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

實驗器材

實驗步驟
沸騰曲線

Newton’s Law of Cooling: h = Φ / ΔT


數據處理

加熱棒表面積(m^2) 0.0018
室溫(dec): 25.5
室壓(kPa): 100.5384

公式 Φ=Q/0.0018 avg.∆T=(∆T1+∆T2)/2 ∆T1=T0-T2 ∆T2=T0-T2 h=Φ/ ∆T


壓力(kPa) 140 上面那台 下面那台 作關係式用:取前半數據!
Q(W) Φ(W/m^2) avg. ∆T(℃) ∆T1(℃) T0(℃) T2(℃) ∆T2(℃) T0(℃) T2(℃) h(W/m^2-K)
log (∆T) log (h)
84 46666.66667 0 0 0 #DIV/0! #NUM! #DIV/0!
104 57777.77778 0 0 0 #DIV/0! #NUM! #DIV/0!
124 68888.88889 0 0 0 #DIV/0! #NUM! #DIV/0!
150 83333.33333 0 0 0 #DIV/0! #NUM! #DIV/0!
171 95000 0 0 0 #DIV/0! #NUM! #DIV/0!
212 117777.7778 0 0 0 #DIV/0! #NUM! #DIV/0!
250 138888.8889 0 0 0 #DIV/0! #NUM! #DIV/0!
294 163333.3333 0 0 0 #DIV/0! #NUM! #DIV/0!
311 172777.7778 0 0 0 #DIV/0! #NUM! #DIV/0!
333 185000 0 0 0 #DIV/0! #NUM! #DIV/0!
340 188888.8889 0 0 0 #DIV/0! #NUM! #DIV/0!
350 194444.4444 0 0 0 #DIV/0! #NUM! #DIV/0!
364 202222.2222 0 0 0 #DIV/0! #NUM! #DIV/0!
373 207222.2222 0 0 0 #DIV/0! #NUM! #DIV/0!
367 203888.8889 0 0 0 #DIV/0! #NUM! #DIV/0!

 作熱通量(Φ)對溫差(ΔT)之全對數圖

 作熱傳係數(h)對溫差(ΔT)之全對數圖

 (求出核沸騰時 h 對 ΔT 之關係式:h = a(ΔT)b )


 作臨界熱通量(Φ*)和壓力關係圖
數據解釋

 作熱通量(Φ)對溫差(ΔT)之全對數圖

 作熱傳係數(h)對溫差(ΔT)之全對數圖

 (求出核沸騰時 h 對 ΔT 之關係式:h = a(ΔT)b )

 作臨界熱通量(Φ*)和壓力關係圖
由於沸騰曲線之圖形並不一定呈現如講義上般為一似方程式曲線之圖形,且尤
以過渡區之形式最無法判讀,故我們使用散佈圖的方式作圖

250000

200000

150000
140kPa
Φ

100000 100kPa
60kPa

50000

0
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T

A.熱通量對溫度差之作圖

1. 我們可以看到在溫度差 20 oC 以內,各壓力下冷媒之熱通量皆隨溫度
差上升而上升,呈現一正斜率之關係,而溫度差在大於 30 oC 的時
候,圖形則呈現一近水平線,其代表在大約 2 × 105 (W / m2) 之熱通
量之下,所能造成之溫度差可以一直變大;原本我們判定其應是過渡
區之現象,因其為膜沸騰發生之起點,但在與大助之數據討論中,我
們得知這個現象即為我們在預報中所提到之核沸騰之二階段現象。前
半之區域為氣泡在液體中破裂,分別形成獨立的小泡泡,而核沸騰的
後半區則是氣泡可以上升至液面破裂,其氣泡較大,且連續度較高,
而當氣泡連續度較高時,即可能造成 slugging 之現象,而使對流之效
果下降,故本組圖形在溫度差大於 20 oC 時,可能就是在核沸騰之後
半區域

2. 我們原本預期之圖形,因由公式 Newton’s Law of Cooling ,我們可


以推知,當壓力越大時,其熱傳係數越大,而在相同熱通量下,溫度
差應該會越小,其現象代表大部分的熱功率是作用給沸騰的現象,這
在我們數據中之溫度差 20 oC 以內的 60 kPa 和 100 kPa 的數據中可以
看出。關於熱傳效應我們則在熱傳係數對溫度差之作圖討論。

3. 在壓力小的情況下,由 Young – Laplace 定理,如式 (5) 可以看出,


核沸騰所產生之氣泡的半徑會較大,此處關於氣泡大小之計算的詳細
說明會在延伸問題的部分討論。而由於氣泡半徑較大,故容易在氣泡
離開孔洞後,如圖二十三及圖二十四,緊接著又形成大氣泡,進而產
生蒸氣柱,導致對流的情況變差

4. 與預期不同的是,實驗數據中壓力最大的 140 kPa 的結果,在溫度差


20 oC 以內反而是,相同熱通量下,溫度差最大,如圖十六,代表其
熱傳效果相對而言反而較差,我們推測是壓力在超過 100 kPa 的時
候,液體之內部分子間作用力改變,導致對流的現象下降或是氣泡生
成會有 slugging 之現象,,我們不推測其是由於氣泡量不足導致熱傳
效果不好在於,實驗觀察中其氣泡量並不會特別少,如圖二十五,故
應是發生 slugging 之現象。
5. 而膜沸騰區之熱通量則由於超過 160 oC 時,沸騰模組調節器會自動
關閉,故其溫度差無法準確取得,但由所得之數據點我們可以看出,
在溫度差 30 oC 以外之區域,壓力越大,在相同熱通量之下,溫度差
越低,符合我們的預測。
6. 此區域在相同熱通量的情況下,100 kPa 及 60 kPa 之溫度差較 140
kPa 大,我們推測其是由於在此處時,壓力小所導致之氣泡大而產生
slugging 的現象較 20 oC 以內的 140 kPa 為得大,故熱傳效果下降得
較 140 kPa 大。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140kPa
h

3000 100kPa

2000 60kPa

1000
0
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T

3.9
3.85
3.8
3.75
log (h)

3.7 140kPa
3.65 100kPa
3.6 60kPa
3.55
3.5
0.5 0.7 0.9 1.1 1.3 1.5 1.7 1.9
log (∆T)

取前半段數據!!!

B.熱傳係數對溫度差之作圖

1. 我們可以看到在溫度差 20 oC 以內,各壓力下冷媒之熱傳係數皆隨溫
度差上升而上升,呈現一正斜率之關係,而溫度差在大於 20 oC 的時
候,則呈現一負斜率關係,整體圖形呈現一二次曲線關係,由上述討
論之 A. 部份,我們得知這個現象即為我們在預報中所提到之核沸騰
之二階段現象

2. 我們從討論 A.已知核沸騰分為兩區,前半之區域為氣泡在液體中破
裂,分別形成獨立的小泡泡,由流體化床實驗,我們可以知道氣泡可
以促使液體混合均勻,進而使熱傳效果變好,故此區熱傳係數呈現上
升的狀態,而在經過反曲點後的後半區則是氣泡較多而可上升至液面
破裂,其氣泡較大且連續度較高,當氣泡連續度較高時,即可能造成
slugging 之現象,而使對流之效果下降,而對流效果下降即會造成熱
傳效果變差,故後半區之熱傳係數呈現下降之趨勢,由圖二十六及圖
二十七可以分別看出氣泡在核沸騰時,隨著熱通量上升,其產生之量
之增加,且蒸汽柱增加之情況。

3. 由本組圖形觀察可知溫度差小於 20 oC 時,其為熱傳效果較好之核沸
騰前區,而在溫度差大於 20 oC 時,即為熱傳效果較差之核沸騰後半
區域
4. 而由本組實驗數據圖十七,我們可以看出當溫度差小於 20 oC 時,熱
傳係數最大的為 100 kPa,再者是 60 kPa,接下來才是 140 kPa,我們
原本預測是,壓力越大,則熱傳係數應該會越大,因為在壓力大的情
況下,氣泡生成應該較小,所以較不容易形成 slugging 的現象而使熱
傳效率下降,而在溫度差大於 20 oC 時才是 140 kPa 的熱傳效果最
好,我們推測是當溫度差較小時,壓力大於 140 kPa 的情況下,液體
內之分子間作用力改變,因而造成對流現象的下降或 slugging 之現
象,所以導致熱傳效果下降。
5. 由圖十七中可以看出最佳之熱傳效果環境約在壓力為 100 kPa 及溫度
差為 18 oC 或是壓力為 140 kPa 溫度差為 20 oC 時的情況,若考慮經
濟成本,則應選擇低耗能之環境,故應選擇 100 kPa 溫差 18 oC 的情

6. 觀察圖十七則會發現 100 kPa 及 60 kPa 之熱傳係數在溫度差大於 45
o
C 幾乎趨於相同且下滑速度趨緩,則應為到達膜沸騰之區域,而由
於膜沸騰為加熱棒表面積上有一層穩定且連續的氣膜,且空氣之傳導
效果明顯較差,而使用熱輻射進行熱傳遞,其熱傳效果明顯低於核沸
騰之自然對流及氣泡對流,故熱傳效果低而熱傳係數小。而實驗中可
以觀察到,在達到膜沸騰時,會出現白霧之現象,如圖二十八,此即
可證明液體所傳出的熱小於原本傳出之熱而導致蒸氣凝結之狀況,而
此時蒸氣壓也會急速下降。
C.核沸騰之 h = a(ΔT)b 關係式

1. 為求核沸騰關係式 h = a(ΔT)b 之 a 與 b 數值,我們對關係式兩邊


取對數,得 log (h) = log (a) + b × log (ΔT),由此可知當我們作
log (h) 對 log (ΔT) 之圖,斜率即為 b 而截距即為 log (a)

2. 我們發現當壓力越大,則 a 之值越小,而斜率 b 越大
3. 我們可以由 Forster-Zuber Correlation for Nucleate Boiling 得知,
h 會和 (ΔT) 呈 0.24 次方之關係,

4. 我們推測會產生如此大的誤差在於
i. 氣泡之產生現象可能並不理想,發生了不連續擾動或突
發性擾動,或是蒸氣柱甚至氣膜的現象
ii. 整體液體之核沸騰情況不符合理想核沸騰的環境,可能
原因為加熱棒上之不均勻孔洞及摩擦力,且加熱液體中
有許多擺設,阻擋液體之對流
5. 壓力越大而誤差越大的現象則出乎我們預期,原因則在於壓力越
大,而氣泡應該越小,越容易均勻混合。
210000

205000 y = 374.83x + 154357


R² = 0.91
200000

195000
Φ*

190000

185000

180000

175000
0 50 100 150
P

D.臨界熱通量對壓力之關係

1. 由 Newton’s Law of Cooling 我們可以推得當液體壓力大時,沸騰所


需蒸氣壓亦會較大,而液體之熱傳係數由於氣泡較難生成所以也會
越大,而當熱傳係數越大,則同樣溫度差之下,熱通量會越大,而
由此推知臨界熱通量也會越大
2. 由圖十五中我們可以觀察到有明確之正相關關係,隨著壓力上升,
臨界熱通量也會上升
SPECIAL.氣固流體化床與沸騰實驗之比較整理

表十二 氣固流體化床與沸騰之比較表

氣固流體化床 沸騰

運動型態 氣體帶動固體 氣泡攪拌液體

氣體來源 通入氣體 液體蒸發

流體化 有 無

相變化 無 有

Bubbling 現象 有 有

Slugging 現象 有 (氣體太多) 有 (氣泡太大)

在 Bubbling 時最好, 在 Bubbling 時最好,


熱傳係數
Slugging 後下降 Slugging 後下降

理論上流體化床的熱傳在 Slugging 發生後效果應該下降,但在我們的實驗中一


直到最大流量熱傳係數仍一直上升,可能是因為我們還沒有到達臨界點。
氣固流體化床的實驗和沸騰相比較,多出了最一開始「流體化」的階段,在流
量不足的時候,床內的型態就如同固體粒子一樣,而在超過最小流體化速度
後,流體化的固態粒子開始表現出和液體相似的性質以及運動型態;觀察沸騰
和氣固流體化床的運動,可以發現許多相似之處,例如都有 Bubbling 和
Slugging 現象的存在,而氣泡對於粒子混合效果以及熱傳係數的影響也相似:
小而緻密的氣泡可以促進熱傳,過大的泡泡則會有反效果。兩者最大的差別在
於沸騰牽涉到了物質的相變化,也就是在熱的傳導過程中還要多考慮潛熱、蒸
氣壓等性質的影響。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