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1997 年 12 月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Dec .

1997
第 22 卷第 4 期     Jour nal of Hebei University(P 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Vo1 .
22 N o .
4

《窗》的美学

刘玉凯

  摘要  本文从解读钱钟书的《窗》入手发掘这篇特殊的散文中包涵的美学思
想 。 主要谈了文艺与现实的关系 、文艺的实用性与美感性的关系 、美的欣赏是人
类的进步 、美需鉴赏 、艺术美的创作程序问题 。 钱先生认为“文评诗评 , 本无定
体” , 我们从散文中读出美学也未尝不可 。
关键词  钱钟书  窗  美学

我在一篇短文中曾说过 :“钱学”是热不起来的 , 也没有必要人为地把钱钟书先生炒得


如红极一时的什么什么“星” 。 因为精英文化人和他们所创造的经典文化是不可能“老妪
能解”的 , 也不可能家喻户晓 。 我相信这一看法符合钱先生的本心 。 因为他说过 :
“大抵学
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 , 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 ① 。”一项稍有深度的
研究便不可能搞大轰大嗡 。在事实上 , 学界有数的几位真诚的热心人在倡导“钱学” 时充
分考虑了尽可能地消弱倡导本身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 研究风气较为扎实 , 初步的研究成果
是可喜的 。
但是 , 钱钟书研究有一定难度 。钱著的解读之难除了难在钱先生学问淹博 、学贯中
西 , 我们难以有他那么丰富的知识 , 还难在 :他精密的思想 、机智敏捷的思辨以及无所不在
的诗学 , 让读者难以超越 。所以 , 在某种意义上 , 他的文学创作比《管锥编》《谈艺录》 更难
以解读 。
本文在解读钱钟书《窗》之前 , 应阐述一下钱先生“文评诗评 , 本无定体”的观点 。 钱先
生认为 :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评 、诗评没 有固定的体式 , 陆机的《文赋》 , 杜甫的《戏为六绝
句》 , 郑燮《板桥词钞·贺新郎·述诗》 , 张埙《竹叶庵文 集》 之卷三二《离别难·钞〈白氏文
集〉》 , 潘德舆《养一斋词》卷一《水调歌头·读太白集·读子美集》二首这些作品 , “或以赋 , 或
以诗 , 或以词 , 皆有月旦藻 钅监之用 , 小说亦未尝不可 。即如《阅微草堂笔记》卷二魅与赵执
信论王士正诗一节 , 词令谐妙 , 《谈龙录》中无堪俦匹 。只求之诗话 、文话之属 , 隘矣 !” ②在
《读〈拉奥孔〉》中钱钟书也说 :
“诗 、词 、随笔里 , 小说 、戏曲里 , 乃至谣谚和训诂里 , 往往无意
中三言两语 , 说出了精辟的见解 , 益人神智 ;
把它们演绎出来 , 对文艺理论很有贡献 。”他不
轻视“孤立的 、自发的偶见” , 认为这倒是“自觉的周密理论的根苗 。” ③理论文章自然可以
评文论艺 , 文学作品中的评文论艺部分亦不可小视 。钱钟书的《管锥编》 中读《太平广记》
部分是他自信上述说法的证据 。我认为《窗》也可以当作一篇艺术论来读 。 仁智各见 , 姑
妄言如左 。
刘玉凯   《 窗》 的美学 103

“窗内”与“窗外”
———谈文艺与现实生活之关系

  《窗》开篇便写春天 :
当春天到来时 , 人们被春光诱惑 , 抑制不住兴致 , 便打开了窗子 ,
将春光从外面引进室内 。 阳光使阴深的屋子显得格外明亮 , 鸟的叫声也格外好听 。 于是
枯坐在室内的人便坐不住 , 想走出门外 。到了大自然的春光里 , 本来该感到无限春光的惬
意了 , 但人们又立刻会感到从屋内窗口上感受的春光 , 与屋外毫无遮栏的春光不同 。 在屋
内向外凭眺的印象 , 是把春天镶在窗框的印象 , 是靠屋内的寂静 、阴沉衬托而得到的印象 ,
这印象是显得格外有诱惑力的美 。 而走到自然中感受到的却是 : 春光太贱 , 鸟语也琐碎单
薄 , 倒不见得招人迷醉 。 原来 , 在窗口见到的春天是被窗剪裁过的自然 , 是用心灵加工 、想
象 、补充过的自然 。 从室内感觉的春天和从室外感觉的春天何以如此不同 ? 这是问题一 ,
问题二是 :
室外感觉到的全部春光何以倒不如从室内感觉到的片断的春光更具魅力呢 ?
杨绛写过一篇散文《窗帘》写道 :
赤裸裸的窗口不引人注意 , 而挂上了窗帘的窗便惹人
窥探猜测 。进而说到赤裸裸地不加掩饰“除非有希腊神像那样完美的身体 , 有天使般纯洁
的灵魂” , 不然都须一定的掩饰 。他写道 :
  隐约模糊中 , 才容许你做梦和想象 。 距离增添了神秘 。 看不见边际 , 变为没边没
际的遥远与辽阔 , 云雾中的山水 , 暗夜的星辰 , 希望中的未来 , 高超的理想 , 仰慕的名
人 , 心许的“相知” , ———隔着窗帘 , 惝恍迷离 , 可以产生无限美妙的想象 。如果你嫌恶
窗帘的间隔 , 冒冒失失闯进门 、闯到窗帘后面去看个究竟 , 赤裸裸的真实只怕并不经

看。
钱钟书的《窗》从里向外看 , 是对大自然的剪裁 , 而杨绛的《窗帘》是从外向里看 , 但是阐述
的是一个道理 。 我们又想起杨振声的一篇散文《书房的窗子》 , 其构思与钱钟书机杼相类 :
“说起窗子 , 那真是人类穴居之后一点灵机的闪烁才发明了它 。 它给你清风与明月 , 它给
你晴日与碧空 , 它给你山光与水色 , 它给你安安静静的坐窗前 , 欣赏着宇宙的一切 , 一句
话 , 它打通你与天然的界限 。”他主张宁可选择北窗而不爱南窗 , 那理由与钱先生正好相
同:
“强烈的光使我们一切看得清楚 , 却不必使我们想得明透 , 使我们有行动的愉悦 , 却不
必使我们有沉思的因缘 ;使我们象春草一般的向外发展 , 却不能使我们象夜合一般的向内
收敛 。强光太使我们与外界接近了 , 留不得一分想象的距离 。而一切文艺的创造 , 决不是
一些外界事物的推拢 , 而是事物经过个性的钅容冶 , 范铸出来的作物 。” ⑤杨振声已经清楚明
确地把窗与艺术创造联系在一起了 , 值得特别注意 。
原来 , 透过窗欣赏自然是中华民族的艺术趣味 。据宗白华先生讲 :
古希腊人对于庙宇
四周的自然景色似乎并不重视 , 他们多半把建筑本身孤立地加以欣赏 。 中国人习惯却不
同 , 他们是通过建筑物及其门窗接触外面的大自然 。陶渊明《归去来辞》 :
“倚南窗以寄傲 ,
审容膝之易安 。”“夏月虚门
月 , 高卧北窗之下 , 清风飒至 , 自谓羲皇上人 。
”(此句出于钱所引 ,
陶渊明原文是“北窗下卧 , 遇凉风暂至 , 自谓是羲皇上人” 。 见《与子俨等书》 。 )杜甫《绝句
104 河 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年第 4 期

四首》之三 :
“窗含西岭千秋雪 , 门泊东吴万里船 。
”以及杜甫的“凿翠开户牖 。”“山川俯绣
户 , 日月近雕梁 。
”李白的“檐飞宛溪水 , 窗落敬停云 。
” 许浑的“山翠万重当栏出 , 水光千里
抱城来 。 ”都写出窗含之景 。宗白华认为 : “ 有了窗子 , 内外就发生交流 。 窗外的竹子和青
山 , 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 , 就是一幅画 。 ……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 。 … …而且同一个
窗子 , 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 , 景色都不相同 。” ⑥
不论是讲民族趣味 , 还是论钱钟书的“窗” , 给我们的艺术启示是 :
文学艺术是现实美
的反映 , 但现实(自然 、社会)并不就是艺术 ;
艺术要通过“选择” , 对自然 、社会加工 , 使之更
精炼 、更集中 、更增加艺术的想象天地 。 文学艺术不能不重视亲切感 、现实感 , 但过于追求
现实逼真印象 , 简直将艺术当作生活的仿品 , 这又不是艺术了 。 所以艺术和文学都又讲
“距离感” 。 亲切感与距离感的统一 , 使作品酷似真又不太似真 , 似真似幻似仙 , 这之中才
有艺术的真谛 。 在文艺创作中 , 没有比“拉近作品与生活的距离”之说更蛊惑人心了 , 挑剔
作品的好坏 , 也多从像真 , 不像真上去评论 , 这实在是似是而非的论调 。
现实生活的生动性谁也不该忽视 、轻视 , 但它不能不显得太琐碎 。无边的春光也并不
是给人处处是春光的感觉 。你看到的 、值得让你称之为春天的景致不过是你看中的几棵
桃杏 , 一道春水 , 两行杨柳 , 几簇灰兰的行人 。 可见即使不是进行艺术创作 , 一般人看春也
会对春作艺术处理 。 美国心理学家布洛(Bulloush)提出“心理距离说”来概括美感现象是
对美学的杰出贡献 。 他阐述了文学艺术是人类切身之事 , 创作离不开生活 , 欣赏也会同生
活对照 , 毫无生活基础 , 肯定不会唤起人的美感 。 作品正是借助唤起人对生活的记忆来引
起人们理解生活 、了解生活 、热爱生活 、欣赏生活 、幻想生活 , 使人感到“切理”且“ 餍心” 。
的确 , 但丁写的《神曲》 , 吴承恩的《西游记》 , 都不过是以人间生活为蓝本写地狱 , 写神界 、
仙界 。猪八戒有阿 Q 式的愚蠢 、愚昧 、诚朴 , 欺而无诈 , 都与生活中的愚昧农民相类似 , 并
非凭空生造 。但是“唤起”人的美感 , 并非全般的逼似 , 只要能“唤起”便达到了艺术目的 。
这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新综合 , 这种新的综合不会使作家成为生活奴隶 , 而是以主观战斗的
精神 , 能动地使艺术境界与生活产生适当的距离 。 承认距离原则就是承认创作者的自由
驰骋机会 , 使欣赏者也借此得到超越世俗利害的美感享受 。 朱光潜举例说 :我们看莎士比
亚的《奥赛罗》如果不是以超脱心态去欣赏 , 难以真正地陶醉 , 比如欣赏者是一位素来疑心
自己妻子不忠实者则会自伤身世 。 朱光潜的名论是 :
“凡是艺术都有几分近情理 , 却也都
要几分不近情理 。”“凡是艺术都必带有几分理想性 , 都必是反对极端的写实主义的 。 极端
的写实主义在理论上很难成立 。”“这并非说现实界的东西绝对不能拿来做艺术的材料 。
现实界的实物虽然和实用关联太密 ,`距离' 太近 , 但是经过艺术家的剪裁 , 它也可以落到
适宜的`距离' 上面 。” ⑦
朱光潜并不反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创作方法的存在意义 , 而是反对片面理解
这两种方法而走到极端 , 误解了创作规律 。 钱钟书的看法大体近似 。 钱先生曾多次将文
艺创作中的两种方法概括为 :
“模写自然”和“润饰自然”两派 。在论李贺诗时他发挥说 :
  综而论之 , 得两大宗 。 一则师法造化 , 以模写自然为主 。 其说在西方 , 创于柏拉
图 , 发扬于亚里士多德 , 重申于西塞罗 , 而大行于十六 、十七 、十八世纪 。 其焰至今不
刘玉凯   《 窗》 的美学 105

衰 。 莎士比亚所谓持镜照自然者是 。 … …二则主润饰自然 , 功夺造化 。此说在西方 ,


萌芽于克利索斯当 , 申明于普罗提诺 。 近世则培根 、牟拉托利 、儒贝尔 、龚古尔兄弟 、
波德莱尔 、惠司勒 , 皆有悟厥旨 。唯美派作者尤信奉之 。但丁所谓“造化若大匠制器 ,
手战不能如意所出 , 须人代之斫范 。 ”⑧
具体到李贺的诗 , 钱先生认为属于后一种 , 即“润饰自然”之宗 。 他的“笔补造化天无功”可
以说是中国的浪漫派理论 。“此派论者不特以为艺术中造境之美 , 非天然境界所及 ;
至谓
自然界无现成之美 , 只有资料 , 经艺术驱遣陶 钅容 , 方得佳观 。 此所以`无天功' 而有待于
`补' 也 。”
比较上二宗理论 , 钱先生认为不是二者皆偏颇 , 而是“窃以为二说若反而实相成 , 貌异
而心则同 。夫模写自然 , 而曰`选择' , 则有陶甄矫改之意 。 自出心裁 , 而曰`修补' , 顺其性
而扩充之曰`补' , 删削之而不伤其性曰`修' , 亦何尝能尽离自然哉 。 师造化之法 , 亦正如
师古人 , 不外`拟议变化' 耳 。故亚里士多德自言 :
师自然须得其当然 , 写事要能穷理 。盖
艺文至者 , 从心所欲 , 而不逾矩 :
师天写实 , 而犁然有当于心 ;
师心造境 , 而秩然勿倍于理 。
莎士比亚尝曰 :̀人艺足补天工 , 然而人艺即天工也 。' 圆通妙澈 , 至哉言乎 。 人出于天 , 故
人之补天 , 即天之假手自补 , 天之自补 , 则必人巧能泯 。 造化之秘 , 与心匠之运 , 沆瀣融会 ,
无分彼此 。及未达者为之 , 执着门户家数 , 悬鹄以射 , 非应机有合 。写实者固牛溲马勃 , 拉
造境者亦牛鬼蛇神 , 奇诞无趣 , 玉川 、昌谷 , 亦未免也 。” ⑨
杂可笑 , 如卢多逊 、胡钉铰之伦 ;
不论是“模写自然”的“选择”法 , 还是“自出心裁”的“修补”法 , 都离不开自然 , 都是选择得
当 , 师天 、师心都应该是对天工的弥补 。 打开窗子观景比起走出门去看景是一个选择 , 在
窗内从不同的角度观望周围景物 , 就有了剪裁 , 而关上窗子给人心中留下的是整个的春
天 , 那就靠我们自己去“补天”了 , 补过的“天”比起真正看到的“天”总显得美丽而完全 。这
使我们想了鲁迅的话 : “小说乃是写的人生 , 非真的人生 。 故看小说第一不应自己跑入小
说里面 。”又说看小说如同看铁栏中的狮子老虎 , 有栏才可以细细地看 , 由细看推知其在山
中生活情况 。故文艺者乃借小说 ———栏 ———以理会人生也 。栏中的狮虎 , 非其全部状貌 ,
但乃狮虎状貌之一片断 。 小说中的人生 , 亦一片断 , 故看小说看人生都应站在栏外地位 ,
切不可钻入 , 一钻入就要生病了 。⑩

“门”与“窗”
———文艺的实用性与美感性之关系

  门与窗有不同的意义 :
“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 ;
有了窗 , 我们可以不必出去 , 窗子打通
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 ……”“所以 , 门许我们追求 , 表示欲望 , 窗子许我们占领 , 表示享受 。”
盖房子一定要有门 , 说明了门的必要性 , 即不一定非要有窗 , 窗表示了人的余裕的追求 , 是
额外的愉悦 。原始人穴居也要开个门但不必一定要窗 , 正是实用性的唯一设想 , 而文明人
一定要开窗户 , 是基于美感的需要 。于是门代表了文艺的实用性功能 , 窗代表了文艺的美
感性功能 。 这虽然也是以喻说理 , 但我们切不可将门窗功能论视为钱先生的闲谈调侃 。
106 河 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年第 4 期

正如《吃饭》中说的 :
“吃饭有时很像结婚 , 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 , 其实往往是附属品 。 吃讲
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 , 正如讨阔佬的小姐 , 宗旨倒并不在女人 。
”读钱著很容易为他的比
喻森林所迷惑 , 找不到他最终的比喻目的 , 真好像漂亮的房子开了许多窗子 , 让人找不到
可以进出的门 。 排开众多的比喻 , 文章的要义可以显露出来 。
把文艺比作造屋子 , 不仅是在把文艺实用性与愉悦性对立起来 , 更重要的还在于将二
者统一起来 。作为文学 , 毫无实用性是不可想像的 , 文学家常常鄙视实用性 , 强调艺术神
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 动辄说自己不愿做什么什么的工具 , 虽有道理 , 但不合实情 。 实用性
与美感性的关系是怎样的 ?
钱先生认为在正常情况下 , 人们轻视文学的实用性 , 而强调美感的愉悦功能 。和平宁
静的环境下 , 人们重视身心的舒泰 , 于是温软的作品与甜腻的作家 、闲侃的文人大逞其能 ,
借此成了“星” , 成了“精” ;
到了国危民病的时代 , 文学的实用性上升为主 , 压倒了美感的追
求 。饿急的人需要的不是把点心做成佛手 、做成福寿大桃 ;
有狼来犯 , 连制造艺术品的墨
水瓶也可能成为抵御的武器 , 这是人之常情 、事之常理 。 孙犁有名言云 :
“多难兴邦 , 济济
多士 。 伟大的时代 , 在暴风雨中 , 产生海燕之歌 , 产生伟大的作家 。 太平盛世 , 多靡靡之
音 。这是文学历史的常见现象 。 ” 1因此钱先生说 : “到了战争等变态时期 , 屋子本身就保
不住 , 还讲什么门和窗 !”实用的功能完全压倒美感功能的情况是常有的 , 这不以人们的主
观愿望为转移 。 但是 , 站在文学的立场上 , 对于非文学性质的宣传品虽肯定它必是有用
的 , 但不必一定给它贴上“文学”的标签以胡乱充数 。至于“少数文人在善造英雄的时势底
下 , 能谈战略 , 能做政论 , 能上条陈 , 再不然能自任导师 , 劝告民众 。这样多才多艺的人 , 是
不该在文学里埋没的 , 也不会在文学里埋没的 。只要有机会让他们变换 , 他们立刻可以抛
2
1
弃文艺 , 别干营生 。
” 这“少数人”本来并非文学家 , 而是指的政客 , 不是一般的政治家 。
显然 , 这是对现象的针砭 。

“窗”比“门”进化
———论欣赏美是人类的文明进步

  “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 。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 , 窗多少是一种奢侈 。 屋子


的本意 , 只像鸟窠兽窟 , 准备人回来过夜的 , 把门关上 , 算是保护 。 但是墙上开了窗子 , 收
入光明和空气 , 使我们白天不必到户外去 , 关了门也可生活 。 ”这样说 , 有了窗就等于人类
有了高层次的追求 , 艺术的审美功能高于实用功能 , 欣赏艺术美是人类文明的进化表现 。
正如有了屋子 , 关了门 , 人们在屋子里摆家具 , 搞陈设 , 挂书画 , 从早到晚演出人生悲喜剧 ,
这就将屋子本来用以防风雨 、避野兽的功能扩大到了身心安逸享受 , 从实用过渡到美感 。
所以 , 美感意识的产生是以人类获得战胜自然能力为前提的 , 也就是说 :
随着人逐渐
从自然的奴隶地位转化为自然的主人地位 , 人们的审美意识方逐渐从功利意识中分离出
来 。 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可见 , 艺术终究应该算是人类的奢侈品 。 这涉及到的美学发
生学的问题 。从而又涉及了美学和人类学两个学科 。
刘玉凯   《 窗》 的美学 107

普列汉诺夫认为 :
依斯宾塞的观点 , “下等动物只知道功利活动 。 但是在动物发展的
较高阶段上 , 事情就不是如此了 ……很明显 , 功利活动先于游戏 。”他不同意毕歇尔的“游
戏先于劳动 , 而艺术先于有用物品的生产”的论调 。“如果我们谈的是使用价值 , 那就可以
有把握地说 , 那些为原始民族用来作装饰品的东西 , 最初被认为是有用的 , 或者是一种表
明这些装饰品的所有者拥有一些对于部落有益的品质的标记 , 而只是后来才显得是美丽
3
1
的 。使用价值是先于审美价值的 。” 这也就是说 , 在艺术作品产生之前有一个“前艺术”
(黑格尔说的“艺术前的艺术”),“前艺术”只能是以功利为目的的非艺术 , 只是后来人才称
之为艺术的 。但是 , 美国人类学家弗朗兹·博厄斯写过的《原始人的心理》和另一本《原始
艺术》中强调过艺术形式的作用 。 他认为不管原始人类多么艰苦 , 几乎花去全部时间 、全
部精力去寻找食物和安全的栖所 , 但是“那些发现了自然的丰富性和巨大价值从而获得了
自由的人也能谨慎小心地专心致志于美的创造 。” 1
4
这等于说在理论上可以分清的“艺术
的”和“前艺术的”的界限 , 在事实上却是难分难解的 。 谁能说清从什么时候便出现了审美
态度了呢 ? 这比在事实上考证什么时候开始造有窗户的房子 、从而告别穴居生活的问题
的确难得多 。博厄斯提出的区别“艺术的”“前艺术的”或非艺术的标准最后也只能是以创
造者的目的来划分 :
仅为艺术目的服务的形式才是艺术品 , 仅仅是为一些临时的目的服务
的就是非艺术品 。应该说这在理论上是可以成立的 。 钱钟书《窗》中的观点与上述的普列
汉诺夫 、博厄斯观点可以对话 。
那么 , 我们就不承认原始舞蹈 、岩画 、神话 、歌谣等是艺术吗 ? 这些人类智慧的珍贵闪
光能将它排斥于艺术之外吗 ? 当然不可能 。 我们是否应该分清 :
作为原始人的艺术和原
始社会的艺术的区别 。前者是原始人自己认定的 , 后者是原始人并非认定 、而是由后世艺
术史家认定的 。 这一论题已超出本文议论的范围 , 姑且打住 。

“窗”也是风景
———论美需鉴赏 、鉴赏也是美的构成

  我们固然可以透过窗看外面的世界 , 窗户如同人的眼睛 。 这一说法只说对了一半 。


问题还有另外一半 :
窗子许里边的人看出去 , 同时也许外面的人看进来 。钱先生说 :
“眼睛
是灵魂的窗户 , 我们看见外界 , 同时也让人看到我们的内心 。
”这正是杨绛《窗帘》中的意
思 。 此中有哲理合于卞之琳的《断章》诗 :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看风景者会被当作风景的一部分 。 窗子既是观察点 , 也是风景点 。 钱先生在《 谈艺录》中
说:
“`围春风' 犹言`春风围' , 人在屏幕内 , 而屏幕又在春风中 , 障风而正复为风裹也 。

108 河 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年第 4 期

总之 , 文学欣赏是对美的追求和评判 , 但应该认识到“欣赏也是创造” 1
5
解释者对作品
的领悟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呆木头 , 总会创造性地补充 、把握本文 , 甚至是如海德格尔所
6
1
说通过“先行具有 、先行见到 、先行掌握”的前提去把握本文 。

“窗”与“梦”
———论艺术美的创造程序

  “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 , 譬如梦 。 假使窗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


了 , 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 , 安静地默想 。”不论是闭了眼 , 还是进入梦境 , 都是对现
实观察关闭之后的心灵加工 , 这好像看过了春天之后关上窗子 , 心灵中便又浮现出经过你
理解过的 、加工过的 、修补过的自然风景 。从而实现了“模写自然”和“润饰自然” 的统一 。
这便是理想的文艺作品产生的过程 。 这时 , 我们再回顾一下《窗》 , 也暂时闭起眼来想一
下 , 这正是钱先生讲的艺术作品产生的程序 :
观察 、取样 、剪裁 、选择 、加工 、想象 。加工 、想
象时便需要暂时离开描写对象才好 。我们整日整夜地在春光里泡着 , 根本无法写春天 , 沉
思才能重现 、再造 。 这其中的道理 , 深刻又朴实 。
钱先生说 :
“文由情生 , 而非直情迳出 , 故儒伯 、席勒 、华兹华斯等皆言诗生于后事回忆
之情而非当场勃发之情 。” 1
7
波德莱尔说 :
“想象力是真理的皇后”“它分解万物 , 使用一些
除了灵魂最深处再无其他来源的规则 , 积累素材而加以处理 , 创造出一个新世界 , 产生出
”1
一种清新的感觉 。 8
闻一多说 :
“我自己做诗往往不成于初得某种感触之时 , 而成于感触
已过 , 历时数日 。甚或数月之后 , 到这时琐碎的枝节往往已经遗忘了 , 记得的只是最根本
最主要的情绪的轮廓 。然后再用想象来装成那模糊影响的轮廓 , 表现在文字上 , 其结果虽
往往失之于空疏 , 然而刻露的毛病决不会有了 。” 1
9
可见 , 想象 、加工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
性 。不仅创作 , 即使是研究论著也需要沉思 、领悟 。章太炎先生很了解刘师培 , 称道他读
书多 , 但可惜的是著书少 。一次他说 :
“常人患不读书 , 而申叔读书过多 , 记忆太繁 , 而悟性
0
2
反少 , 诚欲著书 , 宜三二载束书不观 , 少忘之而后执笔 , 庶可增其悟力 。” 从语言的口气 ,
章太炎还不是在开玩笑 , 而是讲的实情 。 钱钟书阐释的艺术理论可能与海德·格尔的《艺
术作品的起源》有关 。海氏认为 :
“作品不是因为它的物性基础而成为作品 , 而是因为它显
现了某种不曾显现过的东西 , 我们必须探讨这种显现现象 , 这样才能揭示作品与器具和纯
粹物相区别的特征 。”“我们必须消除一种误解 , 即认为作品通过描写而达到真实 ;
这种被
误解了的模仿说长期支配着艺术理论 。 但这里所说的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那种看法 , 即
认为事情本身可以在描述中并通过描述来揭示 ———这在某个层次上是完全正确的 ;
它甚
1
2
至是一个合理的要求 。这里试图做的是揭示出一个更根本的层次 。” 这个根本层次是海
德格尔所说的 :
“在作品中起作用的就不仅仅是真的东西而是真理本身 。 ” 2海德格尔对模
仿说的反叛 , 使美学的认识走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 令人耳目一新 , 以此理解《窗》也许会更
进一步体会到钱先生所强调的写梦的重要性 。
既然钱先生说“文评诗评 , 本无定体” , 我们从《窗》来谈美学有何不可 ? 至少这是一种
刘玉凯   《 窗》 的美学 109

谈法 。(作者单位 :
河北大学中文系)

注:
①与郑朝宗书 , 见《厦门大学学报》 1988 年第 3 期 。
②《管锥编》 第 656 页 。
③《七缀集》 第 33 页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94 年 8 月 。
④《杨绛作品集》 第 2 卷第 325 页 , 三联出版社 , 1993 年 。
⑤《杨振声选集》 第 228 页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87 年 。
⑥《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 , 《宗白华全集》 第 3 卷第 447 页 。
⑦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
⑧《谈艺录》 第 60 页 。
⑨《谈艺录》 第 61 -62 页 。
⑩许广平《鲁迅回忆录》 。
1孙犁《读萧红作品记》 。
2钱钟书《论文人》 。
1
3普列汉诺夫《论艺术》 , 三联书店 , 1964 年出版。
1
4弗郎兹·博厄斯《原始艺术》 。
1
5《朱光潜美学文集》 第 1 卷 486 页 。
1
6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第 184 — 186 页 。
1
7《管锥编》 第 5 册(补订)第 90 页 。
1
8伍蠡甫编《西方文论选》(下)第 232 页 。
1
9《闻一多全集》 第 3 卷 627 页 , 三联书店, 1982 年 。
1
0见王森然《刘师培先生评传》 , 收在王森然《近代二十家评传》 , 1987 年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
2
1 2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起源》 。
2

全国英国文学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9 月 18 日至 22 日 , 全国英国文学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来
自全国重点院校 、所 、社等近 50 个单位的 110 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英国文学界德高望重
的著名学者李赋宁教授作为名誉会长到会讲话 。 北京外国语大学常务副校长何其莘教授
全面介绍了全国英国文学学会筹委会的工作及本次大会的组织情况 。我校校长张留成 、
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李建强分别出席闭幕式和开幕式并讲了话 。
会议选举河北大学为常务理事单位 , 我校外国语学院院长毛卓亮教授当选为常务理
事。
此次盛会经过一年多的组织筹备 , 由河北大学与北京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社
会科学院 、武汉大学等联合发起 , 由我校承办 。 大会期间 , 与会代表共同探讨英国文学研
究的特征 、规律和学术价值 , 畅谈教学与研究的心得体会 , 分析研究现状 , 展望该学科未来
发展前景 。我国英国文学界一批专家 、学者 、资深教授和中青年研究骨干围绕会议主题
“T ext and Contex t” , 展开了热烈研讨 , 推选出数十篇国内一流水平的研究论文 , 在大会上
进行了交流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