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2013 開年七大事

2013 元旦日,香港照例有大遊行,所不同者,是今年既有民陣的反梁振英隊
伍,也有撐梁團體的大隊;過去愛國組織在元旦日及七一回歸都曾經組織過慶
祝活動,以「平衡」民間反政府聲音,然而打正旗號撐政府的遊行,今年元旦
應是第一次。

政治組織動員群眾是例行工作,然而專門針對反政府力量,甚至用錢「買人」
參加以壯聲勢,則是脫離正道,以「群眾鬥群眾」的方式制造「有不少市民支持
CY」的假象,更是民主政治劣質化的表現,此風不可長。

最公平的群眾力量展示在選舉,愛國力量在秘密投票且相對而言仍然廉潔的
本地選舉中,仍未能徹底扭轉六四比例(愛國力量得四成選票),他們應該
動員或吸引更多支持者在選舉中投票,進佔議會席位;至於上街示威,如果不
是出於自願而是因「有錢收」而為之,只會造成「政府支持者力量也不弱」的假
象,如此作為,是政治邪路,也誤導北京,希望這種「誘之以利」的遊行組織
者及早收手。有關撐政府遊行的人士如何「付鈔」給參加者的過程實錄,《信
報》在 1 月 2 日有詳盡報道。

2013 年開局,香港似乎仍未擺脫回歸以來「示威之都」的格局,社會充滿戾氣,
反政府力量無論在議會或街頭仍然佔主導,特區政府施政困難重重,高官民望
長期低迷。梁振英的僭建醜聞已暫告一段落,雖擺脫了「下台」危機,然而其公
信力嚴重受挫,形象跌入谷底,很難帶領香港向前發展。

表面上看,港事並不樂觀,然而香港處境不能脫離國際大氣候和中國新領導
層的新政,一年開始,不妨檢視一下 2013 開年七件大事。

第一件,是習李體制登場;新人新風,習李新政的第一炮,是「反腐減貧」。

胡溫十年,中國仍然保持着年均 GDP 兩位數的增幅,經濟規模不斷擴張,胡


溫政府也出台了許多民生政策,包括實現全國範圍的社保、醫保和養老保險,
也取消了農業稅,然而受體制所限──國企襲斷、政府低價圈地然後高價賣地、
以及醫療和教育系統的腐敗,造成貪腐嚴重、貧富差距擴大,物價和房價則不
斷飊升,抵消了民生政策的親民作用。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今年的財政收入將逾 12 萬億(人民幣.下同),
加上賣地收入 3 萬多億,國企和國有銀行的壟斷利潤 5 萬多億,要改善民生,
中國政府並不缺錢;當前中國要解決貪腐和貧富差距,主要是理順制度上的扭
曲,包括土地制度、企業競爭、人口流動、戶籍管理、科研管理等等,這些都可
歸納為社會體制管理改革。

社會體制管理改革,跟國外呼籲的政治改革有本質上的分別,前者主要涉及
行政改革,理順官民之間的權責,人民的權益要得到保障,但政府角色仍不能
缺位,不過要依法管理、減少濫權,而且行政事務要有透明度,也要有一定的
問責機制,公權力要受監督。至於後者──政治改革則關乎黨政分家、管治體制
的分權和制衡,人民可以實踐更大民主權利(主要透過投票權),這些方面,
相信並不在習李改革的議程上,大家切勿混淆,也不宜對政改過份樂觀。

習李新政的「反腐減貧」,除了要應付國內民眾的怨氣,也要應對國外尤其西
方媒體針對中國領導人歛財的揭秘報道──《紐約時報》早前披露了溫家寶總理
家族與平安保險「千絲萬縷」的關係,最近又再爆前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與平
保也有「不尋常往來」;彭博通訊社則在去年 12 月 26 日發出了一系列有關中
共八大元老後代擁有財富數量的文章,整理出 103 名太子黨的資產表和他們
彼此之間的政經聯系,旨在突顯中共治下出現了一個金權一體的新階級;這
些報道的衝擊和殺傷力非同小可,反腐如果不拿出點成績,習李政府難以立威
也無法維持政權的合法性和正當性。

第二件,是未來十年,中國的經濟增長將圍繞城鎮化為中心。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增長都靠三頭馬車,即出口、投資和內部消費,經過
逾三十年發展,出口已漸放緩,無法再回復過去的高增長;投資則有可能造
成資源浪費(大白象工程),也造就了不少貪腐溫床(如鐵道部);唯有內部
消費尚在起步階段,潛力豐厚。

城鎮化是下任總理李克強主催的新政,他從去年 11 月開始就城鎮化發表了一
系列講話,但至今為止,內地仍沒有提出一個完整的城鎮化計劃藍圖。以戶籍
計,內地人口僅得 35% 左右屬城鎮人口,跟發達國家 80% 比較,顯然有一
大段距離,在這段發展過程中,城鎮化帶動的內需非常龐大,足以維持國內經
濟增長的動力。

更重要的是,城鎮化是完全操諸中國手中的內需計劃,發展時間表、體制模式、
管理方法等,皆不受外力「干預」,可完全以「中國特色」進行,擺脫過去出口
帶動增長動輒受外國政府制裁,城鎮化顯然有極大的自主空間。
從 1978 年開始,中國的改革開放可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 1978-1991
年,改革突破點在農村,重點在聯產承包責任制,大量剩餘勞動力轉向城市和
工業。第二階段是 1992-2000 年,突破點是鄧小平南巡,倡導引進外資和國
外先進技術,並以出口拉動增長。第三階段是 2001-201 2 年,突破點是中國
加入世貿(WTO),變身世界工廠,中國不再受最惠國待遇(MFN)困擾,
結果「中國製造」打遍全球,令中國冒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過去三個階段,每一次都要有一個突破點,每一個階段維時在十年左右,然後
其作用就漸漸衰減,需要另尋新路。踏入 2013 年,國家發展策略會否由城鎮
化推動邁向另一個黃金十年,此事關乎中國命運,也牽引着香港的轉型及未來
發展。

第三件,是美國能否度過財政懸崖危機,及量化寬鬆會否在今年結束。

美國參議院在 12 月 31 日期限前兩小時,以 89 對 8 票通過了避免「墮崖」的


議案,使美國中產階級免於加稅,小布殊年代制定的部份稅收減免政策得以
延長,年收入低於 40 萬美元的個人和年收入低於 45 萬美元的家庭稅率保持
不變。

加稅的「懸崖」暫時避開,但 2 月到來的另一期限將觸及 16.4 萬億美元的債務


上限,奧巴馬必須得到國會支持,把法定融資上限提高,否則政府可能無法支
付日常開支。

到了 3 月初,又有另一最後限期,就是 1100 億美元的支出削減,其中半數為


國防項目;到 3 月 27 日,則是政府機構提供資金的短期措施結束日,除非獲
通過延長,否則美國政府將被逼關門。

聯儲局的量化寬鬆雖然令美國經濟漸見起色,但財政懸崖要處理的稅務和財
政衝擊,將更直接左右美國復蘇的步伐,如果家庭稅務無法下降,政府補貼
終止,必會導致消費萎縮;2013 年美國所有加稅及削支帶來的財政緊縮合共
6070 億美元,相等於美國 GDP 4%,其影響力非同小可。

財政懸崖是政治產物,一定可以透過政治妥協解決,對此無須過慮;但是,量
化寬鬆加上財政懸崖,清楚顯示美國這個全球唯一霸權無論在金融、財政、稅
收等各方面都千瘡百孔,所謂復蘇,也不過是暫時喘息,爭取紓一口氣的機會
而已;美國政府過度開支、金融體系過度槓桿化、人民過慣先使未來錢的消費
模式絲毫沒有改變,美元仍然會為各國政府製造問題──尤其亞洲國家,而港
元跟美元掛鈎,則要繼續承受購買力下降的痛苦。

聯儲局繼續把利率維持在零水平,並宣布要直到美國失業率降至 6.5% 以下,


方有改變的可能;換句話說,現在毋須再討論是否會有第四輪、五輪以致更多
的量寬措施,總之聯儲局目標就是要確保流動性充裕、失業情況明顯改善,量
寬才有可能轉向;可以預見,在低息環境下,去槓桿化知易行難,投資市場則
肯定受剌激而火紅,香港要冷卻樓市,只能推出更多行政措施。

第四件,是歐洲債務危機已見轉機。

去年 9 月歐盟新購債計劃出台,直接貨幣交易(OMT)計劃在二級市場無限
量購買成員國國債,以壓低融資成本;隨着歐央行、歐盟和 IMF 合力介入,歐
洲各國全力在政策上協調,解決歐債危機的路線圖漸見清晰,然而歐洲經濟和
歐羅內傷甚深,要恢復元氣必須一段長時間。希臘、西班牙的失業率仍在 25%
高位徘徊,歐盟龍頭法國也自身難保,失業情況正在惡化,社會黨政府大加
「富人稅」,只會令經濟雪上加霜。

歐洲債務危機揭示了歐羅區必須進行徹底改革,在財政、貨幣政策及金融監管
上建立更統一的機制,方可有力領導和監督各成員國;經此一役,歐盟將逐漸
邁向聯邦制,歐洲中央機構將會擴權,以避免各國自行其是。

然而,這是一個極為漫長的過程,英國就表明不願受歐盟「統一指揮」,認為
會打擊倫敦金融中心地位。歐洲疲弱,令美國唯一的全球霸權地位更加鞏固,
也令中國成為唯一可能威脅美國地位的國家。【因篇幅太長,餘下「三件事」明
天再續 ---- 陳景祥】

撕裂說法誇張 福利要拓財源 ---- 2013 開年七大事 .


續篇

第五件,是香港社會利益逐步分化,團體各自歸邊,令政治對立氣氛升溫。

元旦日出現撐梁和倒梁兩批群眾,打着完全不同的訴求上街,沿途兩班人在
相遇時互相指罵,但動口不動手,沒有發生任何肢體衝突,遊行仍然在和平氣
氛下進行。
有評論指,香港社會正在撕裂,不同政見衝突加劇,前景堪虞。事實上,從八
十年代中起草《基本法》開始,本地不同利益團體就開始為自己爭取,具體表
現是要求北京把訴求寫入《基本法》;新界人爭丁權、法律界爭終審法院、工商
界爭政府開支不應超過政府收入……等等,都是利益團體互動的結果;社會
開放,政制加入選舉成份,利益集團之爭只會更加激烈,更加表面化。

回歸初期,難道就沒有挺董派、建制派嗎?他們不願上街,也許是由於認為上
街是影響安定繁榮、破壞社會和諧之舉,故此不願添煩添亂;正如中英談判初
期,親北京工會在批評資本家以及組織工人爭權益活動時也要保持克制,以免
跟中央要保持「香港資本主義五十年不變」的方針有所違背,結果八十年代的
工運由獨立的「基督教工業委員會」劉千石獨領風騷,親北京工會竟成了政府
建制的追隨者;它們回復工會「本色」,也是近十多年間的事;工會為工人爭
利益,是否就等於撕裂勞資關係,令社會分化?

撐建制的勢力聯合起來,保衛自己的利益,這是所有開放社會常見現象,不應
該大驚小怪,現在撐建制組織為人垢病的,是遊行時打記者、喝罵採訪的新聞
界前線人員,有欠文明;至於以派錢或提供其他利益「召集」支持者,更是政
治缺德,如果不加杜絕任由其發展,隨時會淪為選舉買票,侵蝕民主選舉的核
心價值。

泛民經常嘲笑建制派靠阿爺「欽點」,但如果不靠「欽點」,當普選來臨之際,
建制派不組織起來自救,又可以靠誰?早前由立法會內七名議員組成的「經濟
民生聯盟」成立,不少工商界巨頭出面致賀,其中有些直認是出錢支持「經民
聯」的,這些不同政治利益勢力的組合,在其他民主國家早就出現。如果不願
「阿爺」干預,自己又不整合力量,未來可以靠誰?

所謂撕裂,其實不過是利益集團按政治光譜重新組合,各自為自己的利益而戰
按梁振英偏左的施政綱領,反對他的應是工商界、較富裕的中產階級;支持他
的則應該是基層團體、勞工組織及低薪工人,按泛民的政綱,它們應該是梁政
府的支持者。

不同政治利益團體上街表達訴求,未來只會更多,這是香港社會變革的必由
之路,毌須大驚小怪,也不要誇張地視之為社會撕裂;如果未來有普選,香
港人要力爭一個公平公正的選舉制度,大家服從遊戲規則,政府由港人授權任
命,極端的政治勢力自然就會邊緣化。「撕裂」之說,實在是過慮了。

第六件,是北京對香港的政策有收緊趨勢,其中強調主權和聲稱西方勢力干預
介入香港事務,將會影普選設計,以至觸動二十三條立法。

香港順利回歸,按理主權問題已經解決,但從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演繹十八大
之後港澳工作的重點,主要有幾個方面,都提及外力干預,包括:回歸後外
部勢力不時對港澳內部事務說三道四,通過多種方式培養和扶植反對力量,甚
至深度介入港澳當地選舉事務;在特區鼓吹全民公投、城邦自治等有違一國的
言論,社會各界要高度警惕;高度自治不是完全自治,高度自治來自中央授權

由於外交權在中央,要防範外部勢力干預或還擊,只能由北京出面,而香港和
外國接觸在不同層面都極頻繁(留學、經商、旅遊、文化宗教交流等),哪些會
不慎成為「勾結」活動,香港人並沒有什麼經驗;目前情況是否已到立法規範
的地步,要視乎北京的判斷,但 2003 年的二十三條立法是直接促使董建華下
台的原因,現在梁振英民望更低,催他立法,形同催命;在維護國家安全和保
持香港政局穩定之間,北京要作取捨。

然而,為了加強「一國」的權威,張曉明提出要「落實特首向中央負責」的關係,
包括:完善特首向中央政府述職和報告重要情況;完善特首和主要官員任命有
關的制度;把全國人大常委對特區立法的監督權落實好等等。

到底過去在上述工作上有什麼「未完善」的地方,未見張曉明解釋,但既要完
善,標準何在,自然由北京界定;在完善的過程中,北京要彰顯一國的權威,
就意味中央有更大話語權。

老實說,目前本地的自治運動、港獨組織完全不成氣候(有組織舉龍獅旗但接
受訪問時拒絕承認是爭取港獨),如果北京以此為理由逼特區為二十三條立法
就有小題大做之嫌。在政治上收緊,主要考慮應是 2017 年的行政長官普選和
2020 的立法會普選,連串「完善」措施,是為怕普選後政局脫軌失控。中央收
緊,加上「西環治港」陰影籠罩,中港關係很難可以和諧平靜。

第七件,是梁振英即將在 1 月 16 日公布施政報告,在房屋、扶貧等民生上政
府必有大動作,但經濟發展方面,卻看不出梁政府有什麼籌謀。

現在看來,梁振英政府應是一個「民生政府」,卻未必是一個「大有為政府」,
他在民生福利上滿腹大計,但對經濟發展,卻至今未聽他提出什麼高見;跟董
建華不同,董先生除了有八萬五房策、安老計劃、教育改革等之外,還有經濟
轉型、發展創新科技,搞數碼港、鮮花港(從未落實)等經濟發展大計,然而
梁振英對此一些新點子都沒有。
吾友周八駿兄對政情有獨到觀察,他說梁振英在去年 10 月 17 日出席立法會
答問大會時,稱本屆政府施政重點是解決房屋、貧窮、老年社會和環境等四大
民生問題,直至 12 月 21 日赴北京向領導人述職後,才正式將「發展經濟」列
入施政重點。

解決民生問題不難,香港財政儲備高達五千六百多億元,足可應付各項民生
開支,然而,經濟發展可有什麼良策?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上周六的網誌提
醒大家,不要過度着力開拓新產業,做好香港目前的幾大支柱產業也很重要,
它們是香港競爭力所在。

有人演繹,這是曾俊華「抗衡」梁振英要發展新產業想法的「證據」,但是,梁
振英從競選到當選之後,有說過要發展什麼新產業嗎?沒有。曾俊華之言,可
能是事先為他解圍,多於要抗衡他的主張。

梁營在競選前後不斷放風、暗批曾蔭權政府「唔做嘢」,只懂派糖;此說看似理
直氣壯,然而深究剖析,曾政府的所謂「派糖」,其實不少是寬免措施,包括
退稅、寬免差餉、電費補貼、公屋免租,向綜援及傷殘津貼受惠人發放額外津貼
(一個月)等等,上述措施,對有產者是「還富」,對貧困者則是在現行制度
下加碼,增加額外津貼;曾蔭權的確沒有推出新的扶貧措施,但在現有扶貧體
制下,他確實增加了投入的資源。

從 2007-08 年開始,五個財政年度內,政府在上述的寬減免措施加額外津貼,
總共涉及 1370.63 億,平均每年 274 億,但要注意,這筆數目不是全部都用
了出去,很大部份只是政府減免措施令庫房收入減少。

一次過的「派糖」紓困措施,看似欠缺長遠計劃,但福利民生政策要有新猶,
從醞釀到政策落實,往往須幾年時間,大型計劃如強積金從討論到面世,過
程更近 20 年,醫療融資則爭論了近 30 年仍沒有寸進。一次過的紓困措施,是
即時可做、立即受惠的方法,如果梁振英捨此而另有大計,不妨等待他公布
「好消息」。

要為香港開拓新產業,難度更大;梁在競選時說香港可當船舶登記中心、知識
產權中心、認證服務中心等等,當然可做,但是否可成為一門產業?可聘用多
少人?可創造多少產值?如果要成為經濟增長亮點,梁政府就需提供更詳細的
藍圖,不能空口講白話。

香港以目前的經濟結構,要開拓新產業,無可避免要跟內地合作,利用大陸的
資源、市場和營銷渠道,方有做出一點成績的機會,然而一到這個關鍵處,政
府必須處理抗拒中港融合、「背靠祖國」的群眾情緒,在政治上極不正確。

為了突顯他「捍衞香港利益」的形象,梁振英高調提出香港優先、要行港人港地、
拒雙非孕婦,禁內地人在港買樓,但在經濟發展上,特區政府很難跟內地保持
距離,對梁振英而言,這是考驗他的一道難關。

如果發展經濟無方,「民生特首」的資源何來?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