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45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2 年法律座談會民執類提案

第1號
一、提案機關: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二、法律問題:
司法事務官於辦理強制執行案件時,有無援引最高法
院 81 年台抗字第 114 號判例,審查執行名義是否有
效成立之權限?
三、討論意見:
甲說:肯定說。
按強制執行應依執行名義為之,執行法院對於
執行名義是否有效成立,自應加以審查。未確
定之支付命令,不備執行名義之要件,其執行
名義尚未成立,執行法院不得據以強制執行。
法院誤認未確定之裁判為確定,而依聲請付與
確定證明書者,不生該裁判已確定之效力。執
行法院就該裁判已否確定,仍得予以審查,不
受該確定證明書之拘束,最高法院 81 年台抗
字第 114 號判例意旨可資參照。依強制執行法
第 3 條第 2 項規定,本法所規定由法官辦理之
事項,除拘提、管收外,均得由司法事務官辦
理之,故司法事務官於辦理強制執行案件時,
自有權審查執行名義是否有效成立。
乙說:否定說。
若民事執行處司法事務官可審核法官已核發確
定證明書之判決、裁定已否合法送達與當事人
之審核,產生民事執行處司法事務官審核法官
所為判決、裁定合法送達之情形,有違反法官
與司法事務官權限分際之問題。
若認民事執行處司法事務官可援引上開判例審
查執行名義是否已確定,並對於已核發確定證
明書之執行名義認尚未合法送達,而駁回強制
執行確定,同時,製作執行名義法官亦認執行
名義業已合法送達,駁回債權人聲請對債務人
重新送達執行名義或公示送達之聲請,或駁回
債務人對於執行名義之異議、上訴或抗告確定
時,此時,當事人應如何救濟亦成問題。
民事執行處司法事務官審核由司法事務官所製
作、成立之執行名義,雖無上開問題,惟仍應
1
為相同處理,而不宜區分由何人製作,並為不
同處理。
據上,應認司法事務官辦理強制執行案件時,
無審查執行名義是否有效成立之權限。
丙說:折衷說。
對於法官製作、成立之執行名義,司法事務官
於辦理強制執行案件時,無審查執行名義是否
有效成立之權限;若執行名義係由司法事務官
製作、成立,則司法事務官於辦理強制執行案
件時,有審查執行名義是否有效成立之權限。
承乙說、。
民事執行處司法事務官審核由司法事務官所製
作、成立之執行名義,並無違反法官與司法事
務官權限分際之問題,且縱民事執行處司法事
務官與製作執行名義之司法事務官意見不同時
債權人、債務人仍得依其他救濟途徑,由法官
為最終裁示,例如債務人主張支付命令未合法
送達,經司法事務官依民事訴訟法第 240 條之
4 第 1 項規定駁回後,仍得對司法事務官之處
分異議,而由法官審理,自無限制辦理強制執
行業務之司法事務官審核司法事務官製作之執
行名義是否有效成立之權限之必要。
據上,若執行名義係由法官製作成立,辦理強
制執行業務之司法事務官自無權審核其是否有
效成立;若執行名義係由司法事務官製作成立
辦理強制執行業務之司法事務官自有權審核其
是否有效成立。
初步研討結果:採甲說。
四、審查意見:
採甲說。
強制執行應依強制執行法第 4 條第 1 項之執行名義為
之,而執行名義是否有效成立,乃執行法院應依職權
辦理之形式審查事項,又同法第 3 條第 2 項並未排除
司法事務官辦理此事項之權限,則司法事務官於辦理
強制執行案件時,無論執行名義為法官或司法事務官
所製作,均得援引最高法院 81 年台抗字第 114 號判
例予以審查執行名義是否有效成立。
五、研討結果:
2
審查意見第 1 段「採甲說。」刪除,並於第 2 段末句
「審查執行名義是否有效成立」前增載「形式」2 字。
照修正後之審查意見通過。
六、相關法條:
強制執行法第 3 條、第 6 條、第 30 條之 1,民事訴訟法第 249
條第 1 項第 6 款、第 240 條之 4 第 1 項。
強制執行法第 6 條:
債權人聲請強制執行,應依左列規定,提出證明文件:
一、依第 4 條第 1 項第 1 款聲請者,應提出判決正本並判決
確定證明書或各審級之判決正本。
二、依第 4 條第 1 項第 2 款聲請者,應提出裁判正本。
三、依第 4 條第 1 項第 3 款聲請者,應提出筆錄正本。
四、依第 4 條第 1 項第 4 款聲請者,應提出公證書。
五、依第 4 條第 1 項第 5 款聲請者,應提出債權及抵押權或
質權之證明文件及裁定正本。
六、依第 4 條第 1 項第 6 款聲請者,應提出得為強制執行名
義之證明文件。
前項證明文件,未經提出者,執行法院應調閱卷宗。但受聲
請之法院非係原第一審法院時,不在此限。
強制執行法第 30 條之 1:
強制執行程序,除本法有規定外,準用民事訴訟法之規定。
七、參考資料:
資料 1
最高法院 81 年台抗字第 114 號判例:
強制執行應依執行名義為之,執行法院對於執行名義是否有
效成立,自應加以審查。未確定之支付命令,不備執行名義
之要件,其執行名義尚未成立,執行法院不得據以強制執行。
法院誤認未確定之裁判為確定,而依聲請付與確定證明書者,
不生該裁判已確定之效力。執行法院就該裁判已否確定,仍
得予以審查,不受該確定證明書之拘束。
資料 2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0 年法律座談會民事類提案第
51-1 號(100.11.16):
法律問題:
問題:債務人對司法事務官核發之支付命令聲明異議已逾
民事訴訟法第 518 條之 20 日期間者,司法事務官

否裁定駁回?
3
問題:債務人對已核發確定證明書之支付命令聲明異議,
司法事務官如認支付命令未合法送達予債務人,
得否撤銷原已核發之確定證明書?
討論意見:
問題:
甲說:否定說。
按當事人對於司法事務官處理事件所為之終局處分,
得於處分送達後 10 日之不變期間內,以書狀向司法
事務官提出異議,但支付命令之異議仍適用第 518 條
及第 519 條之規定,民事訴訟法第 240 條之 4 第 1 項
定有明文。蓋為保障當事人之權益,並達到追求程序
迅速與訴訟經濟之目的,對於司法事務官處理事件所
為之終局處分,固許當事人得逕向處分之司法事務官
提出異議,由其儘速重行審查原處分是否妥當,而為
適當之救濟,但對於司法事務官所發之支付命令,債
務人未於法定期間合法提出異議者,因與確定判決有
同一之效力,且債務人有無於法定期間合法提出異議,
攸關當事人權益甚為重大,司法事務官就債務人對支
付命令提出之異議,自無處理權限,應由法官視債務
人異議有無逾期,分別裁定駁回或以債權人支付命令
之聲請視為起訴或聲請調解,此乃該條項但書規定之
所由設。因此,司法事務官所發之支付命令,經債務
人提出異議者,仍應適用同法第 518 條及第 519 條之
規定,即將債務人提出異議逾期之駁回權,及合法異
議視為起訴或聲請調解之裁判權排除於司法事務官職
權之外,俾定法官與司法事務官權限之分際(最高法
院 100 年度台抗字第 604 號裁定參照)。
乙說:肯定說。
民事訴訟法第 240 條之 3、第 518 條規定司法事務官處
理事件所為之處分,與法院所為者有同一之效力;又
債務人於支付命令送達後,逾 20 日之不變期間,始
提出異議者,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司法事務官既得
辦理法院組織法第 17 條之 2 第 1 項規定之業務,因該
業務所衍生之事件,自得由司法事務官一併辦理,以
求訴訟經濟,故債務人對司法事務官核發之支付命令
於送達後逾 20 日始聲明異議者,司法事務官自得裁
定駁回之。

4
民事訴訟法第 240 條之 4 第 1 項但書關於支付命令之
異議仍適用第 518 條及第 519 條之規定,旨在使支付
命令之異議期間排除第 240 條之 4 第 1 項對於司法事
務官所為處分聲明異議 10 日期間之適用,及對支付
命令於法定期間合法提出異議者,不適用第 240 條之
4 之程序,非謂司法事務官不得駁回債務人逾期之聲
明異議。
矧增設司法事務官之立法目的,在於由司法事務官專
責辦理非審判核心事務或不涉身分、實體權利義務重
大變動之事件,使法官得以集中心力處理審判核心事
項,俾有效運用司法資源,兼顧憲法對人民訴訟權益
之保障,是法院裁定駁回債務人已逾期之聲明異議,
本質上既係程序事項,應認得由司法事務官辦理之。
且對司法事務官所為駁回聲明異議之處分,得依民事
訴訟法第 240 條之 4 提出異議,對當事人之權益亦不
生影響(司法事務官辦理督促程序規範要點第 7 點參
照)。
問題:
甲說:否定說。
承問題甲說,債務人如對司法事務官所發之支付命
令提出異議並聲請撤銷已核發之支付命令確定證明書
者,因支付命令已否因其異議逾期而確定,繫乎該支
付命令有無於 3 個月內合法送達債務人?債務人有無
於支付命令合法送達後 20 日內提出異議?且與支付
命令已否確定或具與確定判決同一效力所關頗切,故
依上揭法官與司法事務官權限分際之立法意旨,自亦
應由法官審查支付命令確定與否後決定是否撤銷確定
證明書,殊非司法事務官所得逕以裁定處分撤銷之
(最高法院 100 年度台抗字第 604 號裁定參照)。
乙說:肯定說。
承問題乙說,司法事務官就非訟事件所為之處分確
定後,由司法事務官付與確定證明書,非訟事件法第
53 條第 3 項定有明文,是司法事務官本得就非訟事
件之處分付與確定證明書。又民事訴訟法第 240 條之
3 規定司法事務官處理事件所為之處分,與法院所為
者有同一之效力,故司法事務官既得決定核發確定證
明書,則於核發後發現支付命令之送達不合法,自亦
得以處分撤銷之,當事人如對其處分不服,應依民事
5
訴訟法第 240 條之 4 之規定聲明異議(司法事務官辦
理督促程序規範要點第 9 點參照)。
初步研討結果:問題:採乙說。
問題:採乙說。
審查意見:
問題:查民事訴訟法第 240 條之 4 但書固規定支付命令之
異議,仍適用同法第 518 條及第 519 條之規定,逾
期異議由法院裁定駁回之。然依同法第 240 條之 3
規定司法事務官處理事件所為之處分,與法院所為
者有同一效力。故逾期駁回裁定得由司法事務官為
之,同意採乙說。
問題:付與交付命令確定證明書之處分,非屬法官之權責,
核發後如發覺有誤,應否撤銷,仍應由原付與人處
理之,同意採乙說。
研討結果:
因最高法院見解歧異,建請司法院轉請最高法院研議。
註記本提案業經最高法院 101.4.23 台文字第 1010000376 號
函復:
就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0 年法律座談會民事類提案
第 51-1 號不予決議。
本院歷來裁判並無不同見解。

6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2 年法律座談會民執類提案
第2號
一、提案機關: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二、法律問題:
債權人A提出民事判決,主文第 1 項:「債務人B應將
其所有建物排水管漏水修復至不漏水狀態(據民法第
191 條第 1 項為判決)」、第 2 項:「債權人A精神慰撫
金之請求駁回。」債權人A對主文第 2 項不服提起上訴
(第 1 項則因兩造均未上訴而告確定),二審判決駁回
債權人A之上訴,理由為該建物之所有權人為C(債
務人B之子),故C始為該房屋維護修復之作為義務
人,債務人B對該建物即無維護修復義務,而無須負
擔慰撫金。今債權人A持業已確定之一審判決主文第
1 項聲請強制執行命債務人B將該建物排水管漏水修
復至不漏水狀態,法院得否執行?
三、討論意見:
甲說:肯定說,可執行。
執行程序採形式審查原則,無須判斷當事人間
之權利是否確實存在,就修復漏水之部分債務
人 B 既未上訴而告確定,即具執行力應予執行。
乙說:否定說,不可執行。
聲請強制執行要件(形式要件及實質要件)是
否合法,乃執行法院應依職權調查事項,於執
行程序終結前,均應本於職權查明,遇有執行
要件欠缺,除得以補正應先命補正外,如未補
正或無法補正者,執行法院即應駁回其強制執
行之聲請。
依題旨,本件執行名義(判決)係依民法第
191 條第 1 項為之,即第一審法院認定為建物
所有權人而為命B為如主文第 1 項之判決,因
第二審判決認定B非該建物所有權人,則從形
式客觀調查原則,執行法院當無法認定該建物
為 B 所有而命其依民法第 191 條第 1 項將『其
所有建物排水管漏水修復至不漏水狀態』,亦
即因執行當事人(債務人)之欠缺,且該項欠
缺無從補正,即應駁回其強制執行之聲請,倘
7
債權人聲明異議,執行法院即俟該異議結果而
作處理。
按執行法院對非執行債務人之人所為之強制執
行應屬無效(張登科著,強制執行法,2001
年 9 月修訂版,第 35 頁),故執行法院既有
同案第二審判決推翻同案第一審判決之事實認
定,則從形式客觀調查,似不得依第一審判決
認定B為該建物所有權人,而為與第二審判決
相反之認定,以維裁判之安定性、妥適性、實質
性及公平正義原則,並免發生國家賠償問題,
故似以採否定說為當。
初步研討結果:採乙說(否定說)。
四、審查意見:
採甲說(肯定說)。
按給付判決一經確定,即為有執行力之執行名義,非
經債務人提起異議之訴,得有該執行名義不適於執行
之判決,執行法院自應依法照判執行(最高法院22年
抗字第598號判例要旨參照)。準此,債權人A執已確
定之給付判決主文第1項為執行名義,對該項主文所
列之債務人B聲請強制執行,自不生執行債務人欠缺
之問題,無論其判斷是否違法,執行法院均應依債權
人之聲請開始執行,不得以判決違法為由,拒絕執行。

五、研討結果:
照審查意見通過。
六、相關法條
民法第 191 條,強制執行法第 4 條。
七、參考資料
資料 1
最高法院 93 年度台上字第 1175 號判決要旨:
土地上之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之所有人縱將建築物或其他工
作物出租予第三人,對該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所致他人權利
之損害,除所有人對於設置或保管並無欠缺,或損害非因設
置或保管有欠缺,或於防止損害之發生,已盡相當之注意外,
所有人仍應負賠償責任。至承租人是否應依民法第 437 條規
定,對所有人負賠償責任,要屬另一問題,附此敘明。
資料 2
最高法院 22 年抗字第 598 號判例要旨:
8
給付判決一經確定,即為有執行力之債務名義,非經債務人
提起異議之訴,得有該債務名義不適於執行之判決,執行法
院自應依法照判執行。

9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2 年法律座談會民執類提案
第3號
一、提案機關:臺灣南投地方法院
二、法律問題:
債務人乙對債權人甲負有債務,並以名下A地設定抵
押權與甲,之後乙將A地信託登記予第三人丙。因乙
未清償債務,甲對乙及丙分別取得確定判決及拍賣抵
押物裁定為執行名義,向執行法院聲請強制執行A地,
惟丙於A地拍定後,核發權利移轉證書前死亡,丙之
繼承人均未拋棄繼承,此時,應以何人為相對人?如
何續行執行程序?
三、討論意見:
甲說:以新受託人為相對人,於辦妥登記後續行執行
程序。
按強制執行開始後,債務人死亡者,得續行強
制執行。強制執行法第 5 條定有明文。因此,執
行程序中,債務人死亡者,執行程序不當然停
止。
次按,供強制執行之財產權,其取得、設定、喪
失或變更,依法應登記者,為強制執行時,執
行法院應即通知該管登記機關登記其事由。強
制執行法第 11 條第 1 項定有明文。故如執行標
的為不動產,債務人死亡時,執行法院應依同
條第 3 項及第 4 項之規定,登記為繼承人所有
後續行之。
惟信託法第 10 條規定:「受託人死亡時,信託
財產不屬於其遺產」 。因此,於受託人死亡時,
自無從依上開規定代辦繼承登記後續行之。而
受託人之任務,因受託人死亡而終了。信託法
第 45 條第 1 項定有明文。依據信託法第 45 條
第 2 項準用第 36 條第 3 項規定,應由委託人
指定新受託人,如不能或不為指定者,法院得
因利害關係人或檢察官之聲請選任新受託人,
並為必要之處分。本題中,因委託人乙本身亦
為債務人,可認其不能或不為指定新受託人,
自得由利害關係人即債權人甲向法院聲請選任
新受託人,待新受託人接任處理信託事務後,
依規定辦畢信託登記後續行之。
10
乙說:以丙之繼承人為相對人,於代辦繼承登記後續
行執行程序。
按強制執行開始後,債務人死亡者,得續行強
制執行。強制執行法第 5 條第 3 項定有明文。另
依土地登記規則第 141 條規定,土地經法院或
行政執行處囑託辦理查封、假扣押、假處分或破
產登記後,未為塗銷前,除因徵收、區段徵收
或照價收買;依法院確定判決申請移轉、設定
或塗銷登記之權利人為原假處分登記之債權人
繼承或其他無礙禁止處分之登記外,登記機關
應停止與其權利有關之新登記。而信託者,係
委託人將財產權移轉或為其他處分,使受託人
依信託本旨,為受益人之利益或為特定之目的
管理或處分信託財產之關係。是信託財產為不
動產時,依法需經委託人將不動產所有權移轉
登記予受託人。故於強制執行程序中,不動產
既業經執行法院辦理查封登記,縱於程序中另
選任出新受託人,於法亦無從為所有權移轉登
記(最高法院 100 年度台上字第 367 號裁判意
旨參照),與信託意旨不符。是於強制執行程
序中另選任新受託人,顯非必要之程序。
另按信託關係除信託行為另有訂定者外,不因
委託人或受託人死亡、破產或喪失行為能力而
消滅。受託人之任務,因受託人死亡、受破產、
監護或輔助宣告而終了。新受託人於接任處理
信託事務前,原受託人之繼承人或其法定代理
人、遺產管理人、破產管理人、監護人、輔助人
或清算人應保管信託財產,並為信託事務之移
交採取必要之措施。信託法第 8 條第 1 項、第 45
條第 1 項、第 3 項分別定有明文。是債務人丙即
信託財產之受託人死亡時,信託關係仍不消滅
僅該受託人之任務終了。而在有新受託人接任
處理事務前,債務人即原受託人丙之繼承人依
法應保管信託財產,並為信託事務之移交採取
必要之措施。是執行法院依法對信託財產之執
行,自得以丙之繼承人為相對人,並續行執行
程序。
又因繼承、強制執行、徵收、法院之判決或其他
11
非因法律行為,於登記前已取得不動產物權者
應經登記,始得處分其物權。債務人因繼承、強
制執行、徵收或法院之判決,於登記前已取得
不動產物權者,執行法院得因債權人之聲請,
以債務人費用,通知登記機關登記為債務人所
有後而為執行。於同法第 5 條第 3 項之續行強
制執行而有辦理繼承登記之必要者,準用之。
民法第 759 條、強制執行法第 11 條第 3 項、第 4
項分別定有明文。而受託人死亡時,依信託法
第 10 條之規定,信託財產雖不屬於其遺產,
惟此僅係指信託財產非屬受託人之繼承人可得
繼承之財產,非謂受託人之繼承人不得辦理繼
承登記。否則,於受託人應將信託財產移交於
委託人或新受託人之情形,勢將欠缺權利主體
而無法完成移交所必須之物權行為。至於登記
實務上,如何將信託財產與固有遺產區分,以
避免善意受讓的發生,乃是另一問題。依前開
說明,原受託人丙之繼承人既係依法應保管信
託財產,並為信託事務之移交採取必要之措施
可知其得登記為信託財產之所有人。是於不動
產之強制執行程序中,法院自得通知登記機關
登記為受託人丙之繼承人所有後,續為執行。
初步研討結果:採乙說。
四、審查意見:
採乙說。
依信託法第 45 條第 1 項及第 3 項之規定,受託人丙
死亡後,其受託任務終了,於新受託人接任處理信託
事務或委託人親自接管事務前,原受託人丙之繼承人
仍應保管信託財產,並為必要之措施。又信託財產依
信託法第 10 條之規定,不屬於受託人之遺產,惟受
託人之繼承人為保管及移交信託財產之必要,非不得
辦理繼承登記。是執行法院就本件信託財產A地之拍
賣抵押物執行,應以債務人丙之繼承人為相對人,依
強制執行法第 11 條辦理繼承登記後續行執行程序。
五、研討結果:
照審查意見通過。
六、相關法條:
  強制執行法第 5 條、第 11 條、土地登記規則第 141 條、信託法
12
第 8 條、第 10 條、第 45 條。
強制執行法第 5 條:
債權人聲請強制執行,應以書狀表明左列各款事項,提出於
執行法院為之:
一、當事人及法定代理人。
二、請求實現之權利。
書狀內宜記載執行之標的物、應為之執行行為或本法所定其
他事項。
強制執行開始後,債務人死亡者,得續行強制執行。
債務人死亡,有左列情形之一者,執行法院得依債權人或利
害關係人聲請,選任特別代理人,但有遺囑執行人或遺產管
理人者,不在此限:
一、繼承人有無不明者。
二、繼承人所在不明者。
三、繼承人是否承認繼承不明者。
四、繼承人因故不能管理遺產者。
強制執行法第 11 條:
供強制執行之財產權,其取得、設定、喪失或變更,依法應
登記者,為強制執行時,執行法院應即通知該管登記機關登
記其事由。
前項通知,執行法院得依債權人之聲請,交債權人逕行持送
登記機關登記。
債務人因繼承、強制執行、徵收或法院之判決,於登記前已
取得不動產物權者,執行法院得因債權人之聲請,以債務人
費用,通知登記機關登記為債務人所有後而為執行。
前項規定,於第 5 條第 3 項之續行強制執行而有辦理繼承登
記之必要者,準用之。但不影響繼承人拋棄繼承或限定繼承
之權利。
土地登記規則第 141 條:
土地經法院或行政執行處囑託辦理查封、假扣押、假處分或
破產登記後,未為塗銷前,登記機關應停止與其權利有關之
新登記。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為登記者,不在此限:
一、徵收、區段徵收或照價收買。
二、依法院確定判決申請移轉、設定或塗銷登記之權利人為
原假處分登記之債權人。
三、繼承。
四、其他無礙禁止處分之登記。

13
有前項第 2 款情形者,應檢具法院民事執行處或行政執行處
核發查無其他債權人併案查封或調卷拍賣之證明書件。
信託法第 8 條:
信託關係不因委託人或受託人死亡、破產或喪失行為能力而
消滅。但信託行為另有訂定者,不在此限。
委託人或受託人為法人時,因解散或撤銷設立登記而消滅者
,適用前項之規定。
信託法第 10 條:
受託人死亡時,信託財產不屬於其遺產。
信託法第 45 條:
受託人之任務,因受託人死亡、受破產、監護或輔助宣告而
終了。其為法人者,經解散、破產宣告或撤銷設立登記時,
亦同。
第 36 條第 3 項之規定,於前項情形,準用之。
新受託人於接任處理信託事務前,原受託人之繼承人或其法
定代理人、遺產管理人、破產管理人、監護人、輔助人或清算
人應保管信託財產,並為信託事務之移交採取必要之措施。
法人合併時,其合併後存續或另立之法人,亦同。
七、參考資料:
資料 1
最高法院 100 年度台上字第 367 號判決要旨:
除依法院確定判決申請移轉、設定或塗銷登記之權利人為原
假處分登記之債權人外,土地經法院囑託辦理查封、假扣押、
假處分登記後,未為塗銷前,登記機關應停止與其權利有關
之新登記。土地登記規則第 141 條第 1 項第 2 款定有明文。是
不動產經法院囑託辦理查封、假扣押、假處分登記後,在未
為塗銷登記前,登記機關既應停止與其權利有關之新登
記,則對該不動產相關權利登記之請求,即處於給付不能之
狀態,法院自不得命為該相關權利之登記。原審既謂系爭土
地目前仍於假處分、假扣押中,則上訴人對系爭土地已喪失
處分之權能,處於給付不能之狀態,無從塗銷或移轉該土地
之所有權登記,法院自不得命相關權利之登記,亦無從命為
土地之返還。

14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2 年法律座談會民執類提案
第4號
一、提案機關:臺灣嘉義地方法院
二、法律問題:
債權人甲主張債務人乙積欠其金錢債權意圖脫產,將
其名下A地移轉所有權登記予第三人丙,經甲對乙、
丙提起回復所有權登記訴訟,並聲請對丙為假處分執
行,甲嗣持對債務人乙之金錢債權執行名義及回復所
有權登記確定判決,聲請執行拍賣A地。然因A地登
記名義人現仍為丙,債權人甲持該確定判決至地政機
關聲請回復所有權登記時,地政機關依土地登記規則
第 141 條規定,要求債權人甲應檢具「法院核發無其
他債權人併案查封、無調卷拍賣證明」,始得聲請塗銷
假處分及回復所有權登記。惟因本件假處分尚有另債
權人丁聲請假處分併案執行,且A地現正由丙之債權
人戊聲請執行拍賣,致債權人甲無法提出前述證明。
債權人甲乃持上開確定判決等文件,並主張A地為乙
所有,聲請法院查封拍賣。試問:執行法院應如何處
理?
三、討論意見:
甲說:執行法院應依債權人甲聲請,通知該地政機關
塗銷假處分登記,回復A地之所有權登記為債
務人乙,並辦理查封登記。
依題示情形,債權人甲已向執行法院陳明其無
法自行向地政機關辦理A地所有權回復登記之
原因,且現A地登記名義人仍為第三人丙,如
未回復所有權登記為乙,執行法院將無從以乙
債務人名義為查封及拍賣。
雖A地現有併案假處分債權人丁,以對丙之名
義執行假處分,並有丙之債權人戊調卷執行拍
賣。然A地之所有權歸屬,既業經判決為債務
人乙所有確定,執行法院應依強制執行法第
11 條第 3 項規定,依債權人之聲請,以債務人
費用,通知登記機關登記為債務人乙所有後而
為執行。
至於債權人丁、戊以A地登記名義人即丙為所
有權人之執行程序即屬有誤,故應駁回丁、戊
之執行聲請,並塗銷丁所為之假處分登記。
15
乙說:執行法院應曉諭併案假處分債權人丁撤回假處
分執行,或命債權人向原假處分執行法院代位
債務人乙聲請撤銷假處分執行後,由執行法院
核發無其他併案查封或調卷拍賣之證明文件,
逕向地政機關辦理回復所有權登記後,再向執
行法院聲請執行。
本案執行事件與併案假處分事件之執行債務人
不同,查封基礎事實不同,故不宜援引原假處
分查封效力,進行本案執行程序。又 A 地既經
本案判決應回復所有權登記為乙所有,是債權
人甲原假處分登記之目的已達,原因亦已消滅。
執行法院應命債權人甲向假處分執行法院聲請
撤回假處分執行,並曉諭併案假處分債權人丁
撤回假處分執行,於塗銷假處分登記及回復所
有權登記後,再由本案執行法院囑託地政機關
就債權人乙所有之 A 地辦理查封登記。
若併案假處分債權人丁拒配合撤回假處分執行,
因判決回復所有權登記確定,原命假處分之情
事雖已變更,然非法院得依職權撤銷假處分執
行之原因,故須通知債權人甲,由其向原假處
分執行法院聲請代位債務人乙撤銷丁假處分執
行後,由執行法院核發無其他併案查封或調卷
拍賣之證明文件,其逕向地政機關辦理回復所
有權登記後,再向執行法院聲請執行。
至於戊原以登記債務人丙名下之A地聲請強制
執行,因A地非屬丙所有之責任財產,其聲請
查封拍賣之執行程序,自屬與法不符,應駁回
其強制執行之聲請。
初步研討結果:採甲說。
四、審查意見:
本件甲對乙、丙提起回復所有權登記訴訟之訴訟標
的及確定判決之主文為何?又甲、丁聲請對丙就A
地為假處分執行之內容為何?聲請時間先後如何?
戊聲請執行拍賣A地之時點為何?題意均有未明。
若係甲先聲請禁止丙處分A地之假處分執行,丁後
聲請相同內容之假處分執行,則後案併前案辦理。
嗣戊再以對丙之金錢債權執行名義聲請終局執行拍
賣A地,依終局執行優位說(最高法院 62 年 2 月
16
20 日及 70 年 4 月 21 日決議、63 年台抗字第 59 號判
例意旨參照),甲、丁對丙之假處分執行後,並不
排除戊聲請就A地實施查封拍賣。
其後甲再持對乙之金錢債權執行名義,與對丙之回
復所有權登記確定判決,聲請執行拍賣A地,實則
兩者核屬債務人不同之執行名義。後者依強制執行
法第 130 條規定本不待聲請法院執行,僅因甲無法
檢具土地登記規則第 141 條第 2 項「執行法院核發
查無其他債權人併案查封或調卷拍賣之證明書件」
致地政機關未准予辦理,而甲先聲請對丙假處分且
已獲本案勝訴確定判決,自得排除丁之假處分併案
執行,惟甲對丙之回復所有權登記終局執行,與戊
對丙之金錢債權終局執行,彼此目的性質不同,無
法併存,應以先聲請執行者戊優先,甲僅得代位乙
提起第三人異議之訴以排除戊之執行程序(法院辦
理民事執行實務參考手冊第六章參照),是本件執
行法院無從核發上開證明文件予甲或逕通知地政機
關回復A地所有權登記為乙所有,則甲持對乙之金
錢債權執行名義聲請查封拍賣A地,不應准許,執
行法院應通知甲陳報債務人乙之其他執行財產。
五、研討結果:
本題保留。
六、相關法條:
  強制執行法第 11 條,民事訴訟法第 530 條、第 533 條,民法
第 242 條、第 759 條,土地登記規則第 141 條。
強制執行法第 11 條:
供強制執行之財產權,其取得、設定、喪失或變更,依法應
登記者,為強制執行時,執行法院應即通知該管登記機關登
記其事由。
前項通知,執行法院得依債權人之聲請,交債權人逕行持送
登記機關登記。
債務人因繼承、強制執行、徵收或法院之判決,於登記前已
取得不動產物權者,執行法院得因債權人之聲請,以債務人
費用,通知登記機關登記為債務人所有後而為執行。
前項規定,於第 5 條第 3 項之續行強制執行而有辦理繼承登
記之必要者,準用之。但不影響繼承人拋棄繼承或限定繼承
之權利。

17
土地登記規則第 141 條:
土地經法院或行政執行處囑託辦理查封、假扣押、假處分或
破產登記後,未為塗銷前,登記機關應停止與其權利有關之
新登記。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為登記者,不在此限:
一、徵收、區段徵收或照價收買。
二、依法院確定判決申請移轉、設定或塗銷登記之權利人為
原假處分登記之債權人。
三、繼承。
四、其他無礙禁止處分之登記。
有前項第二款情形者,應檢具法院民事執行處或行政執行處
核發查無其他
債權人併案查封或調卷拍賣之證明書件
七、參考資料:
資料 1
最高法院 63 年台抗字第 59 號判例要旨:
執行名義成立後,除法律另有特別規定外,不得阻卻其執
行力,債務人或第三人不得依一般假處分程序,聲請予以
停止執行。
資料 2
最高法院 70 年度第 10 次民事庭會議決議(一)
會議日期:民國 70 年 4 月 21 日
提  案:院長交議:執行法院以禁止債務人就某特定房
屋為處分行為之假處分裁定為執行名義,將債
務人甲應交付與債權人乙之某特定房屋一棟,
予以執行查封完畢後,另有金錢債權之債權人
丙與丁,亦對債務人甲取得給付金錢判決之執
行名義,此時丙、丁能否據該給付判決,對業經
假處分執行查封之房屋,聲請執行法院將之拍
賣,以資受償?有甲、乙二說:
討論意見:
甲說:假處分制度係以禁止債務人為一定行為,藉以保全債
權人事後之強制執行而設,故債務人對業經假處分之
房屋不得更為任何處分行為,因而丙、丁自亦不得對
業經執行處分之房屋聲請強制執行拍賣,否則假處分
債權人即將失所保障,顯與假處分之立法精神有違。
18
乙說:按禁止債務人就特定財產為處分行為之假處分,其效
力僅在禁止債務人就特定財產為自由處分,並不排除
法院之強制執行,本院 62 年度第一次民庭庭長會議已
有決議在案,多年來實務上均依此辦理,本件債務人
甲經假處分禁止其就訟爭房屋為處分行為,然並不排
除法院之強制執行,甲之其他債權人對訟爭房屋聲請
實施強制執行,自非法所不許。
決議:採乙說。
資料 3
最高法院 62 年度第 1 次民事庭庭長會議決議(五):
禁止債務人就特定財產為處分行為之假處分,其效力僅在禁
止債務人就特定財產為自由處分,並不排除法院之強制執行,
債權人就他債權人設有抵押權之不動產,聲請為禁止處分之
假處
分准予執行後,仍可准許他債權人聲請拍賣該抵押物。

19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2 年法律座談會民執類提案
第5號
一、提案機關: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二、法律問題:
債權人甲持債權憑證(原執行名義為支付命令或其他
裁判),聲請強制執行債務人乙之薪資債權。債務人
乙主張原執行名義僅送達於其戶籍登記地址,而其並
無在該址久住之主觀意思或長住之客觀事實,故以執
行名義之送達不合法異議,並請求撤銷執行程序及駁
回強制執行。
問題:對於執行處審查其執行名義是否合法送達,
僅就客觀上戶籍上記載所示住所認定即可,
或尚須審查主觀上的意思有無廢止該住所之
意思?
問題:如戶籍上已記載遷出國外之註記,是否有所
不同?
三、討論意見:
問題:
甲說:否定說。
按執行法院應自行審查執行名義是否有效成立
(最高法院 81 年台抗字第 114 號判例要旨參
照),惟對債務人應為送達之住所究應如何認
定,仍應回歸民法第 20 條第 1 項之規定,如
寄存送達時可認債務人之住所仍在其系爭戶籍
地,則仍有寄存送達之效力,至於當事人出境,
是否即生廢止住所之主觀意思及客觀事實,而
符合民法第 24 條之規定,仍應就具體事實去
審認。
設定住所後與居住之久暫無關,尚難以債務人
實際在國內居住之時間較國外短暫,即謂其住
所於國外而不在國內。是倘若其有經常居住國
內之事實,若債務人在國內之期間,均居住系
爭戶籍地,縱有往返國外之情形,然無廢止國
內住所之意,可否以其居住國內時間短暫即認
其有廢止原住所之意?我民法關於住所之設定
兼採主觀主義及客觀主義之精神,必須主觀上
有久住一定地域之意思,客觀上有住於一定區
域之事實,該一定之地域始為住所。而住所雖
20
不以戶籍登記為要件,惟倘無客觀之事證足認
當事人已久無居住該原登記戶籍之地域,並已
變更意思以其他地域為住所者,戶籍登記之處
所,仍非不得資為推定其住所之依據(最高法
院 100 年度台上字第 1373 號判決意旨參照)。
而依債務人入出國日期紀錄所示,債務人雖入
出國境頻繁但並非長期滯留國外未歸,足見聲
明人於返國期間仍居住於戶籍址,並無廢止該
住所,另設新住所於他址。縱使其現在雖有廢
止住所之意圖,亦無礙於其原有住所於該戶籍
登記地址之事實。
據上,執行法院對於執行名義是否合法送達僅
得就形式外觀審查,即執行名義寄存送達時,
以當時之戶籍資料登記並無遷出國外之註記,
即依此戶籍登記之客觀事實推定為債務人之住
所,對該住所已符合寄存送達之要件,即視為
合法送達。至於債務人主張執行名義送達當時
人居住國外,有廢止住所之意思,此為主觀之
事實認定,縱使債務人於上開送達期間之前、
後雖有多次入出國之紀錄,惟以送達當時戶籍
登記上並未記載遷出國外,無從以之後出入國
頻繁及居住之長久,認定是否有廢止之意思,
故對於是否有廢止住所之意思,應向為裁判法
院即核發支付命令或為裁判之法院聲明異議或
提起再審主張,非得逕向執行法院主張廢止之
意思。
乙說:肯定說。
戶籍登記之處所固得資為推定住所之依據,惟
倘有客觀之事證,足認當事人已久無居住該原
登記戶籍之地域,並已變更意思以其他地域為
住所者,即不得僅憑原戶籍登記之資料,一律
解為其住所(最高法院 97 年度台抗字第 118
號判決參照)。是以,戶籍登記制度,係為國
人戶口管理之行政上需要而設立,固以與民法
所稱之住所同一為原則,但倘有具體事證,足
認設籍者並無在該址久住之主觀意思或長住之
客觀事實,就因民事訴訟法規定送達訴訟文書
而生一定法律上效果之訴訟行為之效力,非不
21
得例外認定戶籍登記地尚非住所或居所,以賦
與該當事人參與程序之機會,貫徹憲法保障訴
訟權之旨。
據上,債務人乙既對執行名義是否合法送達聲
明異議,執行法院即應加以審認,如經審認結
果該執行名義送達期間債務人多次出入國外,
且停留於國內期間日數較短,應認債務人即無
在該戶籍久住之主觀意思及長住之客觀事實,
是如債權人所持之執行名義送達該處不能認係
合法,況且執行名義如為支付命令,又未能於
3 個月內送達異議人,應已失其效力,又若係
其他裁判則亦屬未合法送達而尚未確定,應命
債權人另行補正,如逾期未補正,債權人即無
由持系爭執行名義所核發之債權憑證聲請強制
執行。
問題:
甲說:否定說。
如在送達當時,戶籍上並未註記,於核發支付
命令或為裁判之法院依當時卷證資料仍屬合法
送達,如執行法院以強制執行時,戶籍登記上
已記載遷出國外而逕予審認非合法送達,此時
因以原為支付命令或為原裁判之卷證資料,並
無遷出國外之資料,則債務人對該執行名義
(支付命令)無從聲明異議或債權人對於原裁
判無從聲請公示送達致未確定,則該執行名義
形式上仍有效存在,債權人仍可持以聲請強制
執行,此時,有陷於無限循環之虞,況且依戶
籍登記規定,須於出境 2 年後始加以記載,則
在這 2 年期間為送達,將使原已確定之法律關
係處於不確定狀態,如執行法院逕以事後之遷
出國外之戶籍登記或依入出境資料,即予推翻
當時之卷證資料已認係合法送達而確定之執行
名義,甚而債權人已聲請強制執行受償完畢,
將使已確定之裁判陷於不安定性,而使債權人
須負不當得利之失。
據此,執行法院仍僅得就形式外觀客觀認定是
否合法送達,即於支付命令送達時或為裁判時
之卷證資料審查,如已對當時戶籍登記地址為
22
送達即可,至於是否有主觀廢止之意思,仍應
由債務人另提起爭訟解決。
乙說:肯定說。
如送達時雖戶籍上並未註記遷出登記,惟於執
行時,債務人之戶籍址已由戶政事務所依戶籍
法規定如出境 2 年即未再入境,在戶籍上逕予
註記遷出國外,此時,戶籍登記資料既有加註
則依一般通常客觀上債務人已歷經 2 年以上未
曾入境,可認定有廢止原住所之意思,執行法
院即得加以審查是否合法送達。
據此,於債權人聲請強制執行時,債務人戶籍
上既已記載送達期間已出境而為遷出國外登記
依一般經驗法則即可在客觀上及主觀上認定債
務人均有廢止住所之意思,故如執行名義寄存
送達期間,債務人均未再入境,可得確定債務
人實際上並未居住於戶籍登記地址,其對戶籍
登記地址為寄存送達即有未合,執行法院仍應
予以審認,以系爭執行名義未合法送達駁回強
制執行。
初步研討結果:問題:採甲說。
問題:採甲說。
四、審查意見:
問題:我國民法關於住所之設定,兼採主觀主義及
客觀主義之精神,如當事人主觀上有久住一
定地域之意思,客觀上亦有住於一定地域之
事實,該一定之地域即為其住所。而住所不
以戶籍登記為要件,倘有客觀之事證,足認
當事人已久無居住該原登記戶籍之地域,並
已變更意思以其他地域為住所者,即不得僅
憑原戶籍登記之資料,一律解為其住所;惟
倘無客觀之事證足認當事人已久無居住該原
登記戶籍之地域,並已變更意思以其他地域
為住所者,戶籍登記之處所,仍非不得資為
推定其住所之依據。故執行法院於債務人聲
明異議時,審查執行名義是否合法送達,仍
應本於上開原則依個案具體情形認定之。
問題:同問題結論。
五、研討結果:
23
本題經提案機關撤回。
六、相關法條:
戶籍法第 16 條。
戶籍法第 16 條:
遷出原鄉(鎮、市、區)三個月以上,應為遷出登記。但因服
兵役、國內就學或入矯正機關收容者,得不為遷出登記。
全戶遷徙時,矯正機關收容人應隨同遷徙。
出境 2 年以上,應為遷出登記。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適
用之:
一、因公派駐境外之人員及其眷屬。
二、隨我國籍遠洋漁船出海作業。
我國國民出境後,未持我國護照或入國證明文件入境者,
其入境之期間,仍列入出境 2 年應為遷出登記期間之計算。
七、參考資料:
資料 1
最高法院 81 年台抗字第 114 號判例:
強制執行應依執行名義為之,執行法院對於執行名義是否有
效成立,自應加以審查。未確定之支付命令,不備執行名義
之要件,其執行名義尚未成立,執行法院不得據以強制執行。
法院誤認未確定之裁判為確定,而依聲請付與確定證明書者,
不生該裁判已確定之效力。執行法院就該裁判已否確定,仍
得予以審查,不受該確定證明書之拘束。
資料 2
最高法院 100 年度台上字第 1373 號判決意旨:
民法第 20 條第 1 項之規定,依一定事實足認以久住之意思,
住於一定之地域者,即為設定其住所於該地。顯見我國民法
關於住所之設定,兼採主觀主義及客觀主義之精神,如當事
人主觀上有久住一定地域之意思,客觀上亦有住於一定地域
之事實,該一定之地域即為其住所。而住所雖不以戶籍登記
為要件,惟倘無客觀之事證足認當事人已久無居住該原登記
戶籍之地域,並已變更意思以其他地域為住所者,戶籍登記
之處所,仍非不得資為推定其住所之依據。
資料 3
最高法院 97 年度台抗字第 118 號裁判意旨:
依民法第 20 條第 1 項之規定,依一定事實足認以久住之意
思,住於一定之地域者,即為設定其住所於該地。顯見我國
民法關於住所之設定,兼採主觀主義及客觀主義之精神,必
須主觀上有久住一定地域之意思,客觀上有住於一定地域之
24
事實,該一定之地域始為住所,故住所並不以登記為要件,
戶籍登記之處所固得資為推定住所之依據,惟倘有客觀之事
證,足認當事人已久無居住該原登記戶籍之地域,並已變更
意思以其他地域為住所者,即不得僅憑原戶籍登記之資料,
一律解為其住所。

25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2 年法律座談會民執類提案
第6號
一、提案機關:臺灣屏東地方法院
二、法律問題:
甲持有乙於民國 98 年 3 月 7 日簽發、未載到期日、金
額新臺幣 100 萬元之本票一紙,於 101 年 3 月 5 日
向法院聲請裁定准許強制執行,法院於同年 4 月 1
日裁定准予強制執行,並依聲請對乙為公示送達。迨
101 年 8 月 12 日裁定確定後,甲即於同年 9 月 20 日
以上開確定裁定為執行名義,向法院聲請強制執行,
查封、拍賣乙所有之不動產。乙於強制執行程序終結前,
主張甲之票款請求權已因罹於 3 年時效而消滅,伊
得拒絕給付,依強制執行法第 14 條第 1 項、第 2 項規
定,提起債務人異議之訴,請求撤銷對其不動產所為
之強制執行程序,是否有理由?
三、討論意見:
甲說:肯定說。
按票據上之權利對匯票承兌人及本票發票人,
自到期日起算;見票即付之本票,自發票日起
算;3 年間不行使,因時效而消滅,票據法第
22 條第 1 項定有明文。又消滅時效,因請求而
中斷,民法第 129 條第 1 項第 1 款亦有明定。
此之「請求」,係指債權人於訴訟外,向債務人
表示行使債權之意思。請求無需何種方式。本票
執票人聲請裁定本票強制執行之行為,雖非起
訴,而屬非訟事件,惟係經由法院向本票債務
人表示行使本票債權之意思,自屬民法第 129
條第 1 項第 1 款之「請求」而發生中斷時效之
效果(最高法院 93 年度台上字第 2329 號判決
參照)。本件系爭本票發票日為 98 年 3 月 7
日,未載到期日,視為見票即付,而見票即付
之本票,其執票人對發票人之請求權時效,自
發票日起算 3 年,甲於 101 年 3 月 5 日向本
院聲請裁定准予就系爭本票強制執行,於聲請
當時,固屬已為請求,而中斷時效,惟甲於時
效因請求而中斷後,未於 6 個月內聲請強制
執行,依民法第 129 條第 2 項第 5 款、第 130
條規定,其時效視為不中斷,從而,乙以甲之
26
請求權已罹於消滅時效為由,提起本件債務人
異議之議,應認為有理由。
乙說:肯定說:
按民法第 129 條第 1 項第 1 款所稱之請求,
並無需何種之方式,祇債權人對債務人發表請
求履行債務之意思即為已足。又訴之撤回,祇
係原告於起訴後,表示不求法院判決之意思,
故訴經撤回者,仍不妨認請求權人於提出訴狀
於法院,並經送達之時,對義務人已為履行之
請求,使其得於法定期內另行起訴,而保持中
斷時效之效力(最高法院 51 年台上字第 3500
號判例參照)。聲請裁定本票准許強制執行,
並非起訴,無從適用民法第 129 條第 1 項第 3
款消滅時效因起訴而中斷之規定,依前揭判例
意旨,惟有於法院將本票准予強制執行之裁定
送達發票人時,方可認為執票人已對發票人為
履行之請求,而中斷時效。題示情形,本院係
於 101 年 4 月以後方將裁定送達於乙,此時
甲之請求權消滅時效早已完成,無從因請求而
中斷,從而,乙以甲之請求權已罹於消滅時效
為由,提起本件債務人異議之訴,即應認為有
理由。
丙說:否定說。
按時效因起訴不合法而受駁回之裁判,視為不
中斷者仍應視為請求權人於提出訴狀於法院並
經送達之時,已對義務人為履行之請求,於訴
訟繫屬中,其行使權利之狀態繼續,應解為請
求權人得自該訴訟確定翌日起 6 個月另行起
訴(最高法院 77 年度台上字第 2152 號裁判要
旨參照)。又本票執票人聲請裁定本票強制執
行之行為,雖非起訴,而屬非訟事件,惟係經
由法院向本票債務人表示行使本票債權之意思,
自屬民法第 129 條第 1 項第 1 款之「請求」而
發生中斷時效之效果。且執票人聲請裁定之後
其裁定之作成、送達及確定,並非執票人所得
掌控,而繫於不確定之因素,倘不將聲請後裁
定送達或確定前,解為發票人仍在繼續行使權
利之狀態,則在因故拖延逾 6 個月時,執票人
27
勢將無法及時聲請強制執行,以避免消滅時效
之完成,實難謂公平。準此,本件執票人甲既
係於 3 年時效完成前之 101 年 3 月 5 日聲請裁
定,且裁定係於 101 年 4 月以後方送達發票人
乙並確定,甲於 101 年 9 月 20 日聲請強制執
行猶在請求後 6 個月內,則其請求權自尚未因
罹於時效而消滅,乙提起本件債務人異議之訴,
非有理由。
初步研討結果:採丙說。
四、審查意見:
採乙說。
本票執票人向法院聲請裁定許可對發票人強制執行,
屬非訟事件,係經由法院向本票債務人表示行使本票
債權之意思,自屬民法第 129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所
稱之「請求」,應於該裁定送達於債務人時發生中斷時
效之效果。本件法院何時將本票裁定送達乙,題意未
明,惟自 98 年 3 月 7 日發票日至法院 101 年 4 月 1 日
裁定時已逾 3 年,甲對乙之票款請求權已罹於消滅時
效,故乙據此提起債務人異議之訴為有理由。
五、研討結果:
審查意見第 1 段「採乙說」等字刪除。
增列丁說:
本件本票發票日為 98 年 3 月 7 日,至法院 101 年 4
月 1 日裁定時已逾 3 年,甲對乙之票款請求權已罹
於消滅時效,故乙據此提起債務人異議之訴為有理
由。
多數採修正後之審查意見(實到 64 人,採甲說 0
票,採乙說 0 票,採丙說 0 票,採丁說 10 票,採
修正後之審查意見 54 票)。
六、相關法條:
民法第 129 條、票據法第 22 條、強制執行法第 14 條。
票據法第 22 條:
票據上之權利,對匯票承兌人及本票發票人,自到期日起算;
見票即付之本票,自發票日起算;3 年間不行使,因時效而
消滅。對支票發票人自發票日起算,1 年間不行使,因時效
而消滅。

28
匯票、本票之執票人,對前手之追索權,自作成拒絕證書日
起算,1 年間不行使,因時效而消滅。支票之執票人,對前
手之追索權,4 個月間不行使,因時效而消滅。其免除作成
拒絕證書者,匯票、本票自到期日起算;支票自提示日起算。
匯票、本票之背書人,對於前手之追索權,自為清償之日或
被訴之日起算,6 個月間不行使,因時效而消滅。支票之背
書人,對前手之追索權,2 個月間不行使,因時效而消滅。
票據上之債權,雖依本法因時效或手續之欠缺而消滅,執票
人對於發票人或承兌人,於其所受利益之限度,得請求償還。
強制執行法第 14 條:
執行名義成立後,如有消滅或妨礙債權人請求之事由發生,
債務人得於強制執行程序終結前,向執行法院對債權人提起
異議之訴。如以裁判為執行名義時,其為異議原因之事實發
生在前訴訟言詞辯論終結後者,亦得主張之。
執行名義無確定判決同一之效力者,於執行名義成立前,如
有債權不成立或消滅或妨礙債權人請求之事由發生,債務人
亦得於強制執行程序終結前提起異議之訴。
依前 2 項規定起訴,如有多數得主張之異議原因事實,應一
併主張之。其未一併主張者,不得再行提起異議之訴
七、參考資料:
資料 1
最高法院 93 年度台上字第 2329 號判決要旨:
消滅時效,因請求而中斷,民法第 129 條第 1 項第 1 款亦有
明定。此之「請求」,係指債權人於訴訟外,向債務人表示行
使債權之意思。請求無需何種方式。本票執票人聲請裁定本
票強制執行之行為,雖非起訴,而屬非訟事件,惟係經由法
院向本票債務人表示行使本票債權之意思,自屬民法第 129
條第 1 項第 1 款之「請求」而發生中斷時效之效果。
資料 2
最高法院 51 年台上字第 3500 號民事判例要旨:
民法第 129 條第 1 項第 1 款所稱之請求,並無需何種之方式,
衹債權人對債務人發表請求履行債務之意思即為已足。又訴
之撤回,衹係原告於起訴後,表示不求法院判決之意思,故
訴經撤回者,仍不妨認請求權人於提出訴狀於法院,並經送
達之時,對義務人已為履行之請求,使其得於法定期內另行
起訴,而保持中斷時效之效力。
資料 3
最高法院 77 年度台上字第 2152 號民事裁判要旨:
29
時效因起訴不合法而受駁回之裁判,視為不中斷者,仍應視
為請求權人於提出訴狀於法院並經送達之時,已對義務人為
履行之請求,於訴訟繫屬中,其行使權利之狀態繼續,應解
為請求權人得自該訴訟確定翌日起 6 個月內另行起訴。
資料 4
臺灣南投地方法院 96 年度訴字第 336 號判決要旨:
聲請本票裁定之行為,應屬民法第 129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
之請求,而生中斷時效之效果。聲請本票裁定既屬民法第
129 條第 1 項第 1 款之請求,則依同法第 130 條規定,被告
於取得本票裁定後,若於 6 個月內不開始強制執行,或不聲
請強制執行,其時效視為不中斷。惟聲請本票裁定而發生時
效中斷之起點應自何時起算,則有不同見解,有認應自法院
准許本票強制執行之裁定日起算,有認為持本票裁定聲請強
制執行時,須同時附上確定證明,因此應自本票裁定確定時
起算。

30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2 年法律座談會民執類提案
第7號
一、提案機關: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二、法律問題:
債權人甲於民國 95 年間已取得對被繼承人乙之債權
100 萬元執行名義。而被繼承人乙於 99 年去世後,其
繼承人丙已向法院陳報遺產清冊,其上記載有現金
50 萬元。嗣後債權人甲查無被繼承人乙名義之存款帳
戶,遂持原執行名義逕向法院聲請向繼承人丙之郵局
帳戶扣押,並扣得存款 45 萬元,惟繼承人丙聲明異
議,主張該存款皆非繼承遺產,請求撤銷執行命令,
然經債權人甲否認,堅持指封執行,執行法院經形式
調查開戶及出入金等資料,仍無法認定上開存款係屬
繼承遺產,問執行法院應如何處理?
三、討論意見:
甲說:駁回丙之聲明異議,諭知提起異議之訴。
依民法第 1148 條第 2 項及第 1153 條第 1 項規
定及繼承人丙所提出於法院之遺產清冊,繼承
人丙確應於繼承遺產現金 50 萬元範圍內,對
被繼承人之債權人負清償之責。
又依最高法院 75 年度第 4 次民事庭會議決議:
「按為限定繼承之繼承人,就被繼承人之債務
惟負以遺產為限度之物的有限責任。故就被繼
承人之債務為執行時,限定繼承人僅就遺產之
執行居於債務人之地位,如債權人就限定繼承
人之固有財產聲請強制執行,應認限定繼承人
為強制執行法第 15 條之第三人,得提起第三
人異議之訴,請求撤銷強制執行程序。」當事人
間既對於所扣押之郵局存款是否即為遺產有爭
執,執行法院從形式上調查仍無法確認,此實
體事項即非聲明異議所得解決,則應駁回繼承
人丙之聲明異議,諭知提起異議之訴解決。
乙說:駁回債權人甲對該存款之強制執行聲請。
於新法施行後,於第 1148 條第 2 項、第 1153
條第 1 項規定具有法定免責之性質,繼承人負
有限責任為原則,繼承人預以其固有財產清償
之情形為例外,故縱然繼承人未為有限責任之
抗辯,執行法院仍應為執行標的是否為責任財
31
產之調查。
再以民事強制執行原則採當事人進行主義,其
開始及執行之標的物均本於債權人之聲請為之
債權人有查報及證明係責任財產之義務,此觀
諸強制執行法第 5 條第 2 項、第 19 條第 1 項
及第 28 條之 1 意旨自明。如債權人無法證明且
執行法院形式審查仍難確認所查報財產為債務
人責任財產,即應撤銷查封,命債權人另為查
報其他財產。本件執行標的既不存在繼承遺產
外觀,債權人又無法釋明舉證,如採甲說結論
形式上即等同執行法院採信債權人說詞,認定
繼承人丙名義下之郵局存款為繼承遺產,似不
符債權人應負舉證執行標的為債務人責任財產
之義務及執行法院應調查執行標的為債務人之
責任財產之形式外觀審查義務。
末以繼承人處分遺產,損害被繼承人之債權人
之利益,違反民法第 1157 條至第 1160 條有關
遺產清算程序之規定,其責任依民法第 1161
條第 1 項:「繼承人違反第 1157 條至第 1160
條之規定,致被繼承人之債權受有損害者,應
負賠償責任。」之規定辦理,亦即另由債權人依
民法第 1161 條規定向法院起訴,請繼承人負
賠償責任,確定其應負擔賠償數額。如任由債
權人逕持原執行名義對繼承人之固有財產強制
執行,似有不妥。故繼承人丙雖曾自被繼承人
乙處繼承現金 50 萬元。惟債權人甲無法證明所
聲請扣押繼承人丙名義之郵局帳戶之存款即為
遺產,且又經繼承人丙聲明異議否認,即應駁
回債權人之聲請。
初步研討結果:採乙說。
四、審查意見:
民法第 1148 條第 2 項規定:「繼承人對被繼承人之債
務,以因繼承所得遺產為限,負清償責任。」本題繼承
人丙繼承被繼承人乙之遺產現金 50 萬元,則依上開
規定,其對於乙之債務,應於 50 萬元內負清償之責。
系爭 45 萬元存款之名義人雖為丙,惟金錢係代替物,
故乙之債權人甲可對系爭 45 萬元存款聲請強制執 行
丙聲明異議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32
五、研討結果:
多數採審查意見(實到 63 人,採甲說 0 票,採乙說 8
票,採審查意見 45 票)。
六、相關法條:
民法第 1148 條第 2 項、第 1153 條第 1 項、第 1161 條第 1 項,
強制執行法第 15 條、第 17 條、第 19 條、第 20 條、第 28 條之
1。
七、參考資料:
資料 1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1 年法律座談會民事類提案第
10 號:
法律問題:
民法第 1148 條第 2 項規定:「繼承人對於被繼承人之債務,
以因繼承所得遺產為限,負清償責任。」即繼承人對於被繼
承人債務之有限(或限定)責任,其性質究為抗辯權或法定
免責?債權人甲依督促程序聲請對債務人乙(於民國 100 年
6 月 1 日死亡)之繼承人丙、丁(均未拋棄繼承權)發支付
命令,請求丙、丁連帶清償被繼承人乙逾期未清償之借款新
臺幣 100 萬元,如應准許,法院支付命令主文應否附以保留
支付(即應於繼承遺產之範圍內為清償)之諭知?
討論意見:
甲說:否定說-抗辯權說。
民法第 1148 條第 2 項規定僅具抗辯權性質,故繼承
人於被繼承人之債權人訴請繼承人清償債務之訴訟中
主張有限責任之抗辯時,法院於命繼承人就債權之金
額為清償之同時,應賦予於遺產之限度內為清償之保
留支付判決;如不提出抗辯,法院則應為無保留支付
之判決(林秀雄教授,《評析 2009 年繼承之修正》,
月旦法學雜誌,171 期,頁 71;繼承法講義,頁 148
至 149,98 年 10 月四版參照)。依抗辯權說,因
在非訟性質之督促程序中繼承人無從提出此項有限責
任之抗辯,故法院支付命令主文自應為無保留支付之
諭知。
乙說:肯定說-法定免責說。
民法第 1148 條第 2 項規定具有法定免責之性質,因

承人依法當然為限定責任,故應不待繼承人為抗辯,
法院雖仍應判命繼承人就債權之全額為清償,但應另
33
附以保留的支付之判決(於遺產限度內為清償之保留
的判決)。(陳棋炎、黃宗樂、郭振恭教授合著,《民法
繼承新論》,頁 189,98 年 9 月修訂五版參照)。在舊
法時期,係採概括繼承為原則,限定繼承為例外,故
限定繼承人於遭受被繼承人之債權人訴請清償債務時,
若不抗辯其係已因限定繼承,僅負有限責任,法院無
從知悉,故法院自應為無保留支付之判決;於新法施
行後,於第 1148 條第 2 項、第 1153 條第 1 項已規定繼
承人負有限責任為原則,繼承人預以其固有財產清償
之情形為例外,故縱然繼承人未為有限責任之抗辯,
法院雖仍應命繼承人就債權之全額為清償,但應另附
以保留的支付之判決(於遺產限度內為清償之保留的
判決)。是依法定免責說,不待繼承人為抗辯,法院
支付命令雖仍應判命繼承人就債權之全額為清償,但
應另附以保留支付(即應於繼承遺產限度之範圍內為
清償)之諭知,仍得沿用舊法時諭知主文之方式(最
高法院邱瑞祥法官,《以繼承所得遺產清償責任之研
究》,司法研究年報第 27 輯〈民事類〉第 1 篇,頁
25 參照)。
初步研討結果:擬採乙說。
審查意見:採乙說。
研討結果:
法律問題倒數第 2 行末段修正為「應否就該借款附以保留
支付…」。
照審查意見通過。
資料 2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1 年法律座談會民執類提案第 22
號:
法律問題:
甲於民法繼承編修正後死亡,死亡時留有 A 土地一筆,其普
通債權人乙持對甲之執行名義對唯一繼承人丙聲請就 A 土地
強制執行查封、拍賣,經代辦繼承登記為丙所有後繼續拍賣
程序,拍定前地方稅務局就丙所欠之使用牌照稅聲請參與分
配,拍定後乙之債權是否優先於地方稅務局之牌照稅受分配?
討論意見:
甲說:肯定說。
按「繼承人違反(民法)第 1158 條至第 1160 條之規
定,致被繼承人之債權人受有損害者,應負賠償之
34
責。」 、「繼承人違反(同法)第 1162 條之 1 規定者,
被繼承人之債權人得就應受清償而未受償之部分,對
該繼承人行使權利。繼承人對於前項債權人應受清償
而未受償部分之清償責任,不以所得遺產為限。但繼
承人為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不在此限。
繼承人違反第 1162 條之 1 規定,致被繼承人之債權
人受有損害者,亦應負賠償之責。」民法第 1161 條第
1 項、第 1162 條之 2 第 1 至 3 項定有明文。依此規定
可知,繼承人負有清算遺產並將遺產清償被繼承人債
務之義務,若有違反致被繼承人之債權人受損害時,
須負賠償之責。本例如認繼承人丙個人之稅捐債務,
得先於被繼承人之普通債權人就遺產取償,則在剩餘
遺產數額不足清償被繼承人之債務時,繼承人丙可能
負有以其固有財產,對乙負損害賠償之責,顯與新修
正民法繼承編之限定責任之意旨有違,而破壞有限責
任之規定。
執行法院對於債務人責任財產之範圍應為審酌,依民
法第 1160 條規定「繼承人非依前條規定償還債務後,
不得對受遺贈人交付遺贈。」是繼承人就繼承遺產於清
償債務,交付遺贈後所餘財產,始為其責任財產。本
題例乙是依法將執行標的物 A 地代辦繼承登記為丙所
有始得繼續執行程序,其性質仍屬甲之遺產,非丙之
固有財產,應認被繼承人之債權人乙得先於地方稅務
局之牌照稅,就 A 地之拍定價金取償。
乙說:否定說。
按稅捐之徵收,優先於普通債權,稅捐稽徵法第 6 條
定有明文。此規定未對稅捐債權優先受償之標的物予
以限制,是執行法院無須分別被繼承人之財產是否因
繼承而取得,亦無須審酌繼承人是否已依新修正之繼
承編規定對被繼承人之債權人為公平清償,及其清償
後之責任財產範圍為何。
本件 A 土地於代辦繼承登記後已屬繼承人丙之個人財
產,應為丙之全體債權人之債權之總擔保。乙之債權
及稅捐債權均係丙之債權,稅捐債權自應優先於乙之
普通債權受償。
初步研討結果:採甲說。
審查意見:採甲說。
研討結果:照審查意見通過。
35
資料 3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93 年訴第 1578 號判決要旨:
按最高法院 75 年度第 4 次民事庭會議決議(二):「按為限
定繼承之繼承人,就被繼承人之債務,惟負以遺產為限度之
物的有限責任。故就被繼承人之債務為執行時,限定繼承人
僅就遺產之執行居於債務人之地位,如債權人就限定繼承人
之固有財產聲請強制執行,應認限定繼承人為強制執行法第
15 條之第三人,得提起第三人異議之訴,請求撤銷強制執
行程
序。」等語。本件系爭不動產為原告以買賣為由取得之固有財
產,而非OO氏之遺產;另被告於 88 年間,以原告為債務
人向本院聲請核發確定之支付命令訴訟標的,為借貸(按即
OO氏向被告借貸系爭借款債務)及繼承(按即原告繼承O
O氏之債務)之法律關係,是以上開確定支付命令,顯非單
純之借貸法律關係。換言之,該支付命令之當事人,固分別
為本件之兩造,然該債務之本質,仍為繼承債務。今原告既
已為限定繼承,自仍須以遺產為限,負物之有限責任(民法
第 1154 條參照),是揆諸前開說明,原告自得於執行程序
中,主張第三人異議之訴,以強制執行之標的物,限於OO
氏之遺產,而不及於原告之固有財產即系爭不動產為由,主
張撤銷該系爭不動產之執行,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36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2 年法律座談會民執類提案
第8號
一、提案機關:臺灣花蓮地方法院
二、法律問題:
抵押權人乙聲請拍賣債務人甲之不動產,執行標的土
地為甲繼承丙而來,因丙違反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第
28 條規定違法轉讓,經縣政府於民國 48 年撤銷放領,
但未合法通知甲,亦未塗銷所有權登記。執行法院依
土地登記謄本認定土地為債務人甲所有拍賣後由丁拍
定,並已核發權利移轉證書。嗣縣政府來函表示,依
行政院秘書處(46)台內字第 3085 號函及司法院解
釋院解字第 3443 號解釋稱「法院拍賣之土地,經行政
官署收回承領之耕地,耕地之所有權即生移轉予國家
之效力」,請地政機關塗銷債務人甲之所有權登記,
回復為中華民國管理機關財政部國有財產署所有,並
請執行法院撤銷承領耕地所為之查封,撤銷強制執行
程序。則執行法院應否撤銷拍定?
三、討論意見:
甲說:肯定說。
依行政院秘書處(46)台內字第 3085 號函及
司法院解釋院解字第 3443 號解釋,承領人承
領之耕地,雖未繳清地價,仍不失為財產權之
一種,自可作查封之標的物,惟拍賣乃為強制
移轉物權之行為,與查封其權利者有別, 依
照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第 28 條第 1 項前段規
定:「承領人承領之耕地,在地價未繳清前,
不得移轉。」此種法律禁止移轉之物,法院即不
得予以拍賣。至該項查封登記,僅在防止耕地
承領人對於其耕地權利所為之處分加以限制,
而與行政官署依其行政權之作用收回該項承領
之耕地另行放領,並無妨礙,故承領人如確有
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第 30 條所列各款情事之
一者,行政官署自得收回承領耕地,並不因該
耕地業經法院執行查封而排斥上開強制規定之
適用。且一經行政官署依其行政權之作用收回
承領之耕地,該項承領耕地之所有權即生移轉
之效力,為行政處分行為之行政官署僅須將該
項事由通知執行法院,依照強制執行法第 17
37
條規定,執行法院即應依職權撤銷其就該項承
領耕地所為之查封,而不必以裁定行之。本件
既經收回承領,縱使漏未回復登記,仍為國家
所有,執行法院即不得予以拍賣,應撤銷拍定。
乙說:否定說。
按我國土地法採權利登記制,土地登記後有公
示力、公信力及權利推定力,民法第 758 條、新
修正民法第 759 條之 1、土地法第 43 條等規定
有明文。最高法院 33 年上字第 5909 號、50 年台
上字第 96 號判例、96 年度台上字第 1727 號、96
年度台上字第 2871 號、99 年度台上字第 592 號
判決亦可參照,是信賴土地登記者,均應受保
護,於真正權利人取得確定回復所有權判決前
登記之抵押人及拍定人信賴土地登記而為財產
上交易者,均應受保護。本件拍賣標的依行政
院秘書處(46)台內字第 3085 號函文解釋為
係因法律上禁止移轉,為不融通物。不融通物
例如毒品、色情書刊等,該等法律上禁止移轉
規範目的在保障流通結果將危害公共安全,惟
本件依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第 28 條第 1 項前
段 :「耕地承領人,依本條例承領之耕地,在
地價稅未繳清以前,不得移轉。」此規定規範目
的保障之法益為稅捐徵收與國家財產之所有權
此與第三人信賴登記而取得所有權、交易安全
相較,並不能認為國家之所有權較私人所有權
及交易安全更值得保障,第三人信賴土地登記
更值得保護。縣政府引用行政院秘書處(46)
台內字第 3085 號函,請求塗銷拍定人登記回
復所有權為國家所有,乃因行政機關基於行政
一體,上下服從關係,應受上級機關解釋之拘
束,惟司法機關不必受拘束,仍應基於公益依
法合理解釋。
初步研討結果:採乙說。
四、審查意見:
執行程序於核發權利移轉證書後即已終結,執行程序
並無違法,不得撤銷。若縣政府主張其有所有權,應
另行以其他訴訟解決。
五、研討結果:
38
參酌司法院院字第 578 號、第 1370 號解釋、最高法院
30 年上字第 2203 號及 62 年台再字第 100 號判例要旨,
本件執行程序並無違法,不得撤銷。若縣政府主張其
有所有權,應另行以其他訴訟解決。
六、相關法條:
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第 28 條、第 30 條,民法第 758 條、第
759 條之 1,土地法第 43 條。
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第 28 條:
耕地承領人依本條例承領之耕地,在地價未繳清前不得移轉。
地價繳清以後如有移轉,其承受人以能自耕或供工業用或供
建築用者為限。
違反前項規定者,其耕地所有權之移轉無效。
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第 30 條:
耕地承領人如有左列各款情事之一者,除由政府收回其承領
耕地外,其所繳地價不予發還:
一 冒名頂替矇請承領者。
二 承領後將承領耕地出租者。
三 承領後欠繳耕地價逾期 4 月者。
土地法第 43 條:
依本法所為之登記,有絕對效力。
七、參考資料:
資料 1
行政院秘書處(46)台內字第 3085 號函要旨:
查承領人承領之耕地,雖未繳清地價,仍不失為財產權之一
種,自可作查封之標的物,惟拍賣乃為強制移轉物權之行為,
與查封其權利者有別,依照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第 28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承領人承領之耕地,在地價未繳清前,不
得移轉』,此種法律禁止移轉之物,法院即不得予以拍賣。
至該項查封登記,僅在防止耕地承領人對於其耕地權利所為
之處分加以限制,而與行政官署依其行政權之作用收回該項
承領之耕地另行放領,並無妨礙,故承領人如確有實施耕者
有其田條例第 30 條所列各款情事之一者,行政官署自得收
回承領耕地,並不因該耕地業經法院執行查封而排斥上開強
制規定之適用。且一經行政官署依其行政權之作用收回承領
之耕地,該項承領耕地之所有權即生移轉之效力,為行政處
分行為之行政官署僅須將該項事由通知執行法院,依照強制
執行法第十七條規定,執行法院即應依職權撤銷其就該項承
領耕地所為之查封,而不必以裁定行之(參照司法院院解字
39
第 3443 號解釋) 。
資料 2
司法院院解字第 3443 號要旨:
民國 36 年 4 月 12 日司法院訓令廣東高等法院據廣東廣州地
方法院本年 2 月 17 日代電為強制執行法第 17 條適用疑義電
請解釋示遵等情據此業經本院統一解釋法令會議議決強制執
行法第 17 條所定之撤銷執行處分應由執行法院依職權解除
其執行處分不必以裁定行之合行令仰轉飭知照此令附廣東廣
州地方法院原代電南京司法院院長居鈞鑒。竊查強制執行法
第 17 條所載「執行處如發見債權人查報之財產確非債務人所
有者應命債權人另行查報於強制執行開始後始發見者應由執
行法院撤銷其執行處分」關於執行法院撤銷其執行處分時應
依聲請或以職權及應否以裁定行之未有明文規定不無疑義理
合電請解釋示遵廣東廣州地方法院院長霍維四丑(篠)民執。
資料 3
最高法院 33 年上字第 5909 號判例:
土地法第 36 條所謂登記有絕對效力,依司法院院字第 1919
號解釋,係為保護第三人起見,將登記事項賦予絕對真實之
公信力。故第三人信賴登記而取得土地權利時,真正權利人
固不得對之主張其權利,若土地權利名義人並非此種第三人,
而其登記原因係無效或經撤銷者,真正權利人不提起塗銷登
記之訴而對之提起確認之訴,主張其所有權之存在自無不可。
資料 4
最高法院 50 年台上字第 96 號判例要旨:
依土地法所為之登記有絕對真實之公信力,縱使債務人之處
分有無效之原因,在債權人未提起塗銷登記之訴,並得有勝
訴之確定判決以前,其登記不失其效力。債權人殊難以該不
動產之登記在實施查封以後為無效,認定第三人尚未取得所
有權,並無足以排除強制執行之權,而主張第三人執行異議
之訴為無理由。
資料 5
最高法院 96 年度台上字第 1727 號判決要旨:
按不動產物權,依法律行為而取得設定、喪失、及變更者,
非經登記,不生效力,民法第 758 條定有明文,地政機關因
權利人及義務人申請,所為土地權利變更登記之行政處分,
性質上為形成處分,一經登記完成,不動產物權即生變動之
效力,縱地政機關所為土地權利變更登記之行政處分有所瑕
疵,於該行政處分生效後,在未經依法撤銷或廢止前,其效
40
力自仍繼續存在。
資料 6
最高法院 96 年度台上字第 2871 號判決要旨:
按土地法第 43 條規定:「依本法所為之登記,有絕對效
力。」,係為保護第三人起見,將登記事項賦予絕對真實之
公信力,並非於保護交易安全之必要限度以外,剝奪真正權
利人之權利。查本件兩造因不動產借名契約爭訟,於當事人
彼此間,並無第三人因信賴登記而交易取得不動產之情形,
自不得以土地法第 43 條規定逕認出名者係該借名不動產之
真正權利人。
資料 7
最高法院 99 年度台上字第 592 號判決要旨:
按不動產登記係由國家機關作成,其真實之外觀強度極高,
本應確保其登記之公示性,將登記事項賦予絕對真實之公信
力(98 年 1 月 23 日修正公布同年 7 月 23 日施行之民法第
759 條之 1 第 1 項,已增訂「不動產物權經登記者,推定登記
權利人適法有此權利」之保障明文)。如第三人因信賴登記
而取得土地權利時,通常可認信賴者不知其為不實,此項善
意取得即應受推定,此乃土地法第 43 條規定「依本法所為之
登記有絕對效力」之所由設,是以主張非善意者,自應就此
事實負其舉證責任。
資料 8
司法院院字第 578 號解釋:
強制執行中拍賣之不動產為第三人所有者。其拍賣為無效。
所有權人於執行終結後。亦得提起回復所有權之訴。請求返還
法院判令返還時。原發管業證書當然失其效力。法院自可命
其繳銷。
資料 9
司法院院字第 1370 號解釋:
拍定之不動產。因執行異議之訴之結果。應歸屬於第三人。
不問第三人聲明異議時曾否聲請停止查封拍賣。亦不問法院
就其聲請曾否准許。當然失拍定之效力。應將不動產返還於
第三人。執行法院所發給之權利移轉證書。可由執行法院依
該判決之結果。逕予撤銷。拍定人若因之而受有損害。應由請
求查封人負賠債之責。(參照院字第 578 號解釋)。
資料 10
最高法院 30 年上字第 2203 號判例要旨:

41
強制執行中拍賣之不動產為第三人所有者,其拍賣為無效。
所有權人於執行終結後,亦得提起回復所有權之訴請求返還,
法院判令返還時,原發管業證書當然失其效力,法院自得命
其繳銷,業經司法院院字第 578 號解釋在案。至強制執行法
第 98 條規定拍賣之不動產,買受人自領得執行法院所發給
權利移轉證書之日起,取得該不動產所有權,係指拍賣之不
動產本得為強制執行之標的物者而言,若不動產屬於第三人
所有,而不應為強制執行之標的物者,即應依上開解釋辦理。
資料 11
最高法院 62 年台再字第 100 號判例要旨:
司法院院字第 578 號解釋,係指強制執行中拍賣之不動產為
第三人所有者,其拍賣為無效,原所有權人於執行終結後,
仍得另行提起回復所有權之訴,並非謂於執行程序終結後仍
可提起第三人異議之訴。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2 年法律座談會民執類提案


第9號
一、提案機關: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二、法律問題:
債權人甲持有對於債務人乙新臺幣(下同)100 萬元
之執行名義:
問題:甲就 10 萬元債權部分聲請執行乙之財產,
並繳納執行費 800 元,執行完畢後,甲於
「同案」另繳納執行費 200 元後,就「全部債
權」聲請核發債權憑證,執行法院是否應予
准許?
問題:甲就 10 萬元債權部分聲請執行乙之財產,
並繳納執行費 800 元,執行法院於執行完畢
後,核發債權憑證予甲,並註記「本件債權
人甲僅對於 10 萬元債權部分聲請執行,且
已繳納執行費 800 元」,嗣後,甲於「另案」
主張乙現無財產可供執行,並另行繳納執行
費 200 元後,聲請就「全部債權」核發債權憑
證,執行法院應如何處理?
問題:若甲就乙所有之不動產A地設有 120 萬元之
抵押權,此時,甲持上開執行名義、抵押權
42
設定契約書、他項權利證明書,就 4,999 元
債權部分聲請執行A地,且依強制執行法第
28 條之 2 第 1 項前段規定,主張執行金額未
達 5,000 元毋庸繳納執行費,並主張執行法
院於拍定後,應依強制執行法第 34 條第 3
項規定,將其餘抵押債權列入分配,其執行
費於執行所得金額扣繳之,執行法院應如何
處理?
三、討論意見:
問題:
甲說:否定說。
強制執行法第 28 條之 3 第 1 項適用之要件係
債權人依強制執行法第 27 條第 2 項規定,聲
請逕行核發債權憑證,亦即,債權人於聲請執
行時,即應陳明債務人現無財產可供執行,方
符合本條要件,依題旨所示,甲於聲請執行時
並未陳明債務人現無財產可供執行,自不適用
該規定,此時,執行法院應以裁定駁回債權人
此部分之聲請,並僅就甲聲請執行 10 萬元部
分核發債權憑證。
乙說:肯定說。
按債權人聲請執行,依強制執行法第 27 條第 2
項規定,聲請逕行核發債權憑證者,徵收執行
費新臺幣 1,000 元,強制執行法第 28 條之 3
第 1 項定有明文,本題甲雖非於聲請強制執行
時,即陳明債務人現無財產可供執行,惟其既
已繳足執行費 1,000 元,執行法院自應准許其
聲請,以免其需另案聲請執行換發債權憑證,
方符便民之旨。
丙說:執行法院應命債權人補繳執行費 7,000 元。
如債務人現無財產可供執行,債權人為免其債
權罹於消滅時效,而聲請執行並請求逕予發給
憑證者,執行法院雖不必進行一般執行程序,
惟仍須核發憑證,是仍應徵收執行費,為減輕
債權人預納執行費之負擔,增訂此類事件徵收
執行費 1,000 元。債權人持第 1 項憑證聲請執
行,執行法院依第 27 條第 2 項規定逕行發給
憑證者,因未實際執行債務人之財產,且債權
43
人已依第 1 項規定繳納執行費,增訂免徵執行
費。本條立法理由二前段、三可資參照。據此,
本條之立法目的係為減輕僅為免其債權罹於消
滅時效,而「未實際執行債務人之財產」之債權
人之負擔,故若已實際執行債務人之財產之債
權,即無本條第 1 項、第 2 項之適用,而應適
用同法第 28 條之 2 規定計徵執行費。
於題示情形,本件債權人既已實際執行債務人
之財產,其債權自無本條第 1 項、第 2 項規定
之適用,而應就其聲請執行之債權額命補繳執
行費,本件債權人應繳納之執行費為 8,000 元,
扣除已繳納之執行費 1,000 元,尚應命補繳執
行費 7,000 元,待債權人補繳後,方可就全部
債權核發債權憑證。
問題:
甲說:執行法院應命債權人補繳執行費 800 元。
強制執行法第 28 條之 3 第 1 項之立法理由為:
「如債務人現無財產可供執行,債權人為免其
債權罹於消滅時效,而聲請執行並請求逕予發
給憑證者,執行法院雖不必進行一般執行程序
惟仍須核發憑證,是仍應徵收執行費,為減輕
債權人預納執行費之負擔,增訂此類事件徵收
執行費 1,000 元。」甲於前案聲請執行時,執行
法院已進行一般執行程序,若債權人於嗣後僅
補繳執行費 200 元,即可依本條規定聲請核發
債權憑證,與上開規定立法意旨即不相符。
故此時,應將債權人之債權區分為「已實際進行
一般執行程序之債權」、「未進行一般執行程序
之債權」分別徵收執行費,甲於後案既係就「已
實際進行一般執行程序之債權」與「未進行一般
執行程序之債權」一併聲請核發債權憑證,自
應就「未進行一般執行程序之債權」另徵執行費
1,000 元,扣除已繳納之 200 元後,補徵執行
費 800 元。
乙說:執行法院應依聲請換發全部債權之債權憑證。
甲於本案既已陳明債務人現無財產可供執行,
並聲請就全部債權核發債權憑證,即已符合強
制執行法第 28 條之 3 第 1 項規定,執行法院
44
應依聲請換發全部債權之債權憑證。
丙說:執行法院應命債權人補繳執行費 7,000 元。
如債務人現無財產可供執行,債權人為免其債
權罹於消滅時效,而聲請執行並請求逕予發給
憑證者,執行法院雖不必進行一般執行程序,
惟仍須核發憑證,是仍應徵收執行費,為減輕
債權人預納執行費之負擔,增訂此類事件徵收
執行費 1,000 元。債權人持第 1 項憑證聲請執
行,執行法院依第 27 條第 2 項規定逕行發給
憑證者,因未實際執行債務人之財產,且債權
人已依第 1 項規定繳納執行費,增訂免徵執行
費。本條立法理由二前段、三可資參照。據此,
本條之立法目的係為減輕僅為免其債權罹於消
滅時效,而「未實際執行債務人之財產」之債權
人之負擔,故若已實際執行債務人之財產之債
權,即無本條第 1 項、第 2 項之適用。
於題示情形,本件債權人既已實際執行債務人
之財產,其債權自無本條第 1 項、第 2 項規定
之適用,而應就其聲請執行之債權額命補繳執
行費,本件債權人應繳納之執行費為 8,000 元,
扣除已繳納之執行費 1,000 元,尚應命補繳執
行費 7,000 元,待債權人補繳後,方可就全部
債權核發債權憑證。
問題:
甲說:執行法院應依聲請執行,並於拍定後,將其餘
抵押債權列入分配,其執行費於執行所得金額
扣繳之。
依強制執行法第 28 條之 2 第 1 項規定,執行
標的金額未滿 5,000 元者,免徵執行費,甲聲
請執行之金額為 4,999 元,自免徵執行費,執
行法院應依聲請執行。
依強制執行法第 34 條第 3 項規定,執行法院既
已於甲之陳報知悉尚有抵押債權未聲請執行、
參與分配,於拍定後自應依上開規定列入分配
就應徵之執行費,於執行所得扣繳之。
乙說:執行法院應命甲足額繳納執行費,若未補繳,
以裁定駁回之。
按權利之行使,不得違反公共利益,且應依誠
45
實及信用方法,民法第 148 條第 1 項前段、第 2
項定有明文,本件甲為如題旨所示之聲請,係
屬違反強制執行法第 28 條之 2 第 1 項規定之
脫法行為,已違反上開原則,故應命其補繳足
額之執行費,若未補繳,即應裁定駁回之,否
則無異助長債權人之脫法行為,致損害其他債
權人公平使用司法資源之機會。
初步研討結果:問題:採丙說。
問題:採丙說。
問題:採乙說。
四、審查意見:
問題:
丙說補充理由如下:
甲就 10 萬元債權部分,繳納執行費 800 元,聲請
強制執行乙之財產,即非依第 27 條聲請逕行發憑
證,則甲於 10 萬元部分執行完畢後,另主張繳納
執行費 200 元,聲請發給全部債權(100 萬元)之憑
證,不應准許。而甲全部債權為 100 萬元,應繳執
行費 8000 元,甲已繳 1000 元,則執行法院得命補
執行費差額 7000 元後,核發全部債權 100 萬元之
憑證。
增列丁說:
丁說:債權人再繳納 800 元後即可核發憑證。
丙說(含補充理由)6 票、丁說 5 票。
問題:甲就債權 10 萬元部分已經執行並核發憑證。
甲另案聲請就全部債權 100 萬元核發憑證,
其真意應係就已發憑證 10 萬元部分,聲請
執行,並逕換發憑證,該部分免徵執行費;
就其餘 90 萬元部分聲請逕發給憑證,依強
制執行法第 28 條之 3 規定,應繳納執行費
1000 元,扣除已繳 200 元,甲應補繳 800 元。
採甲說。
問題:強制執行法第 34 條第 2 項、第 3 項規定,執
行抵押物時,其抵押權均應聲明參與分配。
本題甲對乙之債權為 100 萬元,並對乙有
120 萬元之抵押權,甲聲請對抵押物強制執
行,依上開規定,其抵押債權即應聲明參與
分配,甲雖僅主張就 4999 元債權聲請強制
46
執行,顯係為規避強制執行法第 28 條之 2
後段規定應繳納之執行費。
採乙說。
五、研討結果:
問題  :多數採含補充理由之丙說( 實到 62 人,採
含補充理由之丙說 45 票,採丁說 8 票)。
問題均照審查意見通過。
六、相關法條:
強制執行法第 28 條之 3、第 28 條之 2、第 34 條第 2 項。
強制執行法第 28 條之 3:
債權人聲請執行,依第 27 條第 2 項逕行發給憑證者,徵收

行費新臺幣 1 千元。但依前條第一項規定計算應徵收之執行
費低於新臺幣 1 千元者,依該規定計算徵收之。
債權人依前項憑證聲請執行,而依第 27 條第 2 項逕行發給
憑證者,免徵執行費。
債權人依前 2 項憑證聲請強制執行債務人財產者,應補徵收
按前條第 1 項規定計算執行費之差額。
強制執行法第 28 條之 2:
民事強制執行,其執行標的金額或價額未滿新臺幣 5 千元者,
免徵執行費;新臺幣 5 千元以上者,每百元收 7 角,其畸零
之數不滿百元者,以百元計算。
前項規定,於聲明參與分配者,適用之。
執行非財產案件,徵收執行費新臺幣 3 千元。
法院依法科處罰鍰或怠金之執行,免徵執行費。
法院依法徵收暫免繳納費用或國庫墊付款之執行,暫免繳執
行費,由執行所得扣還之。
執行人員之食、宿、舟、車費,不另徵收。
強制執行法第 34 條第 2 項:
有執行名義之債權人聲明參與分配時,應提出該執行名義之
證明文件。
依法對於執行標的物有擔保物權或優先受償權之債權人,不
問其債權已否屆清償期,應提出其權利證明文件,聲明參與
分配。
執行法院知有前項債權人者,應通知之。知有債權人而不知
其住居所或知有前項債權而不知孰為債權人者,應依其他適
當方法通知或公告之。經通知或公告仍不聲明參與分配者,

47
執行法院僅就已知之債權及其金額列入分配。其應徵收之執
行費,於執行所得金額扣繳之。
第 2 項之債權人不聲明參與分配,其債權金額又非執行法院
所知者,該債權對於執行標的物之優先受償權,因拍賣而消
滅,其已列入分配而未受清償部分,亦同。
執行法院於有第 1 項或第 2 項之情形時,應通知各債權人及
債務人。
七、參考資料
資料 1
 強制執行法第 28 條之 3 立法理由:
一、本條新增。
二、如債務人現無財產可供執行,債權人為免其債權罹於消
滅時效,而聲請執行並請求逕予發給憑證者,執行法院
雖不必進行一般執行程序,惟仍須核發憑證,是仍應徵
收執行費,為減輕債權人預納執行費之負擔,增訂此類
事件徵收執行費 1 千元。如依第 28 條之 2 第 1 項規定計
算應徵收之執行費低於 1 千元者,依該項規定計算徵收
之,爰設第 1 項及但書規定。
三、債權人持第 1 項憑證聲請執行,執行法院依第 27 條第 2
項規定逕行發給憑證者,因未實際執行債務人之財產,
且債權人已依第 1 項規定繳納執行費,增訂免徵執行費,
爰設第 2 項規定。
四、債權人依第 1 項、第 2 項憑證聲請強制執行債務人財產者,
應補徵收按第 28 條之 2 第 1 項規定計算執行費之差額,
以維公允,爰設第 3 項規定。

48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2 年法律座談會民執類提案
第 10 號
一、提案機關: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二、法律問題:
分配期日當日因遇颱風等不可抗力因素停止上班時,
該分配期日應以延展期日、變更期日或以次上班日為
之?
三、討論意見:
甲說:延展說
按債權人或債務人對於分配表所載各債權人之
債權或分配金額有不同意者,應於分配期日一
日前,向執行法院提出書狀,聲明異議,強制
執行法第 39 條第 1 項定有明文。因此分配期日
涉及當事人聲明異議期間之限制,倘因遇颱風
等不可抗力因素而由法院逕自變更分配期日變
相使異議期間延長,對於其他債權人或債務人
權益影響甚鉅,因而原分配期日不應變更而應
以延展期日為之。
分配期日係通知各債權人於當日至法院領取各
自之可得分配款項,當事人已無從再提出異議
(已超過法律規定之異議期間),若分配期日
因遇颱風等不可抗力因素,導致當事人無法至
法院進行領款程序時,縱另定分配期日仍應屬
原期日之延展。
乙說:變更說。
參照民事訴訟法第 159 條之立法理由:辯論延
期,乃審判法院於期日開始後辯論終結前,使
於他日期為辯論之決定也。如分配期日當天因
遇颱風等不可抗力因素導致當天根本無從進行
分配,該日期並無所謂開始可言,既無開始何
從延展?
對當事人而言,另定分配期日取代原定之分配
期日僅係增加當事人提出異議之期間,當事人
提出之異議有無理由,並不會因為異議期間的
長短而有不同,對當事人之權益並無影響,是
並無延展說所稱影響當事人權益之情形。
丙說:次上班日代之說
於一定期日或期間內,應為意思表示或給者,
49
其期日或其期間之末日,為星期日、紀念日或
其他休息日時,以其休息日之次日代之,民法
第 122 條定有明文。因而於分配期日當日因遇
颱風等不可抗力因素時,當日即為休息日,依
該條規定以休息日之次日代之。
初步研討結果:採乙說。
四、審查意見:
強制執行法第 39 條第 1 項所定「應於分配期日一日
前」聲明異議,此乃民法第 119 條所稱「法令所定
之期日及期間除有特別訂定」之規定,於此情形,
即無同法第 122 條有關期日或期間之末日為星期
日、紀念日或其他休息日時,以其休息日之次日代
之規定之準用(最高法院 99 年度台抗字第 606 號裁
判意旨參照)。
強制執行法第 30 條之 1 準用民事訴訟法第 159 條規
定。所謂期日之變更係指於期日開始前廢止原定期
日另定新期日代之而言。所謂期日之延展,係指於
期日開始後以他期日續行程序。執行法院指定之分
配期日當天因遇颱風等不可抗力因素導致原指定之
期日無從進行分配,該期日既無從開始,即無從延
展。
採乙說。
五、研討結果:
多數採乙說(實到 62 人,採甲說 1 票,採乙說 42 票,
採丙說 14 票)。
六、相關法條:
強制執行法第 39 條、民事訴訟法第 159 條、民法第 122 條。
強制執行法第 39 條:
債權人或債務人對於分配表所載各債權人之債權或分配金額
有不同意者,應於分配期日 1 日前,向執行法院提出書狀,
聲明異議。
前項書狀,應記載異議人所認原分配表之不當及應如何變更
之聲明。
七、參考資料:
資料 1
最高法院 99 年度台抗字第 606 號裁定要旨:
原法院以:按強制執行法第 39 條第 1 項就分配表異議提出之
時點,已於 85 年 10 月 9 日將原規定「應於分配期日前」,修
50
正為「應於分配期日一日前」提出,尋繹其修正本旨,在於原
規定「應於分配期日前」,文義欠明,致實務上常有於實行分
配前一分鐘尚為異議之情事,不啻拖延分配程序,使他債權
人之債權難獲即時實現。且其以書狀為異議者,法院收文單
位,經收文、分文、登簿、送件等作業程序,到達承辦法官、書
記官時,分配期日早已終結,執行法院不知其異議而按原定
分配表分配完畢,難於補救,滋生困擾,始而修正為「應於
分配期日一日前」為之,此乃民法第 119 條所稱「法令所定之
期日及期間除有特別訂定」之規定,於此情形,自無同法第
122 條有關期日或期間之末日為星期日、紀念日或其他休息日
時,以其休息日之次日代之規定之準用,且目前各法院實務
上均採便民措施,於例假日均責由值日人員代收書狀,分配
期日前一日縱為例假日,對向執行法院提出書狀不生任何影
響。本件再抗告人既遲至分配期日當日始就分配表聲明異議,
顯逾上開所定對分配表聲明異議應於分配期日一日前向法院
提出書狀之期間,抗告為無理由,因以裁定
駁回其抗告,經核並無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之情形。

51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2 年法律座談會民執類提案
第 11 號
一、提案機關:臺灣花蓮地方法院
二、法律問題:
債權人甲(債權額新臺幣 100 萬元)持支付命令聲請
對債務人丙之不動產(無抵押權設定)強制執行。該
不動產因前經假扣押債權人乙(債權額 100 萬元)聲
請強制執行,案經執行法院調假扣押卷執行。嗣該不
動產經拍定,金額為 100 餘萬元,扣除應優先扣繳、
受償之稅款、執行費等款項後,尚餘 90 萬元,執行法
院以甲乙之債權額比例列計分配甲乙應受償之債權額
各 45 萬元,並於分配表註記假扣押債權人乙應提出
執行名義正本始得領款等情。嗣分配表確定後,執行
法院撥款 45 萬元予甲,乙得領取之分配款( 45 萬
元)則提存之,強制執行程序終結。嗣乙提出命丙應
給付乙 50 萬元之確定判決請求撥款。則執行法院應如
何決定乙該領取之分配款?
三、討論意見:
甲說:乙得領取 45 萬元。
按債權人或債務人對於分配表所載各債權人之
債權或分配金額有不同意者,應於分配期日一
日前,向執行法院提出書狀,聲明異議。強制
執行法第 39 條第 1 項定有明文。本件執行法院
於製作分配表時以乙聲請假扣押執行之債權額
列計分配,並無不當。又甲乙均未於分配期日
前,對於乙應分配數額之計算比例聲明異議,
分配表已確定,當事人及執行法院均應受拘束
故乙得領取 45 萬元。
乙應受分配之金額原應以實際債權額為計算比
例列計分配,若因嗣後取得之確定判決較其聲
請假扣押執行時之債權額短少,致甲應受分配
之數額不足,應由甲另循訴訟途徑救濟。
乙說:乙得領取 30 萬元,甲得再領取 15 萬元。
按執行法院因多數債權人參與分配,依強制執
行法第 31 條規定作成之分配表,性質上應屬
執行處分之一種。該分配表之執行處分,倘有
遺漏或錯誤,執行法院自得逕依職權更正之。
(參照司法院司法業務研究會第 21 期法律問
52
題第 16 則)。若執行法院於發放執行款項前發
現有誤,均得依職權更正分配表。(法院辦理
民事執行參考手冊第 200 頁)。因此,執行法
院製作分配表時,雖以乙聲請假扣押執行之債
權額列計,惟該債權額多寡仍待本案訴訟確定
若嗣後發現乙取得執行名義之債權額與聲請假
扣押時之債權額有異者,仍應依職權予以更正。
本件假扣押債權人乙之債權經判決確定為 50 萬
元,故執行法院應另行製作分配表,以甲乙經
確定之債權額,即 100 萬元與 50 萬元之比例
(2:1)分配。因甲已領取 45 萬元,於分配表
確定後,得再領取 15 萬元,乙得領取 30 萬元。
初步研討結果:採乙說。
四、審查意見:
假扣押債權人於假扣押程序所為之主張,乃至法院
就假扣押聲請所為准駁之裁判,均無確定私權之效
果,假扣押債權人之債權範圍究竟如何,應以本案
訴訟之結果為準。故假扣押債權人須俟假扣押所保
全之債權獲得本案勝訴確定判決或其他終局執行名
義後,始得就提存之分配金額受償。強制執行法第
133 條所謂「依分配程序應分配於假扣押債權人之
金額」,係指終局執行時,應分配予假扣押債權之
金額而言。
本題假扣押債權人保全之債權雖為 100 萬元,惟其
本案勝訴確定判決債權僅 50 萬元,則執行法院應
依職權更正分配表。
採乙說。
五、研討結果:
提案機關同意乙說「乙得領取 30 萬元,甲得再領取
15 萬元。」等字及理由刪除。
照審查意見通過。
六、相關法條:
強制執行法第 39 條。
強制執行法第 39 條:
債權人或債務人對於分配表所載各債權人之債權或分配金額
有不同意者,應於分配期日 1 日前,向執行法院提出書狀,
53
聲明異議。
前項書狀,應記載異議人所認原分配表之不當及應如何變更
之聲明。
七、參考資料:
資料 1
司法院第 21 期司法業務研究會
法律問題:
抵押債權人依法請求將抵押債權及法定遲延利息列入分配,
惟執行法院製作分配表時漏未將法定遲延利息計入分配,抵
押債權人未於分配期日前聲明異議,亦未於分配期日到場,
嗣執行法院於發放執行款項前,發現有誤,是否得依職權更
正分配表?
研究意見:
甲說:法律既有規定賦予債權人得於分配期日到場陳述意見
或對分配表聲明異議之機會,債權人未依法異議,該
分配表因而確定,執行法院亦應受此拘束,縱分配表
之制作與法有間,亦不得依職權予以更正。
乙說:按債權人對於分配表金額之計算及分配之次序如不同
意,固得於分配期日前向執行法院聲明異議,惟抵押
債權之法定遲延利息,債權人既於聲請執行時有所請
求,執行法院依法即應列入分配,如漏未分配,債權
人雖未聲明異議,不應視為放棄遲延利息分配請求權,
執行法院原分配表之制作既與法不合,於發放執行款
項前,仍得依職權撤銷有關前分配表之執行程序,重
新制作分配表再予送達債權人,如有他參與分配債權
人聲明異議,再依強制執行法第 12 條或第 39 條至第
41 條之規定辦理。
丙說:同乙說,末句「第 39 條至第 41 條」等字刪除。
研討結果:採乙說。
司法院民事廳研究結果:
執行法院因多數債權人參與分配,依強制執行法第 31 條規
定作成之分配表,性質上應屬執行處分之一種。該分配表之
執行處分,倘有遺漏或錯誤,執行法院自得逕依職權更正之。
本題研究結論採乙說,尚無不合。
參考法條:強制執行法 第 31 條 (64.04.22)

54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2 年法律座談會民執類提案
第 12 號
一、提案機關: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二、法律問題:
強制執行法第 40 條之 1 第 2 項規定,債務人及有利
害關係之債權人於受更正分配表送達後「三日」內不為
反對陳述者,視為同意依更正分配表實行分配;另同
法第 41 條第 3 項規定,聲明異議人未於分配期日起
「十日」內向執行法院為起訴之證明者,視為撤回其異
議之聲明。前開期間是否應加計在途期間?
三、討論意見:
甲說:肯定說。
查強制執行法第 40 條之 1 第 2 項所規定「三
日」期間,當事人得於期間內對更正之分配表
表示「同意」、「不同意」或「不表示意見而生擬
制同意」,影響更正之分配表是否確定,致生
有無須提起分配表異議之訴之效果,亦即,係
在使未到場之人對更正之分配表表示意見之期
間,係執行當事人於程序進行中應為一定行為
如不為之,則有生失權之效果,是該期間應屬
法定期間,依強制執行法第 30 條之 1 準用民
事訴訟法第 162 條規定,自應扣除在途期間。
另強制執行法第 41 條第 3 項規定「十日」期間,
雖係執行當事人就有無提起實體訴訟之事實向
執行法院為證明,惟前開實體訴訟係因分配表
之異議程序未終結,由異議人提起之訴訟。既
要求聲明異議人,於受通知十日起向執行法院
提出起訴之證明,如不為之,即生撤回分配表
異議聲明之失權效果,性質上自應認係「其應
為一定訴訟行為之期間」,而屬於應扣除在途
期間計算之法定期間,而有民事訴訟法第 162
條在途期間規定之適用。
乙說:否定說。
強制執行法第 40 條之 1 第 2 項規定,執行當
事人於受法院通知後於「三日」內就更正分配表
不為反對之陳述,視為同意依更正後分配表分
配,及同法第 41 條第 3 項規定,聲明異議人
未於分配期日起「十日」內向執行法院為起訴之
55
證明者,視為撤回異議,均係法律規定擬制效
果之期間,非在規定當事人應為執行行為之期
間。參照學者姚瑞光大法官見解認民事訴訟法
第 190 條規定,合意停止訴訟後,四個月內不
續行訴訟者,視為撤回其訴或上訴,該規定係
在規定法律效果之期間,屬於非行為期間,不
在應行扣除在途期間之列(參姚瑞光著,民事
訴訟法論,89 年 11 月修正版 216 頁)。是前開
規定均毋庸扣除在途期間。
又強制執行法第 31 條亦有規定,分配表應於分
配期日「五日」前送達各相關債權人及債務人,
該五日期間係考量已給予債務人及債權人充分
時間去瞭解、閱覽分配表之內容,已足賦予當
事人相當之程序保障。前開期間若採甲說,必
致分配程序之進行難期明確,因執行法院無從
知悉當事人「實質」住居所之可能,於核算各該
當事人之在途期間時,自難以卷內資料判斷,
如嗣後各該當事人再行爭執當時住居所係於他
地,將難以回復已實施之分配程序。是分配表
所列相關當事人之權義,即處於不安之狀態。
且強制執行法於 85 年修正分配表分配程序,
其修法理由係在使分配表能早日確定以便實行
前開規定自不可再加計在途期間,致延長反對
陳述期間,使分配表異議程序無從確定,有違
強制執行為實現債權人債權,應迅速執行、安
定之原則。
初步研討結果:採乙說。
四、審查意見:
民事訴訟法第 162 條第 1 項所謂應扣除在途期間計
算之法定期間,係僅指同法所規定訴訟關係人應為
一定訴訟行為之期間而言,惟不變期間(例如上訴
期間、抗告期間),與通常法定期間(例如聲請回復
原狀之期間、證人及鑑定人請求日費或旅費之期
間)始足當之(最高法院 43 年台上字第 850 號判例
意旨參照)。強制執行法第 40 條之 1 第 2 項規定:
債務人及有利害關係之他債權人於收受更正之分配
表後 3 日內不為反對之陳述者,視為同意依更正分
配表實行分配。第 41 條第 3 項規定:聲明異議人未
56
於分配期日起 10 日內向執行法院為起訴之證明者,
視為撤回其異議之聲明,均擬制生一定或失權之效
果,是上開法條所定「3 日」 、
「10 日」之法定不變期
間,與民事訴訟法第 162 條所指之法定期間,其性
質不同,應無依強制執行法第 30 條之 1 準用民事
訴訟法第 162 條規定,扣除在途期間之餘地。
採乙說。
五、研討結果:
照審查意見通過。
六、相關法條:
強制執行法第 40 條之 1 第 2 項、第 41 條第 3 項、民事訴訟法
第 162 條。
強制執行法第 40 條之 1 第 2 項:
依前條第 1 項更正之分配表,應送達於未到場之債務人及有
利害關係之他債權人。
前項債務人及債權人於受送達後 3 日內不為反對之陳述者,
視為同意依更正分配表實行分配。其有為反對陳述者,應通
知聲明異議人。
強制執行法第 41 條第 3 項:
異議未終結者,為異議之債權人或債務人,得向執行法院對
為反對陳述之債權人或債務人提起分配表異議之訴。但異議
人已依同一事由就有爭執之債權先行提起其他訴訟者,毋庸
再行起訴,執行法院應依該確定判決實行分配。
債務人對於有執行名義而參與分配之債權人為異議者,僅得
以第 14 條規定之事由,提起分配表異議之訴。
聲明異議人未於分配期日起 10 日內向執行法院為前 3 項起
訴之證明者,視為撤回其異議之聲明;經證明者,該債權應
受分配之金額,應行提存。
前項期間,於第 40 條之 1 有反對陳述之情形,自聲明異議
人受通知之日起算。
七、參考資料:
資料 1
最高法院 43 年台上字第 850 號判例要旨:
民事訴訟法第 162 條第 1 項所謂應扣除在途期間計算之法定
期間,係僅指同法所規定訴訟關係人應為一定訴訟行為之期
間而言,惟不變期間 (例如上訴期間、抗告期間) 與通常法
定期間 (例如聲請回復原狀之期間、證人及鑑定人請求日費
或旅費之期間) 始足當之,至就審期間,則係使被告準備辯
57
論及到場應訴之期間,而非指其應為一定訴訟行為之期間,
顯與上述期間之性質不同,自不在適用該條項之規定,應扣
除在途期間計算之列。

58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2 年法律座談會民執類提案
第 13 號
一、提案機關: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二、法律問題:
債權人甲聲請就連帶債務人乙、丙之財產為假扣押,
假扣押裁定所載之債權額為 100 萬元,今已扣押債務
人乙之存款 100 萬元,又扣押債務人丙之存款 50 萬
元,債務人異議主張超額查封聲請撤銷超額扣押之執
行命令,是否有理由?
三、討論意見:
甲說:否定說。
假扣押債務人認執行法院超額查封而聲明異議
時,應證明債權人所查封之動產,已超越足以
保全其請求之程度。並應以客觀上極為明確者
為限。且參照最高法院 96 年度台抗字第 223 號
民事裁定認連帶保證之保證人與主債務人負同
一債務,對於債權人各負全部給付之責任,對
外並無平均分擔之問題,債權人有無超額查封
專就連帶保證人自身受查封之不動產為審查。
債務人乙、丙既對債權人甲負有連帶債務,依
民法第 273 條第 1 項規定,債權人甲自得向債
務人乙、丙其中一人請求全部給付。債權人有無
超額查封,應專就連帶債務人自身受查封之不
動產為審查,今債權人甲係對債務人乙、丙之
個別財產於 100 萬元以下執行扣押,並無逾越
執行名義範圍,即無超額查封之問題。
各連帶債務人本案之勝敗不必然一致,是債權
人甲扣押債務人乙之存款 100 萬元,非必然足
以保全其債權額 100 萬元,此時債務人自不得
主張扣押債務人之存款總和已超額查封。惟若
顧慮因日後不當假扣押執行,而造成債務人乙
丙逾 100 萬元之損害,則法院於准予假扣押裁
定時,應依職權提高擔保金額。
乙說:肯定說。
甲依假扣押執行所欲保全之債權僅 100 萬元,
全體債務人受執行之財產總和,均只為保全一
宗假扣押債權而聲請查封債務人等之財產。此
點與民法第 273 條現實請求給付者並不相同。
59
且如採甲說,債權人僅提存一項擔保金就可對
全體債務人各個人發動全部債權之保全,顯非
公平。
依強制執行法第 50 條規定,債權人僅得就全
體債務人財產在債權額範圍內予以查封,不得
對每一位連帶債務人之財產予以查封(臺灣高
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71 年法律座談會民事執行
類第 14 號、司法院(72)廳民二字第 252 號函
意見參照)。依題示情形,債權人對連帶債務
人既僅依一個假扣押裁定之執行名義,同時且
全部為保全請求,僅得就數連帶債務人之財產
於執行名義債權額範圍內,聲請強制執行。然
今債權人甲之債權額僅為 100 萬元,所查封債
務人乙、丙之財產合計已達 150 萬元,顯已逾
越執行名義所載之保全金額,是債務人異議有
理由,法院應撤銷超額扣押部分之執行命令。
初步研討結果:採甲說。
四、審查意見:
採乙說。
五、研討結果:
照審查意見通過。
六、相關法條:
強制執行法第 50 條、民法第 273 條。
強制執行法第 50 條:
查封動產,以其價格足清償強制執行之債權額及債務人應負
擔之費用者為限。
七、參考資料:
資料 1
最高法院 96 年台抗字第 223 號裁定要旨:
按對於不動產假扣押之執行,依強制執行法第 136 條、第
113 條準用第 50 條之規定,以其價額足以清償強制執行債
權額及債務人應負擔之費用者為限。如有超額查封,就超額
部分即非適法,債務人固得聲明異議。惟假扣押債務人認執
行法院超額查封而聲明異議時,應證明債權人所查封之動產,
已超越足以保全其請求之程度。並應以客觀上極為明確者為
限。又連帶保證之保證人與主債務人負同一債務,對於債權
人各負全部給付之責任,對外並無平均分擔之問題,債權人
有無超額查封,專就連帶保證人自身受查封之不動產為審查。
60
資料 2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71 年法律座談會民執類第 14 號
法律問題:連帶債務人財產之查封,如債權額為 80 萬元,
是否每一位債務人之財產均須查封 80 萬元抑就其中一位債
務人財產查封 80 萬元即可?
討論意見:
甲說:即連帶債務人之財產為債權之共同擔保,如債權人聲
請查封(假扣押) 。為確保債權之清償及債務人責任分
擔之公平起見,應就各個債務人之財產分別在債權額
範圍內予以查封。
乙說:依強制執行法第 50 條規定觀之,債權人僅得就某一
位債務人財產在債權額範圍內予以查封,不得對每一
位連帶債務人之財產予以查封,以免其查封債務人之
財產總額超過其債權額。
結論:採乙說。
審查意見:擬採乙說。
研討結果:照審查意見通過。
司法院第一廳 72 年 4 月 13 日 (72) 廳民二字第 0252 號函
研究意見:
連帶債務之債權人,得對於債務人中之一人或數人或其全體,
同時或先後請求全部或一部之給付,民法第 273 條第 1 項定
有明文。故連帶債務之債權人,可對連帶債務人全體同時取
得執行名義,亦可對各個連帶債務人分別取得執行名義。如
屬同一執行名義,債權人僅得就數連帶債務人之財產,於執
行名義債權額範圍內,聲請強制執行。如屬各別執行名義,
則債權人仍得就各個連帶債務人之財產,於執行名義債權額
80 萬元之範圍內,分別聲請強制執行,不因其查封債務人
財產總額超過其債權額而受影響。惟於此情形,如債權人之
債權,因執行連帶債務人之一而受完全清償,其他連帶債務
人即得以債權業經清償而消滅,於強制執行程序終結前,提
起異議之訴,請求救濟。

61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2 年法律座談會民執類提案
第 14 號
一、提案機關:臺灣嘉義地方法院
二、法律問題:
依強制執行法第 68 條之 2 規定,拍定人未繳足價金
者,執行法院應再拍賣。如再拍賣之價金低於原拍賣
價金及因再拍賣所生之費用者,原拍定人應負擔其差
額。又執行法院依職權以裁定就原拍定人應負擔之前
述差額,雖以原拍定人前繳納之保證金抵償仍屬不足,
而依聲請以該裁定為執行名義,向原拍定人強制執行,
惟經執行而無結果時,則原來拍賣之債權人應分配之
價金不足部分,就該不足抵償之差額,應如何核發債
權憑證?
三、討論意見:
甲說:依分配表之分配結果,核發債權憑證;惟對原
拍定人不足抵償之差額,不得核發債權憑證。
於原拍定人逾期不繳納價金時,如再拍賣之價
金低於原拍賣價金及再拍賣之費用時,依強制
執行法第 68 條之 2 立法意旨,認應由原拍定
人負擔其差額,以填補債權人及債務人之損害。
故執行實務上,仍以原來拍定金額,作為製作
分配表之基準。由此可知,債務人在原拍定價
金之範圍內,應認已對債權人為清償之責。是
以,縱使後來對於原拍定人為強制執行而無結
果,亦不得由債務人負擔此不利益,將來債權
人就此部分自不得再對債務人求償。故執行法
院應以分配表之抵充結果核發債權憑證。
又就債權人實際並未受償之不足抵償之差額,
固得以前述負擔差額裁定為執行名義,向原拍
定人為強制執行,依司法院 95 年第 2 期民
事業務研究會強制執行專題第 5 則(二)之研討
結論,並得另行分案辦理執行,然性質上其仍
屬原執行事件執行程序之延續,並非獨立之另
一執行程序,故如對原拍定人執行無結果或不
足受清償時,亦不能以原拍定人為債務人之名
義核發債權憑證。
至於處理方式上,執行法院得就債權人對該債
務人核發之債權憑證,註明債權人實際受償之
62
金額,及前述負擔差額裁定之案號,並在該負
擔差額裁定上註記本件執行無結果。俾利執行
法院將來受理債權人再次聲請不足抵償差額執
行時之審核程序,及該差額案款之分配事宜。
乙說:依分配表之分配結果,核發債權憑證;並得對
原拍定人不足抵償之差額核發債權憑證。
承甲說之論述理由,執行法院應以分配表之
抵充結果核發債權憑證。
因原拍定人不足抵償之差額執行無結果,債權
人實際尚有該差額部份未受分配,為填補債權
人之損害,故強制執行法第 68 條之 2 第 3 項
規定,原拍定人繳納之保證金不足抵償差額時
得依執行法院職權負擔差額裁定為執行名義,
向原拍定人強制執行。此命負擔差額之裁定,
應屬於強制執行法第 4 條第 1 項第 6 款「其他
依法律之規定,得為強制執行名義者。」因債權
人聲請對原拍定人之強制執行,乃為另一執行
程序,其性質類似法定債之移轉,執行債務人
轉為原拍定人,而基於其與原來債權之關連性,
故無須再繳納執行費,分配順序亦須受本案分
配表拘束,且既然性質上仍屬對人之金錢債權
執行,是如對原拍定人執行無結果或不足受償
時,自得以原拍定人為債務人發給債權憑證。
丙說:依債權人實際受償之數額核發債權憑證;差額
部分應由債務人對原拍定人聲請強制執行,並
得對原拍定人不足抵償之差額核發債權憑證。
依執行實務,雖以原拍定價金,作為製作分配
表基準。然債權人因有不足抵償之差額執行無
結果,債權人實際受分配之價金,並非原拍定
金額,如依分配表之分配結果核發債權憑證,
並免除債務人對於債權人該部分之債務,恐與
債權人實際受償情形不符,並與強制執行之拍
賣仍屬私法上之買賣,再拍賣價額,既屬債務
人財產拍定價金,該不足抵償差額之得受償風
險,自不宜由債權人負擔。故應依債權人實際
受償之數額核發債權憑證。
又觀諸強制執行法第 68 條之 2 之立法意旨,由
原拍定人負擔其差額,非僅係填補債權人之損
63
害,亦同係填補債務人之損害。而依前條第 3
項規定:「原拍定人繳納之保證金不足抵償差
額時,得依前項裁定對原拍定人強制執行。」並
未規定應由債權人聲請執行程序。同基於填補
債務人損害,而由債務人聲請向原拍定人強制
執行,應無悖於法條之規範意旨。再者,執行
法院拍賣之買賣關係,既係存在於原拍定人與
債務人雙方,因原拍定人與債務人成立買賣契
約後,未繳足買賣價金,由債務人基於出賣人
地位,向原拍定人請求損害,亦符合買賣雙方
之法律關係。
據上,此執行名義性質上既屬對人之金錢債權
執行,故如對原拍定人執行無結果或不足受償
時,自可就不足抵償之差額,對原拍定人核發
債權憑證。
初步研討結果:採丙說。
四、審查意見:
多數採丙說(乙說 6 票、丙說 8 票)。
五、研討結果:
增列丁說:
依司法院 95 年第 2 期民事業務研究會強制執行專
題第 5 則之研討結論,並得另行分案辦理執行,
然性質上其仍屬原執行事件執行程序之延續,並非
獨立之另一執行程序,故如對原拍定人執行無結果
或不足受清償時,亦不能以原拍定人為債務人之名
義核發債權憑證。
多數採丁說(實到 64 人,採甲說 0 票,採乙說 0 票,
採丙說 10 票,採丁說 49 票)。
六、相關法條:
強制執行法第 68 條之 2、第 27 條、第 4 條。
強制執行法第 68 條之 2:
拍定人未繳足價金者,執行法院應再拍賣。再拍賣時原拍定
人不得應買。
如再拍賣之價金低於原拍賣價金及因再拍賣所生之費用者,
原拍定人應負擔其差額。
前項差額,執行法院應依職權以裁定確定之。
原拍定人繳納之保證金不足抵償差額時,得依前項裁定對原
拍定人強制執行。
64
強制執行法第第 27 條:
債務人無財產可供強制執行,或雖有財產經強制執行後所得
之數額仍不足清償債務時,執行法院應命債權人於 1 個月內
查報債務人財產。債權人到期不為報告或查報無財產者,應
發給憑證,交債權人收執,載明俟發見有財產時,再予強制
執行。
債權人聲請執行,而陳明債務人現無財產可供執行者,執行
法院得逕行發給憑證。
強制執行法第第 4 條:
強制執行,依左列執行名義為之:
一、確定之終局判決。
二、假扣押、假處分、假執行之裁判及其他依民事訴訟法得為
強制執行之裁判。
三、依民事訴訟法成立之和解或調解。
四、依公證法規定得為強制執行之公證書。
五、抵押權人或質權人,為拍賣抵押物或質物之聲請,經法
院為許可強制執行之裁定者。
六、其他依法律之規定,得為強制執行名義者。
執行名義附有條件、期限或須債權人提供擔保者,於條件成
就、期限屆至或供擔保後,始得開始強制執行。
執行名義有對待給付者,以債權人已為給付或已提出給付後,
始得開始強制執行。
七、參考資料:
無。

65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2 年法律座談會民執類提案
第 15 號
一、提案機關:臺灣花蓮地方法院
二、法律問題:
債務人名下A、B兩筆土地遭執行法院強制執行,其
中A地之全部及B地之部分面積設有地上權,拍賣條
件為分別標價合併拍賣,且已註明兩筆土地上有優先
承買權。嗣甲以總價新臺幣 100 萬元拍定,其中A地
出價 80 萬元,B地出價 20 萬元,並繳納 20 萬元保
證金。經執行法院通知優先承買權人後,A地全部及
B地部分經地上權人依土地法第 104 條第 1 項規定行
使優先承買權,致甲認為 B 地非優先承買權行使部分
之剩餘土地過於零碎,不願繳納剩餘價金,請求再行
拍賣,惟甲當初所繳納之保證金,已足夠支付 B 地剩
餘土地之價格。甲主張再行拍賣有無理由?
三、討論意見:
甲說:肯定說。
甲原先所繳交之 20 萬元,應為A、B兩筆土地
合併承買時之保證金,不應以事後兩筆土地經
行使優先承買權,而認足以支付B地剩餘部份
之價金。且強制執行法第 68 條之 2 已設有再行
拍賣所生差額由原拍定人負擔之規定,因此縱
使再行拍賣所得價款較原拍定金額低,亦不會
影響債權人之權利。
甲之承買意思應解釋為A、B兩地共同承買,今
因地上權人行使優先承買權,致與其原承買意
思表示不一致,應認甲得撤銷原意思表示,再
行拍賣。
乙說:否定說。甲之主張無理由,應核發權利移轉證
書。
甲繳納之保證金既已足以支付B地剩餘部份之
價金,即無從以未繳尾款為由再行拍賣,況實
際上 B 地剩餘之零碎地事後極難換價,縱經拍
賣亦可能因無人應買視為撤回,故甲毋庸負擔
「拍定後」之差價,且執行法院已於拍賣公告載
明 B 地有部分設定地上權,優先權人得行使優
先承買權,則因優先承買後,B地會變零碎地
等情,亦屬甲事先可從拍賣公告上得知之事實,
66
故不應任由甲事後主張再行拍賣。
拍賣公告為要約之引誘,甲之投標單為要約,
拍賣當日執行法院既已代債務人為承諾之表示
則買賣契約已成立,僅因有優先承買權之拍賣
為附解除條件之買賣,於優先承買權人行使權
利後,該部分因解除條件成就失其效力,不影
響其他非優先承買權行使部分之剩餘土地,已
成立買賣契約之效力。(參照臺灣高等法院 86
年度抗字第 1264 號裁定)
初步研討結果:採乙說。
四、審查意見:
採乙說。
五、研討結果:
本題保留。
六、相關法條:
強制執行法第 68 之 2 條、第 113 條。
強制執行法第 68 之 2 條:
拍定人未繳足價金者,執行法院應再拍賣。再拍賣時原拍定
人不得應買。
如再拍賣之價金低於原拍賣價金及因再拍賣所生之費用者,
原拍定人應負擔其差額。
前項差額,執行法院應依職權以裁定確定之。
原拍定人繳納之保證金不足抵償差額時,得依前項裁定對原
拍定人強制執行。
強制執行法第 113 條:
不動產之強制執行,除本節有規定外,準用關於動產執行之
規定。
七、參考資料:
資料 1
臺灣高等法院 86 年度抗字第 1264 號裁定要旨:
執行法院為拍定之意思表示,原係所有以優先承買權人行使
優先承買權時即不為拍定之解除條件。今優先承買權人既已
行使其權利,解除條件即已成就,原拍定之意思表示已失其
效力,固有司法院 76 年廳民二字第 1889 號函可資參酌。惟
如於拍定時,並無優先承買權存在,如因執行法院之誤認有
優先承買權存在,並通知行使優先承買權,則自難認優先承
買權人已行使權利,因原拍定之解除條件已成就,而致原拍
定失其效力。
67
68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2 年法律座談會民執類提

第 16 號
一、提案機關: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二、法律問題:
債權人甲持執行名義向法院聲請拍賣債務人乙所有之
不動產取償,於拍賣程序中因無人應買而由甲聲明承
受,並主張以債權抵繳價金;惟於翌日,甲即具狀表
示放棄承受,試問:執行法院得否不經計算承受人有
無應補繳之款項,限期命承受人補繳,即得進行再行
拍賣程序?
三、討論意見:
甲說:否定說。
按承受不動產之債權人,其應繳之價金超過其
應受分配額者,執行法院應限期命其補繳差額
後,發給權利移轉證書;逾期不繳者,再行拍
賣,強制執行法第 94 條第 2 項本文定有明文。
故執行法院應先計算承受人有無應補繳之款項
如有應補之差額,則先命承受人補繳,待承受
人逾期未繳時,始得再行拍賣。
次按,承受人一經為承受之表示,於執行法院
准予承受之際,買賣契約即已成立(張登科著,
強制執行法,三民出版,2001 年 9 月修訂版,
第 335 頁),承受人自無從撤回其承受之表示。
承受人僅於須補繳差額而逾期未繳時,始生解
除買賣契約之效力。故承受人雖於法院限期繳
款前表示撤回承受,惟其撤回之表示自始不生
效力,若承受人仍於期限內繳款,法院即應發
給權利移轉證書,如此解釋對債權人或債務人
亦無不利。
爰此,縱承受人具狀表示放棄承受,執行法院
仍應先計算承受人應繳之價金是否超過其應受
之分配額,如有應補款項,則限期命承受人補
繳,承受人逾期未繳時,始得進行再行拍賣程
序。況承受債權人若債權額抵繳已經足額者,
於其為承受意思表示時,應認已繳足價金,即
不生事後是否拒絕繳款而應再行拍賣問題,附
此說明。
69
乙說:肯定說。
按預示拒絕給付,其性質乃違約事實,為解除
權之發生原因(最高法院 91 年度台上字第 841
號判決意旨參照)。而逾期不繳差額亦屬違約
事實,同為解除權之發生原因。私法買賣關係
中,買受人如有預先表示將不依約履行之事實
本於誠實信用原則,應解為預示拒絕給付之法
律效果與逾期不補繳差額之法律效果相同。故
應直接適用強制執行法第 94 條第 2 項本文,
關於承受人逾期不繳差額之法律效果為再行拍
賣,此項規定,係有別於民法關於契約效力之
特別規定,應優先適用。退步言,縱認為法無
明文於債權人預示拒絕給付時應適用再行拍賣
之法律效果,基於「相同事務,應為相同處理」
之法理,亦應類推適用強制執行法第 94 條第 2
項本文之法律效果,再行拍賣。
是以,承受人一經為承受之表示,於執行法院
准予承受之際,買賣契約即已成立,承受人自
無從撤回其承受之表示,應認係「預示拒絕給
付」之行為,其法律效果等同於逾期不補繳差
額。依前揭說明,執行法院應得逕行再行拍賣
程序,無庸限期命承受人補繳差額。
況承受人已表示拒絕承受,自無繳款之可能,
如須經計算補繳差額之程序(如製作分配表或
債權計算書)後,再限期命承受人補繳,待其
逾期未繳時,方得再行拍賣,僅延滯執行程序
之進行。
初步研討結果:採乙說。
四、審查意見:
採甲說。
五、研討結果:
照審查意見通過。
六、相關法條:
強制執行法第 94 條第 2 項、民法第 256 條至 258 條。
強制執行法第 94 條第 2 項:
債權人有二人以上願承受者,以抽籤定之。
承受不動產之債權人,其應繳之價金超過其應受分配額者,
執行法院應限期命其補繳差額後,發給權利移轉證書;逾期
70
不繳者,再行拍賣。但有未中籤之債權人仍願按原定拍賣條
件依法承受者,不在此限。
第 68 條之 2 之規定,於前項再行拍賣準用之。
七、參考資料:
資料 1
最高法院 91 年度台上字第 841 號民事判決要旨:
解除權之發生原因,除民法債各篇之個別規定外,可歸納為
給付遲延、給付不能、不完全給付、預示拒絕給付、情事變更、
違反誠實信用原則等六者,此六者除情事變更外,其共通性
質均屬違約。

71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2 年法律座談會民執類提

第 17 號
一、提案機關: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二、法律問題:
債權人聲請執行債務人乙所有之土地及其上之建物,
嗣由甲於民國 100 年 10 月 13 日得標買受,並於同年
月 18 日上午以銀行即期劃線支票(受款人指定為臺
灣士林地方法院)繳納價金尾款,惟案款尚未經發票
銀行兌付,債務人乙即於同日下午供擔保停止執行。
問題:甲提出銀行即期劃線支票是否認為其已繳足
價金?
問題:如認甲已繳足價金,債務人乙供擔保停止執
行後,甲聲請核發權利移轉證書,應否准許

三、討論意見:
問題:
甲說:肯定說。
按得標人未於公告所定期限內繳足價金者,再
行拍賣。但未中籤之投標人仍願按原定投標條
件依法承買者,不在此限。強制執行法第 90
條第 2 項定有明文。又地方法院民事執行處不
動產投標參考要點第 11 點規定「…除前款情
形外,得標人不待通知即應於得標後 7 日內繳
足全部價金,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延長繳款期
限。得標後,繳納尾款之票據受款人應指定
為法院。」且依法院財務收支處理要點第 11
點規定,出納室及收費處經收同要點第 4 點各
款之現金時應開立收據,如當事人以銀行票據
繳納者,應先開立臨時收據,俟銀行入帳後開
立正式收據,並收回臨時收據作廢。是得標人
一旦持與現金評價相同之金融業者開立之支
票,且受款人指定為法院,經法院收訖並開立
收據,即應認已向法院繳足全部價金。至於法
院取得系爭支票後,提示票據兌領票款費時久
暫,乃內部行政作業流程規範,與拍定人繳納
價金期日之核算無涉(臺灣高等法院 99 年度
抗字第 1299 號裁定意旨參照)。故得標人甲提
72
出受款人指定為本院之金融業者開立之支票時
即應認其已繳足全部價金。
乙說:否定說。
按拍定人繳足價金後,債務人提出停止執行之
裁定者,拍定人之地位不因之而受影響,執行
法院不得停止權利移轉證書之發給,辦理強制
執行事件應行注意事項第 56 條第 8 項前段定
有明文。所謂繳足價金,係指拍定人依拍定之
價額繳納價金,且需該款項進入法院執行案款
保管款專戶始足當之。又依法院財務收支處理
要點第 11 點規定,出納室及收費處經收第 4
點各款之現金應開立收據,如當事人以銀行票
據繳納者,應先開立臨時收據,俟銀行入帳後
始開立正式收據。亦即此時票據雖經法院收訖
然尚須經發票銀行兌付,是否有現款進入法院
執行案款保管款專戶尚有疑義。是,得標人甲
雖於 100 年 10 月 18 日上午至本院繳納支票,
惟該筆款項尚未進入法院執行案款保管款專戶
與前開規定要件不符,難認其已繳足全部價金。
問題:
甲說:肯定說。
按拍賣之不動產,買受人繳足價金後,執行
法院應發給權利移轉證書,強制執行法第 97
條定有明文。又拍定人繳足價金後,債務人
提出停止執行之裁定者,拍定人之地位不因
之而受影響,執行法院不得停止權利移轉證
書之發給,亦為辦理強制執行事件應行注意
事項第 56 條第 8 項前段所明定。
得標人甲既已於 100 年 10 月 18 日上午提出受
款人指定為臺灣士林地方法院之金融業者開
立之支票,而於債務人乙供擔保停止執行前
繳足全部價金,依上開規定,自應核發權利
移轉證書。
乙說:否定說。
按強制執行程序開始後,除有回復原狀之聲
請,或提起再審或異議之訴,或對於和解為繼
續審判之請求,或提起宣告調解無效之訴、撤
銷調解之訴或對於許可強制執行之裁定提起抗
73
告時,法院因必要情形或依聲請定相當並確實
之擔保,得為停止強制執行之裁定外,已開始
之強制執行程序不得停止,強制執行法第 18
條定有明文。亦即,執行程序因法律上之事由
依當時之狀態,予以凍結,執行法院不得繼續
強制執行。故,不動產拍定人繳納價金後,未
核發權利移轉證書前,債務人既已依法院裁定
供擔保停止執行,執行法院即不得再為任何執
行行為,自亦不得核發權利移轉證書(最高法
院 76 年度台抗字第 483 號裁定意旨參照)。
況執行法院一旦發給權利移轉證書,則拍定人
取得所有權,拍賣程序終結,嗣後債務人異議
之訴、第三人異議之訴等縱有理由,亦不得撤
銷已終結之拍賣程序,影響當事人之權益至
鉅,應俟停止之原因消滅後,視其結果決定是
否核發(張登科,強制執行法,101 年 8 月修
訂版,第 365 頁參照)。
初步研討結果:問題:採甲說。
問題:採甲說。
四、審查意見:
問題:採甲說。
問題:採甲說。
五、研討結果:
問題均照審查意見通過。
六、相關法條:
強制執行法第 90 條、第 97 條,辦理強制執行事件應行注意
事項第 56 條第 8 項,法院財務收支處理要點第 11 點。
強制執行法第 90 條:
投標人願出之最高價額相同者,以當場增加之金額最高者為
得標人;無人增加價額者,以抽籤定其得標人。
前項得標人未於公告所定期限內繳足價金者,再行拍賣。但
未中籤之投標人仍願按原定投標條件依法承買者,不在此限。
強制執行法第 97 條:
拍賣之不動產,買受人繳足價金後,執行法院應發給權利移
轉證書及其他書據。
辦理強制執行事件應行注意事項第 56 條第 8 項:
關於第 97 條、第 98 條部分:
不動產經拍定或交債權人承受並已繳足價金後,應於五日
74
內按拍定人或承受人之名義發給權利移轉證書。優先承買
者亦同。
不動產由外國人拍定或承受者,執行法院於權利移轉證書
發給後,應即通知該管市縣政府。
民事執行處收到出納室移來之買受人繳納價金收據後,應
由收文人員填寫核發權利移轉證書管制追蹤考核表一式 3
份(如附件 5,此表得與價金分配之管制考核併用)。1 份
送庭長存查,2 份送研考科轉陳院長核閱後,一份送交承
辦股,一份存研考科。
承辦股書記官應就考核表所列應辦事項之辦畢日期,逐欄
填載後退還研考科陳報院長查核。
承辦股逾 15 日尚未將考核表退還者,研考科應以查詢單每
週 1 次向承辦股查詢其遲延原因,至案件終結為止,不得
疏懈。
承辦股書記官接到研考科查詢單後,應即將已於規定期限
內核發權利移轉證書,或未能於規定期限內核發之遲延原
因,詳載於查 詢單,退還研考科。
強制執行中拍賣之不動產,經第三人訴由法院判決確定認
為應屬於該第三人所有時,原發權利移轉證書當然失其效
力,執行法院應逕予註銷,並通知該管登記機關登記其事
由。
拍定人繳足價金後,債務人提出停止執行之裁定者,拍定
人之地位不因之而受影響,執行法院不得停止權利移轉證
書之發給。惟拍定人所繳價金,執行法院如未交付債權人
應依停止執行之裁定停止交付。
依本法第 98 條第 3 項但書規定,保留不動產上之抵押權者,
須於該不動產拍定後,繳納價金期限屆滿 1 日前,由拍定
人或承受人及抵押權人共同向執行法院陳明。有此情形時
其抵押權, 毋庸塗銷。
法院財務收支處理要點第 11 點:
出納室及收費處經收第 4 點各款之現金應開立收據,如當事
人以銀行票據繳納者,應先開立臨時收據,俟銀行入帳後開
立正式收據,並收回臨時收據作廢,併存根聯存查。
七、參考資料:
資料 1
臺灣高等法院 99 年度抗字第 1299 號裁定要旨:
原法院民事執行處 97 年度執字第 12900 號求償債務強制執
行事件(下稱系爭執行事件)於 99 年 1 月 21 日就抗告人所
75
有宜蘭縣羅東鎮OO路OO號房屋及其坐落基地(下稱系爭
不動產)進行第 2 次拍賣程序,而系爭不動產於當日由投標
人古OO以新臺幣(下同)13,209,000 元拍定。而得標人古
OO除已於開標前繳納保證金 265 萬元外;復於得標後 7 日
內之 99 年 1 月 27 日以銀行即期劃線支票(下稱系爭支票,
票據號碼:BA0000000 號,發票人:OO商業銀行OO分行,
付款人:OO銀行營業部)向原法院繳納價金尾款
10,559,000 元一節,有投標書、拍定筆錄、繳款收據附原法
院強制執行案卷可稽,洵堪認定。據此,本件得標人既於得
標後 7 日內,持與現金評價相同之金融業者開立之支票,且
受款人指定為臺灣宜蘭地方法院,向執行法院繳足全部價
金,核與系爭投標須知第 11 點「得標人交付價金之期限及
方式:…2.除前款情形外,得標人不待通知即應於得標後 7
日內繳足全部價金…3.得標後,繳納尾款之『票據』受款人
應指定為臺灣宜蘭地方法院。」之規定即無不合;原法院進
而於得標人繳足價金後,依法分配因強制執行所得之金額,
並於 99 年 6 月 29 日駁回抗告人停止執行分配程序之聲請
(下稱原處分),自無違誤。至於原法院取得系爭支票後,
提 示
票據兌領票款費時久暫,則受該院內部行政作業流程規範,
與拍定人繳納價金期日之核算無涉。又本件系爭支票,係O
O商業銀行OO分行發票之即期劃線支票,票據債務人並非
得標人,該票據並無得標人於支票存款帳戶存款始得兌領之
事。是抗告人主張:得標人於繳款期限末日以支票繳納尾款,
其只須於數日內將尾款存入帳戶支票仍可兌現,有違得標人
不得要求延長繳款期限之規定云云,洵無足採。
資料 2
最高法院 76 年度台抗字第 483 號裁定:
原法院以:相對人向彰化地院提存所提供擔保金 117 萬元聲
請停止執行,及提存所將相對人已依裁定提供擔保之事實通
知彰化地院之日期,均為 75 年 9 月 30 日,業據調閱前開民
事執行卷查明屬實。乃彰化地院未即停止執行,竟於 75 年
10 月 1 日 發 給 再 抗 告 人 不 動 產 權 利 移 轉 證 書 及 不 動 產
(原)權利書狀無效證明書。於法自有未合。因將彰化地院
所為駁回相對人異議之裁定廢棄,並將上述執行程序予以撤
銷,經核尚無違誤,按以供擔保為條件停止執行之裁定,固
須由當事人提出已依裁定提供擔保之證明,執行法院始須停
止執行(本院 23 年抗字第 3165 號及 56 年台抗字第 337 號
76
判 例 意
旨參照)。但僅以提出於執行法院為已足,不以到達民事執
行處或其承辦人員為必要。查相對人聲請停止執行狀已附有
供擔保金之收據影本,該狀既經彰化地院以 75 年 9 月 30 日
收文,是已符供擔保之條件,法院即應停止執行。再抗告意
旨,以原法院未查明上開供擔保之證明究係何時到達民事執
行處,尚非適法云云,指摘原裁定不當,求予廢棄,為無理
由。

77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2 年法律座談會民執類提

第 18 號
一、提案機關: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二、法律問題:
債務人甲所有之 Α 地為某公寓大廈之法定空地,甲
於該公寓大廈並無其他依法應隨同移轉之專有部分區
分所有權或土地所有權應有部分。若甲之債權人向法
院聲請執行 Α 地時,執行法院於拍賣時須否限制僅
某公寓大廈區分所有權人始得應買?
三、討論意見:
甲說:否定說。
已登記之區分所有建築物與其所屬基地所有權
之權利人若非屬同一人,其各自得獨立處分其
權利,即無從適用民法第 799 條第 5 項、公寓
大廈管理條例第 4 條第 2 項不得分離移轉之規
定,無限制區分所有建築物所有權人及基地共
有人應併同轉讓其等房地權利之餘地(最高法
院 100 年度台抗字第 338 號裁定意旨參照)。
次按區分所有建築物之基地,依前項規定有分
離出賣之情形時,其專有部分之所有人無基地
應有部分或應有部分不足者,於按其專有部分
面積比例計算其基地之應有部分範圍內,有依
相同條件優先承買之權利,其權利並優先於其
他共有人。物權編施行法第 8 條之 5 第 3 項定
有明文。是區分所有建築物坐落之基地,本非
不得單獨移轉於專有部分所有人以外之人,僅
該專有部分所有人於基地出賣時有優先承買權
而已。
又按建築基地,為供建築物本身所占之地面及
其所應留設之法定空地。建築法第 11 條第 1
項前段定有明文。法定空地既係基地之一部,
則如題示有分離出賣之情形時,依前揭說明,
即無不得移轉於區分所有權人以外第三人之限
制。又縱認法定空地依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 58
條第 2 項規定係共用部分,並非物權編施行法
第 8 條之 5 第 3 項所稱之基地,惟基地係建築
物本身所坐落土地,與區分所有權人使用不可
78
分之需求尤甚於非建築物直接坐落之法定空
地,依舉重明輕之法理,基地有分離出賣之情
形時,依法尚且不限制應買人資格,是公寓大
廈法定空地出賣時,更無限制應買人資格之理。
至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 58 條第 2 項固規定:
「公寓大廈之起造人或建築業者,不得將共用

分,包含法定空地、法定停車空間及法定防空
避難設備,讓售於特定人或為區分所有權人以
外之特定人設定專用使用權或為其他有損害區
分所有權人權益之行為。」惟參照同法條第 1 項
規定可知,前開讓售對象之限制,應解為係規
範起造人或建築業者之「辦理銷售」行為,用以
保障消費者權益。題示情形,區分所有權之專
有部分業已銷售完畢,部分或全部法定空地之
所有權人並非區分所有權人為客觀既存之事實
且已依物權編施行法第 8 條之 5 第 3 項規定賦
予專有部分所有權人優先承買權,則法定空地
以債務人(不論是否為起造人或建築業者)為
所有權人,或以區分所有權人以外之第三人為
所有權人,其利益狀態並無不同,殊無再予限
制應買人資格之必要。
乙說:肯定說。
按法定空地,非依規定不得移轉。建築法第 11
條第 3 項定有明文。蓋法定空地係供建築物整
體日照、通風、採光、緊急避難及防火救災之用,
以增進使用人之舒適、衛生及安全,與建築物
本身有不可分離之關係,因之所謂不得移轉,
包括所有權及使用權在內。又法定空地固屬建
築法所稱之建築基地,然非公寓大廈管理條例
所稱之基地,而係共用部分,故無物權編施行
法第 8 條之 5 第 3 項規定之適用,無從以此推
認法定空地得單獨移轉於專有部分所有人以外
之人。
題示情形,執行債務人因僅有法定空地所有
權,別無其他應併同移轉之不動產所有權,其
移轉所有權固無違反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 4 條
第 2 項併同移轉規定之可能。然法定空地既係
79
依附於建築物整體,不得與建築物分離移轉為
獨立權利客體,故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 58 條
第 2 項雖僅規定公寓大廈之起造人及建築業者
之情形,惟執行債務人縱非該等人,亦應類推
適用該條項規定,以符合上開法定空地存在之
立法目的。因此,執行法院應限定原應就該法
定空地配賦之區分所有權人,始得應買。倘不
限制應買人資格而任由他人拍定,該拍賣則屬
無效(臺灣高等法院 97 年度上字 317 號判決
意旨參照)。
丙說:折衷說。
觀諸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 58 條第 2 項之規定
既僅在規範公寓大廈之起造人及建築業者,因
此,倘執行債務人為公寓大廈之起造人及建築
業者,於題示情形,應限定原應就該法定空地
配賦之區分所有權人,始得應買;反之,則毋
須限制應買人資格,至多僅原應就該法定空地
配賦之區分所有權人依物權編施行法第 8 條之
5 第 3 項規定有優先承買權而已。
初步研討結果:採甲說。
四、審查意見:
多數採甲說(甲說 11 票、乙說 2 票)。
五、研討結果:
採甲說。
六、相關法條:
物權編施行法第 8 條之 5 第 3 項,建築法第 11 條第 1 項及
第 3 項,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 58 條第 2 項。
物權編施行法第 8 條之 5 第 3 項:
同一區分所有建築物之區分所有人間為使其共有部分或基
地之應有部分符合修正之民法第 799 條第 4 項規定之比例
而為移轉者,不受修正之民法同條第 5 項規定之限制。
民法物權編修正施行前,區分所有建築物之專有部分與其
所屬之共有部分及其基地之權利,已分屬不同一人所有或
已分別設定負擔者,其物權之移轉或設定負擔,不受修正
之民法第 799 條第 5 項規定之限制。
區分所有建築物之基地,依前項規定有分離出賣之情形時
其專有部分之所有人無基地應有部分或應有部分不足者,
於按其專有部分面積比例計算其基地之應有部分範圍內,
80
有依相同條件優先承買之權利,其權利並優先於其他共有
人。
前項情形,有數人表示優先承買時,應按專有部分比例買
受之。但另有約定者,從其約定。
區分所有建築物之專有部分,依第 2 項規定有分離出賣之
情形時,其基地之所有人無專有部分者,有依相同條件優
先承買之權利。
前項情形,有數人表示優先承買時,以抽籤定之。但另有約
定者,從其約定。
區分所有建築物之基地或專有部分之所有人依第 3 項或第 5
項規定出賣基地或專有部分時,應在該建築物之公告處或
其他相當處所公告 5 日。優先承買權人不於最後公告日起 15
日內表示優先承買者,視為拋棄其優先承買權。
建築法第 11 條第 1 項及第 3 項:
本法所稱建築基地,為供建築物本身所占之地面及其所應
留設之法定空地。建築基地原為數宗者,於申請建築前應合
併為一宗。
前項法定空地之留設,應包括建築物與其前後左右之道路
或其他建築物間之距離,其寬度於建築管理規則中定之。
應留設之法定空地,非依規定不得分割、移轉,並不得重複
使用;其分割要件及申請核發程序等事項之辦法,由中央
主管建築機關定之。
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 58 條第 2 項:
公寓大廈起造人或建築業者,非經領得建造執照,不得辦
理銷售。
公寓大廈之起造人或建築業者,不得將共用部分,包含法
定空地、法定停車空間及法定防空避難設備,讓售於特定人
或為區分所有權人以外之特定人設定專用使用權或為其他
有損害區分所有權人權益之行為。
七、參考資料:
資料 1
臺灣高等法院 97 年度上字第 317 號判決要旨:
按建築基地,包括供建築物本身所占之地面及該建築物所應
留設之法定空地 。又應留設之法定空地,非依規定不得分割、
移轉,並不得重複使用, 73 年 11 月 7 日修正之建築法第 11
條第 1、3 項定有明文。因法定空地係供建築物整體日照、通風
採光、緊急避難及防火救災之用,以增進使用人之舒適、衛
81
生及安全,與建築物本身有不可分離之關係,因之所謂不得
分割、移轉,自屬包括所有權及使用權在內。準此,法定空
地係依附於建築物整體,不得與建築物分離,而為獨立之權
利客體,違反此項規定,自屬違反禁止規定,依民法第 71
條規定,其法律行為應屬無效。按強制執行中拍賣之不動產
為第三人所有者,其拍賣為無效。所有權人於執行終結後,
亦得提起回復所有權之訴請求返還,法院判令返還時,原發
管業證書當然失其效力,法院自得命其繳銷,業經司法院院
字第 578 號解釋在案。至強制執行法第 98 條規定拍賣之不動
產,買受人自領得執行法院所發給權利移轉證書之日起,取
得該不動產所有權,係指拍賣之不動產本得為強制執行之標
的物者而言,若不動產屬於第三人所有,而不應為強制執行
之標的物者,即應依上開解釋辦理(最高法院 30 年上字第
2203 號判例參照)。系爭O-OO地號即重測後之系爭OO
地號土地為系爭建物之法定空地,依規定法定空地不得分割
或移轉為他人所有,只能作為空地使用且依附於建築物,供
系爭建築物全體所有權人使用,屬於公共設施之一部分。則
系爭執行事件拍賣法定空地,並經上訴人拍定,揆諸前揭說
明,該拍賣係屬無效。
資料 2
最高法院 100 年度台抗字第 338 號裁定要旨:
按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 4 條第 2 項規定:「 專有部分不得與
其所屬建築物共用部分之應有部分及其基地所有權或地上
權之應有部分分離而為移轉或設定負擔」,其立法意旨,乃
為維持建築物區分所有權與基地共有權之一體化,避免法律
關係趨於複雜。準此,已登記之區分所有建築物與其所屬基
地所有權之權利人同一者,應受上開不得分離轉讓之限制,
固不待言;惟若登記之區分所有建築物與其所屬基地所有權
已非屬同一人者,區分所有建築物所有權人及所屬基地所有
權人,各自得獨立處分其權利,則無從適用首開規定,限制
區分所有建築物所有權人及基地共有人應併同轉讓其等房
地權利之餘地。

82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2 年法律座談會民執類提

第 19 號
一、提案機關: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二、法律問題:
執行標的為土地應有部分,拍定後通知共有人行使優
先承買權,受監護宣告之共有人甲由其監護人乙具狀
代為聲明優先承買。試問:
問題:若甲尚未依民法第 1101 條第 2 項規定向法
院聲請許可,執行法院應否准許其優先承買?
問題:若乙代甲聲明優先承買時已取得法院許可裁
定,而未於聲明時同時提出,執行法院應否
許其補正?
三、討論意見:
問題:
甲說:否定說。
強制執行之拍賣為買賣之一種,執行法院於不
動產拍定後,代債務人立於出賣人之地位,通
知優先承買權人行使權利,優先承買權人願依
同一條件承購,不論就優先承買權之性質採請
求權說抑或形成權說,其效果皆係由聲明優先
承購之人就該不動產與出賣人成立買賣契約。
而民法第 1113 條準用第 1101 條第 2 項第 1 款
規定:「監護人代理受監護人購置或處分不動
產,非經法院許可,不生效力。」該條文用語既
規定為「許可」而非「承認」,自係指事先的同
意,不因事後取得裁定而使無效之法律行為發
生效力。本件乙代受監護宣告人甲行使優先承
買權,參照前揭說明,即屬該條文所規定購置
不動產之行為,則其未事先取得法院許可之證
明,其代為聲明承購之法律行為不生效力,執
行法院應不許其優先承買。況監護人聲請代受
監護人購置不動產之許可事件,尚須由家事法
庭審查監護人是否已依民法相關規定開具財產
清冊及該購置行為是否係為受監護人之利益等
要件,法院是否許可尚為未定之數,若准許本
件監護人優先承買,許其嗣後再聲請法院許可
將造成程序拖延,與執行程序貴在迅速之目的
83
相悖。
乙說:肯定說。
按民法第 1098 條第 1 項規定,監護人於監護
權限內,為受監護人之法定代理人,同法第
1101 條僅係就監護人對受監護人財產之管理
及使用處分為代理權限之限縮,茍監護人未經
法院許可而代受監護人為購置不動產之行為,
其效力不應與受監護人自為意思表示為無效作
相同處理。應認監護人所代為之法律行為係逾
越其監護權限之無權代理行為,參照民法第
170 條關於無權代理行為效力之規定,執行法
院可准許其優先承買,監護人嗣後提出法院許
可證明,可類推適用民法第 115 條規定,溯及
於聲明優先承買時發生效力。
執行法院於拍定後通知行使優先承買權,除有
特別規定外,皆限期於 10 日內表示,若要求
優先承買權人尚須於期限內,取得對該行為之
法院許可證明,誠屬過苛。且價金為購置不動
產之重要條件,優先承買權人行使權利須就同
一價格買受,其於拍定前無從知悉拍定價格,
自難以衡量審酌是否買受,則令其於拍定前即
事先取得許可以備將來承買,顯與常情有違,
況於拍賣價格未為確定時,家事法庭亦無從衡
量受監護人之財產狀況審酌是否有利於受監護
人。
問題:
甲說:否定說。
監護人代為聲明優先承買,未同時提出民法第
1101 條所規定之法院許可證明文件,致執行
法院形式上無從審查其聲明之效力,參照類此
因 應買人特殊身分,而對其買受不動產有特
別 規
定者,如應買人為私法人或外國人,依農業發
展條例第 33 條、土地法第 20 條規定,須提出
主管機關許可文件,依「地方法院民事執行處
不動產投標參考要點」第 18 點第 20 及 21 款規
定,若未於投標時將證明文件附於投標書,應
認為投標無效。則同理本件監護人未同時提出
84
法院許可證明,應認其聲明無效,亦毋庸命其
補正。惟甲、乙仍得於執行法院所定行使優先
承買權之期限內,備齊文件另為聲明優先承買
自不待言。
乙說:肯定說。
否定說所舉不動產拍賣程序之投標無效事由,
與優先承買權人聲明買受之情形不同,蓋拍賣
程序係在利害關係對立之不特定多數關係人注
視下公開進行,為期程序明確,有即斷即決之
必要,故有就投標有效或無效之判定標準予以
揭示之必要,俾利執行法院於開標時認定及避
免應買人投機行為。而通知優先承買權人行使
權利並無上開目的之考量,自無從比附援引。
本件監護人乙既已取得代甲購置不動產之法院
許可,其聲明優先承買即屬有效,為實現簡化
共有關係以促進土地利用之共有人優先購買之
立法目的,執行法院應許其補正。
初步研討結果:問題:採乙說。
問題:採乙說。
四、審查意見:
問題  :民法第 1101 條第 2 項第 1 款係指事前許可

言,監護人雖有代理受監護人購置不動產之

限,但仍應先經法院許可,其法律行為始生

力。上開規定之目的,乃經由法院許可,藉以
保護受監護人之財產,故其性質尚與無權代
理之本人承認不同,應無類 推適用 民法第
170 條、第 115 條規定,而允許事後補正之
餘地 。惟監護人必待收到執行法院通知後,
始得就拍定價格及條件,依民法第 1113 條準
用第 1101 條第 2 項規定聲請法院許可,而優
先承買權之行使,又應於接到執行法院通知
後 10 日內表示,若要求監護人應於 10 日內
提出法院許可之裁定,恐屬強人所難,故就
此部分之要件,似宜採較寬鬆之認定標準。故
若監護人於 10 日內提出已聲請法院裁定之證
85
明,允宜待其補正法院許可之裁定後,許其
優先承買;若於 10 日內未據提出已聲請法院
裁定之證明 ,則不予准許。
問題:採乙說。
五、研討結果:
問題均照審查意見通過。
六、相關法條:
民法第 115 條、第 170 條、第 1098 條第 1 項、第 1101 條、第
1113 條。
七、參考資料:
無。

86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2 年法律座談會民執類
提案
第 20 號
一、提案機關: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二、法律問題:
債權人甲查封拍賣債務人乙與他人共有之不動產,該
不動產共有人丙之應有部分三分之一,另應有部分三
分之一由丁、戊二人基於繼承之法律關係而公同共有,
拍定後公同共有人丁或戊得否單獨以其名義行使優先
承買權?
三、討論意見:
甲說:肯定說。
土地法第 34 條之 1 第 4 項規定共有人出賣其
應有部分時,他共有人得以同一價格共同或單
獨優先承購。此項優先承買權依同條第 5 項規
定於公同共有準用之。公同共有人之一仍具共
有人身分,自得單獨以其名義行使優先承買權。
土地法第 34 條之 1 規定共有人有優先承買權,
其目的在消滅、簡化共有關係,如肯認公同共
有人得單獨以其名義行使優先承買權符合法規
範之目的。且各公同共有人不一定全體意志一
致,也非每人均有優先承買之經濟能力,若採
乙說可能肇致公同共有人之優先承買權之立法
目的無法實現。
依司法院 76 年 2 月 20 日(76)廳民二字第 1
884 號函研究意見認公同共有人之優先承買權,
係基於其為乙之分別共有人而當然發生,應可
排除民法第 828 條規定之適用。亦即公同共有
人之一得單獨行使優先承買權,不必經其他公
同共有人同意,逕自為優先承購權之主張。
乙說:否定說。
按公同共有人行使優先承買權,有民法第 828
條第 3 項規定之適用,應經其他公同共有人之
同意,始得為之。(最高法院 99 年度台上字第 1
469 號及 69 年度台上字第 1252 號民事判決參
照)縱公同共有人中之一人得全體同意行使優
先承買權,亦應以公同共有人全體之名義為之。
故公同共有人不得單獨以其名義行使優先承買
87
權。
初步研討結果:採甲說。
四、審查意見:
多數採甲說(甲說 9 票、乙說 3 票)。
五、研討結果:
增列丙說:折衷說
按公同共有人行使優先承買權,有民法第 828 條第 3
項規定之適用,應經其他公同共有人之同意,始得為
之(最高法院 99 年度台上字第 1469 號及 69 年度台
上字第 1252 號民事判決參照)。公同共有人之一人得
全體同意行使優先承買權,亦得單獨以其名義行使優
先承買權。
多數採甲說(實到 58 人,採甲說 33 票,採乙說 0 票,
採丙說 14 票)
六、相關法條:
土地法第 34 條之 1,民法第 828 條。
土地法第 34 條之 1:
共有土地或建築改良物,其處分、變更及設定地上權、農育權
不動產役權或典權,應以共有人過半數及其應有部分合計過
半數之同意行之。但其應有部分合計逾三分之二者,其人數
不予計算。
共有人依前項規定為處分、變更或設定負擔時,應事先以書
面通知他共有人;其不能以書面通知者,應公告之。
第一項共有人,對於他共有人應得之對價或補償,負連帶清
償責任。於為權利變更登記時,並應提出他共有人已為受領
或為其提存之證明。其因而取得不動產物權者,應代他共有
人申請登記。
共有人出賣其應有部分時,他共有人得以同一價格共同或單
獨優先承購。
前 4 項規定,於公同共有準用之。
依法得分割之共有土地或建築改良物,共有人不能自行協議
分割者,任何共有人得申請該管直轄市、縣(市)地政機關
調處,不服調處者,應於接到調處通知後 15 日內向司法機
關訴請處理,屆期不起訴者,依原調處結果辦理之。
七、參考資料:
資料 1
最高法院 99 年度台上字第 1469 號民事判決要旨:
按公同共有人行使優先承買權,有修正前民法第 828 條第 2
88
項(修正後移列為第 3 項)規定之適用,自應經其他公同共
有人之同意,始得為之。
資料 2
最高法院 69 年度台上字第 1252 號判決要旨:
公同共有物之處分,及其他之權利行使,應得公同共有人全
體之同意,民法第 828 條第 2 項規定甚明,原審既認定被上
訴人何○河就系爭土地 7 筆之共有權,係共同繼承其被繼承
人何○興之應有部分而取得,依民法第 1151 條規定,該被
上訴人在分割遺產前,對於系爭土地何○興之應有部分,與
其他繼承人為公同共有,則其基於繼承就被繼承人何○興應
有部分之公同共有,而行使其優先承買權,有民法第 828 條
第 2 項之適用,自應經其他公同共有人之同意,始得為之,
乃原審遽認被上訴人何○河一人就系爭土地 7 筆持分,有優
先購買權存在,而為上訴人不利之判決,尚有未合。
資料 3
發文字號:(76)廳民二字第 1884 號
發文日期:民國 76 年 2 月 20 日
座談機關:臺南地方法院
資料來源:民事法律問題研究彙編 第 6 輯 436 頁
相關法條:土地法第 34-1 條 (64.07.24)
法律問題:
甲聲請法院拍賣乙所有A號田地應有部分二分之一,由丙標
得,法院依法通知A土地共有人丁是否優先承買,經通知後,
發現丁已死亡,有繼承人子、丑、寅、卯四人,尚未就該田地
應有部分二分之一辦理分割遺產之繼承登記,且子、丑、寅、
卯四人中僅子具有自耕能力,問子可否單獨主張優先承買 ?
若必須共同優先承買,僅子有自耕能力,法律應否准其優先
承買 ?
討論意見:
甲說:丁已死亡,基於繼承之事實,子即為A土地共有之一,
且僅子有自耕能力,子自得單獨主張優先承買。
乙說:丁雖死亡,但在遺產尚未分割並辦理繼承登記前,子、
丑、寅、卯就丁之遺產為公同共有關係,其基於共有
人之地位主張優先承買,自必須由子、丑、寅、卯共同
行使,又因購買田地須具有自耕能力,否則即使為共
有人亦不得承買,而子、丑、寅、卯中僅子一人有自耕
能力,故其主張優先承買之資格即有欠缺,法院應不
許其優先承買,而由丙拍買之。
89
丙說:丁死亡,在未辦理遺產分割繼承登記前,固應由子、
丑、寅、卯共同行使其優先承買權,惟共有人有優先
承買權,主要在防止土地細分,除了繼承之情形外,
不准二人以上共同承買,故雖子、丑、寅、卯四人中僅
子有自耕能力,法院亦不妨從寬認定有優先承買之資
格,准予共同優先承買。
丁說:依土地法第 30 條之 1 第 1 項規定,農地繼承人部分
不能自耕者,於遺產分割時,應將農地分歸能自耕者
繼承之,是丁之遺產A號田地應有部分之二分之一應
由子一人單獨繼承,故由子一人主張優先承買,法院
即應准許。
結論:採丁說。
司法院第一廳研究意見:按共有人出賣其應有部分時,他共
有人得以同一價格共同或單獨優先承購,土地法第 34 條之
1 第 4 項定有明文。是共有人行使優先承購權,並不以共同
行使為必要,由其中一人單獨為之亦無不可。又依同法第 30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私有農地所有權之移轉,其承受人以能
自耕者為限。主張對此農地有優先承購權之共有人,自亦應
受此資格之限制。本題共有人丁死亡,其土地應有部分,由
其繼承人子、丑、寅、卯共同繼承。在分割遺產前,此項因繼
承取得之土地依法雖屬彼四人公同共有,但彼四人與乙,仍
維持分別共有關係,亦即子、丑、寅、卯均繼受丁之地位而為
乙之分別共有人。故債務人乙之農地應有部分經法院拍賣,
其分別共有人中之丑、寅、卯因無自耕能力,固不得主張優
先承購權,但具有自耕能力之子,自得單獨主張優先承購。
且子此項優先承購權,係基於其為乙之分別共有人而當然發
生,依首揭說明,應可排除民法第 828 條所規定,公同共有
物權利之行使,應得公同共有人全體同意之適用。即可不必
經無優先承購權之丑、寅、卯之同意,逕行為優先承購權之
主張。

90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2 年法律座談會民執類提案
第 21 號
一、提案機關: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二、法律問題:
執行法院查封拍賣債務人丙與他人共有之A(共有人
為甲、乙)、B(共有人為丁、戊)土地之應有部分,經
執行法院審認二筆土地合併拍賣為妥適且必要,對債
權人及債務人均較有利,倘由共有人甲拍定買受,執
行法院應否通知B土地之共有人願否行使優先承買權?
三、討論意見:
甲說:肯定說。
依最高法院 72 年台抗字第 94 號判例及土地法
第 34 條之 1 執行要點第十點第十項規定,拍
定人甲為A土地之共有人,A土地之他共有人
無優先承買權。惟不應限制B土地之共有人行
使優先承買之權利。故執行法院應依臺灣高等
法院暨所屬法院 101 年法律座談會民執類提案
第 4 號研討結果,通知 B 土地之共有人願否對
A、B土地行使優先承買權。
乙說:否定說。
最高法院 100 年度台上字第 432 號裁判意旨認
執行法院拍賣二筆以上共有土地或建築改良物
之情形,若經執行法院代債務人(出賣之共有
人)定合併拍賣之條件,並經拍定人依該條件
標買,主張優先承購權之他共有人自應為合併
購買之表示,始得認其已依上開「同樣條件」之
旨趣合法行使優先承購權。依此,A土地既已
由共有人甲拍定買受,B土地之共有人即無從
依同樣條件合法行使優先承買,故執行法院無
須通知 B 土地之共有人願否行使優先承買權。
初步研討結果:採乙說。
四、審查意見:
肯定說 6 票、否定說 5 票。
補充說明:
倘拍賣公告並未特別記載,或載明:「本件合併拍
賣之部分標的之共有人主張優先承買權時,應連同
合併拍賣其他標的一併購買」時,B地之共有人行
使優先承買權時,應一併購買A、B二筆土地之應
91
有部分。
五、研討結果:
本題保留。
六、相關法條:
土地法第 34 條之 1。
土地法第 34 條之 1:
共有土地或建築改良物,其處分、變更及設定地上權、農育權
不動產役權或典權,應以共有人過半數及其應有部分合計過
半數之同意行之。但其應有部分合計逾三分之二者,其人數
不予計算。
共有人依前項規定為處分、變更或設定負擔時,應事先以書
面通知他共有人;其不能以書面通知者,應公告之。
第一項共有人,對於他共有人應得之對價或補償,負連帶清
償責任。於為權利變更登記時,並應提出他共有人已為受領
或為其提存之證明。其因而取得不動產物權者,應代他共有
人申請登記。
共有人出賣其應有部分時,他共有人得以同一價格共同或單
獨優先承購。
前 4 項規定,於公同共有準用之。
依法得分割之共有土地或建築改良物,共有人不能自行協議
分割者,任何共有人得申請該管直轄市、縣(市)地政機關
調處,不服調處者,應於接到調處通知後 15 日內向司法機
關訴請處理,屆期不起訴者,依原調處結果辦理之。
七、參考資料:
資料 1
土地法第 34 條之 1 執行要點第十點:
本法條第 4 項所稱之優先購買權,依下列規定辦理:
共有人出賣其應有部分,除買受人同為共有人外,他共有人
對共有人出賣應有部分之優先購買權,均有同一優先權;他
共有人均主張或多人主張優先購買時,其優先購買之部分應
按各主張優先購買人之應有部分比率定之。
資料 2
最高法院 72 年台抗字第 94 號判例要旨:
土地法第 34 條之 1 第 4 項規定共有人出賣應有部分時,他
共有人得以同一價格共同或單獨優先承購,其立法意旨無非
為第三人買受共有人之應有部分時,承認其他共有人享有優
先承購權,簡化共有關係。若共有人間互為買賣應有部分時,
即無上開規定適用之餘地。相對人既為土地共有人之一,則
92
其於執行法院拍賣程序中買受共有人陳甲、陳乙之應有部分,
其他共有人即不得主張優先承購權。
資料 3
最高法院 101 年度台抗字第 337 號裁定要旨:
按法定優先承買權,為法律所明定,不得任意創設。執行法
院雖將數執行標的合併拍賣,惟並無創設優先承買權之效力,
則板橋地院將系爭土地及系爭建物合併拍賣之執行方法並無
創設先承買權之效力,而再抗告人既非系爭OO之O、OO
之O、OO之O、OO之O、OO之O地號等 5 筆土地及系爭
建物之法定優先承買權人,即不因上開合併拍賣之執行方法
而擴及取得上開 5 筆土地及系爭建物之優先承買權,自不影
響原拍定人陳OO就上開 5 筆土地及系爭建物因拍定而取得
之買受人地位。
資料 4
最高法院 97 年度台抗字第 602 號裁定要旨:
按土地法第 34 條之 1 第 4 項規定,共有人出賣其應有部分
時,他共有人得以同一價格共同或單獨優先承購,此乃共有
人之法定優先承買權,為法律明定,不得任意創設。執行法
院雖將數執行標的合併拍賣,惟並無創設優先承買權之效力,
自不得要求僅對部分標的有優先承買權之共有人承買全部標
的,縱執行法院於拍賣公告載明「本件合併拍賣之部分標的
之共有人主張優先承買權時,應連同合併拍賣其他標的一併
購買」之條件,亦不得拘束該合併拍賣之部分標的有優先承
買權之共有人,而駁回其僅對該共有部分標的行使優先承買
權。
資料 5
最高法院 100 年度台上字第 432 號判決要旨:
按土地法第 34 條之 1 第 4 項所稱之優先承購權,乃基於該
法律規定,對於出賣共有土地或建築改良物共有人而生「先
買特權(先買權)」之形成權,一旦行使該權利,即係對出
賣人行使買賣契約訂立請求權,並請求出賣人按其與第三人
約定之「同樣條件」補訂書面契約。易言之,該權利係指他共
有人於共有人出賣共有土地或建築改良物時,對於該共有人
有請求買賣契約之權而言(本院 65 年台上字第 853 號判例
參照)。因此,出賣之共有人與他人所訂契約或他人承諾之
一切條件,優先承購權人必須均表示接受,始得謂為合法行
使優先承購權;倘有部分不接受或擅加變更買賣條件時,自
不得稱之。又強制執行法上之拍賣應解釋為買賣之一種,即
93
拍定人為買受人,而以拍賣機關代替債務人立於出賣人之地
位為出賣,故於執行法院代債務人(出賣之共有人)定合併
拍賣之條件,並經拍定人依該條件標買,主張優先承購權之
他共有人自應為合併購買之表示,始得認其已依上開「同樣
條件」之趣旨合法行使優先承購權。本件執行法院將上訴人
為共有人之系爭土地及OO之O地號土地應有部分 2 分之 1
合併拍賣,並經被上訴人予以合併標買而拍定,嗣執行法院
亦通知上訴人該 2 筆土地其均有優先承購權,上訴人就此拍
賣條件並未於拍賣程序終結前,依強制執行法第 12 條第 1
項規定聲明異議,其欲行使共有人優先承購權,即應受此拍
賣條件之拘束。上訴人既僅就系爭土地表示優先承購,而未
就OO之O地號土地一併行使優先承購權,殊難認已生優先
承購之效力。
資料 6
最高法院 100 年度台再字第 46 號判決要旨:
按土地法第 34 條之 1 第 4 項所稱共有人出賣共有土地或建
築改良物之應有部分時,他共有人得以同價格共同或單獨優
先承購者,係指他共有人於共有人出賣共有土地或建築改良
物之應有部分時,對於該共有人有請求以「同樣條件」訂立
買賣契約之權而言。故他共有人行使優先購買權,應接受出
賣人之共有人與他人所訂原買賣契約之一切條件,不得部分
不接受或予以變更。倘出賣之共有人將數宗共有土地合併出
賣時,此項「合併出賣」之條件,行使優先購買權之他共有
人應依此條件與為出賣之共有人訂立買賣契約,不得僅選擇
其中部分土地主張優先承購,否則即非按出賣之共有人出賣
之同一條件承購,難認其係合法行使優先承購權,而就出賣
之共有土地有優先承買權。本件前訴訟程序,第二審判決以
買賣契約之單價、總價之高低,與出售之條件息息相關,合
併拍賣與非合併拍賣之條件,其拍定價格必有差異,執行法
院於拍賣上開第OO、OO、OO之O及OO之O號 4 筆土地
時,業於拍賣公告上載明 4 宗土地合併拍賣,則拍定人應受
此合併拍賣條件之拘束,不容任意變更,而僅就其中 1 筆土
地為購買。再審原告同時為系爭OO號及OO之O號之共有
人,其就該共有之土地固可行使優先購買權,亦應受合併拍
賣之條件之拘束。再審原告僅就系爭OO號土地行使優先承
買權,未就合併拍賣之OO之O號土地一併行使優先購買權,
自違反土地法第 34 條之 1 以同樣條件優先承購之規範意旨,
難認已生優先承買之效力。
94
資料 7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1 年法律座談會民執類提案第 4

法律問題:甲聲請執行債務人乙單獨所有之A不動產,及乙、
丙所共有B不動產,經執行法院合併拍賣,並於
拍賣公告載明:「本件合併拍賣之部分標的
之共有人主張優先承買權時,應連同合併拍賣其
他標的一併購買」之條件,若丙主張僅就B不動
產優先承買,不願合併購買A不動產時,其主張
        於下列情形是否均有理由?
A、B不動產係毗連而使用互相獨立之兩筆土
地。
A、B兩不動產係毗連之兩筆土地,惟A地係屬
袋地,須經由B地始得通行至道路,乙原得自
A地經由其於B地分管之部分通行至道路。
A不動產為建物,B不動產為A建物坐落之基
地。
討論意見:
問題
甲說:肯定說。
按土地法第 34 條之 1 第 4 項規定,共有人出
賣其應有部分時,他共有人得以同一價格共同或單
獨優先承購,此乃共有人之法定優先承買權,為法
律所明定,不得任意創設。執行法院雖將數執行標的
合併拍賣,惟並無創設優先承買權之效力,自不得
要求僅對部分標的有優先承買權之共有人承買全部
標的,縱執行法院於拍賣公告載明「本件合併拍賣之
部分標的之共有人主張優先承買權時,應連同合併
拍賣其他標的一併購買」之條件,亦不得拘束該合併
拍賣之部分標的有優先承買權之共有人(最高法院
97 年度台抗字
第 602 號裁定參照)。
土地法第 34 條之 1 第 4 項規定謂:「共有人出
賣其應有部分時,他共有人得以『同一價格』共同或
單獨優先承購。」因之,遽將「同一價格」擴張解釋為
「同一條件」,顯然違反法條文義。
丙祇就B地具有共有關係,其欲行使優先承購權卻
必須接受A地及乙對於B地之應有部分一併購買之
95
條件,等同變相以較土地法第 34 條之 1 第 4 項更嚴
苛的條件,阻止其共有人優先承購權之行使。
A地及B地在使用上相互獨立而無依存關係,允許丙
僅對乙對於B地之應有部分主張優先承買,對於A
地之使用及拍定人之權利均無不利益。
乙說:否定說。
土地法第 34 條之 1 第 4 項所稱共有人出賣共有土地
或建築改良物之應有部分時,他共有人得以同一價
格共同或單獨優先承購者,係指他共有人於共有人
出賣共有土地或建築改良物之應有部分時,對於該
共有人有請求以「同樣條件」訂立買賣契約之權而言。
故他共有人行使優先購買權,應接受出賣之共有人
與他人所訂原買賣契約之一切條件,不得部分不接
受或予以變更。倘出賣之共有人將數宗共有土地合併
出賣時,此項「合併出賣」之條件,行使優先購買權
之他共有人應依此條件與為出賣之共有人訂立買賣
契約,不得僅選擇其中部分土地主張優先承購,否
則即非按出賣之共有人出售之同一條件承購,難認
其係合法行使優先承購權,而就出賣之共有土地有
優先承買權(最高法院 100 年度台再字第 46 號判決
參照)。
買賣契約單價之高低,與出售之條件息息相關,相同
之標的物,依不同之條件出售,其價格即可能有異,
則土地之買賣,自不得將買賣之條件與土地之單價
分離,是所謂同一條件或同樣條件包括價格以外的
其他條件,倘共有人係將數筆土地合併出售時,此
項「合併出售」之條件,他共有人亦應依此條件與為
出賣之共有人訂立買賣契約。本件 A 地及乙對於 B 地
之應有部分既合併拍賣,此合併拍賣即屬共有人與
買受人買賣之條件,其餘共有人如欲行使優先購買
權,即應以同一條件合併買受 A 地及乙對於 B 地之應
有部分。
土地法第 34 條之 1 第 4 項固未規定數筆土地同時出
售時,共有人行使優先購買權必須就數筆土地一併
買受,惟上開條件係基於出賣應有部分之共有人與
買受人之買賣契約約定,而土地法第 34 條之 1 第 4
項所規定共有人之優先購買權既須係在同一條件之
前提下始得主張,而其條件為何當然應依買賣雙方
96
約定之內容定之,則於買賣雙方約定之交易條件為
數筆土地一併買受時,共有人行使優先購買權亦須
以相同條件行之,與法律之意旨並無不符,亦非增
加法律所無之限制(最高法院 98 年度台上字第 1405
號判決參照)。
法院所為合併拍賣,必有其考量,並無可能與應買人
以通謀虛偽意思表示成立多數土地必須合併出售之
條件以妨礙他共有人優先購買權之行使,多筆土地
合併出售之條件係法院代債務人與應買人間基於契
約自由原則所為之約定,並無違公序良俗,即屬有
效,其餘共有人主張優先購買,自亦須單獨或與其
他未出賣應有部分之共有人共同以同一條件承買,
如認為得僅依未出賣應有部分之共有人單方之意思
將買賣雙方約定之條件變更後主張優先購買,則屬
對於契約自由及財產自由處分權之不當限制(最高
法院 98 年度台上字第 1405 號判決參照)。
合併拍賣旨在增加不動產之合併利用價值,對原拍定
人或優先承買權人皆屬有利,並能提高應買或優先
承買意願。苟應買人就合併拍賣之標的應買後,優先
承買人僅得就其有優先承買權之部分拍賣標的主張
優先承買,並強制拍定人須買受其餘未經主張優先
承買權之不動產,將使原欲合併拍賣之土地分離而
異其所有權人,拍定人或優先承買權人皆無法收合
併利用之效,可能降低應買意願,對債權人、債務人
殊屬不利。
問題
甲說:肯定說。
同問題肯定說理由至。
A地縱屬袋地,依民法第 878 條第 1 項、第 2 項之規
定,乙仍非不得支付償金而通行周圍地以至公路,不
能因丙僅就乙對於B地之應有部分行使優先承買不利
於A地之使用,即對於共有人之優先承買權加諸法律
所無之限制。
乙說:否定說。
同問題否定說理由至。
A地屬袋地,且須經由B地始得通行至道路,茍認丙
得僅對於乙對於B地之應有部分主張優先承買,徒
使依拍賣公告所載條件前來應買之拍定人,因而被
97
迫必須買受屬於袋地之A地,且無從比照乙之利用
方式自A地經由B地通行至道路。顯見此舉已使丙超
越單純之優先購買權,更進而享有片面分割買賣標
的之決定權,顯非立法原意,對於拍定人有失衡平,
亦恐降低第三人對於共有不動產拍賣之應買意願。
問題
甲說:肯定說。
同問題肯定說理由至。
丙僅就乙對於B基地之應有部分主張優先承買,其效
果雖使A建物所有權由拍定人取得,B基地所有權
由丙取得,此際非不得類推適用民法第 425 條之 1 第
1 項之規定,推定拍定人與丙間在A建物得使用期限

有租賃關係,以資解決,自非得因此迫使丙行使優先
   承買權之範圍及於A建物。
執行法院任意附加法律以外之拍賣條件,其結果一

面強制丙一併承買A建物,他方面復剝奪拍定人對
於A建物之承買權,恐生無謂紛擾(臺灣高等法院
暨所屬法院 87 年法律座談會民事執行類提案第 11
號研討結果參照)。
乙說:否定說。
同問題否定說理由至。
依題旨,A建物為乙單獨所有,B為A建物坐落之基地,
且為乙、丙所共有,A建物及乙對於B基地之應有部分一
併拍賣,倘若丙主張優先承買之效果及於A建物及B基地
可使土地及建物之權利歸屬趨於一致,不特簡化物權關係
尚且有利於不動產之使用。反之,茍認丙得僅就乙對於B
基地之應有部分主張優先承買,將使拍定人被迫僅能取得
A建物,此際縱認A建物之拍定人對於B基地有占有權源
惟拍定人對於占有使用B基地仍須給付相當之對價,除使
拍定人遽受有不測之損害,且不利於增加應買意願外,亦
徒增土地與建物間權利歸屬及利用關係之繁複。
為盡經濟上之效用,以杜紛爭,拍賣條件明白訂明:「土
地應有部分與建物合併拍賣,土地共有人對於土地應有部
分有優先承買權,主張對土地優先承買之人,應併買受地
上建物」,則此項約定應屬有效(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
院 80 年度法律座談會民事類第 6 號提案研討結果參照)。
98
初步研討結果:問題:採甲說。
問題:採乙說。
問題:採乙說。
審查意見:問題:採乙說。
問題:採乙說。
問題:採乙說。

99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2 年法律座談會民執類提案
第 22 號
一、提案機關: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二、法律問題:
執行法院查封拍賣債務人丙與他人共有之A(共有人
為甲、乙)、B(共有人為丁、戊)土地之應有部分,
經執行法院審認後將該二筆土地合併拍賣,倘拍定人
非共有人,經執行法院通知共有人願否行使優先承買
權,甲、乙、丁、戊均表示願優先承買,嗣經法院協調
不成,如何決定其比例?
三、討論意見:
甲說:價值說。
優先承買權之權利性質相同而未能定其順序,
亦無先後之分者,應按權利比例共同承買之。
(辦理強制執行應行注意事項第 44 點,法院
辦理民事執行實務參考手冊第 288 頁,土地法
第 34 條之 1 執行要點第 10 點參照)。題示甲、
乙無B土地之應有部分,丁、戊無A土地之應
有部分,執行法院應類推適用上開規定,先計
算甲、乙、丁、戊各自有應有部分以拍定價格換
算之價值為分子,再以拍定價格換算A、B土
地全部之總價值為分母,得出甲、乙、丁、戊各
自就A、B土地之應有部分比例,再按該比例
共同優先承買債務人所有A、B土地之應有部
分。
乙說:面積說。
優先承買權之權利性質相同而未能定其順序,
亦無先後之分者,應按權利比例共同承買之。
(辦理強制執行應行注意事項第 44 點,法院
辦理民事執行實務參考手冊第 288 頁,土地法
第 34 條之 1 執行要點第 10 點參照)。題示甲、
乙無B土地之應有部分,丁、戊無A土地之應
有部分,執行法院應類推適用上開規定,並以
甲、乙、丁、戊各自應有部分面積占A、B土地
總面積之比例定其優先承買之範圍。先計算甲、
乙、丁、戊各自應有部分換算之A、B土地之面
積,再以A、B地之總面積為基礎,得出各自
就A、B土地之應有部分比例,並按此比例共
100
同優先承買債務人所有A、B土地之應有部分。
初步研討結果:採甲說。
四、審查意見:
採甲說。
五、研討結果:
本題保留。
六、相關法條:
土地法第 34 條之 1。
土地法第 34 條之 1:
共有土地或建築改良物,其處分、變更及設定地上權、農育權
不動產役權或典權,應以共有人過半數及其應有部分合計過
半數之同意行之。但其應有部分合計逾三分之二者,其人數
不予計算。
共有人依前項規定為處分、變更或設定負擔時,應事先以書
面通知他共有人;其不能以書面通知者,應公告之。
第一項共有人,對於他共有人應得之對價或補償,負連帶清
償責任。於為權利變更登記時,並應提出他共有人已為受領
或為其提存之證明。其因而取得不動產物權者,應代他共有
人申請登記。
共有人出賣其應有部分時,他共有人得以同一價格共同或單
獨優先承購。
前 4 項規定,於公同共有準用之。
依法得分割之共有土地或建築改良物,共有人不能自行協議
分割者,任何共有人得申請該管直轄市、縣(市)地政機關
調處,不服調處者,應於接到調處通知後 15 日內向司法機
關訴請處理,屆期不起訴者,依原調處結果辦理之。
七、參考資料:
無。

101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2 年法律座談會民執類提案
第 23 號
一、提案機關:臺灣彰化地方法院
二、法律問題:
債權人聲請執行拍賣債務人應有部分之土地,由共有
人甲與非共有人乙共同投標(比例各 2 分之 1)而得
標。
問題:此時,執行法院是否應依土地法第 34 條之 1
規定通知其他共有人優先承買?
問題:如須通知,應就拍賣之應有部分全部,抑或
按非共有人買受比例計算之應有部分通知即
可?
三、討論意見:
問題:
甲說:肯定說。
土地法第 34 條之 1 第 4 項規定,共有人出賣
其應有部分時,他共有人得以同一價格共同或
單獨優先承購。其立法意旨在使他共有人買受
出賣之共有人之應有部分,以簡化共有關係。
故他共有人主張優先承購,自應以自己名義,
單獨或共同取得出賣之共有人之應有部分,倘
行使優先承購權,惟要求另指定非共有人之第
三人為權利取得人,則與優先承購權旨在簡化
共有關係之立法趣旨相違,應非法律之所許
(最高法院 85 年度台上字第 1052 號判決參
照)。
反之,倘共有人偕同非共有人之第三人與出賣
之共有人為應有部分之買賣,不唯買受之共有
人,共有人以外之第三人亦因之取得權利,共
有人之人數並未減少,此時應通知其他共有人
行使優先承買權,始符簡化共有關係之立法目
的。
乙說:否定說。
共有人買受另一共有人之應有部分,依照最高
法院 72 年台抗字第 94 號判例,其他共有人無
優先承買之權利,自始即確定由該買方共有人
買受。此共有人買受之權利應受保障,不容任
意剝奪。況第三人之加入固未能使共有人人數
102
減少,然亦不致有所增加。且共有人願與第三
人共同投標,其間通常有一定聯繫,對促進土
地之有效利用未必不利。是故,在共有人及非
共有人之第三人共同得標時,為維護買受之共
有人權利,仍無庸通知其他共有人行使優先承
買權。
問題:
甲說:應就拍賣之應有部分全部通知。
土地法第 34 條之 1 第 4 項所稱共有人出賣共
有土地或建築改良物之應有部分時,他共有人
得以同價格共同或單獨優先承購者,係指他共
有人於共有人出賣共有土地或建築改良物之應
有部分時,對於該共有人有請求以「同樣條件」
訂立買賣契約之權而言。故他共有人行使優先
購買權,應接受出賣之共有人與他人所訂原買
賣契約之一切條件,不得部分不接受或予以變
更(最高法院 100 年度台再字第 46 號判決參
照)。
執行法院就同一債務人之同一筆不動產應有部
分,未切割若干比例分別拍賣,而是合併拍賣
該應有部分之全部。從而,優先承買權之行使
即應受此項合併拍賣之「同樣條件」所拘束。共
有人既僅得聲明優先承買其所共有之全部拍賣
標的,執行法院自須就該拍賣之應有部分全部
通知全體共有人行使優先承買權。此際,買受
之共有人仍得主張優先承買,對於其權利尚無
損害,併此敘明。
乙說:按非共有人買受比例計算之應有部分通知。
土地法第 34 條之 1 第 4 項規定共有人出賣應
有部分時,他共有人得以同一價格共同或單獨
優先承購,其立法意旨無非為第三人買受共有
人之應有部分時,承認其他共有人享有優先承
購權,以簡化共有關係。若共有人間互為買賣
應有部分時,即無上開規定適用之餘地(最高
法院 72 年台抗字第 94 號判例參照)。
分別共有之應有部分,乃將一所有權為量之劃
分,性質上本非不可分。因此,共有人與非共
有人之第三人共同買受應有部分之情形,就按
103
該共有人買受比例計算之應有部分,屬於共有
人間互為買賣,無土地法第 34 條之 1 第 4 項
規定之適用。其餘拍賣之應有部分,非為共有
人間相互之買賣,則應依規定通知全體共有人
行使優先承買權,以簡化共有關係。如此兼顧
買受之共有人之權利,實為可採。
初步研討結果:問題:採甲說。
問題:採乙說。
四、審查意見:
問題:採甲說。
共有人甲與非共有人乙共同投標而得標,其
拍定人已非純正之共有人,即與非共有人買
受者無異,他共有人自得依土地法第 34 條
之 1 第 4 項規定行使優先承購權。且為避免
非共有人利用此一方式排除共有人之優先承
購權,亦以採上開見解為妥。故執行法院應
依法通知其他共有人優先承買。
問題:採甲說。
五、研討結果:
問題:
審查意見末句「通知其他共有人優先承買」修正為
「通知全體共有人優先承買」。
照修正後審查意見通過。
問題:照審查意見通過。
六、相關法條:
土地法第 34 條之 1 第 4 項。
土地法第 34 條之 1 第 4 項:
共有土地或建築改良物,其處分、變更及設定地上權、農育權
不動產役權或典權,應以共有人過半數及其應有部分合計過
半數之同意行之。但其應有部分合計逾三分之二者,其人數
不予計算。
共有人依前項規定為處分、變更或設定負擔時,應事先以書
面通知他共有人;其不能以書面通知者,應公告之。
第一項共有人,對於他共有人應得之對價或補償,負連帶清
償責任。於為權利變更登記時,並應提出他共有人已為受領
或為其提存之證明。其因而取得不動產物權者,應代他共有
人申請登記。

104
共有人出賣其應有部分時,他共有人得以同一價格共同或單
獨優先承購。
前四項規定,於公同共有準用之。
依法得分割之共有土地或建築改良物,共有人不能自行協議
分割者,任何共有人得申請該管直轄市、縣(市)地政機關
調處,不服調處者,應於接到調處通知後 15 日內向司法機
關訴請處理,屆期不起訴者,依原調處結果辦理之。
七、參考資料:
資料 1
最高法院 72 年台抗字第 94 號判例:
土地法第 34 條之 1 第 4 項規定共有人出賣應有部分時,他
共有人得以同一價格共同或單獨優先承購,其立法意旨無非
為第三人買受共有人之應有部分時,承認其他共有人享有優
先承購權,以簡化共有關係。若共有人間互為買賣應有部分
時,即無上開規定適用之餘地。
資料 2
最高法院 85 年度台上字第 1052 號判決要旨:
土地法第 34 條之 1 第 4 項規定,共有人出賣其應有部分時,
他共有人得以同一價格共同或單獨優先承購。其立法意旨在
使他共有人買受出賣之共有人之應有部分,以簡化共有關係。
故他共有人主張優先承購,自應以自己名義,單獨或共同取
得出賣之共有人之應有部分,倘行使優先承購權,惟要求另
指定非共有人之第三人為權利取得人,則與優先承購權旨在
簡化共有關係之立法趣旨相違,應非法律之所許。
資料 3
最高法院 100 年度台再字第 46 號判決要旨:
土地法第 34 條之 1 第 4 項所稱共有人出賣共有土地或建築
改良物之應有部分時,他共有人得以同價格共同或單獨優先
承購者,係指他共有人於共有人出賣共有土地或建築改良物
之應有部分時,對於該共有人有請求以「同樣條件」訂立買
賣契約之權而言。故他共有人行使優先購買權,應接受出賣
之共有人與他人所訂原買賣契約之一切條件,不得部分不接
受或予以變更。

105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2 年法律座談會民執類提案
第 24 號
一、提案機關:臺灣宜蘭地方法院
二、法律問題:
債權人甲聲請查封拍賣債務人乙名下所有毗鄰之A、
B土地及坐落A土地上之C建物等三筆不動產。嗣經
法院完成查封、鑑價、詢價程序,並核定各宗不動產之
拍賣最低底價及總價,以單標方式定其拍賣條件為
「分別標價、合併拍賣」。嗣經第 1、2、3 次公開拍賣程
序均無人應買、債權人亦不願承受,而依法進行公告
應買程序。於應買期間,債權人甲復聲明願為承受,
經法院批示准許,並通知債權人甲及參與分配債權人
丙陳報債權中(別無其他債權人)。然債權人甲於承
受後卻認B土地為畸零地,利用價值不高且該宗承受
底價過高,因此向法院具狀撤回對B土地強制執行之
聲請。試問:
問題:債權人甲對於B土地之撤回是否發生效力?
如生效力,其對同標之A土地及C建物所為
之承受,是否仍生效力?
問題  :承上題,如採乙說,則其後續程序應如何

行?
三、討論意見:
問題:
甲說:對B土地之撤回及A土地、C建物之承受均屬
有效。
按強制執行法關於債權人就不動產執行之撤回,
僅於該法第 113 條準用同法 58 條設有:「拍定
後,在拍賣物所有權移轉前,債權人撤回強制
執行之聲請者,應得拍定人之同意。」之限制。
是本件債權人甲於公告應買程序中依強制執行
法第 95 條第 1 項後段規定聲明承受,並經法
院批示准許後,其地位即相當於拍定人,因其
身兼債權人與拍定人(承受人)之身分,自應
認其撤回已得後者之同意,而為法所允許。
而債權人甲原聲明承受拍賣標的時,確係依拍
賣條件之同一條件聲明承受,其承受亦屬合法
是債權人甲既於合法承受全部標的後,事後依
106
法撤回部分執行標的之聲請,並經承受人之同
意,自應認其撤回後僅該部分,自應認其撤回
後僅該部分之承受失其效力,其餘標的即A土
地及C建物仍發生承受之效力。
乙說:對B土地之撤回有效,但對A土地、C建物之
承受失效。
按強制執行法關於債權人就不動產執行之撤回,
僅於該法第 113 條準用同法 58 條設有:「拍定
後,在拍賣物所有權移轉前,債權人撤回強制
執行之聲請者,應得拍定人之同意。」之限制。
是本件債權人甲於公告應買程序中依強制執行
法第 95 條第 1 項後段規定聲明承受,並經法
院批示准許後,其地位即相當於拍定人,因其
身兼債權人與拍定人(承受人)之身分,自應
認其撤回已得後者之同意,而為法所允許。
惟按拍賣標的之單價、總價之高低,與拍賣之條
件息息相關,合併拍賣與非合併拍賣之條件,
其拍定價格必有差異(最高法院 100 年度台再
字第 46 號判決意旨參照)。又執行法院既決定
分別標價、合併拍賣,並為拍賣公告,即已構
成拍賣條件,債權人自應依拍賣條件承受,不
得選擇承買部分執行標的(臺灣高等法院暨所
屬法院 100 年法律座談會民執類提案第 29 號
研討結果參照)。債權人甲原聲明承受執行標的
時,雖係依拍賣條件之同一條件聲明承受,惟
甲嗣後撤回執行B土地,即應認為其同時撤回
聲明承受該宗不動產之意思表示,而使聲明承
受之意思表示僅限於A土地及C建物,致與原
公告拍賣條件不符。參諸前揭說明,應認其承
受已失其效力。
丙說:對B土地之撤回不生效力,故原承受全部有效。
按強制執行法關於債權人就不動產執行之撤回,
雖僅於同法第 113 條準用同法 58 條規定設有:
「拍定後,在拍賣物所有權移轉前,債權人撤
回強制執行之聲請者,應得拍定人之同意。」之
限制。然考其立法意旨乃謂「在實務上債務人於
拍定後,拍賣物所有權移轉前…與債權人達成
協議,而由債權人撤回強制執行之聲請,事所
107
常見,若亦經拍定人之同意,於債權人、債務
人及拍定人既均無不利,自無不許之理,爰增
第二項,俾更能適應實際需要。」是本件債權人
甲於公告應買程序中依強制執行法第 95 條第 1
項後段規定聲明承受,並經法院批示准許後,
買賣契約已成立,其地位即相當於拍定人,因
其身兼債權人與拍定人(承受人)之身分,且
其就部分標的之撤回可能有損及債務人利益之
虞,此時即應做目的性限縮解釋而排除其適用
是其撤回因與已成立之買賣契約有所抵觸,而
不生效力。
是債權人甲對B土地之撤回既不生效力,原承
受自仍然全部有效。
問題:
甲說:重新進行公告應買程序。
本件之拍賣條件雖已變更,惟除承受外已經完
成第1至3次之公開拍賣程序並不失其效力,基
於強制執行求迅速實現債權人權益之制度本質
此時應就撤回後之標的即A土地及C建物,重
新進行公告應買程序即可。
乙說:撤銷已進行之拍賣程序,重新進行第一次拍賣
按拍賣標的之單價、總價之高低,與拍賣之條
件息息相關,合併拍賣與非合併拍賣之條件,
其拍定價格必有差異(最高法院 100 年度台再
字第 46 號判決意旨參照)。是本件拍賣條件原
為A、B土地及C建物分別標價、合併拍賣,現
因債權人甲撤回其中B土地之執行,原拍賣條
件即已變更,且B土地為畸零地,利用價值不
高,或因此影響前拍賣程序之應買人投標意願
其條件之變更對當事人之權益非無影響,故執
行法院應撤銷已進行之程序,就撤回後之標的
即A土地及C建物,重新訂立拍賣條件,進行
第一次拍賣程序。
初步研討結果:問題採丙說。
問題採乙說。
四、審查意見:
問題:採丙說。
問題:因問題未採乙說,故問題無討論必要。
108
五、研討結果:
問題:
經提案機關同意,丙說理由倒數第 4 行末「損及
債務人利益之虞,此時‧‧‧」修正為「損及債務人
及其他債權人利益之虞,並違反合併拍賣之條件,
此時‧‧‧」。
照審查意見通過。
問題:照審查意見通過。
六、相關法條:
強制執行法第 58 條第 2 項。
強制執行法第 58 條第 2 項:
拍定後,在拍賣物所有權移轉前,債權人撤回強制執行之聲
請者,應得拍定人之同意。
七、參考資料:
資料 1
最高法院 100 年度台再字第 46 號判決要旨:
按民事訴訟法第 496 條第 1 項第 1 款所謂適用法規顯有錯誤,
係指確定判決所適用之法規顯然不合於法律規定,或與現尚
有效之判例、解釋顯然違反者而言。次按土地法第 34 條之 1
第 4 項所稱共有人出賣共有土地或建築改良物之應有部分時,
他共有人得以同價格共同或單獨優先承購者,係指他共有人
於共有人出賣共有土地或建築改良物之應有部分時,對於該
共有人有請求以「同樣條件」訂立買賣契約之權而言。故他共
有人行使優先購買權,應接受出賣之共有人與他人所訂原買
賣契約之一切條件,不得部分不接受或予以變更。倘出賣之
共有人將數宗共有土地合併出賣時,此項「合併出賣」之條
件,行使優先購買權之他共有人應依此條件與為出賣之共有
人訂立買賣契約,不得僅選擇其中部分土地主張優先承購,
否則即非按出賣之共有人出售之同一條件承購,難認其係合
法行使優先承購權,而就出賣之共有土地有優先承買權。本
件前訴訟程序,第二審判決以買賣契約之單價、總價之高低,
與出售之條件息息相關,合併拍賣與非合併拍賣之條件,其
拍定價格必有差異。執行法院於拍賣上開第OO、OO、OO
之O及OO之O號 4 筆土地時,業於拍賣公告上載明四宗土
地合併拍賣,則拍定人應受此合併拍賣條件之拘束,不容任
意變更,而僅就其中一筆土地為購買。再審原告同時為系爭
OO號及OO之O號之共有人,其就該共有之土地固可行使
109
優先購買權,亦應受合併拍賣之條件之拘束。再審原告僅就
系爭OO號土地行使優先承買權,未就合併拍賣之OO之O
號土地一併行使優先購買權,自違反土地法第 34 條之 1 以
同樣條件優先承購之規範意旨,難認已生優先承買之效力。
從而,再審原告依土地法第 34 條之 1 規定,訴請確認伊就
系爭OO號土地有優先購買權存在,即非正當,因而維持第
一審所為再審原告敗訴之判決,駁回其上訴,於法並無不合。
資料 2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0 年法律座談會民執類提案第
29 號
法律問題:
債務人甲有A、B二筆土地,其中A地為債權人乙設定抵押
權。嗣有他債權人聲請執行甲所有之A、B二筆土地,乙亦
聲明參與分配。執行法院就A、B二筆土地以分別標價、合併
拍賣方式進行拍賣,已進行至特別減價拍賣程序,惟仍無人
應買。此時拍賣程序中到場之乙即就A地為承受之意思表示,
執行法院得否許其承受?
討論意見:
甲說:否定說。
拍賣之不動產無人應買或應買人所出之最高價未達
拍賣最低價額,而到場之債權人於拍賣期日終結前
聲明願承受者,執行法院應依該次拍賣所定最低價
額,將不動產交債權人承受,並發給權利移轉證書。
強制執行法第 91 條第 1 項定有明文。法條既規定
應於「拍賣期日終結前」為承受之聲明,顯見債權人
承受仍屬拍賣程序之一部分,所謂「該次拍賣所定最
低價額」,當然亦係指拍賣程序中合併拍賣所定底價,
而得由應買人出價應買之最低價額。
執行法院就數宗不動產,採用分別標價、合併拍賣之
方式進行拍賣時,投標人若於投標書載明僅願買其
中部分之不動產時,與所定拍賣條件不符,其投摽
為無效(地方法院民事執行處不動產投標參考要點
第 18 點第 17 款規定參照)。如前所述,投標應買
與承受同係拍賣期日程序之一部分,債權人聲明承
受未拍定之不動產,自應遵守執行法院所定合併拍
賣之條件,承受亦須符合合併拍賣所定最低價額,
題示債權人乙僅以分別標價之 Α 地價額聲明承受合
併拍賣之部分不動產,自有未合,不應准許。
110
況若許債權人得於承受時,任意變更拍賣公告所定
條件,擇定對債權人有利之部分標的而為承受,非
但有違執行法院訂定合併拍賣之初衷,亦有獨厚債
權人之嫌。果若變更條件為分別拍賣,經由公開競價
程序,債權人未必得以最低價額應買,是許債權人
承受合併拍賣之部分標的,亦有損債務人利益之虞。
縱題示情形係已進行之特別減價拍賣程序,債權人
仍得於視為撤回後(強制執行法第 95 條第 2 項
規定參照),再行聲請執行並變更原合併拍賣條件,
以提高應買人單獨應買 Α 地之意願,殊無以分別標
價之最低標價屈就債權人承受意願之必要。
乙說:肯定說。
按承受係指拍賣之不動產無人應買或應買人所出之
最高價未達拍賣最低價額,到場之債權人依該次拍
賣所定最低價額受讓拍賣之不動產(強制執行法第
91 條第 1 項規定參照)。是以,債權人聲明承受
未拍定之不動產,僅受該次拍賣所標定最低價額之
限制,並非以原定拍賣條件聲明承受,自不受執行
法院所定「合併拍賣」條件之限制,題示債權人乙應
得就合併拍賣之 Α、Β 二筆土地中,僅就 Α 地而為
承受。
強制執行法所以許債權人以最低價額承受,無非在求
執行程序得以迅速終結並兼顧債權人、債務人之利益。
題示情形若不准許抵押權人單就A地承受,執行程
序即因視為撤回而告終結(強制執行法第 95 條第
3 項),對債權人之債權滿足與債務人之債務受償
皆屬不利。在與立法意旨無違之情況下,自應准許債
權人乙為部分之承受。
乙僅為 Α 地之抵押權人,對 Β 地本無從以債權人之
地位為承受,若不許乙僅就 Α 地為承受,無異因執
行法院所訂拍賣而剝奪乙依強制執行法規定得承受
之權利。
初步研討結果:採甲說。
審查意見:
執行法院既決定分別標價、合併拍賣,並為拍賣公告,已構
成拍賣條件,則債權人自應依拍賣條件承受,不得選擇部分,
採甲說。
研討結果:照審查意見通過。
111
資料 3
司法院司法業務研究會第 49 期研究專輯第 45 則:
會議日期:民國 89 年 12 月 11 日
座談機關:司法院
資料來源:民事法律專題研究(十九)第 126-128 頁
法院辦理民事執行實務參考手冊(附錄)第 78-79 頁
相關法條:強制執行法 第 94、95 條 ( 89.02.02 )
法律問題:
強制執行法第 95 條經 2 次減價拍賣而未拍定之不動產,債

人不願承受或依法不得承受時,執行法院應於第 2 次減價拍
賣期日終結後 10 日內公告願買該不動產者,得於公告之日
起 3 個月內依原定拍賣條件為應買之表示,執行法院得於詢
問債權人及債務人意見後,許其買受。債權人復願為承受者,
亦同。
前項 3 個月期限內,無人應買前,債權人亦得聲請停止前項
拍賣,而另行估價或減價拍賣,如仍未拍定或由債權人承受,
或債權人未於該期限內聲請另行估價或減價拍賣者,視為撤
回該不動產之執行。第 94 條第 2 項、第 3 項之規定,於本條
第 1 項承買準用之。
甲為應買之表示,執行法院於詢問債權人及債務人之意見
後,執行法院未許其應買前:
如債權人或應買人具狀撤回,執行法院應否准許?
研究意見:
甲說:應買契約尚未成立,應許債權人或應買人撤回。
乙說:甲已表示應買,不應許債權人或應買人撤回。
初步研討結果: 採甲說。
研討結論:
基於影響當事人利益之考量,債權人可撤回執行。
基於程序安定之考量,應買人不得撤回應買。
資料4
司法院司法業務研究會第 49 期研究專輯第 47 則:
會議日期:民國 89 年 12 月 11 日
座談機關:司法院
資料來源:民事法律專題研究(十九)第 132-134 頁
相關法條:強制執行法 第 94、95 條 ( 89.02.02 )
法律問題:

112
強制執行法第 95 條經二次減價拍賣而未拍定之不動產,債
權人不願承受或依法不得承受時,執行法院應於第二次減價
拍賣期日終結後 10 日內公告願買受該不動產者,得於公告
之日起 3 個月內依原定拍賣條件為應買之表示,執行法院得
於詢問債權人及債務人意見後,許其買受。債權人復願為承
受者,亦同。
前項 3 個月期限內,無人應買前,債權人亦得聲請停止前項
拍賣,而另行估價或減價拍賣,如仍未拍定或由債權人承受,
或債權人未於該期限內聲請另行估價或減價拍賣者,視為撤
回該不動產之執行。第 94 條第 2 項、第 3 項之規定,於本條
第 1 項承買準用之。
甲為應買之表示,執行法院於詢問債權人及債務人之意見
後,執行法院許其應買,債權人或應買人具狀撤回,執
行法院應否准許?
研究意見:
甲說:執行法院准許應買人承買後,買賣契約已成立,不許
應買人或債權人撤回。
乙說:如債權人、債務人、應買人均無異議,應准許撤回。
初步研討結果:採甲說。
研討結論:本題撤回。
資料 5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0 年法律座談會民執類提案第 4

法律問題:
債權人持拍賣抵押物裁定向執行法院就債務人A地聲請執行,
於現埸查封履勘時,A地上有債務人所有之未辦保存登記建
物B屋,且係抵押權設定前即已興建,故僅就A地為執行。
惟執行程序進行至第三拍時,債權人取得債務人對人之執行
名義,並具狀聲請追加執行B屋,則執行法院應如何處理較
為妥適?
討論意見:
甲說:A地、B屋合併拍賣,但應將A地停拍。就債權人追
加執,應另分新案,並另行拍賣,進行至第三拍時始
與A地一併拍賣,而A地之第三拍程序應暫時停止,
俟B屋之拍賣程序進行至第三拍時一併處理。惟B屋
之第一拍及第二拍,應於拍賣公告上載明「本件建物
座落之基地部分,於本院○○年司執字第○○號執行
拍賣中」提醒應買人注意。
113
乙說:A地、B屋同時合併拍賣。為兼顧執行程序之效率,
以及投標人之應買意願,並避免A地與B屋分別拍定
後之法律關係複雜化,執行法院應同意債權人於A地
之執行案件中,追加執行B屋,並於B屋鑑價及詢價
完成後,省略B屋第一拍及第二拍程序,逕行與A地
之第三拍程序合併拍賣。
丙說:A地、B屋分別拍賣。為避免執行程序延宕,A地與
B屋宜分別拍賣程序,是執行法院應不准債權人於A
地之執行程序中追加執行B屋,而應就追加執行B屋
部分,另分新案,分別拍賣程序。蓋債權人並未於聲
請執行A地時就提出對人之執行名義並請求執行B屋,
乃係於A地進行至第三拍程序時始追加執行 B 屋,是
為避免延宕程序,縱使執行法院將B屋與A地分二案
件拍賣,可能導致投標人應買意願低落,而有無法拍
出之風險,亦應由債權人自行承擔。
初步研討結果:採乙說。
審查意見:
本件拍賣條件已經變更,宜重行鑑價後將A地、B屋同時合
併為第一次拍賣。
研討結果:照審查意見通過。
相關法條:強制執行法第 75 條第 3 項。
參考資料:無。

114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2 年法律座談會民執類提案
第 25 號
一、提案機關: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二、法律問題:
因假扣押、假處分、假執行而提供之擔保物,在供擔保
原因未消滅前,受擔保利益人如另以對供擔保人之其
他執行名義,聲請就該擔保物強制執行受償時,執行
法院可否對該提存物發未附條件之收取命令、支付轉
給命令或移轉命令,使債權立即獲得清償?
三、討論意見:
甲說:肯定說。
按假扣押、假處分、假執行而提供之擔保物,係
備作賠償受擔保利益人所受損害之用。故受擔
保利益人如以對供擔保人之其他執行名義,聲
請就該擔保物強制執行,應解為已含有拋棄對
該擔保物行使權利之意思表示,受擔保利益人
既無所謂損害之發生,執行法院自可對該提存
物發未附條件之收取命令或移轉命令或支付轉
給命令。否則,若須債權人先代位供擔保人聲
請裁定返還擔保金後,始得領取提存物,亦僅
徒增勞費,且不符便民之旨。
乙說:否定說。
民事訴訟法第 104 條第 1 項第 2 款已增列供擔
保人證明受擔保利益人同意返還提存物者,應
先經由法院民事庭為准否返還之裁定,故受擔
保利益人如以對供擔保人之其他執行名義,聲
請就該擔保物強制執行時,執行法院祇能核發
附條件之收取命令或移轉命令,即於民事庭裁
定准予返還擔保金確定,或提存人有其他法定
原因得取回提存物時,始得領取。
提存法 96 年 12 月 12 日修正之立法總說明十一
記載:「增訂擔保提存提存人得向提存所聲請
返還提存物之原因為簡化擔保提存提存人聲請
返還提存物之程序,節省聲請法院裁定返還之
勞費,爰增列得由提存所審查後逕予返還提存
物之事由,俾利提存所作業。(修正草案第 18
條)」而提存法第 18 條第 1 項第 8 款規定:
115
「受擔保利益人於法官或提存所主任前表明同
意返還,經記明筆錄。」其立法理由為:「受擔
保利益人於法官訊問時或在提存所主任前表明
同意返還擔保提存之提存物於提存人,經記明
筆錄者,受擔保利益人已明確表示不行使質權
人之權利,提存人自得聲請法院提存所返還提
存物,爰增列第八款。」似即將上開見解明文化,
亦可避免當事人爭議是否有「拋棄對該擔保物
行使權利之意思表示」,且當時地方法院民事
執行處主體為法官,於有題示情形之疑義時,
自可傳訊債權人確認之。
法院組織法第17條之1、第17條之2係於96年7月
11日新增司法事務官之職務,而提存法第18條
第1項第8款規定係96年12月12日新增,由此可
知,立法者明確排除司法事務官此部分之權限

若債權人為一般民眾時,可能不知道其因擔保
事由所生之損害(如因停止假執行所生之損
害)就擔保金有質權存在,很理所當然的會認
為那是債務人的錢,現在有執行名義就先執行
如果直接解釋其有拋棄對該擔保物行使權利之
意思表示,是否妥適?而提存法第 18 條第 1
項第 8 款規定又排除司法事務官,縱傳訊其到
院訊問真意,亦無法解決問題。
綜上所述,在提存物未有符合提存法第18條、民
事訴訟法第106條準用第104條第1項規定可返
還提存物之要件前,執行法院不得對該提存物
發未附條件之收取命令、支付轉給命令或移轉
命令。
初步研討結果:採乙說。
四、審查意見:
採甲說。
五、研討結果:
經提案機關同意,甲說理由第 4 行「應解為已含有
‧‧‧」等字前加上「就執行範圍內」6 字,並刪除
第 5、6 行「受擔保利益人既無所謂損害之發生,」等
字。
照審查意見通過。
116
六、相關法條:
提存法第 18 條,民事訴訟法第 106 條、第 104 條。
提存法第 18 條:
擔保提存之提存人於提存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聲請該
管法院提存所返還提存物:
一、假執行之本案判決已全部勝訴確定。
二、因免為假執行而預供擔保或將請求標的物提存,其假執
行之宣告全部失其效力。
三、假扣押、假處分、假執行經裁判後未聲請執行,或於執行
程序實施前撤回執行之聲請。
四、因免為假扣押、假處分、假執行預供擔保,而有前款情形。
五、假扣押、假處分所保全之請求,其本案訴訟已獲全部勝
訴判決確定;其請求取得與確定判決有同一效力者,亦
同。
六、假執行、假扣押或假處分所保全之請求,其本案訴訟經
和解或調解成立,受擔保利益人負部分給付義務而對提
存物之權利聲明不予保留。
七、依法令提供擔保停止強制執行,其本案訴訟已獲全部勝
訴判決確定。
八、受擔保利益人於法官或提存所主任前表明同意返還,經
記明筆錄。
九、提存出於錯誤或依其他法律之規定,經法院裁定返還確
定。
前項聲請,應於供擔保原因消滅之翌日起 10 年內為之;逾
期其提存物歸屬國庫。
七、參考資料:
資料 1
司法院民國73年5月11日(73)廳民一字第365號函:
法律問題:
因假扣押、假處分、假執行而提供之擔保物,在供擔保原因未
消滅前,受擔保利益人如另以對供擔保人之其他執行名義,
聲請就該擔保物強制執行受償時,執行法院除發禁止命令扣
押擔保物外,可否另發未附條件之收取命令或支付轉給命令
或移轉命令,使執行名義之債權獲得清償?
討論意見:
甲說:否定說。
因假扣押、假處分、假執行而提供之擔保物係擔保債
務人因受假扣押、假處分或假執行而發生之損害,在
117
供擔保原因未消滅前,供擔保人應否負擔損害賠償責
任,尚未明確,供擔保人不得請求返還提存物,故執
行法院僅能發禁止命令扣押該提存物,或另發附條件
(以供擔保之原因消滅為停止條件)之收取命令或支
付轉給命令或移轉命令,俟條件成就時,始可獲得清
償,而不能直接發未附條件之收取等命令,使執行名
義之債權,立即獲得清償。
乙說:肯定說。
按假扣押、假處分、假執行之供擔保人證明受擔保利
益人同意返還者,法院應依供擔保人之聲請,返還其
提存物或保證書,毋庸裁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四
條第三項後段及提存法第十六條第一項第二款定有明
文。供擔保利益人,既另有執行名義並聲請就供擔保
人之提存物強制執行受償,實已含有同意供擔保人請
求返還提存物之意思表示,則依上開條文規定,此時
供擔保人已可聲請法院返還提存物,執行法院自可對
該提存物發未附條件之收取命令或支付轉給命令或移
轉命令,使債權立即獲得清償。
結論:均贊成甲說。
司法院第二廳研究意見:
按假扣押、假處分、假執行而提供之擔保物,係為受擔保利
益人而提供,如經受擔保利益人同意返還,供擔保人自得聲
請返還其提存物(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四條第二項)。故受
擔保利益人如以對供擔保人之其他執行名義,聲請就該擔保
物強制執行,應已含有同意供擔保人聲請返還提存物之意思
表示,此際供擔保人既得聲請返還提存物,執行法院自可對
該提存物強制執行,研討意見,應以肯定說為當。惟法院之
提存所與民事執行處,同屬地方法院之內部單位,故強制執
行時,可由民事執行處函請提存所勿准由債務人領取或准由
債務人領取即可,毋庸核發扣押命令或處分命令。
資料 2
臺灣高等法院 93 年庭長法律問題研討會
法律問題:
因假扣押、假處分、假執行而提供之擔保物,在供擔保原因
未消滅前,受擔保利益人如另以對供擔保人之其他執行名義,
聲請就該擔保物強制執行受償時,於新修正民事訴訟法第一
百零四條施行後,執行法院可否對該提存物發未附條件之收
取命令或支付轉給命令或移轉命令,使債權立即獲得清償。
118
研討意見:
甲說:新修正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四條第一項第二款已增列
供擔保人證明受擔保利益人同意返還提存物者,應先
經由法院民事庭為准否返還之裁定,並刪除原第三項
「毋庸裁定」之規定。故受擔保利益人如以對供擔保人
之其他執行名義,聲請就該擔保物強制執行時,執行
法院祇能核發附條件之收取命令或移轉命令,即於民
事庭裁定准予返還擔保金確定,或提存人有其他法
定原因得取回提存物時,始得領取。
乙說:按假扣押、假處分、假執行而提供之擔保物,係備作
賠償受擔保利益人所受損害之用。故受擔保利益人如
以對供擔保人之其他執行名義,聲請就該擔保物強制
執行,應解為已含有拋棄對該擔保物行使權利之意思
表示,受擔保利益人既無所謂損害之發生,執行法院
自可對該提存物發未附條件之收取命令或移轉命令或
支付轉給命令。否則,若須債權人先代位供擔保人聲
請裁定返還擔保金後,始得領取提存物,亦僅徒增勞
費,且不符便民之旨。
結論:擬採乙說。
臺灣高等法院研究意見:
臺高院 93 年 3 月份民事庭庭長法律問題研討會決議採乙說。
資料 3
提存法 96 年 12 月 12 日立法總說明十一:
增訂擔保提存提存人得向提存所聲請返還提存物之原因為簡
化擔保提存提存人聲請返還提存物之程序,節省聲請法院裁
定返還之勞費,爰增列得由提存所審查後逕予返還提存物之
事由,俾利提存所作業。(修正草案第 18 條)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2 年法律座談會民執類提案


第 26 號
一、提案機關: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二、法律問題:
債權人依法院所為得以法律扶助基金會出具之保證書
為債務人供擔保後准予假扣押裁定,出具保證書向執
行法院聲請強制執行,執行法院審核後認應准許者,
119
該保證書應由執行法院保管(參司法院秘書長 102 年
3 月 28 日秘台廳民二字第 1020004855 號函),如當
事人嗣於法院成立之調解或和解筆錄記載債務人同意
債權人領回該保證書或聲明對於保證書之權利不予保
留事項,債權人可否持該調解或和解筆錄逕向執行法
院聲請返還,無庸再依民事訴訟法第 104 條第 1 項第
2 款規定聲請裁定返還保證書?
三、討論意見:
甲說:肯定說。
類推適用提存法第18條第1項第6款、第8款規定,
逕向保管保證書之執行法院聲請返還。
按聲請人聲請返還擔保物,如其有提存法第18
條第1項各款事由時,提存法就提存事項而言,
為民事訴訟法之特別法,應優先
適用(司法院 73.8.28.廳民一字第6
72號函參照)。且依提存法第18條第1項第6款、
第8款立法理由,「本案訴訟經和解或調解成立,
債務人因而僅負部分給付義務者,就債權人超
過部分之請求,因假執行、假扣押或假處分之
執行而受損害,其請求對於債權人所供擔保之
提存物,與質權人有同一之權利,若受擔保利
益人聲明對該權利不予保留,債權人供擔保之
原因即已消滅,自得逕向提存所聲請返還提存
物。」或「受擔保利益人於法官訊問時表明同意
返還擔保提存之提存物於提存人,經記明筆錄
者,受擔保利益人已明確表示不行使質權人之
權利,提存人自得聲請法院提存所返還提存
物。」且返還提存物/擔保金之程序,應以簡易
迅速為原則,債權人取得於法院成立記載有債
務人同意債權人領回該提存物/擔保金或聲明
對於提存物/擔保金之權利不予保留事項之調
解或和解筆錄,則因假扣押所供之擔保,係為
擔保受擔保利益人因不當假扣押所受損害而設
債務人既已於本案訴訟中成立調解或和解筆錄
並於該調解或和解筆錄中,記載受擔保利益人
對於該提存物/擔保金之權利聲明不予保留,
而同意返還提存物/擔保金,即可認為供擔保
之原因即已消滅。故由提存所就聲請人所提出
120
之本案訴訟起訴書、調解或和解筆錄為形式審
查後,即可返還提存之提存物/擔保金,無須
再經法院民事庭就受擔保利益人是否受有損害
損害範圍等事項為實體審查。
故債權人以法律扶助基金會出具之保證書供擔
保,該保證書雖未經提存於提存所,而係由民
事執行處保管,惟不應依其保管機關不同而異
其領回方式,應以相同之處理原則辦理返還。
基於便民及程序經濟之原則,依同樣事物同樣
款之規定,逕向保證書之保管機關即執行法院
聲請返還保證書即可。
綜上所述,假扣押所提供之擔保金,乃預為債
權人本訴敗訴時,債務人可能因假扣押而受損
害之賠償而設。而提存法第18條第1項第6款、第
8款之立法目的均在於受擔保利益人明示同意
不行使對於提存物之質權,債權人供擔保之原
因即已消滅。則當債權人取得於法院成立記載
有債務人同意債權人領回該保證書或聲明對於
擔保書之權利不予保留事項之調解或和解筆錄
因筆錄上已明確記載同意返還或受擔保利益人
聲明不予保留,則該調解或和解筆錄作為受擔
保利益人有返還保證書意思表示之事證即已明
確,為求程序上之利益,並秉同一事物同一處
理之法理,應類推適用提存法第18條第1項第6
款、第8款之規定,不因保證書保管單位非提存
所而異其返還程序,可逕向執行法院聲請返還
保證書。
乙說:否定說。
依民事訴訟法第106條準用第104條第1項第2款
規定,仍應向民事庭聲請裁定返還。
提存法之適用係以提存人將提存物提存於提存
所為適用前提,若債權人所出具之保證書,未
曾提存於提存所,並無提存法第18條第1項各
款規定之適用。
且依民事訴訟法第104條第1項第2款之立法理
由:「‧‧‧且受擔保利益人本人確實有無同
意返還,仍宜由法院民事庭依當事人聲請,據
相當資料認定後,為准否返還之裁定,不宜由
121
當事人逕向提存所請求返還。」從而,雖債權人
取得於法院成立記載有債務人同意債權人領回
該保證書或聲明對於提存物之權利不予保留事
項之調解或和解筆錄,仍應依民事訴訟法第10
6條準用第104條第1項第2款之規定,向民事庭
聲請裁定返還保證書。
初步研討結果:採甲說。
四、審查意見:
採甲說。
五、研討結果:
照審查意見通過。
六、相關法條:
民事訴訟法第 104 條、提存法第 18 條、提存法施行細則第 24
條。
提存法第 18 條:
擔保提存之提存人於提存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聲請該
管法院提存所返還提存物:
一、假執行之本案判決已全部勝訴確定。
二、因免為假執行而預供擔保或將請求標的物提存,其假執
行之宣告全部失其效力。
三、假扣押、假處分、假執行經裁判後未聲請執行,或於執行
程序實施前撤回執行之聲請。
四、因免為假扣押、假處分、假執行預供擔保,而有前款情形。
五、假扣押、假處分所保全之請求,其本案訴訟已獲全部勝
訴判決確定;其請求取得與確定判決有同一效力者,亦
同。
六、假執行、假扣押或假處分所保全之請求,其本案訴訟經
和解或調解成立,受擔保利益人負部分給付義務而對提
存物之權利聲明不予保留。
七、依法令提供擔保停止強制執行,其本案訴訟已獲全部勝
訴判決確定。
八、受擔保利益人於法官或提存所主任前表明同意返還,經
記明筆錄。
九、提存出於錯誤或依其他法律之規定,經法院裁定返還確
定。
前項聲請,應於供擔保原因消滅之翌日起10年內為之;逾期
其提存物歸屬國庫。
提存法施行細則第24條:
122
提存物之種類,不包括依民事訴訟法第102條第2項、第3項及
依其他法律規定出具之保證書。
七、參考資料:
資料 1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99 年法律座談會民執類提案第 43

法律問題:債權人依以法律扶助基金會出具之保證書供擔保
聲請假扣押強制執行,嗣其本案訴訟獲全部勝訴
判決確定後,應如何請求返還保證書?
討論意見:
甲說:依民事訴訟法第 106 條準用第 104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
定向民事庭聲請裁定返還。
提存法第 18 條第 1 項係以提存人將提存物提存於提
存所為適用前提,本件債權人之擔保物,既未經提存
於提存所,自無提存法第 18 條第 1 項各款規定之適用
因假扣押而供之擔保,係擔保債務人因不當假扣押所
受之損害。如其本案訴訟債權人獲全部勝訴判決確定,
即不能認債務人受有損害,或假扣押之宣告有不當之
情形。從而,應依民事訴訟法第 106 條準用第 104 條
第 1 項第 1 款之規定,向民事庭聲請裁定返還保證書。
乙說:類推適用提存法第 18 條第 1 項第 5 款規定向民
事執行處聲請返還。
按聲請人聲請返還擔保物,如其有提存法第 18 條第
1 項各款事由時,因提存法就提存事項而言,為民事
訴訟法之特別法,應優先適用〈司法院 73.8.28. 廳
民一字第 672 號函參照〉 。又假扣押所保全之請求,
其本案訴訟獲全部勝訴判決確定者,因債權人之請求
確實存在,債務人自應忍受債權人以假扣押對其權利
所受之限制,而不認其就債權人所提存之提存物有受
損害賠償擔保之權利。另假扣押所供之擔保,係為擔
保受擔保利益人因不當假扣押所受損害而設,供擔保
人所請求之本案訴訟如獲全部勝訴判決確定,或取得
與全部勝訴判決有同一效力之執行名義,例如督促程
序所發之支付命令、依民事訴訟法所成立之和解、調解、
仲裁判斷、經法院核定之鄉鎮市調解委員會之調解等,
即不能認受擔保利益人受有損害,或假扣押之宣告有
不當之情形。故由提存所就聲請人所提出之證明文件
為形式審查後,即可返還提存物,無須再經法院民事
123
庭就受擔保利益人是否受有損害、損害範圍等事項為
實體審查。此觀提存法第 18 條規定之立法理由自明。
債權人以法律扶助基金會出具之保證書供擔保,該保
證書雖未經提存於提存所,而係由民事執行處保管,
惟不應依其保管機關不同而異其領回方式。其本案訴
訟既獲全部勝訴判決確定,即不能認債務人因假扣押
受有損害,或假扣押之宣告有不當之情形。基於提存
法簡化領回擔保物程序之立法理由,自應類推適用提
存法第 18 條第 1 項第 5 款之規定,逕向提存物之
保管機關即民事執行處聲請返還保證書即可,無庸再
經民事庭裁定,以符便民及程序經濟之原則。
初步研討結果:採乙說。
審查意見:採乙說。
研討結果:照審查意見通過。
資料 2
臺灣高等法院 100 年度抗字第 855 號裁定要旨:
抗告人提出本件抗告,主張其假扣押之請求已獲全部勝訴確
定判決,應類推適用提存法第 18 條第 1 項第 5 款規定,准
許取回提存物云云。惟按提存法該條款規定「擔保提存之提
存人於提存後,假扣押、假處分所保全之請求,其本案訴訟
已獲全部勝訴判決確定者,得聲請該管法院提存所返還提存
物」,是抗告人如主張符合該條款規定之情形,應係向提存
物之保管機關聲請返還保證書,無庸再經民事庭裁定,其執
此指摘原裁定不當,聲明廢棄,亦有誤會,為無理由。
資料 3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97 年度抗字第 326 號裁定要旨:
原法院依提存法第 18 條第 1 項第 6 款(應為第 16 條第 1 項
第 4 款之誤載)、提存法施行細則第 16 條規定,認無庸裁定
返還,惟查,本件抗告人並非向原法院提存所提存提存物或
保證書以供擔保,而係抗告人以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彰
化分會出具之法扶保證字第 09708004 號保證書為供擔保,
後逕向法院民事執行處提出,對相對人之財產實施假扣押強
制執行,而此保證書並非提存於法院提存所,從而,自無上
開提存法之適用,為此,原法院準用上開提存法之規定,認
為無庸裁定返還,猶嫌速斷,為不可取。
資料 4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100 年度司聲字第 504 號裁定要旨:
聲請人既於本件假扣押程序實施前撤回就相對人OOO之執
124
行,就相對人OOO則未聲請執行,依上開規定,聲請人對
相對人OOO得逕向臺灣彰化地方法院 98 年度執全字第
594 號假扣押執行事件聲請返還保證書,毋庸待本院另為准
予之裁定。是本件聲請人對相對人OOO部分之聲請,於法
未合,應予駁回。
資料 5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101 年度事聲字第 363 號裁定要旨:
異議人另依提存法第 18 條第 3 款、第 5 款等規定,聲請返
還系爭保證書云云,惟按前條係規定:「擔保提存之提存人
於提存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聲請該管法院提存所返還
提存物:... 三、假扣押、假處分、假執行經裁判後未聲請執
行,或於執行程序實施前撤回執行之聲請... 五、假扣押、
假處分所保全之請求,其本案訴訟已獲全部勝訴判決確定;
其請求取得與確定判決有同一效力者,亦同。」查本件異議
人係於執行程序實施後,方撤回執行之聲請,已如前述,故
核與前揭第 3 款之要件不符。而異議人所指「勝訴之本案判
決」,實為異議人對第三人OOO聲請核發支付命令之裁定
(案號為本院 93 年度促字第 26450 號)而言,然本案假扣
押所保全之請求,係異議人依民法第 187 條第 1 項對向O
O主張之損害賠償請求權,二者無論請求之對象或權利要件
均屬有間,是異議人持該支付命令,主張系爭假扣押所保全
之請求已獲勝訴判決確定,合於前條第 5 款規定,得請求
返還提存物云云,亦非可採。
資料 6
發文字號:(73)廳民一字第 0672 號
發文日期:民國 73 年 8 月 28 日
座談機關:臺灣高等法院
資料來源:民事法律問題研究彙編第3輯356頁
相關法條:民事訴訟法第104條 (73.06.18)
提存法第16條(69.07.04)
提存法施行細則第16條 (69.08.13)
法律問題:甲與乙間請求給付票款事件,甲前依照法院裁定,
提供擔保金新台幣五萬元准予假扣押,嗣因兩造
成立訴訟上之和解,乙應負全部之給付義務,經
甲定 20 日以上期間催告相對人(即乙)行使權利
而未行使,聲請法院裁定返還擔保金,應否准許?
討論意見:

125
甲說:甲之本案訴訟既經和解成立,乙應負全部給付義務,
依提存法第 16 條第 1 項第 4 款及提存法施行細則第
16 條之規定,甲自得逕向提存所聲請返還擔保金,
無庸法院裁定。而甲不依上開規定辦理,仍依民事訴
訟法第 104 條第 1 項第 2 款之規定,聲請法院裁定返
還擔保金,顯屬多餘,其請求不應准許,應裁定駁回
之。
乙說:依題意,甲聲請返還擔保金,雖符合提存法第 16 條
第 1 項第 4 款、提存法施行細則第 16 條之規定,屬無

裁定之情形,惟該項規定,並非對民事訴訟法第 104
條第 1 項第 2 款之限制,即兩者並無先後之分。是本
件甲之聲請返還擔保金,既符合民事訴訟法第 104

第 1 項第 2 款之規定,法院仍應裁定准其請求。
結論:採甲說。
司法院第二廳研究意見:
依題旨,債權人甲於供擔保實施假扣押後,與相對人乙成立
訴訟上和解,乙應負全部之給付義務,則依提存法第 16 條
第 1 項第 4 款,提存法施行細則第 16 條規定,甲已得逕向
法院提存所聲請返還提存物。茲經甲更定 20 日以上期間,催
告相對人乙行使權利而未行使,因而聲請法院裁定返還擔保
金(提存物),雖亦符合民事訴訟法第 104 條第 1 項第 2 款之
規定,惟提存法就提存事項而言,為民事訴訟法之特別法,
應優先適用,自無更依民事訴訟法上開規定裁定核准發還擔
保金之必要,甲之聲請,應予裁定駁回。原研討結論採甲說,
尚無不合。
資料 7
發文字號:(73)廳民一字第0672號
發文日期:民國73年8月28日
座談機關:臺灣高等法院
資料來源:民事法律問題研究彙編第3輯385頁
相關法條:民法第1153條(71.01.04)
民事訴訟法第238條(73.06.18)
法律問題:甲於民國62年,依據法院之假扣押裁定,提供擔
保對乙之財產為假扣押執行,至72年間,甲為取
回假扣押之擔保金,而聲撤銷假扣押裁定,因乙
已於65年死亡,遂以乙之繼承人ABCD為該聲
126
請事件之相對人,經法院裁定准許後,於送達裁
定正本時,始發現BC已先乙於63、63、64年間
死亡,B有直系血親卑親屬子,C有直系血親卑
親屬丑,而該裁定之正本,已分別送達聲請人及
相對人AD,問為該裁定之法院應如何處理 ?
討論意見:
甲說:按不宣示之裁定,於送達前對於法院無羈束力,本件
因B、C早已死亡,對應送達B、C之裁定正本事實
上無法送達,故法院可不受該裁定之羈束,應自行廢
棄原裁定,另為適法之裁定。
乙說:不經宣示之裁定,於送達前對於法院固無羈束力,然
本件裁定正本既已送達聲請人及B、C以外之其他相
對人A、D,依民事訴訟法第238條前段之反面解釋,
為該裁定之法院,應受其羈束,不得自行廢棄原裁定。
惟B、C既於繼承開始前死亡,應由其直系血親卑親
屬代位繼承其等之應繼分。依民法第1151條之規定,
A、D及子、丑對於被繼承人乙被扣押之財產及因假
扣押而生之損害賠償請求權,為公同共有,聲請人聲
請撤銷假扣押之裁定,對乙之全體繼承人,有合一確
定之必要,故聲請人之聲請,應併列A、D及子、丑
為相對人,其當事人始為適格,原裁定僅以A、D及
已死亡之B、C為相對人,應不發生效力法院對於未
送達B、C之裁定正本無庸為任何處置。而應由聲請
人重新以A、D、子、丑為相對人聲請撤銷假扣押裁定,
始為適法。
結論:採乙說。
司法院第二廳研究意見:同意研討結論。

127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2 年法律座談會民執類提案
第27號
一、提案機關: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二、法律問題:
債權人某甲提出債務人某乙向北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下稱北海保險公司)繳保險費之相關單據為釋明,
請求扣押債務人某乙對北海保險公司可領取之保險金、
理賠金等任何形式之債權。經執行處發扣押令後,北
海保險公司覆函:某乙於本公司投保之保險有(1)妙
妙人生還本保險。(2)長保健康醫護保險。其中妙妙人
生還本保險為一年金險,已屆繳費期但尚未繳納保險
費,業經北海保險公司於一週前催告繳費,債務人某
乙前經電話洽詢稱因生意失敗已無法繳納高額保險費,
問能否申請減額繳清,並於扣押令到後第2日向北海
保險公司申請妙妙人生還本保險之減額繳清。另長保
健康醫護保險為醫療險,約定債務人因意外住院之費
用將核實全額理賠,且每住院一天,即給付住院日額
新台幣(下同)2,000元及一日的休養津貼1000元(即
每住院一天可領3,000元之意);而債務人某乙前因車
禍受傷住院10天,計有住院之門診、手術等相關單據
核實請領計36,000元,並有住院及休養給付30,000元
可領取。
問題:有關債務人某乙因無法繳納高額保險費,於
扣押後所申請辦理妙妙人生還本保險之減額
繳清,執行法院能否准許。
問題:某乙因意外住院所可領取之保險理賠金66,0
00元,可否扣押並准債權人某甲收取。
三、討論意見
問題
甲說:肯定說,執行法院應准許第三人北海保險公司
為債務人某乙辦理減額繳清保險。
就債務人之現實面言,債務人已無力繳納此一
保險之保費;而就債務人之心理面言,於保險
給付被扣押後,債務人亦可能不再願意去繳納
保費。而不管是何種理由未繳納保費,依保險
法第116條之規定,將產生停效之效果;且依
同法第117條第2項、第116條第5項,於停效滿2
年後如無復效之申請,亦同樣將產生減額繳清
128
之效果。然如令其停效滿2年始生減額繳清效果,
則保險停效期間如債務人有保險約定事故發生
反可能因此無法享有理賠,故准許債務人某乙
前去辦理減額繳清保險,於扣押之保險契約應
無不利,而對投保之債務人某乙有利,故應准
許。
乙說:否定說,執行法院不可準許第三人北海保險公
司為債務人某乙辦理減額繳清保險。
依強制執行法第115條第3項、第51條第2項規定,
實施查封後,債務人就查封物所為移轉、設定
負擔或其他有礙執行效果之行為,對於債權人
不生效力。即明文規定於實施查封後,債務人
所為有礙執行效果之行為,對債權人不生效力
而減額繳清保險如經允許,則原保險契約之範
圍將比例減少,應屬有礙執行效果之行為,故
執行法院應不可允許此一減額繳清保險之行為。
丙說:折衷說,執行法院應詢問債權人意見,再依個
案為准許與否之決定。
依強制執行法第115條第3項、第51條第2項之規
定意旨,可知經查封後,如債務人對查封物有
致妨礙執行效果之行為,係對債權人不生效力
即採相對無效制。且第三人如未經執行法院允
許而為債務人辦理減額繳清,依同法51條第3
項之規定,其效果亦僅執行法院得依職權或依
聲請排除之,故並非於查封後即絕對的不允許
債務人為處分行為,故執行法院應先徵詢債權
人之意見之後,再為准許與否之決定。如債權
人同意,自可允許;而如債權人不同意,個案
上判斷減額繳清對債務人有利而對債權人無不
利時,亦可准許。
問題
甲說:可扣押說。醫療理賠金亦屬債務人對第三人之
債權,法條無不可扣押之規定,自屬均可為強
制執行之標的。
乙說:不可扣押說。保險理賠金其性質上屬於損害填
補,而非所得;醫療保險金更是屬於牽涉債務
人生命、身體及健康要素之一種給付,為降低
道德風險暨避免債務人因扣押致休養不足或無
129
足夠金錢用較佳的治療方法,而蒙受身體健康
惡化之結果,不應使其為扣押及換價之標的。
故此時應依強制執行法第122條規定,認為該
筆保險理賠金係為保障債務人之生存權暨維持
債務人及其共同生活之親屬生活所必需,而屬
不可執行之標的。
丙說:折衷說。應分別以觀。就門診、手術等實支實付
部分,應不能扣押。但就住院日額、休養津貼部
分,應可准許扣押。因債務人於門診、手術部分
始為實際支出,故此部分令債務人領取以支付
其實際支出之醫療費用足矣。至住院日額、休養
津貼等,均屬額外之給付,並非債務人醫療過
程中所產生之費用,既不屬支付醫療費用之必
需,自屬可扣押之標的。
初步研討結果:問題:採丙說(折衷說)。
問題:原則上採丙說。但如債務人
應支付之門診手術等醫療費
用須靠休養津貼等支付者,
採乙說。
四、審查意見:
問題:採丙說。
問題:採甲說。
保險理賠金是否可扣押,與此債權是否屬「維持債務
人及其共同生活之親屬生活所必需」,係屬不同範疇
之問題,題旨並無設此前提。
五、研討結果:
問題:照審查意見通過。
問題:提案機關撤回。
六、相關法條
保險法第116條、第117條、第118條,強制執行法第51條、第
115條、第122條。
保險法第116條:(保費未付之效果)
人壽保險之保險費到期未交付者,除契約另有訂定外,經催
告到達後屆30日仍不交付時,保險契約之效力停止。
催告應送達於要保人,或負有交付保險費義務之人之最後住
所或居所,保險費經催告後,應於保險人營業所交付之。
第1項停止效力之保險契約,於停止效力之日起6個月內清償
保險費、保險契約約定之利息及其他費用後,翌日上午零時
130
起,開始恢復其效力。要保人於停止效力之日起6個月後申請
恢復效力者,保險人得於要保人申請恢復效力之日起5日內
要求要保人提供被保險人之可保證明,除被保險人之危險程
度有重大變更已達拒絕承保外,保險人不得拒絕其恢復效力。
保險人未於前項規定期限內要求要保人提供可保證明或於收
到前項可保證明後15日內不為拒絕者,視為同意恢復效力。
保險契約所定申請恢復效力之期限,自停止效力之日起不得
低於2年,並不得遲於保險期間之屆滿日。
保險人於前項所規定之期限屆滿後,有終止契約之權。
保險契約終止時,保險費已付足2年以上,如有保單價值準
備金者,保險人應返還其保單價值準備金。
保險契約約定由保險人墊繳保險費者,於墊繳之本息超過保
單價值準備金時,其停止效力及恢復效力之申請準用第一項
至第六項規定。
保險法第117條:(保險費未付之效果)
保險人對於保險費,不得以訴訟請求交付。
以被保險人終身為期,不附生存條件之死亡保險契約,或契
約訂定於若干年後給付保險金額或年金者,如保險費已付足
2年以上而有不交付時,於前條第五項所定之期限屆滿後,
保險人僅得減少保險金額或年金。
第118條:(減少保險金額或年金之辦法)
保險人依前條規定,或因要保人請求,得減少保險金額或年
金。其條件及可減少之數額,應載明於保險契約。
減少保險金額或年金,應以訂原約時之條件,訂立同類保險
契約為計算標準。其減少後之金額,不得少於原契約終止時
已有之保單價值準備金,減去營業費用,而以之作為保險費
一次交付所能得之金額。
營業費用以原保險金額百分之一為限。
保險金額之一部,係因其保險費全數一次交付而訂定者,不
因其他部分之分期交付保險費之不交付而受影響。
強制執行法第 51 條:(查封之效力)
查封之效力及於查封物之天然孳息。
實施查封後,債務人就查封物所為移轉、設定負擔或其他有
礙執行效果之行為,對於債權人不生效力。
實施查封後,第3人未經執行法院允許,占有查封物或為其
他有礙執行效果之行為者,執行法院得依職權或依聲請排除
之。
強制執行法第115條:(對第三人金錢債權之執行)
131
就債務人對於第三人之金錢債權為執行時,執行法院應發扣
押命令禁止債務人收取或為其他處分,並禁止第三人向債務
人清償。
前項情形,執行法院得詢問債權人意見,以命令許債權人收
取,或將該債權移轉於債權人。如認為適當時,得命第三人
向執行法院支付轉給債權人。
金錢債權因附條件、期限、對待給付或其他事由,致難依前
項之規定辦理者,執行法院得依聲請,準用對於動產執行之
規定拍賣或變賣之。
金錢債權附有已登記之擔保物權者,執行法院依前3項為強
制執行時,應即通知該管登記機關登記其事由。
強制執行法第122條:(禁止執行之債權)
債務人依法領取之社會福利津貼、社會救助或補助,不得為
強制執行。
債務人依法領取之社會保險給付或其對於第3人之債權,係
維持債務人及其共同生活之親屬生活所必需者,不得為強制
執行。
七、參考資料:
資料1
臺灣高等法院86年度抗字第532號裁定要旨:
按債務人對於第三人之債權,係維持債務人及其共同生活之
親屬生活所必需者,不得為強制執行,強制執行法第 122條
定有明文。此所謂債權,不論其為薪津債權、濟助金債權或
其他債權,俱一體適用,抗告人將濟助金排除,尚欠允洽。
資料2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97年度易字第1212號判決要旨:
強制執行法第122條規規定,債務人對於第3人之債權,係維
持債務人及其共同生活之親屬生活所必需者,不得為強制執
行。同法第52條、第53條規定,禁止查封債務人及其共同生
活親屬2個月間生活所必需之食物、燃料及金錢,以及其他為
維持生活所必需之財物。又民法第338條規定,禁止扣押之債,
其債務人不得主張抵銷等規定,雖因此限制債權人之債權之
實現,但為保障債務人及其共同生活之親屬之生存權所必要,
尚無違於憲法上之比例原則。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596號
理由書所揭示見解可資參照。是在保障人民之生存權及其他
基本人權之必要範圍內,債權人依民事強制執行程序行使之
私法上之債權時,其權利之行使,應受限縮。故刑法第356條
規定之適用,解釋上,亦應無礙於保障人民之生存權及其他
132
基本人權之必要程度,始有其適用,方符合憲法保障人民生
存權及其他基本人權之本旨。

133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102年法律座談會民執類提案
第 28 號
一、提案機關:臺灣澎湖地方法院
二、法律問題:
法律事實:
債權人甲就債務人乙對第三人A之薪資債權為強制執
行,並經執行法院核發比例移轉命令在案。嗣A均未
依移轉命令之內容將薪資債權給付予甲,甲遂對A提
起訴訟並取得一確定判決。現甲持此一判決為執行名
義,具狀向執行法院聲請強制執行。
問題:此屬何種執行行為?
問題:執行費用應如何計算?
問題:執行無結果時,得否以A為債務人換發債權憑證?
判決主文:
被告應依本院民國○○○年○月○日○院○○○司執
○字第○○○號執行命令,自民國○○○年○○月起,
將訴外人○○○於被告每月應領薪資(包括薪俸、各
種津貼、補助費、獎金等在內)三分之一,按移轉比例
百分之二十三,每月給付原告,至原告對○○○之債
權金額新臺幣伍拾柒萬捌仟壹佰柒拾捌元,及其中貳
拾捌萬參佰捌拾元自民國一00年三月二十三日起至
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二十計算之利息,暨督
促程序費用新臺幣伍佰元、執行費用肆仟陸佰貳拾玖
元,全部清償或執行命令失效為止。
134
三、討論意見:
問題:
甲說:按判決主文所載,乃係被告(即第三人A)應
依本院執行命令之內容,按月給付金錢債權予
原告(即債權人甲)。此乃係命A為一定行為
之執行名義,A既不按此判決主文而為一定行
為,即屬強制執行法第 128 條第 1 項之情形,
是執行法院應定A一定履行之期間,如 A 仍不
履行時,則處以怠金。
乙說:判決主文記載被告(即第三人A)應依按執行
命令之內容給付金錢予原告(即債權人甲),
是已確認A負有給付甲金錢債權之義務,如A
不為給付,則甲得對A之財產就已發生債權之
金額範圍內為強制執行。甲可對A強制執行之
金額,將取決於原債務人乙對A究有多少薪資
債權,是執行法院應先就乙所領有之薪資數額
為調查,待核算後,在於上開金額範圍內對A
之財產為執行行為。
丙說:判決主文乃係確認被告(即第三人A)就執行
命令所載之範圍內對原告(即債權人甲)給付
之義務。然甲之債權債務關係仍係存在與債務
人乙間,是上開判決僅係在確認甲得於原執行
名義所載之債權金額範圍內,對何第三人為強
制執行,而非為強制執行法第 4 條第 1 項所載
之各款執行名義。據此,甲如欲對A之財產為
強制執行,除上開判決外,仍應提出原執行名
義正本。
問題:
甲說:如認本件係屬A應為一定之行為,則甲聲請強
制執行時,仍應按執行標的之價值繳納執行費
用,本件執行標的為乙對A已屆期之薪資債權
三分之一,按百分之 23 之比例計算執行費用。
乙說:甲對A所得強制執行,乃係因前所核發之比例
移轉命令而來,是甲承繼乙所得對A請求之薪
資債權,此與甲對乙前所為之強制執行程序乃
屬二不同之程序。甲據以聲請強制執行,仍應
按其所聲請執行之金額繳納執行費。
丙說:雖本件強制執行程序中之債務人(A)與執行
135
名義中所載之債務人(乙)不同,然因對A所
執行之金錢債權,實與執行名義所載之金錢債
權屬同一,是甲無庸再行繳納執行費。
問題:
甲說:本件執行名義既屬於強制執行法第 4 條第 1 項
第 6 款之執行名義,且表彰一定金額之金錢債
權,雖依強制執行法第 128 條規定為行為不行
為之執行,於符合該法第 27 條規定之情況下,
仍應認得發給債權憑證,僅債權憑證是否應註
記「於乙離職後,甲對乙之未屆期薪資債權,
不得再執此執行名義對 A 聲請執行」之問題。
乙說:本件執行名義之訴訟性質,非甲代位行使執行
債務人乙之權利,而為甲對A債權請求權的給
付判決,若執行無結果,應得以A為債務人換
發債權憑證,僅債權憑證是否應註記「於乙離
職後,甲對乙之未屆期薪資債權,不得再執此
執行名義對A請求執行」之問題。
丙說:上開判決僅係在確認甲得於原執行名義所載之
債權金額範圍內,對何第三人為強制執行,而
非為強制執行法第 4 條第 1 項所載之各款執行
名義。據此,應不能換發債權憑證。
初步研討結果:問題:採乙說。
問題:採乙說。
問題:採乙說。
四、審查意見:
問題:採乙說。乙說理由第 5 行自「甲可對A強制執
行之金額‧‧‧」之後全部文字建議刪除。
問題:採乙說。
問題:採乙說。乙說理由第 4 行自「僅債權憑證是否
應註記‧‧‧」之後全部文字建議刪除。
五、研討結果:
問題:照審查意見通過。
問題  :多數採乙說( 實到 54 人,採甲說 0 票,採
乙說 40 票,採丙說 11 票)。
問題:照審查意見通過。
六、相關法條:
強制執行法第 115 條之 1 第 1 項、第 2 項。
強制執行法第 115 條之 1 第 1 項、第 2 項:
136
對於薪資或其他繼續性給付之債權所為強制執行,於債權人
之債權額及強制執行費用額之範圍內,其效力及於扣押後應
受及增加之給付。
前項債務人於扣押後應受及增加之給付,執行法院得以命令
移轉於債權人。但債務人喪失其權利或第三人喪失支付能力
時,債權人債權未受清償部分,移轉命令失其效力,得聲請
繼續執行。並免徵執行費。
七、參考資料:
無。

137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2 年法律座談會民執類提案
第 29 號
一、提案機關: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二、法律問題:
債權人聲請對債務人執行扣薪,執行中債務人離職,
經兩個月無薪資可扣收後,債務人又再到同一第三人
處任職,原扣薪命令是否繼續有效?
三、討論意見:
甲說:肯定說。
債務人離職時,該扣薪命令雖依強制執行法第
115 條之 1 第 2 項但書規定失效,然非永久失
效,如嗣後債務人又再到同一第三人處任職,
則原核發之扣薪命令,對第三人之效力仍屬存
在,同一債權人再次就此薪津債權聲請強制執
行時,執行法院毋庸重新核發扣薪之扣押及移
轉命令。
乙說:否定說。
按強制執行法第 115 條之 1 第 2 項但書規定:
「債務人喪失其權利或第三人喪失支付能力時
債權人債權未受清償部分,移轉命令失其效力
得聲請繼續執行。」其既已規定移轉命令已因債
務人喪失其對第三人之權利或第三人喪失支付
能力,失其效力,則債務人一經離職,原核發
之扣薪命令即失其效力。如嗣後債務人又再到
同一第三人處任職,而同一債權人再次就此薪
津債權聲請強制執行,因原核發之扣薪命令已
失其效力,故執行法院須再次核發扣押及移轉
命令。
初步研討結果:採乙說。
四、審查意見:
採乙說。
五、研討結果:
照審查意見通過。
六、相關法條:
強制執行法第 115 條之 1 第 2 項。
強制執行法第 115 條之 1 第 2 項;
對於薪資或其他繼續性給付之債權所為強制執行,於債權人
之債權額及強制執行費用額之範圍內,其效力及於扣押後應
138
受及增加之給付。
前項債務人於扣押後應受及增加之給付,執行法院得以命令
移轉於債權人。但債務人喪失其權利或第三人喪失支付能力
時,債權人債權未受清償部分,移轉命令失其效力,得聲請
繼續執行。並免徵執行費。
七、參考資料:
無。

139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2 年法律座談會民執類提案
第 30 號
一、提案機關: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二、法律問題:
甲、乙、丙共有 A 地,甲以乙、丙為被告,起訴請求分
割 A 地,經法院判決變價分割確定後,甲執該確定終
局判決,向執行法院聲請 A 地為變價分割。因 A 地上
尚有丙出資建築之 B 未辦保存登記建物(下稱 B 建
物),執行法院得否依強制執行法第 131 條第 2 項準
用同法第 75 條第 3 項規定,就 B 建物與 A 地併予查封、
拍賣?
三、討論意見:
甲說:否定說。
按強制執行,應依執行名義為之,為強制執行
法第 4 條第 1 項所明定。共有物分割之裁判,
係對物的執行名義,其執行力僅及於裁判書所
載之共有物,而不能及於債務人之其他財產。
而變價分割共有物之拍賣程序,固依同法第
131 條第 2 項規定,準用關於動產或不動產之
規定。惟此僅係於性質所許之範圍內得為準用
並不得將執行名義所載變價分割共有物,變更
為金錢債權而適用之。
次按建築物及其基地同屬於債務人所有者,得
併予查封、拍賣,強制執行法第 75 條第 3 項定
有明文。此項規定雖係為避免僅就建築物或基
地拍賣,事後衍生所有人間複雜之法律關係,
因而在建物與基地同屬債務人所有時,以併付
拍賣為宜,惟該規定係針對金錢債權之執行程
序,為滿足一定金額之債權而設,與分割共有
物判決係為消滅特定物共有關係之目的而為執
行者,性質上迥然不同,後者無從依強制執行
法第 131 條第 2 項規定準用或類推適用同法第
75 條第 3 項規定之餘地(臺灣高等法院 98 年
度抗字第 960 號民事裁定參照)。
再者,參酌債權人僅就土地取得拍賣抵押物裁
定,而該土地上尚有同一債務人所有之未辦保
存登記建物,於不符合民法第 877 條併付拍賣
規定之情形下,並無適用或類推適用強制執行
140
法第 75 條第 3 項規定之餘地(臺灣高等法院
暨所屬法院 99 年法律座談會民執類提案第 19
號研討結果參照)。上開單純金錢請求給付性
質之拍賣抵押物強制執行事件,尚無從適用或
類推適用強制執行法第 75 條第 3 項規定,則
變價分割共有物強制執行事件僅兼有給付之性
質,理論上應更無準用或類推適用強制執行法
第 75 條第 3 項規定之餘地。
乙說:肯定說。
按分割共有物之判決係命變賣共有物,以價金
分配各共有人者,各共有人均得聲請執行法院
予以拍賣。拍賣共有物之程序,因係屬於金錢
債權之執行,故應分別準用動產或不動產之執
行程序(張登科著,強制執行法,民國 101 年
8 月,第 585 頁)。
次按建築物及其基地同屬於債務人所有者,得
併予查封、拍賣,強制執行法第 75 條第 3 項定
有明文。而辦理強制執行事件應行注意事項第
40 點第 7 款前項規定,建築物及其基地同屬債
務人所有者,宜將建築物及其基地併予查封、
拍賣。參酌強制執行法第 75 條第 3 項立法理由
謂:「建築物不能與基地之使用分離而獨存,
故實務上於建築物與基地同屬債務人所有時,
為避免僅就建築或基地拍賣,事後衍生所有人
間複雜之法律關係,除有特別情形外,認以併
付拍賣為宜。爰增列本條第 3 項之規定,俾適
用上有所依據。」等語,準此,凡關於金錢請求
權之執行中對於不動產之執行,均有強制執行
法第 75 條第 3 項規定之適用,且依同法第 131
條第 2 項規定,於分割共有物以價金分配於各
共有人之執行,亦有準用(最高法院 98 年度
台抗字第 749 號民事裁定參照,按此裁定為甲
說所引臺灣高等法院 98 年度抗字第 960 號民
事裁定之再抗告裁定)。
再者,現行強制執行法第 75 條第 3 項規定係
於民國 85 年 10 月 9 日修法時始增訂,斯時已
有民法第 877 條併付拍賣之規定。觀諸民國 85
年 10 月 9 日修法當時之討論可知,強制執行
141
法第 75 條第 3 項規定係針對民法第 877 條規
定以外之情形;當單獨拍賣基地、房屋會預知
造成損害時,賦與執行法院一併拍賣之權。職
此,於變價分割共有土地上有其中一共有人所
有之建物時,執行法院依強制執行法第 131 條
第 2 項準用同法第 75 條第 3 項規定,得將B
建物和A地一併查封、拍賣。
  初步研討結果:採甲說。
四、審查意見:
採甲說。
土地為共有,建物為共有人中之一單獨所有,與法條
所定「同屬債務人所有」之要件不合。
五、研討結果:
多數採審查意見(實到 54 人,採審查意見 43 票,採
乙說 8 票)。
六、相關法條:
強制執行法第 75 條第 3 項、第 131 條第 2 項,辦理強制執行
應行注意事項第 40 點第 7 款。
強制執行法第 75 條第 3 項:
不動產之強制執行,以查封、拍賣、強制管理之方法行之。
前項拍賣及強制管理之方法,於性質上許可並認為適當時,
得併行之。
建築物及其基地同屬於債務人所有者,得併予查封、拍賣。
應拍賣之財產有動產及不動產者,執行法院得合併拍賣之。
前項合併拍賣之動產,適用關於不動產拍賣之規定。
強制執行法第 131 條第 2 項:
關於繼承財產或共有物分割之裁判,執行法院得將各繼承人
或共有人分得部分點交之;其應以金錢補償者,並得對於補
償義務人之財產執行。
執行名義係變賣繼承財產或共有物,以價金分配於各繼承人
或各共有人者,執行法院得予以拍賣,並分配其價金,其拍
賣程序,準用關於動產或不動產之規定
辦理強制執行應行注意事項第 40 點第 7 款:
關於第 75 條、第 76 條部分:
債權人聲請查封不動產,應提出產權證明文件,並導引執
行人員前往現場指封之。
查封未經登記之房屋,仍應通知地政機關依有關法令之規
定辦理查封登記。
142
(刪除)
依本法第 75 條第 4 項得合併拍賣之動產及不動產,以具有
不可分離之關係或能增加拍賣總價額者為限。
土地及其土地上之建築物同屬抵押人所有,而僅以土地或
僅以建築物設定抵押權者,執行法院拍賣抵押物時,應先
確定建築物使用土地之面積及範圍(宜繪圖說明)於拍賣
公告內載明之,並說明建築物占用部分之土地,建築物所
有權人享有法定地上權,以促應買人注意。
查封債務人之土地,執行法院應查明該土地上是否有建築
物。
建築物及其基地同屬債務人所有者,宜將建築物及其基地
併予查封、拍賣。其有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 4 條第 2 項情形
者,應將其建築物及其基地併予查封、拍賣,不得分別拍
定。
建築物及其基地非同屬債務人所有,執行法院單就建築物
或其基地拍賣時,宜於拍賣期日前通知建築物所在之基地
所有人或基地上之建築物所有人。
查封債務人之不動產,應以將來拍賣所得價金足敷清償債
權額及債務人應負擔之費用為限,不得過度查封。於債務
人有數宗不動產時,並須以此為標準加以選擇。
債權人聲請查封已登記之不動產,應於實施查封前,先行
通知登記機關為查封登記。如係未經登記之不動產,應於
查封後 1 日內,通知該管地政機關登記其事由。
七、參考資料:
資料 1
臺灣高等法院 98 年度抗字第 960 號民事裁定要旨:
按強制執行,應依執行名義為之,強制執行法第 4 條第 1 項
定有明文。共有物分割之裁判,係對物的執行名義,其執行
力僅及於裁判書所載之共有物,而不能及於債務人之其他財
產。雖變價分割共有物,其拍賣程序,依同法第 131 條第 2
項之規定,準用關於動產或不動產之規定,然亦不過於性質
所許之範圍內得為準用,不得將執行名義所載變價分割共有
物,變更為金錢債權而適用之。又強制執行法第 75 條第 3 項
規定:『建築物及其基地同屬於債務人所有者,得併予查封、
拍賣』固係為避免僅就建築物或基地拍賣,事後衍生所有人
間複雜之法律關係,因而在建物與基地同屬債務人所有時,
以併付拍賣為宜,惟該規定係針對金錢債權之執行程序,為
滿足一定金額之債權而設,與分割共有物判決係為消滅特定
143
物共有關係之目的而為執行者,性質上迥然不同,後者無類
推或準用強制執行法第 75 條第 3 項規定之餘地。
資料 2
最高法院 98 年度台抗字第 749 號民事裁定要旨:
按依強制執行法第 75 條第 3 項立法理由:「建築物不能與基
地之使用分離而獨存,故實務上於建築物與基地同屬債務人
所有時,為避免僅就建築物或基地拍賣,事後衍生所有人間
複雜之法律關係,除有特別情形外,認以併付拍賣為宜。爰
增列本條第 3 項之規定,俾適用上有所依據」所示,凡關於
金錢請求權之執行中對於不動產之執行,均有適用,且依同
法第 131 條第 2 項規定,於分割共有物以價金分配於各共有
人之執行,亦有準用。原法院見未及此,認本件並無上開第
75 條第 3 項規定之準用,固有未當。惟該條項既規定為「得
併予查封、拍賣」,且執行法院對於未經所有權登記建築物
之所有權歸屬,並無調查審認之權限,則執行法院於土地共
有人對於土地上未辦保存登記之建築物所有權歸屬尚有爭議
之情形下,未將該建築物併予查封、拍賣,並無適用上開法
規錯誤之可言。是原裁定上開違背法令部分,並不影響裁判
之結果。
資料 3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97 年法律座談會民執類提案第 13

法律問題:債權人持變價分割土地之確定判決為執行名義聲
請強制執行,執行查封時發現土地上有其中一共有人所有之
建物一棟,執行處可否將土地及建物一併拍賣?
討論意見:
甲說:肯定說。
土地與建築物為個別之不動產,自得單獨為交易之標的;
惟建築物性質上無法與座落之土地分離使用,若僅拍賣土
地,而不能將地上建築物一併拍賣,則土地已有他人建築
物占用,將減少土地之利用價值,也將少有人應買。最終
若無人應買,也無法達成判決變價分割的目的。
如僅拍賣土地,建築物所有權人除有租地建屋等情形外,
並無優先承買權,若土地與建築物異其所有權人之結果,
不但法律關係複雜,亦將影響不動產之交易價值。故為提
高土地及房屋之價值,並利於交易流通,應採肯定說。
乙說:否定說。

144
民法第 877 條固有併付拍賣之規定;惟其要件係抵押權設定
後,始在土地上營造建築物。本件變價分割共有土地,其上
之建築物並不符合民法併付拍賣之要件。所有權具有絕對之
效力,所有權人於法令限制範圍內,對於所有物有永久、全
面與整體支配之權利,任何人不得任意侵奪之。本件土地並
未成為抵押權之客體,既不符民法得併付拍賣之規定,若僅
為促進標的物交易流通,提高價值等原因,限制建築物所有
權人對其所有物之自由支配權利,將侵犯所有權之完整性。
初步研討結果:採乙說。
民法第 877 條係為保護抵押權人之利益,及社會之經濟而設
之規定,變價分割之土地上有建築物,建築物占用土地有正
當法律權源,土地共有人自應容忍;如其占用並無法律權
源,共有人自可請求拆屋還地後再變價,故無類推適用民法
877 條併付拍賣之餘地。
審查意見:採甲說。
研討結果:經付表決結果:實到 59 人,採甲說 7 票,採乙
說 44 票。

14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