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

低磁場核磁共振儀 Gyrolyzer

目錄:
一、 實驗目的
二、 實驗原理與背景
三、 實驗方法與實驗設計
四、 結果與討論
五、 結論
六、 參考資料
一、實驗目的:
1.了解低磁場核磁共振儀的操作及原理

2.利用低磁場核磁共振儀測量氫的磁旋比、水的弛緩時間及地磁

3.選擇此實驗的原因:

因為時常聽聞「核磁共振」一詞,但是都不確定其如何運作,正好藉由

本次實驗來了解。

二、實驗原理與背景:
1.原理:

核磁共振主要是發生在原子核處在外加磁場下,其自旋角動量產生進動,

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所組成的,而質子與中子皆是自旋角動量為 ℏ/2 的費

米子,所以它們會產生不同的磁矩。不同種類的原子核是由不同數量的質

子以及中子所組成,故不同種類的原子核就有不同的自旋角動量。

圖 1:磁矩在受外加磁場作
用時會有如陀螺儀受重力
作用時的進動。

外加磁場B0 和進動頻率ω可寫成 Larmor 關係式:ω = −γB0 ,γ 為磁旋

比,由 Larmor 關係式可知外加磁場不變,原子核的進動頻率不變。


2.應用:

a.核磁共振成像(MRI):

MRI 主要的應用是在醫學上,因為人體由有大量的水組成,而不同器官

又有不同比例的水,所已透過核磁共振來識別水中的氫原子,來探測人的

器官是否異常。MRI 對軟組織的成像特別明顯,固非常適合用在腦組織的檢

測,此外,MRI 對心肺功能、阿茲海默症、癌症等診斷也有相當大的作用。

b.核磁共振探測(MRS):

MRS 主要的應用在地質探勘上,透過對地層中水分布的勘察,得知地下

水分布情形和含水層的水含量、孔隙率等資訊,但因造價昂貴,現今仍然

以傳統探勘為主,MRS 為輔。

c.核磁共振頻譜學(NMR):

NMR 是一種利用核磁共振來分析分子結構的技術,此一技術的好處在於

其可以提供紅外線光譜無法提供的資訊,而核磁共振頻譜可以提供分子中

不同官能基的種類,也可以用來研究蛋白質、核酸,甚至是液體和固體。

三、實驗方法與實驗設計
氫原子核在外加磁場下,因自旋而分裂成自旋向上的順磁場以及自旋向

下的逆磁場(圖 2),此兩個能階差為ΔE = ℏℏω,其中ω為先前提及的

Larmor 關係式。
圖 2:氫原子和受外加磁場作用
分裂為兩能階

此時,我們將待測的水置於一強磁場(預磁化模組)8~10 秒,使其均勻

磁化(圖 3);接著迅速取出均勻磁化的水放入均勻磁場線圈,並給予一個派

衝的磁場(圖 4);最後水因受到外加磁場而產生進動,藉由電腦上的軟體可

得在 x-y 方向上的進動(圖 5),再利用 Fourier Transform 得到核磁共振的

頻譜訊號(圖 6)。

圖 3:將氫原子均勻磁化 圖 4:給予一個脈衝磁場B1
圖 5:經軟體測到的 FID 訊號 圖 6:圖 5 經 Fourier Transform
後得到的頻譜

四、結果與討論:(助教簽名的數據見最後一頁)
1. 線圈組的 B-I Curve:

a.數據:

I(A)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B(G) -0.5 -0.8 -1.2 -1.5 -1.9 -2.2 -2.4 -2.6 -2.9

b.分析方法:

利用 a.中的表格以 I 為 x 軸、B 為 y 軸繪製圖形,可得一線性方程式,

B
固可得其斜率為 = −3.0167。
I

c.圖表:

B-I Curve
0 左圖為以高斯計插入線圈組
-0.5 0 0.2 0.4 0.6 0.8 1
量測的磁場及調控線圈組通
-1 過的電流所繪製而成的 B-I
-1.5
曲線。
-2
-2.5
-3
y = -3.0167x - 0.2694
-3.5
d.討論數據誤差及其合理度:

由 c.之圖可知大致上量測的點呈現一線性分布,而誤差可能來自高斯

計的探測棒必須懸空在線圈組中的小孔,但很難每次測量都剛好在相同位

置,有時可能會不小心碰到小孔的壁,故形成誤差。

e.數據所代表的意義:

求出 B/I 是為了要輸入在 NMR Measurement 軟體內的一個參數。

2. 低磁場核磁共振測量:

a. 數據:

I(A) 0.385 0.393 0.401 0.409 0.417

B(G) 1.161 1.183 1.21 1.234 1.258

F(Hz) 6459 6561.13 6663.67 6763.98 6863.35

b. 分析方法:

將待測物水預磁化約 10 秒後,迅速放入線圈組,並同時按下 NMR

Measurement 軟體的”Start Measurement”,觀測螢幕上的折線圖,當共

振訊號的最大震幅大於 0.1 時,此發射頻率即為共振頻率,而我們的共振

頻率是上表的第一組數據,也就是 6459Hz。在找到共振頻率後,每次增加

8mA 的電流後重覆上述流程至五組數據,並將數據做成 F-B 曲線(見 c.),

可得直線方程式F = 4125.9B + 1673.1,由先前提及的 Larmor 關係式ω =

−γB0 ,此時的B0 為Bcoil (線圈磁場) + Be (地磁),帶入 Larmor 關係式後並


1673.1
對應直線方程式,可得氫的磁旋比γ=4125.9 和地磁Be = = 0.406G。
4125.9

c.圖表:

F-B Curve
6900 左圖為共振頻率-外加磁場圖,
隨著電流增加使得外加磁場增
6800
加,進而使得共振頻率增加,形
6700
成一線性關係。
6600

6500
y = 4125.9x + 1673.1
6400
1.14 1.16 1.18 1.2 1.22 1.24 1.26 1.28

d.討論數據誤差及其合理度:

我認為造成誤差的原因在於將水從預磁化模組移出至線圈組時的時間

每次都不一致,加上按下”Start Measurement”時也會和放置水時產生時

間差,所以可能導致帶測物的磁化量每次都不一致,進而產生誤差。

e. 實驗過程中,特殊現象的發現與解釋:

共振頻率的尋找並非容易,我們從 6400Hz 開始,每次增加 20Hz,但仍

難以得到理想情況,最後是在 6455~6468Hz 之間不停測試,才找到 6459Hz。

3.Spin Echo 的測定:


a. 數據:

t Amplitude ln(Amplitude)

1 0.569 14.1 2.646

2 1.189 0.3 -1.204

b. 分析方法:

大致上同 2.的流程,只是這次改為發射兩次脈衝磁場,而軟體上的圖會

呈現一個稜形(如圖 7),圖 7 並非我們實驗的圖,我們的圖的稜形只有一個

且很小,也就是說當 t=1.189s 時,水的磁化程度已降到很低。

圖 7:發射兩次脈衝磁場的 FID
訊號。

c. 圖表:

1.5
左圖為以 ln(Amplitude)為縱
1
軸,t 為橫軸的圖,其直線斜率
0.5
的倒數為T2 =0.16s。
0
0 0.5 1 1.5 2 2.5 3
-0.5

-1
y = -1.1521x + 1.8446
-1.5

d. 討論數據誤差及其合理度:
我認為此一部分的誤差與 2.類似,我們的稜形之所以那麼小,具我猜測

是因為一開始將水放入線圈組時沒有馬上按”Start Measurement”,導致

磁化有部分衰減。

五、結論:
1. 線圈組之所以有傾斜是因為磁傾角的關係,地磁在南北極與地面呈現90o

而在赤道則是與地面平行,所以為了使地磁的干擾降到最低,就必須使

線圈組傾斜,讓地磁與線圈磁場平行。

2. 在問題的第三題問到水的純度是否會影響實驗結果,而答案是不會,因

為每一種原子都有自己的共振頻率,而我們所測的共振頻率是氫原子的,

也就是說此頻率只有對氫原子有作用,對其他原子是沒有反應的,故純

度並不會影響實驗結果。

六、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0%B8%E7%A3%81%E5%85%B1%E6%8C%

AF

2.陳志宏教授 張允中醫師 謝昭賢博士,核磁共振與磁振造影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台灣大學,

http://www.csie.ntu.edu.tw/~b95041/biomedical/11_16_MR_Simple.pd f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