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8

本期内容

序言 2
母校近况 3-6
特稿 - 漢字是中國文化的載體 (區傲雪 1971) 7-9
加國創業 (黄正光 1968) 10-11
三十 ! 三十 ! 快將離校三十年了 (Eva Hom 1987) 12
我眼中的馬紹良老師 (吳國鏘 1977) 13-14
敬愛的陳卓堅老師 (徐益權 、黃偉鴻 1973) 15-16
敬愛的譚慧嫺老師 - 文太 (張沛忠 1971) 17-18
My memory of our Yellow summer uniform (Kam Kwan Law (1974) 19-20
我們的 B 班樂隊 (黃德誠 (1970) 21-22
Swimming to Success – JCGSTS Team in 1966-67 (屈長盛 1967) 23-24
健身樂 (戴學倫 1987) 25-26
舞台劇 - 雷雨 (連華 1969 ) 27-28
閒話識花認草 (張永宜 1971) 29-30
從沒有放棄過心中的理想 (葉伯鈞 2006) 31-32
我在賽官的日子 (黄文静 2009) 33-34
難忘的南極旅程 (陳麟 1971) 35-36
中學時代的我 (馬尚文 1993) 37-38
懷念我的父親 鄭志強 (鄭志强 的女兒) 39-40
賽工舊生足球隊 (羅錦培 1971) 41
傳承與創新 (何煥美 1971) 42-43
Aha! 原來如此 (梁偉光 1969) 44-45
一位值得表揚的校友 (庠聲編輯組) 46
師友共聚(庠聲編輯組) 47-53
舊照片 (庠聲編輯組) 54-56

1
序言

陳麟 Alan (1971)

《庠聲》是我們的雜誌,歡迎大家以任何題材投稿,我們更希望《庠聲》擁有多一點正
能量,憑著大家的經歷,激勵年青人勇於面對困難,勇於開拓自己的前途。

本期的 《海外來鴻》 一欄,刊載了一位 1968 年畢業黃正光學長的文章,敘述他早年


移民加拿大的艱辛經歷,發人心省。創業難,要在陌生土地出人頭地更是難上加難
。三十多年來黃學長自己硏發的濾水器,目前除了雄霸整個多倫多市場外,並取得
美國、加拿大、中國、香港及德國的專利註冊。當中經歷的困難與辛酸,實在是啟發
後輩的動力。

每期 《庠聲》 都會有文章懷念昔日的良師,這是一個有特殊意義的欄目。老師們願
意終身投身教育,顯然並非為了不算優厚的工資,最大的回報是看到學生畢業後,
在社會上能堂堂正正擔當一個角式。只因這崇高的理想,而願意終生投身在教育事
業,我們能不尊敬和欽佩?

我和一班老同學,每月都會安排茶聚,間中也會邀請當年的老師聚舊他們言談間也
令人感受到他們的自豪與欣慰。這也正是反映了他們很享受當年努力工作的回報。

另外,本期有兩篇饒有趣味的文章,分別講述校徽和當年女生的夏天校服,相信都
能喚起大家少年時的回憶。

大家也許留意到本期的新封面,在此,特意感謝張桂强老師提供的學校新插圖。

2
母校近况

第五十四屆周年水運會(2017年10月12日)

水運會於2017年10月5日假九龍仔公園游泳池舉行,邀得本校服務多年、剛榮休的周
志林老師擔任主禮嘉賓。參賽健兒鬥志昂揚,台上的同學揮動橫額、打氣棒,為健
兒打氣,一片熱鬧。 壓軸的接力賽得到七十、八十年代畢業的校友鼎力支持,他們
的參與令場面更添活力和温馨。本屆賽事激烈,最終紅社脫穎而出,奪得全場總冠
軍。

開放日(2017年11月17日)

開放日於2017年11月17日順利舉行。各學科和課外活動小組主持攤位遊戲,禮堂內
氣氛熱鬧。各攤位製作精美的橫額海報,包括中文學會「趣味成語」、中史學會「關羽
成神與傳說」、日本文化學會介紹旅遊熱點、山藝學會分享登山經驗等。此外,學生
才藝匯演吸引來賓及同學駐足欣賞及讚許。節目包括舞蹈學會表演Hip Hop舞蹈、基
督少年軍演奏軍樂、音樂學會的古箏獨奏、管樂團演奏等。不少校友回校參觀,校園
內充滿歡聲笑語,場面溫馨。

合唱團溫柔動聽的歌聲,獲得不少掌聲。

3
舞蹈學會表演Hip Hop舞蹈,活力四溢。

新加坡第十四屆軍樂節比賽(2017年11月28日至12月3日)

本校15名香港基督少年軍軍樂隊成員在2017年11月28日至12月3日,到新加坡出席軍
樂交流活動。本隊參加由新加坡基督少年軍舉辦的第十四屆軍樂節比賽,在公開組
獲得季軍,並在多項個人比賽中取得驕人成績。本隊是全港首支贏得海外軍樂比賽
的學校分隊。這次比賽獲得滿意的成績,再次肯定本校學生的潛能,祝願各人繼續
努力,為學校再創佳績。

我校隊員上台表演軍樂,大獲好評。

4
第五十三屆周年頒獎典禮(2017年12月7日)

第五十三屆周年頒獎典禮於2017年12月7日在本校禮堂舉行,恭請四海實業有限公
司董事張業泉校友頒發證書及致訓辭。周年頒獎典禮表揚學生過去一年在各方面傑
出的表現,學生工作人員亦表現優秀,獲得一眾來賓讚賞。

張業泉先生勉勵畢業同學努力不懈,迎接挑戰。

中六級畢業禮(2018年6月1日)

本年度中六畢業禮已於2018年6月1日在本校禮堂圓滿舉行。典禮邀請了學校管理委
員會主席蔡浩斌先生擔任主禮嘉賓,對畢業生致訓勉辭。畢業生穿著由校友黃初動
先生捐贈的畢業袍,在家長、老師和師弟妹的見證下接過畢業證書。畢業生代表致
辭,感謝家長和學校的栽培,離別在即,感到依依不捨。當天家長滿座,共同見證
莘莘學子的學習里程。家長教師會委員將親手製作的毛巾花贈予畢業生,寄予無限
祝福。畢業禮標誌着畢業同學人生新一頁的開始,別具意義,祝願各畢業生鵬程萬
里。

5
畢業生代表致辭,感謝家長和學校的栽培。

6
本期特稿

漢字是中國文化的載體

區傲雪 (1971)

在今天的大數據時代,人人都談論地球村,移動通訊文化等話題之際,為甚麼我們還要關心漢字

,中國文化?因為是中國人呀!你知道嗎,我們最熟悉的養生食療如上火要飲廿四味涼茶來降火

,吃過大閘蟹後需喝紅糖薑茶以祛螃蟹的寒涼等等,這些飲食文化都是沿自中華民族先哲賢人留

給我們最珍貴的陰陽理論。錢穆說過:「任何一個國家民族,它能綿延繁衍,必有一套文化傳統來

維繫,來推動。」那麼,這套陰陽文化是怎樣代代相傳下來呢?答案是文字。在中國的第一本字書《

說文解字》的序文中,作者許慎(東漢人)早已指出「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

垂後,後人所以識古」。他在二千年前早已道出文字在文化上承先啟後的重要性。

中國人在造字之初,已洞悉語言會因種族時有流徙雜居,時間流逝,口口相傳下有所出錯,是會

不時改變的。惟祇有文字才可以跨時越地的把各朝代的人民生活面貌保留下來。文字的創造始於伏

犧氏仰觀天象,俯察鳥獸之文,遂作易經八卦;至倉頡看到鳥獸足跡,發覺那些獨特紋理足以辨

別不同的鳥獸蟲魚,因而開始依紋造字。

漢字是中國文字的近代名辭,在古代稱文、字、書。倉頡依類象形造「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

字」。著於竹帛謂之「書」。 文是獨體的的象形、指事字,是字的造字基礎。字是合體的,亦即是

用 象形、指事字拼合起來的其他文字。方塊字的基礎筆畫是橫畫和豎畫。我們充滿智慧的先祖聖哲

,單單用這兩個筆畫就可以造文創字,每一個文或字,均記載了華夏民族的生活,上天文,下地

7
理,中人文,包括日月星辰,大地山川江海,蟲鳥禽獸,生活文化,如六藝:禮、樂、射、御、書、

數等等。因此,漢字所記載的不單是一音一義,而是含有豐富的中國文化底蘊。讓我們去欣賞一下

漢字如何承載多姿多彩的中國文化。

漢字為甚麼是中國文化的載體?可以從一、甘、丨、中、井數字窺探一下。

一 《說文解字》:「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

皆从一」。許慎把一字放在整本書的第一位,由此得見一字在中國文化

的重要性。

一的本義是道,亦即老子所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

物」。孔子云:「一陰一陽之謂道」。道於此奠定了中華民族凡事都講究

陰陽平衡的思維。

一作為序數之始是引申義而矣。可惜今人祇把一作為數目來用,忽略

了一實為我們中華子孫需要時刻緊守的天地大道!

甘 《說文解字》:「美也。从口含一。一,道也。」指口內有美味東西「一」,

即道也。所以口祇應說美言義理,而不應用來與人惡言相向的。

丨 《說文解字》:「上下通也。引而上行,讀若囟(粵音信);引而下行,

(粵音菌) 讀若退」。丨是部首,有可上可下意。漢字一字含有正反之義的例子比

比皆是。可上可下,能正能反,也正是中國人的處事思維。今天,已

鮮有人認識這一個最簡單的豎畫的本義了。

中 《說文解字》:「內也。从口、丨,上下通。」內者、入也。入者、內也。口

是圍,不是面口的口。上下通者指或引而上或引而下皆入圍內。因此

8
中心不會祇有一個,而是相對的。例如,馬頭圍的中心和大圍的中心

是不一樣。所以,中的哲學思想重在歸中,先哲要警醒我們凡事不要

偏離中道。

井 《說文解字》:「丼,八家一丼,象構韓形。•,𦉥之象也。古者伯益初作

井。」古代領袖知道鑿井汲水能養家人,甚至乎萬民,繼而發展了井田

制度,讓人民能生活在安定社會中。因此井本義並不限於汲水,而是

一個讓人安居樂業的社會制度。

上面五個祇有簡單筆畫的字所承載的中國文化是既深且廣,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人社會仍有奉行

。作為華夏子孫,我們千萬別把美麗而深邃的漢字本義弄錯,更加不能污染它們,因為《易經》井

卦告訴我們:「井養而不窮,改邑不改井」。漢字便是提供甘美食水的文化井,祇要我們好好保養

這口井,不讓井壁破壞,不胡亂加入淤泥,這口井的甘泉便可汲之無窮。古時社會就算要遷市改

都,也不會貿然搬井,因為甘井難求啊!固此,從今天開始,我們要每日一字,重新認識漢字本

義,重溫歷史悠久的輝煌中國文化!

9
加國創業

黃正光 Colin (1968)

自小生長於一個清貧家庭,但我比很多同年齡的小朋友有較多經歴。我十一歲時已
當泥水童工,曾在香港不同地盆做批盪。之後我較幸運地考進賽馬會工業中學修讀
木工科。

畢業後不久便萌起一個去外國發展的念頭。1970年初,我拿着93美元及簡單的行李
與家人道別,經加拿大及美國前往牙買加,本來希望到牙買加與姐夫家人生活並申
請居留。可惜事與願違,往牙買加這條路行不通,只好獨自以旅遊身份在多倫多尋
求出路。到達多倫多後不久便感到93美元會很快用完,早上在最平的旅館 YMCA 喝
一杯牛奶便要三毫半,房租一天要用上六元…當時的心情真的是茫茫然!

那時在加拿大城市逛逛總有一種"遍地黃金"的感覺,下意識覺得這地方應有極大
的發展空間!正在茫茫無計的時候認識了一位從香港來加的朋友,他當時在
Hamilton McMaster大學攻讀,並帶我到大學校園跑了一趟。從踏足Hamilton的大學
校園一刻開始,便有上大學的遐想,當下便決心留下Hamilton開始我的夢想。那時
剛好有一所天主教中學由全女校轉為男女校,於是很順利地入讀第十三班,然後順
利地考進大學工程系。

一切看來似乎十分順利,但其中之辛酸是不為人道的!學費及生活費等一切都要利
用課餘時間做工才能自給自足,所以每一刻都要工作!暑假時一天要做三份全職工
作:早上六時至下午四時做西廚,五時半至十時半做侍應,深夜十二時至凌晨五時
做看更。當夜更也是我偷空睡覺片刻的時候,有一次當場被上司捉過正着,差點兒
飯碗也不保!

10
後來在加國輾轉從事裝修工程,多得當年賽馬會中學木工科吳興老師的循循善誘,
好讓我學以致用。裝修工程的經驗也使我了解到食水質素的重要性,並開始自己硏
發家用濾水器,推介給裝修工程的客戶。濾水器業務獲得好評,並逐漸擴展成為這
個行業的一大品牌,產品暢銷美丶加丶德國及大中華等地區。現在公司業務已全方
位涵蓋大型空氣清新機及其他傢俬用品。我現已年屆七十,業務已交給下一代,但
對一手創業的濾水系統我仍續有硏究,因為這是我引以為傲的興趣!

最後要再次感謝母校賽馬會中學校長丶老師們孜孜不倦的教導,特別吳興老師授以
木工技能使我一生受用不盡。 還記得結婚初期在加國成家後已所餘無幾,兩夫妻合
力在屋邊建了一個木騎樓。 以前學的設計及工藝還可應用在今天大宅的廚房及花園
。 朋友探訪我每每都引以為豪 !
http://www.homecomfortcentre.com

11
三十 ! 三十 ? 快將離校三十年了 !

陳思敏 Eva Hom (1987) - 美國 (三藩市)

12
我眼中的馬紹良老師
吳國鏘 Alex (1977)

我作為一個 77 年畢業生 ,可以為馬紹良老師寫一篇回顧文章 ,實深感榮幸。 我


曾想過是否合適人選 ? 當然不會是 , 但猶幸自己記憶力特強,在母校生活的一
點一滴,仍然記憶猶新。 我眼中的馬紹良老師,且讓我一一道來。

我對馬紹良老師的印象,是 Form One 那年第一 堂物理課, 他穿著一件很整齊熨


貼的裇衫 ,配上一條裁剪合身的西褲 ,很有時代感,與一般老師古板的形象大不
同 。這一堂課中有一個場景令我對老師印象難忘, 是他在課堂完結時,不經意地將
粉筆向後拋向黑板 ,粉筆竟然準確地跌在粉筆槽 ,沒有掉落地上, 真的很 「 神 」
啊 !但馬 Sir 之後再沒有表演這套絕技了。

在母校的物理課堂 有六年都是 馬紹良老師授課,所以與老師的感情比較深厚, 而


自己也好學, 遇上疑難的 習題也會請教老師 ,感情日積月累,老師也記得我這個
平凡學生。上了老師六年的課 ,給我留下深刻印象,老師能夠將艱深的科學理論,
以淺白的語句向同學們解釋,這個說易行難的動作一一在老師身上展現出來 ,如
果當年有傑出教學奬,馬紹良老師毫無疑問得到此獎項。

另一個印象是他永遠保持一個氣定神閒的様子 ,似是萬樣事都在他掌握之中 ,泰
山崩於前而不懼 ,這種學者修為真的少見。

畢業已經四十年 ,在街上遇上馬紹良老師,他仍然是和譪可親, 和在母校時沒有


兩樣, 永遠都是親切的笑容,令人有如沐春風的感覺。 記憶中十多年前曾拜訪時
任沙田官立中學校長的馬紹良老師,得到他親切的接侍 ,大家互道近況,懷勉過
去在母校的時光,共度了溫馨愉快的一個小時。

13
馬紹良老師既是一位出色老師 ,傑出教育工作者,亦熱心公共事務 ,為市民及教
育界作出貢獻 ,他運用他在 I T 方面的知識推動香港教育走向科技化,使教育事務
行政更有效率 ,節省時間及財政資源 。 香港教育大學於 2016 年頒授榮譽院士銜予
馬紹良老師以表掦他在教育界的貢獻。

14
敬愛的 陳卓堅 老師

徐益權 、黃偉鴻 (1973)

時光荏苒,1973 年中學畢業至今不覺已四十五年了。自己也從工作崗位退了下來數
年。 偶爾與舊同學及老師茶敍,笑說當年的校園往事,約半世紀前的校園生活至今
另人緬懷。 五年的中學時光,是一個少年學習知識和培育品德 的重要成長期。很感
謝老師們悉心教誨和訓導,在他/她們循循善誘下,我們同 學得以茁壯成長。

陳卓堅老師是眾多敬愛的師長中一位廣受同學愛戴和尊敬的老師。陳老師 於 1968
年 至 1973 年任教賽馬會工中,主要教授數學科。他身材健碩 (同學 們愛 暱稱他
「肥陳」),說話鏗鏘,常面帶笑容,是一位很有親和感的老師。

陳老師的教學活潑有趣,能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研習精神。再者,他愛
護關懷每一位學生,更主動關心及幫助一些學習上有問題的同學。曾有一位家
境清貧的同學,從中二起至中五之四個學年,因家中經濟出現問題,未能於每
個月準時繳交學費,因而影响學習情緒。陳老師向該同學了解了他的情况後,
便為他墊支每月的學費,並囑咐該同學好好上課不用憂心學費問題。

很多時有同學於小息時間向陳老師請教學習上的問題,陳老師從不介意犧牲自己之
休息時間,詳細解答學生的問題,並鼓勵同學多發問和多思考。

陳老師喜愛及參與多種運動並鼓勵學生運動強身。他曾是校際足球隊之首席門將,
在比賽中被惡意踢傷而退出。他也是賽馬會工中籃球校隊的領隊老師兼教練。賽馬
會工中每年舉辦之班際籃球比賽,陳老師都被委任為球証,跟隨比賽中之球員奔跑
上落,身手敏捷,眼明哨準,比美專業籃球裁判! 畢業至今,我們同學仍經常探問

15
陳老師。我們得知陳老師不但仍專注教育 工作,他在中國書法、詩詞、粵曲和太極
拳法亦有高度的修治涵養。 陳老師已 屆八十高齡,他仍然致力於教育工作,學而
不厭,誨人不倦,參與講學,與同 業分亨教學心得。教學育人,春風化雨,潤物無
聲。 陳老師投身教育工作的精 神和信念,令人肅然起敬,亦是教學者的楷模。

16
敬愛的譚慧嫻 老師(文太)

張沛忠 Raymond (1971)

文太是我中學時期的藝術課老師,她很勤力發掘學生的藝術天份,推動同學参與有
關藝術方面的活動和比賽,也積極帶領 同學與其他學校在藝術方面互相交流,因此
賽馬會工業中學在校際和公開藝術科的比賽成績也頗負盛名。

文太對我中學畢業後的前途有很重要的影響,會考當年F5B 是沒有藝術課堂,我很
幸運得到文太的鼓勵和支持,放棄了當中一個科目而報考了藝術科。在文太親自指導
下,三份卷我全取A 級別並順利升讀理工的設計系,畢業後我成為一名專業設計師。

我很佩服文太的創意能力,母校一直沿用的校徽正是文太的設計。盾型的校徽,以黃
色作底,中橫置了尖頂型紅色條配上3個 U 型金黃色的馬蹄鐵,並連接下半部 3
條 豎直藍色的條。綜合多位同學憶述文太所講解過校徽的設計特式,及從設計角度
去看內中的含意:

1. 盾型是英國傳統貴族徽章,香港大學及很多官立學校都是用盾型作基礎的校徽。
2. 圖型內有尖頂型橫條連3個馬蹄鐵,是紀念學校是受惠於香港賽馬會慈善基金 的3
年制課程 (當年開校時是 3年制 的實用中學)。
3. 校徽展現三種主色:紅、黃、藍,比例配搭大瞻、奪目、鮮明和簡潔。代表著學校培
育出不同技能和界別的人才。黃色是女生校服的顏色而藍色是男生工衣的顏色,也代
表藍領的人才。

17
18
My memory of our yellow summer uniform

Kam Kwan Law (1974)

My memory of the yellow uniform dress from Jockey Club is not only for the school I
have been in for 5 years but also the sensational feeling of my mother’s unconditional
love for me. My mother has never been educated in school herself but she has always
been so determined that we got to go to school to receive as much education as we
could. The day she knew that I was allocated to Jockey Club for secondary education,
she was just elated. Although the store my parents owned needed her to tend to the
business, she insisted to take me to the school for registration herself. That day we
had a chance to see the summer uniform that I would be wearing for several years.
My mother examined a sample dress thoroughly for a few minutes and turned to me,
“I can sew a couple of this for you,” she said. With that said, our next trip was heading
to a fabric store to pick up the material that she needed for my dresses. While
watching her paying for the material, I really had doubt in my mind about how she
could make time to sew me the uniform.

For the rest of the summer break I looked forward to seeing her start working on the
yellow dresses, but she seemed to have forgotten about it. During the day, she
helped my dad to tend to the store business. This ongoing routine would last until
eleven o’clock when I was already in bed. As the start day of my new school was
getting closer, there was still no sign of the sewing work to come in place. Thus, I
decided to break my silence one afternoon when there would be the fewest
customers for the store. I walked up to her and asked, “Ma, my new school will start in
a week and we all need to wear the uniform to school. When are you going to start
sewing my uniform? Start sewing? Why? You don’t trust your ma being on top of your

19
education, do you?” As she responded me with these questions, she reached her
hand to the bottom shelf behind her and pulled out a plastic bag. From the bag, she
pulled out some folded clothings which were made with the fabric we bought
together. “Oh, my yellow uniform dresses!” I exclaimed as she unfolded one of them
and held it against my back. “Yes, I got them done last night but still need to see how
much of the bottom hem I should hem up to fit your height. It won’t take long to do
that. You should be able to wear them on your first day of school.” Hearing this, I felt
so ashamed for having acused her not putting me in mind. With my hand holding
onto the yellow dress, I felt that my eyes were flooded with tears as I burst out, “I’m
sorry, ma, and thank you so much!”

20
我們的B班樂隊

Andrew黃德誠 (1970)

上世紀 70 年代中學生一般 受到英國 Beatles 披頭四樂隊的影響,聽英文歌,學彈


結他成為課餘主要活動。每天回家都在聽收音機,等待著自己喜愛的歌;偶爾也會
在電台點唱自己喜愛的歌曲。

同學 Andy 家住在蘇屋邨,有一次他帶我到他家裏,步上樓梯時聽到了我人生的第
一次 live show。 後來才知道,表演的兩位叫許冠英和許冠傑。 自此班中幾位同學便
經常一起交流音樂情報,並開始學彈結他。 當時的彈結他技巧是非常粗疏,都是無
師自通。過了一段時間,我們的樂隊有了一個雛型。 Andy彈chord及主唱,Jackson
彈solo主音吉他,Ricky來打鼓,而我就彈bass低音結他,樂隊當時只有普通的木吉
他而Ricky只得一雙鼓棍,利用一些厚書和月餅盒等東西把拍子打出來。後來Ricky也
經朋友介紹,找到老師學鼓。就是這樣,我們B班內就組了這一隊無名的Band。一
般在家裡練習,後來利用暑期工賺點錢添置了電吉他,小擴音器和一套鼓。

樂隊除在學校的活動表演,也曾参加TVB的音樂比賽。當時有一個十分受年青人歡
迎的節目叫Star Show,於每天旁晚6:30播出,而阿Sam許冠傑的Lotus蓮花樂隊是
Star Show的主場樂隊。我們就是碰碰撞撞地,以Mettle Beats樂隊的名義報名參加了
這個比賽。經過了幾輪淘汰後,我們進入了三甲總決賽。我們要和來自澳門的
Thunders樂隊,及香港的Elements樂隊較量。 最終以一首Grass Roots的名曲Let’s
live for today 成為了“Star Show電話定天才”的季軍樂隊。當時我們四人在牛津道上
,也曾引來不少女生的注目。

隨著會考的逼近,大家的注意力又回到功課上,樂隊的練習也續漸減少。畢業

21
後大家離開學校,各奔前程,而Mettle Beats樂隊也慢慢解散了。直到近年已介退休
之齡才遇上校友Alan Chan 和 Henry Chan 並加入他們的業餘音樂組合,好

拿回這把低音結他,重拾少年的純潔美夢。我們仍然在唱著當年喜愛的Beatles披頭
四金曲呢!

22
Swimming to Success – JCGSTS Team in 1966-67

(屈長盛 Sam1967)

JCGSTS has had some very strong swimming athletes in 1966-67. 伍貴能 (also known
as 伍貴陵) must have been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students at that time. He
dominated the championship awards during the school Annual Swimming Gala and
he has had some very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public competitions ! The most
envying result was a gold medal for an open competition for “backstroke” ! He got
silver medal for “freestyle” ... close to the champion 陸海天 of KGV who was then
champion of the Hong Kong Cross Harbour Race in 1966. Whilst KGV and other
prestigious schools have professional trainers, 伍貴能 acquired his skills only during
practice in Sai Wan Swimming Shed (西環鐘聲泳棚). With his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swimming, he was nicknamed the Prince of Sai Wan ( 鐘聲王子).

Credit must also be given to the PE teacher ( also teaching Maths ) 王煥章
(nicknamed Tiger Wong ) for his highly disciplinary training at School. Mr Wong had
been keen to promote students in engaging outside school athletic competitions to
gain experience. His use of corporal punishment to enforce discipline in students did
fear many, but some outstanding athletes, like 伍貴能, were fostered during that era.

Mr. Wong also ran Scouting Groups and other outdoor activities like canoeing and he
often encouraged us to participate in the cross island swimming event in Tolo
Harbour.

One of his big success was promoting life-saving training in School, with 米偉鴻 Alex
(1966) as his main assistant.

23
24
健身樂

戴學倫 Ken (1987)

這個題目真的考起了我 ! 雖然多年來我經常到健身室但從沒認真地思考過這個運動
有什麼樂趣和得著。我只當健身是一種體能訓練,作為提升運動表現的輔助工具。

回想九十年代才正式接觸舉重健身,當時是跟隨香港獨木舟隊的前輩到香港體育學
院訓練,教練是前中國國家隊的石教練。他的訓練非常嚴謹,要求運動員的體能跟
國內的運動員看齊。我們大部份隊員日間都有工作,每天放工後便匆忙地趕往沙田
集訓。由於我是初次接觸舉重訓練,一下子便要接受這樣高強度及密集式的訓練,
每晚都感到辛苦和疲憊,訓練後幾乎連筷子也提不起!

過了一段時間,訓練漸漸獲得成果,自己的體能和力量都得到提升,運動的表現也
越來越出色;個人的成就感和優越感亦隨之增加,推動自己積極投入訓練。這種恆
常的操訓及有系統的練習模式,培養我持之以恆的健身態度。所以我退出獨木舟隊
後,也會自動自覺走進健身室進行自我約束式的訓練。

離開香港隊後,我仍然按時前往一家大型連鎖健身中心做運動。我並不是要做甚麼
「大隻佬」,而是希望透過訓練,增強各方面的表現;要讓自己保持年輕,做事不會
容易感到疲倦,經常都有那種「十八廿二」的感覺,哈!哈!因為長期在同一間健身
中心做運動的關係,也就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大家會互相交流心得和聊天。
由於大家多是街坊,有很多共同的話題,所以對周邊事物的認知也有禆益。

25
定期運動不但有助減低患病風險,更與精神健康息息相關。根據醫學研究,運動能
令身體增加分泌一元胺(Monoamine)及胺多芬(Endorphin),可使人保持心境舒暢及
對抗壓力,並且能夠有效地紓緩抑鬱症症狀。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能夠經常保持
正面、積極的人生觀和開朗的心境肯定跟定期運動息息相關。最後,希望校友們均
能持之以恆定期運動,保持身心康泰。

26
舞台劇 - 雷雨

連華(1969)

很懐念當年在賽馬會中學的曰子,特別是演出這套舞台劇。我本身並不是Drama
Society的成員,但被當時負責Drama Society的馮老師看中我可當一個重要的角色
,於是他透過教我的梁老師找我。

當時我著實有點茫茫然,很想一試但又擔心父母不允許。當時家教十分嚴,我一放
學便要立刻回家,所以一般都不會參加任何課外活動。再者我的性格比較內向,絕
少和異性同學交談。心想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去改變我的內歛性格。我鼓起勇
氣向父母哀求給我這個學習機會,我花了足足近一星期的時間耐心游說和懇求,最
終得到他們的肯首!

這套名叫《雷雨》的舞台劇是名劇作家曹禺1933年的作品,背景是民國時期的天津。
在1934年7月發表後,《雷雨》曾多次被搬上舞台及拍成電影。

我飾演周樸園,是一個礦業公司的董事長,年輕時曾有一位女傭情人侍萍,在家庭
壓力下拋棄侍萍另娶。

我很珍惜這個得來不易的機會,很用心背誦每一句對白和代入這個角色。經兩個多
月的努力,《雷雨》最終在1968年1月24及25日在何文田巴富街中學禮堂成功演出,
並獲得極大好評!

27
演這個舞台劇除給予我寶貴演出機會,也大大改變了我的社交能力,包括首次與異
性同學交談及首次參加聖𧩙節的跳舞派對,與女舞伴共舞!

公演時照片及劇情介紹小冊子

28
閒話識花認草

張永宜 Peter (1971)

『人在繁囂怱怱過,花在悠閒看人忙』 , 人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程度的忙碌。小時
候忙於嬉戲; 青少年時 ,忙於應付讀書考試和青春期的『煎熬』;成年時,忙於事業
的拼博和家庭的瑣事; 盛年過後,則忙於為健康而苦惱。似乎,生活在大都市,人
是逃不過與忙碌『交朋結友』,『左右為隣』。現今的社會,很少人說自己不忙的,更
多的時候人們會訴說如何如何的忙,如何如何沒有足夠的時間。一天二十四小時,
如果一天有三十六小時,四十八小時或甚至更多,這是多麼的美好啊!人的貪婪,
可見一斑。

『貪婪』一詞,在詞典的解釋,是不知滿足。人在不知滿足時,慾望驅使,會要求更
多。『貪婪』,負面去評,可以是一種魔咒; 正面去看,可以是一道推動力。說它是魔
咒,因為人在不知滿足的情況下,會千方百計,不擇手段去達到目的,達到目的之
後,帶來短暫的歡悅。為了追求更大的歡悅,有人可能甚至賠上前途和幸福。說它
是推動力,是因為人在不滿足的情況下,會竭盡所能,豐盛心中所想,成就更高目
標。

從職場退下來後,餘閒多了,也有多時間去滿足自己的興趣-----攝花影草。要拍得
一張滿意的花相,除了要四出『尋花』外,還要提昇觀察力,以免『蒼海遺珠』!

花海浩瀚,遺一難免,『航行』在這海中,時而浪靜風平,時而天陰雲變。但在海中
尋得『明珠』一刻,那種喜悅,自不是筆墨所能形容!喜悅,是因為『明珠』在前,嬌
媚的美態,繽紛的色彩,誘人的花姿,令人情不自禁地慢慢欣賞,用心拍攝,貪婪
再貪婪,直至奉上大量的『記憶體』。

29
現今的科技年代,大至單鏡反光機,小至手提電話,都有隨拍隨現的攝影功能。記
憶咭的出現,應記一功。亦因為這功能,造就了人類的『放肆』,也成就了人類的『
自由奔放』。從科技所衍生的『自由空間』,令我可更『放肆』地去尋花找草,影個不
亦樂乎,但卻所費無幾。在尋訪過程中,開始感受到自然的美,領悟到原來自己對
身邊的一花一草,所識甚少!於是,在貪婪的推動下,上圖書館,入互聯網,誓要
找出這平花凡草的點點滴滴。點滴可成河,積少會成多,從前對身邊花草的無知,
漸漸變得耳熟能詳,個中的喜悅又是不言而喻。

『人說花兒是什麼,花笑人們只是忙』。忙碌,窒礙了人們去欣賞身邊的花草美。讓
我們多點以『閒』的心,去『掌弄』在大自然閃爍生輝的『明珠』,更以貪婪的正面態度
,對這個常被忽略的花草世界,識多一點點!

30
從沒有放棄過心中的理想

葉伯鈞 (2006)

把中國音樂推廣至普及,是我心中的理想。

中學時同學一般以為我只是一個喜歡運動的人和音樂扯不上半點關係。其實我自小
學年代已學中樂。當時是在母親熏陶下學習中阮 :一種相當難掌握的器。當時我是
在音樂統籌處(即現今的音樂事務處) 的訓練班學中阮的。那時的老師非常嚴格,練
習基本功又十分沉悶,經常想放棄。母親對我管教什嚴當然不會輕易放過我,於是
便一直學下去。日子有功,我漸漸喜歡上這樂器,並參與樂團演出,在樂團認識到
年紀相若,來自不同學校的團 員。這些團員所就讀的學校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校
內有中樂團。

當年在母校常有一個念頭是找幾位同學組一個合奏組,可惜賽馬會當年是沒有中樂
團,而我所認識學習中國樂器的同學也不多。這個理想一直沒有實現。五年的中學
匆匆過去。 畢業後我考進教育學院(即現今的教育大學) 修讀體育。本來以為音樂
從此便遠離我但原來這才是我追求「推廣中樂」的真正開始!

進入學院後,我遇上以前在樂團認識的同學並參與學院的樂團。一個學年後,學院
導師邀請我加入樂團為團委。數年後更當上團長一職。 這段期間我有很多機會參與
推廣中樂的表演和活動。團長一職是兩年,當退下樂團團長後,我和多位同學合組
了另一隊小樂團,利用學院所提供的設施,到各中小學推廣中樂。

31
當時個人有一種想法,要推廣中樂一定要把中樂流行化,以流行樂隊 形式重新包
裝中樂,讓中樂與電子樂器合奏。在此階段,我們大部分團員已投身社會工作,下
班 後,還會一起研究如何重編,一起排練,再研究如何推廣。此計劃也曾獲得到香
港中樂團撥款 支持。

樂隊演出至今曾參與大大小小的公開表演,觀眾當中也包括一些對中樂不太認識的
年輕人。每次演出後,總會有觀眾 問:「這是什麼樂器?」我們亦很樂意向他們詳細解
釋希望曰後 有更多年輕人認識 中樂。中西樂各有所長,好聽與否,只能是見仁見
智。我這一刻只希望做到推廣丶普及,希望有一天中樂能與西洋樂一般有同等的地
位。我亦希望大眾 可以透過認識中樂,接觸中樂,創造一個更豐盛人生。

32
我在賽官的日子

黄文静 (2009)

從賽官畢業已經七年了,我仍然時常想起在母校讀書的日子。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是賽官的最佳寫照。猶記得中一新生報到時,我看到

學校禮堂,實在有點不適應。然而,經過七年的賽官生活,我早已習慣並愛上

這個溫暖的學習環境。

學校佔地雖不大,但功能室卻不比其他學校少。我最喜歡的家政課便是在家政

室進行,煮食課時同學一邊焦頭爛額地炒菜,一邊互相開玩笑,趣味非常。還有

圖像傳意課,我至今仍忘不了同學們辛苦抬著大畫板和T 尺上課的情景。不得

不提的還有設計與科技工場裡時常傳來的叮咚敲打聲。這些都是寶貴的回憶。初

中時,各種有趣的術科讓我過足了「廚師癮」和「木工癮」。

後來,隨著會考一步步逼近,高中課業壓力加重。對學業的擔心及對未來的不

安,使我們的臉上都蒙上了輕愁。開懷大笑少了,教室裡只見一個個埋頭苦讀

的後腦勺。賽官的師長一直鼓勵我們努力學習和嘗試,同學們都在互相競爭和

鼓勵中成長和進步。我從他們身上學會了一件事,失敗不可怕,害怕失敗而不

去嘗試才是真正的可怕。那時候的我想著,好吧,盡全力試一試,結果可能未

如人意,但起碼無愧如心,無愧師長厚望。

從賽官畢業後,我幸運地入讀了心儀的學系,經過了三年的專業教育和訓練,包

括各種理論課和外出實習等。畢業後,我跟隨大流,從事相關工作,可惜的是

33
,我始終無法在社會工作這領域找到成功感和共鳴。在機緣巧合下,我回到了

賽官工作。

在學校裡工作和讀書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讀書時期的確是人生中最無憂無

慮的一段日子;而工作時期,我卻要面臨不少挑戰和難題。幸運地,賽官師長

給予不少幫助和指引,我漸漸地開始熟悉學校的運作,開始從另一個層面了解

師長和學生的關係及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引起了我對教育的興趣。

賽官師長的敬業樂業,他們對教學的認真熱誠均啟發了我。我走過了一段兜兜

轉轉、彎彎曲曲的路,所幸的是,在家人朋友和賽官師長的鼓勵下,我經過數

年的進修,終於得以正式投身教育界。願我未來能像教授我的恩師一樣,對教育

有一顆熾熱的心。

34
難忘的南極旅程

陳麟 Alan (1971)

南極圈被定義為南緯 66 度以內的一大片陸地,包括了當中的浮冰。這裏冬季最低
的溫度紀錄是攝氏零下180 度,到這裏旅遊只限南半球的夏天,即 11 月 到 3 月為
限。今年初的南極之旅可以説是多年來比較難忘的旅程。

南極是一片終年積雪的大陸,並不屬於任何國家管轄,四處杳無人跡,只有各國少
量的科硏人員進駐,其餘便是 企鵝、海獅、信天翁等動物。多年前看過一套電影
“March of the Penguins”,印象深刻,這些可愛的企鵝便促使我到此一行。

往返南極的行程,其中最大的挑戰是橫渡全球最大風浪的 海峽-Drake Passage,


這海峽處於南極洲和 阿根廷之間,終年驚濤駭浪,早年曾淹沒了多艘探險船。這次
行程我們登上其中一艘被喻為世界最先進的法國遊輪-Le Soleil ,自然增強了通過
峽灣的信心。

往南極的行程由阿根廷最南端城市 Ushuaia 開始,遊輪先繞過福克蘭羣島,風浪


雖然是大,但這段行程還沒有什麼不適。Le Soleil的防震系統發揮得非常好,在餐
廳窗戶只見外面的大浪,但餐桌上的酒杯仍然絲毫未動。

當輪船漸漸接近南極洲,風浪卻格外平靜,風光明媚,這裏就是企鵝的領地,牠們
會羣結隊在沙灘步操而過,或突然整羣擁下海中暢泳。南極洲的South Georgia
Island景象更使人驚訝難忘,從遠處遙望島上,只見密密麻麻的金沙點點,當輪船
靠近時才赫然發現原來整個海灣都聚集了黃帝企鵝 ,極其壯觀!

這次旅程我們曾越過了南極圈 (66 度 33分 46秒) ,心情是特別興奮的。 最賞心

35
悅目的便是不時看到企鵝和海獅 懶洋洋躺在冰塊上自得其樂,偶爾又會看見大羣
殺人鯨繞著我們的遊輪噴水柱,有如示威一樣。

行程比較特別的安排是乘橡皮艇穿梭在自然的冰雕之間,這些自千億年的冰山分裂
出來的大型浮冰,形狀千奇百樣鬼斧神工,令我深感大自然的偉大。另外,最有趣
的的節目是船長的刻意安排,我們分成小組,在一塊10 平方米左右的浮冰登陸,
並奉以香檳慶祝,令眾人頓時情緒高漲!

旅程最後兩天,便是要通過Drake Passage-全球最大風浪的海峽。整船的乘客在這
兩天都躱進房間內,很多人都選擇在房內用餐,在船上走廊行走會晃來晃去,船上
四處都掛滿嘔吐袋,蔚為奇觀。幸好我還可以勉強支持,只是當房中的杯碟全翻到
地上時,我切實的感受到巨浪的威力。

經過兩天的煎熬後,遊輪安全返抵阿根廷。這行程除了觀賞南極的動物外,驚濤駭
浪的旅程更成為我難忘的回憶。

36
中學時代的我

馬尚文 Carol ( 1993)

每年開學不久,學校便會進行四社聚會,選出新一年社長和各項活動的幹事。

相信大家對那些年的水運會丶陸運會,四社激烈兢爭的場面仍歷歷在目。 大家還記
得起你當年的社長是誰嗎?

學年之初社長便忙於物色两大賽事參賽者,低年級同學較悠閒也往往是被社長物識
的對象又或被鼓勵作啦啦隊成員。 啦啦隊隊長忙於 作口號丶整標語,既要順囗又要
有氣勢!每個社的同學又忙著製作啦啦球,一般都會買尼龍草紮又紮丶梳又梳......這
工作幾乎要出動全社有關同學。

有人忙著小息午餐後練習口號和手勢,把整個 活動推至高潮,又有人忙著當工作人
員的準備,童軍、領袖生、計分員的練習 。當然參賽者需忙於相關比賽項目的備戰!
整間學校在兩個主要運動會期間就恍如在準備 一個大型嘉年華慶典,上下沸騰 !

回想當年的自己,曾經做過啦啦隊員,也曾經因叫口號而聲嘶力竭,喉嚨沙啞!我
曾經在會埸當值女童軍也曾親身參加陸運會賽事及仆倒受傷。 當然我也曾因為太累
太累而躲到看台席上當觀眾。

畢業多年這等在九龍仔公園的水運會和陸運會出現的情景還是不停浮現腦海中,當
然我最珍惜的還是 一羣 很要好的同學及 孜孜不倦教導我們的老師們。近年和舊生會
的師兄師姐們多次出席水運會和陸運會,雖然我未有落埸參與,但再一次看到四社
啦啦隊員叫喊,口號的字句,起點的嗚聲,升旗儀式等,這一切一切帶給我對中學
時代的無限追憶 !

37
38
懷念我的父親 鄭志強

(鄭志强 -1964 的女兒)

今年3月底櫻花散落的時候,我在上海收到一個晴天霹靂的消息,親愛的父親猝

然離世了!父親中學畢業於賽馬會工業中學,得悉舊生會有一份年刋,我也希望籍
此機會寫一篇悼念亡父的文章。

1955年父親在七歲時從故鄉汕頭市來港,家中生活貧困但還是辛苦地讓他完成

了中學。1967年畢業後他第一份工作是當九巴的售票員。1969年他加入警隊直

到1989年退休。他在警隊最後一個職位是行動組CID高級督察。

離開警隊後他繼續當保安管理工作,他曾在一些大機構當過保安經理,負責訓

練員工,和作保安課程導師等。近年即使在半退休狀態下,他依然在一些成人

學校和香港人力資源中心當保安課程導師。

父親雖然曾當警察訓練學校的教官,但他對子女的管教卻嚴而不厲。很多時候

以嬉笑怒罵形式教導。記憶中他以這樣的方式教我這首「清明」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香蕉何處有,

坑渠浮滿一條條。

39
每逢清明他必會唸著這首詩,不管別人覺不覺得好笑,他總是自得其樂。

他喜歡看電影,間中也會帶我們一起看。印象最深刻的一部叫《殭屍先生》,

看完那部電影之後,我練習閉氣好一段時間;因為聞説當你閉氣的時候,殭屍

是找不到你的!大概在我六歲的時候,有一天他要我晚上坐在電視機前面看《警訊》
,因為他會在節目裡講解防火知識。他說:你一定要乖乖的坐在電視前面,因為爸
爸能看到你!

他喜歡各種的球類活動,去年有一次打網球弄至全身瘀傷,他還得意地說:我

飛身救波還可以即時翻身站起來!打波雖然是玩耍但也得認真!

父親一直是我的Life Mentor,我最好的朋友,感謝你為我們付出的一切,謝謝

你的愛。希望你一路好走,開展你下一個更豐盛的旅程。就如你所說的一樣:“

不枉此生”。每年櫻花盛開的季節,我會特別懷念你。

40
賽工舊生足球隊

羅錦培 Brian ( 1971)

1986/87 年是 母校 體育項目 較 突出的一年,主要原因有二,當年黎達榮老師 大力


推動 同學在各方面校外丶校內活動 ,深受學生愛戴;另外有多位極具潛質的同學
在很多校外體育比賽中獲得極驕人成績為母校增添不少光輝。較特出是在

1986-1987 年學界比賽奪得男,女子獨木舟比賽全場總冠軍。

畢業後同學在社會不同崗位作出貢獻,難得是他們不忘母校對他們培植出一身好體
魄 ,每年都抽空參加 週年的水丶陸運會 。 令舊生會更加佩服是 兩年前 Leo Ma 及
Kent Chu 組織了一隊以舊生為主的 七人足球隊參加各社區的友誼賽: 過去曾分別
在 粉嶺丶跑馬地丶九龍公園丶中山公園丶南華會球塲等作賽。 希望不久將來能安
排另一埸友誼賽在我們 熟識的 牛津道球場 !更鼓舞的是他們的活力吸引到一些 學
長 和 較他們年輕的學弟加入,使 球隊 曰益壯大!

41
傳承與創新

何煥美 (1971)

我是一名中學英文老師,2002知道2009年的新高中課程,粵劇將被納入中國文學和
音樂的學習範疇後,我萌生在校成立粵劇課外活動的念頭。本著讓學生認識本國文
化藝術,加添新原素刺激學生學英語,傳承及推廣發源於家鄉的藝術等原因,借新高中
課程改革的機會,開設英語粵劇課外活動,讓學生不知不覺地學懂劇本的英語,頗
有新意。

粵劇學會成立之初,全年經費只有幾佰元,我以中學時學過縫紉的本事,用碎布來
拼湊成合適的服裝給學生演出用,請同事幫忙教學生畫面譜,演出時戴,或化電視古
裝等。後得悉貿發局有為外國遊客導賞粵劇的活動,每次有五佰元的車馬費。訓練
學生以英語導賞遊客,展示粵劇的技藝之餘,又是賺錢給學生添置戲服的途徑,一
舉三得。一年可賺取到二、三千元為學生添裝;參與有政府資助的粵劇教學計劃等
活動。到了有賽馬會的活動經費資助時,聘導師來教學生。賽馬會的活動經費資助
有餘款時,校長全數給我為學生添置戲服,現已有十萬八萬的戲服儲備,供演幾十
套八套折子戲用,總算是苦盡甘來了。

我們演過的劇目包括李白的月下獨酌、狐假虎威、The Kids and the Kitchen God、家


長教師合創合演的新編神話故事-日月神鏡、紫釵記、李後主、梁紅玉、少年岳飛、寶
蓮燈、白蛇傳、刁蠻公主贛駙馬、洛水夢會等曲目。配合跨科協作,自編中英語演的鳳
閣恩仇未了情,由中五學生學寫白欖交代南宋香港,介紹香港景點,老師寫英語歌詞
介紹香港主要景點等,演出時由高中綜藝學生打鑼鼓。

42
除了在校演出外,還包括在高山劇場、沙田大會堂等地演出,去年慶回歸在新光戲
院和維多利亞公園演出,學生有機會和城中有名大戲藝人同場演出,是學生珍貴的
學習機會。每年獲黃大仙區議會邀約在社區會演出,為社區坊眾提供免費娛樂。讓
學生累積演出經驗的同時,又可服務社群,一舉兩得。應無線邀約表演及訪問、接
受粵曲之旅和戲曲品味雜誌專訪等。粵劇學會,除培訓了一個黃大仙區傑出學生、
際音樂中學組獨唱比賽季軍外, 在粵劇薰陶下, 學會了處世做人的道理,品學也提升
了。近年加入了粵劇化妝、鑼鼓和頭飾製作等,讓學生了解與粵劇相關的工種,助
他們日後創業。

粵劇學能順利發展,有賴活動主任、校長支持。五年前我退休時,校長極力挽留我
任教新高中綜藝科的粵劇課,課後繼續運營粵劇學會;對於熱愛教育工作的我,倒
也是份優差呢!遺憾的是成立了十五載的粵劇學會,隨著活動主任和校長相繼退
休,在今年結束,我也真的退休了。

43
Aha! 原來如此

梁偉光 (1969)

歲晚清理家居雜物時,偶然間翻閲一些舊校刊,內裏有幾篇學生訪問新任

及離職老師的文章。他們常問老師們對同學的觀點,有些老師的評語提及部分

同學缺乏求學動力、學習氣氛鬆散或過份依賴背誦方法等等。為什麼同學們不

能享受吸收知識的樂趣?我想,可或是他們未嘗體會這個 「Aha!原來如此」

的興奮經驗。我在某次中六的物理堂上,給同學數題課堂習作。大部分同學只花了不
多於十分鐘時間、沒經過嚴肅的「思考折磨」,便把雙手架在胸前,等待老師把

一堆堆的符號和答案,顯現在黑板上,然後抄録下來。這一刻,同學們的學習

態度令我不安。此時,對同學們來說,責駡和規勸起不了怎樣的作用。於是,

我和他們分享一些個人體驗⋯⋯。

六十年代後期,我正在完成中學五年最後階段。對一般家庭來說,電視機

是一件奢侈品。我家便沒有這件可消磨時間的家具。在缺乏消費能力、活動空

間和休憩場地的普遍社會實況下,能夠和同學們,在九龍仔公園草地足球場上

比賽個多小時,可說是難得的樂事。我們的課餘消遣就是「計數」、「計

數」、還是「計數」⋯⋯。同學間其中一個稀有較量遊戲,就是看誰能最無誤

及最快地把數學課本的習题解決。一天晩上,我在用了個多小時去運算一條附

加數學(斜面拋物,projectile on inclined plane)習題後,怎樣也算不出答案來,便

44
唯有睡覺去。翌日醒來,就在嗽口的時候,昨晚未能算出的問題答案,竟在腦

海中湧現出來,好像有一部攝錄機在眼球底,把每個計算程序放影到眼前。這

是我第一次體會到「Aha!原來如此」的興奮。我想,這或是我願意花個多小

時,去思考習題的回報吧!

中學的時候,我最喜愛的學科是化學及工業繪圖,特別是化學科的定性分

析(qualitative analysis)。在中六學年,老師以新的概念講解原子結構,並指原子

軌跡上的每顆電子,必有四個不同的量子數(quantum numbers)相隨。此時,我

們皆不明所言,老師只能安慰地說,這概念足以解決在原子週期表、化學鍵和

分子結構等問題,我們只須熟讀及能靈活運用便足夠了。隨後,便把「量子力

學」的部分輕輕帶過。

在大學一年級時,化學和數學仍是我最喜愛及成績較好的學科。可是, 接

觸過「量子力學」這門基本物理課後,驚訝的理解到軌跡電子那四個不同的量

子數可以從一題二次微分方程式的算解引出來。它把我這兩年來,研讀化學科

的疑問即時解決了,這是我第二次感受到「Aha!原來如此」的興奮。

在此,希望各同學能花多些時間,去思考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從而發

掘和感受這「Aha!原來如此」的興奮。學習和接受知識的人生過程,並不會

因學校生活的完結而告終!

註: 這是我從任教中學退休前,給某年中五畢業生同學錄的短文。

45
一位值得表揚的校友

庠聲編輯組

謝廷駿的名字,相信很多香港人不會感到陌生。對,他就是在 2010 年,馬尼拉香港旅


行團被挾持事件中,因盡忠職守,保護團友,而犧牲了寶貴

性命的康泰旅行社領隊。2010 年 8 月 23 日,謝廷駿時為康泰旅行社的領隊,在菲律賓
馬尼拉黎剎公園帶隊期間,被革職的菲律賓警員強行登上其旅行團的旅遊巴士,並挾
持車上所有人士,向當地政府作出要求。事件發生後,謝廷駿冒死致電康泰旅行社通
報事件。之後他被單獨地銬於旅遊巴士的車頭,當作人肉盾牌。據生還者引述,挾持者
多次持槍站在謝廷駿的背後,但他仍保持冷靜。可惜,他於當天晚上 7 時 21 分,被強行
奪去寶貴的生命。謝廷駿是人質事件中首位犧牲者。

謝廷駿生於 1978 年。1995 年畢業於賽馬會官立中學,1997 年從黃克競工業學院旅遊


系畢業後,加入太陽活力之旅出任領隊,後來再加入康泰旅行社任領隊。2003 年曾
轉職酒店,但同時以兼職領隊的身份,為康泰旅行社帶外遊旅行團。事件發生當年,賽
馬會中學校長陳柯瑞芳女士指出,雖然謝已畢業多年,認識他的老師,大部份也已經退
休,但校方認為值得表揚他英勇,無私和捨己的行為,全校為他默哀。

46
師友共聚

47
48
49
50
51
52
53
舊照片

54
55
56
「庠聲 2018」

出版資訊

1. 出版人: 賽馬會官立中學舊生會
2. 編輯組成員:
總編輯: 陳麟 Alan (1971)
委員: 黄英 (1971)
張永宜 Peter (1971)
封面: 陳勵儒 Henry (1968)
插圖 : 張桂强老師

5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