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2

經濟與股市的七大泡沫 (第一篇;共七篇)

第一篇- 鬱金香泡沫

經濟透過固定資產的投資,而發展成長,如果盲目投資就會形成泡沫,這是因為投

資的效益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會顯現,以及投資效益需要配套措施才會顯現,經濟

效益泡沫是由兩大原因形成的,一是盲目投資,由於投資盲目,因此效益不容易快

速顯現。第二是在經濟效益未顯現之前,投資者基於投機的理由繼續投入資金,於

是大部分的投資都無法被經濟體吸收,形成浪費,因此一旦浪費情事被揭露,便產

生拋售,拋售形成風潮,價格就會大幅下滑,泡沫因此破滅。

這樣的現象猶如控制理論中的不穩定系統,由於正回饋的原因使得系統的放大幅度

遠遠超過回饋系統的壓縮,因此形成爆炸,使用過麥克風的朋友便很清楚這個道理,

當人們把麥克風對準擴音器時,它就會產生極高頻的嘶嘶聲,能量頗大,這就是泡

沫現象的描述,由於回饋系統會使能量集中,因此產生巨幅單頻的聲音,經濟泡沫

也是一樣,每次經濟泡沫一結束,大部分的人都虧損累累,只有非常少數的人會發

財,也就是說,泡沫結束,財富便集中到少數人手裡,美國 1930 年代的大蕭條,甘

迺迪總統的父親約瑟夫˙甘迺迪就發了大財,這種現象和擴音器的單頻高幅現象是

一樣的。

股市也是一樣,當散戶盲目投資時,股價便節節上升,於是又堅定了散戶投資的慾

望,形成一個回饋系統,當整個系統上升到可控制的範圍之外時,股市泡沫就會破
滅,歷史上有 7 個比較大的泡沫,我們將一一論述他們的形成原因與結果,以做為

認識股市泡沫的參考,下次面臨泡沫時,便較易察覺,或者可以協助避免泡沬的發

生,但理論上,泡沫一定會不斷的發生,一直重覆來臨,只是呈現的方式不同而己。

(一) 鬱金香泡沬

遠在 1630 年,荷蘭的一朵鬱金香花根售價是今天的 76,000 美元,比一部汽車還貴,

真是不可思議,這是有名的鬱金香花根泡沫。

事情是這樣的,1593 年一位荷蘭商人 格納(Guesters)從康是坦丁(今日的土耳其)

進口第一顆鬱金香花根,並將之種值,由於這種花是進口貨,因此擁有鬱金香花便

成為有錢人的符號與殊榮,有錢的人一定要擁有鬱金香才算有錢,因此買鬱金香便

成為有錢人展示財富的象徵,於是這個風氣由荷蘭擴散到德國。巧不巧,這時鬱金

香正好染上一個傳染病叫做「Mosaic」,這個病使得鬱金香花瓣更鮮艷,於是染病

毒的鬱金香更加搶手,形成一股搶購的風潮。

初時,只有鬱金香的行家才懂得欣賞鬱金香之美,但在形成風潮之後,人們買鬱金

香只是為了賺錢,由於搶購風潮逐漸形成,投機客便趁機炒作,只要今天買了,明

天就可賺一筆,屢試不爽,由於買的人多了,交易市場也就形成了,交易場所也逐

漸熱鬧起來,像是一個股票交易市場。

1634 年,買鬱金香的熱潮漫延到中產階級,更蔓延為全民運動,大家都來買賣鬱金

香了,炒家只看到買低賣高,利潤就進來,於是全民都變成鬱金香的炒家,家家戶

戶都傾一家之產,只為了買一朵鬱金香。1,000 美元一朵鬱金香花根,不到一個月之
後,它就變成二萬美元了,如此暴利,難怪所有的人都沖昏了頭,正事不幹,每天

忙於鬱金香的買賣便可以了。

在酒吧裡,吧台展示了一朵鬱金香,不料被一個醉鬼吃下去了,竟被告到法院判刑

三個月呢!

最瘋狂的時候,一朵鬱金香花根的價值可以跟以下任何一樣物品同價

- 4 噸小麥

-一張床

- 4 條牛

-8 隻豬

-12 隻羊

以上這幾樣物品以今天價格算起來要花 4 萬美元,而這些物品卻只能換來一朵鬱金

香的花根,真是離譜到極點。

到了 1636 年,鬱金香在阿姆斯特丹及鹿特丹股市上市,附近歐洲股市有些地方也交

易鬱金香呢,更有甚著,有的股市竟也推出選擇權,同時也分割成細股,降低投機

者的門檻,使得投機者可以買到幾分之一的鬱金香,增加交易容易度,由於有選擇

權的緣故,於是價格又往上推,本來實際購買一個月之內可以獲利 20 倍,透過選擇

權,獲利可以放大 100 倍。

當瘋狂達到最高點時,有一位大戶全數賣出,賺了大錢,同時荷蘭政府開始採取煞

車的行動,而且由土耳其運來的鬱金香也將大量抵達,忽然之間,鬱金香並不再那
麼稀罕,於是一瞬間鬱金香的價格往下滑,而下滑一經啟動,六個星期內竟然下跌

了 90%,於是哀鴻遍野,財富夢破滅,此時不管政府多麼護盤都挽救不了,鬱金香

的價格持續探底,於是許多股市交割無法完成,而荷蘭政府宣佈這一事件為賭博事

件,豁免交割,結束這一場瘋狂的鬱金香泡沫事件。

從此之後十年間,荷蘭的經濟創傷才慢慢復原,在最高點值 7 萬 6 仟美元的鬱金香,

六個星期之後竟只值一元,這是有紀錄的史上第一次泡沫事件。
經濟與股市的七大泡沫 (第二篇;共七篇)

第二篇- 南海泡沫

(二) 南海泡沬

歷史上第二次泡沫是 1711 年發生在英國的南海泡沫(South Sea Bubble)這次泡沫有

人稱之為「英國的安隆」事件,是一個公司炒股的醜聞。

事件緣由是這樣的,1711 年,英國戰役負債一仟萬英磅,為了應付債券,英國政府

與南海公司協議債券重組計劃,由南海公司提供貸款,年息 6%,交換條件是獨佔

南海貿易專屬權利(南美洲與北美洲之間的交易),這個專屬權利給予南海公司很

大的商機,它代表著南美洲的金礦、珠寶、毛料等等原料的採購權,也代表著北美

奴隸的交易權,前途無量,等於是英國政府將一個偌大的授權交換貸款條件。

南海公司利用此一難得的機會發行新股,由於顯而易見的商機,投資者迅速領悟到

其中的利益,於是熱烈認購,南海公司看到首次發行的新股順利成功,於是再增加

發行新股,趁勢斂財,投資者依然搶購,商機到獲利還有一大段距離,投資者看不

見經營團隊的欠缺經驗,卻只看到它的中南美洲的無限商機,同時南海公司又把企

業總部、辦公大樓裝修得非常壯麗堂皇,投資者見到富麗堂皇的辦公室裝備,更為

折服,於是對南海公司的前景更加憧憬,由於英國工業革命的結果,創造了很多多

餘的資金,購買南海股票的熱潮一直不退,甚至將擁有南海的股票視為一種時髦。
南海的經理人被這種熱誠沖昏了頭,於是捨正業而偏旁門,不但不思如何達到投資

人獲利的期望,反而玩弄起投資大眾來,隨意散佈謠言,說它又取得西班牙政府的

授權,無限使用南美的港口,投資者不查,竟然相信,於是它的股價如日沖天,實

際上是西班牙政府只是允許每年可運三條艦隻,並非無限使用,南海公司的經理竟

被動的默認謠言,不予主動澄清,享受謠言所帶來的泡沫股價,蓄意誤導群眾。

南海的泡沫股價同時也帶動一股新公司上市熱潮,各式各類的海市蜃樓,幻想公司

也都紛紛上市,有的公司專門經營建設海上城市,據說可以從蔬菜裡分濾出陽光,

整個股市彌漫著投機,迅速致富的美夢,股價節節上升,連偉大的科學家牛頓也進

場炒股,據說他預見股市必將崩盤,所以趁高出脫股票,賺了將近 7,000 英磅(在

當時是好大的一筆數目)。

1718 年英國與西班牙又發生了戰爭,但戰爭並沒有影響投資人對南海公司股票的興

趣,依舊大買特買,公司的經營層不務正業,只注重公司發行更多股票,斂聚更多

的財富,公司經營層到此時已無心經營,有時公司進口的羊毛竟留在倉庫中,任其

腐爛,日子久了經營者心裡慌了起來,驚覺公司的微薄利潤,已經無法支撐股票的

天價,於是經營層開始出脫股票,中飽私囊。

但此出脫股票的消息一經傳開,謠言滿天飛,於是公共投資者便瘋狂拋售,股價一

瀉如注,同時股市中其他股票也連帶受累,跟著狂跌,連上次高價出售股票的牛頓

這次也無法倖免,他本人竟虧損了二萬英磅(很大的一筆錢),牛頓後來告訴朋友
說:「我能計算重大物體的運動,但對人們的瘋狂行為,我卻計算不出來。」對此

泡沫爆破事件,英國政府後來立法禁止再發新股,這個禁令維持到 1825 年,但南海

事件的傷害已造成,使得英國的經濟傷口延續了一百年。

股市的瘋狂可以達到如此境界,對於一個完全虧損的公司,竟可以瘋狂追捧到這樣

的地步,人們的記憶是短暫的,這類泡沫事件一定會一再重演,証諸 2000 年的互聯

網股市泡沫,就可以說明這個事實,泡沫其實是一種物理現象,就像大陽每天會升

起來一樣,泡沫一定會一再發生,2000 年的 Internet 泡沬高峰時,投資定存的回報

率遠遠超過投資互聯網的任何一家公 司股票,這是一個顯然不合理的現象,但它

依然存在。

曲線圖

(第三篇-"佛羅里達地產泡沫" 待續)
經濟與股市的七大泡沫 (第三篇;共七篇)

第三篇- 佛羅里達地產泡沫

(三) 佛羅里達地產泡沬

歷史上第三個經濟泡沫就是 1920 年發生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地產泡沫,1920 年代

美國經濟一片榮景,工作機會多,待遇良好,除了本薪之外,又有休假,人人享受

經濟發達的榮景,同時中產階級也開始買得起私家車,可以自由駕車旅行,不再受

制於火車了,這樣的一個榮景,正為著緊接而來的佛州地產泡沫舖路。

1920 年開始,美國人由於經濟的發展,開始變得物質主義,拜金主義起來,一切只

重享受,這段時間,股市天天漲,很多投資者都一躍成為富翁,由於佛州天氣溫暖,

住在北方工業區的有錢人苦於應付北方的寒冬冰雪,於是到佛州渡假就蔚成風氣,

北方人南下渡假使得佛州的房地產,旅遊業開始興旺發達,眼光敏銳的投資人看準

了這一點,便開始投資佛州地產,這時期佛州人口成幾何級數的成長,而土地價格

也跟著水漲船高,急速暴漲,佛州竟因此變成了有錢人的玩樂之都,非法的賭場、

酒吧充斥整個邁阿密市(Miami),再加上銀行銀根很鬆,人人有點小儲蓄都可以

趕時髦,或為多賺一些都能透過銀行貸款在佛州投資房地產,從事房地產行業的人

也多了起來,不管是投資或做掮客,整個產業膨勃發展。
1922 年邁阿密前鋒報因刊載巨量的地產廣告而成為世界最厚的報紙,甚至居住在北

方的人,風聞邁阿密地產倍數成長,三倍成長的巷尾故事,也都紛紛投入佛州的地

產投資,整個佛州變成了一個大工地,高樓大廈風起雲湧,高爾夫球場、私人俱樂

部、休閒山莊處處林立,臨海公寓更是搶手,佛州顯然變成一個烏托邦。

房地產價格飊漲,年內漲四倍,比比皆是,一位老先生以 1,700 美元於 1922 年買了

一棟房屋,到了 1925 年該房地產已值 30 萬美元,當時只要買賣地產,百萬富翁不

是夢。

只要是有泡沫就會有吹破的一天,到了 1925 年底,整體地產的價格使得土地的價格

貴到僅有少數土地買賣能夠成交,該來退休的人也差不多都來了,而新來的人陸陸

續續減少,所以價格也就衝不上去了,有的地方價格開始下滑,下滑的消息一傳開,

立刻引起恐慌,於是拋售的狂潮就開始了,許多後來投入房市的人開始付不起房貸

每月款項,於是破產的連鎖效應就在此展開了,整片房地產價格急速下跌,投資人

虧損累累。

屋漏偏逢連夜雨,1926 年 9 月,以每小時 125 英哩速度的大颶風橫掃佛州,整個地

區立刻變成廢墟,颶風引起的海嘯又把 Belle Glade 及 Moore Hover 兩個城市夷為平

地,狀況慘不忍睹,這次天災把一萬三仟棟房屋毀壞,415 人喪生,同時地中海果

蠅又把整個佛州的橘子農業破壞殆盡,這些雪上加霜的風災把地產價值摧毀殆盡,

人人手無寸金,陷入了愁雲慘霧的地,一貧如洗。
在 1929~1934 年的美國經濟大蕭條,由於佛州早已一貧如洗,竟躲過大蕭條的災害。

這就是有名的佛州地產大泡沬。
經濟與股市的七大泡沫 (第四篇;共七篇)

第四篇- 1929 年股市泡沫

(四) 1929 年股市泡沬

西方經濟在 1920 年代膨勃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深入的工業化與無線電

與汽車新科技的發明,使得整個產業發展迅速。

航空飛行器也開始商業化,經濟的成長受惠於這些新生產力,於是造就了 20 年代的

榮景。

道瓊指數大幅上漲,投資者大量購進股票,在當時的情境,一般人視股市為最安全,

最經濟的投資管道,由於投資股市形成風潮,所以價格一路上揚,除了股票之外,

投資者也陸續開始以融資來購買股票,大部分投資者甚至以 9 成的融資進場,由於

股價節節高升,即使 9 成的融資也不會產生金融危機,由於融資高過 9 成,每 1%

的升幅投資者就享受 10%的增值,然而物有兩面,如果股價下跌,則融資者很快就

會血本無歸。
從 1921 到 1929 的 10 年期間,道瓊指數從 60 點升到 400 點,瞬時間,百萬富翁如

雨後春筍般湧現,市井之間,股民充斥,人人都會變成富翁的憧憬深入人心,股市

成為茶餘飯後的主要話題,樂觀氣氛彌漫了整個社會,人們從沒有看過這樣的榮景。

老百姓把房子拿去抵押,把銀行存款、退休金全部都押進股市,投到諸如福特汽車、

RCA 這類的新科技產業,人們爭先恐後,唯恐掉了隊,這將近 10 年的期間,大家

都把股票看成天經地義的投資對象,經歷了 10 年,應該不會錯的,人們被喜氣沖昏

了頭,沒有人再去理會企業是否獲利,管理是否健全,大家都相信只要是股票就穩

賺不賠。

到了 1929 年,聯邦儲備局把利率提高數次,以便冷卻過熱的股市,到了 1929 年 10

月,熊市終於出現,1929 年 10 月 24 日星期四,鐘擺反向啟動,投資大眾感到股價

超乎價值,形成泡沫,於是恐慌拋售,融資者首先遭到斷頭,由於股價下跌速度過

猛,斷頭都來不及,許多曾是百萬富翁者,瞬間都遭到破產的命運,10 月 28 日、

29 日股市再度崩盤,整個股市更是一片淒風苦雨,到了 1929 年 11 月,道瓊指數從

400 一路跌到 145,三天之內,紐約股市喪失了 50 億美元的市值,到了 1929 年的年

底,整個股市失血 160 億美元,災情慘重。

更有甚者,銀行也將客戶存款投入股市,股市崩盤,存款戶開始擠兌,於是銀行、

証券商紛紛倒閉,使得原本災情慘重的股市更是雪上加霜,整個金市場有如廢墟,

於是自殺、跳樓事件層出不窮,即使規規矩矩的銀行定存客戶,由於銀行受股災的
影響,也紛紛倒閉,當時銀行喪失了 1,400 億美元的存款,一萬家銀行因此倒閉。

然而,雖然整體市場失血,但仍有少數獲利者。

當時少數受惠的幾個投資家包括 Jesse Livermore、Joseph Kennedy,Livermore 本人大

發股災財,在股市高點全數賣出,獲利一億美元。

而甘迺迪總統的父親 Joseph Kennedy 有一天在擦皮鞋時,鞋童也在談論股市、投資

股市,老甘迺迪覺得情勢不妙,於是提早出清股票,像 Livermore 及 Kennedy 這類投

資人俗稱「智慧投資者」,不論股市上漲或下跌,他們總是賺錢的。

1929 年的股災,連動引起了後來 30 年代的大蕭條,從 1929 年一直延續到 30 年代中

期,社會失業嚴重,曾是百萬富翁的人淪落街頭乞討,或經營攤販者比比皆是。

股市後來雖然慢慢恢復,卻長達了 26 年的萎靡狀態,直到了 1955 年才逐漸恢復到

股災之前的水平,好漫長的 26 年。

這一次股災是歷史最嚴重的一次,傷害最深,大蕭條延續了 10 幾年,影響之深遠,

至今仍餘悸猶存。(第五篇-"1987 年的股市泡沫" 待續)


經濟與股市的七大泡沫 (第五篇;共七篇)

第五篇- 1987 年股市泡沫

(五) 1987 年股市泡沬

這一次股災與過去的股災形式依然一樣,1987 年的股災是歷史上最大單日跌幅,整

個股市一日之間下跌 22.6%,也就是 5,000 億美元,1987 年 10 月 19 日,我記憶非常

清楚,當日我正在歐洲日內瓦與同事吃早餐,自美國來的電話獲悉星期一的股災,

同事之間一臉惶恐。一夕之間幾近四分之一的市值不見了,損失慘重。

從 1982 年開始,美國股市開始牛市循環,股價節節上升,由於美國企業正值從傳統

的公益形象經營方式轉型到以股東權益為重心的經營方式,企業生產力大幅提升,

兼併互補形成熱潮,然而生產力的提升,企業獲利也就節節上升,股市自然而然反

應了這波榮景。

由於兼併帶給市場非理性的憧憬,市場普遍相信企業之間的兼併,會使企業獲利持

續上升,由於兼併的需求,垃圾債券盛行,高利率因而產生,PC 時代的來臨,產業

生產力受惠於 PC 而大幅提升,投資大眾於是對企業獲利有不實際的期待,於是乎

一種過份樂觀氣氛又逐漸蘊釀形成了。

80 年代初期除了兼併之外,也增加了很多上市公司,甚至有許多上市公司財務不健

全,美國證監所開始著手調查內部交易,由於證監所的調查使得投資者緊張,同時

為了壓抑經濟高成長所帶來的通貨膨脹憂慮,聯準局一再提高利率,因為利率攀升,
股市立刻反應下跌。

機構投資者眼見股市即將下跌,紛紛購買期貨以保障目前的獲利,一瞬間期貨買單

湧進,市場一時消化不良,引起整個市場的不穩定,於是更增強狂瀉的力度,而股

市的拋售力度也一時之間如潮水般湧進,於是造成 10 月 19 日的股災:單日最大跌

幅。

幸好,聯儲局迅速反應,進行干預,短期利率立刻調降,這才避免了一場大蕭條以

及銀行倒閉危機,也因處理得當,市場又迅速恢復,企業利用低價的機會大量買回

庫藏股,同時日本的經濟正在起飛,對美國股市也起發揮支撐的作用,市場迅速恢

復原有秩序,當年由年初至年底 S&P500 指數居然升了 5%。雖是一場股災,所幸處

理的當,並未引起 1929 年那次的大蕭條,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經濟與股市的七大泡沫 (第六篇;共七篇)

第六篇- 日本的日經指數泡沬

熊市是否能連續 14 年?日本的日經指數連續 14 年熊市,創下股市熊市最長的紀錄。

它從 1991 年開始下滑到至今(2004 年)已長達 14 個年頭,日本股市依然沒有起色,

日本的戰後泡沬程度很深,即使 14 年的熊市依然無法擺脫它長年累積的泡沫,可謂

創了紀錄。

二次大戰後,日本傷痕累累,社會蕭條,經濟凋敝,然而經過日本人辛勤努力,戰

後的日本才逐漸復甦,加上美國的援助,提供資金與軍事保護,使得日本有一個安

定的環境從事建設,由於美國的軍事保護,讓日本免去軍費的開支,同時也讓日本

政府放手從事經濟建設。

戰後,百廢待舉,日本政府建設效率甚高,工廠立刻如雨後春筍四處竄起來,由工

廠製造走入行銷,原本在工廠做工的經理,迅速轉型為白領階級,從事知識性的工

作,提升了日本經濟地位,這一群白領階級就是一般所以說的「薪水族」,他們具

有極端忠心於雇主的特性,肯為雇主賣命,而且本身非常勤儉,幾乎賺一元省一元,

所以財富迅速累積,使得日本許多公司躍升為世界級大企業。

首先這些新出來的大企業以仿製為競爭利器,它們從西方工業國家抄襲設計而加以

改進,並利用便宜勞工大量生產,因此能打入西方國家的市場,以便宜做號召,到

了 1970 年代尾 1980 年代初,日本製產品開始威脅到美國企業,日本企業在這段期


間迅速成長為偌大的世界級財團,向國際市場進軍並取得一席之地,財團之間又形

成互助的共同體,互相扶持,因此在股票市場上又互相交叉持股,形成了一個盤根

錯結的利益共同體,由於這種共生關係,種下日本全體經濟大泡沫的種籽,創造很

大的泡沫空間,這也是為什麼 14 年的熊市還是無法清除它的原因。

1970 年代,全球經濟受困於石油危機與通貨膨脹,而美國汽車都是大型的 8 汽缸車,

非常耗油,駕車變成很貴的奢侈享受,這對美國人來說,負擔太沉重,此時日本製

的小車正好打入美國市場,不但車小,便宜又省油,遠遠勝過美國車,而日本車又

注重品質,把車子做得容易維修,因此在美國氣勢如虎,很快地在美國汽車市場帶

來很大的威脅,美國汽車工業從此走入衰竭的命運,而日本工業則趁勢而起

不僅如此,1980 年代日本電子產品亦打入美國市場,從複印機到音響,到電腦產品,

日本的電子產品都是美國人家家戶戶的最愛,日本又把製造業自動化推進一步,利

用機械人提高品質的穩定性,Sony、Hitachi、Toshiba 等等企業也都紛紛變成美國家

喻戶曉的品牌

日本企業的成功,創造了日本神話,投資人也跟著相信日本萬能,於是日本股市扶

搖直上,榮景持續,東京、大阪的高樓大廈不斷拔地而起,地價也跟著節節上升,

從 1955 到 1990,日本東京地價上升了 70 倍,股市上漲 100 多倍,東京附近公寓要

價平均 200 萬美元,全球投資者也對日本股市瘋狂到了頂點。

不幸的是,虛假泡沫終需破滅,日本政府為了壓制通貨膨脹,開始提升銀行利率,

1991 年日經指數就由將近 40,000 的高點開始跌落,從此日本的股市就開始了不歸


路,到 2004 年的 10,000 點左右仍無回升跡象,2003 年最低點曾落至 8,000 多點,可

謂慘況空前。

這就是全球矚目的日本日經大泡沫。

曲線圖
經濟與股市的七大泡沫 (第七篇;共七篇)

第七篇 2000 年的網路泡沬

電腦科技從 80 年代中期開始帶動了美國經濟的發展,87 年的股災反應了它第一波

的衝擊,由於美國政府處置得宜,87 年股災並未釀成大災難,事過之後,市場依舊

持續成長,由於科技的進步,Nasdaq 的自動交易系統也順勢投入使用。

科技可以提高生產力,生產力又提升了獲利能力,有了獲利能力,企業的股票就會

升值,80 年代 90 年代經濟受惠於電腦科技,股市因而蓬勃發展,股價節節上升,

由於長期的升勢持續不停,養成了投資大眾的盲目依賴,因此到了 90 年代末期人們

由相信科技會提高生產力,轉化成為相信互聯網網路萬能,人們情緒興奮到相信虛

假的東西比實實在在的物質更有價值,這種虛空的想法,完全是因為 90 年代 10 個

年頭的榮景所造成的假象,尤其對軟體、對網路股有著不切實際的憧憬,同時由於

產業對軟體產品的訂價標準沒有理論根據,所以造成了浮濫的漫天要價的奇特現

象。

由於美國採取強勢美元政策,使得許多國際資金湧入美國,而軟體產品的價值缺乏

客觀標準(容後再述軟體如何訂價),於是”虛擬”成為可以替代實體的產品,於

是投資競相追逐股票,於是股價節節上升,這種泡沫破滅的現象又在此重複演出,

人為的、心理的因素是泡沫形成的推手,有讓人不切實際憧憬的理由(例如南海事

件,Internet 虛擬產品)是泡沫的主因,網路股泡沫就因此而成形。
大約在 1994 年 Netscape 上市開始,Internet 的產業就迅速成長,微軟的 1998 年將

Explorer 推出之後,更對網路推波助瀾,Yahoo、E-bay 的成功上市,更堅定了投資

人的信心。新經濟理論又為網路泡沬的形成提供了似是而非的經濟理論基礎。

以科技股為主的 Nasdaq 從 1990 年開始由 400 點升到 95 年的 800 點,然後一路攀升

到 2000 年的 5,100 點,到了 2000 年聯邦儲備局為了控制通貨膨脹以及過份熱度的股

市將利率提升到 6%,當股市的獲利能力比不上基本利率時,人們自然發現把錢存

到銀行可以比投資企業更高時,頭腦立刻清醒過來,於是它開始了下調修正的週期,

到 2002 年的 9 月它到達最低點 1,100 多點,僅剩 2000 年高點的四分之一不到,有的

上百元的股票跌到以毛計算,投資者損失慘重。

泡沫破滅過後,股市開始清理戰場,有實際價值的網路公司存活下來,而虛假的公

司就如泡沫般被水沖走,2002 年之後才又慢慢回升,到了 2004 年年底又上了 2,000

多點。

這就是最近有名的網路泡沫。

以上我們把歷史上最大的七個經濟股市泡沫向各位報告,有興趣投資股市的人不可

不知,我將再寫文章描述泡沫的形成原因及其主客觀條件,投資者要深入認識才不

會遭遇股災的損失。(完)
曲線圖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