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經濟提升的途徑 (第一篇;共二篇)

貝斯育成集團

劉 助博士/ 董事長

美國八十年代由 John Naisbitt 所倡導的製造業轉移理論,至今仍然繚繞在許多經濟學者的耳際,

引起很大的困擾,也引起很多誤解,由於誤解,造成了很多國家錯誤的經濟政策,尤其美國本身

更親受其苦。

Naisbitt 的理論認為一個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由於人工工資變貴,製造業就必需搬移到工資比

較低的國家,以維持競爭力,這個論點影響了許多政府的決策,錯誤地以為製造業都必須搬離發

達國家才有競爭力。忽略了製造業也有高階與低階之分。而高低階則是以資金與人工比例來區

分,而不是以產品來區分,稍後 Canon 的碳粉匣例子便說明此點。一般政府決策者若以產品來作

區隔則會犯下錯誤。

2006 年 2 月 13 日一期美國 Fortune 雜誌有篇文章舉了很多例子做為反證,說明 Naisbitt 的理論並

非完全正確,因為這是一篇雜誌的文章,通常總是想盡辦法自圓其說,讀者通常也讀讀就忘了,

若能以更札實的理論來解釋作者的看法,並把 Naisbitt 的理論與作者看法之間的矛盾用理論模型

來加以解釋,讀者就會對 Naisbitt 和此文作著的言論瞭解得更加深刻。

原來是這個樣子的,經濟生產的資源在製造業來說應包括機器與人力,以賺錢機器的模型來解釋

則是 IC 及 SGA,也就是投入資金與投入人力,兩者的總和 IC+4˙SGA 等於總投入,而產出的

總價值則是與總投入成比例,因此經濟的產出是 K×(IC+4˙SGA)的。

當一個資本主義發達的國家的人工工資超過其他國家時,它的 SGA 的份量則大幅提升,它的成

本也就大幅提升,IC 與 SGA 的相對比例會隨著經濟的進步而改變,現在我們以兩者比例來區分

製造業。

第一類:IC 很低,而 SGA 很高,這一類的企業一般來講都是生產一些知識含量低的商品,例如

玩具、雨傘、自行車、聖誕燈飾、鞋子……等等,它們所需的 IC 不多,因此使用的主要資源為

人力,由於它使用的是初級人力,它的附加值也很低,這一類的製造業自然而然需要遷移到人工
便宜的地方,這就是 Naisbitt 所說的製造業必需往工資便宜的地區移動的原因。當製造業遷往工

資低的地方,它的 SGA 就大幅降低,既然它的總資源是由工資組成,則其資源的成本便大幅降

低。

第二類:IC 很高,而 SGA 很低,也就是說每個工人都伴隨著大量的機器或者大量的資金投入,

由於 IC 量很大,因此 IC 與 SGA 的總和也變得很大,每個工人的產出也就大幅提高,因此它的

工人可以享受更高的工資,德國工人工資比美國要高出 50%,但 Whirlpool 在德國製造的洗衣機

竟然可以外銷到美國,個中原因是德國工人伴隨著大量的資金投入或者說大量的機器投入使得每

個工人的生產力大幅提升。

德國工人生產力可以大幅提升,主要原因是每個工人都被分配到大量的機器或者投入資金,工人

與機器的互動產出大量價值,這樣使得德國工人能夠享受到更高的工資。

(待續)

經濟提升的途徑 (第二篇;共二篇)

貝斯育成集團

劉 助博士/ 董事長

必需知道的是人工加上機器並不是加法,而是乘法,人工與機器的互相作用是一個非線性系統,

因此給以機器,除了機器產生本身的經濟效益之外,它所伴隨的人工也按幾何級數產出價值,所

以賺錢機器的模型是把 SGA 乘以 4 倍後再和 IC 合併成為新的投入,當機器投入越高時,單位人

工所產生的價值也就越高。

日本 Canon 的作法就非常正確,它把第一類產品的製造完全搬到中國大陸,完全符合 Naisbitt 的

理論主張,但奇妙的是 Canon 把百分之八十的資本投入完全放在日本國內,並沒有資金外流的問

題,它把高資金運作的製造業留在日本,卻仍具有相當大的競爭力,它的一間電腦打印機的墨粉
夾工廠總投資額為七億美金,卻只雇用 1,000 人,等於說每一位工人得到機器投入 70 萬美元,

所以每一位工人將 70 萬美元放在一起生產,使得每一位工人的生產力大大提升,也因此使工人

的高工資得以維持。

經濟發達的國家都累積了大量的資金,這些資金可以投入使得伴隨每一個工人的機器含量大幅提

高,這就是工業發達國家的工資能夠維持高工資的唯一途徑,工人得不到大量機器投入的幫助,

則得不到較高的工資,如此一來則工資會退步,社會的經濟也會衰退。

20 年來美國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途徑只注重移出,鮮少注重機器的投入,這可由許多企業提高現

金股利發放看得出來,現金股利提高表示企業不願再投資,因此每個工人所享用的機器含量變低

而影響到它的產出價值,製造業少了,出口也就少了,這才讓美國在 2004 年產生 GDP6.3%的貿

易赤字,而在同一年,德國的出國值卻超越美國成為全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德國的人口不到美國

的三分之一呢!,日本也和德國類似都能維持高資本投入而保持高級製造業,使它的 2004 年仍錄

得 1712 億美元的出超。

另外,人均 GDP 超越美國的 6 個國家中,丹麥、冰島、愛爾蘭、盧森堡、挪威與瑞士的製造工

人人口比例都比美國高,而它們的社會福利也都比美國好,顯然製造業並不一定要移走,而且美

國所稱的社會福利是製造業殺手的論點也不正確。

人工與機器可交互使用,並相輔相成,適當利用機器的輔助作用,可使人工的生產力大幅提升,

工人唯有在生產力大幅提升之下,才能享受較高的工資,這是人均 GDP 最高國家的製造業策略。

(完)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