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六 年级古诗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1. 竹石 : 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
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 咬 : 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3. 咬定 : 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4. 立根 :扎根,生根。
5. 原 : 本来,原本。
6. 破岩 : 破裂的岩石。
7. 磨 : 折磨,挫折。
8. 击 : 打击。
9 坚劲 : 坚韧、刚劲。
10. 任 : 任凭。
11. 尔 : 你。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
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赏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
物诗,也是一首题画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
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
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

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
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
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精神。

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1. 示儿 : 给儿子们看。
2. 但 : 只。
3. 九州同 : 祖国统一。
4. 中原 : 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5. 家祭 : 对祖先的祭祀。
6. 乃翁 : 你的父亲。

[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
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
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赏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人。《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
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唯独一件事却放
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
后。在生命弥留之际,心情更为沉痛。诗的第三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
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
转化为激昂。结句,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
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
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1. 将晓 : 天将要亮。
2. 篱门 : 用竹片或竹竿编的门。
3. 三万里 : 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河:指黄河。
4. 五千仞 : 形容它的高。 仞:
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为一仞(一作七尺)。
5. 岳 : 指西岳华山。
6. 摩天 : 碰到天。 摩:接触。
7. 遗民 : 指在金占领区生活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8. 泪尽 : 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9. 胡尘 : 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指金朝的暴政。 胡:
中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10. 南望 : 远眺南方。
11. 王师 : 指宋朝的军队。

[译文]
  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盼望官
军收失地又一年。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
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
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
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
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后一层意思,在诗中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则
跃然可见。

浪淘沙(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释]

1. 浪淘沙 : 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2. 浪淘风簸 : 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 天涯:天边。
3. 银河 : 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
4. 牵牛 : 即传说中的牛郎。他和织女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岸,
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译文]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
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赏析]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
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
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1. 离离 : 繁盛的样子。
2. 原 : 原野。
3. 荣 : 繁盛。
4. 远芳侵古道 : 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
远芳:牵连一片的草。
5. 晴翠接荒城 : 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
6. 又送王孙去, : 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
萋萋满别情 典故。王孙:贵族。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萋萋:草盛
的样子。
[译文]
碧绿茂盛的春草,欣欣向荣,绿遍了原野,绿遍了大地。尽管在秋冬季节枯萎匍伏,一到
春风吹来时立刻恢复了勃勃生机。漫天的野火也无法将它烧光烧尽,春风吹拂,它又甦醒过来,
给大地披上绿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春风习习,它的芳香瀰漫在通向远方的古道上,晴日
普照,它的翠色连接着荒芜的古老城墟。又有人正送自己的朋友远去,春草萋萋,彷彿也充满
了离情别意。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
已的规律。第三、四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
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
两句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
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题临安邸(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释义]
1. 临安 : 即诗中的杭州(在今浙江),南宋的国都。
2. 邸 : 旅店。
3. 直 : 简直。
4. 汴州 : 北宋的国都,在今河南开封。

[译文]
山外有青山楼外有楼,西湖的歌舞何时方休?暖风把游人熏得陶醉,简直把
杭州当作汴州。

[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从空间和时间的无限,写尽杭州的山水楼台之美和歌舞升
平的景复象。“几时休”三个字,责问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何时才能停止?
言外之意是抗金复国的事业几时能着手?然而,暖洋洋的风把游人吹得好像喝醉
了酒,飘飘然,陶陶然,个个醉生梦死,毫无忧患意识,竟然把江南的杭州当作
了中原的汴州。“暖风”语意双关,既是温暖的自然风,也是纸醉金迷的靡靡之
风。末句既是讽刺,又是警告:长此以往,必将重蹈覆辙,杭州也会像汴州一样,
沦于金人的铁蹄之下。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 1 龙城飞将 2 在,
不教 3 胡马 4 度 5 阴山 6。
[注释]
1. 但使 : 只要。
2. 龙城飞将 :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
的是汉飞将军李广。
3. 不教 : 不叫,不让。教,让。
4. 胡马 : 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 度 : 越过。
6. 阴山 : 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
方的屏障。
7. 骝马 : 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新:刚刚。
8. 沙场 : 指战场。
9. 震 : 响。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
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从写景入手。首句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
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
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
大问题。于是在第三、四两句,诗人给出了回答。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
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
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
“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1. 石灰吟 : 赞颂石灰。 吟:吟颂。


指古代 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 千锤万凿 : 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千、
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 锤,锤
打。凿,开凿。
3. 若等闲 : 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闲:平常,轻松。
4. 清白 : 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译文]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
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
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
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
崇高的人格。

首句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
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
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
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
要做纯洁清白的人。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
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

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
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
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⑵,客舍青青柳色新⑶。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⑷。
[注释]

1. 元二 : 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使: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2. 渭城 : 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雨:早晨下的雨。
浥(yì):湿。
3. 客舍 : 旅店。
4. 阳关 : 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译文]

清晨刚下阵雨,渭城达到尘土湿润,空气清新,旅舍更加青翠。朋友啊,再
干一杯送别的酒吧,要知道西出阳关之后,就再也难见老朋友了。

[赏析]
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
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
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
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
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⑴,当春乃发生⑵。
随风潜入夜⑶,润物细无声⑷。
野径云俱黑⑸,江船火独明⑹。
晓看红湿处⑺,花重锦官城⑻。
[注释]

1. 知 : 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2. 乃 : 就。发生:萌发生长。
3. 潜 : 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4. 润物 : 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5. 野径 : 田野间的小路。
6. 江船火独 : 这两句意谓满天黑云,连小路、江面、江上的船只都看不见,
明 只能看见江船上的点点灯火,暗示雨意正浓。
7. 晓 : 天刚亮的时候。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8. 花重 : 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
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
之官驻此,故名。后人有用作成都的别称。此句是说露水盈花
的美景。

[译文]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
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赏析]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
“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
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
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
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颔联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
“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
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受到冷空气影响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
风,下得很凶暴。这时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
“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
“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
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
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
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
“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
“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
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
晴,那“润物”就不很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颈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
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
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
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
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
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尾联是想象中的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
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
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
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
甸,汇成花的海洋。“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细腻。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