3. 上圖為舌前部的發育過程圖,下方週數為對照上方圖的大約發育時間。由圖判讀可
知,大約第 6~7 周時,由於兩個外側舌隆起發育較內側隆起迅速,故內側隆起會被
外側舌隆起覆蓋而消失,且兩個外側舌隆起會於中間處癒合(癒合處即為中間溝),
並構成舌前 2/3 部分
三、 舌後 1/3 部(舌根)的發育與起源
1. 舌後部,為舌後 1/3,又稱為咽部(pharyngeal part)
2. 舌後部第 2、3、4 對咽弓的中胚層細胞會在咽弓的正中央形成隆起團塊,第 2 對正
中央的團塊稱為連合部(copula),第 3、4 對所形成之團塊合稱為咽下隆凸
(hypobranchial eminence),連合部和咽下隆凸未來將形成舌後部
3. 下圖為舌後部發育圖,由下圖可知,因咽下隆凸的發育速度快,最終覆蓋並取代連
合部,形成舌後部

舌後部發育過程圖
24
與舌發育相關之構造(取自 M57/CM49 共筆)
四、 會厭(epiglottis)的發育與起源(老師沒有提到,取自 M57/CM49 共筆)
1. 由發育自第 4 咽弓後部的第 3 個正中隆起形成
2. 胚胎中,會厭的後方即為喉入口(laryngeal orifice),其兩側有杓狀隆起(arytenoid
swelling)
五、 舌肌的發育
1. 大部分的舌肌是由枕部體節(occipital somite)的肌纖維母細胞分化而成。在整個脊柱
發育時,C1的體節分為兩個部份─頭端和尾端。其中頭端的部分會併入到枕部體節,
大部分的舌頭肌群即由此處分化出來。
2. 舌部肌組織是受舌下神經(hypoglossal nerve)調控

25
六、 舌乳頭的發育
1. 舌頭的表面有一個個突起的結構,稱為舌乳頭(lingua papillae),舌乳頭的發育約在
胚胎的第八周末期
2. 舌乳頭分為蕈狀乳突(fungiform)、絲狀乳突(long filiform)、葉狀乳突(foliate)、輪廓
乳突(vallate)四種,其分布位置可參考 p.24 的舌頭結構圖
3. 舌乳頭中發育最早、型態最大且數量最少(大約 8~12 顆)的為輪廓乳突(vallate),位
在舌界溝前方,為圓形的結構;而發育最晚(約在第 10~11 周)、數量最多的為絲狀
乳突(long filiform),散佈在舌頭表面
4. 口腔除了具有消化作用外,由於乳頭上有味覺接受器,故還能接受味覺訊息。味蕾
(taste bud)主要位在乳頭內,除了絲狀乳突外,其他舌乳頭上內皆有味蕾。
5. 傳遞味覺的受器在所有乳頭發育完成後開始形成味蕾的構造,約在 11~13 周
七、 舌頭發育相關疾病
1. 舌頭由好幾個不同的團塊發育而成,且每個團塊都有自己發育的快慢。倘若發育得
太快會形成巨舌(macroglossia);發育得太慢會形成小舌(microglossia);舌前不若沒
有確實癒合則會產生舌裂(cleft tongue);而舌底底下黏膜有繫帶,若繫帶過長
(lingual frenulum)對於舌頭也是一種障礙

巨舌 小舌 舌裂 繫帶過長

八、 整理:舌的感覺支配神經對照
部位 神經
一般感覺支配
舌體部 第1咽弓:三叉神經(V3)
舌後部 第3咽弓:舌咽神經(IX)
會厭 第4咽弓:迷走神經(X)
特殊感覺,即味覺
舌體部 顏面神經的鼓索神經分支(chorda
tympani branch of the facial nerve,VII)
舌後部 舌咽神經(IX)

26
I. 顏面部的發育 Development of the Face
一、 概覽
1. 顏面於胚胎第 4 週末開始發育,顏面隆凸(facial prominence)出現,主要含有由神
經嵴衍生出的間葉組織所構成,主要由第一咽弓形成。
2. 顏面隆凸包含額鼻隆凸(Frontonasal prominence/process)、上頷隆凸(Maxillary
prominences)、下頷隆凸(Mandibular prominences),共 5 個團塊來發育,其中上
頷隆凸和下頷隆凸來自第一咽弓,額鼻隆凸則來自腦泡腹側的間葉組織。
3. 原口(Stomodeum)最後形成口腔部。
顏面部於胚胎上的發育位置 塊數 發育形成 隆突發源處
額鼻隆凸 1 前額、鼻樑 原口上緣
Frontonasal prominence 內側鼻隆凸(medial nasal prominences):
人中(philtrum)、鼻嵴(crest)、鼻尖(tip)
外側鼻隆凸(lateral nasal prominences):
鼻翼(alae)
上頷隆凸 2 上臉頰、上唇的外側部分 第一咽弓背側,
Maxillary prominences 原口外側
下頷隆凸 2 下唇、下巴、下臉頰部 第一咽弓腹側,
Mandibular prominences 原口尾側

額鼻隆凸 第一咽弓
上頷隆凸

原口

下頷隆凸

27
二、 鼻及唇外觀的發育 Development of nose & lips
初始
(1) 額鼻隆凸(frontonasal
prominence:最頂端的隆起,只有
單一構造
(2) 上頷隆凸(maxillary prominence)
位於額鼻隆凸下方,左右各一
(3) 下頷隆凸位(mandibular
prominence)位於上頷隆凸下方,
左右各一。

第四週
(1) 額鼻隆凸在兩側有增厚的團塊,
形成鼻板(nasal placode),或稱嗅
板(olfactory placode)
(2) 鼻板來自外胚層,隨後會發育形
成肌肉。

第五週
(1) 鼻板內陷後形成鼻凹(nasal pit),
鼻凹最後會形成鼻腔
(2) 內陷同時,鼻凹周圍形成組織
嵴,後來發育成鼻隆凸
(nasalprominence)
(a) 外側面的稱為外側鼻隆凸
(lateral nasal process)
(b) 內側面稱為內側鼻隆凸
(medial prominence)

28
第六週
(1) 上頷隆凸持續增大,並同時向內側面
生長,將內側鼻隆凸擠向身體正中線。
(2) 外側鼻隆凸未來形成鼻的外側部的鼻
翼(alae)結構。
(3) 內側鼻隆凸和上頷隆凸接近鼻的部分
未來融合形成上唇。
(4) 上頷隆凸與外側鼻隆凸此時被鼻淚溝
(nasolacrimal groove)分隔兩邊

第七~八週
(1) 受到上頷隆凸向內側擠壓的影響,兩
側的內側鼻隆凸融合,同時也和上頷
隆凸互相融合。因此,上唇由兩個內
側鼻隆凸和兩個上頷隆凸組成。
(2) 鼻淚溝底部的外胚層形成實心的上皮
索,不久後,上皮索脫離外胚層,經
過管腔化,上皮索形成鼻淚管
(nasolacrimal duct),而其上端擴大形
成淚囊(lacrimal sac)。

第十週
(1) 當內側鼻隆凸在中線癒合時,則形成
鼻尖、鼻嵴部(nasal tip & crest)及人中
(philtrum)
(2) 外側鼻隆凸形成鼻翼(alae)。
(3) 額鼻隆凸形成鼻樑(bridge),
(4) 在上皮索脫離外胚層後,上頷隆凸和
外側鼻隆凸彼此癒合,鼻淚管從眼睛
的內角直通鼻腔的下鼻道。
(5) 上頷隆凸則擴大形成上唇大部分結
構、頰部(cheek)及上頷骨(maxilla)。
(6) 下頷隆凸形成下唇、下臉頰以及下巴

29
J. 顎的形成 Formation of the palate
顎可用來分隔口腔和鼻腔,發展來源有兩個部分,為兩段式發育
一、 一級顎部/原顎(Primary palate/Medial palatine process)
1. 在第 28 天開始發育
2. 原顎的形成過程
(1). 兩個內側鼻隆凸的深部互相融合形成上頷間節(intermaxillary segment)。
(2). 上頷間節會再發育成上唇的人中(philtrum of the upper lip)、上頷骨的正中部(會
附著四顆門牙)及三角形的原顎(primary palate)區域
(3). 上頷間節的上緣和鼻中隔(由前額凸隆形成)的吻部(rostral portion)相連

二、 二級顎部/續顎(Secondary palate)
1. 在第七到第八週開始發展,並於第三個月完成
2. 續顎的形成過程:
(1). 在第六週時,出現由上頷隆凸產生、位於舌頭兩邊內下側的兩個板狀凸起,稱
作顎棚(Palatine shelf / Lateral palate process)為葉形結構。
(2). 兩邊的顎棚會先在舌的兩側向斜下方生長,第七週時,顎棚會上升至舌上方,
呈水平狀態,並向中線互相融合形成續顎。同時,續顎也會逐漸和鼻中膈以及
原顎的後部作融合,約三個月發於為完整的硬顎
(3). 因此鼻腔和口腔最終被顎部隔開,兩邊癒合後形成顎部後方突起,即懸壅垂
(uvula)

30
※約 6.5 週時,顎棚垂直於舌頭兩側,顎棚向內斜下方生長

※約 7.5 週時,舌以下移至顎棚下方且顎棚成水平狀

※約 10 週時,顎棚互相融合並與鼻中膈相連,在後方形成懸壅垂,門齒孔為原顎與續
顎的交界點

31
K. 顎裂與唇裂 Cleft palate & lip
1. 顏面裂(facial cleft)幾乎都發生在上嘴唇,因為下嘴唇為單一結構
2. 可由門齒孔(incisive foramen)當作前裂(anterior cleft)和後裂(posterior cleft)的分界
點。
3. 前裂:起因於單側或雙側的上頷隆凸與內側鼻隆凸未完全融合或未融合
(1). 側唇裂(lateral cleft lip)(下圖 B)
(2). 裂上頷(cleft upper jaw)(下圖 C、D)
(3). 原顎與續顎的裂隙(cleft between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palate)
4. 後裂:
(1). 裂續顎,簡稱裂顎(cleft secondary palate)(下圖 E):續顎未完全融合
(2). 裂懸壅垂(cleft uvula):續顎後段凸起未完全融合(較輕微)
5. 門齒孔前後皆裂(下圖 F)
6. 正中裂唇(Median cleft lip):罕見畸形,為兩側內側鼻隆凸未完全融合造成
7. 顏面斜裂(Oblique facial cleft):上頷隆凸和外側鼻隆凸融合失敗造成,通常伴隨鼻淚
管外露

32
L. 鼻腔的形成 Formation of the Nasal cavity
1. 第五週時發育
2. 起源於鼻凹(nasal pit)
3. 口鼻膜(Oronasal membrance)將鼻凹與原始口腔(primitive oral cavity)分開(下圖 A、
B)
4. 口鼻膜隨著胚胎發育而瓦解,形成位於原顎後方的原始後鼻孔(primitive nasal
cavity),原始鼻腔和口腔藉此相連(下圖 C),隨著續顎與原始鼻腔的發育,由續顎
取代口鼻膜將口腔與鼻腔隔開,最終鼻後孔(definitive choanae)形成鼻腔與喉部的
交界處(下圖 D)

3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