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M1

1. a 试说明寓言的特征。(5)
教训性- 寓言必定有所教训,或宣讲一个道理,或寄托讽喻。将自己的意思和想法当作绝
对正确的结论要求读者接受。

比喻性- 善喻是寓言的一大特征。设譬的目的在于增强言辞的表现力和伦理的说服力。

精炼性-写得简洁,简短。故事单纯,紧紧围绕寓意来进行。只抓住性格中最本质的一点,
不作细致的刻画。

b. 试加以说明文学教材在小学语文教育的独特教育性。(10)
独特的语言教育。文学教材与实用教材的语言不同。它具有多义性,其含义因读者的生活
体验和想象力的不同而变得十分丰富。文学教材的语言教育通过弹性的,多义的阐释,可
以养成学生对民族语言的丰富感受力和深入理解力。

培养想象力-文学作品具有虚构性,它所建构的世界是超越实在生活的现实,会把学生带
入幻想生活的空间。指导学生以语言为媒介,将文学作品所表现的现实变成真实可感的形
象。这就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过程。学生在文学教材的阅读过程中得到培养的想象力将成
为创造力的泉源。

健全人性对养成- 文学教材并不是仅仅于外在语言形式的文学教育,而是在进行文学语言
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对文学教材的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使
学生探索和思考人生的诸问题,帮助学生实现心灵的成长。

这些教育性是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工具性和思想性无法取代的。我们要自觉清晰地
认识文学教材的独特教育性。
长题
1. 在小学华文教学中,实用体文章的地位和重要性是不可磨灭的。在日常生活中,它以
实际为目的,有固定的格式,语言平实、规范。实用体文章可归类为记叙文、说明文、
议论文和应用文。其中,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记叙文占据的最多数。记叙文阅读囊括
的知识面最广,涉及的东西最多。因此学生记叙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是一个比
较大的难题。
针对以上说明,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记叙文阅读的能力?(20)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
种文体,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和具体的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
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蕴含在具体材料之中的,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的生动描写
来表现的。记叙文的另一特点,就是以记叙为主,采用综合表达方式,包括记叙中的
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等。
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一般记叙文的时候,能把握记叙的要素和线索,理清记叙的顺序,
弄清记叙的人称及表达作用,理解中心和材料的关系,了解详略安排的作用,能辨析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
用对表情达意的作用,能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语言所表达的思
想感情。
阅读教学,疏通是第一步,是最基础的一步。疏通即疏通文章的字词句段,并达到整
体感知的效果。很多时候我们都忽略了最基本的“阅读”,恨不得学生能从一篇文章
中快速地找到问题的答案,是一种应试的目的在培训学生。但我认为这并不利于真正
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因为比起对文章的粗略把握和模式化地答题,我们更希望学生能
从中有所感悟,通过理解形成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我们不
应该忽略汉字的认读书写,文章的吟诵朗读,这是阅读的基本功。“读”在阅读课上
具有理解与感悟的工具化功能,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发现问题。

第二、理解主要包括对文章的字词句段章是否明白,中心是否通晓,作者的情感能不
能把握等等。除此之外,还要结合记叙文让学生逐步理解记叙文类的有关知识,具体
可讲要使学生通晓文章的以下几个方面。了解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
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析掌握贯穿全文的线索。线索是记叙文布局谋篇的
重要因素,是它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串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阅
读记叙文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记叙文的线索主要
有以下几种类型:以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
以行踪为线索,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等等。分析线
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弄清文章的记叙顺序。记叙顺序一般分三类:
顺叙、倒叙、插叙。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顺叙过程通常不是平均用笔直接进行记叙,而是有详写,有略写;有正面写,有侧面
写;有直接写,有间接写。如何处理素材,安排笔墨,采用不同的写法,要根据表达
中心思想的需要和效果来决定。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
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倒叙方法先把事情的结局说了出来,便吸引读者急于了解起因
和过程,对照就比较显著,给人的印象也较深刻。插叙,指作者在叙述主要情节或中
心事件发展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线索,既不依时间顺序而插入有关的另一故事片断
或事件,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
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分析记叙的顺序,可准
确地把握文章的条理、层次,体会不同的叙述方式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第三、理解的过程当然也是学习。之所以把学习“单独”提出,是因为这里强调的
“学习”,是在理解的层面上更上了一个层次。学生应该在读完了一篇记叙文之后,
能够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能够模仿、借鉴、加以灵活运用。在这一阶段,教师的功
能主要在于引导学生,而真正的主角在于学生自身。这是一个开放式的环节,重在培
养学生一种综合能力,是在理解文章基础上的深化。在这一阶段,老师需要引导学生
培养一种鉴赏评价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还可以
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有些作品除了中心人物之外,还有其他人物,分
析时我们既要抓住中心人物,又要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求学生了解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对文中描写对象是歌颂
赞美还是批判讽刺,是喜爱同情还是厌恶憎恨。分析写作技巧。分析记叙文的写作技
巧,除了注意体裁的特点之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从文章的取材方面看,选
择材料是文章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有的文章,作者善于紧紧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从文章结构布局方面看,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要着眼于全文的整体构思,理清文章
的思路、脉络,分析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从文章的表达方式看,可以研究其记叙、
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综合表达方式运用得怎样,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对括描
写、心理描写以及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怎样为表现中心思想服务等。从文章的语言
运用看,可先看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形象性、鲜明性、生动性,成语典故的运用,句
式的变换,修辞方法的运用等等。还有语言风格,有的朴实自然,有的清新流畅,有
的含蓄蕴藉,有的通俗晓畅,有的幽默辛辣等等。

第四、质疑。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就课文发现和提
出问题。学生既可以提出课文理解上的疑难,也可以就课文内容或写作方面进行大胆
质疑,甚至提出改写的意见。学生的质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确有所疑,提出初
读课文时的疑难之处,求得班集体的帮助;二是明知故疑,提出初读课文时自己感到
有价值的问题,供师生思考;三是提出不同见解,对课文或注释发生疑问,望能讨论
解决。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
教师应具备即时组织能力,将学生的众多问题纳入落实课文教学目标的轨道,围绕教
学目标,以学生的质疑为抓手,组织学生有序地研读课文,有效地解决疑难问题。对
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轻易就下结论,或者进行简单地否定,可以先交由学生
进行集体讨论,合作解决,教师也可以作为学习的一员平等参与讨论。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