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第 31卷第 11期 哈 尔 滨 工 程 大 学 学 报 V o.l 31 .

11
2010年 11月 Journa l o fH arb in Eng in eering University N ov. 2010

do:i 10. 3969/ .j issn. 1006 7043. 2010. 11. 009

多国荷载规范中阵风荷载因子的比较研究
1 1 2 1
赵 杨 , 段忠东 , Y ukio T am ura , 武 岳
( 1. 哈尔滨工业大学 土木 工程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 2. Tokyo Po lytechnic U n iversity, W ind Eng ineering R esearch Center,
Japan K anagaw a 243 0297)

摘 要: 将我国的 建筑结构 荷载规 范 ! ( GB5009 2001)与美 国 ( A SCE7 98)、日本 ( RLB A IJ2004 )、加拿大 ( N BC1990) 和
澳大利亚 ( A S1170. 2) 几 国 规范 进 行 了比 较 研究. 首先 总 结了 各 国 规范 所 采 用 的 D av enport提 出 的 经 典抗 风 设 计 方
法 ∀ ∀ ∀ 阵风荷载因子法 ( G LF ), 然后对包括平均风 速剖面 、
湍 流强 度、脉动风 速谱 类型 进行了 比较. 美 日加澳 都将 GLF
取为一个恒量, 相当于 # 位移风振系数 ∃, 中国规范中的风振系数却是随高度变化的量, 相当于 # 惯性力风振系数 ∃.
关键词: 阵风荷载因子法; 随机振动理论; 风速谱; 湍流强度; 平均风剖面
中图分类号: TU 3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6 7043( 2010) 11 1465 07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gust load factor


in the load codes and standards of five countries
1 1 2 1
ZHAO Y ang , DUAN Zhong dong , YUK IO T am ura , W U Yue
( 1. Schoo l o f C iv il Eng ineer ing, H arb in Institute of T echno logy, H arb in 150090, China; 2. W ind Eng inee ring R esearch C ente r, T okyo
Po ly technic U n iv ers ity, K anagaw a 243 0297, Japan)

Abstract: A com parison wasm ade betw een the lo ading code for bu ilding structu re of several countrie s: the Chinese code
( GB50009 2001), USA code ( ASCE7 98), Japanese code ( RLB A IJ1993), Canadian code ( NBC1990), and Austral
ian code ( AS1170. 2). In th e first section, the gust lo ad factor ( GLF) m ethod proposed by Davenport and used in m ajor
in ternational codes and standards was summ arized. In the second section, a com parison was m ade among severa l m ain
param eters affect ing GLF, in cluding th e m ean w ind speed ( pressure) profile, turbulence in tensity, and w ind speed
spectrum. ( ASCE7 98), ( RLB AIJ2004), ( NBC1990), and ( AS1170. 2) considered GLF as a constan,t equa l to the
# displa cem ent gust response coefficient∃; the gust response coefficient in Ch inese codes and standards referred to a
quant ity chang ing w ith heig h,t equal to the # inertial force gust response coefficient∃. The result shows th at since USA
codes and standards ( ASCE7) select an average interval of 3s and other countries 'codes and standards select longer av
erage in tervals, th e Am erican gust load factor is sma ller than in other countries. Australian codes and standards
( AS1170. 2) consid er sm
i ilar second order fluctuating w ind pressure. Canad ian codes and standards ( NBC ) have larger
tu rbulence in tensity than other countries, ' m aking their w ind spectral coefficient larger, and their background factor and
resonance factor sm alle r than other countries. Japanese codes and standards ( RLB A IJ) have the sm allest turbulence in
tensity, wh ich leads to the biggest size reduction factor and th e sm alle st gust load factor.
Keywords: gust lo ad factor; random vib rat ion theory; w ind spectrum; turbu lence in tensity; mean w ind speed prof ile

建 筑 结构 荷 载 规 范 !
[ 3] [ 4]
本 文 主要 对 中 国 ASCE7 98 、加 拿 大 NBC1990 和澳大利亚
[ 1] [ 2] [ 5]
( GB50009 2001 ) 日 本 RLB A IJ2004 、美 国 AS1170. 2 等风荷载规范的等效静风荷载计算方
法加以比较, 主要包括以下 3部分内容: 第一, 归纳
收稿日期: 2009 09 19. 介绍了美日加澳等国规范普遍采用的 # 阵风荷载因
基金项目: 日本学术振兴 会基金 资助项 目 ( 19560583) ; 日本 CO E 计
划基金资助项目 ( 2008 2012) .
子法 ∃; 第二, 对五国规范中影响等效静风荷载的基本
作者简介: 赵 杨 ( 1979 ) , 女, 博士, zhaoyang_s t@ 126. com; 参数, 如基本风速 (风压 )风剖面、
湍流强度和脉动风速
段忠东 ( 1968 ) , 男,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通信作者: 赵 杨. 谱进行比较分析; 第三, 通过一个算例计算了 # 阵风荷
% 1466% 哈 尔 滨 工 程 大 学 学 报 第 31卷

载因子 ∃, 比较其差异, 并分析引起差异的原因. 这种方法取值; 但 ASCE7 98和 AS1170. 2 2002基本


风速取为 3 s阵风. 此时, 为统一计算, 利用阵风因
1 阵风荷载因子
子 G q (T )进行换算:
根据 GLF 方法的定义, 各国规范中的峰值等效
[ 6]
G q (T ) = qT . ( 6)
静力风荷载的表达式 为 q
^T
P ( z ) = G % P ( z ). ( 1) 其中, q是风压.
^T
式中: P ( z )是 T 时间内, 高度 z 处的等效静力风荷 当 = T 时, 等式 ( 1 ) 中的风荷 载模型简化 为
载, T 在各国规范中的取值如表 1; 是平均时距; P Davenport提出的 GLF 模型; 当平均时距较短时, 等
是平均时距 内的平均风力: 式 ( 1) 中的 G 要小于等式 ( 5) 中的 GLF. 表 1中给出
P ( z ) = q ( z ) % Cd % B. ( 2) 了各国规范的平均时距. 目前, 各国规范采用的 GLF
式中: C d 是阻力系数; B 是建筑物迎风面宽度; q ( z ) 和 ESW L 方法都基于上述公式, 只是在风特性和结
是平均风压: 构动力特性中有所不同, 另外在荷载计算表达式的
1 2 推导时, 各国规范都有不同的特殊处理, 导致最终呈
q(z) = v ( z) . ( 3)
2 现在各规范中的 GLF 公式的表达式不尽相同. 为了
式中: 是空气密度; v ( z )是高度 处的平均风速; G 便于比较, 参考了相关资料适当将各国规范的表达
是阵风系数: 式进行了改写, 改写的简要过程书写如下:
T
G Y 假设风致位移响应是高斯过程, 公式 ( 5) 中的
G = . ( 4)
G q (T ) 位移 GLF 由下式表示:
T
其中, G 是位移阵风荷载因子; G q ( T )是风压的阵
Y g% Y ( z )
GY = 1 + . ( 7)
风因子. Y(z)
位移阵风荷载因子定义为 GLF 的脉动分量表示为式 ( 8), 推导过程 详见参考
^T
T Y (z) 文献 [ 18].
GY = T . ( 5)
Y (z)
= 2% I z %
Y
^T T
式中: Y 和 Y 分别是峰值位移响应和平均位移响应. B + R. ( 8)
Y
表 1 各国规范的平均时距
2+ 2!
Table 1 Average tim e d istan ce in five Load ing Cod es s 式中: Iz = IH , 是 z 高度处的湍流强度, !是地
2+ !
规范 GB50009 2001 A SCE7 RLB A IJ NBC A S1170. 2 v
面粗糙度指数, IH = , 是建筑物顶部的湍流强度;
基本风速 600 3 600 3 600 3 VH

&∀( n ) % S
阵风荷载 2H *
600 3 600 3 600 3 600
z= 是参考高度; B = v ( z, n ) dn , 是背
因子
3 0

风致响应 #SE *
600 3 600 600 3 600 3 600 景因子; R = , 是共振因 子, Sv ( n )是 广义风速
4∃
通常取平均时距等于观测时间, 这表示平均风 *
谱, E = n1 Sv ( z, n1 ), 是阵风能量因子, n1 是结构的
速和平 均 风 荷 载 或 响 应 有 相 同 的 平 均 时 距, 在 自振频率, S = ∀( n1 ) , 是尺寸缩减因子;
GB50009 2001、RLB A IJ 2004 和 NBC 1990 中 都用
! !

&&&&
H H B B
z1 z2 z1 z2
% R ( x 1, x 2, z 1, z 2, f ) dx 1 dx 2 dz 1 dz2
0 0 H 0 0 H H H
∀( f ) = ! ! , 是气动导纳.
&&&&H
H H B B
z 1 z2 z1 z2
dx 1 dx 2 dz 1 dz2
0 0 0 0 H H H
利用式 ( 7)和式 ( 8)可以得到 GLF 的表达式为 和和共振响应峰值因子, ASCE7 98又给出式
2 2
G Y = 1 + g% r% B + R. ( 9) G + 1+ r gB B + gR R. ( 11)
其中, r = 2I z; g 是位移峰值因子, 式中: gB 是背景峰值因子, gB = g v, gv 是脉动风速 v
0. 577 2 的峰值因子, 通常取 3. 4; gR 是当 %= n 1 时的共振峰
g = 2ln( %
T) + . ( 10)
2 ln( %
T) 值因子.
式中: %是水平跨越系数. 通过式 ( 5)可以看到, 平均时距是决定峰值因子的
将式 ( 9) 的峰值因子分解为背景响应峰值因子
第 11期 赵 杨, 等: 多国荷载规范中阵风荷载因子的比较研究 % 1467%

[ 6 7]
重要参数, 表 1中给出了各国规范中的平均时距 . 2中. 表中列出的公式基本遵循各国规范, 但为方便
由于大多数国家的规范都基于 # 阵风荷载因子 比较, 以 ASCE为基准, 其他国家的公式进行了相应
法 ∃, 故此, 这里将阵风荷载因子的计算方法列在表
[ 6, 9 10]
的变形 .

表 2 各国规范的阵风荷载因子
Tab le 2 G ust Load ing fac tor in f ive Load ing Cod e
GB50009
规范 ASCE7 98 RLB A IJ N BC AS1170. 2
2001

0. 85(刚性结构 )
1+ rgQ B
0. 925
1+ gv % r
(刚性结构 ) G f = 1+ 4rf Bf
&= 1+ 2 2
1+ r g 2vB ( 1+ W ) 2 + g2f R.
1+ r g B+ g R (算法()
G ∋%(z 0. 925 Q R
1+ gf r B+ R W 近似考 虑了二阶脉动
1+ gv % r G f = 1+ gf rf Bf + Rf
uz 风压
(敏感性结构 ) (算法))
0. 925是一个 调整系数, 分
子表示位移 GLF, 分母表示
风压 GF

T /s 600 3 600 600 3 600 3 600

z H 0. 6H H H H

r= 2K /C eH
r风
( 3+ 2!) K 与底面粗 糙度系 数有
速脉 r= I
r = 1. 7Iz ( 2+ !) zz 关的因子, A 类取 0. 08, B r = 2Iz
动系
!是地面粗糙度指数 类取 0. 10, C 类 取 0. 14;

C e 是阻力系数

g峰
gQ = gv = 3. 4 gf = 2ln(T % %) + 1. 2 gf = gR (T, %) g v = 3. 7
值因
gR = g(T, n1 ) %= n1 R /(B + R ) %= n1 SE / (SE + ∃B ) g f = 2ln% n 1

&
0. 14 /H
1 2 1
B背 0. 63 1 3 0 xH xB 1
B+H 1- 1. 3 1/ 3 1+ 1+
景因 1+ 0. 63 LH B k 457 122 36H 2 + 64B 2
Lz 1+ 5. 1 1+
子 HB H x LH
B 是结构迎风面宽度 ∗ dx
( 1+ x2 ) 4/ 3

E风 9. 5N 1 /( 1+ 10. 3N 1 ) 5/ 3
4N 1 /( 1+ 71N 21 )5/ 6 2N 21 /3( 1+ N 21 ) 4/ 3 0. 6N 1 /2+ N 2/
1
6

力谱 n1 S*v (f 1 ) nL
E= 2
, N1= 1 z N 1 算法同 ASCE7- 98 N 1 算法同 A SCE7- 98 N 1 算法同 ASCE7- 98
系数 v Vz

RH RB ( 0. 53+ 0. 47RD )
)> 0, R l =
S尺
1 1 0. 84 1 1
寸缩 - ( 1- e- 2) );
) 2)2 2. 1n1H 2. 1n1 B 8n H 2. 1n1 B n1H n1 B
减系 1+ % 1+ 1+ 1 % 1+ 1+ 3. 5 % 1+ 4
)= 4. 6n 1 h /Vz , R l = Rh ; VH VH VH VH VH VH

)= 4. 6n 1B /Vz , R l = R B;
)= 15. 4n1 L /Vz , R l = RL .
% 1468% 哈 尔 滨 工 程 大 学 学 报 第 31卷

由图可以看到, 不同规范的平均风速剖面有着
2 几个参数的讨论
一定的差异, 首先将直接影响到平均风荷载, 另外,
由于平均风速剖面、
湍流强度、
风速谱是影响到 平均风速也将间接影响到 GLF, 从而影响到整体风
GLF 方法的主要参数, 本节作比较分析. 荷载的计算.
2. 1 平均风速剖面
平均风速剖面受 地形和平均时距 等因素的影
响. 表 1已经给出各国规范的平均时距, 较短的时距
比较长的时距更为平稳. 描述平均风速剖面的方法
有两种, 即指数率和对数率. 因为两种 方法可以换
算, 并且只有 AS1170. 2采用了对数率, 其他都采用
了指数率, 所以统一给出:
!
V ( z) = V0 % b% z . ( 12)
10
式中: b 和 !是与地形有关的常数, 总结在表 3中,
图 1 各国规范的平均风剖面
平均风剖面如图 1所示. F ig. 1 W ind pro file in five load ing codes

表 3 各国规 范中的地形参数
T ab le 3 T errain param eter in f ive L oad ing Codes

( GB50009 2001) ( ASCE7 98) ( RLB A IJ) N BC AS1170. 2

地 10m in 地 3s 1h 地 10m in 地 1h 地 3s 1h
形 b ! 形 b ! b ! 形 b ! 形 b ! 形 b ! b !

A 1. 379 0. 12 D 1. 09 0. 09 0. 80 0. 11 ( 1. 23 0. 10 D 1. 18 0. 04 0. 69 0. 13
C 1. 00 0. 14
B 1. 000 0. 16 C 1. 00 0. 11 0. 65 0. 15 ) 1. 00 0. 15 C 1. 04 0. 07 0. 58 0. 16

C 0. 616 0. 22 B 0. 85 0. 14 0. 45 0. 25 + 0. 79 0. 20 B 0. 67 0. 25 B 0. 91 0. 10 0. 45 0. 20

, 0. 58 0. 27
D 0. 318 0. 31 A 0. 66 0. 20 0. 30 0. 33 A 0. 43 0. 36 A 0. 76 0. 14 0. 29 0. 28
− 0. 39 0. 35

2. 2 湍流强度 系, 可以得到我国规范相应的湍流强度
目前, 许多国家规范中的湍流强度多用指数律 (z) wf 1. 8( !- 0. 16) z
-!
= 0. 1 ∗ 35
v
Iv ( z) = = .
表示成如下形式: v(z) 2w 10
-d
Iv ( z ) = c% ( z / 10) . ( 13) ( 15)
式中: c、d 是与地形、地貌有关 的参数, 虽然在我国 湍流强度与高度的关系如图 2所示.
规范中, 没有具体的针对湍流强度的说明, 但在规范
的条文说明部分给出了一个 # 脉动系数 ∃∗f , 表达式
[ 11]

∗ wf (z) 1. 8( !- 0. 16) z
- !

∗f = = 0. 5 ∗ 35 . ( 14)
w (z) 10
式中: ∗为 保 证系 数, 按 Davenport 极值 理 论 得到
0. 577 2
∗. 2 ln%
T+ , 国外一些规范取 3~ 3. 5, 我
2 ln%
T 图 2 湍流强度
国规范取 2. 5. 根据脉动风速谱与脉动风压谱的关 F ig. 2 T urbulence intensity
第 11期 赵 杨, 等: 多国荷载规范中阵风荷载因子的比较研究 % 1469%

表 4 湍流强度剖面的特征参数
T ab le 4 Character istic param e ter of turbulence in tensity

( GB50009 2001) ( A SCE7 98) ( R LB A IJ) NBC A S1170. 2


地 地 地 地 地
c d c d c d c d c d
形 形 形 形 形
A 0. 077 0. 12 D 0. 15 0. 167 I 0. 162 0. 15 D 0. 194 0. 300
B 0. 100 0. 16 C 0. 20 0. 167 II 0. 203 0. 20 C 0. 200 0. 360 C 0. 259 0. 300
C 0. 147 0. 22 B 0. 30 0. 167 III 0. 259 0. 25 B 0. 335 0. 250 B 0. 323 0. 300
IV 0. 361 0. 32
D 0. 245 0. 30 A 0. 45 0. 167 A 0. 621 0. 140 A 0. 453 0. 300
V 0. 531 0. 40

表 5 我国的 B类地貌 10m、50m、100m 和 200m 高度处的湍流强度


T ab le 5 Tu rbu lence in tensity at the h eigh t of 10m, 50m, 100m and 200m on roughness B

离地高度 /m GB50009 2001 A SCE7 98 RLB A IJ NBC A S1170. 2


10 0. 100 0. 200 0. 203 0. 621 0. 259
50 0. 077 0. 153 0. 147 0. 496 0. 160
100 0. 069 0. 136 0. 128 0. 450 0. 130
200 0. 062 0. 121 0. 112 0. 408 0. 105

表 4中列出了各国规范中 c、d 的取值. 以我国 度会影响到背景 GLF 分量和共振 GLF 分量.


的 B 类地貌为例, 利用各国规范分别求 10、50、100 2. 3 脉动风速谱
和 200m 高度处的湍流强度, 结果如表 5所示. 由表 脉动风速谱 主要影响到共 振分量和加速 度响
[ 7, 12 15]
5可知, 湍流强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中国规范计算 应, 表 6 给出了各国规范中所采用的顺风向脉
的湍流强度与其他国家规范相比, 至少偏低了 50% 动风 速 谱, 从 表 中 可 以 看 出, RLB A IJ、NBC 和
左右. NBC 相对于其他国家规范更大一些. 湍流强 AS1170. 2的表达式与地貌类别无关, 便于计算.
表 6 各国规范的顺风向风速谱
T ab le 6 Fluctuating w ind spec trum of along w ind

风速谱 表达式 说明

nL v 2 D avenport假定了湍流积 分尺 度 不 随高度 改变, 取 为 1200m. 我


4
nSv ( n) v 国规范和加拿大规范就是采用了该谱 的经验式. 其中, k 为地面
D avenpo rt谱 =
kv 210 nL v 2 4/ 3
粗糙度系数. 谱值不 随高度变 化, 谱 值偏大, 这样可能 会过高估
1+ 13) 14)
v 计结构的动力响应, 有可能导致结果偏于 保守.
nL v 美国规范采用的就是该谱的形式, 其中, L v = l( z /10) +并且 取 a 1
a1
nSv ( n) v
K aim a l谱 2
= 2 5/ 3 = 6. 868, a 2 = 10. 302. 该谱考虑了湍流积分尺度随高度的变化. l
v
nL v
1+ a2 和 +与地形有关.
v

nL v H 0. 5
4 日本规范采用的就 是该 谱的 形式, 其 中, Vv = 100
. 该谱
nSv ( n) v 30
V on K arm an谱 =
2
v nL v 2 5 /6
考虑了湍流积分尺度随高度的变化. 它是 一种理想的形式, 对于
1+ 70. 8
v 顺风向响应谱的计算通常更适合 12) .
nL v
0. 6
nSv ( n) v
H arris谱 2 = 2 5/ 6 L v 取 1800m. 谱值不随高度变化, A S1170. 2 2002中即采用该谱.
v nL v
2+
v
图 3给出了建筑物高度 200 m 处, 基本风速为 谱在此范围内能量稍高, 但在此范围内几乎达到了
30 m / s时各国规 范中脉 动风谱 在的比 较. 可以看 峰值, 此后, 随着频率的增大而减小. 随着频率的增
出, 0. 02~ 0. 03 H z附近各种脉动风谱近似相等, 在 加, Davenport 谱此后始终保持在最高的位置. 背景
频率较低的范围内, Davenport谱能量最低, 但尚未 响应与谱曲线下方所围的 面积有关, 因此, 由 图可
达到峰值, 此后能量仍然 随着频率的增 大而升高; 知, 用各种谱得到的 背景响应将会大 致相同, 利用
K aim al的谱值始终较低; 而 V on Karm an谱和 H arris Davenport谱得到会略大些. 共振响应与结构的自振
% 1470% 哈 尔 滨 工 程 大 学 学 报 第 31卷

频率有关, 如果频率较低, 则 Davenport谱得到的共


振响应较低, 而总响应将会与其他谱得到的近似相
3 算例分析
同; 如果频率较高, 则 Davenport谱得到的共振响应 建筑物为正方形截面高层钢结构, H = 200 m,
较高, 总响应也将会较高, 但是, 往往当频率较高时 B = D = 37. 5 m, f1 = 0. 2 H z, ∃= 0. 02, Cd = 1. 3, 按
就可以忽略共振响应分量, 这时, 利用各种谱的形式 中国 规范 取 B 类 地 貌, 基 本风 压 w 0 = 0. 66 kN /
得到的总响应就近似等于背景响应, 所以, 利用何种 m
2 [ 17]
.
谱计算, 结果差异不会很明显. 用各规范得到的计算结果归纳在表 7中. 从表
中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1) 结合表 1, 平均时距对于平均风荷载和 GLF
都有重要影响, 各时距的基本风压可以与其他时距
[ 13 16]
的进行换算 . ASCE7取平均时距为 3 s, 其他规
范都选取较长的平均时距, 计算得到的 GLF要比其它
规范小. 但是, 所有规范在计算峰值基底弯矩和位移
GLF 时, 都选取了较长的平均时距, 从而减少了误差.
2) 各规范选取了不同的风特征定义, 导致平均
图 3 各国规范的脉动风速谱
风速剖面不同. 在表 7中, 将各国规范的计算结果与
F ig. 3 F luctua ting w ind spectrum in five codes
美国规范进行了比较, 可通过所占比例看出差异.

表 7 各国规范计算得到的阵风荷载因子
Tab le 7 Gu st L oad in g factor by f ive L oad in g Codes

规范 A SCE7 98 AS1170. 2 NBC RLB A IJ GB50009


地形 C C A II B
建筑高度 200 200 200 200 200
v 0 /m% s- 1 48. 07 48. 07 31. 25 32. 50 32. 50
z /m 120 200 200 200 200
vz 45. 8 44. 8 47. 5 50. 8 52. 5
风速脉动系数 0. 225 0. 214 0. 303 0. 179 v 200 = 0. 491
湍流积分尺 度 L z /m 250 2115 1220 258
迎风面宽度 37. 5 37. 5 37. 5 37. 5 37. 5
背景系数 0. 621 0. 631 0. 300 0. 576
N1 1. 093 9. 435 5. 134 1. 017 7. 385
风力谱系数 0. 159 0. 132 0. 213 0. 112

自振频率 0. 2 0. 2 0. 2 0. 2 ∋= 3. 780 5
尺寸缩减系数 0. 095 0. 145 0. 120 0. 242 ∗z = 2. 61

共振系数 1. 189 1. 505 1. 001 1. 064

gQ = 3. 79 gf = 3. 627
峰值因子 3. 772 3. 216 2. 5
gR = gv = 3. 4 g v = 3. 7

3s 1. 104

G 10 m in 1. 739 1. 712

1h 1. 948 2. 141 2. 304


与 ASCE
109. 9 118. 2 89. 3 87. 9
相比 /%
注: 为简便起见, R LB A IJ和 G B50009没有考虑平均时间换算
第 11期 赵 杨, 等: 多国荷载规范中阵风荷载因子的比较研究 % 1471%

neering, 2002, 128( 6): 788 796.


4 结束语 [ 7]大熊武司, 神田顺, 田 村幸雄. 建筑物抗风设计 [ M ]. 鹿
岛出版社, 1996: 45 56.
本文从影响风荷载的各关键参数和利用不同风
[ 8]张相庭. 结构风压和风振计算 [M ]. 上海: 同济大 学出版
荷载规范计算同一结构风荷载的方法, 以美国规范
社, 1985, 5: 17 25.
中的阵风荷载因子为比较基准, 系统地将中日澳加
[ 9] ZHANG X T . T he curren t Ch inese code on w ind loading and
等国风荷载规范中的相应参数进行了比较研究, 比 com para tive study o f w ind loading codes [ J]. Journal of
较结果表明: 美国规范 ( ASCE 7) 取平均时距为 3s, W ind Eng ineer ing and Industrial A erodynam ics, 1988, 30
其他规范都选取较长的平均时距, 计算得到的阵风 ( 1 3): 133 142.
荷 载 因 子 要 比 其 他 规 范 小; 澳 大 利 亚 规 范 [ 10] ZHANG X T. Introduction and som e observations on 2002
( AS1170. 2) 近似考虑了二阶脉动风压; 加拿大规范 Ch inese w ind load Code [ C] / /11th Inte rnational Confer
( NBC )比其他规范的湍流强度最大, 所以风力谱系 ence on W ind Eng ineer ing, U SA, 2003.

数较大, 而背景因子和共振因子明显小于其他规范; [ 11] 建筑结构荷载 规范 !管理组. 建筑结 构的荷载 [ R ]. 北


京: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2002.
日本规范 ( RLB A IJ) 的湍流强度最 小, 它导致了尽
[ 12] SIM IU E, RO BERT H S. W ind effects on struc tures玣 un
管该规范中的尺寸缩减系数最大, 但阵风荷载因子
dam entals and app lications to design [ R ]. A W iley inte r
却最小. Sc ience Pub lication, 1996: 374 402.

参考文献: [ 13] TAM URA Y, KAREEM A, SOLAR I G, et a .l R eport by


working group WG E dynam ic response[ C ] / /11th Interna
[ 1]中华人民共 和国 建设 部. G B50009- 2001. 建筑 结构 荷 tiona l Con fe rence on W ind Eng ineer ing, 2003.
载规范 [ S]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 14] DAVENPORT A G. The application of statistica l concepts
[ 2]日本建筑学会. 建筑 物荷载 指南 (附 条文说 明 ) [ S ]. 东 to the w ind loading of structures [ J]. P roc Inst C iv Eng,
京: 日本建筑学会, 2002. 1961, 19( 1): 449 472.
[ 3 ] ASCE Standard. M inim um design loads fo r build ing s and [ 15] DAV EN PORT A G. Gust response facto rs [ J]. J S truct
other structures, ASCE 7 93[ S]. N ew Y ork: A SCE, 1993. D iv, A SCE, 1976, 93( ST 3): 11 34.
[ 4] N a tiona l R esearch Counc il o f Canada. A ssoc ia te comm ittee [ 16]袁鑫. 中美规范风压计算 的差异与 转换方 法 [ J]. 建筑
on the na tiona l build ing code[ S]. Canada: NRCC, 1990. 结构, 2004, 30( 4): 33 35.
[ 5] Standards A ustra lia / Standards N ew Zealand. AS / [ 17]赵杨. 中美日建筑结 构抗风 设计规 范的比 较研究 [ D ].
N ZS1170. 2: 2002, A ustra lian /N ew Zea land Standard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5: 31 37, 63 78.
structura l design ac tions Part2: W ind actions[ S]. A ustra l ZHAO Y ang. Com parison study of Ch ina, U S and Japan
ia /N ew Z ea land: AS /NZS. 2002. w ind resistant design codes for bu ild ing s [ D ]. H arb in:
[ 6] ZHOUOY, K IJEW SK I T, KAREEM A. A long w ind lo ad H arb in Institu te o f T echno logy, 2005: 31 37, 63 78.
effects on ta ll bu ildings: com pa rative study o fm a jo r in terna
[责任编辑: 陈 峰 ]
tiona l codes and standards[ J]. Journal of S tructura l Eng i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