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9

廢除或限縮死刑的實際作法

 修改與死刑相關的法律,廢除法定唯一死刑,或增列死刑判定的條件(限
縮法官自由心證的裁量權),或限縮適用於死刑的罪名(如:與侵害人命無關
的犯罪的死刑規定刪除)。
 在法律裡訂定真正的「永久監禁」(或延長刑期上限),以取代死刑的判決,
也能避免再犯問題。
 延長重大暴力犯罪的平均服刑時間,並有效的監控已假釋或出獄的重大暴
力罪犯(尤其是高再犯率者),以降低不執行死刑的民意阻力。
 法定的死刑備而不用,或技術性的拖延死刑的執刑。(非常上訴、一再更審、
借提為他案之人證等)
 向國際公開宣布停止執行死刑,且以政府命令的方式,宣布停止執行。
 將死刑自法定刑中移除,也就是永久廢除死刑。(但如遇上窮兇惡極、滿手
血腥的殺人兇手時,執政者將背負包庇兇手的惡名。因此有些地區可能迫於民
意而短暫恢復死刑。)

[編輯]論點簡要

[編輯]維持死刑制度的理由

1. 當罪犯行為和罪犯的人格已經到了必須永久隔離的階段,以死刑作為永久隔離之手段
有其必要性。[7][8]
2. 死刑犯的生命權不該凌駕在所有道德價值觀之上,成為衡量人權的唯一標準,導致人
權名聲不彰的國家不執行死刑來博取國際上人權指數名聲,但真正人權受到壓迫威脅
的該國國民的人權卻被漠視這詭異現象。[9]
3. 廢除死刑的人主張罪犯有悔改之可能性,但同時卻未重視到受害者家屬之感受[10][11],且
壓迫被害者家屬寬恕罪犯,無異是對被害者家屬造成二次傷害。
4. 當廢除死刑還未成為國家全體國民的社會共識時,跳過全民共識決定這一階段而以各
種手段逼使政府貿然停止死刑並強迫國民接受死刑廢除,這不符合民主國家之程序[8],
且漠視國家公民之人權。
5. 廢死人士主張死刑判決的上訴的成本之沉重,但卻忽視到終身監禁的食宿、戒護、管理
成本更在其訴訟成本之上,且必須由全體國家納稅人負擔,國家之財政乃合法納稅人
之財產,主張有義務需供養需永久隔離犯人不符合國家體制之合理性,當犯人無悔改
之可能且有終身隔離社會之絕對必要性時,供養此人犯至老死只是浪費國家資源的無
意義行為。[12][13]
6. 各國法律體制國情和國家財富等因素並不相同,不可能完全一致,貿然廢除死刑,造
成司法體制混亂,社會成本誰來負責?
7. 死刑的判定可以非常謹慎:例如僅有罪證確鑿的殺人行為並不會被判死刑,還要符合
行為兇殘等條件,且有多層程序可平反。規定只要有冤獄可能就不得判死刑是應該的,
但當達成此條件時,以微乎極微的冤獄可能性否定死刑並不合理。冤獄問題應從司法警
政體制進行修正,以廢除死刑減少冤獄不但不合邏輯且緣木求魚;若司法警政機關不
願意改進並重罰故意製造冤獄者,只以廢除死刑來應付人民不滿,無法減少人民無辜
被關的機率及恐懼感。[13]
8. 廢除死刑並非國際潮流,雖有不少國家在歐盟的外交壓力下修改或廢除死刑,但亦有
國家在廢除死刑後又再度恢復死刑。[8]國家律法制定應對國民負責,以「國際潮流」盲目
廢除死刑不是民主國家該有之行為,這無視國民之權益。
9. 終身監禁之痛苦只有罪犯本人能體會,未嚐受牢獄之苦的人如何能體會其牢獄嚇阻力?
但給有犯罪意識之人有「殺人不用償命」的觀念卻是有實證可循[9]。

[編輯]廢除死刑制度的理由

1. 尊重生命,保障人權。政府和法律固然該揚善止惡,但「以暴制暴,以死止死」不是好方
法。
2. 司法不公,誤判或冤獄使死刑導致無可挽救的後果(死刑若錯殺冤枉無辜的人,則完全
無法補救);而且政府的黑暗比想像中嚴重,例如台灣在解嚴後仍有數例枉死案例(而
且是在槍決前就知道冤獄可能性極高),個人實難以能保證自己不會在某天莫名其妙
的被誣指成殺人犯。就算遵守科學辦案與嚴格司法審查,死刑仍有誤判可能的;若司法
素質不佳,死刑一定會造成誤殺,近年台灣的江國慶無辜被槍斃,就是其一案例。[14]
3. 死刑具歧視性,在不自由的國家,被判死刑的常為貧窮、少數或弱勢群體,或是用來消
滅、控制異議人士。[15]
4. 不可殺人,以暴制暴並非良策。泯滅人性的殺人魔王也該被期盼悔改與被原諒,沒有人
該死。心懷寬恕比心懷報仇更正面。期待人受相同的死亡懲罰,其實心理也大有問題,
因為死刑無法消除被害者家屬的怨恨。
5. 死刑常被濫用,沒有一套放諸四海的標準判斷何人該死,極易造成社會藉死刑控制、打
壓不同思想(價值觀)者。
6. 死刑造成二度家庭悲劇。塑造很多破碎家庭,讓社會有更多社會問題。
7. 沒有死刑,尚有其他管道補償受害者家屬,且受害者家屬補償和死刑制度是兩回事。[16]
8. 沒有確實的數據表明死刑比無期徒刑更有用。[17]
9. 如果重罪犯少,終身監禁不得假釋的成本分擔給納稅人也只是很小的數目;如果重罪
犯多,是整個社會的失敗(例如缺乏支援體系),納稅人有義務負擔終身監禁不得假
釋的成本,並體悟社會有義務改革以減少重罪犯的產生。
10. 以成本論,就算維持死刑,死刑犯的人數與全部監獄人數比較也是九牛一毛,減少的
成本非常有限。甚至在司法先進的國家,死刑的費用亦不一定終身監禁不得假釋低。[18]
這是因為就算在司法公正科學辦案的國家,仍有多起枉死的先例;死刑判決若不經過
高成本多次反覆上訴,一個誤判就會造成高昂社會成本。
11. 終身監禁不得假釋和死刑一樣有將重罪者與社會隔絕與嚇阻犯罪的效果,[19]且對造成
的侵害較小。[20]歐洲先進國家重視重刑犯人權,建造舒適的監獄環境,可以減少重罪犯
的侵略,教化他們成為更有自信和能力的人,這才是獄政的重點。 [21]
12. 對犯罪者罪行的懲罰,還有很多比死刑更好的替代方案。梅根法案、三振出局條款、充足
而且高品質的司法警政人員、足夠的經費、更生人及輕刑犯的輔導才能遏止重大犯罪;
而且就算維持死刑,應永久隔離的犯人也不是全被判死刑,相較於處死少數死刑犯,
「確實把所有應永久隔離的犯人關到死亡」、「避免犯人在監獄裏面建立犯罪網絡及交換
情報」及「有效監控輔導出獄者」才是更有效的預防方法。人民不能看到死刑就忘了檢視
政府是否對犯罪防制有疏忽。
13. 重刑犯可能知道一些重要的事實,但尚未吐露,不殺他們可能在未來幫助釐清其他案
件,執行死刑可以說是毀滅證物。

[編輯]論點

本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本主題的專業人士參與及協助編輯。

請協助邀請適合的人士,或參照相關專業文獻,自行改善這篇條目。
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見條目討論頁。

支持與反對廢除死刑之論點,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編輯]應報及生命價值
應報理論源於應報思想,二者略有不同。應報思想是較樸素的以眼還眼觀點,認為
「殺人償命」
、「別人砍了我一隻手,就要砍他一隻手」,早期的法律深具此特性,這
導致了冤冤相報,甚至世代的血親復仇。然而,現代刑法已不採用傷害犯人的方式
處罰傷害罪,反而是侵害財產權之罪卻會被剝奪自由,而現今法律已不允許私人採
取報復行動,也沒有「讓法警做出相同惡害行動」的法條,而且殺人未必要求「殺人
償命」,如過失、自衞等因素殺人者也不處死,蓄意謀害者若非惡性重大亦不處死。
也因此廢死方主張為何手段兇殘毫無悔意者,何以獨有不能以終身監禁不得假釋的
處罰而非處死不可之理由?

死刑存續方則提出基於公平正義原則之應報理論:基於公平正義原則,刑罰之強度
當與其造成的損害平衡,大罪不能小罰,小罪亦不能大罰。例如雖然監禁數年的痛
苦度與砍手不等,然而其價值相當;然而,蓄意謀害、賤踏生命侵犯了最根本、最
高的生命價值,唯有死刑才能平衡其損害。死刑的意義即在於宣示生命價值及「不
得剝奪他人生命」之普世價值。禁止死刑如同宣示:「我(殺人者)可以用小於失去
生命的代價,使他人失去生命」
、「我(殺人者)有權享受『不可殺人』的普世價值,
而其他所有人都沒有」
、「我(殺人者)有權享受『生命不被剝奪』的權利,但被我殺
的人沒有」,這違反了公平正義,反而顯示對生命價值的不尊重。[22]。
生命價值也是廢除死刑主張的有力理由,既然普世價值認為「不得剝奪他人生命」,
死刑制度,也就是殺人的制度的存在就會與此發生衝突,禁止死刑如同向全社會宣
示國家應帶頭戒殺,徹底否定殺人的正當性,與自由刑是為了矯正、隔離犯人,財
產刑具備補償、賠償的特質截然不同,企圖運用死刑阻止殺人,如同用汽油滅火,
以血洗血、以髒水洗滌一樣,是極為荒謬的事情,且無實質嚇阻效果可言。而對於
一部分恐怖殺手(如 2011 年挪威爆炸和槍擊事件的兇手或是一些恐怖份子)而言,
被判死刑對其而言,不是懲罰,而是外界對我所作所為的"獎勵"與"肯定","享
受"殉道般的壯烈犧牲,更會有仗着死刑制度來做出掃射殺害無辜路人等恐怖行徑。

廢除死刑方主張,國家不應基於任何目的積極殺人,廢除死刑便是抹消此「積極」性
死刑存在允許社會公開處死一名超出常理的人,變相宣示我們社會接受可以殺害超
出常理太多的人,但「常理」往往是公約的、變動的、不穩定的,造成國家借平息私
人衝突的名義,施行血腥鎮壓,維護恐怖統治。面對國家這個「殺人不用償命」的超
級巨人,任何人都猶如螞蟻,生命在國家手中,生命卑微如草菅,在國家恐怖之中
戰慄,在祈求國家仁慈中苟活。國家的「去強民」以弱民政策,就是要將人民變成國
家容易管理控制的牧羊,堅決消滅桀驁不受馴服的領頭羊,靠的正是享有「肉體」
消滅(殺人)的特權。即使是殺人案件,要不要處死的標準也沒有明確的分界。[23]
廢除死刑宣示了我們的心態與殺人者不同,我們不以殺人犯的心態對待其他人,包
括殺人犯本身,我們尊重每一個生命,不論那個生命人格如何的扭曲和令人難以接
受,我們還是讓包括殺人犯在內的所有生命存留,只是仍應當為自己的罪行負擔刑
事責任,如終身監禁或其他人道處遇方式,[24]

以應報理論主張死刑的存在,會碰到某些國家對於未涉犯故意侵害生命法益(即殺
人),例如毒品、單純綁架、偽幣等,仍有可判處死刑的規定,違背殺人者死的應報
原則(即,殺人者死,不殺人者不死,一命賠一命)。[25]也有人士主張,要廢除死
刑不是修條文,而是設法降低惡性殺害事件,提倡推廣尊重生命的觀念,提供正確
舒解壓力的管道,學習正確的情緒管理。

對此,部分支持死刑的認為,當犯人的危害、心態和言行已經達到需永久隔離的必
要性,且罪證確鑿、經過謹慎評估、符合公平正義之價值原則下,即使未涉奪人性
命,死刑仍是可以採取的必要手段。

[編輯]法理
[編輯]社會契約論
現代民主法治國家是由人民授權成立政府,人民藉由社會契約論決定國家權力的限
度,社會契約論中,每一個社會成員放棄本身部分自由與財產(自然權利)以換取
國家保障下完整的權利。然而,生命權並不是人民可以主動讓渡的權利,所以國家
也無從取得處置、剝奪人民生命的權力。由於人民只讓渡「部分」而非「全部」權利給
國家,所以國家也只能部份的限制人民的自由與財產(自由刑、財產刑)而不得剝
奪「全部」權利。反對死刑的學者以意大利學者貝卡利亞(Cesare Beccaria)、霍布
斯為代表。貝卡利的主張大抵如前所述,而霍布斯則主張國家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
更完整的保護自己,如果國家反過來危害自己的生存,任何人都有權採取任何手段
抵抗逃避。

支持死刑方則採取另一種對社會契約論的解釋,認為人們不反對國家為了他們自己
而剝奪第三人的生命,所以契約中會存在着允許國家為了大多數人的利益(或危機
解除)而剝奪特定第三人生命的條款[26]。然而。若此論點能成立,不可讓渡的權利
還包括人格權,若人格權能夠讓渡,將使人口買賣、奴役人格的契約、法令將能存
在,這種荒謬的推論將會使國家實施奴隸制或歧視、多數暴力、壓迫少數群體也成
為合理,甚至會造成人權、民主、文明的等人性基礎徹底崩盤。而所有容許死刑存在
的解釋都可以用同樣的解釋方法推論允許被現代文明國家均嚴格禁止的蓄奴或歧視、
壓迫少數群體。比如說人們也不反對國家為了他們自己而奴役特定第三人的人格或
歧視、壓迫少數群體,所以契約中會存在着允許國家為了大多數人的利益(或危機
解除)而奴役特定第三人人格或歧視、壓迫少數群體的條款。這樣的情況極易造成
國家能藉此將人民變成國家容易管理控制的牧羊,而使人民的權利遭到架空。

支持死刑方尚能舉出社會契約論之創始者如洛克、盧梭皆支持死刑之存在。 盧梭認
為罪犯得以處死的理由是:

1.在避免未知的危險前,先交託生命與主權者。個人為了避免被殺害,而同意自己
破壞契約時要付出生命代價。
2.破壞法律就不是公民,而是敵人,所以可以處死。

洛克則是認為殺人犯損害的生命法益無法彌補,所以處以死刑是符合自然法的。 若
盧梭的論點是有效的,則同樣也可以用以支持奴隸制:個人為了避免被殺害而同意
自己被奴役、奴役敵人都會是有效的論述,而破壞法律有許多因素,不能簡單以敵
人視之,更不必論處死。 而洛克的論點將會使殺人者只能判處唯一死刑,判處其他
刑罰都是不符合自然法的,會造成情節較輕的殺人(如自衞殺人等)也必須判處死
刑,違背罪責比例原則(何況已被侵害的生命法益已無法彌補,處死犯人並不能讓
被害人死而復生)。

而且洛克與盧梭處於死刑充斥全世界的社會環境下,有可能僅只是為了符合一個普
遍的現象而做的牽強的論述。在當時全世界的國家,包括當時的歐洲幾乎都有死刑,
沒有死刑的國家反而是少數個別例外。是以學者在解釋刑罰時,也有可能因為現存
的現象而有所遷就。但時至今日,除了白俄羅斯外,其餘歐洲國家已全面終止死刑,
世界上實施死刑的國家遠少於廢除死刑的國家。重新思考這些學者的理論是否切合
現代的環境也是很重要的。

國家殺人的特權是否應存在
雖然在憲法上國家屬於人民,但是國家享有殺人的特權,實質上將人民變成國家的
奴隸,任何膽敢違背國家意願的人都將遭到肉體上的消滅。人民並非國家的主人,
而是國家的奴隸。人民連罷工的權利都沒有,更沒有改變國家的權利(煽動顛覆國
家政權罪)。 國家,只是擬制的超個人集合,國家權力屬於行使國家權力的人,國
家享有殺人的特權,實質上是行使國家權力的人借國家之名,借履行職務之名,享
有「殺人不用償命」的特權。他們可以躲到幕後,借國家之名,行特權之實,握有
「生殺予奪」的特權。 因此,國家殺人的特權必需廢除,從而從根本上廢除有人享有
的「借國家之名殺人」的特權。死刑存廢問題辨析

法律邏輯
另有一些廢死方從邏輯的層面辯證:法律規定「不可殺人」,卻以「殺人」處罰違法
者,自相矛盾。反廢死方則認為:公權力之執行與私意執行不可一概而論。若按此
推論,法律規定「不可妨礙自由」,卻以自由刑處置違法者;規定「不可搶奪財物」,
卻以罰金處置違法者……等等,亦自相矛盾,如此所有刑罰皆應廢除,法治將無從
建立。[27] 然而,這類的反駁並沒有理解到生命、人格與自由、財產的本質差異。人的
生命是不可讓渡的、即使主觀想要自殺或請託他人殺害自身,別人也不會因此取得
合法殺害他的權利(如:中華民國刑法「加工自殺罪」),各國也有阻止自殺的相關
社會措施;人的人格也是不可讓渡的、即使主觀想要被奴役、或作為人口買賣的客
體,奴隸主也不會因此取得合法蓄奴的權利。但是相反地,只要簽訂契約,人們可
以主動讓渡部份自由與財產(如:租屋契約的房屋使用規定及租金給付、工作契約
規定勞務內容及薪資給付等、財產捐贈),而國家則可以依據法令而徵兵、收稅、設
立營業、駕駛等證照制度,而不需要個別的簽訂契約。這是這些人權本質上的差別,
從法理上反對死刑就是在強調這個差異。若發生錯判誤判,徒刑、罰金容易救援補
償,而一旦喪失生命卻無從補救。

在中華民國,有人主張死刑違憲[28]。憲法第十五條規定:「人民之生存權、工作權及
財產權應予保障。」而第二十三條規定:「以上各條列舉之自由權利,除為防止妨礙
他人自由,避免緊急危難,維持社會秩序或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者外,不得以法律
限制之。」死刑存置方認為,懲治重大罪行係為維持社會秩序或增進公共利益所必
要者,故非屬違憲;廢死方則認為,二十三條僅允許法律「限制」其「自由權利」,
但死刑「剝奪」生命權(包括建立在生命權上的一切權益),故不合憲。

在台灣,是否違憲的有權解釋機關唯司法院大法官之釋憲多數意見書。而聲請釋憲
必須是確定終局裁判所適用的法律或命令,有牴觸憲法的疑義時,才可由訴訟當事
人提出聲請,也就是唯有定讞的死刑犯有資格對死刑違憲提出釋憲聲請。然而司法
院對於死刑犯所提出針對死刑是否違憲的多次聲請釋憲,均採取嚴格的要式受理。
例如鍾德樹已聲請 3 次釋憲均因不符法定程序而不為司法院受理。[29]死刑方主張,
歷觀中華民國之大法官釋憲案,亦未曾作出死刑違憲之判定。其中具代表性的為
1999 年大法官解釋令第 476 號,該解釋令指出,只要刑罰符合二十三條之正當性,
且符合比例原則,即可侵損自由權、生命權等之相關權利。例如「防範煙毒禍害蔓
延」之目的極其重要,足以構成「買賣煙毒者得處死刑」之理由。[30]2000 年之 512 號
亦重申以上立場。[31]

然而廢死方則主張由於 2009 年立法院通過聯合國人權公約及兩公約施行法後,依


據立法合憲性推定原則,相關死刑法令的環境已經變化,而尚未有配合新法令的大
法官解釋。是以死刑是否違憲的觀點仍然還沒有一個有效的憲法解釋。

誤判、冤案問題
誤判是主張廢死的重要理由之一。相對於自由刑與財產刑,由於死刑完全無法回復,
若因審判瑕疵錯殺無辜者,將是對人權的莫大侵害。據統計,美國的死刑犯中約有
1/7 係誤殺無辜者(未包含當判無期徒刑、有期徒刑等卻被判死刑之「輕罪重判」情
形)。[32]廢死方並主張,死刑具歧視性,在不自由的國家,被判死刑的常為貧窮、
少數或弱勢群體,甚至被政府利用作為消滅異議人士、不當限縮人民權利的工具。
台灣的檢警司法系統並未比美國謹慎可信賴,死刑判決佔人口比例又高於美國,死
刑犯的背景還多為低教育程度男性無業或工人。僅以蘇案、徐自強案、盧正案三個有
爭議的死刑判決而言,即約當現在未執行死刑犯總數一成。在這麼高比例的爭議判
決、明顯的歧視貧窮低教育群體的刑罰下,死刑本身存在就是國民生命危險的來源。

但上段論述又遭反對,認為要司法絕對不產生誤判、冤案問題幾乎不可能,而且陳
義過高,故人民不能任憑國家機器「合法」殺人、侵害人權。因為司法警政系統無能
濫刑,就認為應該繼續讓這個系統繼續害死無辜者,這是不對的。其他冤獄起碼可
以立刻釋放自由過餘生,並對本人給予相當補償,廢死者也從未主張可忽略無期冤
獄等其他冤案問題,然而冤死者的生命已逝,而完全無法弭補。

死刑對犯罪的嚇阻力
認為死刑可嚇阻犯罪的觀念,是主張死刑制度的重要理由,也是多數贊成死刑(或
反對廢除死刑)民眾的想法。

倘若採取功利主義來考慮刑罰嚇阻力的觀點,在其他條件不變下,當死刑判決有嚇
阻力時,可以減少未來國民成為犯罪被害者的機率,這是死刑的效益;但是當死刑
有誤判或濫用的可能時,國民也會被死刑誤殺,所以死刑的不效益除了死刑犯外,
還有可能被誤殺的無辜者。因此,統計執行死刑、死刑誤判率與犯罪率的相關性,
判斷死刑的嚇阻未來犯罪能力,也就是能夠佐證或反駁死刑是否應該存在的理由。
這個觀點一般認為,假若死刑對未來犯罪的嚇阻作用大於死刑誤殺的無辜者,則可
以認為死刑對民眾有保護效果;反之死刑則是侵害人權的刑罰。[33]

[編輯]廢死政府與非廢死政府之犯罪率差異
例如根據美國犯罪防治的統計,所有執行死刑的州整體來說,其犯罪率並沒有低於
廢止死刑的州;在廢止死刑的州,其襲警案件的機率比起保有死刑的州來得低;廢
除死刑的州比起實施的州,其囚犯及獄政人員遭到終身監禁者的暴力攻擊機率為低
[34]

然而此類研究之結論有爭議,因為變因未妥善控制,廢死、非廢死不是唯一變因。
例如平均來看,廢死國家大多為民主指數高、人類發展指數高(實際上未必),因
此造成平均犯罪率低的原因究竟是廢死或民主法治之發展程度提升或不再將某些行
為視為犯罪,無法定論。類似地,美國執行死刑的州集中於南方(約佔全美之
80%),廢除死刑的州則集中於北方。[35]

[編輯]廢死前後之犯罪率變化
澳洲於 1960 年代中期執行了最後一個死刑,但殺人犯罪率長期而言無明顯變化。
英格蘭於 1966 年廢止死刑,廢止後二十年內殺人犯罪率上升了 60%,但上升幅度
遠低於其他犯罪種類,例如暴力犯罪率上升了 160%。尼日利亞的研究亦未發現死
刑減低命案犯罪率之效果。[36]

在美國有一些較複雜、控制數個其他變因的比較研究。比如 1967 年雪林(Sherlin)


比較五組每組由三個相鄰州之殺人犯罪率差異,每三個州之「社會組成、人口結構、
社經狀況」圴儘可能相似,除了至少其中一個州為死刑存置州。對 1940~1955 年之
研究,其結果顯示,這些州的殺人犯罪率與刑存廢無顯著相關。另一個由 Bower 等
人檢視 1919~1969 則指出死刑廢止州較隔鄰的保留州,殺人犯罪率較低。此外還
有許多類似的研究,得到的結果亦不同,但它們都有方法學上的限制與缺陷,而控
制的因子是否恰當也有爭議,無法有效證明死刑之嚇阻效應是否存在。

刑執行數與命案犯罪率之關係
廢死方往往舉曾暫停或減少死刑執行之國家為例,描述減少甚至停止死刑前後犯罪
率無明顯差異[37],據此主張死刑無嚇阻力。

亦有類似研究對歷年之[死刑執行人數]與[命案犯罪率]或[犯罪率]作複迴歸
分析[38],發現二者無統計上之顯著性,或有顯著之正相關。

[編輯]其他研究

 2007 年《紐約時報》提及,死刑嚇阻力的研究沒有一致結果的原因之一是因
為死刑數量太少,大約 300 個謀殺才有 1 個死刑。[39]
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之經濟學家 Naci Mocan 的研究指出,平均每執
行一個死刑可減少 5 件謀殺案,一個緩刑會增加 5 件謀殺案,減少一個死刑會
增加 1 件謀殺案。Mocan 並提到他本人反對死刑,但研究結果顯示死刑有嚇阻
作用。[40]然而亦有批評者認為其前提、資料、方法學不恰當。
 Joanna M. Shepherd 亦為死刑反對者,他在 2005 年發表的研究表示,
1977 至 1996 年的美國,只有每年處決 9 人以上的州,死刑才有嚇阻作用。
[編輯]矯治
廢死方認為,刑罰是基於矯治、再教育的目的,死刑剝奪了他們一切回歸社會的機
會,即使犯人因死刑的衝擊或因各種因素而在獄中徹底悔悟亦然。若以終身監禁
(無期徒刑不得假釋)取代死刑,悔悟的犯人仍可藉由獄中勞動等方式,為社會創
造價值。歐洲先進國家重視重刑犯人權,建造舒適甚至足以媲美高級飯店、渡假村
的監獄環境,可以減少重罪犯的侵略,教化他們成為更有自信和能力的人,這才是
獄政的重點。即使是終身剝奪自由的無期徒刑,也只是剝奪他的身體自由而已,其
餘健康權、生命權、人格尊嚴、部分的財產權、不妨礙教化與秩序前提下所享受的言
論自由、知識與娛樂的自由,也是受到保障的,未來國家也可依據受刑人的表現及
社會政策,重新擬定假釋、減刑、特赦等政策。

死刑方則以為,國家確實應矯治罪犯,然而通常被判處死刑的人犯多為罪行重大之
累犯,又多係假釋再犯,法官評估後認為難以矯治、有與社會永久隔絕之必要,方
處以極刑,故死刑犯悔悟而重回社會之可能性恐怕極低。另一個考量是,若以可假
釋之無期徒刑,或有期徒刑,或任何有重歸社會機會之刑罰取代死刑,他們雖有因
徹底悔悟而回歸社會的機會,然而亦有再犯罪風險,恐難為社會接受。以多數人之
安全與人權,換取少數人之悔悟可能,是否值得?

然而廢死方反駁,在台灣判處死刑的仍有一定比例為無前科初犯,法官仍能評估後
認為有永久隔絕之必要而處以極刑,可見得是否再犯的機率並非法官判刑的關鍵。
因為罪刑法定原則、無罪推定原則,司法系統不應該為了尚未發生的犯罪而進行處
罰。倘若容許司法系統針對某個群體(更生人)犯罪機率較高,就採取刑罰永久隔
離,那是否可以容許司法系統永久隔離犯罪率較高的社會邊緣人及貧窮無業男性?
是否可以容許國家以類似納粹對待猶太人的方式,永久隔離被宣判為社會寄生蟲在
集中營內?此類理論實為歧視壓迫,殊不可取。[原創研究?]

有些死刑支持者認為,死刑無可挽回,又為另一特殊刑種,具有重大性及標示性,
它的強烈衝擊可能讓重罪犯徹底悔悟,並在自己剩餘的人生努力彌補所犯下的錯誤,
讓脫胎換骨的自己以性命來做出對社會有貢獻的事。[41]廢除死刑少了這項衝擊力,
重罪犯徹底悔悟的機會可能減少許多。

隔離罪犯
死刑方認為,死刑有一重要功能是能將重罪犯一勞永逸地隔離,終止他們再對社會
造成危害的可能。即便以終身監禁取代死刑,重罪犯除有越獄之可能,亦可能因日
後法令修改、假釋門檻放寬、大赦特赦等因素重回社會。唯目前台灣的監獄僅用於監
禁受自由刑者(包括有期與無期徒刑),死刑犯在執行前皆監禁於看守所(除死刑
犯外,亦有被告、勒戒犯、收押禁見者),因而死刑犯與自由刑犯有截然不同的管
理方式。中華民國之越獄率極低,綠島監獄目前未有越獄記錄。

國際潮流
根據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的統計,2009 全世界已經有 139 個
國家廢除及不使用死刑(95 國廢除所有死刑,9 國對一般狀態下、非戰時廢除所有
死刑,35 國法律尚未廢除但實際上超過十年未執行死刑);仍維持死刑的只有 58
個國家(這 58 個國家中,只有 18 個國家在 2009 年有執行死刑)。也就是說目前
全球已經有超過 2/3 的國家廢除死刑。某些國家和地區(如:澳門、挪威等)甚至連
無期徒刑都沒有,2011 年挪威爆炸和槍擊事件的兇手最多只會在監獄中待二十一
年,關七年就可外出度周末不受監控。[42]。仍維持死刑的國家和地區包括:阿富汗、
伊朗、古巴、印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索馬里、新加坡、日本、美國等等。其中被
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評比為完全民主自由的經濟高度發展的地區、但仍維
持死刑的,只有日本、美國跟台灣。簡表如下:[43]

各國死刑圖示

顏色註解
*藍:廢除一切死刑 *綠:廢除非特殊時期罪行的死刑(特殊時期包括戰時等) *橙:
實際上(非法律上)已廢除 *紅 :法律規定死刑

死刑存廢狀況 國家數

法律上廢除死刑 95

廢除死刑國家 法律上廢除死刑,但保留在特殊情況下可執行死刑 9 139

事實上廢除死刑(十年以上未執行死刑) 35

維持死刑國家 維持死刑 58
聯合國大會於 2007、2008 兩年通過決議,呼籲全球停止使用死刑。歐盟的官方
立場很明確為廢除死刑,要成為歐盟會員國必須廢除死刑。美洲、非洲也都出現
區域性的文件、宣言,呼籲區域中的國家停止或廢除死刑。

部分廢死方認為,台灣是不是聯合國會員,是政治問題;但要不要因此自外於
國際社群的共識與規範,是道德問題。台灣確實被排除在國際社會之外,其中
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中共的一個中國政策。中國大陸每年死刑執行人數破千人,
因為人數過多且秘密不透明無法確計,國際特赦組織甚至標記為「不詳」,而不
提供確切數字避免外界低估中國死刑執行人數。全球一致討伐中國大陸濫用死刑
人權低落。[44]

死刑方則指出,維持死刑的國家佔全世界人口的 65%[45],而美國、日本皆為
(對內)人權記錄優良的世界強國,且都維持死刑。一些國家廢死並非基於其
實際優點,而是因政治考量,例如歐盟規定其成員國廢死,香港則是在英國殖
民時期隨英國廢死;另外,許多廢死國是基於天主教和東正教的文化背景。因
而,廢死是否真能增進國際地位,值得存疑。

有些人主張,在社會環境到達這些國家的水準以前,不宜廢死。畢竟政策之制
定不宜邯鄲學步,應考量社會風俗民情之差異。

[編輯]國民共識 (民意)
死刑方認為,民意應有權力決定是否保留死刑。當廢除死刑還未成為國家全體
國民的社會共識時,跳過全民共識決定這一階段而以各種手段讓政府貿然停止
死刑(或政府不經過民意的決策而停止死刑)並強迫國民接受要廢除死刑,這
不符合民主國家之程序,且漠視國家公民之人權。台灣的研究顯示[46]:

 無論一般民眾、社會菁英或司法官,贊成死刑存在者皆遠遠多過反對者。
 約有八成之司法官不同意廢除死刑。
 1990 年有 75%、1994 年有 69%,2001 年有 79%的民眾不贊成廢除死刑。
 2006 年有 76%的民眾表示不贊成廢除死刑,24%贊成廢除死刑;但贊成廢
除死刑改採終身監禁的比例為 54%。

此外有研究者認為,有些司法官和學者之所以不同意廢除死刑,或許是因為他
們覺得廢除死刑的時機尚未成熟。學者謝靜琪則以性別差異探討民眾對於死刑
存廢原由,研究顯示「應報主義」的信念可能是兩性支持死刑最重要的原由;而
人道主義的信念則可能是反對死刑的最重要因素。[47]

廢死方則主張,民意不能做為不廢死刑的藉口,類似的荒謬做法有:投票選出
犯罪者、強制沒收充公富有階層財產(侵害財產權)、因為民意不在意而不通過
保護弱勢者的法案及制度、放任污染及違規造成公地悲劇、沒有公共安全必要之
強迫拆遷、核電政策等,大多數民眾未必對此議題深入瞭解,所謂的民意常常
受到資訊不足或錯誤的限制與扭曲。政治領袖是被人民推選出來做決定的,應
該負起教育民眾及引領民意的責任。[48]

更何況民主國家形成政策的常態就是政黨與社會團體在國會引導立法、立法後
政府依法執政;許多政治家也是因為違反民意強推嚴格規範、但讓大眾(包含
受限制者)獲得更大利益後,而獲得尊重。以台灣的政策為例:在汽車普及前
興建高速公路、董氏基金會推動增加強制禁煙區域、環保團體推動垃圾強制分類
回收、嚴苛的汽機車廢氣排放標準、交通部推動騎乘機車強制戴安全帽、高額度
金援台灣高鐵,這些政策在推出前與剛推出時民意(或媒體)往往大力反彈、
也沒有成為國家全體全民的共識,也還是通過實行,也取得相當的效果,多數
民意也在推行成功後發現還好當初有推行、甚至抱怨太晚推行或不夠嚴格,而
改變意向。而台灣要廢除死刑是陳水扁總統、馬英九總統、行政院長謝長廷、蘇貞
昌、法務部長陳定南、施茂林、王清峰等人在公開場合口述或書面聲明的長期目
標,也是民進黨行動綱領的一項,更是 2009 年通過具有國內法效力的公民權
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重要精神。如果連國會通過、總統簽署公布的法令都不
承認是國民共識,那就是根本反對國會主權的代議民主,這才是真正違背了民
主國家形成政策的程序。

與廢死議題更相關的例子是,許多在過去被處死的重大暴力犯罪罪犯,現在的
死刑方也會認為只需終身監禁、會認為應該是更殘忍的殺害人命且惡性極重大
的罪刑才予以處死;這樣的例子可以推斷,死刑方在未來後悔支持死刑的可能
性會不小,廢除死刑應該走在民意之前。

又,許多國家如英國、法國、香港等地在廢除死刑前後,贊成死刑之民意仍居大
多數,尤其在犯罪率增加、治安不佳、重大刑事案件發生的年代,民眾對死刑的
支持明顯增加,隨着政府、政策的引導,才漸漸降低。普遍而言,一般民眾難以
深入了解政策意涵、立法精神,通常會由政黨或是社會團體來引導公意的走向,
也因此民意調查的數字並不足以作為延遲廢除死刑的理由。

但是,也有不少人認為,廢除死刑的反對率其實可以降到很低,只要司法系統
以事實告訴國民「重罪就會重罰」
、「該監視的出獄者就嚴格的終身監視(潔西卡
法案)」
、「惡性最重大的罪犯不可能出獄」
、「真實破案率夠高」及「司法會認錯」,
降低對於惡性犯罪的恐懼,國民就不會這麼的反對廢死。

在台灣,近期有人提出以公投解決廢死議題,而另一些人質疑,目前民意多反
對廢除死刑,除非是為了向全世界宣示支持死刑,公投一項幾乎確定結果的項
目是浪費社會資源(單獨舉辦公投約需九億元;若配合總統大選等全國性選舉
一起舉辦,約需三億元。)。[49]對於公投的態度,法務部表示「不反對」,廢死聯
盟認為「必須謹慎從事。雖然世界各國針對生命權的保障而進行公民投票,幾乎
無前例可循,但廢除死刑推動聯盟仍認為有值得討論的空間。」[50]

[編輯]審判及執行成本
一般人認為,死刑只需幾顆子彈槍決即可了事,而無期徒刑要關押犯人一輩子,
故無期徒刑花費較死刑高,無假釋可能的無期徒刑花費又更高,也認為「為何
要花納稅人的錢養罪大惡極的罪犯?」,據以主張死刑的存續。

刑事追訴成本:在台灣,關押一名囚犯一年約需 20 萬,無期徒刑囚犯平均服
刑年數為 30 年,而死刑犯羈押年數則會因審判程序而拖延甚久,例如徐自強
案便已羈押超過 13 年[51] ,蘇建和案也羈押超過 11 年。死刑若僅論以行刑及關
押戒護的相關成本,在不考慮訴訟審判的卷證成本與其他社會成本下也許相對
較低。然而,在訴訟審判時,律師費、進行訴訟的卷證成本、司法官開庭的成本,
僅僅一個審級的成本就超過百萬,三審定讞成本便已高於行刑的總成本。更何
況在重視人權的民主國家(包括美國、日本、台灣),死刑為求謹慎並防止冤案
發生,往往會提供非常上訴等救濟機制,導致救濟審判成本更為高昂,遠超過
監禁犯人的成本,此問題在美國尤為明顯,據統計,把一個人判死刑並且執行,
在美國大約要花上兩三百萬美金,比無期徒刑貴了好幾倍。部分廢死支持者便
據以主張廢死可減低社會成本。[52]

然而,由於救濟機制的存在,理論上死刑審判應較無期徒刑正確、誤判率亦較
低;又無期徒刑保有事後打官司救濟的機會,可能再增加為數不等的官司成本,
僅比較刑罰執行前的審判,可能有失客觀。目前為止,死刑與無期之審判成本
及審判正確率孰高孰低,尚無確切定論。然而救濟制度的意義是以金錢和人力
換取降低誤判率,本質上與刑種無涉;倘使救濟制度成本過高且證實無法降低
誤判率,應改善的也是救濟制度(即死刑司法程序比照無期徒刑辦理)而非死
刑制度,故考慮刑種時,救濟制度這個變因應受控制。

廢死支持者則主張,重刑犯可能知道一些重要的事實,在未來可能幫助釐清其
他案件,執行死刑有毀滅證據的疑慮,令真相無法澄清,而使司法伸冤成本提
高,若死刑司法程序比照無期徒刑辦理,反而會讓誤判率提高,違背降低誤判
產生的理念。

刑事執行成本:在良好的獄政管理下,依據獄政法規,囚犯仍能藉由從事勞動
為社會再創造價值,生活費可自給自足,至於監禁費用,則是國家絕對必須負
擔的,因為罪犯之所以會從事犯罪行為,國家社會也有一部分連帶責任,也是
刑事政策走向的決定者。現時監所內已經關押許多罪犯,包括殺人犯、性侵犯、
毒品犯、竊盜犯、強盜犯、詐欺犯……等,死刑犯數目甚少,全部處死也無法減
少獄政的固定成本。若實行終身監禁不得假釋而果真造成監獄爆滿,以及管理
費用大增,也是與獄政管理、刑事政策、社會文化、道德價值觀、社會福利等息息
相關。要避免此問題,可讓不具侵害危險性的受刑人,採行非機構處遇、醫療手
段治療因病態心理所造成的問題,甚至對於無具體法益侵害的將之除罪化。死
刑支持方則批評,部分國家的獄政管理不佳,有監獄暴滿、空間不足的問題,
且人力、醫療照護、心理諮商資源亦相當缺乏,令囚犯創造價值恐難實現,若主
張廢死,應先改善獄政問題。

生命的價值與成本的權衡:生命的價值是不能以金錢衡量的,精神疾病患者、
植物人、重症與末期病患、身心障礙者,特定罕見疾病者,本身沒多少生產力,
也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去照顧,即使未來恢復生產力的機率相當低。若以降
低成本做為死刑存續主張的依據,就相當於不想負擔這些照護成本就予以遺棄
任其自生自滅,甚至故意殺害,這是違背文明社會最重要的基本人性,又,綁
匪擄人,若依綁匪的邏輯:「人質可能會逃跑,守着他多麻煩,現在就宰了他
以免夜長夢多。」或「撕票吧,不要留活口,這樣每餐還省一個便當。」對綁匪來
說,自己的便利比人命重要,錢比人命重要,社會能接受嗎? [53]。以方便和省
錢做為死刑存續主張,這邏輯與綁匪無異。同樣地,我們不得因為重罪犯人格
有缺失就剝奪其生命,對於所有生命的尊重,是不能以效益為考量。當多數人
願意多付出金錢心力維護對人的尊重原則,這個原則最終將能消除戰爭、壓迫、
歧視等結構性的傷害,也能一併改善對於精神疾病患者、植物人、重症病患、身
心障礙者的歧視與壓迫問題,達到真正的平等。 [54]

[編輯]心理補償與被害人權益回復
廢除死刑方則主張死刑制度之心理補償作用微不足道,手段與目的之實質關連
性薄弱,法律不應為此理由殺人,要幫助受害者,正確作法是推行實質具體的
補償、扶助、照顧措施,以及改善司法(如:讓被害人也可參與訴訟)解決此問
題。此外,處死犯人對受害者方無實質幫助,反而可能有害,導致加害人拒絕
道歉、賠償。若改為終身監禁或長期徒刑,加害者可透過獄中勞動等方式補償受
害者家屬。而且,刑罰、憤怒、責怪,實際上對於受害者家屬是無法得到真正的
支持與幫助的。

廢除死刑,是要廢除國家執行死刑的特權,即廢除國家殺人的特權,並未取消
人民自衞的權利,當有人肆意剝奪他人生命的時候,當事人正當防衛的權利不
受剝奪,即自衛權不受剝奪。私人之間,實力相差並不大,自衛權的存在,受
害人的反擊,對私人之間的衝突,可以起到必要的恐怖平衡作用。

若加害者在沒有懺悔、道歉、賠償的情形下被槍決,對於受害者家屬來說,不但
無法平復情緒,反而會造成更嚴重的心理陰影,反之,加害者若有主動懺悔、
道歉、賠償,其實也就不需運用死刑這個手段了。一命不能償另一命,執行死刑
無法讓被害人起死回生。更有仗着自己必然會被判處死刑,「要錢沒有,要命一
條」,事先脫產,或本身沒有淨資產,往往放手一搏,做出極激烈的舉動,如:
重犯身上包炸彈,企圖與在場警員同歸於盡[55],或是開着大貨車,在火車要通
過時闖越平交道,造成嚴重的事故,損失數十億新台幣,因為民事賠償往往已
經無力賠償,或是拒絕賠償,只有一具必然火化的遺體而已。
而就刑法的體系來看,使受害者家屬獲得「安心」、「滿意」的心理補償是否為刑
罰執行的主要或正當目的,實有疑問。在現代法律架構下,受害者家屬並無要
求國家必須絕對按其意願,使犯人「伏法」或施予何等種類、程度的刑罰之正當
理由與權利地位。況且對於犯罪之受害者家屬應予補償、關懷與照顧,亦為死刑
支持或反對雙方均不反對之事。從而所謂「受害者家屬心理補償」的觀點,是否
適合作為支持或反對死刑的主要理由,或只是在不執行死刑狀況下用來宣傳儘
速執行死刑的藉口,令人存疑。死刑方執著於死刑而將受害者照顧措施視為主
張廢死者單方之責任,亦讓人難以理解。

要保護人民的權益,應做的是預防犯罪的發生,除正確行為觀念的灌輸外,從
小就要給予真正的愛與尊重,使之不至累積心靈傷害,若心靈傷害已累積多年,
需要的是給予接納、面對、同理、無條件的愛、正確處理與釋放,使心靈能被療癒,
在美國便有一個 MVFHR 的團體即主張:國家不要以被害人之名義處決。

[3]

[編輯]刑罰上限
廢死方主張,如果死刑存在,犯下死罪者若知曉其後果,或在邊際刑罰為零的
情況下,可能不擇手段逃避追捕,例如殺害被害者湮滅證據、襲擊警察、或挾持
路人,造成更多無辜者受害,或者有意自殺者以恐怖攻擊拉人陪葬等,故廢除
死刑有保護受害者和社會之作用。

在台灣,死刑支持者認為,若非先有撕票、襲警、殺害無辜者等兇殘行為,在中
華民國現行實務下,幾乎不可能被判死刑,故此說係因果倒置。[56]又,只要刑
罰有上限,皆會面臨此問題,即便以終身監禁、無期徒刑、X年有期徒刑取代死
刑作為最高刑罰,犯下最高罪刑的惡徒仍有「不擇手段」的問題,唯一的例外是
無上限之肉刑。[57]也有人認為,如果只想避免刑罰上限問題,一味減少刑期,
反而會增加再犯問題,造成更多受害者。不過,如果想要達到永久隔離,有些
國家不是判處「無期徒刑」,而是超高年數的監禁,如菲律賓一名性侵犯,在
2010 年 8 月,被判處 14,400 年徒刑;只要有實質的永久隔離,其實國民不會
真的這麼反對廢死。

對於刑罰上限問題,一部分廢死支持者主張,可取消無期徒刑,以高年數之有
期徒刑取代,假釋門檻根據刑期的特定比例制訂,減刑亦以刪減年數處理,可
減輕刑罰上限的問題。但是這些主張反而成為廢除死刑的重大阻力。

實際上,若以自由刑期取代死刑,邊際刑罰可反映在假釋條件、待遇、權利、福
利、責任負擔、特赦條件、縮短刑期等,可區分不同情況的犯罪者,是解決刑罰
上限的問題的重要措施,但死刑無論如何均為最高限,若想以高痛苦手段執行
死刑,將導致能預見者自殺!

[編輯]立場
有些民眾有將立場二分為「支持死刑」、「反對死刑」的傾向,然亦有許多人抱持
不同的立場,分述如下:

1. 完無條件廢除死刑:這些人多從死刑理據、人權、冤獄、矯治等方面立論,
認為死刑制度有極大之缺陷,甚至直接認定為殺人制度,或是反對國家
殺人的特權,而應無條件廢除。如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58]、國際特赦
組織、歐洲聯盟等
2. 漸進廢除死刑:這些人認為廢除死刑是世界各國應努力之最終方向,
但宜視教育、政治制度、法律、法治是否普及、健全、成熟而定,從減少死
刑宣判、獄政改革等配套漸進為之,以免造成更多社會問題與後遺症。
如佛教界之聖嚴法師[59]。
3. 證據不足,廢除死刑:這些人認為,目前尚無足夠證據證明死刑嚇阻
犯罪之效果優於替代方案(如終身監禁),形同「已知有副作用,且藥
效未知」之「藥物」,故應廢除死刑,以犯罪嚇阻力相當而侵害性較小之
替代方案(如終身監禁)取代之。[60]
4. 嚴格審查重刑犯假釋、赦免:無論是否有維持死刑及終身監禁不得假釋
的制度,嚴格審查犯罪者的假釋與赦免(香港現行做法)是很重要的。
5. 終身監禁不得假釋優先論:這些人認為,無論是否廢除死刑,必須有
終身監禁不得假釋的刑罰。如果有此刑罰,那廢除死刑也不會有負面影
響;就算不廢除死刑,仍然有許多罪不及死、但應該永久隔離的罪犯存
在,不訂定終身監禁不得假釋,只是逼法官在殺人(死刑)及縱放(無
期徒刑可以假釋)之間做選擇,而造成量刑困難。此項刑罰可以同時滿
足支持死刑及反對死刑人士。對支持死刑人士來說,以減少死刑執行來
換取更多罪犯被永久隔離,還算划算;對反對死刑人士來說,這樣的刑
罰可以大幅減少死刑。只是被誣告而判處無期徒刑者可能受害,他們可
能會因為這樣的刑罰而失去假釋機會。
6. 司法公正及司法認錯優先論:這些人認為,目前台灣等部分國家面臨
的最大司法問題是司法不公,廢除死刑與否的影響遠小於提高司法公正
性;目前台灣經常看到許多重罪輕判、輕罪重判及無罪判刑的情況(如
車禍案件經常將無過錯者判刑,法官將自衞行為認定為防衞過當判刑的
情況也常見,這些都是將無辜人民受送往監獄;但是遇到性侵犯或酒駕
肇事者,則會判的很輕);也有許多全台灣都知道是冤獄的案件沒被平
反。司法不公的原因除了部分法官檢警的操守不佳外、更有學長學弟制
讓司法檢警人員不敢挑戰前輩的看法:甚至還有一些操守良好的相關人
員能力不足、觀念錯誤、對重罪犯過於寬厚;另外還有法條過於寬鬆的
情況。本項主張,應大幅修改法條、大幅淘汰不適任人員、重罰惡意誤判
的司法人員、給予司法人員更多訓練、保護及監督、並投入更多資源予以
改進。
7. 贊成或不反對廢除死刑,但反對對重大罪犯的處遇過於寬厚:這些意
見認為,廢除死刑對於財政及嚇阻力的影響很小,重罪重罰才能減少再
犯率及提高嚇阻力,而重罪重罰增加的監獄成本是非常值得的;在另一
方面,廢除死刑可能增加的獄政成本,是遠小於重罪重罰所增加的,因
此可能會支持廢除死刑以減少冤獄傷害、或不認為廢除死刑會造成負面
影響。
8. 證據不足,維持現狀:這些人認為,死刑的存在是既存事實,亦經過
長期時間考驗,除非有明確證據能證明死刑嚇阻犯罪之效果不優於如終
身監禁等替代方案,否則我們不應以犯罪率升高、價值觀混亂等成本作
為賭注。[61]
9. 維持死刑:這些人多從公平正義、嚇阻等方面立論,認為死刑有存在之
合理性與必要性,不應廢除[62];如藝人白冰冰。
10. 增加死刑判決數量:這些人認為應增加死刑判決,不一味的判處死刑
以減輕刑罰上限問題及避免輕罪重罰問題是應該的,有冤獄可能者不執
行死刑也是必要的,但在資源不足、又有太多比重刑犯更重要的生命的
情況下,許多不可能冤死的重犯必須處死,以減輕社會負擔及嚇阻犯罪。
[來源請求]

11. 回覆肉刑(身體刑)論:目前的死刑只是一種安樂死,缺乏嚇阻能力,徒
刑的嚇阻力也不高,這些最多都只有隔離避免再犯的效果;故應該恢復
肉刑,用以處罰惡性重大且罪證確鑿者,並也要執行長時間的徒刑以確
保隔離。如前立委薛凌支持對強暴犯執行鞭刑。
12. 死刑犯執行與否:有人認為「死刑」議題不應與「死刑犯」問題掛鈎,亦
即目前已定讞之死刑犯,若無冤獄或輕罪重罰可能,當依現行法律執行
槍決。[63]然而亦有人認為,既然國家打算走向廢除死刑,對死刑犯執行
槍決是走回頭路。[64]
13. 死刑制度重新設計(將執行死刑的請求權與執行權交予與被害人家
屬):既然認為「殺人償命」是深值內心的價值觀,又不能給予國家殺
人的權利,因此,需重新設計死刑制度,僅被害人家屬有死刑執行請求
權與執行權,國家法院仍以嚴謹刑事程序判決罪名成立,必須經相當期
間後,由被害人家屬再次提出死刑執行請求,才可由被害人家屬親手執
行,不得假手他人,也要受法院嚴格監督,更不能要求其他賠償(即:
賠錢或償命二選一)。死刑存廢問題辨析

[編輯]關於立場相異的反感非議

由於死刑問題牽涉到價值觀的理念問題,許多人會對於立場不同的論述感到情
緒上的反感,諸如憤怒、厭惡、排斥、不屑等等。

[編輯]對廢除死刑團體反感
有些人對廢除死刑團體相當反感,這類批判如下:

 批評廢死團體主張暫停執行死刑是扭曲議題的宣傳。[65]
 許多廢除死刑人士對犯罪受害者方冷漠無情。[66]一般這些觀點認定死刑犯多
次判決確定就是罪大惡極,而廢除死刑團體只幫被告說話,替罪犯脫卸責
任,也就是無視呼求司法正義的共犯。而廢死主張者主張被害人家屬原諒、
寬恕"殺人兇手"才能走出傷痛,對這些人來說就等於是逼迫家屬放棄公平正
義,也是冷漠無情的表現。
 一些人抱持着應對犯罪者嚴厲懲罰或隔離的態度,認為對犯罪者的寬容,
必須建立在他們絕不再犯及有補償受害者的前提下。易言之,不能允許罪犯
再犯,可以不處死刑但是該永久隔離的就該永久隔離。並因而對一些廢死人
士主張最高刑罰為「無期徒刑,但假釋條件更嚴格」即可,非常不滿反感。並
將司法警政系統長年縱放或輕判強暴犯、酒醉肇事者的印象投射到廢死團體
的主張(雖然司法警政系統跟廢死團體是兩回事)。[67]
 利用非常上訴及釋憲等途徑無限拖延死刑之執行[68]
 現行法律對聲請非常上訴及釋憲都沒有次數的限制,廢死團體有利
用漏洞之嫌。[69]
 無差別辯護,而非只替判決有瑕疵者辯護,以廢死的價值觀淩駕一
切,顯得無視公平正義。[70][71]
 不尊重死囚意願:有些死刑犯一心求死,亦不願簽署釋憲申請,廢
死團體卻無視於此,甚至請家屬代簽。[72]
 一味以世界潮流自居,不考慮本地國情、主流社會價值觀,廢死團體常以其
身處社會地位與道德正確優勢發言,向他國施壓要求廢除死刑,干涉他國
司法主權,讓民眾感覺與社會脫節,並認為不被尊重。[73]
 即使是歐洲多數國家都廢除死刑,但其實這些國家也歷經了很長的
時間才將死刑給成功廢除,但廢除死刑團體刻意忽略歐洲國家廢除死刑
的過程,只是一味的要政府趕快學習歐洲廢除死刑。
 廢除死刑團體一再宣稱廢除死刑國家的治安能得到改善,但卻不提
有部份廢除死刑的國家曾因國家陷入動亂又再度恢復死刑制度的事。[74]
[75][76]

 刻意將民主國家與獨裁國家的死刑制度混為一談來要求各國廢除死
刑,但其實兩者之間還是有差別的(包括審判透明度或是死囚人權......等
等)。以台灣、日本、美國為例,死刑執行前有多道安全手續,如:更審、
非常上訴、申請釋憲…等,必須耗費許多時間才能執行死刑。[77]
 以法律專業壓制社會其他聲音,如盧映潔遍告網友事件,即被認為
「有心胸原諒死刑犯,卻沒心胸寬恕網友」,「憑恃自身的法律知識來恫
嚇他人」。[78]
 對於冤罪的訴求應該是提升司法鑑識品質,而非廢除死刑。
[編輯]對主張維持死刑人士的反感
對於主張維持死刑的人士感到反感的人士,有如下的批判:

 部分人士以恐嚇威脅、人身攻擊、騷擾的手段表達其主張。[79]
 不關心政策前因後果,將本身對於現行死刑政策演變的無知歸咎於政府及
廢死團體缺乏公共溝通、形成共識,沒有做到議題公共化。
 一味將死刑犯推定為樂於犯罪、永不悔改的惡徒,忽視其可能被歧視、冤枉、
控制力減弱或其他狀況等無可奈何的背景,或是在特定的情境下犯罪,等
於有罪推定。
 混淆死刑制度與被害人權益保護的關係,將支持死刑制度等同於支持受害
者家屬,將反對死刑制度等同於不支持受害者家屬,將廢除死刑制度當成
被害人對加害人的原諒,卻未具體探討實質的救援扶助補償政策[80]。這種態
度很容易忽略實質的救援扶助補償。
 一味堅信僵化的殺人償命應報觀,且不接受其他觀點,甚至以此打壓持不
同意見者,而對於未涉侵害他人生命的犯罪,並未給予同等比例的看待
(即:殺人者死,但未涉殺人者不一定不死)。
 過分自信的認為司法體系不會發生誤判冤枉、濫權殺人、違反程序正義與無
罪推定原則的情事,一副事情絕對不會發生在我身上的態度。
 高估、誇大死刑嚇阻犯罪的功能,給人「只有多用死刑,才能讓社會長治久
安」的錯誤印象。
 仗着民意多數優勢自居,並藉此攻擊及控制社會價值觀,企圖逼迫社會接
受已證明為錯誤、無效的過時觀念[81]。
 處死死刑犯可能節省的獄政成本,遠低於各種為維護治安所增加的成本
(如重罪重罰、嚴格監控高再犯率前科者),以經濟因素支持死刑會誘導其
他為了經濟利益而不顧生命(如:為了利潤忽視勞工安全,事故發生後脫
產滅證卸責)的觀念是合理的。
 支持擴張司法權力的死刑、卻不信任司法制度,缺乏內在一致性。
 將廢除死刑制度直接連結成原諒殺人犯,或是縱容殺人行為,實際上原諒
殺人犯與否及死刑制度的存廢是完全不同的事情。
 情緒性發言,如"把你的親人殺了,看你還廢不廢死刑;保障你的權益,哪
我的權益誰來保障"這類言論,在網絡論壇上隨處充斥。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