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4

第五章 樁基礎

5.1 通 則

1. 基 樁 之 支 承 力 因 施 工 方 式 而 異,採 用 打 擊 方 式 將 基 樁 埋 置 於 地 層 中
者,稱 為 打 入 式 基 樁;採 用 鑽 掘 機 具 依 設 計 孔 徑 鑽 掘 樁 孔 至 預 定 深
度後,吊放鋼筋籠,安裝特密管,澆置混凝土至設計高程而成者,
稱 為 鑽 掘 式 基 樁;採 用 螺 旋 鑽 在 地 層 中 鑽 挖 與 樁 內 徑 或 外 徑 略 同 之
樁孔,再將預製之鋼樁、預力混凝土樁或預鑄鋼筋混凝土樁以插
入、壓入或輕敲打入樁孔中而成者,稱為植入樁。
2. 基 樁 於 垂 直 極 限 載 重 作 用 下,樁 頂 載 重 全 部 或 絕 大 部 份 由 樁 表 面 與
土 壤 之 摩 擦 阻 力 所 承 受 者,稱 為 摩 擦 樁;由 樁 底 支 承 壓 力 承 受 全 部
或絕大部份載重者,稱為點承樁。
3. 基 樁 之 選 擇 及 設 計,應 綜 合 考 慮 地 質 條 件 、上 部 構 造 型 式 、載 重 方
式、容許變形、施工可行性、施工品質與環境、檢測條件等因素審
慎評估之。
4. 同 一 建 築 物 之 樁 基 礎 設 計,應 儘 量 避 免 混 用 不 同 材 質、施 工 方 法 或
支 承 方 式 之 基 樁;惟 特 殊 之 情 況 經 分 析 對 建 築 物 無 不 利 影 響 者 得 混
用之。
5. 若 基 樁 通 過 可 能 液 化 之 地 層 時,則 於 地 震 或 振 動 載 重 下,應 將 可 能
液 化 部 份 之 土 壤 支 承 力 予 以 適 當 之 折 減 或 不 予 考 慮,並 應 適 度 考 慮
液化後土壤流動所造成之影響。
6. 基 樁 之 設 計 應 能 承 受 基 礎 施 加 之 全 部 載 重,基 樁 間 土 壤 之 支 承 力 一
般 不 予 考 慮。惟 對 於 樁 數 超 過 3 支 以 上 之 摩 擦 樁 樁 基,若 經 確 認 基
礎 與 其 底 面 下 方 土 壤 不 致 發 生 分 離 者,則 基 樁 間 土 壤 之 支 承 力 得 予
考慮。
7. 基 樁 設 計 應 考 慮 施 工 可 能 因 樁 身 之 垂 直 度 不 易 控 制、樁 頭 位 置 偏 差
等原因產生之偏心影響。

5-1
【解說】
1. 基 樁 之 支 承 力 基 本 上 係 由 樁 身 摩 擦 阻 力 及 樁 底 端 點 支 承 力 兩 種 機 制
所提供,支承力之發揮與基樁之施工方式有密切之關係,依據基樁
施工過程對土壤之擠壓或擾動程度,以及樁材為預鑄或場鑄之不
同,可將基樁分類為鑽掘式基樁、打入式基樁及植入式基樁三種,
表 -解 5.1-1 為 按 施 工 方 式 之 基 樁 分 類 表 。

表 -解 5.1-1 基 樁 分 類 表 (按 施 工 方 式 )

H 型鋼樁
低位移樁
開口鋼管樁
打入式基樁 木樁
閉口式鋼管樁
大位移樁
預鑄混凝土樁
預力混凝土樁
全套管樁
反循環樁
鑽掘式基樁 衝擊樁
預壘樁

預鑽孔工法

植入式基樁 中掘工法

其它工法

各種不同施工方式對基樁支承力之主要影響包括:
(1) 打 入 式 樁 於 打 擊 過 程 中 產 生 大 位 移 者 , 因 打 樁 振 動 及 樁 體 貫 入
擠壓之影響,樁間土壤若為砂土層,則砂土將更趨於緊密,使

5-2
樁 群 之 支 承 力 遠 大 於 各 樁 單 樁 支 承 力 之 總 和。圖 -解 5.1-1 為 台
灣 西 南 沖 積 平 原 地 層 中 打 設 P.C.樁 後 CPT-Q C 值 明 顯 增 加 之 情
形。

圖 -解 5.1-1 PC 樁 打 樁 前 後 Q c 值 增 量 之 分 布

5-3
(2) 打 設 於 粘 土 層 中 之 P.C.樁 行 為 則 較 為 複 雜 , 樁 周 附 近 黏 土 受 樁
體貫入擠壓及打樁擾動之影響而產生超額孔隙水壓,此水壓將
隨時間而逐漸消散,土壤強度亦隨之粘土之復原性及壓密效應
漸遞恢復,因此粘土層中打入式基樁之支承力通常隨時間增長
而昇高。此外,於飽和粘土層中密集打設基樁,亦容易造成鄰
樁上浮之情形,若打設完成後未執行檢測及再次打擊,則可能
因樁底懸空而失去端點支承力。
(3) 鑽 掘 式 基 樁 施 工 後 , 鑽 孔 內 之 碎 屑 將 沉 積 於 孔 底 形 成 底 泥 , 其
清理相當費時、費事,若因疏忽而未加以清除乾淨,將使得原
設 計 時 預 期 之 樁 底 端 點 支 承 力 無 法 發 揮 出 來。圖 -解 5.1-2 即 為
Tomlison 所 舉 一 鑽 掘 樁 之 載 重 ~沈 陷 曲 線,圖 中 載 重 未 見 增 加 ,
基樁卻劇烈下陷的部份即因底泥未清除乾淨所致。
(4) 基 樁 底 部 土 層 之 水 壓 若 高 於 鑽 掘 孔 內 之 水 壓 , 即 可 能 在 基 樁 底
部產生局部管湧現象,樁底土壤受破壞後將失去端點支承力。
台灣地區之沖積平原常為砂與粘土之互層若採用全套管樁方式
施工時,很容易發生此種情形。此外,於近山地帶,若地層中
有壓力水層存在,則不論是採全套管或反循環之施工方式都很
容易發生這種情形。

圖 -解 5.1-2 鑽 掘 樁 底 泥 處 理 不 佳 之 試 樁 曲 線 (取 自 Tomlison,1977)

5-4
2. 摩 擦 樁 與 點 承 樁 是 工 程 實 務 上 常 用 的 主 觀 分 類 , 並 無 嚴 謹 的 定 義 。
基樁支承力是由樁身之摩擦力與樁端土壤之支承力所提供,樁身摩
擦 力 通 常 在 變 位 量 達 0.5∼ 1%樁 徑 時,即 已 達 極 限 摩 擦 力,而 樁 端 土
壤 極 限 支 承 力 若 欲 完 全 發 揮,其 變 位 量 一 般 則 需 達 10%樁 徑 以 上。通
常摩擦樁係指樁之支承力主要是由樁身摩擦力所提供者,而點承樁
係指樁之支承力主要是由端點支承力所提供者。依台北盆地之地層
構造為例,樁底座落於景美礫石層之基樁或盆地邊緣堅硬岩盤上之
基 樁 即 為 典 型 之 點 承 樁 , 但 是 樁 底 座 落 於 SPT-N 值 較 小 之 松 山 層 中
者則屬於摩擦樁;又如台灣西部平原為砂與粘土層次交錯之沖積層
構 造 , 在 50m 深 度 以 上 少 有 SPT-N 值 大 於 40~50 之 緊 密 砂 層 , 座 落
於這類地層之基樁即屬於摩擦樁。一般而言,摩擦樁將隨著樁頂受
力增加而逐漸下沉,故較無樁體破壞之顧慮,點承樁則因基樁端點
為堅硬地層,受力後樁基下沉量甚小,故樁材強度是否足夠是必須
檢核的要項。
3. 不 論 打 入 式 樁 或 鑽 掘 式 樁 之 施 工 都 將 對 周 邊 環 境 產 生 影 響 , 如 噪
音、振 動、地 層 變 位 等。表 -解 5.1-2 即 為 各 種 基 樁 施 工 時 對 周 邊 環
境之主要影響。規劃、設計時應就周邊環境條件審慎選擇適宜之樁
種,以減少實際施工時之影響或避免因無法施工而臨時變更樁種。
圖 -解 5.1-3 為 一 則 以 Kobe K-45 柴 油 樁 錘 打 設 PC 樁 (樁 徑 50cm、樁
長 33m)時 之 實 際 振 動 監 測 結 果 , 該 地 位 於 台 灣 西 部 海 岸 之 海 埔 新 生
地,地層則為典型之砂與粘土互相交錯之沖積層,量測結果顯示打
樁 所 引 起 之 地 盤 振 動 可 傳 至 相 當 遠 之 距 離,在 採 用 PC 樁 時 應 特 別 注
意打樁振動對周邊環境之影響。

5-5
表 -解 5.1-2 基樁施工對周邊環境之主要影響

依基樁施工方式區分 打 鑽植
入 掘入
周邊環境之影響 式 式式
發生原因 媒介物 主要妨礙 樁 樁樁
1.日 常 生 活 之 妨 礙 ◎ △
2.生 理 的 影 響 ○ △
噪 音 大 氣 3.對 公 共 設 施 (學 校、醫 院 等 ) ○ △
之妨礙
4.對 家 畜 生 理 的 影 響 △ △
1.與 噪 音 1~4 同 ◎ △
2.地 層 變 動 (沈 陷 、 龜 裂 等 ) ○ ○
振 動 地 層 3.埋 設 物 損 壞 ○ △
4.構 造 物 (房 屋、廠 房 等 )之 損 △ △

1.與 振 動 1~4 同 △ ○
地 下 水 位 變 動 地 層 或 2.地 下 水 污 染 △ ○
地 下 水 3.井 水 的 枯 竭 、 污 染 △ △
1.地 下 水 、 河 川 污 染 、 污 濁 △ ○
排水、 2.周 邊 (道 路、鄰 地 等 )之 污 染 △ ○
地 層 (下 3.處 理 場 (棄 土 場 )之 妨 礙 △ ○
污水處理 水 道 ) 4.下 水 道 堵 塞 、 容 量 不 足 △ △
地 層 1.與 振 動 1~4 同 ○ △
地層變位
2.交 通 阻 礙 ○ △
1.對 日 常 生 活 之 妨 礙 ○ △
塵埃、油氣、
瓦 斯 、 煙 、 惡 大 氣 或 2.對 生 理 的 妨 礙 △ △
3.對 動 、 植 物 之 妨 礙 △ △
臭等之擴散 地層
4.構 造 物 及 其 他 周 邊 之 污 染 ○ ○
1.交 通 堵 塞 (繞 道 、 危 險 性 增 △ △
妨害交通
大等)
2.空 氣 污 染 ○ △
1)各 種 施 工 均 會 發 生 營 業 妨 害 問 題
2)對 周 邊 環 境 影 響 之 程 度
◎:嚴重 ○:中度 △:輕微

5-6
圖 -解 5.1-3 PC 樁 打 設 引 致 之 地 表 振 動 監 測

5-7
4. 工 程 實 務 上 可 能 混 合 使 用 不 同 樁 種 的 情 形 為 :
(5) 樁 基 礎 與 直 接 基 礎 併 用
(6) 摩 擦 樁 與 點 承 樁 併 用
(7) 擴 座 樁 與 傳 統 樁 併 用
(8) 因 岩 盤 面 傾 斜 而 採 用 不 同 樁 長
同一建築物若因結構功能、載重不同或其他原因而須使用不同樁種
支承結構物時,須分析檢討建物之安全性,尤其是不均勻沉陷。
5. 地 震 時 因 土 壤 性 質 改 變 , 基 樁 承 載 功 能 可 能 因 而 受 損 , 諸 如 :
(1) 土 壤 中 孔 隙 水 壓 升 高 , 土 壤 強 度 減 低 , 基 樁 垂 直 支 承 力 及 水 平
抗力都因而減少
(2) 地 層 受 地 震 影 響 而 下 陷 , 此 種 沉 陷 通 常 都 是 較 不 均 勻 , 危 害 度
亦較嚴重
圖 -解 5.1-4 為 土 壤 液 化 後 樁 基 系 統 的 受 力 示 意 圖 。 圖 -解 5.1-5 為 日
本新潟地區之地震災害統計實例,基樁貫入承載層愈深者,地震時
雖然土壤發生液化,但其受損程度較輕微,反之,貫入承載層愈淺
者,其受損程度較嚴重。又群樁間土壤之性質可能因基樁施工而改
變,打入式基樁之樁間土壤因緊密度提高,故其液化潛能將大幅降
低。若為鑽掘樁,則樁間土壤緊密度將略為降低,其液化潛能則可
能因基樁施工而稍微昇高。
6. 若 基 礎 面 底 部 與 土 壤 密 接 而 未 分 離 的 情 況 下 , 作 用 於 基 礎 之 載 重 實
際上是由基樁與樁間土壤共同承擔。但是因為土壤與基礎面是否密
接存在許多變數,所以規定摩擦基樁支數超過 3 支以上,且經確認
基礎與下面土壤不致發生分離者,才可考慮樁間土壤支承力之貢
獻。就 實 務 而 言,土 壤 與 基 礎 底 面 可 能 發 生 分 離 的 原 因 很 多,諸 如 :
(1) 樁 間 土 壤 為 未 經 預 壓 或 夯 實 改 良 的 疏 鬆 砂 土 或 軟 弱 粘 土
(2) 樁 基 礎 附 近 開 挖 或 其 他 施 工 之 抽 水 作 業 導 致 地 下 水 位 下 降 者
(3) 抽 水 活 動 旺 盛 的 沈 陷 地 區 , 如 台 灣 西 海 岸 之 沿 海 養 殖 區

5-8
圖 -解 5.1-4 地 層 液 化 後 基 樁 之 受 力 圖

被害等級 最大沉陷量
Ⅰ 0~20cm
Ⅱ >20~50cm
Ⅲ >50~100cm
Ⅳ >100cm
被害等級 建物傾斜角
Ⅰ 0~ 20 ′
Ⅱ > 20 ′ ~ 1 °
Ⅲ > 1° ~ 2°30 ′
Ⅳ > 2°30 ′

圖 -解 5.1-5 新 潟 市 信 濃 川 沿 岸 地 區 樁 基 礎 受 害 程 度 調 查 結 果

5-9
(4) 一 般 地 震 即 使 不 致 發 生 液 化 也 會 使 地 層 產 生 壓 縮 及 沉 陷 現 象
(5) 點 承 樁 支 承 之 基 礎 版 易 與 其 下 土 壤 產 生 分 離 現 象 , 同 樣 是 摩 擦
樁,大口徑長樁系統較小口徑短樁系統容易發生分離現象
7. 基 樁 施 工 之 垂 直 度 不 易 控 制 , 一 般 規 範 之 垂 直 度 容 許 值 約 為
1/75~1/200, 樁 頭 中 心 位 置 之 容 許 偏 心 量 約 為 5~10cm, 這 些 偏 心 量
將使樁基系統承受額外之力量,設計時應予考慮。
由於鑽掘樁的施工機械日益進步,目前使用大口徑長樁之情形
相當普遍,這類大樁具有較大之支承力,因此,採用單柱單樁設計
之案例日益增多,然而不論就載重偏心、施工誤差或樁基施工品質
而言,此種系統之風險較高,應有嚴謹的品管及檢測措施以確認基
樁品質,或是在柱與樁基間有勁度大之基礎版以分配力量。但就工
程實務而言,這類大口徑長樁,一旦檢測發現問題,也很難有確實
可 行 且 有 效 的 補 救 方 法。因 此,設 計 時 仍 應 儘 量 採 用 群 樁 系 統 為 宜,
不論對偏心載重或是施工品質偏差都較具有較佳之因應能力。

5.2 基 樁 設 計 原 則

1. 基 樁 須 能 承 受 可 能 發 生 之 垂 直 力、水 平 力 、拉 拔 力 及 負 摩 擦 力 ,並
考 慮 振 動 載 重 與 地 震 作 用 所 造 成 之 動 態 效 應,其 容 許 支 承 力 應 依 照
第 5.3 節 之 方 法 計 算 之,並 應 依 照 第 5.6 節 之 規 定 設 計 其 樁 體 結 構。
2. 群 樁 基 礎 之 基 樁 間 距 應 不 得 小 於 第 5.4.1 節 之 規 定,並 依 第 5.4.2 節
之規定,計算群樁之容許支承力。
3. 基 樁 應 依 第 5.5 節 之 規 定 推 估 其 變 位 量 , 其 變 位 量 不 得 導 致 所 支 承
構造物之損壞。
4. 位 於 坡 地 或 岸 邊 之 樁 基 礎 , 應 檢 核 其 整 體 穩 定 性 。

【解說】
基 樁 的 設 計 流 程 如 表 - 解 5.2-1 所 示 , 在 規 劃 設 計 時 須 針 對 流 程 圖
中各要點審慎評估,各要點的詳細考慮方式則於以下各節中詳述。

5-10
表 -解 5.2-1 基 樁 設 計 流 程
開 始
資 料 收 集 地層狀況、土壤強度性質、設
計荷重情形、施工狀況調查。
選擇基樁形式及材料 包含使用材料、形狀大小、長
度,施工方法等之假定。
基樁材料容許應力計算

基樁容許支承力計算

決定基樁數目

基樁配置
合適
基樁沉陷量計算
過量
沉陷量檢核
允許

表面負擦力

負 摩 擦 力 計 算

否 樁支承力
安全

水平力作用


利用直樁

計算基樁水平支承力 計算斜樁數目及排列


水平承載樁數檢核
安全

承受拉力

基樁容許拉力計算

不足
承受拉力樁數檢核
足夠
樁 帽 設 計

樁 基 設 計 圖

完 成

5-11
表 - 解 5.2-2 計算基樁支承力時之考量要點

上部結構所容許之變形
基樁之垂直支承力 依樁體本身強度所能提供之垂直支承力
基樁的垂直支承力
地層所能提供之垂直支承力
上部結構所容許之變形
基樁之側向支承力
依樁體本身強度所能提供之水平抵抗力
基樁的側向支承力
地層所能提供之側向支承力
依樁體本身強度所能提供之抗拉拔力
基樁之抗拉拔力
地層所能提供之抗拉拔力

(註)樁體之強度包含樁帽、基樁之接樁處及樁尖之強度

建築物之各種載重或外力經由基礎傳遞至樁基礎時,由基樁及其
周圍土壤共同承擔,這些載重包括垂直壓力、水平力及拉拔力,設計
時須考慮檢核之項目包括樁基礎之變形量、土壤之容許支承力及樁體
強 度 之 容 許 值 等 。 表 - 解 5.2-2 為 基 樁 設 計 時 應 檢 核 之 項 目 。
基礎受長期載重時,群樁基礎之配置應視荷重之分佈情形以配
樁,儘量使各樁承受均等的載重為原則。若基樁間距較大而樁帽的厚
度小於樁徑時,分析時應考慮樁帽之可撓性;若基樁間距較小時,則
群 樁 基 礎 中 各 樁 間 之 相 互 影 響 行 為 十 分 顯 著,因 此,無 論 就 基 樁 種 類 、
施 工 及 設 計 上 來 考 量,基 樁 之 間 距 原 則 上 應 大 於 樁 徑 之 2.5 倍,若 有 可
能則應儘量大於 3 倍樁徑,以減小群樁效應。有關群樁基礎基樁間距
之 相 關 規 定 詳 第 5.4.1 節 之 說 明 , 群 樁 之 容 許 支 承 力 應 依 第 5.4.2 節 之
規定計算。
位於坡地或岸邊之基樁設計,應考慮邊坡之穩定性問題,基樁雖
能抑制邊坡滑動之趨勢,但基樁亦同時承受邊坡滑動之推力,基樁深
度若未能貫穿可能滑動面,則基樁可能隨著邊坡滑動而產生整體移位
之情形。

5-12
此外,位於坡地或岸邊之樁基礎,因受地表面傾斜之影響,設計
時必須考慮基樁受上坡面載重之影響,並檢核下坡面土壤之承載能
力。當地盤為水平時,水平方向地盤反力係數可視為一定值,但在傾
斜地盤面的基樁則應依實際之設計條件將水平方向地盤反力係數適度
調整,以反映地盤面傾斜之影響。對承受側向作用力之基樁而言,地
表面附近之地盤水平阻抗能力對基樁受力時之反應具有很大之影響,
分析時應特別考慮地表面附近土壤性質之變異性,以及可能受其他工
程施工挖除之影想。
1995 年 日 本 阪 神 大 地 震 時 , 神 戶 地 區 沿 海 岸 邊 及 人 工 島 曾 發 生 極
嚴重的土壤液化,地盤因而產生側向流動之現象,致使鄰近岸邊的樁
基 礎 發 生 破 壞 , 造 成 極 嚴 重 之 損 害 , 如 圖 - 解 5.2-1 所 示 , 因 此 對 於 岸
邊樁基礎之設計,應針對結構物之重要性及土壤抗液化能力做特別之
考量。

圖 -解 5.2-1 阪 神 地 震 鄰 近 岸 邊 之 樁 基 礎 破 壞 案 例
(山 肩 邦 男 ,1996)

5-13
5.3 容 許 支 承 力

5.3.1 單 樁 容 許 垂 直 支 承 力

1. 單 樁 之 極 限 垂 直 支 承 力 包 含 由 樁 周 表 面 提 供 之 摩 擦 阻 力 及 由 樁 底
端點提供之支承力,分別可依靜力學公式、貫入試驗公式、樁載重
試驗、動態分析等方法推估之。單樁之極限垂直支承力與容許垂直
支承力得依下列公式估算:
Q u = Q s + Q b = f s As + q b Ab 式 (5.3-1)
Q Q Q
Qa = u = s + b 式 (5.3-2)
FS FS 1 FS 2
式 內 Qu = 單 樁 之 極 限 垂 直 支 承 力 (tf)
Q a = 單 樁 之 容 許 垂 直 支 承 力 (tf)
Q s = 樁 表 面 摩 擦 阻 力 (tf)
Q b = 樁 底 端 點 支 承 力 (tf)
FS , FS 1 , FS 2 , = 樁 總 垂 直 支 承 力 、 表 面 摩 擦 阻 力 與 端 點 支 承 力
之 安 全 係 數 , 其 值 按 表 5.3-1 所 列 規 定 , 惟 對 於 長 樁 或 鑽
掘 樁,樁 端 支 承 力 之 安 全 係 數 應 視 容 許 沉 陷 量 及 施 工 品 質
酌予提高
f s = 樁 表 面 摩 擦 阻 力 (tf/m 2 )
As = 樁 身 之 表 面 積 (m 2 )
qb = 樁 端 之 極 限 支 承 壓 力 (tf/m 2 )
Ab = 樁 端 之 斷 面 積 (m 2 )

表 5.3-1 垂 直 支 承 力 安 全 係 數

支承力推估方法 樁載重試驗 支承力推估公式


載重狀況 FS FS 1 FS 2
平時 2 3 3
地震時 1.5 2 2

5-14
2. 以 靜 力 學 公 式 推 估 基 樁 極 限 支 承 力 時 , 得 參 考 以 下 方 式 推 估 :
(1) 樁 表 面 之 摩 擦 阻 力

f s = c a + Kσ v′ tan δ (tf/m 2 ) 式 (5.3-3)

式內
c a = α c u 為 土 壤 與 樁 身 之 附 著 力 (tf/m 2 )
α = 對 c u 之 經 驗 折 減 值 ,與 土 壤 強 度 、樁 長 、樁 徑 及 施 工 方 法
等 有 關 , 一 般 介 於 0.25~1.0 之 間
c u = 沿 樁 身 之 平 均 土 壤 不 排 水 抗 剪 強 度 (tf/m 2 )
K =側向土壓力係數,與土壤及基樁施工方法有關
σ ν′ = 有 效 覆 土 壓 力 (tf/m 2 )
δ = 樁 身 與 土 壤 間 之 摩 擦 角,與 土 壤、基 樁 材 料 及 施 工 方 法 等
有 關 , 一 般 約 為 土 壤 內 摩 擦 角 之 1/3~2/3
土層如為粘性土壤,則上式之後項不計;如為砂質土壤,則前項
不計。
(2) 樁 端 點 之 極 限 支 承 壓 力

q b = cN c + σ v′ N q + 0.5γDN γ
* * *
(tf/m 2 ) 式 (5.3-4)

式內
∗ ∗ ∗
N c 、 N q 、 Nγ =支 承 力 因 數 , 其 值 與 土 壤 性 質 、 基 樁 施 工 方
法 及 貫 入 承 載 層 深 度 等 有 關 (參 見 解 說 )
c = 樁 底 部 土 壤 之 凝 聚 力 (tf/m 2 )
σ ν′ = 樁 端 點 之 有 效 覆 土 壓 力 (tf/m 2 )
γ = 土 壤 之 有 效 單 位 重 (tf/m 3 )
D = 樁 身 之 有 效 直 徑,如 係 擴 座 基 樁,其 底 部 有 效 直 徑 不 得 超
過 樁 身 直 徑 之 兩 倍 (m)
(3) 砂 質 地 層 中 , 基 樁 之 表 面 摩 擦 力 及 端 點 支 承 力 , 應 根 據 土 層 之
相對密度、地下水位深度、樁徑及基樁施工方法,適當考量臨
界深度效應,或根據樁載重試驗結果考量之。
3. 以 貫 入 試 驗 公 式 推 估 基 樁 極 限 支 承 力 時 , 得 參 考 以 下 方 式 推 估 :

5-15
(1) 以 現 場 標 準 貫 入 試 驗 N 值 推 估 基 樁 支 承 力,僅 限 用 於 砂 性 土 層,
此 時 樁 表 面 之 摩 擦 阻 力 f s , 及 樁 端 點 之 極 限 支 承 力 qb 得 依 表
5.3-2 所 列 推 估 之 。

表 5.3-2 基 樁 最 大 表 面 摩 擦 阻 力 及 端 點 極 限 支 承 力 (tf/m 2 )

施工法 植入式基樁
打入式基樁 鑽掘式基樁
支承力 預鑽孔工法 中 掘 工 法
fs N / 3(≤ 15) N / 3(≤ 15) N / 5(≤ 15) 1.5

qb 30 N 7.5N 25N 25N

註:表中 N 值均採樁端點上方 4 倍樁徑範圍內土壤平均 N 值與樁端


下 方 1 倍 樁 徑 範 圍 內 土 壤 平 均 N 值 之 平 均 值 , 其 值 均 不 得 超 過 50。

(2) 對 於 樁 底 座 落 於 礫 石 層 或 堅 硬 岩 盤 中 之 基 樁 , 其 端 點 支 承 力 可
依載重試驗結果或當地經驗推估之。
(3) 如 係 底 端 開 口 之 打 入 式 基 樁 , 應 考 慮 土 栓 效 應 , 對 端 點 支 承 力
作適當之修正。

【解說】
1. 決 定 單 樁 極 限 垂 直 支 承 力 之 方 式 , 以 現 場 樁 極 限 載 重 試 驗 法 最 為 直
接。但 在 實 務 上,由 於 設 計 階 段 初 期 必 須 考 慮 地 層 變 異、基 樁 種 類 、
樁徑、樁長選擇等,難以藉由樁載重試驗結果決定各型基樁之支承
力,因此必須利用靜力學公式或經驗方法推估基樁之支承力。至於
基樁施工階段則可藉由打樁動力公式、動力學分析法及樁載重試驗
等方式驗證設計階段所推估之支承力。
由於樁基礎之承載行為與施工方式、樁體材料類別、地層變異
性等具有密切之關係,以致各種支承力推估或決定結果各具不同程
度的準確性及可靠性。因此,設計時加諸於各樁體之載重,必須考
慮 適 當 之 安 全 係 數 , 以 涵 蓋 各 種 之 不 確 定 性 (包 括 載 重 本 身 )以 及 可
能的風險,以提高安全性。

5-16
單樁之極限支承力是由樁周表面提供之摩擦阻力及由樁底端點
提供之支承力所共同組成,但是其發揮機制通常是由樁表面周摩擦
阻力先發揮至極限狀態,待樁基位移量達到相當程度時,樁底端點
支承力才會達到極限狀態,亦即兩部份的極限承載不會同時發生。
因 此 當 樁 基 礎 承 受 的 載 重 處 於 安 全 承 載 狀 況 時 (荷 重 小 於 容 許 支 承
力 ),樁 表 面 與 樁 底 面 所 提 供 的 阻 抗,分 別 佔 其 極 限 值 之 比 率 大 小 並
不 相 同。換 言 之,倘 樁 基 礎 的 垂 直 支 承 力 安 全 係 數 採 用 單 一 數 值 時,
實際上該數值並不是樁表面摩擦阻抗真正的安全係數值,亦非代表
樁底承載阻抗的安全係數大小。故而,若考慮樁基礎支承力之實質
阻抗組合狀況,基樁垂直支承力計算時所採用之安全係數,應將樁
表面摩擦阻抗及樁底面承載阻抗之安全係數予以分開考量,並分別
採 用 不 同 的 安 全 係 數 值 較 為 合 理 ( 周 功 台 , 1992) , 表 - 解 5.3-1 彙 整
多種規範對安全係數所做之規定。為求設計考量單純化及計算簡
便,目前國內估算樁基礎垂直支承力所採用的安全係數,仍以採單
一數值較為普遍;惟隨著各類工程之推動,樁基礎承載機制的各項
研究必將更趨完整,為求得經濟且安全之設計,並保留設計規範之
彈性,本規範中則將樁端支承力及樁表面摩擦力之安全係數分別出
來,但由於國內尚缺乏完整充足之樁載重試驗資料,無法完全確定
國內之地質環境及施工條件下之樁基礎支承力發揮情形,因此當樁
基礎的極限支承力係依理論或經驗公式推估計算而得,則永久性樁
基 礎 樁 端 支 承 力 與 樁 表 面 摩 擦 力 之 安 全 係 數 目 前 均 制 定 為 3.0,若 樁
基 礎 載 重 屬 短 期 性 載 重 者 ( 如 地 震 或 風 力 等 ) , 其 安 全 係 數 可 用 2.0 。
此 外,基 樁 若 屬 臨 時 結 構 或 承 受 短 期 載 重 時,其 安 全 係 數 可 採 2.0 ;
又若樁基礎之極限垂直支承力係經由適當數量之現場載重試驗求得
時,永 久 性 樁 基 礎 容 許 支 承 力 安 全 係 數 則 可 調 整 為 2.0,承 受 短 期 載
重 或 臨 時 結 構 之 樁 基 礎 則 可 採 1.5 設 計 。 倘 樁 基 礎 的 極 限 垂 直 支 承
力係依動力打樁經驗式推估而得,則應視其公式所具之不確定性大
小,採 用 適 宜 的 安 全 係 數,通 常 為 3.0~6.0,其 值 隨 公 式 推 演 來 源 之
不 同 而 異 , 採 用 6.0 者 居 多 。

5-17
表 - 解 5.3-1 基樁長期容許垂直支承力安全係數之比較

規範名稱 Ff Fb FS

日本建築基礎 打入式 3 3 3
構造設計指針 鑽掘式 2 0.1 D /3cm ≧ 3 3
日本道路橋 點承樁 - - 3
示方書 摩擦樁 - - 4
日本國鐵建造物 打 入 式 3.33 3.33 -

設計標準 鑽 掘 式 3.33 1.67 -


( Qb / Qu ≦ 0.6)
1.67~3.33
(0.6< Qb / Qu ≦ 1)
日本港灣設施 - - ≧ 2.5
技術基準
AASHTO - - 1.9~3.5*
加拿大 - - 3 (靜 力 學 公 式 )
基礎工程規範 4 (N 法 )

註 : *為 與 地 質 條 件 、 分 析 法 、 靜 力 試 樁 等 施 工 控 制 條 件 之 完 整 性 有 關 。
Qb 為 樁 端 極 限 支 承 力 , Qu 為 基 樁 極 限 垂 直 支 承 力 。

2. 靜 力 學 公 式 主 要 乃 依 據 極 限 平 衡 理 論 推 導 而 得 , 由 於 基 樁 之 支 承 力
與基樁種類、施工方式及地層條件有關,力學機制十分複雜,無法
單純經由理論公式求得,因此現行各規範都涵括地域性經驗在內。
樁身表面極限摩擦力之計算,除了需考慮地層之種類外,尚須
考量基樁之施工方式,施工方法將影響樁身周圍土壤之擾動程度、
夯實程度、側向力分布及摩擦角等。摩擦力之承載機制可分成粘土
層及砂土層分別討論如下:
(1) 粘 土 層

5-18
於粘土層中,樁之摩擦阻力可由土壤與樁身間之表面附著
力 ca 來 估 計 , 即
f s = c a = αc u 式 (解 5.3-1)

α 為經驗折減值,附著力的大小視土壤本身之不排水剪力強度
與 基 樁 施 工 方 式 而 定 ; Tomlinson(1957, 1970 及 1971)綜 合 整
理 78 組 承 載 於 粘 土 層 中 之 打 入 式 基 樁 , 認 為 α 值 之 變 化 範 圍 極
大,主要與粘土之不排水剪力強度與基樁埋置深度有關,其變
化 趨 勢 如 圖 -解 5.3-1 所 示。至 於 粘 土 層 中 之 場 鑄 基 樁,由 於 施
工 過 程 中 對 地 層 並 無 擠 壓 作 用,且 經 常 採 用 穩 定 液 排 土,故 其 α
值 較 低 , Skempton(1959)更 直 接 建 議 α 值 之 變 化 自 0.3 至 0.6
之 間 , 通 常 可 採 0.45。
(2) 砂 質 地 層
對砂性地層而言,樁身摩擦阻抗的發生係由土壤與樁身間
之摩擦力所造成,故其一般式為
f s = Kσ v′ tan δ 式 (解 5.3-2)

其中δ角為樁身與土壤間之摩擦角,主要受土壤與基樁材料所
控 制,一 般 介 於 1 / 3φ ~ 2 / 3φ 之 間; K 為 側 向 土 壓 力 係 數,隨 地 層
性質、地層初始應力、基樁施工方式與地下水位高低等而有所
變 化 , Vesic(1977)即 指 出 , K 值 於 鑽 掘 式 基 樁 略 小 於 或 接 近 靜
止土壓力係數 K 值,於 H 型或開口式鋼管樁等低位移打入式基
樁 , K 值 則 略 大 於 鑽 掘 式 基 樁 , 但 很 少 超 過 1.5, 但 對 於 如 PC
樁等大位移打入式基樁, K 值即有可能趨近於被動土壓力係數
K p 值 ; NAVFAC DM7.2(1982)對 側 向 土 壓 力 係 數 有 一 完 整 建 議 值
如 表 -解 5.3-2。
樁端點支承力理論主要係根據淺基礎支承力理論之延伸而
得,依不同假設之樁底破壞面型式則可分析出不同之支承力因
素,並 可 歸 納 為 五 種 破 壞 模 式,如 圖 -解 5.3-2 (日 本 土 質 學 會 ,
1993)。 樁 端 點 之 極 限 支 承 壓 力 之 求 法 , 其 一 般 式 為 :

5-19
圖 -解 5.3-1 不 等 貫 入 深 度 基 樁 之 α 值 (Tomlison,1970)

圖 -解 5.3-2 樁 基 礎 破 壞 模 式 (日 本 土 質 工 學 會 ,1993)

5-20
表 -解 5.3-2 側向土壓力係數 ( K )

基樁施工方式 受壓力時 受拉力時 附 註


打 入 式 0.5~1.0 0.3~0.5 打入過程排土量甚小者
打 入 式 1.0~1.5 0.6~1.0 打入過程大量擠壓四周土層者
打 入 式 1.5~2.0 1.0~1.3 打入過程大量排土,且樁身由
上而下逐漸變小者
打 入 式 0.4~0.9 0.3~0.6 先行沖孔,再打入者
鑽 掘 式 0.7 0.4 直 徑 小 於 60公 分 者

表 -解 5.3-3 支 承 力 因 數 N q*

φ 26 28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N q* 10 15 21 24 29 35 42 50 62 77 86 120 145
打入式大位移基樁
N q* 5 8 10 12 14 17 21 25 30 38 43 60 72
鑽掘式基樁

q b = cN c* + σ v′ N q* + 0.5γDN γ* 式 (解 5.3-3)

其中第三項很小,可予以忽略不計。因此,對於樁端支承於飽
和粘土層之樁端極限支承力得簡化為:
q b = c u N c* 式 (解 5.3-4)

國內支承於粘土層之基樁試樁資料仍十分有限,在工程實務
上 , 對 於 支 承 於 堅 硬 粘 土 層 中 之 打 入 式 基 樁 , 其 N c* 值 可 採 用
9.0,而 鑽 掘 式 基 樁 之 N c* 值,原 則 上 可 採 用 6.0,惟 應 視 施 工 品
質做必要之調整。至於支承於砂性土層中之樁端極限支承力則
可依下式估算
q b = σ V′ N q* 式 (解 5.3-5)
式 中 N q* 與 土 壤 性 質 、 基 樁 施 工 方 法 及 貫 入 承 載 層 之 深 度 等 有
關,可 參 考 表 -解 5.3-3 之 建 議 值,惟 對 於 小 位 移 樁 與 底 泥 處 理

5-21
較不易確實執行之鑽掘式基樁,設計者應考量施工情形做適當
之折減。當樁基礎承載於均質砂性地層時,早期之設計常假設
支承力隨樁基之埋置深度而線性增加,惟根據近年來之研究顯
示 , 樁 端 極 限 支 承 力 ( q b )與 樁 身 摩 擦 力 ( f s )於 超 過 某 一 埋 置 深
度 時 有 趨 近 某 一 定 值 之 現 象,Vesic(1963)將 此 深 度 定 義 為 臨 界
深度。綜合文獻研究結果顯示,臨界深度之變化範圍極廣,約
介 於 4 D ~60 D 之 間,主 要 與 地 層 之 摩 擦 角 φ 值 及 基 樁 施 工 方 式 有
關 , 目 前 國 內 之 試 樁 資 料 仍 未 完 備 , 現 階 段 建 議 採 NAVFAC
DM-7.2(1982)規 範 所 建 議 之 20 D 為 臨 界 深 度 , 超 過 此 深 度 時 ,
其有效覆土壓採臨界深度處之有效覆土壓以計算樁底極限端點
支 承 力 與 樁 身 極 限 摩 擦 力 。 根 據 葉 文 謙 等 (1997)整 理 台 灣 中 南
部 沖 積 土 層 中 之 PC 樁 試 樁 結 果 顯 示,採 用 本 節 建 議 之 靜 力 學 公
式與參數推估之基樁支承力與樁載重試驗所得之極限支承力相
當 一 致 , 其 差 值 在 ±25%以 內 。

3. 貫 入 試 驗 經 驗 公 式 之 應 用
(1) 標 準 貫 入 試 驗 及 荷 蘭 錐 貫 入 試 驗 為 現 地 貫 入 試 驗 , 且 其 前 端 貫
入裝置之外形均類似基樁,與基樁貫入之機制相當,因此在工
程實務上常以這兩種試驗之結果來推估基樁之支承力。以標準
貫 入 試 驗 為 例 , Meyerhof(1976)所 發 表 之 建 議 式 如 下 :
打入式基樁:
q b = 40 N (tf/m 2 ) 式 (解 5.3-6)
N
fs = (tf/m 2 ) 式 (解 5.3-7)
5
鑽掘式基樁:
q b = 12 N (tf/m 2 ) 式 (解 5.3-8)
N
fs = (tf/m 2 ) 式 (解 5.3-9)
10
各 地 區 再 依 地 域 性 之 不 同,各 自 發 展 出 較 適 用 於 當 地 應 用 情 形 之
修 正 經 驗 公 式。許 多 研 究 指 出,樁 端 支 承 力 由 於 尺 寸 效 應 及 高 圍

5-22
壓 砂 土 顆 粒 破 碎 之 結 果 , 上 述 有 關 樁 端 支 承 力 (q b ) 之 關 係 式 宜 適
度 降 低 (日 本 建 築 基 礎 構 造 設 計 指 針,1988);然 而,對 於 樁 身 摩
擦 阻 力 而 言,由 於 近 年 來 施 工 技 術 之 提 昇,鑽 掘 式 基 樁 因 開 挖 造
成 之 地 層 擾 動 與 皂 土 穩 定 液 對 摩 擦 力 之 影 響 均 已 大 幅 降 低,因 此
所 採 用 之 樁 身 摩 擦 阻 抗 則 有 增 加 之 趨 勢。茲 將 世 界 各 地 常 採 用 之
經 驗 公 式 彙 整 如 表 -解 5.3-4 所 示 。

表 -解 5.3-4 各 規 範 用 N 值 推 估 砂 土 層 中 基 樁 支 承 力 方 法 之 比 較

規 範 fs qb
名 稱 打入式 鑽掘式 打入式 鑽掘式
日本建築
30 N ≦
基礎構造 N /3 N /3 7.5 N
1800tf/m 2
設計指針
日本道路 0.2 N ≦ 0.5 N ≦ 30 N 300tf/m 2
橋示方書 10tf/m 2 20tf/m 2 ( N ≦ 40) ( N ≧ 30)
日本國鐵 0.3 N +3 ‧ 未用穩定液 ‧ 砂 質 土 ‧砂質土
2
≦ 15tf/m 0.5 N 30 N 7N
建造物 2 2
≦ 20tf/m ≦ 1000tf/m ≦ 350tf/m 2
設計標準
‧ 使用穩定液 ‧ 砂 礫 ‧砂礫
0.2 N 30 N 10 N
2 2
≦ 10tf/m ≦ 1500tf/m ≦ 750tf/m 2
日本港灣
構造物 N /5 - 30 N -
設計基準
AASHTO - fsmax= - 5.75 N ( N ≦ 75)
19.2tf/m 2 431tf/m 2 (N >
75)
加拿大基礎
0.2 N 0.1 N 40 N 12 N
工程規範

5-23
垂 直 承 載 力 實 測 值 ,噸
圖 -解 5.3-3 台 灣 西 南 部 海 岸 地 區 樁 載 重 試 驗 結 果
與預測值之比較

本 規 範 綜 合 歸 納 各 文 獻 及 研 究 成 果 , 建 議 採 表 5.3-2 所 示
之 經 驗 公 式 。 台 灣 地 區 應 用 PC 樁 的 案 例 大 多 集 中 於 西 南 部 之 沖
積 平 原 帶 , 圖 -解 5.3-3 為 整 理 雲 林 麥 寮 、 嘉 義 太 保 及 高 雄 林 園
等 地 依 據 本 規 範 所 建 議 經 驗 公 式 估 算 之 基 樁 支 承 力,與 實 際 樁 載
重 試 驗 結 果 之 比 較 , 顯 示 表 5.3-2 經 驗 公 式 具 相 當 之 可 靠 性 。
樁 端 底 部 土 壤 受 力 時,將 會 因 樁 底 破 壞 圓 弧 之 發 展 而 形 成 應
力 球 根,於 應 力 球 根 範 圍 內 之 地 層 性 質 均 將 影 響 樁 端 極 限 點 承 應
力 之 大 小,因 此 運 用 SPT-N 值 經 驗 公 式 推 估 樁 端 極 限 支 承 力 時 ,
應 採 用 樁 底 影 響 範 圍 內 之 平 均 N 值,為 設 計 上 經 常 採 用 之 考 量 方
式。對 於 樁 底 影 響 範 圍 之 大 小,近 年 來 許 多 學 者 針 對 現 場 試 驗 、
模 型 試 驗 、 CPT 試 驗 及 理 論 分 析 等 進 行 分 析 顯 示 , 此 範 圍 變 化 極
大,一 般 而 言 約 分 布 於 樁 底 下 方 1~4 倍 樁 徑 與 樁 底 上 方 4~6 倍 樁
徑 範 圍 內,經 綜 合 文 獻 資 料 與 國 內 設 計 慣 例,本 規 範 建 議 於 採 用
SPT-N 值 推 估 樁 基 礎 端 點 支 承 應 力 時 , N 值 採 樁 端 點 上 方 4 倍 樁
徑範圍內平均 N 值與樁端下方 1 倍樁徑範圍內平均 N 值之平均
值。為 確 保 支 承 力 之 安 全 發 揮,若 點 承 樁 承 載 層 下 方 出 現 較 軟 弱

5-24
地 層 時,樁 端 點 下 方 承 載 層 之 厚 度 至 少 需 有 2 倍 樁 徑。此 外,台
灣 地 區 之 地 層 中 常 有 緊 密 之 卵 礫 石 層 或 極 緊 密 之 砂 層,可 做 為 基
樁 之 良 好 承 載 層,這 類 地 層 之 SPT-N 值 常 大 於 50,甚 至 高 達 100
以 上,利 用 經 驗 公 式 推 估 支 承 力 時,砂 質 地 層 採 用 之 N 值 不 宜 大
於 50, 卵 礫 石 層 則 應 根 據 顆 粒 組 構 、 礫 石 與 細 料 間 膠 結 狀 況 、
礫 石 含 量 以 及 施 工 方 法 等,詳 細 評 估 並 擇 取 適 當 之 N 值,否 則 將
使 推 估 之 支 承 力 太 大,超 出 基 樁 底 部 地 層 之 實 際 承 載 能 力,原 則
上 支 承 於 卵 礫 石 層 之 打 入 式 基 樁 ,樁 端 支 承 力 以 不 大 於 1800tf/
㎡ 為 限 , 鑽 掘 式 基 樁 以 不 大 於 750 tf/㎡ 為 限 。
至 於 植 入 式 基 樁 在 國 內 之 使 用 狀 況,自 1989 年 於 高 雄 林 園 地
區進行改良後之預鑽孔工法配合樁底及樁身注漿樁之研究計劃
(王 傳 奇 等 , 1991)後 , 即 開 始 廣 泛 應 用 於 各 類 工 程 , 1993 年 於
基 隆 河 截 彎 取 直 工 程 中 引 進 中 掘 工 法 ,截 至 目 前 為 止 ,植 入 式 基
樁 , 累 計 施 工 樁 長 已 超 過 10 萬 公 尺 。 植 入 式 基 樁 之 主 要 優 點 是
在 施 工 振 動 與 噪 音 方 面 均 能 符 合 相 關 環 保 法 令,於 都 市 土 木 及 建
廠工程時對周邊環境影響較小。
估 算 植 入 式 基 樁 之 支 承 力 可 參 考 如 表 5.3-2 之 經 驗 公 式,這
些 經 驗 公 式 之 預 測 結 果,根 據 王 傳 奇 等 (1995)之 研 究 顯 示,與 現
地樁載重試驗結果有良好之吻合性且略為保守。
(2) 圓 錐 貫 入 試 驗 (CPT 試 驗 )亦 可 用 於 估 計 基 樁 之 支 承 力,由 於 其 圓
錐 貫 入 阻 抗 qc 及 套 管 摩 擦 阻 抗 fs 值 與 基 樁 之 端 點 支 承 力 及 樁 身
摩 擦 阻 力 行 為 有 明 顯 相 似 的 地 方 , 因 此 於 1956 年 起 便 有 很 多 學
者 投 入 此 方 面 之 研 究,已 累 積 有 相 當 多 的 經 驗。各 種 CPT 基 樁 支
承 力 經 驗 分 析 法 中 , 以 Schmertmann(1978)方 法 、 de Ruiter &
Beringen(1979) 方 法 、 Bustamante & Gianeselli(1982) 之
LCPC(Laboratoire Central des Ponts et Chaussees)方 法 及 美
國 NAVFAC DM7.2(1982)等 方 法 比 較 具 有 代 表 性 。 圖 -解 5.3-4 所
示 為 Briaud(1989)利 用 98 組 試 樁 結 果 評 估 6 種 圓 錐 貫 入 試 驗 推
估 之 基 樁 支 承 力 , 研 究 成 果 顯 示 LCPC 方 法 為 6 種 方 法 中 之 最 佳

5-25
方 法 。 Robertson & Campanella (1989)亦 曾 指 出 , LCPC 方 法 之
優 點 在 於 推 估 基 樁 支 承 力 時 不 用 錐 身 摩 擦 力 而 用 錐 頭 阻 抗 q c,由
於 CPT 試 驗 中 求 得 之 錐 頭 阻 抗 較 錐 身 摩 擦 力 準 確 , 故 LCPC 法 預
估結果較值得信賴。
至 於 台 灣 地 區 的 應 用 經 驗 , 段 紹 緯 (1991) 曾 分 別 以 LCPC
法 、 DM-7.2 法 及 de Ruiter 法 , 針 對 台 灣 南 部 與 中 部 地 區 之 打
入 式 基 樁,預 測 其 基 樁 支 承 力,結 果 顯 示 各 種 經 驗 方 法 中 以 LCPC
法 預 測 結 果 最 佳 , 變 異 性 約 為 5%~19%之 間 。 基 於 此 , 建 議 採 用
圓 錐 貫 入 試 驗 所 得 之 錐 頭 阻 抗 值 qc 推 估 砂 性 地 層 之 基 樁 支 承 力
時 得 依 LCPC 法 如 表 -解 5.3-5 所 列 估 算 。
目 前 國 內 已 有 之 研 究 多 偏 重 砂 性 地 質 中 之 打 入 式 基 樁,對 於
利 用 CPT 試 驗 之 經 驗 預 測 法 則 仍 有 待 研 究,特 別 是 應 用 於 粘 性 地
層與鑽掘式基樁之情況。

圖 - 解 5.3-4 以 圓 錐 貫 入 試 驗 推 估 基 樁 支 承 力 方 法 之 比 較
(Briaud,1988)

5-26
表 - 解 5.3-5 以 圓 錐 貫 入 試 驗 結 果 推 估 基 樁 支 承 力 (tf/m 2 )
施工法 打入式基樁 鑽掘式基樁
支承力 不使用皂土液 使用皂土液
qc≦500 qc/60 qc/60 qc/120
fs 500≦qc≦1200 qc/100 qc/100 qc/200
qc>1200 qc/150≦15 qc/150≦15 qc/300≦10
qb 0.5qca 0.5qca 0.4qca
註:表 中 q c a 值 採 樁 端 點 上 下 各 1.5 倍 樁 徑 範 圍 內 之 等 值 q c 值,
其 求 法 參 見 圖 -解 5.3-5。

q ca 之 計 算 步 驟 :
(1) 計 算 樁 端 上 下 方 各 1.5倍 樁 徑 範 圍 內 錐 頭 阻 抗 q c 之 平 均 值 q c′ 2 。
(2) 將 樁 端 上 下 方 各 1.5倍 樁 徑 範 圍 內 大 於 1.3 q c′ 2 之 錐 頭 阻 抗 以 1.3 q c′ 2
取 代 ; 樁 端 上 方 1.5 倍 樁 徑 範 圍 內 之 錐 頭 阻 抗 小 於 0.7 q c′ 2 者 , 以
0.7 q c′ 2 取 代
(3) 計 算 樁 端 上 方 及 下 方 各 1.5 倍 樁 徑 範 圍 內 修 正 後 之 錐 頭 阻 抗 平 均
值 , 即 為 q ca 。
圖 -解 5.3-5 樁 端 支 承 力 q ca 之 計 算 (Bustamante & Gianeselli, 1982)

5-27
5.3.2 單 樁 拉 拔 力

1. 若 樁 為 均 勻 斷 面 , 則 其 容 許 拉 拔 力 得 依 下 式 計 算 之 :
1
Ra = W p + f s As 式 (5.3-5)
FS
當以樁載重試驗確定其極限拉拔力時,容許拉拔力依下式計算:
(Qut − W p )
Ra = W p + 式 (5.3-6)
FS
式 內 R a = 單 樁 之 容 許 拉 拔 力 (tf)
Q ut = 單 樁 之 極 限 拉 拔 力 (tf)
W p = 為 樁 體 重 量 , 並 應 考 慮 地 下 水 之 影 響 (tf)
f s = 為 樁 表 面 摩 擦 阻 力 , 依 第 5.3.1 節 計 算 法 推 估 (tf/m 2 )
As = 為 樁 之 表 面 積 (m 2 )
FS = 拉 拔 力 安 全 係 數 , 應 按 表 5.3-3 之 規 定

表 5.3-3 拉 拔 力 安 全 係 數
推估方法
樁載重試驗 支承力推估公式
載重型態
短期載重 1.5 3
長期載重 3 6

2. 若 樁 底 為 擴 座 式 , 應 依 其 可 能 破 壞 模 式 分 析 其 極 限 抗 拉 拔 力 , 並 除
以 適 當 之 安 全 係 數,推 估 其 容 許 拉 拔 力,惟 任 何 情 況 下,其 容 許 拉
拔力均不得超過此樁容許垂直支承力之百分之七十五。

【解說】
1. 基 樁 承 受 拉 拔 力 之 情 形 包 括 地 下 室 基 礎 因 地 下 水 壓 或 膨 脹 性 土 壤 回
脹壓力引致之上舉力,以及港灣構造、高層建築、電塔或橋墩基礎
承 受 風 力、地 震 力 等。單 樁 承 受 拉 拔 力 時,主 要 由 基 樁 本 身 自 重 (需
扣 除 浮 力 )與 向 下 之 樁 身 摩 擦 來 抵 抗,其 中 樁 身 自 重 為 一 極 確 定 之 抗
拉拔因素,故無須考慮安全係數。本規範建議推估基樁受拉拔時之

5-28
樁身摩擦阻抗的方法係採與受壓時相同之分析法,惟因兩者之受力
機 制 不 同 , 因 此 表 5.3-3 中 使 用 支 承 力 推 估 公 式 之 安 全 係 數 , 除 容
許 拉 拔 力 應 具 之 安 全 係 數( 短 期 載 重 為 2,長 期 載 重 為 3)外,亦 包
括以受壓力樁身摩擦阻力推估抗拔摩擦阻力之經驗修正係數。
Tomlinson(1977) 指 出 砂 質 地 層 中 之 基 樁 受 拉 拔 時 之 樁 身 摩 擦 阻 力
約 僅 為 受 壓 力 時 之 50%,粘 土 層 中 之 鑽 掘 式 基 樁,其 短 期 之 抗 拉 拔 摩
擦阻力,由於樁底真空吸力與負超額孔隙水壓之作用,一般與受壓
時之摩擦阻力相同,但隨著時間增長,真空吸力之消失與負超額孔
隙 水 壓 之 逐 漸 消 散 , 將 使 抗 拔 摩 擦 阻 力 與 時 遞 減 。 Radhakrishna &
Adams(1973)的 研 究 顯 示,粘 土 層 中 之 鑽 掘 短 樁,於 持 續 承 受 拉 拔 力
3∼ 4 個 月 後 , 抗 拔 之 樁 身 摩 擦 阻 力 約 折 減 50%, 擴 座 短 基 樁 之 摩 擦
阻 抗 約 折 減 30%~50%;Mansur & Hunter (1970)於 美 國 Arkansas River
之研究計劃中亦指出打入式基樁承受拉拔力時,其樁身摩擦阻力比
承 受 壓 力 時 減 少 約 35%。 茶 谷 文 雄 (1994)整 理 日 本 地 區 鋼 管 樁 、 PC
樁與鑽掘式基樁拉拔試驗結果指出,抗拔之樁身摩擦阻力為受壓時
之 80%。
基於前述之研究結果,一般而言,基樁承受拉拔力時之樁身摩
擦 阻 力 應 僅 約 受 垂 直 壓 力 之 50%~70% 左 右,與 基 樁 之 埋 置 深 度、施
工方式與地層特性有關;同時,由於基樁承受拉拔力時,其向上位
移 量 約 僅 需 0.5~1.0% 之 樁 徑 大 小 即 達 極 限 破 壞,屬 於 無 預 警 之 突 發
性破壞模式,因此,目前常用之設計規範雖允許拉拔載重下之摩擦
阻抗採用與承受壓力載重時之相同估算方法,但考量前述因素,因
此於摩擦阻抗方面均建議提高其安全係數,各規範採用之安全係數
建 議 值 詳 表 - 解 5.3-6 所 示 。 本 規 範 亦 採 用 相 同 的 理 念 規 範 單 樁 抗 拉
拔時之安全係數。
2. 對 擴 座 式 基 樁 而 言 , 雖 因 底 部 擴 座 之 承 壓 效 果 , 其 抗 拉 拔 力 大 於 未
擴 座 之 基 樁 , 惟 目 前 常 用 之 分 析 模 式 如 Meyerhof & Adams (1968)
之建議式,經現地試驗驗証者有限,為顧及安全性乃建議其容許拉
拔 力 仍 以 不 超 過 垂 直 容 許 支 承 力 之 75%為 宜 。

5-29
表 -解 5.3-6 各 規 範 基 樁 長 期 容 許 拉 拔 力 安 全 係 數 之 比 較

極限抗拔摩擦 安 全 係 數
規範名稱
阻力推估方式 平 時 地 震 時
日本建築基礎 取受壓時之 3 1.5
構造設計指針 2/3
日本道路橋 與受壓時相同 6 3
示方書
日本國鐵建造物 與受壓時相同 8 3.33 (地 震 )
設計標準 6.67 (短 期 載 重 )
日本港灣設施 與受壓時相同 3 2.5
技術基準
加拿大基礎工程 與 受 壓 時 相 同 6 (靜 力 學 公 式 ) -
規範 8 (N 法 )

5.3.3 側 向 支 承 力

1. 基 樁 承 受 側 向 載 重 時 , 其 容 許 之 側 向 支 承 力 應 不 致 使 樁 體 各 部 份 之
應 力 超 過 材 料 之 容 許 應 力 值,且 樁 頂 部 之 變 位 不 得 超 過 建 築 物 所 容
許 之 側 向 變 位,該 側 向 變 形 應 考 慮 群 樁 間 之 相 互 影 響 及 樁 頭 之 束 制
條件。
2. 使 用 斜 樁 時 , 其 設 計 應 考 慮 地 震 作 用 下 之 土 壤 ∼ 結 構 互 制 效 應 ; 於
可 能 發 生 地 盤 下 陷 之 地 區,則 應 考 慮 地 盤 下 陷 所 引 致 之 應 力,以 免
發生斷樁之情形。

【解說】
1.樁 基 礎 承 受 側 向 載 重 乃 典 型 之 土 壤 與 結 構 互 制 作 用 例 , 樁 頂 受 側 向
力之作用而使前方土層發生側位移,樁前方地層產生反作用力,使
樁 身 承 受 彎 矩 與 剪 力。前 輩 學 者 張 有 齡 早 於 1937 年 即 發 表 各 種 不 同
邊 界 條 件 時 基 樁 受 側 向 載 重 之 彈 性 理 論 解,如 圖 -解 5.3-6 所 示,這
些理論解乃基於地層之水平反力係數在方在地層深度方向呈均勻分

5-30
布 而 求 得 。 此 外 , Reese and Matlock (1956)則 針 對 地 層 反 力 係 數
隨 深 度 加 深 而 增 大 之 情 形,提 出 另 一 系 列 之 理 論 解 如 圖 -解 5.3-7 所
示。
張氏之理論解相當簡便、實用,因而已被廣泛應用於垂直樁受
側 向 力 作 用 時 之 變 形 與 樁 身 反 力 分 析。近 年 張 氏 又 再 發 表 ” 張 氏 簡 易
側 向 樁 分 析 法 ” (張 有 齡 ,1989), 文 中 總 結 其 五 十 來 之 經 驗 , 甚 具 參
考價值。
承受水平荷重之基樁,除應檢核其斷面強度外,亦需對基樁受
力後之樁頭水平位移加以限制。樁頭側向容許變位量須考量所支承
上部構造物之使用機能,並防止樁頭產生過大之塑性位移。若樁頭
發生過大之塑性位移時,於地震、風力等載重作用下,樁基礎將因
殘留變位之累加,而嚴重影響樁基礎之穩定及安全。日本「道路橋
示 方 書‧同 解 說 」(1996)即 基 於 防 止 樁 基 礎 發 生 過 大 之 殘 留 變 位 量 ,
建 議 樁 頭 之 水 平 變 位 量 應 低 於 1%樁 徑 或 1.5cm。 至 於 國 內 之 工 程 設
計,由於尚缺乏足夠之側向樁載重試驗結果以驗証適當的樁頭容許
水平位移量,目前常採用之樁頭容許水平變位量,於平時狀態取
1.0cm, 而 地 震 狀 態 時 取 1.5cm, 惟 若 有 足 夠 之 現 場 側 向 載 重 試 驗 可
資驗証時,此一水平容許變位量應據以調整,以符合安全、經濟之
原則。
3. 群 樁 基 礎 中 若 包 含 有 斜 樁 時 , 其 軸 向 支 承 力 之 水 平 分 量 可 用 於 分 擔
群樁基礎之側向作用力,其分擔比例應依基樁之水平勁度比決定
之,並須注意是否會產生應力集中現象。
在地震作用之情況下,基樁除承受上部構造物所傳來之慣性力
外,同時亦受地盤反覆側向變位之影響,故應從事土壤∼結構互制
作用之分析,仔細檢核斜樁之應力分布情形。此外,位於沉陷嚴重
之地區,斜樁可能受地盤沉陷之影響而承受額外之載重,樁身彎矩
因而加大,容易產生斷樁現象。

5-31
圖 -解 5.3-6 側 向 荷 重 基 樁 理 論 解 (Chang,1937)

5-32
圖 -解 5.3-6 (續 )

5-33
圖 -解 5.3-7 受 水 平 力 作 用 長 樁 應 力 及 變 形 之 理 論 解 比 較
(日 本 土 質 工 學 會 ,1993)

5-34
5.3.4 負 摩 擦 力

1. 基 樁 四 周 之 地 層 , 若 可 能 發 生 相 對 於 基 樁 之 沉 陷 位 移 情 形 , 則 設 計
時應檢討負摩擦力發生之可能性與大小,並檢核基樁之安全性。
2. 單 樁 所 受 之 負 摩 擦 力 Pfn 應 考 慮 中 立 點 以 上 所 有 負 摩 擦 力 之 總 和 。
3. 中 立 點 位 置 係 依 樁 支 承 地 層 與 樁 四 周 壓 縮 地 層 之 相 對 勁 度 而 定 , 設
計時應予檢討。
4. 使 用 群 樁 之 情 形 , 可 考 慮 群 樁 之 相 互 影 響 , 將 設 計 負 摩 擦 力 予 以 折
減。
5. 考 慮 基 樁 之 負 摩 擦 力 時 , 應 按 下 式 檢 討 其 安 全 性 :
(P + P ) / A ≤ σ
fn p sa 式 (5.3-7)
( P + P ) ≤ (Q + R ) / 1.2
fn p f 式 (5.3-8)
式內
P = 樁 頂 部 之 長 期 軸 向 荷 重 (tf)
Pfn = 中 立 點 以 上 之 負 摩 擦 力 總 和 (tf)
Q p = 樁 端 點 之 極 限 支 承 力 (tf)
R f = 樁 身 中 立 點 以 下 之 正 摩 擦 阻 力 (tf)
Ap = 樁 身 斷 面 積 (m 2 )
σ sa = 樁 材 料 之 短 期 容 許 應 力 強 度 (tf/m 2 )
6. 於 考 慮 地 震 力 、 風 力 、 衝 擊 力 、 車 輛 等 短 期 載 重 情 況 時 , 可 不 計 負
摩擦力之影響。
7. 基 樁 若 使 用 特 殊 表 面 處 理 , 以 減 低 負 摩 擦 力 時 , 則 設 計 之 負 摩 擦 力
值可依實際量測效果予以折減。

【解說】
1. 樁 表 面 之 摩 擦 阻 力 係 因 樁 體 與 地 層 之 相 對 位 移 而 產 生 , 如 圖 - 解
5.3-8 所 示,當 樁 體 向 下 移 動 之 趨 勢 大 於 土 體 之 下 沉 速 率 時,土 體 對
樁表面可提供一向上之阻力,此阻力即一般計算樁支承力時之正摩
擦 力 (positive skin friction); 而 當 樁 基 周 邊 地 層 , 因 地 表 填 土
或抽取地下水等情形以致樁周邊地層發生大量壓縮及沉陷時,地層

5-35
之移動趨勢大於樁體下沉速度,此時樁表面受一向下摩擦力作用,
使 樁 軸 向 之 作 用 力 增 加 , 此 摩 擦 力 即 稱 為 負 摩 擦 力 (negative skin
friction)(歐 晉 德 ,1987)。

圖 -解 5.3-8 基 樁 支 承 力 機 制 示 意 圖 (歐 晉 德 ,1987)

2. 負 摩 擦 力 發 生 的 主 要 原 因 大 致 為 :
(3) 基 樁 座 落 於 回 填 土 地 層 中 , 當 樁 周 圍 之 壓 縮 性 土 壤 受 回 填 土 之
載重而發生壓縮沉陷現象,導致負摩擦力之發生。
(4) 基 樁 座 落 於 高 敏 感 性 之 黏 土 地 層 中 , 於 打 樁 過 程 中 , 樁 體 四 周
土層發生擾動,完工後逐步壓密而生負摩擦力。
(5) 由 於 抽 取 地 下 水 , 而 產 生 區 域 性 的 地 盤 下 陷 , 此 現 象 在 正 常 壓
密或輕度過壓密的黏土地層中最為明顯。
3. 一 般 人 常 以 為 負 摩 擦 力 只 發 生 於 軟 弱 粘 土 層 中 , 其 實 並 不 完 全 正
確,只要樁周邊地層發生相對於基樁之位移就有可能發生負摩擦
力。在 基 樁 工 程 界 中,負 摩 擦 力 問 題 自 1960 年 代 始 受 到 注 意,在 1970

5-36
年代中,由於大型工程之逐漸增加,在地盤下陷較嚴重的區域如曼
谷、東京等區域或黏土層極厚的區域如瑞典、挪威、芬蘭等,因負
摩擦力而發生基樁失敗案例,負摩擦力問題乃受到相當重視。
根據研究顯示,基樁所受負摩擦力之大小及範圍受下列因素影
響,諸如:
(1) 基 樁 四 周 及 端 點 下 方 地 層 種 類 之 影 響 - 包 含 地 層 之 壓 縮 性 、 強
度、基樁四周地層與樁端點下方地層之相對勁度等。
(2) 超 加 載 重 (surcharge) 或 地 下 水 位 變 化 之 情 況 - 包 含 超 加 載 重
施加的時間及速率、相對於基樁施工之時、地下水位洩降的範
圍及水位上下之變化程度。
(3) 基 樁 本 身 之 性 質 - 包 含 基 樁 材 料、形 狀、群 樁 的 配 置 及 間 距 等 。
以上各因素均可能影響負摩擦力發生的範圍以及大小,近年
來 , 此 類 研 究 資 料 已 逐 漸 增 多 , 如 圖 - 解 5.3-9 係 日 本 國 鐵 (1978) 之
實測結果,顯示樁長變化及端點支承地層不同時,其所得之負摩擦
力 值 具 相 當 之 變 化 ( 歐 晉 德 ,1987) 。

圖 -解 5.3-9 基 樁 負 摩 擦 力 觀 測 結 果 (日 本 國 鐵 ,1978)
台灣西部濱海地區,有許多因超抽地下水而發生嚴重沉陷之區

5-37
域,或因抽砂回填而可能發生長期沉陷之新生地區,在這些地區的
樁基礎並不一定會受負摩擦力之作用,大致與下列因素有關,須仔
細評估:
(a) 基 樁 承 載 方 式
(b) 樁 長 與 抽 取 地 下 水 之 深 度
(c) 填 土 與 基 樁 施 工 之 先 後 次 序 及 時 間 差
(d) 地 層 沉 陷 速 率
4. 基 樁 表 面 摩 擦 力 之 產 生 , 乃 在 於 地 層 與 樁 體 間 發 生 相 對 位 移 , 在 基
樁受垂直力作用時,壓縮土層與樁體間之相對移動趨向因受樁端點
阻力之影響,於樁身上之某深度位置,自樁體位移小於土體位移之
現象轉換成樁體位移大於土體位移,亦即於此位置,樁體與土層間
不 具 相 對 位 移,此 點 稱 為 中 立 點 (neutral point),如 圖 -解 5.3-8(b)
所示於中立點以上部份,樁身承受負摩擦力作用,而中立點以下部
份之樁身則承受正摩擦力作用。
中立點大致位於壓縮地層中樁長的百分之六十六至百分九十七
之位置,視壓縮土層與樁端點地層間之相對勁度而異,如貫入岩盤
中之點承樁,其中立點則接近樁底端,負摩擦力幾乎在全部樁身表
面發生,若樁係穿過壓縮層而進入較緊密砂層中,則中立點位置約
在壓縮層與砂層界面上方若干距離,因此若將負摩擦力的發生長度
考 慮 為 基 樁 在 壓 縮 層 中 之 全 長,通 常 偏 於 保 守,日 本 建 築 學 會 之「 建
築 基 礎 構 造 設 計 規 準 同 解 說 」 (1974) 中 即 建 議 中 立 點 深 度 (Ln ) 為 :

(1) 摩 擦 樁 及 局 部 點 承 樁 (端 點 貫 入 阻 力 N 值 小 於 20 之 情 形 )

Ln = 0.8L 式 ( 解 5.3-10)

(2) 點 承 於 砂 土 或 砂 礫 土 層 基 樁

Ln = 0.9 L 式 ( 解 5.3-11)

(3) 點 承 樁 於 岩 盤 或 極 堅 實 黏 土 層 (土 丹 )之 基 樁

Ln = 1.0 L 式 ( 解 5.3-12)

5-38
上 式 中 之 L, 對 摩 擦 樁 而 言 , 代 表 全 部 樁 長 , 對 其 他 樁 而 言 ,
代表樁頂至壓縮土層底部界面之長度。
5. 計 算 負 摩 擦 力 之 方 式 有 很 多 種 , 歐 晉 德 (1987)曾 做 有 系 統 之 整 理 ,
甚具參考價值。若以有效應力法估算則可依下式計算

f n = σ v′ K tan δ f = βσ v′ 式 ( 解 5.3-13)
2
式 中 , f n = 樁 身 負 摩 擦 力 ( tf /m )
K =土 壤 側 壓 係 數
δ f =土 壤 與 基 樁 表 面 間 之 有 效 摩 擦 角 (度 )
2
σ v′ =地 層 之 有 效 覆 土 壓 力 ( tf /m )
上式中, β 為無單位之係數,其值大小不僅與地層特性有關,亦受
基 樁 施 工 方 式 之 影 響,打 入 式 基 樁 之 β 值 即 較 鑽 掘 式 基 樁 為 大。表 -
解 5.3-7 及 表 - 解 5.3-8 分 別 為 Garlanger(1974) 及 日 本 鋼 管 樁 協 會
(1978) 針 對 不 同 地 層 所 做 之 建 議 值 。

表 -解 5.3-7 β 建 議 值 (Garlanger,1974)

土 層 β
粘土 0.2 -0.25
粉土 0.25 -0.35
砂土 0.35 -0.50

表 5.3-8 β 建 議 值 (日 本 鋼 管 樁 協 會 ,1978)

土 層 砂 含 量 (%) β
粘土及粉土 20 以 下 0.2 -0.25
砂質粘土及粉土 20-50 0.25 -0.35
砂 質 土 (N<10) 50-70 0.35 -0.50

5-39
圖 -解 5.3-10 摩 擦 力 f n 與 N 值 之 關 係 ( 日 本 鋼 管 樁 協 會 ,1978)

此 外,日 本 鋼 管 樁 協 會 (1978) 亦 統 計 負 摩 擦 力 與 標 準 貫 入 試 驗 N
值 之 關 係 如 圖 - 解 5.3-10 , 據 此 , 砂 土 層 之 負 摩 擦 力 可 依 下 式 計 算
N 2
fn = 3 + (tf/m ) 式 ( 解 5.3-14)
5
式 中 N 為 基 樁 周 邊 地 層 之 平 均 SPT- N 值。值 得 注 意 的 是 在 台 灣 西 岸
高液化潛能地區,或因擔心液化問題,或為增加基樁側向支承力之
需求,有些設計理念會在樁基週邊施以深層夯實之地層改良,使樁
基 週 邊 之 SPT- N 值 大 幅 提 高 ,這 類 情 況 下 若 週 邊 土 壤 發 生 相 對 於 基
樁之向下位移時,基樁承受之負摩擦力亦將大幅提高,檢核負摩擦
力 安 全 性 時 , 應 以 改 良 後 之 SPT- N 值 或 採 較 高 之 β 值 計 算 。
6. 在 基 礎 設 計 中 , 安 全 係 數 的 選 擇 與 設 計 參 數 的 可 靠 性 有 關 , 包 含 載
重的精確度,以及地層強度的變化範圍,在考慮負摩擦力之場合,
安全係數之選擇較一般情況略為複雜。當基礎具負摩擦力作用之可
能性時,設計上可分別考慮採用部份安全係數或整體安全係數,目
前工程界普遍採用者為整體安全係數,即如下式所示:
( P + Pfn ) ≤ (Q p + R f )/ FS 式 ( 解 5.3-15)

5-40
其 中 FS 即 為 單 一 之 總 體 安 全 係 數 , FS 在 美 國 海 軍 Design Manual
(NAVFAC DM-7.2 , 1982) 建 議 採 用 1.0,日 本 建 築 學 會 (1974) 則 建 議
採 用 1.2 至 1.5 之 值。而 就 材 料 強 度 而 言,需 注 意 負 摩 擦 力 發 生 後 ,
基樁軸向力最大點即在中立點,故應採下式檢核中立點處基樁材料
之容許應力。
( P + Pfn ) ≤ σ sa ⋅ A p 式 (解 5.3-16)

7. 當 使 用 群 樁 時 , 若 基 樁 間 距 小 於 某 一 特 定 距 離 , 則 基 樁 本 身 與 土 壤
之互制作用將使樁基所受負摩擦力減低。因此,單樁之負摩擦力計
算 應 用 於 群 樁 負 摩 擦 力 計 算 時 可 做 一 折 減 。 圖 -解 5.3-11 為 日 本 清
水 建 設 研 究 所 (1978)量 測 群 樁 中 各 單 樁 負 摩 擦 力 行 為 之 實 証 。

圖 - 解 5.3-11 群 樁 對 負 摩 擦 力 之 影 響

5-41
5.4 基 樁 間 距 及 群 樁 總 支 承 力

5.4.1 基 樁 間 距

樁 基 礎 之 各 單 樁 間 應 保 持 適 當 間 距,原 則 上 各 單 樁 中 心 間 距 應 符 合
下列規定。間距小於規定者,應視地層條件、基樁種類及施工方式審
慎檢討群樁之互制效應。
1. 設 置 木 樁 時 , 其 中 心 間 距 不 得 小 於 樁 頭 直 徑 之 2 倍 , 且 不 得 小 於
60cm 。
2. 設 置 預 鑄 混 凝 土 樁 時 , 其 中 心 間 距 不 得 小 於 樁 頭 直 徑 之 2.5 倍 , 且
不 得 小 於 75cm 。
3. 設 置 鋼 樁 時 , 其 中 心 間 距 不 得 小 於 樁 頭 寬 度 或 直 徑 之 2 倍 , 且 不 得
小 於 75cm 。 若 採 用 底 部 封 閉 式 之 鋼 管 樁 , 其 中 心 間 距 不 得 小 於 樁
徑 之 2.5 倍 , 且 不 得 小 於 75cm 。
4. 設 置 場 鑄 混 凝 土 樁 時 , 其 中 心 間 距 原 則 上 不 得 小 於 樁 頭 直 徑 之 2.5
倍 , 且 不 得 小 於 樁 直 徑 加 1m 。
5. 設 置 擴 座 基 樁 時 , 其 中 心 間 距 不 得 小 於 樁 頭 直 徑 之 3.0 倍 , 且 不 得
小 於 擴 座 寬 度 加 1m 。

【解說】
基樁最小間距的規定,主要係考量下列兩項因素:
(1) 減 少 鄰 近 基 樁 施 工 之 影 響 :
若 基 樁 間 距 過 小,當 施 工 時 發 生 樁 位 偏 移 或 傾 斜 時,即 可 能 造
成 相 鄰 基 樁 十 分 接 近,在 樁 承 受 載 重 時,局 部 區 域 的 應 力 集 中 對 樁
基 支 承 力 之 發 揮 與 沉 陷 控 制 均 相 當 不 利;此 外 粘 土 層 中 之 打 入 式 基
樁,若 樁 距 過 密 則 於 打 設 時 易 造 成 樁 周 土 壤 隆 起 連 帶 使 鄰 樁 上 浮 、
側 移 與 傾 斜,導 致 樁 端 支 承 力 降 低,甚 而 喪 失,基 樁 亦 可 能 因 此 而
發生斷折情形。
(2) 減 少 群 樁 效 應 之 影 響 :

5-42
基樁受載重時,相鄰樁間之應力影響圈會重疊,將會造成群樁
效應,應力重疊之程度與基樁載重及樁間距有關,若間距不足,可
能導致土壤產生剪力破壞或超量沉陷,以及樁群內部與外圍的基樁
受力不均勻之現象。
若 要 使 群 樁 受 力 時 各 樁 彼 此 不 互 相 影 響 , 其 間 距 通 常 需 達 6~8
倍樁徑以上,在工程應用上較難接受。由相關研究顯示,當樁距小
於 2~3 倍 樁 徑 時 , 群 樁 破 壞 較 接 近 整 體 基 礎 塊 的 破 壞 模 式
(Fleming ,1985)。 世 界 各 國 許 多 規 範 規 定 基 樁 最 小 間 距 約 為 樁 頭 直
徑 的 2 至 3.5 倍 , 加 拿 大 基 礎 工 程 手 冊 (1985)則 建 議 再 加 上 樁 長 度
的 考 量 。 本 規 範 參 考 日 本 建 築 學 會 建 築 基 礎 構 造 設 計 指 針 (1988)之
最 小 樁 距 規 定 , 原 則 上 最 小 間 距 為 樁 頭 直 徑 的 2.5 倍 , 且 不 得 小 於
75cm; 惟 考 量 特 殊 情 形 , 如 打 入 式 鋼 樁 其 對 周 圍 土 壤 之 擠 壓 變 形 量
較小,基樁彼此間相互影響之程度較小,因此降低最小間距值;場
鑄混凝土樁施工時因對周圍土壤造成鬆弛及澆灌後樁體的成形時間
因 素 , 因 此 限 制 最 小 樁 間 距 為 樁 頭 直 徑 之 2.5 倍 , 且 不 得 小 於 樁 直
徑 加 1m; 擴 座 基 樁 則 提 高 最 小 間 距 值 , 以 減 少 擴 座 施 工 過 程 可 能 對
鄰樁造成的影響及端點應力重疊影響。

5.4.2 群 樁 總 支 承 力

1. 群 樁 垂 直 支 承 力
(1) 座 落 於 堅 實 地 層 中 且 其 下 方 無 軟 弱 土 層 之 點 承 樁 , 其 間 距 大 於 第
5.4.1 節 之 規 定 者 , 群 樁 之 總 支 承 力 為 各 單 樁 端 點 支 承 力 之 和 。
(2) 座 落 於 砂 土 層 中 之 群 樁 , 其 間 距 大 於 第 5.4.1 節 之 規 定 者 , 群 樁 之
總支承力為單樁支承力之和。
(3) 座 落 於 粘 土 層 之 群 樁,其 總 支 承 力 可 分 別 依 下 列 方 法 計 算,並 以 其
中較小者為設計值。
c將 群 樁 視 為 一 整 體 之 基 礎 塊,並 以 其 底 面 之 支 承 力 及 四 周 摩 擦
阻力之和,為整體之支承力。

5-43
d以 單 樁 之 摩 擦 阻 力 乘 以 樁 數 後 之 總 和 , 再 乘 以 適 當 之 折 減
值,加上各單樁端點支承力之總和,為群樁之整體支承力。

2. 群 樁 拉 拔 力
群樁之容許拉拔力,應就下列二計算結果,取其較小者:
(1) 群 樁 之 各 單 樁 容 許 抗 拔 力 之 總 和 。
(2) 按 下 式 之 計 算 所 得 。

R at = W + τLU G / FS 式 (5.4-1)
式內
R at = 群 樁 之 短 期 容 許 抗 拔 力 (tf)
W = 群 椿 間 土 壤 及 樁 體 之 總 重 量,並 應 考 慮 地 下 水 之 影 響 (tf)
U G = 群 樁 之 外 圍 周 邊 長 度 (m )
L = 樁 長 (m )
τ = 土 壤 之 抗 剪 強 度 (tf/m 2 )
FS = 基 樁 抗 拔 安 全 係 數 , 短 期 載 重 為 3.0 , 長 期 載 重 為 6.0 。
3. 群 樁 側 向 支 承 力
若 地 表 面 呈 水 平,設 計 地 盤 面 位 於 樁 帽 底 部 且 基 樁 間 距 大 於 第 5.4.1
節之規定者,以各單樁側向支承力之和,為群樁之總支承力。
4. 群 樁 負 摩 擦 力
群樁之負摩擦力,可考慮各樁之相互影響予以折減。群樁中單樁之
負摩擦力,應就下列二計算結果,取其較大者:

U G ∑ Liτ i + AG γ s L fn
(1) P fn = 式 (5.4-2)
np
如 圖 5.4-1 所 示 , 式 中
P fn = 中 立 點 以 上 各 樁 之 負 摩 擦 力 平 均 值 (tf)
U G = 樁 群 之 外 圍 周 邊 長 度 (m )
Li = 基 礎 底 面 至 中 立 點 間 各 土 層 之 厚 度 (m )
τ i = 基 礎 底 面 至 中 立 點 間 各 土 層 之 剪 力 強 度 (tf/m 2 )
AG = 扣 除 樁 斷 面 積 之 樁 群 底 面 積 (m 2 )

5-44
L fn = 基 礎 底 面 至 中 立 點 之 距 離 (m )
γ S = L fn 間 土 壤 之 平 均 有 效 單 位 重 (tf/m 3 )
nP = 樁 數
A
(2) p fni = i Pfno 式 (5.4-3)
A0
式 中 , Pfni = 群 樁 中 任 一 樁 之 負 摩 擦 力 (tf)
Pfno = 不 考 慮 群 樁 效 應 之 單 樁 負 摩 擦 力 (tf)
Ai = 圖 5.4-2 所 示 各 樁 之 負 摩 擦 力 分 擔 面 積 (m 2 )
πD 2
A0 = πre −
2
(m 2 )
4
1/ 2
⎡ Df D 2 ⎤
re = ⎢ + ⎥ (m)
γ
⎣ S 4 ⎦
D = 樁 徑 (m)
f = 表 面 負 摩 擦 力 ( tf/m 2 )

圖 5.4-2 群 樁 中 計 算 單 樁 所
圖 5.4-1 群樁之負摩擦力 受負摩擦力之分擔面積

5-45
【解說】
1. 受 基 樁 與 土 壤 間 互 制 效 應 之 影 響 , 群 樁 支 承 力 不 一 定 等 同 於 單 樁 支
承力之和,而與基樁種類、地層條件及基樁間距有關。但由於對樁
帽的影響、沿樁身的摩擦力分佈、樁與樁的應力重疊、施工過程對
鄰 近 土 壤 的 影 響、以 及 時 間 因 素 如 壓 密、復 硬 性、地 下 水 位 變 化 等 ,
其影響程度均甚難評估,因此工程應用上常採簡化的方式,考慮單
樁支承力乘以樁數之總和,或將群樁視為一整體基礎塊,即樁間土
壤與樁一起移動時發揮之支承力,比較兩種情況取較小者為群樁支
承力;通常,在樁間距小時,較可能產生由後者控制群樁支承力。
座落於堅實地層如緊密砂層或堅硬卵礫石層之點承樁,因其應
力重疊效應對基樁端點支承力之發揮機制影響不大,故只要間距大
於 第 5.4.1 節 之 規 定 者,群 樁 之 總 支 承 力 可 視 為 各 單 樁 端 點 支 承 力 之
和。
座落於砂土層中之打入式基樁,因基樁貫入過程已使土壤趨於
緊 密,基 樁 週 邊 及 端 點 土 壤 不 論 是 密 度、 SPT- N 值 或 是 CPT- q c 值 均
較原土壤為高,因此一般亦考慮群樁之總支承力為單樁支承力之
和 。 座 落 於 砂 土 層 之 鑽 掘 式 基 樁 , 間 距 在 約 6-8 倍 樁 徑 以 下 時 , 本
應考慮群樁效應做適度之折減,惟考慮樁帽對群樁整體支承力之貢
獻 , 若 經 確 認 樁 帽 與 其 下 方 土 壤 不 致 分 離 , 且 基 樁 間 距 大 於 5.4.1
節者,可不予折減,以單樁支承力之和為群樁總支承力。座落於粘
土 層 (尤 其 在 高 靈 敏 度 的 土 層 )之 群 樁 , 樁 帽 提 供 之 支 承 力 貢 獻 尚 無
法涵蓋群樁互制影響引致之支承力損失,故其群樁垂直支承力應就
第 5.4.2 節 的 規 定 予 以 適 當 考 量 。
2. 式 (5.4-1)中 的 W 是 群 樁 間 土 壤 與 樁 體 之 總 有 效 重 量,由 於 係 一 確 定
之抗拉拔因素,故未考慮安全係數,惟在決定容許拉拔力時,受拉
拔 時 之 樁 身 摩 擦 阻 力 安 全 係 數 , 仍 應 依 表 5.3-3 之 支 承 力 推 估 公 式
安全係數規定。
3. 基 樁 間 距 約 在 6~8 倍 樁 徑 以 下 時 , 群 樁 的 側 向 支 承 力 須 折 減 , 惟 並
無考慮樁帽對整體側向支承力的效應。一般的設計條件下,樁帽通

5-46
常為剛性,若設計地盤面位於樁帽底部,則側向力應為樁帽與土壤
間的摩擦力、被動土壓力及基樁所共同承受,非單獨由基樁承受;
且側向力作用之下,一般樁帽的側向位移均不大,樁間彼此的影響
程 度 也 相 對 的 降 低 , 因 此 在 樁 間 距 大 於 5.4.1 節 者 可 不 予 折 減 。 但
若設計地盤面非位於樁帽底部時,在相同位移條件之下,群樁側向
支承力須予以適當折減。
4. 群 樁 負 摩 擦 力 的 折 減 係 參 考 日 本 道 路 橋 示 方 書 之 建 議,式 (5.4-2) 係
將群樁視為一整體之基礎塊,假設負摩擦力沿群樁基礎塊表面發生
時,分 擔 至 群 樁 間 各 單 樁 之 負 摩 擦 力。式 (5.4-3)則 係 假 設 負 摩 擦 力
沿 樁 群 中 各 單 樁 表 面 發 生,當 樁 距 較 大 時 依 式 (5.4-3)計 算 得 之 群 樁
中各單樁負摩擦力可能與單樁負摩擦力相同,但當基樁間距小於某
一值時,負擔摩擦力將因相鄰基樁重疊效應之影響而減少。

5.5 變 位 量

5.5.1 單 樁 沉 陷 量

單 樁 之 沉 陷 量 應 包 含 樁 身 受 壓 之 變 形 量,及 載 重 造 成 樁 尖 底 部 地 層
之變形量。

【解說】
樁 受 載 重 作 用 所 產 生 之 樁 頭 瞬 時 沉 陷 量 可 區 分 為 三 部 份,即 樁 體 受
壓之彈性變形量,傳遞至樁尖之端點載重與樁身摩擦力分別引致之地
層 沉 陷 量 , 上 述 三 項 可 依 Vesic(1977) 半 經 驗 方 式 推 求 。
(1) 樁 體 彈 性 變 形 量 , Ws (m)

WS = (Q b + αQ S )
L
式 (解 5.5-1)
AE P

式 中 Qb =工 作 載 重 作 用 下 之 基 樁 端 點 載 重 (tf)
QS =工 作 載 重 作 用 下 之 樁 身 摩 擦 力 (tf)

5-47
L =樁 長 (m)
A =基 樁 截 面 積 ㎡
E P =基 樁 彈 性 模 數 (tf/㎡ )
α =基 樁 樁 身 摩 擦 力 分 佈 型 態 之 係 數
一 般 基 樁 樁 身 摩 擦 力 之 分 佈 呈 各 種 不 同 型 態 (圖 5.5-1), 於 凝
聚 性 土 壤 呈 矩 形 分 佈 ( α =0.5) , 非 凝 聚 性 土 壤 則 呈 立 三 角 形 分 佈
( α =0.67);若 受 長 期 潛 變 及 土 壤 壓 密 特 性 之 影 響, α 值 宜 以 樁 載 重 試 驗
結果決定之。

α =0.5 α =0.5 α =0.67 α =0.33


圖 -解 5.5-1 樁身摩擦力分佈型態與α值

(2) 樁 端 荷 重 所 引 致 之 沉 陷 量 , W pp (m)
C p Qb
W pp = 式 (解 5.5-2)
Bq 0

式 中 B = 樁 徑 (m)
q0 = 樁 端 點 之 極 限 支 承 壓 力 ( tf/㎡ )
C p = 經 驗 常 數,與 土 壤 種 類 及 施 工 法 有 關,如 表 -解 5.5-1
所示

表 -解 5.5-1 不 同 土 壤 種 類 及 樁 種 所 採 用 之 C p 值

土壤種類 打入式基樁 鑽掘式基樁


砂 土 (緊 密 至 疏 鬆 ) 0.02∼ 0.04 0.09∼ 0.18
粘 土 (堅 實 至 軟 弱 ) 0.02∼ 0.03 0.03∼ 0.06
粉 土 (緊 密 至 疏 鬆 ) 0.03∼ 0.05 0.09∼ 0.12

5-48
(3) 樁 身 摩 擦 力 所 引 致 之 沉 陷 量 , WPS (m)
C S QS
WPS = 式 (解 5.5-3)
Dqo
式 中 D = 樁 埋 置 長 度 (m)

C S = 經 驗 常 數 = ⎛⎜ 0.93 + 0.16 D ⎞⎟C P 式 (解 5.5-4)


⎝ B⎠

(4) 單 樁 總 沉 陷 量 , WO

WO = WS + WPP + WPS 式 (解 5.5-5)

於載重作用下之基樁沉陷行為受到甚多因素之影響,實際基樁
之沉陷量仍應以樁載重試驗結果印証之。

5.5.2 群 樁 沉 陷 量

群 樁 之 沉 陷 量 應 考 慮 樁 身 受 壓 之 變 形 量,及 群 樁 底 部 地 層 受 群 樁 合
力 影 響 而 生 之 變 形 量。若 底 部 地 層 為 可 壓 縮 性 土 壤 時,應 依 第 4.4 節 規
定之方法,計算其沉陷量。

【解說】
在一般常用樁距條件下,由於相鄰基樁之應力重疊,導致地層所
受應力增大且應力影響深度加深,因此群樁之沉陷量與沉陷延續時間
往往大於單樁之情形。
由以往之研究結果顯示,群樁之沉陷量與地層條件、樁徑大小、
載重與極限支承力比值、基樁施工方法、樁長、樁基寬度、樁長比以
及樁帽支承效應等有密切之關係,目前之研究尚無法提出一套能考慮
眾多複雜因素之群樁基礎沉陷計算方法,一般實務上多以等似墩基模
式之近似方法推估群樁基礎之沉陷量。
等似墩基模式即將樁群及其所圍成之土壤視為一塊狀墩基礎,基
礎之尺寸即為樁群外緣所圍成之範圍,沉陷之計算方式,一般則按淺

5-49
基 礎 如 第 4.2 節 所 述 之 方 法 估 算,至 於 假 想 墩 基 礎 底 面 之 位 置,則 視 樁
群 座 落 之 土 層 性 質 與 分 佈 、 以 及 基 樁 之 承 載 行 為 等 而 定 , 可 參 考 圖 -解
5.5-2 決 定 之 。
利用前述方法所估算得之沉陷量通常會較保守,特別是對樁長較
深 之 情 形 常 有 高 估 之 現 象,此 係 因 樁 基 礎 實 際 之 應 力 分 佈 與 圖 - 解 5.5-2
之 假 設 不 一 致 所 致 , 建 議 可 參 考 Geddes (1966) 推 導 之 公 式 估 算 地 層 之
應力增量,再據以推估樁基之沉陷,可得較合理之沉陷值。

圖 -解 5.5-2 簡化群樁荷重作用面及應力傳遞方式

5.5.3 群 樁 側 向 變 位 量

群 樁 之 變 位 量 得 將 樁 帽 視 為 剛 體,基 樁 及 周 圍 地 盤 視 為 彈 性 體 並 依
結構理論分析推估之。

【解說】
基樁承受側向力之作用為樁體-土壤的互制行為,當樁頭有側向
力或力矩作用時,基樁須靠周圍土壤的變位以產生反力抵抗之,即土
壤必須足以承受外力之合應力,且必須在容許變位之下;上述側向變
位應同時考慮群樁間之相互影響及樁頭之束制條件。
考 慮 容 許 變 位 之 限 制,群 樁 之 側 向 變 位 分 析 一 般 係 以 Winkler 之 彈
性基礎梁為理論依據,考慮土壤於線彈性或彈塑性模式下,基樁承受
水平力或彎矩等外力作用下之變形行為。分析時通常假設樁帽為剛

5-50
體,基樁及周圍地盤為彈性體,根據單樁之水平地盤反力係數,及不
同基樁配置與樁頭束制條件,依結構理論求解群樁之垂直與水平變位
及轉角。
基 於 土 壤 非 為 彈 性 體 之 事 實 , Reese & Matlock 則 根 據 實 際 側 向 樁
載 重 試 驗 資 料 , 提 出 土 壤 非 線 性 關 係 之 基 樁 側 向 荷 重 - 變 位 曲 線 (p-y
curve) 法,配 合 彈 性 基 礎 梁 理 論 及 電 腦 數 值 解 析,可 同 時 分 析 群 樁 於 不
同土層分佈、基樁型式、配置及外力狀況下之側向行為。

5.5.4 容 許 變 位 量

樁 基 礎 之 容 許 變 位 量 應 依 第 4.4.8 節 及 第 5.3.3 節 之 原 則 考 慮,而 以


其所支承構造物之容許變位量為度。

【解說】
經由樁帽之連結,群樁多形成剛性較淺基礎為大之基礎系統,對
於滿足支承力需求之群樁基礎,於工作載重作用下之變位應符合上部
結構之容許沉陷量及角變量為設計基準。
一 般 基 樁 (彈 性 基 礎 )之 水 平 變 位 量 以 限 制 在 彈 性 變 位 量 內 為 原
則,因此除非上部構造物對變位量有非常嚴格之要求,否則容許水平
變位量為樁基礎本身所控制。依據載重試驗結果,基礎彈性變位量多
在 基 礎 寬 ( 或 樁 徑 ) 之 1% 以 內 , 以 樁 基 礎 而 言 , 可 確 認 基 樁 彈 性 變 位 量
之 最 小 值 為 1.5 公 分 。

5.6 樁 體 結 構 設 計

5.6.1 木 樁

1. 樁 材 須 為 已 剝 皮 之 生 圓 木 , 不 得 有 開 裂 等 缺 陷 。
2. 圓 木 樁 最 小 直 徑 不 得 小 於 15cm,其 直 徑 變 化 須 均 勻,上 下 端 中 心 點
之連線不得超過樁外。

5-51
3. 木 樁 斷 面 除 須 能 承 受 基 礎 之 載 重 外 , 尚 應 能 承 受 搬 運 、 吊 樁 及 打 樁
時之最大應力,其設計須符合建築構造編第四章之相關規定,其
容許支承力應按木樁之最小斷面計算。
4. 木 樁 應 採 取 適 當 處 理 以 保 護 樁 材 免 受 菌 蟲 害 而 影 響 基 樁 品 質 。

5.6.2 預 鑄 混 凝 土 樁

1. 預 鑄 混 凝 土 樁 所 使 用 之 材 料,如 混 凝 土、鋼 筋、預 力 鋼 線、鋼 鉸 線 、


硬鋼線或鋼棒等,均須符合建築構造編相關章節之規定。
2. 預 鑄 混 凝 土 樁 之 樁 體 須 能 承 受 依 基 礎 設 計 之 載 重 及 搬 運 、 吊 樁 及 打
樁時之最大應力,其結構設計應符合建築構造編第六章之相關規
定。
3. 以 離 心 法 製 造 之 空 心 鋼 筋 混 凝 土 樁,其 設 計 得 比 照 CNS1260‧A2031
之規定辦理。非以離心法製造之鋼筋混凝土樁應符合下列規定:
(1) 預 鑄 鋼 筋 混 凝 土 樁 之 混 凝 土 規 定 抗 壓 強 度 不 得 少 於
280kgf/cm 2 , 設 計 載 重 下 所 受 之 單 位 支 承 應 力 不 得 大 於 其 規 定
壓力強度之三分之一。
(2) 基 樁 內 之 主 鋼 筋,方 樁 不 得 少 於 4 支,圓 樁 及 八 角 樁 不 得 少 於 6
支 ; 主 鋼 筋 直 徑 不 得 小 於 16mm , 且 鋼 筋 總 斷 面 積 不 得 少 於 樁
斷面積之百分之一。
(3) 主 鋼 筋 須 以 箍 筋 或 螺 筋 紮 緊 , 箍 筋 直 徑 不 得 小 於 6mm, 樁 兩 端
各 三 倍 樁 徑 ( 或 寬 度 ) 範 圍 內,箍 筋 間 距 不 得 大 於 8cm,其 餘 部 份
間 距 不 得 大 於 20cm 。
(4) 混 凝 土 樁 主 鋼 筋 之 保 護 層 , 不 得 少 於 5cm 。
(5) 須 打 擊 入 堅 硬 地 層 之 基 樁 , 樁 尖 須 配 置 錐 形 或 平 底 形 鋼 質 或 鑄
鐵片,以防樁尖受損,樁尖端與混凝土之接觸面需足以承受打
擊時所產生之應力。
4. 以 離 心 法 製 造 之 空 心 預 力 混 凝 土 基 樁 , 其 設 計 得 依 照 CNS2602 ‧
A2037 之 規 定 辦 理 。 非 以 離 心 法 製 造 之 預 力 混 凝 土 樁 應 符 合 下 列

5-52
規定:
(1) 預 力 混 凝 土 樁 之 混 凝 土 規 定 抗 壓 強 度 不 得 少 於 350kgf/cm 2 。
(2) 預 力 混 凝 土 樁 , 樁 長 在 10m 以 下 者 , 有 效 預 力 不 得 少 於
30kgf/cm 2,樁 長 10~15m 者,有 效 預 力 不 得 少 於 40kgf/cm 2,樁
長 15m 以 上 者 , 有 效 預 力 不 得 少 於 50kgf/cm 2 。
(3) 預 力 混 凝 土 樁 之 容 許 壓 應 力 不 得 大 於 下 式 之 規 定

f c = 0.33 f c − 0.27 f pc 式 (5.6-1)
式內
f c = 混 凝 土 容 許 壓 應 力 (kgf/cm 2 )

f c = 混 凝 土 規 定 抗 壓 強 度 (kgf/cm 2 )
f pc = 有 效 預 力 (kgf/cm 2 )
(4) 預 力 樁 內 預 力 鋼 線 或 鋼 鉸 線 , 須 以 箍 筋 或 螺 筋 紮 緊 , 有 關 箍 筋
之 規 定 比 照 第 5.6.2 節 中 3.(3) 款 之 規 定 。
(5) 基 樁 內 預 力 鋼 線 或 鋼 鉸 線 之 保 護 層 得 比 照 第 5.6.2 節 中 3.(2) 及
3.(4) 款 之 規 定 。

【解說】
1. 預 鑄 混 凝 土 樁 樁 體 結 構 可 按 工 作 應 力 法 或 強 度 設 計 法 設 計 , 以 工 作
應力法設計時,材料之容許應力應依本節及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
出 版 之「 混 凝 土 工 程 設 計 規 範 與 解 說 - 附 篇 A」之 規 定,採 用 強 度 設
計法時則應按建築構造編第六章及「混凝土工程設計規範與解說」
之相關規定設計。
2. 為 避 免 基 樁 打 設 時 發 生 樁 頭 或 樁 身 破 裂 之 情 形 , 打 入 式 基 樁 於 設 計
時應對打樁時可能產生之最大壓應力與最大張應力詳加分析,必要
時 應 規 定 所 使 用 打 樁 機 之 錘 擊 能 量、樁 墊 材 質、尺 寸 及 施 工 順 序 等 。
打 樁 應 力 分 析 可 藉 動 態 分 析 程 式 (如 WEAP)或 半 徑 驗 公 式 (如 宇 都、冬
木 公 式 (1975))等 評 估,打 樁 時 之 最 大 壓 應 力 不 得 大 於 (0.85 f C' -有 效
預 力 ) , 最 大 張 應 力 於 一 般 地 層 環 境 不 得 大 於 (0.25 f c' + 有 效 預
力 ), 在 腐 蝕 環 境 中 不 得 大 於 有 效 預 力 值 。

5-53
5.6.3 場 鑄 混 凝 土 樁

場鑄混凝土樁所使用之材料及其樁體結構設計除須依照建築構造
編第六章相關之規定外,並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場 鑄 混 凝 土 樁 之 混 凝 土 規 定 抗 壓 強 度 不 得 小 於 210 kgf/cm 2,且 最 小
水 泥 量 不 得 低 於 300 kgf/m 3 , 於 水 中 或 泥 水 中 打 設 時 , 其 水 泥 量 不
得 低 於 375 kgf/m 3 。
2. 場 鑄 樁 澆 注 之 混 凝 土 強 度 應 視 混 凝 土 之 規 定 抗 壓 強 度 及 其 澆 注 環 境
做 適 當 之 提 高。於 水 中 或 泥 水 中 打 設 時,澆 注 時 採 用 之 混 凝 土 強 度
應 按 規 定 抗 壓 強 度 再 提 高 35kgf/cm 2 。
1. 於 水 中 或 泥 水 中 打 設 之 場 鑄 樁,其 混 凝 土 容 許 壓 應 力 不 得 大 於 混 凝 土
規 定 抗 壓 強 度 之 百 分 之 二 十 二,且 不 得 大 於 60 kgf/cm 2。於 乾 燥 狀 況
下 打 設 時,其 容 許 壓 應 力 不 得 大 於 混 凝 土 規 定 抗 壓 強 度 之 四 分 之 一 ,
且 不 得 超 過 70 kgf/cm 2 。
2. 基 樁 內 主 鋼 筋 不 得 小 於 6 支,主 鋼 筋 直 徑 不 得 小 於 19mm,且 鋼 筋 總
斷面積不得小於樁斷面積之千分之五,保護層之淨厚度不得小於
7.5cm , 箍 筋 直 徑 不 得 小 於 13mm 。
5. 場 鑄 樁 之 施 工 應 儘 可 能 保 持 垂 直 , 原 則 上 樁 身 之 最 大 偏 心 距 , 不 宜
超 過 樁 長 之 七 十 五 分 之 一,且 基 樁 應 力 分 析 應 考 慮 此 偏 心 彎 矩 之 影
響。

【解說】
1. 場 鑄 樁 樁 體 結 構 可 按 工 作 應 力 或 強 度 設 計 法 設 計,以 工 作 應 力 法 設 計
時,混 凝 土 之 容 許 應 力 應 遵 守 本 節 第 3 條 之 規 定,鋼 筋 之 容 許 應 力 及
其 他 設 計 細 則 可 參 考 「 混 凝 土 工 程 設 計 規 範 與 解 說 - 附 篇 A」 之 規
定。採 用 強 度 設 計 法 設 計 時 則 應 按 建 築 構 造 編 第 六 章 及 中 國 土 木 水 利
工 程 學 會 所 編 「 混 凝 土 工 程 設 計 規 範 與 解 說 ( 土 木 401-86 ) 」 之 各
章節有關規定設計。
2. 場 鑄 混 凝 土 樁 在 距 樁 頂 面 l o 之 範 圍 內 , 其 箍 筋 之 間 距 不 得 超 過 構 材
斷 面 最 小 尺 度 之 1/4 , 且 不 得 大 於 10 分 分 。 l o 之 長 度 不 得 小 於 (1) 在

5-54
樁頂面處之構材斷面深度或任何可能發生撓曲降伏斷面處之構材深
度 。 (2) 基 樁 彎 矩 反 曲 點 深 度 之 1/3 。 (3)45 公 分 。 在 距 樁 頂 面 l o 之 範
圍 外 , 橫 向 箍 筋 之 間 距 不 得 超 過 構 材 斷 面 最 小 尺 度 之 1/2,且 不 得 大 於
60 公 分 。

5.6.4 鋼 樁

1. 鋼 樁 包 括 鋼 殼 樁 、 鋼 管 樁 及 型 鋼 樁 , 使 用 鋼 材 之 品 質 、 形 狀 及 尺 寸
等,原 則 上 應 符 合 國 家 標 準。鋼 樁 外 露,可 能 銹 蝕 之 鋼 材 厚 度,不
得考慮承受應力,否則應施予防蝕保護。
2. 鋼 殼 樁
(1) 為 在 基 樁 位 置 先 行 打 入 底 部 密 閉 式 之 金 屬 或 鋼 殼 套 , 再 行 灌 注
混 凝 土 或 鋼 筋 混 凝 土 而 成 之 樁 。 其 殼 套 厚 度 不 得 小 於 1.8mm ,
樁 徑 不 得 小 於 45cm , 樁 尖 部 份 直 徑 不 得 小 於 20cm 。
(2) 鋼 殼 樁 之 金 屬 或 鋼 殼 套 , 不 得 視 為 基 樁 支 承 載 重 之 一 部 份 。
(3) 鋼 殼 樁 內 灌 注 混 凝 土 之 規 定 壓 力 強 度 不 得 小 於 210 kgf/cm 2 , 鋼
筋混凝土樁體之設計應符合建築構造編第六章之相關規定。
3. 鋼 管 樁
(1) 為 在 基 樁 位 置 先 行 打 入 鋼 管 , 以 作 為 支 承 載 重 之 基 樁 , 鋼 管 中
亦可再灌注混凝土,而使鋼管與其內之混凝土共同支承載重。
(2) 鋼 管 樁 外 徑 不 得 小 於 250m m ,壁 厚 不 得 小 於 9mm。鋼 材 之 最 低
降 伏 強 度 未 達 2550kgf/cm 2 時,鋼 管 之 容 許 應 力 不 得 大 於 最 低 降
伏 強 度 之 百 分 之 三 十 五。鋼 材 之 最 低 降 伏 強 度 大 於 2550kgf/cm 2
時,鋼管之容許應力不得大於最低降伏強度之百分之三十。
(3) 鋼 管 中 灌 注 混 凝 土 用 以 共 同 支 承 上 部 載 重 者 , 其 混 凝 土 之 規 定
抗 壓 強 度 不 得 小 於 210 kgf/cm 2 。混 凝 土 之 容 許 應 力 不 得 大 於 規
定壓力強度之三分之一。
4. 型 鋼 樁
(1) 為 以 型 鋼 直 接 打 入 地 層 以 支 承 載 重 之 基 樁 , 其 任 何 斷 面 厚 度 均

5-55
不 得 小 於 10m m 。
(2) 型 鋼 之 翼 版 突 肢 長 度 不 得 超 過 翼 版 或 腹 版 厚 度 之 13 倍,且 翼 版
寬 度 不 得 小 於 型 鋼 深 度 之 百 分 之 八 十,其 標 稱 深 度 不 得 小 於 200
mm。
(3) 型 鋼 樁 之 鋼 材 容 許 應 力 , 比 照 第 5.6.4 節 中 之 3.(2) 款 之 規 定 。
5. 鋼 樁 應 按 實 際 需 要 , 予 以 補 強 , 以 避 免 搬 運 、 堆 置 或 打 樁 時 , 產 生
樁體變形。

5.6.5 接 樁

1. 基 樁 以 整 支 應 用 為 原 則。必 須 接 樁 時,其 樁 頭 不 得 在 地 表 下 三 公 尺 以
內,且接頭不得發生脫節或彎折之現象。
2. 經 接 續 之 基 樁,其 容 許 壓 應 力 應 根 據 接 頭 形 式 及 接 樁 次 數 折 減 之。其
折 減 率 可 參 考 表 5.6-1 , 如 非 採 用 打 擊 方 式 設 樁 時 , 則 折 減 率 得 採 用
表 5.6-1 所 列 數 值 之 半 。

表 5.6-1 接 樁 之 容 許 壓 應 力 折 減 率
接樁 焊接 鉚接 填充式或插接
折減率 5%/ 每 次 10%/ 每 次 最初 2 次 20%/ 每 次
第 3 次 以 後 30%/ 每 次

【解說】
1. 接 樁 之 位 置 應 避 開 彎 矩 應 力 大 及 地 下 水 位 上 下 變 動 之 範 圍 , 接 頭 之
斷面及強度須能承受基礎設計之載重、吊樁及打樁時之最大應力,
同時應考慮腐蝕之影響。
2. 樁 本 身 接 樁 次 數 愈 多 , 愈 影 響 到 其 本 身 可 傳 遞 之 應 力 值 , 此 種 現 象
對打入式基樁影響尤甚,因此本規範建議打入式基樁之接樁,其容
許應力值採較高之折減率。

5-56
5.7 基 樁 載 重 試 驗

5.7.1 試 驗 目 的 及 適 用 範 圍

1. 基 樁 載 重 試 驗 之 方 法 包 括 靜 載 重 試 驗 、 動 載 重 試 驗 或 其 他 方 式 之 試
驗,其目的為求取或推估單樁於實際使用狀態或近似情況下之載重
-變形關係,以獲得判斷基樁支承力或樁身完整性之資料。基樁載
重試驗可分成極限載重試驗及工作載重試驗。
2. 極 限 載 重 試 驗 係 用 以 確 定 所 選 擇 之 基 樁 於 該 基 地 之 適 用 性 及 與 設 計
極限支承力之符合性為主,於下列情況時,基樁之設計,均需以極
限載重試驗,驗證其承受載重之能力:
(1) 供 公 眾 使 用 或 極 具 重 要 性 建 築 物 之 基 樁 。
(2) 基 樁 沉 陷 將 對 結 構 物 安 全 及 使 用 功 能 具 影 響 者 。
(3) 於 基 地 鄰 近 地 區 之 類 似 地 層 狀 況 中,缺 乏 同 類 型 基 樁 之 載 重 試 驗
資料時。
(4) 基 樁 支 承 於 軟 弱 之 地 層 狀 況 時 。
(5) 基 樁 承 受 長 期 拉 拔 力 之 狀 況 。
(6) 基 樁 設 計 載 重 量 超 過 一 般 之 使 用 範 圍 時 。
(7) 根 據 第 5.3 節 之 計 算 , 所 得 之 支 承 力 與 該 地 區 之 基 樁 使 用 經 驗 值
有重大差異時。
3. 基 樁 施 工 完 成 後 , 應 以 工 作 載 重 試 驗 確 定 基 樁 之 支 承 力 及 施 工 品 質
符合設計需求。
4. 用 於 極 限 載 重 試 驗 之 基 樁 , 若 於 試 驗 中 該 樁 已 達 降 伏 狀 態 , 應 檢 討
其作為永久性基樁之適用性。

【解說】
1. 由 於 土 體 本 質 上 之 複 雜 性 且 其 性 質 受 施 工 行 為 之 影 響 甚 鉅 , 而 基 樁
施工後之成效有很高之不確定性,且基樁與土體間應力與變形之傳
承 行 為 亦 甚 複 雜 , 依 據 5.3 節 估 算 之 基 樁 支 承 力 實 難 以 絕 對 正 確 ,
而對於載重-變形關係之推估則更形困難,故有必要以基樁載重試

5-57
驗加以確認或修正。
2. 基 樁 載 重 試 驗 以 靜 載 重 試 驗 為 主 , 其 可 依 需 求 進 行 垂 直 支 承 力 拉 拔
力及側向支承力之載重試驗。依試樁時間及目的的不同,可盡分為
前期試驗及驗証試驗。前期試驗指於設計階段初期或之前即進行基
樁打設及極限載重試驗,除可確認基樁工法之施工可行性並訂定施
工程序外,可藉由極限載重試驗結果推求基樁之載重-變形關係及
容許支承力以作為設計之依據。而驗証試驗則於正式施工期間或完
成後進行極限載重試驗或工作載重試驗,用以確認基樁之支承力及
施工品質符合設計需求。
3. 近 年 來 由 於 電 子 科 技 之 快 速 發 展 , 使 得 動 力 載 重 試 驗 逐 漸 應 用 於 基
樁之檢測,由於具有快速經濟且非破壞性之優點,故基樁之驗証試
驗 除 靜 載 重 試 驗 外,亦 可 輔 以 動 載 重 試 驗。目 前 基 樁 之 動 載 重 試 驗 ,
可歸納為三種,分別為低應變試驗、高應變動態試驗及高應變動能
試驗,三種試驗主要用於基樁之完整性檢測上,故又稱為基樁之完
整性試驗,而後兩種試驗使樁身承受高應變,亦可用以推求基樁之
極限支承力。有關基樁之動載重試驗方法及應用可參閱地工技術第
52 期 (民 國 84 年 12 月 )倪 勝 火 “ 基 樁 之 非 破 壞 性 檢 測 與 案 例 ” , 梁 明
德、葉 吉 芳 “ 基 樁 完 整 性 之 高 應 變 變 動 力 檢 測 方 法 ” 及 張 有 恆 “ 淺 談 基
樁 之 支 承 力 試 驗 ”。
4. 對 於 場 鑄 之 鑽 掘 樁 及 植 入 式 基 樁 、 或 點 承 樁 , 由 於 承 載 之 土 壤 破 壞
後,強度不易完全復原,若擬將已達降伏狀態之試驗樁作為永久性
基樁使用時,應詳加檢討並做必要之折減。

5.7.2 試 樁 之 選 擇

1. 選 擇 試 驗 用 之 基 樁 應 具 代 表 性 , 並 就 設 計 條 件 、 地 層 變 化 及 施 工 狀
況選擇適當之試樁項目。
2. 試 樁 總 數 目 應 不 少 於 總 樁 數 之 百 分 之 二 , 且 不 應 少 於 2 支 , 其 中 工

5-58
作載重試驗之試樁數目不少於總樁數之百分之一,且至少應有 1
支。總 樁 數 超 過 300 支 時,得 視 地 層 狀 況 及 實 際 需 要 調 整 試 樁 數 目。
3. 基 樁 載 重 試 驗 部 份 得 採 用 動 載 重 試 驗 法 , 惟 動 載 重 試 驗 之 數 量 不 得
超過總試樁數量之一半,且動載重試驗之有效性及正確性須先予以
確認。

【解說】
1. 不 同 基 樁 種 類、樁 徑、支 承 地 層 及 受 力 方 向 均 應 進 行 基 樁 載 重 試 驗 ,
其總數量不得低於第 2 款之規定。對於施工品質有疑慮或施工時發
現與設計情況有差異時,均須增加工作載重試驗數量予以驗証。
2. 以 動 載 重 試 驗 驗 証 基 樁 之 支 承 力 時 , 其 測 試 結 果 須 進 行 訊 號 比 對 分
析,並須與靜載重試驗結果進行校正,以求得適當之動力及靜力參
數後,作為其他同類基樁動載重試驗之依據,始能得到較有效及正
確之分析結果。
3. 對 於 樁 體 品 質 有 疑 慮 之 基 樁 , 可 以 動 載 重 試 驗 方 法 取 代 工 作 載 重 試
驗,以進行樁體之完整性檢測。

5.7.3 試 驗 前 之 考 慮

試驗前應充分檢討基樁之種類、截面積、貫入深度、使用目的及
承受之載重狀況,並決定試驗之最大載重、試驗方法、量測目的與精
確度。

【解說】
試驗前應依基樁種類、尺寸、使用目的、承受之載重狀況及場地
擬定試樁計畫,其內容至少應包括
(1) 試 驗 最 大 荷 重 或 變 位 量
(2) 加 載 程 序
(3) 載 重 與 反 力 裝 量 , 及 其 應 力 檢 核

5-59
(4) 量 測 項 目 及 儀 器 裝 量 、 型 號 與 精 度
(5) 場 地 配 置 及 安 全 措 施 等
(6) 量 測 記 錄 圖 表 格 式

5.7.4 試 驗 方 法

原則上,載重試驗之裝設、加載、量測及精度應足以精確量測基
樁試驗過程之力學行為,並據以推估其支承力及變形量。國家標準已
有規定者應依該等標準辦理。

【解說】
1. 靜 載 重 試 驗 方 法 及 標 準 , 依 垂 直 載 重 、 拉 拔 力 及 側 向 載 重 , 可 分 別
參 考 美 國 材 料 試 驗 學 會 ASTM D1143, D3689 及 D3966。
2. 試 驗 前 應 將 試 驗 量 測 儀 器 進 行 校 正 , 以 確 保 量 測 資 料 之 正 確 性 。
3. 應 將 試 驗 結 果 繪 成 樁 頭 載 重 (P)- 變 形 量 (S)、時 間 (t)- 變 形 量、載
重-彈性變形量及載重-殘留變形量等關係曲線,以作為試驗結果
研判之依據。
4. 試 驗 結 果 之 研 判 方 法 分 為 降 伏 載 重 及 極 限 載 重 兩 類 。
(1) 降 伏 載 重 之 研 判
可 採 log P-log S, S-log t 及 △ S/log t-P 等 三 法 作 綜
合 研 判 , 其 方 法 可 參 照 日 本 土 質 工 學 會「 土 質 調 查 法 」第 10 章
之規定辦理。
(2) 極 限 載 重 之 研 判
有關基樁試驗極限載重之研判方法有很多種,研判結果亦
均 不 同 , 一 般 較 常 用 之 方 法 包 括 有 Terzaghi 之 10%法 、 Vender
Veen 法 、 Fuller 及 Hoy 法 、 以 及 Davisson 法 等 方 法 (李 建 中 ,
1984)。

5-60
5.7.5 試 樁 之 載 重

1. 原 則 上 , 極 限 垂 直 載 重 試 驗 之 最 大 試 驗 載 重 應 加 載 至 土 壤 支 承 力 破
壞或推估之極限支承力。
2. 工 作 載 重 試 驗 之 最 大 試 驗 載 重 不 得 小 於 極 限 支 承 力 之 2/3 倍 。

【解說】
1. 極 限 載 重 試 驗 係 以 確 認 地 層 之 極 限 支 承 力 符 合 設 計 需 求 為 目 的 , 故
其最大試驗載重應達地層支承力破壞或推估之極限支承力為止。
2. 工 作 載 重 試 驗 係 以 確 認 所 構 築 之 基 樁 具 有 足 夠 之 安 全 係 數 為 目 的 ,
即 必 須 在 基 樁 極 限 支 承 力 之 2/3 倍 載 重 下,基 樁 尚 未 發 生 降 伏 現 象,
才能符合設計需求,故基樁之設計支承力若係依樁載重試驗結果推
估 者 , 其 工 作 載 重 試 驗 之 最 大 試 驗 載 重 不 得 小 於 設 計 支 承 力 之 1.5
倍;若設計支承力係由支承力公式推估者,其工作載重試驗之最大
試 驗 載 重 不 得 小 於 設 計 支 承 力 之 2.0 倍 。

5.7.6 試 樁 之 靜 置 時 間

試樁應考慮基樁裝設過程中地層孔隙水壓及強度變化之影響。原
則上,砂質地層中之試驗樁應靜置五天以上,於粘質地層中則應靜置
十四天以上,始可進行試樁。如為場鑄樁則應待混凝土已產生足夠強
度後再進行試驗。

【解說】
1. 美 國 材 料 試 驗 學 會 ASTM D1143-81 規 定 基 樁 打 設 完 成 後 應 靜 置 至 超
額孔隙水壓消散及土壤強度復原後始得進行試驗,靜置時間與超額
孔 隙 水 壓 量、土 壤 性 質 及 土 壤 擾 動 程 度 有 關,約 在 3 天 至 30 天 左 右,
甚至需要非常長之時間,如台北地區之基隆河黏土層(張吉佐等,
1993) 。 靜 置 時 間 不 足 之 試 驗 結 果 , 可 能 錯 估 基 樁 之 支 承 力 。 但 對

5-61
於考慮負摩擦力之基樁則可能高估其支承力,應特別注意。為慎重
計,可裝設水壓計確認之。
2. 進 行 場 鑄 樁 之 試 樁 前 , 應 依 擬 訂 之 試 驗 載 重 計 算 樁 身 於 試 驗 時 將 承
受之應力,須待混凝土養治已達足夠強度後始得進行試驗。一般樁
身混凝土所需之養治時間將比混凝土圓柱試體之養治時間為長,須
予以注意。

5-62
參考文獻:
周 功 台 (1992)“淺 談 大 地 工 程 設 計 之 安 全 係 數 ”地 工 技 術 雜 誌
第 三 十 七 期 , 中 華 民 國 81 年 3 月 , PP59-67
參考文獻
1. 日 本 道 路 橋 示 方 書

2. 日 本 國 鐵 建 造 物 設 計 標 準 解 說

3. AASHTO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HIGHWAY


BRIDGES
4. DM-7.2
5. Canadian foundation Engineering Manual(1985)
6.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1977), Design of Pile
Foundations, NCHRP synthesis of Highway Practice
7. Hunt, R.E.(1986),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Techniques and
Practices
8. Teng, W.C.(1962), Foundation Design.
9. Reese, L.C. & Matlock, H, Non-dimensional Solutions for
Laterally Loaded Piles with Soil Modulus Assumed Proportional o
depth, Proceedings, Eight Texas Conference on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 Austin , Texas, ASCE,1956.
10. Poulos, H.G. & Davis, E.H. (1980), Pile Foundation Analysis and
Design.
11. 新 ‧ 土 と 基 礎 の 設 計 計 算 演 習

5-63
5-6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