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关于舒伯特艺术歌曲《魔王》的赏析

声歌系 171 班 李顺尧

摘要:

《魔王》是有着“歌曲之王”称号的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最著名的艺术歌曲之一有着较高的艺
术价值。本文试从创作背景、角色分析、音乐表现、段落处理、和声走向等多角度分析讨论这
首由六个角色扮演的“袖珍版的歌剧”——《魔王》

关键词:

舒伯特艺术歌曲、歌德同名诗、德国古老传说、袖珍版歌剧、伴奏在音乐中所处地位、和声
走向。

正文:

在“浪漫主义时期西方音乐史导读 ”这门选修课中翻转课堂环节中,我选择介绍的是德国音
乐家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魔王》,但是那节课老师却是让我们介绍
的是歌剧,我之所以会“厚颜无耻”的介绍舒伯特的《魔王》是因为我认为《魔王》是一首戏剧
性、艺术性很强的叙事型艺术歌曲。与其单纯的说是艺术歌曲我认为不如将它比作为一部
“袖珍”歌剧,因为通常我们所理解的“歌剧”不过是将交响乐团、几个由男中音、男高音、女高
音、男低音、女中音等扮演的几个不同的角色再加上一连串的故事情节等等讲这些“东西”放
在一起“搅拌一下”。相比较而言《魔王》是需要由两位演员交替扮的六位角色表演完成的,
这两位演员就是钢琴伴奏和歌唱演员。钢琴在这首艺术歌曲中不再只是起到烘托气氛的伴
奏作用,而是扮演了另外两个角色 ——急促的马蹄声和呼啸不断的风声,而演唱者却要扮
演叙事者、父亲、儿子和魔王这四个音色和音域以及调性感完全不同的四个角色。故事情节
是叙述了一个在昏暗的大风之夜,父亲怀抱生病的儿子在烟雾笼罩的森林里策马疾驰,黑
暗中传来昏迷的孩子紧张、惊恐的呼叫,凶恶、狡猾的魔王幻影正引诱、威逼孩子随他而去
的故事。难道这几点“融合”在一起还构不成一部“袖珍”版的歌剧吗?

说起歌曲的创作,这是由舒伯特根据歌德同名诗创作而成,故事情节是来自于德国古老的
传说——传说在一个古老的森林里有一个老树精,他会用自己的甜言蜜语来引诱孩子们到
它的身旁然后吸取孩子们的灵魂、夺取他们的生命 …… 德国大文豪歌德就根据这一传说在
1781 年改编创作了一首诗歌《魔王》,而舒伯特为《魔王》谱曲则是在 1815 年,当时的舒伯
特年仅 18 岁,后来舒伯特曾将修改过的《魔王》献给歌德,但是大诗人高傲地不屑一顾。许
多年后,歌德在一次音乐会中听到它,深受感动与折服,他泪流满面起立鼓掌,此时舒伯
特去世已经两年了。

作品分析方面:这首 “袖珍”歌剧要求演唱者与伴奏要紧密配合,要善于用不同的音色变化
和感情处理来表现音乐里的个不同人物。这首歌曲虽然是自由发展,但保持结构的统一和
形式的完美。

《魔王》为多段体结构形式的叙事歌曲,g 小调、四四拍、活泼的快板、旋律带有喧叙调的朗
诵风格,又极富戏剧性。歌曲开始有十五小节的前奏,此时钢琴伴奏的右手出现了连续的
三连音,用来模仿急促的马蹄声;而左手的伴奏音型则描写出风的呼啸,从而立刻把人们
带入了寒冷的黑夜以及紧张的气氛之中。这一伴奏音形,贯穿了全曲。接着,歌曲进入了第
一段。故事的叙述者用比较平稳的音调,描述出父子骑马飞奔的情景。这段旋律体现着一种
激动的情绪。表现了叙述者急切而有生动的叙述。歌曲以一个问句语气开始,使人们立刻被
叙述者的故事所吸引。叙述极具感染性和真实性。

第二段是父亲和儿子的对话,叙述者所讲的故事由此开始。在这段中,父亲演唱的音区完
全在小字一组以内,旋律低沉而又平稳,给人一种稳重的感觉。同时,在不同的乐句中又
体现着他的关切心情和慰籍的语调。儿子的旋律用了较高的地音区和大跳的连续进行,表
现了他恐惧的心情。旋律的最后一小节语气上做渐弱处理,体现了他的恐惧心理。旋律中降
D 音(十一小节、十三小节)的出现,使旋律向降 b 小调离调。加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歌曲的第三段,开始是魔王诱惑孩子的唱段,此处魔王故作柔媚而旋律极其优美。这段魔
王的唱段从 PPP 开始,调性转为降 B 大调。为表现魔王诱惑的口气和形象,既运用了富有歌
唱性明朗的大调旋律又要求弱唱,特别是本段第七小节出现的装饰性三连音,生动的表现
出了魔王的虚情假意。而且将钢琴伴奏中模仿马蹄声的三连音,改为左右手分奏,减弱它
的律动性而突出歌唱的旋律,将魔王的虚伪描绘的惟妙惟肖。    

第四段开始部分仍是魔王的诱惑语言,与上一次相比更加的妩媚动人。此时魔王的旋律转
为 c 大调。魔王轻声的叙唱着较欢快跳进的音调,施展着他的骗人伎俩慢慢地迫近父子俩。
伴奏中的三连音转为柔和进行的琶音,有力地配合了歌词的内容。此时作曲家舒柏特天才
般的改变钢琴伴奏音型,使这段旋律听起来更像是舞曲。    

第五段开始时为降 E 大调。魔王献媚似的夸奖孩子,继续的引诱他。但是这虚伪的话语只唱
了一句,魔王就露出他的本来面目。旋律马上转入了对比性的 d 小调,对孩子进行威胁和恐
吓。这时孩子的呼救声又提高了小二度,充分体现了孩子的恐惧心理。孩子高呼 “父亲啊父
亲,他已抓住我,使我痛苦不能呼吸。”这是孩子最后的呼救声。

第五段开始时为降 E 大调。魔王献媚似的夸奖孩子,继续的引诱他。但是这虚伪的话语只唱
了一句,魔王就露出他的本来面目。旋律马上转入了对比性的 d 小调,对孩子进行威胁和恐
吓。这时孩子的呼救声又提高了小二度,充分体现了孩子的恐惧心理。孩子高呼 “父亲啊父
亲,他已抓住我,使我痛苦不能呼吸。”这是孩子最后的呼救声。

第六段是乐曲的最后一段。由叙事者演唱,g 小调。开始部分叙述了父亲的一连串紧张动作,
然后音乐用沉痛的口气从低音逐步向高音发展,体现了父亲焦急的神情。

在歌曲的结尾处,舒伯特将歌曲写得十分精彩,音乐转入降 D 大调。故事的叙述者用越来
越低的音调,讲出了故事的悲剧性结局。调式调性的色彩突变给人以不安的感觉,在第二
小节中运用了连串的导音上的小九和弦。体现了音乐的不稳定性,更加强了戏剧性的高潮。
然后音乐渐慢,伴奏停下了模仿马蹄声的三连音,完全采用了喧叙调的伴奏形式,由孤立
的柱式和弦与清唱相间出现,增强了沉痛的气氛。在经过一个自由休止后歌唱悬疑的停留
在属音上,造成不完满的悬念,有力地渲染了悲剧的气氛。最后乐曲以两个沉重的和弦作
为全曲的结束,音乐也随之转为 g 小调,仿佛是为孩子之死敲响了丧钟。
歌曲采用通谱手法,一气呵成,气势宏大。诗歌中叙述者、父亲、孩子及魔王四个不同角色
由不同的音调体现出来。作者充分展示了戏剧性的情节,如钢琴伴奏模拟马蹄疾奔的节奏
贯穿全曲,低音奏出的风声描绘出夜幕中的森林冷风飒讽、咄咄逼人的情景,烘托出沉闷
恐惧的气氛。有人曾评价: “舒伯特仅凭这一首作品就能在欧洲浪漫主义作曲家代表里也有
一席之地。”由此可见这部作品的精彩和舒伯特的伟大之处。作为声歌系的一名学生,能够
演唱这首歌是一个非常大的目标,想要完美演唱这首歌除了要具备两个八度以上的音域和
持续演唱 5 分钟高音不累的体力外还需要拥有明确的音色转换能力,单是音色的转换就对
歌唱者的声乐技术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除此之外很高的艺术修养也是必不可少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所。

参考文献:《舒伯特艺术歌曲集》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 “浅谈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魔


王》”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