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64

JTG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JTG F80/1– 2016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第一册 土建部分)

Inspection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Highway Engineering

Quality(Section 1 Civil Engineering)

送审 II 稿

2016-- 发布 201X--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发布
—- 0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第一册 土建工程

Inspection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Highway Engineering Quality

Section 1 Civil Engineering

JTG F80/1 - 2016

主编部门: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施行日期:2016 年××月××日

人民交通出版社

—- 1 -—
前 言

根据交通运输部交公便字【2009】20 号《关于开展 2009 年度公路工程标准


制修订项目工作的预通知》的要求,由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承担对《公路
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的修订工作。
本标准是对原《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的全面修
订。经批准颁布后以《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16)颁布实
施。
本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是:在保持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作为质量验收的重
要技术依据的基础上,强调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检验评定的刚性要求和强制性要求,
进一步减少人为因素对检验评定结果的影响,与现行国家对工程质量验收的方法
一致。本次修订遵循的原则是:保持原有整体框架不变,合理确定检验评定标准,
简化评定程序,加强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的定位和主导作用。本次修订的主要
技术内容是:
1)取消公路工程质量评定评分法,采用合格率法对公路工程质量进行评定;
2)结合我国公路工程质量水平不断提高的实际,确定了公路工程质量评定
标准;
3)为了提高试验检测效率,降低劳动强度,调整了相关试验检测指标和检
测频率;增加了精度高、检测效率高的快速检测方法;
4)进一步加强对施工过程中重要技术指标的检验和评定,增加了相应的检
验评定指标;
5)本次修订,对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定位、适用范围、质量检验
评定标准、质量检验评定程序以及路基、路面、桥梁、隧道、交通工程以及环保
工程等进行了全面修订,进一步提高了本标准的权威性、刚性要求和可操作性。
本标准由孟书涛、周绪利负责起草第 1、2、3 章,张涛、徐全亮、蔚晓丹起
草第 4、5、7 章,王国亮、田克平、谢峻、郑晓华起草第 6、8、9 章,陈建勋、
任尚强起草第 10 章,周志伟、唐铮铮起草第 11 章,邵社刚、尚晓东起草第 12
章。
请各有关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和意见,函告本标准日常管理组,
联系人:孟书涛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 8 号,邮政编码:100088,电
话:010-62028502,传真:010-62370155,电子信箱:st.meng@rioh.cn),以便
下次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参编单位:北京市道路工程质量监督站
—- 2 -—
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长安大学
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主 编:孟书涛 王国亮
主要参编人员:周绪利、田克平、陈建勋、周志伟、邵社刚
张 涛、徐全亮、谢 峻、任尚强、尚晓东
蔚晓丹、郑晓华、唐铮铮

—- 3 -—
目 录

1 总 则 .................................................... 1
2 术 语 .................................................... 2
3 一般规定 .................................................... 3
3.1 基本要求 ................................................... 3
3.2 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 ......................................... 3
3.3 工程质量等级评定 ........................................... 5
4 路基土石方工程 .............................................. 7
4.1 一般规定 ................................................... 7
4.2 土方路基 ................................................... 7
4.3 石方路基 ................................................... 8
4.4 软土地基处治 ............................................... 9
4.5 土工合成材料处治层 ........................................ 11
5 排水工程 ................................................... 13
5.1 一般规定 .................................................. 13
5.2 管节预制 .................................................. 13
5.3 混凝土排水管施工 .......................................... 14
5.4 检查(雨水)井砌筑 .......................................... 14
5.5 土 沟 .................................................... 15
5.6 浆砌排水沟 ................................................ 15
5.7 渗 沟 .................................................... 16
5.8 排水泵站沉井 .............................................. 16
5.9 沉淀池 .................................................... 17
6 防护支挡工程 ............................................... 19
6.1 一般规定 .................................................. 19
6.2 砌体挡土墙 ................................................ 19
6.3 悬臂式和扶壁式挡土墙 ...................................... 20
6.4 锚杆、锚定板和加筋土挡土墙 ................................ 21
6.5 桩板式挡土墙 .............................................. 23
6.6 墙背填土 .................................................. 23
6.7 边坡锚固防护 .............................................. 23
6.8 土钉支护 .................................................. 25
6.9 砌体坡面防护 .............................................. 26
6.10 石笼防护 ................................................. 26
6.11 小型砌石构筑物 ........................................... 27
6.12 导流工程 ................................................. 28
7 路面工程 ................................................... 29
7.1 一般规定 .................................................. 29
7.2 水泥混凝土面层 ............................................ 29
7.3 沥青混凝土面层和沥青碎(砾)石面层 .......................... 30
7.4 沥青贯入式面层(或上拌下贯式面层) .......................... 32
7.5 沥青表面处治面层 .......................................... 33
—1—
7.6 水泥土基层和底基层 ........................................ 34
7.7 水泥稳定粒料(碎石、砂砾或矿渣等)基层和底基层 .............. 35
7.8 石灰土基层和底基层 ........................................ 36
7.9 石灰稳定粒料(碎石、砂砾或矿渣等)基层和底基层 .............. 37
7.10 石灰、粉煤灰土基层和底基层 ............................... 38
7.11 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碎石、砂砾或矿渣等)基层和底基层 ..... 38
7.12 级配碎(砾)石基层和底基层 ................................. 39
7.13 填隙碎石(矿渣)基层和底基层 ............................... 40
7.14 路缘石铺设 ............................................... 41
7.15 路 肩 ................................................... 42
8 桥梁工程 ................................................... 43
8.1 一般规定 .................................................. 43
8.2 桥梁总体 .................................................. 43
8.3 钢筋和预应力筋加工、安装及张拉 ............................ 44
8.4 砌 体 .................................................... 48
8.5 基 础 .................................................... 50
8.6 混凝土墩、台 .............................................. 59
8.7 混凝土梁桥 ................................................ 61
8.8 拱 桥 .................................................... 67
8.9 钢 桥 .................................................... 74
8.10 斜拉桥 ................................................... 80
8.11 悬索桥 ................................................... 88
8.12 桥面系和附属工程 ........................................ 102
9 涵洞工程 .................................................. 114
9.1 一般规定 ................................................. 114
9.2 涵洞总体 ................................................. 114
9.3 涵台 ..................................................... 115
9.4 管座及涵管安装 ........................................... 116
9.5 盖板安装 ................................................. 116
9.6 箱涵浇筑 ................................................. 117
9.7 拱涵浇(砌)筑 ........................................... 117
9.8 倒虹吸竖井、集水井砌筑 ................................... 118
9.9 一字墙和八字墙 ........................................... 118
9.10 顶入法施工的涵洞 ........................................ 119
10 隧道工程 .................................................. 121
10.1 一般规定 ................................................ 121
10.2 隧道总体 ................................................ 121
10.3 明洞浇筑 ................................................ 122
10.4 明洞防水层 .............................................. 123
10.5 明洞回填 ................................................ 124
10.6 洞身开挖 ................................................ 124
10.7 喷射混凝土支护 .......................................... 125
10.8 锚杆支护 ................................................ 126
10.9 钢筋网支护 .............................................. 127
—2—
10.10 钢架支护 ............................................... 127
10.11 仰拱 ................................................... 128
10.12 仰拱回填 ............................................... 129
10.13 混凝土衬砌 ............................................. 130
10.14 衬砌钢筋 ............................................... 131
10.15 防水层 ................................................. 132
10.16 止水带 ................................................. 132
10.17 排水 ................................................... 133
10.18 超前锚杆 ............................................... 134
10.19 超前小导管 ............................................. 134
10.20 超前大管棚............................................... 135
11 交通安全设施 .............................................. 136
11.1 一般规定 ................................................. 136
11.2 交通标志 ................................................. 136
11.3 路面标线 ................................................. 137
11.4 波形梁钢护栏 ............................................. 138
11.5 混凝土护栏 ............................................... 139
11.6 缆索护栏 ................................................. 140
11.7 突起路标 ................................................. 140
11.8 轮廓标 ................................................... 141
11.9 防眩设施 ................................................. 142
11.10 隔离栅和防落网 .......................................... 142
11.11 中央分隔带开口护栏 ...................................... 143
11.12 里程碑和百米桩 .......................................... 143
11.13 避险车道 ................................................ 144
12 环保工程 .................................................. 145
12.1 一般规定 ................................................ 145
12.2 绿地整理 ................................................ 145
12.3 树木栽植 ................................................ 146
12.4 草坪、花卉及地被种植 .................................... 148
12.5 砌块体声屏障 ............................................ 149
12.6 金属结构声屏障 .......................................... 150
12.7 复合结构声屏障 .......................................... 151
附录 A 单位、分部及分项工程的划分 ................................ 153
附表 A-1 一般建设项目的工程划分............................... 153
附表 A-2 以特大斜拉桥、悬索桥为主体建设项目的工程划分......... 157
附录 B 路基、路面压实度评定 ...................................... 158
附录 C 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评定 .................................... 160
附录 D 水泥混凝土抗压强度评定 .................................... 161
附录 E 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评定 .................................... 163
附录 F 水泥砂浆强度评定 .......................................... 165
附录 G 半刚性基层和底基层材料强度评定 ............................ 166
附录 H 路面结构层厚度评定 ........................................ 167
附录 J 路基、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弯沉值评定 ........................ 168
—3—
附录 K 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用表 ...................................... 169
附表 K-1 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 169
附表 K-2 分部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 168
附表 K-3 单位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 169
附录 L 路面横向力系数评定 ........................................ 170
附录 M 水泥基浆体抗压强度评定 .................................... 171
附录 N 预应力管道压浆饱满度评定 .................................. 172
附录 P 防水层与混凝土间正拉粘结强度评定 .......................... 173
附录 Q 激光断面仪检测隧道断面方法 ................................ 175
附录 R 地质雷达检测隧道支护(衬砌)质量方法 ...................... 177
附录 S 防水板焊缝施工质量检测方法 ................................ 180
附录 T 本规范用词说明 ............................................ 181

附件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条文说明 .......................... 182


1 总则 .......................................................... 183
2 术语 .......................................................... 185
3 一般规定 ...................................................... 186
4 路基土石方工程 ................................................ 192
5 排水工程 ...................................................... 195
6 防护支挡工程 .................................................. 197
7 路面工程 ...................................................... 200
8 桥梁工程 ...................................................... 205
9 涵洞工程 ...................................................... 222
10 隧道工程 ...................................................... 223
11 交通安全设施 .................................................. 229
12 环保工程 ...................................................... 236
附录 A 单位、分部及分项工程的划分 ................................ 242
附录 B 路基、路面压实度评定 ...................................... 244
附录 C 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评定 .................................... 245
附录 E 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评定 .................................. 247
附录 F 水泥砂浆强度评定 .......................................... 248
附录 G 半刚性基层和底基层材料强度评定 ............................ 249
附录 H 路面结构层厚度评定 ........................................ 250
附录 J 路基、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弯沉值评定 ........................ 251
附录 K 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用表 ...................................... 252
附录 L 路面横向力系数评定 ......................................... 253
附录 M 水泥基浆体抗压强度评定 .................................... 253
附录 P 防水层与混凝土间正拉粘结强度评定 ........................... 253
附录 Q~附录 S .................................................... 254

—4—
1 总 则

1.0.1 为规范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的检验评定,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各等级公路新建、改扩建工程的施工质量检验评定和验收。

1.0.3 本标准作为公路工程质量的限值标准,公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应以本标准
为准。当其质量标准与公路工程设计施工技术标准不一致时,宜以颁布年份最新
者为准。

1.0.4 对特殊地区或采用新材料、新工艺的工程,当本标准中缺乏适宜的技术要
求时,可参照相关技术标准或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并报主管部门
批准。

—1—
2 术 语

2.0.1 检验 Inspection
对被检查项目的特征、性能进行量测、检查、试验等,并将结果与标准规定
的要求进行比较,以判定其是否合格所进行的活动。

2.0.2 评定 Evaluation

对分项过程、分部过程、单位工程的质量进行抽样检验并确认其是否合格所
进行的活动。

1 单位工程 在建设项目中,具有独立施工条件和结构功能的工程。

2 分部工程 在单位工程中,按结构部位、路段长度及施工特点等划分的
工程。

3 分项工程 在分部工程中,按施工工序、工艺、材料等划分的工程。

2.0.3 关键项目 Dominant Item

分项工程中对结构安全、耐久性和主要使用功能起决定性作用的检查项目,
在本标准中以“△”标识。

2.0.4 一般项目 General item

分项工程中除关键项目以外的检查项目。

2.0.5 外观质量 Quality of Appearance

通过观察和必要的量测所反映的工程外在质量和功能状态。

—2—
3 一般规定

3.1 基本要求

3.1.1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应按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逐级进行。
施工准备阶段由施工单位按本标准附录A将合同段划分为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和
分项工程,并报监理单位或建设单位审核。对于附录 A 未涵盖的分项工程、分
部工程和单位工程,可由建设单位组织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协商确定。

3.1.2 工程质量评定等级分为合格与不合格。评定为不合格的分项、分部工程,
应采取措施进行处理。经返工、加固或补强、调测等满足设计要求后,可重新进
行质量检验评定。经返工或加固处理后仍不能满足安全或使用功能要求的分部工
程、单位工程严禁评定。

3.1.3 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均应在施工单位自检合格的基础上进行。
1 分项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按本标准规定进行自检,对工程质量进行自
我评定。
2 分部、单位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应汇总所属分项、分部工程质量评定
资料,进行外观质量检查,对工程质量进行自我评定。
3 隐蔽工程在隐蔽前应由施工单位通知监理单位进行检验评定合格后方可
继续施工。

3.1.4 分项工程应由监理单位组织施工单位进行质量检验评定。
1 监理单位应按规定要求进行独立抽检,对分部、单位工程质量进行评定。
2 建设单位应根据对工程质量的检查及平时掌握的情况,对监理单位所做
的工程质量评定进行审定。
3 检测单位、质量监督部门可依据本标准进行工程质量检测、鉴定。

3.2 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

3.2.1 检验项目应按基本要求、实测项目、外观质量和质量保证资料分别检查。

3.2.2 分项工程质量应在所使用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施工工艺等符合基
本要求的规定,且无严重外观缺陷和质量保证资料真实并基本齐全时,方可进行
检验评定。对分项工程所列基本要求应逐项进行检查。经检查不符合规定时,不
—3—
得进行工程质量的检验评定。

3.2.3 施工单位外购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进场后应进行抽查复验,检验结
果应由监理或建设单位进行审核。

3.2.4 实测项目中检查项目检验与合格率计算
对规定的检查项目应按照随机抽样方法(有规定的除外)、检查方法和规定
的检测频率进行检验,计算合格率。
1 本标准规定的检测方法为标准方法,采用其他仪器设备和试验规程时,应
经比对试验确认其可靠性。
2 本标准规定的检查项目检测频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1)以长度为评定单位的检测频率为双车道公路每一检查段内的最低检测(查)
频率,多车道公路必须按车道数与双车道之比,相应增加检测(查)点数。
2)非以长度为评定单位的检测频率或按 m2、m3、工作班设定的检查频率,
按本标准规定的检测频率进行检验。
3 检查项目合格率按下式进行计算:
合格的点(组)数
检查项目合格率(%)   100 %
该检查项目的全部检查 点(组)数

3.2.5 检查项目质量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关键项目的合格率不得低于 95%(属于工厂加工制造的桥梁金属构件、机
电工程为 100%),且检测值不得超过规定极值,否则该检查项目为不合格。
2 一般项目的合格率不得低于 80%,且检测值的偏差不得超过允许偏差的 2
倍,否则该检查项目为不合格。
3 有规定极值的检查项目,任一单个检测值都不得突破规定极值,否则该检
查项目为不合格。
4 采用附录B至附录 S 所列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评定的检查项目,不符合
要求时,该检查项目为不合格。
5 监理单位按《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中规定的频率进行抽检,当对检查
项目评定结果与施工单位自检评定结果不一致时,监理单位应增加一倍的检测频
率后进行质量评定;当抽检频率达到施工单位的检测频率时,应以监理单位的检
测结果为准进行评定。

3.2.6 对工程外观质量状况应进行全面检查,对于明显的外观缺陷,施工单位

—4—
应采取措施进行整修或返工处理后再进行评定。

3.2.7 工程应有真实、准确、齐全、完整的施工原始记录、试验数据、质量检
查结果等质量保证资料。质量保证资料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 所用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质量检验结果;
2 材料配比、拌和加工控制检验和试验数据;
3 地基处理、隐蔽工程施工记录和大桥、隧道施工监控资料;
4 各项质量控制指标的试验记录和质量检验汇总图表;
5 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非正常情况记录及其对工程质量影响分析;
6 施工过程中如发生质量事故,经处理补救后,达到设计要求的认可证明文
件等。
7 当个别质量保证资料缺失时,应有检测机构出具的实体质量合格检测报告。

3.2.8 检验项目评为不合格的,应进行返工处理、直至合格。无法处理或经检
测鉴定达不到设计要求、但经原设计单位核算认可,能够满足安全和使用功能的,
可予以评定。

3.3 工程质量等级评定

3.3.1 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应按附录 K 及相关施工技


术规范提交真实、完整的自检资料。

3.3.2 分项工程质量评定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检验记录应完整;
2 质量保证资料应符合规定;
3 所含实测项目的质量均应合格;
4 外观质量应满足要求。

3.3.3 分部工程质量评定合格应符下列规定:
1 评定资料应完整;
2 所含分项工程或实测项目的质量均应合格;
3 外观质量应满足要求。

3.3.4 单位工程质量评定合格应符下列规定:
—5—
1 评定资料应完整;
2 所含分部工程的质量均应评定合格;
3 外观质量应满足要求。

3.3.5 评定为不合格的分项、分部工程,经加固、补强或返工、调测满足设计
要求后,可以重新进行质量检验和评定。
经返工或加固处理仍不能满足安全或重要使用功能的分部、单位工程,严
禁评定。

3.3.6 合同段、建设项目的质量评定、验收应按《公路工程竣(交)工验收办
法》的规定进行。

—6—
4 路基土石方工程

4.1 一般规定

4.1.1 土方路基和石方路基的实测项目的规定值或允许偏差按高速公路、一级
公路和其他公路(指二级及以下公路)两档设定,其中土方路基压实度按高速公路
和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四级公路三档设定。
4.1.2 路基压实度须分层检测,并符合附录 B 的规定。路基其他检查项目均在
路基顶面进行检查测定。
4.1.3 土质路肩工程可作为路面工程的一个分项工程进行检查评定。
4.1.4 收费广场及服务区道路、停车场的土方工程压实标准可按土方路基要求
进行控制。

4.2 土方路基

4.2.1 基本要求
1 在路基用地和取土坑范围内,应清除地表植被、杂物、积水、淤泥和表土,
处理坑塘,并按规范和设计要求对基底进行压实。表土应充分利用。
2 路基填料应符合规范和设计的规定。
3 填方路基须分层填筑压实,每层表面平整,路拱合适,排水良好,不得亏
坡。
4 施工临时排水系统应与设计排水系统结合,避免冲刷边坡。
5 在设定取土区内合理取土,不得滥开滥挖。完工后应按要求对取土坑和弃
土场进行修整。
4.2.2 实测项目
见表 4.2.2。
表 4.2.2 土方路基实测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其他公路
检 查 项 目 高速公路 检查方法和频率
二级 三、四
次 一级公路
公路 级公路
上路床(m) 0~0.3 ≥96 ≥95 ≥94 按附录 B 检查
下 轻、中及重交
0.3~0.8 ≥96 ≥95 ≥94 密度法:每 200m 每压
路 通荷载等级
实层测 2 处
床 特重、极重交
(m) 0.3~1.2 ≥96 ≥95 — 核子(无核)密度仪:
通荷载等级

—7—
压 上 轻、中及重交 每 200m 每压实层测 6
0.8~1.5 ≥94 ≥94 ≥93
路 通荷载等级
1△ 实 处
堤 特重、极重交
度 (m) 1.2~1.9 ≥94 ≥94 —
通荷载等级
(%) 下 轻、中及重交
> 1.5 ≥93 ≥92 ≥90
路 通荷载等级
堤 特重、极重交
> 1.9 — — —
(m) 通荷载等级
2△ 弯 沉 (0.01mm) 不大于设计值 按附录 J 检查
水准仪:每 200m 测 4
3 纵断高程 (mm) +10, -15 +10, -20
个断面。
经纬仪:每 200m 测 2
4 中线偏位 (mm) 50 100 点,弯道加 HY、YH 两

5 宽 度 (mm) 满足设计要求 米尺:每 200m 测 4 处
3m 直尺:每 200m 测 2
6 平整度 (mm) ≤15 ≤20
处×5 尺
水准仪:每 200m 测 4
7 横 坡 (%)  0.3  0.5
个断面
8 边 坡 满足设计要求 尺量:每 200m 测 4 处
注:①表列压实度以重型击实试验法为准,评定路段内的压实度平均值下置信界限不得小于
规定标准,单个测定值不得小于极值(表列规定值减 5 个百分点)。按测定值不小于表列规定
值减 2 个百分点的测点占总检查点数的百分率计算合格率。
②采用核子(无核)密度仪检验压实度时应进行标定试验。
③特殊干旱、特殊潮湿地区或过湿土路基等,可按路基设计、施工规范所规定的压实度
标准进行评定。
④三、四级公路铺筑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路面时,其路基压实度应采用二级公路标
准。
4.2.3 外观质量
1 路基边线直顺,曲线圆滑,边坡稳定,坡面平顺,不符合要求的单向累计
长度不得超过 50m。
2 护坡道、碎落台的位置适当,防止水土流失。

4.3 石方路基

4.3.1 基本要求
1 石方路堑的开挖宜采用光面爆破法。爆破后应及时清理危石、松石。
2 上、下路床填料和石料尺寸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规定。
—8—
3 修筑填石路堤时应进行地表清理,逐层水平填筑石块,摆放平稳,码砌边部。
填筑层厚度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规定,填石空隙用石碴、石屑嵌压稳定。
4 采用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压至填筑层顶面石块稳定,20t 以上压路机
振压两次标高差异应在 3mm 之内。
4.3.2 实测项目
见表 4.3.2。
表 4.3.2 石方路基实测项目
项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 查 项 目 高速公路 检查方法和频率
其他公路
次 一级公路
1 压实 层厚和碾压遍数符合要求 查施工记录
2△ 弯沉 (0.01mm) 不大于设计值 按附录 J 检查
3 纵断高程 (mm) +10 ,-20 +10,-30 水准仪:每 200m 测 4 个断面
经纬仪:每 200m 测 2 点,弯道加
4 中线偏位 (mm) 50 100
HY、YH 两点
5 宽度 (mm) 满足设计要求 米尺:每 200m 测 4 处
6 平整度 (mm) ≤20 ≤30 3m 直尺:每 200m 测 2 处×5 尺

7 横坡 (%)  0.3  0.5 水准仪:每 200m 测 4 个断面


坡 度 满足设计要求
8 边坡 尺量:每 200m 测 4 处
平顺度 满足设计要求
注:土石混填路基压实度或固体体积率可根据实际可能进行检验,其他检测项目与石方路
基相同。
4.3.3 外观质量
1 上边坡不得有危石。
2 路基边线直顺,曲线圆滑,不符合要求的单向累计长度不得超过 50m。

4.4 软土地基处治

4.4.1 基本要求
1 换填地基的填筑压实要求同 4.2 土方路基。
2 砂垫层:砂的规格和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适当洒水,分层
压实;砂垫层宽度应宽出路基边脚 0.5~1.0m,两侧端以片石护砌;砂垫层厚度及
其上铺设的反滤层应满足设计要求。
3 反压护道:填筑材料、护道高度、宽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压实度不低于
90%。
4 袋装砂井、塑料排水板:砂的规格、质量、砂袋织物质量和塑料排水板质

—9—
量必须满足设计要求;砂袋和塑料排水板下沉时不得出现扭结、断裂等现象;井
(板)底标高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其顶端必须按规范要求伸入砂垫层。
5 碎石桩:碎石材料应满足设计要求;应严格按试桩结果控制电流和振冲器
的留振时间;分批加入碎石,注意振密挤实效果,防止发生“断桩”或“颈缩桩”。
6 砂桩:砂料应符合规定要求;砂的含水量应根据成桩方法合理确定;应确
保桩体连续、密实。
7 粉喷桩:水泥应满足设计要求;根据成桩试验确定的技术参数进行施工;
严格控制喷粉时间、停粉时间和水泥喷入量,不得中断喷粉,确保粉喷桩长度;
桩身上部范围内必须进行二次搅拌,确保桩身质量;发现喷粉量不足时,应整桩
复打;喷粉中断时,复打重叠孔段应大于 1m。
8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材料应满足设计要求;混合料应拌合均匀,桩体施工
应选择合理的施打顺序,成桩过程中应对已打桩的桩顶进行位移监测。
9 软土地基上的路堤,应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沉降观测和稳定性观测,并根据
观测结果对路堤填筑速率和预压期等做出必要调整。
4.4.2 实测项目
见表 4.4.2-1 至 4.4.2-5。
表 4.4.2-1 砂垫层实测项目
项 次 检 查 项 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砂垫层厚度 不小于设计值 每 200m 检查 4 处
2 砂垫层宽度 不小于设计值 每 200m 检查 4 处
3 反滤层设置 满足设计要求 每 200m 检查 4 处
4 压实度 (%) 90 每 200m 检查 4 处
表 4.4.2-2 袋装砂井、塑料排水板实测项目

项 次 检 查 项 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井(板)间距 (mm)  150 抽查 2%


2△ 井(板)长度 不小于设计值 查施工记录
3 竖直度(%) 1.5 查施工记录
4 砂井直径 (mm) +10, -0 挖验 2%
5 灌砂量(%) -5 查施工记录
表 4.4.2-3 碎石桩(砂桩)实测项目
项 次 检 查 项 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桩距 (mm)  150 抽查 2%
2 桩径 (mm) 不小于设计值 抽查 2%
3△ 桩长 (m) 不小于设计值 查施工记录
—10—
4 竖直度 (%) 1.5 查施工记录
5 灌石(砂)量 不小于设计值 查施工记录
表 4.4.2-4 粉喷桩实测项目
项 次 检 查 项 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桩距 (mm)  100 抽查 2%
2 桩径 (mm) 不小于设计值 抽查 2%
3△ 桩长 (m) 不小于设计值 查施工记录
4 竖直度 (%) 1.5 查施工记录
5 单桩喷粉量 满足设计要求 查施工记录
6 强度 (kPa) 不小于设计值 抽查 2%
表 4.4.2-5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实测项目
项 次 检 查 项 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桩距 (mm)  100 抽查 2%
2 桩径 (mm) 不小于设计值 抽查 2%
3△ 桩长 (m) 不小于设计值 查施工记录
4 竖直度 (%) 1 查施工记录
5 桩体强度 不小于设计值 取芯法,抽查 2%
6 单桩和复合地基承载力 不小于设计值 抽查 0.2%且不少于 3 根

4.5 土工合成材料处治层

4.5.1 基本要求
1 土工合成材料质量应满足设计要求,无老化,外观无破损,无污染。
2 土工合成材料应紧贴下承层,按设计和施工要求铺设、张拉、固定。
3 土工合成材料的接缝搭接、粘接强度和长度应满足设计要求,上、下层土
工合成材料搭接缝应交替错开。
4.5.2 实测项目
见表 4.5.2-1 至表 4.5.2-4。
表 4.5.2-1 加筋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处治层实测项目
项 次 检 查 项 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下承层平整度、拱度 满足设计要求 每 200m 检查 4 处
2 搭接宽度 (mm) + 50,-0 抽查 2%
3 搭接缝错开距离 (mm) 符合设计施工要求 抽查 2%

—11—
4 锚固长度 (mm) 符合设计施工要求 抽查 2%

表 4.5.2-2 隔离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处治层实测项目
项 次 检 查 项 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下承层平整度、拱度 满足设计要求 每 200m 检查 4 处
2 搭接宽度 (mm) + 50,-0 抽查 2%
3 搭接缝错开距离 (mm) 符合设计施工要求 抽查 2%
4 搭接处透水点 不多于 1 个点 每缝
表 4.5.2-3 过滤排水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处治层实测项目
项 次 检 查 项 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下承层平整度、拱度 满足设计要求 每 200m 检查 4 处
2 搭接宽度 (mm) + 50,-0 抽查 2%
3 搭接缝错开距离 (mm) 符合设计施工要求 抽查 2%
表 4.5.2-4 防裂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处治层实测项目
项 次 检 查 项 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下承层平整度、拱度 满足设计要求 每 200m 检查 4 处
≥ 50 (横向)
2 搭接宽度 (mm) 抽查 2%
≥ 150 (纵向)
3 粘结力 (N) ≥ 20 抽查 2%
4.5.3 外观质量
1 土工合成材料平顺,无重叠、皱折。
2 土工合成材料固定处不应松动。

—12—
5 排水工程

5.1 一般规定

5.1.1 排水工程应按设计要求及施工规范的要求施工,依照实际地形,选择合
适的位置,将地面水和地下水排出路基以外。
5.1.2 本章 5.5 和 5.6 节包括边沟、截水沟、排水沟等。
5.1.3 跌水、急流槽、水簸箕等其他排水工程可按照本章 5.6 节的标准进行评
定。
5.1.4 路面拦水带纳入路缘石分项工程,排水基层可按照第 7 章的标准进行评
定。
5.1.5 沟槽回填土应符合设计要求及施工规范的规定。
5.1.6 排水泵站明开挖基础可按照第 8 章的标准进行评定。
5.1.7 钢筋混凝土构件包含钢筋加工及安装分项工程,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包括
预应力钢筋的加工和张拉分项工程。

5.2 管节预制

5.2.1 基本要求
1 所用的水泥、砂、石、水、外加剂和掺合料的质量规格应符合有关规范
的要求,按规定的配合比施工。
2 混凝土应满足耐久性(抗冻、抗渗、抗侵蚀)等设计要求。
3 不得出现露筋和空洞现象。
5.2.2 实测项目
见表 5.2.2。
表 5.2.2 管节预制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2 内径(mm) 不小于设计值 尺量:2 个断面
3 壁厚(mm) 不小于(设计壁厚-3) 尺量:2 个断面
4 顺直度 矢度不大于 0.2%管节长 沿管节拉线量,取最大矢高
5 长度(mm) +5,-0 尺量
5.2.3 外观质量
管节内外表面平整,不应出现蜂窝麻面。

—13—
5.3 混凝土排水管施工

5.3.1 基本要求
1 基础混凝土强度达到 5MPa 以上时,方可进行管节铺设。
2 管材必须逐节检查,不得有裂缝、破损。
3 管节铺设应平顺、稳固,管底坡度不得出现反坡,管节接头处流水面高差
不得大于 5mm。管内不得有泥土、砖石、砂浆等杂物。
4 管道内的管口缝,当管径大于 750mm 时,应在管内作整圈勾缝。
5 管口内缝砂浆平整密实,不得有裂缝、空鼓现象。
6 抹带前,管口必须洗刷干净,管口表面应平整密实,无裂缝现象。抹带后
应及时覆盖养生。
7 设计中要求防渗漏的排水管须作渗漏试验,渗漏量应符合要求。
5.3.2 实测项目
见表 5.3.2。
表 5.3.2 混凝土排水管施工实测项目
项 次 检 查 项 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混凝土抗压强度或砂
1△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F 检查
浆强度 (MPa)
2 管轴线偏位 (mm) 15 经纬仪或拉线:每两井间测 3 处

每两井间水准仪、尺量:进出水口各
3 流水面高程 (mm)  10
1 处,拉线检查中间 1-2 处
4 基础厚度 (mm) 不小于设计值 尺量:每两井间测 3 处
肩宽 (mm) +10,-5
5 管座 尺量、挂边线:每两井间测 2 处
肩高 (mm)  10
宽 度 不小于设计值
6 抹带 尺量:按 10%抽查
厚 度 不小于设计值
5.3.3 外观质量
1 管道基础混凝土表面平整密实。
2 管节铺设直顺,管口缝带圈平整,无开裂脱皮现象。
3 抹带接口表面密实光洁,不应有间断和裂缝、空鼓。

5.4 检查(雨水)井砌筑

5.4.1 基本要求
1 砌筑材料满足设计要求,井基混凝土强度达到 5MPa 时,方可砌筑井体。
2 砌筑砂浆配合比准确,井壁砂浆饱满,灰缝平整。检查井内壁应平顺,抹
—14—
面密实光洁无裂缝,收分均匀,踏步安装牢固。
3 井框、井盖安装必须平稳,井口周围不得有积水。
5.4.2 实测项目
见表 5.4.2。
表 5.4.2 检查(雨水)井砌筑实测项目
项 次 检 查 项 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砂浆强度 (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F 检查
2 轴线偏位 (mm) 50 经纬仪:逐井检查
圆井直径或方井
3  20 尺量:逐井检查
长、宽 (mm)
4 井底高程 (mm)  15 水准仪:逐井检查
井盖与相邻路面高 雨水井 +0, -4
5 水准仪、水平尺:逐井检查
差 (mm) 检查井 +4,-0

5.5 土 沟

5.5.1 基本要求
1 土沟边坡应平整、坚实、稳定,严禁贴坡。
2 沟底应平顺整齐,不得有松散土和其他杂物,排水畅通。
5.5.2 实测项目
见表 5.5.2。
表 5.5.2 土沟实测项目
项 次 检 查 项 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沟底高程 (mm) +0,-30 水准仪:每 200m 测 4 处
2 断面尺寸 (mm) 不小于设计值 尺量:每 200m 测 2 处
3 边坡坡度 不陡于设计值 尺量:每 200m 测 2 处
4 边棱直顺度 (mm) 50 尺量:20m 拉线,每 200m 测 2 处

5.5.3 外观质量
沟底无明显阻水现象。

5.6 浆砌排水沟

5.6.1 基本要求
1 砌体砂浆配合比准确,砌缝内砂浆均匀饱满,勾缝密实。
2 浆砌片(块)石、混凝土预制块的质量和规格应满足设计要求。
3 基础中缩缝应与墙身缩缝对齐。
—15—
4 砌体抹面应平整、压光、直顺,不得有裂缝、空鼓现象。
5.6.2 实测项目
见表 5.6.2。
表 5.6.2 浆砌排水沟实测项目
项 次 检 查 项 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砂浆强度 (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F 检查
2 轴线偏位 (mm) 50 经纬仪或尺量:每 200m 测 5 处
3 沟底高程 (mm)  15 水准仪:每 200m 测 5 点
墙面直顺度 (mm) 30 20m 拉线、坡度尺:每 200m 测 2
4
或坡度 或满足设计要求 处
5 断面尺寸 (mm)  30 尺量:每 200m 测 2 处
6 铺砌厚度 (mm) 不小于设计值 尺量:每 200m 测 2 处
7 基础垫层宽、厚 (mm) 不小于设计值 尺量:每 200m 测 2 处
5.6.3 外观质量
砌体内侧及沟底应平顺,沟底不应有杂物。

5.7 渗 沟

5.7.1 基本要求
1 渗沟的设置及材料规格、质量等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规定。
2 反滤层应用筛选过的中砂、粗砂、砾石等渗水性材料分层填筑。
3 排水层应采用石质坚硬的较大粒料填筑,以保证排水孔隙度。
5.7.2 实测项目
见表 5.7.2。
表 5.7.2 渗沟实测项目
项 次 检 查 项 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沟底高程 (mm)  15 水准仪:每 10~20m 测 1 处
2 断面尺寸 (mm) 不小于设计值 尺量:每 20m 测 1 处
5.7.3 外观质量
进出水口应排水通畅。

5.8 排水泵站沉井

5.8.1 基本要求
1 地基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不应扰动基底土壤。

—16—
2 井壁混凝土应密实,混凝土强度达到合格标准后方可进行下沉。
3 沉井下沉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正位,发现偏位及倾斜时须及时纠正。
4 沉井封底应密实不漏水。
5 水泵、管及管件应安装牢固,位置正确。
5.8.2 实测项目
见表 5.8.2。
表 5.8.2 排水泵站沉井实测项目
项 次 检 查 项 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混凝土强度 (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2 轴线平面偏位 (mm) 1%井深 经纬仪:纵、横向各 2 处

3 垂直度 (mm) 1%井深 用垂线检查:纵、横向各 1 处

4 几何尺寸(mm)  50 尺量:长、宽、高各 2 处
5 底板高程 (mm)  50 水准仪测 4 处

5.8.3 外观质量
泵站轮廓线条清晰,表面平整。

5.9 沉淀池

5.9.1 基本要求
1 所用的水泥、砂、石、水、外加剂及掺合料的质量和规格必须符合有关规范
的规定,按规定的配合比施工。
2 进出水口位置应满足设计要求。
3 设计中要求防渗漏的沉淀池须作渗漏试验,渗漏量应符合要求。
5.9.2 实测项目
见表 5.9.2。
表 5.9.2 沉淀池实测项目
项 次 检 查 项 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混凝土强度 (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2 轴线平面偏位 (mm)  50 经纬仪:纵、横向各 2 处


3 几何尺寸 (mm)  50 尺量:长、宽、高各 2 处
4 底板高程 (mm)  50 水准仪测 2 处

—17—
5.9.3 外观质量
混凝土表面应平整密实,不得出现露筋和空洞现象。

—18—
6 防护支挡工程

6.1 一般规定

6.1.1 挡土墙平均墙高达到或超过 6m 且墙身面积不小于 1200m2 时为大型挡土


墙,每处应作为分部工程进行评定。
6.1.2 悬臂式、扶壁式、桩板式、锚杆、锚碇板和加筋土等类型的挡土墙,应
视其规模作为分部工程或子分部工程进行评定。
6.1.3 抗滑桩应根据成孔工艺,按本标准第 8.5.2 条或 8.5.3 条检验。
6.1.4 丁坝、护岸可参照挡土墙的相关规定进行检验。
6.1.5 本章第 6.11 节适用于本章及本标准第 8 章未列出名称的其它砌石构造物
的检验。
6.1.6 钢筋混凝土结构或构件均应包含钢筋加工及安装分项工程,按本标准第
8.3 节进行检验。

6.2 砌体挡土墙

6.2.1 基本要求
1 石料或混凝土预制块的强度、规格和质量应符合有关技术规范和设计要求。
2 砂浆所用的水泥、砂、水、外加剂的品种、规格和质量应符合有关技术规
范的要求,并按经设计和试验确定的配合比拌制砂浆。
3 地基承载力、基础埋置深度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4 砌筑应分层错缝。浆砌时应坐浆挤紧,嵌填饱满密实,不得出现空洞;干
砌时不得出现松动、叠砌和浮塞现象。
5 沉降缝、伸缩缝、泄水孔的位置、尺寸和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沉降缝及
伸缩缝应采用设计规定的弹性材料填充密实,填充深度不小于设计规定值。
6 勾缝砂浆强度不得小于砌筑砂浆强度。
6.2.2 实测项目
见表 6.2.2-1 及 6.2.2-2。
表 6.2.2-1 砌体挡土墙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砂浆强度 (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F 检查
全站仪:每 20m 检查墙顶外边线
2 平面位置 (mm) 50
3点
3 竖直度或坡度 (%) 0.5 吊垂线:每 20m 检查 2 处
4△ 断面尺寸 (mm) 不小于设计 尺量:每 20m 量 2 个断面
—19—
5 顶面高程 (mm) ±20 水准仪:每 20m 检查 2 点
块石 20
表面平整 片石 30 2m 直尺:每 20m 检查 3 处,每处
6
度(mm) 混凝土预 检查竖直和墙长两个方向
10
制块、料石

表 6.2.2-2 干砌挡土墙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平面位置(mm) 50 全站仪:每 20m 检查 3 点
2 竖直度或坡度(%) 0.5 尺量:每 20m 吊垂线检查 2 处
3△ 断面尺寸(mm) 不小于设计 尺量:每 20m 检查 2 个断面
4 顶面高程(mm) ±50 水准仪:每 20m 测 2 点
2m 直尺:每 20m 检查 3 处,每处
5 表面平整度(mm) 50
检查竖直和墙长两个方向
6.2.3 外观质量
1 墙体表面平整,沉降缝、伸缩缝整齐竖直,上下贯通。
2 浆砌缝无严重开裂现象,勾缝密实、无脱落。
3 泄水孔坡度向外,无堵塞现象。

6.3 悬臂式和扶壁式挡土墙

6.3.1 基本要求
1 所用的水泥、砂、石、水、外加剂及掺合料的品种、规格和质量必须符合
有关规范和设计的要求,按经设计和试配确定的配合比拌制混凝土。
2 地基承载力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3 不得有露筋和空洞现象。
4 沉降缝、伸缩缝、泄水孔的位置、尺寸和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沉降缝及
伸缩缝应采用设计规定的弹性材料填充密实,填充深度不小于设计规定值。
6.3.2 实测项目
见表 6.3.2。
表 6.3.2 悬臂式和扶壁式挡土墙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2 平面位置(mm) 30 全站仪:每 20m 检查 3 点
3 竖直度或坡度(%) 0.3 吊垂线:每 20m 检查 2 处
4△ 断面尺寸(mm) 不小于设计 尺量:每 20m 检查 2 个断面及 2 个扶壁
5 顶面高程(mm) ±20 水准仪:每 20m 检查 2 点
2m 直尺:每 20m 检查 3 处,每处检
6 表面平整度(mm) 8
查竖直和墙长两个方向
—20—
6.3.3 外观质量
1 混凝土表面平整、密实,蜂窝、麻面等表面缺陷面积不得超过该面面积的
0.5%,深度超过 10mm 者必须处理。
2 混凝土表面裂缝宽度超过设计规定或设计未规定时超过 0.15mm 者必须处
理。
3 泄水孔坡度向外,无堵塞现象。
4 沉降缝、伸缩缝整齐竖直,上下贯通。

6.4 锚杆、锚定板和加筋土挡土墙

6.4.1 基本要求
1 所用的水泥、砂、石、水、外加剂及掺合料的品种、规格和质量必须符合
有关规范和设计的要求,按经设计和试配确定的配合比拌制混凝土。
2 地基承载力应符合设计要求。
3 锚杆、拉杆或筋带原材料的品种、规格和技术性能必须满足设计要求,根
数不得少于设计数量。
4 筋带应理顺,放平拉直,筋带与面板、筋带与筋带连接牢固。
5 混凝土构件不得出现露筋和空洞现象。
6 锚杆注浆密实饱满,浆体强度不小于设计要求。
7 沉降缝、伸缩缝的位置、尺寸和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沉降缝及伸缩缝应
采用设计规定的弹性材料填充密实,填充深度不小于设计规定值。
6.4.2 实测项目
基础和肋柱预制分别按本标准第 8.5、8.12 节有关规定检查,锚杆按表 6.7.2-1
检查,其它实测项目见表 6.4.2-1 至 6.4.2-5。
表 6.4.2-1 筋带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筋带长度 不小于设计值 尺量:每 20m 检查 2~5 根(束)
2 筋带与面板连接 符合设计要求 目测:全部
3 筋带与筋带连接 符合设计要求 目测:全部
4 筋带铺设 符合设计要求 目测:全部

表 6.4.2-2 拉杆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长度(mm) 不小于设计值 尺量:每 20m 检查 2~5 根

2 拉杆间距(mm) ±100 尺量:每 20m 检查 2~5 根


3 拉杆与面板、锚定板连接 符合设计要求 目测:全部

—21—
4 拉杆防护 符合设计要求 目测:全部

表 6.4.2-3 面板预制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边长小于 1m 时±5,其它 尺量:长宽各量 1 次,每批抽查
2 边 长(mm)
0.5%边长 10%
边长小于 1m 时 10,其它
3 两对角线差(mm) 尺量:每批抽查 10%
1%最大对角线长
4△ 厚 度(mm) +5,-3 尺量:检查 2 处,每批抽查 10%
2m 直尺:长、宽方向各测 1 次,
5 表面平整度(mm) 5
每批抽查 10%
6 预埋件位置(mm) 5 尺量:检查每件,每批抽查 10%

表 6.4.2-4 面板安装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每层面板顶高程(mm) ±10 水准仪:每 20m 抽查 3 组板
2 轴线偏位(mm) 10 挂线、尺量:每 20m 量 3 处
面板竖直度或坡度 吊垂线或坡度板:每 20m 检查 3
3 +0,-0.5
(%) 处
4 相邻面板错台 5 尺量:每 20m 检查面板交界处 3 处
注:面板安装以同层相邻两板为一组。

表 6.4.2-5 锚杆、锚碇板和加筋土挡土墙总体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墙顶和肋 路堤式 +50,-100
1 柱平面位 全站仪:每 20m 检查 3 处
路肩式 ±50
置(mm)

墙顶和柱顶 路堤式 ±50


2 水准仪:每 20m 测 3 点
高程(mm) 路肩式 ±30
3 肋柱间距 ±15 尺量:每柱间
4 墙面平整度(mm) 15 2m 直尺:每 20m 测 3 处×3 尺
6.4.3 外观质量
1 混凝土构件表面平整,线条顺直,无严重蜂窝、麻面、破损、翘曲、掉角、
啃边等缺陷。
2 墙面直顺,线形顺适,板缝均匀、平顺,伸缩缝贯通、竖直,肋柱与挡土
板应密贴。
3 锚头应封闭密实、牢固。
4 沉降缝、伸缩缝及泄水孔要求同本标准第 6.3.3 条相关规定。

—22—
6.5 桩板式挡土墙

桩按本标准第 8.5 节相关规定检验,面板预制及安装按本标准第 6.4 节相关


规定检验。

6.6 墙背填土

6.6.1 基本要求
1 墙背填土应采用设计规定的填料,不应含有机物、冰块、草皮、树根等杂
物或生活垃圾,其化学及电化学性能应符合锚杆、拉杆、筋带的防腐和耐久性要
求,严禁采用膨胀土、高液限粘土、腐植土、盐渍土、淤泥和冻土块等不良填料。
2 墙背填土必须和挖方路基、填方路基有效搭接,纵向接缝必须设台阶。
3 必须分层填筑压实,每层表面平整,顶层路拱合适。
4 反滤层的材料、厚度、位置符合设计要求。
5 墙身强度达到设计强度 75%以上时方可开始填土。
6.6.2 实测项目
除距面板 1m 范围以内压实度实测项目见表 6.6.2 外,其它部分填土和其它
类型挡土墙填土的压实度要求均与路基相同。
表 6.6.2 锚杆、锚碇板和加筋土挡土墙墙背填土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距面板 1m 范围以内 按附录 B 检查,每 100m 每压


1△ 90
压实度(%) 实层测 1 处,并不得少于 1 处

6.6.3 外观质量
填土表面平整,边线直顺,坡面平顺稳定,不得出现亏坡。

6.7 边坡锚固防护

6.7.1 基本要求
1 混凝土及注浆所用的水泥、砂、石、水、外加剂及掺合料的品种、规格和质
量必须符合有关规范和设计的要求,按经设计和试配确定的配合比拌制。
2 锚杆、锚索、钢筋和土工格栅的规格、数量和质量必须符合设计和有关技术
规范的要求。
3 边坡坡度、坡面应符合设计要求,岩面应无风化、无浮石,喷射前应用水冲
洗干净。
—23—
4 钢筋网与锚杆或其它锚固装置连接牢固,喷射混凝土时钢筋不得晃动。
5 注浆性能应符合相关施工技术规范要求。注浆时排气孔必须有原浆溢出,锚
孔内注浆应密实,注浆压力符合设计要求。
6 坡面混凝土喷射前应做好排水设施,对漏水的孔洞、缝隙应采用堵水等措施。
7 预应力锚索的基本要求见本标准第 8.3.2 条 1,并按设计规定的工艺进行张
拉。锚索非锚固段套管安装位置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6.7.2 实测项目
见表 6.7.2-1、6.7.2-2。
表 6.7.2-1 锚杆、锚索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注浆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M 检查
2 锚孔深度(mm) 不小于设计值 尺量:抽查 20%
3 锚孔孔径(mm) 符合设计要求 尺量:抽查 20%
4 锚孔轴线倾斜(º) ±2 倾角仪:抽查 20%
5 锚孔位置(mm) 设置网格梁:±50;其他:±100 尺量:抽查 20%
锚杆、锚索拔力 拔力试验:锚杆数 1%,且不
6△ 符合设计要求
(kN) 少于 3 根
7△ 锁定力(MPa) 符合设计要求 查油压表读数:全部
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未规定时
8 张拉伸长率(%) 尺量:全部
±6
每束 1 根,且每断面不超过钢
9 断丝、滑丝数 目测:逐根(束)检查
丝总数的 1%
注:实际工程中未涉及的项目不检查。

表 6.7.2-2 坡面结构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喷射混凝土按附录 E 检查,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其它按附录 D 检查
平均厚度≥设计厚度;90%检
2 喷层厚度(mm) 查点的厚度≥设计厚度;最小 凿孔法:每 100m2 检查 3 处
厚度≥0.5 设计厚度
3 尺量:每件检查 2 处,抽查
锚索垫块尺寸(mm) ±5
20%
4 网格梁、地梁、边 尺量:每梁检查 2 个断面,
不小于设计值
梁断面尺寸(mm) 抽查 20%
5 网格梁、地梁、边
±150 尺量:抽查 10%
梁平面位置
注:实际工程中未涉及的项目不检查。

6.7.3 外观质量
1 喷射混凝土与原坡面结合紧密,无突变,无漏喷、空鼓、开裂等缺陷。
2 锚索垫块、网格梁、地梁、边梁等密实、平整,不得出现空洞及露筋现象,垫
—24—
块应无裂缝。
3 钢筋网、土工格栅及锚杆(索)不得外露。
4 网格梁等应嵌入坡面,并与坡面接顺。

6.8 土钉支护

6.8.1 基本要求
1 混凝土及注浆所用的水泥、砂、石、水、外加剂及掺合料的品种、规格和质
量必须符合有关规范和设计的要求,按经设计和试配确定的配合比拌制。
2 土钉钢筋的品种、规格、性能、数量及其接头的质量必须符合设计和有关技
术规范的要求。
3 应按设计规定的程序和分层深度开挖边坡,坡面平整,坡度符合设计要求,
严禁超挖。
4 土钉与钢筋网连接牢固,喷射混凝土时钢筋网不得晃动。
5 土钉插入锚孔深度不得小于设计长度的 95%,孔内注浆应密实,充盈系数必
须大于 1.0。
6 混凝土不得开裂、脱落。
7 按设计要求施工排水系统。
6.8.2 实测项目
见表 6.8.2、表 6.7.2-2。
表 6.8.2 土钉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注浆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M 检查
2 土钉孔深(mm) +200,-50 尺量:抽查 10%
3 土钉倾角(º) ±2 倾角仪:抽查 10%
4 土钉孔距(mm) ±100 尺量:抽查 10%
5 土钉孔径(mm) +20,-5 尺量:抽查 10%
拔力试验:土钉数 1%,且不
6△ 土钉抗拔力(kN) 符合设计要求
少于 3 根。
注:当土钉抗拔力抽检不合格的土钉数量超过检测数量的 20%时,将抽检的土钉数增大到
3%;如仍有 20%以上的土钉不合格,则该土钉支护工程为不合格。

6.8.3 外观质量
1 网格梁、地梁、边梁表面密实、平整,不得出现空洞及露筋现象。
2 喷射混凝土与原坡面结合紧密,无突变,无漏喷、空鼓、开裂等缺陷。
3 钢筋网、土钉不得外露。

—25—
4 网格梁等应嵌入坡面,并与坡面接顺。

6.9 砌体坡面防护

6.9.1 基本要求
1 石料及砂浆所用的水泥、砂、水、外加剂的品种、规格和质量应符合有关技
术规范的要求,并按经设计和试验确定的配合比拌制砂浆。
2 坡面密实、平整、稳定,坡面下端基础埋置深度及其地基承载力应符合设计
要求。
3 砌块应相互错缝、咬扣紧密,嵌缝饱满密实。
4 按设计要求设置沉降缝、伸缩缝、泄水孔。
5 勾缝砂浆强度不得小于浆砌砂浆强度。
6.9.2 实测项目
见表 6.9.2-1 和 6.9.2-2。
表 6.9.2-1 砌体坡面防护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砂浆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F 检查
顶面高 料、块石 ±30 水准仪:每 50m 检查 3 点,不足
2
程(mm) 片石 ±50 50m 时至少 2 点
表面平 料、块石 20
2m 直尺:锥坡检查 3 处,护坡
3 整度
片石 30 每 50m 检查 3 处
(mm)
4 坡 度 不大于设计值 坡度尺量:每 50m 量 3 处
5△ 厚度或断面尺寸(mm) 不小于设计值 尺量:每 100m 检查 3 处
6 底面高程(mm) ±50 水准仪:每 50m 检查 3 点
7 框格间距及高度(mm) ±150 尺量:抽查 10%

注:仅框格式护面检查项次 7。
6.9.3 外观质量
1 表面平整,无垂直通缝。
2 勾缝平顺、密实,缝宽均匀,无脱落现象。

6.10 石笼防护

6.10.1 基本要求
1 所用材料的规格和质量应符合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

—26—
2 石笼的网眼及箱体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
3 石笼的坐码或平铺应符合设计要求。
6.10.2 实测项目
见表 6.10.2。
表 6.10.2 石笼防护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权值
全站仪:按设计图控制坐标
1 平面位置(mm) 符合设计要求 1
检查
2 长度(mm) 不小于设计长度-300 尺量:每个(段)检查 1
3 宽度(mm) 不小于设计宽度-200 尺量:每个(段)量 5 处 1
水准仪或尺量:每个(段)检
4 高度(mm) 不小于设计值 1
查5处
5 底面高程(mm) 不高于设计值 水准仪:每个(段)检查 5 点 1

6.10.3 外观质量
表面整齐,线条直顺,曲线圆滑,不得出现坐码不紧密、稳定现象。

6.11 小型砌石构筑物

6.11.1 基本要求
1 石料质量、规格及砂浆所用材料的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按经设计和试验确
定的配合比拌制砂浆。
2 砌块应错缝砌筑、相互咬紧;浆砌时砌块应坐浆挤紧,砂浆饱满;干砌时无
松动、无叠砌和浮塞现象。
3 勾缝砂浆强度不得小于浆砌砂浆强度。
6.11.2 实测项目
见表 6.11.2-1 及表 6.11.2-2。
表 6.11.2-1 浆砌砌体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砂浆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F 检查
顶面高程 料、块石 ±15
2 水准仪:每 20m 检查 3 点
(mm) 片石 ±20
竖直度或 料、块石 0.3%
3 吊垂线:每 20m 检查 3 点
坡度 片石 0.5%
料石 ±20
断面尺寸
4△ 块石 ±30 尺量:每 20m 检查 2 处
(mm)
片石 ±50
表面平整 料石 15 2m 直尺:每 20m 检查 5 处×3
5
度(mm) 块石 25 尺
—27—
片石 35

表 6.11.2-2 干砌片石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顶面高程(mm) ±30 水准仪:每 20m 测 3 点
2 外形尺寸(mm) ±100 尺量:每 20m 或自然段长宽各 3 处
3△ 厚度(mm) ±50 尺量:每 20m 检查 3 处
4 表面平整度(mm) 50 2m 直尺:每 20m 检查 5 处×3 尺

6.11.3 外观质量
1 砌体边缘直顺,外露表面平整,砌缝无空洞现象。
2 勾缝平顺、密实,缝宽均匀,无脱落现象。

6.12 导流工程

6.12.1 基本要求
1 填筑所用材料的种类、规格和质量应符合有关应符合设计规定,并必须分层
压实。
2 导流堤(坝)的基础埋置深度及地基承载力应符合设计要求。
3 导流堤(坝)的接缝应按设计规定的技术要求施工,与边坡、岸坡结合处理应
稳定、牢靠。
6.12.2 实测项目
见表 6.12.2。
表 6.12.2 导流工程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砂浆和混凝土强度 混凝土按附录 D 检查,砂浆按附
1△ 在合格标准内
(MPa) 录 F 检查
堤(坝)体土方压实
2△ 不小于 93 密度法:每压实层测 1~3 处
度(%)
3 平面位置(mm) 30 全站仪:按设计图控制坐标检查
4 长度(mm) 不小于设计长度-100 尺量:每个检查
5△ 断面尺寸(mm) 不小于设计值 尺量:检查 5 处
6 顶面高程(mm) ±30 水准仪:检查 5 点

6.12.3 外观质量
表面规整,线条直顺,曲线圆滑,坝体不得出现亏坡。

—28—
7 路面工程

7.1 一般规定

7.1.1 路面工程的实测项目规定值或允许偏差按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其他公
路(指二级及以下公路)两档设定。对于在设计和合同文件中提高了技术要求的二
级公路,其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按设计和合同文件的要求进行,但不应高于高速公
路、一级公路的检验评定标准。
7.1.2 垫层的质量要求同相同材料的其他公路的底基层。
7.1.3 路面表层渗水系数宜在路面成型后立即测定。
7.1.4 水泥混凝土上加铺沥青面层的复合式路面,两种结构均需进行检查评定。
其中,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不检查抗滑构造,平整度可按相应等级公路的标准;
沥青面层不检查弯沉。
7.1.5 路面基层完工后应按时洒布透层油或铺筑下封层,透层油透入深度不小
于 5mm,不得使用透入能力差的材料作透层油。对透层、粘层和封层的基本要
求同 7.5.1 沥青表面处治层。
7.1.6 水泥混凝土面层中钢筋加工及安装分项工程可按第 8 章的标准进行评定。

7.2 水泥混凝土面层

7.2.1 基本要求
1 基层质量必须符合规定要求,并应进行弯沉测定,验算的基层整体模量应
满足设计要求。
2 水泥强度、物理性能和化学成分应符合国家标准及有关规范的规定。
3 粗细集料、水、外掺剂及接缝填缝料应符合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
4 施工配合比应根据现场测定水泥的实际强度进行计算,并经试验,选择采
用最佳配合比。
5 接缝的位置、规格、尺寸及传力杆、拉力杆的设置应满足设计要求。
6 路面拉毛或机具压槽等抗滑措施,其构造深度应符合施工规范规定。
7 面层与其他构造物相接应平顺,路面边缘无积水现象。
8 混凝土路面铺筑后按施工规范要求养生。
9 对于连续配筋的混凝土路面和钢筋混凝土路面,因干缩、温缩产生的裂缝
应进行处理。
7.2.2 实测项目
见表 7.2.2。
—29—
表 7.2.2 水泥混凝土面层实测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 查 项 目 高速公路 检查方法和频率
次 其他公路
一级公路

1△ 弯拉强度 (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C 检查

板厚度 代表值 ≤-5 按附录 H 检查


2△
(mm) 合格值 ≤-10 每 200m 每车道 2 处

 (mm) ≤ 1.2 ≤ 2.0 平整度仪:全线每车道连续检测,



IRI (m/km) ≤ 2.2 ≤ 3.3 每 100m 计算、IRI
3 整
度 最大间隙 3m 直尺:半幅车道板带
3 5
h (mm) 每 200m 测 2 处×5 尺
一般路段不小 一般路段不小
于 0.7 且不大于 于 0.5 且不大于
抗滑构造深度
4 1.1;特殊路段 0.9;特殊路段 铺砂法:每 200m 测 l 处
(mm)
不小于 0.8 且不 不小于 0.6 且不
大于 1.2 大于 1.0
抽量:每条胀缝 2 点;每 200m
5 相邻板高差 (mm) ≤2 ≤3
抽纵、横缝各 2 条,每条 2 点
纵、横缝顺直度 纵缝 20m 拉线,每 200m 4 处;
6 ≤10
(mm) 横缝沿板宽拉线,每 200m 4 条
中线平面偏位
7 20 经纬仪:每 200m 测 2 点
(mm)
8 路面宽度 (mm)  20 抽量:每 200m 测 4 处
9 纵断高程 (mm)  10  15 水准仪:每 200m 测 4 个断面
10 横 坡 (%)  0.15  0.25 水准仪:每 200m 测 4 个断面
注:表中为平整度仪测定的标准差;IRI 为国际平整度指数;h 为 3m 直尺与面层的最
大间隙。
7.2.3 外观质量
1 混凝土板不应出现断板,混凝土板表面不应出现严重脱皮、印痕、裂缝和
缺边掉角等现象。
2 接缝填筑饱满密实,不应污染路面,胀缝不应有明显缺陷。

7.3 沥青混凝土面层和沥青碎(砾)石面层

7.3.1 基本要求
1 基层必须碾压密实,表面干燥、清洁、无浮土,其平整度和路拱度应符合
要求。

—30—
2 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矿料级配和沥青质量应符合设计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3 应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拌合的加热温度。
4 拌和后的沥青混合料应均匀一致,无花白,无粗细料分离和结团成块现象。
5 应严格控制摊铺厚度,避免离析,控制摊铺和碾压温度,碾压至要求的密
实度。
7.3.2 实测项目
见表 7.3.2。
表 7.3.2 沥青混凝土面层和沥青碎(砾)石面层实测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 查 项 目 高速公路 检查方法和频率
次 其他公路
一级公路
试验室标准密度的 96%(*98%)
1△ 压实度 (%) 最大理论密度的 92%(*94%) 按附录 B 检查,每 200m 测 1 处
试验段密度的 98%(*99.5%)
 (mm) ≤ 1.2 ≤ 2.5 平整度仪:全线每车道连续按每

IRI (m/km) ≤ 2.0 ≤ 4.2 100m 计算 IRI 或
2 整
度 最大间隙
- ≤5 3m 直尺:每 200m 测 2 处10 尺
h (mm)
弯沉值
3 不大于验收值 按附录 J 检查
(0.01mm)
SMA 路面
200mL/min;
4 渗水系数 其他沥青混凝土路 — 渗水试验仪:每 200m 测 1 处

300mL/min
摆式仪:每 200m 测 1 处
5 摩擦系数 满足设计要求 - 横向力系数测定车:全线连续,
按附录 L 评定
6 构造深度 满足设计要求 — 铺砂法:每 200m 测 1 处

总厚度:≤-5%H
代表值 ≤-8%H
厚度 上面层:≤-10%h 按附录 H 检查
7△
(mm) 总厚度:≤-10%H 双车道每 200m 测 1 处
合格值 ≤-15%H
上面层:≤-20%h
中线平面偏位
8 20 30 经纬仪:每 200m 测 2 点
(mm)
9 纵断高程 (mm)  15  20 水准仪:每 200m 测 4 个断面
10 宽度 有侧石  20  30 尺量:每 200m 测 4 个断面

—31—
(mm) 无侧石 不小于设计值
11 横 坡 (%)  0.3  0.5 水准仪:每 200m 测 4 处
T0725,每台拌合机每天 1~2 次,
12△ 矿料级配 满足设计要求
以 2 个试样的平均值评定
T0722、T0721,每台拌合机每天
13△ 沥青含量 满足设计要求 1~2 次,以 2 个试样的平均值评

T0709,每台拌合机每天 1~2 次,
14△ 马歇尔稳定度 满足设计要求
以 4~6 个试件的平均值评定
注:①表内压实度可选用其中的 1 个或 2 个标准评定,选用两个标准时,以合格率低的作为
评定结果。带*号者是指 SMA 路面,其他为普通沥青混凝土路面。
②表列沥青层厚度仅规定负允许偏差。H 为沥青层总厚度,h 为沥青上面层厚度;其他
公路的厚度代表值和合格值允许偏差按总厚度计,当 H≤60mm 时,允许偏差分别为-5mm 和
-10mm;当 H>60mm 时,允许偏差分别为-8%H 和-15%H。

7.3.3 外观质量
1 表面应平整密实,不应有裂缝、松散、严重泛油和明显离析等现象。
2 搭接处应紧密、平顺,烫缝不应枯焦,不符合要求的累计长度不得超过
20m。
3 面层与路缘石及其他构筑物应密贴接顺,不得有严重积水或漏水现象。

7.4 沥青贯入式面层(或上拌下贯式面层)

7.4.1 基本要求
1 沥青贯入式面层施工前,应先做好路面结构层与路肩的排水。
2 沥青材料的各项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
3 各种材料的规格和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上拌沥青混凝土混合
料每日应做抽提试验和马歇尔稳定度试验。
4 碎石层必须平整坚实,嵌挤稳定,沥青贯入应深透,浇洒应均匀,不得污
染其他构筑物。
5 嵌缝料必须趁热撒铺,扫料均匀,不应有重叠现象。
6 上层采用拌和料时,混合料应均匀一致,无花白和粗细分离现象,摊铺平
整,接茬平顺,及时碾压密实。
7.4.2 实测项目
见表 7.4.2。
表 7.4.2 沥青贯入式面层(或上拌下贯式面层)实测项目
项次 检 查 项 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32—
 (mm) ≤3.5 平整度仪:全线每车道连续按每 100m

IRI (m/km) ≤5.8 计算 IRI 或
1 整
最大间隙
度 ≤8 3m 直尺:每 200m 测 2 处×5 尺
h (mm)
2 弯沉值 (0.01mm) 不大于设计值 按附录 J 检查
厚度 代表值 ≤-8%H 或-5mm 按附录 H 检查
3△
(mm) 合格值 ≤-15%H 或-10mm 每 200m 每车道 1 点
4 沥青总用量  0.5% 每工作日每层洒布查 1 次
5 中线平面偏位 (mm) 30 经纬仪:每 200m 测 2 点
6 纵断高程 (mm)  20 水准仪:每 200m 测 4 个断面
宽度 有侧石  30
7 尺量:每 200m 测 4 处
(mm) 无侧石 不小于设计值
8 横坡 (%)  0.5 水准仪:每 200m 测 4 个断面
注:①当设计厚度≥60mm 时,按厚度百分率控制;当设计厚度<60mm 时,按厚度不足的毫
米数控制。H 为设计厚度。
②沥青总用量按《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中的方法,每工作日每层洒布沥青检查
一次,并计算同一路段的单位面积的总沥青用量。
7.4.3 外观质量
1 表面应平整密实,不应有松散、裂缝以及严重油包、油丁、波浪和明显泛
油等现象。
2 表面无明显碾压轮迹。
3 面层与路缘石及其他构筑物应密贴接顺,不应有积水现象。

7.5 沥青表面处治面层

7.5.1 基本要求
1 在新建或旧路的表层进行表面处治时,应将表面的泥砂及一切杂物清除干
净,底层必须坚实、稳定、平整,保持干燥后才可施工。
2 沥青材料的各项指标和石料的质量、规格、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
范的规定。
3 沥青浇洒应均匀,无露白,不得污染其他构筑物。
4 嵌缝料必须趁热撒铺,扫布均匀,不得有重叠现象,压实平整。
7.5.2 实测项目
见表 7.5.2。
表 7.5.2 沥青表面处治面层实测项目
项次 检 查 项 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平  (mm) ≤4.5 平整度仪:全线每车道连续按每 100m
1
整 IRI (m/km) ≤7.5 计算 IRI 或

—33—
度 最大间隙
≤10 3m 直尺:每 200m 测 2 处×5 尺
h (mm)
2 弯沉值 (0.01mm) 不大于设计值 按附录 J 检查

厚度 代表值 ≤-5 按附录 H 检查


3△
(mm) 合格值 ≤-10 每 200m 每车道 1 点
4 沥青总用量  0.5% 每工作日每层洒布查 1 次
5 中线平面偏位 (mm) 30 经纬仪:每 200m 测 2 点
6 纵断高程 (mm)  20 水准仪:每 200m 测 4 个断面
宽度 有侧石  30
7 尺量:每 200m 测 4 处
(mm) 无侧石 不小于设计值
8 横坡 (%)  0.5 水准仪:每 200m 测 4 个断面

注:同表 7.4.2 注②。


7.5.3 外观质量
1 表面应平整密实,不应有松散、裂缝以及严重油包、油丁、波浪和明显泛
油等现象。
2 表面无明显碾压轮迹。
3 面层与路缘石及其他构筑物应密贴接顺,不应有积水现象。

7.6 水泥土基层和底基层

7.6.1 基本要求
1 土质应符合设计要求,土块要经粉碎。
2 水泥用量按设计要求控制准确。
3 路拌深度要达到层底。
4 混合料处于最佳含水量状况下,用重型压路机碾压至要求的压实度。从加
水拌和到碾压终了的时间不应超过 3~4h,并应短于水泥的终凝时间。
5 碾压检查合格后立即覆盖或洒水养生,养生期要符合规范要求。
7.6.2 实测项目
见表 7.6.2。
表 7.6.2 水泥土基层和底基层实测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基 层 底基层 检查方法
检 查 项 目
和 频 率
次 高速公路 其他公 高速公路 其他
一级公路 路 一级公路 公路
压实度 代表值 - ≥95 ≥95 ≥93 按附录 B 检查
1△ (%) 极 值 - ≥91 ≥91 ≥89 每 200m 2 处

—34—
3m 直尺:每 200m 测 2 处
2 平整度 (mm) - ≤12 ≤12 ≤15 5 尺
水准仪:每 200m 测4个断
3 纵断高程(mm) - +5,-15 +5,-15 +5,-20 面
4 宽度 (mm) 满足设计要求 满足设计要求 尺量:每 200m 测 4 个断面
厚度 代表值 - ≤-10 ≤-10 ≤-12 按附录 H 检查
5△ (mm) 每 200m 每车道 1 点
合格值 - ≤-20 ≤-25 ≤-30
水准仪:每 200m 测 4 个断
6 横坡 (%) -  0.5  0.3  0.5 面
7△ 强度 (MPa) 满足设计要求 满足设计要求 按附录 G 检查
7.6.3 外观质量
1 表面平整密实、无坑洼。
2 施工接茬平整、稳定。

7.7 水泥稳定粒料(碎石、砂砾或矿渣等)基层和底基层

7.7.1 基本要求
1 粒料应符合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并应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矿渣应分解
稳定,未分解渣块应予剔除。
2 水泥用量和矿料级配按设计控制准确。
3 路拌深度要达到层底。
4 摊铺时要注意消除离析现象。
5 混合料处于最佳含水量状况下,用重型压路机碾压至要求的压实度。从加
水拌和到碾压终了的时间不应超过 3~4h,并应短于水泥的终凝时间。
6 碾压检查合格后立即覆盖或洒水养生,养生期要符合规范要求。
7.7.2 实测项目
见表 7.7.2。
表 7.7.2 水泥稳定粒料基层和底基层实测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基 层 底基层 检查方法
检 查 项 目
高速公路 其他 高速公路 其他 和 频 率

一级公路 公路 一级公路 公路
压实度 代表值 ≥98 ≥97 ≥96 ≥95 按附录 B 检查
1△
(%) 极 值 ≥94 ≥93 ≥92 ≥91 每 200m 2 处
3m 直尺:每 200m 测 2 处5
2 平整度 (mm) ≤8 ≤12 ≤12 ≤15

水准仪:每 200m 测 4 个断
3 纵断高程(mm) +5,-10 +5,-15 +5,-15 +5,-20

—35—
4 宽度 (mm) 满足设计要求 满足设计要求 尺量:每 200m 测 4 处

厚度 代表值 ≤-8 ≤-10 ≤-10 ≤-12 按附录 H 检查


5△
(mm) 合格值 ≤-15 ≤-20 ≤-25 ≤-30 每 200m 每车道 1 点

水准仪:每 200m 测 4 个断
6 横坡 (%)  0.3  0.5  0.3  0.5

7△ 强度 (MPa) 满足设计要求 满足设计要求 按附录 G 检查
7.7. 3 外观质量
1 表面平整密实、无坑洼、无明显离析。
2 施工接茬平整、稳定。

7.8 石灰土基层和底基层

7.8.1 基本要求
1 土质应满足设计要求,土块要经粉碎。
2 石灰质量应满足设计要求,块灰须经充分消解才能使用。
3 石灰和土的用量按设计要求控制准确,未消解生石灰块必须剔除。
4 路拌深度要达到层底。
5 混合料处于最佳含水量状况下,用重型压路机碾压至要求的压实度。
6 保湿养生,养生期要符合规范要求。
7.8.2 实测项目
见表 7.8.2。
表 7.8.2 石灰土基层和底基层实测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项 基 层 底基层 检查方法
检 查 项 目
高速公路 其它 高速公路 其它 和 频 率

一级公路 公路 一级公路 公路
压实度 代表值 - ≥95 ≥95 ≥93 按附录 B 检查
1△
(%) 极 值 - ≥91 ≥91 ≥89 每 200m 2 处
3m 直尺:每 200m 测 2 处
2 平整度 (mm) - ≤12 ≤12 ≤15
5 尺
水准仪:每 200m 测 4 个断
3 纵断高程(mm) - +5,-15 +5,-15 +5,-20

4 宽度 (mm) 满足设计要求 满足设计要求 尺量:每 200m 测 4 处
厚度 代表值 - ≤-10 ≤-10 ≤-12 按附录 H 检查
5△
(mm) 合格值 - ≤-20 ≤-25 ≤-30 每 200m 每车道 1 点

6 横坡 (%) -  0.5  0.3  0.5 水准仪:每 200m 测 4 个断


—36—

7△ 强度 (MPa) 满足设计要求 满足设计要求 按附录 G 检查

7.8.3 外观质量
1 表面平整密实、无坑洼。
2 施工接茬平整、稳定。

7.9 石灰稳定粒料(碎石、砂砾或矿渣等)基层和底基层

7.9.1 基本要求
1 粒料应符合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矿渣应分解稳定后才能使用。
2 石灰质量应满足设计要求,块灰须经充分消解才能使用。
3 石灰的用量按设计要求控制准确,未消解生石灰块必须剔除。
4 路拌深度要达到层底。
5 混合料处于最佳含水量状况下,用重型压路机碾压至要求的压实度。
6 保湿养生,养生期要符合规范要求。
7.9.2 实测项目
见表 7.9.2。
表 7.9.2 石灰稳定粒料基层和底基层实测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基 层 底基层 检查方法
检 查 项 目
和 频 率
次 高速公路 其他公 高速公路 其他
一级公路 路 一级公路 公路

压实度 代表值 - ≥97 ≥96 ≥95 按附录 B 检查,每 200m 2


1△
(%) 极 值 - ≥93 ≥92 ≥91 处

3m 直尺:每 200m 测 2 处
2 平整度 (mm) - ≤12 ≤12 ≤15
5 尺
3 纵断高程(mm) - +5,-15 +5,-15 +5,-20 水准仪:每 200m 测 4 断面

4 宽度 (mm) 满足设计要求 满足设计要求 尺量:每 200m 测 4 处

厚度 代表值 - ≤-10 ≤-10 ≤-12 按附录 H 检查,每 200m 每


5△
(mm) 合格值 - ≤-20 ≤-25 ≤-30 车道 1 点

6 横坡 (%) -  0.5  0.3  0.5 水准仪:每 200m 测 4 断面

7△ 强度 (MPa) 满足设计要求 满足设计要求 按附录 G 检查

7.9.3 外观质量
1 表面平整密实、无坑洼。

—37—
2 施工接茬平整、稳定。

7.10 石灰、粉煤灰土基层和底基层

7.10.1 基本要求
1 土质应满足设计要求,土块要经粉碎。
2 石灰和粉煤灰质量应满足设计要求,石灰须经充分消解才能使用。
3 混合料配合比应准确,不得含有灰团和生石灰块。
4 碾压时应先用轻型压路机稳压,后用重型压路机碾压至要求的压实度。
5 保湿养生,养生期要符合规范要求。
7.10.2 实测项目
见表 7.10.2。
表 7.10.2 石灰、粉煤灰土基层和底基层实测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项 基 层 底基层 检查方法
检 查 项 目
高速公路 其他公 高速公路 其他 和 频 率

一级公路 路 一级公路 公路
压实度 代表值 - ≥95 ≥95 ≥93 按附录 B 检查,每 200m 2
1△
(%) 极 值 - ≥91 ≥91 ≥89 处
3m 直尺:每 200m 测 2 处
2 平整度 (mm) - ≤12 ≤12 ≤15
5 尺
水准仪:每 200m 测 4 个断
3 纵断高程(mm) - +5,-15 +5,-15 +5,-20

4 宽度 (mm) 满足设计要求 满足设计要求 尺量:每 200m 测 4 处

厚度 代表值 - ≤-10 ≤-10 ≤-12 按附录 H 检查,每 200m 每


5△
(mm) 合格值 - ≤-20 ≤-25 ≤-30 车道 1 点

6 横坡 (%) -  0.5  0.3  0.5 水准仪:每 200m 测 4 断面

7△ 强度 (MPa) 满足设计要求 满足设计要求 按附录 G 检查

7.10.3 外观质量
1 表面平整密实、无坑洼。
2 施工接茬平整、稳定。

7.11 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碎石、砂砾或矿渣等)基层和底基层

7.11.1 基本要求

—38—
1 粒料应符合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并应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矿渣应分解
稳定,未分解渣块应予剔除。
2 石灰和粉煤灰质量应满足设计要求,石灰须经充分消解才能使用。
3 混合料配合比应准确,不得含有灰团和生石灰块。
4 摊铺时要注意消除离析现象。
5 碾压时应先用轻型压路机稳压,后用重型压路机碾压至要求的压实度。
6 保湿养生,养生期要符合规范要求。
7.11.2 实测项目
见表 7.11.2。
表 7.11.2 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基层和底基层实测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基 层 底基层 检查方法
检 查 项 目
和 频 率
次 高速公路 其他公 高速公路 其他
一级公路 路 一级公路 公路

压实度 代表值 ≥98 ≥97 ≥96 ≥95 按附录 B 检查,每 200m 2


1△
(%) 极 值 ≥94 ≥93 ≥92 ≥91 处

3m 直尺:每 200m 测 2 处
2 平整度 (mm) ≤8 ≤12 ≤12 ≤15
5 尺
水准仪:每 200m 测 4 个
3 纵断高程(mm) +5,-10 +5,-15 +5,-15 +5,-20
断面
4 宽度 (mm) 满足设计要求 满足设计要求 尺量:每 200m 测 4 处

代表值 ≤-8 ≤-10 ≤-10 ≤-12


厚度 按附录 H 检查,每 200m
5△
(mm)
合格值 ≤-15 ≤-20 ≤-25 ≤-30 每车道 1 点

水准仪:每 200m 测 4 个
6 横坡 (%)  0.3  0.5  0.3  0.5
断面

7△ 强度 (MPa) 符合满足设计要求 符合满足设计要求 按附录 G 检查

7.11.3 外观质量
1 表面平整密实、无坑洼、无明显离析。
2 施工接茬平整、稳定。

7.12 级配碎(砾)石基层和底基层

7.12.1 基本要求
1 选用质地坚韧、无杂质碎石、砂砾、石屑或砂,级配应符合要求。

—39—
2 配料必须准确,塑性指数必须符合规定。
3 混合料拌和均匀,无明显离析现象。
4 碾压应遵循先轻后重的原则,洒水碾压至要求的密实度。
7.12.2 实测项目
见表 7.12.2。
表 7.12.2 级配碎(砾)石基层和底基层实测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项 基 层 底基层 检查方法
检 查 项 目
高速公路 其他公 高速公路 其他 和 频 率

一级公路 路 一级公路 公路

压实度 代表值 ≥98 ≥98 ≥96 ≥96 按附录 B 检查,每 200m 2


1△
(%) 极 值 ≥94 ≥94 ≥92 ≥92 处

2 弯沉值(0.01mm) 不大于设计值 不大于设计值 按附录 J 检查


3m 直尺:每 200m 测 2 处
3 平整度 (mm) ≤8 ≤12 ≤12 ≤15
5 尺
水准仪:每 200m 测 4 个断
4 纵断高程 (mm) +5,-10 +5,-15 +5,-15 +5,-20

5 宽度 (mm) 满足设计要求 满足设计要求 尺量:每 200m 测 4 处

厚度 代表值 ≤-8 ≤-10 ≤-10 ≤-12 按附录 H 检查,每 200m 每


6△
(mm) 合格值 ≤-15 ≤-20 ≤-25 ≤-30 车道 1 点

水准仪:每 200m 测 4 个断
7 横坡 (%)  0.3  0.5  0.3  0.5

7.12.3 外观质量
表面平整密实,边线整齐,无松散。

7.13 填隙碎石(矿渣)基层和底基层

7.13.1 基本要求
1 粗粒料应为质坚、无杂质的轧制石料或分解稳定的轧制矿渣,填缝料为
5mm 以下的轧制细料或粗砂。
2 应用振动压路机碾压,使填缝料填满粗粒料空隙。
7.13.2 实测项目
见表 7.13.2。
表 7.13.2 填隙碎石(矿渣)基层和底基层实测项目
项 检 查 项 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

—40—
基 层 底基层 和 频 率

高速公路 其他 高速公路 其他
一级公路 一级公路
公路 公路

固体体积 代表值 - ≥85 ≥85 ≥83


1△ 灌砂法:每 200m 2 处
率(%) 极 值 - ≥82 ≥82 ≥80

2 弯沉值 (0.01mm) 符合设计要求 符合设计要求 按附录 J 检查


3m 直尺:每 200m 测 2
3 平整度 (mm) - ≤12 ≤12 ≤15
处10 尺
水准仪:每 200m 测 4
4 纵断高程 (mm) - +5,-15 +5,-15 +5,-20
断面
5 宽度 (mm) 符合设计要求 符合设计要求 尺量:每 200m 测 4 处

厚度 代表值 - ≤-10 ≤-10 ≤-12 按附录 H 检查


6△
(mm) 合格值 - ≤-20 ≤-25 ≤-30 每 200m 每车道 1 点

水准仪:每 200m 测 4
7 横坡 (%) -  0.5  0.3  0.5
个断面
7.13.3 外观质量
表面平整密实,边线整齐,无松散现象。

7.14 路缘石铺设

7.14.1 基本要求
1 预制缘石的质量、现浇路缘石材料应满足设计要求。
2 安砌稳固,顶面平整,缝宽均匀,勾缝密实,线条直顺,曲线圆滑美观。
3 槽底基础和后背填料必须夯打密实。
7.14.2 实测项目
见表 7.14.2。
表 7.14.2 路缘石铺设实测项目
项次 检 查 项 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直顺度 (mm) 15 20m 拉线:每 200m 测 4 处

预制 相邻两块高差 (mm) 3 水平尺:每 200m 测 4 处

2 铺设 相邻两块缝宽 (mm) 3 尺量:每 200m 测 4 处

现浇 宽度(mm) ±5 尺量:每 200m 测 4 处

3 顶面高程 (mm)  10 水准仪:每 200m 测 4 点

7.14.3 外观质量

—41—
缘石与路面齐平,排水口整齐、通畅,无阻水现象。

7.15 路 肩

7.15.1 基本要求
1 路肩表面应平整密实,不积水。
2 肩线应直顺,曲线圆滑。
3 硬路肩质量要求应与路面结构层相同。
7.15.2 实测项目
见表 7.15.2。
表 7.15.2 路肩实测项目

项次 检 查 项 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压实度 (%) 不小于设计值 按附录 B 检查,每 200m 测 2 处

平整度 土路肩 20
2 3m 直尺:每 200m 测 2 处×4 尺
(mm) 硬路肩 10

3 横 坡 (%) 1.0 水准仪:每 200m 测 2 处

4 宽度 (mm) 满足设计要求 尺量:每 200m 测 2 处

7.15.3 外观质量
1 路肩无阻水现象。
2 路肩边缘直顺,无其它堆积物。

—42—
8 桥梁工程

8.1 一般规定

8.1.1 每座符合中桥及以上标准的独立桥梁为一个单位工程,每座小桥(包括
符合小桥标准的通道)、人行天桥和渡槽各为一个分部工程,特大桥及特殊结构
桥梁的单位工程、分部工程的划分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8.1.2 按施工工艺、工种等划分的分项工程可分批进行检验评定,检验批应根
据与施工方式相一致且便于控制质量的原则,按构造物(桥跨)部位、施工段、
工程数量进行划分。
8.1.3 本章仅列出公路桥涵中最常用的砌体分项工程,防护工程和其它未包含
的分项工程按本标准第 6 章进行检验。
8.1.4 钢筋混凝土构件和预应力混凝土构件除包括构件制作、构件安装等分项
工程外,均应包括钢筋加工及安装、预应力筋加工和张拉分项工程,体内预应力
构件还应包括管道压浆分项工程。
8.1.5 顶推施工梁、悬臂施工梁、转体施工梁及拱除按本章第 8.7.3、8.7.4、8.7.5
条和第 8.8.4 条检验外,还应对梁段、拱圈制作进行检验。
8.1.6 斜腿刚构桥主梁应根据施工方法按本章第 8.7 节相关分项工程进行检验。
8.1.7 拱桥组合桥台的组合性能按本章第 8.6.3 条进行检验,各个组成部分按本
章相关分项工程的规定进行检验。
8.1.8 拱桥拱上建筑按本章第 8.6、8.7 和 8.8 节的相关分项工程检验。
8.1.9 主跨和边跨采用不同材料的混合梁斜拉桥,可综合本章第 8.10 节中不同
类型斜拉桥的相关分项工程进行检验,地锚式斜拉桥锚碇部分可按本章第 8.11
节相关分项工程进行检验。
8.1.10 拉吊组合体系桥可综合本章第 8.10 节及第 8.11 节相关规定进行检验。
8.1.11 自锚式悬索桥除本章规定的分项工程外,其它项目按普通悬索桥及混凝
土梁桥的有关规定检验。
8.1.12 桥上照明、监控、航空航运标志等附属设施应符合相关专业技术标准要
求。

8.2 桥梁总体
—43—
8.2.1 基本要求
1)桥梁工程按设计图纸内容全部完成,不得存在遗漏。
2)桥下净空不得小于设计要求。
3) 特大跨径桥梁或结构复杂的桥梁、承载能力需要验证的桥梁应进行荷载
试验,试验结果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8.2.2 实测项目
见表 8.2.2。
表 8.2.2 桥梁总体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桥面中线偏位(mm) 20 全站仪:检查 3~8 处
桥 宽 车行道 ±10 尺量:每 10~50m 检查 1 处,且不
2
(mm) 人行道 ±10 少于 3 处

3 桥长(mm) +300,-100 全站仪或钢尺:检查中心线

L<50m ±20
50m≤L< 水准仪:桥面两侧每 10~50m 测 1
桥面高 ±33
4 100m 点,且不少于 6 点,跨中、桥墩(台)
程(mm)
±L/3000 且符合施 处应布置测点
L≥100m
工控制要求
注:L 为桥梁跨径。

8.2.3 外观质量
1 桥梁的内外轮廓线条顺滑清晰,不得出现严重突变、折变或波浪形弯曲现
象。
2 栏杆、防护栏、灯柱和缘石的线形顺滑流畅,无明显折弯现象。
3 结构内外部、支座、伸缩缝处应清理干净。
4 与引道连接平顺,不得出现跳车现象。

8.3 钢筋和预应力筋加工、安装及张拉

8.3.1 钢筋加工及安装
1 基本要求
1) 钢筋、机械连接器、焊条等的品种、规格和技术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
准规定和设计要求。
2) 冷拉钢筋的机械性能必须符合规范要求,钢筋平直,表面不应有裂皮和
油污。
—44—
3) 受力钢筋同一截面的接头数量、搭接长度、焊接和机械接头质量应符合
施工技术规范要求。
4) 钢筋安装时,必须保证设计要求的钢筋根数。
5) 受力钢筋应平直,表面不得有裂纹及其它损伤。
6) 保护层垫块分布均匀,数量及材料性能应满足设计和有关技术规范要求。
2 实测项目
见表 8.3.1-1 至 8.3.1-4。
表 8.3.1-1 钢筋安装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受力 两排以上排距 ±5
钢筋 梁、板、拱肋 ±10 尺量:每构件检查 2~5 个
1△
间距 同排 基础、锚碇、墩 断面
±20
(mm) 台、柱
尺量:每构件检查 5~10 个
2 箍筋、构造钢筋、螺旋筋间距(mm) ±10
间距
钢筋骨架尺寸 长 ±10 尺量:按骨架总数 30%抽
3
(mm) 宽、高或直径 ±5 查
4 弯起钢筋位置(mm) ±20 尺量:每骨架抽查 30%
保护层厚 柱、梁、拱肋、板 ±5 尺量:每构件各立模板面
5△
度(mm) 基础、锚碇、墩台 ±10 检查 3~5 处,叠合面除外
注:①小型构件的钢筋安装按总数抽查 30%。
②在海水或受侵蚀性物质影响的环境中,保护层厚度偏差不应出现负值。
③表中基础不包括混凝土桩基及地下连续墙。
表 8.3.1-2 钢筋网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网的长、宽(mm) ±10 尺量:全部边线
2 网眼尺寸(mm) ±10 尺量:抽查 5 个网眼
尺量:抽查 5 个网眼对
3 对角线差(mm) 15
角线
表 8.3.1-3 预制桩钢筋安装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主筋间距(mm) ±5 尺量:抽查 3 个断面
2 箍筋、螺旋筋间距(mm) ±10 尺量:抽查 5 个间距
尺量:抽查 3 个断面,每个
3△ 保护层厚度(mm) ±5
断面 4 处
4 桩顶钢筋网片位置(mm) ±5 尺量:每桩
5 桩尖纵向钢筋位置(mm) ±5 尺量:每桩
注:在海水或受侵蚀性物质影响的环境中,保护层厚度偏差不应出现负值。
表 8.3.1-4 钻(挖)孔灌注桩、地下连续墙钢筋安装实测项目

—45—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主筋间距(mm) ±20 尺量:每段 2 个断面
2 箍筋或螺旋筋间距(mm) ±20 尺量:每段 5~10 个间距
钢筋骨架外径或厚、宽
3 ±10 尺量:每段 2 个断面
(mm)
4△ 钢筋骨架长度(mm) ±100 尺量:每个骨架
水准仪:测顶端高程,用骨架长
5 钢筋骨架底端高程(mm) ±50
度推算
6△ 保护层厚度(mm) +20,0 尺量:每段钢筋笼检查 5~8 处
注:在海水或受侵蚀性物质影响的环境中,保护层厚度偏差不应出现负值。
3 外观质量
1) 钢筋表面无严重铁锈及焊渣。
2) 多层钢筋网应有足够的钢筋支撑,并应保证骨架的施工刚度。
3)接头处钢筋的轴线应直顺,偏移不得大于 0.1 倍钢筋直径及 2mm,焊缝、
套筒不得出现裂纹。
8.3.2 预应力筋加工和张拉
1 基本要求
1) 预应力筋的各项技术性能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规定和设计要求。
2) 预应力束中的钢丝、钢绞线应梳理顺直,不得有缠绞、扭麻花现象,表
面不应有损伤。
3) 单根钢绞线不允许断丝,单根钢筋不允许断筋或滑移。
4) 同一截面预应力筋接头面积不超过预应力筋总面积的 25%,接头质量应
满足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
5) 预应力筋张拉或放张时混凝土强度和龄期必须满足设计要求,严格按照
设计规定的张拉顺序进行操作。
6) 预应力钢丝采用镦头锚时,镦头应头型圆整,不得有斜歪或破裂现象。
7) 制孔管道应安装牢固,接头密合,弯曲圆顺。锚垫板平面应与孔道轴线
垂直。
8) 千斤顶、油表、钢尺等器具应经检验校正。
9) 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符合设计要求,按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经检验合
格后方可使用。
2 实测项目
见表 8.3.2-1 至 8.3.2-3。
表 8.3.2-1 钢丝、钢绞线先张法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46—
镦头钢丝同束 L >20m L/5000 及 5
1 长度相对差 20m≤L ≤6m L/3000 尺量:每批抽查 2 束
(mm) L <6m 2
2△ 张拉应力值 符合设计要求 查油压表读数,每束
符合设计规定,设计
3△ 张拉伸长率 尺量:每束
未规定时±6%
同一构件内断丝根数不超过钢丝
4 1% 目测:每根(束)检查
总数的百分数
预应力筋张拉后在横断面上的坐
5 5 尺量:抽查 30%
标(mm)
6 无粘结段长度(mm) ±10 尺量:抽查 30%

注:L 为钢束长度。
表 8.3.2-2 粗钢筋先张法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冷拉钢筋接头在同一平面内的轴
1 2 及 1/10 直径 拉线用尺量:抽查 30%
线偏位(mm)
2 中心偏位(mm) 5 尺量:全部
3△ 张拉应力值 符合设计要求 查油压表读数:全部
符合设计规定,设计
4△ 张拉伸长率 尺量:全部
未规定时±6%
表 8.3.2-3 后张法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梁长方向 ±30 尺量:抽查 30%,每个曲线
管道坐 段查 3 点,直线段每 20m 查
1
标(mm) 梁高方向 ±10 2~4 点,锚固点及连接点全
部查
管道间距 同排 ±10 尺量:抽查 30%,每根查 5
2
(mm) 上下层 ±10 个点
3△ 张拉应力值 符合设计要求 查油压表读数:全部
符合设计规定,设计未规定
4△ 张拉伸长率 尺量:全部
时±6%

每束 1 根,且每断面总数不
5 断丝滑丝数 目测:全部
超过钢丝总数的 1%

3 外观质量
1)预应力筋表面应保持清洁,不应有明显的锈迹。

2)预应力筋线形顺畅,不得出现弯折。

8.3.3 预应力管道压浆
1 基本要求
—47—
1) 压浆料及浆体的各项性能指标必须符合施工技术规范和设计规定。
2) 预应力管道在压浆前应清除内部的杂物及积水。采用真空辅助压浆时,
其气密性应达到有关技术规范要求的真空度。
3) 管道最高位置应设置排气孔,排气、排水孔应在原浆溢出后方可封闭。
4) 应在设计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压浆,同一管道压浆应连续一次完成,不得
有漏压浆的管道。
5) 压浆过程中及压浆完成后 48h 内,结构体及环境温度低于 5℃时应采取防
冻或保温措施。

6) 按设计要求浇筑封锚混凝土。
2 实测项目
见表 8.3.3。
表 8.3.3 管道压浆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浆体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M 检查

3△ 压浆时压力值(MPa) 符合设计要求 压力表:全部

3 稳压时间(s) 符合设计要求 计时器:全部

标定容器法或流量
4 压浆量(ml) 净压浆量≥管道空隙体积
计:全部

3 外观质量
1) 压浆后的进浆孔与出浆孔应充填密实,出现漏压浆时必须补压。
2) 封锚混凝土应密实、平整,与结构体混凝土连结紧密。

8.4 砌 体

8.4.1 基本要求
1) 石料或混凝土预制块的规格和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2) 砂浆所用的水泥、砂、水、外加剂的品种、规格和质量应符合有关技术
规范的要求,并按经设计和试验确定的配合比拌制砂浆。
3) 地基承载力应满足设计要求,严禁地基超挖回填虚土。
4) 砌块应错缝、坐浆挤紧,砌块间嵌缝料和砂浆饱满,无空洞、宽缝、大
堆砂浆填隙和假缝。
5) 拱圈的辐射缝应垂直于拱轴线,辐射缝两侧相邻两行拱石的砌缝应互相

—48—
错开,错开距离不应小于 100mm。
6) 拱架应牢固、稳定,严格按设计规定的顺序砌筑拱圈和卸架。
7)勾缝砂浆强度不得小于砌筑砂浆强度。
8.4.2 实测项目
见表 8.4.2-1~表 8.4.2-4。
表 8.4.2-1 基础砌体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砂浆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F 检查
2 轴线偏位(mm) 25 全站仪:纵、横各测量 2 点
3 平面尺寸(mm) ±50 尺量:长、宽各 3 处
4 顶面高程(mm) ±30 水准仪:测 5~8 点
基底高程 土质 ±50
5 水准仪:测 5~8 点
(mm) 石质 +50,-200
表 8.4.2-2 墩、台身砌体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砂浆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F 检查
2 轴线偏位(mm) 20 全站仪:纵、横各测量 2 点
料石 +20,-10
墩台长、宽
3 块石 +30,-10 尺量:检查 3 个断面
(mm)
片石 +40,-10
竖直度或 料石、块石 0.3 垂线或全站仪:纵、横各测量
4
坡度(%) 片石 0.5 2处
料石 10
大面积平 2m 直尺:检查竖直、水平两个
5 块石 20
整度(mm) 方向,每 20 m2 测 1 处
片石 30
表 8.4.2-3 拱圈砌体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砂浆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F 检查
砌体外侧平面 无镶面 +30,-10 全站仪:检查拱脚、拱
2
偏位(mm) 有镶面 +20,-10 顶、1/4 跨处两侧
尺量:检查拱脚、拱顶、
3△ 拱圈厚度(mm) +30,-0
1/4 跨处两侧
相邻镶面石砌 料石、混凝土
3 拉线用尺量:检查 3~5
4 块表层错位 预制块

(mm) 块石 5
内弧线偏离设 跨径≤30m ±20 水准仪:检查拱脚、拱
5△
计弧线(mm) 跨径>30m ±1/1500 跨径 顶、1/4 跨处两侧
注:项次 2 平面偏位向外为“+”,向内为“-”,下同。
表 8.4.2-4 侧墙砌体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49—
1△ 砂浆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F 检查
外侧平面 无镶面 +30,-10
2 全站仪:抽查 3~5 处
偏位(mm) 有镶面 +20,-10
3△ 宽度(mm) +40,-10 尺量:检查 3~5 处
4 顶面高程(mm) ±10 水准仪:检查 3~5 点
竖直度 片石砌体 0.5
吊垂线:每侧墙面检查
5 或坡度 块石、粗料石、
0.3 1~2 处
(%) 混凝土块镶面

8.4.3 外观质量
1) 砌体表面平整,拱圈线形圆顺,其它砌体棱线直顺。
2) 勾缝平顺、密实,缝宽均匀,无开裂和脱落现象。
3) 砌缝裂隙宽度超过 0.5mm 时必须进行处理。

8.5 基 础

8.5.1 混凝土扩大基础
1 基本要求
1) 所用的水泥、砂、石、水、外加剂及掺合料的品种、规格和质量必须符
合有关规范和设计的要求,按经设计和试配确定的配合比拌制混凝土。
2) 不得出现露筋和空洞现象。
3) 地基承载力及基底处理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4) 严禁地基超挖回填虚土。

2 实测项目
见表 8.5.1。
表 8.5.1 扩大基础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2 平面尺寸(mm) ±50 尺量:长、宽各检查 3 处
基础底面高 土质 ±50
3 水准仪:测量 5~8 点
程 (mm) 石质 +50,-200
4 基础顶面高程(mm) ±30 水准仪:测量 5~8 点
5 轴线偏位(mm) 25 全站仪:纵、横各检查 2 点

3 外观质量
混凝土表面平整,无明显施工接缝。
8.5.2 钻孔灌注桩
1 基本要求

—50—
1) 桩身混凝土所用的水泥、砂、石、水、外加剂及掺合料的品种、规格和
质量和规格必须符合有关规范和设计的要求,按经设计和试配确定的配合比拌制
混凝土。
2) 成孔后必须清孔,测量孔径、孔深、孔位和沉淀层厚度,确认满足设计
和施工技术规范要求后,方可灌注水下混凝土。
3) 水下混凝土应连续灌注,灌注时钢筋骨架不应上浮。
4) 嵌入承台的锚固钢筋长度不得小于设计规定的锚固长度。
5) 重要桥梁或重要部位的桩、地质条件复杂的桩应逐根用无破损法进行检
测,其他桥梁抽检 30%且不少于 3 根。设计有规定或无损检测难于确定桩的质量
时应采取钻取芯样法对桩进行检测。
6) 凿除桩头预留混凝土后,桩顶应无残余的松散混凝土。
2 实测项目
见表 8.5.2。
表 8.5.2 钻孔灌注桩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群桩 100
桩位
2△ 全站仪:每桩检查
(mm) 排架桩 50

测绳或超声波成孔检测
3△ 孔 深(m) 不小于设计值
仪:每桩测量
井径仪或超声波成孔检测
4 孔 径(mm) 不小于设计值
仪:每桩测量

钻杆垂线法或超声波成孔
5 钻孔倾斜度(mm) 1%桩长,且不大于 500
检测仪:每桩检查

沉淀厚度 沉淀盒或超声波成孔检测
6 符合设计要求
(mm) 仪:每桩检查

3 外观质量
桩顶面应平整,桩与柱或承台连接处应平顺且无局部修补。
8.5.3 挖孔桩
1 基本要求
1) 桩身混凝土所用的水泥、砂、石、水、外加剂及掺合料的品种、规格和
质量和规格必须符合有关规范和设计的要求,按经设计和试配确定的配合比拌制
混凝土。
2) 挖孔达到设计深度后,应及时进行孔底处理,必须做到无松渣、淤泥等
—51—
扰动软土层,使孔底情况满足设计要求。
3) 灌注混凝土时钢筋骨架不应上浮。
4) 嵌入承台的锚固钢筋长度不得小于设计规定的锚固长度。
2 实测项目
见表 8.5.3。
表 8.5.3 挖孔桩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桩位 群桩 100
2△ 全站仪:每桩检查
(mm) 排架桩 50
3△ 孔深(m) 不小于设计值 测绳量:每桩测量
4 孔径(mm) 不小于设计值 井径仪:每桩测量
5 孔的倾斜度(mm) 0.5%桩长,且不大于 200 垂线法:每桩检查

3 外观质量
桩顶面应平整,桩柱或承台连接处应平顺且无局部修补。
8.5.4 沉桩
1 基本要求
1) 混凝土桩所用的水泥、砂、石、水、外加剂及掺合料的品种、规格和质
量和规格必须符合有关规范和设计的要求,按经设计和试配确定的配合比拌制混
凝土。
2) 钢管桩采用的钢材和焊接材料的品种、规格、化学成份及力学性能必须
符合设计和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具有完整的出厂质量合格证明,并且复检合格。
3) 混凝土预制桩必须按表 8.5.4-1、钢管桩必须按表 8.5.4-2 及本标准第 8.9.2
条检查合格后,方可沉桩。
4) 用射水法沉桩,当桩尖接近设计高程时,应停止射水,用锤击或振动使
桩达到设计高程。
5) 桩的接头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2 实测项目
见表 8.5.4-1 至表 8.5.4-3。
表 8.5.4-1 混凝土桩制作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2 长度(mm) ±50 尺量:每桩检查
横截面 桩径或边长 ±5 尺量:每预制件检查 2
3
(mm) 空心中心与桩中心偏差 5 个断面,检查 10%

—52—
4 桩尖对桩的纵轴线(mm) 10 尺量:抽查 10%
0.1%桩长,且不大 沿桩长拉线量,取最大
5 桩纵轴线弯曲矢高(mm)
于 20 矢高:抽查 10%
1%桩径或边长,且
6 桩顶面与桩纵轴线倾斜偏差(mm) 角尺:抽检 10%
不大于 3
7 接桩的接头平面与桩轴平面垂直度 0.5% 角尺:抽检 20%

表 8.5.4-2 钢管桩制作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长度(mm) +300,0 尺量:每桩检查
沿桩长拉线量,取最大
2 桩纵轴线弯曲矢高(mm) 0.1%L,且不大于 30
矢高
±0.5%D,且不大于
管端椭圆度(mm)
管节外 5 尺量:每桩检查 2 个断
3△
形尺寸 ±0.5%周长,且不大 面
周长(mm)
于 10

管径差 ≤700 2
(mm) >700 3
接头尺
4 尺量:每接头
寸 δ≤10 1
对接板高
10<δ≤20 2
差(mm)
δ>20 δ/10,且不大于 3

焊缝尺寸(mm) 量规:抽查 10%

5△ 焊缝 符合设计要求 超声:10%
焊缝探伤 射线:按设计规定,设
计未规定时 2%
注:D 为桩径,L 为桩长,δ为壁厚。

表 8.5.4-3 沉桩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中间桩 d/2 且不大于 250
群桩
桩位 外缘桩 d/4
1 全站仪:抽查 20%
(mm) 顺桥方向 40
排架桩
垂直桥轴方向 50
水准仪测桩顶面高
桩尖高程(mm) 不高于设计规定值
程后反算:每桩检查
2△
与控制贯入度比较:
贯入度(mm) 小于设计规定值
每桩检查
直桩 1%
3 倾斜度 垂线法:每桩检查
斜桩 15%tgθ
注:① d 为桩径或短边长度;
② θ为斜桩轴线与垂线间的夹角;
—53—
③ 深水中采用打桩船沉桩时,其允许偏差应符合设计规定。
④ 当贯入度符合设计规定但桩尖高程未达到设计高程,应按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进
行检验,并得到设计认可时,桩尖高程为合格。

3 外观质量
1) 预制桩的桩顶和桩尖有蜂窝、麻面现象时应处理。
2) 预制桩桩头无劈裂,如有劈裂时应进行处理。
3)钢管桩桩身平整,不得有凹凸现象。
4)钢管桩桩头无变形,如有变形应处理。
5)焊缝应成形良好,无裂纹、焊瘤、咬边、气孔、夹渣、未焊满、未焊透
等外观缺陷。
8.5.5 地下连续墙
1 基本要求
1) 混凝土所用的水泥、砂、石、水、外加剂及掺合料的品种、规格和质量
和规格必须符合有关规范和设计的要求,按经设计和试配确定的配合比拌制混凝
土。
2) 每一槽段成槽后,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清底,并测量槽深、槽宽及倾斜度,
符合设计和施工技术规范要求后,方可灌注水下混凝土。
3) 相邻两槽段墙体中心线在任何深度的偏差值不得超过 60mm。
4) 水下混凝土应连续灌注,灌注时钢筋骨架不应上浮。
5) 无损和取芯检测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
6) 应处理好接头,防止间隔灌注时漏水漏浆。
7) 墙顶应无松散混凝土。
2 实测项目
见表 8.5.5。
表 8.5.5 地下连续墙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2 轴线位置(mm) 30 全站仪:每槽段纵、横各 2 点

3 倾斜度(mm) 0.5%墙高 超声波测槽仪:每槽段测 1 处

4 沉淀厚度 符合设计要求 沉淀盒:每槽段测 1 处

5 槽深(mm) 不小于设计值 测绳:每槽段测 1 处

—54—
6 槽宽(mm) 不小于设计值 超声波测槽仪:每槽段测 1 处

3 外观质量
1) 裸露墙面应平整,外轮廓线应平顺,槽段内无突变转折现象。
2) 槽段之间连接处在基坑开挖时应不透水、翻砂,不符合要求时应进行处
理。
8.5.6 沉井
1 基本要求
1) 沉井混凝土所用的水泥、砂、石、水、外加剂及掺合料的品种、规格和
质量和规格必须符合有关规范和设计的要求,按经设计和试配确定的配合比拌制
混凝土。
2) 沉井下沉应在井壁混凝土达到规定强度后进行。浮式沉井在下水、浮运
前,应进行水密性试验。
3) 沉井接高时,各节的竖向中轴线应与第一节竖向中轴线相重合。接高前
应纠正沉井的倾斜。
4) 沉井下沉到设计高程时,应检查基底,确认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封底。
5) 沉井下沉中出现开裂,必须查明原因,进行处理后方可继续下沉。
6) 下沉应有详细、完整的施工记录。
2 实测项目
见表 8.5.6。
沉井的封底见表 8.5.8。
表 8.5.6 沉井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各节沉井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0.5%边长,大于 24m 时±
长、宽
120
沉井平面尺 ±0.5%半径,大于 12m 时±
2 半径 尺量:每节段
寸(mm) 60
非圆形沉井对角 对角线长度的±1%,最大±
线差 180mm
混凝土 +40,-30
井壁厚度 尺量:每节段沿周边
3 钢壳和钢筋混凝
(mm) ±15 量4点

水准仪:测 4~8 处顶
4 沉井刃脚高程(mm) 符合设计要求
面高程反算

5△ 中心偏位(纵、 一般 1/100 井高 全站仪:测沉井两轴


—55—
横向)(mm) 线交点
浮式 1/100 井高+250

沉井最大倾斜度(纵、
6 1/100 井高 吊垂线:检查两轴线
横方向)(mm)
平面扭转角 一般 1 全站仪:检查沉井两
7
(°) 浮式 2 轴线

3 外观质量
混凝土表面平整,无蜂窝、空洞、露筋及宽度超过设计规定的裂缝。
8.5.7 双壁钢围堰
1 基本要求
1) 钢围堰采用的钢材和焊接材料的品种、规格、力学性能必须符合设计和
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具有完整的出厂质量合格证明。
2) 钢围堰壳元件的加工尺寸和预拼装精度应符合设计和有关技术规范的要
求。
3) 施焊人员必须具有焊接资格和上岗证。
4) 钢围堰拼焊后应进行水密试验,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下沉,下沉要求同
沉井。
5) 混凝土所用的水泥、砂、石、水、外加剂及掺合料的质量和规格应符合
有关规范的要求,按规定的配合比施工。
6) 钢围堰内各舱混凝土的浇筑应严格按设计规定顺序进行。
2 实测项目
见表 8.5.7。
表 8.5.7 双壁钢围堰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顶面轴线偏位(mm) 80 全站仪:纵横轴线两端
±直径/500,互相垂直的
围堰平面尺 圆形
2 直径差<20 尺量:每节检查 4 处
寸(mm)
矩形 ±30,对角线差<20
3 高 度(mm) ±10 尺量:每节检查 2 处
4 节间错台(mm) 2 尺量:每节检查 4 处
焊缝尺寸 量规:抽查 50%
5△ 焊缝 符合设计要求 超声:抽检水平、垂直
探伤
焊缝各 50%
6△ 水密试验 不允许渗水 加水检查:每节
7 顶面高程(mm) ±30 水准仪:4~8 处
吊垂线:检查两轴线
8 纵横方向倾斜度(mm) 1/100 围堰高度
1~2 处

—56—
3 外观质量
焊缝均应成形良好,无裂纹、咬边、夹渣、未焊透、焊瘤等外观缺陷,焊
渣和飞溅物清除干净。
8.5.8 沉井或钢围堰的混凝土封底
1 基本要求
1) 混凝土所用的水泥、砂、石、水、外加剂及掺合料的品种、规格和质量
和规格必须符合有关规范和设计的要求,按经设计和试配确定的配合比拌制混凝
土。
2) 围堰清基应符合设计要求。清基完成并检查合格后,方可浇筑水下混凝
土封底。
3) 混凝土必须按水下混凝土的操作规程一次浇筑完成,在围壁处不得出现
空洞,不得渗漏水。
2 实测项目
见表 8.5.8。
表 8.5.8 沉井或钢围堰封底混凝土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2 基底高程(mm) +0,-200 测绳和水准仪:5~9 处
3 顶面高程(mm) ±50 水准仪:5 处

3 外观质量
封底混凝土顶面应平整,与井壁结合紧密。
8.5.9 承台等大体积混凝土结构
1 基本要求
1) 混凝土所用的水泥、砂、石、水、外加剂及掺合料的品种、规格和质量
和规格必须符合有关规范和设计的要求,按经设计和试配确定的配合比拌制混凝
土。
2) 必须采取措施控制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内最高温度及内外温差在允许范
围内,防止出现温度裂缝。
3) 不得出现露筋和空洞现象。
2 实测项目
见表 8.5.9。
表 8.5.9 承台等大体积混凝土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57—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30;边长或直径 B
2 平面尺寸(mm) 尺量:长、宽检查各 2 处
≥30m 时,±B/1000
3 结构高度(mm) ±30 尺量:检查各 5~8 处

4 顶面高程(mm) ±20 水准仪:检查 5 处

5 轴线偏位(mm) 15 全站仪:纵、横各测量 2 点

2m 直尺:检查两个垂直方向,每
6 大面积平整度(mm) 8
20 m2 测 1 处

3 外观质量
1) 表面平整,棱角顺直,颜色基本一致。
2) 蜂窝麻面面积不得超过该面总面积的 0.5%,深度超过 10mm 的必须处理。
3) 混凝土表面裂缝宽度超过设计规定或设计未规定时超过 0.15mm 必须处
理。
4) 建筑垃圾、杂物、临时预埋件应清理干净。

8.5.10 灌注桩桩底压浆
1 基本要求
1) 压浆材料品种、规格、性能必须符合设计及施工技术规范要求,按试验
确定的配合比拌制。
2)浆体性能应符合批准的压浆方案和设计要求。
3)压浆机械设备、压浆管路、接头及阀门等应进行耐压检验,检验结果应
满足批准的压浆方案要求。
4)应在桩底混凝土凝固前及时冲开压浆阀,严格按照设计和施工技术规范
规定的压浆工艺进行操作。
2 实测项目
见表 8.5.10。
表 8.5.10 灌注桩桩底压浆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浆体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M 检查
符合批准的压浆方案
2△ 压浆终止压力值(MPa) 查压力表度数:全部
要求
符合批准的压浆方案 标定容器法或流量计:
3 压浆量(l)
要求 每桩检查
4 压力稳定时间(min) ≥5 计时器:全部管路

—58—
3 外观质量
压浆后的进浆孔与出浆孔应充填密实。

8.6 混凝土墩、台

8.6.1 混凝土墩、台
1 基本要求
1) 混凝土所用的水泥、砂、石、水、外加剂及掺合料的品种、规格和质量
和规格必须符合有关规范和设计的要求,按经设计和试配确定的配合比拌制混凝
土。
2) 不得出现空洞和露筋现象。
2 实测项目
见表 8.6.1-1、8.6.1-2 及 8.6.1-3。
表 8.6.1-1 墩、台身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2 断面尺寸(mm) ±20 尺量:检查 3 个断面
H≤5m 5
3 竖直度 (mm) H/1000,且 全站仪:测量 2 处
H>5m
不大于 30
4 顶面高程(mm) ±10 水准仪:测量 3 处
5△ 轴线偏位(mm) 10 全站仪:纵、横各测量 2 点
6 节段间错台(mm) 5 尺量:每节检查 4 处
2m 直尺:检查竖直、水平两个
7 大面积平整度(mm) 8
方向,每 20 m2 测 1 处
符合设计规定,设计未规
8 预埋件位置(mm) 尺量:每件
定时 10
注: H 为墩、台身高度。

表 8.6.1-2 柱或双壁墩身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H≤5m 5
2 竖直度(mm) H/1000,且不 全站仪:测量 2 处
H>5m
大于 30
3 柱(墩)顶高程(mm) ±10 水准仪:测量 3 处
4△ 轴线偏位(mm) 10 全站仪:纵、横各测量 2 点
5 断面尺寸(mm) ±15 尺量:检查 3 个断面
6 节段间错台(mm) 3 尺量:每节检查 2~4 处
2m 直尺:检查竖直、水平两
7 大面积平整度(mm) 8
个方向,每 20 m2 测 1 处
—59—
注:H 为墩身或柱高度。

表 8.6.1-3 墩、台帽或盖梁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2 断面尺寸(mm) ±20 尺量:检查 3 个断面
3△ 轴线偏位(mm) 10 全站仪:纵、横各测量 2 点
4△ 顶面高程(mm) ±10 水准仪:检查 3~5 点
5 支座垫石预留位置(mm) 10 尺量:每个
2m 直尺:检查顺盖梁方向,
6 大面积平整度(mm) 8
每侧面 2~3 处
3 外观质量
同本标准第 8.5.9 条 3。
8.6.2 墩、台身安装
1 基本要求
1) 墩、台身预制件必须经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安装。
2) 预制节段胶结材料的品种和技术性能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接缝填充密实。
3) 墩、台柱埋入基座坑内的深度和砌块墩、台埋置深度必须符合设计规定。
2 实测项目
见表 8.6.2。
表 8.6.2 墩、台身安装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轴线偏位(mm) 10 全站仪:纵、横各测量 2 点
2 顶面高程(mm) ±10 水准仪:检查 4~8 处
H≤5m 5
3 竖直度(mm) H/1000,且不大 全站仪:检查 2 处
H>5m
于 30
注:H 为墩、台高。

3 外观质量
墩、台表面应平整,接缝饱满无空洞、均匀整齐。
8.6.3 拱桥组合桥台
1 基本要求
1) 地基承载力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1) 组合桥台各组成部分的接触面必须密贴。
2) 阻滑板不得断裂。
3) 必须对组合桥台的位移、沉降、转动及各部分是否紧贴进行观测,提供
观测数据。
4) 拱桥台背填土必须在承受拱圈水平推力以前完成,并应控制填土进度,
—60—
防止桥台出现过大的变位。
2 实测项目
除按有关各节检验各组成部分的质量外,还需按本条检验其组合性能,见表
8.6.3。
表 8.6.3 拱桥组合桥台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架设拱圈前,台后沉降完 水准仪:测量台后上、下游两
1 设计值的 85%以上
成量 侧填土后至架设拱圈前高程差
吊垂线:检查沉降缝分离值推
2 台身后倾率 1/250

架设拱圈前,台后填土完
3△ 90%以上 按填土状况推算:每台
成量
4△ 拱建成后桥台水平位移 在设计允许值范围内 全站仪:检查预埋测点,每台

3 外观质量
1)各组成部分接触面应平整。
2)各组成部分接近桥面的顶面出现严重错台时必须整修。
8.6.4 台背填土
1 基本要求
1) 台背填土应采用透水性材料或设计规定的填料,严禁采用腐植土、盐渍
土、淤泥、白垩土、硅藻土和冻土块。填料中不应含有机物、冰块、草皮、树根
等杂物及生活垃圾。
2) 必须分层填筑压实,每层表面平整,顶层路拱合适。
3) 台身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85%以上时,方可进行填土。
4) 拱桥台背填土必须在承受拱圈水平推力以前完成。
5) 台背填土的长度不得小于设计及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并与路基有效搭
接。
2 实测项目
除台背填土压实度见表 8.6.4 外,其余按路基要求进行检验。
表 8.6.4 台背填土实测项目
项次 实测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按附录 B 检查,每 50m2 每压实
1△ 压实度(%) 96
层不少于 1 点

3 外观质量
填土表面平整,边线直顺,坡面平顺稳定,不得出现亏坡。

8.7 混凝土梁桥
—61—
8.7.1 就地浇筑梁、板
1 基本要求
1) 所用的水泥、砂、石、水、外加剂及掺合料的品种、规格和质量必须符
合有关规范和设计的要求,按经设计和试配确定的配合比拌制混凝土。
2) 支架和模板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应满足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
3) 预计的支架变形及支承的下沉量应满足施工后梁体设计标高的要求,必
要时应采取对支架预压的措施。
4) 梁体不得出现露筋和空洞现象。
5) 预埋件的设置和固定应满足设计和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
2 实测项目
见表 8.7.1。
表 8.7.1 就地浇筑梁、板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2 轴线偏位(mm) 10 全站仪:每跨测量 3 处
3 梁、板顶面高程 ±10 水准仪:每跨检查 3~5 处
高度 +5,-10
顶宽 ±30
断面尺
4△ 箱梁底宽 ±20 尺量:每跨检查 2~3 个断面
寸(mm)
顶、底、腹板或梁
+10,-0
肋厚
5 长度(mm) +5,-10 尺量:每梁
6 横坡(%) ±0.15 水准仪:每跨检查 1~3 处
2m 直尺:每侧面每 10m 梁
7 平整度(mm) 8
长测一处

3 外观质量
同本标准第 8.5.9 条 3。
8.7.2 预制安装梁、板
1 基本要求
1) 所用的水泥、砂、石、水、外加剂及掺合料的品种、规格和质量必须符
合有关规范和设计的要求,按经设计和试配确定的配合比拌制混凝土。
2) 混凝土不得出现露筋和空洞现象。
3) 采用胶囊作内模板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胶囊上浮。
4) 在吊移出预制底座时,混凝土的强度不得低于设计所要求的吊装强度;
在安装时,支承结构(墩台、盖梁、垫石)的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5) 安装前,梁、板应检验合格,墩、台支座垫板必须稳固。就位后,梁、
—62—
板两端支座应对位。
2 实测项目
见表 8.7.2-1~8.7.2-3。
表 8.7.2-1 梁、板或梁段预制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总长度 +5,-10
2 梁长度(mm) 尺量:每梁
节段长度 0,-2
顶宽 ±20(±5)
箱梁
底宽 ±10(+5,-0)
宽 干接 缝(梁翼缘 、
±10
度 其它 板)
断面 梁、板 湿接 缝(梁翼缘 、
±20 尺量:检查 2~3
3△ 尺寸 板)
个断面
(mm) 箱梁 +0,-5

度 其它梁、板 ±5

顶板、底板、腹板或梁肋厚
+5,-0
(mm)
2m 直尺:每侧
4 平整度(mm) 5 面每 10m 梁长测
1处
5 横系梁及预埋件位置(mm) 5 尺量:每件
尺量:底面、每侧
6 相邻梁段间错台 3
面各 2 处
注:第 3 项括号中的数字及第 6 项适用于节段拼装梁段的预制。

表 8.7.2-2 梁、板安装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支承中心偏位 梁 5
1△ 尺量:每孔抽查 4~6 个支座
(mm) 板 10
支座与梁、板底面接 目测或 0.05mm 塞尺,每支座,检
2△ ≥95
触率(%) 查支承面周边
3 倾斜度(%) 1.2 吊垂线:每孔检查 3 片梁
4 梁、板顶面高程(mm) ±10 水准仪:抽查每孔 2 片,每片 3 点
相邻梁、板顶面高差
5 10 尺量:每相邻梁、板
(mm)

表 8.7.1-3 逐跨拼装梁安装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轴线偏位(mm) 5 全站仪:每跨抽查 3 处

2 相邻节段间接缝错台(mm) 3 尺量:每条缝检查 3~6 处


3 节段拼装立缝宽度(mm) ≤3 尺量:每条缝检查 3 处
—63—
4 梁长(mm) +20,-40 尺量:每跨检查 3 处
5 支承线偏位(mm) 5 尺量:每个支座

表 8.7.2-4 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梁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2 顶面横坡度(%) ±0.15 水准仪:每缝检查 1 处
3 接缝错台(mm) 5 尺量:底面、每侧面各 1~2 处

3 外观质量
梁的填缝应平整、密实,不得存在开裂、脱落和未填满等现象。其他要求同
本标准第 8.5.9 条 3。
8.7.3 顶推施工梁
1 基本要求
1) 台座和滑道组的中线必须在桥轴线或其延长线上。
2) 导梁应在地面试装后,再在台座上安装,导梁与梁身必须牢固连接。
3) 千斤顶及其它顶推设备在施工前应仔细检查校正,多点顶推必须确保同
步。
4) 顶推过程中,应设专人观测墩台沉降、墩台位移及梁的偏位、导梁和梁
挠度等资料,提供观测数据。
5) 顶推及落梁程序正确。若梁体出现裂缝,应查明原因,在采取措施后,
方可继续顶推。
2 实测项目
见表 8.7.3。
表 8.7.3 顶推施工梁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轴线偏位(mm) 10 全站仪:每段检查 2 处
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未
用千斤顶油压计算:检
2△ 落梁反力 要求时不大于 1.1 倍的
查全部
设计反力
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未
相邻纵向支点
支点高差 要求时不大于 5
3△ 水准仪:检查全部
(mm) 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未
同墩两侧支点
要求时不大于 2

3 外观质量
各梁段连接线形平顺,接缝平整、密实,颜色一致。

—64—
8.7.4 悬臂施工梁
1 基本要求
1) 悬臂浇筑或合龙段浇筑所用的水泥、砂、石、水、外加剂及掺合料的品
种、规格和质量必须符合有关规范和设计的要求,按经设计和试配确定的配合比
拌制混凝土。
2) 悬拼或悬浇块件前,必须对桥墩根部(0 号块件)的高程、桥轴线作详细复
核,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悬拼或悬浇。
3) 悬臂施工必须对称进行,应对轴线和高程进行施工监控。
4) 在施工过程中,梁体不得出现宽度超过设计和规范规定的受力裂缝。一
旦出现,必须查明原因,经过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
5) 必须按照设计规定对悬浇或悬拼的接头交界面进行处理,梁段间胶结材
料的性能、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接缝填充密实。
6) 悬臂合龙时,两侧梁段的高差应在设计允许范围内,合龙和体系转换程
序应符合设计要求。
2 实测项目
见 8.7.4-1 和 8.7.4-2。
表 8.7.4-1 悬臂浇筑梁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轴线偏 L≤100m 10 全站仪:每个节段检查 2
2△
位(mm) L>100m L/10000 处
L≤100m ±20 水准仪:每个节段
顶面高
3 L>100m ±L/5000 检查 2 处
程(mm)
相邻节段高差 10 尺量:检查 3~5 处
高度 +5,-10
断面尺 顶宽 ±30 尺量:每个节段检查 1 个
4△
寸(mm) 底宽 ±20 断面
顶、底、腹板厚 +10,-0
合龙后 L≤100m 20
同跨对
水准仪:每跨检查 5~7
5 称点高
L>100m L/5000 处
程差
(mm)
水准仪:每个节段检查
6 顶面横坡(%) ±0.15
1~2 处
2m 直尺:检查竖直、水
7 平整度(mm) 8 平两个方向,每个节段每
侧面测 1 处
—65—
注:L 为梁跨径。

表 8.7.4-2 悬臂拼装梁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合龙段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轴线偏位 L≤100m 10 全站仪:每个节段检查 2
2△
(mm) L>100m L/10000 处
L≤100m ±20
顶面高程 水准仪:每个节段检查 2 处
3 L>100m ±L/5000
(mm)
相邻节段高差 10 尺量:检查 3~5 处
合龙后同 L≤100m 20
跨对称点
4 水准仪:每跨检查 5~7 处
高程差 L>100m L/5000
(mm)
注:①L 为梁跨径。
②非合龙段项次 1 不参与检验。

3 外观质量
梁体线形顺畅,相邻梁段无异常折变,其他要求同本标准第 8.5.9 条 3。
8.7.5 转体施工梁
1 基本要求
1) 转动设施和锚固体系必须经过严格检查,安全可靠。
2) 采用双侧对称同步转体施工时,必须设位控体系,严格控制两侧同步,
误差控制在设计允许的范围内。
3) 上部构造在转体施工中,若出现裂缝,应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后方可继
续施工。
4) 合龙段两侧高差必须在设计规定的允许范围内。
2 实测项目
见表 8.7.5。
表 8.7.5 转体施工梁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封闭转盘和合龙段混凝土强度
1△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MPa)
2△ 轴线偏位(mm) 跨径/10000 全站仪:检查 5 处
水准仪:检查跨中及梁
3 梁顶面高程(mm) ±20
端断面,每断面 3 处
同一横断面两侧或相邻上部构 水准仪:检查 3~6 个断
4 10
件高差(mm) 面

3 外观质量
封闭转盘混凝土应平整密实,合龙段要求同本标准第 8.5.9 条 3。
—66—
8.8 拱 桥

8.8.1 就地浇筑拱圈
1 基本要求
1) 混凝土所用的水泥、砂、石、水、外加剂及掺合料的品种、规格和质量
和规格必须符合有关规范和设计的要求,按经设计和试配确定的配合比拌制混凝
土。
2) 支架式拱架必须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制作,必须牢固、稳
定。
3) 严格按照设计规定的施工顺序浇筑拱圈混凝土。
4) 拱架的卸落必须按照设计和有关规范规定的卸架顺序进行。
5) 不得出现露筋和空洞现象。
2 实测项目
见表 8.8.1。
表 8.8.1 就地浇筑拱圈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权值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3
轴线偏位 板拱 10 全站仪:测量 5 处,
2 1
(mm) 肋拱 5 每肋或板拱
内弧线偏 L≤30m ±20
3△ 离设计弧 ±跨径/1500,且不超 水准仪:检查 5 处 2
L>30m
线(mm) 过±40
高度 ±5 尺量:拱脚、L/4,拱
2
断面尺寸 顶、底、腹板厚 +10,-0 顶 5 个断面
4△
(mm) 宽 板拱 ±20 尺量:拱脚、L/4、拱
1
度 肋拱 ±10 顶 5 个断面

3 外观质量
拱圈线形顺畅,其他要求同本标准第 8.5.9 条 3。
8.8.2 拱圈节段预制
1 基本要求
1) 混凝土所用的水泥、砂、石、水、外加剂及掺合料的品种、规格和质量
和规格必须符合有关规范和设计的要求,按经设计和试配确定的配合比拌制混凝
土。
2) 不得出现露筋和空洞现象。
2 实测项目

—67—
见表 8.8.2-1 及 8.8.2-2。
表 8.8.2-1 预制拱圈节段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2 每段拱箱内弧长(mm) +0,-10 尺量:每段
3△ 内弧偏离设计弧线(mm) ±5 样板:每段测 1~3 点
断面尺寸 顶底腹板厚 +10,-0
4△ 尺量:检查 2 处
(mm) 宽度及高度 +10,-5
肋拱 5 拉线用尺量:每段测
5 平面度(mm)
箱拱 10 1~3 点
6 拱箱接头倾斜(mm) ±5 角尺:每接头测 2 处

表 8.8.2-2 桁架拱杆件预制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2△ 断面尺寸(mm) ±5 尺量:检查 2 处
3 杆件长度(mm) ±10 尺量:检查 2 处
4 杆件旁弯(mm) 5 拉线用尺量:每件
5 预埋件位置(mm) 5 尺量:每件
注:若成批生产,每批抽查 25%。
3 外观质量
同本标准第 8.8.1 条第 3 款。
8.8.3 拱的安装
1 基本要求

1) 拱桥安装必须严格按设计规定的程序进行施工。

2) 接头垫塞楔形钢板布置应均匀合理,不得集中安放或偏向一侧。

3) 拱段接头现浇混凝土密实,不得出现露筋、空洞、蜂窝、麻面现象,并
在达到设计规定强度后方可进行拱上建筑的施工。
4) 安装过程中,如构件或节点出现开裂,应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后方可继
续进行。
5) 合龙段两侧高差必须在设计规定的允许范围内。
2 实测项目
见表 8.8.3-1 至表 8.8.3-3。
表 8.8.3-1 主拱圈安装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接头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2△ 轴线偏位 L≤60m 10 全站仪:检查 5 处
—68—
(mm) L>60m L/6000,且不超过 40
拱圈高程 L≤60m ±20
3 水准仪:检查 5~9 处
(mm) L>60m ±L/3000,且不超过±50
L≤60m 20
对称接头点相对高差
4△ L/3000,且不超过 水准仪:检查每段
(mm) L>60m
40
L≤60m 20
同跨各拱肋相对高差
5 L/3000,且不超过 水准仪:检查 5 处
(mm) L>60m
30
6 同跨各拱肋间距(mm) 30 尺量:检查 5 处
注:①正拱斜置时,项次 3 为两对称接头点(实际高程-设计高程)之差。
②L 为跨径。

8.8.3-2 悬臂拼装的桁架拱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节点混凝土强度
1△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D检查
(MPa)
轴线偏位 L≤60m 10
2△ 全站仪:每跨检查 5 处
(mm) L>60m L/6000,且不超过 40
拱圈高程 L≤60m ±20 水准仪:每肋每跨检查 5
3
(mm) L>60m ±L/3000,且不超过±50 处
4 相邻拱片高差(mm) 20 水准仪:每跨检查 5 处
对称点相对高差 L≤60m 20
5△ 水准仪:每跨检查 5 处
(mm) L>60m L/3000,且不超过 40
拱片竖向垂直度
6 1/300 高度,不大于 20 吊垂线:每片检查 2 处
(mm)
注:L 为跨径。

8.8.3-3 腹拱安装实测项目
项次 检 查 项 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全站仪:纵、横各检查
1 轴线偏位(mm) 10
2处
水准仪:每起拱线测 2
2 起拱线高程(mm) ±20

尺量:每相邻块件检查
3 相邻块件高差(mm) 5
1~3 处

3 外观质量
1) 主拱圈和上、下弦杆线形顺畅,不得出现异常弯折及变形。
2)接头处无因焊接或局部受力造成的混凝土开裂、缺损现象。
3) 节点应平整,接头两侧的构件错台不应大于 5mm。
8.8.4 转体施工拱
1 基本要求

—69—
同本标准第 8.7.5 条 1。
见表 8.8.4。
表 8.8.4 转体施工拱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封闭转盘和合龙段混凝土强度
1△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MPa)
跨径/6000,且不超过
2 轴线偏位(mm) 全站仪:检查 5 处
30
水准仪:检查拱顶 2~4
3△ 跨中拱顶面高程(mm) ±20

同一横截面两侧或相邻上部构
4 10 水准仪:检查 5 处
件高差(mm)
3 外观质量
同本标准第 8.7.5 条 3。
8.8.5 劲性骨架混凝土拱
1 基本要求
1) 混凝土所用的水泥、砂、石、水、外加剂及掺合料的品种、规格和质量
和规格必须符合有关规范和设计的要求,按经设计和试配确定的配合比拌制混凝
土。
2) 骨架应采用符合设计要求的钢材和焊接材料,按设计规定的线形加工,
其接头在吊装以前应进行试拼装。
3) 杆件在施工中,如出现开裂或局部构件失稳,应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后
方可继续施工。
4) 吊装骨架应平衡下落,减少骨架变形。浇筑前应校核骨架,进行必要的
调整。
5) 按设计规定的顺序,分层、对称地浇筑混凝土,无空洞和露筋现象,并
严格按设计要求,采取措施以保证骨架的稳定。
6) 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应进行观测,严格控制拱轴线形,累积误差应在允许
范围内。
2 实测项目
见表 8.8.5-1 至 8.8.5-3。
表 8.8.5-1 劲性骨架加工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骨架高、宽(mm) ±10 尺量:每段 3~5 断面
2△ 内弧偏离设计弧线(mm) 10 样板:每段测 3 点
3 每段的弧长(mm) +10,-10 尺量:每段检查
4△ 焊缝 符合设计要求 超声:检查全部

—70—
表 8.8.5-2 劲性骨架安装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全站仪:每肋检查 5
1 轴线偏位(mm) L/6000,且不超过 40

水准仪:检查拱顶、
2 高程(mm) ±L/3000
拱脚及各接头点
3△ 对称点相对高差(mm) L/3000 水准仪:检查各接头点
4△ 焊缝 符合设计要求 超声:检查全部
注:L 为跨径。

表 8.8.5-3 劲性骨架拱混凝土浇筑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D检查
L≤60m 10
2 轴线偏位(mm) L/6000,且不 全站仪:每肋检查5点
L>60m
超过 40
3 拱圈高程(mm) ±L/3000,且不超过±50 水准仪:测量 5 处
4△ 对称点相对高差(mm) L/3000,且不超过 40 水准仪:测量 5 处
5△ 断面尺寸(mm) ±10 尺量:检查 5 处
注:L 为跨径。

3 外观质量
1) 骨架曲线圆顺,无异常折弯或变形。
2) 焊缝成形良好,焊渣和飞溅物清除干净,无裂纹、夹渣、未焊透等现象。
3) 混凝土表面平整、密实,颜色一致,轮廓线圆顺,蜂窝、麻面、酥松等
表面缺陷面积不得超过该面面积的 0.5%,且其深度不得超过 10mm。
8.8.6 钢管混凝土拱
1 基本要求
1) 钢管拱肋使用的钢材和焊接材料的品种、规格及技术性能应符合设计和
相关技术规范要求。
2) 钢管拱肋的焊接应按施工技术规范有关规定进行焊接工艺评定,施焊人
员必须具有相应的焊接资格证和上岗证。
3) 钢管拱肋元件检验合格后方可组焊,钢管拱肋节段合格后方可安装。
4) 同一部位的焊缝返修不能超过两次,返修后的焊缝应按原质量标准进行
复验,并且合格。
5) 钢管拱在安装过程中,必须加强横向稳定措施,扣挂系统应符合设计和
规范要求。
6) 混凝土所用的水泥、砂、石、水、外加剂及掺合料的品种、规格和质量
和规格必须符合有关规范和设计的要求,混凝土应具有低泡、大流动、延后初凝、
—71—
微膨胀的性能。
7) 管内混凝土应采用泵送顶升压注施工,由拱脚至拱顶对称均衡地一次压
注完成,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
2 实测项目
见表 8.8.6-1~8.8.6-3。
表 8.8.6-1 钢管拱肋节段制作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钢管直径(mm) ±D/500 及±5 尺量:每管检查 1~3 处
2 钢管椭圆度(%) 0.6 尺量:每管检查 1~3 处

3 节段平面度(mm) 3 拉线测量:每段检查 1 处
4 旁弯(mm) 3+0.1L 拉线检查:每段
5 拱肋断面对角线差(mm) 8 尺量:每段检查 2 个断面
6△ 内弧偏离设计弧线(mm) 8±5 样板:每段测 1~3 点

横向 ±5
7 钢管中距(mm) 尺量:每段检查 2~3 处
竖向 +3,-1
8 对接错边(mm) 1.5 尺量:检查各对接断面
9 拱肋内弧长(mm) ±2.5×节间数 尺量:检查每个节间

焊缝尺寸 量规:检查全部

10△ 符合设计要求 超声:检查全部


焊缝探伤 射线:按设计规定,设计未
规定时按 5%抽查
注:D 为钢管直径,L 为节段长。

表 8.8.6-2 钢管拱肋安装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轴线偏位(mm) L/6000,且不超过 50 全站仪:检查 5 处
2 拱圈高程(mm) ±L/3000,且不超过±50 水准仪:检查 5 处
3△ 对称点高差(mm) L/3000 水准仪:检查各接头点
4 拱肋接缝错边(mm) 0.2 壁厚,且≤2 尺量:每个接缝

焊缝尺寸 量规:检查全部
超声:检查全部
5△ 符合设计要求 射线:按设计规定,设
焊缝探伤
计未规定时按 5%抽
查,且不得少于 1 条
注:L 为跨径。

8.8.6-3 钢管拱肋混凝土浇筑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72—
L≤60m 10
2 轴线偏位(mm) L/6000,且 全站仪:检查 5 处
L>60m
不超过 40
3 拱圈高程(mm) ±L/3000,且不超过±50 水准仪:检查 5 处
4△ 混凝土脱空率(%) 1.2 超声:检查全部
5△ 对称点高差(mm) L/3000,且不超过 40 水准仪:检查各接头点
注:L 为跨径。

8.8.6.3 外观质量
1) 钢管拱肋线形圆顺,无异常折弯或变形。
2) 焊缝均不得出现裂纹、夹渣、咬边、未焊透和焊瘤等缺陷,且焊缝成形
良好,焊渣和飞溅物清除干净。
3) 浇筑混凝土的预留孔应焊接平整光滑,不得烧伤混凝土。
8.8.7 中下承式拱吊杆和柔性系杆
1 基本要求
1) 吊杆、系杆及锚具的材料、规格和各项技术性能必须符合相关标准规定
和设计要求。
2) 锚垫板平面必须与孔道轴线垂直。
3) 吊杆、系杆防护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4) 严格按设计规定程序进行施工。
2 实测项目
见表 8.8.7-1 和 8.8.7-2。
表 8.8.7-1 吊杆的制作与安装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吊杆长度(mm) ±0.001L 及±10 用钢尺量
符合设计规定,设计未规定时
2△ 吊杆拉力 测力仪:每吊杆检查
10%
3 吊点位置(mm) 10 全站仪:每吊点检查
吊点高程 高程 ±10
4 水准仪:每吊点检查
(mm) 两侧高差 20
注:L 为吊杆长度。

表 8.8.7-2 柔性系杆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查油压表读数:每根检
1△ 张拉应力(MPa) 符合设计要求

符合设计规定,设计未规定
2△ 张拉伸长率(%) 尺量:每根检查
时±6

3 外观质量

—73—
1) 吊杆、系杆顺直,无扭转现象。
2) 防护层完好,表面无破损、污物。
8.8.8 刚性系杆
刚性系杆混凝土构件按照本章第 8.7 节的有关规定进行检验,系杆张拉按照
本章第 8.8.7 条进行检验。

8.9 钢 桥

8.9.1 钢梁制作
1 基本要求
1) 钢梁(梁段)采用的钢材、高强螺栓连接副和焊接材料的品种、规格、
化学成份及力学性能必须符合设计和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具有完整的出厂质量
合格证明,并经制作厂家和监理工程师复检合格后方可使用。
2) 钢梁(梁段)杆件、零件、临时吊点和养护车轨道吊点等的加工尺寸和
钢梁(梁段)组装精度应符合设计和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并经监理工程师分阶
段检查验收认可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3) 钢梁或梁段制作前必须进行焊接工艺评定试验,评定结果应符合技术规
范的要求并经监理工程师认可,制定实施性焊接施工工艺。施焊人员必须具有相
应的焊接资格证和上岗证。
4) 同一部位的焊缝返修不能超过两次,返修后的焊缝应按原质量标准进行
复验,并且合格。
5) 高强螺栓连接摩擦面的抗滑移系数应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必须满足设计
要求。摩擦面出现间隙时,板面处理必须符合相关技术规范规定。
6) 钢梁梁段必须进行预拼装,并按设计和有关技术规范要求进行验收,验
收合格后方可填发产品合格证。
7) 钢梁或梁段及其零件的存放,应防止变形、碰撞损伤和损坏漆面,不得
采用变形零件。
8) 排水设施、灯座、护栏、路缘石、栏杆柱预埋件和剪力键等均应按设计
图纸安装完成,无遗漏且位置准确。
8.9.1.2 实测项目
见表 8.9.1-1 至 8.9.1-5。
表 8.9.1-1 钢板梁制作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74—
主梁≤2m ±2
主梁>2m ±4 尺量:检查两端腹板处高
1△ 梁高(mm)
横梁 ±1.5 度
纵梁 ±1.0
全站仪或尺量:测量两支
2 跨度(mm) ±8
承中心距离
全长 ±15
3 梁长(mm) 纵梁 +0.5,-1.5 全站仪或尺量:中心线处
横梁 ±1.5
梁立置时在腹板一侧距主
4 纵、横梁旁弯(mm) 3 焊缝 100mm 处拉线测量:
检查中部 1 处
不设预
+3,0
主 拱度 梁卧置时在下盖板外侧拉
梁 设预拱 线测量:检查中部 1 处
5 拱度(mm) +10,-3

两片主梁拱度 分别测量两片主梁拱度,
4
差 求差值
h
主梁腹板  ,且≤8
350 平尺及塞尺:测量中部、
6 平面度(mm)
h 2~3 处
纵、横梁腹板 ,且≤5
500
主梁、纵横梁 盖板宽度≤600mm 时
有孔部位
盖板对腹板 0.5,其它 1.0 角尺及塞尺:测量 3~5
7
的垂直度 处
其余部位 1.5
(mm)
焊缝尺寸 量规:检查全部
超声:检查全部
符合设计要求
焊缝探伤 射线:按设计规定,设计
8△ 连接
未规定时按 10%抽查
测力扳手:检查 5%,且
高强螺栓扭矩 ±10%
不少于 2 个
注:h 为腹板高。

表 8.9.1-2 钢桁梁节段制作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节段长度(mm) ±2 尺量:每节段检查 4 处
2 节段高度(mm) ±2 尺量:每节段检查 4 处
3 节段宽度(mm) ±3 尺量:每节段检查 4 处
4 对角线长度差(mm) ±3.5 尺量:每节段两端
5 桁片平面度(mm) 3 拉线测量:每节段检查
6 拱度(mm) ±3 拉线测量:每节段检查

—75—
焊缝尺寸 量规:检查全部
超声:检查全部
连 符合设计要求
7△ 焊缝探伤 射线:按设计规定,设计未规定时

按 10%抽查
高强螺栓扭矩 ±10% 测力扳手:检查 5%,且不少于 2 个

表 8.9.1-3 梁桥钢箱梁制作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h≤2m ±2 尺量:检查两端腹板处高
1△ 梁高 h(mm)
h>2m ±4 度
全站仪或尺量:测两支座
2 跨度 (mm) 8
中心距离
3 全长(mm) ±15 全站仪或尺量
4△ 腹板中心距(mm) ±3 尺量:检查两腹板中心距
5 横断面对角线差(mm) 4 尺量:检查两端断面
6 旁弯(mm) 3+0.1L 拉线用尺量:检查跨中
7 拱度(mm) +10,-5 拉线用尺量:检查跨中
8 腹板平面度(mm) h/350,且≤8 角尺及塞尺:检查 2~4 处
置于平台,四角中有三角
每米不大于 1,且每段不
9 扭曲(mm) 接触平台,用尺量另一角
大于 10
与平台间隙
焊缝尺寸 量规:检查全部
超声:检查全部
符合设计要求
连 焊缝探伤 射线:按设计规定,设计
10△
接 未规定时按 10%抽查
测力扳手:检查 5%,且
高强螺栓扭矩 ±10%
不少于 2 个
注:① L 为跨径,以米计。

表 8.9.1-4 斜拉桥钢箱加劲梁段制作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梁 长(mm) ±2 钢尺:检查中心线及两侧
2 梁段桥面板四角高差(mm) 4 水准仪:检查 4 角
拉线、尺量:检查各风嘴边
3 风嘴直线度偏差(mm) L/2000,且≤ 5

端 宽度 (mm) ±4
口 中心高 (mm) ±2
4△ 钢尺:检查两端
尺 边高 (mm) ±2
寸 横断面对角线差(mm) ≤6
锚 锚点坐标(mm) ±2 全站仪、垂球:检查 6 点
5
箱 斜拉索轴线角度(°) 0.5 全站仪、垂球:2 点
6△ 梁 纵桥向中心线偏差(mm) 1 钢尺:每段检查

—76—
段 顶、底、腹板对接间隙
+3,-1 钢尺:检查各对接断面
匹 (mm)
配 顶、底、腹板对接错边 钢尺、水平仪:检查各对接
2
性 (mm) 断面
尺寸 量规:检查全部
焊 超声:检查全部
7△ 符合设计要求
缝 探伤 射线:按设计规定,设计未
规定时按 10%抽查
注:L 为量测长度。

表 8.10.1-5 结合梁斜拉桥的工字梁段制作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梁高 主梁 ±2
1△ (mm) 尺量:每梁段检查 2 处
横梁 ±1.5
梁长 主梁 ±2
2 (mm) 尺量:每梁段
横梁 ±1.5
梁宽 主梁 ±1.5
3 (mm) 尺量:每梁段检查 2 处
横梁 ±1.5
梁腹板平面度 主梁 h/350,且不大于 8
4 (mm) 平尺及塞尺:检查 2~4 处
横梁 h/500,且不大于 5
锚点坐标
±2 全站仪、垂球:检查 6 点
(mm)
5 锚箱 斜拉索轴线角
度(°) 0.5 全站仪、垂球:2 点
梁段盖板、腹板对接错边 钢尺、水平仪:检查各对接断
6△ (mm) 2 面

焊缝尺寸 量规:检查全部
超声:检查全部
符合设计要求
焊缝探伤 射线:按设计规定,设计未规
7△ 连接
定时按 10%抽查
测力扳手:检查 5%,且不少于
高强螺栓扭矩 ±10% 2个
注:h 为梁高。

表 8.9.1-6 悬索桥钢箱加劲梁段制作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梁 长(mm) ±2 钢尺:检查中心线及两侧
2 梁段桥面板四角高差(mm) 4 水准仪:检查 4 角
拉线、尺量:检查各风嘴边
3 风嘴直线度偏差(mm) 梁长/2000,且≤5

端 宽度 (mm) ±4
4△ 钢尺:检查两端
口 中心高 (mm) ±2
—77—
尺 边高 (mm) ±2
寸 横断面对角线差(mm) ≤6
吊 吊点中心距桥中心线
±2 钢尺:检查吊点断面
点 及端口距离(mm)
5
位 同一梁段两侧吊点相
±5 水准仪:逐对检查
置 对高差(mm)
纵桥向中心线偏差
梁 1 钢尺:每段检查
(mm)

顶、底、腹板对接间隙
6△ 匹 +3,-1 钢尺:检查各对接断面
(mm)

顶、底、腹板对接错边 钢尺、水平仪:检查各对接
性 2
(mm) 断面
焊缝尺寸 量规:检查全部
焊 超声:检查全部
7△ 符合设计要求
缝 探 伤 射线:按设计规定,设计未
规定时按 10%抽查

3 外观质量
1) 钢箱梁内外表面不得有凹陷、划痕、焊疤等缺陷,边缘应无毛刺。
2) 焊缝均应成形良好,无裂纹、咬边、焊瘤、气孔、夹渣、未焊透、未填
满弧坑等外观缺陷,焊渣和飞溅物清除干净,预焊件的装焊符合设计要求。
3)终拧后高强螺栓丝扣外露应为 2~3 扣,外露 1 扣或 4 扣的不应超过 10%,
设计另有规定除外。

8.9.2 钢梁安装
1 基本要求
1) 所使用的焊接材料和紧固件必须符合设计和技术规范的要求。
2) 应按设计规定的程序进行安装。
3) 工地安装焊缝应事先进行焊接工艺评定试验,施焊应按监理工程师批准
的焊接工艺方案进行。施焊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焊接资格证和上岗证。
4) 同一部位的焊缝返修不能超过二次,返修后的焊缝应按原质量标准进行
复验,并且合格。
5) 高强螺栓连接摩擦面的抗滑移系数应对随梁发送的试板进行检验,检验
结果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6) 钢梁运输、吊装过程中应采取可靠措施防止构件变形、碰撞或损坏漆面,
严禁在工地安装具有异常变形构件的钢梁。
2 实测项目
—78—
见表 8.9.2。
表 8.9.2 钢梁安装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支承中心偏位(mm) 5 尺量:每支承处
两跨相邻横梁相对高差及其中
2 5 尺量:每横梁 2 处
线相对偏位
3 梁顶高程(mm) ±10 水准仪:每梁 5 处
目测或 0.05mm 塞尺,每
4△ 支座与梁底面接触率(%) ≥95
支座,检查支承面周边
焊缝尺寸 量规:检查全部
超声:检查全部
符合设计要求
焊缝探伤 射线:按设计规定,设计
5△ 连接
未规定时按 10%抽查
测力扳手:检查 5%,且
高强螺栓扭矩 ±10%
不少于 2 个

3 外观质量
1) 线形平顺,不得出现异常弯折、变形。
2) 焊缝、高强螺栓的外观要求同本标准第 8.9.1 条 3。

8.9.3 钢梁防护
1 基本要求
1) 防护涂装材料的品种、规格、技术性能必须符合设计和相关技术标准的
要求,具有完整的出厂质量合格证明书,并经防护涂装施工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复
检合格后方可使用。
2) 采用的涂敷系统应进行车间和现场的工艺试验,其结果须得到监理工程
师认可后方可正式施工。
3)必须按设计要求对钢梁表面进行处理,涂装前应保持清洁、干燥,出现
返锈、灰尘污染时应重新处理。
4) 涂装过程中的环境条件、每层涂装时间间隔以及使用的机具设备等均应
满足涂装施工工艺和涂装材料说明书的要求。
5) 在完成前一道涂敷后,其干膜厚度必须经监理工程师检验合格,方可进
行下一道涂敷。
6) 由运输、安装等造成的防护涂装损坏必须修复。
2 实测项目
见表 8.9.3。
表 8.9.3 钢梁防护涂装实测项目
—79—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符合设计规定;设计未规定时,
1△ 除锈等级 样板对比:100%
Sa2.5( St3)

符合设计规定;设计未规定时, 按设计规定检查;设计未
粗糙度 Rz
2△ 热喷锌或铝 60~100,无机富锌底 规定时,用对比样快检
(μm)
漆 50~80,其他 30~75 查:100%

符合设计规定;设计未规定时, 按设计规定检查;设计未
干膜厚度小于设计值的测点数 规定时,用测厚仪检查:
3 总干膜厚度(μm)
量不超过 10%,任意测点的干膜 抽查 20%且不少于 5 件,
2
厚度不小于设计值的 90%%) 每 10m 测 10 点
按设计规定检查;设计未
规定时,用拉开法检查:
4 附着力(MPa) 符合设计要求
抽查 5%且不少于 3 件,
每件测 3 处
注:每涂完一次后,必须检查干膜总厚度。

3 外观质量
涂层均匀,无明显针眼、流挂、皱皮等现象,颜色基本一致,不得出现漏涂、
起泡、裂纹、脱皮、大熔滴、松散粒子、返锈等缺陷。

8.10 斜拉桥

8.10.1 混凝土索塔
1 基本要求
1) 所用的水泥、砂、石、水、外加剂及掺合料的品种、规格和质量必须符
合有关规范和设计的要求,按经设计和试配确定的配合比拌制混凝土。
2) 索塔的索道孔、锚箱位置及锚固平面与水平面的交角均应控制准确,锚
垫板与孔道必须互相垂直。
3) 不得出现露筋和空洞现象。
4) 横梁施工中,不得因支架变形、温度或预应力而出现裂缝,横梁与塔柱
紧密连成整体。
2 实测项目
塔柱见表 8.10.1-1,横梁见表 8.10.1-2。
表 8.10.1-1 斜拉桥塔柱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全站仪:纵横各检查 2
2 塔柱底中心偏位(mm) 10

—80—
总体 1/3000 塔高,且不大于 30 全站仪:纵横各检查 2
3△ 倾斜度(mm)
节段 1/800 节段高,且不大于 8 点
尺量,每段检查 2 个断
4 外轮廓尺寸(mm) ±20

尺量:每段检查 2 个断
5 壁厚(mm) ±10

6 锚固点高程(mm) ±10 全站仪:每锚固点
7△ 孔道位置(mm) 10,且两端同向 尺量:每孔道

8 预埋件位置(mm) 5 尺量:每件
9 节段间错台(mm) 3 尺量:每节检查
2m 直尺:检查竖直和水
10 大面积平整度(mm) 8 平两个方向,每侧面查
2处

表 8.10.1-2 横梁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2 轴线偏位(mm) 10 全站仪:每梁检查两端
3 外轮廓尺寸(mm) ±15 尺量:检查 3~5 断面
4 壁厚(mm) ±10 尺量:检查 3~5 断面

5 顶面高程(mm) ±20 全站仪:检查 5 处


2m 直尺:检查竖直和水平
6 大面积平整度(mm) 8
两个方向,每侧面查 2 处

3 外观质量
混凝土表面不应出现蜂窝、麻面,如出现必须修整。其他同本标准第 8.5.9
条 3。
8.10.2 索塔钢锚箱节段制作
1 基本要求
同第 8.9.1 条 1,并且剪力钉个数和弯曲检查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
2 实测项目
表 8.10.2 索塔钢锚箱节段制作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节段高度(mm) 1 钢尺:每节段 2 处
节段断面尺寸 边长 2
2 钢尺:每段顶底面
(mm) 对角线 3
3 节段上下两端面平行度(mm) 0.8 量具:每节段
4 节段端面平面度(mm) 0.2 量具:节段端面
5 锚点(锚垫板中心)坐标(mm) 2 测距仪:每锚垫板

—81—
焊缝尺寸 量规:检查全部
超声:检查全部
6△ 焊接 符合设计要求
无损探伤 射线:按设计规定,设
计未规定时按 10%抽查

3 外观质量
1) 锚箱内外表面不得有凹陷、划痕、焊疤等缺陷,边缘应无毛刺。
2) 焊缝均应成形良好,无裂纹、咬边、焊瘤、气孔、夹渣、未焊透、未填
满弧坑等外观缺陷,焊渣和飞溅物清除干净。
3) 剪力钉排列整齐,高度一致,焊脚均匀、饱满。

8.10.3 索塔钢锚箱节段安装
1 基本要求
1) 钢锚箱节段必须进行预拼装并验收合格后方可在工地安装。
2) 高强螺栓连接副应有出厂质量保证书,其品种、规格、性能等级必须符
合设计及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
3) 高强螺栓连接摩擦面的抗滑移系数检测试验结果符合设计要求,现场对
连接副的扭矩系数应进行复验,检验结果必须符合要求。
2 实测项目
见表 8.10.3。
表 8.10.3 索塔钢锚箱节段安装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中心线偏位(mm) 5 全站仪:逐段检查纵、横 2 个方向


±2n, 且 不 超 过
2 节段顶面高程(mm) 全站仪:每段检查
±10
3△ 钢锚箱的断面接触率 符合设计要求 塞尺:全断面检查
4△ 高强螺栓扭矩 ±10% 测力扳手:抽检 5%,且不少于 2 个
注:n 为节段数。

3 外观质量
轮廓线形顺直,表面清洁,防护损伤必须修复。
8.10.4 混凝土斜拉桥主墩上梁段的浇筑
1 基本要求
1)所用的水泥、砂、石、水、外加剂及掺合料的品种、规格和质量必须符
合有关规范和设计的要求,按经设计和试配确定的配合比拌制混凝土。
2) 支架和模板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应满足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
3) 不得出现露筋和空洞现象。

—82—
4) 施工过程中,梁体不得出现宽度超过设计和规范规定的受力裂缝。一旦
出现,必须查明原因,经过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
2 实测项目
见表 8.10.4。
表 8.10.4 主墩上混凝土梁段浇筑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2 轴线偏位(mm) 跨径/10000 全站仪:纵桥向检查 2 处
3 顶面高程(mm) ±10 水准仪:检查 3~5 处
高度 +5,-10
断面 顶宽 ±30
4△ 尺寸 底宽或肋间宽 ±20 尺量:检查 2 个断面
(mm) 顶、底、腹板厚或
+10,-0
肋宽
5 横坡(%) ±0.15 水准仪:检查 1~3 处

6 预埋件位置(mm) 5 尺量:每件
2m 直尺:检查竖直、水平
7 平整度(mm) 8 两个方向,每侧面每 10m 梁
长测 1 处

3 外观质量
同本标准第 8.5.9 条 3。
8.10.5 混凝土斜拉桥梁的悬臂施工
1 基本要求
1) 所用的水泥、砂、石、水、外加剂及掺合料的品种、规格和质量必须符
合有关规范和设计的要求,按经设计和试配确定的配合比拌制混凝土。
2) 斜拉索、锚具及附属件必须经质量验收合格后方能在工地架设使用。
3)千斤顶及油表等斜拉索张拉工具,必须事先经过检查和标定。
4) 穿索前应将锚箱孔道毛刺打平,避免损伤斜拉索。
5) 施工过程中必须对索力、高程及塔柱变形进行观测,并记录当时的温度。
6) 悬臂施工梁段前,必须对 0 号块件的高程、桥轴线作详细复核,符合设
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悬臂梁段的施工。
7) 悬臂施工必须对称进行,斜拉索张拉的次数、量值和顺序应按设计规定
及施工控制要求进行。
8) 合龙段两侧的高差必须在设计允许范围内。
9) 梁体不得出现露筋和空洞现象,不得出现宽度超过设计和规范规定的受

—83—
力裂缝。若出现时必须查明原因,经过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
10) 施工过程中,当索力和高程超过设计允许偏差时,必须按施工控制的要
求进行调整。
11) 接头的形式、位置、结合面处理及胶结材料的性能和质量必须满足设计
要求,接缝填充密实。
2 实测项目
见表 8.10.5-1 和 8.10.5-2。悬臂拼装的梁段制作见表 8.7.2-2。
表 8.10.5-1 混凝土斜拉桥梁的悬臂浇筑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L≤100m 10
2 轴线偏位(mm) 全站仪:每段检查 2 处
L>100m L/10000
高度 +5,-10
顶宽 ±30
断面尺寸 尺量:每段检查 2 个断
3△ 底宽或肋间宽 ±20
(mm) 面
顶、底、腹板厚
+10,-0
或肋宽

满足设计和施工控制要
4△ 索力(kN) 求,且最大偏差≤10%设 测力仪:测每索
计值

梁锚固点或 梁段 满足施工控制要求 水准仪或全站仪:测量


5△ 梁顶高程 每个锚固点或每梁段
L≤100m ±20
(mm) 合龙后 中点
L>100m ±L/5000
6 塔顶偏移(mm) 符合设计及施工控制规定 全站仪:塔顶周边中点
水准仪:每梁段检查
7 横坡(%) ±0.15
1~2 处
锚具轴线与孔道轴线偏位
8△ 5 尺量:全部
(mm)
9 预埋件位置(mm) 5 尺量:每件
2m 直尺:检查竖直、
10 平整度(mm) 8 水平两个方向,每侧每
10m 梁长测 1 处
注:①L 为跨径。
②合龙段评定时,项次 4、8 不参与评定。
③项次 6 仅合龙段检查。

表 8.10.5-2 混凝土斜拉桥梁的悬臂拼装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84—
1△ 合龙段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L≤100m 10 全站仪:每段检查 2
2 轴线偏位(mm)
L>100m L/10000 点

满足设计和施工控制要求,且
3△ 索力(kN) 测力仪:测每索
最大偏差≤10%设计值
梁段 满足施工控制要求
水准仪或全站仪:测
梁锚固点或梁顶 L≤100m ±20
4△ 量每个锚固点或每
高程(mm) 合龙后
L>100m ±L/5000 梁段中点

全站仪:塔顶周边中
5 塔顶偏位(mm) 符合设计及施工控制规定

锚具轴线与孔道轴线偏位
6△ 5 尺量:抽查 25%
(mm)
注:①L 为跨径。
②合龙段评定时,项次 3、 6 不参与评定。
③项次 5 仅合龙段检查。

3 外观质量
1)主梁线形平顺,不得出现异常折变。
2) 斜拉索护套、锚具防护层不得出现碰伤或擦痕。
3)其他要求同本标准第 8.5.9 条 3。
8.10.6 钢斜拉桥钢箱梁段的拼装

1 基本要求
1)钢箱梁拼装架设时采用的高强螺栓、焊接材料的品种、规格、化学成份
及力学性能必须符合设计和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
2) 钢箱梁段、斜拉索、锚具及附属件必须验收合格后方能在工地架设安装。
3) 工地安装焊缝必须事先进行焊接工艺评定试验,施焊必须按监理工程师
批准的焊接工艺方案进行。施焊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焊接资格证和上岗证。
4) 同一部位的焊缝返修不能超过二次,返修后的焊缝应按原质量标准进行
复验,并且合格。
5) 高强螺栓连接摩擦面的抗滑移系数应对随梁发送的试板进行检验,检验
结果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安装时摩擦面若出现间隙,板面处理必须符合相关技术
规范规定。
6) 千斤顶和油表等斜拉索张拉工具,以及高强螺栓测力扳手必须事先经过
检查和标定。
7) 施工过程中必须对索力、高程及塔柱变形进行观测,并记录现场的温度。
—85—
当索力和高程超过设计允许偏差时,必须按施工控制的要求进行调整。
8) 悬臂施工必须按照设计要求对称进行。
2 实测项目
见表 8.10.6-1 及表 8.10.6-2。
表 8.10.6-1 钢斜拉桥钢箱梁段的悬臂拼装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L≤200m 10
1 轴线偏位(mm) 全站仪:每段检查 2 点
L>200m L/20000
满足设计和施工控制要求,
2△ 索力(kN) 测力仪:测每索
且最大偏差≤10%设计值
梁段 满足施工控制要求
梁锚固点高程或 水准仪:测量每个锚固
3△ L≤200m ±20
梁顶高程(mm) 合龙后 点或梁段两侧中点
L>200m ±L/10000

4 塔顶偏位(mm) 符合设计及施工控制规定 全站仪:塔顶周边中点

5 梁顶四角高差(mm) 20 水准仪:测梁顶四角

6 相邻节段对接错边(mm) 2 尺量:每段

焊缝尺寸 量规:检查全部
超声:检查全部
符合设计要求
连 探伤 射线:按设计规定,设
7△
接 计未规定时按 10%抽查
测力扳手:抽查 5%且不
高强螺栓扭矩 ±10%
少于 2 个
注:① L 为跨径。
②项次 4 仅合龙段检查。

表 8.10.6-2 钢斜拉桥钢箱梁段的支架安装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轴线偏位(mm) 10 全站仪:每段检查 2 点
相邻节段间对接错边
2 2 尺量:每段
(mm)
3 梁段的纵向位置(mm) 10 全站仪:检查每段
4△ 梁顶高程(mm) ±10 水准仪:测量梁段两端中点
5 梁顶四角高差(mm) 10 水准仪:测量四角
焊缝尺寸 量规:检查全部
连 超声:检查全部
6△ 符合设计要求
接 焊缝探伤 射线:按设计规定,设计未规
定时按 10%抽查

—86—
测力扳手:检查 5%,且不少于
高强螺栓扭矩 ±10%
2个

3 外观质量

1) 钢箱梁线形平顺,不得出现异常弯折、变形。

2)焊缝、高强螺栓的外观要求同本标准第 8.9.1 条 3。

8.10.7 结合梁斜拉桥工字梁段的悬臂拼装
1 基本要求
同本标准第 8.10.6 条 1。
2 实测项目
见表 8.10.7。
表 8.10.7 结合梁斜拉桥工字梁段悬臂拼装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L≤200m 10
1 轴线偏位 全站仪:每段测量 2 点
L>200m L/20000
满足设计和施工控制
2△ 索力(kN) 测力仪:检查每索
要求
梁锚固点高程 梁段 满足施工控制要求
水准仪:测量每个锚固点或
3△ 或梁顶高程 两主梁
10 梁段两端中点
(mm) 高差
符合设计及施工控制
4 塔顶偏位(mm) 全站仪:塔顶周边中点
规定
焊缝尺寸 量规:检查全部
超声:检查全部
符合设计要求
焊缝探伤 射线:按设计规定,设计未
5△ 连接
规定时按 10%抽查
测力扳手:抽查 5%且不少
高强螺栓扭矩 ±10%
于2个
注:① L 为跨径。
② 项次 4 仅合龙段检查。

3 外观质量
同本标准第 8.10.6 条 3。
8.10.8 结合梁斜拉桥的混凝土板
1 基本要求
1) 混凝土所用的水泥、砂、石、水、外加剂及掺合料的质量和规格必须符
合有关规范的要求,按规定的配合比施工。
2) 混凝土板的浇筑或安装必须按照设计要求,对称进行。
—87—
3) 不得出现露筋和空洞现象。
4) 施工过程中,当索力和高程超过设计允许偏差时,必须按施工控制的要
求进行调整。
2 实测项目
见表 8.10.8。
表 8.10.8 结合梁斜拉桥混凝土板实测项目
项目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厚 +10,-0
混凝土板尺
2△ 尺量,每段 2~4 个断面
寸(mm) 宽 ±30

满足设计和施工控制要求,
3△ 索力(kN) 测力仪:测每索
且最大偏差≤10%设计值
L≤200m ±20 水准仪:每跨检查 10~15
4△ 高程(mm)
L>200m ±L/10000 处
水准仪:每跨测量 3~8 个断
5 横坡(%) ±0.15

注:L 为跨径。

3 外观质量
1) 表面平整,边缘线形顺直,无明显施工接缝。
2) 混凝土表面不应出现蜂窝、麻面,如出现必须修整。
3) 与支承面结合密贴,出现空隙时应处理。

8.11 悬索桥

8.11.1 混凝土索塔
按照本标准第 8.10.1 条检验,其中未涉及的项目不检查。
8.11.2 锚碇锚固系统制作
1 基本要求
1) 所采用金属材料和焊接材料的品种、规格、力学性能及化学成份必须满
足设计要求。
2)杆件制作前必须进行焊接工艺评定试验,评定结果应符合相关技术规范
的要求。
3)拉杆、连接平板、连接筒、螺母的氧化、调质处理等符合设计要求。
4) 组成刚架杆件和锚杆、锚梁的零件加工尺寸和刚架的预拼装精度应符合

—88—
设计和有关技术规范要求,并经监理工程师检查验收认可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
序。
5) 在批量生产前,必须按设计要求的抽样方法与频率,对拉杆、连接器进
行强度试验和疲劳试验,试验结果应满足设计要求。
6) 构件防护应符合设计要求。
2 实测项目
见表 8.11.2-1 和表 8.11.2-2。
表 8.11.2-1 预应力锚固体系制作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连 拉杆孔至锚固孔中心距(mm) ±0.5 游标卡尺:逐件检查
2 接 主要孔径(mm) +1.0,-0.0 游标卡尺:逐件检查
3 平 孔轴线与顶、底面的垂直度(°) 0.3 量具:逐件检查
4 板 顶、底面平行度(mm) 0.4 量具:逐件检查
5 连接 轴线与顶、底面的垂直度(°) 0.3 量具:逐件检查
6 筒 顶、面底平行度(mm) 0.25 量具:逐件检查
同轴度测量仪:逐件
7△ 拉杆同轴度(mm) 0.04
检查

表 8.11.2-2 刚架锚固体系制作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未
1 杆件长度(mm) 钢尺:每件检查
规定时±3
锚杆、锚梁连接部位翼板平
2 ≤0.5 钢尺、塞尺:每件连接面
面度(mm)
3 锚杆、锚梁弯曲(mm) 3 拉线测量,每件检查
杆件置于平台上,四角中三
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未
4 锚杆、锚梁扭曲(mm) 角接触平台,量悬空角与平
规定时 3
台间隙,每件检查
焊缝尺寸 量规:检查全部
焊 超声:检查全部
5△ 符合设计要求
缝 超声,射线检查 射线:按设计规定,设计未
规定时按 10%抽查

3 外观质量
1) 连接器、拉杆、锚杆等表面光洁,不得出现擦痕等损伤。
2) 焊缝的外观要求同本标准第 8.9.1 条 3。
8.11.3 锚碇锚固系统安装
1 基本要求
1) 锚固系统必须有合格证书,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安装。
2) 施工放样方法应经监理工程师验收认可,并对测量仪器进行校正和标定。
—89—
3) 钢架锚固系统必须安装牢固,在浇筑混凝土时不产生扰动、变位。预应
力锚固系统锚垫板平面与孔道轴线垂直,混凝土达到设计规定的强度后方可按规
定程序进行张拉。
4) 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防护处理。
5)焊接及高强螺栓连接要求同本标准第 8.9.2 条。
2 实测项目
见表 8.11.3-1 至表 8.11.3-2。
表 8.11.3-1 预应力锚固系统安装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前锚面孔道中心坐标偏
1△ ±10 全站仪:检查每孔道
差(mm)
2△ 前锚面孔道角度(º) ±0.2 全站仪:每孔道检查
3 拉杆轴线偏位(mm) 5 全站仪:每拉杆检查
4 连接平板轴线偏位(mm) 5 全站仪:每连接器检查

表 8.11.3-2 刚架锚固系统安装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刚架中心线偏位(mm) 10 全站仪:检查前后端
刚架安装锚杆之平联高
2 +5,-2 水准仪:全部检查
差(mm)
纵 ±10
3△ 锚杆坐标(mm) 横 ±5 全站仪:每根检查
竖直 ±5
4 后锚梁偏位(mm) 5 全站仪:每根检查
5 后锚梁偏角(º) 符合设计要求 倾角仪:每根检查
焊缝尺寸 量规:检查全部
超声:检查全部
符合设计要求
连 焊缝探伤 射线:按设计规定,设计未
6△
接 规定时按 10%抽查
测力扳手:检查 5%,且不少
高强螺栓扭矩 ±10%
于2个

3 外观质量
连接器、锚杆等构件表面清洁,防护完好,如发现损伤应进行修复。
8.11.4 锚碇混凝土块体
1 基本要求
1) 混凝土所用的水泥、砂、石、水、外加剂及掺合料的品种、规格和质量
和规格必须符合有关规范和设计的要求,按经设计和试配确定的配合比拌制混凝
土。

—90—
2) 地基承载力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3) 先后浇筑的混凝土层间预埋钢筋的规格、长度、数量、间距及表面处理
必须满足设计和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
4) 水化热产生的混凝土内最高温度及内外温差,必须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5) 不得出现空洞和露筋现象。
6) 锚室不得出现积水、渗水。
2 实测项目
见表 8.11.4。
表 8.11.4 锚碇混凝土块体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基础 20
2 轴线偏位(mm) 全站仪:逐个检查
槽口 10
3△ 断面尺寸(mm) ±30 尺量:检查 3~5 处
土质 ±50
4 基底高程(mm) 水准仪:测 8~10 处
石质 +50,-200
5 顶面高程(mm) ±20 水准仪:测 8~10 处
符合设计要求,设计
6 预埋件位置(mm) 尺量:每件
未规定时 5
2m 直尺:每 20 m2 测 1 处×3
7 大面积平整度(mm) 8

3 外观质量
同本标准第 8.5.9 条 3。
8.11.5 预应力锚索的张拉与压浆
同本标准第 8.3.2 条、第 8.3.3 条,并应按设计规定进行张拉试验,满足要求
后方可正式张拉,但实测项目表中的有关预应力钢筋位置的项次不检查。
8.11.6 隧道锚的洞身开挖
1 基本要求
1) 地质不良的段落在开挖前应做好预加固、预支护。
2) 当地质出现变化迹象或接近围岩分界线时,必须用探地雷达、超前探孔
等方法先探明地质情况,方可继续开挖。
3) 严禁欠挖。
4) 采用爆破开挖时,用药量、钻眼精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5) 洞身开挖在清除浮石后应及时进行初喷支护。
6) 做好洞口防排水,地表水不应流入锚洞。

—91—
2 实测项目
见表 8.11.6
表 8.11.6 隧道锚的洞身开挖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洞身总宽、总高
1 ±100 尺量:每 20m 检查 1 个断面
(mm)
2 洞身偏位(mm) 200 全站仪:检查轴线两端
3 超挖 (mm) 平均 100,最大 150 断面仪,每 20m 检查 1 个断面

3 外观质量
洞身无浮石,不符合要求时应及时清除。

8.11.7 隧道锚的洞身支护、衬砌与排水、防水
按本标准第 10 章的有关规定进行检验。
8.11.8 隧道锚的混凝土锚塞体
1 基本要求
1) 混凝土所用的水泥、砂、石、水、外加剂及掺合料的品种、规格和质量
和规格必须符合有关规范和设计的要求,按经设计和试配确定的配合比拌制混凝
土。
2) 应对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和微膨胀性能进行检测,结果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3) 水化热产生的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及内外温差,必须控制在施工技术规
范的允许范围内。
4) 混凝土浇筑应密实,不得出现空洞现象。
5) 锚塞体混凝土与洞身周边应紧密结合,若出现缝隙,必须按设计要求进
行处理。
2 实测项目
见表 8.11.8
表 8.11.8 隧道锚的混凝土锚塞体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范围内 按附录 D 检查
前、后锚面中心纵桥向
2 ±50 全站仪、钢尺:前后锚面
坐标(mm)
3 前、后锚面倾角(°) ±0.5 倾角仪:前后锚面
2m 直尺:前后锚面各 3 处×2
4 大面积平整度 (mm) 8

符合设计规定,
设计未
5 预埋件位置(mm) 尺量:每件
规定时 5
—92—
3 外观质量
1) 混凝土表面平整,不得出现蜂窝、麻面。
2) 混凝土表面非受力裂缝宽度超过设计规定或设计未规定时超过 0.15mm
时必须处理。
8.11.9 悬索桥索鞍制作
1 基本要求
1) 鞍槽铸钢件出厂前必须出具质量合格证明书,其内容应包括制造厂名称
代号、图号或件号(发运号)、炉号、化学成份、机械性能试验报告、无损检测报
告,以及合同明确规定的其它内容。
2) 鞍座钢板必须按有关标准逐张进行超声波探伤,成批钢板应按设计和有
关规范规定的频率和方法进行化学成份和机械性能的抽样试验。探伤和试验结果
必须合格后方可使用。
3) 焊接材料必须采用经焊接工艺评定合格、并经验收符合要求的焊条、焊
丝和焊剂。并按设计要求对焊缝进行无损探伤,探伤结果必须合格。
4) 施焊前,应对母材、焊条及坡口形式、焊接质量等,按焊接规范和设计
要求进行焊接工艺评定,实施的焊接工艺应经监理工程师认可。
5) 铸钢件、钢板和焊缝经检测后如发现表面、内部有超标缺陷,必须按有
关规范和设计要求的方法进行修补,修补后应检验合格,并作好修补记录备查。
6) 出厂前必须先进行试拼装,各零部件应印有识别标记和定位标记,当符
合要求并由监理工程师签发合格证后方可发运到工地安装。产品在搬动运输和储
存过程中应妥善保护,不得使任何零部件和涂装受到损伤和散失。
2 实测项目
见表 8.11.9-1 和 8.11.9-2。
表 8.11.9-1 主索鞍制作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0.08mm/1000mm,且 平面度测量仪:检查各主
1△ 平面度
0.5mm/全平面 要平面
两平面的平行(mm/全平
2△ 0.5 机床检查
面)
主要
鞍体下平面对中心索槽
平面
3△ 竖直平面的垂直度(mm/ 2 机床检查
全长)
对合竖直平面对鞍体下
4 3 机床检查
平面的垂直度(mm/全长)
鞍座底面对中心索槽底
5 高度 ±2 机床检查
的高度(mm)
—93—
圆弧 鞍槽的轮廓圆弧半径
6△ ±2 机床检查
半径 (mm/m)
7△ 各槽宽度、深度(mm) ±1,累积误差±2 样板,各槽
各槽与中心索槽的对称
8△ 0.5 机床检查
度(mm)
鞍槽 加工后鞍槽底部及侧壁
9△ ±5 机床检查
内各 厚度(mm)
尺寸 各槽曲线立、平面角度
10 ±0.2 机床检查
(º)
鞍槽各面的表面粗糙度
11 符合设计要求 粗糙度仪:各槽表面
Ra(μm)
注:主要平面包括:主索鞍的下平面、对合的竖直平面;上、下支承板的上下平面;中
心索槽的竖直(基准)平面。

表 8.11.9-2 散索鞍制作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0.08mm/1000mm,且
1△ 平面度 平面度测量仪
0.5mm/全平面

两平面的平行(mm/全平
2△ 要 0.5 机床检查
面)

面 摆轴中心线与索槽中心
3△ 平面的垂直度(mm/全 3 机床检查
长)
高 摆轴对合面到索槽底面
4 ±2 机床检查
度 的高度(mm)

弧 鞍槽的轮廓圆弧半径
5△ ±2 机床检查
半 (mm/m)

6△ 各槽宽度、深度(mm) ±1,累积误差±2 样板,各槽
各槽与中心索槽的对称
7△ 0.5 机床检查
鞍 度(mm)
槽 加工后鞍槽底部及侧壁
8△ ±5 机床检查
内 厚度(mm)
各 各槽曲线立、平面角度
9 尺 ±0.2 机床检查
(º)

鞍槽各面的表面粗糙度
10 符合设计要求 粗糙度仪:各槽表面
Ra(μm)

注:主要平面包括:摆轴平面、底板下平面、中心索槽竖直平面。

3 外观质量
1) 铸钢件加工表面光洁,不得有如气孔、砂眼、缩松等缺陷。

—94—
2) 焊缝的外观要求同本标准第 8.9.1 条 3。
3)各孔、平面的加工表面应涂脂防锈。
8.11.10 索鞍安装
1 基本要求
1) 索鞍成品必须具有产品合格证,按设计和有关技术规范要求验收合格后
方可安装。
2) 必须按设计和有关技术规范要求放置底板或格栅,其表面平整,与索鞍
支承板密贴。

3)底板下及格栅内的混凝土必须密实,混凝土收缩性能

和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与底板或格栅应连成整体。
4) 安装前应进行全面检查,如有损伤,必须处理。索槽内部应清洁,不应
沾上减少缆索和索鞍之间摩擦的油脂或油漆等材料。
5) 索鞍就位后应锁定牢靠。
2 实测项目
见表 8.11.10-1 及 8.11.10-2。
表 8.11.10-1 主索鞍安装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最终偏位 顺桥向 符合设计要求
1△ 全站仪:每鞍测量
(mm) 横桥向 10
2△ 底板高程(mm) +20,-0 全站仪:每鞍测量 1 处
3 底板四角高差(mm) 2 水准仪:每鞍测量四角
测力扳手:检查 5%,且不少
4 高强螺栓扭矩 ±10%
于2个

表 8.11.10-2 散索鞍安装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底板轴线纵、横向偏位(mm) 5 全站仪:每鞍测量
2 底板中心高程(mm) ±5 水准仪:每鞍测量
3 底板扭转(mm) 2 全站仪:每鞍测量
4△ 散索鞍竖向倾斜角 符合设计要求 全站仪:每鞍测量

3 外观质量
索鞍表面必须清洁,防护涂装完好。
8.11.11 悬索桥索股和锚头的制作与防护
1 基本要求
1) 索股和锚头钢材的化学成份和力学性能必须符合设计和有关技术规范的
要求。
—95—
2) 索股的锚杯和锚板必须逐件进行无损探伤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3) 索股在成批生产前,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拉伸破坏试验,试验后锚头进
行剖面检查,合格后方可生产。
4) 索股钢丝应梳理顺直平行,长度一致,无交叉、鼓丝、扭转现象,严禁
弯折;绑扎带牢固,索股上的标志点应齐全、准确,防护符合设计要求。
5) 运输和存贮过程中应保证索股不受损伤、污染和腐蚀。
2 实测项目
见表 8.11.11。
表 8.11.11 索股和锚头的制作与防护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索股基准丝长度(mm) 基准丝长/15000 专用仪器:测量每丝
2△ 成品索股长度(mm) 索股长/10000 专用仪器:每件检查
3△ 热铸锚合金灌铸率(%) >92 量测计算:每件检查
锚头顶压索股外移量(按规
4 符合设计要求 百分表:每件检查
定顶压力,持荷 5min)(mm)
索股轴线与锚头端面垂直度
5△ ±0.5 仪器量测:每件检查
(°)
6△ 锚头表面涂层厚度(μm) 符合设计要求 测厚仪:每件检查
注:项次 4 外移量允许偏差应在扣除初始外移量之后进行测量。

3 外观质量
1) 索股表面洁净,缠包带完好,钢丝防护无损伤。
2) 锚头表面平滑,涂层完好,不得出现锈迹。
8.11.12 主缆架设
1 基本要求
1) 索股成品应有合格证,必须按设计和有关技术规范要求验收合格方可架
设。
2) 索股入鞍、入锚位置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架设时严禁索股弯折、扭转和
散开。
3) 索股锚固应与锚板正交,锚头锁定装置应牢固。
2 实测项目
见表 8.11.12。
表 8.11.12 主缆架设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索股 中跨跨中 ±L/20000

1△ 高程 边跨跨中 ±L/10000 全站仪:测量跨中

(mm) 上、下游高差 10

—96—

相对于基准索股 +10,-5 全站仪或专用卡尺:测跨中

符合设计规定,设计
2 锚跨索股力偏差 测力计:每索股检查
未规定时±3%
量直径和周长后计算:测
3 主缆空隙率(%) ±2
索夹处和两索夹间
紧缆后横竖直径之差,与
4 主缆直径不圆度(%) 2 设计直径相比,测两索夹

注:L 为中跨跨径。

3 外观质量
1) 架设后索股钢丝平行顺直,无鼓丝,不重迭。
2) 索股顺直,不得出现交叉、扭转现象。
3) 索股表面清洁,钢丝镀锌层保护完好。
8.11.13 主缆防护
1 基本要求
1) 所用防护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2) 防护前必须清除主缆钢丝表面的灰尘、油污和水分,保持干燥、干净,
密封膏应均匀地填满主缆外侧钢丝与缠丝之间的间隙。
3) 缠丝前应对缠丝机进行标定。
4) 缠绕钢丝应嵌进索夹端部留出的凹槽内不少于 3 圈及设计规定,绕丝端
部必须牢固地嵌入索夹端部槽内并予焊接固定,不得松动。
5) 主缆防护缆套的各处密封性能必须良好。
2 实测项目
见表 8.11.13。
表 8.11.13 主缆防护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插板:每两索夹间随机量测 1m
1 缠丝间距(mm) 1

2△ 缠丝张力(kN) ±0.3 标定检测:每盘检查
测厚仪:每 200m 测 1 处,每处
3△ 防护涂层厚度(μm) 符合设计要求
沿周边测 6~10 点

3 外观质量
1) 缠丝腻子应填满钢丝缝隙,裹覆层处无残留多余涂膏。
2) 缠丝不得重迭交叉。
3) 涂层应平滑,无气孔、流挂、漏涂和破损等现象。
8.11.14 悬索桥索夹制作与防护
—97—
1 基本要求
1) 铸钢及螺杆材料的化学成份、力学性能必须符合设计和有关技术规范要
求。
2) 分批热处理的铸钢件和合金结构钢均必须按设计和有关技术规范要求进
行验收,验收结果必须合格。
3) 每一件加工成品(索夹和螺杆)都必须按设计要求和有关技术规范的规定
进行无损探伤,检测结果必须合格。每对索夹两半部分必须先进行试拼装,经过
监理签发产品质量合格证后方可按编号包装运输到工地安装。
4) 每一半索夹如有超标缺陷应按设计要求进行修补,但修补点不允许超过 2
个,同一修补点不允许修补 2 次,并作好修补记录备查。
5) 铸钢件加工面不得有气孔、砂眼等可见缺陷,如出现,必须按设计要求
修补。
6) 索夹与螺杆的螺母和垫圈的接触面必须与螺杆轴线相垂直,加工精度应
符合设计要求。
2 实测项目
见表 8.11.14。
表 8.11.14 索夹制作与防护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索夹内径及长度(mm) ±2 量具:每件检查
2△ 壁厚(%) 0~5 量具:每件检查
3 圆度(mm) 2 量具:抽查 50%
4 平直度(mm) 1 量具:抽查 50%
符合设计规定,设计未规
5△ 索夹内壁粗糙度 Ra(μm) 粗糙度仪:每件检查
定时 12.5~25
销孔位置(mm) ±1
6 耳板 销孔内径(mm) +1,-0 量具:抽查 50%
横向位置(mm) 1
螺孔位置(mm) ±1.5
7 螺孔 螺孔直径(mm) ±2 量具:抽查 50%
直线度(mm) ≤L/500
注:L-螺杆孔深度

3 外观质量
1) 索夹表面不得存在超过设计规定的凹坑、气孔等缺陷。
2) 索夹螺杆丝口部分长度均匀,螺纹保护完好。
8.11.15 悬索桥吊索和锚头的制作与防护
1 基本要求
—98—
1) 吊索、锚杯铸钢、锌铜合金及耳板锻钢等材料的化学成份和各项力学性
能必须符合设计和有关技术规范要求。
2) 锚杯和耳板必须逐件按设计要求进行无损探伤检测,检测结果必须合格
方可使用。
3) 吊索、锚杯、耳板的防护应符合设计要求。
4) 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组装件拉伸破坏试验,试验结果符合要求后方可成
批生产吊索和锚头。
5) 吊索和锚头的装配成品必须有经监理工程师签认的产品质量合格证方能
绕盘包装运输到工地进行架设,运输和存贮过程中应保证成品不受损伤。
6) 吊索的下料及长度标记,应在设计要求的拉力下测量,在锚头附近必须
同时设置长度标志点和方向标志点。
2 实测项目
见表 8.11.15。
表 8.11.15 吊索和锚头制作与防护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吊索调整后 ≤5m ±1
1 长度(销孔之 尺量:检查每根
>5m ±L/5000
间)(mm)
2 销轴直径偏差(mm) +0,-0.15 量具:检查每个
3 叉形耳板销孔位置偏差(mm) ±2 量具:检查每个
量具检测、计算:检查每
4△ 热铸锚合金灌注率(%) >92

锚头顶压后吊索外移量(按规定顶
5△ 符合设计要求 量具:检查每个
压力,持荷 5 分钟) (mm)
6△ 吊索轴线与锚头端面垂直度(°) ≤0.5 量具:检查每个

7△ 锚头喷锌厚度(μm) 符合设计要求 测厚仪:检查每个

注① 项次 5 顶压外移量允许偏差应在扣除初始外移量之后进行量测。
② L-吊索长度。

3 外观质量
1) 防护涂层表面连续、均匀、致密、无破损,不得出现锈迹。
2) 吊索护套质地致密,无气泡、划痕,厚度均匀,色泽一致。
8.11.16 索夹和吊索安装
1 基本要求
1) 螺栓紧固设备应标定,按设计和有关技术规范要求分阶段检查螺杆中的
拉力,并予补紧。
—99—
2) 索夹内表面和索夹处主缆表面应按设计要求进行防护处理,安装时清洁、
干燥。
3) 螺杆孔、上下索夹缝隙及其端部接合处和主缆缠丝处必须用合格的密封
材料填实,螺杆应被密封材料环绕并与主缆钢丝隔开。密封前螺杆孔里应清除水
份,保持干燥。
4) 锚头锁定装置必须安装牢固。
5) 工地涂装用防护材料必须符合设计和有关技术规范要求,涂装前索夹和
锚头表面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处理,达到要求后方可进行涂装防护施工。
2 实测项目
见表 8.11.16。
表 8.11.16 索夹和吊索安装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索夹偏位 顺缆向 10 全站仪和钢尺:每个
1
(mm) 横缆向 3 全站仪:每个
2△ 螺杆紧固力(kN) 符合设计要求 压力表读数:每个

3 外观质量
1) 索夹密封良好,索夹螺栓端头长度均匀。
2) 吊索顺直,无扭转现象。
3) 吊索及索夹的防护出现划伤、擦痕、断裂、裂纹等缺陷时应修补。
8.11.17 悬索桥钢加劲梁安装
1 基本要求
同本标准第 8.9.3 条第 1 款,并必须按设计规定的阶段,将主索鞍顶推至规
定位置。
2 实测项目
见表 8.11.17。
表 8.11.17 钢加劲梁安装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吊点偏位(mm) 20 全站仪:检查每吊点
同一梁段两侧对称吊点处
2 20 水准仪:检查每吊点处
梁顶高差(mm)
3△ 相邻节段匹配高差(mm) 2 尺量:每段
焊缝尺寸 量规:全部焊缝
超声:全部焊缝
连 符合设计要求
4△ 焊缝探伤 射线:按设计规定,设计未规

定时按 10%抽查
高强螺栓扭矩 ±10% 测力扳手:5%,且不少于 2 个

—100—
3 外观质量
1) 加劲梁线形平顺,无明显折变。
2) 焊缝、高强螺栓的外观要求同本标准第 8.9.1 条 3。
8.11.18 自锚式悬索桥主缆索股的锚固系统制作
1 基本要求
1) 所采用金属材料的品种、规格、化学成份及力学性能必须符合设计和有
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具有完整的出厂质量合格证明。
2) 组成锚固系统的预埋导管、锚垫板不得有划伤索股的突出物、毛刺等,
导管与锚垫板的连接符合设计要求。
3) 锚固系统的预埋导管、锚垫板的防护应符合设计要求。
2 实测项目
见表 8.11.18。
表 8.11.18 自锚式悬索桥主缆索股的锚固系统制作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预埋导管长度(mm) ±10 尺量:每件检查
2△ 预埋导管的壁厚(mm) 符合设计要求 尺量:2 个断面
3 预埋导管的内径(mm) ±2 尺量:2 个断面
4 锚垫板长、宽、厚(mm) 0,+5 尺量:每件检查
5 防护涂层厚度(μm) 符合设计要求 测厚仪:每件检查

3 外观质量
组成锚固系统的预埋导管、锚垫板的表面不应有深度超过其板厚度负偏差的
擦伤、划痕等表面缺陷。
8.11.19 自锚式悬索桥主缆索股的锚固系统安装
1 基本要求
1) 组成锚固系统的预埋导管、锚垫板等应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安装。
2) 施工放样方法必须经监理工程师认可,并对测量仪器进行校正和标定。
3) 锚固系统必须安装牢固,在浇筑混凝土时不产生扰动、变位。
2 实测项目
见表 8.11.19。
表 8.11.19 自锚式悬索桥主缆索股的锚固系统安装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预埋导管前端孔道中心坐标
1△ ±5 全站仪:检查每孔道
(mm)
预埋导管后端孔道中心坐标 与前端同向,±5
2△ 全站仪:检查每孔道
(mm)

—101—
3 锚垫板与导管角度 (°) ±0.5 量具:每锚垫板
锚垫板表面涂层厚度
4 符合设计要求 测厚仪:每件检查
(μm)

3 外观质量
表面防护完好,不得出现锈迹。
8.11.20 自锚式悬索桥吊索张拉和体系转换
1 基本要求
1) 吊索张拉和体系转换前,千斤顶及油压表等张拉工具必须经过检查和标
定。
2) 体系转换过程中必须对吊索力、塔柱变位、主鞍鞍位置的偏移量、钢加
劲梁的线形和上、下缘的应力、应变等进行监控和记录。
3) 体系转换应严格按照施工控制要求进行操作,索力的大小、施加顺序和
次数,索鞍的预偏量、顶推力及顶推时间必须符合施工控制要求。
4) 在钢加劲梁脱离支架后,应根据索塔、加劲梁、吊索索力等的实际状况
进行吊索的调整。
2 实测项目
见表 8.11.20。
表 8.11.20 自锚式悬索桥吊索张拉和体系转换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钢加劲梁高程(mm) ±30
2 钢加劲梁横向高差(mm) 20 全站仪:检查 3~8 处
3 主缆高程(mm) 符合设计规定
符合设计和施工控制规定,未
4△ 吊索索力(kN) 测力仪:全部吊索
规定时±10%

3 外观质量
1) 主缆及加劲梁的线形顺畅,无异常弯折。
2) 吊索顺直,无扭转现象。
3) 吊索的防护完好,无划伤、擦痕、裂纹等缺陷。

8.12 桥面系和附属工程

8.12.1 混凝土桥面板桥面防水层
1 基本要求
1) 防水层材料的品种、规格和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并至少应不低于桥面
沥青混凝土铺装层使用年限的寿命,能适应动荷载及混凝土桥面开裂时不损坏的
—102—
特点。
2) 混凝土与防水层粘结面密实、平整、清洁、干燥,无垃圾、尘土、油污
与浮浆等影响粘结性能的附着或覆盖物。
3) 应严格按设计规定的工艺施工,施工环境条件应满足防水材料的要求。
4) 预计涂料表面在干燥前会下雨,则不应施工。施工过程中,严禁踩踏未
干的防水层。防水层养护结束后、桥面铺装完成前,行驶车量不得在其上急转弯
或紧急刹车。
2 实测项目
见表 8.12.1。
表 8.12.1 防水层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符合设计规定;设计未规
定时,平均厚≥设计厚, 测厚仪:每 500m2 测 3 处,每
1△ 防水涂层厚度(mm)
85%检查点的厚度≥设计 处测 3 点

2△ 防水层粘结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P 检查
含水率测定仪:每粘结强度检
3 混凝土含水率 符合设计规定
测点

注:面积不足 500m2 者按 500m2 测处理。


3 外观质量
1) 防水涂层应涂刷均匀、覆盖全部桥面,无气泡、空鼓和堆积等现象。
2) 卷材防水层应表面平整,无空鼓、翘边、褶皱、脱层、开裂等缺陷,搭
接缝错开距离不小于 300mm。
3)防水层与泄水孔、护栏、路缘石等衔接处应密封严实。
8.12.2 混凝土桥面板桥面铺装
1 基本要求
1) 水泥混凝土桥面的基本要求同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桥面的基本
要求同沥青混凝土路面。
2) 桥面泄水孔进水口附近的铺装应有利于桥面积水和渗入水的排除,进水
口数量不得少于设计要求。
2 实测项目
见表 8.12.2-1 及 8.12.2-2。
表 8.12.2-1 桥面铺装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压实度或强度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B 或 D 检查

—103—
水准仪:以同桥面板产生相同
挠度变形的点为基准点,测量
2△ 厚度 (mm) +10,-5
桥面铺装施工前后相对高差:
每 100m 测 5 处
高 速 沥 青混 水 泥 混
及 一 凝土 凝土
级 公 IRI(m/km) 2.0 2.5 平整度仪:全桥每车道连续检
平整 路 σ(mm) 1.2 1.5 测,每 100m 计算 IRI 或σ
3
度 IRI(m/km) 4.2
其 它 σ (mm) 2.5
公路 最大间隙 3m 直尺:每 100m 测 3 处×3
5
h(mm) 尺
水泥混凝土 ±0.15
4 横坡(%) 水准仪:每 100m 检查 3 个断面
沥青面层 ±0.3
注:①桥长不满 100m 者,按 100m 处理。
②小桥(中桥视情况)可并入路面进行评定。

表 8.12.2-2 复合桥面水泥混凝土铺装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水准仪:以同桥面板产生相同挠度变
2△ 厚度(mm) +10,-5 形的点为基准点,测量桥面铺装施工
前后相对高差:每 100m 测 5 处
3 平整度(mm) 5 3m 直尺:每 100m 测 3 处×3 尺
4 横坡(%) ±0.15 水准仪:每 100m 检查 3 个断面
注:复合桥面的沥青混凝土面层按表 8.12.2-1 评定

3 外观质量
桥面排水良好,并满足路面相关要求。
8.12.3 钢桥面板上防水粘结层
1 基本要求
1) 防水粘结材料的品种、规格和技术性能应符合设计和有关技术规范的要
求。
2) 钢桥面板应去除锈迹、灰尘、油污和其它污物,无焊瘤、飞溅物和毛刺
等,表面清洁、干燥,并在设计规定时间内进行防水粘结层的涂敷施工。
3) 作业环境温度和湿度等条件应达到粘结层产品的要求。
4) 严格控制防水粘结层材料的加热温度和洒布温度。
2 实测项目
见表 8.12.3。
表 8.12.3 钢桥面板上防水粘结层实测项目

—104—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钢桥面板清洁度 符合设计规定 比照板:全部
按设计规定检查。设计未规定
符合设计规定,设计未
2 粗糙度 Rz (µm) 时,用粗糙度仪检查,每段检
规定时 60~100μm
查 6 处,取平均值
测厚仪:每洒布段检查 6 点处,
3△ 防水粘结层厚度(mm) 符合设计规定
每处测 3 点,取均值
粘结层与钢桥板底漆间结
4△ 不小于设计值 拉拔仪:每洒布段检查 6 点
合力(MPa)

3 外观质量
1) 防水粘结层厚度均匀,无堆积、漏涂、气孔和起皱等现象。
2)防水粘结层表面平整、密实、清洁,不得沾染油污或其它污物。
8.12.4 钢桥面板上沥青混凝土铺装
1 基本要求
1) 沥青混合料的矿料质量及矿料级配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2) 沥青材料及混合料的各项指标应满足设计和施工规范的要求。
3) 严格控制各种矿料和沥青用量及各种材料和沥青混合料的加热温度,碾
压温度应在允许范围内。
4) 拌和后的沥青混合料应均匀一致,无花白、粗细料分离和结团成块现象。
5) 桥面泄水孔进水口附近的铺装应有利于桥面积水和渗入水的排除,进水
口数量不得少于设计要求。
6) 应在粘结层洒布完成后设计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沥青混凝土铺装,粘结层
表面应干净、干燥。
2 实测项目
见表 8.12.4。
表 8.12.4-1 钢桥面板上摊铺式沥青混凝土铺装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压实度 符合设计要求 按碾压吨位及遍数检查
水准仪:以同桥面板产生相同
挠度变形的点为基准点,测量
2△ 厚度 (mm) +3,-2
桥面铺装施工前后相对高差:
每 100m 测 5 处
高 IRI(m/km) 2.0
速、

一级 平整度仪:全桥每车道连续检
3△ 整 σ(mm) 1.2
公路 测,每 100m 计算 IRI 或σ

IRI(m/km) 4.2
其它
σ (mm) 2.5

—105—
公路 3m 直尺:每 100m 测 3 处×3
最大间隙 h(mm) 5

水准仪:每 100m 检查 3 个断
4 横坡(%) ±0.3

摆式仪:每 200m 测 1 处
5 摩擦系数 符合设计要求 横向力系数测定车:全线连
续,按附录 L 评定
6 抗滑构造深度 符合设计要求 铺砂法:每 100m 查 1 处
注:环氧沥青混凝土面层不检查项次 6,其它沥青混凝土面层可不检查项次 5。

表 8.12.4-2 钢桥面板上浇筑式沥青混凝土铺装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水准仪:以同桥面板产生相同挠
度变形的点为基准点,测量桥面
1△ 厚度(mm) +3,-2
铺装施工前后相对高差:每
100m 测 5 处
高 IRI(m/km) 2.0
速、
一级 σ(mm) 1.2
公路 平整度仪:全桥每车道连续检

测,每 100m 计算 IRI 或σ
2 整 IRI(m/km) 4.2
度 其它 σ (mm) 2.5
公路
最大间隙
5 3m 直尺:每 100m 测 3 处×3 尺
h(mm)
3 横坡(%) ±0.3 水准仪:每 100m 测 3 个断面

4 抗滑构造深度 符合设计要求 铺砂法:每 100m 查 1 处

3 外观质量
1 表面应平整密实,不应有裂缝、松散、泛油和明显离析等现象。
2 搭接处应紧密、平顺,烫缝不应枯焦,不符合要求的累计长度不得超过
20m。
3 面层与其它的构筑物应接顺,不得有严重积水现象。
8.12.5 支座垫石和挡块
1 基本要求
1) 混凝土所用的水泥、砂、石、水、外加剂及掺合料的品种、规格和质量
必须符合有关规范和设计的要求,按经设计和试配确定的配合比拌制混凝土。
2) 支座垫石不得出现露筋、空洞、蜂窝、麻面现象及任何裂缝。
2 实测项目
见表 8.12.5-1 和表 8.12.5-2。
—106—
表 8.12.5-1 支座垫石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全站仪或全站仪:支座垫石纵
2 轴线偏位(mm) 5
横方向检查
3 断面尺寸(mm) ±5 尺量:检查 1 个断面
顶面高程(mm) ±2
4△ 垫石边长≤500mm 时 1, 水准仪:检查中心及四角
顶面高差(mm)
其它 2
5 预埋件位置(mm) 5 尺量:每件
注:表中顶面高差允许偏差仅适用于直接安放支座的垫石。

表 8.12.5-2 挡块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2 平面位置 (mm) 5 全站仪或全站仪:每块检查
3 断面尺寸(mm) ±10 尺量,每块检查 1 个断面
4 顶面高程(mm) ±10 水准仪:每块检查 1 处

5 与梁体间隙(mm) ±5 尺量:每块检查

3 外观质量
1) 表面平整,棱角线平直,不得出现严重崩角现象。
2) 与相连混凝土构件颜色一致,无明显施工接缝。
3) 挡块如出现蜂窝、麻面及裂缝宽度超过设计规定或设计未规定时超过
0.15mm 必须处理。

8.12.6 支座安装
1 基本要求
1) 支座的类型、规格和技术性能必须满足设计和有关规范的要求,具有产
品合格证,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安装。
2) 对先安装后灌浆的支座,灌浆材料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灌注密实,不得
出现空洞、缝隙。
3) 支座上下各部件纵轴线必须对正。当安装时温度与设计要求不同时,应
通过计算设置支座顺桥向预偏量。
4) 支座不得发生偏歪、不均匀受力和脱空现象。滑动面上的四氟滑板和不
锈钢板不得有划痕、碰伤等,位置正确,安装前必须涂上硅脂油。
5) 支座与桥梁上、下部的连接应符合设计及施工技术规范要求。
6) 支座钢构件及连接件表面应按设计要求进行防护处理。

—107—
2 实测项目
见表 8.12.6。
表 8.12.6-1 支座安装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支座中心横桥向偏位(mm) 2 全站仪、钢尺:每支座
2 支座顺桥向偏位(mm) 5 全站仪或拉线检查:每支座
符合设计规定;设计
3△ 支座高程(mm) 水准仪:每支座
未规定时±5
支座四
承压力≤5000 kN 1
4 角高差 水准仪:每支座
(mm) 承压力>5000 kN 2

注:对直接安放于垫石上的支座,表中项次 4 不检查。
表 8.12.6-2 斜拉桥、悬索桥的支座安装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竖向支座的纵、横向偏位
1△ 5 全站仪:每支座测量
(mm)
2△ 支座高程(mm) ±10 水准仪:每支座测量
竖向支座垫石钢板水平度 水平仪、钢尺:每支座测
3 2
(mm) 量
竖向支座滑板中线与桥轴线 全站仪或全站仪:每支座
4 1 /1000
平行度 测量
横向抗风支座支挡垂直度 水平仪、钢尺:每支座测
5 ≤1
(mm) 量
横向抗风支座支挡表面平行 水平仪、钢尺:每支座测
6 ≤1
度(mm) 量
支挡表面与横向抗风支座表
7 2 卡尺:每支座测量
面间距(mm)
3 外观质量
1) 支座表面清洁,支座附近的杂物及灰尘应清除干净,不符合要求时必须
进行处理。
2) 防尘防污装置完好,安装准确。
3) 防护涂层无损伤。
8.12.7 伸缩装置安装
1 基本要求
1) 伸缩装置种类、规格及技术性能必须满足设计和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
具有产品合格证,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安装。
2) 伸缩装置必须锚固牢靠,伸缩性能必须有效。
3) 伸缩装置两侧混凝土的类型和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4) 伸缩装置处不得积水。
2 实测项目

—108—
见表 8.12.7。
8.12.7 伸缩装置安装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长 度(mm) 符合设计要求 尺量:每道
2△ 缝 宽(mm) 符合设计要求 尺量:每道 2 处
尺量:伸缩装置两侧各检查
3△ 与桥面高差(mm) 2
3~7 处
一般 ±0.5 水准仪:每道测量纵向锚固
4 纵坡(%)
大型 ±0.2 混凝土端部 3~5 处
5 横向平整度(mm) 3 3m 直尺:每道
焊 焊缝尺寸 量规:检查全部
6△ 符合设计要求
接 无损探伤 超声:检查全部
注:项次 2 应按安装时气温折算。

3 外观质量
1) 伸缩装置无阻塞、渗漏、变形、开裂现象。
2) 焊缝成形良好,无裂纹、咬边、焊瘤、气孔、夹渣、未焊透、未填满弧
坑等外观缺陷,焊渣和飞溅物清除干净。
3) 锚固混凝土平整、密实,无超过设计规定或设计未规定时超过 0.15mm
的裂缝。
8.12.8 混凝土小型构件预制
1 基本要求
1) 所用的水泥、砂、石、水、外加剂及掺合料的品种、规格和质量必须符
合有关规范和设计的要求,按经设计和试配确定的配合比拌制混凝土。
2) 不得出现露筋和空洞现象。
2 实测项目
见表 8.12.8。
表 8.12.8 混凝土小型构件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2△ 断面尺寸(mm) ±5 尺量:检查 2 处 按构件总
3 长度(mm) +5,-10 尺量:检查中线 数的 30%

3 外观质量
1) 构件外形轮廓清晰,线条直顺,不得出现翘曲现象。
2) 混凝土表面平整,颜色一致,无严重蜂窝、麻面。
8.12.9 人行道铺设
1 基本要求
1) 铺设人行道所用材料及其技术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109—
2) 人行道板必须在人行道梁锚固后方可铺设,各构件连接牢固、铺设密贴,
2 实测项目
见表 8.12.9。
表 8.12.9 人行道铺设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人行道边缘平面偏位 全站仪、钢尺拉线检查:每 30m
1 5
(mm) 检查 1 处
2 纵向高程(mm) +10,-0 水准仪:每 100m 检查 3 处
3 接缝两侧高差(mm) 2 尺量:抽查 10%
4 横坡(%) ±0.3 水准仪:每 100m 检查 3 处
5 平整度(mm) 5 3m 直尺:每 100m 检查 3 处
注:桥长不满 100m 者,按 100m 处理。

3 外观质量
人行道线形直顺,表面平整,不得出现断裂、严重蹦角等现象。
8.12.10 栏杆安装
1 基本要求
1) 栏杆杆件不得有弯曲或断裂现象。
2) 栏杆必须在人行道板铺完后方可安装。
3) 栏杆安装必须牢固,其杆件连接处的填缝料必须饱满平整,强度应满足
设计要求。
2 实测项目
见表 8.12.10。
表 8.12.10 栏杆安装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全站仪、钢尺拉线检查:每 30m 检
1 栏杆平面偏位(mm) 4
查1处
扶手高度(mm) ±10
2 水准仪:抽查 20%
柱顶高差(mm) 4
接缝两侧扶手高差
3 3 尺量:抽查 20%
(mm)
竖杆或柱纵横向竖直
4 4 吊垂线:抽查 20%
度(mm)

3 外观质量
栏杆线条规整,接缝处无开裂现象。
8.12.11 混凝土防撞护栏
1 基本要求
1) 所用的水泥、砂、石、水、外加剂及掺合料的品种、规格和质量必须符
合有关规范和设计的要求,按经设计和试配确定的配合比拌制混凝土。

—110—
2) 不得出现露筋和空洞现象。
3) 防撞护栏上的钢构件应焊接牢固,焊缝应满足设计和有关规范的要求,
并按设计要求进行防护。
2 实测项目
见表 8.12.11。
表 8.12.11 混凝土防撞护栏浇筑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全站仪、钢尺拉线检查:每 100m 检
2 平面偏位(mm) 4
查3处
3△ 断面尺寸(mm) ±5 尺量,每道护栏 100m 检查 3 处
4 竖直度(mm) 4 吊垂线:每道护栏 100m 检查 3 处
5 预埋件位置(mm) 5 尺量:每件

3 外观质量
防撞栏线形顺畅,节段连接平滑,混凝土表面平整,无蜂窝、麻面现象。
8.12.12 钢桥上钢护栏安装
1 基本要求
1) 安装焊接材料的品种、规格及技术性能必须符合设计和有关技术标准的
要求。
2) 钢护栏各构件、元件应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安装。
3) 按设计规定的施工阶段安装护栏。
4)防护处理及端头(断缝)处理应符合设计要求。
2 实测项目
见表 8.12.12。
表 8.12.12 钢护栏安装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全站仪、钢尺拉线检查:每
1 平面偏位(mm) 4
100m 检查 3 处
2 立柱中距偏差(mm) ±10 尺量:抽检 10%
3 立柱竖直度偏差(mm) 2 吊垂线:抽检 10%
4 横梁高度偏差(mm) ±5 尺量:抽检 10%
按设计规定的方法检查,设
5△ 与底座连接焊缝探伤 符合设计要求 计未规定时用超声波探伤,
抽检 20%

3 外观质量
1) 护栏线形顺畅,无明显起伏弯折。

—111—
2) 焊缝均应成形良好,无裂纹、咬边、焊瘤、气孔、夹渣、电弧擦伤等外
观缺陷。
3) 防护层完好,色泽一致。
8.12.13 桥头搭板
1 基本要求
1) 所用的水泥、砂、石、水、外加剂及掺合料的品种、规格和质量必须符
合有关规范和设计的要求,按经设计和试配确定的配合比拌制混凝土。
2) 桥头搭板下的地基及垫层或路面基层强度和压实度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3) 不得出现露筋和空洞现象。
2 实测项目
见表 8.12.13。
表 8.12.13 桥头搭板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枕梁尺寸 宽、高 ±20 尺量,每梁检查 2 个断面
2
(mm) 长 ±30 尺量:检查每梁

板尺寸 长、宽 ±30 尺量:各检查 2~4 处


3
(mm) 厚 ±10 尺量:检查 4~8 处
4 顶面高程(mm) ±5 水准仪:测量 5 处

3 外观质量
板应表面平整,边缘顺直,填缝饱满、密实,裂缝宽度超过设计规定或设计
未规定时超过 0.15mm 应处理。

8.12.14 混凝土构件表面防护
1 基本要求
1) 混凝土表面防护涂料的品种、规格、技术性能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有完
整的出厂质量合格证明书。
2) 防护涂层应与浇筑混凝土时所用的脱模剂相容,表面防护施工应在验收
合格、龄期 28 天或设计规定的龄期进行。
3) 混凝土构件表层应坚固、清洁,无灰尘、油迹、霉点、盐类析出物等污
物和松散附着物,含水率应满足涂层材料的要求。
4) 施工环境条件应满足涂层材料的要求,按设计要求的涂装道数和涂膜厚
度进行施工,上道涂层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涂层施工。
2 实测项目
—112—
见表 8.12.14。
表 8.12.14 混凝土构件表面防护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2
测厚仪:每 100m 查 10 点,
平均厚度≮设计厚度,最
1△ 涂层干膜厚度 测点总数不小于 30 点,7d
小厚度≥85%设计厚度
后检查
2
不小于设计值,设计未规 附着力测试仪:每 100m 抽
2△ 涂层附着力(MPa)
定时取 1.5 检2处
2 2
注:不满 100m 者按 100m 处理。

3 外观质量
涂层厚度均匀,颜色一致,无破损、气泡、流挂、裂纹、漏涂、剥落等现象。

—113—
9 涵洞工程

9.1 一般规定

9.1.1 每道涵洞为一个子分部工程。
9.1.2 跨径或全长符合涵洞标准的通道,按本章的规定进行检验。
9.1.3 分批检验及检验批划分应符合本标准第 8.1.2 条规定。
9.1.4 带有急流槽的涵洞,急流槽作为涵洞的一个分项工程,按本标准第 6.11 节
进行检验。
9.1.5 预制涵管按本标准第 5.2 节检验。
9.1.6 预制盖板按本标准第 8.7.2 条检验,现浇盖板按本标准第 8.7.1 条检验。
9.1.7 涵洞填土按本标准第 8.6.4 条检验,锥坡坡面防护按本标准第 6.10 节检验。
9.1.8 钢筋混凝土涵洞除按本章规定的分项工程进行检验外,还应包括钢筋加工
及安装分项工程的检验。
9.1.9 涵洞若设桩基础,按本标准第 8.5.2 或 8.5.3 条进行检验。

9.2 涵洞总体

9.2.1 基本要求
1)按照设计图纸、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完成全部施工项目。
2)各部件、构件无异常变形。
3)各接缝、沉降缝位置正确,填缝无空鼓、开裂、漏水现象。对预制构件,
其接缝必须与沉降缝在同一平面内。
4)涵洞内不得遗留建筑垃圾、杂物等。
9.2.2 实测项目
见表 9.2.2。
表 9.2.2 涵洞总体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轴线偏位 (mm) 明涵 20,暗涵 50 全站仪:检查 2 处
水准仪、尺量:检查洞口 2 处,
2△ 流水面高程(mm) ±20
拉线检查中间 1~2 处

3 涵底铺砌厚度(mm) +40,-10 尺量:检查 3~5 处


4 长度 (mm) +100, -50 尺量:检查中心线
5 孔径(mm) ±20 尺量:检查 3~5 处

—114—
注:实际工程无项次 3 时,该项不参与评定。
9.2.3 外观质量
1)洞身顺直,进出口、洞身、沟槽等衔接圆顺,无阻水现象。
2)帽石、一字墙或八字墙等应平直,与路基衔接顺适,填土密实,不得出
现孔洞和亏坡。

9.3 涵台

9.3.1 基本要求
1)石料的规格和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2)所用的水泥、砂、石、水、外加剂及掺合料的品种、规格和质量和规格必
须符合有关规范和设计的要求,按经设计和试配确定的配合比拌制混凝土或砂浆。
3)沉降缝止水带、填充材料的品种、性能、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填缝密实、
饱满。
4)地基承载力及基础埋置深度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5)不得出现露筋和空洞现象。
6)砌块应错缝、坐浆挤紧,砌块间嵌缝料和砂浆饱满,无空洞、宽缝、大堆
砂浆填隙和假缝。
7)勾缝砂浆强度不得小于砌筑砂浆强度。
9.3.2 实测项目
见表 9.3.2。
表 9.3.2 涵台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混凝土或砂浆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或 F 检查

涵台断面尺 片石砌体 ±20


2 尺量:检查 3~5 处
寸(mm) 混凝土 ±15

3 竖直度或斜度(mm) 0.3%台高 吊垂线或全站仪:测量 2 处

4 顶面高程(mm) ±10 水准仪:测量 3 处

9.3.3 外观质量
1)涵台线条顺直,表面平整。
2)蜂窝、麻面面积不得超过该面面积的 0.5%,深度超过 10mm 者必须处理。
3)砌缝匀称,勾缝平顺、密实,缝宽均匀,无开裂和脱落现象。
4)沉降缝竖直平整,上下贯通。

—115—
9.4 管座及涵管安装

9.4.1 基本要求
1)涵管必须检验合格方可安装。
2)接缝、沉降缝填充材料的品种、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3)地基承载力必须满足设计要求,涵管与管座、垫层或地基紧密贴合,垫稳
坐实。
4)接缝、沉降缝填料嵌填密实,表面平整。
5)每节管底坡度均不得出现反坡。
6)管座沉降缝应与涵管接头平齐,无错位现象。
7)要求防渗漏的倒虹吸涵管必须做渗漏试验,渗漏量应满足要求。
9.4.2 实测项目
见表 9.4.2。
表 9.4.2 管座及涵管安装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管座或垫层混凝土强度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2 管座或垫层宽度、厚度 ≥设计值 尺量:检查 3 个断面

相邻管节底面错 管径≤1m 3
3 尺量:检查 3~5 个接头
台(mm) 管径>1m 5

9.4.3 外观质量
管壁顺直,填缝无间断、裂缝、空鼓现象。

9.5 盖板安装

9.5.1 基本要求
1)安装前,盖板、涵台及支承面检验必须合格。
2)盖板就位后,板与支承面必须密贴。
3)板与板之间接缝填充材料的品种和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填充密实。
4)接缝应与沉降缝应在同一平面内。
9.5.2 实测项目
见表 9.5.2。
表 9.5.2 盖板安装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支承面中心偏位(mm) 10 尺量:每孔抽查 4~6 个

—116—
2 相邻板最大高差(mm) 10 尺量:抽查 20%

9.5.3 外观质量
板的填缝应平整、密实,无脱落、开裂现象。

9.6 箱涵浇筑

9.6.1 基本要求

地基承载力及基础埋置深度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并应符合本标准第 8.7.1 条
1 规定。
9.6.2 实测项目
见表 9.6.2。
表 9.6.2 箱涵浇筑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2 高度(mm) +5,-10
尺量:检查 3 个断面
3 宽度(mm) ±30
明涵:+10,-0
4△ 顶板厚(mm) 尺量:检查 3~5 处
暗涵:不小于设计值
5 侧墙和底板厚(mm) 不小于设计值 尺量:检查 3~5 处
2m 直尺:每 10m 检查 2
6 平整度(mm) 8
处×3 尺

9.6.3 外观质量

同本标准第 8.7.1 条 3。

9.7 拱涵浇(砌)筑

9.7.1 基本要求
同本标准第 9.3.1 条。
9.7.2 实测项目
见表 9.7.2。
表 9.7.2 拱涵浇(砌)筑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混凝土或砂浆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或 F 检查

拱圈厚度 砌体 +50,-20
2△ 尺量:检查拱顶、拱脚 3 处
(mm) 混凝土 +30,-15

—117—
内弧线偏离设计弧线
3 ±20 样板:检查拱顶、1/4 跨 3 处
(mm)

9.7.3 外观质量
1)拱圈线形圆顺,表面平整。
2)混凝土蜂窝、麻面面积不得超过该面面积的 0.5%,深度超过 10mm 者必须
处理。
3)砌缝匀称,勾缝平顺、密实,缝宽均匀,无开裂和脱落现象。

9.8 倒虹吸竖井、集水井砌筑

9.8.1 基本要求
1)砌筑要求同本标准第 9.3.1 条。
2)抹面应压光,与井壁粘结牢固,不得有剥落、空鼓现象。
3)接头填缝平整密实、不漏水。
7)应按设计规定做灌水试验,试验结果应满足要求。
9.8.2 实测项目
见表 9.8.2。
表 9.8.2 倒虹吸竖井砌筑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砂浆强度 (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F 检查
2△ 井底高程 (mm) ±15
水准仪:测 4 点
3 井口高程 (mm) ±20
圆井直径或方井边长
4 ±20 尺量:2~3 个断面
(mm)
尺量:井壁 4~8 点,井
5△ 井壁、井底厚(mm) +20,-5
底3点

9.8.3 外观质量
1)井内不得遗留建筑垃圾、杂物等。
2)井壁平整、圆滑,抹面无裂缝。

9.9 一字墙和八字墙

9.9.1 基本要求
同本标准第 9.3.1 条。
—118—
9.9.2 实测项目
见表 9.9.2。
表 9.9.2 一字墙和八字墙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式和频率
混凝土或砂浆强度
1△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或 F 检查
(MPa)
2 平面位置(mm) 50 全站仪:检查墙两端
3 顶面高程(mm) ±20 水准仪:检查墙两端
4 竖直度或坡度(%) 0.5 吊垂线:每墙检查 2 处
5△ 断面尺寸(mm) 不小于设计 尺量:各墙两端断面

9.9.3 外观质量
1)墙体直顺、表面平整。
2)砌缝无裂隙,勾缝平顺、密实,缝宽均匀,无脱落、开裂现象。
3)混凝土墙蜂窝、麻面面积不得超过该面面积的 0.5%,深度超过 10mm 者必
须处理。

9.10 顶入法施工的涵洞

9.10.1 基本要求
1)洞涵主体结构的强度符合设计规定后方可进行顶进施工。
2)基底应密实,并具有足够承载力。
3)工作坑的后背墙承载力符合要求,顶力轴线必须与桥涵中心线一致。
4)节间接缝应按设计要求进行防水处理。
5)严禁带水作业。
9.10.2 实测项目
见表 9.10.2,涵洞各部分的制作、安装按本标准相关章节检验。
表 9.10.2 顶入法施工的桥、涵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涵长 箱 100

<15m 管 50
线
涵长 箱 150
1 偏 全站仪:每段检查 2 点
15~30m 管 100

涵长 箱 300
(mm)
>30m 管 200
高 涵长 箱+30, -100
水准仪:每段检查涵底 2~4
2△ 程 <15m 管±20

(mm) 涵长 箱+40, -150

—119—
15~30m 管±40
涵长 箱+50, -200
>30m 管+50, -100
箱 30
3 相邻两节高差(mm) 尺量:每接缝 2~4 处
管 20

9.10.3 外观质量
1)顶入的涵身顺直,表面平整,无翘曲现象。
2)进出口与上下游沟槽或引道连接平顺,无阻碍水流或行车现象。

—120—
10 隧道工程

10.1 一般规定

10.1.1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钻爆法施工的隧道工程施工质量的检验评定。
10.1.2 采用喷锚衬砌或复合式衬砌的隧道,施工单位必须提交系统、完整、真
实的监控量测数据和图表。
10.1.3 隧道通风、照明、供配电、监控设施等的施工质量,应根据本标准的相
关章节进行检验评定。
10.1.4 隧道洞口开挖,应按照第 4 章路基土石方工程的标准进行检验评定;洞
门、翼墙的浇(砌)筑和洞口边坡、仰坡防护,应按照第 6 章挡土墙、防护及其
它砌石工程的标准进行检验评定。
10.1.5 隧道路面垫层、基层、面层,应按照路基、路面的标准进行检验评定。
10.1.6 施工准备阶段应结合工程实际,明确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划
分。隧道正洞、车行横通道、人行横通道、竖井(斜井)、平导和临时支护,按
衬砌类型划分分项工程,紧急停车带单独作为一个分项工程。混凝土衬砌宜按模
板台车长度的倍数划分分项工程。按以上方法划分分项工程时,分段长度可结合
工程特点和实际情况确定,分段长度不足规定值时,不足部分单独作为一个分项
工程。明洞隧道根据结构类型划分分项工程。
10.1.7 隧道装饰装修应按《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制定相应的质量
检验评定标准。隧道装饰装修应在基体或基层的质量验收合格后施工。

10.2 隧道总体

10.2.1 基本要求
1 洞口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2 必须按设计设置洞内外的排水系统。
3 隧道防排水施工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二级公路隧道
1)拱部、边墙、路面、设备箱洞不渗水;
2)有冻害地段的隧道衬砌背后不积水,排水沟不冻结;
—121—
3)车行横通道、人行横通道等服务通道拱部不滴水,边墙不淌水。
三级、四级公路隧道
1)拱部、边墙不滴水,路面不积水,设备箱洞不渗水;
2)有冻害地段的隧道衬砌背后不积水,排水沟不冻结。
10.2.2 实测项目
见表 10.2.2。

表 10.2.2 隧道总体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车行道宽(mm) ±10 尺量或激光断面仪(按附录 Q


检查)
:每 20m(曲线)或 50m(直
2 净总宽(mm) 不小于设计值
线)检查 1 处
激光测距仪或激光断面仪(按
附录 Q 检查)
:每 20m(曲线)或
3△ 隧道净高(mm) 不小于设计值
50m(直线)检查 1 个断面,每个断
面检查拱顶和两拱腰共 3 处
全站仪:每 20m(曲线)或 50m
4 隧道偏位(mm) 20
(直线)检查 1 处
全站仪:分别将引道中心线和
路线中心线与隧道中
5 20 隧道中心线延长至两侧洞口,比较
心线的衔接(mm)
其平面位置
6 边坡、仰坡坡度 不大于设计值 尺量:检查 10 处

10.2.3 外观质量
1 洞口边、仰坡无落石,坡面平整,边线直顺,曲线圆顺。
2 排水系统不淤积、不堵塞。

10.3 明洞浇筑

10.3.1 基本要求
1 基础的地基承载力须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严禁超挖回填虚土。
2 所用材料必须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3 寒冷地区混凝土骨料应进行抗冻试验,结果应符合规范要求。
4 钢筋的加工、接头、焊接和安装以及混凝土的拌制、运输、灌注、养护、
拆模均须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5 明洞与暗洞连接必须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10.3.2 实测项目

—122—
见表 10.3.2。
表 10.3.2 明洞浇筑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尺量或地质雷达(按附录 R
检查)
:每 10m 检查 1 个断面,
每个断面检查拱顶、两侧拱腰和
2△ 混凝土厚度(mm) 不小于设计值 两侧边墙共 5 处。明洞长度不足
10m 时至少检查 1 个断面。采用
地质雷达法检查时,应进行钻孔
验证
2m 直尺:每 10m 每侧连续
施工缝、变形缝处≤20
3 墙面平整度(mm) 检查 2 尺。不足 10 米时,每侧
其他部位≤5 至少连续检查 2 尺
10.3.3 外观质量
1 混凝土表面平整、密实,轮廓线条顺直,混凝土颜色均匀一致。
2 蜂窝麻面面积不得超过该面总面积的 0.5%,深度不得超过 10mm。
3 混凝土表面裂缝宽度不得超过 0.15mm。

10.4 明洞防水层

10.4.1 基本要求
1 防水层施工前,明洞混凝土外部应平整圆顺,不得有钢筋露出和其他尖
锐物。
2 防水材料的性能和规格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10.4.2 实测项目
见表 10.4.2。
表 10.4.2 防水层实测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
项次 检查项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搭接长度(mm) ≥100 尺量:每环搭接检查 3 处

2 卷材向隧道暗洞延伸长度(mm) ≥500 尺量:检查 3 处

3 卷材向基底的横向延伸长度(mm) ≥500 尺量:检查 3 处

缝宽 焊接 焊缝宽≥10
4△ 尺量:每环搭接检查 5 处
(mm)
粘接 粘缝宽≥50
5△ 焊缝密实性 符合设计要求 充气法(按附录 S 检
—123—
查):
每 20m 检查 2 处焊缝,
不足 20m 时检查 1 处
10.4.3 外观质量
防水卷材无破损,松紧适度,无折皱。焊接无漏焊、假焊、焊焦、焊穿等现
象。

10.5 明洞回填

10.5.1 基本要求
1 人工回填时,拱圈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的 75%。机械回填应在拱圈
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且拱圈外人工夯填厚度不小于 1.0m 后进行。
2 墙背回填应两侧同时进行。
3 明洞粘土隔水层应与边坡、仰坡搭接良好,封闭紧密。
10.5.2 实测项目
见表 10.5.2。
表 10.5.2 明洞回填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尺量:回填一层检查
1 回填层厚(mm) ≤300 一次,每次每侧检查 5 处
水准仪:每层每侧检
2 两侧回填高差(mm) ≤500 查 3 处。

3 坡度 符合设计要求 尺量:检查 3 处
目测:现场记录夯实
4△ 回填压实度 符合设计要求
或碾压遍数

5 回填厚度 不小于设计值 水准仪:拱顶检查 5 处

10.5.3 外观质量
回填坡面平顺,排水通畅。

10.6 洞身开挖

10.6.1 基本要求

1 当围岩自稳能力差时,开挖前应按设计做好预加固、预支护。
2 当前方地质出现变化迹象或接近围岩分界线时,必须用地质雷达、超前
小导坑、超前探孔等方法先探明隧道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才可进行开
挖。

—124—
3 开挖轮廓要预留支撑沉落量及变形量,并利用量测反馈信息对其进行及
时调整。
4 应采用控制爆破技术以减少开挖对围岩的扰动,使开挖断面圆顺。
5 应严格控制欠挖。拱脚、墙脚以上 1m 范围内严禁欠挖。当石质坚硬完整
且岩石抗压强度大于 30MPa 时,允许岩石个别凸出部分(1m2 不大于 0.1m2)突
入衬砌断面,但欠挖值不得大于 50mm。
6 隧道开挖爆破对附近建筑物等有影响时,应检测爆破振动速度。
7 洞身开挖在清除浮石后应及时进行初喷支护。
10.6.2 实测项目

见表 10.6.2。
表 10.6.2 洞身开挖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拱部 Ⅴ、Ⅵ级围岩 平均 100,
最大 150
全站仪或激光断面仪
1△ 超挖 Ⅱ、Ⅲ、Ⅳ级围岩 平均 150,
最大 250
(按附录 Q 检查):每 20m
(mm) Ⅰ级围岩 平均 100,
最大 200 检查 1 个断面,每个断面自
每侧 +100,0 拱顶起每 2m 检查 1 处
2 边墙超挖(mm)
全宽 +200,0
3 仰拱、隧底超挖(mm) 平均 100,
最大 250 水准仪:每 20m 检查 3 处

10.6.3 外观质量

开挖断面圆顺,洞顶无浮石。

10.7 喷射混凝土支护

10.7.1 基本要求

1 喷射混凝土施工前必须检查开挖断面的质量,严格处理超欠挖。
2 喷射混凝土施工前应采取引排、堵水措施对围岩表面渗漏水、流水进行处
理。
3 受喷岩面必须清洁。
4 所用材料必须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5 采用钢纤维喷射混凝土时,钢纤维抗拉强度不得低于 380MPa,且不得有

—125—
油渍及锈蚀。
6 喷射混凝土支护应与围岩紧密粘接,结合牢固,不得有空洞。喷层内不允
许存在片石和木板等杂物。必要时应进行粘结力测试。严禁挂模喷射混凝土。
7 钢架与围岩之间的间隙必须用喷射混凝土充填密实。
8 喷射混凝土表面平整度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10.7.2 实测项目

见表 10.7.2。
表 10.7.2 喷射混凝土支护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喷射混凝土
1△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E 检查
强度(MPa)
平均厚度≥设计厚度;90%的 凿孔法:每 10m 检查 1
喷层厚度 检查点的厚度≥设计厚度;最 个断面,每个断面从拱顶中线
2△ 起每 3m 检查 1 处
(mm) 小厚度≥0.5 设计厚度,且
≥50mm 或地质雷达法(按附录 R
检查):沿隧道纵向分别在拱
顶、两侧拱腰、两侧边墙连续
喷层与围岩 测试共 5 条测线,需钻孔验
3△ 无空洞,无杂物 证。每 10m 检查 1 个断面,
接触状况
每个断面检查 5 处,作为厚度
评定值
10.7.3 外观质量

喷射混凝土表面无漏喷、离鼓、钢筋网和钢架外露现象。

10.8 锚杆支护

10.8.1 基本要求

1 锚杆的类型和规格必须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2 锚杆长度应不小于设计长度,锚杆插入孔内的长度不得短于设计长度的
95%。
3 砂浆锚杆和注浆锚杆的灌浆强度应不小于设计值和规范要求,锚杆孔内灌
浆密实饱满。
10.8.2 实测项目

—126—
见表 10.8.2。
表 10.8.2 锚杆支护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数量(根) 不少于设计值 目测:现场逐根清点

28d 拔力平均值≥设计值,最 拉拔仪:按锚杆数 1%做拔力


2 锚杆拔力(kN)
小拔力≥0.9 设计值 试验,且不小于 3 根做拔力试验

3 孔位(mm) ±150 尺量:随机检查锚杆数的 10%

4 孔深(mm) ±50 尺量:随机检查锚杆数的 10%

5 孔径(mm) 大于锚杆杆体直径+15 尺量:随机检查锚杆数的 10%

10.8.3 外观质量

钻孔方向应与洞壁或岩层主要结构面垂直,锚杆垫板与岩面紧贴。

10.9 钢筋网支护

10.9.1 基本要求

1 应在初喷一层混凝土后再进行钢筋网铺设。
2 所用材料的质量和规格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3 采用双层钢筋网时,第二层钢筋网应在第一层钢筋网被混凝土覆盖后铺设。
10.9.2 实测项目

见表 10.9.2。
表 10.9.2 钢筋网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网格尺寸(mm) ±10 尺量:每 50m2 检查 3 个网眼


2 钢筋保护层厚度(mm) ≥20 凿孔法:每 10m 检查 5 处

3 搭接长度(mm) 1~2 个网孔,±50 尺量:每 20m 检查 5 处

10.9.3 外观质量

钢筋网与锚杆或其他固定构件连接牢固,钢筋网沿铺设面起伏铺设。

10.10 钢架支护

10.10.1 基本要求

—127—
1 钢架的材质、规格、形式、制作和架设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2 钢架之间必须用纵向钢筋连接,安装基础必须牢固。
3 钢架安装基底标高不足时,不得用块石、碎石砌垫,应设置钢板或采用强
度等级不小于 C20 混凝土垫块。
4 钢架应紧靠初喷面,其与初喷面出现间隙时,应采用钢楔或混凝土预制块使
其与初喷面楔紧,顶楔后的连续间隙长度不得大于 2m,间隙应用喷射混凝土喷
填密实。
5 连接钢板与钢架必须焊接牢固,焊缝饱满密实;钢架节段之间必须采用螺栓
连接或焊接牢固。
10.10.2 实测项目

见表 10.10.2。
表 10.10.2 钢架支护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目测或地质雷达法(按
1△ 榀数(榀) 不少于设计值
附录 R 检查)
:逐榀检查
尺量或地质雷达法(按
2△ 间距(mm) ±50
附录 R 检查)
:逐榀检查
外侧保护层≥40
3 保护层厚度(mm) 凿孔检查:每 20m 检查 5 处
内侧保护层≥20

4 倾斜度(°) ±2 测量仪器:逐榀检查
5 拼装偏差(mm) ±3 尺量:逐榀检查
安装偏差 横向 ±50
6 尺和水准仪:逐榀检查
(mm) 竖向 不低于设计标高
数量(根) 不少于设计值 目测:逐榀检查
7 连接钢筋
间距(mm) ±50 尺量:逐榀检查 3 处

注:钢架临空一侧为内侧。
10.10.3 外观质量

焊接处无假焊、漏焊,安装时基底无虚渣及杂物,接头连接牢靠。

10.11 仰拱

10.11.1 基本要求

—128—
1 仰拱基底承载力应满足设计要求,必要时应做承载力试验。
2 仰拱浇筑前应清除积水、杂物、虚渣等。
3 仰拱混凝土所用材料必须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4 仰拱超挖严禁用虚土、虚渣回填,回填材料应符合要求。
5 仰拱应及时施工,使支护结构尽早封闭。
10.11.2 实测项目

见表 10.11.2。
表 10.11.2 仰拱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尺量:每 10m 检查 1 个
2△ 仰拱厚度(mm) 不小于设计值
断面,每个断面检查 5 处
尺量:每 10m 检查 1 个
3 钢筋保护层厚度(mm) +10,–5
断面,每个断面检查 3 处
水准仪:每 10m 检查 1
4 底面高程(mm) ±15
个断面,每个断面检查 5 处
10.11.3 外观质量

混凝土表面密实,无露筋。

10.12 仰拱回填

10.12.1 基本要求

1 仰拱回填混凝土浇筑前应清除仰拱表面的积水和杂物。
2 仰拱回填应在仰拱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70%后进行。
3 仰拱回填采用片石混凝土时,片石应距模板 50mm 以上,片石间距应大于
粗骨料的最大粒径,并应分层摆放,混凝土应捣固密实。
10.12.2 实测项目

见表 10.12.2。
表 10.12.2 仰拱回填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29—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2 顶面高程(mm) ±10 水准仪:每 10m 检查 5 点

10.12.3 外观质量

仰拱回填表面坡度平顺,混凝土密实。

10.13 混凝土衬砌

10.13.1 基本要求

1 衬砌施工前,必须对初期支护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发现初期支护背部
存在空洞、断面严重侵限时必须及时处理。
2 所用材料的质量和规格必须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3 防水混凝土粗集料尺寸不应超过规定值。
4 衬砌背后的空隙必须回填注浆。
10.13.2 实测项目

见表 10.13.2。
表 10.13.2 混凝土衬砌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凿孔法:每 40m 检查 1 个断面,
每个断面检查 5 处
或地质雷达法(按附录 R 检
查):沿隧道纵向分别在拱顶、两
2△ 衬砌厚度(mm) 不小于设计值
侧拱腰、两侧边墙连续测试共 5 条
测线,需钻孔验证。每 20m 检查 1
个断面,每个断面检查 5 处,作为
厚度评定值
每 200m 衬砌做 1 组,不足
3 抗渗等级 符合设计要求 200m 时至少做 1 组,每组 6 个试

施工缝、变形缝处
2m 直尺:每 40m 每侧连续检
4 墙面平整度(mm) ≤20
查5尺
其他部位≤5
地质雷达法(按附录 R 检查):
5△ 衬砌背部密实状况 无空洞,无杂物
沿隧道纵向分别在拱顶、两侧拱
—130—
腰、两侧边墙连续测试共 5 条测线,
需钻孔验证
10.13.3 外观质量

1 混凝土表面平整、密实,轮廓线条顺直,混凝土颜色均匀一致。
2 蜂窝麻面面积不得超过该面总面积的 0.5%,深度不得超过 10mm。
3 混凝土表面裂缝宽度不得超过 0.15mm。

10.14 衬砌钢筋

10.14.1 基本要求

1 钢筋的性能和规格必须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2 受力钢筋同一截面的接头数量、搭接长度、焊接和绑扎质量必须符合有关
标准的规定。
10.14.2 实测项目

见表 10.14.2。
表 10.14.2 衬砌钢筋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尺量或地质雷达法
1△ 主筋间距(mm) ±10 (按附录 R 检查):每
模检查 5 处

2 两层钢筋间距(mm) ±5 尺量:每模检查 5 处
3 箍筋间距(mm) ±20 尺量:每模检查 5 处

HPB 级钢 不小于 30d


绑扎 受拉
HRB 级钢 不小于 35d 尺量:每模检查 3
搭接 个接头
HPB 级钢 不小于 20d
4 长度 受压
HRB 级钢 不小于 25d
尺量:每模检查 3
焊接长度和焊缝 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个接头
钢筋
5 钢筋长度(mm) 符合设计要求 尺量:每模检查 2 根
加工
6 钢筋保护层厚度(mm) +10,-5 尺量:每模检查 5 处

注:d 为钢筋直径。
10.14.3 外观质量

—131—
无污秽,无严重锈蚀,无削弱钢筋截面的伤痕,绑扎要牢固,焊缝要饱满密
实。

10.15 防水层

10.15.1 基本要求
1 防水卷材铺设前必须对喷射混凝土基面进行检查,不得有钢筋、凸出的管
件等尖锐突出物;割除尖锐突出物后,割除部位用砂浆抹平顺。
2 隧道断面变化处或转弯处的阴角应抹成半径≥50mm 的圆弧。
3 防水层施工时,基面不得有明水;如有明水,应采取措施封堵或引排。
4 防水材料的性能和规格必须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10.15.2 实测项目

见表 10.15.2。
表 10.15.2 防水层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搭接宽度(mm) ≥100 尺量:每环搭接检查 3 处

缝宽 焊接 焊缝宽≥10
2△ 尺量:每环搭接检查 3 处
(mm) 粘接 粘缝宽≥50

3 固定点间距(m) 符合设计 尺量:每 20 米检查 5 处


充气法(按附录 S 检查) :每
4 焊缝密实性 符合设计要求 20m 检查 2 处焊缝,不足 20m 时
检查 1 处
10.15.3 外观质量

1 防水层表面平顺,无折皱、无气泡、无破损等现象,与洞壁密贴,松弛适
度,无紧绷现象。
2 接缝、补眼粘贴密实饱满,不得有气泡、空隙。

10.16 止水带

10.16.1 基本要求

—132—
1 止水带的材质、规格等应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2 止水带应与衬砌端头模板正交。
10.16.2 实测项目

见表 10.16.2。
表 10.16.2 止水带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纵向偏离(mm) ±50 尺量:每环检查 3 处

2 偏离衬砌中线(mm) ≤30 尺量:每环检查 3 处

3△ 固定点间距 符合设计要求 尺量:每处止水带检查 5 点

10.16.3 外观质量

1 止水带固定牢固、无扭曲现象。
2 止水带连接接缝平整、牢固,无裂口和脱胶现象。

10.17 排水

10.17.1 基本要求

1 隧道环向排水管必须联接到边墙脚纵向排水管中,隧道中心排水沟的排水
坡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2 排水管接头应密封牢固,不得出现松动。
3 严寒地区保温水沟施工时应有防潮措施。修筑的深埋渗水沟,回填材料除
应满足保温、透水性好的要求外,水沟周侧应用级配骨料分层回填,不得让石
屑泥砂渗入沟内。
4 防排水工程施工完成后,必须清理排水系统中的建筑垃圾,及时疏通排水
管道,并进行灌水排水试验检查排水系统是否畅通。
10.17.2 实测项目

排水结构物(如浆砌片石水沟、现浇混凝土等)按照第 5 章排水工程相应
项目检验评定。
10.17.3 外观质量

洞内沟槽线条顺直美观。沟槽盖板无破损,安装牢固平顺。

—133—
10.18 超前锚杆

10.18.1 基本要求

1 锚杆的材质和规格应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2 拱部超前锚杆纵向两排之间水平搭接长度不小于 100cm。
3 锚杆孔内灌注砂浆应饱满密实。
10.18.2 实测项目

见表 10.18.2。
10.18.2 超前锚杆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长度(mm) 不小于设计值 尺量:逐根检查

2△ 数量(根) 不少于设计值 目测:现场逐根清点

3 孔位(mm) ±50 尺量:每环检查 5 根

4 孔深(mm) ±50 尺量:每环检查 5 根

5 孔径(mm) ≥40 尺量:每环检查 5 根

10.18.3 外观质量

锚杆沿开挖轮廓线周边均匀布置,尾端与钢架焊接牢固。

10.19 超前小导管

10.19.1 基本要求

1 钢管的性能和规格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2 两组小导管之间纵向水平搭接长度不小于 100cm。
3 超前小导管注浆浆液强度和配合比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浆液必须充满钢管
及周围的空隙。
4 注浆压力和注浆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10.19.2 实测项目

见表 10.19.2。
10.19.2 超前小导管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长度(mm) 不小于设计值 尺量:逐根检查
—134—
2△ 数量(根) 不少于设计值 目测:现场逐根清点
3 孔位(mm) ±50 尺量:每环检查 5 根
4 孔深(mm) 大于钢管长度设计值 尺量:每环检查 5 根

10.19.3 外观质量

钢管沿开挖轮廓线周边均匀布置,尾端与钢架焊接牢固。

10.20 超前大管棚

10.20.1 基本要求

1 大管棚套拱施工前应检查其基底承载力。
2 大管棚所用材料的性能和规格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3 大管棚注浆浆液强度和配合比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注浆试验。
4 两组管棚之间纵向水平搭接长度不小于 300cm。
5 注浆压力和注浆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10.20.2 实测项目

见表 10.20.2。
10.20.2 超前大管棚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长度(mm) 不小于设计值 尺量:逐根检查
2△ 数量(根) 不少于设计值 目测:现场逐根清点
3 孔位(mm) ±50 尺量:每环检查 5 根
4 孔深(mm) 大于钢管长度设计值 尺量:每环检查 5 根

10.20.3 外观质量

钢管沿开挖轮廓线周边均匀布置,尾端与钢架焊接牢固。

—135—
11 交通安全设施

11.1 一般规定

11.1.1 交通安全设施产品须经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检测合格,并经进场检验确认
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使用。
11.1.2 桥梁混凝土护栏见第 8 章的有关规定。
11.1.3 交通安全设施采用钢质材料时,必须进行防腐处理,防腐层质量应满足
设计要求。
11.1.4 构件用螺栓组合时,材料的质量和规格应满足设计要求。

11.2 交通标志

11.2.1 基本要求
1 标志的地基承载力应满足设计要求。标志柱、梁的焊接部分应满足钢结构
焊接规范的质量要求,无裂缝、未熔合、夹渣等缺陷。
2 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产品应符合《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
(GB/T 23827)
的规定;标志板的字符、图形等应符合《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的规
定。
3 交通标志在运输过程中不应损伤标志面及金属构件涂层。
4 标志的位置、数量及安装角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5 标志、立柱应安装牢固,基础混凝土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11.2.2 实测项目
见表 11.2.2。
表 11.2.2 交通标志实测项目
项次 检测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测方法和频率
标志面反光膜逆反射系数 逆反射系数测试仪:检查
1△ 满足设计要求
(cd·lx-1·m-2) 100%
标志板下缘至路面净空高 经纬仪、全站仪或尺量:
2△ +100,0
度(mm) 检查 100%
柱式标志板、悬臂式和门
3 架式标志立柱的内边缘距 ≥250 尺量:检查 100%
土路肩边缘线距离(mm)
全站仪或竖直度测量仪:
4 立柱竖直度(mm/m) ±3
检查 100%
5 标志基础尺寸(mm) +100,-50 尺量:检查 100%

11.2.3 外观质量
—136—
1 标志板安装后应平整,标志板底色和字符应清晰、颜色均匀、明暗均匀,
认读性强。
2 交通标志在安装后标志面及金属构件镀层应无明显损伤。

11.3 路面标线

11.3.1 基本要求
1 路面标线施划前应仔细清洁路面,表面干燥,无起灰现象。
2 路面标线涂料产品应符合《路面标线涂料》(JT/T 280)及《路面标线用
玻璃珠》(GB/T 24722)的规定;防滑涂料产品应符合《路面防滑涂料》(JT/T
712)的规定。
3 路面标线的颜色、形状和设置位置应符合《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的规定并满足设计要求。
4 反光标线玻璃珠应撒布均匀,施划后标线无剥落。
11.3.2 实测项目
见表 11.3.2。
表 11.3.2 路面标线实测项目
项次 检测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测方法和频率
6000 ±30
4000 ±20
标线线段长度 尺量:每幅每公里检查 3 处,每
1 3000 ±15
(mm) 处检查 3 个线段
2000 ±10
1000 ±10
尺量:每幅每公里检查 3 个断
2 标线宽度(mm) 满足设计要求 +5,0
面,每个断面检查 3 点
溶剂型 0.3~0.8
热熔型 +0.50,-0.10
水性 0.3~0.8 湿膜厚度计,干膜用标线厚度测
双组份(干膜) 0.4~2.5 量仪或卡尺:每幅每公里检查 3
3△ 标线厚度(mm) 预成型标线带 0.3~2.5 个断面,每个断面每条线检查 2
突起高度 3~7 点
突起型
基线厚度 1~2

标线横向偏位 尺量:每幅每公里检查 3 个断
4 ±30
(mm) 面,每个断面检查 3 点
9000 ±45
标线纵向间距 尺量:每幅每公里检查 3 处,每
5 6000 ±30
(mm) 处检查 3 个线段间距
4000 ±20
—137—
3000 ±15
反光标线逆反
白色标线≥150 标线逆反射测试仪: 每幅每公里
6△ 射亮度系数
黄色标线≥100 检查 3 处,每处检查 5 点
(mcd·m-2·lx-1)
防滑标线 ≥45 摆式摩擦系数测试仪:每幅每公
7* 抗滑值(BPN)
彩色防滑路面 满足设计要求 里检查 3 处,每处检查 3 点

注*:防滑标线、彩色防滑路面测量抗滑值。

11.3.3 外观质量
1 标线应颜色均匀、具有良好的视认性;线形流畅、边缘整齐,与道路线形
相协调;曲线圆滑,不得出现折线。
2 标线表面不应出现网状裂缝、断裂裂缝、起泡等现象。

11.4 波形梁钢护栏

11.4.1 基本要求
1 路肩和中央分隔带的土基压实度应不小于设计值。达不到压实度要求的路
段应进行处理。石方路段和挡土墙上护栏立柱的埋深及基础处理应满足设计要求。
2 波形梁钢护栏产品应符合《波形梁钢护栏》(GB/T 31439)的规定。
3 护栏各构件的安装应满足设计和施工的要求。
4 波形梁护栏的端头处理及护栏过渡段的处理应满足设计要求。
11.4.2 实测项目
见表 11.4.2。
表 11.4.2 波形梁钢护栏实测项目
项次 检测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测方法和频率
波形梁板基底金属厚度 板厚千分尺、涂层测厚仪:
1△ 符合标准规定
(mm) 每公里抽检护栏板块数的 5%
过程检查,千分尺或超声波
2△ 立柱基底金属壁厚(mm) 符合标准规定 测厚仪、涂层测厚仪:每公里
抽检护栏立柱根数的 5%
尺量:每公里每侧检查 3 处,
3△ 横梁中心高度(mm) ±20
每处检查 5 点
尺量:每公里每侧检查 3 处,
4 立柱中距(mm) ±40
每处检查 5 点
竖直度测量仪:每公里每侧
5 立柱竖直度(mm/m) ±10
检查 3 处,每处检查 5 点
立柱外边缘距土路肩边线 ≥250 尺量:每公里每侧检查 3 处,
6
距离(mm) 或不小于设计要求 每处检查 5 点
尺量或埋深测量仪:每公里
7 立柱定尺长度(mm) 满足设计要求
每侧检查 3 处,每处检查 5 点

—138—
11.4.3 外观质量
1 波形梁板、立柱和防阻块不得现场焊割和钻孔。
2 波形梁板搭接平顺,方向正确,垫圈齐备,螺栓紧固。
3 直线段护栏应顺直,不得有明显的凹凸、起伏现象,曲线段护栏应圆滑顺
畅,与线形协调一致。
4 立柱及柱帽安装牢固,其顶部应无明显塌边、变形、开裂等缺陷。
5 防阻块、托架、端头应安装到位,不得有明显变形、扭转、倾斜。

11.5 混凝土护栏

11.5.1 基本要求
1 混凝土所用水泥、砂、石、水及外掺剂的质量和规格应满足相关规范的要
求。
2 混凝土护栏块件标准段、混凝土护栏起终点及其他开口处的混凝土护栏块
件的几何尺寸应满足设计要求。
3 混凝土护栏预制块件在吊装、运输、安装过程中,不得断裂。
4 各混凝土护栏块件之间、护栏与基础之间的连接应满足设计要求。
5 混凝土护栏的地基承载力、埋入深度、配筋方式及数量应满足设计要求。
6 护栏的端头处理及护栏过渡段的处理应满足设计要求。
11.5.2 实测项目
见表 11.5.2。
表 11.5.2 混凝土护栏实测项目
项次 检测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测方法和频率
高度 ±10
护栏断面尺 尺量:每公里每侧检查 3 处,
1 顶宽 ±5
寸(mm) 每处检查 5 点
底宽 ±5
过程检查,尺量:每公里每
2 钢筋骨架尺寸(mm) 满足设计要求
侧检查 3 处,每处检查 5 点
±20 或满足设计要 尺量:每公里每侧检查 3 处,
3 横向偏位(mm)
求 每处检查 5 点
过程检查,尺量:每公里每
4 基础厚度(mm) ±10%H
侧检查 3 处,每处检查 5 点
5△ 护栏混凝土强度(MPa) 满足设计要求 按附录 D 检查
混凝土护栏块件之间的错 尺量:每公里每侧检查 3 处,
6 ≤5
位(mm) 每处检查 5 点
注:H 为基础的设计厚度。
11.5.3 外观质量
1 混凝土护栏外观、色泽均匀一致,表面的蜂窝、麻面、裂缝、脱皮等缺陷
—139—
面积不超过该面面积的 0.5%;深度不超过 10mm。
2 护栏线形适顺,直线段不允许有明显的凹凸现象,曲线段护栏应圆滑顺畅,
与线形协调一致。中央分隔带开口端头护栏尺寸应与设计图相符。
3 混凝土护栏块件的损边、掉角长度每处不得超过 20mm,否则应予及时修
补。

11.6 缆索护栏

11.6.1 基本要求
1 缆索护栏产品应符合《缆索护栏》(JT/T 895)的规定。
2 立柱埋深不得小于设计值。采用挖埋法施工,立柱埋入土中时,回填土应
分层(每层厚度不超过 100mm)夯实。
3 端部立柱安装牢固,立柱埋入混凝土中时,基础混凝土的几何尺寸、强度
等应满足设计要求。
4 护栏的端头处理及护栏过渡段的处理应满足设计要求。
11.6.2 实测项目
见表 11.6.2。
表 11.6.2 缆索护栏实测项目
项次 检测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测方法和频率
过程检查,张力计:检查
1△ 初张力 ±5%
100%
最下一根缆索的高度 尺量:每公里每侧检查 3 处,
2 ±20
(mm) 每处检查 5 点
尺量:每公里每侧检查 3 处,
3 立柱中距(mm) ±50
每处检查 5 点
竖直度测量仪:每公里每侧
4 立柱竖直度(mm/m) ±10
检查 3 处,每处检查 5 点
尺量或埋深测量仪:每公里
5 立柱定尺长度(mm) 满足设计要求
每侧检查 3 处,每处检查 5 点
6 混凝土基础尺寸 满足设计要求 过程检查,尺量:检查 100%
11.6.3 外观质量
1 索端锚具、托架、索夹螺栓应安装到位、固定牢固。
2 直线段护栏没有明显的凹凸现象,曲线段护栏圆滑顺畅。
3 采用打入法施工时,立柱顶部不应出现明显变形、倾斜、扭曲或卷边等现
象。

11.7 突起路标

—140—
11.7.1 基本要求
1 突起路标应在路面干燥、清洁,并经测量定位后施工。
2 突起路标产品应符合《突起路标》(GB/T 24725)、《太阳能突起路标》
(GB /T 19813)的规定。
3 突起路标的布设及其颜色应符合《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 )
的规定或满足设计要求。
4 突起路标与路面的粘结应牢固、耐久。
11.7.2 实测项目
见表 11.7.2。
表 11.7.2 突起路标实测项目
项次 检测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测方法和频率
1 安装角度(°) ±5 角尺:抽检 10%
2 纵向间距(mm) ±50 尺量:抽检 10%
3 横向偏位(mm) ±50 尺量:抽检 10%
11.7.3 外观质量
1 直线段突起路标纵向安装应成直线,不得出现折线。曲线段的突起路标应
与道路曲线相吻合,线形圆滑、顺畅。

11.8 轮廓标

11.8.1 基本要求
1 轮廓标产品应符合《轮廓标》(GB/T 24970)的规定。
2 轮廓标的布设应满足设计及施工规范的要求。
3 柱式轮廓标的基础混凝土强度、基础尺寸应满足设计要求。
4 轮廓标安装牢固,色度性能和光度性能应与设计相符。
11.8.2 实测项目
见表 11.8.2。
表 11.8.2 轮廓标实测项目
项次 检测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测方法和频率
花杆、十字架、卷尺、万能角
1 安装角度(°) 0~5
尺:抽检 5%
2 反射器中心高度(mm) ±20 尺量:抽检 5%
柱式轮廓标竖直度
3 ±10 竖直度测量仪:抽检 5%
(mm/m)
11.8.3 外观质量
1 轮廓标安装应与公路线形相吻合,圆滑顺畅。

—141—
11.9 防眩设施

11.9.1 基本要求
1 防眩板产品应符合《防眩板》(GB/T 24718)的规定。其他防眩设施的规
格、材质、镀锌量等应满足设计和施工规范的要求。
2 防眩设施的几何尺寸及遮光角应满足设计要求。
3 防眩设施应安装牢固。
11.9.2 实测项目
见表 11.9.2。
表 11.9.2 防眩设施实测项目
项次 检测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测方法和频率
尺量:每公里检查 3 处,每
1△ 安装高度(mm) ±10
处检查 3 点
尺量:每公里检查 3 处,每
2 防眩板设置间距(mm) ±10
处检查 3 点
竖直度测量仪:每公里检查
3 竖直度(mm/m) ±5
3 处,每处检查 3 点
尺量:每公里检查 3 处,每
4 防眩网网孔尺寸 满足设计要求
处检查 3 点
11.9.3 外观质量
1 防眩设施安装应线形顺畅,不允许有明显的凹凸现象。
2 防眩设施不应有表面划伤现象。

11.10 隔离栅和防落网

11.10.1 基本要求
1 隔离栅和防落网产品应符合《隔离栅》(GB/T 26941)的规定,绿篱隔离
栅应满足设计要求。
2 隔离栅各构件的安装应满足设计和施工规范的要求。
3 防落网应网孔均匀,结构牢固,围封严实。
4 隔离栅起终点应满足端头围封设计的要求。
11.10.2 实测项目
见表 11.10.2。
表 11.10.2 隔离栅和防落网实测项目
项次 检测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测方法和频率
尺量:每公里检查 3 处,每
1 高度(mm) ±15
处检查 3 点
2 刺钢丝的中心垂度 小于 15mm 尺量:每公里检查 3 处,每

—142—
处检查 3 点
焊接网 ±30
立柱中距 钢板网 ±30 尺量:每公里检查 3 处,每
3
(mm) 刺钢丝网 ±60 处检查 3 点
编织网 ±60
竖直度测量仪:每公里检查 3
4 立柱竖直度(mm/m) ±10
处,每处检查 3 点
过程检查,尺量:每公里抽
5 立柱埋深 满足设计要求
检隔离栅立柱根数的 5%
11.10.3 外观质量
1 混凝土立柱应密实平整,无裂缝、翘曲、蜂窝、麻面等缺陷。
2 隔离栅安装线形整体顺畅并与地形相协调。
3 用金属网制作的隔离栅和防落网,安装后要求网面平整,无明显翘曲现象。

11.11 中央分隔带开口护栏

11.11.1 基本要求
1 中央分隔带开口护栏的安全性能应满足《公路护栏安全性能评价标准》
(JTG B05-01)及设计和施工规范的要求。
2 中央分隔带开口护栏与中央分隔带护栏的过渡段处理应满足设计要求。
3 中央分隔带开口护栏在使用时应易于开启、移动方便。
11.11.2 实测项目
见表 11.11.2。
表 11.11.2 中央分隔带开口护栏实测项目
项次 检测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测方法和频率
1 高度(mm) ±20 尺量:每处检查 3 点
2 每块(片)护栏长度(mm) ±5 尺量:每处检查 3 点
3△ 镀(涂)层厚度(μm) 满足设计要求 涂层测厚仪:每处抽检 10%
11.11.3 外观质量
1 活动护栏安装到位,不得有明显凹凸、起伏现象。

11.12 里程碑和百米桩

11.12.1 基本要求
1 里程碑和百米桩所用的水泥、砂、石、水及外掺剂的质量和规格应满足设
计和施工规范的要求。
2 里程碑的尺寸、颜色、样式应符合 GB 5768.2 的规定。
3 里程碑和百米桩在运输、安装过程中不得断裂。
—143—
4 里程碑和百米桩的字体应清晰、耐久。
5 里程碑和百米桩的定位应准确。
11.12.2 实测项目
见表 11.12.2。
表 11.12.2 里程碑和百米桩实测项目
项次 检测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测方法和频率
高度 ±10
外形尺寸
1 宽度 ±5 尺量:抽检 10%
(mm)
厚度 ±5
2 字体及尺寸(mm) 满足设计要求 尺量:抽检 10%
3 里程碑竖直度(mm/m) ±10 竖直度测量仪:抽检 10%
11.12.3 外观鉴定
1 里程碑和百米桩外观、色泽均匀一致,表面不应有蜂窝、麻面、裂缝、脱
皮等缺陷。

11.13 避险车道

11.13.1 基本要求
1 避险车道的类型、设置位置和与主线夹角应满足设计和施工规范的要求。
2 避险车道入口应清晰可见,配套的交通安全设施应满足相关标准规范和设
计的要求。
3 避险车道制动床材料的级配应满足设计要求。制动床集料的铺设深度变化
应平缓,不可出现明显落差。
4 制动床基础承载力应满足设计要求。
11.13.2 实测项目
见表 11.13.2。
表 11.13.2 避险车道实测项目
项次 检测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测方法和频率
1 制动床宽度(m) 满足设计要求 尺量:每处检查 3 点
2△ 制动床长度(m) 满足设计要求 尺量:每处检查 3 点
3 制动床集料铺设深度(m) 满足设计要求 尺量:每处检查 5 点
4 坡度(%) 满足设计要求 水准仪;每处检查 3 点
11.13.3 外观质量
1 制动床集料应干净、平整、松散。
2 冬季制动床集料不冻结。
3 避险车道起点及轮廓应易于辨识。

—144—
12 环保工程

12.1 一般规定

12.1.1 绿化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的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植物材料与绿化辅助材料的规格与质量应在种植前分批进行检验与控制;
种植植物的定点、放线质量检验评定应在挖种植穴(槽)前进行;种植穴(槽)
的质量规定以及客土或施肥量等应在种植前进行检验评定。
2 植物的成活率、发芽率、覆盖率的检验评定应在一个年生长周期满后进行。
12.1.2 绿化用水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 的规定。
12.1.3 声屏障工程的插入损失量数值须符合设计要求。

12.2 绿地整理

12.2.1 基本要求
1 绿化用土应为公路路基工程施工前剥离并保留的自然表土或适合植物生
长、肥力较高的熟土、耕作土或森林腐殖质土,不得使用建筑垃圾土、盐碱土、
重粘土、砂土及含有其它有害成分的土壤。
2 种植前应对绿地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化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采取相应
的土壤改良、施肥和置换客土等措施,并提供土质检验报告及土壤改良措施报告。
3 绿地应基本平整,回填的种植土已达到自然沉降的状态,地形造型和排
水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12.2.2 实测项目
见表 12.2.2。
表 12.2.2 绿地整理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草坪、花卉、草本地被≥300
竹类(中、小径)≥500 环刀取样或挖样洞,钢尺量:分隔
带绿地、土路肩绿地、护坡道绿地、
竹类(大径)≥800
碎落台绿地及平台绿地每 1km 测 10
棕榈类≥900
有效土层厚度 点;边坡绿地、互通立交区与环岛
1 灌木(小灌木、宿根花卉、
(mm) 绿地、管理养护设施区绿地、服务
小藤本)≥400
设施区绿地按面积抽查 10%,样地
灌木(大、中灌木、大藤本) 为一个连续的种植单元或分段分块
≥900 绿地,500m2 为一点;不少于 3 点。
乔木(胸径<200)≥1000
—145—
(浅根)、1500(深根)
乔木(胸径≥200)≥1800
≤1000 ±50 水准仪测量或尺量:分隔带绿地每

1000~2000 ±100 1km 测 10 点,土路肩绿地、护坡道


绿地、碎落台绿地及平台绿地不作
地形 2000~3000 ±150
全高 要求;互通立交区与环岛绿地、管
2 相对
(mm) 理养护设施区绿地、服务设施区绿
标高
3000~5000 ±200 地按面积抽查 10%,样地为一个连
续的种植单元或分段分块绿地,
500m2 为一点;不少于 3 点。
12.2.3 外观质量
绿地不得有明显的低洼和积水处。

12.3 树木栽植

12.3.1 基本要求
1 苗木应根系发达,生长茁壮,无病虫害,其挖掘、包装、运输、假植或
贮存应符合《城市绿化和园林绿地用植物材料 木本苗》CJ/T24 的规定;外地调
入的苗木应有植物检疫证明。
2 栽植穴、槽定点放线应符合设计要求,位置准确、标记明显。
3 苗木的覆盖物、包装物等应及时进行清理,不得随意乱弃,避免造成环
境污染。
4 孤植树、珍贵树种以及大树应保证成活。
5 树木栽植不应影响行车安全视距。
12.3.2 实测项目
实测项目见表 12.3.2。
表 12.3.2 树木栽植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钢尺量:分隔带绿地、土路
肩绿地、护坡道绿地、碎落
直径应大于土球或
台绿地及平台绿地每 1km 测
裸根苗根系展幅
50m;边坡绿地、互通立交
1 种植穴(槽)规格 400 mm~600mm,
区与环岛绿地、管理养护设
穴深为穴径的
施区绿地、服务设施区绿地、
3/4~4/5 取弃土场绿地按面积抽查
10%,样地为一个连续的种

—146—
植单元或分段分块绿地,
500m2 为一点;绿地面积
≤2000m2 应全数检查。
2 苗木数量 符合设计
≤50 -2
50~90 -5
胸径
90~150 -8
乔 (mm)
150~200 -10

>200 -20
高度(mm) -200
冠径(mm) -200
高度 ≥1000 -100
灌 (mm) <1000 -50
目测计数、钢尺、围尺或游
木 冠径 ≥1000 -100
标卡尺测量:分隔带绿地、
(mm) <1000 -50
土路肩绿地、护坡道绿地、
<500 0
碎 落 台绿 地 及平 台绿 地每
500~
-50 1km 测 50m;边坡绿地、互
苗 冠径 1000
通立交区与环岛绿地、管理
木 (mm) 1000~
2 -100 养护设施区绿地、服务设施
规 2000
区绿地、取弃土场绿地按苗
格 球 >2000 -200
木数量抽查 10%,每株为一
类 <500 0
个点,不少于 10 点,但乔木、
500~
-50 灌木及球类各少于 20 株时
高度 1000
应全数检查。
(mm) 1000~
-100
2000
>2000 -200
主蔓长
≥1500 -100
藤 (mm)
本 主蔓径
≥10 0
(mm)
棕 ≤1000 0
株高
榈 1000~
(mm) -100
类 2500

—147—
植 2500~
-200
物 4000
>4000 -300
≤100 -10
地径
100~400 -20
(mm)
>400 -30

取弃土场绿地≥90%
3△ 苗木成活率(%)
其他绿地≥95%

12.3.3 外观质量
1 乔木、灌木以及球类等苗木不得有木烧膛、偏冠等现象。
2 树干或树干中心与地面基本垂直,支撑设施应因树因地设桩或拉绳。
3 树木应无损伤的断枝、枯枝、严重病虫害枝等,规则式种植、绿篱、球
类的修剪应基本整齐,绿篱不得有空缺。

12.4 草坪、花卉及地被种植

12.4.1 基本要求
1 播种用的种子应提供由国家法定种子检验机构出具的种子质量检验报告,
外地调入的种子还应有植物检疫证明。
2 草坪种植施工工艺及物种配比应符合设计要求,土工网、铁丝网、锚杆
及喷播基材等绿化辅助材料的质量应符合有关标准规定,并提供产品检验合格证
等文字材料。
3 花卉及地被栽植放样与密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株行距基本均匀。
4 种植材料的覆盖物、包装物等应及时进行清理,不得随意乱弃,避免造
成环境污染。
12.4.2 实测项目
实测项目见表 12.4.2。
表 12.4.2 草坪、花卉及地被种植实测项目
—148—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杂草率 目测、尺量:按绿地面积抽
5
(%) 查 10%,样地为一个连续的
草块、
种植单元或分段分块绿地,
草卷 土层厚度 草块 30~50、草卷
5m2 为一点,不少于 5 点,
(mm) 10~30 ≤50m2 应全数检查。
环刀取样或挖样洞,钢尺量:
1△ 草坪 基材混合 按绿地面积抽查 10%,样地
客土
物喷射厚 ±10 为一个连续的种植单元或分
喷播
度(mm) 段分块绿地,500m2 为一点,
不少于 3 点。
取弃土场绿地≥90% 目测:
按绿地面积抽查 10%,
覆盖率(%)
其他绿地≥95% 样地为一个连续的种植单元
或分段分块绿地,500m2 为
2△ 地被 覆盖率(%) ≥95%
一点,不少于 3 点,≤2000m2
3△ 花卉 成活率(%) ≥95% 应全数检查。
12.4.3 外观质量
1 草坪、花卉及地被不得有连续空秃。
2 花卉及地被栽植不得高低不齐、图案及效果杂乱。

12.5 砌块体声屏障

12.5.1 基本要求
1 工程所用的块材、水泥、钢筋、外加剂等材料应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2 砌筑基础前,应校核基坑放线尺寸,符合设计要求,并填写记录。
3 砌筑应分层错缝。浆砌时坐浆挤紧,嵌填饱满密实,不得有空洞。
4 地基承载力应符合设计要求。砌筑砂浆强度符合设计要求
5 在潮湿或有化学侵蚀介质的环境条件下,砌体中的钢筋防腐应符合设计
要求。
6 排水设计符合设计要求。
12.5.2 实测项目
见表 12.5.2。
表 12.5.2 砌块体声屏障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砂浆强度 (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F 检查
2△ 地基承载力(MPa) 符合设计要求 每段测试:3 处
3△ 顶面高程(mm) ±20 水准仪;按标准段数检查 30%

—149—
4△ 墙体厚度(mm) 不小于设计 直尺;按标准段数检查 30%
5 基础外露宽度(mm) ±20 尺量;按标准段数检查 30%
墙体竖直度(mm/m) 3 直尺、经纬仪;按标准段数检查
6
30%
10m 拉线;每 100m 测 2 处,总
7 顺直度(mm/10m) 10
不少于 5 处
用 2m 靠尺和楔型塞尺;每 100
8 表面平整度(mm) 8
米测 10 尺
12.5.3 外观质量
1 墙体外观平整美观,无表面破损。
2 砌筑灰缝用砌筑砂浆充实。

12.6 金属结构声屏障

12.6.1 基本要求
1 基础的埋置深度、材料质量应不低于设计要求。
2 金属立柱的规格、材质应不低于设计要求。
3 金属屏体须具备声学性能检测报告,且其产品声学性能不得小于设计要
求。
4 所使用的焊接材料和紧固件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现行标准的规定。焊接
不得有裂纹、未熔合、夹渣和未填满弧坑等缺陷。
5 金属立柱、联接件和金属屏体在运输时,应采取可靠措施防止构件变形
或防腐处理层损坏。严禁安装变形的构件。
6 固定螺栓紧固,位置正确,数量符合设计要求,封头平整无蜂窝麻面。
7 屏体间及屏体与基础的联接缝密实,符合设计要求。
12.6.2 实测项目
见 12.6.2 表。
表 12.6.2 金属结构声屏障实测项目表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水准仪;按标准段数检查
2△ 顶面高程(mm) ±20
30%
3 基础外露宽度(mm) ±20 尺量;按标准段数检查 30%
4 与路肩边线位置偏移(mm) ±20 尺量;按标准段数检查 30%
钢卷尺;按标准段数检查
5 金属立柱中距(mm) 10
30%
直尺、垂线;按标准段数检
6 金属立柱垂直度(mm/m) 3
查 30%
7 金属立柱镀(涂)层厚度(μm) 不小于规定值 测厚仪;按标准段数检查

—150—
20%
测厚仪;按标准段数检查
8 屏体表面镀(涂)层厚度(μm) 不小于规定值
20%
游标卡尺;检查屏体总块数
9△ 屏体金属背板厚度(mm) ±0.1
的 5%
用 2m 靠尺和楔型塞尺;每
10 屏体整体平整度(mm) 8
100 米测 10 尺
12.6.3 外观质量
1 立柱镀(涂)层均匀,不得出现镀(涂)层剥落面、出现气泡、未镀(涂)
面、刻痕、划伤面等。
2 屏体颜色均匀一致,无裂纹,划伤面等。
3 基础外观平整美观,不得造成路面污染及构筑物破损。
4 屏体与立柱及屏体间的缝隙必须密实。

12.7 复合结构声屏障

12.7.1 基本要求
1 基础的埋置深度、材料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2 金属(非金属)立柱的规格、材质应不低于设计要求。
3 非金属屏体须具备声学性能检测报告,且其产品声学性能不得小于设计
要求。
4 安装紧固件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现行标准的规定。
5 立柱、联接件和声屏障屏体在运输时,应采取可靠措施防止构件变形或
防腐处理层损坏。严禁安装变形的构件。
6 固定螺栓紧固,位置正确,数量符合设计要求,封头平整无蜂窝麻面。
7 屏体与立柱及屏体与基础的联接缝密实,符合设计要求。
12.7.2 实测项目
见 12.7.2 表。
表 12.7.2 声屏障实测项目表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 D 检查
水准仪;按标准段数检查
2△ 顶面高程(mm) ±20
30%
钢卷尺;按标准段数检查
3△ 屏体厚度(mm) ±3
30%
游标卡尺:按标准段数检查
4△ 透明屏体厚度(mm) ±0.2
30%
5 基础外露宽度 ±20 尺量;按标准段数检查 30%

—151—
6 与路肩边线位置偏移(mm) ±20 尺量;按标准段数检查 30%
钢卷尺;按标准段数检查
7 立柱中距(mm) 10
30%
直尺、垂线;按标准段数检
8 立柱垂直度(mm/m) 3
查 30%
测厚仪;按标准段数检查
9 金属立柱镀(涂)层厚度(μm) 不小于规定值
20%
用 2m 靠尺和楔型塞尺;每
10 表面平整度(mm) 8
100 米测 10 尺
12.7.3 外观质量
1 立柱镀(涂)层均匀,不得出现镀(涂)层剥落面、出现气泡、未镀(涂)
面、刻痕、划伤面等。
2 屏体表面平整、颜色均匀一致,无裂纹,划伤面、凹凸面。
3 基础外观平整美观,不得造成路面污染及构筑物破损。
4 屏体间的缝隙必须密实并且平整,不得出现凸凹、拼缝错位。

—152—
附录 A 单位、分部及分项工程的划分

附表 A-1 一般建设项目的工程划分

单位工程 分 部 工 程 分 项 工 程
路基土石方工程(1~3km 路 土方路基,石方路基,软土地基,土工合成材料处

段) 治层等
管节预制,管道基础及管节安装,检查(雨水)井砌
排水工程(1~3km 路段) 筑,土沟,浆砌排水沟,盲沟,跌水,急流槽,水
簸箕,排水泵站等
基础及下部构造:钢筋加工及安装,预应力筋加工
和张拉,基础砌体,混凝土扩大基础,钻孔灌注桩
或挖孔桩,承台,墩、台身砌体,台背填土等

上部构造预制、安装或浇筑:钢筋加工及安装,预
应力筋加工和张拉,预制安装梁、板,就地浇筑梁、
基 小桥及符合小桥标准的通
板,拱圈节段预制,拱的安装,就地浇筑拱圈,支
道,人行天桥,渡槽(每座)
座安装等

桥面系、附属工程及总体:钢筋加工及安装,混凝
土桥面板桥面防水层,混凝土桥面板桥面铺装,伸

缩装置安装,混凝土防撞护栏,桥头搭板,砌体坡
面护坡等
(每 10km
钢筋加工及安装,涵台,涵管,管座及涵管安装,
或每标段)
涵洞、通道(1~3km 路段) 盖板,盖板安装,箱涵浇筑,拱涵浇(砌)筑,倒
虹吸竖井、集水井砌筑,一字墙和八字墙等
砌体挡土墙,墙背填土,抗滑桩,边坡锚喷防护,
砌筑防护工程(1~3km 路段)
土钉支护,砌体坡面防护,导流工程等
钢筋加工及安装,砌体挡土墙,悬臂式挡土墙,扶
大型挡土墙,组合挡土墙(每 壁式挡土墙,筋带,锚杆、拉杆,钻孔灌注桩或挖
处) 孔桩,面板预制,面板安装,墙背填土,锚杆、锚
碇板和加筋土挡土墙总体等
路面工程
底基层,基层,面层,垫层,联结层,路缘石,人
(每 10km 路面工程(1~3km 路段)
行道,路肩,路面边缘排水系统等
或每标段)

—153—
钢筋加工及安装,预应力筋加工和张拉,预应力管
道压浆,基础砌体,混凝土扩大基础,钻孔灌注桩
基础及下部构造 或挖孔桩、预制桩,沉桩,沉井,双壁钢围堰,承
台等大体积混凝土,墩、台身砌体,混凝土墩、台,
墩台身安装,组合桥台,台背填土等
混凝土梁桥:钢筋加工及安装,预应力筋加工和张
拉,预制安装梁、板,悬臂拼装梁,顶推施工梁,
转体施工梁,支座安装等
拱桥:拱圈节段预制,拱的安装,转体施工拱,劲
上部构造预制和安装
性骨架混凝土拱,吊杆制作和安装,柔性系杆,支

桥梁工程
座安装等
钢梁桥:钢梁制作,钢梁安装,钢梁防护,支座安
装等
(特大、大、
混凝土梁桥:钢筋加工及安装,预应力筋加工和张
中桥)
拉,就地浇筑梁、板,悬臂浇筑梁,支座安装等
上部构造现场浇筑
拱桥:就地浇筑拱圈,劲性骨架混凝土拱,钢管混
凝土拱等
钢筋加工及安装,混凝土桥面板桥面防水层或钢桥
面板上防水粘结层,混凝土桥面板桥面铺装或钢桥
桥面系、附属工程及桥梁总
面板上沥青混凝土铺装,伸缩装置安装,混凝土防

撞护栏或钢桥上钢护栏安装,桥头搭板,砌体坡面
护坡,桥梁总体等

防护工程 砌体坡面护坡,护岸 ,导流工程等
引道工程 见路基工程、路面工程的分项工程
桥梁工程(每座) 见桥梁工程的分项工程
互通立交 主线路基路面工程
见路基、路面等分项工程
工 程 (1~3km 路段)
匝道工程(每条) 路基,路面,通道,护坡,挡土墙,护栏等
总体及装饰装修 隧道总体、装饰装修工程等
洞口开挖、洞口边仰坡防护、洞门和翼墙的浇(砌)
洞口工程 筑、截水沟、洞口排水沟、明洞浇筑、明洞防水层、
隧道工程 明洞回填等
洞身开挖 洞身开挖(分段)等
喷射混凝土、锚杆、钢筋网、钢架、管棚、超前小
洞身衬砌
导管、超前锚杆、衬砌钢筋、混凝土衬砌、仰供等

—154—
防排水 防水层、止水带、排水沟、施工缝与变形缝处理等

隧道路面 基层、面层等
开挖、喷射混凝土、锚杆、钢筋网、钢架、管棚、
辅助坑道及附属洞室 超前小导管、超前锚杆、衬砌钢筋、混凝土衬砌、
仰供等

绿化
工程
分隔带绿地、土路肩绿地、
(每
护坡道绿地、碎落台绿地、
3~
平台绿地、边坡绿地、互通
5km 绿地整理,树木栽植,草坪、花卉及地被种植
立交区与环岛绿地、管理养
环 路段
护设施区绿地、服务设施区
保 或每
绿地、取弃土场绿地
工 合同
程 段)
声屏
障工
砌块体声屏障,金属结构声屏障,复合结构声屏
程(按 声屏障工程(每处)

标段
划分)

标志(5~10km 路段) 标志

标线、突起路标(5~10km 路
标线,突起路标等
段)
护栏、轮廓标(5~10km 路段) 波形梁护栏,缆索护栏,混凝土护栏,轮廓标等
交通安全设
防眩设施(5~10km 路段) 防眩板、网等
施(每 20km
或每标段) 隔离栅、防落网(5~10km 路
隔离栅、防落网等
段)
里程碑和百米桩(每 20km 或
里程碑、百米桩
每标段)
避险车道(每处) 避险车道
车辆检测器,气象检测器,闭路电视监视系统,可
变标志,光电缆线路,监控(分)中心设备安装及
机电工程 监控设施
软件调测,大屏幕投影系统,地图板,计算机监控
软件与网络等

—155—
通信管道与光电缆线路,光纤数字传输系统,数字
通信设施 程控交换系统,紧急电话系统,无线移动通信系统,
通信电源等
入口车道设备,出口车道设备,收费站设备及软件,
收费中心设备及软件,IC 卡及发卡编码系统,闭路
收费设施 电视监视系统,内部有线对讲及紧急报警系统,收
费站内光,电缆及塑料管道,收费系统计算机网络

中心(站)内低压配电设备,外场设备电力电缆线
低压配电设施
路等
照明设施 照明设施
车辆检测器,气象检测器,闭路电视监视系统,紧
急电话系统,环境检测设备,报警与诱导设施,可
隧道机电设施 变标志,通风设施,照明设施,消防设施,本地控
制器,隧道监控中心计算机控制系统,隧道监控中
心计算机网络,低压供配电等
应变测试设备安装,振动测试设备安装,车辆荷载
结构安全监测设施 监测设备安装,光、电缆线路,外场站安装,监控
中心设备安装,数据采集软件等
房屋建筑
按其专业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评定
工 程
注:①按路段长度划分的分部工程,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宜取低值,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可取高值。
②斜拉桥和悬索桥可参照附表 A-2 进行划分。
③护岸可参照挡土墙进行划分。
④目前特长隧道数量增多,增加了辅助坑道及附属洞室(包括斜井、竖井、通风道等为分部工程。

—156—
附表 A-2 以特大斜拉桥、悬索桥为主体建设项目的工程划分

单位工程 分 部 工 程 分 项 工 程
钢筋加工及安装,混凝土扩大基础,钻孔灌注桩,沉
塔基础
井等
钢筋加工及安装,双壁钢围堰,钢围堰的混凝土封底,
塔承台
承台等大体积混凝土等
塔及辅助、过渡
钢筋加工及安装,预应力筋加工和张拉,混凝土索塔,
墩(每个) 索 塔
索塔钢锚箱节段制作,索塔钢锚箱节段安装等
辅助墩 钢筋加工及安装,预应力筋加工和张拉,预应力管道
压浆,钻孔灌注桩,承台等大体积混凝土,混凝土墩、
过渡墩
台,墩台身安装,支座垫石和挡块等
钢筋加工及安装,混凝土扩大基础,钻孔灌注桩,灌
锚碇基础
注桩桩底压浆,地下连续墙,沉井等
重力式锚碇:锚碇锚固体系制作,锚碇锚固体系安装,
锚 碇 钢筋加工及安装,锚碇混凝土块体,预应力锚索的张
锚 体 拉与压浆等
隧道锚:锚碇锚固体系制作,锚碇锚固体系安装,隧
道锚的洞身开挖,隧道锚的混凝土锚塞体等
主缆(索股) 索股和锚头的制作与防护
索 鞍 索鞍制作,索鞍防护
上部结构制作与
防护(钢结构) 索 夹 索夹制作与防护
吊 索 吊索和锚头制作与防护等
加劲梁 加劲梁段制作,加劲梁防护等
加劲梁浇筑 主墩上梁段浇筑,梁的悬臂浇筑
加劲梁安装,索鞍安装,主缆架设,索夹和吊索安装,
上部结构浇筑 安 装 自锚式悬索桥主缆索股的锚固系统安装,自锚式悬索
与安装 桥吊索张拉和体系转换等
工地防护 工地防护
钢桥面板上防水粘结层,钢桥面板上沥青混凝土铺装,
桥面系、附属工 桥面系
栏杆安装等
程及总体
附属工程及桥梁总体 支座安装,伸缩装置安装,桥梁总体等
外场传感测试及采
应变测试设备安装,振动测试设备安装,倾斜监测设
集、传输、控制硬件
结构安全监测 备安装,温度监测设备及安装,光、电缆线路等
设备
设施
监控中心设备安装及
监控中心设备安装,数据采集软件等
软件
引 桥 参见附表 A-1“桥梁工程”

引 道 参见附表 A-1“路基工程”和“路面工程”

互通立交工程 参见附表 A-1“互通立交工程”

交通安全设施 参见附表 A-1 “交通安全设施”

—157—
附录 B 路基、路面压实度评定

B.0.1 路基和路面基层、底基层的压实度以重型击实标准为准。沥青层压实度以
《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为准。
对于特殊干旱、潮湿地区或过湿土,以路基设计施工规范规定的压实度标准
进行评定。
B.0.2 标准密度应作平行试验,求其平均值作为现场检验的标准值。对于均匀性
差的路基土质和路面结构层材料,应根据实际情况增补标准密度试验,求得相应
的标准值,以控制和检验施工质量。
B.0.3 路基、路面压实度以 1~3km 长的路段为检验评定单元,按本标准各有关
章节要求的检测频率进行现场压实度抽样检查,求算每一测点的压实度 Ki。细
粒土现场压实度检查可以采用灌砂法或环刀法;粗粒土及路面结构层压实度检查
可以采用灌砂法、水袋法或钻孔取样蜡封法。应用核子密度仪时,须经对比试验
检验,确认其可靠性。
检验评定段的压实度代表值 K(算术平均值的下置信界限)为:
K  k  t S / n  K0

式中: k ——检验评定段内各测点压实度的平均值;
t——t 分布表中随测点数和保证率(或置信度)而变的系数;t见附表 B。
采用的保证率: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基层、底基层为 99%,路基、
路面面层为 95%;
其他公路:基层、底基层为 95%,路基、路面面层为 90%;
S——检测值的标准差;
n——检测点数;
K0——压实度标准值。
路基、基层和底基层:K≥K0,且单点压实度 Ki 全部大于等于规定值减 2 个
百分点时,评定路段的压实度合格率为 100%;当 K≥K0,且单点压实度全部大
于等于规定极值时,按测定值不低于规定值减 2 个百分点的测点数计算合格率。
K<K0 或某一单点压实度 Ki 小于规定极值时,该评定路段压实度为不合格,
相应分项工程评为不合格。
路堤施工段落短时,分层压实度应点点符合要求,且样本数不少于 6 个。
沥青面层:当 K≥K0 且全部测点大于等于规定值减 1 个百分点时,评定路段
的压实度合格率为 100%;当 K≥K0 时,按测定值不低于规定值减 1 个百分点的
测点数计算合格率。
K<K0 时,评定路段的压实度为不合格,相应分项工程评为不合格。

—158—
附表 B t / n 值
保证率 保证率
99% 95% 90% 99% 95% 90%
n n
2 22.501 4.465 2.176 21 0.552 0.376 0.289
3 4.021 1.686 1.089 22 0.537 0.367 0.282
4 2.270 1.177 0.819 23 0.523 0.358 0.275
5 1.676 0.953 0.686 24 0.510 0.350 0.269
6 1.374 0.823 0.603 25 0.498 0.342 0.264
7 1.188 0.734 0.544 26 0.487 0.335 0.258
8 1.060 0.670 0.500 27 0.477 0.328 0.253
9 0.966 0.620 0.466 28 0.467 0.322 0.248
10 0.892 0.580 0.437 29 0.458 0.316 0.244
11 0.833 0.546 0.414 30 0.449 0.310 0.239
12 0.785 0.518 0.393 40 0.383 0.266 0.206
13 0.744 0.494 0.376 50 0.340 0.237 0.184
14 0.708 0.473 0.361 60 0.308 0.216 0.167
15 0.678 0.455 0.347 70 0.285 0.199 0.155
16 0.651 0.438 0.335 80 0.266 0.186 0.145
17 0.626 0.423 0.324 90 0.249 0.175 0.136
18 0.605 0.410 0.314 100 0.236 0.166 0.129
19 0.586 0.398 0.305 2.3265 1.6449 1.2815
>100
20 0.568 0.387 0.297 n n n

—159—
附录 C 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评定

C.0.1 混凝土弯拉强度试验方法应使用标准小梁法或钻芯劈裂法,试件使用标准
方法制作,标准养生时间 28d。按表 7.2.2 所列检查频率,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
每工作班制作 2~4 组:日进度≥1000m 取 4 组,≥500m 取 3 组,<500m 取 2 组。
其它公路每工作班制作 1~3 组:日进度≥1000m 取 3 组,≥500m 取 2 组,<500m
取 1 组。每组 3 个试件的平均值作为一个统计数据。
C.0.2 混凝土弯拉强度的合格标准
C.0.2.1 试件组数大于 10 组时,平均弯拉强度合格判断式为:
fcs ≥ fr + K
式中:fcs——10 组混凝土合格判定平均弯拉强度 (MPa);
fr——设计弯拉强度标准值 (MPa);
K——合格判定系数(见附表 C);
——强度标准差。
附表 C 合格判定系数
试件组数 n 11~14 15~19 ≥20
K 0.75 0.70 0.65

当试件组数为 11~19 组时,允许有一组最小弯拉强度小于 0.85 fr ,但不得小


于 0.80 fr。当试件组数大于 20 组时,其它公路允许有一组最小弯拉强度小于 0.85
fr,但不得小于 0.75 fr;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均不得小于 0.80 fr。
C.0.2.2 试件组数等于或少于 10 组时,试件平均强度不得小于 1.10 fr,任一组
强度均不得小于 0.85 fr。
C.0.3 当标准小梁合格判定平均弯拉强度 fcs 和最小弯拉强度 fmin 中有一个不符合
上述要求时,应在不合格路段每公里每车道钻取 3 个以上 ф150mm 的芯样,实
测劈裂强度,通过各自工程的经验统计公式换算弯拉强度,其合格判定平均弯拉
强度 fcs 和最小值 fmin 必须合格,否则,应返工重铺。
C.0.4 检查项目中,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评为不合格时相应分项工程评为不合格。

—160—
附录 D 水泥混凝土抗压强度评定

D.0.1 评定水泥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应以标准养生 28d 龄期的试件、在标准试验


条件下测得的极限强度为准。试件 3 个为 1 组,制取组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D.0.1.1 不同强度等级及不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应在浇筑地点或拌和地点分别随
机制取试件。
D.0.1.2 浇筑一般体积的结构物(如基础、墩台等)时,每一单元结构物应制取 2
组。
D.0.1.3 连续浇筑大体积结构时,每 80-200m3 或每一工作班应制取 2 组。
D.0.1.4 上部结构,主要构件长 16m 以下应制取 1 组,16-30m 制取 2 组,31-50m
制取 3 组,50m 以上者不少于 5 组。小型构件每批或每工作班至少应制取 2 组。
D.0.1.5 每根钻孔桩至少应制取 2 组;桩长 20m 以上者不少于 3 组;桩径大、浇
筑时间很长时,不少于 4 组。如换工作班时,每工作班应制取 2 组。
D.0.1.6 构筑物(小桥涵、挡土墙)每座、每处或每工作班制取不少于 2 组。当原
材料和配合比相同、并由同一拌和站拌制时,可几座或几处合并制取 2 组。
D.0.1.7 应根据施工需要,另制取几组与结构物同条件养生的试件,作为拆模、
吊装、张拉预应力、承受荷载等施工阶段的强度依据。
D.0.2 水泥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合格标准
D.0.2.1 同批试件组数等于或大于 10 组时,应以数理统计方法按下述条件评定:
mfcu≥fcu,k+λ1Sn
fcu ,min≥λ2 fcu,k
式中:n——同批混凝土试件组数;
mfcu ——同批 n 组试件强度的平均值(MPa),精确到 0.1 MPa;
Sn——同批 n 组试件强度的标准差(MPa),精确到 0.01 MPa。当 Sn<2.5 MPa
时,取 Sn=2.5 MPa;
fcu,k——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MPa);
fcu ,min——n 组试件中强度最低一组的值(MPa),精确到 0.1 MPa;
λ1、λ2—— 合格判定系数,见附表 D-1。
附表 D-1 λ1、λ2 的值
n 10-14 15-19 ≥20
λ1 1.15 1.05 0.95
λ2 0.9 0.85
D.0.2.2 同批试件组数小于 10 组时,可用非统计方法按下述条件进行评定:
mfcu≥λ3fcu,k

—161—
fcu ,min≥λ4fcu,k
式中:λ3、λ4—— 合格判定系数,见附表 D-2。
附表 D-2 λ3、λ4 的值
混凝土强度等级 <C60 ≥C60
λ3 1.15 1.10
λ4 0.95

D.0.3 检查项目中,水泥混凝土抗压强度评为不合格时相应分项工程为不合格。

—162—
附录 E 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评定
E.0.1 喷射混凝土强度检查试件的制作方法
1)喷大板切割法 在施工的同时,将混凝土喷射在 450mm×350mm×120mm
(可制成 6 块)或 450mm×200mm×120mm(可制成 3 块)的模型内,当混凝土达
到一定强度后,加工成 100mm×100mm×100mm 的立方体试件,在标准条件下养护
至 28d,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极限抗压强度,乘以 0.95 的系数(精确到 0.1MPa)。
2)凿方切割法 当采用喷大板切割法对强度有怀疑时,可用凿方切割法。
凿方切割法应在具有一定强度的支护上,用凿岩机打密排钻孔,取出长 350mm、
宽约 150mm 的混凝土块,加工成 100mm×100mm×100mm 的立方体试件,在标准条
件下养护至 28d,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极限抗压强度,乘以 0.95 的系数(精
确到 0.1MPa)。
3)钻孔取芯法 当采用喷大板切割法对强度有怀疑时,也可采用钻孔取芯
法。钻孔取芯法应在具有 28d 强度的支护上,用钻孔取芯机钻取并加工成长
100mmm、直径 100mm 的圆柱体,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极限抗压强度(精确到
0.1MPa),其抗压强度换算系数,应通过试验确定。

E.0.2 双车道或三车道隧道每 10 延米,至少在拱部和边墙各取 1 组(3 个)试


件。其他工程,每喷射 50m3~100m3 混合料或小于 50m3 混合料的独立工程,不得
少于 1 组。材料或配合比变更时需新制取试件。

E.0.3 喷射混凝土强度的合格标准
1)同批喷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应以同批内标准试块的抗压强度代表值来
评定。
2)同组试块应在同块大板上切割制取,对有明显缺陷的试块,应予舍弃。
3)每组试块的抗压强度代表值为三个试块试验结果的平均值;当三个试块
强度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之一与中间值之差超过中间值的 15%时可用中间值代表
该组的强度;当三个试块强度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与中间值之差均超过中间值的
15%,该组试块不应作为强度评定的依据。
4)合格条件为:
—163—
当同批试件组数 n≥10 时
Rn-KSn≥0.85R
Rmin≥0.85R
式中 n—同批喷射混凝土试件组数;
Rn—同批 n 组试件强度的平均值(MPa);
Sn—同批 n 组试件强度的标准差(MPa);
R—喷射混凝土强度等级;
Rmin—同批 n 组试件中强度最低一组的值(MPa);
K—合格判定系数,根据附表 E 取值。
附表 E 合格判定系数 K 值
n 10~14 15~24 ≥25
K 1.70 1.65 1.60

当同批试件组数 n<10 时
Rn≥1.05R
Rmin≥0.9R
注:同批试块是指原材料和配合比基本相同的喷射混凝土试块。
E.0.4 实测项目中,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评定为不合格时相应分项工程为不合格。

—164—
附录 F 水泥砂浆强度评定

F.0.1 评定水泥砂浆的强度,应以标准养生 28d 的试件为准。试件为边长 70.7mm


的立方体。试件为 6 个 1 组,制取组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不同强度等级及不同配合比的水泥砂浆应分别制取试件,试件应随机制取,
不得挑选。
2) 重要及主体砌筑物,每工作班制取 2 组。
3) 一般及次要砌筑物,每工作班可制取 1 组。
4) 拱圈砂浆应同时制取与砌体同条件养生试件,以检查各施工阶段强度。

F.0.2 水泥砂浆强度的合格标准
1) 同强度等级试件的平均强度不低于设计强度等级。
2) 任意一组试件的强度最低值不低于设计强度等级的 75%。

F.0.3 检查项目中,水泥砂浆强度评为不合格时相应分项工程为不合格。

—165—
附录 G 半刚性基层和底基层材料强度评定

G.0.1 半刚性基层和底基层材料强度,以规定温度下保湿养生 6d、浸水 1d 后的


7d 无侧限抗压强度为准。
G.0.2 在现场按规定频率取样,按工地预定达到的压实度制备试件。每 2000m2
或每工作班制备 1 组试件:不论稳定细粒土、中粒土或粗粒土,当多次偏差系数
CV≤10%时,可为 6 个试件;CV=10~15%时,可为 9 个试件;CV >15%时,则
需 13 个试件。
G.0.3 试件的平均强度 R 应满足下式要求:
R ≥Rd / (1-ZCv)
式中:Rd——设计抗压强度(MPa);
Cv——试验结果的偏差系数(以小数计);
Z——标准正态分布表中随保证率而变的系数。
高速、一级公路:保证率 95%,Z=1.645;
其他公路:保证率 90%,Z=1.282。
G.0.4 评定路段内半刚性材料强度评为不合格时相应分项工程为不合格

—166—
附录 H 路面结构层厚度评定

H.0.1 评定路段内路面结构层厚度按代表值和单个合格值的允许偏差进行评定。
H.0.2 按规定频率,采用挖验或钻取芯样测定厚度。
H.0.3 厚度代表值为厚度的算术平均值的下置信界限值,即:
S
X L  X  t
n
式中:XL——厚度代表值(算术平均值的下置信界限);
X ——厚度平均值;
S——标准差;
n——检查数量;
t——t 分布表中随测点数和保证率(或置信度)而变的系数,可查附表 B。
采用的保证率:
高速、一级公路:基层、底基层为 99%,面层为 95%。
其他公路:基层、底基层为 95%,面层为 90%。
H.0.4 当厚度代表值大于等于设计厚度减去代表值允许偏差时,则按单个检查值
的偏差不超过单点合格值来计算合格率;当厚度代表值小于设计厚度减去代表值
允许偏差时,相应分项工程评为不合格。
代表值和单点合格值的允许偏差见第 7 章各节检查项目表。
H.0.5 沥青面层一般按沥青铺筑层总厚度进行评定,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分 2~3
层铺筑时,还应进行上面层厚度检查和评定。

—167—
附录 J 路基、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弯沉值评定

J.0.1 弯沉值采用贝克曼梁、自动弯沉仪或者落锤式弯沉仪(FWD)测量。每一
双车道评定路段(不超过 1km)检查 80~100 个点,多车道公路必须按车道数与双
车道之比,相应增加测点。
J.0.2 弯沉代表值为弯沉测量值的上波动界限,用下式计算:
lr= l +ZS
式中:lr——弯沉代表值(0.01mm);
l ——实测弯沉的平均值;
S——标准差;
Z——与要求保证率有关的系数,见附表 I。
附表 I Z值
Z
层位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二、三级公路
沥青面层 1.645 1.5
路基、柔性基层 2.0 1.645

J.0.3 当路基和柔性基层、底基层的弯沉代表值不符合要求时,可将超出 l +(2~


3)S 的弯沉特异值舍弃,对舍弃的弯沉值大于 l +(2~3)S 的点,应找出其周围界
限,进行局部处理,并对弯沉进行复测后重新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
用两台弯沉仪同时进行左右轮弯沉值测定时,应按两个独立测点计,不能采
用左右两点的平均值。
J.0.4 弯沉代表值大于设计要求的弯沉值时相应分项工程为不合格。
J.0.5 测定时的路表温度对沥青面层的弯沉值有明显影响,应进行温度修正。当
沥青层厚度小于或等于 50mm 时,或路表温度在 20℃2℃范围内,可不进行温
度修正。
若在非不利季节测定时,应考虑季节影响系数。

—168—
附录 K 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用表
附表 K-1 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

分项工程名称: 所属分部工程名称: 分项工程编号:


工 程 部 位: 所属单位工程: 施 工 单 位:
(桩号、墩台号、孔号) 所属建设项目(合同段): 监 理 单 位:
1、
基本
2、
要求 …

项 规定值或 实 测 值 或 实 测 偏 差 值 质 量 评 定
检查项目
次 允许偏差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值、代表值 合格率(%) 合格判定

外 观 鉴 定 质量保证资料

工程质量等级评定 监理意见

检验负责人: 检测: 记录: 复核: 年 月 日

169
附表 K-2 分部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

分部工程名称: 分部工程编号:
所属单位工程: 工 程 部 位:(桩号、墩台号、孔号)
所属建设项目(合同段):
施 工 单 位: 监 理 单 位:

分 项 工 程
备 注
编号 工程名称 质量等级

外观质量

评定资料

质量等级

评定意见

检验负责人: 记录: 复核: 年 月 日

168
附表 K-3 单位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

单位工程名称: 单位工程编号:
工程地点、桩号:
所属建设项目(合同段):
施 工 单 位 : 监 理 单 位:

分 部 工 程
备 注
编号 工程名称 质量等级

外观质量

评定资料

质量等级

评定意见

检验负责人: 记录: 复核: 年 月 日

169
附录 L 路面横向力系数评定

L.0.1 评定路段内的路面横向力系数按 SFC 的设计或验收标准值进行评定。

L.0.2 SFC 代表值为 SFC 算数平均值的下置信界限值,即:


t
SFCr= SFC - n S;

式中:SFCr ——SFC 代表值;

SFC ——SFC 平均值;

S——标准差;

n——采集数据样本数量;

tα——t 分布表中随测点数和保证率(或置信度 α)而变的系数,可查附

表。采用的保证率: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为 95%;其他公路为

90%。

L.0.3 当 SFC 代表值不小于设计或验收标准时,以所有单个 SFC 值统计合格率;

当 SFC 代表值小于设计或标准值时,该路段不合格。

170
附录 M 水泥基浆体抗压强度评定

M.0.1 评定水泥基浆体的强度,应以标准养生 28d 的试件为准(设计另有规定

时按设计规定)。试件尺寸应是 40mm×40mm×160mm 的棱柱体。以 3 个试件为

1 组,制取组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不同强度等级及不同配合比的水泥浆体应分别制取试件,试件应随机制取,
不得挑选。
2) 每一工作班取 1 组;如用量超过 30t,则按每 30t 取 1 组。
3) 对桩基压浆,每次每桩取 1 组。
4) 对预应力管道压浆,每孔桥至少 1 组。

M.0.2 试验及计算方法应符合《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 法)》


(GB/T17671)

的规定,确定每组 6 个抗压强度测定值。

M.0.3 水泥基浆体强度的合格标准
1) 同强度等级试件强度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强度不低于设计强度等级。
2) 任意一组中试件的强度最低值不低于设计强度等级的 90%。

M.0.4 检查项目中,水泥基浆体强度评为不合格时相应分项工程为不合格。

171
附录 N 预应力管道压浆饱满度评定
N.0.1 采用钻孔并配合内窥镜观测的方法进行管道压浆检查,定性检查可采用冲
击回波法。

N.0.2 钻孔采用的钻机应具有自动停钻功能,避免损伤钢束。

N.0.3 管道验证钻孔应选取压浆密实性最不利位置,纵向、横向束检查锚头处的
压浆口、出浆口以及弯束线形最高点处(直束为中点),竖向束检查上端出浆口
处。

N.0.4 纵向、横向、竖向预应力管道压浆分别评定,均以 200 根预应力管道为 1


批,随机抽查其中 2%;不足 200 根者,抽查数量不少于 2 根。

N.0.5 被检测管道断面的实际压浆高度不低于管道直径的 85%时,该管道压浆为


合格。

N.0.6 计算被检管道的压浆合格率。当合格率不低于 90%时,则该批的预应力管


道压浆分项工程为合格。
若合格率低于 90%,扩大抽检频率至 4%重新进行检查和计算合格率。扩大
抽检频率后的合格率仍低于 90%时,应再次扩大抽检频率至 30%,合格率仍低
于 90%,则应逐根检查该批的预应力管道压浆,逐根评定。

N.0.7 检测钻孔应采用水泥浆或环氧砂浆填充密实,其强度不得低于结构混凝土
的强度。

172
附录 P 防水层与混凝土间正拉粘结强度评定
P.0.1 本方法适用于混凝土桥面防水层施工粘结正拉强度的现场检测。
P.0.2 现场使用的粘结强度检测仪(拉拔仪)应坚固、便携和安装方便,技术性
能不低于行业标准《数显式粘结强度检测仪》
(JG 3056)的规定。检测仪应每年
定检,发现异常随时维修、检定。
P.0.3 每一作业段为一检验批。每检验批的检测点应随机布置,测点间距不小于
1.0m,每 500m2 测 4 点,不足 500m2 的桥面,测点数应不少于 4 点。
N.0.4 被测部位表面应清除干净并保持干燥,从清理干净的表面向混凝土基体内
部切割预切缝,切入深度 3~5mm,宽度 1~2mm。预切缝形状为 50mm 的圆形,切
缝完毕,应再次清理表面。
P.0.5 应采用高强、快速固化的粘接剂粘贴圆形钢标准块,应避免粘接剂进入预
切缝,在粘接剂完全固化前不得扰动钢标准块。
P.0.6 钢标准块直径 50mm,厚度不低于 20mm,采用 45 号钢制作,其带有的传
力螺杆应满足所用检测仪的要求。
P.0.7 试验应在防水层固化干燥后按粘结强度检测仪的使用说明正确连接钢标准
块,以 10mm/min 的均匀速度加载,记录破坏时的荷载值和防水层温度,并观察
破坏形式。
P.0.8 正拉粘结强度按下式计算:
Pi
fi 
A
式中 fi—试件 i 的正拉粘结强度(MPa)
Pi—试件 i 破坏时的荷载值(N)
A—钢标准块的粘结面积(mm2)
P.0.9 试验结果应包含破坏形式、试样的正拉粘结强度试验值。试验不允许出现
钢标准块与粘结胶间的界面破坏,一旦出现应重新粘贴,重做试验。
P.0.10 每 4 个测点为一组,组内每一点的防水层粘结强度试验值均应不小于设计
强度。若组内仅一个测点达不到要求,允许该组范围内重做一组,如全部合格,
则该组合格,否则该组不合格。
P.0.11 检验批各组均合格,该检验批为合格,一组或以上检验不合格,该批不合格。
如检验批组数超过 20 组,检验结果仅有一组的个别点不合格的,该批合格。
173
P.0.12 检查项目中,防水层粘结强度评为不合格时相应分项工程为不合格。
P.0.13 检测完成后应对检测部位进行修补。

174
附录 Q 激光断面仪检测隧道断面方法
Q.0.1 适用范围
激光断面仪检测隧道断面方法(简称激光断面仪法),适用于检测隧道开挖
断面、初期支护断面和二次衬砌断面,评价隧道开挖质量和判断支护(衬砌)断
面是否侵入限界。
Q.0.2 仪器
隧道激光断面仪主要由三大部份组成:检测主机、掌上电脑、数据处理软件。
主要技术参数:
1)检测半径:1~45m;
2)检测点数:自动检测,一般为 35 个点/断面;
3)测距精度:优于±1 mm;
4)测角精度:优于 0.01°;
(仪器测头垂直向下为 0°),连续测量 60°~300°;
5)方位角范围:30°~330°
6)手动测头转动方位角范围:0°~350°;
7)定位测量方式:具有垂直向下激光定心标志、测距功能。
Q.0.3 检测方法
采用隧道激光断面仪对隧道断面检测前,先采用全站仪按一定间距(根据检
测频率要求,一般开挖断面为 20m,初期支护为 10m,二次衬砌为 20m)放出隧
道中线点,并用水准仪测量该点的地面高程 H1,同时在隧道边墙上放出对应的
横断面点。
隧道激光断面仪检测隧道断面的步骤:
1)将隧道激光断面仪放于所需检测断面的隧道中线点上,安装并调整好仪
器,使仪器对中。
2)在仪器安装好并对中归零后,测量仪器高度 Z1 并记录(仪器高为相对地
面的高度)。
3)在掌上电脑的软件主界面中选择“测量断面”。
4)再选择“新测”,输入所检测断面的桩号,并设置好所检测断面的起始和
终止测量角度及所需检测的点数等参数。
5)最后选择“测量”,隧道激光断面仪测头自动完成断面的检测,并将角度
175
及斜距等参数保存在文件中,在现场可以看到所检测断面的轮廓线。
提示栏中显示检测完的信息时即可退出,数据自动保存在掌上电脑中,然后
进行下一个断面检测。检测断面数据可带回室内进行处理,以减少对施工的影响。
Q.0.4 检测数据处理
现场检测完成后,将掌上电脑的检测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上,采用专用数据处
理软件处理检测数据。
首先在台式机上编辑隧道设计轮廓线(标准断面曲线),并将检测断面曲线
导入到台式机中。其次编辑导入的检测断面曲线,检测时仪器架设在隧道中线点
上,所以 X 坐标值为零,Z 值为相对于路面设计高程的仪器高度,其值应按下式
计算:
Z= Z1-(H2-H1)
式中 Z1—现场所测量到的仪器高(m)
H2—隧道该点的路面设计高程(m)
H1—隧道现场检测时的地面高程(m)
输入 Z 值,然后输入量测的一些相关信息(如检测时间,检测单位和检测人
等),即完成当前检测断面的编辑。计算机可自动生成相关图表。
最后根据图表中的标准断面曲线和检测断面曲线,判断隧道开挖断面是否存
在超欠挖,超欠挖的部位以及超欠挖最大值和面积;可以判断隧道断面是否侵入
支护(衬砌)限界,在哪些部位存在侵界,同时给出检测断面侵界最大值、侵界
面积等信息。

176
附录 R 地质雷达检测隧道支护(衬砌)质量方法

R.0.1 适用范围
地质雷达检测隧道支护(衬砌)质量方法(简称地质雷达法),适用于探测
隧道支护(衬砌)厚度、背后的回填密实度和内部钢架、钢筋等分布的情况。
R.0.2 地质雷达主机的技术指标
1)系统增益不低于 150dB;
2)信噪比不低于 60dB;
3)模/数转换不低于 16 位;
4)采样间隔一般不大于 0.2ns;
5)信号迭加次数可选择或自动迭加;
6)数据的触发和采集模式为距离/时间/手动;
7)具有点测与连续测量功能;
8)具有手动或自动位置标记功能;
9)具有现场数据处理功能。
R.0.3 地质雷达天线的选择
1)应选择有屏蔽功能的天线;
2)垂直分辨率应高于 2cm;
3)最大探测深度应大于 2m(宜选用 500MHz 的天线)。
R.0.4 现场检测
1)隧道施工阶段检测时,测线布置应以纵向布置为主,横向布置为辅。两
车道隧道应分别在隧道的拱顶、左右拱腰、左右边墙布置共 5 条测线,三车道隧
道应在隧道的拱腰部位增加两条测线,遇到支护(衬砌)有缺陷的地方应加密测
线。
2)交工验收阶段检测时,测线布置应以纵向布置为主,横向布置为辅。两
车道隧道应分别在隧道的拱顶、左右拱腰布置共 3 条测线,三车道隧道应在隧道
的拱腰部位增加两条测线,遇到支护(衬砌)有缺陷的地方应加密测线。
3)每 5~10 米测线应有一个里程标记。
R.0.5 介质参数的标定
1)检测前应对支护(衬砌)混凝土的介电常数或电磁波速做现场标定,且
177
每座隧道应不少于 1 处,每处实测不少于 3 次,取平均值为该隧道的介电常数或
电磁波速。对于特长隧道,应增加标定点数。
2)标定方法
(1)钻孔实测;
(2)在已知厚度部位或材料与隧道相同的其他预埋件上测量;
(3)在洞口或洞内避车洞处使用双天线直达波法测量。
3)求取参数时应具备的条件
(1)标定目标体的厚度一般不小于 15cm,且厚度已知;
(2)标定记录中界面反射信号应清晰、准确。
4)标定结果应按下式计算
2
 0.3t 
r   
 2d 
2d
v 109
t
式中  r —相对介电常数

v —电磁波速(m/s)
t —双程旅行时间(ns)
d —标定目标物体的厚度(m)

R.0.6 仪器操作要求
1)检测人员必须事先经过培训,了解仪器性能及工作原理,并且具备一定
的图像识别经验后,才可以进行仪器操作;
2)检测前应正确连接雷达系统,确保其处于正常连接状态,并在检测前进
行试运行,确保主机、天线及输入输出设备运行正常;
3)检测前应在支护(衬砌)表面准确标记隧道里程桩号;
4)检测(采集雷达图像)时,应确保天线与支护(衬砌)表面密贴(空气
耦合天线除外);
5)检测(采集雷达图像)时,天线移动速度应平稳、均匀,移动速度宜为
3~5km/h;
6)检测记录应包括测线位置、编号、天线移动方向、标记间隔以及天线类
型等;

178
7)当需要分段检测时,相邻检测段接头重合长度不应小于 1m;
8)应随时记录可能对检测产生电磁影响的物体(如渗水、电缆、铁架及预
埋管件等)及其位置;
9)检测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定。
R.0.7 数据处理
1)数据处理前应检查原始数据是否完整,信号是否清晰,里程记录是否正
确;
2)应使用正式认证的软件或经过鉴定合格的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解释;
3)数据处理过程中应选择正确的滤波方式,从而根据数据图像对隧道支护
(衬砌)质量作出正确的分析与解释。
R.0.8 数据解释
1)雷达数据解释时,应根据现场记录,分析可能存在干扰的预埋管件等刚
性构件的位置,准确区分支护(衬砌)内部缺陷异常与预埋管件异常;
2)雷达数据解释完后,对有异常的部位必须现场钻孔验证。
R.0.9 支护(衬砌)背部回填密实度的主要判释特征
1)密实:反射信号弱,图像均一且反射界面不明显;
2)不密实:反射信号强,图像变化杂乱;
3)空洞:反射信号强,图像呈弧形且反射界面明显。
R.0.10 支护(衬砌)内部钢架、钢筋、预埋管件的分布主要判释特征
1)钢架、预埋管件:反射信号强,图像呈分散的月牙状;
2)钢筋:反射信号强,图像呈连续的小双曲线形。

179
附录 S 防水板焊缝施工质量检测方法

S.0.1 防水板焊接机工作原理
电机通过减速箱、链条带动上、下压轮转动,滑动支架带动热楔插入两母材,
同时由压壁对压轮加压,将上、下两热熔后的母材压和。焊接原理如附图 S-1 所
示。

附图 S-1 焊接原理示意图
S.0.2 防水板焊缝质量检查
防水板焊缝一般用肉眼检查, 当两层焊接在一起的防水板呈透明状、无气
泡,即熔为一体,表明焊接牢固严密。
防水板焊缝可抽样用充气法检查。检查方法如附图S-2所示。气压泵与压力
表相接,充气至所需压力,停止充气。当压力表读数达到0.25MPa时,保持15min,
若压力下降在10%以内,则
焊缝质量合格。如压力下降,
证明有未焊好之处,用肥皂
水涂在焊接缝上,产生气泡
的地方为焊接欠佳处。若压
力表压读数不降或因材料
继续变形压力有所下降,
附图 S-2 双焊缝及检查孔示意
但下降幅度在20% 以内, 图

且保证2min不漏气,则说明焊接良好;反之则有问题, 应进行检查和修补。
焊缝拉伸强度不得小于防水板强度的70%, 焊缝抗剥离强度不小于70 N/cm。
焊缝若有漏焊、假焊应予补焊;若有烤焦、焊穿处以及外露的固定点,必须
用塑料片焊接覆盖。

180
附录 T 本规范用词说明

T.0.1 对执行条文严格程度的用词采用以下写法: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
反面词采用“不宜”。
T.0.2 条文中应按指定的其他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执行,其写法为“应按……执
行”或“应符合……要求(或规定)”。
如非必须按指定的其他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执行,其写法为“可参照……”。

181
附件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JTG F80/1– 2016

条 文 说 明

182
1 总则

1.0.1 本条文明确了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规范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的检
验评定,保证工程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公路建
设必须符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承担公路建设项目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工程
监理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落实岗位责任制,并
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要求和合同约定进行设计、
施工和监理,保证公路工程质量。”第三十三条规定:
“公路建设项目和公路修复
项目竣工后,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
得交付使用。”单位、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检验评定作为分层次的验收,通过
本标准,统一了公路工程的质量检验标准和评定标准。
1.0.2 本次修订对本标准的适用范围和适用对象进行了调整。
关于本标准的适用范围,根据修订期间组织的多次专家咨询会的意见以及交通
运输部公路局对本标准适用范围的指导意见,本次修订明确了本标准“适用于公
路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检验,强化对关键项目、关键指标的质量要求;适用于交
工验收阶段的质量评定”, 对改扩建工程,主要适用于工程新建部分。
因针对养护工程的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正在制订过程中,故本标准不再要求养护
工程执行。
本次修订,也不再单独列出环保、机电工程的具体规定。同时,根据附录 A,
作为附属设施的房屋建筑工程可列为单位工程,按其专业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评定。
本次修订删减了适用对象的规定。交通主管部门、质量监督机构及参建单位的
检验评定、验收职责应在有关法律法规中明确,故本标准中不再重复,而在第
3.1.4 条适当进行说明。
1.0.3 本次修订对本标准在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检验评定过程中其所具备的属
性进行了明确,即本标准是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的最低限值标准,在使用过程中,
使用者需要把握本标准的实质,在公路工程施工质量评定中严格把握。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定位在实际执行过程有时候会被淡化,对公路
工程质量的评定带来负面的影响。本次修订过程中,修订组充分调研了交通行业
主管部门、各省交通主管部门、质量监督部门以及各参建单位的意见,明确了
183
“《检评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强制性公路工程质量验收标准,是对公路工程质量
进行验收的限值标准,是对公路工程质量的基本要求,是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检验
评定的技术依据。”,进一步明确了本标准的在公路工程质量评定中的地位和应
起到的作用,其刚性要求进一步加强。
本标准作为公路工程质量的限值标准,注意到了与相关设计施工规范的协调一
致,但仍可能存在某些不一致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时一般应以本标准为准执行。
如果有关质量检测指标的规定值或允许偏差的规定,与新颁布的技术标准出现不
一致时,可参照新颁标准使用。
1.0.4 本标准是强制性技术法规文件,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但标准是带普遍
性的技术经验总结,对于特殊地区,或因采用新材料、新工艺等,在本标准中缺
乏适宜的技术规定时,可以参照相关标准,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提出可行的
解决办法,并按照相关规定报主管部门批准。
本条对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检验评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特殊情况进行了规定,一
是可以根据特殊情况的特点制订相应的施工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做到不漏项,二
是要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制订的相应的检验评定标准需要报主管部门批准
后执行,提出了执行本标准可能出现的技术争议和问题的解决办法。本次修订未
对原条文进行修改,只是调整了表述方式。

184
2 术语

对本标准中出现的主要专用名词术语作了规定,参照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
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 50300),对检验、评定、关键项目、一般项目和外观(质
量)鉴定等内容进行了解释;根据确定的新的质量评定方法,取消了对权重的解
释。
其他有关公路工程专业名词术语,可参阅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特别是施工
技术规范的规定。

2.0.2 评定 evaluation
本次修订,将原标准第 3 章中对单位、分部、分项工程划分的要求,作为单位、
分部、分项工程三个名词术语进行了规定。

2.0.3 关键项目 dominant item


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中称为“主控项目”。

2.0.5 外观(质量) quality of appearance


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中称为“观感质量”。

185
3 一般规定

本次修订将本章原标准中“工程质量评定”修改为“一般规定”,仍分三节。
原标准为一般规定、工程质量评分和工程质量等级评定,修订后为基本要求、工
程质量检验和工程质量等级评定。
由于本次修订取消了评分制,新的评价层级需要梳理,可表示为:建设项目→
合同段→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检验项目(基本要求、实测项目、外
观质量和质量保证资料)→实测项目(实测项目表)→检查项目(表中所列)→
检测指标(有些检查项目如平整度等包括多个指标)。
3.1 基本要求
3.1.1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自 1985 年实施以来,一直采用对分项工程、
分部工程、单位工程直到合同段逐级进行质量评定的方法。根据对本标准实行近
三十年的经验看,由谁来对合同段的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进行划分一
直没有明确,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不同单位对此内容划分不一致的情况。
由于公路工程项目点多、面广、线长,因此应统一检验评定的单元。同时,单
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划分也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一条主线。项目划分应在
施工准备阶段完成,划分时应列出所有的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并按统
一规则分类编号。施工、监理和建设单位应使用统一的项目划分进行工程质量的
监控和管理。本次修订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参照《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
统一标准》(GB 50300)的规定,明确了由施工单位对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和分
项工程进行划分,并报监理单位或建设单位审核后统一执行,确保各级工程划分
的一致。

3.1.2 工程质量评定等级划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两档,与《公路工程竣(交)
工验收办法》等保持一致。同时,增补了评定为不合格时的处理要求,并按分项
分部工程及分部单位工程分别进行了规定。

3.1.3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施工单位对施工质量负责。因此,工程
质量检验评定必须在施工单位自检合格的基础上进行。
本次修订对原条文进行了简化。
186
3.1.4 本条明确了施工、监理、建设单位在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过程中
的作用和完成的工作,与《公路工程竣(交)工验收办法》保持一致,同时明确
了本标准可作为检测单位、质量监督部门进行工程质量检测、鉴定的依据。
现行《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中仅规定“监理工程师应按有关规定及时
对已完工程进行质量等级评定。”因此,仍保留了对监理单位验收的要求。正在
修订的《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拟明确规定“驻地办应及时对已完分部工程进
行质量检验评定,总监办应及时组织进行单位工程和合同段工程质量评定。”

3.2 工程质量检验
在取消评分制后本节调整较大,分别列出了检验项目的内容、检验评定的
基本条件以及对基本要求、实测项目、外观质量、质量保证资料和检验项目不合
格处理等的规定。
3.2.1 根据评价层级的划分和多年来形成的评价体系,检验项目包括基本要
求、实测项目、外观质量和质量保证资料等共四项。
3.2.2 本条明确了检验评定的基本条件,即符合基本要求的规定、无严重外
观缺陷和质量保证资料真实并基本齐全。
3.2.3 本标准在每个分项工程中都有基本要求的内容,主要是从工程建设采
用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以及关键的施工工艺几个方面进行规定,这是保证工
程质量的基础条件,如果基本要求没有满足本标准的规定,其工程质量理论上就
已经不合格了。
本标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对施工单位外购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进场后应
由谁进行确认出现了很多问题。从调研的情况看,对于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进
场后多数是由施工单位或材料供应商提供自检合格证明,这些证明没有强制性的
要求第三方进行确认,在个别工程中出现了不合格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进入到
实际工程中的情况,对工程质量造成了隐患或损失。
本次修订,明确提出了“施工单位外购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进场后应进行
抽查复验,检验结果应由监理或建设单位进行审核。”的要求,不仅从源头上加
强了对施工质量的控制,也明确了监理或建设单位的责任,有利于对工程质量的
保证。
187
3.2.4~3.2.5 本条文是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检验的核心内容,本次次修订取
消了评分法,并规定根据各分项工程检测项目的合格率是否满足规定的要求进行
合格判定。
1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自 1985 年发布实施以来,公路工程质量评
定一直采用评分法和合格率法两种方法来评定,多年来的应用实践表明,评分法
由于其人为因素对评定结果的影响,一直被诟病,其中的原因虽然与管理体制等
方面的因素有关,但能否从技术方面加以改进成为本次修订过程中的焦点问题。
本次修订过程中,充分吸取了来自交通行业主管部门、各省交通主管部门、质
量监督机构以及各参见单位的意见,尽管各方对现行的公路工程质量评定方法的
认识存在很大分歧,但从解决现实问题和着眼于未来的角度出发,本次修订对公
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定位和应起的作用进行了梳理,并参照国家标准和其
他行业的做法,明确了采用合格率法进行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的方法。
采用合格率法对公路工程质量评定就是通过对分项工程检查项目的检测,计算
每个检查项目的合格率,并按照规定的标准对分项工程质量合格与否进行判定,
然后按照分部工程、单位工程和合同段逐级对公路工程质量进行评定。采用合格
率法对公路工程质量进行评定比原来的方法更加简单、直观、刚性,有效地减少
了人为因素对评定结果的影响。
根据交通运输部工程建设质量监督局对全国各等级公路 2003 至 2014 年连续十
年质量抽查统计结果,我国各等级公路抽检合格率一直处于不断提高的趋势,并
在 2011 年后趋于稳定,各等级公路平均合格率水平都大于 95%。
该统计资料中,各等级公路公路抽查的项目基本上都是关键项目,其中路基工
程的主要检查项目为:路基压实度、小桥涵混凝土强度、支挡工程砂浆及混凝土
强度、支挡工程断面尺寸、排水工程铺砌厚度和断面尺寸、小桥涵主要结构尺寸;
路面工程检查项目为:弯沉、车辙、强度、压实度、平整度、厚度、相邻板高差、
抗滑、路面基础强度及厚度;桥梁工程检查项目为:钢筋保护层厚度、上部混凝
土强度、墩台混凝土强度、桥面宽度厚度横坡、伸缩缝与桥面高差、墩台垂直度、
上下部主要结构尺寸;隧道工程检查项目为:衬砌强度、衬砌厚度、净空;交通
安全设施检查项目为:护栏横梁中心高度、立柱壁厚度、混凝土护栏强度、波形
板厚度、标志板净空;公路工程建设所采用的原材料主要为:沥青、钢筋、水泥。
另一方面,根据国标《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5.0.1 条
188
规定,主控项目的质量经抽样检验均应合格,即其合格率判定标准为 100%。
基于以上各等级公路近十年来抽检合格率统计结果,参照《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13),并考虑公路工程建设的复杂性和变异性较大的
特点,本次修订将各专业工程关键项目的合格率标准确定为 95%,较原标准提高
了 5%,应是可行的。
2 在本标准中,一般项目的检查项目多为几何尺寸类的项目,这些项目与涉
及结构安全、耐久性的关键项目相比较,其重要性虽可以适当降低,但一般项目
合格率水平的却与公路工程施工工艺以及管理水平有关。
对于一般项目的合格率标准,在征求意见稿阶段,本标准提出了如下要求:“一
般检查项目的合格率不得低于 70%,且对于规定了允许偏差的一般项目,其每个
实测值的偏差均不得超过允许偏差的 1.5 倍,否则应返工处理”。
根据各单位反馈的意见看,辽宁、河北等省对“实测值的偏差均不得超过允许
偏差的 1.5 倍”提出了较多的意见,并认为该标准应放宽到 2 倍为宜,对合格率
标准都没有提出异议。在修订过程中,根据以上意见并结合部分省区市的分项工
程施工质量检测结果,放宽了对允许偏差极值标准到 2 倍。
在征求意见阶段,有些单位提出,一般项目合格率标准可根据不同等级公路分
别设定,比如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一般项目合格率不低于 80%,二级及以下等级
公路一般项目合格率不低于 75%。考虑到不同等级公路分项工程检查项目的检验
指标标准本身就不相同,如果在继续放宽评定标准,可能会导致质量标准的降低,
因此,本次修订对一般项目合格率标准进行了统一要求。
另外,根据国标《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系列专业工程验收标准,
各专业规范对一般项目中有允许偏差的项目合格判定标准不一致,其中地基基础、
砌体、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地面、装饰装修以及通风空调工程七个规范提出了
抽检点合格率不小于 80%的要求,其他专业规范如木结构、屋面、地下防水、给
水排水、电气安装和电梯安装等七个规范没有提出 80%的规定,但要求 100%达到
规定要求。
结合公路工程建设的实际,随着“五化”(发展理念的人本化、项目管理的专
业化、工程施工的标准化、管理手段的信息化、日常管理的精细化)现代工程管
理体系的推进,对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修订组遵循严格控制一
般项目评定标准的原则,确定了一般项目的合格率标准不得低于 80%。
189
3 实测项目是检查项目和相关要求的综合。第 4~12 章中明确了实测项目的具
体要求,包括项目类别、检查项目名称、规定值或允许偏差、检查方法和频率等。
本次修订,调整了检查项目合格率计算、统计方法评定、关键项目、一般项目、
极值和双车道检测频率等方面的规定。
本标准中采用统计方法进行评定的路基路面压实度、弯沉值、路面结构层厚度、
水泥混凝土抗压和抗弯拉强度、半刚性材料强度等同时都是关键项目。
考虑到工厂加工制造的桥梁金属构件的质量要求比土建工程高,因此规定了属
于工厂加工制造的桥梁金属构件、机电工程不得低于 100%,否则应为不合格。
本次修订新增了对一般项目最低合格率和允许偏差的要求,一方面细化了对分
项工程质量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与国标等相统一。
实测项目的规定极值是指任一单个检测值都不能突破的极限值,不符合要求时
该实测项目为不合格。明确对分项工程中关键实测项目合格率和规定极值的最低
要求,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工程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关键项目合格率不符合规
定的 90%或单点检测值超过规定极值时必须进行返工。
对路基路面等单位工程,本标准有关章节规定的检查频率是针对双车道公路而
提出来的,且为最小检测数量。因此,对多车道公路必须按车道数相应增加检测
的数量。
3.2.6 第 4~12 章中规定的外观质量多为不允许出现的外观缺陷。在进行
工程质量检验时,应全面检查工程外观质量状况而非仅仅抽查。对于检查合格但
影响工程质量的明显的较严重外观缺陷,也应采取措施进行整修处理。由于取消
了评分法,对于分项工程外观质量的评定无法再采用扣分的方式进行评定,因此
本次修订对分项工程的外观质量评定标准进行了明确。
3.2.7 原标准中明确了对施工、监理单位质量保证资料的要求。本次修订进
行了简写。同时,参照国标《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13)
的规定,补充增加了当个别、非主要质量保证资料缺失时,应由有资质的检测机
构按有关标准进行相应的实体检验或抽样试验的解决措施。
3.2.8 增补本条,明确了检验项目评为不合格是应进行处理的规定。
3.3 工程质量等级评定
对分项、分部、单位工程、合同段和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等级评定分条进行阐
述。在取消评分制后,相应的等级评定要求有了明显地变化。
190
3.3.1 按照第 3.2.1 条的规定,分项工程的检验项目包括基本要求、实测
项目、外观质量、质量保证资料四部分。第 3.2.3 条已经明确检查不符合规定时
不得进行工程质量的检验评定,因此,分项工程合格包括三项内容要求,同时评
定时的检验记录应完整。
3.3.2~3.3.4 原标准中实际上不进行分部(单位)工程的检查,而仅仅是
汇总、计算评定。本次修订明确,分部(单位)工程质量评定合格除要求分项(分
部)工程的评定资料应完整外,还应检查外观质量并应满足要求。
3.3.5 对评为不合格工程的后续处理办法和重新评定条件进行了明确。
3.3.6 对合同段、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评定、验收,仍应按有关法律法规和公
路工程验收办法等的规定执行。

191
4 路基土石方工程

4.1 一般规定
4.1.1 土方路基和石方路基的实测项目技术指标的规定值或允许偏差,本标
准及其他有关规范多数按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其他公路(指二级及以下公路)
分两档设定,鉴于《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将路基压实度按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三四级公路分为三档,所以本标准也将路基压实度按三档设定,其他
指标仍按两档设定。
4.1.2 路基压实度指标需分层检测,强调确保分层压实质量;压实度指标可
只按上路床的检查数据计分,以下层位的压实质量则由监理工程师按分区压实度
要求检查控制,也可视情况按层合并计分。路堤压实的施工检查、监理认定,常
碰到小样本数问题,当样本数小于 10 时,按数理统计的一定保证率时的系数可
能偏大,分层压实质量控制可采用点点符合要求,且实际样本数不小于 6 个。
4.1.4 对服务区道路、停车场和收费广场的土方工程提出了要求。

4.2 土方路基
4.2.1 基本要求要点
1 明确地表清理范围、内容和基底压实要求。新增表土利用的要求。
2 鉴于部分地区路床填料 CBR 值不一定均能满足规范要求,部分地区的高
塑限高液限土规范规定不能使用,而又难于寻找替代填料,故强调“路基填料应
符合规范和设计的规定”。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和工程仍采用 CBR 值进行路床填料
质量控制。
3 为切实控制好路基分层施工,对填方路基应按路面平行线分层控制填土标
高,不得出现亏坡。
4 强调施工过程的表面排水和临时排水系统。
5 沿河路基弃方不当,会阻碍河道水流,施工中必须严加控制,防止发生
此种情况,以利环保和景观。
4.2.2 实测项目修订
1 压实度规定值与《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保持一致。
2 各地普遍反映压实度检查频率较高,不易操作。经过调研,本次修订降低了
192
路基压实度检查频率,同时引入快速高效检查方法。在备注中强调核子(无核)
密度仪在使用前应进行标定。
3 降低了中线偏位与平整度的检测频率。
4 注①规定压实度代表值(下置信界限)不得小于规定值,可保证压实度的
总体质量。为避免局部压实度不足导致路面损坏,规定单点极值不得小于规定值
减 5 个百分点;小于规定值 2 个百分点的测点,应按其占总检查点数的百分率计
算合格率。如不提高总体压实水平,其代表值难以满足规定值要求。
5 注③规定对于特殊干旱、潮湿地区或过湿土以及铺筑中、低级路面的三、
四级公路路基,可按路基设计、施工规范规定并采用适合这些土的压实度标准。

4.3 石方路基
4.3.1.1 提出开炸石方工艺必须保证边坡安全、稳定的基本要求,这在实际
上限制采用大爆破施工工艺。
4.3.1.3 提出修筑填石路堤的基本工艺。由于填石路堤难以检测压实度或固
体体积率。为确保其施工质量,必须强调施工工艺。即逐层水平填筑、边坡码砌
应稳定整齐、限制层厚、限制石块尺寸、填石空隙用石碴石屑嵌压稳定、从严限
制上下路床填料和石料尺寸等。
4.3.1.4 为定量检验填石路基的压实质量,结合一些地方的经验提出压实要
求,即压至填筑层顶面石块稳定和使用 20t 以上压路机振压两次标高差异应在
3mm 之内。
4.3.2 增加了石方路基弯沉的检验标准。表中压实度规定值为“层厚和碾压
遍数符合要求”。此种要求应通过试验路段进行确定。表中纵断高程和平整度的
要求较土方路基有所降低。边坡平顺度在石方路基施工中易被忽视,作为实测指
标与边坡坡度一并进行检查,以提高施工质量和管理水平。

4.4 软土地基处理
4.4.1 软土地基处治技术发展很快,择其常用方法合并列出,按不同处治措
施分款列出基本要求,本次修订新增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的相关内容。
4.4.1.8 路堤沉降速率是软土地基路基施工的一项行之有效的重要监控指标,
应充分利用。
193
表 4.4.2-1 至表 4.4.2-5
(1) 分别列出不同技术措施的实测项目表。
(2) 换填地基和反压护道未提出实测项目,其质量检控与填筑路堤基本相
同,可一并列入土方路基分项工程。
(3) 表 4.4.2-4 为碎石桩和砂桩的共用实测项目表。
(4) 沿海地区粉喷桩数量较多,取芯检测强度费用较高,本次修订将粉喷桩强
度的检查频率调整为 2%。

4.5 土工合成材料处治层
4.5.1 基本要求
对土工合成材料的质量、铺设、固定、张拉、接缝搭接等提出了基本要求。
4.5.2 实测项目
分加筋工程、隔离工程、过滤排水工程和防裂工程等分别提出实测项目表。

194
5 排水工程

5.1 一般规定
5.1.2 排水沟按其用途分为边沟、截水沟、排水沟等,按材料和结构则主要
为土沟和浆砌两类。本条阐明 5.5 节和 5.6 节按材料和结构列出相应工程的质量
要求。
5.1.3~5.1.7 有关的排水工程的质量要求,为避免重复本章未单独列出,指
明可按照本标准相关章节所列标准进行评定。

5.2 管节预制
为便于查阅,将原标准中相关内容移至本节。

5.3 混凝土排水管施工
原“管道基础及管节安装”改为混凝土排水管施工。
5.3.1 基本要求中对管道基础、管道接口、管道安装和抹带等提出了重点要
求。
对设计要求防渗漏的管道,为检验管道安装后管节之间的连接是否紧密,管节
有无破损,必须在沟槽回填前进行渗透试验,必须确认排水管道昼夜渗漏量在规
定值以下。
5.3.2 管内底高程改为流水面高程。

5.5 土 沟
边沟、截水沟、排水沟的质量要求相同。

5.6 浆砌排水沟
边沟、截水沟、排水沟的质量要求相同。浆砌片石和混凝土预制块沟等的
质量要求也相同。

5.8 排水泵站沉井
仅对沉井施工质量提出检验要求,水泵、管件的产品和施工质量应符合相关规
195
范规定。
5.9 沉淀池
为满足环保要求,公路工程排水系统设置沉淀池的情况逐渐增多,本次修
订新增相关内容。

196
6 防护支挡工程

6.1 一般规定
6.1.1 本条规定大型挡土墙应按分部工程进行评定,突出大型挡土墙的重要性。
原标准大型挡土墙的划分及作为分部工程评定的规定为针对砌体挡土墙提出的,
根据使用情况,此规定对其它类型的挡土墙也是适用的。
大型挡土墙可分段划分为子分部工程,根据其组成划分为基础、墙身等分项工程
进行评定。
6.1.2 本条所列挡土墙或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或由几部分组成,当规模不大时,
可按子分部工程评定,以便工程划分明晰。
6.1.5 本条明确钢筋混凝土挡土墙或构件,均应包括钢筋加工及安装分项工程。

6.2 砌体挡土墙
6.2.1 基本要求
勾缝砂浆在施工中往往不被重视,常常完工后不久就出现开裂、脱落等现象。
这与勾缝砂浆本身质量有密切关系,故增加勾缝砂浆强度不得小于砌筑砂浆强度
的要求。对沉降缝、伸缩缝,增加填充密实性要求,以避免渗水等引发的病害。
在本标准中,凡有勾缝砂浆和沉降缝、伸缩缝的分项工程,均按此修订。
6.2.2 实测项目
挡土墙底面高程可由顶面高程和墙身断面尺寸控制,同时为减少检测工作量,
删除底面高程检查。

6.4 锚杆、锚碇板和加筋土挡土墙
6.4.2 实测项目
采用目测的检查项目应全部检查,总体实测项目中的墙面倾斜度、面板缝宽
调整到面板安装中检查,便于质量过程控制。

6.6 墙背填土
6.6.1 基本要求
本分项工程适用于下挡墙。对锚杆、锚碇板和加筋土挡土墙,填料的化学及
197
电化学性能是影响锚杆、拉杆、筋带腐蚀和耐久性的重要因素,应按设计要求进
行检测。
6.6.2 实测项目
为保证填土密实,同时避免碾压施工对挡土墙的损害,规定了锚杆、锚碇板
和加筋土挡土墙墙背 1m 范围内的填土压实度为 90%。

6.7 边坡锚固防护
本节修改为边坡锚固防护,锚杆、锚索与坡面结构分成两步检查,坡面结构
包括网格梁、地梁、边梁、锚喷层等。原标准对锚孔深度、位置等项目检查频率
偏低,修订后提高至 20%。
锚杆(索)位置、插入长度,钻孔深度及角度,注浆等应在施工中进行检查。

6.8 土钉防护
本次修订增加的分项工程,适用于土体边坡防护,参照《公路土钉支护技术
指南》制定。
6.8.1 基本要求
对材料、边坡开挖、钢筋网与土钉连接、注浆的质量提出要求。为使土侧压
力可靠传递至土钉,网格梁钢筋、钢筋网与土钉连接应牢固;注浆的密实性和饱
满程度直接影响土钉的抗拔力,应现场检查充盈系数。
6.8.2 实测项目
土钉抗拔力为实现土钉支护目的的主要技术指标。由于工程的隐蔽性,通过
拔力试验检验土钉抗拔力是必要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可采用破坏性试验或非
破坏性试验进行检验。
土钉位置、插入长度,钻孔深度及角度等应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检查。
6.8.3 外观鉴定
为避免锈蚀降低耐久性,要求钢筋、土工格栅或土钉不得外露,无漏喷、空鼓
等表面缺陷。

6.9 砌体坡面防护
本节修订为砌体坡面防护,除原有的锥、护坡外,增加砌体框格防护、护面
198
墙相关内容,以方便工程应用。砌体框格防护、护面墙的构造形式与锥、护坡不
同,但施工工艺、过程相同,故在实测项目中规定砂浆强度、断面尺寸和框格间
距等质量要求,其他方面的质量要求与锥、护坡一致。

6.12 导流工程
6.12.1 基本要求
导流堤(坝)的接缝和与边坡、岸坡接合面属施工不易处理好而又重要的部位,
增加相应的检查。
6.12.2 实测项目
压实度为保证坝体强度和稳定性的技术指标,故规定为实测项目。

199
7 路面工程

7.1 一般规定
7.1.1 如同路基工程,提出了对二级公路检验评定技术要求的相应规定。
7.1.2 垫层未列单独章节,可参照相同材料的其他公路的底基层要求进行检
验评定。
7.1.3 按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渗水系数在路面成型后
立即测定,并进行渗水试验,每个测点进行 5 次平行试验,并计算 5 个测点的平
均值为该点的代表值计算合格率,参与质量评定。
7.1.5 多年来,透层油多采用乳化沥青,而据反映,乳化沥青透入性能极差,
起不到透层油的作用,导致沥青路面产生唧浆等病害,故制定本款规定。明确提
出路面基层完工后,应按时浇洒透层油或铺筑下封层,以利防水,保护基层免遭
施工车辆损坏;对透层油选用规定了一定的渗透深度,杜绝选用渗透性能不良的
沥青做透层油,杜绝透层油上还需撒料的不合理作法。

7.2 水泥混凝土面层
7.2.1 基本要求
1 基层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水泥混凝土面层的使用质量和寿命。写上这一款,
目的是防止出现在某些客观因素影响下,为了经济效益或工期目的,以忽视基层
质量的错误思想来指导施工,故把它作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检查的重要环节。
2 第 7.2.1.4 款针对施工现场种种原因或水泥强度不稳定或储存堆放条件
差、时间过长,影响水泥强度的可能情况,若不注意会造成水泥混凝土路面质量
波动,达不到施工配合比设计的要求。
3 目前对接缝填缝料多采用普通沥青灌注,保证不了应有的作用,由于切
缝造成了混凝土板的临空面,在车轮的反复作用下,此处易被压碎、开裂,造成
病害,故列入基本要求。
4 避免对接缝的位置规格不重视,有纵缝的拉力杆、横缝的传力杆随意被取
消的现象,故列入基本要求。
5 因干缩、温缩引起的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应及时处理。
7.2.2 实测项目
200
1 抗弯拉强度、板厚、平整度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重要质量指标,列入前三位。
抗弯拉强度与板厚的负误差会严重影响使用寿命。把板厚的负偏差控制在平均值
-5mm 和单点极值-10mm 内,是考虑到板厚的重要性,防止板厚不足造成严重损坏。
2 与《公路水泥混凝土施工技术细则》协调,路面平整度规定值与施工技术细
则保持一致。
3 构造深度并不是越大越好,因此“对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一般路段不小于
0.7 且不大于 1.1,特殊路段不小于 0.8 且不大于 1.2;其他公路一般路段不小
于 0.5 且不大于 0.9,特殊路段不小于 0.6 且不大于 1.0。”
4 关于纵断高程和板厚允许误差协调性问题,标准修订过程中考虑了各结构层
高程、平整度和厚度偏差的相互关系,定出了合理的允许误差。有种意见提出加
大面层纵断高程允许误差值,假定基层高程为-10mm,厚度也为-10mm,则面层高
程满足不了10mm 的要求。这是极差集中于一处并恰好又被检测出来所致,其出
现的可能很小,在面层的正常施工中完全可以避免。
7.2.3 外观质量
1 混凝土板的断裂属路面质量不合格问题,应作返工处理。
2 混凝土板表面脱皮、印痕、裂缝、石子外露和缺边掉角、纹理深度不足、填
缝不饱满等缺陷,影响美观、行车安全和使用寿命,应及时处理。

7.3 沥青混凝土面层和沥青碎(砾)石面层
7.3.1.2 矿料质量、矿料级配、沥青质量是沥青路面质量的基本保证,应从
严要求。
7.3.2 实测项目
1 压实度:按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规定,沥青混凝土面层和
沥青碎(砾)石面层的压实度可以从试验室标准密度、最大理论密度和试验段密度
三个指标任选两个标准进行施工质量控制,并以合格率低的标准作为质量检验评
定结果。
2 平整度:列出了 IRI、和 3m 直尺(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不用)三个指标
的规定值。
3 弯沉值:由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路基较高、路面总厚度较厚,非不
利季节的弯沉测定结果的季节影响不会有一般三级公路的路基填土不高和路面
201
总厚不大时那样显著,确定季节影响系数时应予慎重考虑。由于沥青层较厚,温
度影响比较明显。
4 摩擦系数与构造深度作为路面抗滑性能的宏观和微观指标,均对路面行车安
全起到重要作用。原抗滑实测项目同时列出了摩擦系数和构造深度两个指标,实
际操作中不同地区执行方法不一致,本次修订将这两项指标分别单独列出,均应
进行检验。
5 厚度: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沥青面层多为 2~3 层铺筑,下面层厚度的变异
性较大,验收时不作特殊要求,但施工单位和监理应从严予以控制。沥青层厚度
是关键质量指标,也与施工单位经济效益密切相关。基层的平整度和纵断高程控
制得越好,沥青层的厚度就越易得到合理控制。表中规定了沥青面层总厚度和上
面层厚度要求,其他公路的厚度允许偏差以总厚度计。
6 马歇尔稳定度、混合料级配、沥青含量是重要控制指标,本次修订将上述指
标从基本要求中纳入实测项目,以进一步强调材料指标和过程控制的重要性。
7.3.3 外观质量
沥青路面表面均匀性是施工的难点之一,关系到路面的使用质量、使用寿命和
整体美观。沥青面层接茬或面层与路缘石及其他构筑物应接顺,以免造成路面不
平、裂缝和积水现象。

7.4 沥青贯入式面层(或上拌下贯式面层)
7.4.1 基本要求
7.4.1.3 本款目的是为突出各种材料规格和用量的重要性。严格控制材料
规格和用量是施工质量管理和质量检验的重要内容和保证路面质量的基本要求。
7.4.2 实测项目
1 平整度指标列出了 IRI、和 3m 直尺(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不用)三个指
标的规定值。
2 弯沉值是路面综合质量的重要指标,由于贯入式路面的内在质量难以定
量控制,弯沉指标则更显其重要意义。
3 厚度:考虑到设计厚度的差异,其允许偏差以设计厚度 60mm 为界,分
别按厚度的百分率和厚度不足的毫米数控制。
4 检查项目中,未列压实度指标,主要原因是标准值和工地检验密度不易
202
准确确定。
7.4.3 外观质量
1 7.4.3.1 控制外观缺陷,力求外观均匀致密。
2 7.4.3.2 和 7.4.3.3 目的在于保证压实质量,减少和避免路边病害。

7.5 沥青表面处治面层
本节说明可参见 7.4 沥青贯入式面层的有关条文说明。

7.6 ~ 7.12 各类基层、底基层


列入标准的基层,底基层结构类型为当前常用和考虑今后发展的典型结构,
并根据其材料特性、施工要求、质量标准等作了合理归并。
编入的结构类型为:
水泥稳定粒料(碎石、砂砾或矿渣) 基层、底基层
水泥土 基层、底基层
石灰土稳定粒料(碎石、砂砾或矿渣) 基层、底基层
石灰土 基层、底基层
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碎石、砂砾或矿渣)基层、底基层
石灰粉煤灰土 基层、底基层
级配碎(砾)石 基层、底基层
填隙碎石(矿渣) 基层、底基层
同种材料的基层、底基层的内容除实测项目的质量要求有所差别外,其他基
本相同,为应用方便和避免重复,均按上述材料和结构合并予以阐述。
1 基本要求:各类材料的基层、底基层从原材料质量、配合比控制、铺筑、
压实和养生等关键环节提出了基本要求。
2 实测项目:
 柔性结构弯沉检测虽是一项检测面广的指标,但从严控制压实度和厚度
后,强度均可符合要求。半刚性结构因有强度指标控制,且难以合理确定测定龄
期,故未作检查规定。
 纵断高程、厚度、平整度三项指标,各结构层次自下而上存在着密切联
系,只有从路基开始,逐层从严控制,才能确保面层达到相应的质量要求。为确
203
保结构层厚度,纵断高程只允许较小正值,规定了负值高限;厚度则控制负值高
限。
 水泥土、石灰土和石灰粉煤灰土等细粒土类结构,本身抗干缩裂缝和抗
温度收缩能力差,不适于用作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基层,实测项目表内相关内容
均未列入。
 压实度是最重要指标。如同路基土石方工程,本次修订降低了路面基层
压实度的检查频率。压实度的平均值的代表值大于等于规定值,且全部测定值大
于等于代表值的规定值减 2 个百分点时,合格率为 100%;大于极值,小于代表
值规定值减 2 个百分点的测点,按其占总检查点数百分率计算合格率;代表值或
极值低于相应规定值时,则该路段的压实度为不合格。
 厚度代表值必须满足要求,单点极值超过规定值时,按其占总检查点数
的百分率计算合格率。
 水泥土和水泥稳定粒料基层、底基层的抗压强度。针对某一具体路线或
路段,设计单位应提出一个特定的强度要求值,施工、监理单位应按该特定值进
行配比设计、质量监控和验收评定。
关于水泥稳定类材料强度评定,有的单位为了保证水泥稳定材料的强度而不
控制其上限,导致路面开裂严重,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拱涨现象,需要引起重视。
因此在进行水泥稳定材料强度检验评定时,除了要满足本标准的要求外,各地还
应该根据当地经验和实际使用情况,合理确定水泥稳定材料强度评定的上限控制
标准,防止水泥稳定基层发生开裂。

7.13 填隙碎石(矿渣)基层和底基层
7.13.1 基本要求中规定填隙碎石的主要工艺内容和材料要求。
7.13.2 实测项目表 7.13.2 中固体体积率是控制结构层压实度的指标,通过
分析材料组成及其相应的相对密度计算确定。

204
8 桥梁工程

8.1 一般规定

8.1.1 本条明确各类桥梁的单位工程划分原则。统一规定中桥及以上标准的
桥梁每座为一个单位工程,小桥归为路基单位工程中的分部工程,特大桥及特殊
结构桥梁的单位工程、分部工程的划分可根据标段、构造部位、结构类型等具体
情况确定。

对复杂工程如互通立交中的桥梁可设立子分部工程,以便于评定。

对桥梁进行工程划分,不应包括不属于实体工程中的永久构(部)件,如模
板、支架、拱架、顶推台座、导梁、转动设施、猫道等施工应用设施,其质量标
准应根据施工技术规范和设计要求予以控制,以保障实体工程质量。

8.1.2 本条规定检验批的划分原则。一个检验批的全部检验单元必须施工方
式相同,即同一类材料、工种和施工工艺,如若干榀 T 梁预制、若干根钻孔灌注
桩均可各组成一个检验批。

一个检验批的单元个数以 5~30 为宜。

8.2 桥梁总体

1 全部完成施工包括完成主体结构及防护、养护检查平台、爬梯、照明等附
属设施的施工,还应包括伸缩缝施工、施工临时预埋件等清理,应保证已完工桥
梁能达到正常使用状态。

2 荷载试验是检验桥梁受力性能和承载能力是否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的有
效手段,试验结果可以反映桥梁的综合施工质量,故要求对特大桥梁或结构复杂
的桥梁、承载能力需要验证的桥梁应进行荷载试验。

3 桥面高程反映了桥梁的成桥状态,为桥梁验收和运营养护的重要基础数据,
应予检查,故增加此项,检查时应注意温度及时间因素影响。

4 因对质量控制意义不大,且有桥面中线偏位及高程检查项目,删除原标准
中桥长、引道中心线与桥梁中心线的衔接、桥头高程衔接检查项目。

8.3 钢筋和预应力筋加工、安装及张拉
205
8.3.1 钢筋加工及安装

1 根据在用桥梁的保护层厚度调查,合格率大多数在 60%~70%,偏薄或厚
者均有,其原因之一就是保护层垫块的数量不足或布设不均匀。因此,增加此项
检查,以提高保护层厚度合率,保证结构的耐久性。

保护层垫块布置一般为每平方米不少于 4 块、间距不大于 600mm。

2 柱、拱肋、梁与板的最小保护层厚度要求相同,钢筋安装施工差别不大,
其保护层厚度允许偏差应相同。

3 为使用方便,钻(挖)孔灌注桩的钢筋笼和地下连续墙钢筋笼的实测项目
合并后单列,补充了钢筋笼下放后的检查项目,以保证其定位准确。

4 钢筋接头的质量应分批按《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验收,
同一批应是钢筋牌号相同、连接方式和连接工艺相同。

5 无论采用哪种钢筋连接方式,均应使其轴线顺畅过渡,以保证传力效果。

8.3.2 预应力筋的加工和张拉

1 预应力筋张拉时混凝土的龄期对结构构件的后期变形影响大,混凝土的早
期强度可以通过添加外加剂来提高,且其强度与弹性模量非同步增长,故在基本
要求中强调张拉时的强度、龄期应同时满足设计要求。

2 张拉伸长率反映的是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和沿程应力分布状况,应符合设
计要求,设计未要求时按施工技术规范规定为±6%。

3 为了确保预应力筋的安装精度,增加先张法预应力筋在横断面上的坐标、
无粘结段长度检查项目和后张法梁宽方向检查项目

4 预应力管道坐标检查频率调整为按其长度和曲线段数量确定,避免长预应
力束和弯束检查数量偏少的状况。

5 因预应力管道压浆单列为一个分项工程,故相关要求删除。

8.3.3 预应力管道压浆

本分项工程为新增分项工程。预应力管道压浆状况对结构受力性能、耐久性
有直接影响,施工质量不易保证,故单独作为一个分项工程进行检验评定。

206
本分项工程的检验项目参照美国交通运输部联邦公路管理局 2004 年颁布的
《Post-Tensioning Tendon Installation and Grouting Manual》、英国混凝土
协会《Durable Bonded PT Concrete Bridges》以及中国铁道部《铁路后张法预
应力混凝土梁管道压浆技术条件》
(TB/T3192-2008)的相关内容进行编制,对浆
体原材料、浆体性能、压浆工序提出了检查控制要求。压桨浆体不仅需要强度,
其它各项性能(如泌水率、膨胀率、稠度等)指标的优劣,对保证压浆的密实性、
防止出现空洞有重要作用。

浆体在低温状态下可能发生冻结,因其体积膨胀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所以,
在压浆过程中和对压浆完成后 48h 内要求采取防冻或保温措施。

实际管道空隙体积可能因管道变形等原因比理论计算的小,检验时应注意这
一点。

8.4 砌 体

本次修订将所有砌体类的分项工程合并为一节。

根据拱桥的受力特征,要求拱圈的辐射缝与拱轴线垂直。同时,为保证结构
和施工安全,要求拱架牢固、稳定,砌筑顺序、卸架必须符合设计规定。

砌缝宽度随所用材料不同而不同,应符合《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JTG/T
F50)的有关规定,缝宽均匀,不应出现宽缝、砂浆不饱满的砌缝。

轴线偏位的检查方法和频率规定为“全站仪:纵、横各测量 2 点”,这 2 点
是指砌体纵、横轴线与边沿的交点,本标准有关桥涵工程的轴线偏位检查均如此,
不另说明。

8.5 基 础

8.5.1 混凝土扩大基础

基底处理为利于基础混凝土浇筑、避免对其性能影响的一道必要的工序,或
为设计规定的其他结构措施,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故在基本要求中增加相关
规定。

8.5.2 钻孔灌注桩

1 由于钻孔灌注桩为水下建筑混凝土,施工中难免存在一些质量缺陷,故规
207
定对钻孔灌注桩应进行无破损检测。基于桩基的重要性和施工难易,重要桥梁或
重要部位的桩、地质条件复杂的桩应逐根检测,其他桥梁抽检 30%且不少于 3 根。

当用无损检测与用取芯检测结果不一致时,以取芯检测结果为准。

2 孔径系指成孔直径,孔径不得小于设计桩径。孔底的沉淀厚度首先应符合
设计规定,当设计未规定时则按施工规范的要求执行。

本次修订增加了超声波成孔检测仪进行检测,以提高检测精度和可靠性,使
用时应严格按照仪器说明和相关规程要求操作。

对沉淀厚度、钻孔倾斜度等规定了两种检查方法,若出现检查结果不同时,
应以较精确的方法检查结果为准,本标准均如此,不另做说明。

3 对经无破损检测发现存在缺陷的桩(如按Ⅰ、Ⅱ、Ⅲ分类中的Ⅲ类桩),
必须经设计单位确认方可使用。

8.5.3 挖孔桩

本条适用于干法施工。

8.5.4 沉桩

本次修订增加了钢管桩制作实测项目,用于加强钢管桩的过程检验,表
8.5.4-2 参考《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实施手册》制定。至于打入的质量,则按
照沉桩标准执行。

表 8.5.4-3 中项次 2 将桩尖高程和贯入度列为关键项目,是因为这两项指


标在沉桩施工中非常重要。

按施工规范的要求,除一般的中、小桥沉桩工程有可靠的依据和实践经验可
不进行试桩外,其他沉桩工程在施工前,均应先试桩,以确定沉桩工艺和检验桩
的承载力。沉桩施工时,对桩尖高程与贯入度的控制,施工规范已有明确规定,
在施工中当实际桩尖高程和贯入度有出入时,应按施工规范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8.5.5 地下连续墙

1 为检验混凝土的完整性,应进行无损或取芯检测,但注意对连续墙的要求
不同,应按设计规定的方法和数量进行检测。

208
2 成槽深度和宽度调整为实测项目,方便记录、检查。

3 墙顶混凝土一般需处理,故取消其高程检查。

8.5.6 沉井

本条根据施工规范修改,表 8.5.6 沉井实测项目项次 2 中增加了对角线差的


规定。

8.5.7 双壁钢围堰

1 本标准所指双壁钢围堰系指设计为永久受力结构的围堰,将制作和安装作
为一个分项工程。本条也适用于用于永久防护的钢吊箱。

2 因双壁钢围堰均为大型整体安装结构,且在水上作业,精度控制比较难,
且此类围堰和承台体量较大,适当放宽标准也能保证相对精度,对墩身以上施工
质量无影响,故顶面轴线偏位和顶高程的允许偏差分别调整为 80mm、±30mm。

3 实测项目中,焊缝的质量及水密试验是保证钢围堰施工质量和安全的重要
前提,故将其列为关键项目,圆形的相互垂直的直径差和矩形的对角线差是控制
断面形状的指标。

8.5.8 沉井或钢围堰的混凝土封底

对于水下封底混凝土,顶面高程是指进行修补后的高程。

8.5.9 承台等大体积混凝土结构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是指大跨径桥梁的大型基础、大型承台和大型锚碇等结构,
应采取措施减少水化热和降低结构内部温度。

8.5.10 灌注桩桩底压浆

本条为新增分项工程,根据《公路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JTG D63)和《公
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中的有关规定制定。基本要求中对原材料、
浆体性能、压浆设备和工艺进行了规定。桩底压浆应通过试验确定各项工艺参数,
制订合理、可行的压浆方案。

压浆量是反映压浆能否起作用的一个主要因素,故作为关键项目进行检查。
影响压浆量的因素很多,如压力、地质情况、浆体性能等,压浆量允许现负偏差。

209
压浆时应限制桩的上抬量,由于它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压浆压力,通过控制压
力来控制上抬量,可不对此进行检查。

8.6 混凝土墩、台

本次修订将墩、台身和盖梁改为混凝土墩、台。盖梁、台帽也是墩台的组成
部分,这样修改可以简化表述,含义不变。

8.6.1 混凝土墩、台

本节适用于现浇混凝土墩台。本次修订将墩台身和墩台帽及盖梁的基本要求
和外观鉴定合并,将实测项目并列,列入本节。

大面积平整度规定值按现浇结构调整为 8mm。横系梁实测项目可按本标准表
8.10.1-2 进行检查。

8.6.2 墩、台身安装

根据《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实测项目中的节段间错台允
许误差适当放宽,调整为 5。相邻墩、台柱间距可由轴线偏位控制,故删除该项
检查。

8.6.4 台背填土

桥头的跳车是带有普遍性的质量通病之一,而造成跳车的主要原因是台背填
土产生了较大的沉降。因此,将台背填土做为一个分项工程进行检验评定,以加
强对其质量的控制。

为保证碾压效果,分层的厚度宜适当小于一般路基的分层填筑厚度,并应充
分碾压。各种等级公路的桥梁均不应出现桥头的跳车,故不再按不同等级的公路
分别规定其压实度要求。

8.7 混凝土梁桥

本节改为混凝土梁桥,包括用各种施工方法以及各种方法组合施工的桥梁,
分项工程划分为:1)简支梁桥分为预制和安装两个分项或现浇一个分项;2)先
简支后连续梁分为预制、安装和体系转换三个分项;3)节段拼装梁分为预制、
安装两个分项;4)就地浇筑梁(含落地支架现浇梁和滑移模架现浇梁)为一个
分项;5)顶推和转体就位梁分为预制(或现浇)、顶推/转体就位两个分项;6)
210
悬浇梁为一个分项;7)悬拼梁分为预制、拼装两个分项。

8.7.1 就地浇筑梁、板

对就地浇筑梁(板)所使用的支架模板,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是施工中非
常重要的因素,故将其列入基本要求。

滑移模架是目前常用的方法,为了涵盖此方法,对基本要求相关规定做了适
当修改。

平整度检查适用于设置模板的梁、板表面,梁、板顶面的平整性应符合设计
规定。

8.7.2 预制安装梁、板

1 表 8.7.1-1 梁预制实测项目增加了节段长度和相邻梁段间错台的规定,以
保障拼装位置的准确。

2 表 8.7.1-2 适用于整体吊装的简支梁或先简支后连续的梁,将支座与梁的
密贴性检查改为实测项目。

为避免相邻梁、板顶面高差随时间变化出现较大差异,同一跨应尽量选用龄
期相近的梁、板。

3 表 8.7.1-4 为新增加项,适用于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梁。这类结构目前使用
较广,连续段混凝土的质量对结构体系的性能起重要影响,应重点检查。

4 为减小节段间错台和提高安装精度,预制箱梁顶、底宽调允许偏差由±20mm
和±10mm 调整为±5 和(+5,-0)。

8.7.4 悬臂施工梁

为保障结构的耐久性和受力性能,应限制梁体出现受力裂缝。若一旦出现,
需查明开裂原因,消除隐患。故在基本要求中列出了相关规定。

梁段接头为薄弱处,必须按设计规定进行处理,确保接头的工程质量。

8.8 拱 桥

8.8.1 就地浇筑拱圈

1 拱架的拆卸不仅关系到施工安全,也影响拱圈的受力状态,一种卸架顺序
211
对应一种受力状态,因违反相关规定而造成工程事故的事例时有出现。所以,要
求必须按照设计和施工规范的规定顺序进行卸架。

2 实测项目中,增加内弧线偏离设计弧线最大限值,避免大跨径拱桥出现过
大偏差,并删除拱肋间距检查,以使相关检查项目误差相容。

8.8.3 拱的安装

1 对接头现浇混凝土的质量要求进行了细化,强度列入实测项目,以便于检
查记录。

2 为防止拱圈局部受力过大或偏向一侧,增加接头垫塞楔形钢板应均匀合理
要求。

3 安装过程中的杆件或节点开裂,表明出现了超过规定的应力状态,对构件
造成了损伤,应查明原因,评价开裂带来的影响,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以策安
全,使成拱应力状态符合设计要求。

4 限制合龙段两侧的高差,以使两半拱形成流畅的线形。

5 根据工程经验,增加了轴线偏位和拱圈高程的极限值,避免大跨径的拱圈
成拱出现过大偏差。

8.8.4 转体施工拱

1 转体施工的拱,成拱前高程可调,能够获得更准确的线形。故拱顶面高程
允许偏差比用其他方法施工的拱控制更为严格,规定为±20,且不与跨径联系。

2 轴线偏位同 8.8.3 条说明 5。

8.8.5 劲性骨架混凝土拱

根据近几年建成桥梁的调查结果,浇筑混凝土时轴线偏位能得到精确控制,
其精度提高到跨径的 1/6000。拱圈高程同 8.8.3 条说明 5。

8.8.6 钢管混凝土拱

1 钢管的防护对其耐久性具有重要作用,要求单独作为一个分项工程进行检
验评定,故原标准相关规定删除。

2 参照《公路钢管混凝土桥梁设计与施工指南》(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
212
察设计研究院),按分段制作修订实测项目。增加纲管椭圆度和桁片的断面形状,
以利于节段之间的连接;按钢结构焊接要求,规定了节段对接错边偏差;竖杆节
间长度对成品的质量检查意义不大,故删除。

3 混凝土脱空率对钢管混凝土的浇筑是一个重要指标,混凝土与纲管脱空直
接影响结构性能,故在实测项目中,按关键项项目要求增加此项检查。若脱空率
超过规定值时,必须进行压浆填充。

检测脱空率时,可先采用敲击法确定脱空位置,再用超声法进行定量检测。

4 安装时及浇筑混凝土时轴线偏位、拱圈高程同 8.8.5 条说明。

5 采用射线进行焊缝探伤时,探伤数量应首先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未规定时,
应按同一类型、同一施焊条件的焊缝采用本标准规定的比例计算探伤数量,且不
得少于 1 条,对焊缝两端各 250~300mm 进行探伤。本标准均相同,不另说明。

8.9 钢 桥

本节内容包括钢梁的制作、防护和安装分项工程的检验标准,斜拉桥和悬索
桥的钢加劲梁制作、防护并入本节。

8.9.1 钢梁制作

1 保证零件等的加工精度为保证钢梁(梁段)制作精度的基础,虽然本标准
未专门列出检查项目,但亦应进行检查,其质量必须符合设计和相关技术规范要
求。

2 梁段的试拼装是保证工地安装质量的重要手段,验收必须合格,故在基本
要求中列出。

3 高强螺栓扭矩允许偏差是指采用退扣法检查的偏差,本标准均相同,不另
说明。

4 删除钢桁节段实测项目表中的节间检查项目,增加节段断面对角线长度差
检查,以利于保持桁梁断面形状和节段安装连接。

5 为与《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JTG/T F50)保持一致,调整了斜拉桥钢
箱加劲梁、结合梁和悬索桥钢箱加劲梁段部分实测的允许偏差,如梁段长、边高、
横断面对角线差、锚点坐标等。
213
8.9.2 钢梁安装

本条规定适用于中小跨径梁桥。

1 为保证钢梁安装稳定,运营阶段梁的受力状态和变形与设计条件相同,实
测项目中增加钢梁与支座接触率检查,同时增加固定支座支承中心偏位检查。

2 要求钢梁应按设计规定的程序进行安装是因为梁的受力过程及成桥应力
状态与施工过程有关,安装程序不得随意变更。

8.9.3 钢梁防护

1 钢梁表面处理对涂装的粘结性能、使用寿命等影响很大,必须满足涂装工
艺要求,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涂敷前出现返锈、灰尘污染等现象,故在基本要
求中增加相关规定。

2 干膜厚度是保障防护效果和使用时间的主要因素之一,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厚度不足时应增加涂装道数,但测点的厚度也不能超过设计厚度的 3 倍。

3 实测项目除锈等级、粗糙度、干膜厚度、附着力的检查方法应先采用设计
规定的方法.若设计未规定,则按表中要求的方法进行检测,具体方法参见
GB/T8923、GB/T13288、GB/T13452、GB/T4956、GB/T9286、GB/T9793 及 GB/T5210
等标准,有关原材料技术性能的试验方法参见《公路桥梁钢结构防腐涂装技术条
件》(JT/T 722)。

4 钢梁(段)的现场工地防护,也必须坚持按同一标准执行,环境条件必须
满足涂装工艺要求。

8.10 斜拉桥

本次修订主要增加了塔上钢锚箱制作、安装分项工程,删除斜拉索制作分项
工程。因目前采用的斜拉索基本为成品索,且有相关的产品标准。钢塔的相关内
容由于实践经验还很少,其评定标准有待今后补充。

8.10.1 混凝土索塔

根据调查和施工单位的经验,欲使分段浇筑的段与段间不出现错台,需要很
高的施工操作精度、模板支架刚度,故相关规定调整为浇筑段之间的错台不应大
于 3mm。
214
为加强过程控制,实测项目中增加塔各浇筑段的倾斜度检查,表中倾斜度偏
差 1/3000 是对成塔的总体要求。考虑到塔的断面尺寸较大,塔壁较厚及高空施
工作业的难易性,塔壁厚度的允许偏差分别调整为±10mm。同时增加大平面积平
整度检查,以控制外形质量。

横梁实测项目亦作类似调整。

塔中心位置亦可采用 GPS 进行检测,但应保证其达到毫米级精度,本标准类


似检查不再另行说明。

8.10.2 索塔钢锚箱节段制作

在大跨斜拉桥索塔上设置钢锚箱已越来越多,是改善索塔的结构性能的有
效措施之一,也方便和加快了索塔的施工,故增加索塔纲锚箱制作及安装两个分
项目工程,相关要求参考杭州湾跨海大桥、苏通长江公路大桥等桥的经验进行编
制。

为使安装轴线垂直,应限制节段上下两端面平行度的偏差;要求检查节段端
面平面度,以控制段与段之间的安装接触率。

8.10.3 索塔钢锚箱节段安装

本分项工程适用于采用高强螺栓连接的索塔钢锚箱节段安装,参考杭州湾跨
海大桥、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嘉绍大桥等桥的经验进行编制。

索塔钢锚箱节段安装首先应使其空间位置准确,以使拉索锚固位置准确;其
次应使段与段之间的密贴、连接可靠,以使塔身顺利传递荷载作用至基础。据此
规定基本要求和实测项目。

钢锚箱的断面接触率是安装的一个重要指标,接触率越大,压力传递越平稳,
故按关键项目进行检查。

8.10.6 混凝土斜拉桥梁的悬臂施工

1 拉索为重要的承重构件,成品斜拉索、锚具及附属件必须按相关产品标准
要求按批进行检验验收,并应达到合格要求。主要项目有弹性模量、直径、长度、
护套厚度、锚具探伤等,具体检验方法和判定规则执行有关产品标准和施工技术
规范。
215
2 规定索力与设计值相差不应大于 10%,任一拉索的索力不满足该要求时,
必须进行调整,否则该分项工程为不合格。

3 斜拉桥悬臂施工时,塔顶很难避免不出现偏移,为达到目标成桥状态,控
制塔顶偏移,保证施工安全,增加塔顶偏位检查项目。

8.10.7 钢斜拉桥钢箱梁段的拼装、8.10.8 结合梁斜拉桥工字梁段的悬臂拼


塔顶偏位同第 8.10.6 条说明 3。

8.11 悬索桥

根据近年来国内悬索桥的发展变化和建桥经验,本节修订主要增加了隧道锚、
自锚式悬索桥的检验标准,调整了相关试验要求。

8.11.1 混凝土索塔

塔顶通常设置格栅框架,形成索鞍支承,应控制其高程精度,并入索鞍安装
分项工程检查。其它同 8.10.1 条说明。

8.11.2 锚碇锚固系统制作

预应力锚固系统目前已成为我国悬索桥中使用的主要锚固系统,拉杆、联结
器、螺母、垫圈均为其关键部件,应严格进行检查,要求做超声波探伤和射线探
伤。并应加强仓储、运输管理,每一个部件均需进行编号,并建立部件档案,出
厂前宜用塑料包装严密,运输和仓储过程中严加保护,以免出现损坏和锈蚀。

在钢架锚固体系锚固体系中,锚杆主要承受拉力,锚杆锚于锚梁上,刚架支
撑锚杆、锚梁。因此,锚固体系的制作质量检验重点关注锚杆、锚梁的结构性能,
如材料力学性能、焊缝缺陷等;同时为使其安装定位准确,对其扭曲、连接部位
翼板平面度等规定允许偏差。刚架杆件的相关实测项目予以删除。

8.11.4 锚碇混凝土块体

1 混凝土锚碇块体属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最突出的问题为水化热引起的开裂,
应控制锚碇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和内外温度差,其允许范围参见施工技术规范。

2 潮湿环境易引起金属锚固件的锈蚀,要求混凝土应有良好的防渗性能,避

216
免锚室内出现积水和水渗入。

8.11.6 隧道锚的洞身开挖

随着坝陵河大桥、矮寨大桥等桥的建成,隧道锚已在国内大型悬索桥上得到
成功运用,隧道锚将越来越多,故增加相关分项工程。

隧道锚与隧道在构造、施工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不同之处。本分项工
程的相关规定参考隧道相关标准,并结合坝陵河大桥的经验编制。

为控制爆破对围岩及已完成衬砌的扰动,应检查用药量、钻眼精度是否符合
爆破设计的要求。

8.11.7 隧道锚的洞身支护、衬砌与排水、防水

隧道锚的洞身支护、衬砌和排水、防水与隧道相同,直接引用相关规定。在
此仅列出分项名称,以便于工程划分。

8.11.8 锚塞体混凝土

1 对锚塞体混凝土,由于其体积大,应按大体积混凝土进行检验,同时必须
可靠地把主缆拉力传递至岩体上,故在基本要求中列出了浇筑时的温度控制规定
和锚塞体间应与岩体紧密结合规定。

2 实测项目中列出前、后锚面的中心坐标及其倾角,以控制锚塞体前、后锚
面的空间位置。

8.11.9 悬索桥索鞍制作

为保障鞍体的强度和索股在鞍槽中的稳定性,增加控制加工后鞍槽底部及侧
壁厚度、鞍槽各面的表面粗糙度的要求。

8.11.10 索鞍安装

索鞍下一般设置底板或格栅,其安装作为索鞍安装的部分施工内容纳入本分
项工程。要求底板或格栅与混凝土连成一体,与索鞍支承板密贴,使索鞍受力能
可靠传递到混凝土结构中。

对大型索鞍,为便于制造和安装,一般分成 2~3 块,工地安装时通过高强


螺栓连接连成一体。故增加高强螺栓检查,整体制造、安装的索鞍,不进行此项

217
检查。

8.11.11 悬索桥索股和锚头的制作与防护

自广东省虎门大桥建成以后,先后又建成一批悬索桥,积累了丰富的设计及
施工经验,索股的上盘和放盘可以不做工艺试验亦可保证高程质量,原标准中的
相关规定删除。

索股的拉伸破坏试验视具体情况进行,如工艺、材料等未发生较大变化且质
量有可靠保证时可以不做,在此规定按设计要求确定是否做此试验。

8.11.12 主缆架设

为实现设计线形,主缆架设时首先应使跨中高程定位准确,锚跨索股力的偏
差根据具体情况由设计规定,一般情况下此偏差可取 3%。

对上、下游基准索股高差提出要求,有利于加劲梁段的安装。根据《公路桥
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一般索股相对于基准索股的高程允许偏差调整
为+10,-5mm,施工时应注意避免影响基准索股的高程。

8.11.14 悬索桥索夹制作与防护

索夹制作的质量控制重点放在原材料及其表面缺陷、内部损伤的检测上,故
在基本要求中列出了相应规定。耳板横向位置偏差对传力性能有影响,故增加此
项检查,其它参照《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修订。

8.11.16 索夹和吊索安装

索夹依靠高强螺栓紧固产生的摩擦阻力来保证索夹位置的固定而不产生向
下滑移,因此,要求索夹内表面和索夹处主缆表面应清洁、干燥。

吊索安装时,上、下游吊点高差主要由主缆来控制,故删除此项检查。

8.11.18~8.11.20 自锚式悬索桥主缆索股的锚固系统制作和安装、吊索张
拉和体系转换

8.11.18~8.11.20 均为新增分项工程。自锚式悬索桥与普通悬索桥的主要
区别在于主缆索股的锚固构造和安装、吊索的张拉和体系转换,故仅列此三个分
项工程,其它可引用普通悬索桥的相关规定。

218
有关规定参照广东省平胜大桥、杭州钱塘江九桥等桥经验编制而成。

为使主缆线形和加劲梁的受力达到合理状态,按关键项目控制吊杆的拉力偏
差,其偏差范围由施工监控和设计规定,从已建成桥梁的经验来看,按±10%是
合理的。

8.12 桥面系和附属工程

8.12.1 桥面防水层

1 本条适用于涂层防水和卷才防水。

2 含水率是影响粘结强度的重要因素,在施工过程中应予检测,以控制其在
设计要求的范围内。

3 根据目前公路桥梁检测仪器、桥面防水材料的开发和使用情况调查,现场
检测抗剪强度及剥离强度较难进行;从施工角度来看,能控制粘结强度,粘结面、
黏贴或涂刷的施工质量也就能得到控制,故取消剪切强度、剥离强度的检测。

4 粘结强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现场检测值与设计规定值比较时应予注意。

8.12.2 混凝土桥面板桥面铺装

调整平整度要求,与相关施工技术规范一致。对高速及一级公路的水泥混凝
土铺装,宜用摊铺机摊铺。

8.12.3 钢桥面板上防水粘结层

1 为防止返锈,粘结层的涂敷施工应在规定时间内进行。

2 基本要求 4 仅适用需要加热洒布的防水粘结层材料。

8.12.4 钢桥面板上沥青混凝土铺装

1 为保证粘结强度,对沥青混凝土铺装时间进行了规定。如未能在规定时间
内进行铺装,应重新洒布粘结层或采取其它方式处理。

2 钢桥面铺装层一般较薄,原标准厚度允许偏差值为±5,相对偏差较大,
特别是负偏差造成铺装层减薄较多,故将负偏差调整为-2。

3 铺装厚度通过测量高程变化推算更为准确,且对铺装无损害和快速,故采
用此法进行检查。当铺装厚度对挠度影响较大时,推算应考虑按理论厚度计算铺
219
装自重引起的高程变化。

4 平整度调整后与《公路钢箱梁桥面铺装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一致。

5 因环氧沥青混凝土铺装层为致密构造,无需检查其抗滑构造深度。

8.12.5 支座垫石和挡块

1 支座垫石是集中受力部位,故规定不得出现蜂窝麻面及任何裂缝。

2 根据本标准使用反馈的情况,当垫石尺寸较大时,其顶面高差允许偏差调
整为 2mm。

3 当体系转换、调整结构受力等情况下支座垫石高程需要进行调整时,应符
合设计要求,从严控制。

4 当支座垫石断面较小时,可用水平尺检查两个垂直方向的水平度,以代替
四角高差检查。仅当支座垫石顶面检查结果为水平时方为合格。

8.12.6 支座安装

为提高耐久性,基本要求中增加钢构件防护检查。

8.12.7 伸缩装置安装

1 此处“大型伸缩装置”是指斜拉桥、悬索桥及其它连续长度很大的桥
梁中所使用的伸缩装置。

2 检查项目“缝宽”,如伸缩装置安装时的温度与设计不同时,缝宽应进行
调整后再检查。“与桥面高差”系指伸缩装置与紧邻收缩装置两侧桥面的高差。

3 根据近几年的检测结果,型钢接长焊缝及其他现场焊缝断裂已成为伸缩装
置的常见病害,焊缝缺陷是主要原因,故要求对焊缝进行探伤,并纳入实测项目。

8.12.12 钢桥上钢护栏安装

为新增分项工程,护栏与主梁的连接方式一般为焊接,其为安装质量控制重
点,其它检查项目参照栏杆安装编制。

8.12.13 桥头搭板

搭板顶面纵坡可由顶面高程反映,故本次修订删除该项检查。

220
8.12.14 混凝土构件表面防护

本条适用于涂层防护。除规定涂料的技术性能要求外,还规定了混凝土构件
表面处理应达到的标准,因表面状况影响涂料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表面涂层干
膜厚度必须同时满足平均厚度≮设计厚度及最小厚度≥85%设计厚度 2 个条件。

221
9 涵洞工程
9.1 一般规定

涵洞的分项工程按组成构件划分,包含各组成构件的预制、安装或浇筑、涵
洞填土及涵洞总体等分项工程,钢筋混凝土涵洞还应包括钢筋加工及安装分项工
程。

涵洞、通道属路基工程的一个分部工程,为便于评定和资料的整理,将每道
涵洞规定按一个子分部工程进行评定,划分路段内的所有涵洞组成一个分部工程。

9.2 涵洞总体

本节从总体上规定涵洞质量要求,各类涵洞共同的检查项目和要求也列入本
分项工程。进行检验评定时,涵洞施工项目应全部完成,避免未完工工程投入运
营。

9.3 涵 台

沉降缝填缝材料脱落为涵洞的常见质量问题之一,其原因主要是材料和填充
施工缺陷,故增加相关检查要求。同时明确勾缝砂浆强度不得小于砌体砂浆强度,
以加强勾缝砂浆的质量控制。

9.4 管座及涵管安装及 9.5 盖板安装

增加接缝、沉降缝的检查,详见 9.3 节说明。

9.6 箱涵浇筑

现浇混凝土结构表面平整度规定值统一调整为 8mm。
10 隧道工程

10.1 一般规定
10.1.1 鉴于目前我国公路隧道建设以山岭隧道为主,且大都采用钻爆法施工,
故本标准主要制定以钻爆法施工的隧道工程施工质量的检验评定标准。采用其它
方法如盾构、掘进机、沉管法施工的隧道工程施工质量的检验评定可参照本标准
另行制定。
10.1.2 隧道设计与施工以岩承理论为指导,施工监控量测是岩承理论指导下修
建隧道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判断围岩稳定性和结构安全的重要手段,是指导设计
与施工的重要依据。与一般地面工程相比较,隧道工程监控量测具有特殊的作用。
工程实践表明,隧道设计单独孤立地使用力学计算或经验方法都不能取得良好的
效果。为此,要求承包商必须按照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的量测项目和频率进行施
工监控量测,用量测信息指导设计与施工,并提交系统、完整、真实的量测数据
和图表。
10.1.3 鉴于本标准在相关章节对通风、照明、供配电、监控设施等的检验评定
内容已作了明确要求,另外,隧道土建工程与机电工程分属不同学科,两者差别
较大,故在本章未列入相应内容。应按相关章节进行工程质量检验评定。
10.1.4 隧道洞口的开挖与路基土石方工程的开挖相同,洞门、翼墙的浇(砌)
筑和洞口边坡、仰坡防护与挡土墙、防护及其它砌石工程相同。为避免重复,本
章未列入相关内容。但应按相关章节进行工程质量检验评定。
10.1.5 隧道路面的基层、面层,应按照路基、路面的标准进行检验评定。
10.1.6 本标准对如何划分单位工程和分项工程作了原则性的统一规定。特长隧
道的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可根据具体情况另行划分。
10.1.7 鉴于装修项目不同、种类多样、材料繁多,需结合具体的隧道装饰装修
设计,按《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2001)确定实测项目,
制定相应的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10.2 隧道总体
本节是为保证隧道基本使用功能,从总体上对其几何尺寸进行的质量检验评定。
10.2.1 近年来,虽然隧道防排水技术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隧道渗漏水
现象仍时有发生。从目前的水平看,设计上已比较完善,但由于防排水材料、施
工工艺、施工环境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渗漏问题仍值得高度重视。
10.2.2 激光断面仪法的测量原理为极坐标法。以某物理方向(如水平方向)为
起算方向,按一定间距(角度或距离)依次测定仪器旋转中心与实际断面轮廓线
的交点之间的矢径(距离)及该矢径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将这些矢径端点依次相
连即可获得实际断面的轮廓线。激光断面仪是把现代激光测距和计算机技术相结
合开发出来的硬、软件一体化的隧道断面测量仪器。其优点在于不需要合作目标
(反射棱镜),通过洞内的施工控制导线即可获得断面仪的定点定向数据,在计
算软件的帮助下自动完成实际断面轮廓线与设计断面轮廓线的匹配,并可输出各
测点与相应设计断面轮廓线之间的超侵限值(距离、面积)。20 世纪 90 年代初,
我国引进瑞士 Amberg 公司生产的断面仪(有 Profiler2000、Profiler3000、
Profiler4000 等型号),当时价格十分昂贵,数量不多。为此,国内测量仪器厂
商经过科研攻关,开发出了新的隧道断面检测系统。经过多年的工程应用,该技
术已非常成熟,已广泛应用于隧道开挖断面、初期支护断面、二次衬砌断面检测。
在检测车行道宽、净总宽、净高以及路面横坡时,可将断面仪设置为手动状态,
测试特殊点(如车行道与检修道交点、边墙与检修道交点、拱顶等),即可实现
对相关实测项目的检测。

10.3 明洞浇筑
地质雷达法是一种用于确定地下介质分布的光谱(1MHz~1GHz)电磁技术。
地质雷达利用一个天线发射高频宽频带电磁波,另一个天线接收来自地下介质界
面的反射波。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路径、电磁场强度与波形将随所通过介
质的电性质及几何形态而变化。因此,根据接收到波的旅行时间(亦称双程走时)、
幅度与波形资料,可推断介质的结构。我国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将地质雷达
应用于隧道衬砌厚度的检测,经过多年的工程实践,无论是在仪器的使用、信号
的采集,还是对采集信息的解释与判读方面,都取得了丰富的经验。该项技术用
于检测明洞厚度、钢筋分布等已非常成熟。用地质雷达法检测时,沿隧道纵向分
别在拱顶、两侧拱腰、两侧边墙连续测试共 5 条测线。每 10m 检查 1 个断面,每
个断面检查 5 处,作为厚度评定值。值得强调的是,地质雷达法属无损检测技术,
为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需进行钻孔验证。
目前隧道明洞浇筑大都采用整体式模板台车,与 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采用小
模板拼装台架浇筑相比,明洞表面平整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因此仍采用小模板
拼装台架浇筑工艺时的评定标准,显然不合时宜。经过对陕西省西柞高速公路、
西汉高速公路、小康高速公路上共 46 座隧道衬砌平整度检测结果的统计分析(见
条文说明表 10.3),可见即使规定值取 5 mm,合格率也在 95%以上。因此,提出
墙面平整度规定值为 5 mm,施工缝或沉降缝处平整度规定值为 20 mm。
条文说明表 10.3 隧道衬砌平整度检测结果汇总
大面平整度实测值(mm)
序 线路
≤20 ≤15 ≤10 ≤5
号 名称
测点数 合格率 测点数 合格率 测点数 合格率 测点数 合格率

西柞高
1 2365 100% 2363 99.9% 2359 99.7% 2317 98.0%
速公路

西汉高
2 4080 100% 4069 99.7% 4068 99.7% 4029 98.8%
速公路

小康高
3 4070 100% 4070 100% 4068 99.9% 3883 95.4%
速公路

合计 10515 100% 10502 99.9% 10495 99.8% 3883 97.3%

10.4 明洞防水层
工程实践证明,明洞通常是隧道渗漏水多发的段落,对明洞防水层施工质量要严
格把关。

10.5 明洞回填
明洞回填涉及明洞结构安全和渗漏水,必须严格控制施工程序。

10.6 洞身开挖
10.6.1 开挖是控制隧道施工工期和造价的关键工序。超挖过多,不仅因出渣量
和衬砌量增多而提高工程造价,而且由于局部超挖会产生应力集中问题,影响围
岩稳定性;而欠挖则直接影响到衬砌厚度,对工程质量和安全产生隐患,处理起
来费时、费力、费物。所以必须保证开挖质量,为围岩稳定和安全支护创造良好
条件。
软弱围岩多采用台阶法或分部开挖法施工。在施工过程中拱脚、墙脚部位对
结构的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程实践中曾大量出现隧道拱脚、墙脚下沉,
甚至塌方的事例。因此规定拱脚、墙脚以上 1m 范围内严禁欠挖。
10.6.2 用激光断面仪或带有断面检测功能的全站仪进行超欠挖检测,每 20m 检
查 1 个断面,每个断面自拱顶每 2m 检查 1 点。
10.7 喷射混凝土支护
喷射混凝土厚度的检查常用凿孔法。凿孔检查的做法宜在混凝土喷好 8h 以
内,用短钎或电钻将孔凿出。此时,混凝土强度较低,易于实行,发现厚度不够
可及时补喷,施工管理也方便。用凿岩机钻孔时,若因混凝土与围岩粘结紧密,
颜色相近而不宜辨认喷层厚度时,可用酚酞试液涂抹孔壁,碱性混凝土即呈现红
色。每 10m 检查 1 个断面,每个断面自拱顶每 3m 检查 1 点。凿孔法适合于各级
围岩条件下喷层厚度的检测。
支护(衬砌)背部与围岩之间存在空洞时,会导致围岩松弛,使支护结构产
生弯曲应力,而损伤支护结构的功能,降低其承载能力,极大地影响隧道的安全
使用,这一点从最近一些已建成隧道发生的事故得到了证明。因此,目前对隧道
支护(衬砌)背部空洞的探测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支护(衬砌)的内部和背
后状态是隐蔽的,从表面看不出来,为此,人们开发出许多具有实用价值的检测
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地质雷达法。该方法应用于检测支护(衬砌)厚度、
背部的回填密实度、内部钢架、钢筋分布等已比较成熟。
采用地质雷达法检测喷层背部的回填密实度时,可沿隧道纵向分别在拱顶、
两侧拱腰、两侧边墙连续测试共 5 条测线,检测结果需钻孔验证。Ⅳ、Ⅴ、Ⅵ级
围岩条件下,初期支护设有钢架,喷层相对较厚,利用地质雷达法检测,喷层与
围岩界面易于识别,能准确判断喷层厚度,因此宜采用地质雷达法检测喷层厚度。
而Ⅰ、Ⅱ、Ⅲ级围岩条件下,喷层较薄,地质雷达难以识别喷层与围岩界面,另
外,地质雷达检测对施工干扰大、技术要求高,因此宜采用凿孔法检测喷层厚度。
10.8 锚杆支护
理论分析和工程实践证明,锚杆抗拔力不能真实反映实际工程质量,锚杆砂
浆饱满度对锚杆的作用效果起着重要影响。为此,将锚杆孔内砂浆密实饱满列为
基本要求。
10.10 钢架支护
在浅埋、软弱围岩隧道中,钢架是重要的支护措施,钢架的施工质量对保证
隧道结构稳定十分重要。钢架连接钢板之间必须采用螺栓连接,螺栓要拧牢固。
钢架与围岩间的间隙应用喷射混凝土喷填密实。
钢架架立间距检测方法有尺量和地质雷达法,其中施工过程中可采用尺量,
喷射混凝土施工后可结合检测喷层背部的回填密实度、厚度同步检测钢架间距。

10.11 仰拱
仰拱对保证隧道结构稳定和安全十分重要。二次衬砌仰拱和边墙基础应尽可
能紧跟开挖面,并同时施作。

10.13 混凝土衬砌
10.13.1 近年来,常常在二次衬砌施工完成后,发现衬砌厚度严重不足、初期支
护背部存在空洞的工程质量问题,处理时十分棘手。为了保证安全,往往不得不
凿除既有衬砌,重新浇筑混凝土衬砌,导致工期延误、工程费用增加,产生了不
良的社会影响。因此,要求衬砌施工前必须进行初期支护断面检测,发现严重侵
限现象,必须及时处理,以避免出现二次衬砌厚度严重不足的问题。同时,必须
进行初期支护背部回填密实度检测,发现有不密实问题必须进行及时处理。
10.13.2 地质雷达法检测衬砌背部密实度、厚度时,沿隧道纵向分别在拱顶、两
侧拱腰、两侧边墙连续测试共 5 条测线,检测结果需钻孔验证。厚度质量评定时,
每 20m 检查 1 个断面,每个断面检查 5 处,作为厚度评定值。
墙面平整度的说明见条文说明 10.3。
10.14 衬砌钢筋
衬砌主筋间距检测可采用尺量和地质雷达法,其中施工过程中可采用尺量;
二次衬砌施工完成后可采用地质雷达法,同时对衬砌背部回填密实度、主筋间距
和厚度进行检测。

10.15 防水层
针对防排水问题,隧道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有非常严格的规定。近些年科研
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也在不断地探索防止隧道渗漏的方法和技术,虽然在这方面
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渗漏依然是公路隧道的通病。分析原因主要有材料、施
工工艺等方面。目前用于公路隧道防排水的材料(防水板、止水带、排水管等)
种类繁多、厂家林立,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因此,首先必须严把防排水材料质量
关。施工工艺粗糙、不精细也是造成隧道渗漏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加强施工过程
中质量的检查。

10.16 止水带
同条文说明 10.15。

10.17 排水
防排水工程施工完成后,对建筑垃圾应及时清理,排水管道应及时疏通,并
进行灌水排水试验检查。

10.19 超前小导管
由于目前缺乏对注浆效果的有效检验方法和手段,实测项目未列出超前小导
管注浆施工质量的内容,应在施工过程中按设计要求检查注浆量和注浆压力。
11 交通安全设施
11.1 一般规定
11.1.1 道路交通标志、路面标线涂料包括玻璃珠、波形梁钢护栏、缆索护栏、
突起路标、轮廓标、防眩板(网)、隔离栅、防落网、中央分隔带开口护栏等,
都是工厂加工的产品,在运抵工地之前,必须保证这些产品的品质,需经有资质
的检测机构检测合格;其次要保证运输环节没有受到损坏,即到达工地之后,要
经工地上检验认可后方可使用。
11.1.2 混凝土桥梁护栏参考其他章节。
11.1.3 具体交通安全设施所采用的钢质材料必须进行防腐处理,防腐的方式
和防腐层质量都应满足设计的要求。
11.2 交通标志
11.2.1 基本要求
1 标志立柱、横梁及连接件的质量检验,除基本尺寸外,主要是检查焊接质
量和镀锌质量。金属件的焊接质量和镀锌质量应仔细检查,不得有裂缝、未熔合、
夹渣和未填满弧坑等缺陷。对于镀锌构件,首先应检查镀锌层厚度,然后检查镀
层是否均匀,颜色是否一致,不允许锌层发黑,起白粉。不允许有流挂、滴瘤或
多余结块。镀件表面应无漏镀、露铁等缺陷。
2 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产品应符合 GB/T 23827《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
撑件》的规定;标志板的字符、图形等应符合 GB 5768.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 2 部分:道路交通标志》的规定。
3 交通标志的纵、横向设置位置、标志数量、标志的安装角度应满足设计要
求。
11.2.2 实测项目
1 标志面反光膜逆反射系数是关键项目,可使用逆反射系数测试仪按照
GB/T 18833 的方法进行测试。
2 标志板下缘至路面净空高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正 100mm,负 0mm。
3 各类交通标志的横向位置任何部分均不应侵入公路建筑限界以内,其中柱
式标志板的内边缘、悬臂式标志和门架式标志的立柱内边缘距土路肩边缘线的距
离不应小于 25cm。
4 标志板安装平整度是影响标志认读的重要因素,标志平整度差,标志面反
射亮度的均匀性就差,标志亮度和颜色不均匀,会严重影响标志文字的视认性。
要保证标志板的平整度,首先要保证材质、板厚、加强肋的密度及制作安装质量。
11.3 路面标线
11.3.1 基本要求
1 路面标线涂料产品应符合 JT/T 280《路面标线涂料》的规定;路面标线
用玻璃珠产品应符合 GB/T 24722《路面标线用玻璃珠》的规定;路面防滑涂料
产品应符合 JT/T 712《路面防滑涂料》的规定。
2 在路面上标线的规划设计,包括颜色、标划形状,应符合 GB 5768.3《道
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 3 部分:道路交通标线》的规定和设计要求。
11.3.2 实测项目
1 标线线段长度、标线纵向间距主要指虚线实线段的控制精度,检查时按线
段的不同规格分别进行。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每幅每公里检查 3 处,每处检查 3
个线段,二级及以下公路每公里检查 3 处,每处检查 3 个线段。
2 标线宽度则受划线机具的影响。喷嘴的安装角度和高度对标线宽度有很大
的影响。推(拉)式划线车的标线宽度由斗槽宽度决定。施工前要调整好喷嘴角
度和高度,选择好划线机斗槽的宽度。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每幅每公里检查 3
个断面,每个断面检查 3 点;二级及以下公路每公里检查 3 个断面,每个断面检
查 3 点。
3 标线厚度检测项目用湿膜厚度计,干膜用标线厚度测量仪或卡尺检测。
4 防滑标线、彩色防滑路面测量抗滑值检查项目。按 GB/T 24717《道路预
成形标线带》规定的方法用摆式摩擦系数测试仪测定表面的抗滑能力。
11.4 波形梁钢护栏
11.4.1 基本要求
1 波形梁钢护栏产品应符合 GB/T 31439《波形梁钢护栏》的规定。
2 有关波形梁钢护栏施工安装方面主要有立柱打入深度不够、连接螺栓孔位
置偏移、防阻块扭弯、拼接螺栓孔对不上、基层压实度不够等质量问题,应按标
准规范 JTG D81 及 JTG F71 的要求严加控制。
3 路侧、中央分隔带、交通分流处三角地带和隧道出入口等处的波形梁钢护
栏端头处理及护栏过渡段的处理应满足设计要求。
11.4.2 实测项目
1 波形梁板、立柱基底金属厚度应符合 GB/T 31439《波形梁钢护栏》标准
规定。
2 横梁中心高度是指从地面到横梁中心点的距离。
3 立柱外边缘距土路肩边线距离是为了保证护栏立柱的侧向土压力。立柱外
侧土路肩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250mm。路侧、中央分隔带内路基土压实度不能满
足现行《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30)中对路基路床压实度的要求时,或路侧
护栏立柱外侧土路肩保护层厚度小于 250mm 时,宜设置加强板或混凝土基础。加
强板为 310mm×200mm×10mm 的钢板,可与护栏立柱焊接或通过螺栓连接,固定
在路缘石顶面或路面以下 50mm 的立柱外侧,与交通流前进方向成 0°~15°夹
角。中央分隔带采用混凝土基础时,宜将同一断面的两个立柱基础连成整体。
4 立柱定尺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用尺量或埋深测量仪进行检测。立柱埋入
后可采用钢制护栏立柱埋深冲击弹性波检测仪进行测试,仪器设备应符合
GB/T24967-2010《钢质护栏立柱埋深冲击弹性波检测仪》标准要求,对测试结果
发生争议时,以尺量法作为仲裁测试方法。
11.5 混凝土护栏
11.5.1 基本要求
1 混凝土护栏用水泥、砂、石、水及添加剂的材质应符合 JTJ 041《公路桥
涵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混凝土的配合比、拌和、运输、浇筑等工序应严加控
制,保证混凝土的浇注质量。
2 预制混凝土护栏嵌锁在基础中或通过传力钢筋与基础连接,应满足设计要
求。
11.5.2 实测项目
1 在混凝土护栏安装以前,应用水准仪控制基础顶面高程,以免造成与设计
高程的较大误差。中央护栏高度应由左侧路缘带设计高到护栏顶的距离作为控制。
路侧混凝土护栏高度应由右侧路缘带设计高至护栏顶的距离作为控制。
2 混凝土护栏相邻块件间的错位应不大于 5mm。
3 混凝土护栏中的钢筋直径,骨架高度、宽度及间距等尺寸应满足设计要求。
4 混凝土护栏块件的损边、掉角应及时修补。
11.6 缆索护栏
11.6.1 基本要求
1 缆索护栏产品应符合 JT/T 895《缆索护栏》标准的规定。
2 缆索护栏端部立柱应安装牢固,立柱埋入混凝土中时,基础混凝土的几何
尺寸、强度等应满足设计要求。
11.6.2 实测项目
1 缆索的初张力是保证护栏具有一定刚度和柔性的量度。
2 最下一根缆索安装高度,主要考虑与碰撞车辆的作用位置。
3 立柱定尺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用尺量或埋深测量仪进行检测。立柱埋入
后可采用钢制护栏立柱埋深冲击弹性波检测仪进行测试,仪器设备应符合
GB/T24967-2010《钢质护栏立柱埋深冲击弹性波检测仪》标准要求,对测试结果
发生争议时,以尺量法作为仲裁测试方法。
11.7 突起路标
11.7.1 基本要求
1 突起路标产品应符合 GB/T 24725《突起路标》的规定;太阳能突起路标
产品应符合 GB /T 19813《太阳能突起路标》的规定。
2 突起路标的布设及其颜色应符合 GB 5768.3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 3
部分:道路交通标线》的规定或符合设计要求。
11.7.2 实测项目
1 安装角度主要指反光面的那条边线尽可能与行车方向垂直,允许偏差在
±5°以内。
2 纵向间距指突起路标纵向安装间距的控制精度。突起路标在安装前需精确
量距放样,确定位置后,再清理路面、打洞、清渣、吹灰、涂粘结剂、装突起路
标、加压、保护(一般需 12h 以上)。
11.8 轮廓标
11.8.1 基本要求
1 轮廓标产品应符合 GB/T 24970《轮廓标》标准的规定。
2 埋设于土中的轮廓标,应保证柱体垂直,表面平整。长方形的反光片应嵌
入轮廓标柱体表面内,以防逆反射材料被盗或人为破坏。附着于护栏上的轮廓标,
无论安装于波形梁槽内,还是安装于护栏板上方,轮廓标反光面应尽可能垂直于
交通流方向,以便获得最好的反光效果。
11.8.2 实测项目
安装角度。在轮廓标安装中,其逆反射材料的表面(或弹性柱式轮廓标断面
的弦)应与道路行车方向垂直。安装角度允许偏差为 0~5°。
11.9 防眩设施
11.9.1 基本要求
1 防眩设施是设置在道路中央分隔带上用于消除汽车前照灯夜间眩光影响
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防眩设施的外观、结构形式应注意和道路景观相协调,与
道路线形配合顺畅,美观大方。
2 防眩设施的安装、布设应按 JTG D81《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及 JTG
F71《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进行。
3 防眩板产品应符合 GB/T 24718《防眩板》的规定。
11.9.2 实测项目
1 防眩设施的遮光角和防眩高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2 防眩板的设置间距与防眩板的宽度及设定的遮光角有关。防眩板的间距一
般取整数,并需考虑与护栏间距(节长)相配合。允许偏差应在±10mm 以内。
11.10 隔离栅和防落网
11.10.1 基本要求
1 隔离栅和防落网产品应符合 GB/T 26941.1《隔离栅 第 1 部分:通则》、
GB/T 26941.2《隔离栅 第 2 部分:立柱、斜撑和门》、GB/T 26941.3《隔离栅 第
3 部分:焊接网》、GB/T 26941.4《隔离栅 第 4 部分:刺钢丝网》、GB/T 26941.5
《隔离栅 第 5 部分:编织网》及 GB/T 26941.6《隔离栅 第 6 部分:钢板网》
的规定。
2 用绿篱做隔离栅时应满足设计要求。
3 隔离栅和防落网所用的各种立柱不应有明显的变形、卷边、划痕等缺陷。
安装好的网面要求平整,无明显翘曲现象。
4 上跨桥上的防落网应能防止有人向桥下高速行驶车辆抛扔物品,网孔选择
得当,网孔均匀,结构牢固,围封严密。
5 隔离栅的起终点,或遇桥梁、通道需要断开的地方,应针对不同情况做出
专门的端头围封,以防人畜在这些围封的地方钻入隔离带内。
11.10.2 实测项目
1 隔离栅安装高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2 刺钢丝的中心垂度应小于 15mm。
3 网面平整度是衡量铺网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有框架的隔离栅和防落网,
网片应与框架焊牢,网片拉紧。整网铺设的隔离栅,端柱与网连接牢固,网面平
整绷紧。
11.11 中央分隔带开口护栏
11.11.1 基本要求
1 中央分隔带开口护栏的安全性能应满足 JTG B05-01《公路护栏安全性能
评价标准》及设计和施工规范的要求。
2 中央分隔带开口护栏在使用时应易于开启、移动方便。
11.11.2 实测项目
1 活动护栏高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允许偏差±20mm。
2 活动护栏金属构件的防腐性能应符合设计和 GB/T 18226《高速公路交通
工程钢构件防腐技术条件》的规定。
11.12 里程碑和百米桩
11.12.1 基本要求
1 里程碑用于指示公路的里程,设于公路桩号递增方向的右侧,每隔 1km
设一块,正、反面均应标识道路编号及里程。国道里程数字超过四位数时,采用
大的尺寸。里程碑表面为白色,国道编号用红字,省道编号用蓝字,县道、乡道
编号用黑字。如路侧条件所限无法设置里程碑时,可设置里程牌,里程牌可采用
单柱形式或附着在路侧护栏上。
2 百米桩设在公路右侧里程碑之间,每 100m 设一个。百米桩为方柱体并根
据需要在相应表面标识百米序号。柱体为白色,国道用红字,省道用蓝字,县道
用黑字,乡道用黑字。
3 里程碑和百米桩字体应清晰、耐久。
11.12.2 实测项目
里程碑和百米桩尺寸、埋入深度及字体应满足设计要求。
里程碑和百米桩外观、色泽均匀一致,表面不应有蜂窝、麻面、裂缝、脱皮
等缺陷。
11.13 避险车道
11.13.1 基本要求
1 避险车道的类型选择、设置位置和与主线夹角等应满足设计要求。
2 避险车道配套的交通安全设施也是保证避险车道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因
素。主要包括:避险车道标志、入口处的标线、护栏和其他的交通安全设施。
3 避险车道制动床材料应是干净的、不易被压实的、有较高滚动阻力的材料。
当使用集料时,应是圆形的、不易被压碎、单一尺寸的、并能够自由滚动的材料。
这样的材料可以使得集料之间的空隙最大化,而且便于排水并可使互锁和压实的
机会最小。
11.13.2 实测项目
1 避险车道制动床的宽度至少需要 4m 才能容纳一辆货车顺利驶入。同时需
要考虑到的情况是,将驶入避险车道的刹车失灵货车拖出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在
一个较短的时间段内可能有两辆或更多的刹车失灵车辆驶入避险车道,所以避险
车道制动床的宽度越宽越好。推荐的避险车道制动床宽度最小值为 8m,在地形
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减小。
2 避险车道制动床的长度是为保证刹车失灵车辆在驶入避险车道后能够安
全停车,避险车道制动床的最小长度应为失控货车停车所需的最小距离。
3 当刹车失灵车辆驶入避险车道制动床时,车轮通过与制动床集料的相互置
换,车轮陷入集料进而增大车辆向前运动的阻力。为了使刹车失灵车辆平稳地减
速停车,制动床集料的铺设深度应由浅入深逐渐过渡到完成深度。制动床集料的
铺设深度变化应平缓,不可出现跳跃或落差。
4 应保证制动床集料干净、平整、松散。冬季应防止制动床集料冻结。保证
避险车道的轮廓清晰可见,使驾驶员能够准确判断避险车道的方位。
12 环保工程
12.1 一般规定
12.1.1 公路绿化属于生物工程的一类,其种植的植物材料需要一定的时间方
能正常生长发育,因此植物的成活率、发芽率、覆盖率的检验评定应在一个年生
长周期满后进行。
12.1.2 绿化植物种植及后期养护均需要浇水,为保证绿化工程质量,公路绿
化用水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 的规定。
12.1.3 声屏障的插入损失量数值是声屏障体现降噪效果唯一衡量数值,须满
足设计要求才能视为声屏障功能合格。
12.2 绿地整理
12.2.1 基本要求
1 自然表土是极为宝贵的生物资源之一,《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JTG
B04-2010 中明确规定了路基设计中应重视路基及取弃土场范围内的表土保护与
利用,因此绿化中应积极采用公路路基工程施工前剥离并保留的自然表土或适合
植物生长、肥力较高的熟土、耕作土或森林腐殖质土。
2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绿化栽植的土壤若含有建筑垃圾土、盐碱土、重
粘土、砂土及含有其它有害成分,将影响植物根系生长或造成死亡。因此在施工
前应进行土壤化验,根据化验结果,采取相应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在检验评
定时,采取核查土质检验报告及土壤改良措施报告的方式。
3 绿化植物栽植前必须对栽植场地进行整理,并在栽植土回填、造型、表层
土整理等施工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
12.2.2 检查项目
1 土壤有效土层厚度影响植物的根系生长和成活,必须满足其生长成活的最低
土层厚度。
2 地形相对标高是反映栽植土回填、造型、表层土整理质量的指标之一,应
在回填的种植土达到自然沉降状态后进行实测。
12.2.3 外观质量
绿地中的低洼和积水处反映了绿地排水不畅,将影响植物的根系生长。
12.3 树木栽植
12.3.1 基本要求
1 《城市绿化和园林绿地用植物材料 木本苗》CJ/T24 规定了木本苗木的挖
掘、包装、运输、假植或贮存要求,公路绿化可参照使用;植物材料带有病虫害
影响苗木质量,易引起扩散,为防止危险病虫害的传入,必须对外省市苗木进行
检疫,有检疫证明。
2 栽植穴、槽定点放线质量直接影响苗木种植后的整体景观效果,应符合设
计要求,不同的苗木栽植位置地点应准确,并设置明显的标记。
3 为防止苗木的覆盖物、包装物污染环境,应对其及时进行清理,不得随意
乱弃。
4 孤植是指单株树木栽植的配置方式,多处于绿地景观的最突出、醒目的位
置;珍贵树种一般栽植数量较少,生长缓慢,景观效果突出;因此孤植树和珍贵
树种应保证 100%成活。
5 为避免影响行车安全视距,互通立交区匝道或分流、会合的三角端等部位
不得栽植高大树木。
12.3.2 检查项目
1 种植穴、槽的直径和深度等规格决定了苗木种植后的有效土层厚度,一般
根据苗木的土球和根幅的大小来确定,既保证苗木生长需要,也便于施工操作。
2 植物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景观效果,其苗木品种、规格及数量必须符合设
计要求,是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
3 成活率是指成活的植物数量与原种植数量的百分比。苗木成活率的检验是
树木栽植质量控制的最关键指标,无法保证成活率的绿化工程,质量无从谈起。
12.3.3 外观质量
1 苗木的外在质量主要表现为姿态和生长势、冠形、土球、裸根苗的根幅及
病虫害等方面,为营造景观效果, 乔木、灌木以及球类等苗木不得有木烧膛、
偏冠等现象,应无损伤的断枝、枯枝、严重病虫害枝等,规则式种植、绿篱、球
类的修剪应基本整齐,绿篱不得有空缺。
2 树木栽植后应及时做围堰、支撑、浇水才能提高栽植成活率。
12.4 草坪、花卉及地被种植
12.4.1 基本要求
1 种子质量检验报告是播种量计算及配比设计的重要依据,在评定草坪、花
卉及地被种植质量时应予以核查,外地调入的种子应提供植物检疫证明。
2 由于立地条件差异,草坪种植尤其是植被护坡工程往往采取不同的施工工
艺如人工撒播草籽、液压喷播绿化、客土喷播绿化等,物种配比也不尽相同,因
此在进行草坪、花卉及地被种植时,其物种配比及施工工艺应符合设计要求;土
工网、铁丝网、锚杆及喷播基材等绿化辅助材料的质量应符合有关标准规定,并
提供产品检验合格证等文字材料。
3 花卉及地被栽植放样与密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株行距基本均匀。
4 种植材料的覆盖物、包装物等应及时进行清理,不得随意乱弃,避免造成
环境污染。
12.4.2 检查项目
1 草块、草卷是草坪建植的方式之一,杂草率、土层厚度是其质量控制的关
键指标。
2 客土喷播绿化是将植物繁殖体与水、客土(自然耕植土或人工配制的土壤)
及其他绿化辅助材料通过喷播机械混合搅拌后,利用高压空气流的作用将混合基
质喷播在地面或坡面形成一定厚度(≤7cm)类似自然表土的结构的喷播绿化方
法。基材混合物喷射厚度是该绿化工艺质量控制的重点。
3 草坪、地被的覆盖率是指植被的地上部分法向投影面积与取样面积的百分
比,是草坪、地被种植质量控制的关键指标。
4 成活率是花卉种植质量控制的关键指标。
12.4.3 外观质量
1 草坪、花卉及地被连续空秃影响美感,同时易形成水土流失。
2 花卉及地被栽植高低不齐、图案及效果杂乱影响绿化景观效果。
12.5 砌块体声屏障
12.5.1 砌块体声屏障
(1)砌筑基础前,对基础放线的尺寸严格教核,并填写复核纪录。
(2)明确规定砌筑方法及要求。
(3)强调地基承载力及砌筑砂浆强度是结构安全技术指标须符合设计要求。
(4)强调砌筑体内的钢筋在潮湿及腐蚀性环境下要采取防腐措施。
(5)强调排水设计符合设计要求,以减少声屏障设置对边坡排水系统的干扰。
12.5.2 检查项目确定
(1)砂浆强度与地基承载力数值是声屏障结构安全的关键指标。
(2)声屏障的顶面高程与屏体厚度是决定声屏障降噪效果的关键指标。
(3)基础外露宽度是对基础尺寸进行质量检验的唯一量化指标。
(4)通过检验墙体的竖直度、顺直度保证墙体线形流畅。
(5)通过检验墙体的表面平整度,保证整体平滑美观。
12.5.3 外观质量
(1)重视控制施工过程中墙体表面破损程度,确保外观质量。
(2)重视砌体灰缝采用砌筑砂浆充实补强。
12.6 金属结构声屏障
12.6.1 基本要求
(1)着重强调基础埋置深度及基础采用的材料符合设计要求,保证基础稳定。
(2)着重强调金属立柱(支架)的规格和材质不低于设计要求。
(3)着重强调屏体的声学性能技术指标。
(4)着重强调焊接材料及紧固件符合设计要求,焊接无缺陷。
(5)采取可靠措施防止声屏障立柱、连接件及屏体运输时变形及防腐层破坏,
强调禁止安装变形构件。
(6)固定螺栓要求紧固,封头无缺陷,同时位置、数量要符合设计要求。
(7)强调屏体与基础的联接缝要密实,符合设计要求。
12.6.2 检查项目确定
(1)混凝土强度指标为结构安全的关键指标。
(2)顶面高程确保声屏障设计高度,是影响声屏障降噪效果,尤其是声影区大
小的关键指标。
(3)基础外露宽度是对基础尺寸进行质量检验的唯一量化指标。
(4)减小干扰道路景观,声屏障线形应与道路线形保持一致,采用“与路肩
边线位置偏移”指标进行检验。
(5)检验“立柱中距”及“垂直度”是保证立柱放线及调试质量,同时保证
屏障体整齐、美观。
(6)镀涂层厚度的检验,保证金属立柱、屏体及连接件的防腐处理达到设计
要求,满足设计年限的要求。
(7)屏体背板是最不容易检查的部位,容易出现问题。因为背板对隔绝噪声
透射起到关键作用,故设置实测关键指标,切实保障屏体的声学性能符合要求。
(8)屏体整体平整度指标,是对每段屏体间拼接及屏体与立柱间拼接安装质
量的必要控制。
12.6.3 外观质量
(1)重视对立柱表面镀涂层的保护,保证立柱美观。
(2)重视对屏体表面的保护。
(3)重视基础外观美观,同时不破坏原有的道路及构筑物。
(4)重视屏体间的缝隙密实(缝隙来自屏体加工缺陷),及时安装调整。
12.7 复合结构声屏障
12.7.1 基本要求
(1)着重强调基础埋置深度及基础采用的材料符合设计要求,保证基础稳定。
(2)着重强调金属(非金属)立柱的规格和材质不能低于设计要求。
(3)着重强调非金属屏体的声学性能技术指标。
(4)着重强调安装紧固件符合设计要求。
(5)采取可靠措施防止声屏障立柱、连接件及屏体运输时变形及损坏,强调
禁止安装变形、破损的构件。
(6)固定螺栓要求紧固,封头无缺陷,同时位置、数量要符合设计要求。
(7)强调屏体与基础的联接缝要密实,符合设计要求。
12.7.2 检查项目确定
(1)混凝土强度指标为结构安全的关键指标。
(2)顶面高程确保声屏障设计高度,是影响声屏障降噪效果,尤其是声影区大
小的关键指标。
(3)屏体厚度对隔绝噪声透射起到关键作用,故设置实测关键指标,切实保
障屏体的声学性能符合要求。
(4)其中“透明屏体”是指 PC 板、亚克力板等高档材料,厚度的略微差异都
可能对产品的声学性能及造价有显著影响。
(5)基础外露宽度是对基础尺寸进行质量检验的唯一量化指标。
(6)减小干扰道路景观,声屏障线形应与道路线形保持一致,采用“与路肩
边线位置偏移”指标进行检验。
(7)检验“立柱中距”及“垂直度”是保证立柱放线及调试质量,同时保证
屏障体整齐、美观。
(8)镀涂层厚度的检验,保证金属型立柱的防腐处理达到设计要求,满足设
计年限的要求。
(9)屏体整体平整度指标,是对每段屏体间拼接及屏体与立柱间拼接安装质
量的必要控制。
12.7.3 外观质量
(1)重视对立柱表面镀涂层的保护,保证立柱美观。
(2)重视对屏体表面的保护及美观。
(3)重视基础外观美观,同时不破坏原有的道路及构筑物。
(4)重视屏体间的缝隙密实(缝隙来自屏体加工缺陷),接缝平整美观。
附录 A 单位、分部及分项工程的划分
删除原标准中所有的“为单元”,以免造成歧义。
1、路基工程
将符合小桥标准的通道和人行天桥按小桥分部工程划分,列出了具体的分项
工程名称。涵洞不再按类型划分。大型挡土墙以每处为一个分部工程,对其作了
定义。排水工程和砌筑防护工程应根据其数量、工程特点以及施工程序划分。
2、路面工程
路面分部工程增加路面边缘排水系统分项。
3、桥梁工程
按上部构造和下部构造划分分部工程,桥长大时可分段划分为几个分部工程,
分段应力求规模相近,每孔、每墩台可为一个子分部工程。以特大桥为主体建设
项目的工程划分应充分考虑工程规模和标段划分。
为保障安全运营,及时进行养护管理,一些大跨、重要公路桥梁都设计安装
了结构安全监测设施,故增加结构安全监测设施单位工程。
4、互通立交工程
如立交中的独立标段包含主线路基路面,则单独作为一个分部工程。分离式
立交仍归桥梁工程。
5、隧道工程
原标准分部工程太多,对分部工程进行了重新划分,将总体与装饰装修合并,
明洞并入洞口工程,洞身衬砌包括支护(超前支护和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鉴
于目前特长隧道数量增多,增加了辅助坑道及附属洞室(包括斜井、竖井、通风
道等)为分部工程。
6、交通工程
将交通工程分为交通安全设施和交通工程机电工程,作为两个独立的单位工
程。交通安全设施分部工程的路段长度进行了调整。
7、增加声屏障工程,声屏障和绿化工程分别作为单位工程进行评定。房屋
建筑工程也纳入进来作为单位工程,应按其相应的专业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进
行评定。
房屋建筑工程按其相应的专业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进行评定。
如有本附录未列出的分项工程,但又无法列入其他单位工程时,可放到本单
位工程另设的分部工程中。
附录 B 路基、路面压实度评定
B.0.1 对于标准试验组数,有些施工单位一般作一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
试验确定标准密度。但是,标准密度值是衡量现场压实度的尺度,要求具有足够
精度。对于均质土壤和材料,由于平行试验误差,一组试验求得的标准值难以如
实反映试样的实际情况,为此,规定标准密度一般应作平行试验,以平均最大干
密度作为标准密度值。
B.0.2 现场压实度检查试验方法,对粗粒土和路面结构采用灌砂法、水袋法,
必要时采用钻孔取样蜡封法;对于细粒土,按照土工试验规程,环刀法和灌砂法
两种试验方法均可采用,核子密度仪可作适时快速检控应用,但需与常规方法进
行对比,以验证其可靠性。
B.0.3 特定土质或材料的压实质量主要取决于压实工艺及其含水量等条件,但
土质和材料的均匀性对压实度指标也会带来明显影响,实际上,一定程度的不均
匀性在所难免。为此,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压实度合格评定,并增列了单点极
值规定是合理的。压实度代表值和单点极值均作为否决指标,任一指标低于规定
值时,相应分项工程评为不合格。
小样本数压实度检查评定见 4.1.3 条文说明。
保证率系数表增加了大于 100 按正态分布计算的计算公式。
附录 C 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评定

本附录内容与《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基本一致。
附录 D 水泥混凝土抗压强度评定
根据《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GB/T 50107-2010)修改了强度合格条件。
水泥混凝土抗压强度应该尽可能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数理统计评定方法。只要强
度相同,龄期相同,材料来源、生产工艺条件和配合比相同,都应采用数理统计
评定方法,以求能较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附录中同批梁可以每孔或每二、三孔
作为一批,对中小跨径桥的桩、盖梁,可以数孔作为一批。每批的混凝土试件组
数也不宜太多,一般不超过 80~100 组。
至于同批的时间范围以不超过一个季度,且日平均气温差小于 15℃为宜。超过
此范围时,则不应视作同批,而应分别评定。
采用数理统计评定方法时,标准差 Sn 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如果试件混凝土强度
差异较大,则 Sn 大,相应强度代表值就越小,必须尽可能使混凝土强度较为均
匀,减小 Sn 值。施工企业应把它作为衡量企业素质的一个标准,不应在施工过
程中,任意增添水泥用量,否则反而可能造成多用了水泥,但却不合格的恶果。
如果用钻取芯样来检测混凝土强度,可按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委员会的《钻芯法
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03)进行。
附录 E 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评定

原标准中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采用非数理统计评定方法,其设计强度等级的
保证率只有 50%。而采用数理统计评定方法设计强度的保证率为 95%。此外,喷
射混凝土是隧道工程支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强度质量易于波动,为确保隧
道结构安全与耐久性,采用数理统计评定方法较为适宜。修订内容按照国标《锚
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
(GBJ50086-2001)及行业标准《铁路隧道喷锚构筑
法技术规范》(TB10108-2002)编写。
附录 F 水泥砂浆强度评定

参照《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11)修订,主要修改
了每组试件个数和合格标准。由于《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采用极
限状态设计方法,砂浆强度评定应考虑结构可靠度,使砂浆强度达到和超过设计
强度的概率在适度范围,要求试件的平均强度不低于设计强度等级的 1.1 倍。为
使试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规定试件组数不应少于 3 组。
应采用钢底模制备试件,具体测试应符合《 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JGJ
70-2009)要求。
附录 G 半刚性基层和底基层材料强度评定

本附录内容摘自《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对试件数量作了合理调整。
附录 H 路面结构层厚度评定
本附录主要内容摘自《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厚度质量评定:确保结构层的平均厚度,以代表值是否小于设计厚度减代表
值的允许偏差为评定标准,如超出,则相应分项工程评为不合格;如未超出,则
按单点测定值是否超过单点合格值计算合格率并计分。
对使用路面雷达测试系统等快速、高效无损检测方法,检测频率高一些,仍
可按此评定。
附录 J 路基、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弯沉值评定
本附录的主要修改为:
1. 按《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设定与保证率有关的系数。
2.对路基和柔性基层、底基层的弯沉代表值超出要求时的计算和处理方法
提出了要求,对于路面面层未明确提出必须执行。
3. 规定用两台弯沉仪同时测定左、右轮弯沉值时,应按两个独立测点计,
而不能采用左、右两点的平均值。
4. 明确了温度修正和季节修正的考虑因素。
使用连续式自动弯沉检测设备,当检测频率在每 3~5m 一处时,路段长度应
进行对比计算或考虑按每 200m 一段(80~120 个点)计算。
附录 K 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用表
按分项工程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和建设项目分别制定检验评定用表。
附表 5-5 工程汇总表用于相同结构的分部工程或单位工程汇总,也可用于分
段多次评定的分项工程汇总,以便进行上一级工程质量评定。
附录 L 路面横向力系数评定
原检评标准中横向力系数(SFC)在统计评价时均直接计算算数平均值及合
格率,该方法不能体现出路段中的薄弱区间,由于此指标是关系到路面行车安全
性的重要参数,应通过更合理的数理统计方法客观反映路段的总体安全质量水平。
根据对历年全国代表性地区高速公路路面 SFC 的原始采样数据分布检验分
析,SFC 指标的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考虑到采样样本数量的原因,适合采用 t 分
布单边置信度保证率系数计算 SFC 代表值进行判别评价,因此予以明确。

附录 M 水泥基浆体抗压强度评定
本附录参考国家标准《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 法)》
(GB/T17671)、行
业标准《铁路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梁管道压浆技术条件》(TB/T 3192-2008)的
相关规定制定。根据 GB/T17671 制作 3 个棱柱体试件,每试件可测得 2 个抗压强
度值。在合格标准方面考虑到灌浆对保护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重要性,提
高了对强度的要求,即每组 6 个测定值均不能低于浆体设计强度的 90%。
此外,还参考了欧盟标准《Grout for Prestressing Tendons Test methods
BS EN 445:2007》、《Methods of Testing Cement –Part1:Determination of
Strength BS EN 196-1:2005》。

附录 P 防水层与混凝土间正拉粘结强度评定

原标准对防水层粘结强度没有提供评定方法,本次修订予以补充。
附录 N 主要参考了美国 ASTM C 1583-04(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Tensile
Strength of Concrete Surfaces and the Bond Strength or Tensile Strength
of Concrete Repair and Overlay Materials by Direct Tension (Pull-off
Method))及《数显式粘结强度检测仪》
(JG 3056-1999)、
《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
范》(JTG/TJ22-2008)附录 D、《城市桥梁桥面防水技术规程》(CJJ139-2009)
附录 B 及《公路钢箱梁桥面铺装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附录 E 的相关内容进行编
制。
检测时,破坏界面不允许出现在钢标准块与粘结胶间,只有破坏界面在桥面
混凝土与防水层之间,测得的粘结力才为所需的粘结力。由于粘结力与防水层的
温度有关,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因此,还必须同时测出防水层的温度。
粘结强度对防水效果和桥面铺装性能有重要影响,应严格控制,20 组以上
的检测点粘结强度合格率要求不小于 95%,其它组数的检测点粘结强度要求点
点合格。

附录 Q~附录 S
结合隧道工程的相关检查项目的检测方法进行补充规定。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