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热点述评

访
专访徐迎庆:
为完整的人而设计

特约记者/赵佳琪

人们习惯用“数字时代”概括当下生活的年代。的确,数字技术尤其是“人工 研背景使得我们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了
智能”技术的发展,正在大张旗鼓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认知模式。技术对人类生 解,在把握一些课题时,有可能会看得
活方式和各种传统行业的颠覆,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和讨论的课题。其中,艺术与 比较准或更加前沿;不足之处就是美院
科学的关系几乎成为当代艺术的核心主题。而现代设计也在数字技术浪潮中不断接 的老师大都是在艺术设计领域有相当的
受挑战和调整姿态,许多设计师、艺术家纷纷开始关注技术发展和前沿科技成果给 成就,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相比
艺术创作带来的改变,而如何在艺术与科学领域之间自由转换,是创作者所向往达 学工程的人要更有优势,工程是比较强
到的状态。在国内众多实践者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徐迎庆教授是少数跨越了艺 调理性思维的,而艺术更注重感性,所
术与科学领域的学者之一。为此,本刊采访了徐迎庆教授,期望通过他的实践经验 以作为理工科背景的人到美院应该好好
分享为我们今天的讨论提供参考。 学习和补充自身的不足。
赵佳琪:您是如何将理性与感性糅
艺术与科学边界的模糊 合在一起的?
近十年来徐迎庆从事了众多领域的研究,从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盲人触 徐迎庆:进入美院之前其实我就做
觉认知到文化遗产数字化。尽管在外人眼中这些领域跨越很大,但他认为这些项目 了一些艺术相关的作品,比如国内第一
最终都指向了一个目标,就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而这主要源于他本人的学术背景 部数字动画、广告等等,这方面对我的
和经历。进入清华大学之前,徐迎庆一直在科学研究这条道路上探索。本科是一位 艺术和感性思维有了一些积累和训练,
学习数学的理科生,毕业后从事有限元分析软件及计算机编程工作,博士期间转向 这样把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结合起来,
计算机图形学研究并获工学博士学位。1999年进入微软中国研究院(2001年更名为 相对更容易做出一些天马行空的作品,
微软亚洲研究院)从事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等领域的研究。由他主持参与的多 而并非循规蹈矩沿着工程思路解决问题
项研究成果在实际产品中得到应用。2011年,徐迎庆正式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并 的模式。其实从设计角度来说更注重的
成为清华美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正式由一名科研人员转变成艺术设计教育者。 是如何创造出新的东西,尤其是以前没
赵佳琪(《美术观察》特约记者,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教师):这种学术背 有的,既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又能引
景对您的研究是否有先天的优势? 领用户体验的产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
徐迎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其实既有优势也有不足。 说我觉得在美院还是有很好的环境的。
优势在于,设计尤其信息艺术设计是面向信息时代产品及相关领域设计服务的,科 赵佳琪:您从事了非常多领域的研
究,比如沉浸式体验、盲人触觉以及文
化遗产的数字化等等,最具有挑战性的
项目是什么?
徐迎庆:其实每一个挑战都很大,
因为每个项目都是之前没有尝试过的。
虽然大家觉得我做的项目跨界很多,但
实际上这些年我基本上都在做同一件
事,就是探索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我博
士读的是图形学,后来我到微软做计算
机视觉和人机交互,这个过程中我主要
关注的叫做“非真实感绘制”,通俗来
说就是计算机艺术,如何用计算机画
画、人脸、风景等等。人机交互也是设
计和技术相结合的,比如盲人触觉这个
面部表情识别系统 项目,这些都是把工业设计、信息设计

012 美术观察·ART OBSERVATION 2018·07 观察家


Graille设备产品原型

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到清华之后,我们的项目基本上都是 盲人触觉图像交互体验探索
围绕着文化创意产业这个领域在做,比如文化遗产的数字化, 在众多项目中,盲人触觉图像研究是徐迎庆一直在探索
特别是为敦煌壁画做的数字化修复与保护等等,这些项目虽 和关注的方向。早在2009年前后,当时还在微软研究院工作
然本身大量运用的是技术,但它的目标是文化、艺术的,所以 的徐迎庆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鲁晓波教授、计算机学院史元
你能够发现我都是围绕着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在做,貌似做的 春教授,以及研究生江宁、马尚等合作开展针对视障人士的
很多,但最终都落在了这一个目标上。 触觉图像终端的研究,并最终成功研制了“Graille”新型盲人
赵佳琪:经过您这些年的实践探索,在您看来艺术与科 触觉图像显示器。这一案例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人工智能时
学的关系是怎样的? 代设计如何借助技术探索一条新的道路。传统意义上,残障
徐迎庆:艺术与科学从来没有分开过。一个好的设计绝 人士往往处在科学技术链的最末端,一项新技术和新产品只
不是设计师一拍脑袋就想出来的,一定是在感性思维基础上 有在社会上获得广泛关注和普及后才能够涉及残障人士,部
融入了大量的理性分析与计算,所以设计的“可用性”非常 分商家也认为残障人群市场过于狭窄,而始终不重视这一领
重要,这部分就是技术和科学来解决。其实人类文明、艺术 域。事实上,诸如视觉、听觉、智力障碍以及自闭症、阿森海
的发展、科学的发展最精彩的东西往往会发生在交叉学科的 默症等患病人群比例逐年增高,这些人群的生理与心理需求
边缘,几个学科一融合可能会产生新的学科和发展方向。 成为我们不能够忽视的问题。对于残障人士的肢体补偿近些
我相信未来的学科边缘会越来越模糊,现在已经有这个趋势 年来一直是设计界关注的问题,许多设计师也一直致力于无
了。比如说VR、AR,你能说它是纯粹的艺术或技术吗?它 障碍设施、空间的设计与改良,社会对于这类设施的接收度也
既有艺术的成分又有技术的成分,至少我们戴那个眼镜不能 在逐渐提高;而如何关注残障人士的心理需求,仍是一个常
太难看,这就是工业设计在里面;展示的内容要足够精彩, 被忽略的问题。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其研究
那么视觉传达、动画设计、影视设计也就包含在了里面;另 视角逐渐从早期对人类大脑的复制,转变成为对人类情感、心
外,用户的使用方式、接受方式要有舒适感、情境感,这又 理的关注和研究,如何将人工智能应用于身心残障人群的关
包含了心理学、生物物理、认知学等等学科内容。所以这么 怀,成为这一领域的科研人员以及设计师的时代使命。
一个小小的装置就包含了非常多的内容在里面,只不过我们 赵佳琪:这项研究的初衷是什么?
在用的时候往往会忽略背后的东西。 徐迎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目前全球有2.85亿

热点述评·观察家 2018·07 美术观察 013


与百度公司合作的智能自行车设计方案

人视觉严重受损,这个数字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而之所以进 团队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残障人群。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媒体
行盲人触觉图像这个研究,源于一系列问题的发现。首先, 实验室设计的“iS et”(社交情感互动工具箱),致力于帮助
现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依靠网络和移动通讯设备,然而 患有自闭症及阿斯伯格综合征的患者,以及在识别、处理和
这些技术大多是基于文字与视觉图像的展示与传播,这就把 回应面部表情有障碍的人群进行更好的社交和生活;
“动力
大部分视障人士拒之门外,如何让视障人士也可以与网络联 足BiOM”设备将人工智能应用于踝关节假肢设备,使被截肢
结,是研究的最初起点。其次,目前大多为视障人士提供的 者和肢体障碍人群能够像正常人一样行走。再如刚刚过去的
设计主要是围绕听觉展开的,借助声音与语音等对视障人士 “第七届全球无障碍宣传日”(2018年5月17日),将主题定位
的其它感官进行代偿,这当然对视障人士的生活带来了一些 为“让残疾人士可以享受数码科技”,全球各大科技公司纷纷
便利,但听觉仅限于一些信息的接收和处理,对于图形图像 推出了为残障人士设计的智能产品,如苹果公司与残疾人学
却无法使视障人士准确清晰的进行认知。第三,我们通过对 校合作,推出了“Everyone Can Code”(人人都能编程)的课
视障人群的观察研究,发现触觉对于视障人士而言是非常重 程,帮助有视听障碍的学生学习编程语言;而苹果公司早在
要的感知媒介,但传统的纸质媒介无法承载网络大量的信息 2009年推出的Voiceover语音辅助功能既是专门针对视障人士
与图像,而市面上的触觉图像显示器价格十分昂贵,无法满 设计的屏幕阅读技术。依靠用户的手势,便可以将屏幕上的
足视障人群的普遍需求。所以我们在盲人学校的参观和考察 内容、网页转换成语音播报。
期间,与视障学生进行访谈,了解视障人士真实的生活需求
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用户体验方面进行大量测试,借助图 跨越学科界限的文化遗产保护
形库和触觉听觉交互模型,对视障人士的信息接收与处理方 除了面向盲人用户的触觉图像研究,徐迎庆团队还将研
式等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 究视角延伸至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领域。在徐迎庆看来,这
赵佳琪:这台设备较市面上其他设备的特点和优势是什么? 些项目仍然是在实践如何将艺术与技术结合这一课题。同
徐迎庆:首先Graille具有大尺寸的点阵屏幕和语音播报系 时,每个项目都是跨学科领域的研究课题,许多问题的研究
统,可以实现盲文、触觉图像及声音输出;其次它同时具备文 方法与解决模式实际就是在攻破一个个技术难题。
字及语音识别输入等功能,能够支持视障人士的学习、社交和 赵佳琪:在进行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过程中,您如何处
娱乐需求。最重要的是它的成本相比市面上其他盲人设备低廉 理历史文物原貌与技术运用之间的关系?
很多,这样就为视障人士学习和使用互联网提供了新的可能。 徐迎庆:这是个很好的问题。事实上这又涉及到了交叉
事实上,如同徐迎庆团队一样,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和 学科的问题。比如在做敦煌壁画数字化修复时,我们与敦煌

014 美术观察·ART OBSERVATION 2018·07 观察家


学的专家做了无数工作访谈,到洞窟内对每一幅壁画的角
色、故事、形象等等进行研究和拍摄。我们的团队也是跨学
科的,比如成员中有来自物理学专业的,因为要做各种采
样,不光是表象,还要分析物质成分,有时还会用到荧光、
拉曼测量等手段;有来自化学实验室的成员,拿到物质成分
后要到实验室进行模拟和分析,比如拿到壁画颜料的采样我
们要分析推算2000年前的状况和成分;有从事测量学的,提
供各种影像设备、测量设备,比如测量雕塑的形体、壁画的
外貌等;有研究敦煌学的,为我们的研究提供非常多文化的
素材和年代分析;有分析色彩的,如何恢复壁画的色彩……
其实这完全是一个交叉学科的工作。再比如我们做的盲人触
虚拟考古系统使用现场
觉设备,既要跟医学院合作,还有计算机软件、工业设计等
等方向一起参与。所以现在要想做成一个相对比较好的工
作,确实需要很多人的参与,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赵佳琪: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思路是否也能给民间传统工
艺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有所借鉴?
徐迎庆:我觉得传统工艺的数字化不仅仅是做成一个
“APP”,或一个简单的玩一玩的东西。当然,APP作为普及
的手段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依靠设计师和工程师
实现它的文化内涵,并且能够把这些文化内涵传播出去,甚
至能让年青一代更加喜欢。
真正的数字化应当是一种从头至尾的完整记录,这种记
录不仅能够辅助文化艺术工作者的创作,也可以把文化元
素、文化价值融入其中。比如做陶瓷工艺,首先要有材料的
数据库,即材料经过不同烧制温度、窑变的数据记录;再包
括每个工艺比如制坯、绘制、釉色的配比等等的数据化记
录,甚至我们可以利用3D打印制成各种模型进行分析,因
虚拟考古系统展示界面
为真正烧制一次的成本还是很高的;另外还需要有完整的色
彩分析、纹样分析等等。这种数据化不仅能够记录,而且能
够传播,不论是通过网络还是利用穿戴设备,观众或许能够
感受到烧制时的温度和气氛,当然这种想法在今天看来有点
早,但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是能够实现的。
当下还有一种声音,认为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大
部分职业将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艺术是否会消亡,是很多
学者、艺术家关心的命题。在这一方面,徐迎庆并没有那么
悲观,
“人工智能或许能替代一些简单重复性的劳动,比如
简单的翻译,但真正好的翻译,我认为人工智能短期内是无
法替代的。下棋或许是可以替代的因为它是有模式、有计算
的,但像艺术、设计或者人类文化是没有模式的,因为人的
情感、经历、心理是异常复杂的,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
响,不是靠一台计算机就可以替代的,即使未来可能有一种
“人工智能艺术”,但真正人文的创造是无法替代的。
人工智能时代设计何为?从徐迎庆的实践当中我们或许
可以思考,智能技术真正的发展方向,并不应该是让大多数人
“无所事事”,设计也不应仅仅创造更多消费品,设计师应当
更多地关注人本身,利用技术手段和人类文化资源研究并解决
人的需求,从而从肢体到精神为人带来更多福祉,让艺术与技
术的价值得到真正的彰显。□(访谈录音整理经徐迎庆审阅) 敦煌壁画数字化修复图

热点述评·观察家 2018·07 美术观察 01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