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4

2018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

林務局 永續山村
指導單位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主辦單位 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
協辦單位 花蓮縣文化局
承辦單位 NodeCreative 節點共創
協力單位 來東海岸聚落群作客/港口社區發展協會/新社社區發展協會/磯崎社區發展協會
Hatila在磯崎工作室/Eliv以立國際服務/者播藝術中心/台灣好食協會/花蓮日日
贊助單位 松園別館 / 緩慢 / 石梯灣118 / 陶甕百合春天 / Cepo’水手隊
駐村創作 / 07.28 - 08.25
開幕活動 / 08.26
作品展期 /2018 08.26
– 2019 03.31

官 方 網 站
藝術地圖

新社部落
磯崎部落 Paterongan
Kaluluan 復興部落 港口部落
Dipit Makotaay
施永德
森山泰地 《接流 Tapping Currents》

《Focus of time and space》


Arya Pandjalu
《KITA》 魯碧•司瓦那 舒米如妮
種子野台 《我們還可以清澈嗎?像 nem nem 一樣》
《有種棲息所》 《酒伴》
`

山田設計
《鏈織的密實》
賴怡辰 盧建銘
《磯崎國小記憶拼圖》 蔡影澂
劉伊倫 《地景織造 Talo'an》 《豐收 - 精靈(精神)的重返》

《5、6、7、8,Mafelih!》

鬼島三老鼠 王秀茹
《眼淚搏擊:Cepo’ Pakelang 2018》 《O Pangcah kako我是阿美族》
展覽場域 | 磯崎部落 Kaluluan

賴怡辰
現職藝術創作者及臺北植物園園丁。
從展覽場合切入,賴怡辰檢視並以作品反映不同情境中 ── 從植物園、舊市場,到新媒
體藝術中心、美術館空間:意識形態如何反應在空間結構的設計,以及空間內事務的執行
方式。參與在這些情境脈絡中的各種角色,例如:植物材料、語言、錢、數位媒體、人、
行政流程等等,他們各自的特質,又是怎麼樣交互影響、共同演變,導致這些事物成為現
在的這個樣子;藝術創作在分別的脈絡下又能如何介入及呈現 / 被呈現。藝術實踐上,以
藝術介入及工作坊等參與式或互動形式為主,除創造一個討論特定議題的情境,也從執行
中觀察思考創作者、系統設計者、參與者與觀者間權力分配及平衡的方式。

《磯崎國小記憶拼圖》
作品理念
磯崎村又名「加路蘭」,據說為海浪帶動岸邊礫石滾動的聲音,便以此稱之為Kaluluan。 磯崎國小曾經是磯崎村民的生活重心,除了是活動及
日本人見此地有海岸山脈圍繞的美麗海灣,讚美此地猶如寶座。 聚會的場所,校園內無論是建蓋操場、噴水池或栽植
磯崎村是豐濱鄉最北端的村落,卻是台11縣最晚對外開通的路段,因北有蕃薯寮,南有 防風林,皆由全校師生及家長共同投入完成,一草一
親不知子斷崖成為兩端阻礙,在台11線開通前,村落族人多得靠由舊部落翻越海岸山脈 木充滿村民的記憶。
抵達鳳林鎮的山興部落,才能進行交易、就學與就診。磯崎村內多元的族群和睦相處,在 磯崎國小因學生人數不足,在2000年8月正式廢校關
短短的十公里內,族群風貌多元令人驚艷,有閩南人、客家人、榮民第二代、太魯閣族、 閉。少了頻繁使用的校園逐漸頹圮,其中一棟校舍在
阿美族、噶瑪蘭族、撒奇萊雅族和布農族,其中以撒奇萊雅族人數最多。 2009年地震後成為危樓,之後與噴水池一併拆除。
近年來有部落阿美族青年活化磯崎國小旁的老屋,成立hatila在磯崎工作室提供多樣深度 2017年原民會核定山海計畫,決定在磯崎國小的校
文化巡禮遊程,以及布農青年建設高山森林基地,各自回到的自己部落,參與公共事務, 園及周邊興建山海劇場、及可容納400人的飯店和商
開創與推動磯崎的觀光產業。 店街,最快2019年就會完工。
在不久的將來,這個保存著村民們共同勞動的校園地
景,在社會活動代謝下就要永遠消失,那些共同的記
憶也將飛散佚失。「磯崎國小記憶拼圖」,便是緊抓
著磯崎國小最後存在的時光,讓這些記憶重新回到校
園裡被講述、分享,讓我們把握時間,到校園各個角
落聽聽磯崎的故事吧!
展覽場域 | 復興部落 Dipit

Arya Pandjalu
印尼藝術家Arya Pandjalu的作品常透過裝置,繪畫,雕塑和表演來講述社交和個人敘
事。 Arya使用各種創作媒材來傳遞想法,近年他被紙和陶而吸引,他發現這兩種媒材
簡單而獨特,而且對環境友善,紙或陶的創作成為他回到童年的旅程,這是他重要的
靈感來源。
Arya對於人和自然充滿興趣,不管是群聚的或個人的,所以他的作品常以人像或有人
類特徵的動物來表現,他選擇直接卻又帶點抽象來表現人類的脆弱,他認為真誠的流
露將使人們間的相互聯繫,更接近全心全意的本質。

《KITA》
作品理念
三座站立的女性/母親雕塑作品,將以各
種物體和材料(塑料,鐵絲,二手靴,漁 在海岸山脈半山腰的Dipit復興部落,是1940年代花東縱谷幾個阿美族家族為了尋找充足
網等)覆蓋和裝飾,穿著破布,裝飾著我 的水源,舉家背起行囊、翻越海岸山脈,來到這個有三條溪流流經並彙集的地方開墾、生
們熟悉的日常生活用品的人形裝置。 活和耕作。基督教信仰是凝聚復興部落族人很重要的因素,也因此使復興部落成為全台灣
這三位女性代表著海洋、陸地和山脈。她 第一個無菸、無酒、無檳榔的示範社區。
們像一個早期的農民家庭,準備去田裡 雖然部落經歷土石流災變,促使人口外流、部落中的水梯田荒廢,但近年來政府引進資源
(播種穀物/植物),但也是持有木/竹棍 輔導復耕水梯田,水田吸引許多種蜻蜓和蛙類聚集,鳥類在水田邊的森林築巢,溪蟹在水
海洋以人類創造的物品與我們溝通。這些看
的守護者。這件作品送給磯崎部落年長的 圳裡覓食,山豬也為香甜的稻米而來,多樣的生態故事在這裡發生,直至收割前的最後一
起來很有吸引力和無害的塑料,就像有些具
婦女,她們辛勤勞作,在任何條件下都能 刻,部落因為農耕再度熱鬧起來。
有怪異的熟悉感,有些則是完全的疏離的
強大而勇敢地照顧家庭和部落。 近年來在部落媳婦張慧芬積極整合部落資源後,也推出深度生態旅遊,獲得外界好評,愈
玩具,看似無辜甚至有趣,其實是危險的。
作品使用的塑料物品是這個時代的文化考 來愈多外地遊客慕名而來,耆老們個個身懷「絕技」,讓外地遊客嘆為觀止,他們帶著遊
作品並不是要拒絕工業化的商品,但在文明
古學,反映了人類的慾望,願望,傲慢和 客上山下海,訴說復興的「Dipit精神」
進化歷程中的我們,應該更明智的使用與不
創造力。被人類丟棄的物質被沖走,漂浮 過度消費。同樣的,傳統社會的文化也是一
在海面上被海水沖刷,然後再度回到陸地 個發展中的進程,不會停滯,而是不斷接受
和人類。 來自外部的新事物。
劉伊倫 種子野台
畢業於英國倫敦布魯內爾大學當代表演創作研究所,台大戲劇學系。2010年返台後隨 種子野台不是藝術家,只是在試誤中持續練習的行動者,在意著人與植物依存的關係。
即加入台北花博定目劇【百合戀】演出,結下與原住民的緣分,並於2015年擔任原民 種子不單純為農作的基礎,也是在地知識和社群情感的載體,連結著人與自然的關係,相
台首部電視劇【米高級公寓】編導。喜歡桃紅色,喜歡手作(自創品牌「伊奶奶 信有人持續種植保存、有人料理品嚐、有人紀錄報導、有人推廣分享、有人教育傳承,這
i-Granny」),喜歡小酌,喜歡旅遊。環保愛地球,熱愛土地,關心社會議題,相信 些地方性的作物和相應的文化才得以延續。重要的事一旦不在生活裡,便失去意義。
藉由推廣戲劇教育能讓人心更為良善、世界更為祥和。目前教過零至九十歲的學生,
願透過各種形式的表演藝術創作或是交流或是教學,散播正面力量,也期許在不久的
將來,看見更溫和的台灣。2017年,為議題「沒有人是局外人」之表演創作【泅泳於
已逝之途】為首件行為藝術創作。 《有種棲息所》
作品理念
《5、6、7、8,Mafelih!》
傳統阿美族穀倉,是種子和守護靈棲息的地方。
作品理念
「有種棲息所」轉化穀倉為通透的空間,引領著人和種子一起
Mafelih,在復興部落,意為轉身背對。
呼吸,觀想和自身的關係。嘗試集合人、植物和歲時,呈現「
「5、6、7、8…」也許我無法在你們面前喊著,一次又一次。 人與種子共同流動的生命時間」!
「5、6、7、8…」也許你們無法在我面前聽著,一次又一次。
「5、6、7、8…」期許你們的膝蓋更勇健地面對復興部落的地形陡峭。 山海河川是生命之源,田間農作也連接穀倉成為生命之源。我
「5、6、7、8…」讓彼此更期待每個下次。 將創作期間訪談收集到的作物懸掛其上,即便老人家嘴裡說自
己懶惰,這些作物仍緊貼著老人家的生活,而畫在屋頂上那些
然,我們終將在未知的某刻,轉身離開彼此,同時害怕著遺忘或被遺忘。 已失傳的,則默默透露著逐漸步出生活圈的藏種之種種,當時
代迎來新的,也會告別舊的,流動著。「有種棲息所」是隱含
生命會有消失的一天,影像會有損毀的機會,記憶會有被淡忘的可能,你 「迎來」與「告別」,「同在」與「不在」的作品。
我的相處也許會在意外的某刻戛然即止;因此,藉由健康操的編排,紀錄
下復興部落族人的身影,只為延續:延續曾有的快樂,延續有限的生命,
現在的Dipit部落,沒有菸酒,沒有儀式。這裡有的是和地方作
延續現下的呼吸,更重要的是,延續日漸硬化的膝蓋,讓膝蓋的主人能愉
物依存,樂天的老人家們,期待可以承接這層「人地關係」的
快地在復興斜坡上來回走著、生活著。
年輕人。

好,「5、6、7、來!」
展覽場域 | 新社部落 Paterongan

森山泰地
出生於東京,受美術科的父親影響,泰地從小便立志以藝術創作為目標,在經歷一段時
間的平面創作後便開始嘗試小型的戶外裝置藝術,進而在大學時期開始建立大型地景裝
置藝術,作品在行為藝術與靜態圖像間穿梭成形。泰地的作品涵蓋了時間與空間、自然
與人、物品的流動與行為、記憶與凝視…等等主題,在這麼多樣的作品脈絡下,近年來
他也開始關注現代化的日常生活與資本主義的關係所帶來的不適。

《時空焦距/Focus of time and space》


作品理念
幾年前,我用鎚子敲碎河石,發現石頭內有結晶體,那一刻我的感
知回到了過去的時間,出現了立體、直線、直角和平面的空間。我
當然知道礦物質的存在,但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不經意的發現,延
居住在新社部落的族人先祖多是從宜蘭或花蓮加禮宛乘船靠岸遷居至此地,因此新社部落 伸出更多的想像,這些經歷時常自然而然的發生,眼前一棵樹倒下
又被族人稱呼為「Paterongan」在噶瑪蘭語中意為船靠岸登陸之處。 、一塊大石頭掉下、一場災難發生、海邊看見垃圾。我的創作再現
隸屬豐濱鄉新社村的新社部落,北接磯崎村,早期兩村的聯絡必須攀過親不知子斷崖,也 了這樣一個在自然界中發生的瞬間,時間和空間的感知在遇見事件
就是現今為知名的觀光景點「親不知子海上古道」,新社沖積扇的南端,地勢低平,東北 時擴展,生活和這巨大的時空流動息息相關。
季風因地形被削弱,於是成為家屋搭建的集中處,沖積扇因有溪水流經適合水稻的耕種, 這件作品是在放滿水的田正中間立一片鏡片,在每天短暫的正中午
族人引溪水灌溉,並用小鋤頭開墾為水稻梯田,成為東海岸的米倉之地,來到新社半島首 時間聚光並投射到水裡,水田中漂浮著漂流木與海邊撿來的垃圾,
先入眼的便是美麗的海岸梯田,十分愜意。新社海風強勁,昆蟲不敢靠近田地,因而能減 當漂流木漂到焦距的光點時,會因為熱而在木頭上留下灼痕,這樣
少農藥的使用,並透過花蓮農改場協助,種植田邊植物,克制害蟲棲息,族人還會自製驅 的瞬間建立在太陽、地球的運轉、雲和風等等的各種條件都俱足,
逐筒,利用水利敲響竹筒,趕走鳥類及山豬。這裡有自稱為8個傻瓜的一群人,為了土地 而且隨著季節而改變。
與海洋環境的永續,採用友善耕種的方式,延續老人家農耕的精神,從非專業農夫靠著對 來到台灣後,遇見部落的老人家,我們用日文交談,這對我來說也
部落的愛,堅持要一直種下去。 是一種時空的焦距。
展覽場域 | 港口部落 Makotaay

山田設計
山是本,自然裏既有的角色,也是一切的根本,有山就會形成必要的水文,有水文,就
會沖積出一道肥沃的土壤,長草、長花、長萬物;田是輔,人為裡巧妙地轉化角色,也
是我們必須的根本,有田就可以種出糧食,足夠的糧食人們就會沉浸在一種和平的安詳
裡,長詩、長樂、長善念。
兩者都可以一日復一日,永續的生產,沒有所謂的浪費,也更沒有所謂的汙染,只有不
停地轉化,缺一不可,合在一起,形成一種穩定的力量。
而我們就是想以這樣的力量為基礎,發展所有的想法,認真的面對所有,既有存在的事
實,不磨平、不破壞,像生命的延續一樣,有先天遺傳、不可逆和後天的努力,卻人人
都可以改,一樣保留舊有的,而在那舊有的之下,再創造新的優勢。
一個比例上巧妙的平衡 50%新50%舊。

《鏈織的密實》 位處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在人口組成上以阿美族居多,部落以秀姑巒溪為分界,與靜浦
作品理念 村相望,因位處河流出海口,港口部落的別稱「Makotaay」在阿美族語中帶有混濁之意
,指向有時夾帶砂石沖入太平洋的秀姑巒溪。
我看見沒有自然, 港口部落有嚴謹的階級制度,透過年齡階級分工完成有部落性的宗教祭儀、團體漁獵、修
自然並不存在, 建房屋與道路、集體墾地、防衛與戰爭等多面向的團體工作。而在現今社會除祭儀外,其
唯有群山,峽谷,曠原, 他的功能皆已式微。隨時代更迭,部落人口外移,留在部落的族人多為漁民或自行開業,
唯有樹木,花朵,青草, 也有部分受雇工作者。近年來,不少青年陸續返回部落,投入文化、藝術與社區營造等工
唯有小溪和石頭, 作,苧麻編織、輪傘草編織、藤編以及漂流木雕刻。除了增加部落內農業所得以外的收入
但沒有一個統領這一切的整體, ,更透過工藝來傳承部落的文化。近10多年來已經發展成東海岸在地藝術家和工藝家密
以至任何真正的聯繫, 度最高的部落,許多大型藝術或音樂相關活動,也都選擇在港口部落發生。
只是我們理念的一種疾病。
自然只是部分,而整體並不存在。
也許這才是他們念叨的神秘。----PESOA

我們想方設法把思想採集在揹藍裏,把象徵包裹在印記上靈的眼睛。
在看著我們,口耳相傳的神祕,在拉拉坂山腳下,逐漸鏈織起來的密實。
魯碧•司瓦那 盧建銘
豆豆是阿美族人,年少時離家在台北闖蕩從事空間設計的工作,多年經驗累積出一條屬 從1997年至臺灣南部任教及研究以來,體會到臺灣的文化發展有很強的區域文化及部落
於他自己的路徑,將意念化為視覺藝術。在意識部落的自然懷抱裡他重新歸零,自然母 文化的現象,而不是當代現有社會的專業分工的情況,許多的城鄉發展都不是現有的專
體將它孕育——再生。在生命裡豆豆追尋的是純粹澄澈,此時創作將自然地從生命內在 業可以解決的,相對的有大量的社會問題是來自於分科專業知識及技術與實際臺灣現況
的宇宙中誕生。她的作品彷若母體環繞著孕育的巢穴,自由地、在意識流動之間給予。 的分離。
已熟練獨到的手法操作材質,她的創作是具穿透性的呼吸活體;消弭遮自然與文明間的 因此這十二年來所有的知識發展、專業技術及社會行動,主要是架構在三個基礎上,第
鴻溝,撫慰失落母體能量的飄盪之靈。 一是「社區、部落及地方區域的主體思考」,第二是「以地方及社區為文化總體再現的
單位」,第三是「跨學科的人力及知識的整合」。
在當代社會結構、經濟體系和生存環境快速改變的困境下,現階段個人以「社會實踐」
為主要的方法,透過「社會運動」的集體學習方式,希望能建立及累積未來社會適應的
《我們還可以清澈嗎?像 nem nem 一樣》 「理論與實務」。
作品理念

nem nem 在阿美族語意為從地底噴出的水,意即湧泉之意,昔日 《地景織造 Talo'an》


農耕時節,孩童能幫忙的常是去田野湧泉處(miladom 取水),盛滿
作品理念
竹製的水壺, 走在漫漫田埂路,當時只感受負重帶來的辛苦,但
當務農的家人飲用清涼的湧泉水時,綻放出滿足的笑容與仰天一聲 本次創作希望在收割後的田裡,建造一棟織布
Whoy ~,那是感恩與被接納的音符,頓時彷若自己是那仲夏中傳 機工寮。七月分開始會前往花東海岸鄰 近港
遞幸福涼風的小小使者,卻也令人忘記了負重提水的辛勞,簡單而 口周邊的海岸進行臨海農業地景的田野調查,
美好。 一方面收集工寮建造的材料,包括 海岸漂流
反觀現今,生活物質條件提升的我們,卻對大自然的無私賜予視若 木及廢棄建材;一方面也從農地裡收集可能作
無睹。快速便捷的生活用品、用完即丟的汙染垃圾,重擊著環境與 為纖維或夾織物品的材料,紀 錄臨海文化地
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已是地球公民刻不容緩的深沉課題,我們還能 景的脈絡。 八月份會開始田間織布機 Talo’an
夠為了大地母親作甚麼,我們的心能夠回歸清澈,並進一步讓環境 的建造及貼近文化生活的地景編織。 在建造
共同創作者
回歸美麗嗎?就如同童年記憶中的nem nem 一樣。 行動上和地景編織會有 Lakakato 成員前來參
拉蜘蛛: 建築:
與,也會希望有部落成員參與或 是接收。駐
戴念華 Piyaw 林冠誠 Kacaw
地展覽結束後如果必須要轉移到部落其他地點
潘怡君 Kaying 曾信毅 Kasirawi
,也可以進行移築活動,搬遷重建。
哈拿崮 Hanako
胡季莛 Yoliko
舒米如妮 施永德
在台北闖蕩多年之後,舒米.如妮重返自己的家鄉,在花蓮石梯坪港口部落定居生活。 作為一位人類學家與聲音藝術工作者,施永德 (DJ Hatfield) 的研究旨趣包括聲音景
她與馬浪.阿雄在 1999 年成立升火工作室,從事藝術創作與部落文史調查工作,長年 觀、原住民族媒體、以及地方倫理(ethics of locality)。在一個移動的人生中,他以
為推動部落文化奔走。 民族誌與藝術創作想探討我們如何建立歸屬感。這十多年,阿德在東海岸阿美族部落的
回到部落後的舒米,不僅是藝術創作者,也是有機小農。看見家鄉環境變遷、農田休耕 互動以及生活,並進入都蘭部落「拉贛駿」年齡階層,他的作品經常呈現跨文化的具身
的蕭條,令她在 2009 年開始投身水梯田復育,以對環境友善的自然農法,成功在海邊 認知以及肢體語言,如聲音、舞蹈、集體勞動。對阿德來說,聲音藝術是民族誌的模式
復耕梯田,是著名的「海稻米」復育發起人。故事更曾被改編成電影《太陽的孩子》。 之一,可以提供更廣的空間探討不同文化狀態,並能讓學術跟社會民眾能有更多互動空
一邊務農、一邊創作的生活相當充實,舒米也不斷在傳統文化中,找到創新的機會。近 間。歡迎跟隨他的部落格,「聲在台灣 taiwansoundscapes.org」
年的舒米更嘗試從部落文化中,尋找對於傳統草蓆的日常記憶,與族人一起種植「輪傘
草」(阿美族語為 Faho’),並發展出各式創作。

《酒伴》
作品理念
《接流 Tapping Currents》
在部落生活工作之餘,少不了酒伴,酒伴;知心他和你。開心難過 作品理念
一杯來聊聊部落生活與八掛,明天繼續努力接受每天的挑戰,手裡
一杯祈求祖靈啓示人生的每條路,酒伴之間彼此尋慰藉,閒聊間豐 接流。我背向陸地,接著暗流,在歷史漩渦尋找生活。這是人生日
富生活裡的無奈。有句話説:酒是回家的路(巴奈老師)萬物皆有 常,月亮快要下山,我們出發,在河口,在潮間帶,跟海洋和溪流
靈,酒扮演的媒介,讓生靈得以看不見的萬物靈接觸,酒自己與世 互動。海洋亦然借暗流跟我們溝通,我們卻不夠敏感,如何接到她
界的接軌,軌道上你尋找的路對上了內心的激動,會讓你有種回家 的訊息?我用我的身體在暗流中尋覓,流放與回歸、過去和未來、
的感覺,其實是回到更深沈的內心大海 ,剎那間你明白宇宙的浩 在河口會合,在我們的勞動,在我的網。
瀚如同你的內心世界。手裡一杯酒,灑向天空,最後缷下你心中的
累,浄化的喜悅是祖靈給予你的珍貴體驗,而酒伴是另一種人生路 Safang (三角網) 是採集日常蛋白質、參與貨幣市場貼補家計的工
上需要珍惜的友誼。 具,也是跟出海口互動的媒介。網真正的長度和內涵,我們可能看
不到,這樣,Safang可以代表一個文化脈絡,我們必通過文化才
能接觸自然,但是我們很少注意到文化脈絡(或媒介)的存在。
如果進一步聽到它,我們是否能夠珍惜那些給我們新生命的媒介?
王秀茹 蔡影澂
畢業於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研究所的王秀茹,現居於台中從事藝術創作,媒材以油畫為 其創作通常須以環境整體結構為考量要件,並且納入當地文化活動與歷史為作品的重要
主,曾於法國巴黎西帖國際藝術中心The Cité Internationale des Arts-Paris、台中二 因素,嘗試從不同的地域文化與思維中,探討當代藝術創作模式的其它可能路徑。因此
十號倉庫、花蓮cepo'藝術中心駐村。作品色彩濃烈、鮮明,圖像詭譎富有張力、投注 其不使用特定的創作媒材,而是隨著所要傳達內容及所在環境而選擇創作材料對象進而
大量隱性思維,揭示潛藏於異我內在的私密情境,引發觀者反觀自我的深刻共鳴。畫面 建構作品。作品通常以人的動態內容為建構核心與工作展開的起點,隨著不同空間地域
處理細膩,圖像富有故事性,整體帶有魔幻寫實的風格,能夠挑動人淺意識底層的恐懼 的生活模式或文化活動,相應以當地環境物質媒材進行作品的建構及轉化。也因而每到
與不安。 一新的環境或空間處所,作者即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進行前置的了解分析工作,以作為
逐步建立作品的重要元素。此次藝術季長達一個月的駐地創作活動,也正好與她向來創
作觀相契合。
《O Pangcah kako我是阿美族》
作品理念
《豐收---精靈(精神)的重返》
我是阿美族是一個身份的象徵與認同,這個自我認識、自我肯定的
作品理念
過程涉及的不只是自我對一己的主觀了解,也滲雜了他人對這一個
主體的存在樣態、樣貌,是否有相同或類似的認識。一個人對所處 在過去傳統阿美族以小米種植為主的時代,由小米播種到最終的收
的空間脈絡(包含語言、環境、生活形態、文化…)越是有清楚認 成過程包含著許多的祭儀活動,例如播種前的狩獵祭(Miadop)
識與指認,越是能回答「我是誰?」這個既簡單又複雜的問題。 以預祝莊稼豐收、或祈求小米神(Cilohafayaw)使風調雨順的播
O Pangcah Kako我是阿美族,應是自然而然從自身的生活方 種祭(Pafraang)、及不定期進行的除草祭(Mikulas)、驅蟲祭
式、語言與文化脈絡去建立民族的自信。而語言則是民族延續的重 (Mitaoph)、乞晴祭(Pakacidal)到最後的豐年祭(Misalisin)
要象徵,語言是溝通的工具、 思維的結構,也是身份的表態。 等等十項左右的祭儀活動,這些圍繞著小米發展起來的祭典活動與
共同創作者 :
Dongi林婉儀、Canglah陳曉文、 諸種禁忌,可以說同時也扮演著建構起部落傳統文化精神的要角之
作品的呈現形式將以和孩子一起創作Line貼圖為起點,海洋文化、 Kating 林姿佑、Ita吳俊凱、 一。爾後,二十世紀初稻米種植取代了小米,但維繫傳統精神的祭
阿美族語言邏輯為貼圖的敘事情境,透過訪談部落有豐富捕魚經驗 Hana林慧心、Amoy江子萱、
儀活動卻不曾間斷。近年東海岸海稻田的復耕倡議與實踐計劃,同
Lalidec·Lomod拉黎樂此·魯木、
的老人,從老人家所說的故事來認識東海岸常見的魚類,孩子所畫 時也可以說是對過去守護作物精靈的召喚。 換言之,復耕活動所召
Lalan陳岳灃、Rengos 林婉瑩、
的魚加上老人所說的故事,創作出部落魚的圖鑒,再將這些魚縫在 Cokas林品翔、Omang陳岳粼、 喚的是現代化後部落所逐漸失去的傳統精神。這件作品便是以作物
日常生活隨處可見的農用資材黑網上,懸吊在天花板,仰望觀看猶 Aki·Lomod 阿紀·魯木、 的守護精靈為發想,不僅是隨著海風吹撫發出微微鈴響以預祝穀物
如看著悠游在海裡的魚。以此為文化聯結的基礎再創造出Line的貼 LI, YUN-SHEN李雲深。
的豐收,當夜幕低垂,他們將成為遍佈海梯田野中點點光亮的守護
口述耆老:
圖,藝術季結束後孩子用母語創作富有海洋文化特色的Line貼圖會 者。
Tangay 潘金光、Kaco 許金財。
繼續存在部落、孩子的生活,孩子自然而然地會用著自己創作的貼 文字翻譯:
圖和家人、朋友溝通、聊天。 Rara Dongi 拉拉·龍女。
2011 「水梯田溼地生態環境裝置藝術與水梯田溼地音樂季」

鬼島三老鼠
2012 「水梯田溼地生態環境裝置藝術與水梯田溼地音樂季」
〈鬼島踏查日記〉由具美術、文史與影像特長,不同背景的「鬼島三老鼠」團隊合作,
至全台各地踏查、研究、進行計劃型創作。2017年《三老鼠那卡西訓練營》,踏查地點
設定在新北市浮洲濕地、新店林場以及擬實網路影像空間,藉由娛樂活動的包裝形式進
行較直接的議題討論;2018年參與的《空投台灣》計畫,踏查範圍遍及全台各地,自點
狀逐漸演伸成面狀的手法,更注重於研究的準確度;這次參加森川里海濕地藝術節,前
往花蓮豐濱,希望能再進一步發展成立體性的,更富創造性的計劃,因此提出《眼淚搏
擊》。 2017「米粑流濕地藝術季」

2018 「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

《眼淚搏擊:Cepo’ Pakelang 2018》


作品理念
Pakelang 是海岸阿美族婚喪喜慶一道儀式,有說為慶功宴,有說為檢討會。以往一群人自行採獵
食材就地煮食,或是進入海中遊玩,象徵讓一個階段結束,並重新開始。最早普遍在喪禮舉行,家
屬親友相聚陪伴久病親人度完最後一段時光,接著走訪他們的生活足跡,演示、回憶一段段逝者生
命歷程,最後抵達生前最喜歡去的地方,開展這場道別的宴席。衍伸至今日,大大小小慶祝活動也
常被稱為 pakelang,內容也更加彈性。
花蓮豐濱在阿美族人口中是 Fakon,日治時期改稱新社庄,國民政府改為豐濱。我們思索著人們長
久以來的自我壓抑與焦慮,是否亦如同殖民者對於地名的處置,「殖民」、抽轉了關於「淚流」:
眼淚(情感),以及水流(自然)的脈絡,產生了時而危險時而絢麗的瘋狂情節?這層發現與可能
性的開展,是否能作為抵抗創作抑或論述等當代媒體的建制化傾向,在自我殖民時代之中的重要角
色?經歷駐村與踏查,我們決定以自己的方式,完整這次與 Cepo’ 港口部落的互動,進行一場
pakelang。
主辦單位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花 蓮 林 區 管 理 處
森。川。里。海 濕地藝術季

近年林務局與各個單位合作在東海岸以里山倡議精神以及生態農業技術,促進花蓮豐濱鄉部落
實現「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續農村願景」的目標。森。川。里。海談的是環境的多樣性,海岸
山脈孕育的潔淨水源,透過溪流一路奔流入海。途中流經部落,澆灌水梯田、供給聚落民生用
水,最後進入海洋,由野生物、珊瑚礁來檢視沿途累積的物質。

里者,平原上的人類社群,而在東海岸講的自然是部落,原民部落的生活最貼近自然環境,族
人在追求自然與人平衡共生的社會文化。我們生活的社會是什麼文化,也決定了人和森林、山
川、平原、濕地、海洋之間的關係,以及彼此交互的影響。

太過掠奪性的農林漁牧工商等產業經濟活動,製造了系統連鎖問題,而人的社會組織,也決定
了因應問題的能力與復原力。這些種種,在各面向呈現,也包括藝術人的創作。

今年多位藝術家以訪談最為創作的基礎,甚至邀請部落孩童以及老人成為共同創作者,藝術術
面對不同的社群應有不同的功能與作用,當藝術面對的是部落社會、部落社群以及藝術家,那麼
藝術創作的最終樣貌會是什麼?

2018的藝術季跨域也跨國,不只藝術創作者,還有社創者和社會科學研究者等進入社區一個月
,與在地人一起飲食居住、交流對話,甚至創作參與,成為藝術季最直接、深刻的關係人。其
他人則可透過影音紀錄、內容傳達、觀展互動等途徑,感受或大或小的刺激和影響。?藝術季進
入部落不是「給」,而是藝術家、部落、藝術交往對象三者之間彼此互相給予,創造出最大的可能
性。

承辦單位
NodeCreative
節 點 共 創
「節點共創」是立基於花蓮的在地團隊,我們有著居住在同一個地理生活圈的共同經驗與同理
心,「節點」可以是一個人、一個組織、一個部落或社區。透過各種形式的連結共同創造,節
點得以不斷的擴展,產生新的力量及可能性,這就是「節點共創」的創辦初心。
團隊期許能將經驗傳承培育在地的人才、以行動實際參與改變並從中建構在地觀點,再將過程
的累積作為地方發展的回饋。

策 展 人 策 展 人 策 展 人 策展助理 策展助理
蘇 素 敏 黃 錦 城 王 力 之 黃 薪 蓉 吳 燦 偉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