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

如何走出“不会开头”的困境?

中学生写作文:
如何走出“不会开头”的困境?

李来兴老师整理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如何走出不会开头的困境?

1。先要认识文章开头的重要性,认真对待开头,力争写出有水平的开头。
2。要学会开头的方法。

俄国著名诗人勃洛克有一天拿起擅长写小说的伊凡诺夫的小说,原想仔细地阅读,但打开书,
只见开头这么写着:

“在西伯利亚是不长棕榈的。”

勃洛克叹息道:“这是谁都知道的事。”他立刻感到兴味索然,扔下书不读了。

同学们,你看,开头重要吗?

我们来看一些好的开头例子:

每个人都有自己值得留恋的往事。我做过一件事,即新奇又有趣,说出
来能让人大吃一惊。那就是烤蚱蜢吃。《烤蚱蜢》

这开头一共有三层,非常有吸引力:

1。用一句概括性(generality)的话开始。
2。随后用话加以铺衬(narrate in detail )。
3。最后点出事情的名称。

哥哥,多么亲切的称呼呀!每当我看到那些天真烂漫的小孩和他的哥哥
手牵手在路上走的时候;每当我看到别人的哥哥在辅导自己的弟弟妹妹学习
的时候;每当别的小朋友叫哥哥的时候,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你--和蔼可
亲的哥哥。《怀念你,哥哥》

这个开头,用一个排比句(parallelism),抒发 (express)了一种浓烈的
感情,一下子就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
这些都是令人高兴的好开头,不是吗?那么,大家一定都很心急,究竟开头的方法有
哪些呢?大家看下去就知道了。

一般可见的开头写法,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六个:

一)点题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开门见山法(come straight to the point)。


二)悬念头(reader involvement in a piece of literature)。
三)景物头(scenery)。
四)细节头(details)。
五)引证头(quote or cite as proof or evidence)。
六)议论头(comment)

(一)点题头

指文章的开头要紧扣题目,略作解释的方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开门见山法(come
straight to the point)。这是作文常用的、有效的方法。

例子:

1)古城开封是北宋王朝的国都,开封的龙亭更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百闻不如
一见,去年暑假,我有幸和妈妈一起游览了龙亭。《龙亭游记》

2)正月十五闹元宵,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是我家乡博山的老传统了。大人们说今年元宵灯节格
外热闹。十五这天,吃过晚饭,我就和妈妈一起出外观灯。《观灯》

3)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朱自清《背影》H3/c2)

4)凡是到过长沙的,谁不知道有座岳麓山?游过岳麓山的,谁不记得爱晚亭呢?
爱晚亭的名字是这么美,这么雅,这么富有诗意,使人一见便会联想起杜牧的诗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 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爱晚亭的名字是不是因为杜牧的诗而起的,那就 不可考证了。(谢冰莹《爱晚亭》)

5)美丽的雪花飞舞起来了。我已经有三年不曾见过它。(鲁彦《雪》)

6)我给信一位文坛宿将,我说:“您问我在家干什么,我在家里,是生活在文学的天堂,终日
和当年的才子为伴,我在读我手边的几本文学家传记。”(徐钟珮《书中情趣》)

这种先破题的方法,用途挺广泛。如:

写人的文章,可以从主要人物叙起;写事的文章,就抓住主要事件开头,只要扣住题目就行
了。不过,破题应灵活些,不是说,凡是作文,第一句话就要扣题目下笔,而是说,开头部分应
尽快地进入题目。上面所举的两个例子,文章开头的第一句都不是死板地解释题目,而是从相关
的地点或风俗先写起来的。这也是先破题的好方式。

其他的例子:

7)威尼斯的的小艇大约有二三十尺长,又狭又深,有一点像美洲的独木舟。船头和船梢向上翘
起,像新月的样子,不过弯曲部分稍稍有些变化罢了。行动起来,轻快,灵活,仿佛一条蛇(马
克吐温《威尼斯的小艇》)

8)我沿着街道走„„为了一个衰老的乞丐,我停了脚步。(屠格涅夫《乞丐》)

9)在我所有儿时的回忆里,除了那温暖的家庭,除了我的本乡,那是横贯着一条急水的河,像
一个快乐的姑娘,我们常常在她岸边玩的;是呀,在我所有可爱的故乡美景--十分温柔地向我
微笑的美景的回忆里,总是耸立着那条庞大的瘦骨嶙峋的孛尔忒畜--我家的老牛。(潘林《老
牛》)

10)我有一只安戈兰地方出产的猫,是一位姑母遗传给我的。这只猫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蠢畜
生。瞧,这就是它向我讲的故事,是一个冬天的晚上,它坐在温暖的火炉旁边讲的。(左拉《猫
的天堂》4b/c21)

11)辛亥革命,家中避兵南下,在天津等船不得;滕井丰八博士劝往日本住了二年多。彼时结
邻京都吉田山边的共五家。董授经康先生住山顶,罗雪堂振玉先生住山脚,其他三家全在山腰。
吾家居中,罗子经先生是左邻,右邻隔三四家,便是静安先生家了。 (龙峨精灵《观堂别传》)

12)1935 年 10 月 5 日下午,天气很阴沉,我在金陵大学北大楼朝北的一间教室里,在听季刚
老师讲《诗经》。老师晚年讲课,常常没有一定的教学方案,兴之所至,随意发挥,初学的人,
往往苦于摸不着头脑。但我当时已是四年级的学生,倒觉得所讲胜意纷陈,深受教益。可是老师
讲书,也并非完全从学术角度着眼,而每用以借古讽今,批评时政,针砭时弊。这一天,他正
讲„„ (程千帆《忆黄季刚老师》)

13)吴宓先生真是举世无双,只要见他一面,就再也忘不了。有些人,非给你介绍一百回不可,
而且,到一百零一次相逢的时候,还得重新介绍。这些人,面貌实在平平常常,没有任何特色,
“什么”也没有,无非是一般的张三、李四。吴先生的面貌呢,却是千金难买,特殊又特殊,跟
一张漫画差不多。他的头又瘦又削,又苍白,形如炸弹,而且就要爆炸。头发好象要披散下来,
罩住眼睛鼻子,幸而每天早晨把脸刮干净,总算有所修整了。他脸上七褶八皱,颧骨高高突起,
双腮深深陷入,两眼瞪住你,跟烧红了的小煤块一样--这一切,都高踞在比常人长半倍的脖颈
之上;那清瘦的身躯,硬邦邦,直挺挺,恰似一条钢棍。(温源宁《吴宓先生》)

14)我最初认识达夫先生,是在广州,时间是民国十五年冬天。(钟敬文《忆达夫先生》)

15)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朱自清《春》)

16)咳巴黎!到过巴黎的一定不会再希罕天堂;尝过巴黎的,老实说,连地狱都不想去了。整
个的巴黎就像是一床野鸭绒的垫褥,衬得你通体舒泰,硬骨头都给熏酥了的--有时许太热一些。
那也不碍事,只要你要受得住。赞美是多余的,正如赞美天堂是多余的;诅咒也是多余的,正如
诅咒地狱是多余的。巴黎,软绵绵的巴黎,只要你临别的时候轻轻地嘱咐一声“别忘了,再来!”
其实连这都是多余的。谁不想再去?谁忘得了?(徐志摩《巴黎的鳞爪》)

17)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知,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
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
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胡适《差不多先生传》)

18)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母亲说:“让他荒芜着怪可惜,既然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辟来做
花生园罢。”我们姐弟几个都很喜欢,--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过不了几个
月,居然收成了。(许地山《落花生》H1a/c2)

19)在许多果品里,我最爱落花生。这并不仅仅因为它价钱贱、好吃,而实在因为落花生这种
植物,有许多可贵的德性,可以让我们深思,可以从它得到许多启示。(梁容若《落花生的性
格》)

20)我正在这里,埋头埋脑做我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里头“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
一篇,忽然接到夏浮筠的信,说他父亲穗卿先生死了。(梁启超《亡友夏穗卿先生》)

21)又是初夏时节了。街上的水果店内,一处处都陈列着黄得可爱的枇杷。贪吃水果的我,每
逢走到枇杷摊畔的时候,喉咙总要觉得痒起来的样子;但是两手向一空如洗的袋中按着时,又不
免沉寂的叹了一口气,只能把口里的唾液,向肚皮里倒咽下去,作个聊以过瘾。(王以仁《枇
杷》)

22)不到阿里山,不知台湾的美丽;不到阿里山,不知台湾的伟大。登山铁道、森林、云海、
日出、晚霞五者,确是阿里山的特色,可称为“阿里山五奇”。 (杨一峰《阿里山五奇》)

23)为翻寻一件秋衣,无意中又在箱底看到了那条围巾。那是用黑色绒绳结成的,编织着宽宽
的条纹,„„在这素朴的毛织物里,编织着我终生难忘的故事。
是十多年前了,一个风雨漫天的日子,父亲自故乡赶来校中看我。„„ (张秀亚《父与
女》H4/24 改为《一条黑色的围巾》)

24)我有一座正方形的台钟。这是我今年生日时,爸爸买给我的礼物。(《我们一起前进》
1a/c1)

25)最近,我国政府指出,如果国人的用水量继续保持每年百分之六的增长率,水供一旦短缺,
可能导致全岛性的制水。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国人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开源靠政府,
节流靠大家》3a/c28)

26)有人问我:“你爸爸怎么样?”我只能皱皱眉头叹口气。要是让我像老师批作业那样,给
爸爸打个分,那还很为难呢。还是让我说几件事吧!《我的爸爸》
(二)悬念头

开头用一定的方法,制造一个疑团,将读者的心思(state of mind ; mood)、意念


(idea;thought)悬吊起来,使别人产生弄清底细的愿望,吸引别人读下去。这是一种较
好的开头方法。

有两种制造悬念的办法:

1、通过设问、抒情、议论等手法制造疑团,然后再逐步把疑团解释清楚。

如:

1)爸爸这个亲切的称呼,同学们每天不知要叫多少次,可是我,只能在心里默默的喊“爸爸”。
《我和爸爸》

2、在叙述事情的时候,先叙述结果,再倒叙起因和过程等。

如:

2)“总学长打架了。”
“总学长被警察带走了。”
消息随着早晨的风吹遍了校园,吹进了每个人的耳朵。总学长是中四二班的李大明,全校有
名的好学生。“他鼻子流血,同他打架的人,鼻子也流血。”早晨上学的同学这么说,他们是在
上学的路上看见李大明被押往派出所去了。消息越传越多,整个学校也突然热闹了。《我的同桌》

这样的开头会让读者留下一个疑团(doubts and suspicions):究竟发生了


什么事?他们的心被悬起来了,产生了追根究底的心理,急想读下去解决心里的疑团。不过,当
悬念已创造出来后,便要认真的写好释疑的部分,不然,就会使读者感到作者在故弄玄虚,玩弄
技巧,那就比不用悬念还糟了。

3)假如您拿一张白水台的照片给朋友们看,他们一定会说道:“好大的一条瀑布!”但仔细地
审察以后,就会发生一个问题:“怎么?人竟可以站在气势汹涛的瀑布中而不被冲去?”(李霖
灿《白水台凝水奇观》)

4)方方是机器人。黄大夫在它的电脑中输入了一些医学知识。有一天,方方突然不翼而飞了。
(《机器人出诊》1a/c18)

5)爸爸,现在已是凌晨两点,您可知道女儿已经站在门边好一会儿了?回想起白天发生的那一
场“内战”,我心里好伤心、好难过。(《说声对不起》2a/c2)
6)“天哪!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办?”
已经是午夜十二点了,我依然无法入睡。想起大华今早那紧张、失望的神情,我的良心就不断地
谴责自己。(《我该怎么办》2a/c15)

7)一艘轮船从西班牙的巴塞洛那起航,开往意大利的热那亚,在二等舱里,坐着几个富有的欧
洲旅客。其中却有一个约十一岁的少年,面容憔悴,衣衫破烂。他避开人群,像一只受伤的野兽,
用憎恨的眼光望着人们。(《爱国少年》3a/c8)

8)著名的声乐家苏林教授发现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在这次参加音乐学院入学考试的二
百多名考生当中,有一个二十岁的女生陈伊玲,初试时成绩十分优异,像这样年轻而又才华横溢
的考生,苏林教授还是第一次碰到呢。可是复试时,陈伊玲的表现却令人非常失望。(《第二次
考试》3b/c23)

9)一个曾经到处流浪的小叫化子,竟然威为高等学府的大学生。当王欣开始向我讲述他那段不
平凡的遭遇时,话还没说出口,他就已经激动得热泪满眶。多少往事又涌上他的心头„„ (《不
平凡的遭遇》H1a/c4)

10)突然间收到一个小小的邮包,我轻轻地打开一看,不禁怔住了。这不是磊磊珍藏的雨花石
吗?难道她把它送给我了吗?她不再埋怨我了吗?我感到疑惑„„(《雨花石》H4/c4)

(三)景物头

在作文的开头先描写(describe)景物(scenery),然后再叙述(narrate)作为文章主
体(principal part) 的人物或事件。这也是常见的开头方法。

开头的景物应该要和文章的叙述内容紧密关联的,不是为了卖弄,更不是为写景而写
景。用描写景物开头,一定要想清楚写什么景物?写景物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衬托人物吗?是
为了渲染(exaggerate)环境?为了制造气氛?还是为了暗示中心思想?如果开头的景物描写和主
体内容无关,那么,这个开头便是多余的了。

例子:

1)春天,花园的花都开了,她们争芳斗艳。牡丹花说:“我是花中之王,
谁也比不上我娇美。”玫瑰听了,连忙放出诱人的香味,反驳说:“哼,你
说你娇美,还没有我妩媚,芳香呢!”„„然而,我却不去歌颂、赞美她们,
我要歌颂、赞美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一朵最鲜艳的花。《一朵最鲜艳的“小红
花”》
作者用拟人(personification)的手法写景物,目的在衬托人。

2)每当晴天,晚上七点左右,在枯寂的地平线上,便有排成一直线的三颗星儿现出来;中央的
一颗星儿,发着赤光。
一看见这三颗星儿,我不由得想起已死的母亲。(吉田弦二朗《思母》)

3)我的第一个动作是走近窗户。窗户非常高,我举起手来也难摸到。这是开在五英尺厚的墙壁
上的长方形的横窗,有一层铁格子和两层窗格。从窗里看出去,十二码以外便是堡垒的极厚的外
墙,顶上的灰色岗亭也看得见。只有向上面看,才可以看见一线蓝天。(克鲁包特金《牢狱生
活》)

4)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
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
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朱自清《匆匆》)

5)蔚蓝静穆的空中,高高地飘着一两个稳定不动的风筝,从不知道远近的地方,时时传过几声
响亮的爆竹,--在夜晚,它的回音是越发地撩人了。
岁是暮了。(缪崇群《守岁烛》)

6)月色朦胧,星儿稀疏,风儿挟着夜的深沉,悄悄地钻进窗口。在这样的夜色里,台灯发出柔
和的光芒,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桌上放着一张洁白的卡片,上面写着“祝你前程似锦”。我不
禁又回忆起发生在我和她之间的一些往事„„ (《忘不了她》2b/23)

7)在朦胧的、凄冷的冬夜,空气似乎凝固了。骤然的一声大哭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一种预感像
电流般触动了我混乱的心境,我不愿它发生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华儿,你爷爷„„”妈妈泪流满面,我可从来没有见过她这样的悲伤啊。 (《泪,流在
心里》H3/c24)

(四)细节头

所谓细节(details),就是文章里的最小的构成(constitute)细胞。这里是指文章的开头是以
细节描写开始的。它或许是人物的富有特色的动作,或者是几句精彩的对话等,这也是记述性的
文章较多见的开头方法。

细节描写式的开头有许多种,常见的有景物细节和人物细节两大类。在人物细节的开头中,
一般有开头用人物对话或人物动作两种。

例如:

1)弟弟左手拿块米糕往嘴里塞,右手拎着书包带子,把书包在空中抡个半
圈,往肩上一甩。蹦蹦跳跳,往学校的方向跑了一段路。突然他停住脚步,
装着系鞋带,猫腰、侧脸,朝家里看看,见门口没人,撒鸭子朝另一个方向
跑了。
这鬼头,一定是逃学了。《我的弟弟》
这个开头写的是弟弟出门的动作,写出了弟弟的着急、活泼、机灵。

2)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夜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
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
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朱自清《荷塘月色》)

这是景物细节的开头。

3)默黑的天空里,明星如棋子似的散布在那里。比较狂猛的大风,在高处鸣鸣的响。马路上行
人不多,但也不断。汽车过处,或天风落下来,阿斯法儿脱的路上,时时转起一阵黄沙。是穿着
单衣觉得不热的时候。马路两旁永夜不息的电灯,比前半夜减了光辉,各家店门已关上了。(郁
达夫《立秋之夜》)

4)我打猎回来,沿着花园的荫路行走,我的狗在我的前面。
忽然,它缩短步伐,开始潜行,似乎在寻觅猎物。(屠格涅夫《麻雀》)

5)一片片的树叶从草地边那棵大橡树落下来,从一切树木落下来。
橡树的一枝高出了其余的,它末梢上黏着两片树叶。
“不是平常那样的天时了,”一片树叶对另一片树叶说道。
“对啦,”那另一片树叶回答道,“今夜我们中间有这么许多落掉了,差不多只有我们这几
片留在枝头。”
“你是无法知道下一次有谁死掉的,”„„„„(萨尔丹《离枝之前》)

6)黄昏时候,大块的湿雪在街灯的四周懒懒地打旋;屋顶上,马背上,肩上,帽上,也盖着薄
层的湿雪。赶雪车的马夫郁那卜太伯浑身都是白的,像个鬼一样。他坐在车厢上,动也不动,身
子尽量向前弯;很像就是绝大的雪块压在他身上,他也未必肯动手抖去似的。(契诃夫《苦恼》)

7)34 年 6 月某日,我和几位朋友跑警报到了丽泽门外的白石洞。天气很热,洞里人很多,又潮
湿,我们便站在洞口纳凉。人丛中有位陌生的长者,道貌岸然,面容非常清秀,下唇挂着一撮稀
疏花白的长须,头略略的有点儿秃,两目炯炯有光,身上穿着一套湖色的中国式的短褂裤,右手
拿着一顶衡阳草帽代扇,左手握着一根黑色漆手杖,他像鹤立鸡群,飘逸洒脱地站在那里和朋友
们谈话,脸上频频露出和蔼的微笑。
“这是哪里来的这么一位长者,„„ (熊佛西《人物印象(柳亚子)》)

8)她坐在檐前,微微的雨丝飘摇下来,多半聚在她脸庞底皱纹上头,她一点也不理会,尽管收
拾她底筐子。
在她底筐子里有很美丽的零翦绸缎;也有很粗陋的麻头、布尾。她从没有理会雨丝在她头、
面、身体之上乱扑;只提防着筐里那些好看的材料沾湿了。(落华生《补破衣底老妇人》)

9)一双破皮鞋、一顶旧礼帽、一撮短胡子、一根细拐杖、一套不合身的服装,加上八字脚的台
步,这就是卓别林在影片中所塑造的差利形象。差利是一个被人轻视、欺侮的小人物。卓别林通
过这个小人物的各种遭遇,以滑稽的动作和表情,制造各种笑料,给人们带来欢乐。在默片时代,
不管是六岁的小孩子还是六十岁的老年人,都知道差利这一个小人物。
卓别林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他长期刻苦奋斗的结果。(《电影艺术大师卓别林》3b/c26)

10)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走到母亲面前,仰着脸问说:“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
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颊抵住我的前额,温柔地、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
女儿!” (冰心《母爱》H1/c22)

五)引证头(quote or cite as proof or evidence)

在文章的开头引用别人的诗句或是成语、谚语、典故等,这能像开门见山的方法那样,
很快进入本题。由于所引证的诗句、谚语是大家熟悉的,也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引证
的诗句、谚语是前人经过高度概括(generalize)的产物,其本身就具有哲理性,引证过
来,能增加文章的哲理性等等。

例如:

1)唐代诗人李白曾有“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千古名诗。
暑假中,我有幸跟爸爸到九华山一游。《游九华山》

这是引证诗句开头的。

2)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农谚真是神,去年中秋节的晚上,月亮被云彩遮
得严严实实!爸爸就说了这句谚语,还说来年的元宵节会下雪。我听了心里就咯噔了一下,因为
我最爱观灯,惟恐元宵节的灯会被“雪”搅散了。谁知道这次元宵节虽下了雪,灯会却更热闹,
我倒看到了一次雪里灯的奇景。《观灯》

这篇文章就是引证谚语来开头的。

这类开头是多样化的,可以引证诗句、谚语、歌词,也可以引证小故事。但是,这些引证都
必须要有选择,要能与文章的内容有联系,能总括全文,或能概括文章的内容,或是点醒题目。
否则,胡乱引证,与文章的内容不沾边,那就不好了。

3)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
志摩这一回真走了!可不是悄悄的走。在那淋漓的大雨里,在那迷濛的大雾里,一个猛烈的
大震动,三百匹马力的飞机碰在一座终古不动的山上,我们的朋友额上受了一下致命的撞伤,大
概立刻失去了知觉。半空中起了一団大火,像天上陨了一颗大星似的直掉下地去,我们的志摩和
他的两个同伴就死在那烈焰里了!(胡适《追悼志摩》)
4)尝听见中国一句古话道:“开卷有益”。
这话是对的吗?大大的不见得!开到不好的卷,反而有非常的坏处。错误的,不正确的知识,
比毒药还要厉害。毒药不过毒坏人的身体,坏书简直毒坏人的心灵。一包毒药不过害死一两个人,
一本坏书可以害死无数的人。
所以有“知识责任的人,不只是盲目的劝人读书,而且要教人读好书--标准的书。(罗家
伦《读标准的书,写负责的文字》)

5)记得法国作家曹拉的约翰戈东之四时(Quatre journée s de Jean Gourdon)曾以人之一生


比为年之四季,我觉得很有意味;虽然这个譬喻是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人说过了,但芳草夕阳,
永为新鲜诗料,好譬喻又何嫌于重复呢?(苏雪林《青春》)

6)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
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道听途
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可靠的材料
是目睹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顾颉刚《怀疑
与学问》H3/c3)

(六)议论头

文章的开头先提出一个话题 (subject of a talk),进行议论或陈述,然后引出文


章想写的人或事,这也是常见的开头方法。不过,议论的观点要紧紧扣住文章的主要人
物或事件,也不可以太长,应尽快地引入本事的记述。

例如:

1)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 不幸。
奥布浪斯基家里,一切都混乱了。”(俄国、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这个开头用了充满概括力量的议论,接着进入作品的主要事件--家庭纠纷。

2)每个人都有烦恼,这话说得不假。
我是个“快乐王子”,整天在家里又是唱又是跳,不时还做些使人发笑的恶作剧,家里人都
说我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小调皮”,像一个“小天使”。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时光一天天的过去,
我已经是高年纪的学生了。那些烦恼的事像事先约好了似的,一下子向我袭来。“何力,你卷子
怎么没作完?”老师在讲台上大声地叫着。《我的烦恼》

“每个人都有烦恼”便是议论,并且有一定的概括性。接着,文章叙述原为“快乐王子”的
他,到了高年级,为了升学,作业多,负担重,烦恼丛生,“快乐王子”再也不快乐了。
3)春天给大地带来生机,万物都已经长出来了,小草从地里破土而出,花枝长满嫩枝,冬眠的
动物也渐渐苏醒,从自己的巢里出来迎接春天。
我们也在迎接春天。上星期六,老师布置了一道有趣的作业,叫我们仔细观察,把象征着春
天的东西带到教室里来。《找春天》

“春天给大地带来生机,万物都已经长出来了”也是议论式的开头,但不是论断性的,而是
描述性的,是描述性的议论。可见,议论式开头也是多种多样的。

4)“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人们走过那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苏雪林《秃的梧桐》)

5)胡适之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上最卓越的贡献应该还是在文学方面。他是近百年来提倡“文学改
良”和推行“白话文学”的第一个人! (唐德刚《胡适杂忆》)

6)听说一切诗人的性情总是奇奇怪怪,不可捉摸的,诗人朱湘所给于我的印象也始终是神秘两
个字。天才是疯癫,我想这话并不是完全没有理由。
记得民国 19 年我到安庆大学教书,„„(苏雪林《我所见于诗人朱湘者》)

7)沉默是一种处世哲学;用得好时,又是一种艺术。(朱自清《沉默》)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