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学习理论一般指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该理论认为,
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中文名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外文名 Behavioral Learning Theory

又 名 刺激-反应理论

性 质 名词

联 结 刺激-反应

目录
1 概念
2 华生
3 斯金纳
4 班杜拉
▪ 观察学习人类学习的本质
▪ 观察学习的过程
▪ 观察学习的条件
5 桑代克

1 概念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
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
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
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
合适行为。

2 华生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在 20 世纪初创立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格思里、赫尔、桑代
克、斯金纳等的影响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斯金纳更
是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向了高峰,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并对强化原理进行了系统
的研究,使强化理论得到了完善的发展。他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设计的教学机器和程序教
学曾经风靡世界。

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
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
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
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
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
规律。

3 斯金纳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美国心理学
家,他认为心理学所关心的是可以观察到的外表的行为, 而不是行为的内部机制。他认为科
学必须在自然科学的范围内进行研究,其任务就是要确定实验者控制的刺激继之而来有机体反
应之间的函数关系。当然他不仅考虑到一个刺激与一个反应之间的关系,也考虑到那些改变刺
激与反应的关系的条件,他的公式为:R=f(SoA) 。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
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
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

他把学习的历程分为两种类型:应答型条件作用和操作型条件作用。经典行为主义研究
的是前者,而斯金纳研究的重点是后者。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依赖于有机体作出一定的动作
反应;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依赖于有机体的无条件反射。同时,对待意识不象古典行为主义
那样,避而不谈,而是承认意识的存在,但认为意识不过是有机体皮肤之内所发生的私有事件,
它不作为行为的生理中介物,而是作为行为本身的一部分,因此感觉知觉都可把它们作为刺激
控制形式来加以分析。 1.怎样看待知识:知识是联系及部分技能有组织的积累,是在基本的
心理单元或各行为单元间形成各种有组织的连接。这些单元是一些刺激反应的联系,强调某人
知道的东西往往是这个人的经验的反应。把知识看作是一些特定反应组合的观点,某种知识的
形成经常可用课程及评定中详尽的行为目标来表示。

2.如何理解学习活动:学习是联系的获得和使用,是形成联系,增强联系,调整联系。有
效的学习需要有明显的准备,即学习的行为需要“塑造”。而迁移的条件是事先获得学习新知识所
需的联系,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相似性,以及在最初习得的程序与迁移情境中要学的程序之间,到
底有多少或有哪些共同的条件行动的产生式规则。

3.怎样看待教师和学习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是训练者,而学习者在教
师创设的环境中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有赖于能否反复练习和得到及时的反馈。
因此学习者是可以由教师任意塑造的,是接受者、被领导者。

4.如何理解教学:斯金纳认为“教学就是安排可能发生强化的事件以促进学习”.给学生创设
能为要学习的刺激作出反应的机会,教学要在学生作出反应之后, 应当有随之而来的反馈。(1)
教学目标: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教学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2)
教学过程:斯金纳认为,学生的行为是受行为结果的影响的,要学生作出合乎需要的行为反应,
必须形成某种相倚关系,即在行为后有一种强化性的后果;倘若一种行为得不到强化,它就会
消失。据此,相倚组织教学即为对学习环境的设置、课程材料的设计和学生行为的管理作出了
系统的安排;关注的是“怎样教”,而不是“教什么”。事实上,侧重的是行为,并要以一种可以观
察到的、测量的形式来具体说明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3)教学方法:学习过程的有效进行有
三个条件:小步骤呈现学习材料;对学习者任何反应立即予以反馈;学习者自定步调学习。传统
的讲授法违背上述三个条件,应采用程序教学法。 程序教学的设计需要按照教材内部的逻辑
程序,即为了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率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又要合理地设计教
材,使每个问题(即每一小步)都能体现教材的逻辑价值。每步内容很少,整个系统由浅入深、
由简到繁安排。程序教学安排有两种形式:“直线式、分支式”。

4 班杜拉
班杜拉在大量实验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1961 年,他以学前儿童为对象
进行了一个实验。首先让儿童看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娃娃拳打脚踢,然后把儿童带到一个放有
充气娃娃的实验室,让他们自由活动。结果发现,儿童也学着成人榜样的动作对充气娃娃拳打
脚踢。这说明,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的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
新行为。

观察学习人类学习的本质

班杜拉将学习分为直接经验学习和观察学习两种形式。

直接经验的学习是个体对刺激做出反应并受到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其学习模式是刺
激-反应-强化;离开学习者本身的经验及其所受到的强化,学习就不能产生。

观察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观察榜样在应对外在刺激时的反应及其受到的强化而完成的完成
学习的过程。

观察学习的过程

1、注意过程:对榜样的知觉。观察者将其心理资源,如感觉、知觉等集中于榜样事件,
它决定了选择什么样的信息作为观察对象及其从中获取什么信息,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

2、保持过程:信息的存储。观察者将获得的信息以符号表征的方式储存于记忆中。在此
过程中,即时的观察经验转化为持久而稳定的认知结构,在榜样行为结束后,给观念者提供指
导。

3、生成过程:记忆向行为的转变。把记忆中的表象和符号转换成适当的行为,即再现以
前所观察到的榜样行为。

是由内到外,由概念到行为。
4、动机过程:行为表现。经过注意、保持和再改造几个过程后,观察者已经基本习得了
榜样行为,却不一定会主动表现行为。观察者在动机驱使下,即在特定情景的某种诱因的作用
下,才会表现习得的行为。

观察学习的条件

1、外部因素。榜样的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社会地位及社会声望等,这些都会影
响观察者对榜样的注意。

2、内部因素。观察者自身认知能力、知识背景和价值取向等都会对注意过程起到制约作
用。

5 桑代克
桑代克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较早地对动物及人类的学习、教学原理和学习迁移进行
深入的研究,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1.学习的本质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

2.学习的过程是不断尝试错误以形成联结的过程。

3.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为学习的主要规律。

4.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前的预备定势。

练习律: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随练习次数的多少而增减或减弱,它包括应用律和失
用律。应用律是指联系越多则联结力越强。失用律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不练习,联结的力量
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效果率:即如果个体对某种情境所起的反应形成可变联结之后伴随着一种满足的状况,
这种联结就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是一种使人感到厌烦的状况,这种联结就会减弱。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