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4

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 宜宾市蜀南大道-叙府路交叉节点改造工程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第一章 工程概况 勘察设计专家,就我单位提供的初步设计文件召开了初步设计审查会。审查会原则同意本


次初步设计文件。
1.1 项目地理位置
初步设计批复意见及执行情况如下:
蜀南大道-叙府路交叉节点改造工程(以下简称“蜀南大道下穿隧道”)位于宜宾市南
岸东区。蜀南大道下穿隧道为东西走向,设计范围起点接柑子园街交叉口,终点位于高峰路 1 、原则同意该项目修改后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和初步设计文件;
交叉口,沿途与龙湾路、叙府路、商贸路、黑塔路等多条现状道路相交。 回复:同意审查意见。

1.2 工程规模 2 、建议优化路面结构设计厚度、隧道整体埋深厚度及出口段纵坡坡度;

蜀南大道本次设计范围起点处(K0+100)接柑子园街,东西走向,沿线分别与柑子园街、 回复:同意审查意见,本次对路面结构进行优化,将基层由 18cm 厚 5.5% 水泥稳


金鱼井街、龙湾路、祥发巷、叙府路、金芽菜街、安居南街、商贸路、黑塔路和高峰路相交,终点 定碎石调整为 20cm 厚 5.5% 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 18cm 厚 4% 水泥稳定碎石调整为
处(K1+490)位于高峰路附近,全长 1390m;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本次设计包括下穿隧
20cm 厚 4% 水泥稳定碎石,下底基层 18cm 厚 4% 水泥稳定碎石调整为 15cm 厚级配
道层、地面恢复层和匝道。
下穿隧道层,起点位于桩号 K0+198,顺接现状蜀南大道,终点 K1+295,顺接现状蜀南大 砂砾石垫层。本次对纵断面进行优化,降低隧道整体埋置深度 50cm ,出口段纵坡坡
道,全长 1097m;采用双向四车道,设计车速 50km/h,标准路幅宽度 17.3m;隧道闭口段长 度调整为 4.6% 。
670m,敞口段长度 427m。 3 、隧道闭口段长度大于 500 米,应设应急通道;隧道起止点处应设置驼峰防止雨
地面层恢复层按现状蜀南大道进行恢复,起点桩号 K0+454.784(与龙湾路交叉口),终
点桩号 K1+024.898(与商贸路交叉口),全长 570.114m,双向六车道加两条慢车道,设计车速 水倒灌涌入。
采用 50Km/h,标准路幅宽度 50m。由于项目为现状改造,人行道宽度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调 回复:隧道闭口段长度大于 500 米,已增加设置应急通道,包括 2 处人行通道
整。 和 1 处车行通道,详见平面图。由于本次设计道路为现状道路改造,周边均以建设完
项目设置四条匝道,连接地面恢复层与两端现状蜀南大道,分别为 A、B、C、D。匝道设计
善,起止点如设置驼峰,将与周边地块衔接不畅,故本次未设置驼峰;为防止雨水倒灌
车速采用 40 Km/h,A 和 D 匝道采用单向两车道,B 和 C 匝道采用单向三车道,匝道全长
1053.771m。 涌入,本次在起止点设置横向截水沟,防止雨水进入隧道。
专家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如下:
1.3 设计内容
1 、补充原路面情况说明及原道路横断面的组成与本次设计断面对应;
本次施工图设计内容包括:道路工程、隧道结构工程、基坑支护工程、交通工程、排水
回复:根据意见补充原路面情况说明,增加原道路横断面组成。
工程、电气工程、暖通工程、景观工程。
2 、地面道路采用 3m 宽车道偏小,应按规范执行;
本次施工图设计共分六册:第一册《道路工程》、第二册《隧道结构及基坑支护工程》 、
回复:本项目为现状道路改造,限制条件较多。地面层道路是根据现状道路横断
第三册《隧道暖通、排水、消防及电气等附属工程》、第四册《地面层道路排水及照明工
面进行恢复,现状道路采用 单向 3m+3m+3.5m 宽车道,为了与蜀南大道地面层整体标
程》、第五册《交通工程》,第六册《景观工程》。本册为第一册《道路工程》。
准一致,故亦采用单向 3m+3m+3.5m 的车道车道组成。
下穿隧道包含管理用房,本次由于业主对管理用房的选址未定,管理用房的设计未纳入
3 、隧道断面设计中横断面采用较低标准( 1 小车 + 混行),而净空高度采用
本次施工图,待选址确定,再进行补充设计。
5m 的高标准,建议应协调;
1.4 上一阶段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 回复:由于蜀南大道地下现状管线较多,为减少管线改迁,缩减开挖宽度,降低
2016 年 6 月 23 日,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宜宾市发改委、宜宾市财政局及有关
工程投资,故横断面路幅分配采用较低标准,满足规范要求;净空高度采用 4.5m 。

1
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 宜宾市蜀南大道-叙府路交叉节点改造工程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4 、隧道整体埋深多大于 2m ,可根据实际情况降低;出口段纵坡为 5% ,建议降

低,并做“驼峰”;
回复:同意审查意见,本次对纵断面进行优化,降低隧道整体埋置深度 50cm ,出口
段纵坡坡度调整为 4.6% 。由于本次设计道路为现状道路改造,周边均以建设完善,起

止点如设置驼峰,将与周边地块衔接不畅,故本次未设置驼峰;为防止雨水倒灌涌入,
本次在起止点设置横向截水沟,防止雨水进入隧道。
5 、路面结构设计偏厚,建议优化;
回复:同意审查意见,本次对路面结构进行优化,将基层由 18cm 厚 5.5% 水泥稳定

碎 石 调 整 为 20cm 厚 5.5% 水 泥 稳 定 碎 石 , 底 基 层 18cm 厚 4% 水 泥 稳 定 碎 石 调 整 为


20cm 厚 4% 水泥稳定碎石,下底基层 18cm 厚 4% 水泥稳定碎石调整为 15cm 厚级配砂

砾石垫层。
6 、整条道路设计车速较多,不利于行车顺畅,建议调整;
回复:同意审查意见,统一设计车速,地面层设计车速与下穿隧道设计车速均采用
50km/h 。
7 、隧道闭口段长度大于 500m,应设应急通道;
回复:同意审查意见,隧道闭口段设置应急通道,详见平面图。
8 、部分路口交通组织应进一步优化,如出口处交叉口;
回复:同意审查意见,对各交叉路口交通组织进行复核,并进行优化设计。
9 、补充交通信号灯设计
回复:交通信号灯设置不在本次设计范围,建议由相关单位进行分析设计。
10 、补充路面各材料层的主要指标要求
回复:同意审查意见,已补充路面各材料层的主要技术指标。

2
5)《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
第二章 设计依据及采用的规范和标准 6)《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场、厂工程设计规范》(CJJ/T15-2011)
2.1 设计依据 7)《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50647-2011)
8)《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
1)《宜宾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 年)》
9)《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
2)《宜宾市南岸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10)《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2008)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2 年 3 月
1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
3)《宜宾市翠屏区“北蜀线”改造提升建设项目》
12)《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4 年 6 月
13)《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4)《关于城市重点建设项目专题汇报会的纪要》
1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宜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5 年 9 月
1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
5)《宜宾市金沙江南门大桥加固维修改造工程实施工作方案》
16)《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6)《宜宾市蜀南大道-叙府路交叉节点改造工程地下管线探测测绘报告书》
1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宜宾鸿业测绘咨询有限公司 2015 年 12 月
18)《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2011)
7)《蜀南大道—叙府路节点改造工程方案设计专家评审会纪要》
1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2009)
宜宾市城乡规划局 2016 年 3 月 18 日
20)《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5MR601)
8)《关于宜宾市蜀南大道—叙府路交叉节点改造工程方案规划审查意见的函》
21)《道路交通信号灯》(GB14887-2003)
宜宾市城乡规划局 2016 年 4 月 28 日
22)《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
9)《关于研究宜宾市南岸东西区主干路网重要交通节点改造方案专题会议的纪要》
23)《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设部 2013 版
宜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 年 4 月 28 日
10)《宜宾市蜀南大道-叙府路交叉节点改造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初勘)》
四川省宜宾市水利电力建筑勘测设计研究院 2016 年 1 月
11)《宜宾市蜀南大道下穿隧道工程项目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报告》
四川省蜀通岩土工程公司 2016 年 7 月
12)《宜宾市南岸东区路面黑化及人行道铺装改造工程-第六批道路》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13)《关于宜宾市蜀南大道-叙府路交叉节点改造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6 年 7 月 15 日
14)蜀南大道初步设计审查意见表(道路、隧道、排水、电气、交通、景观)
2016 年 6 月 23 日
15)业主提供的 1:500 地形图
16)《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17)国家和地方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指令性规划文本等

2.1 采用的主要技术规范标准
本项目设计执行国家、地方及行业所颁发实行的最新标准、规范。
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
3)《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221-2015)
4)《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程》(CJJ194-2013)
新近回填。该层土均匀性差,多为欠压密土,结构疏松,多具强度较低、压缩性高、受压易变
第三章 工程建设条件 形的特点。
3.1 建设区域自然条件 (2)地震液化
本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
3.1.1 地形地貌 0.40s。
道路区位于翠屏区南岸蜀南大道,处在金沙江南岸Ⅱ级阶地。覆盖层深厚,地面高程变 下穿隧道场地内分布有③粉砂层。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中 4.3.3
化大,为 299.1m~326.06m,最大高差达 26.96m。 的相关规定,工程区冲积堆积层属于第四系上更新统(Q3)地层,7 度时可判为不液化。
本次设计区域为现状城区,道路现状地形呈现西低东高,叙府路以西现状道路纵坡较大, 故场地内的③粉砂层可不考虑液化影响。
约为 4%,叙府路以东地形平缓,高程为 320m 左右。 (3)有害气体
3.1.2 气象 下穿隧道场地位置道路下分布有各种雨、污水井及管道,污水聚集,可能形成有害气体。
工程区所在的宜宾市翠屏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地区,其特点是气候温和, 宜宾市政的污水井、阀门井、供水井施工中,已多次由于类似原因而出现伤亡事故,因此在施
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照较充足,四季分明,冬季温暖,雨热同季,还具有春早、夏热、秋 工过程中应加强对有害气体的监测及防护措施。
季多雨,冬短等气候特征,同时也具大风、暴雨、低温绵雨等灾害性天气。主导风向西北,年 (4)砂土渗透变形
平均风速 1.2m/s,定时最大风速 20.0m/s。 基坑侧壁局部分布的透镜体粉砂层对基坑开挖和围护结构有一定影响。基坑开挖范围内
据气象资料统计:区内多年平均气温 18.0℃,极端气温最高为 39.5℃,极端最低气温 的细砂具有遇水渗透变形的特点,易造成基坑侧壁垮塌破坏。
为-3.0℃。多年平均相对湿度 82%,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1170.1 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 954.0 3.1.5 地质构造
毫米。境内四季雨量分配不均,且多暴雨,最大日降雨量近 180 毫米,时最大降雨量 100 余毫 道路区处于龙头山向斜核部,距观斗山断层 2.2km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观斗山断
米,10 分钟最大降雨量达 20 余毫米。 层为非活动性断裂,不致对工程场地产生较大的影响。场地内及其附近无影响工程稳定性
的不良地质作用,为稳定场地,适宜建筑。
3.1.3 水文地质条件
经勘察查明,在下穿隧道钻探揭露深度范围内,场地土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
1)地表水
下穿隧道西南侧距离金沙江约 270m,金沙江面宽 190~240m,河床较平坦,河水面坡降 层 (Q4ml) 及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堆积层( Q3al )组成。各层土的构成和特征分述如下:
不大,水面标高约为 255.00m,低于现河岸地坪标高约 20m。拟建场地位于金沙江右岸Ⅱ级阶 ( 一 ) 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 (Q 4ml)
地之上,场地高于金沙江常年水位 50m 以上,故河流地表水对工程的影响较小。 ①素填土:暗褐色,主要由粉质粘土夹杂卵石组成,稍湿,松散~稍密,表层 0.3
2)地下水
~ 0.6m 为砼薄层,层厚 0.5 ~ 8.5m ,勘察范围全路段均有分布。
根据宜宾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场地土层及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地下水主要有 2 种类型:
( 二 ) 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堆积层( Q 3al )
一是赋存于填土里的上层滞水,二是赋存于卵石层的孔隙潜水。
(1)上层滞水 ②粉质黏土:根据其含水状态可将其划分为可塑和软塑粉质黏土两个亚层:
上层滞水仅分布于拟建下穿隧道与叙府路-高峰路交叉一线 ,赋存于黏性土层之上填土 ②1 可塑粉质黏土:褐红色、褐黄色,稍湿,呈可塑状。主要由粘粒及粉粒组成,偶
层中,大气降水和附近居民的生活用水为其主要补给源。水量变化大,且不稳定。由于其水量
见铁锰质浸染及结核,切面稍有光泽反应,无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中等,手按有指印,
相对小,对地下工程影响较小。
具砂感。该层主要分布于素填土与卵石层之间,揭露层厚 0.70 ~ 5.20m 。于层中进行标
(2)第四系孔隙水
场地卵石层较厚,且成层状分布,局部夹薄层砂,其间赋存有孔隙潜水,主要受大气降 贯 试 验 10 次 , 修 正 后 锤 击 数 范 围 值 为 4.40 ~ 5.80 击 /30cm , 平 均 值 5.05
水渗入补给,并由南向北排泄于金沙江中。由于场地高于金沙江常年水位 50m 以上,因此地 击 /30cm 。压缩系数平均值 av0.1-0.2 为 0.299 MPa-1, 属于中等压缩性土。
下水位较低,场地内除部分钻孔见上层滞水外,其它钻孔均未见孔内水位,故 孔隙潜水对拟
②2 软塑粉质黏土:褐黄色、灰色,湿~很湿,呈软塑状。主要由粘粒及粉粒组成,
建下穿隧道影响不大。
偶见铁锰质浸染及结核,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偶见有机质。该层
3.1.4 不良地质现象
主要分布于素填土与卵石层之间,揭露层厚 0.90 ~ 7.40m ,于层中进行标贯试验 8 次,
下穿隧道范围存在的特殊岩土为人工填土、地震液化、有害气体和砂土渗透变形。
(1)人工填土 修正后锤击数范围值为 2.60 ~ 3.60 击 /30cm ,平均值 3.15 击 /30cm ,压缩系数平均
下穿隧道沿线人工填土为素填土,素填土以粘性土夹卵石为主,为蜀南大道道路修建时
值 av0.1-0.2 为 0.443 MPa-1, 属于中等压缩性土。 等地震地质灾害的条件,环境工程地质条件较简单。综合判定,本工程场地稳定。
③ 粉砂:黄褐色、灰褐色,湿~饱和,呈松散状,主要由石英等矿物组成,该层呈 3.2.2 场地的适宜性
透镜体状或似层状分布于局部地段,层厚 0.80 ~ 6.90m, 于层中进行标贯试验 3 次,修正 下穿隧道位于金沙江南岸Ⅱ级阶地。上覆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 (Q4ml) ,厚度约为
后锤击数范围值为 3.30 ~ 4.00 击 /30cm ,平均值 3.57 击 /30cm 。 0.5 ~ 8.5m ,其下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堆积层( Q3al )可塑粉质黏土,厚为 0.70 ~
④ 卵石土:青灰色、浅灰色、灰黄色、灰白色、红色等,稍湿~饱和,稍密~密实。 5.20m ;软塑粉质黏土,厚为 0.90 ~ 7.40m ;粉砂,松散,属不液化土,厚 0.80 ~
卵石成分以岩浆岩、变质岩类岩石为主。磨圆度较好,以亚圆形为主,少量圆形,分选性一 6.90m ;卵石土,厚度大,稍密~密实。上部少量上层滞水,孔隙潜水埋藏较深,地下水
般,中风化~强风化。卵石含量一般 60 ~ 80% ,粒径以 2 ~ 5cm 为主,最大粒径达 和场地土对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总体上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一般 ,
30cm ,充填物主要为粘性土及细砂。该层在下穿隧道场地内均有分布,勘探深度范围内未揭 适宜本工程建筑。
穿。卵石土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 )( 2009 年版),按卵石颗粒含
3.2.3 各岩土层分析与评价
量和 N120 动力触探将其分为稍密卵石、中密卵石、密实卵石三个亚层: 拟建场地范围内从上至下的地层主要为第四系人工填土层 (Q4ml) 、第四系上更新统
稍密卵石④ 1 :卵石含量 55~ 60% ,混乱排列,大部分不接触; N120 击数 3
冲积堆积层( Q3al )粉质黏土、粉砂和卵石。各岩土层的分析与评价如下:
~ 6 击;在勘察揭示深度范围内,该层主要呈层状、似层状分布于卵石层浅部,厚度不稳定 , ①素填土:整个场地均有分布,厚度为 0.5 ~ 8.5m ,该层均匀性差,为欠压密土,
相对悬殊大。揭示厚度 1.00 ~ 11.20m 。 自重固结尚未完成,结构疏松,具强度较低、压缩性高、受压易变形等特点,透水性较好,
中密卵石③ 2 :卵石含量 60~ 70% ,呈交错排列,大部分接触; N120 击数 6
开挖基坑时易垮,应采取相应措施支护,不能直接作为下穿隧道路基和边墙持力层。
~ 11击;在勘察揭示深度范围内,该层以似层状、层状分布在卵石层中部及下部,揭示厚度 ②1 可塑粉质黏土:场地局部有分布,层厚为 0.70 ~ 5.20m ,均匀性较差,有一
2.00 ~ 11.40m 。 定力学强度;可作为下穿隧道路基持力层,不能作为边墙基础持力层。
密实卵石③ 3:卵石含量大于 70%,呈交错排列,连续接触;N120 击数大于 11 击;在勘
②2 软塑粉质黏土:场地局部有分布,层厚为 0.90 ~ 7.40m ,均匀性差,具有触
察揭示深度范围内,局部地段有揭示,该层主要以层状、似层状分布于卵石层下部。揭示厚度
变性、流变性、高压缩性、高灵敏度、低透水性、低强度等特性;不能直接作为下穿隧道
1.10~10.60m。
路基和边墙持力层。
3.1.6 地震
根据 2008 年 5 月 12 日汶川 8 级地震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 2008 年 6 月 11 日批 ③ 粉砂:该层在场地内呈透镜体状分布于粉质黏土或卵石层中,均匀性差,层厚
准并实施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国家标准第 1 号修改单,四川、甘肃、 0.80 ~ 6.90m ;该层承载力差,不能直接作为下穿隧道路基和边墙持力层。
陕西部分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修改为新值。根据《四川、甘肃、陕西 ④ 卵石:稍密~密实状。卵石含量一般 60 ~ 70% ,粒径以 2 ~ 8cm 为主,部分
部分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1/100 万)和《四川、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地震动反应谱特
粒径大于 20cm ,最大粒径达 30cm ,漂石含量约为 1 ~ 2% ,充填物主要为细砂及粘性
征周期区划图》(1/100 万),本工程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
为 0.40s;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 A 之 A.0.20 条,本工程场地设计地 土。该层场地内连续分布,压缩性低,透水性强,为良好的路基和边墙基础持力层。
震分组为第二组,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
3.2.4 地基持力层评价
3.2 建设场地地质条件 (1)地基基础型式
本节内容摘自《宜宾市蜀南大道下穿隧道工程项目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报告》(四川省蜀通 拟建工程拟采用明挖法施工,隧道闭口段基坑开挖深度最深约为 11.10m ;隧道敞口
岩土工程公司)。 段开挖深度约为 0.05 ~ 7.76m 。根据工程的埋深情况,结合本工程勘察结果,各段地基
3.2.1 场地的稳定性 土详见下表。
据区域地质资料表明,场区不存在强震源,距场地 2.2km 观斗山断层为非活动性断裂, 基础持力层分段分析评价表
里程段 位置 基底土质 建议处理措施
不致对工程场地产生较大的影响,场地内地质构造条件简单,不具备产生滑坡、崩塌、陷落
K0+198~ 敞口段 ① 人工填土、② 1 可塑粉质 建议对①人工填土进行换填或地基处理,处理结果满足设计要求
后可作为路基和边墙持力层;② 1 可塑粉质黏土可作为路基持 段。
K0+330 黏土、④卵石层 力层,不能作为边墙基础持力层;④卵石层是良好的路基和边墙
(3) 场地地下水、土对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基础持力层
K0+330~ (4) 各类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建议值可按附表 1 选用。
敞口段 ④ 卵石层 ④ 卵石层是良好的路基和边墙基础持力层
K0+400
3.2.6 地勘建议
建议对③粉砂层进行换填或地基处理,处理结果满足设计要求后
K0+400~ (1) 本下穿隧道底板最大埋深约 11.10m ,隧道顶板作为上部道路,建议本工程采
闭口段 ③ 粉砂、④卵石层 可作为路基和边墙持力层;④卵石层是良好的路基和边墙基础持
K0+501
力层 用明挖法施工。
K0+501~
K0+731
闭口段 ④ 卵石层 ④ 卵石层是良好的路基和边墙基础持力层 (2) 建议拟建隧道路基采用天然地基,以② 2 可塑粉质黏土或④卵石为基础持力层;
建议对② 2 软塑粉质黏土、③粉砂层进行换填或地基处理,处 拟建隧道边墙采用天然地基,以④卵石为基础持力层。
②1 可塑粉质黏土、② 2 软塑
K0+731~ 理结果满足设计要求后可作为路基和边墙持力层;② 1 可塑粉
闭口段 粉质黏土、③粉砂、④卵石 (3) 隧道底板最大埋深约为 11.10m ,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土体从上至下主要有素
K1+900 质黏土可作为路基持力层,不能作为边墙基础持力层;④卵石层

是良好的路基和边墙基础持力层 填土、粉质黏土、粉砂、卵石,均具有自稳性差的特点,周边建筑、管线众多,因此为确
K0+731~
闭口段 ④ 卵石层 ④ 卵石层是良好的路基和边墙基础持力层 保基坑的稳定性,基坑开挖应采取桩基支护措施,桩底置于④ 2 中密以上卵石层中,桩
K1+064
建议对①人工填土、② 2 软塑粉质黏土进行换填或地基处理, 型可采用旋挖桩或冲孔灌注桩。
① 人工填土② 1 可塑粉质黏
K1+064~ 处理结果满足设计要求后可作为路基和边墙持力层;② 可
敞口段 土、② 2 软塑粉质黏土、④卵
1
(4) 建议对基础下的人工填土、软塑粉质黏土、粉砂进行换填或地基处理。
K1+295 塑粉质黏土可作为路基持力层,不能作为边墙基础持力层;④卵
石层
石层是良好的路基和边墙基础持力层
(5) 当基础部位开挖至设计深度时,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质检等部门相
注:对基础持力层下局部分布的② 2 软塑粉质黏土、③粉砂,需进行软弱下卧层验算,验算结果 关人员,应进行验槽工作,现场确定基础持力层情况,如遇岩土层的特殊变化和其它异常
满足设计要求时,可作为基础下卧层。 情况,应及时研究并采取相应措施。
(2)地基土稳定性和均匀性 (6) 本场地分布大量市政管线,建议设计、施工时做好对市政管线的保护。
场地内地基土的均匀性及自稳性如下表:
(7) 本次勘察阶段为详细勘察阶段,可满足现行版本下穿隧道施工图设计方案的地质
各岩土层均匀性及自稳性一览表
依据,若后期方案调整,则需要重新进行补充勘察
层号 岩土名称 岩土特征 均匀性 开挖后自稳性
1 素填土 松散 均一性差 易塌
②1 粉质黏土 可塑 均一性较好 自稳性差
②2 粉质黏土 软塑 均一性较好 自稳性差
③ 细砂 松散 均一性较好 不能自稳
稍密、饱
④ 卵石 均一性性差 自稳性差

中密、饱
④ 卵石 均一性性差 自稳性差

密实、饱
④ 卵石 均一性性差 自稳性差

3.2.5 地勘结论
(1) 本工程场地内无对工程建设有重大影响的不良地质作用和特殊性岩土,地层较为
稳定、岩性较为单一,场地稳定性较好,适宜本工程的建设。
(2) 宜宾市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10g ,设计地震分组
为第二组,设计特征周期为 0.40s 。本场地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为对建筑抗震的一般地
半径 设超高 ( 极限 ) : 200
第四章 道路工程 缓和曲线 m 45m -
凸曲 R=1350m(一般值 )
4.1 主要技术标准 3550
最小竖曲线 线 R=900m( 极限值 )
本项目包括下穿隧道、地面恢复层以及匝道,其主要技术标准如下: m
半径 凹曲 R=1050m(一般值 )
(1)下穿隧道设计技术指标 9900
线 R=700m( 极限值 )
表 4.1-1 下穿隧道设计技术指标与规范技术指标对比表 5.5( 推荐值 ) ; 6( 极限
最大纵坡 % 5.26 (与现状保持一致)
值 )
采用技术标准
名称 单位 规范标准 最小纵坡 % 0.3 0.3
下穿隧道
最小纵坡长
长 度 m 1097 (闭口段 670m ,敞口段 427m ) m 130 135.91

道路等级 等级 城市主干路 城市主干路
路面 标准轴载 BZZ-100 标准轴载 BZZ-100
设计年限 年 沥青砼路面结构设计年限为 15 年
地震设防标 地震基本烈度为 7° ,重要 地震基本烈度为 7° ,重要构
设计车速 km/h 60/50/40 50 /
准 构筑物按 8° 设防。 筑物按 8° 设防。
停车视距 m ≥60 ≥60
最小净高 4.5m 4.5m
道路标准路幅 m 标准路幅宽度 17.3m
注:规范标准取自《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37-2012) 。
最小圆曲线 不设超高: 400
m 1200m
半径 设超高 ( 推荐 ) : 200
3)匝道设计技术指标:
缓和曲线 m 45m -
表 4.1-3 匝道设计技术指标与规范技术指标对比表
R=1350m(一般值 )
凸曲线 1600m 单 采用技术标准
最小竖曲线 R=900m( 极限值 ) 名称 规范标准
m 位 匝道
半径 R=1050m(一般值 )
凹曲线 3100m 等
R=700m( 极限值 ) 道路等级 匝道 匝道

4.5( 一般值 ) ; 5( 最大
最大纵坡 % 4.6 设计年限 年 沥青砼路面结构设计年限为 15 年
值 )
km/
最小纵坡 % 0.3 0.3 设计车速 40 40
h
最小纵坡长度 m 130 174
停车视距 m ≥40 ≥40
路面 标准轴载 BZZ-100 标准轴载 BZZ-100
最小圆曲线 不设超高: 80
地震基本烈度为 7° ,重要构 地震基本烈度为 7° ,重要构筑 m 222.35
地震设防标准 / 半径 设超高 ( 推荐 ) : 55
筑物按 8° 设防。 物按 8° 设防。
凸曲 R=600m( 一般值 )
最小净高 4.5m 4.5m -
最小竖曲线 线 R=400m( 极限值 )
注:规范标准取自《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37-2012) 和《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m
半径 凹曲 R=675m( 一般值 )
(CJJ221-2015)。 8000
线 R=450m( 极限值 )
(2)地面层设计技术指标: 最大纵坡 % 8 5.66 (与现状保持一致)
表 4.1-2 地面层设计技术指标与规范技术指标对比表 最小纵坡 % 0.3 0.7
路面 标准轴载 BZZ-100 标准轴载 BZZ-100
采用技术标准
名称 单位 规范标准 地震设防标 地震基本烈度为 7° ,重要 地震基本烈度为 7° ,重要构
地面恢复层 /
准 构筑物按 8° 设防。 筑物按 8° 设防。
长 度 m 570.114
最小净高 4.5m 4.5m
道路等级 等级 城市主干路 城市主干路
注:规范标准取自《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37-2012) 和《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 (CJJ152-
设计年限 年 沥青砼路面结构设计年限为 15 年
2010)。
设计车速 km/h 60/50/40 50
停车视距 m ≥60 ≥60
4.2 平面设计
道路标准路幅 m 标准路幅宽度 50m
本次施工图设计平面线形与初步设计保持一致。
最小圆曲线 m 不设超高: 400 1200m
蜀南大道本次设计范围起点处(K0+100)接柑子园街,东西走向,终点处(K1+490)接 结合。
高峰路,全长 1390m;沿线分别与柑子园街、金鱼井街、龙湾路、祥发巷、叙府路、金芽菜街、安 地面层纵断面设计起点为 K0+454.784(与龙湾路交叉口),设计标高 314.486m,终点为
居南街、商贸路、黑塔路和高峰路相交。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本次设计包括下穿隧道层、地 K1+024.898(与商贸路交叉口),设计高程为 322.975m。全段范围内,由四段纵坡组成,最大
面恢复层和匝道。设计范围内,平面线形由 2 条直线和 2 条平曲线组成;JD1 圆曲线半径为 纵坡 5.26%,最小纵坡 0.3%,最小坡长 135.91m,最小凸曲线半径 3550m,最小凹曲线半径
1200m,不设缓和曲线;JD2 圆曲线半径为 235m,缓和曲线长度 105m。 9900m。
下穿隧道层,平面线形与蜀南大道一致,起点位于桩号 K0+198,顺接现状蜀南大道,终 地面恢复层根据现状地面进行恢复,纵断面设计线根据现状地形进行拟合,如与现状道
点 K1+295,顺接现状蜀南大道;设计车速 50km/h,采用双向四车道,标准路幅宽度 17.3m; 路有差异,可根据实际进行微调,以不影响临街商铺和建筑为原则。
隧道段隧道闭口段范围 K0+400 至 K1+070,长 670m,敞口段长度 427m。 (3)匝道纵断面设计
地面层恢复现状道路原貌,地面层平面线形和蜀南大道一致,起点桩号 K0+454.784(与 本项目共设置 4 条匝道,分别为 A、B、C、D。
龙湾路交叉口),终点桩号 K1+024.898(与商贸路交叉口),全长 570.114m,双向六车道加两 匝道 A 起点接现状蜀南大道,设计高程 301.390m,终点接地面恢复层起点,设计高程
条慢车道,设计车速采用 50Km/h,标准路幅宽度 50m。由于项目为现状改造,人行道宽度根 314.430m;全段范围内,除顺接路段外,最大坡度为 5.66%,最小纵坡 4.85%,最小凹竖曲线
据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 半径 8000m。
项目设置四条匝道,连接地面恢复层与两端现状蜀南大道,分别为 A、B、C、D。 匝道 B 起点接现状蜀南大道,设计高程 301.390m,终点接地面恢复层起点,设计高程
四条匝道中 A、D 匝道设置单向两车道,B、C 匝道设置单向三车道,设计车速均采用 314.500m;全段范围内,除顺接路段外,最大坡度为 5.26%,最小纵坡 4.85%,最小凹竖曲线
40Km/h。 半径 15000m。
A 匝道东西走向,起点接现状蜀南大道,终点接地面恢复层,全长 258.314m,单向 2 车 匝道 C 起点接地面恢复层终点,设计高程 322.730m,终点接现状蜀南大道,设计高程
道。 325.028m;全段范围内,除顺接路段外,最大坡度为 1.1%,最小纵坡 0.7%,最小凹竖曲线半
B 匝道东西走向,起点接现状蜀南大道,终点接地面恢复层,全长 255.255m,单向 3 车 径 20000m。
道。 匝道 D 起点接地面恢复层终点,设计高程 322.800m,终点接现状蜀南大道,设计高程
C 匝道东西走向,起点接地面恢复层,终点接现状蜀南大道,全长 269.622m,单向 2 车 325.000m;全段范围内,除顺接路段外,最大坡度为 1.1%,最小纵坡 0.7%,最小凹竖曲线半
道。 径 15000m。
D 匝道东西走向,起点接地面恢复层,终点接现状蜀南大道,全长 270.577m,单向 2 车
4.4 横断面设计
道。
4.4.1 现状道路标准横断面
4.3 纵断面设计
现状蜀南大道为双向六车道加两条慢车道的形式,标准路幅宽度 50m,路幅布置有两种
本次施工图设计纵断面设计根据初步设计专家评审意见,进行优化设计。
形式,横断面组成如下:
(1)下穿隧道层纵断面设计
第一种标准横断面路幅分配如下:
本项目纵断面结合现状道路标高和基坑开挖深度进行设计。下穿隧道处于现状城区,两
50m=4.5m 人行道+2m 绿道+3m 绿化带+4m 慢车道+1.5m 侧分带+0.25 路缘带+3.5m 车行道
边建筑物多,设计中严格控制开挖深度,保证两侧现状建筑结构安全,结合规范要求,进行
+3m×2 车行道+0.5m 双黄线+3m×2 车行道+3.5m 车行道+0.25 路缘带+1.5m 侧分带+4m 非机动
本次纵断面设计。
车道+3m 绿化带+2m 绿道+4.5m 人行道。
设计要点:下穿隧道起点 K0+198,设计标高 301.600m,下穿隧道终点 K1+295,设计标
适用于起点至 K0+661.018 路段。
高 325.31m,起终点顺接现状蜀南大道;闭口段起点 K0+400,设计标高 304.469m,闭口段终
第二种标准横断面路幅分配如下:
点 K1+070,设计标高 316.322m,闭口段全长 670m。全段范围内除顺接路段外,最大纵坡
50m=4m 人行道 +2m 绿道 +3m 绿化带 +4m 慢车道 +2m 侧分带 +0.25 路缘带 +3.5m 车行道
4.6%,最小纵坡 0.3%,最小坡长 172m,最小凸曲线半径 1600m,最小凹曲线半径 3100m。
+3m×2 车行道+0.5m 双黄线+3m×2 车行道+3.5m 车行道+0.25 路缘带+2m 侧分带+4m 慢车道+3m
西侧敞口段,由于距离长江大道交叉口较近,本次采用 0.5%的纵坡,朝向隧道外,尽量
绿化带+2m 绿道+4m 人行道
缩短敞口段长度;东侧敞口段采用 4.6%的纵坡,满足规范要求,洞口设置横向截水沟,拦截
适用于 K0+661.018 终点路段。
地面水进入隧道;下穿隧道纵断面设计尽量降低开挖深度,采用 3.9%和 0.3%的纵坡,使竖向
基本与现状地面平行,开挖深度控制在 10m 以内。 4.4.2 设计标准横断面
(2)地面恢复层纵断面设计 本次设计横断面布置分为三种形式,分别为地面层标准横断面、隧道闭口段标准横断面、
地面层根据现状地面进行恢复设计,纵断面与现状道路基本一致,以便与周边地块良好 敞口段标准横断面。人行道边线以现状建筑边线为准。
① 地面层标准横断面 宽缓和段不进入下穿隧道层,单车道加宽宽度值 0.3m,总计加宽值 1.8m,和现状保持一致。
地面层根据现状道路横断面断面进行恢复,设置双向六车道+两条慢车道,现状道路断 下穿隧道、地面恢复层横坡采用 1.5%,双向坡,坡向朝道路两侧,人行道、绿化带横坡均
面形式有两种。第一种标准横断面路幅分配如下: 采用 2.0%,坡向朝道路中心线。匝道采用单向坡,横坡 1.5%。
50m=4.5m 人行道+2m 绿道+3m 绿化带+4m 慢车道+1.5m 侧分带+0.25 路缘带+3.5m 车行道
4.6 路基设计
+3m×2 车行道+0.5m 双黄线+3m×2 车行道+3.5m 车行道+0.25 路缘带+1.5m 侧分带+4m 非机动
本项目为城市现状道路改造,根据所经地区用地情况、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等自然
车道+3m 绿化带+2m 绿道+4.5m 人行道。
条件,结合路基填挖情况以及施工、养护运营等因素进行路基设计。充分考虑采用机械化施工
适用于 K0+454.784 至 K0+661.018 路段。
方法,重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因地制宜,注意现状保护。
第二种标准横断面路幅分配如下:
50m=4m 人行道 +2m 绿道+3m 绿化带 +4m 慢车道 +2m 侧分带 +0.25 路缘带+3.5m 车行道 4.6.1 路基挖方
+3m×2 车行道+0.5m 双黄线+3m×2 车行道+3.5m 车行道+0.25 路缘带+2m 侧分带+4m 慢车道+3m 项目地处现状城区,施工空间有限,下穿隧道基坑无放坡条件,需垂直开挖。开挖拟采
绿化带+2m 绿道+4m 人行道 用桩板挡墙+横撑支护的明挖施工,基坑顶两侧设置临时截水沟,基坑底设置临时排水沟
适用于 K0+661.018 至 K1+024.898 路段。 (详见《基坑支护工程》)。
② 闭口段标准横断面 4.6.2 路基填方
闭口段下穿隧道设置双向四车道,闭口段路幅分配如下: 本项目路基填方主要为下穿隧道结构完成后的路基回填,填方利用路基挖方中的符合填
17.3m=0.75m 检修道+0.25m 路缘带+3.5m 车行道+3.25m 车行道+0.25m 路缘带+1.3m 中分 料要求的填料填筑,压实度满足规范要求。
带+0.25m 路缘带+3.25m 车行道++3.5m 车行道+0.25m 路缘带+0.75m 检修道 路基填筑应分层均匀碾压,分层压实厚度不大于 30cm,路基压实采用重型击实标准,路
③ 敞口段标准横断面 基填料的强度、粒径及压实度应满足规范要求,具体要求如下表,主干路土基顶面回弹模量
西侧敞口段 不小于 40Mpa。
西侧敞口段匝道平行于主线布置,A 匝道设置单向两车道,B 匝道设置单向三车道。路幅 填料不得采用浸水后容易崩解的岩石(如泥灰岩、泥质胶结的细砂岩)、风化的石块。路基
分配如下: 填方若为土石混和料,且石料强度大于 20Mpa 时,石块的最大粒不得超过压实层厚 2/3,当
50m=3.6m 人行道+2m 绿道+3m 绿化带+0.25 路缘带+3.5m 车行道+3.25m 车行道+0.25 路缘 石料强度小于 15Mpa,石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
带+0.5m 防撞栏杆 +0.75m 检修道+0.25m 路缘带+3.5m 车行道+3.25m 车行道+0.25m 路缘带 填料建议采用挖方中符合要求的砂砾石进行回填。
+1.3m 中分带+0.25m 路缘带+3.25m 车行道+3.5m 车行道+0.25m 路缘带+0.75m 检修道+0.5m 防 表 4.6-1 路基填料最小强度、最大粒径及压实度表
撞栏杆+0.25 路缘带+3.25m 车行道+3.25m 车行道+3.25m 车行道+0.25 路缘带+1.5m 绿化带+2m
填料性质 压实度(%)
绿道+2.1m 人行道
填料最小强度(CBR)
东侧敞口段 路槽底面下 (%)
项目名称 深度(cm) 填料最大粒径 主干道
东侧敞口段匝道平行于主线布置,C 匝道设置单向三车道,D 匝道设置单向两车道。路幅 (cm)
主干路
分配如下:
50m=0.6m 人行道+2m 绿道+3m 绿化带+0.25 路缘带+3.25m 车行道+3.25m 车行道+3.25m 车 上路床 0~30 10 8 ≥96
下路床 30~80 10 5 ≥96
行道+0.25 路缘带+0.5m 防撞栏杆+0.75m 检修道+0.25m 路缘带+3.5m 车行道+3.25m 车行道 填方路基
上路堤 80~150 15 4 ≥94
+0.25m 路缘带+1.3m 中分带+0.25m 路缘带+3.25m 车行道+3.5m 车行道+0.25m 路缘带+0.75m 检 下路堤 150 以下 15 3 ≥93
修道+0.5m 防撞栏杆+0.25 路缘带+3.25m 车行道+3.5m 车行道+0.25 路缘带+3m 绿化带+2m 绿道 0~30 10 8 ≥96
零填及挖方
30~80 10 5 ≥96
+3.6m 人行道 4.6.3 特殊路基处理
4.5 超高加宽 根据《宜宾市蜀南大道下穿隧道工程项目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报告》,表层土主要为素
蜀南大道 JD2 圆曲线半径为 235m,根据规范要求,需设置超高加宽,现状路段已设置超 填土、粉质黏土,部分路段存在粉砂。素填土在整个场地均有分布,厚度为 0.5 ~
高加宽,经现场测量、地形图比对以及原施工图复核,现状道路超高、加宽缓和段在缓和曲线
8.5m ,该层均匀性差,为欠压密土,结构疏松,具强度较低、压缩性高、受压易变形等特
全段设置,且满足规范要求。
本次下穿隧道层、C 匝道、D 匝道部分位于 JD2 缓和曲线内,为与周边商铺地块结合良好, 点,透水性较好,开挖基坑时易垮。软塑粉质黏土在场地局部有分布,层厚为 0.90 ~
超高设置和现状保持一致,超高缓和段在缓和曲线全段设置;改造后加宽缓和段 60m,使加 7.40m ,均匀性差,具有触变性、流变性、高压缩性、高灵敏度、低透水性、低强度等特
由于素填土、软塑粉质黏土、粉砂的地基承载力较差,本次拟对路基工作区范围内的素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073.1-2001 执行。
接缝的处理如下:
填土、软塑粉质黏土、粉砂采用挖方中砂砾石进行换填,提高路基稳定性。本次换填范围为
凡是纵缝、横缝无填料或原填缝料丧失、老化,接缝内逐步被砂、石、土等填塞,阻碍板的
下穿隧道敞口段路床顶面设计标高下 0.8m 内的素填土、软塑粉质黏土、粉砂。 膨胀,以及路表水泥入路基属于此类病害。
根据地质勘查报告,换填桩号范围为 K0+198 至 K0+240 、 K1+090 至 K1+295 ,换填范 用机械挖除旧填缝料,用钢丝刷清缝壁,用压缩空气吹净缝内杂物(水、胶物、土杂草、
围可根据开挖后具体地质情况做适当调整,并通知业主、设计和监理单位。 油脂、废物等)。
横缝清缝机采用手扶拖拉机头,带动一根清缝齿条,进行深度清缝。纵缝清缝机采用切
4.6.4 挡墙设计
缝机,不需带水,刀轮片为特制,注意拉杆及砼企口不能切断。
本次设计包括下穿隧道敞口段桩板挡墙、护脚墙及桩号 K0+520 至 K0+551 路段右侧重力式
纵缝、横向缩缝及施工缝接缝采用热熔改性沥青油灌缝。
挡墙。
4.7.2 路面结构设计
下穿隧道敞口段设计线较地面线小于 1m 时,布置护脚墙,设置四段,分别为:1#护脚墙
(K0+198 至 K0+247 左侧)、2#护脚墙(K0+198 至 K0+247 右侧)、3#护脚墙(K1+240 至 本次蜀南大道改造,建设期间需保证现状部分交通需求,修建临时路面。故路面设计包
K1+295 左侧)、4#护脚墙(K1+240 至 K1+295 右侧)。 括永久路面设计和临时路面设计。
下穿隧道敞口段设计线较地面线大于 1m 时,布置桩板挡墙,设置四段,分别为:1#桩板 本工程道路面层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年限为 15 年,交通等级为重型交通。机动车
挡墙(K0+247 至 K0+400 左侧)、2#桩板挡墙(K0+247 至 K0+400 右侧)、3#桩板挡墙(K1+070 道路面结构设计以后轴载重 100KN 为标准轴载,用双圆荷载下的弹性层状体系小理论进行分
至 K1+240 左侧)、4#桩板挡墙(K1+070 至 K1+240 右侧)。 析计算,以容许弯沉、容许弯拉应力和容许剪应力进行作为设计和验算指标,采用北京市政
蜀南大道桩号 K0+520 至 K0+551 路段右侧为长安汽车宜宾万友店,存在 3~4m 高差的边坡 院编制的“公路路面设计程序系统”进行计算,确定路面厚度。
由于道路无放坡空间,该位置需设置一处护脚墙,长度 31m。 (1)地面恢复层及敞口段路面结构设计
挡墙设计详见《基坑支护工程》。 根据预测交通量结果、本地区气候、地质条件、水文条件、筑路材料等情况,以及环境景观
要求,并考虑噪音对建成区的影响,结合宜宾地区路面使用经验, 本次采用沥青砼路面结构
4.6.5 土石方调配
形式。
本次设计范围内道路总挖方 16.37 万方(敞口段 2.75 万方,闭口段挖方 13.62 万方),
路面结构组合如下:
总填方 3.62 万方,弃方 12.75 万方。由于由于项目地处城区,为现状改造,挖方无堆放场地,
开挖土方需外弃,待隧道主体结构完成后,再用开挖土方运回场地回填。暂定挖方外弃 5km,
回填运距 5km。

4.7 路面设计
4.7.1 现状路面评价及处理
(1)沥青混凝土路面
表 4.7-1地面恢复层及敞口段路面结构
我单位对蜀南大道进行现场踏勘,蜀南大道路面完好,使用状况良好。根据收集的《宜宾
市翠屏区“北蜀线”改造提升建设项目》施工图(2014.6),原路面结构采用的为:4cm 沥青 路面结构类别 厚度 (cm) 材料

混凝土 AC-13 上面层+6cm 沥青混凝土 AC-20 中面层+6cm 沥青混凝土 AC-20 下面层+20cm4.5% 上面层 4 改性沥青混凝土上面层 SMA-13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0cm3%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20cm 级配碎石垫层。且蜀南大道于同年进行 中面层 6 沥青混凝土中面层 AC-20C
了升级改造,根据现场踏勘以及收集的资料评定,现状道路使用条件良好,基坑开挖范围外 下面层 6 沥青混凝土下面层 AC-20C
封层 1 橡胶沥青同步碎石
不被破坏的路面可直接利用。
基层 20 5.5% 水泥稳定碎石
(2)水泥混凝土路面
底基层 20 4.0% 水泥稳定碎石
蜀南大道与叙府路交叉口有一段水泥混凝土路面,长 12m,宽 16m,需对该段加铺沥青混 垫层 20 级配砂砾石
凝土。现状水泥混凝土板块共计 12 块,均完好无破损,仅纵缝、横缝处填缝料老化破坏,缝 总厚度 77 /
内有杂物。 (2)蜀南大道拓宽路面结构设计
在沥青混凝土加铺前,应对原有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综合处理,从而减少产生反射裂缝 道路施工期间,需向外拓宽路面,设置 8m 宽临时道路,以便施工期间临时交通组织,临
的根源。清除路面缩缝、胀缝、纵缝缝中杂物,重新灌注填料。各种病害的处理具体措施参照 时道路路面结构考虑永久与临时结合设计,需作为永久路面部分按永久路面结构设计,仅施
工期间利用的道路按临时道路路面结构设计。拓宽路面分为两种,永久拓宽路段和临时拓宽 3)早强剂:由于本次改造工程工期紧、交通组织困难,为尽快恢复交通,设计在水泥砼
路面。 中加入早强剂,其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30-
由于拓宽路段主要位于现状绿化带和人行道上,存在现状管线,现状管线需保留利用, 2003)表 3.6.1 的要求。
管线覆土深度均难以达到要求,本次拓宽段路面结构基层拟采用钢筋混凝土,提高路面结构 (3)人行道路面结构设计
整体刚度。 人行道设计应本着“功能与景观并重,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同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原
永久拓宽路面结构如下表: 则。人行道根据现状蜀南大道进行恢复,故本次人行道结构结合现状蜀南大道进行设计。
表 4.7-2蜀南大道永久拓宽路段路面结构 人行道板采用花岗岩人行道砖,尺寸为 90×60×5cm,下设 3cm 1:3 水泥砂浆找平层,人
路面结构类别 厚度 (cm) 材料 行道基层采用 C15 混凝土基层厚 10cm,垫层采用级配砂砾石厚 15cm。具体以景观设计为准。
上面层 4 改性沥青混凝土上面层 SMA-13 表 4.7-4人行道路面结构
下面层 6 沥青混凝土中面层 AC-20C
路面结构类别 厚度(cm) 材料
封层 1 橡胶沥青同步碎石
基层 20 C35 钢筋水泥混凝土 面层 5 厚芝麻灰荔枝面花岗岩(90×60×5cm)
找平层 3 1:3 水泥砂浆找平层
底基层 20 C15 水泥混凝土底基层 基层 10 C15 混凝土基层
垫层 15 级配砂砾石 垫层 15 级配砂砾石
总厚度 33 /
总厚度 66 /
临时拓宽路面结构如下表: (4)绿道结构设计
表 4.7-3蜀南大道临时拓宽路段路面结构 绿道结合现状道路进行恢复,面层采用暗红色彩色橡胶沥青,具体结构如下:
路面结构类别 厚度 (cm) 材料 表 4.7-5绿道结构设计
上面层 4 改性沥青混凝土上面层 SMA-13
路面结构类别 厚度(cm) 材料
下面层 6 沥青混凝土中面层 AC-20C
面层 4 彩色橡胶沥青
封层 1 橡胶沥青同步碎石 基层 10 大孔透水混凝土
基层 20 C35 钢筋水泥混凝土 滤水层 2 粗砂
垫层 20 级配砂砾石垫层
垫层 8 级配砂砾石
总厚度 29 /
总厚度 39 / (5)人行道附属设施设计
钢筋水泥混凝土基层应根据《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设置接缝,板宽为实际拓宽宽度, 路缘石材质统一采用梨花白光面花岗石,中央分隔带侧石直线段及弧线段路缘石尺寸均
板长 6m。横向施工缝、胀缝以及邻近胀缝或自由端部的 3 条缩缝,应采用设传力杆假缝形式, 为为 15×55×60cm,侧分带和机动车道道路缘石直线段尺寸为 15×30×90cm,弧形路缘石尺
其他缩缝宜采用布设传力杆假缝形式,施工缝宜结合胀缝进行设置。纵缝、横向缩缝、胀缝及 寸为 15×30×60cm,道路路边石、花带石尺寸均为 12×20×90cm,用于弯道和小区出入路口
施工缝采用沥青玛蹄脂灌缝。 曲线段的弧形段路缘石按设计弯道并结合实际定制弧形。
在原路面基层和底基层搭接处应设置 SBS 改性沥青应力吸收贴(防裂贴),其宽 50 厘米, (6)铣刨加铺设计
在热熔状态下准确在缝上,要求平缝无折,并用木滚压实。 由于临时道路施工过程中,部分路面会由于区域交通以及施工车辆的作用,会老化或者
水泥混凝土技术要求如下: 出现病害,影响城市景观。故本次考虑待主体工程及地面恢复层施工完成后,对施工期间利
1)对路面拓宽路段,基层采用 C35 混凝土和 C15 混凝土。材料首选中粗砂,细度模数不 用的永久路面铣刨路面面层 4cm,重新铺筑面层(改性沥青混凝土上面层 SMA-13 厚 4cm)。铣
宜小于 2.3。当采用特细砂时,细度模数不能少于 1.0,且应掺 30%~50%中粗砂,C35 砼和 刨范围为设计范围内除基坑开挖外的所有路面面层。
C15 砼水泥设计分别采用 42.5 级和 32.5 级。水泥的各项化学成分、物理指标应满足《公路水泥 (7)加铺沥青面层
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表 3.1.2 中重交通路面的相应指标要求。 由于交叉口范围存在部分水泥混凝土路面,本次在水泥混凝土路面处理后,进行沥青混
碎石应采用质地坚硬、强度高、耐磨耗、洁净的轧制碎石。粗集料级别应不低于Ⅱ级。 凝土路面加铺。结构组合如下:
水应洁净、不含有害杂质,饮用水可直接使用。 4cm 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
C15 混凝土、C35 混凝土应根据现场原材料的情况进行配合比试验确定。 粘层油
2)填缝料 调平层(AC-20C)
混凝土路面的构造缝必须采用沥青玛蹄脂灌缝填缝料灌缝,填缝料的性能应满足《公路 1cm 橡胶沥青同步碎石封层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 中表 3.9.2-2 的技术要求。
砼面层拉毛 4.11 防撞栏杆
本次加铺范围处于交叉口范围,竖向标高以交叉口竖向设计为准,为保证铺筑完后沥青 本次下穿隧道敞口段两侧及端部需设置防撞栏杆,防撞等级 SB 级,以保证行车安全。具
面层的平整度,在铺筑面层前需要结合新旧路面的高程差进行调平铺设。调平层采用 AC-20C 体样式和构造详见景观设计。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调平层施工完铺筑面层前,须喷洒粘层油。调平层只针对旧混凝土路面调
平和路拱横坡调整。 4.12 绿化设计
蜀南大道两侧设置绿化带和侧分带,需进行绿化,具体以景观设计为准。
(8)防裂贴 4.13 波形护栏
水泥混凝土板块与板块之间的接缝处、水泥混凝土板块与沥青路面相接处以及道路拓宽
下穿隧道基坑开挖两侧需设置临时道路保证车辆通行,基坑深度较大,本次需在临时道
或新旧路面搭接时在层间要铺设防裂贴,防裂贴宽度采用 50cm。
路基坑一侧设置波形护栏,保证临时道路行车安全,防撞等级 SB 级,详见波形护栏构造图。
防裂贴是由沥青基的高分子聚合物、高强抗拉胎基、耐高温并与沥青相容的高强织物复合
而成。该产品具有自粘性,施工方便,直接粘贴裂缝处,是目前白改黑路面改造中防裂防水 4.14 无障碍设计
的升级产品。结合现场实际,本项目防裂贴技术指标见下表: 为了方便残疾人使用城市道路设施,根据《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的要求,
在人行道上,以及道路交叉口处,设置盲道,单面或三面坡缘石坡道。供残疾人使用。盲道宽
序号 项目 技 术 指 标
1 厚度 3mm 0.6m,三面坡缘石坡道宽 1.5m。
2 拉力, N/50mm≥ 800 人行道对应公交车站处设置提示盲道与轮椅坡道,方便视残者与肢残者候车、上下车。人
3 伸长率 % 30 行道上提示盲道与行进盲道连接,提示盲道设置在行进盲道转折处,并在候车站牌一侧设长
4 软化点(覆盖胶料) 85℃ ~ 110℃ 度 4m 的提示盲道。轮椅坡道坡度 1:20。
5 保护膜≤ 130℃明显收缩、薄膜破坏
耐热度
6 增强层≥ 180℃无明显收缩及变形
7 低温柔度 -20℃、无裂缝
压力 Mpa 0.3
8 不透水性
保持时间 min 30
9 粘附性 N/mm ≥4.0或粘合面外断裂
10 高温抗剪 MPa 50℃≥ 0.12

4.8 交叉口设计
本次设计下穿隧道下穿龙湾路、叙府路、商贸路,地面层按现状道路进行恢复。设计范
围内,道路与 10条道路成平面交叉,其中龙湾路、叙府路、商贸路为城市主干路。其他道
路为城市支路。
与主干路相交路口(龙湾路、叙府路、商贸路)交通组织方式采用平 A1类(信号控制,
进口道展宽),其他道路采用平B1类(右进右出)。

4.9 公交停车港设计
本次设计范围内蜀南大道现状布置有 4 对公交车站(其中一个位于设计范围外),公交
车站位于主要交叉口附近,交通便利,人流组织和位置合理。改造后,恢复所有公交车站,
公交车站采用港湾式,站台长度 40m,渐变段长度 25m。公交车站具体位置分别位于 K0+160 右
侧、K0+750 右侧、K1+100 右侧、K0+120 左侧、K0+600 左侧、K0+960 左侧、K1+380 左侧。

4.10 人行系统
为确保行人安全穿越道路,道路交叉口处根据具体人流去向加划人行过街斑马线,班马
线宽度为 5m,详见交通工程。
路三个主要交叉口采用红绿灯控制,其他交叉口采用右进右出。待主体工程完工后,进行地
第五章 施工期间交通组织 面层的恢复,完成项目收尾工作。
蜀南大道位于现状城区,交通量较大,主要承担了区域东西向以及转向交通流;道路两
侧地块完善,有市检察院、区检察院、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交警支队、党校和市政府等重要建 5.4 临时道路设计
筑,对交通流的吸引较强。为降低对区域交通的影响,减少对周边居民出行的干扰,制定施 为解决主体工程施工过程中,两侧地块以及公交车等出行,本次考虑拓宽现状道路作为
工期间临时交通组织方案。 临时道路,施工期间起到一定交通和服务功能。
5.4.1 临时道路平面设计
5.1 原则及措施
临时道路平行于蜀南大道双侧布置,临时道路中心线与蜀南大道一致,起于柑子园街,
5.1.1 基本原则
终止于高峰路;考虑结构以及行车安全,车行道边线距离基坑开挖边缘 3m;起终点路段设置
本次施工期间交通组织遵循以下原则: 过渡区,引导车辆进入临时道路。
(1)分离过境交通,减少建设期蜀南大道交通量; 5.4.2 临时道路纵断面设计
(2)施工区域行人、非机动车、公交车辆优先原则;
本项目为现状道路改扩建项目,临时道路需考虑近远期结合,纵断面设计以地面层恢复
(3)合理进行交通管制。
段纵断面和匝道纵断面进行控制。
5.1.2 主要措施
5.4.3 临时道路横断面设计
我单位充分分析片区路网结构,进行现状交通量调查,建议在施工期间采取以下措施:
临时道路采用单向 2 车道加非机动车道形式,临时道路路幅宽度 8m。
(1)蜀南大道下穿隧道基坑两侧设置双向四车道加非机动车道的形式,保证机动车和非
路幅分配:8m=1.75m 非机动车道+3m 车行道+3m 车行道+0.25 路缘带
机动车通行,主要解决道路两侧地块交通需求以及公交车辆通行,单侧临时路面宽度 8m。
(2)结合交通管制,分离过境交通。过境交通主要通过戎州路+戎州大桥、七星路+中坝大
桥等分流。
(3)主要交叉口搭临时钢便桥的方式进行交通组织,保证直行和转向功能;主要解决南
北向道路直行和转向。

5.2 路网分流
结合区域路网布局、交通分布特征和周边道路运行情况,针对项目施工方案提出区域交
通分流方案,构建三大区域分流通道,合理组织区域交通出行,缓解施工期间的交通出行压
力。
老城→南岸→赵场、盐坪方向分流通道:经西郊路、中坝大桥、外江路、七星路至赵场、盐
坪方向。
老城→南岸→临港方向分流通道:经小北街、长江南路、长江大桥至临港方向。
旧州→老城→南岸、盐坪方向分流通道:经岷江东路、长江大桥、长江南路至南岸、盐坪方
向。

5.3 施工阶段划分
(1)第一阶段:临时道路施工及管线改迁
施工期间,封闭两侧慢车道、绿化带和部分人行道,进行临时道路施工及管线改迁。保留
现状道路快车道通行,采用双向六车道形式,直到临时道路施工以及杆管线迁改完成。本阶
段对交通基本无影响。同时进行钢便桥的搭设,钢便桥可分幅搭设减少对交叉口的占用,钢
便桥施工对交叉口交通有较大影响,交叉口部分限制通行。
(3)第二阶段:主体工程施工及恢复
待钢便桥搭设完成后,封闭下穿隧道主体工程施工区域,通过两侧临时道路进行交通组
织,临时道路为双向四车道,直到主体结构及地面层恢复施工完成。对龙湾路、叙府路和商贸
超过压实层厚 2/3,当石料强度小于 15Mpa,石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路
第六章 施工要点
基填料最小强度和填粒最大粒径应符合下表要求:
6.1 路基 填料最小强度
填料应用部位 填料最大粒径
6.1.1 质量标准 ( CBR )
(路床顶面以下深度)( m ) ( mm )
( % )
土质路基经压实后,不得有松散、软弹、翻浆及表面不平整现象,土、石路床必须用 12~
上路床( 0 ~ 0.30 ) 8 100
15t 振动压路机碾压检验,轮迹不得大于 5mm,土质路床不得有翻浆、软弹、起皮、波浪、积水等
下路床( 0.30 ~ 0.80 ) 5 100
现象。 路堤
上路堤( 0.80 ~ 1.50 ) 4 150
路基压实度标准(重型击实标准)如下表: 下路堤(>1.50) 3 150
填挖类型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 压实度(%) 0 ~ 0.30 8 100
零填及挖方路基
0-80 ≥96 0.30 ~ 0.80 5 100
填方路基 80-150 ≥94
路床土质应均匀、密实、强度高。
>150 ≥93
零填及路堑路床 0-80 ≥96 (2)基底处理
道路填方高度小于 80cm,原地面以下 0~80cm 范围内土的压实度不应低于表列“零填及 路堤修筑内,原地面的坑、洞、墓穴等应用原地的土或砂性土回填,并进行压实,路堤
路堑路床”一栏的要求。 基底为耕地或松土时,应先清除有机土种植土、树根、杂草后,再压实。其压实度不应小于
路床平整度:15mm 90%。当存在软弱路基,应对软弱路基进行处理后压实,压实基底后方可填筑,当地下水位
中线高程:+10mm, –15mm 较高或土质湿软地段的路基压实度达不到要求时,必须采用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中线偏位: 50mm 路基填土高度小于 80cm 时,基底的压实度不宜小于路床的压实度标准,基底松散土层厚
横坡: ±0.3% 度大于 30cm 时,应翻挖后再回填分层压实。
弯沉值:≤232.9(0.01mm) (3)填筑
路床顶面土基的回弹模量 E 不得小于 40Mpa。 路基应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土方路堤不大于 30cm,土
6.1.2 路基排水 石路堤不大于 4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 10cm。性质不同的
填料,应水平分层、分段填筑,分层压实。同一水平层路基的全部宽应采用同一种填料,不得
路基施工时应注意排水,必须合理安排排水路线,充分利用沿线已建和新建的永久性排
混合填筑。每种填料的填筑层压实后的连续厚度不宜小于 50cm。管径顶面填土厚度必须大于
水设施。
30cm,方能上压路机辗压。
路基分层挖填时应根据土的透水性能将表面筑成 2-4%的横坡度,并注意纵向排水,
管道沟槽、检查井、雨水井等周围的回填土应在对称的两侧或四周同时均匀分层回填压
经常平整现场,清理散落的土,以利地面排水。当地面水排除困难而无永久性管道收集可利
(夯)实,填土材料宜采用砂砾等适水性材料或石灰土。管道检查井及沟槽低至管顶以上 0.5m
用时,应设置临时排水设施。
范围内宜采用渗水性好、容易密实的砂、砾等填料,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 50mm。当回填细粒土
6.1.3 挖方路基
含水率较高且不具备降低含水率条件,难以达到压实要求时,应采用石灰、水泥、粉煤灰等无
在基坑开挖前作好坡顶截水沟,并视土质情况作好防渗工作。
机结合料进行处治。
路基开挖必须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及欠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
横向构筑物的连接处应设置过渡段,并应根据填料强度,、地基处理、墙背防排水系统进
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路基底若有超挖,超挖回填部分应选择符合要求材料。
行综合性设计,过渡段长度宜按照 2-3 倍路基填土高度确定,路基压实度不应小于 96%。
挡土墙台背应选用渗水性好、易密实的填料,当采用细粒土填筑时,宜采用石灰、粉煤灰
6.1.4 填方路基 水泥等无机结合料进行处治。
(1)填料要求 构筑物和路基接合部,应分层仔细压实,层松铺厚度不得大于 20cm,路床顶以下 2.5m
路基填土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淤泥,不得含杂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 10㎝的 以内应采用砂砾等透水性材料,压实度不得低于填土规定的数值。
土块应打碎。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为填料,且应优先选用砾类土、砂类土,且在最佳含水 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时,应遵循先轻后重,先稳后振,先低后高,先慢后快以及轮迹重
量时压实。 叠等原则。至少碾压 3 遍直到达到规定的压实度为准。
路基填方若为土石混和料,且石料强度大于 20Mpa 时,石块的最大粒不得 路基施工中必须严格执行《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城市道路
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等各有关现行施工规程与验收规范。
6.2 砂砾石垫层 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
路基通过验收后,方可施工垫层,垫层为级配砂砾石。 7 天无侧限浸水抗压强度:≥2Mpa
(1)质量标准 底基层弯沉值:≤62.9(0.01mm)
压实度:大于 96% (2)材料要求
干密度:≥2.3t/m3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中,水泥掺量为 4%,42.5 级普通水泥、硅酸盐水泥均可使用,
厚度容许偏差:不大于 15mm 但应选用初凝时间在 4h 以上终凝时间在 6h 以上者,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
平整度:不大于 15mm 水泥不应使用,底基层集料选用悬浮密实型水泥稳定类底基层级配,悬浮密实型水泥稳定类
中线高程:+5mm,-15mm 底基层集料的最大粒径不大于 37.5mm,底基层集料级配组成如下表:
横坡度:±0.3% 悬浮密实型水泥稳定类集料级配表
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 通过下列方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层位
垫层弯沉值:≤198.3(0.01mm) 37.5 31.5 19.0 9.5 4.75 2.36 0.6 0.075
(2)材料要求 底基层 100 93~100 75~90 50~70 29~50 15~35 6~20 0~5

砂砾石垫层的最大粒径应小于 75mm,砂砾石垫层 0.5mm 颗粒以下细料的塑性指数应小于 水泥稳定底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 35%。


6。砂砾石压碎值应不大于 35%,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大于 20%,不应含有风化石、山皮、泥土块、 (3)施工要求
有机物等有害物质。 ①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须用机械拌和摊铺和碾压。
级配砂砾石颗粒组成要求如下表: ② 水泥稳定碎石施工配料必须准确,摊铺或拌和必须均匀,并应严格厚度。
③ 碾压用 12~15t 三轮压路机碾压,每层压实厚度不应超过 15cm,18~20t 压路机时压
实厚度不超过 20cm,压实厚度超过上述要求时,应分层铺筑,每层压实厚度不小于 10cm,压
砂砾颗粒组成要求 实遍数不小于 6~8 遍,至表面无明显轮迹为止。
筛孔尺寸(mm) 75 63 4.75 0.075 ④ 施工时,最低气温要求 5℃以上,压实后必须保湿养生。
通过质量百分
100 80~100 30~50 ≤5 6.3.2 基层
率(%)
(3)施工要求 底基层通过验收后,方可进行基层施工,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水泥掺量为 5.5%。
① 砂砾垫层须用机械拌和摊铺和碾压,摊铺厚度根据现场试验确定。 (1)质量标准
② 砂砾垫层施工配料必须准确,级配符合要求,混合料应拌和均匀,没有粗细颗粒离析 压实度:98%
现象。 平整度:不大于 10mm
③ 在最佳含水量下进行碾压。 厚度容许偏差:不大于 10mm
④ 碾压应采用 12t 以上的三轮压路机、振动压路机或者轮胎压路机进行碾压,直线和不 中线高程:+5,-10mm
设置超高的平曲线,由两侧向路中心碾压;设置超高的平曲线,由内侧向外侧碾压。每层压 横坡度:±0.3%
实厚度不应超过 15~18cm。 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
⑤ 级配砂砾垫层未洒透层沥青或未做封层,禁止开放交通,以保护表层不被破坏。 7 天无侧限浸水强度:3~4MPa
基层弯沉值:≤29( 0.01mm)
6.3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基层 (2)材料要求
6.3.1 底基层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的水泥掺量为 5.5%,基层集料选用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类基层级
垫层通过验收后,方可施工底基层,底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水泥掺量为 4%。 配,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类基层集料的最大粒径不大于 31.5mm,基层集料级配组成如下表:
(1)质量标准 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类集料级配表
压实度:97% 通过下列方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层位
平整度:不大于 12mm 31.5 19.0 9.5 4.75 2.36 0.6 0.075
中线高程:+5mm,-15mm 基层 100 68~86 38~58 22~32 16~28 8~15 0~3

横坡度:±0.3% 基层、底基层施工中严格执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


厚度容许偏差:不大于 15mm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 30%。
(3)施工要求 对沥青的粘附性 不小于 4 级
施工要求同底基层,基层、底基层施工中严格执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坚固性( % ) 不大于 12
F20-2015)。 针片状颗粒含量( % ) 不大于 15
水洗法 (0.075mm颗粒含量( % ) 不大于 0.6
6.4 橡胶沥青同步碎石封层
软石含量( % ) 不大于 3.0
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Stress Absorbing Memb-rane Interlayer-Rubber,SAMI-R),是
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是在基层上洒布 2.2kg±0.2kg /m2 的橡胶沥青,同时在橡胶
指将单一粒径的石料均匀的满铺在橡胶沥青层上,用胶轮压路机进行嵌挤碾压,橡胶沥青被
挤压到石料高度的约 3/4,石料嵌锁形成后将构成结构性支撑,这时所形成碎石封层模式的 沥青上撒布一定量的粒径 9.5~13.2mm 的预裹附碎石,碎石撒铺量以均匀满铺,撒铺后没
路面即为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应力吸收层材料具有较低的弹性模量、非常好的柔韧性和弹性 有松散碎石为准,一般建议为 14±2kg/m2 ,需用轮胎压路机碾压以使碎石嵌入橡胶沥
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的主要功能:
青一定深度,形成 1cm 左右厚度的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能有效地防止水分的侵入,并与
(a) 抗反射裂缝:橡胶沥青利用较强的粘性,可以完全解决与混凝土路面的粘接问题,
而且高用量的橡胶沥青与单一粒径的碎石强力粘结,形成约 1cm 厚的裂缝反射层,水泥混凝 下承紧密层粘结。
土路面的各种裂缝将很难穿透该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所以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可以有效遏
6.5 沥青混凝土面层
制裂缝的反射。
面层设计为 SMA 沥青砼路面,路面施工前必须先对基层、稀浆封层进行验收,达到要求
(b) 抗水损坏:首先,该层橡胶沥青用量较大,会形成约 3mm 厚度的沥青膜,完全可以
后方可施工面层。
防止雨水的向下渗透,对下部起到保护作用。其次,在上面摊铺沥青混合料面层时,橡胶沥
6.5.1 质量标准、材料组成及性能要求
青应力吸收层顶部的橡胶沥青会二次熔化,经路面压实后会充分填充面层混合料底部的缝隙
可解决防止水渗透问题,从而排除了层间存水的可能。 (1)质量标准
(c) 粘结作用:因为橡胶沥青拥有超强的粘性,所以它可以非常牢固的吸附粘结在下层 压实度: SMA 路面为 98%
上,从而起到很好的粘结作用。 平整度:σ 不大于 1.8mm,IRI 不大于 3.0m/Km
材料要求如下: 厚度容许偏差:总厚度-5%,上层厚-5
1.沥青 中线高程:±15mm
采用橡胶沥青,橡胶沥青各项技术指标要求见表下表。 横坡度:±0.3%
2.集料 宽度:0,±20mm
应力吸收层应采用石质坚硬、清洁、不含风化颗粒、近立方体颗粒的碎石,碎石选用反击 抗滑构造深度(砂铺法):不小于 0.55mm
式破碎机轧制卵石。碎石出现不洁净时,必须进行预裹附,以加强与橡胶沥青的粘结性(裹 上面层弯沉值:≤20.4( 0.01mm)
附温度在 120℃以上),预裹附的集料堆放时间不宜超过两周。 中面层弯沉值:≤22.2(0.01mm)
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集料级配范围、SAMI 用集料技术要求见下表。 下面层弯沉值:≤25.2(0.01mm)
(2)材料
① 沥青

应力吸收层集料规格 应用于路面面层沥青混凝土的基质沥青应符合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
通过下列筛孔(方筛孔 mm )的质量百分率(%) 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 A 级 70 号沥青(中、下面层沥青混凝土用)和 A 级 90
方筛孔尺寸( mm )
13.2 9.5 2.36 0.075
号沥青(上面层 SMA 改性沥青混凝土用)的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
集料级配 100 0~15 0~5 0~0.5
试 验 项 目 A 级 70 号 A 级 90 号 试验方法
封层 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检验项目 技术要求 针入度(25℃,100g,5s) o.1mm 60~80 80~100 T 0604
石料压碎值( % ) 不大于 24 延度(5cm/min,15℃) cm 不小于 100 不小于 100 T 0605
洛杉矶磨耗损失( % ) 不大于 28 软 化 点 (R&B) ℃ 46 45 T 0606
视密度( t/m3 ) 不小于 2.6 闪 点 ℃ 不小于 260 不小于 245 T 0611
吸水率( % ) 不大于 2.0 蜡 含 量(蒸馏法) % 不大于 2.2 大大于 2.2 T 0615
密 度 g/cm3 实测记录 实测记录 T 0603 ② 石料
溶 解 度 % 不小于 99.5 不小于 99.5 T 0607
粗集料采用玄武岩等轧制成的碎石,选用的粗集料应满足下表所列技术性能要求:

质量变化 % 不大于±0.8 不大于±0.8 T0610 或 T0609


粗集料技术要求
残留针入度比 % 不小于 61 不小于 57 T 0604 指 标 表面层 其他层次

残留延度 10℃ cm 不小于 6 不小于 8 T 0605 集料压碎值不大于 % 26 28

应用于路面上面层沥青混合料 SMA-13 的改性沥青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 % 28 30


(JTG F40-2004)中的技术要求。改性剂采用改性(SBS),沥青混合料中改性剂掺量为 4%。改性
表观相对密度 不小于 t/m3 2.6 2.5
沥青的技术指标见下表。
吸水率,不大于 % 2.0 3.0
SBS 改性沥青技术指标要求
坚固性,不大于 % 12 12
试验项目 技术指标 试验方法

针入度(25℃、100g、5s),不小于 (0.1mm) 50 JTJ T0604-2000 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 % 15 18


针 入 度 指 数 PI ≥+0.0 T0604 其中颗粒大于 9.5mm,不大于 % 12 15
延度(5℃、5cm/min),不小于 (cm) 20 JTJ T0605-1993 其中颗粒小于 9.5mm,不大于 % 18 20
软化点(TR&B),不小于 (℃) 70 JTJ T0606-2000
运动粘度(135℃),不大于 (Pa•s) 3 JTJ T0625-2000 水洗法<0.075mm 颗粒含量,不大于 % 1 1
闪点,不小于 (℃) 230 JTJ T0611-1993
溶解度,不小于 (%) 99 JTJ T0607-1993 软石含量不大于 % 3 5
弹性恢复(25℃),不小于 (%) 90 JTJ T0662-2000
离析,软化点差,不大于 (℃) 2.2 JTJ T0661-2000 磨光值 PSV 不小于 % 42
质量损失,不大于 (%) ±1.0 JTJ T0610-1993
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 5 4
RTFOT 后 针入度比(25℃),不小于 (%) 65 JTJ T0604-2000
残余物 上面层沥青混凝土所用石料为保证路面表面的抗滑能力和沥青混合料中骨料的嵌挤,拟
延度(5℃),不小于 (cm) 15 JTJ T0605-1993 选用玄武岩作为面层沥青混合料 SMA-13 所用石料,粗集料应满足上表所示的技术要求,细集
SHRP:原样沥青       料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表 4.9.2 的技术要求。
动态剪切 76 ℃ G*/sinδ,最小 (kPa) 1 AASHTO M320-03 T315-04
路面面层沥青混合料 SMA-13 所用石料的级配组成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RTFOT 试验后     AASHTO M320-03 T240-03
动态剪切 76℃ G*/sinδ,最小 (kPa) 2.2 AASHTO M320-03 T315-04 (JTG F40-2004)表 4.8.3、表 4.8.5 和表 4.8.7 对应于一级公路石料的分级要求。
压力老化后     AASHTO M320-03 R28-02 特别强调粗集料的 1:3 细长扁平颗粒含量必须<15%,1:5 细长扁平颗粒含量应<5%;洛
动态剪切 31℃ G*sinδ,最大 (kPa) 5000 AASHTO M320-03 T315-04 杉矶磨耗损失应小于 28%;粗集料磨光值不小于 42(BPN);粗集料应具有良好的颗粒形状,为
300
蠕变劲度 -12 ℃,最大 m 值,最小 (MPa) AASHTO M320-03 T313-04 保证粗集料规格、棱角,控制针片状含量,应采用反击式破碎工艺生产(其中反击破碎或冲
0.3
路用性能分级 PG76-22 AASHTO M320-03 击破碎,不少于 3 级),不宜采用颚式破碎机加工,破碎后颗粒的形状应接近立方体,并具
注:1. SHRP 指标作为代理商或供应商对每批次沥青结合料的质量承诺,其余常规指标作为 有足够的强度和耐磨耗性。粗集料应由大石场集中加工,加工时应统一碎石机的型号和规格
施工质量控制。 以及筛分设备的型号和筛孔尺寸。应保证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 4 级。
应用于沥青混凝土层间粘层的改性乳化沥青应达到以下技术要求: 在路面 SMA-13 中,拟采用三种规格要求的破碎集料:(1)5~15mm、(2)3~5mm、(3)0~
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 3mm;其颗粒级配组成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 4.9.3 和表
4.9.4 的集料分级要求。其中 0~3mm 可采用石灰石集料。
指 标 要求 试验方法
③ 矿粉
1.18mm 筛上剩余量(%) 不大于 0.1 T 0652
采用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表 4.10.1 技术要求的石灰石
贮存稳定性 (CH5) <5 T 0655 矿粉,施工中应保持矿粉干燥无结团,成团的矿粉不得直接使用。
粘度 C25,3(秒) 8~25 T 0621 ④ 纤维
蒸发残留物含量(%) ≥50 T 0651 路面表层 SMA-13 沥青混合料采用木质素纤维。
⑤ 抗剥落剂 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
为保证沥青与集料间的粘结力,提高抗水损害能力,要求掺加用量 0.3%左右抗剥落剂 % ≥80 ≥75 T 0729
(具体掺量由试验确定)。施工用的抗剥落剂应通过试验选购,应选用长期性能优良、耐热、 低温弯曲破坏应变, με 2500 2000 T 0728
耐水、且施工易于操作的抗剥落剂。 击实次数,次 两面各 50 两面各 75 T 0702
沥青中加入抗剥落剂后,应进行一定老化,然后进行粘附性试验,经过初期老化后的混 动稳定度,次 /mm ≥3000 ≥6000 T 0719

合料须进行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也可以采取掺加一定量的石灰代替矿粉来提高石 (4)抗滑性能
料与沥青的粘附能力。应保证 SMA 沥青混凝土黏附等级不小于 5 级,其余沥青混凝土黏附 路面的抗滑性能,以横向力系数测试车在 60km/h 车速下测得的横向力系数( SFC60 )和
等级不小于 4 级。 构造深度(TC)为主要指标。在交工验收前或开放一年之内(除冬季外)测试的路面抗滑性能指
(3) 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及性能要求 标应符合下表的技术要求。
① 沥青混合料的级配 抗 滑 技 术 指 标
路面沥青混合料的级配需满足下表的要求: 交 工 验 收 值
年平均降雨量(mm)
沥青混合料级配 横向力系数 SFC60 动态摩擦系数 DF60 构造深度 TC(mm)
>1000 ≥54 ≥0.59 ≥0.55
混合料类型 SMA-13 AC-20 500~1000 ≥50 ≥0.54 ≥0.50
250~500 ≥45 ≥0.47 ≥0.45
筛孔 (mm) 通过率 %
31.5     注:①应采用测定速度为 60±1km/h 时的横向力系数(SFC60)作为控制指标;没有横向力
26.5   100 系数测定设备时,可用动态摩擦系数测试仪(DFT)或摆式摩擦系数测定仪测量。用 DFT 测量
19   90 ~ 100 时以速度为 60km/h 时的摩擦系数为标准测试值。②路面宏观构造深度可用铺砂法或激光构造
16 100 78 ~ 92 深度仪测定。
13.2 90 ~ 100 62 ~ 80 6.5.2 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
9.5 50 ~ 75 50 ~ 72
(1)沥青透层油及粘层油
4.75 20 ~ 34 26 ~ 56
2.36 15 ~ 26 16 ~ 44 在路面基层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沥青透层油的洒布;在沥青混凝土下面层验收合格后 ,
1.18 14 ~ 24 12 ~ 33 即可进行粘层油的洒布。透层油和粘层油的洒布应按照满足下列要求:
0.6 12 ~ 20 8 ~ 24 在路面基层上洒布透层油,在沥青砼层间洒布粘层油,以保证各界面层结合良好。透层
0.3 10 ~ 16 5 ~ 17 油用规格 AL(M)-1 液体沥青,粘层油用 PC-3 改性乳化沥青。透层油及粘层油具体质量标
0.15 9 ~ 15 4 ~ 13 准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 4.3、4.4 章节要求。
0.075 8 ~ 12 3 ~ 7 在基层养生结束并清除基层表面松散颗粒的尘土后,洒布透层沥青,透层沥青洒布量
注:用于 SMA 路面的木质素纤维不宜少于 0.3%,矿物纤维不宜少于 0.4%。 0.6~1.5Kg/m2,洒布透层沥青的基层上应禁止除施工车辆外的一切车辆通行,施工车辆在其
② 混合料性能要求 上通行也应慢速行驶,严禁在其上调头,转弯,防止透层沥青局部脱落,对局部脱落的地方
上面层沥青玛蹄脂碎石 SMA-13 和中下面层 AC-20 能应满足下表所列要求 要进行修补;待满足相关要求后铺筑沥青砼下面层。
沥青混合料性能要求 ③ 沥 青 混 凝 土 下 面 层 验 收 合 格 后 , 即 可 进 行 粘 层 油 的 洒 布 , 洒 布 数 量 为 0.3 ~
技术指标 要 求 0.6Kg/m2。洒布前,应认真检测改性乳化沥青的质量,只有在质量符合设计要求的条件下,才
沥青混合料类型 SMA-13 AC-20 试验方法 能进行施工。
马歇尔稳定度, KN ≥6.0 ≥8.0 T 0709 ④ 粘层油的洒布量符合设计要求,并不能污染环境。
流值, mm - 2 ~ 4.5 T 0709 其他施工细节及注意事项请参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空隙率 (VV) , % 3.0~ 4.0 2 ~ 4 T 0708 (2)下面层、中面层、上面层
矿料间隙率 (VMA) , ① 透层油洒布经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下面层沥青混凝土的铺筑;粘层油洒布完毕并
% ≥17 10 T 0708
完全固化后,应立即铺筑中面层沥青混凝土,以此再铺筑上面层。
沥青饱和度 (VFA), % 75 ~ 85 55 ~ 70 T 0708
② 沥青混合料在拌和前,应认真检验原材料的质量,只有符合部颁标准要求的材料才
马歇尔残留稳定度, % ≥85 ≥80 T 0790
能进场使用,并在施工过程中随时进行抽检。
③ 沥青混合料在拌和前,应进行认真的级配设计,在检验所设计的混合料的性能指标 2)混凝土外观质量要求
达到设计要求的条件下,才允许作为沥青拌和站的目标控制级配。 混凝土表面不得有脱皮、印痕、裂缝、石子外露和缺边掉角现象。板面边角应整齐,不得有
④ 沥青混凝土拌和站在拌和沥青砼前,应认真校核拌和机的计量精度,在确认计量精 大于 0.5mm 的裂缝,并不得有石子外露和浮浆、脱皮、印痕、积水等现象。
度达到设计要求时,才允许进行拌和。 路面刻痕及刻槽纹理适宜,伸缩缝必须垂直,全部贯通。
⑤ 沥青拌和站在拌和沥青混合料时,应保证足够的拌和时间,以保证混合料拌和均匀, 3)材料要求
无花白料,温度控制正常。 A、水泥
⑥ 沥青混合料在运输过程中,如果气温较低或等候时间过长,应采取保温措施,以免 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技术标准规定,并附带厂家提供的水泥品质试验报单及合格证等证明。
温度降低太快,影响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和压实(压实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度不小于 98%,以室内 B、细集料
马歇尔试件密实度为准)。 应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符合规定级配。细度模数宜在 2.0~3.5 之间。细骨料的技术应
⑦ 已运到施工现场的沥青混合料在保证拌和站能满足摊铺机需要的条件下,应尽可能 符合如下表。
快的摊铺,以免温度降低太快,影响压实效果。 细集料技术要求
⑧ 当路面宽度大于摊铺机的工作宽度时,应采用两台摊铺机并行摊铺,避免形成冷接 碳化物及硫酸盐含 坚固性(硫酸纳
项目 含泥量 云母含 轻物质 量(折算成 S03) 溶液 5 次循环 有机物含量
缝;当摊铺机出现故障并认为在短期内无法修复时,应就地做成一条接缝;当日施工完毕, (%) (%) (%) (比色法)
(%) 后)
应在完毕处做成一条垂直接缝,不同路面结构层之间,应保证上下层间的搭接长度不小于
指标 <2 <2 <1.0 <0.5 <8 合格
80cm。
标准级配范围
⑨ 压路机应视摊铺时的气温和沥青混合料的温度情况,必要时应紧跟摊铺机进行碾压。
在碾压过程中压路机重复碾压宽度应不小于压路机轮宽的三分之一。 方 筛 孔 尺 寸
⑩ 施工完毕后的路面应在 24 小时内禁止一切车辆通行。 砂分级 0.15 0.30 0.60 1.18 2.36 4.75
累 计 筛 余(以质量计) (%)
6.6 水泥混凝土基层、底基层
粗 砂 90~100 80~95 71~85 35~65 5~35 0~10
对路面拓宽路段,基层采用 C35 混凝土和 C15 混凝土。浇筑水泥板需按图纸要求设置传力
中 砂 90~100 70~92 41~70 10~50 0~25 0~10
杆、钢筋网等。材料首选中粗砂,细度模数不宜小于 2.3。当采用特细砂时,细度模数不能少于
1.0,且应掺 30%~50%中粗砂,C35 砼和 C15 砼水泥设计分别采用 42.5 级和 32.5 级。水泥的 细 砂 90~100 55~85 16~40 0~25 0~15 0~10

各项化学成分、物理指标应满足《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表
3.1.2 中重交通路面的相应指标要求。 C、粗集料
碎石应采用质地坚硬、强度高、耐磨耗、洁净的轧制碎石。粗集料级别应符合规范要求。 应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符合规定级配,最大公称粒径 31.5mm,碎石的技术地注应符合
水应洁净、不含有害杂质,饮用水可直接使用。 如下表。
C15 混凝土、C35 混凝土应根据现场原材料的情况进行配合比试验确定。 碎石技术要求
1)质量标准 项目 技术要求 备注
技术指标: 石料抗压强度(Mpa) ≥60
水泥混凝土基层抗弯拉强度:4.5Mpa
压碎值 <15
水泥混凝土底基层抗弯拉强度: 3.0Mpa
针片状颗粒含量 <15%
平整度:不大于 5mm;
泥土杂质含量 <1% 应特别注意含泥量,土声和石粉不得超标
相邻板高差:不大于 3mm
纵缝直顺度:允许偏差 10mm; 硫化物含量 <1%

横缝拈折度:允许偏差 10mm; 有机物含量(比色法) 合格


板宽允许偏差:—20mm; 标准级配范围
厚度允许偏差:±10mm; 级 粒径 方筛孔尺寸( mm )
纵断面高程允许偏差:±10mm; 配 ( mm ) 2.36 4.75 9.50 16.0 19.0 26.5 31.5 37.5
路拱横坡度:±10mm 且不大于±0.3%;
累 计 筛 余(以质量计) ( % ) 道路分类系数 1 面层类型系数 1 路面结构类型系数 1
类型
D、填缝料 路面设计弯沉值 : 20.7 (0.01mm)
混凝土路面的构造缝必须采用沥青玛蹄脂灌缝填缝料灌缝,填缝料的性能应满足《公路
层数 结构层材料名称 劈裂强度( MPa ) 容许拉应力( MPA )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 中表 3.9.2-2 的技术要求。 1 细粒式沥青玛蹄脂碎石 1.4 0.38
E、早强剂:由于本次改造工程工期紧、交通组织困难,为尽快恢复交通,设计在水泥砼 2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1.0 0.27
中加入早强剂,其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30- 3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1.0 0.27
2003)表 3.6.1 的要求。 4 水泥稳定碎石 0.6 0.28
F 、钢筋 5 水泥稳定碎石 0.4 0.19
6 级配砂砾 - -
钢筋应顺直,不得有裂缝、断伤、刻痕,表面油污和颗粒状或片状锈蚀应清除。
(二)新建路面结构厚度计算
G 、水
新建路面的层数 : 6
混凝土搅拌和养护用水应清洁,宜采用饮用水。使用非饮用水时,应进行检验并符合下
标 准 轴 载 : BZZ-100
列规定: 路面设计弯沉值 : 20.7 (0.01mm)
①硫酸盐含量小于 0.0027mg/mm 。 3
路面设计层层位 : 4
②PH值不得小于 4. 设计层最小厚度 : 150 (mm)
③含盐量不得超过 0.005mg/mm .
3
厚度 20℃平均抗压模量 15℃平均抗压模量
层位 结构层材料名称 (mm) (MPa) (MPa) 综合影响因素
④不得含有油污、泥和其他有害物质。 1 细粒式沥青玛蹄脂碎石 40 1400 2000 1
2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60 1200 1600 1
施工最低气温要求 5℃ 以上,压实后必须保温养生。 3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60 1200 1600 1
4 水泥稳定碎石 ? 1600 3600 1
基层施工中严格执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JTJ034-2000 )。 5 水泥稳定碎石 200 1300 3000 1
6 级配砂砾 200 200 - 1
7 新建路基 40
6.7 新建路面结构计算
按设计弯沉值计算设计层厚度 :
本工程道路面层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年限为 15 年,交通等级为重型交通。机动车
LD= 20.7 (0.01mm)
道路面结构设计以后轴载重 100KN 为标准轴载,用双圆荷载下的弹性层状体系小理论进行分
析计算,以容许弯拉应力和容许剪应力进行作为设计和验算指标,采用 “公路路面设计程 H( 4 )= 150 mm LS= 22.8 (0.01mm)
序系统”进行计算,确定路面厚度。 H( 4 )= 200 mm LS= 20.4 (0.01mm)
(一)设计弯沉值和容许拉应力计算 H( 4 )= 193 mm( 仅考虑弯沉 )
当以设计弯沉值和沥青层层底拉应力为指标时 : 按容许拉应力计算设计层厚度 :
路面营运第一年双向日平均当量轴次 : 3437 H( 4 )= 193 mm( 第 1 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 )
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的累计当量轴次 : 2.043987E+07 H( 4 )= 193 mm( 第 2 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 )
属重交通等级 H( 4 )= 193 mm( 第 3 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 )
当以半刚性材料结构层层底拉应力为设计指标时 : H( 4 )= 193 mm( 第 4 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 )
路面营运第一年双向日平均当量轴次 : 2260 H( 4 )= 193 mm( 第 5 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 )
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的累计当量轴次 : 1.344024E+07 路面设计层厚度 :
属重交通等级 H( 4 )= 193 mm( 仅考虑弯沉 )
路面设计交通等级为重交通等级 H( 4 )= 193 mm( 同时考虑弯沉和拉应力 )
城市道路类型 主干路
本次综合考虑,设计层厚度取值 200mm 。
(三)交工验收弯沉值和层底拉应力计算 序号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mm)
1 饱和抗压强度 ≥120Mpa
层位 结构层材料名称 厚度 20℃平均抗压模量 15℃平均抗压模量 综合影响因素 2 饱和抗折强度 ≥9.0Mpa
(mm) (MPa) (MPa) 3 耐磨性 ≥25(1/cm3)
1 细粒式沥青玛蹄脂碎石 40 1400 2000 1 冰冻循环次数为 50 次,无明
2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60 1200 1600 1 4 抗冻系数 显损伤(裂缝、脱皮),系
3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60 1200 1600 1 数 K≥80%
4 水泥稳定碎石 200 1600 3600 1 5 坚固性 (硫酸钠的侵蚀)质量损失
5 水泥稳定碎石 200 1300 3000 1 Q≯15%
6 级配砂砾 200 200 - 1 6 吸水率 ≯1%
7 新建路基 40 7 密度 ≮2.5g /cm3
8 硬度 ≮7.0 莫氏
9 孔隙率 ≯3.0%
6.8.2 人行道铺装
计算新建路面各结构层及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 人行道板采用花岗岩人行道砖,尺寸为 90×60×5cm,具体材质以景观设计为准。

第 1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20.4 (0.01mm) 6.8.3 人行道基层、底基层


人行道基层采用C15水泥砼,厚10cm,水泥砼的级配应满足现行相关规范要求,并且应
第 2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22.2 (0.01mm)
设置横缝,位置宜与路面配合,原则间距采用4m,槽口深度为混凝土厚度1/5-1/4,槽口宽
第 3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25.2 (0.01mm) 度为3-8mm,槽内填塞改性沥青类填缝料。填缝料应选用与混凝土接缝粘结强、回弹性好、适应
第 4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29 (0.01mm) 混凝土收缩、不溶于水、不渗水、高温时不流淌、低温时不脆裂、耐老化、有一定抵抗砂石嵌入
第 5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62.9 (0.01mm) 能力、便于施工操作材料。本次设计为人行道基层,可选用改性沥青类填缝料。未尽事宜参照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
第 6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198.3 (0.01mm)
人行道底基层采用级配砂砾石,同本说明6.2节。
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232.9 (0.01mm)( 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公式计算 )
LS= 292.5 (0.01mm)( 根据“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公式计算 )
6.9 施工注意事项
(1) 平面应按照“直线、曲线及转角一览表”、“逐桩坐标表”及“道路平面图”等进行
6.8 附属工程 准确定位。路线纵断面放样应注意高程设计线位置,各道路设计高程关系要根据“道路纵断
6.8.1 缘石、路边石 面图”、“道路标准横断面图”及“道路平面图”相互校核使用。施工前应复核现状道路高程
路缘石、路边石、花带石均采用梨花白光面花岗岩,两节间采用云石胶粘接,安装路缘石 及控制坐标,并注意平面位置与竖向的顺接。
路边石在直道上应笔直,弯道上应圆顺,无折角,顶面应平整无错开,不得阻水。 (2)路基施工:在破除旧路、平整场地、路基开挖、路床碾压前,必须调查清楚地下设施的
花岗石路缘石和中央分隔带花岗石材料须满足《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CJJ1- 种类、尺寸、位置和埋深,并请相关单位派人现场监护和指导施工。路基开挖不得乱挖、超挖,
2008)要求和设计要求,三面光,应采取质地坚硬的花岗石石料加工,不得有色差,棱角顺 开挖中发现有未曾查明的地下管涵以及地质情况有变化时,应通知设计单位处理。临近现状
适,不得有锯痕,其指标要求如下: 建桥涵、房屋等建(构)筑物的开挖应注意观测和防护,确保建(构)筑物及施工安全。 路基施
外观实测项目 工过程如发现其它不良地质现象,应及时会同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及设计单位研究解决。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 (3)路基基坑开挖,采用垂直开挖,必须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保证行车安全和施工安全。
1 缺棱 不得有 /
2 缺角 不得有 / (4)下穿隧道基坑开挖前应熟悉其物探资料,以保证工程的可实施性。
3 裂纹 不得有 /
长度不超过两端顺延至板边 (5)施工开挖过程中要注意岩、土体的稳定,并量测监控,随时注意可能危及施工安全和
4 色线 每 总长度的 1/10 且小于 40mm
块 周围建筑安全的情况,并应预先制定应急措施。
石 面积不超过 20 mm×30
5 色斑 mm(小于 15 mm×15 mm 不计) (6)基坑开挖后应防止地面水流入基坑,应保持基础的干燥。隧道防水施工应严格按照设

6 坑窝 不得有 /
7 锯痕 不得有 / 计要求,文明施工,防止柔性防水层破坏。
8 修补及粘贴 不得有 / (7)隧道施工属危险性较大的深基坑作业,必须根据相关要求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进行
9 长 ±4 mm
10 外形尺寸 宽 ±1 mm 专家评审,并严格按照审批的方案进行作业。
11 高 ±2 mm
12 对角线长度差 ±4 mm (8)基坑施工,由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复杂多变,不安全隐患、施工环境和劳动条件差
13 外露面平整度 2 mm 因此施工中必须加强监测,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确保施工安全。
14 抹角 2mm×2 mm
物理力学性能指标表 (9)在软塑状粉质粘土、粉砂地层以及局部存在地下水时,应先采取压密注浆加固,再进
行开挖施工。
(10)施工中发现问题,或设计资料之间、设计与现场情况之间有不符之处,应及时通知
设计单位,以会同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及质监等部门共同研究处理,以确保工程质量。
(11)本说明未尽事宜以及现场产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图纸未能预见处,均按照国家有关
施工验收及设计规范采取令人满意的土木工程方法执行,并事先征求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及
设计单位的同意。
2 6cmAC-20C沥青混凝土中面层 ㎡ 4430
第七章 道路主要工程量表 3 1cm橡胶沥青同步碎石封层 ㎡ 4430
4 20cmC35 钢筋水泥混凝土基层 ㎡ 4652
5 8cm级配砂砾石垫层 ㎡ 4652
序号 项目名称 单位 工程数量 备注
6 透层油 ㎡ 4430
一 路基土石方 7 粘层油 ㎡ 4430
七 路面处理
1 基坑开挖土方(Ⅱ类土) m3 10999 因周边无场地堆放,挖方均
1 施工期道路永久路面铣刨 4cm ㎡ 20359
为弃方,运距暂按 5Km计。
3
2 基坑开挖土方(Ⅲ类土) m 16499 加铺 4cm改性沥青混凝土上面层
2 ㎡ 20359
3
路床顶面以下 1.5m 内素填 SMA-13
3 换填 m 3600
土、软塑粉质黏土、粉砂。 3 粘层油 ㎡ 20359
二 隧道敞口段路面工程 4 SBS防裂贴(宽 50cm ) ㎡ 5460 SBS改性沥青应力吸收贴
1 4cm改性沥青混凝土上面层 SMA-13 ㎡ 6281 5 横向接缝处理 m 2340 传力杆
2 6cmAC-20C沥青混凝土中面层 ㎡ 6281 6 纵向接缝处理 m 210
3 8cmAC-25C沥青混凝土下面层 ㎡ 6281 7 雨水口加固 个 250
4 1cm橡胶沥青同步碎石封层 ㎡ 6281 8 检查井加固 个 39 路面加固
5 18cm5.5%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 6595 下穿隧道两侧敞口段路面 9 管线过街 m 388
6 18cm4.0% 水泥稳定碎石上底基层 ㎡ 6925 八 加铺沥青层
7 18cm4.0% 水泥稳定碎石下底基层 ㎡ 7271 1 4cm改性沥青混凝土上面层 SMA-13 ㎡ 300
8 透层油 ㎡ 6281 2 粘层 ㎡ 300
9 粘层油 ㎡ 12562 3 调平层( AC-20C沥青混凝土) ㎡ 300 平均按 6cm计算
三 隧道闭口段路面工程 详见隧道工程 4 1cm橡胶沥青同步碎石封层 ㎡ 300
四 地面恢复层及匝道路面工程 5 混凝土拉毛 ㎡ 300
1 4cm改性沥青混凝土上面层 SMA-13 ㎡ 41482 九 绿道
2 6cmAC-20C沥青混凝土中面层 ㎡ 41482 1 彩色橡胶沥青混凝土厚 4cm ㎡ 4898
3 8cmAC-25C沥青混凝土下面层 ㎡ 41482 2 基准大孔透水混凝土厚 10cm ㎡ 4898
4 1cm橡胶沥青同步碎石封层 ㎡ 41482 3 粗砂滤水层厚 2cm ㎡ 4898
5 18cm5.5%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 43556 4 级配碎石垫层 20cm ㎡ 4898
包括地面层恢复路段和匝道
6 18cm4.0% 水泥稳定碎石上底基层 ㎡ 45734 5 反滤土工布 ㎡ 4898
7 18cm4.0% 水泥稳定碎石下底基层 ㎡ 48021 十 附属工程
8 透层油 ㎡ 41482 1 3cm水泥砂浆 ㎡ 17545
9 粘层油 ㎡ 82964 2 10cm 厚 C15混凝土基层 ㎡ 17545 人行道基层和垫层
10 抗滑薄层 ㎡ 1985 3 15cm 级配碎石垫层 ㎡ 17545
五 蜀南大道扩宽永久路面工程 4 花岗岩立式路缘石( 90×30×15 ) m 2730 直线段
1 4cm改性沥青混凝土上面层 SMA-13 ㎡ 3240 5 花岗岩立式路缘石( 60×30×15 ) m 1820 弧线段
2 6cmAC-20C沥青混凝土中面层 ㎡ 3240 中分带花岗岩立式缘石
6 m 626 直线段
3 1cm橡胶沥青同步碎石封层 ㎡ 3240 ( 60×55×15 )
4 20cmC35 钢筋水泥混凝土基层 ㎡ 3402 中分带花岗岩立式缘石
7 m 360 弧线段
5 20cmC15 水泥混凝土底基层 ㎡ 3572 ( 60×55×15 )
6 12cm 级配砂砾石垫层 ㎡ 3750 8 花岗岩立式花带石( 90×12×20 ) m 770 直线段
6 透层油 ㎡ 3240 9 花岗岩立式花带石( 60×12×20 ) m 514 弧线段
8 粘层油 ㎡ 3240 10 花岗石路边石( 90×20×12 ) m 2650
六 蜀南大道拓宽临时道路路面工程 11 缘石靠背 m 4550
1 4cm改性沥青混凝土上面层 SMA-13 ㎡ 4430 12 临时路缘石 m 2685 利用现状路缘石
13 临时波形护栏(含拆除) m 2150
十一 拆除及恢复工程
1 拆除沥青混凝土路面 ㎡ 40597 暂按厚 76cm 计算
2 破除临时道路路面 ㎡ 4856 暂按厚 38cm 计算
3 拆除人行道(基层和垫层) ㎡ 3212 暂按厚 28cm 计算
根据现状施工情况,完好的
4 拆除人行道(面层) ㎡ 17545
可利用
5 拆除侧分带 ㎡ 2947 原蜀南大道和商贸路
6 拆除绿道 ㎡ 4762 暂按厚 36cm 计算
7 破除绿化 ㎡ 4254
8 公交站拆除及恢复 个 7 长 40m、宽 2m ,含站牌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