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0

第二课: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1. 烛之武如何说服秦穆公退兵?

• 首先,烛之武承认郑国情势危急,但没有为郑国乞求,相反,却以“郑国灭亡对秦有好
处,就麻烦您了”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博取秦伯的好感,愿意聆听下文。

• 接着,他说明亡郑将会利晋害秦。因为秦国越过晋国攻打远方的郑国,得不到实际的好处
(增加边境土地),只会增加晋国的土地。而晋国的势力雄厚了,即等于削弱了秦国的势力。

• 接下来,他分析保郑对秦国有利无害。秦若退兵,日后郑国可作为秦在东道上的主人,在
秦国使节来往时,为他们提供物资。

• 最后,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方。他以历史说明晋国曾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并
分析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犯秦。这番话成功激起秦伯对晋国的戒心,终于改变主意,
退兵助郑。

2. 简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大意。

• 晋国和秦国联合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秦晋围郑的原因,即“无礼于晋,且贰于
楚”。)

• 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去说服秦伯退兵。烛之武起先拒绝,在郑伯向他道歉并晓以大义后,他
才接下重任。

• 烛之武见到秦伯,先承认郑国处境危急,但不乞怜,反而表明自己为秦着想的立场,消除
秦伯的戒心,博取好感。

• 接着,他从“为秦着想”的角度分析“亡郑”对秦国的危害。因为秦国攻打郑国得不到扩
大国土的好处,反而助晋国增加土地,无形中削弱了秦国的势力。

• 接下来,他分析“保郑”对秦国大有好处。因为日后郑国可作为秦国的东道主,为往来的
秦国使节提供物资便利。

• 最后,他使离间计,以历史事件说明晋国曾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并分析晋国贪得无厌,
灭郑之后必进而犯秦。这番话成功激起秦伯对晋国的戒心,终于改变主意,退兵助郑。

• 晋文公失去秦国的合作,只好也撤军。

3. 烛之武如何利用历史事实和逻辑推理来说服秦国退兵?

• 烛之武先提醒秦伯秦晋存在着历史矛盾:秦国曾经对晋惠公有恩,他曾答应把焦、瑕两地
割让给秦国。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
• 晋国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这个历史事件成功挑拨了秦晋的关系,使秦穆公对晋国
起了戒心。

• 接着,他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既然秦晋都有向外扩张的野心,贪得无厌的晋国自然
不会满足于东向灭郑,而也想扩张西部的疆界,灭郑后必将要侵犯秦国。

• 这样合乎逻辑的推理让秦伯意识到攻郑有危秦国,终于下决心退兵。

4. 晋文公为什么不向秦军进攻?

• 秦国背弃与晋围郑的盟约,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反对。他的理由是:

• 要不是秦伯的支持,他就不会有今天;

• 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 失掉自己的同盟国,是不明智的;

• 用分裂来代替团结,是不勇武的。

• 于是他下令撤军。
第四课:《鸿门宴》司马迁
1. 详述鸿门宴的起因。
 沛公先进入关中,驻军霸上。后来项羽进入关中,停驻在新丰鸿门。
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打算做关中王,任命子婴为国相,已占有
了秦国全部的珍宝。
 项羽听后大怒,准备第二天去攻打刘邦的军队。
 范增告诉项羽,刘邦是个贪图财货女色的人。但是他入关后,却不碰财物女色,看
来他的志气不小。
 而且范增发现刘邦所在,其上空出现龙虎形状的五彩云气,范增认为他有天子的
运,要项羽赶紧消灭他。
 项羽的叔父项伯和张良有深厚的交情,他私访张良报信,叫张良离开刘邦军营以保
命。
 张良不愿背弃刘邦,和刘邦秘密商议。刘邦自知力量不足以抵挡项王,决定拉拢项
伯,以求消弭战争。
 刘邦以对待兄长的礼节见项伯,向他敬酒祝寿,又跟他约定结为儿女亲家。
 刘邦用一番谎言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他说登记官民,封闭府库,是要等项羽来接
收;派兵守关是要杜绝强盗或意外事故。他请项伯转告项王,自己绝对不敢忘恩负
义。
 项伯要求刘邦第二天一早亲自向项王道歉,刘邦答应了。
 项伯回到项营,转告了刘邦的话,并提醒项羽,刘邦有大功,攻打他不符道义。
 他劝项羽好好款待刘邦,项羽同意了,于是产生了第二天的鸿门宴。

2. 简述鸿门宴的起因。
 刘邦先进入关中,驻军霸上。后来项羽进入关中,停驻在新丰鸿门。
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有意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大怒,决定次日
一早去攻打刘邦的军队。
 范增认为刘邦的志向不小,建议项羽立即向他进攻,不要失掉良机。
 项伯和张良友善。他当夜把事情告诉张良,张良告诉刘邦,刘邦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会见项伯,与他约定结亲家。
 刘邦为自己入关称王一事辩解,希望项伯对项羽说明他不敢背德反叛。项伯答应并
要求刘邦次日一早亲自前去向项王认错。
 项伯回到军中后,把刘邦的话全报告了项羽。项伯认为刘邦有大功,打击他是不仁
义的举动,建议项羽善待他。项王同意了,于是产生了第二天的鸿门宴。

3. 试简述鸿门宴上的斗争。
试简述鸿门宴进行的过程。
 刘邦带着百多随从赴会。他先给项王赔罪。辩称有小人恶意中伤他,才导致项王对
他产生误会。项羽怒气全消,向刘邦供出告密人,并设宴招待他。
 席间,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身上所佩饰的玉块示意他当机立断杀死刘
邦,项王默然不应。
 范增叫项庄进去敬酒祝寿,并请求舞剑,趁机击刺刘邦。项庄依计舞剑时,项伯也
同时拔剑起舞,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无法成事。
 宴席里的气氛越来越紧张。张良出去招樊哙进来保护刘邦。
 樊哙带着宝剑盾牌闯入军帐,怒视项羽。项王见了不仅不怒,反称他壮士,赐给他
一杯酒、一只猪肘。樊哙当场吃了。接着樊哙责备项羽听信小人的谗言,想诛杀有
功的人。项王竟无话可答。
 刘邦为了保命,想借尿遁,把樊哙等人叫了出来。刘邦命张良留下辞谢及献礼给项
王和范增,他放弃了车骑,一人骑马逃离,樊哙等人徒步奔跑跟着。
 张良估计刘邦已回到军中,便入帐辞谢并献礼。项羽没有加以追究,接受了玉壁,
范增则拔剑击碎玉杯,叹说刘邦必夺项王天下,众人将被刘邦俘虏。
 刘邦到达军中,立刻杀了曹无伤。

4. “项庄舞剑”惊心动魄。试简述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 范增在鸿门宴中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块暗示项王把沛公杀了,
但是项王沉默没有反应。
 范增就起身出去召来项庄。
 范增认为项王为人心地不狠,他要项庄在宴席上敬酒,然后要求舞剑,并趁机会把
沛公杀了。
 项庄进入帐中敬酒,并提出在席上舞剑娱宾助兴,项王答应了。
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同时拔剑起舞。
 项庄屡次把剑尖指向沛公,项伯就用身体像鸟张开翅膀那样掩护沛公。
 因此,项庄想在席上借舞剑刺杀沛公的计谋最终不能得逞。
5. 樊哙为何要闯帐?试描述樊哙闯帐的神情动作。
项庄想在席上借舞剑刺杀沛公。
张良见事态危急,便赶到军营门口见樊哙,告诉樊哙刘邦的安全受威胁。
樊哙觉得情况太紧逼了,决定闯进帐去和刘邦同生共死。
他带剑拿着盾牌闯进军营大门。
交叉举戟的卫兵想拦住不让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一撞,卫兵们跌倒在地。
樊哙进入军帐,揭开帷幕,面向西站定,瞪眼看着项王,头发竖起来,眼眶都裂开了。

6. 樊哙闯入帐中之后如何斥责项王?项王有何反应?
 樊哙指出,秦王虎狼心肠,杀人唯恐不能杀尽,惩罚人也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
天下人都背叛他。
 楚怀王曾和反秦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关中王。如今沛公先打败
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霸上等待项王到来。
 樊哙进一步指出,沛公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
外的变故。
 他认为沛公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赏赐,项王反而听信小人谗言,想诛杀有
功之士,这无疑是重蹈秦朝覆辙。
 他认为项王不应该如此做法。
 项王听了无话可答,还给樊哙赐坐。

7. 为什么说“鸿门宴,虽名为宴会,实为一场变幻莫测的心智较量”?

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打算做关中王,项羽听后大怒,准备隔天攻
打刘邦的军队。
 范增也劝项羽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因为他观察到刘邦有天子的云气;加上刘邦本是
贪财好色的人。入关后却反常的不取财物不恋女色,看来他的志气不小。
 项羽的怒气来自尊严受损,范增的劝诫来自与对政治的远见和正确判断;两人的目
标和方向是不同的。
 另一方面,张良与刘邦合计拉拢了项伯帮刘邦说好话,项伯回去后劝项羽不要背义
攻打刘邦,并说服了项羽好好款待刘邦。
 刘邦集团的奋斗目标一致,刘邦信任张良,从善如流。
 在宴会上,范增多次暗示项王当机立断杀了刘邦,但是项王沉默没有反应。
 范增叫项庄在宴席上舞剑趁机杀刘邦,但项伯也同时舞剑掩护刘邦。杀刘邦的计谋
不成功,良机稍纵即逝。
 项羽的不行动源于光明磊落的性格;项伯的行动源于私人情谊;范增纯粹出自己方
政治利益的考量,三人的目标依然分歧。
 反观刘邦集团,情势危急之时,张良向樊哙求助,后者马上持剑、盾闯帐,怒视项
王并厉言斥责项羽,把敌人的焦点从刘邦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而项羽称他为壮士,
赐酒肉并赐坐,使情势和缓下来。
 刘邦正是趁气氛和缓下来的短暂良机,借尿遁出帐,过后迅速脱身回本营,他们成
功解除了危机。
 这个宴会反映了项羽集团不团结,因此刺杀刘邦的计划失败;反之,刘邦集团则上
下齐心,共同面对危机。这个宴会的过程矛盾错综交杂,波澜起伏,惊心动魄,所
以说“鸿门宴,虽名为宴会,实为一场变幻莫测的心智较量。”

8. 为什么说“鸿门宴是一个藏有杀机的宴会”?
 鸿门宴的促成原本是要消除刘邦和项羽之间的误会,不应有杀气的,然而事实却是
相反的。
 项羽集团里头的范增,是个深具政治远见和深刻了解局势的军师谋士。他观察到刘
邦有争夺天下的大志,是项羽最大的敌人。而如果项羽不出兵攻打刘邦,那么鸿门
宴将是最佳和最后的机会。于是他决定把握良机,在席上出其不意地除掉刘邦。
 因此,在宴会上范增多次暗示项王当机立断杀了刘邦,可是项王沉默没有反应。范
增知道项羽无意杀刘邦后,决定自己行事。他出帐叫项庄进去祝寿,借口舞剑助兴,
趁机杀刘邦。项庄依计行事,但项伯也同时舞剑掩护刘邦,杀刘邦的计谋功败垂成,
然而当时的情势已经十分危急。
 情势危急之时,张良立即出帐求助,樊哙马上持剑盾闯帐,怒视项王并厉言斥责项
羽,把敌人的焦点从刘邦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而项羽对他的行举不仅不怒,反称
他为壮士,赐酒肉并赐坐,这一打岔,使宴席上的气氛和缓下来。这段“缓冲”的时
间让范增无法进一步行动,也给了刘邦短暂的良机。他马上借尿遁出帐,过后迅速
脱身回本营。留张良代他善后,成功解除了危机。
9. “鸿门宴上的斗争”这段情节的描写,紧张气氛的张弛可概括为“三起三落”。试分析之。
 宴会开始很平和,刘邦卑辞“谢罪”,项羽则说出告密者的身份,可见项羽怒气全消,
有跟刘邦和解的意思,还设宴招待刘邦。
 但范增蓄意杀刘邦,在宴中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块暗示项王杀
刘邦了,气氛紧张起来,这是一起。
 范增见项王没反应,怕失去时机,叫项庄舞剑,趁机刺杀刘邦,宴席间充满杀机。
形势严峻,这是二起。
 过后樊哙持剑、盾闯帐,怒视并斥责项羽,情节到此发展到高潮,气氛紧张到极点,
这是三起。
 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称他为壮士,这是一落。
 请樊哙喝酒,送他生猪腿肉和赐坐,这是二落。
 刘邦借尿遁,脱身回本营,项羽并没有追究,这是三落。

10. 刘邦利用谎言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尽显虚伪狡猾性格。试举例说明。

拉拢  刘邦要张良把项伯请过来,他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项伯  项伯到来时,刘邦祝项伯长寿,并和他约定结为儿女亲家。
∷ 他对项伯的祝寿,约为儿女亲家只是一种拉拢手段,为的是保命,解决眼
前的危机,而不是真心的祝寿,由此可见刘邦的虚伪。
 刘邦谎称自己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占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
姓,封闭了仓库,就是等待项王的到来。
 他甚至骗说他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得出入和意
外变故的发生。
∷ 为了让项伯相信自己的“用心良苦”,好让他替自己在项羽明确说情。狡猾的
性格完全暴露出来。
 刘邦还虚伪地说自己日盼夜盼项王到来,一点都不敢反叛。
 他希望项伯把他不敢忘恩负义的情况全盘向项王报告。
 项伯最终信以为真,被刘邦拉拢了,就劝项王不要攻打刘邦。
∷ 再一次证明刘邦为了保命,做的都是虚情假意的事。
假装  刘邦带着百多人兵马去给项王“谢罪”。
谢罪 ∷ 这是迫于无奈,不是真心。
 他告诉项王当年他俩并力攻打秦国,两人南北各据一方,从没想到自
己会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又和项王重逢。
 刘邦谎称有小人恶意中伤他,才导致项王对他产生误会。
∷ 推卸责任,尽显虚伪狡猾的性格。
 刘邦趁机借尿遁,脱身回本营,则托张良代他向项王谢罪并送上白璧
一双,一对玉杯给范增。
∷ 逃命重要,送礼“谢罪”只是做给人看,尽显虚伪狡猾的性格。

11. 刘邦能够在鸿门宴中全身而退,你认为主要因素是什么?试举例分析其中三项。

12. 试分析刘邦的性格特征。

能言善辩  刘邦利用谎言掩饰自己的行为,成功拉拢项伯,让他为自己说项。
狡猾虚伪  假意谢罪,显尽忠诚,让项王放松了对他的防备。
 入关前,他贪图财色;入关后,戒财戒色,给人好印象。
忍辱负重  入关前,他贪图财色;入关后,戒财戒色,给人好印象。
有政治决  虽然是项羽自己提出先入关中可为王的承诺,但是知道敌我力量悬
心 殊,见项王时不提此事,反而低声下气赔罪认错。具有做大事谋长远
之计的决心。
随机应变  项庄舞剑,险象环生。刘邦机智,趁樊哙转移了大家的注意力,缓和
下气氛时,借机会上厕所,然后脱身。
考虑周全  刘邦借尿遁,剖析了敌我情势,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操
小路脱身。他还指示张良估计他安全脱身的时间,才带着白璧玉斗去
献给项王范增。
果断利落  逃离鸿门宴回到军营后,马上杀掉告密者曹无伤。
能屈能伸  为了得到项伯的帮助,称弟祝寿,约结亲家,态度谦卑,诚意尽显。
 还“冒险”去向项羽“谢罪”。
 知道范增有意杀他,不顾面子礼节,借尿遁。
知人善用  任用张良,虚心认错,完全听取他的意见。
有组织能  信任樊哙,把护卫的重任交托给他,也获得他的生死与共的效忠。
力  刘邦的集团上下一心,张良出策,樊哙闯入帐中护驾,共同面对危
机。
知己知彼  了解刘项双方的实力,不盲目迎战项羽。
 善于利用项羽性格上的弱点(妇人之仁,自矜功伐)。

13. 试分析项羽的形象。

形象 例子
遇事浮躁  他听说沛公打算做关中王,触犯了他的尊严,就大怒下令,隔天一举
心高气傲 打垮沛公军队。
光明磊落  项羽本来对刘邦欲“王关中”一事震怒不已,后来项伯转告他刘邦已经
戆直坦率 表示忠诚,不会背叛他;项伯指责他在刘邦立大功后却攻打他,不合
道义。项伯还建议项羽好好款待刘邦,他马上答应了。
 刘邦到鸿门向项羽谢罪时,项羽毫无遮拦地爆出了告密人曹无伤的身
份。
 范增在宴席上多次对项羽使眼色,又三举其所佩戴的玉块示意项羽当
机立断杀死刘邦,项羽却没有反应。
 樊哙闯帐怒视项羽,项羽视为壮士气概,樊哙斥责他背信、要杀有功
者,他没有恼羞成怒,还赐坐。
优柔寡断 上面的例子放在政治斗争中分析,都显示了项羽的优柔寡断、妇人之
妇人之仁 仁。

政治上无知  项羽本来对刘邦欲“王关中”一事震怒不已,范增也清楚地对他分析了
警觉性低 刘邦有大志,必当除之。可是当项伯转告他刘邦已经表示忠诚,不会
背叛他,并指责他攻打立大功者,不合道义。他马上答应项伯好好款
待刘邦。
 刘邦先入关中,而且有根据显示他想任关中王。可是当刘邦向项羽谢
罪,还把罪名推在小人之言上,否认自己想称王关中,项羽不但马上
相信了他,还请他喝酒。
 刘邦逃离后,项羽没有生气和追究他的失礼,反而收了白壁。
可见他没有政治“常识”,不明白放虎归山对自己的政治是极大的威胁。
自高自大/  刘邦先入关中,而且有根据显示他想任关中王。可是当刘邦向项羽谢
自矜功伐 罪,还把罪名推在小人之言上,又否认自己想称王关中,项羽不但马
无知轻敌 上相信了他,还请他喝酒。
 范增清楚地对项羽分析了刘邦有大志,建议必当除之。在宴席上多次
对项羽使眼色,又三举其所佩戴的玉块示意项羽当机立断杀死刘邦,
项羽却没有反应。
 刘邦在席上借尿遁,项羽并没有加以追究。
可见他不把刘邦的野心和实力视为威胁。认为刘邦没有可能胜过他。
刚愎自用 范增清楚地对项羽分析了刘邦有大志,建议必当除之。在宴席上多次对
不会知人善 项羽使眼色,又三举其所佩戴的玉块示意项羽当机立断杀死刘邦,项
用 羽却没有反应,不听军师的劝诫,反让刘邦借尿遁,放虎归山。

14. 项羽的性格导致他在鸿门宴中错失杀刘邦的机会。你同意上述说法吗?说明你的理由。

15. 项羽的妇人之仁性格导致他在鸿门宴这一件事中错失杀死刘邦的机会。试述之。

 项羽优柔寡断,心肠软的这种妇人之仁,可从以下的事例看出来。
 项羽本来对刘邦欲“王关中”要灭了刘邦的势力。后来项伯告知刘邦不会背叛他,且
刘邦立了大功反要被清算,不合道义。项伯还建议项羽好好款待刘邦,他马上答应
了。
 刘邦带兵来到鸿门向项羽谢罪时,率直项羽在他面前毫无保留地爆出了告密人曹无
伤的身份,对刘邦表现出完全的信任。
 刘邦向项羽谢罪,把罪名推在小人之言上,否认自己想称王关中。项羽不但没追究,
反而还请他喝酒。
 在宴会上,范增多次对项羽使眼色,又接二连三举其所佩戴的玉块示意项羽杀死刘
邦,项羽却没有反应,显然不忍心做出“杀有功之人”的事,或认为双方实力悬殊,
刘邦不足为患。
 项庄舞剑欲刺刘邦,可是项伯护卫刘邦,项羽也视若无睹,没有加以阻止。
 项庄舞剑后,樊哙为了护卫刘邦闯入帐中,对项羽怒目而视,项羽没有发现刘邦集
团对他的敌意/有反叛之意,立即对刘邦加以治罪,反而称赞樊哙是壮士,还赏赐
他一杯酒和一只生猪腿,被樊哙斥责一番后还赐坐,认为樊哙的斥责都是对的。
 刘邦在席上借尿遁,项羽并没有加以追究。
 刘邦逃离后,张良带着一双白璧敬献给项羽。项羽没有责备刘邦不辞而别,反而收
下了白壁。
 总结:项羽的妇人之仁性格导致他在鸿门宴中错失杀死刘邦的机会。

第五课 :《陈情表》李密

1. 李密透过《陈情表》申述了怎样的人生经历?

 他说自己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不幸。
 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四年后,母亲改嫁。他体弱多病,到九岁时还不会
走路。
 全靠祖母的怜悯与亲自抚养,他才能活下来。
 他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儿子。
 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童仆,孤单地自己过活。
 祖母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只能依赖他的照顾才能活下来。

2. 李密为什么在《陈情表》里陈述他的不幸遭遇?

 在当时的处境,如果李密一开始就向晋武帝提出辞官的请求,不但达不到目的,反
而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朝廷合作,以致性命不保。
 因此,李密先不谈上表辞官的事,反而从自己幼年的遭遇和家庭困境谈起,回忆自
己不幸的遭遇与祖孙俩相依为命的经历,营造一种悲戚的情感氛围,达到动之以情
的目的,让晋武帝同情自己,最后才能顺理成章地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委婉地说
明自己不能奉诏为官。

3. 李密在《陈情表》中如何对晋武帝动之以情?

 李密先从自己幼年的遭遇和家庭困境谈起:他说自己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不
幸。
 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
 四年后,舅舅逼母亲改嫁。
 奶奶刘氏怜悯他自小孤独无靠及体弱多病,便亲自抚养他。
 他小时候因多病,到九岁时还不会走路。
 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儿子。
 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童仆,孤单地自己过活。
 刘氏很早则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李密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她。
 这种摆事实、诉真情的写法,营造出一种悲戚的情感氛围,可以达到动之以情的目
的,让晋武帝同情自己,委婉地说明自己上表的目的:不能奉诏为官。

4. 李密在《陈情表》中如何对晋武帝晓之以理?
 李密先从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说起,提出了孝养祖母的理论根据;接着再把祖母
病危的情形大加渲染,使报养祖母的要求既合于人情良心,更符合朝廷所推崇的孝
道纲领,让人难以拒绝。
 再写“祖母病日笃,供养无主”,自己忠孝难以两全的狼狈处境。“臣无祖母,无以
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那么,忠孝只能择其一,势在必然;故自己的
要求不是推脱而是情理所在。写来感人之余,也很有说服力。
 最后他陈述“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这个一“长”一“短”的对比,说
明奉养祖母不会有碍于报效朝廷,表明先孝后忠的要求的合理性。
 他处处围绕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欲先尽孝而后尽忠这个主旨,说明自己选择
尽孝,既合情也不悖理,终于说服了晋武帝。

5. 李密如何说服晋武帝接受他的“辞不赴命”?
李密在《陈情表》中如何对晋武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接受他的“辞不赴命”?
• 李密先不谈上表辞官的事,反而用委婉地方法,先向晋武帝陈述自己不幸的遭遇[a]*与
祖孙俩相依为命的经历[b]*,
• 用摆事实、诉真情的方法营造一种悲戚的情感氛围,达到动之以情的目的/让晋武帝同
情自己,委婉地说明自己上表的目的:不能奉诏为官。
*[a]他幼年时期失父失母,孤苦多病,全赖祖母抚养,如果没有祖母,自己无法活到今
日。
*[b]自己孤独无靠,家门人丁不旺,祖母疾病缠身,如果没有自己的照料,无法度过余
生。祖孙二人,互相依靠为生,因此从人情良心上不能废养祖母而远离。

• 再而描绘从朝廷到州、郡县都催促他受命上任,然而“祖母病日笃”,“供养无主”;
• 既渲染对祖母的孝,制造一种感人至深的情境,又表现出自己在奉诏当官或奉养祖母之
间,进退两难,处境狼狈。
• 因此忠与孝之间必择其一,是合情理的决定。写来感人之余,也很有说服力。

• 跟着提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论据,
• 再通过叙述祖孙相依为命的关系,说明祖母病笃,自己不能远离出仕,非为了顾全名节
拒当官,而是基于“尽孝”。
• 这个原因合于人情良心,更符合“以孝治天下” 的纲领。
• 过后,他从另一个角度陈述“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 这个一“长”一“短”的对比,说明奉养祖母不会有碍于报效朝廷。
• 因此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不是推脱之辞,而是“忠孝两顾”的最佳方法。

• 他处处围绕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欲先尽孝而后尽忠这个主旨,说明自己选择尽孝,
既摆事实,论道理,又诉真情。终于让晋武帝恩准他的请求。

6. 李密写《陈情表》是要拒绝朝廷的任命,可是他不直接表明此意图。试说明他如何婉转
地达到目的。
• 李密先不谈上表辞官的事,反而先向晋武帝陈述自己不幸的遭遇。他从小失父母,孤苦
多病,全赖祖母抚养;没有祖母,自己无法活到今日。
• 接着陈述他孤独无靠,家门人丁不旺;祖母疾病缠身,没有他的照料,无法生存。祖孙
二人相依为命,因此从人情良心上不能废养祖母而远离。
• 他以此营造一种悲戚的氛围,对晋武帝动之以情,委婉地说明自己不能奉诏为官。

• 再而描绘从朝廷到州、郡县都催促他受命上任,然而“祖母病日笃”,“供养无主”。这样
写既渲染对祖母的孝,制造一种感人的情境,又表现出自己在奉诏当官或奉养祖母之间,
进退两难,处境狼狈。

• 跟着提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论据,再通过叙述祖孙相依为命的关系,说明祖母病笃,
自己不能远离出仕,非为了顾全名节拒当官,而是基于“尽孝”的治国纲领。

• 过后,他陈述“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说明奉养祖母不会有碍于报效朝
廷,因此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不是推脱之辞,而是“忠孝两顾”的最佳方法。

• 他处处围绕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欲先尽孝而后尽忠这个主旨,说明自己选择尽孝,
既摆事实,论道理,又诉真情。终于让晋武帝恩准他的请求。

7. 李密写《陈情表》的目的是“愿乞终养”。他的理由有哪些?
第一个理由:

 他幼年时期失父失母,孤苦多病,全赖祖母抚养,如果没有祖母,自己无法活到今
日。
 自己孤独无靠,家门人丁不旺,祖母疾病缠身,如果没有自己的照料,无法度过余
生。
 祖孙二人,互相依靠为生,因此从人情良心上不能废养祖母而远离。

第二个理由:

 以孝治天下是晋国的治国纲领。孝养祖母合情合理合法,祖母病笃,自己确实不能
远离出仕。
第三个理由:

 他因为须供奉赡养祖母,辞不就职。结果朝廷责备他怠慢不敬;郡县至州县长官都
急迫地督促他。祖母的病日日加重,但奉养祖母的要求被拒,使他进退两难,陷入
“忠孝不能两全” 的狼狈处境。因此他乞求朝廷开恩让他尽孝,脱离困境。
第四个理由:

 比较自己和祖母年岁,自己尽孝之时短,尽忠之日长,故在孝顺祖母和回报国恩的
两难选择中,先尽孝后尽忠才能够“忠孝两全”。

8. 李密在《陈情表》中抒写了多少种情?试简述之。

李密在《陈情表》中书写了三种情:
因承受清明的政治教化而对朝廷的感恩之情
 文中表达了作者深受晋武帝及朝廷厚恩的感激之情。
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诚恳、委婉、谦恭地表达了内心感恩戴德的情怀。
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诚挚地表达了他对晋武帝生死相报的无限忠诚和万分感
激之情。
因“忠孝难两全”而产生忧惧之情
 作者描绘了从朝廷到州、郡县都催促他受命上任,使作者在奉诏当官或奉养祖母之
间,进退两难,处境狼狈。
 作者“忠孝不能两全”的那种内心忧惧,描述得入情入理,含蓄精警。
因“祖母病笃”而割舍不下的尽孝之情
 文章开头叙述作者不幸的遭遇,让人体会到他的成长包含祖母的关顾之爱,怜悯之
情和操劳之力。这是作者尽孝的根源。
 现在祖母病重,如果没有自己的照料,无法度过余生。祖孙二人相依为生,因此从
人情良心上不能废养祖母而远离。作者大事渲染对祖母的孝,营造感人至深的情境,
让人觉得“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9. 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
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
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10. 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试申述之。
 李密反复强调孝亲,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只是忠孝不能两全,欲
先尽孝而后尽忠。
 他是真心奉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他的孝心显示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 李密是蜀汉旧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
 晋武帝为人多疑,李密担心这种想法会使晋武帝起疑而招来杀生之祸。
 所以诏书急切严峻,责备他逃避命令,有意怠慢,这就使李密在阐明心意的时候,
处于进退维谷的尴尬处境。
 为了避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
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11.作者反复陈述朝廷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表达了感恩之情。试说说哪些是朝廷对作者的
恩遇,哪些是表达作者的感恩之情的?
 朝廷颁下诏书,任命作者为郎中。不久作者又受国家恩命,任命他为洗马。作者认
为以他这样卑微低贱的人去侍奉太子,这实在不是他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
第七课 :《答刘正夫书》韩愈

1. 简述韩愈在《答刘正夫书》中提出的写文章的方法。

(一)写文章要学习以儒学为代表的古典文学经典。(师古圣贤人)

(二)学古圣贤人就是学习继承儒家的“道统”,学习古圣贤文章中表现的儒家思想的真
谛。而不是简单刻板地模仿他们的文辞。(师其意,不师其辞)

(三)文章的难易程度,要从表现对象出发,艰深还是浅易,都要恰到好处、合理,不能
机械规定只能艰深、不能浅易,或者相反。(无难易,惟其是尔)

(四)写文章要能够推陈出新,有自己的独创、风格,而不是墨守成规,随顺流俗。(能
自树立、不因循)

2. 韩愈在《答刘正夫书》中,对于学习写作文章,曾提出“师其意,不师其词”,又提
出“能自树立,不因循”的看法。两者间是否有相同之处?试分析之。
 “师其意,不师其词”和“能自树立,不因循”这两者间是有相同之处。
 古代的圣贤所写的文章,文辞都各不相同,风格各异,所谓“师其意,不师其词”
说的是要学习古圣贤文章中的立意和思想真谛,而不是只照抄他们的文辞,模仿他
们的写作风格。
 “能自树立,不因循”指的是写文章要创新及有独创性。
 在学习古典文学经典的基础上,不要泥古不化,人云亦云,而是要结合古人的经
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想。
 两者的相同之处就是作者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是他本人在创作实践中得出的真知灼
见,而不是一味抄袭模仿古人。
第十一课《琵琶记·五娘吃糠》

原文 注释 赏析
(旦上唱)[山坡羊] 乱荒荒不 荒年的紧张心情、慌 (一)赵五娘背着公婆吃
rě n
乱行动/丰收 糠、自叹
丰稔的年岁,远迢迢不回来的夫
心情煎熬急迫不能忍 描写赵五娘的困境及其心态:—
婿。急煎煎不耐烦的二亲,软怯怯 受

不济事的孤身己。衣尽典,寸丝不 困境:连年灾荒,家境贫穷;丈
夫出走;姑舅埋怨;
挂体。几番要卖了奴身己,争奈没 身体
心境:三方面困苦重压在单弱的
主公婆教谁看取?(合)思之,虚 看顾 身体上,她感到痛苦难耐,“灾
飘飘命怎期?难捱,实丕丕灾共 期望久活
共危”交织。

危。 泪珠、愁绪、病体和饥饿,组成
实实在在
她辛酸的命运。

[前腔] 滴溜溜难穷尽的珠泪,乱纷
纷难宽解的愁绪。骨崖崖难扶持的 瘦骨嶙峋 走投无路,饱受委屈,产生死的
念头。
病体,战钦钦难捱过的时和岁。这 战兢兢、忧虑重重,
糠呵,我待不吃你,教奴怎忍饥? 时提警戒之心

我待吃呵,怎吃得?(介)苦!思量
起来,不如奴先死,图得不知他亲
在他父母死时我已没
死时。(合前) 知觉

(白)奴家早上安排些饭与公 即使困难重重,身临绝境,赵五
guī
娘仍没忘记丈夫的嘱托,悉心地
婆,非不欲买些鲑菜,争奈无钱可买。 尽到赡养二老的责任:
鱼类菜肴
不想婆婆抵死埋冤,只道奴家背地自吃 “衣典尽,寸丝不挂体”;
非常
了什么。不知奴家吃的是细米皮糠,吃 死无妨,“争奈没主公婆,教谁看
取” 。
时不敢叫他知道,只得回避。便埋冤杀
结论:赵五娘的可贵处:贫病交

困,却又不忘晚辈之责:贤惠孝
了,也不敢分说。苦!这糠秕怎的吃
谷皮 顺的妇女。
得。(吃吐介)(唱)

正面描写糟糠自厌:——艰难身
[孝顺歌] 呕得我肝肠痛,珠泪 世的抒怀
lóng 托物寓意、对比联想:
垂,喉咙尚兀自 牢嗄住。糠!遭砻
chǔ 赋糠以人格化,痛陈糟所遭受
还是 / 紧紧塞住/去稻
被舂杵,筛你簸扬你,吃尽控持。 “砻、舂、筛、簸”的层层不幸;
壳的磨碾。这里作磨
悄似奴家身狼狈,千辛万苦皆经 由糠之苦,联想自身的悲苦:千
磨难,折磨/直似
历。苦人吃着苦味,两苦相逢,可 辛万苦皆经历。

借糠之苦、糠之难咽,写她历经
知道欲吞不去。(吃吐介)(外、净潜
难怪 磨难、身世凄惨的形象。
上探觑介)(唱)
从吃糠想到米,由米与糠的“两处
外:老男子,蔡员外 飞”联想到自己与丈夫的分离,再
[前腔] 糠和米,本是相倚依,
净:老女子,蔡婆婆 由米贵糠贱,联想到自己与丈夫
谁人簸扬你作两处飞?一贱与一 地位悬殊不同,引出“终无见期”
的感叹。刻画赵五娘内心的酸苦
贵,好似奴家与夫婿,终无见期。 与哀怨。
丈夫,你便是米么,米在他方没寻
处。奴便是糠么,怎的把糠来救得 结论:以托物寓意、对比联想的
手法写她历经磨难、身世凄惨、
ně i
人饥馁?好似儿夫出去,怎的教 内心酸苦哀怨。

奴,供给得公婆甘旨?(不吃放碗 心理 2 次波折:——

称自己丈夫 / 美食、 1 糟糠难解饥饿,丈夫归期无


介)(唱)
着,想死又放不下照顾公婆的重
指供养父母之食品 任——凄苦;
[前腔] 思量我生无益,死又值
2 “日久也难聚”,道出不满丈夫
甚的!不如忍饥为怨鬼。公婆年纪 赴京投考,怨恨丈夫迟迟不归的
沉痛心情:怨恨。
老,靠着奴家相依倚,只得苟活片
饿死作怨鬼 结论:悲叹自己不如糟糠的凄苦
时。片时苟活虽容易,到底日久也 身世。

难相聚。谩把糠来相比。这糠呵,
尚兀自有人吃,奴家骨头,知他埋

在何处?

(外净上探,白)媳妇,你在这 (二)公婆发现真相(责
里吃什么?(旦遮糠介)(净搜出打旦 问、痛悔、晕厥)
介)(白)公公,你看么?真个背后自 安排 赵五娘被公婆怀疑偷吃好东西,
一再责问。她不愿让二老知自己
逼逻东西吃,这贱人好打!(外白)你 吃糠,以免他们伤心;受到猜疑
把他吃了,看是什么物事?(净慌吃 后仍然忍让着不予计较——善良
孝顺。
介)(吐介)(外白)媳妇,你逼逻的
是什么东西?(旦介)(唱)

二老问她糠“怎的吃得”,她一再
[前腔] 这是谷中膜,米上皮, 宽慰老人。

将来逼逻堪疗饥。(外净白)这是 1 曲解古书,说糠“强如草根树
皮”;
糠,你却怎的吃得?(旦唱)尝闻古
zhì 猪 / 一定、到底 2 以啮雪吞毡的苏武等作比;
贤书,狗彘食人食,公公,婆婆,
3 直接以糠自喻。

须强如草根树皮。(外净白)这的不
赵五娘甘以糟糠之妻自谓,表明
吃 / 苏武
嘎杀了你?(旦唱)啮雪飡毡,苏卿 了她的贤孝、坚贞:

犹健,飡松食柏,到做得神仙侣, 1 决意伺奉二老至终;

纵然吃些何虑?(白)公公,婆婆, 2 甘愿忍饥受苦、决不背离丈
夫。
别人吃不得,奴家须是吃得。(外净
白)胡说!偏你如何吃得?(旦唱)爹
二老痛愧怪错人,暈厥。
妈休疑,奴须是你孩儿的糟糠妻 贫贱时的妻子
室?

(外、净哭介,白)原来错埋冤 赵五娘自责,哀叹:沒尽心奉
了人,兀的不痛杀了我!(倒介)(旦 事。

叫介,唱) 婆婆死时,她后悔对不起丈夫,
没有尽到看护老人的责职。
阴间 / 徒然
[雁过沙] 他沉沉向冥途,空教
我耳边呼。公公,婆婆,我不能尽心
反而
相奉事,番教你为我归黄土。公
公,婆婆,人道你死缘何故?公公,

婆婆,你怎生割舍抛弃了奴? 结论:刻画了贤德善良、孝顺坚
贞,宁可牺牲自我,不愿公婆受
(旦)公公,婆婆。(外醒介, 苦的妇女的形象。

唱)

[前腔] 媳妇,你耽饥事公姑。
承受饥饿
媳妇,你耽饥怎生度?错埋冤你也 怎么

不肯辞,我如今始信有糟糠妇。媳
辩白/ 估计
妇,我料应不久归阴府。媳妇,你休

便为我死的把生的受苦。(旦叫婆婆
介,唱)

[前腔] 婆婆,你还死教奴家 怎么办 (三)婆婆死,无钱埋葬

怎支吾?你若死叫我怎生度?我千
辛万苦回护丈夫,如今到此难回
维护丈夫的体面
护。我只愁母死难留父,况衣衫尽
qiè 口袋和小箱子,代指
解,囊箧又无。(外叫净介,唱)
家中的资财。

[前腔] 婆婆,我当初不寻思,
教孩儿往皇都。把媳妇闪得苦又

孤,把婆婆送入黄泉路,只怨是我
相耽误。我骨头未知埋在何处所?

(旦白)婆婆都不省人事了,且
扶入里面去。正是:青龙共白虎同行,
吉凶事全然未保。(并下)

(末上介)福无双降犹难信,祸 末:男配角,蔡家邻 (四)邻翁张太公仗义殡殓


不单行却是真。自家为甚说这两句?为 居,张广才太公 他是“义”的化身。蔡婆死后,
jiē
邻家蔡伯喈妻房,名唤作赵氏五娘子, 他赠送棺材,帮助这个弱女子葬
送婆。他救人于危难之中,有同
嫁得伯喈秀才,方才两月,丈夫便出去 情苦难之心,救人危难之心,助
赴选。自去之后,连年饥荒,家里只有 人为乐之心。

公婆两口,年纪八十之上,甘旨之奉,
亏杀这赵五娘子,把些衣服首饰之类尽
d í 买进粮食
皆典卖,籴些粮米做饭与公婆吃,他却
背地里把些细米皮糠逼逻充饥。唧唧,
啧啧赞叹声/ 尽多着
这般荒年饥岁,少什么有三五个孩儿的
人家,供膳不得爹娘。这个小娘子,真
个今人中少有,古人中难得。那公婆不
知道,颠倒把他埋冤。今来听得他公婆 现在

知道,却又痛心都害了病。俺如今到他
便了
家里探取消息则个。(看介)这个来的
却是蔡小娘子,怎生恁地走得慌? 如此

(旦慌走上介,白)天有不测风
云,人有旦夕祸福。(见末介)公公,
我的婆婆死了。(末介)我却要来。

(旦白)公公我衣衫首饰尽行典卖,今
日婆婆又死,叫我如何区处?公公可怜
处理
见,相济则个。(末白)不妨,婆婆衣
衾棺椁之费,皆出于我,你但尽心承值
照应
公公便了。(旦哭介,唱)

[玉胞肚] 千般生受,教奴家如
有劳、麻烦
何措手?终不然把他骸骨,没棺椁
应付 / 难道
送在荒丘?(合)相看到此,不由
人不泪珠流,正是不是冤家不聚
今世成为一家骨肉,
头。(末唱)
是前世因果,命中注
[前腔] 不须多忧,送婆婆是我 定的

身上有。你但小心承直公公,莫教 送葬资用我承担

又成不救。(合前)

(旦白)如此,谢得公公!只为

无钱送老娘。(末白)娘子放心,须
知此事有商量。(合)正是:归家不
敢高声哭,惟恐猿闻也断肠。(并
下)

1. 《琵琶记·五娘吃糠》的主题思想。
 描写赵五娘忍苦受饥吃糟糠,仍尽心照顾公婆免于饥寒;借物抒怀,道出其身世的
艰难、内心的痛苦和始终不渝地侍奉二老的意愿;刻画了她坚贞善良、勇于自我牺
牲、孝顺公婆的“贤孝”形象。

2. 何以见得赵五娘在侍奉公婆方面做出了最大的牺牲?
 赵五娘在夫婿上京应考之后,毅然挑起了代夫赡养年迈二老的重担子。

 连年灾荒,家境贫穷,姑舅埋怨,赵五娘艰苦备尝。

 贫病交困中,她也没有去自寻解脱或自谋生路,抛弃风烛残年二位老人。

 她“衣典尽,寸丝不挂体”,支撑着一家口食身衣,同时勉力劝解二老,既以物质上
又从精神上多方照顾慰藉老人。

 她安排一口淡饭给二老充饥,自己只拿猪狗吃的谷膜米皮暗处吞咽,不料被公婆怀
疑偷吃好东西,一再辱骂她。

 赵五娘不愿让二老知自己吃糠,以免他们伤心;受到猜疑后仍然忍让着不予计较,
没有声辩。

 赵五娘为了公公婆婆而牺牲自己的食物、尊严甚至死的权利,在侍奉公婆方面做出
了最大的牺牲。

3. 赵五娘面对什么艰难处境?她如何渡过这些难关?
试从四个方面概括赵五娘的艰难处境。为渡难关,赵五娘做了哪些努力?
 丈夫上京应考迟迟未归,她和公婆失去依靠。
难关  面对荒年,受到饥饿威胁。
 公婆年老,难度荒年。
 自己势单力薄,饥瘦病弱,难撑门户。
方法  典当了首饰和值钱的衣裳,用来买米給姑舅充饥,自己则全身衣衫
破旧,吃糟糠抵挡饥饿。

4. 赵五娘为了安慰公婆,如何引经据典为自己吃糠辩护?
 对古圣贤书采用断章取义、乱打标点的手法,说明可以吃糠:
 引用《孟子》的“狗彘食人食”,原意“让狗吃人吃的东西”,改为“狗彘食,人食”, 意
思为“狗吃的东西,拿来给人吃”。

 引用历史典故和神话说明吃糠无妨:

 引用苏武“啮雪吃毡,数日不死”。

 神话故事中的神仙不食烟火食,以松柏为粮食。

 通过对“糟糠妻”作望文生义的解释,来说明自己命中注定该吃糠皮。

5. 在《五娘吃糠》里作者如何以糠和米设喻,表现夫贵妻贱,两处分离之苦?
 在谷被舂碾成糠和米之前,紧紧倚依,如同赵五娘夫妇婚后一样亲密;

 谷被分成糠和米是因遭受外力压挤的结果,而五娘夫妇的分离则是外力压迫所致。

 糠和米分离之后,米贵糠贱再也不能会合一处,有如蔡伯喈的荣华富贵和赵五娘的
饥寒劳碌,地位悬殊,引出“终无见期”的感叹。

 封建社会中,妇女生活在最底层,支撑门户的是男子,而饥寒荒年间,蔡伯喈不能
赡养父母,只有赵五娘一个人支撑全家,这又如同是以糠救饥。

 通过这种比喻寄托了赵五娘内心的酸苦与哀怨,实际上是对造成夫妇分离的血泪控
诉。

6. 简述下面的剧情,并说明它如何突出了赵五娘的优点。
五娘陷入绝境

• 连年灾荒,家境贫穷;丈夫出走;姑舅埋怨;她忍受愁绪、病体和饥饿。[½]
• 她感到痛苦难耐,走投无路,饱受委屈,产生死的念头。[½]
• 即使困难重重,身临绝境,赵五娘仍没忘记丈夫的嘱托,悉心地尽到赡养二老的责任:
典衣换粮给公婆吃,自己吞糟糠。
• 优点:贤惠、孝顺。

五娘背公婆吃糠

• 典衣换粮给公婆吃,自己吞糟糠。被公婆怀疑偷吃好东西,一再责问。
• 她不愿让二老知自己吃糠后伤心,因此受到猜疑仍然忍让、不计较。
• 优点:牺牲精神、孝顺善良。

五娘糟糠自厌

• 她借糠之苦、糠之难咽,写她历经磨难、身世凄惨。[½]
• 由米与糠联想到自己与丈夫的分离、地位悬殊,刻画内心的酸苦哀怨。[½]
• 不管多辛苦,都放不下照顾公婆的重任;不论多怨恨丈夫的不归,都不违背当初的承
诺,好好照顾公婆。
• 优点:坚贞/贤惠

公婆发现真相

• 二老知道五娘吃糠后,为她痛心,她一再曲解古书典故,宽慰老人;她还以“糟糠之
妻”自喻。
• 二老痛愧怪错人,暈厥,后来婆婆死了,她自责沒尽心奉事老人,认为对不起丈夫。
• 优点:贤孝(决意伺奉二老至终)、坚贞(甘愿忍饥受苦、决不背离丈夫)。

7. 根据《五娘吃糠》这一折戏曲,赵五娘有哪些优良品德?
 赵五娘在灾荒、贫病、丈夫归期无着、姑舅埋怨的重重压力下,虽然痛苦、委屈得
想死,却仍不忘丈夫的嘱托,尽责赡养二老。当婆婆因发现她吃糠的真相,痛愧而
死时,赵五娘始终自责沒尽心奉事、后悔对不起丈夫,显示出她具备贤惠孝顺的品
德。

 赵五娘为了遵守丈夫的嘱托,忽略自己的痛苦哀怨和委屈,尽责赡养二老;为此她
典卖首饰和值钱的衣裳,用来买米给公婆充饥,而自己则衣衫破旧,背着公婆吃糟
糠;为免公婆伤心,她宁受猜疑偷吃好东西,忍让着不予计较,表现出自我牺牲的
精神。

 当公婆怀疑赵五娘偷吃好东西,一再责问时,为免二老伤心,她宁受猜疑,忍让着
不予计较;真相被发现时,她反而一再找借口宽慰老人。表现出善良孝顺的本性。

根据剧情,可以分析的内容包括:
贤惠、坚贞——对丈夫;
孝顺、自我牺牲——对姑舅;
善良——自己受了委屈,却还担心着别人的感受;
坚强——面对重重困难:病、天灾和饥饿、姑舅的不谅解、夫妻的离散……。

8. 试简述《《琵琶记·五娘吃糠》的艺术特色。
人物心理刻画细致入微

 作者通过吃糠这个情节从多层次、多角度刻画赵五娘的痛苦心情:

他写五娘吃糠前的矛盾和吃糠时的难受 五娘复杂的心理活动
写五娘由糠米及人的联想和比喻 孝贤的品质
写她对公婆为自己吃糠的辩解 自我牺牲精神

语文富有文采,通俗朴实

 大量运用口语、俗语:通俗易懂

 比喻修辞:不游离情节之外,而是见景生情,即事设喻,不见斧凿痕迹。

以糠自喻 表现五娘的千辛万苦
以糠和米设喻 表现五娘夫贵妻贱,两处分离之苦
寄托她对身世遭遇的感慨

9. 五娘和公婆有何误会?她为何不解释此误会?公婆知道她吃糠后有何反应?
 赵五娘的公婆誤會她是个背地裏偷吃佳餚的自私媳婦。
 赵五娘出于对公婆的关心不便作出解释,只得受着冤枉,忍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 公婆知道她吃糠后,误会得以消除,双方的矛盾得以解决。
 她一片真诚的孝心感动了公婆,二老由于过度伤心而昏了过去。
第十二课:《三国演义·赵子龙长阪坡救幼主》

1. 概述赵子龙长坂坡救阿斗的经过。
试简述赵云如何寻回甘、糜二位夫人和幼主。

 曹操南下攻打刘备,刘备只有三千余军马,自知不敌,撤离新野,携带百姓逃亡。
 一日深夜,曹兵攻来,刘备溃败,只剩下张飞等百余骑,赵子龙等都不知下落,妻
儿也陷在乱军中。
 赵云负责保卫刘备一家老小,大家在乱军中走散了。他杀回乱军中寻找。
 赵云一路上打听,好不容易在百姓群中找到甘夫人。他把甘夫人送回长坂坡,自己
再回头去找糜夫人和阿斗。
 半路上他刺倒曹将并夺得了曹操的青釭剑。
 终于在一处残墙枯井边找到受伤的糜夫人和阿斗。
 赵云请她上马,她却把阿斗放在地上,自己投井自杀。
 这时曹军逼近,赵云只好推倒土墙,掩了枯井,把阿斗缚在胸前,上马突围。
 他杀了不少曹将夺路而走,不料又连人带马落入陷阱,曹将张郃挺枪来刺,这时赵
云的马却平空一跳,跳出陷阱,把张郃吓退。
 曹操在山坡上见到赵云的威武勇猛,下令不许放冷箭,要活捉他。
 赵子龙借机得以逃脱,连杀了五十多名曹将,终于将阿斗交回给刘备。

2. 简述赵云救出甘夫人后,重回敌军中救出阿斗的经过。

 赵云救出甘夫人后,引数骑回旧路去寻糜夫人和小主人。路上遇到夏侯恩引兵杀来。
他杀了夏侯恩,夺走“青釭”剑。
 这时,追兵包围百姓进行杀掳。赵云杀透重围后,一人在奔逃的百姓中往来寻觅,
探问糜夫人消息。
 根据消息找到二人后,赵云要糜夫人骑马,自己步行。糜夫人不想连累大家,她把
阿斗交给赵云,投枯井自杀。
 赵云只好推土墙掩盖井口,抱着阿斗提枪上马,杀出土墙外。
 他在步军重围中刺死将领,杀开一条路。
 遇张郃领军来拦路,赵云战不能胜,便逃走。张郃追来,赵云连马和人颠下土坑,
又一踊而起,把张郃惊退。
 紧接着力战四将,杀透重围。马步军前后齐刺赵云,情况危急。
 曹操在景山顶上看到他威不可当,命令部下要活捉他,子龙因此得到机会逃过死难。
 赵云抱着后主直透重围,砍旗夺矛,杀死曹将五十余员。
 到了山坡下,两路军出,截断去路,背后追兵赶来,赵云杀了二将,向长阪坡逃去。
 他见张飞立马桥上,马上大喊求救。终于成功脱困救出阿斗。

3. 赵云有哪些性格特征?

胆大心细,不怕麻烦
 刘备带领十多万百姓逃难时,赵云负起保护老小的重任。这是一桩不大好办的差事,
张飞就担任不了这个任务。

有责任感/忠心
 曹军把刘备的人马打得七零八落,在这种情况下,赵云如果单枪匹马去见刘备,刘
备也不会责怪他失职。但是他坚持完成刘备的托付,保护其妻儿。于是他二次杀入
曹军阵营,直透重围,匹身入险救出甘夫人、幼主。

沉稳/不意气用事
 他在此次突围战中不意气用事,遇上次一等的对手,他几个回合就取了对方的命;
遇上强将如张郃,他却不与对方纠缠,夺路而去。因为他清楚此行的目的是突围,
不是斗气。

勇猛善战,武艺了得
 赵云在寻回甘、糜二夫人以及幼主途中,一连击败了淳于导、晏明、钟氏兄弟,半
途还和张郃纠缠十余合,最终还杀死了曹营五十多名大将;连阅人无数的曹璪也赞
赏不已,说他:真虎将。对他起了爱才之心。

谦逊踏实
 当赵云带着幼主奔杀了一整天,来到长坂桥,见到张飞马上大声呼救求援,一点也
不觉得没面子,这是他性格中踏实的一面的显现。

 赵云把幼主交到刘备手上,并不认为自己立了大功,反而觉得自己没把事情做好,
没能拯救身受重伤的糜夫人,十分惶恐惭愧。这是他谦虚的表现。

4. 试简述张飞在长板桥上独退曹军英勇的一幕。
 赵云来到长坂桥边,人困马乏,见张飞挺矛立马在桥上,忙大呼求救。
 张飞令他速行,他将抵挡追兵。
 当文聘引军追到长板桥,见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横枪立马在桥上,又见桥东
树林之后,烟尘大起,树影中有精兵来往,于是勒住马头,不敢前进。
 曹军诸将一起赶到,见到这种情况,又恐怕是诸葛亮的计谋,都不敢前进,只是扎
住阵脚,一字儿摆在桥西,命人飞报曹操。
 张飞隐约见曹军阵中有后军擁着青罗伞,白旗黄钺,料想是曹操心生疑虑,亲来查
看动静。张飞挑战曹军和他一决死战。
 张飞声如巨雷,曹军听了,个个吓得发抖。曹操急忙命令拿开伞盖,并告诉手下曾
听关云长讲过张飞在百万军中取上将的头仿如探囊取物。
 张飞见曹操取去伞盖,又睁大眼睛再次挑战曹军。曹操听到了,有退兵之意。
 张飞见曹军阵脚挪动,又猛喝一声,曹操身边的夏侯霸吓得肝胆破裂,跌下马来。
 曹操回马便逃,众军将一起向西奔逃,自相践踏,死伤无数。

5. 何以见得刘备是个爱民爱臣子的仁君?

 曹操南下攻打刘备,刘备带领着新野十多万百姓,往荆州逃难去。简雍劝刘备弃百
姓而逃,但刘备不肯,说明百姓和他一起逃亡至此,不忍心抛下他们。

 刘备得知百姓和赵云、简雍、糜竺、麋芳等人都不知下落时,不禁悲痛得大哭起来。

 当糜芳面上带着箭伤,告诉刘备赵云投降曹操时,张飞信以为真,怒斥赵云见他们
势穷力尽,投奔曹操求取荣华富贵;刘备仍坚信赵云在患难中跟随自己,心如铁石,
绝不会为富贵而动摇。

 赵云负伤,冲出重围,千辛万苦救出幼主刘禅。当浑身浴血的赵云把刘禅交给刘备
时,刘备接过,却把刘禅丢在地上,指着刘禅说:“你这个小孩子,害我差点损失
了一名大将。”

 以上例子凸显刘备爱民爱臣子的仁君形象。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