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

"#$"%&&
( )*%+'
' &,"- 化 学 进 展
!"#
!$%&'()*+
,-$(%()(

V*Z 催化氧化正丁烷反应动力学 !
$ $ $ " $ $ !!
蒋斌波 ! 袁世岭 ! 陈 ! 楠 ! 王海波 ! 王靖岱 ! 黄正梁
!$*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 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 实 验 室 ! 杭 州 '$##"&" "*中 国 石 化 抚 顺 石
油化工研究院! 抚顺 $$'##$#

摘!要 ! eR>催化氧化正丁烷制 顺 酐是 目 前 唯 一 实 现工 业 化 的 低 碳 烷 烃 选 择 氧 化 反 应% 本文 介 绍 了 eR>


催化机理和主要的反应网络"综述了国内外反应动力 学 的 研 究 进 展 情 况% 根 据 人 们 对 正 丁 烷 氧 化 反 应 机 理
的不断认知及动力学模型的完整性"首次将正丁烷氧化制顺酐反应动力学的发展分为探索期$成型期和拓展
期三个时期"并阐释了每个时期的特征和典型模型% 探索期特征是仅考虑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行为"
成型期特征是充分考虑了产物对反应的抑制作用"拓展 期 特 征 是 考 虑 了 催 化 剂 氧 化 度 不 断 变 化 的 动 态 过 程
并将不同氧气形式之间的相互变化引入动态模型中% 从时空多尺度角度研究动力学和传递之间的相互作用
是正丁烷选择氧化反应动力学下一步的研究重点"也是未来动力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正丁烷!选择氧化!机理!反应网络!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F<#$'?"!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A
"B$C#"#$%$$$A
$+&_A
$#

!
N'
$&-
).%;)
%'-
)&(.3!5
O9-
$%'Z_)
"$-
).%.%V*Z =$-
$20(
-

$ $ $ " $ $ !!
:
%"() O%
(A# !!&"( ='%
G%
() !/'0
( 6"( !F"() E"%
A# !F"() :
%()J"%!E&"() ,'0
()G
%"()
# $&>"
-"+H+
3 =-
I('
-"('
3 (<2!+
,1*
-;G.)1
.++
'1.)" 2(;
;+)+(<2!+
,1*
-;-
.B R1
(*!+
,1*
-;G.)1
.++
'1.)" b!+
@1-
.)
9.1
:+'
01"
3" 6-
.)C
!(7 '$##"&" 2!1
.-% "&?70
!7. `+
0+-
'*! K
.0"
1"
7"+ (< /+
"'(;
+7, -
.B /+
"'(*
!+,1
*-;
0"
>K
SF/G2" ?70
!7. $$'##$" 2!1
.-$

!:(
-+$&
-!(O
R7"
-.+0
+;+
*"1
:+(81
B-"
1(. "
( ,-
;+1
*-.!3B'
1B+(. a/F *
-"-
;30
"10"
!+(.;
3 1
.B70
"'1
-;1
C+B 0
+;+
*"1
:+
(81
B-"
1(. '
+-*
"1(. (<;
1)!"-
;Q-
.+0
&P!+*
-"-
;3"
1*,+
*!-
.10
,-.B '
+-*
"1(. .+
"%('
Q -
'+1
."'
(B7*
+B&P!+'
+0+
-'*
!
#'
()'
+00(<'
+-*
"1(. Q1
.+"
1*0-
"!(,+-
.B -
I'(-
B 1
0'+
:1+
%+B&R-
0+B (. *
(."
1.7(70Q.(%;
+B)+(<'
+-*
"1(.
,+
*!-
.10
,-.B "
!+1
."+
)'1
"3 (<"
!+Q1
.+"
1*0,(B+
;" "
!+B+
:+;
(#,+
."(<'
+-*
"1(. Q1
.+"
1*01
0B1
:1B+
B 1
."( "
!'+
+
#+
'1(B0<
('"
!+<
1'
0""
1,+" "
!-"1
0" "
!++
8#;
('-
"1(. #+
'1(B" "
!+<
(',1
.) #+
'1(B -
.B "
!+<
7'"
!+'B+
:+;
(#1
.) #+
'1(B&
P!+<
+-"
7'+
0-.B "
!+"
3#1
*-;,(B+
;0(<+
:+'
3 #+
'1(B -
'+1
."'
(B7*
+B&P!+<
+-"
7'+(<"
!++
8#;
('-
"1(. #+
'1(B 1
0"!-
"
"
!+,(B+
;(.;
3 "
-Q+
0'+
-*"
-."
0. -
B0('
#"1
(. I+
!-:1
('(. "
!+*
-"-
;30
"07'
<-*
+1."
( -
**(7."
&P!+<
+-"
7'+(<"
!+
<
(',1
.) #+
'1(B 1
0"!-
""!+#'
(B7*
"1.!1
I1"
1(. (. "
!+'
+-*
"1(. 1
0"-
Q+.<
7;;
31."
(-*
*(7."
&P!+<
+-"
7'+(<"
!+<
7'"
!+'
B+
:+;
(#1
.) #+
'1(B 1
0"!-
""!+(81
B-"
1(. B+
)'+
+(<"
!+*
-"-
;30
"%1
"! "
1,+*
!-.)+
0-.B *
(.:+
'01
(. -
,(.) B1
<<
+'+
."
<
(',0(<(83)+
.10I'
(7)!"1
."("
!+B3.-
,1*,(B+
;&?1
.-;
;3 " %+#(1
."(7""
!-""
!+'
+0+
-'*
! (<(O
I7"
-.+0
+;+
*"1
:+
(81
B-"
1(. '
+-*
"1(. Q1
.+"
1*0%1
;;<
(*70(. "
!+'
+0+
-'*
! (<"
!+1
."+
'-*
"1(. I+
"%+
+. Q1
.+"
1*0-
.B "
'-.0
<+'#'
(*+
001
."!+
#+
'0#+
*"1
:+(<0
#-*
+O"
1,+,7;
"1
0*-
;+&
;'
0 <.+
"(!(O
I7"
-.+% 0
+;+
*"1
:+(81
B-"
1(.% ,+
*!-
.10
,% '
+-*
"1(. .+
"%('
Q% Q1
.+"
1*0

收稿! "#$% 年 % 月" 收修改稿! "#$% 年 B 月" 网络出版! "#$% 年 $$ 月 $" 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D9
*"$$&+"#B $ 资助
F12H9
.I H/
::5009
.62
8 JK6
12D/
6G9
3/LD/
65.
/LMN
G23N
2O9
538/
6G9
3 9
PQ1G
3/# D9
*"$$&+"#B $ *
!!Q9
..2
:09
38G
3-/
5619
.!2
A7/
GL! 15/
3-c
123-
LWc
l5*2
85*N
3

!"
"#! $$
%%%&#'
()*
!+,&-
*&*
.!!/'
()'
+001
. 2!+
,10
"'3" "#$% " "& #$$ $ ! $+&_ ($+BB
"./0
.1 化 学 进 展

催化剂与氧气反应 再 生"即 将 正 丁 烷 选 择 氧 化 反 应
和催化剂氧化再生反应在时间或者空间域里分离进
行"氧以晶格氧形式传递"可以避免正丁烷和顺酐与
氧气分子直接 接 触"从 而 减 少 副 反 应 的 发 生) 基 于
该设想"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新型反应器"比如循环

=.%-
'%-
( 流化床反应器*双区域流化床反应器等"但由于缺乏
' $_ (
$!U
36.
985N
6G9
3 反应动力学与传递之间相互 作 用 的 认 识 "导 致 建

"!Q/
6/L
K6G
N72
N1/
3G:
7 立的流体力学程序不能准确预测反应器内流体流动

'!i2
/N6
G93 32
6H9
.I 行为"使得这些反应器在放大过程中偏离实际设想"

'?$!F.
G/3-
L2.
2/N
6G9
3 32
6H9
.I 从而阻碍了新型反应器技术的工业化) 例如循环流

'?"!i2
/N6
G93 32
6H9
.I G
3T9
LTG
3-P
5./
3 .
956
2 化床反应 器 可 以 实 现 催 化 剂 还 原 与 氧 化 过 程 的 分
'?'!i2
/N6
G93 32
6H9
.I G
3T9
LTG
3-/
LI9
VG82.
956
2/38 离"并在实验室和中试规模获得很好的效果"但在放
P
5./
3 .
956
2 大到工业规模时"由 于 难 以 保 持 相 同 的 气 固 接 触 时
,!i2
/N6
G93 IG
326
GN: 间和固体停留时间"最终未能成功应用于工业过程)
,?$!F122
V0L
9./
6G9
3 02
.G9
8 正丁烷选择氧化反应的研究已有四十多年的历
' "# ("& (
,?"!F12P
9.7G
3-02
.G9
8 史"科学界对 eR>催化剂 的 制 备 与 表 征 *反 应
' " ($% ( ' $ " $+ ""B ('" (
,?'!F12P
5.6
12.82
T2L
90G
3-02
.G9
8 机理 等方面进 行 了 大 量 总 结 "但 是 关
%!Q9
3NL
5:G
93 于 eR>催化氧化 正 丁 烷 反 应 动 力 学 方 面 的 总 结 鲜
有报道) 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不仅是新型反应器开发
>? 引言 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探究反应机理的重要途径"也对
在催化剂作用下低碳烷烃高温活化是其 转 化 为 高效催化剂的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
有用化学品的一种途径"其中较成功的例子是在钒磷 首先介绍了 eR>催化机理和正 丁 烷 氧 化 反 应 网 络"
氧化 物 催 化 剂 # eR>$ 上 正 丁 烷 选 择 氧 化 制 顺 酐 反 然后以反应网络为 基 础*基 于 不 同 的 反 应 机 理 模 型

' $(
) 该反应的反应机理和 eR>催化剂的微观结构 系统总结了正丁烷选择氧化制顺酐反应动力学的研
及其改性一直都是近几十年里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 究进展"最后指明 了 正 丁 烷 选 择 氧 化 反 应 动 力 学 下
但至今该反应机理仍然不是很清楚"主要体现在 eR> 一步的研究重点"同 时 指 出 未 来 动 力 学 研 究 的 发 展
催化剂的活性位*不同活性位之间的协同作用及催化 方向)
' " ($%(
剂体相和表面活性之间的关联等方面 ) 这制约
@? 催化机理
了高效 eR>催 化剂的开发进度"导 致 顺 酐 选 择 性 较
低"工业上顺酐最高收率仅达+# 79
L\
' $+(
"相 比 其 他 eR>催化氧 化 正 丁 烷 制 顺 酐 反 应 过 程 中 共 涉
选择氧化过程"如丙烯氧化制丙烯 酸*丙烯 氨 氧 化 制 及 $, 个电子的转移"其中包括 B 个氢原子的脱 去 和
丙烯腈和苯氧化制顺酐"正丁烷氧化制顺酐过程是一 ' 个氧原子的插入) 催化剂 表 面 必 须 同 时 存 在 烷 烃
个低效 的 氧 化 过 程) "#$, 年 全 球 顺 酐 生 产 量 高 达 分子的氢脱除*烯 丙 基 氢 脱 除 和 氧 插 入 等 不 同 的 活
"?& p$# 吨 d

+ '$+(
"若能将顺酐收 率可 持 续 提 高 $\ 性位"而且只有这些活性位协同作用才能完成 $, 个
' $ " ' " "B ('# (
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正丁烷法制顺酐过程 电子的转移生成顺酐 )
仍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 关于 eR>催化剂活性相"文 献 报 道 主 要 有 以 下
由于 eR>催化 氧 化 正 丁 烷 反 应 符 合 b/
.:A
T/3A 几种!正 磷 酸 氧 钒 # ,A
" )A
" 1A
" 3A 和 4A
" 2A e>R>,
g.
2T2
L23 机理"正 丁 烷 与 催 化 剂 晶 格 氧 反 应 生 成 顺 以及 e>R>,&"[" >$ *焦 磷 酸 氧 钒 # # e>$ " R" >& $ *偏
酐# 催化剂晶格氧被还原$ "失 去 晶 格 氧 的 催 化 剂 又 磷酸氧钒# e># R>' $ " $ "其 中 # e>$ " R" >& 是 eR>催
被气相中的氧气氧化"不断产生新的晶格氧"这个转 化剂 的 主 要 活 性 相) 针 对 活 性 相 # e>$ " R" >& 的
' ''(
化过程也称催化剂 的 氧 化 再 生 过 程"但 是 气 相 中 的 #$## $ 晶 面" F.
GP
G.
9等 总结了其上可能存在的活
氧和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化学吸附态氧是造成深度 >[$ "6 e& ]离 子 的 a酸
性位!5 羟 基 的 Y酸 位 # RA
%]
氧化反应 发 生 的 根 源
' '"$ & "$B (
) 因 此" 如 果 先 仅 让 正 位"7氧化还原对# e d e, ]*e, ] d
e' ]*e% ] d
e' ]$ "
% ]
丁烷与催化剂晶格 氧 反 应"然 后 再 将 失 去 晶 格 氧 的 8桥氧# e->-e*e->-R$ "9 端 基 氧 # e " >"
&Y
UZ\_ & /'
()'
+001
. 2!+
,10
"'3" "#$% " "& #$$ $ ! $+&_ ($+BB
蒋斌波等! eR>催化氧化正丁烷反应动力学 综述与评论

, ] ' ] h h
e " >" e " >$ " : 活 化 的 分 子 氧 # >" * > * 性的条件下"检测到少量的正丁烯和丁二烯"进一步
"h
> $ ) 然而"正丁烷氧化反 应 的 有 效 活 性 位 有 哪 些 支持了 e/
.7/的假设)
' $ " "B " '# ( ' ,$ (,' (
以及这些有效活性位的作用仍存在争论 ) Q2
36G等 研究了正丁烷选 择 氧 化 反 应 的 反
目前普 遍 认 为 eR> 催 化 机 理 符 合 b/
.:A
T/3A 应网络) 他们通过实验进一步论证了正丁烷氧化成
g.
2T2
L23 机理"eR>催 化 剂 在 反 应 过 程 中 起 到 储 存 顺酐首先经历正丁烷脱氢生成正丁烯的过程) 在缺
' '", "$& "', ('& (
氧*传递氧的作用 ) 首 先"氧 气 将 eR>催 氧的反应条件下"反 应 产 物 中 检 测 到 丁 烯*丁 二 烯*
化剂氧化"如 式 # $ $ 所 示% 其 次" 氧 化 态 的 催 化 剂 将 丁烯酮和丁烯醛%而在富氧的反应条件下"并未检测
正丁烷氧化成顺酐"如式 # " $ 所 示"氧 气 以 晶 格 氧 的 到这些物质) 由于丁烯和丁二烯直接氧化的典型产
形式参与反应) 物是丁烯酮和丁烯 醛"所 以 他 们 推 测 正 丁 烷 氧 化 制
E
$ 顺酐反应的第一步是氧化脱氢) 在正丁烷体积浓度
>" ]Q/
6i285N6
G93 )$ Q/6
>VG
8/6
G93 #$$
E
高达 '#\时从 反 应 产 物 中 还 检 测 到 了 呋 喃 和 呋 喃
"
&A
Q, [$# ]Q/
6>VG
8/6
G93 )$ Q, [" >' #"$ 酮"由此他们提出 了 呋 喃 和 呋 喃 酮 作 为 中 间 产 物 的
假设"并提出了如图 " 所示的反应网络"也称呋喃 路
D? 反应网络
线) 基 于 正 丁 烷 的 Q-[ 键 能 很 大" 他 们 还 提 出 正
由于 eR>催化剂的晶相比较复 杂"存 在 着 许 多 丁烷氧化脱氢至正丁烯是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的假
种活性位"所以 eR>催化氧化正丁 烷 制 顺 酐 反 应 过 设" 并 通 过 实 验 进 行 了 验 证) 同 时" [9
3832
66
程也十分复杂"这就 导 致 了 正 丁 烷 氧 化 反 应 网 络 相 等
' ,, ",% (
也在反 应 中 探 测 到 正 丁 烯* 丁 二 烯 和 呋 喃"
当复杂) 随着反应机理的研究以及检测技术的不断 支持 了 Q2
36G等 提 出 的 呋 喃 路 线 的 观 点) QL
2/T
2:
发展"反应网络也不断丰富"典型的反应网络主要有 等
' ,+ (
利用瞬时分 析 技 术 # F@R$ 进 一 步 验 证 了 Q2
36G
三角反应网络*呋喃路线的反应网络*醇盐和呋喃路 等提出的呋喃路线 的 合 理 性"并 提 出 在 不 同 氧 化 步
线并存的反应网络) 骤中所参与反应的 氧 类 型 是 不 同 的"一 种 是 由 亲 电
'?$! 三角反应网络 子的氧分 子 吸 附 形 成 的 活 性 物 种 ' > ( " 它 参 与 丁
!

最早 公 开 文 献 发 表 的 反 应 网 络 是 X:
N/.
8G39 烷 活 化 和 呋 喃 氧 化 反 应% 另 一 种 是 表 面 晶 格 氧
' 'B (
等 提出的三角反应网络# 如图 $ 所示$ "由三个拟 ' >Ma( "它参与烯丙基氧化和环插入反应)
一级反应组成) 他们认为正丁烷浓度高时气相氧的
吸附是速率控制步 骤"而 正 丁 烷 浓 度 低 时 丁 烷 与 吸
附氧的表面反应是速率控制步骤) 由于该反应网络
形式简单"而且包含了反应体系中主要组分"所以后
来该反应 网 络 被 许 多 学 者 作 为 动 力 学 模 型 研 究 的
基础) 图 @?Q2
36G等提出的关于呋喃路线的反应网络 ' ,$ (,' (
A)
BC@ ? i2
/N6
G93 32
6H9
.I N
93N
2.3G
3-P
5./
3 .
956
20.
2:2
362
8 JK
Q2
36G2
6/L
# beg!72
61K
LTG
3KLI2
69 $ ' ,$ (,' (
32

'?'! 醇盐路线和呋喃路线并存的反应网络
图 >?X:
N/.
8G39等提出的三角反应网络 ' 'B ( 由 于 呋 喃 类 化 合 物 容 易 从 催 化 剂 上 脱 附"因 此
' ,& (
A)
BC> ? F.
G/3-
L2.
2/N
6G9
3 32
6H9
.I 0.
2:2
362
8 JKX:
N/.
8G39
" 2
6 很容 易 被 检 测 到) 直 到 $___ 年" C52等 在瞬态
' 'B (
/
L 操作条件 下 利 用 原 位 OFU
i技 术 研 究 了 正 丁 烷* 正
丁烯*$"'A
丁二烯*""'A
二 氢 呋 喃*""%A
二 氢 呋 喃* 呋
'?"! 呋喃路线的反应网络
喃*顺酐等表 面 物 种 在 eR>催 化 剂 上 的 反 应 行 为"
在开 始 研 究 正 丁 烷 氧 化 制 顺 酐 反 应 之 前"人 们
发现正丁烷选择氧化反应还经历如图 ' 所示的醇 盐
' '_ (
已经发现丁 烯 可 以 氧 化 生 成 顺 酐) e/
. L等
7/ 研 路线"并提出了顺酐的深度氧化过程"即顺酐首先水
究了正丁烯氧化制 顺 酐 的 反 应 网 络"认 为 正 丁 烯 先 解为顺酸"然后顺酸脱酸产生二氧化碳)
氧化生成丁二烯"然后再氧化生成顺酐"并提出了正 Q2
36G等 ' ,B ( 在前人 的 研 究 基 础 上 提 出 了 如 图 ,
丁烷氧化生成顺酐过程先经历正丁烯和丁二烯这个 所示的呋喃路线和醇盐路线两种路线并存的反应网
步骤 的 假 设) b9
:2.等 ' ,# ( 在 eR>催 化 剂 处 于 低 活 络以及副产物丙烯酸和乙酸的生成路线) 正丁烷首
化学进展" "#$% " "& #$$ $ ! $+&_ ($+BB &Y
UZ\U &
"./0
.1 化 学 进 展

,?$!探索期
自 $_'# 年初苯 氧 化 制 顺 酐 工 艺 实 现 工 业 化 以
来"苯法一直是顺酐生产的主流路线) 直至 $_&, 年
美国 b9
3:/
369公 司 率 先 实 现 正 丁 烷 法 生 产 顺 酐 的
工业化"顺酐生 产 逐 渐 由 苯 法 向 正 丁 烷 法 转 变) 由
于正丁烷氧化制顺酐是唯一实现工业化的低碳烷烃
直接氧化制有机化 合 物 的 反 应 体 系"学 术 界 对 正 丁
烷氧化反应产生了 浓 厚 的 兴 趣"逐 渐 开 始 对 该 反 应
图 D?瞬时 OFU
i检测到的正丁烷选择氧化反应网络
' ,& (
催化剂作用机理和 反 应 动 力 学 模 型 进 行 研 究"由 此
A)
BCD? i2
/N6
G93 32
6H9
.I 9
P&A
J56
/329
VG8/
6G9
3 82
62N
628 JK 认为动力学模型的研究进入了探索期)
' ,& (
6
./3:
G236OFU
i 该时 期 人 们 关 于 eR>催 化 低 碳 烷 烃 氧 化 反 应
机理的认识有限"对 eR>催化正 丁 烷氧 化 反 应 动 力
先通过氧化脱氢生 成 丁 烯"其 次 是 环 状 化 合 物 路 线
学的研究多以经验模型为主) 该时期动力学模型的
和醇盐路线) 至此"正 丁 烷 选 择 氧 化 反 应 路 线 得 到
最大特征是不考虑 反 应 产 物 对 反 应 的 影 响"具 有 代
了充分发展)
表性的动力学模 型 主 要 有 X:
N/.
8G39模 型*f9
1LP
/1.
6
模型和 Q2
36G模 型 等 三 种" 其 动 力 学 方 程 和 实 验 条
件见表 $) 式 中" 下 标 Y* b* >" 分 别 代 表 组 分 正 丁
烷*顺酐*氧气"E*@分别代表反 应 速 率 常 数*吸 附 平
衡常数"/
?*!?*0G分 别 代 表 ?组 分 的 浓 度*压 力*体 积
分数"指数项代表反应级数)
' 'B (
X:
N/.
8G39等 利用图 $ 中三角反应网络建立
了动力学模型"模 型 中 三 个 动 力 学 方 程 仅 与 正 丁 烷
浓度有关而与氧气 浓 度 无 关"且 正 丁 烷 浓 度 的 表 观
反应级数为 $"这 主 要 是 由 X:
N/.
8G39模 型 的 实 验 条
件所致) 该模型所 采 用 的 正 丁 烷 浓 度 很 低"导 致 顺
' 对应的顺酐深度氧化反应程度很
酐产率也很低">
低) 又由于丁空比# 丁烷 与 空 气 的 摩 尔 比"下 同 $ 很
小"反应过程中空气中的氧气大量过剩"可以认为近
' ,B (
图 E?两条路线并存的正丁烷选择氧化反应网络
似不变"所以 X:
N/.
8G39模型中三个 反 应 速 率 方 程 与
A)
BCE ? i2
/N6
G93 32
6H9
.I 9
P&A
J56
/329
VG8/
6G9
3 HG
61 6
H9
氧气浓度无关而与正丁烷成线性正比关系)
' ,B (
.
956
2:
为了更加清晰地认识正丁烷和顺酐深度氧化反
' ,_ (
应"f9
1LP
/ 6等
1. 将 三 角 反 应 网 络 中 Q>$还 原 为
E? 反应动力学 Q>" 和 Q>"得 到 了 图 % 所 示 的 变 换 的 三 角 反 应 网
根据图 , 所示的反应网络"正丁烷氧化反应体系 络"并以此网络建立了动 力 学 模 型) 此 外"f9
1LP
/1.
6
中一共有 "+ 种物质"但在工业操作条件下"正丁烷氧 还对正丁烷在 eR>催 化 剂 表 面 的 吸 附 模 型 进 行 了
化反应体系中呋喃类化合物和醇盐类化合物 等 中 间 研究"通过对朗格缪尔*弗罗因德利希和焦姆金三种
产物十分活泼"一有生成就瞬间发 生 反 应 消 失"因 此 吸附模型进行实验 验 证"最 终 发 现 朗 格 缪 尔 吸 附 模
在产物中根本不存在) 一般来说"工业上仅考虑 B 种 型是最佳吻合模型)
' ," (
物质"即正丁烷*氧气*顺酐*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 !!Q2
36G等 通过对大 量 动 力 学 实 验 数 据 的 拟 合
丙烯酸和乙酸等) 由于丙烯酸和乙酸含量非常微量" 分析 认 为 正 丁 烷 深 度 氧 化 产 物 仅 有 Q>" " 而 且 Q>"
所以动力学模型中一般不予考虑) 以另外的 + 种物质 的生成速率仅与 氧 气 浓 度 有 关 而 与 丁 烷 浓 度 无 关"
为基准"根据人们对正丁烷氧化反应机理的不断认知 顺酐氧化 反 应 速 率 与 & # >" $ d
& # Q, [$# $ 成 对 应 关
及动力学模型的完整性"将正丁烷氧化反应动力学模 系"最终提出表 $ 中 所 示 的 速 率 方 程 表 达 式) 本 文
型的发展划分为探索期*成型期和拓展期等三个时期) 认为 Q2
36G等提出 Q>" 的生成速率与丁烷浓度无关

&Y
UZ\W & /'
()'
+001
. 2!+
,10
"'3" "#$% " "& #$$ $ ! $+&_ ($+BB
蒋斌波等! eR>催化氧化正丁烷反应动力学 综述与评论

表 >?探索期的动力学模型
M$:2
'>?aG
:69
PIG
326
GN:79
82L
:G3 2
V0L
9.G
3-01/
:2
0/
./72
62. X:
N/.
8G39' 'B ( f9
1LP
/1.
6' ,_ (
Q2
36' ," (
G
/
452
95:72 8G
57%R‚eu#?B /
4529
5:72 8G
57%R‚eu$?#+ 9
.-/
3GN728G57%R‚eu$?#"
N
/6/
LK:
6q .
2/N
69.6
K02
6
12P
L5G
8Gc
28 J28 .
2/N
69. 6
120L5-P
L9H.2/
N69
. 6
12PG
V28A
J28 G
385:6
.G
/L.
2/N69
.
& !
IG
326
GN:2
45/
6G9
3: >
$ FE
$!Y E
$@$/
>" GY E
$ @Y/
Y/>"
>
$ F >
$ F
>
" FE
"!Y $ H@$ /
Y $ H@Y/
Y
>
' FE
'! E & #
b " "' @"/
>" GY >
" FE
"/>"
>
" "' F
$ H@" /
Y >
' FE
'/b/
$
>" -/
Y
%

&
, "% @
E "/
>" Gb
>
, "% F
$ H@$ /
Y

.
2/N
6G9
3 N
938G
6G
93 4u,## (,B# Z 4u,%# (%## Z 4u'## (',# Z
0Y €#?_% T
9L\ 0Y u#?% T
9L\ ('?$" T
9L\ 0Y u#?'" T
9L\ ($?$ T
9L\
0>" u"$ T
9L\ 0>" u%?% T
9L\ ("+?% T
9L\ &# >" $ d
&# Q, [$# $ u$%

子反应进行的前提是两个反应物分子均吸附于催化
剂表面"XA
i模型 认 为 双 分 子 反 应 进 行 的 前 提 是 仅
有一种反应物分子吸 附 于 催 化 剂 表 面"而 b/
.:A
T/3A
g.
2T2
L23 模型认为反应物分子 与 催 化 剂 中 晶 格 氧 反

' ,_ (
应形成表面化合物)
图 F?f9
1LP
/ 6等提出的反应模型
1.
' ,_ (
,?"?$!a/
3-75G
.A[G
3:12
LH9
98 机理模型
A)
BCF?i2
/N6
G93 79
82L0.
2:2
362
8 JKf9
1LP
/1.
6"2
6/L
* ' %% (
M1/
.7/等 利用三 角 反 应 网 络 建 立 了 简 化 的
的观点可 能 不 准 确" 因 为 Q2
36G模 型 的 实 验 条 件 中 动力学模型"如式#'$ (#%$ 所 示) 模 型 中 表 观 反 应
丁 空 比 保 持 恒 定"正 丁 烷 过 度 氧 化 速 率 方 程 # .
"$中 级数 ,$ *,' 均 为 #?++) 动 力 学 实 验 条 件 为 4u'##
不含正丁烷浓度项仅是一种将正丁烷项合并到氧气 ('B# Z"0Q, [$# u#?% T
9L\ (' T
9L\"0>" u"$ T
9L\)
项的数学变换"并不 是 Q>" 的 生 成 速 率 与 丁 烷 浓 度 M1/
.7/等认为在 氧 气 浓 度 超 过 $%\ 和 正 丁 烷 转 化
无关) 另外"与 前 两 种 动 力 学 模 型 不 同 之 处" Q2
36G 率不超过 &#\的情况下"氧 气 分 压 对 反 应 速 率 没 有
动力学模型所采用的反应温度为 '## (',# Z"其他 影响"所以 在 动 力 学 模 型 中 可 以 不 考 虑 氧 气 分 压)
模型所采用反应温度 都 大 于 ,## Z"而 工 业 上 反 应 在 M1/
.7/的动力学模型中"正丁烷深度 氧 化 反 应 的
温度一般为 ,## (,%# Z"因 此 Q2
36G的 动 力 学 模 型 " 仅 与 正 丁 烷 有 关"正 好 与 Q
速率 方 程 > 2 G的 动 力
36
在工业上的应用受限) 学模型相 反" 这 主 要 由 于 Q2
36G模 型 的 实 验 条 件 中
,?"!成型期 丁空比保持恒定"通 过 数 学 变 换 将 正 丁 烷 项 合 并 到
' %# (
在 $_B, 年 的 @U
Q1X年 会 上"M1/
.7/等 做了 氧气项) M1/
.7/模 型 表 明" 反 应 速 率 >
$ 和 >
' 随气

关于正丁烷氧化反 应 动 力 学 的 报 告"提 出 产 物 中 水 相中顺酐量增加而 下 降"这 正 是 产 物 对 反 应 速 率 抑


和 b@对反应 有 抑 制 作 用 的 观 点) 在 $_B+ 年 的 国 制的体现)
' %$ ( <
际催化学 会 上" a2
.95 又一次提出产物水对正丁 E$ !Y $
>
$ F #'$
烷氧化反应有影响而产物 Q>*Q>" 对反应 没 有 影 响 $ H@" !b
<
的观点) 至此"研 究 学 者 将 水 和 b@两 个 抑 制 项 加 >
" FE"!Y
'
#,$
入到修正动力学模型中"因此动力学模型得到完善) E' !b
>
' F "
#%$
本文将 $_B, 年 @U
Q1X年会和 $_B+ 年国际催化学会 #$ H@" !b$
做为丁烷氧化动力 学 研 究 进 入 下 一 阶 段 的 节 点"认 ,?"?"!XL
2KA
iG82
/L机理模型
' %$ (
为正丁烷氧化反应 动 力 学 模 型 由 此 进 入 了 成 型 期) 95 等
a2. 将 三 角 反 应 网 络 中 Q>$ 还 原 为
该时期动力学模型的典型特征是考虑了反应产物对 Q>" 和 Q>" 建 立 了 与 f91L
P 6一 样 的 反 应 模 型 "
/1.
反应的 抑 制 作 用" 其 中 具 有 代 表 性 的 模 型 主 要 有 并 利 用 XA
i机 理 推 导 了 动 力 学 模 型" 见 表 ")
' %" (
a/
3-75G
.A[G
3:12
LH9
9 [$ 机 理 模 型
8 # aA * XL
2KA 95 等 认 为 在 反 应 过 程 中 水 和 顺 酐 作 为 惰 性 组
a2.
' %' (
iG
82/
L i$ 机 理 模 型
# XA 和 b/
.:A
T/3A
g.2
T2L
23 机理 分均占据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位"故应将水和顺酐
' %, (
模型 ) 三者的区别主要 在 于!aA
[模 型 认 为 双 分 两 个 抑 制 项 添 加 到 动 力 学 模 型 中 )a2.
95 通 过 实
化学进展" "#$% " "& #$$ $ ! $+&_ ($+BB &Y
UZ\^ &
"./0
.1 化 学 进 展

验 对 比 了 XA
i模 型 和 aA
[模 型 " 发 现 两 类 模 型 均 中>
' 所对应 的 速 率 方 程 中 氧 气 项 的 指 数 为 $ d
, 次
能很好地预测实验数据) 方"这仅是数据拟合的结果"并没有理论支持)
' %+ ( ' %& (
SG
1L2
G3 将水和顺酐 分 别 添 加 到 反 应 进 料 气 MN132G
82.等 在 f91L
P/ 6反 应 模 型 的 基 础
1.
中"发现水对反应速率有负影响"而顺酐对反应速率 上"提出了 Q>氧化制 Q>" 的假设"但回归计算结 果
没有影 响" 这 与 M1/.
7/模 型 结 果 正 好 相 反)SG
1L2G
3 显示反应途径 > + # 图 %$ 的反应 极 其 缓 慢"可 以
, I>

认为在正丁烷氧化反应过程中"水不可避免生成"且 忽略)MN
132G
82.等认为催化剂表 面 存 在 两 种 吸 附 氧
水和顺酐的比例变化并不大"因此 M1/.
7/模型中分 的活性位"一种是选择性吸附位"该活性位上氧气解
h
母项 @" !b 不应该被理解为顺酐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离为 > "用 于 产 生 目 标 产 物 顺 酐" 另 一 种 是 非 选 择
而是水对反应速 率 的 影 响" 同 样 a2.
95 模 型 中 分 母 性吸附位"该活性位上氧气以分子形态存在"正丁烷
项 @b!b 和 @[" >![" > 可以合并为一项)SG
1L 3 认为在
2G 和产物顺酐在该活性位上易被深度氧化)因此"在反
反应过程中氧气会发 生 解 离" 于 是 假 设 一 个 氧 气 分 应动力学建模时主副反应速率表达式中氧气的反应
子需要占据两个相同活性位"所以氧气项有根号"其 级数是不同的)

表 @?XL
2KA
iG82
/L模型
M$:2
'@?aG
:69
PXL
2KA
i282
/L79
82L
:
0/
./72
62. a2
.95 ' %$ ( SG
1L2
G3 ' %+ ( MN
132
G82
.' %& (

N
/6/
LK:6 q =5 R936/66
.G6G
93A.
2:G
:6/
36N /
6/L
K:6
% 9
.-/
3GN72 57%
8G /
452
95:728G57%R!e u$?"% %
.
2/N6
9.6K02 6
12P G
V28 J28 7GN
.9.2
/N69. 6
12.G:
2.A
.2-232
./6
9.P
/NG
LG
6K 6
12-.
/8G
236
L2::.2
/N6
9.
IG32
6GN
: $ @Y!
E Y! E
$!
# E8 !>" $ #?%
槡!>"
>" Y
>
$ F > >
$ FE !Y
245/6
G93: $ H@Y!Y H@b !b H@[" >![" > $ F $
$ H@Y!Y H@[" >![" > $ H# E8 !>" $ #?%
" "' @Y!
E Y!>" E:!>"
E
"!
>
" "' F
$ H@Y!Y H@b !b H@[" >![" > >
" F
Y
槡!>" >
" FE
"
$ HE:!>"
!Y
$ H@Y!Y H@[" >![" >
E
, "% @b !b!>" , E:!>"
E
'!
>
, "% F
$ H@Y!Y H@b !b H@[" >![" > >
' F
b
槡!>" >
' FE
'
$ HE:!>"
!Y
$ H@Y!Y H@[" >![" >

.
2/N6
G93 4 u'_# (,,# Z 4# 396P9
538$ 4 u,"# (,%# Z
N
938G6
G9 3 0Y u#?+" T
9L\ ($?%% T
9L\ 0Y# 396P
9538$ 0Y# HG
82.
/3-
2$
0>" u"$ T
9L\ 0>" u"$ T
9L\ 0>" u% T
9L\ ('# T
9L\

' +$ (+' (
,?"?'!b/.
:AT/3A
g. 23 机理模型
2T2L 顺酐的作用不能合并一 项)Y2
l等 利用催化剂
' %B (
Y5N1/3/3 等 研究了不同 Rd
e催化剂作用下 中 毒 实 验 证 明 了 催 化 剂 表 面 存 在 两 种 活 性 位"
%] ,] ,] ']
正丁烷氧化反应动力学"并建立了动力学模型"见表 e 氧化还原对参与形成顺酐"而 e d
e d e 氧化
')Y5N1/
3/3 等认为 丁 烷 氧 化 反 应 速 率 受 催 化 剂 表 还原对 参 与 形 成 过 度 氧 化 产 物 Q>$" 而 且 在 整 个 氧
3
面氧化状态的 影 响" KJ d
K 代表反应气氛的还原状 >" 化 d还原循环过程中 eR>催化剂的化学计量配比也
态"@$ 代表 反 应 气 氛 对 反 应 的 抑 制 程 度" 这 归 因 于 不是简单的 $ ‚$ 关系)至此"正丁烷选择氧化反应动
操作过程中催化剂表 面 被 正 丁 烷 还 原" 然 后 再 与 气 力学模型已经发展 充 分" 后 序 学 者 几 乎 都 是 以 上 述
相氧作用被氧化"所 以 反 应 气 氛 对 催 化 剂 表 面 氧 化 动力学模型为基础进行实验研究的)
状态影响很大"而催 化 剂 表 面 氧 化 状 态 又 直 接 影 响 但值 得 注 意 的 是" 完 全 由 反 应 机 理 推 导 的 动
反 应 速 率%@" 代 表 产 物 顺 酐 对 反 应 的 抑 制 程 度) 力学 模 型 有 时 并 不 吻 合 实 验 数 据" 这 主 要 是 由 于
Y5N1/3/3 还进行了瞬态反应实验"对反应前后催化 完全由反 应 机 理 推 导 的 动 力 学 模 型 中 参 数 较 多"
剂进行氧化还原滴定*CRM 分析"结果表明反应仅仅 进而导致参数估计易发生失真"也可 能 由 于 eR>催
发生在催化剂近表面 区 域" 而 催 化 剂 内 部 区 域 几 乎 化正丁烷氧化反应 机 理 不 完 善" 进 而 导 致 一 些 假 设
' +, "+% (
不参与反应) 偏 离了真实过程)例如"Y2NI2.等 对 aA
[模型*
' %_ " +# (
i982 NI 等
72. 认为"反应气氛中水对还原 XA
i模型和 b/
.:A
e/3A
g.2T
2L3 等 ' 种模型进行了实
2
']
态的催化剂表面具 有 修 饰 作 用" 水 和 还 原 态 e 作 验验证"发现 XA
i模型对实验数据的吻合程度最好"
用产生 Y酸 位"并不是作为惰 性组 分 占 据 催 化 剂 表 而不 是 纯 由 反 应 机 理 推 导 的 b/
.:A
e/3A
g.2T
2L23
面活性位那么简单" 因 此 在 推 导 动 力 学 方 程 时 水 和 模型)
&Y
UZ\X & /'
()'
+001
. 2!+
,10
"'3" "#$% " "& #$$ $ ! $+&_ ($+BB
蒋斌波等! eR>催化氧化正丁烷反应动力学 综述与评论

表 D?b/
.:A
T/3 g.
2T2
L23 动力学模型
M$:2
'D?aG
:69
Pb/
.:A
T/3 g.
2T2
L23 IG
326
GN79
82L
:
0/
./72
62. Y5N
1/ 3 ' %B (
3/ i9
8272
.NI ' %_ " +# ( Y2
l' +$ (+' (

N
/6/
LK:6q /
45295:72 8G
57%R!e u $?# /
452
95:728G57% 9
.-/
3GN72 8G57%
.
2/N6
9.6K
02 9
.$?$ %SA
65J2 6
12P
GV2
8 J2
8 .2/
N 6
9. 6
12PGV
28 J28 .
2/ N
69.
IG32
6GN
: I $ KJ E :L
@$5
$!Y@9V
槡!>"
>"
$ u
. > >
$ F
245/6
G93: KJ KK $ F @$5:L 8
@9V >" )@' :$ $@, :b
$ ]g$ ]g"
槡!>" H' # E
$ HE
'$!Y HE
"!b ( #$ H@[" >![" >$
Y
K>" K>" $ H H H
@" :&Y @% :L
>" @% :L
>"
E
"!Y@9V
.
I " KJ >
" F
槡!>" @' :Y'i.
" u >
KJ KK @9V !>" H' # E
$ HE
'$!Y HE
"!b ( #$ H@[" >![" >$ " F
$ ]g$ ]g" 槡 @$5:L>" )@' :$
Y
8
$@, :b
K>" K>" $ H H H
'!
E b @9V
I ' KK >
' F
槡!>" @" :&Y @ :L
% >" @ :L
% >"

@9V @, ::
.
' u
KJ KK 槡!>" H' # E
$ HE
'$!Y HE
"!b ( #$ H@[" >![" >$
>
' F
b'i
$ ]g$ ]g" @$5:L>" #@' :$ $@, :b
8
K>" K>" $ H H
Y
H
@" :&Y @% :L
>" @% :L
>"

.
2/N6
G93 4u'_# (,,# Z 4# 396P9
538$ 4u,"# (,,# Z
N
938G6
G9 3 0Y u#?+" T
9L\ ($?%% T
9L\ 0Y# 396P
9538$ 0Y u#?%% T
9L\ ("?"& T
9L\
0>" u"$T
9L\ 0>" u"$ T
9L\ 0>" u$' T
9L\

,] %]
,?'!拓展期 于催 化 剂 表 面" 将 e 氧 化 成 e 而 自 身 变 成 了
h h
将正 丁 烷 选 择 氧 化 反 应 和 催 化 剂 氧 化 再 生 反 >" "紧 接 着 进 一 步 被 还 原 为 > " 最 终 变 成 晶 格 氧
"h
应在时间 或 者 空 间 域 里 分 离 进 行"可 以 避 免 正 丁 > 并组成 新 的 活 性 相) 因 此" 拓 展 期 动 力 学 模 型
烷和顺酐 与 氧 气 分 子 直 接 接 触"减 少 副 反 应 的 发 的典型特征是考虑了反应历程中不同氧气形式的相
' ++ "+& (
生) 基于这 个 设 想"黄 晓 峰 等 将强制周期操 互转化"使得反应 动 力 学 模 型 能 够 更 加 接 近 反 应 机
作技术应 用 于 正 丁 烷 氧 化 反 应 体 系"顺 酐 的 时 均 理) 下面列举两个 典 型 模 型 加 以 说 明"动 力 学 模 型
选 择 性 可 提 高 约 & \ "时 均 收 率 与 工 业 上 最 优 定 态 方程见表 ,)
操 作 时 的 收 率 相 比 可 以 提 高 约 $, \ ) 此 外 " 有 学
' $B " +B (
者提出双区 域 流 化 床 反 应 器 "并 将 其 应 用 于
正丁烷选 择 氧 化 反 应 体 系"也 有 学 者 将 循 环 流 化 图 G?丁烷氧化过程中氧的状态
' $& "' , " +_ (&$ ( ' &" (&_ (
床反应器 和膜反应器 等一些新型 A)
BCG?Q1/
3-29
P9V
K-2
3 85.
G3-&A
J56
/329
VG8/
6G9
3

反应器引 用 到 正 丁 烷 选 择 氧 化 反 应 体 系"并 取 得
了较好的结果) 这些新型操作方 式 和 反 应 器 的 共 ,?'?$!双区域反应动力学模型
' $B " +B (
同特点是 反 应 器 内 催 化 剂 所 处 环 境 时 刻 在 变 化" 为 提 高 顺 酐 产 率 " ;/
:N3等
r 研究了双区

这与传统反应器内催化剂行为 是 不 一 样 的) 在 稳 域流化床 反 应 器 # 6
H9c
932P
L5G
8 J2
8 .
2/N
69$ "并 提
.

态条件下获得的动力学模型已经不能 应 用 于 新 的 出了如图 & 所示的反应模型) 由 于 催 化 剂 近 表 面


过程) 为描述这些新型操作过程 的 催 化 剂 瞬 变 行 区域 和 内 部 结 构 不 一 样" 近 表 面 区 域 存 在 晶 格
' $& ( ' B' (B& (
为和动态 条 件 下 的 动 力 学 规 律"研 究 者 从 反 应 机 氧 和磷的富集现象 "而 且 反 应 仅 仅 发 生 在
' %B (
理的角度 更 加 详 细 地 建 立 动 力 学 模 型"由 于 动 力 催化剂临近表 面 区 域 "因 此 必 须 将 催 化 剂 表 面
学模型所 描 述 的 过 程 是 一 个 动 态 过 程"故 又 称 动 晶 格 氧 和 体 相 深 层 氧 晶 格 氧 区 分 开 考 虑 ) ;/
:Nr
3
态动力学 模 型"本 文 认 为 动 力 学 模 型 由 此 进 入 了 等在建立动力学模型时建立了表面晶 格 氧 与 体 相
拓展期) 晶格氧之 间 的 扩 散 模 型 >
'"并 把 模 型 中 的 扩 散 项

这些过程中催化剂的晶格就像血液里的红细胞 简化为表面晶格氧浓度和体相晶格氧 平 均 浓 度 之
一样"起着携带特定氧源的角色"在适当条件时为表 差 的 线 性 函 数 "建 立 了 表 , 所 示 的 动 态 模 型 " 式 中
面氧化反应释放氧源) 这些氧源主要指催化剂晶相 ;>代 表 吸 附 态 氧 的 吸 附 位 覆 盖 率 " 'L/66GN2* ':5.P/N2分 别
' B# " B$ (
内参与反应的晶格氧 "它是气 相氧 经 过 图 + 所 代表催化 剂 内 部 晶 格 氧 位 点 覆 盖 率*催 化 剂 表 面
' B" (
示过程转化而来的 ) 首先"气相 中 的 氧 分 子 吸 附 晶格氧位点覆盖率)

化学进展" "#$% " "& #$$ $ ! $+&_ ($+BB &Y


UZ\V &
"./0
.1 化 学 进 展

表 E?拓展期的动力学模型
M$:2
'E?aG
:69
PIG
326
GN79
82L
:G3 2
V0/
38G
3-01/
:2
0/
./72
62. ;/
:N3 ' $B "+B (
r aG
/3-iE' BB " B_ (
N
/6/
LK:6q 6
12P
L5G
8Gc
28 J2
8 .
2/N
69. 9
.-/
3GN72 8G57%R!eu$?# %
.
2/N6
9.6K
02 6
12PG
V28 J28 7GN
.9.
2/N
69.
"
IG32
6GN
: .>
$ FE
$!>" #$ .;>$ ! ! .>
.$ FE.$ ;> >
$ FE
$0>" < M"e! >
" FE
"':'a"e
245/6
G93: .>
" FE
" (>" #$ .< :
5.P
/N2$ ! .>
' FE
' # <L
/66
GN2 h< :
5.P
/N2$ >
' FE
'0Y< a!! >
, FE
, < a"b@ .E
,5
0b@< a"e
" >
.>
, FE
,!Q, [$# ;>! !!! .>
% FE
%!Q, [$# ;> % FE
%0Y< :!! >
+ FE
+0Y< :

" >
& FE
& < a"b@< :!>
B FE
B < a"b@< :
E
+!G, M$# < : 5.
P/N2
.>
+ F < : ]< a"b@ ]< a"e u$
$ HE24" NQ, [$# HE24$ !>"
"
" *
< a"Y *< a"Y
E
&!G, M$# < : 5.
P/N2 )8 F "
.> *= *
=
& F
$ HE24" NQ, [$# HE24$ !>"
"
&!
E G, M$# < : 5.
P/N2
.>
B F
$ HE24" NQ, [$# HE24$ !>"
.>
_ FE
_!Q, [" >' < :
5./N2#$ h< :
P 5.P
/N2$

.
2/N6
G93 4u,## (,'% Z 4u'%# (,,% Z
N
938G6
G9 3 :Y u#?B (% IR/ 0Y u#?% T
9L\ ('?" T
9L\
:>" u# ($# IR/ 0>" u%?% T
9L\ ("+?% T
9L\

b/
.:A
T/3A
g.2
T2L
23 机 理) 但 人 们 对 于 eR> 催 化 反
应机理的具体细节 仍 存 在 争 议"尤 其 是 催 化 剂 表 面
究竟有哪些有效活性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和
体相对催化活性的 作 用"这 也 是 高 选 择 性 催 化 剂 开
发的主要阻碍) 因此应结合先进的仪器分析手段和
巧妙的实验设计"加大对反应机理的研究"获得更加
细节的理论认识"从 而 开 发 出 性 能 更 优 的 催 化 剂 以
及指导其他低碳烷烃氧化反应体系的研究)
图 H?双区域流 化 床 # FEOYi$ 和 循 环 流 化 床 # QOYi$ 的
理论上正丁烷选择氧化制顺酐反应碳原子利用
' $B "+B (
反应网络
率 $##\"但由于 副 反 应 的 发 生 导 致 碳 原 子 利 用 率
A)
BCH?FEOYi/
38 QOYi.
2/N
6G9
3 32
6H9
.I ' $B "+B (
并不高) 这其中固 然 有 催 化 剂 性 能 不 好 的 原 因"但
,?'?"!人为非定态反应动力学模型 主 要 原 因 还 是 目 前 的 反 应 器 技 术 落 后"
' $_ (
梁日忠等
' BB " B_ (
研究了正丁烷选择氧化的人为 =585I9
TGN 也认为目前反应器技术缺乏革命性的
非定态反应过程# 强制周 期 操 作 技 术 $ "并 进 行 了 人 突破"导致许多 绿 色 反 应 不 能 工 业 化) 对 比 循 环 流
为非定态反应过程 的 模 型 化"建 立 了 如 表 , 所 示 的 化床*双区域流化床等新型反应器与传统固定床*流
动态反应动力学模型) 强制周期操作技术就是人为 化床反应器"可以 发 现 不 同 之 处 在 于 传 递 过 程 和 催
地调整反应器进料 组 成 和 操 作 温 度"使 反 应 条 件 周 化剂表面微环境变 得 十 分 复 杂"这 就 需 要 我 们 提 供
期性变化"当反应器 的 性 能 指 标 对 进 料 组 成 或 温 度 可以准确预测流体 行 为 变 化 的 流 体 力 学 程 序"只 有
的阶跃变化产生超 调 型 响 应 时"通 常 就 可 能 达 到 比 这样才能减少新型反应器放大的风险) 对这些复杂
定态更好 的 时 均 性 能) 相 比 ;/
:N3 提出的反应模
r 流体行为 的 描 述 应 是 建 立 在 反 应 动 力 学 的 基 础 上
型"该模型考虑了催化剂体相晶格氧的非线性扩散" 的"这不仅需要从 机 理 的 角 度 增 加 对 分 子 相 互 作 用
因为晶格氧在催化剂体相的扩散过程中往往是非线 的认识"建立更加准确的动力学模型"而且需要从时
' _# (
性的 ) 空多尺度角度对动力学与传递的交互作用的理解迈
上一个新的水 平) 因 此"从 时 空 多 尺 度 角 度 研 究 动
F? 结论
力学和传递之间的相互作用将是正丁烷选择氧化反
正丁烷氧化制顺酐反应研究已有多年) 学术界 应动力学下一步的 研 究 重 点"也 是 未 来 动 力 学 研 究
已经普遍认可正丁烷选择氧化反应过程经历呋喃路 的发展方向) 由于 循 环 流 化 床*双 区 域 流 化 床 等 新
线和醇 盐 路 线 两 种 路 线" eR> 催 化 反 应 机 理 符 合 型反应器中催化剂 表 面 微 环 境 十 分 复 杂"催 化 剂 表
&Y
UZ\Z & /'
()'
+001
. 2!+
,10
"'3" "#$% " "& #$$ $ ! $+&_ ($+BB
蒋斌波等! eR>催化氧化正丁烷反应动力学 综述与评论

面随时空 不 同 而 处 于 被 还 原 和 再 氧 化 的 动 态 变 化 3-CM$ " 聂维艳# DG


'"$ ( !王晓书# f/ 2f ^$ " 季伟捷# k $" 颜
Gf k
3 < k$ " 陈 懿 # Q12
其洁 # ^/ 3 ^$ * 高 等 学 校 化 学 学 报
中"因此在研究动力 学 和 传 递 之 间 相 互 作 用 过 程 中
# Q12
7GN
/Lk
95.
3/L9
PQ1G
32:
2S3G
T2.
:G6
G2:$ " "##" " "' # , $ !
准确描述 催 化 剂 表 面 氧 化 再 生 动 力 学 规 律 也 十 分
+"# *
重要) '"" ( !DG
2f ^" f/
3-E ^" k
Gf k
" Q12
3 ^" @5 Q F* @00L
G28
Q/
6/L
K:G
:@! ;2
32.
/L" "##' " ",, #" $ ! "+%*
参 考 文 献 '"' ( !aGCg" k
Gf k
" E1/
9k" E1/
3-EY" @5 QF*@00L
G28 Q/
6/L
K:G
:
' $ ( !Y/
LL/
.G3GD" Q/
T/3GO" Q9
.62
LLGQ" aG
-GM" RG
2.2
LLGO" F.
GP
G.
ƒO" @! ;2
32.
/L" "##+ " '#+ #& $ ! B*
O57/
-/L
LGQ" b/
cc9
3G;" b9
36GF*F9
0GN
:G3 Q/
6/L
K:G
:" "##+ " '", ( !aGC" k
Gf k
" E1/
9k" E1/
3-EY" @5 QF*k
95.
3/L9
PQ/
6/L
K:G
:"
'B #$ d
' $ ! $,&* "##+ " "'B #$ $ ! "'"*
' " ( !O.
2Kk
" aG
282
.Q" MN
1vL
I90PF" MN
1L2
G8 F" DG
2I2
3 S" gL
277X" '"% ( !O2
3-i b" ^/
3-C k
" k
Gf k
" Q12
3 ^" @5 Q F*k
95.
3/L9
P
[53-
2.b*k
95.
3/L9
PQ/
6/L
K:G
:" "#$# " "&" #$ $ ! $'$ * Q/
6/L
K:G
:" "##& " ",+ #$ $ !$++*
' ' ( !M12
I/.
G@* =9
N69
./L =G
::2
.6/
6G9
3 9
P S3G
T2.
:G6
K9P f2
:62
.3 '"+ ( !aG
3 E" f2
3- f" gG
2LKQ k
" =5772
.D O" Y/
.6L
2K kg"
>36
/.G
9" "#$$* [56
N1G
3-:;k
*Q/
6/L
K:G
:F9
8/K" "#$# " $%& #$ d
, $ ! "$$
' , ( !M12
I/.
G@" R/
6G2
3N2 ; M* U
362
.3/
6G9
3/Lk
95.
3/L9
PQ12
7GN
/L '"& ( !>6
/GJGi@" f2
3-f [" Y/
.6L
2Kkg" =5772
.DO" gG
2LKQk
"
i2
/N6
9.X3-
G32
2.3-" "#$" " $# #$ $ ! $%,"*
G [56
N1G
3-:;k
*Q12
7Q/
6Q12
7" "#$# " " #, $ ! ,,'*
' % ( !XG
N12
LJ/
57 b" [/
2T2
NI2
.b" [2
G32Q" g/
.09
T@" =9
J32
.Q '"B ( !Q2
36G;*Q/
6/L
K:G
:F9
8/K" $__' " $+ #$ $ ! % *
g" i9
:9H:
IGO" F.
53:
N1I2@" MN
1L9
2-Li*@3-
2H/
386
2Q12
7G2 5 Cb$ " 李春福# aGQO$ " 高浩华# ;/
'"_ ( !刘先明# aG 9[ [$ " 蒋
U
362
.3/
6G9
3/LX8G
6G
93" "#$" " %$ #"% $ ! +",+* 大林# k
G3-=a$ " 冯景隆# O2
3-ka$ " 康小平# g/
3-CR$ " 席
' + ( !fG
LIG
3:9
3 M g" MG
779
3:b k[" M6
G6
6X [" Y/
5N12
.2LC" 宗敬# CGEk
$ *材料导报# b/
62.
G/L
:i2
TG2
H$ " "##B #, $ ! %& *
f/
6:9
3 bk
*k9
5.3/
L9PQ/
6/L
K:G
:" "#$' " "__ ! ",_* ''# ( ![56
N1G
3-:; k
*k9
5.3/
L9Pb/
62.
G/L
:Q12
7G:
6.K" "##_ " $_ # _ $ !
' & ( !Q12
3-b k
" ;9
88/
.8 f i* k
95.
3/L9
P@72
.GN
/3 Q12
7GN
/L $"""*
M9
NG2
6K" "#$' " $'% #$" $ ! ,+## * ''$ ( !=5772
.D O" Y/
.6L
2K k g" [56
N1G
3-:; k
* @8T
/3N
2:G
3
' B ( !=G
26LD" f2
382F" Q12
3 g" k
G/3-a" MN
1L/
3-2
3 b" E1/
3-C Q/
6/L
K:G
:" "#$$ " %, ! $B_*
[" @:
7G:g @" MN
1H/
.c[* k
95.
3/L9
P@72
.GN
/3 Q12
7GN
/L ''" ( ! 师 慧 敏 # M1G[ b$ " 陈 雅 萍 # Q12
3 ^ R$ *石 油 化 工
M9
NG2
6K" "#$' " $'% #_ $ ! '&$$ * # R2
6.9
N12
7GN
/LF2
N139
L9-
K$ " "#$' " ," #_ $ ! $#,, *
' _ ( !Q12
3-b" ;9
88/
.8 f @" O5 i*F9
0GN
:G3 Q/
6/L
K:G
:" "#$, " %& ''' ( !Q/
T/3GO" F.
GP
G.
9O*U
3 Q/
6/L
K:G
:*# X8:
*M0G
T2Kkk
" @-
/.H/
LM
#$, d
$+ $ ! $$&$* g$ *a9
389
3! F12i9
K/LM9
NG2
6K9
PQ12
7G:
6.K
*$__, " $$ ! ",+*
'$# ( !Q12
3-b" O5 i" ;9
88/
.8 Uf @*Q12
7GN
/LQ9
7753G
N/6
G93:
" '', ( !M12
I/.
G@" R/
6G2
3N2; M*Q/
6/L
K:G
:F9
8/K" "#$# " $%& # $ d
,$!
"#$, " %# #$, $ ! $&,B* '', *
'$$ ( !R.
/6G
J1/a;" g9
5.6
/IG
:g*MN
G23N
2" $__% " "+& #%$_B $ ! ++$* ''% ( !bG
LL
:Ra" i/
38/
LL[ F" bN
N./
NI2
3 kM*Q12
7GN
/LX3-
G32
2.G
3-
'$" ( !Q9
5L:
693 ;f" Y/
.2M i" g53-[" YG
.I2
L/38 g" Y2
61I2; g" MN
G23N
2" $___ " %, #$% d
$+ $ ! '&#_*
[/
.L9
Hi" [2
..9
3 D" a2
2Ra*MN
G23N
2" $__& " "&% # %"_& $ ! ''+ ( ![5/
3-CO" aGQ^" Q12
3 Y[" MG
LT2
:69
3 Ra*@U
Q1Xk
95.
3/L
"
$_$* "##" " ,B #, $ ! B,+ *
'$' ( !Q9
362b" Y58.
93G;" Y/
.6L
2Kkg" F/
KL9
.M [" Q/
.L2
K@ O" ''& ( !R2
02.
/b @" Q/
LL/
1/3 ka" =2
:79
38 b k
" R2
02.
/ b @"
MN
17G
86@" b5.
01K= b" ;G
.-:
8G2
:O" i2
::L
2.F" MN
1L9
-Li" Q/
LL/
1/3 ka" =2
:79
38 b k
" bG
LJ2
.-2
.XQ" YL
57 Ri" Y.
272
.
[56
N1G
3-:k;*MN
G23N
2" "##+ " '$' #%&_$ $ ! $"&# * Dk
*k9
5.3/
L9P@72
.GN
/3 Q12
7GN
/LM9
NG2
6K" $_B% " $#& # $& $ !
'$, ( !E1/
3-k
" aG
5 C" YL
572i" E1/
3-@" MN
1Lv
-Li" M5 = M* ,BB'*
MN
G23N
2" "##& " '$& #%B,# $ ! _"&* ''B ( !X:
N/.
8G39@" M9
L/Q" i5G
cO*@3/
L2:=2<5
7GN
/" $_&' " +_
'$% ( !汪佩# f/ 3 [ a$ *F12$, 61
3-R$ " 傅 钢 # O5 ;$ " 万 惠 霖 # f/ #$$ $ ! 'B%*
D/
6G9
3/L^9
561 Q9
3P2
.23N
293 Q/
6/L
K:G
:*长春# Q1/
3-153$ ! 吉
N ''_ ( !e/
.7/i a" M/
./P= D*k
95.
3/L9
PQ/
6/L
K:G
:" $_&B " %% # ' $ !
林大学出版社# k
GL
G3 S3G
T2.
:G6
KR.
2::
$ " "#$'*>=h$B* '+$ *
'$+ ( !F.
GP
G.ƒO" ;.
/::
2LL
Gi g*F9
0GN
:G3 Q/
6/L
K:G
:" "#$, " %& # $, d ',# ( !b9
:2.FR" MN
1./
82.; a*k
95.
3/L9
PQ/
6/L
K:G
:" $_B% " _" # " $ !
$+ $ ! $$BB* "$+ *
'$& ( !a9
.23N
2:b k
" R/
6G2
3N2;M" Q2
33Gi" =
2cO" Q9
N/k
*Q/
6/L
K:G
: ',$ ( !Q2
36G;" O9
.3/
:/.
G;" F.
GP
G.
ƒO*k
95.
3/L9
PQ/
6/L
K:G
:" $_B, " B_
F9
8/K
" "##+ " $$" #$ d
, $ ! ,% * #$ $ ! ,, *
'$B ( !;/
:Nr
3 k
" e/
L23N
G/39i" F2
LLz
cQ" [2
.-5G
89k
" b2
3z382
cb* '," ( !Q2
36G;" O9
.3/
:/.
G;" F.
GP
G.
ƒ O* U
385:
6.G
/Lq X3-
G32
2.G
3-
Q12
7GN
/LX3-
G32
2.G
3-MN
G2 2" "##+ " +$ #$_ $ ! +'B%*
3N Q12
7G:
6.KR.
985N
6i2
:2/
.N1" $_B% " ", #$ $ ! '"*
'$_ ( !=585I9
TGNb R*MN
G23N
2" "##_ " '"% ! +_B* ',' ( !Q2
36G;" F.
GP
G.
ƒ O" XJ32
.ki" O.
/3N
126
6Ge b* Q12
7GN
/L
'"# ( !蒋亚琪# k
G/3-^<$ " 周朝晖# E19
5 E[$ " 魏赞斌# f2
GEY$ " i2
TG2
H:" $_BB " BB #$ $ ! %%*
万惠霖# f/
3 [ a$ *高 等 学 校 化 学 学 报 # Q12
7GN
/Lk
95.
3/L9
P ',, ( ![9
832
66Y g" =2
L79
3 Y* Y5L
L26
G3 =2
: M9
NG2
62: Q1G
7G452
:
Q1G
32:
2S3G
T2.
:G6
G2:
$ " "### " "$ #B $ ! $$&&* Y2
L-2
:" $_B' " _" #B $ ! +_%*

化学进展" "#$% " "& #$$ $ ! $+&_ ($+BB &Y


UZ\[ &
"./0
.1 化 学 进 展

',% ( ![9
832
66Yg*Q/
6/L
K:G
:i2
TG2
HAMN
G23N
2/38 X3-
G32
2.G
3-" $_B% " X3-
G32
2.G
3-Q12
7G:
6.Ki2
:2/
.N1" $__" " '$ #$" $ ! "+%" *
"& #' $ ! '&'* '&# ( !O2
.3/
382
cki" e2
-/ @" =G
2cO e* @00L
G28 Q/
6/L
K:G
:@!
',+ ( !;L
2/T
2:kF" XJ32
.ki" g52
N1L
2.F Q* Q/
6/L
K:G
:i2
TG2
H:A ;2
32.
/L" "#$# " '&+ #$ d
" $ ! &+*
MN
G23N
2/38 X3-
G32
2.G
3-" $_BB " '# #$ $ ! ,_ * '&$ ( ![56
N12
3:9
3 gf" a/b/
.N/Q" R/
6G2
3N2; M" a/
TG9
L26
62NkR"
',& ( !C52E^" MN
1./
82.; a*k
95.
3/L9
PQ/
6/L
K:G
:" $___ " $B, # $ $ ! Y9
NI.
/61/iX*@00L
G28 Q/
6/L
K:G
:@! ;2
32.
/L" "#$# " '&+ # $ d
B&* " $ ! _$*
',B ( !Q2
36G;" R2
./6
1932
. M* U
362
.3/
6G9
3/Lk
95.
3/L9
P b9
L2N
5L/
. '&" ( !b/
LL/
8/i" R2
82.
32.
/b" b2
3z382
cD" M/
36/
7/.
/k
*U385:
6.G
/L
MN
G23N
2:" "##$ " " #% $ ! $B'* q X3-
G32
2.G
3-Q12
7G:
6.Ki2
:2/
.N1" "### " '_ #' $ ! +"#*
',_ ( !f9
1LP
/1.
6g" [9
P7/
33 [*Q12
7G2U
3-2
3G2
5.F2
N13G
I" $_B# " %" '&' ( !b/
LL/
8/i" b2
3z382
cb" M/
36/
7/.
/k
*Q/
6/L
K:G
:F9
8/K" "### "
#$# $ ! B$$* %+ #$ d
' $ ! $_$*
'%# ( !M1/
.7/i g" Q.
2::
H2L
L= a" D2
H:9
3 Xk
* @U
Q1X @335/
L '&, ( !R2
82.
32.
/b" b/
LL/
8/i" b2
3z382
cb" M/
36/
7/.
/k
*@U
Q1X
b2
26G
3-*M/
3 O.
/3N
G:N
9*$_B, * k
95.
3/L
" "### " ,+ #$" $ ! ",B_*
'%$ ( !a2
.95 kk
*"%6
1 @335/
LM0.
G3-MK
709
:G57 9
PRG
66
AQL
2T2Q/
6/L
K:G
: '&% ( !@L
93:
9b" a9
.23N
2:b k
" RG
3/b R" R/
6G2
3N2; M*Q/
6/L
K:G
:
M9
NG2
6K*$_B+* F9
8/K
" "##$ " +& #$ d
' $ ! $%$*
'%" ( !g57/
.g e" R9
.I9
8Gg" i9
N1/O*Q/
6/L
K:G
:Q9
7753G
N/6
G93:
" '&+ ( !b/
LL/
8/i" b2
3z382
cb" M/
36/
7/.
/k
*@00L
G28 Q/
6/L
K:G
:@A
"##B " _ #$ $ ! B"* ;2
32.
/L" "##" " "'$ #$ d
" $ ! $#_*
'%' ( !iG
82/
LXg*Q12
7GN
/LU
385:
6.K" $_,' " +" ! ''%* '&& ( !@L
93:
9b" R/
6G2
3N2;" O2
.3y382
cki" a9
.23N
2:Nb k
" =
2c/O"
'%, ( !b/
.:R" T
/3 g.
2T2
L23 = f* Q12
7GN
/LX3-
G32
2.G
3-MN
G23N
2" e2
-//@" Q2
33G
Ni*Q/
6/L
K:G
:F9
8/K" "##+ " $$B #$ d
" $ ! '"*
$_%, " ' ! ,$* '&B ( !Q1/
L/I9
Ta" iG
1I9
AM6
.5N
I7/
33 a g" b5382
.Y" i/
5/ ["
'%% ( !M1/
.7/i g" Q.
2::
H2L
L= a" D2
H:9
3 Xk
* @U
Q1X k
95.
3/L
" M5387/
N12
.g*Q12
7GN
/LX3-
G32
2.G
3-k
95.
3/L
" "##& " $'$ # $ d
$__$ " '& #$ $ ! '_* ' $ ! $%*
'%+ ( !SG
1L2
G3 g*=9
N69
./L=G
::2
.6/
6G9
3 9
PS3G
T2.
:G6
t6g/
.L:
.512" $__'* '&_ ( !b/
.3 R" [/
72LQ" >.
8rx2
cM" =
2c/Oe" F:
96:
/:NX" M2
G82
L
'%& ( !MN
132
G82
.R" X7G
-;" [9
P7/
33 [*U
385:
6.G
/L/
38 X3-
G32
2.G
3- b @*Q12
7GN
/LX3-
G32
2.G
3-MN
G23N
2" "#$# " +% #$$ $ ! '%'B*
Q12
7G:
6.Ki2
:2/
.N1" $_B& " "+ #$$ $ ! ""'+ * 'B# ( !S2
8/f" b9
.9A
>I/ ^" U
I/H/ F* k
95.
3/L9
P612 Q12
7GN
/L
'%B ( !Y5N
1/3/
3 kM" M538/
.2:
/3 M*@00L
G28 Q/
6/L
K:G
:" $_B+ " "+ # $ d M9
NG2
6KA
O/.
/8/
K F.
/3:
/N6
G93: '! R1K
:GN
/L Q12
7G:
6.K G
3
" $ ! "$$ * Q9
382
3:2
8 R1/
:2:
" $_B" " &B #" $ ! ,_% *
'%_ ( !i9
8272
.NI S*=9
N69
./L=G
::2
.6/
6G9
39Pi51.
AS3G
T2.
:G6
t6Y9
N157" 'B$ ( !;L
/2:
2.aQ" Y.
/c8G
LkO" [/
cL2b @" b2
1GN
GNb" ;.
/::
2LL
Gi
$__%* g*k
95.
3/L9
P612Q12
7GN
/LM9
NG2
6KA
O/.
/8/
KF.
/3:
/N6
G93:'!
'+# ( !g5JG
/:Y" i9
8272
.NI S" E/
3619
PP[ f" b2
G:2
Lb*Q/
6/L
K:G
: R1K
:GN
/LQ12
7G:
6.KG
3 Q9
382
3:2
8 R1/
:2:
" $_B% " B$ #$$ $ ! "_#'*
F9
8/K
" $__+ " '" #$ d
, $ ! ",' * 'B" ( !Q12b" F2
3N1 @k
*@8T
/3N
2:G
3 Q/
6/L
K:G
:" $_B" " '$ ! &&*
'+$ ( !Y2
lM g" i/
9 b M* U
385:
6.G
/L q X3-
G32
2.G
3- Q12
7G:
6.K 'B' ( ![9
832
66Yg" R2
.7/
332R" =2
L79
3 Y*@00L
G28 Q/
6/L
K:G
:" $_B' "
i2
:2/
.N1" $__$ " '# #B $ ! $B$_* + #" $ ! "'$*
'+" ( !Y2
lM g" i/
9 b M* U
385:
6.G
/L q X3-
G32
2.G
3- Q12
7G:
6.K 'B, ( ![9
832
66Y g" =2
L79
3 Y*k
95.
3/L9
PQ/
6/L
K:G
:" $_B, " BB # $ $ !
i2
:2/
.N1" $__$ " '# #B $ ! $B",* ,'*
'+' ( !Y2
lM g" i/
9 b M* U
385:
6.G
/L q X3-
G32
2.G
3- Q12
7G:
6.K 'B% ( !b9
.G:
1G-
2[" F2
./9
I/^" bG
5./D" ^/
7/c
92D*DG
009
3 g/
-/I5
i2
:2/
.N1" $__$ " '# #B $ ! $B"_* g/
G: " $_B_ "#& $ ! $#&,*
1G
'+, ( !Y2
NI2
.Q" XG
-23J2
.-2
.;" =G
262
.GN
1 X X* Q12
7G2U
3-2
3G2
5. 'B+ ( !U
H/79
69b" ^/
1G.
9[" F/
38/g" U
35GF* M6
58* M5.
P* MN
G*
F2
N13G
I" $___ " &$ #_ $ ! _&& * Q/
6/L
" $_BB " ,, ! $%*
'+% ( !Y2
NI2
.Q*=9
N69
./L=G
::2
.6/
6G9
3 9
PS3G
T2.
:G6
t6M6
566
-/.
6" "##"* 'B& ( !b9
.G:
1G-
2[" F/
7/IGk
" bG
5./ D" ^/
7/c
92 D* Q12
7G:
6.K
'++ ( !黄 晓 峰 # [5/
3-C O$ *北 京 化 工 大 学 博 士 论 文 # =9
N69
./L a2
662
.:" $__# "#_ $ ! $%$'*
=G
::2
.6/
6G9
3 9
PY2
GlG
3- S3G
T2.
:G6
K9PQ12
7GN
/LF2
N139
L9-
K$ " 'BB ( ! 梁 日 忠 # aG
/3-i E$ *北 京 化 工 大 学 博 士 论 文 # =9
N69
./L
$___* =G
::2
.6/
6G9
3 9
PY2
GlG
3- S3G
T2.
:G6
K9PQ12
7GN
/LF2
N139
L9-
K$ "
3-= [$ " 黄 晓 峰 # [5/
'+& ( !杨东海 # ^/ 3-C O$ " 陈 标 华 # Q12
3 Y "##"*
[$ " 李 成 岳 # aGQ ^$ * 催 化 学 报 # Q1G
32:
2k9
5.3/
L9P 'B_ ( !梁日忠# aG
/3-iE$ "李成岳# aGQ^$ *上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
Q/
6/L
K:G
:$ " "### " "$ #+ $ ! %+$ * 学 版$ # F12k
95.
3/L9
PM1/
3-1/
GS3G
T2.
:G6
K# D/
65.
/LMN
G23N
2$ $ *
'+B ( !;/
:Nr
3 k
" F2
LLz
cQ" [2
.-5G
89k
" b2
3z382
cb* U
385:
6.G
/Lq "##+ "#+ $ ! +$%*
X3-
G32
2.G
3-Q12
7GN
/Li2
:2/
.N1" "##% " ,, #", $ ! B_,%* '_# ( !bG
LL
:Ra" i/
38/
LL[ F" bN
Q./
NI2
3 kM*Q12
7GN
/LX3-
G32
2.G
3-
'+_ ( !R5-
:L2
KFM" R/
6G2
3N2; M" Y2
..56
GO" Q1/
95IGk
*U385:
6.G
/Lq MN
G23N
2" $___ " %, #$% d
$+ $ ! '&#_*

&Y
UZ\\ & /'
()'
+001
. 2!+
,10
"'3" "#$% " "& #$$ $ ! $+&_ ($+BB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