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13

建築結構之設計

與施工品管作業研究
耐震部分

簡報者:曾一平
第一章 結構設計流程與品管機制

† 結構設計流程與計算書目錄
† 隔震結構設計流程與計算書目錄
† 制震結構設計流程與計算書目錄
† 設計品管機制
† 品管作業綱要
† 結構設計品管檢查
第二章 結構設計缺失

† 立面或平面結構系統不佳
† 結構分析模型不當
† 結構分析或設計程式不當
† 梁柱構材設計缺失
† 非結構牆配置不當
† 軟弱層檢核不正確
† 地下結構設計方式不當
† 各種消能系統配置不當
第三章 結構設計基本資料查核

† 結構系統概述
† 設計依據
† 垂直載重計算
† 水平地震力計算
† 靜力分析
† 反應譜分析
† 動力歷時分析
† 地下室與構材設計地震力
第四章 規範檢核

† 極限層剪力強度檢核
„ 規範相關規定
„ 相關說明與檢核項目
† 強柱弱梁檢核
„ 規範相關規定
„ 相關說明與檢核項目
† 軟層(剛性率)檢核
† 柱之長細效應檢討
† 層間相對側向位移與建築物之間隔
„ 規範相關規定
„ 相關說明與檢核項目
† 非結構牆之影響
第五章 傳統結構設計之檢核

† 設計流程
† 結構分析模式-地上結構
† 結構分析模式-地下結構與基礎
† 載重組合
„ S構造
„ SRC構造
† 構材設計與韌性設計
„ 梁構材
„ 柱構材
„ 剪力牆及端構材
„ 梁柱接頭韌性設計
„ 基礎設計
„ 開挖及擋土措施設計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 前言
† 結構施工常見缺失
„ 構材斷面配置及施工問題探討
† 施工品質管制計畫
表目錄

† 表1-1(a) 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 表1-1(b) 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 表1-1(c) 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 表1-1(d) 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 表1-1(e1) 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 表1-1(e2) 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 表1-1(e3) 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 表1-1(f) 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表目錄

† 表1-1(g) 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 表1-1(h) 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 表1-1(i) 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 表1-1(j) 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 表1-1(j) 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 表1-1(k) 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 表1-1(l) 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表目錄

† 表6-1 建築耐震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封面
† 表6-2 建築耐震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基本資料概要
† 表6-3 建築耐震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工程概要
† 表6-4 建築耐震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檢查項目
† 表6-4 建築耐震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檢查項目(續 )
† 表6-5 建築耐震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
† -混凝土工程品質管制檢查表(範例)
† 表6-6 建築耐震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
† -鋼筋工程品質管制檢查表(範例)
† 表6-7 建築耐震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
† -模板工程品質管制檢查表(範例)
傳統耐震結構設計流程
建築基地調整與概況說明

基地地質調查與鑽探

建築設計及結構系統之選擇

選用結構材料及設計載重計算

進行結構分析與檢核

進行結構細部設計

繪製結構圖說

施工系統圖說與料單製作
結構計算書目錄
第一章 建築概況
1. 基地位置概況
2. 建築規模(基地形狀及面積、總高度、總層數、各樓層高
度、建築面積、建蔽率、總樓地板面積)
3. 各層使用用途
4. 建築材料
5. 內外牆系統
6. 停車系統
7. 屋頂型式及用途
8. 鑽探報告摘要及地質評估、地下水位觀察等
9. 開挖及擋土措施
第二章 結構系統歸納

† 構造型式
† 上結構系統
† 牆系統
† 下結構系統
† 擋土支撐
† 構材尺寸
† 高與跨度描述
第三章 荷重計算準則

1. 設計載重
„ 靜載重
„ 活載重
„ 地震力
„ 風力
„ 溫度、乾縮應力
„ 水位及水浮力
„ 設備載重及衝擊載重
2. 荷重計算基準
3. 荷重數據
4. 樓層重量分佈
第四章 結構模型建立原則 4. 結構分析模型與程式
1. 構材之模擬 5. 橫隔版與獨立自由度說明
• RC構造 6. 質心與形心位置計算
• S構造 7. 材料規範
• SRC構造 • 混凝土材料
• RC剪力牆之模擬及非結構牆 • 鋼筋材料
處理方式 • 鋼骨材料
• 樓版之模擬(橫隔版之模擬) • 銲接材料
2. 梁柱接頭之模擬 • 圬工材料
3. 地盤反力計算與土壤彈簧模擬
• 側向土壤彈簧
• 筏基虛層及土壤彈簧模擬
• 基樁彈簧計算與模擬
第五章 結構設計資料
1. 結構平面圖
2. 構架圖
3. 構材與跨度統計
4. 建物基本振動周期
• 規範計算值
• 動力分析值
第六章 地震力計算 3. 地震力豎向分配及屋頂外加總
橫力
1. 地震力計算相關係數
4. 垂直地震力
• 震區係數 5. 地下結構分析地震力之計算流
• 用途係數 程
• 起始降伏地震力放大係數 • 傳遞之極限層剪力強度
• 結構系統韌性係數 • 傳遞之極限傾倒力矩
2. 地震力計算準則
• 靜態地震力
• 動力反應譜分析
• 動力歷時分析
• 非線性動力歷時分析
† 第七章 耐震規範相關檢核
1. 振態質量和
2. 意外扭矩放大倍率
3. 層間最大變位角
4. 極限層剪力強度
5. 弱層檢核
6. 軟層檢核
7. 地震剪力傳遞
第八章 結構分析與設計說明

1. 上部結構分析模式 4. 構材設計
2. 地下結構分析模式
• RC構造
• S構造
• 地梁之結構應力分析
• SRC構造
• 基樁之結構應力分析
3. 載重組合 5. 彈性地梁設計
• 鋼筋混凝土結構 6. 基樁設計
• 鋼骨結構 7. 非結構牆設計
• 鋼骨鋼筋混凝土結構
† 第九章 梁設計範例
1. RC構造
2. S構造
3. SRC構造
† 第十章 柱設計範例
1. RC構造
2. S構造
3. SRC構造
4. 細長柱檢核
5. 強柱弱梁設計範例
† 第十一章 水浮力檢核
1. 填土
2. 水位
3. 抗拉拔樁
4. 上浮力檢核之安全係數
5. 常態水位之上浮力檢核
6. 最高水位之上浮力檢核
7. 筏基底版配筋
8. 地梁小梁配筋
† 第十二章 施工系統
1. 施工方法
2. 連續壁或擋土結構應力分析
3. 開挖面穩定分析
4. 開挖安全措施及監測系統配置
5. 特殊施工法
設計品管機制

† 通則
† 結構設計品管查核實施對象
† 結構設計品管查核機制
† 專業工程師
† 起造人
† 結構設計專業查核項目
耐震建築結構設計品管作業綱要

† 通則
„ 本品管作業手冊適用於一般建築結構物之結構設計檢
查。相關條文所規定之檢查項目,起造人得聘用一位
以上專業工程師,於設計期間就設計單位提供之完整
結構計算書,依據本條文規定之項目,實施結構設計
專業檢查,專業工程師必須符合相當資格,並須符合
中央主管機關之能力認證。專業工程師必須就本章所
定之結構專業項目,將結構設計檢查過程、結果與改
善措施,通知建築主管機關、起造人以及原設計單位
† 標準
„ 建築物耐震規範及解說
„ 混凝土工程設計規範與解說
„ 鋼結構容許應力設計法規範及解說
„ 鋼結構極限設計法規範及解說
„ 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設計規範及解說
„ 建築技術規則建築構造編-基礎構造設計規範
† 檢查項目 „ 結構系統
„ 建築概況 ‡ 結構系統之選擇是否合
‡ 基地位置及週遭地貌、 適
道路描述 ‡ 規則性與不規則性結構
‡ 建築規模、各層用途、 之判斷
內外牆系統描述 ‡ 基礎型式、平面承載系
‡ 電梯、樓梯、管道間及
統與地盤承載力
停車系統描述
„ 設計依據
„ 基地調查
‡ 設計規範之使用
‡ 鑽孔數、分佈及深度
‡ 地下水位觀測
‡ 取樣及試驗方式
„ 垂直載重
‡ 靜載重
„ 每一平方公尺樓地版平均靜載重數值
„ 靜載重項目
‡ 活載重
„ 各種用途之樓版活載重
„ 屋頂所用活載重與一樓開放空間活載重值
„ 活動隔間之重量
„ 活載重之折減率計算
„ 地震力
‡ 靜力分析:
„ 建物是否可以採用靜力分析
„ 最小設計水平總橫力計算方式,設計反應譜與重量之選用
„ 地盤之分類判斷及反應譜工址放大係數Fa及Fv
„ 建築物基本振動週期之計算
„ 用途係數、結構系統韌性容量、起始降伏地震力放大倍數之選用
„ 最小設計水平總橫力
„ 豎向分配及屋頂外加總橫力
„ 結構物之偏心扭矩
„ 垂直地震力
„ 地下室與基礎設計地震力
‡ 反應譜分析:
„ 加速度反應譜係數
„ 阻尼修正係數BS與B1的計算
„ 反應譜分析之總橫力
„ 有效質量和
„ 不規則建築物之地震輸入方向
„ 振態疊加方法
„ 動態扭矩
‡ 動力歷時分析:
„ 模擬之地震紀錄方法
„ 線性歷時分析之調整係數
„ 線性歷時分析之等效阻尼比
„ 構材非線性分析模型
„ 各樓層與構材之韌性需求檢核
„ 結構分析模式
‡ 地上結構
„ 結構物分析模型之幾何尺寸
„ 分析程式
„ 結構物分析模型
„ 樓板之模擬
„ 各構材之強度與勁度模擬
„ 接頭之模擬
„ 主要構材與次要(非結構)構材
„ 樓層重量與質心位置
„ 屋突層重量與幾何形狀模擬
„ 地上層之基面
‡地下結構與基礎
„ 地下結構幾何尺寸與重量模擬
„ 基礎構材之強度與勁度
„ 土壤彈簧之位置與勁度
„ 牆體之位置與勁度
„ 地下設計水平地震力計算
„ 弱層檢核
‡極限層剪力強度之計算
‡牆量比檢核,牆之有效斷面積計算
‡層剪力比值
„ 軟層檢核 (剛性率檢核)
‡非結構牆貢獻
‡構材強度計算
‡檢核結果
„ 層間相對側向位移與建築物之間隔
‡ 檢核層間變位角之地震力及層間變位角

‡ 鄰棟間距

„ 非結構牆之影響
‡ 非結構牆配置

‡ 不均勻及不對稱非結構牆之處理
„ 構材設計與韌性設計 „ 梁構材
‡ 設計方法 ‡ RC梁之剪力箍筋韌性設計
‡ 設計程式及驗證範例
‡ 梁之頂層與底層主筋配置
‡ RC梁或SRC梁之鋼筋配置
‡ 載重組合
‡ 鋼梁之無側撐長度及其挫屈
„ 版構材 危險性
‡ 版配筋及撓度 „ 柱構材
‡ 樓版剪力傳遞 ‡ 短柱之剪力筋
‡ RC柱之鋼筋配置
‡ SRC柱之鋼筋配置
‡ 鋼柱之局部挫屈
‡ 鋼柱之續接處處理
† 柱之長細效應檢討
„ 細長柱之P-效應
„ 側移構架或無側移構架之判斷
„ 彎矩放大倍率
† 剪力牆及端構材
„ 剪力筋配置與錨定
„ 端構材分析與設計
„ 牆體需承受面內彎矩時之垂直筋配置
† 梁柱接頭
„ RC梁柱接頭檢核
„ 鋼骨梁柱接頭設計
„ 強柱弱梁檢核
„ 基礎設計
‡ 基樁承載力分析
‡ 筏基版之鋼筋施工合理性

‡ 樁帽及樁身抗剪、抗彎之分析

‡ 彈性地梁分析方式與設計
„ 開挖及檔土措施設計
‡ 分析程式
‡ 結構分析模式

‡ 各開挖階段側壁之內力計算及開挖順序

‡ 連續壁貫入深度計算

‡ 開挖之塑性隆起穩定性檢核

‡ 砂湧安全性之檢核

‡ 上舉破壞之安全性檢核

‡ 監測系統與計劃

‡ 鄰房保護措施
檢查區分: 建築概況 查核人員: 查核日期:

查核項目:

□ 基地位置,周圍建築物、道路及地貌概況是否詳細描述

□ 建築規模是否詳細描述(基地形狀及面積、總高度、總層數、各樓層高度、建築面積、建蔽率、總樓地板面積)

□ 各層用途是否詳細描述

□ 電梯、樓梯、管道間、機械房位置是否詳細描述

□ 隔間、隔戶牆及外牆之材料、厚度、位置、固定系統是否詳細描述

□ 停車系統是否詳細描述(坡道或機械停車、車輛、載重、種類)

□ 屋頂型式及用途是否詳細描述

□ 屋突及水箱是否詳細描述

□ 其他:

其他需改進處及建議:

不合格處改善情況:

不合格處覆核日期:
檢查區分: 結構系統 查核人員: 查核日期:

查核項目:

□ 結構系統之選擇是否合適

□ 韌性容量R值之選取是否正確

□ 規則性與不規則性結構之判斷是否正確

□ 基礎型式、平面承載系統與地盤承載力是否合適

□ 剪力牆配置位置是否合適

□ 平面及立面結構配置圖是否詳細

□ 主要板、梁構材尺寸及跨度是否標示:

□ 主要柱構材尺寸及高度是否標示:

□ 其他:

其他需改進處及建議:

不合格處改善情況:

不合格處覆核日期:
檢查區分: 垂直載重 查核人員: 查核日期:

查核項目:

靜載重

□ 是否詳列板、梁、柱、牆重量計算方式。

□ 每一平方公尺樓地版平均靜載重數值是否合理。

□ 靜載重項目是否遺漏(保護層、鋪面、天花及裝修、管線、設備、防火被覆),重量是否低估。

活載重

□ 各種用途之樓版活載重有否低估

□ 屋頂所用活載重與一樓開放空間活載重值是否偏低

□ 活動隔間之重量是否計入

□ 活載重之折減率計算是否正確

□ 其他:

其他需改進處及建議:

不合格處改善情況:

不合格處覆核日期:
第三章 結構設計基本資料查核

† 3.1結構系統概述
„ 結構系統之選擇是否合適
„ 規則性與不規則性結構之判斷是否正確
„ 基礎型式、平面承載系統、與地盤承載力是否合適
† 3.2設計依據
„ 設計規範之使用是否合適
† 3.3垂直載重計算
„ 靜載重檢核重點
‡ 檢查每一平方公尺樓地版平均靜載重數值是否合理
‡ 靜載重項目是否遺漏,重量是否低估

„ 活載量檢核重點
‡ 各種用途之樓版活載重有否低估
‡ 屋頂所用活載重與一樓開放空間活載重值否偏低

‡ 活動隔間之重量是否計入

‡ 活載重之折減率計算是否正確
† 3.4水平地震力計算
„ 靜力分析
‡ 建物是否可以採用靜力分析
‡ 最小設計水平總橫力計算方式是否正確,設計反應譜與
重量之選用是否正確
‡ 用途係數之選用是否正確

‡ 地盤之分類判斷是否正確,其計算所得之反應譜工址放
大係數Fa及Fv是否正確
‡ 建築物基本振動週期之計算是否正確,是否各主軸方向
之基本振動週期有分別考慮
„ 結構系統韌性容量R之選用是否正確,建物具有不同抗側力結
構系統時是否有考量其效應
„ 起始降伏地震力放大倍數是否正確,建物具不同構造時是否有
考量其組合效應重新計算值或選用保守值
„ 最小設計水平總橫力是否為設計地震、中小度地震及最大考量
地震之設計地震力取大值進行設計
„ 豎向分配於構造各層方式是否正確,屋頂外加總橫力有無考慮
„ 結構物之偏心扭矩是否有同時考量真實偏心扭矩及意外偏心扭
矩,其相關分析及計算是否正確
„ 垂直地震力計算方式是否正確,對於樓板、梁及柱所對應之垂
直地震力是否分開妥為計算
† 反應譜分析
„ 韌性折減之加速度反應譜係數的計算是否正確
„ 短週期與長週期的阻尼修正係數BS與B1的計算是否正確,土壤
材料阻尼與輻射阻尼是否依可信理論計算,複合振態阻尼比計
算及阻尼修正係數選用值是否合理
„ 反應譜分析之總橫力是否依相關規定進行調整
„ 多振態反應譜疊加法所考慮之振態數目的有效質量和是否達x
向、y向及扭轉方向之建物地上層總質量的90%
„ 建築物不規則時,地震輸入的方向是否有多考慮幾個角度
„ 使用之振態疊加方法是否合適
„ 動態扭矩是否同時考慮動態偏心距及意外偏心距
† 動力歷時分析
„ 模擬之地震紀錄方法,是否具可信理論或為由公信單位所提供
之方法,另地震記錄是否確實為反應譜相符
„ 線性歷時分析之調整係數是否正確,是否有考慮最低限制值
„ 線性歷時分析之等效之阻尼比選用是否合理
„ 進行非線性歷時分析時,其輸入地震紀錄振幅是否有先乘以用
途係數I來調整
„ 進行非線性歷時分析時,構材非線性分析模型,於降伏強度、
破壞機制及遲滯行為方面是否確切反應出構材真實行為
„ 非線性歷時分析結果是否有進行各樓層與各構材之韌性需求的
檢核
第四章 規範檢核

† 4.1極限層剪力強度檢核
„ 建築物計算極限層剪力強度的方法是否合理,是否使用梁柱構
架及剪力牆之極限強度來計算極限層剪力強度
„ 建築物是否有檢核其下層與上層之牆量比,若比值低於80%者
是否有將非結構牆納入考量及牆之有效斷面積計算是否確實
„ 是否建築物任一層強度與其設計層剪力的比值皆低於其上層所
得比值80%,未符合者是否其強度足以抵抗總剪力V=IW之地震

„ 是否有其他上述未提及之缺失
† 4.2強柱弱梁檢核
„ 強柱弱梁檢核方式是否合適
† 4.3軟層(剛性率)檢核
„ 計算層勁度時是否包括非結構牆貢獻
„ 構材強度計算是否合理
„ 檢核結果是否為軟層或極軟層,及改善對策是否可行合理
† 4.4柱之長細效應檢
„ 細長柱之P-效應考量是否合理
„ 有無進行側移構架或無側移構架之判斷,其判斷是否正確
„ 彎矩放大倍率計算是否正確
„ 柱之設計是否依放大後彎矩進行
† 4.5層間相對側向位移與建築物之間隔
„ 檢核層間變位角之地震力是否正確,層間變位角是否合格
„ 鄰棟間距是否足夠
† 4.6非結構牆之影響
„ 非結構牆配置是否為立面均勻及平面對稱之情況
„ 低層非結構牆配置是否與上層有不連續情況且含牆之極限層剪
力低於上層值達20%,若是的話,則結構需進行含牆之二次分
析,並確保牆體較主要梁柱結構先行產生破壞
„ 建物某層各主軸方向非結構牆配置是否不對稱且兩側牆體提供
之剪力超過樓層極限層剪力之20%,若是的話,則結構需進行
含牆之二次分析,並確保牆體較主要梁柱結構先行產生破壞
第五章 傳統結構設計之檢核

† 5.1結構分析模式-地上結構
„ 結構物分析模型之幾何尺寸是否與設計圖說相符合
„ 結構物分析模型是否能反應建物立面與平面之不規則性
„ 樓板之模擬是否正確:
„ 各構材之強度與勁度模擬是否正確
„ 接頭之模擬是否合適
„ 主要構材與次要(非結構)構材之判斷與模擬是否正確
„ 樓層重量與質心位置是否正確
„ 屋突層重量與幾何形狀模擬是否正確
„ 地上層之基面選擇是否適當
† 5.2結構分析模式-地下結構與基礎
„ 地下結構幾何尺寸與重量模擬是否與設計圖說相符
„ 基礎構材之強度與勁度模擬是否正確
„ 土壤彈簧之位置與勁度之模擬是否合適
„ 牆體位置之模擬方式是否合適
„ 地下設計水平地震力計算是否正確
† 5.3構材設計與韌性設計-梁構材
„ RC梁之剪力箍筋韌性設計是否正確
„ RC梁之頂層與底層主筋配置是否合適
„ RC梁或SRC梁之鋼筋配置是否過密影響施工性
„ 鋼梁之無側撐長度及其挫屈危險性檢核
† 5.4構材設計與韌性設計-柱構材
„ 短柱之剪力筋需求是否確實檢核
„ RC柱或SRC柱之鋼筋配置是否過密影響施工性
„ 鋼柱之局部挫屈危險性檢核是否合適
„ 鋼柱之續接處處理是否合適

† 5.5構材設計與韌性設計-剪力牆及端構材
„ 剪力筋配置與錨定是否合適
„ 端構材分析與設計是否確實
„ 牆體承受面內彎矩時之垂直筋配置是否合適
† 5.6構材設計與韌性設計-梁柱接頭韌性設計
„ RC梁柱接頭是否確實檢核,圍束狀態是否考慮
„ 鋼骨梁柱接頭橫隔板、加勁板、蓋板、焊道等設計是否合格
† 5.7構材設計與韌性設計-基礎設計
„ 基樁承載力分析是否合理
„ 筏基版之鋼筋排列及接續或斷點之施工合理性
„ 樁帽及樁本身抗剪、抗彎之分析及主筋與箍筋設計是否正確
„ 彈性地梁分析方式與設計否正確
† 5.8構材設計與韌性設計-開挖及擋土措施設計
„ 分析程式及版本是否合適
„ 結構分析模式是否正確
„ 各開挖階段側壁之內力是否確實計算,開挖順序是否合理可行
„ 連續壁貫入深度計算是否正確
„ 開挖之塑性隆起穩定性檢核是否正確
„ 砂湧安全性之檢核是否正確
„ 上舉破壞之安全性檢核是否正確
„ 監測系統與計劃是否合適
„ 鄰房保護措施是否合適
結構分析模式-地上結構

† RC構材之EI值
„ 柱應打七折
„ 梁本來應打三五折,但考慮樓版T梁效應後,可以打
七折
† 梁、柱同時打折對結構分析之內力沒有什麼影
響,一般都未打折
† 但當檢核地震層間變位角時,就應該打折
† 以後的規範著重性能設計法,位移的控制也是其
設計目標之一,所以EI值的正確使用就很重要。
† 梁柱接頭的剛域要加以考慮
„ RC結構可以考慮全部
„ 鋼結構可以折減50%或100%
† 樓版常因幾何形狀與開孔,不能假設為整塊剛性
版,此時要假設為多塊剛性版,其間以柔性版相

† 凡柱不與樓版相連者,其自由度應與剛性版分離
結構分析模式-地下結構與基礎

† 兩度空間的地梁系統先按實模擬
† 基樁置入其垂直向彈簧勁度
† 筏基版下則置入均布的垂直向彈簧
† 筏基周邊如有連續壁,則置入線彈簧
† 地梁的端點與連續壁相接,可假設為不承擔彎矩
的鉸接
† 地下室的外牆建入結構模式中,其勁度已很大,
因此地下室各層之質心通常不必再置放三個自由
度的彈簧
反應譜分析

† 經CQC疊加後的一樓總剪力,此值通常會小於靜
力分析所算得之總地震力
† 規範規定要加以調整,使不規則性建築物的動力
分析總剪力提昇至靜力分析所算得之總地震力
† 一般而言,調整係數為1.35是合理
† 某些情況下其值遠超過合理值,此時就須設法了
解其原因,而進行適當的處置
X、Y向之反應譜總橫力調整

† 建築物的兩個主軸方向並不在分析時所取的X、Y
向,如果僅取X向總橫力來調整,係數難免大了一

† 此時可以取X向與Y向的總橫力的平方和開根號之
值,當做動力分析的總橫力,再進行調整。
† 對於此種建築物,地震輸入的方向要多做幾個,
每個方向的結果都可照上述方式來處理
反應譜相符之地震記錄
1000
原記錄
500
4.0

Recorded
原 記 錄 之 反 應 譜
反應譜 模 擬 地震之 反 應 譜
0

86規 範 之 反 應 譜 -500

-1000
0 20 40 60 80
2.0
C

1000
模擬之記錄
500

Simulated
0

-500
0.0
0.0 1.0 2.0 3.0 -1000
Period 0 20 40 60 80
time (sec)

921地震時測站TCU052記錄
柱之設計彎矩

† 柱主筋之配置一般不必與梁一樣,以載重組合之
軸力與彎矩計算之
† 柱須達強柱弱梁的要求,所以柱的設計彎矩直接
由強柱弱梁條件推求最為快速
† 梁端彎矩除要考慮順鐘向外,亦要考慮逆鐘向。
一樓柱底可不滿足強柱弱梁之要求

† 地下室有勁度很高的外牆,地面層梁之地震彎矩很小,大
地震時亦不會降伏,因此一樓柱底必會降伏
† 其設計彎矩與彈性地震彎矩之比值,可取稍大於一樓柱頂
之值。
† 一樓柱底產生塑鉸的時機稍晚於一樓柱頂旁之梁端產生塑
鉸之時候
頂樓柱頂可不滿足強柱弱梁之要求

† 柱軸力小,產生塑鉸並無關係
† 柱頂斷面之彎矩要與兩根梁的彎矩強度抗衡,比
較難以設計為強柱弱梁
† 配筋設計可根據載重組合設計之
柱之極限剪力強度

† 一樓柱底直接計算其塑性彎矩強度,再求一樓柱
之極限剪力強度
„ 一樓柱底不必設計為強柱弱梁
„ 拉力筋之應力以1.25倍降伏應力計算
„ 配合柱頂當其旁梁產生塑鉸時對應之彎矩,就可求得
一樓柱之極限剪力強度
† 屋頂層之柱頂,同樣直接計算其塑性彎矩強度,
再求頂層柱之極限剪力強度
各層極限層剪力強度

† 韌性充分發揮時各層所承擔之剪力
† 每一層可能有構架與剪力牆
構架部份之極限剪力強度

† 柱之極限剪力強度可依一般方法計算之
† 剪力牆的邊界柱歸併於剪力牆中
剪力牆之極限剪力強度

† 先確定其破壞模式,彎矩破壞或剪力破壞
† 剪力牆之塑性彎矩強度,可依全斷面視為柱計算
其彎矩強度
† 拉力筋之應力以1.25倍降伏應力計算
各層極限層剪力強度與設計層
剪力的比值
† 建築物的中下層部份,其值差不多在2.5至3.5之間
† 建築物的上層部份,其值可能會很大,比如5.0以
上,此乃因上層構材的尺寸沒有縮小之故
„ 大地震時,將只有中下層產生塑鉸,耐震能力會小一

„ 如能讓上層部分亦產生塑鉸,則耐震能力會因各樓層
均勻消能而有所提升
地下室構材之韌性設計

† 地下室之構材可以不必進行韌性設計
† 但載重組合時地震力的載重係數要加以放大,其
放大的倍數宜以地面一層極限層剪力強度與設計
層剪力的比值為準
„ 地下室構材之彎矩與剪力都很小,所以放大後還是不

„ 惟地震產生之軸力較大,放大後較為可觀
„ 設計上還是可以得到合理的配筋。
地下室輸入的外力

† 地下室最下層柱底內力
† 如有水浮力,往上加在基礎版上
† 地震力的部分要以極限層剪力強度的放大倍數計

基礎版上的土反力

† 如有受拉的情況,則要將彈簧去掉進行迭代
† 此行為係非線性者,因此各個不同的載重組合均
要分別進行結構分析
複合基礎

† 現行的基礎構造設計規範已容許使用複合基礎,
即筏基與樁基混合的基礎
† 筏基承擔多少力量,與使用的垂直向地盤反力係
數有關
„ 最好考慮地盤反力係數有一個範圍來進行分析與設
計,使筏基與基樁的設計趨於保守
„ 如果樁的間距較大,由分析結果顯示樁基只吃到一半
的載重
基樁支承力之檢核

† 中小度地震與大地震均須檢核,其所受之軸力分
別不得超過容許支承力與極限支承力
† 現行規範對支承力係經試樁決定者,設計時採用
的安全係數可用較小之值
„ 中小度地震通過的基樁尺寸與長度
„ 無法通過大地震時與極限層剪力對應所傳下之軸力
基樁樁頭承擔之剪力

† 以一樓的極限層剪力加上地下室各層地震力為總
橫力,再根據樁的勁度來分配
† 樁頭下尚有連續壁,所以也可考慮連續壁一起分

† 求出樁頭剪力後,就可求樁頭彎矩,進行樁體之
配筋
地梁設計

† 需考慮地下水位之影響,此點常為設計者所忽略
† 深層地下結構,水浮力可能較地震力控制設計
† 水浮力應分高水位與低水位分別分析
„ 在高水位時,若水浮力超過地盤反力,應將土壤彈簧
去掉重新分析。
† 高水位加上地震力不得使整體筏基與土壤分開或基樁超過
其容許拉拔力。
† 設計應注意地梁與連續壁間傳遞剪力之能力
第六章 耐震結構施工品質管制

† 施工品質計畫內容
„ 品質管制預定表
„ 工程品質管制表
„ 自主檢查表施工品質管制計畫報告書
„ 一般工程概要
„ 使用之材料與施工方法
„ 試驗與檢查部位
† 承造之施工廠商應提出
„ 結構施工品質管制人員,其資格應具結構專業技師資
格或經結構施工品質管制訓練通過具有證明者
„ 施工品質管制計畫
„ 施工品質管制計畫報告書
„ 施工品質管制結果報告書
„ 接受到施工品質保證計畫之簽收及依據執行
特別監造

† 特別監造人須為有資格執行該項特別施工作業之特別技師
† 特別監造人須依核准之設計圖與施工規範來監造施工作
業,並 向特別技師、建築師、建築主管機關以及其他規定
之單位提出監造報告
† 所有不符規定之施工作業須即時通知承造人改正,若未改
正, 須馬上通知設計單位並告知建築主管官員
† 特別監造人須提出監造完工報告,其內容包括特別監造之
施工 作業範圍,以及依設計圖與施工規範所須完成之施工
作業與施工工人之技術符合規定,並在報告上簽署
結構檢視

† 建築物之結構檢視對象
„ 用途係數大於1之第一類、第二類、第三類建築物
„ 近斷層工址之建築物
„ 建築師或專業技師規定者
„ 建築主管機關規定者
† 起造人須聘請負責結構設計之特別技師或由負責結構設計
之特別技師所指定之特別技師來執行結構檢視
† 結構檢視所發現的缺點須以書面報告通知業主(或業主代
表)、特別監造人、承造人與建築主管機關。結構檢視者必
須書面述明已知現場訪視,並依構檢視者之最佳認知,指
出任何在報告中尚未解決缺點
結構施工常見缺失

† 設計影響施工品質問題
„ 設計者所定尺寸不合理,導致施工困難
„ 梁柱接頭施工困難或灌漿不易
„ 梁、柱腹板穿孔影響接頭區強度
„ 鋼筋續接器品質不良,無法達到預期效果
„ 梁柱接頭銲接或螺栓不良,無法達到預期結構韌性
† 鋼筋混凝土施工及 † 鋼構施工及設計問題
† 設計問題 „ 鋼骨斷面尺寸問題探討
„ 梁主筋配置問題探討 „ 梁柱接頭問題探討
„ 柱主筋配置問題探討
„ 箍筋配置問題探討
„ 鋼筋續接器探討
結構施工常見缺失

† 設計者所定尺寸不合理,導致施工困難
† 梁柱接頭施工困難或灌漿不易
† 梁、柱腹板穿孔影響接頭區強度
† 鋼筋續接器品質不良,無法達到預期效果
† 梁柱接頭銲接或螺栓不良,無法達到預期結構韌

† 其他施工上之品質問題
建築結構施工問題

† 混凝土品質、模板工程、基礎施工問題
† 梁主筋配置問題探討
† 柱主筋配置問題探討
† 箍筋配置問題探討
† 鋼筋續接器探討
† 鋼骨斷面尺寸問題探討
† 梁柱接頭問題探討
† 制震建築施工及設計問題
† 其他施工上之問題
混凝土品質問題

† 細骨材不良:採用河川下游之扁平形砂、海砂、或
含泥土或有機物過量之砂
† 粗骨材不良
† 水泥不良:水泥成份不對或儲放時受潮或加入過量
之飛灰等
† 水質不良:含過量之氯離子等
† 混凝土材料儲放不當或運輸上等問題
† 預拌車抵達工地時間超過規定時間或在運輸途中
任意加水或未按規定操作機具
† 輸送管路老舊未換或未做好清管工作及管內混凝
土亂倒等
† 混凝土澆置不良:澆置分區不當,澆置方法、搗實
方法、鏝平作業不當,或是混凝土施工任意加水
並在澆置點任其流動,或者是振動棒頂住鋼筋振
動等
模板工程問題

† 垂直及水平精度不足
† 鋼筋吊放或澆灌混凝土時造成模板移位
† 模板破舊、縫隙過大造成漏漿及變形
† 支撐力量不當造成澆灌混凝土後模板變形
基礎施工問題

† 地梁及柱位放樣不正確
† 地下連續壁主筋外露
„ 吊放連續壁鋼筋籠時,未控制好垂直度
„ 或定位器在吊放鋼筋籠時被壓彎偏位以致鋼筋籠偏斜
一側
† 地下連續壁滲出大量白華及鏽痕
„ 主要原因可能為連續壁公母單元之重合處鋼筋過密,
澆置混凝土時易產生空洞或孔隙
„ 或母單元兩側鋼板及預留之搭接用鋼筋處附著之皂土
液清洗不乾淨
† 鋼筋混凝土反循環基樁施工不當,混凝土澆置不

„ 原因可能為鋼筋配置過密使保護層明顯不足、穩定液
成份不良、澆置混凝土時土、石塌入混凝土中等
構材斷面配置及施工問題探討

† 梁鋼筋配置相關問題
† 柱鋼筋配置相關問題
† 箍筋設計及施工問題探討
† 混凝土配比設計及施工問題探討
† 鋼筋續接器及施工問題探討
† 鋼骨設計斷面及施工問題探討
† 鋼構梁柱接頭施工問題探討
† 鋼構其他施工問題探討
結構施工檢查要項與方法

† 鋼結構施工品管檢查
„ 一般事項
„ 準備工作
„ 現場作業應注意事項
† 鋼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品管檢查
„ 模板工程
„ 鋼筋工程
„ 混凝土工程
† 其他建築工程
† 水泥砂漿粉刷工程、壁磚貼作工程施工、鋁門窗
工程、天花板工程施工品質管理標準則列於表8-4
至8-7中以供參考。
工程會施工品質管理制度表
層次 組織架構 作業內容
品質評鑑 工程主管機關 執行工程評鑑
業主 (或專案管理顧問 ) 核備品質管理計畫
督導品質管理作業
建築師及專業技師 審核品質管理計畫
品質保證 查證材料設備
查核施工作業
記錄建檔保存
訂定品質保證計畫
承包商 建立施工品管組織 (指派品管工程師 )
訂定施工要領
分包商 訂定施工品質管理標準
品質管制
訂定檢驗程序
訂定自主檢查表
建立文件、記錄管理系統
施工品管機制

† 通則
„ 相關條文所規定之結構施工檢查項目
„ 起造人(或起造人之代理人)得獨立聘用一位以上專業品管工程師
或品管專業機構
„ 或由承造單位經起造人同意指派一位以上專業品管工程師或品
管專業機構
„ 於施工階段依據本條文規定之項目,實施結構施工品管查核
„ 專業品管工程師必須就所定之施工查核項目,實施獨立之結構
施工品管查核,並將品管查核記錄依據規定,通知建築主管機
關、起造人、承造人及監造人
† 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
„ 承造人需於施工前提出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以供起造
人及監造人進行審核
„ 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應符合相關施工規範、工程計畫
規格及品質保證計畫書之要求
„ 品質管制計畫書內容至少應包括品質管制預定表、工
程品質管制表及自主檢查表三部份
† 施工品管實施對象
† 所有建築結構皆需進行結構施工品管作業
† 結構施工品管查核機制
„ 結構施工品管報告應列為各縣市申請使用執照許可參
考文件之一
„ 應依據工程規模及施工項目,須有足夠合格專業工程
師實施結構施工專業查核。
† 專業品管工程師
„ 專業品管工程師為有資格執行施工品管作業之結構
„ 土木類專業技師或符合中央主管機關之能力認證者
„ 並受中央主管機關管理
† 起造人
„ 起造人職責為『品質督導』
„ 起造人辦理施工品質督導作業時,應查核是否確實執
行施工品質管理作業
„ 並依據相關規定,得獨立聘僱專業工程師,執行結構
施工專業品質管理工作。
† 結構施工查核項目
† 建築物需依類似表6-1之型式實施結構施工專業查

建築結構施工品管作業綱要

† 本部份參考
„ 美國IBC2000建築法規
„ 建築物耐震規範及解說之修訂中耐震工程品管章節
„ 國內結構設計常見問題
† 擬定建築結構施工品管作業手冊
„ 訂定結構施工品管檢查項目及檢查標準
„ 各檢查項目之檢查表格
通則

† 本品管作業手冊適用於一般建築結構物之結構施
工檢查
† 相關條文所規定之檢查項目
† 專業品管工程師必須就所定之施工項目
† 將檢查過程、結果與改善措施,通知起造人及監
造人
標準

本品管作業手冊之檢查標準所依據之規範如下:
† 混凝土工程施工規範
† 鋼結構施工規範
† 鋼骨鋼筋混凝土施工規範
† 鋼構造建築鋼結構銲接規範
† 鋼結構品質管制作業標準
† 鋼筋續接器續接施工規範
施工圖說與文件

† 所有結構構材及其連接材料之尺寸及位置
† 所有結構構材之配筋位置、管線穿孔位置、加勁材位置等
詳圖
† 栓接或銲接處之位置、尺寸及型式
† 表面處理及粉刷
† 組合細節圖
† 所有結構構材之編號及於平面圖上之位置
† 所有結構構材之使用材料及材料使用規格
† 施工程序圖及安全措施圖
† 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及自主檢查表
† 施工監測系統配置
施工計畫

† 承造人需訂定整體工程之各施工階段
† 於各階段施工前,提出此階段施工計畫給予監造
人或起造人加以審核
† 施工計畫需包括施工方法、施工順序、相關施工
圖說與規定、施工人員、施工所需使用之設備及
材料、施工品質管理檢查項目、設備維護及材料
試驗報告等。
組織

承造人需訂定與整體工程相關之管理計畫與組織
如下
† 施工管理及組織
† 緊急應變及防災計畫
† 勞工安全衛生管理及組織
† 環境污染防治計畫
† 施工品質管制計畫
† 工期管理及進度控制計畫
人員

† 承造人需詳列所有參與工程之施工人員及品質管
制工程師並加以編號或給予代號,以便於管理及
施工問題之追蹤。
† 施工人員曾受過之職前教育訓練,及所具有之技
術士職業證照亦加以詳述。
專業品管工程師

† 品管工程師的職務責任與工作為
† 查驗協力廠商、供應商及材料商之品管過程及輔
助與督導。
† 所有施工品管文件之核准。
† 不定期實施品管稽查業務,對外配合業主辦理品
質稽查業務。
† 品管文件之建立。
† 執行材料檢驗與工地檢驗工作。
† 辦理品質控制作業。
† 會同業主、協力廠商來辦理工地品質檢驗試驗工
作。
† 對工程現狀與施工品質做持續性查驗與評估、填
報查驗與評估相關文件。
† 各種品管文件(如證明、報告、記錄、施工計劃
書、工作圖、施工圖、查核表)之建立與審查。
† 品管檔案之建立。
品質保證與特別監造

† 承造人訂定之施工品質管制計畫
† 需能與監造人之施工品質保證計畫及特別監造之
項目與程序相符合。
書面責任施工聲明

† 了解品質保證計劃之特別規定。
† 了解品質管制須符合建築主管機關核准之施工規
範及文件之規定。
† 承造廠商之品質管制執行步驟,提送報告之內容
方法及提送之頻率。
† 於承造廠商組織中負責執行品質管制者之資格及
職位的確認。
檢查項目

† 施工材料
† 基礎工程
† 鋼筋混凝土結構工程
† 鋼結構工程
建築結構施工品管檢查表

† 本節依據前節訂定之建築結構設計品管作業手冊
綱要之檢查項目
† 擬定查核表如表6-1之範例以供參考
† 本表依建築結構施工之檢查項目,由專業品管工
程師依檢查日期及結果分別記錄於檢查表上
† 必要時可將缺失或簡圖記錄於查核表,並於查核
表備註欄註明
† 另於圖6-1列出各種不同施工項目檢驗流程範例以
供參考
建築耐震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
-模板工程品質管制檢查表
檢查項目: 模板工程 檢查位置: 檢查日期: 年 月
檢查結果
區分 檢 查 項 目 檢查次數 合格 須改善 改善結果 備註
施 1.模板規格、尺寸及
工 2.鋼管支柱規格、尺
準 3.緊結器規格、尺寸
備 4.模板加工之精度是
階 5.支撐搭接補強完成
段 6.放樣精度是否達到
模 1.模板位置是否正確
板 2.斷面尺寸是否符合
組 3.精度是否符合要求
立 4.緊結器之位置與數
5.斜撐材位置、數量
6.預埋物安裝是否完
7.檢視孔是否完成
8.梁、版構件部位模
9.支撐之數量、間距
10.特殊部位是否特別
拆 1.拆模時間是否適當
模 2.再撐方法、位置是
簽 承造人: 品管工程師:

欄 主任技師: 工地負責人:
建築耐震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
-鋼構工程品質管制檢查表
檢 查 項 目 :鋼 構 檢查位置: 檢查日期: 年 月

檢 查 項 檢查結果
區分 目 檢查次數 合格 須改善 改善結果 備註
一 l.電 桿 材 料 是 否 附 有
材 原廠證明,檢驗結果
料 是否拉
2.高 合力螺栓、錨錠

進 是否符合要求
場 3.構 件 上 螺 栓 接 合 之
二 l.塔 吊 操 作 手 是 否 具
鋼 合格執照證明
骨 2.負 荷 起 重 之 警 告 裝
吊 3.吊 裝 作 業 是 否 有 檢
裝 4.架 設 、 組 立 之 順 序
組 5.鋼 柱 在 正 式 接 合 固
立 6.臨 時 固 定 之 假 螺 栓
三 l.現 場 放 樣 用 測 量 基
精 準點是否已複測無誤
度 2.引 測 點 是 否 已 測
調 3.單 節 鋼 柱 的 水 平 、
整 4.柱 頂 高 程 是 否 在 容
四 l.接 合 部 之 接 觸 面 是
接 2.鎖 緊 之 順 序 是 否 依
合 3.天 候 是 否 適 合 作 業
作 4.是 否 依 照 規 範 規 定
業 5.銲 接 方 式 是 否 適 當
6.是 否 設 置 火 花 、 銲
五 l.高 空 作 業 之 安 全 母
安 2.惡 劣 天 候 是 否 停 工
全 3.安 全 防 護 措 施 是 否
防 4.放 還 在 鋼 架 上 之 器
護 5.是 否 做 好 適 當 防 護
作 措施,以避免人員或
器 具銲
6.電 之機掉、落接地線等

7.電 銲 區 下 方 是 否 已
8.周 邊 高 壓 電 線 是 否
簽 承造人: 品管工程師:

欄 主任技師: 工地負責人:
建築耐震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
-非結構構材與設備品質管制檢
查表
檢查項目: 非結構構 檢查位置: 檢查日期: 年 月

檢 查 項 檢查結果
區分 目 檢查次數 合格 須改善 改善結果 備註
一 l.內部非結構牆及隔
非 2.女兒牆及內部懸壁
結 3.外部非結構牆之施
構 4.標誌及廣告牌之固
構 5.天花板之架設是否
材 6.惟幕牆之施作與固
7.惟幕牆吊裝作業是
8.非結構架設、組立
9.非結構牆接合系統
10. 地版、地坪及粉
二 l.空調設備之安裝與
設 2.升降機、電扶梯元
備 3.配電系統、燈具之
4. 管道系統 之施作是
簽 承造人: 品管工程師:

欄 主任技師: 工地負責人:
1.平面、立面、剖面圖檢討
2.磁磚計劃與結構圖尺寸是已調整 圖 面 檢 討
3.模板支撐形式、位置有否考慮
1.模板之規格、數量、尺寸

模板施工 2.模板材料新舊程度
3.鋼管支撐之長度及材質
4.五金配件之標準
材 料 進 場



施工放樣圖繪
裝完成、變更
設計完成
5.模板表面之處理

檢驗流程
材料檢驗
合格
1.基準線之檢核(雙重檢核) 放 樣
2.其他放樣線之檢核

1.斜撐材位置、高度
2.牆模之垂直、水平度 柱牆外模組立
3.開口尺寸、位置 不
4.IM 線之檢核 合 柱筋綁紮完成

牆模檢驗
合格
1.鐵擋距離
2.封模前之雜物 牆內模組立
3.牆壁厚度、高度

1.樑的斷面及尺寸 樑底版牆組立
2.樑的跨度及預拱

1.板的水平垂直度
2.板(夾板)的新舊程度 版 組 立
3.版完成面之清潔度 不
合 牆筋綁紮完成
4.版下之支撐材間距 格
5.放樣孔之預留 水電配管完成
版檢驗
合格

1.水平繫件之施作 鐵線繫件加強

1.拆模時間之檢討 拆摸檢驗

完 成
模板工程施工品質管理標準(I)
施 工 管 理 標 準 RC構造
管  理  要  領
工程項目 不合標準值之 管理紀錄
管理項目 管理標準 檢查時期 檢查方法 檢查頻率
處置方法
尺寸,形狀 施工圖製作
平面,立面,剖面結構 檢討,討論 施工前 請建築師修正 自主檢查表
一致 前
圖面檢討 磁磚對縫與 施工圖製作
磁磚計劃 檢討,討論 施工前 重新修正 自主檢查表
整塊舖貼 前
模板支撐方法及應力計算 應符合規範 施工前 查核支撐強度 施工前 重新設計 自主檢查表
模板之規格,尺寸,數量及貯 依照檢討後 抽取1/10樣品
卸料前 捲尺及目視清點 退料 自主檢查表
施工前 存方法 之施工圖 檢
依照檢討後
每次材料進場
鋼管支柱,規格及尺寸,數量 之施工圖 卸料前 捲尺及目視清點 退料 自主檢查表
材料進場 時
(高度)
生鏽,損毀
每次材料進場
緊結器,橫擋材料之五金配件 之不良品挑 卸料前 目視檢查 刷除 自主檢查表


誤差值±
基準控制線 放樣完時 經緯儀,水準儀 基準線放樣時 重新校核放樣 自主檢查表
0mm
放樣
誤差值±
柱,樑,牆,樓梯之控制線 放樣完時 經緯儀,水準儀 每層樓放樣時 重新校核 自主檢查表
2mm
相對水平高
斜撐材支撐度 模板組立時 尺丈量,目視 每牆面立完時 調整高度 自主檢查表
施工中 度±3mm
不超出混凝
柱牆外模組
頂部水平精度 土頂部之高 牆板組立時 尺丈量,目視 每片牆完時 修正 自主檢查表


不超出放樣
垂直向精度 模板組立時 尺丈量,目視 牆面立完時 修正 自主檢查表
線±1mm
模板工程施工品質管理標準(II)
施 工 管 理 標 準 R.C構造
管  理  要  領
不合標準
工程項目 管理紀錄 備 考
管理項目 管理標準 檢查時期 檢查方法 檢查頻率 值之處置
方法
開口尺寸 如施工要 牆面立完
牆配筋前 尺丈量 修正 自主檢查表
,位置 領 時
柱牆外模
模板,鐵
組立
擋,間隔 誤差±3mm 牆封模前 尺丈量 每面牆 修正 自主檢查表
器,五金
上端之水 內模組立 每次組內
誤差±3mm 拉線用尺丈量 修正 自主檢查表
牆內模組 平精度 完成時 模時
立 內模組立 每次組內
牆壁厚度 誤差 用尺丈量 修正 自主檢查表
完成時 模時
施工中 版面須平
樑底版牆 斷面尺寸 整,且縫 樑底模組 每次組內
用尺丈量 修正 自主檢查表
模組立 精度 隙不大於 立時 模時
1mm
版面狀況 目視, 用尺 每次組內
誤差±5mm 版面完成 修正 自主檢查表
及縫線隙 丈量 模時
版組立
版面完成 每次組內
水平精度 誤差±3mm 目視,水準儀 修正 自主檢查表
時 模時
級高,級 每次組內
樓梯踏板 組立時 用尺丈量 修正 自主檢查表
深精度 模時
制震部分
日本制震結構設計流程
開始

調查及計劃

基本設計
基地地盤調查

制震結構 NG

OK
地盤卓越週期
地盤非線性參數 隔震結構或耐震結構
是否有土壤液化
制震結構設計目標

概略設計
擬模地震波

制震裝置選擇與概
略設計

設計用地震波由工
學基盤輸入 預備分析
靜力用地震力
基樁、結構、土壤
互制

靜力彈塑性分析 上部結構設計

各種分析檢討
非線性動力歷時分析
設計或選購制震裝置

設計目標檢討

設計制震裝置安裝構材

設計下部結構

製作評定資料 制震裝置計畫

結構性能評定 防災評定

申請合格

完成 表示為選擇性作業
我國制震結構靜力分析流程(草案)
開始

一個消能建築之有效阻尼比ξi
計算阻尼修正因子β

計算側向作用力V

地 震 力 豎 向 分 配 Fi

線 性 分 析 模 型 計 算 第 i樓 層 水 平 位 移 u i

位移型元件 位移型與速度型消能元件混合使 速度型元件


有效阻尼比計算 用有效阻尼比計算 有效阻尼比計算

∑ j
W Dj + ∑ W Fi ∑ W Dj + ∑ W Vj + ∑ W Fi ∑ W Vj + ∑ W Fi
β eff = β + i
β eff = β + j j i
β e ff = β + j i

4π W k 4π W k 4π W k


初始假設值與所得的
有效阻尼比相等

計算側向作用力V

建築物內構材的設計力需考量最大變位、
最大速度與零變位、最大加速度等情況來
計算,並採用最大值進行設計

結束
制震裝置力學特性設定(舉例)
阻尼器 位移型阻尼器 黏彈性阻尼器 黏性阻尼器 油壓阻尼器

裝置名稱 Unbond Brace 黏彈性阻尼器 黏性阻尼器 ODB系列


QD QD QD
(kN) (kN) (kN)

QDmax
QDmax K2 QDmax C2
Q1
阻尼特性
K1 C1 C1

0 0 ν 0 V10 V20ν
δ (cm/s)
(cm) (cm/s)
QD
QD QD QD
(kN) (kN) (kN)

遲滯迴圏

特性 δ
(cm) δ δ
(cm)
δ
(cm)

K(δ,ν)
K(δ) K(δ,ν) C(δ,ν) K(δ,ν) C(δ,ν)

模擬模型

C(δ,ν)
制震性能曲線圖

層 無阻尼器 無阻尼器







低 黏性體 油壓

變位降低率 變位降低率
無阻尼器
層 層
無阻尼器
剪 剪
力 力
降 降
低 黏彈性 低
金屬降伏
率 率

變位降低率 變位降低率
制震結構設計缺失(一)
† 阻尼器相依性
設計者未將制震阻尼器各種相依性考慮於分析模型之中,高估
消能元件的消能效果
† 阻尼器製品誤差
未考慮消能元件製品誤差
† 阻尼器的勁度
沒有考慮到消能元件的勁度,以致於偏心率放大,扭轉效應增

† 未檢核出有弱層
計算極限層剪力強度時,設計者容易忽略消能元件的貢獻,可
能未檢核出有弱層存在的問題
† 假設阻尼器支撐材為剛性
將非剛性之支撐材假設為剛性,從性能曲線上可以看出,此為
不保守之設計
制震結構設計缺失(二)
† 地震波相位角特性
不同的地震紀錄有其不同相位角特性,故應依規範規定取3組以上地震歷
時作動力歷時分析
† 不規則結構未考慮各種角度輸入地震波
不規則結構一般偏心率較大,因此扭轉效應顯著,於分析時,建議除了x
向及y向輸入地震波外,也應考慮多幾種角度輸入地震波
制震結構設計檢討重點(一)
† 阻尼器最大層剪力
每一樓層在考慮方向上由所有消能元件所提供之最大層剪力不得超
過構架本身的50%,注意此非耐震結構兩元系統不得超過構架本身的75%
† 基本振動週期
計算基本振動週期是否有將制震阻尼器的勁度考慮於結構分析之中
† 偏心率
在考慮剛心與質心偏心時,應該也要考慮消能元件的勁度對剛心位
置改變之影響
† 有效阻尼比計算
制震結構之有效阻尼比計算是否正確
† 總橫力調整
制震結構之總橫力是否依相關規定進行調整
制震結構設計檢討重點(二)

† 最大設計總橫力
制震結構之最大設計總橫力是否有依據最變位、最大速度與
零變位、最大加速度三種情況計算
† 阻尼器與製品誤差
消能元件之性質相依於運作頻率、操作溫度(含因運作所造
成之溫度上升)、變形(或應變)、速度、支承載重及雙向載重等因
素是否有考慮。阻尼器的相依性、製品誤差考慮於結構分析模式
之中,其相依性與製品誤差之正效應與負效應皆須要考慮
† 非線性動力歷時分析
在進行制震結構非線性動力歷時分析時,前述用途係數I可
以考慮,但是不可再以調整係數1/(1.4αy Fu)予以折減
† 地震波選用
至少取三組以上地震紀錄與規範設計反應譜compatible
制震結構計算書新增目錄
第一章 建築物概要
第二章 結構系統概要 第十章 制震與非制震結構分析設計
第三章 制震阻尼器 比較
第四章 荷重計算準則
第五章 線性與非線性結構模型的模

第六章 制震結構分析與設計說明
第七章 制震結構分析設計資料
第八章 制震結構分析設計
第九章 制震結構相關檢核
† 第三章 制震阻尼器
† 阻尼器裝置及材料規格
† 阻尼器構造型式及尺寸
† 裝置原理
† 裝置構造
† 力學特性
„ 基本特性方程式
„ 阻尼力特性
† 各種相依性
„ 位移型阻尼器
‡ 連續返復振動
‡ 應變速度相依性
‡ 温度相依性
„ 油壓阻尼器
‡ 振動頻率相依性
‡ 温度相依性
„ 黏性阻尼器
‡ 振動頻率相依性
‡ 温度相依性
‡ 變位相依性
‡ 連續返復振動相依性
„ 黏彈性阻尼器
‡ 振動頻率相依性
‡ 温度相依性
‡ 應變相依性
† 裝置誤差
„ 位移型阻尼器
‡ 勁度
‡ 降伏力
„ 油壓阻尼器
‡ 阻尼力
‡ 內部剛性
‡ 等效阻尼係數
„ 黏性阻尼器
‡ 阻尼力
„ 黏彈性阻尼器
‡ 儲存模數
‡ 耗損係數
† 極限界限 „ 黏彈性阻尼器
„ 位移型阻尼器 ‡ 變位界限
‡ 變位界限 ‡ 疲勞界限
‡ 疲勞界限 „ 分析模型與實驗結果
„ 油壓阻尼器
‡ 變位界限
‡ 速度界限
„ 黏性阻尼器
‡ 變位界限
‡ 速度界限
‡ 阻尼力界限
第五章 線性與非線性結構模型的模擬
† 構材之模擬
„ RC構造
„ S構造
„ SRC構造
„ 結構牆及非結構牆之模擬
„ 斜撐構材的模擬
„ 樓版之模擬(橫隔版之模擬)
† 梁柱接頭之模擬
† 土壤彈簧模擬
„ 側向土壤彈簧
„ 垂直土壤彈簧模擬
„ Rocking土壤彈簧模擬
† 基樁彈簧模擬
† 地下連續壁模擬
† 制震阻尼器模擬
† 線性制震結構分析模型
† 非線性制震結構分析模型
† 分析軟體說明
第六章 制震結構分析與設計說明
† 上部結構分析說明
† 下部結構分析說明
„ 地下室結構分析
„ 地梁、基樁或連續壁之結構分析
† 附屬結構與非結構分析說明
† 載重組合
† 構材設計說明
† 梁柱接頭設計說明
† 地梁、基樁或連續壁設計說明
† 制震結構之分析設計說明
„ 相依性考慮
„ 耐久性考慮

„ 裝置誤差考慮

„ 側推分析(Push Over Analysis)


„ 遲滯特性設定

„ 遲滯迴圏設定
† 附屬結構與非結構分析設計說明
† 地震波調整說明
第七章 制震結構分析設計資料

† 建築及結構平面圖 † 阻尼器配置數量計算
† 建築及構架立面圖 † 阻尼器配置平立面圖
† 性能目標
„ 地震波
„ 整體結構性能標準
‡ 層間變位角
‡ 需要韌性容量
„ 各構材性能標準
第八章 制震結構分析設計
† 靜力分析 „ 樓層剪力
„ 地震力計算 „ 樓層傾倒力矩
‡ 地上結構地震力 † 反應譜分析
‡ 地下結構地震力 „ 樓層反應加速度
„ 風力計算 „ 樓層反應層間變位
‡ 規範靜態風力 „ 樓層反應剪力
‡ 風洞實驗風壓力 „ 樓層反應傾倒力矩
„ 樓層加速度
„ 樓層層間變位
† 動力線性歷時分析 † 非線性動力歷時分析
„ 最大反應層加速度 „ 側推分析(Push Over Analysis)
„ 最大反應層間變位 „ 遲滯特性設定
„ 最大反應層剪力 „ 遲滯迴圏設定
„ 最大反應層傾倒力矩 „ 最大反應層加速度
„ 阻尼器遲滯迴圏 „ 最大反應層間變位
† 上部結構設計 „ 最大反應層剪力
† 極限層剪力計算 „ 最大反應層傾倒力矩
„ 阻尼器遲滯迴圏
† 下部結構設計
第九章 制震結構相關檢核
† 振態質量和
† 意外扭矩放大倍率
† 立面形狀
„ 剛性率
„ 質量
„ 立面不連續之豎向構材
„ 極限層剪力強度
† 平面形狀
„ 偏心率
„ 凹角性
„ 不連續之橫隔版
„ 面外錯位之豎向構材
„ 非平行結構系統
† 構架單獨抗震檢討(二元系統)
† 建築碰撞距離
† 容許層間變位角檢討
† 風力舒適性檢討
† 非線性分析性能檢核
„ 整體結構性能檢核
„ 各構材性能檢核
„ 塑鉸機構分佈
† 阻尼器設計及極限界限
† 第十章 制震與非制震結構分析設計比較
† 靜力分析
† 反應譜分析
† 動力歷時分析
† 非線性動力歷時分析
制震建築結構設計品管作業綱要

† 本部份參考
„ 美國FEMA273及274
„ 日本JSSI被動制振構造設計施工手冊
„ 建築物耐震規範及解說之修訂中含被動消能系統建築
物之設計等
† 擬定制震建築結構設計品管作業手冊
通則
† 所有設置有消能元件之建築物之設計審查除須符
合一般規定之外,尚須符合建築物耐震規範及解
說之修訂中含被動消能系統建築物之設計之規定
† 消能系統之設計審查及具有相關之試驗計畫應由
另一獨立之審查小組進行
† 小組之成員包括適當訓練之專業人員及對消能方
法之理論與應用上有經驗之專家學者組成。
標準

† 檢查標準所依據之規範如下:
„ 建築物耐震規範及解說之含被動消能系統建築物之設

„ 混凝土工程設計規範與解說
„ 鋼結構容許應力設計法規範及解說
„ 鋼結構極限設計法規範及解說
„ 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設計規範及解說
„ 建築技術規則建築構造編-基礎構造設計規範
檢查項目

† 制震阻尼器配置
„ 制震阻尼器的配置可參考日本制震性能曲線圖
„ 配置時須先決定性能目標層剪力降低率及層間變位降低率
„ 然後可以得到力學參數
„ 再由力學參數計算而得各樓層需要之阻尼器數量
† 金屬降伏型阻尼器:韌性比及阻尼器支撐構材勁度
† 油壓阻尼器:耗散勁度及阻尼器支撐構材勁度
† 黏性阻尼器:耗散勁度及阻尼器支撐構材勁度
† 黏彈性阻尼器:損失係數(Loss Factor)及阻尼器支撐構材
勁度
† 地震力
„ 靜力分析
‡ 制震建物是否可以採用靜力分析
‡ 制震建物性能目標的設定

‡ 消能元件之溫度、振動頻率、變形等相依性

‡ 含消能元件水平總橫力計算方式,設計反應譜與重量之
選用
‡ 地盤之分類判斷及反應譜工址放大係數Fa及Fv

‡ 制震建築阻尼修正係數BS與B1的返覆迭代計算
„ 含消能元件建築物基本等效週期之計算
„ 含消能元件建築物等效阻尼比之計算
„ 用途係數、結構系統韌性容量、起始降伏地震力放大
倍數之選用
„ 最小設計總橫力(速度型消能元件需考慮最大速度與
最大位移設計作用力總和)
„ 豎向分配及屋頂外加總橫力
„ 結構物之偏心扭矩
„ 垂直地震力
„ 地下室與基礎設計地震力
† 反應譜分析
„ 加速度反應譜係數
„ 含消能元件建築物等效阻尼比之計算
„ 含消能元件建築物基本等效週期之計算
„ 制震建築阻尼修正係數BS與B1的計算
„ 反應譜分析之最小設計總橫力(速度型消能元件需考慮最大速度
與最大位移設計作用力總和)
„ 有效振態質量和
„ 不規則建築物之地震輸入方向
„ 振態疊加方法
„ 動態扭矩
† 動力歷時分析
„ 模擬地震紀錄方法
„ 輸入之地表加速度大小
„ 線性歷時分析(消能元件為非線性,結構物乃為線性)
„ 構材非線性分析模型
„ 非線性歷時分析(消能元件及結構物皆為非線性)
„ 各樓層與構材之韌性需求檢核
† 結構分析模式
„ 地上結構
‡ 結構物分析模型之幾何尺寸
‡ 分析程式
‡ 結構物分析模型
‡ 樓板之模擬
‡ 各構材之強度與勁度模擬
‡ 接頭之模擬
‡ 消能元件的模擬
‡ 主要構材與次要(非結構)構材
‡ 樓層重量與質心位置
‡ 屋突層重量與幾何形狀模擬
‡ 地上層之基面
† 地下結構與基礎
„ 地下結構幾何尺寸與重量模擬
„ 基礎構材之強度與勁度
„ 土壤彈簧之位置與勁度
„ 牆體之位置與勁度
„ 地下設計水平地震力計算
製造品質管制計畫書

† 依據2002年含被動消能系統建築物之設計有關品
質管制計畫書的規定
† 結構設計者應依性能保證測試及實體試驗規定,
提供消能元件之品質管制計畫
† 製造消能元件之品管計畫需由合法之專業技師進

† 品管計畫需包含製造流程之描述、檢驗步驟、檢
驗方法及測試以確保品質
制震阻尼器施工常見問題

† 安裝方向錯誤
† 安裝螺栓安裝時未達確認強度
† 無法正常自由伸展運動
† 未依圖面安裝錯誤
† 金屬降伏型阻尼器製作及安裝精度
† 阻尼器碰撞而受傷
制震結構施工品質管制

† 品質管製方法與流程
† 阻尼器製作及品質管理
† 各種阻尼器的性能保証實驗確認
† 出場與進場檢查、施工檢查及完工檢查
制震阻尼器施工品質管制 (一)

† 品質管理者
„ 生產者:制震阻尼器品管計畫書
„ 施工者:製作施工計畫書及施工品管計畫書
„ 設計者與監造者:應說明設計需求及監督施工品質
† 阻尼器製造廠商提供的裝置,必要時需抽樣送到
實驗室做性能保証實驗
制震阻尼器施工品質管制 (二)

† 阻尼器品質管理內容

項目 內容

1 依據設計圖說之要求與說明製作
2 依據設計圖說繪製製作大樣圖
3 施工說明書
4 進場、施工及完工時各階段之品質管理

5 生產廠商品質管理流程與方法
制震阻尼器施工品質管制 (三)

† 阻尼器製作及其品質管理

項目 內容

1 生產廠商的品質理流程與方法
2 製作工程
3 設計大樣圖
4 製品大樣圖及樣品(如材料、形狀以及尺寸)
5 檢查以及試驗項目、方法、規格值
6 包裝及運送
7 阻尼器基本資料、品管計算書
制震阻尼器施工品質管制 (四)

† 各種阻尼器的性能保証實驗確認

項目 內容

1 油壓阻尼器:阻尼力、阻尼力與速度的關係、各種相依性

2 黏性阻尼器:阻尼力、阻尼力與速度的關係、各種相依性

3 黏彈性阻尼器:復元力特性、阻尼特特、各種相依性

4 金屬降伏型阻尼器:復元力特性、鋼材性質、各種相依性
制震阻尼器施工品質管制 (五)
† 出場與進場檢查、施工檢查及完工檢查

項目 內容

1 出場檢查包括書面審查、性能檢查、外觀檢查、尺寸檢查
2 進場檢查包括核對製造廠商進場資料、外觀檢查
3 施工檢查包括安裝的方向與精度、接合部檢查、阻尼器有自由運動
空間、外觀檢查、養生方法、假固定構材
4 完工檢查包括阻尼器有自由運動空間、外觀檢查
制震阻尼器施工品管檢查表(一)

† 施工時檢查
未符規定之處
檢查時期 檢查項目 檢查頻率 檢查方法 判定基準
理方法

依據設計圖說及施工大
安裝的方向與精度 全數 目視 樣圖說之規定安裝阻尼 修正
器的方向與調整精度

螺栓固定是否有達到規
螺栓安裝鎖緊程度 全數 扭力扳手 鎖緊
定之扭力值
阻尼器安裝後 阻礙物影響阻尼器 阻尼器自由振動範圍
全數 目視 修正
自由伸縮 內,不得有阻礙物

完工後假固物確認是否
假固定物 全數 目視 修正
有撤離
不得有塗裝脫落與生鏽
外觀 全數 目視 修正
的情形

養生 全數 目視 依規定的方法養生 修正
制震阻尼器施工品管檢查表(二)

† 竣工時檢查

未符規定之
檢查時期 檢查項目 檢查頻率 檢查方法 判定基準
處理方法

阻礙物影響阻尼 阻尼器自由振動範圍
全數 目視 修正
器自由伸縮 內,不得有阻礙物

不得有塗裝脫落與生
外觀 全數 目視 修正
竣工時 鏽的情形

生鏽 全數 目視 不得生鏽 塗裝修復

不得有螺栓、螺帽安
安裝部 全數 目視 修正
裝錯誤等情形
油壓阻尼器施工檢查項目

† 施工時檢查
檢查時期 檢查項目 檢查頻率 檢查方法 判定基準 未符規定之處理方法
依據設計圖說及施工大樣圖
安裝的方
全數 目視 說之規定安裝阻尼器的方向 修正
向與精度
與調整精度
螺栓安裝 螺栓固定是否有達到規定之
全數 扭力扳手 鎖緊
鎖緊程度 扭力值
阻尼器安
阻礙物影
裝後 阻尼器自由振動範圍內,不
響阻尼器 全數 目視 修正
得有阻礙物
自由伸縮
不得有塗裝脫落與生鏽的情
外觀 全數 目視 修正

養生 全數 目視 依規定的方法養生 修正
† 竣工檢查

檢查時期 檢查項目 檢查頻率 檢查方法 判定基準 未符規定之處理方法


阻礙物影
阻尼器自由振動範圍內,不
響阻尼器 全數 目視 修正
得有阻礙物
竣工時 自由伸縮
不得有塗裝脫落與生鏽的情
外觀 全數 目視 修正

黏性阻尼器施工檢查項目

† 施工時檢查
檢查時期 檢查項目 檢查頻率 檢查方法 判定基準 未符規定之處理方法
設置位置 全數 目視 安裝方向與製品型式確認 修正
螺栓接合緊結程度與螺栓數
接合部 全數 目視 修正

完工後假固物確認是否有撤
假固定物 全數 目視 修正

阻尼器安
阻礙物影
裝後 阻尼器自由振動範圍內,不
響阻尼器 全數 目視 修正
得有阻礙物
自由伸縮
不得有塗裝脫落與生鏽的情
外觀 全數 目視 修正

養生 全數 目視 液態黏性體養生狀況之確認 修正
† 竣工檢查

檢查時期 檢查項目 檢查頻率 檢查方法 判定基準 未符規定之處理方法


阻礙物影
阻尼器自由振動範圍內,不
響阻尼器 全數 目視 修正
得有阻礙物
自由伸縮
外觀形狀
1.是否異常、
竣工時
2.是否有受傷、
外觀 全數 目視 3.螺栓、螺帽是否有安裝錯 修正
位、
4.液態黏性體是否有漏油
等。
黏彈性阻尼器施工檢查項目

† 施工時檢查
檢查時期 檢查項目 檢查頻率 檢查方法 判定基準 未符規定之處理方法
安裝精度 全數 目視 安裝誤差控制在規定值範圍內 修正
螺栓安裝 螺栓固定是否有達到規定之扭
全數 扭力扳手 鎖緊
鎖緊程度 力值
阻尼器安 阻礙物影
阻尼器自由振動範圍內,不得
裝後 響阻尼器 全數 目視 修正
有阻礙物
自由伸縮
外觀 全數 目視 不得有塗裝脫落與生鏽的情形 修正
養生 全數 目視 依規定的方法養生 修正
† 竣工檢查
檢查時期 檢查項目 檢查頻率 檢查方法 判定基準 未符規定之處理方法
阻礙物影
阻尼器自由振動範圍內,不得
響阻尼器 全數 目視 修正
有阻礙物
自由伸縮
外觀形狀
竣工時 1.是否異常、
2.是否有受傷、
外觀 全數 目視 修正
3.螺栓、螺帽是否有安裝錯
誤、
4.液態黏性體是否有漏油等。
金屬降伏型阻尼器施工檢查項目

† 施工時檢查
檢查時期 檢查項目 檢查頻率 檢查方法 判定基準 未符規定之處理方法
金屬降伏
安裝精度 全數 目視 所有精度必須控制在規定範圍內 修正
型阻尼器
作業時 外觀 全數 目視 不得有受傷、變形等 修正
金屬降伏
型阻尼器 螺栓安裝
全數 扭力扳手 螺栓固定是否有達到規定之扭力值 鎖緊
安裝完成 鎖緊程度

† 竣工檢查
檢查時期 檢查項目 檢查頻率 檢查方法 判定基準 未符規定之處理方法
目視、詳 阻尼器不得有形狀異常、受
阻尼器本體 全數 修正
細檢查 傷等情形
竣工時 生鏽 全數 目視 不得生鏽 塗裝修復
不得有螺栓、螺帽安裝錯誤
安裝部 全數 目視 修正
等情形
維護計畫

† 專業技師須建立維護及測試時程表以便進行維護
† 維護與測試之等級亦須反映出消能元件的運作狀
態歷程,以制定維護計畫
† 某些型式之消能元件之受力-位移關係可能與環境
情況(例如:風、老化及運轉溫度)、激振頻率、承
受之變形及雙向變形有關
„ 摩擦消能元件、流體黏性消能元件、粘彈消能元件、
及其它機械式消能元件之類的消能元件需要定期的維
護與測試
„ 金屬降伏及鉛之塑性流之元件可能不需維護
† 建立維護紀錄
† 施工時即須開始檢測維護
„ 裝設時精度之要求
„ 材料規格是否符合設計要求

† 完工後亦須訂定定期檢查及不定期抽查計畫
„ 檢查維護時可用外觀目視及簡易測試等方法檢視
„ 須依消能元件特性檢討其材料或零件是否須補充、修
復或更換
„ 尤其在地震或風災、火災後須馬上進行檢修維護
隔震部分
隔震設計相關規範
„ ICBO(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Building Officials)出版的 UBC-
97(1997 Uniform Building Code)
„ IBC2000(International Building Code 2000)尚未被廣泛採用
„ 另一主要依據是OSHPD-96,即加州規範第三冊第二部份的第二十
四條(Title 24,Part 2 of California Code of Regulations, Division
III),其內容非常類似 UBC-94 ,但規定更為嚴格(因為它主要是針
對醫院與政府單位的建築結構設計)
„ OSHPD-96目前正在修訂,內容將更與UBC-97一致。
對現有建築結構的隔震修護補強

„ 聯邦救災總署FEMA(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出版的 FEMA273 及其解說FEMA274
„ FEMA273又稱為NEHRP (National Earthquake Hazards
Reduction Program)Guidelines,即建築結構的隔震修護補強
指導原則
„ FEMA273的內容非常類似 UBC-97,但其內容中允許一種新的
非線性靜力分析法“pushover”為UBC-97所無。
對新建的建築結構隔震設計

† FEMA轄下的建築結構地震安全委員會BSSC(Building
Seismic Safety Council)於1994出版了FEMA222A 及其
解說FEMA223A
† 又於1997出版了FEMA302 及其解說FEMA303。然而這些
都沒有如UBC-97被廣泛採用。
針對歷史性建築結構的隔震修
護補強
† 美國內政部也於 1993年,出版了一本設計標準及指導原則
(Secretary of the Interior, 1993, 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for Archaeology and Historic Preservation)
歐洲的隔震設計規範及設計手冊

† 始於義大利,1989年。
„ 由ENEA,以及美國的奇異電子及貝泰公司 (GE Nuclear
Energy and Bechtel Inc.)合作發展;主要還是針對核電廠。
† 後續的研究發展,由歐盟EC資助;仍由ENEA 聯合
ISMES及 ANSALDO-Ricerche 共同主持
† 近來在歐盟的架構下,有更多的單位參與研發
„ ENEL (the Italian Electricity Board)
„ JRC Ispra
„ 英國合作機構(NNC 及TAR研究中心)
„ 蘇俄
† 將歐陸各國與蘇俄的發展加以融合(1997);並將隔震設計
規範及設計手冊的內容,擴充至蘇俄的3D隔震系統與滑動
隔震系統(1998)。
† 1993年由義大利營建部 (the Ministry of Constructions) 委
託ANPA,ENEA,ENEL,以及ISMES等單位審訂;並聯
合國家標準局 (UNI, National Standard Authority) 及歐洲
規範委員會 (CEN, European Code Committee),制定了
歐洲與義大利的建築結構的隔震設計規範及設計手冊
(1994, 1998)
† 之後並由義大利營建部主持,由GLIS (the Italian Working
Group on Seismic Isolation,亦即 “Gruppo di Lavoro
Isolamento Sismico”) 起草隔震設計規範的解說,於1998
年正式頒布。
日本

†日本建築學會於1989年出版了一本“免震構造設計
指針(Recommendation for the Design of Base
Isolated Buildings) ”
†JSSI 於2000年頒布了“免震構材JSSI規格2000”
†之後又於2001年頒布了“JSSI免震構造施工標準
2001”。
中國大陸

†於2001年頒布 “2001疊層橡膠支座隔震技術規
程”。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計畫

• 86年蔡益超等「建築物隔震消能系統設計規範、
條文解說及示範例之研訂」
• 88年葉祥海等「建築物隔震消能規範之示範計
畫」
• 89年謝舜傑等「建築隔震設計與應用」
• 89年謝舜傑等「建築耐震法規有關性能式規定之
探討」
• 90年段永定等「建築結構隔震設計手冊之研訂」
內政部營建署

†於89年提出「建築物隔震設計規範」草案
†於91年3月8日經內政部台內字第0910082093號令
通過,4月1日起正式施行
„ 規範內容主要包括 通則、靜力分析方法、動力分析
方法、系統設計詳細要求、隔震系統之實體試驗與性
能保證試驗、其他相關規定(基礎構造設計審查)
†另於91年8月6日台內字第0910082093號令,另行
公布有關隔震層是否計入樓地板面積計算容積率
相關規定。
隔震結構設計新增目錄

† 隔震結構系統模擬 † 分析結果之調整
„ 動力分析模式 „ 設計位移之調整
„ 動力迭代 „ 總橫力之調整
† 結構分析 „ 層間相對位移角
„ 靜力分析 „ 建築物之間隔
„ 反應譜分析法 „ 傾倒力矩之檢核
„ 非線性歷時分析 „ 極限層剪力強度之檢核
„ 垂直地震力效應
工址調查及資料整合

結構規劃:
1決定隔震結構系統
2決定基礎型式及開挖方式
3選用隔震器性能
隔震結構設計流程圖
4選用結構材料及規格
5決定夠件尺寸
隔震結構程式模擬

設計荷重計算

結構分析

安全檢核:
否 1設計位移之調整
2總橫力之調整
3層間相對位移角
4建築物之間隔
5傾倒力矩之檢核

6極限層剪力強度之檢核
單元構件設計


施工性檢討


細部設計及繪圖
參數輸入:
1.工址水平加速度係數Z、用途係數I
2.所在地盤種類
3.上部結構總重W
4.支承墊特性強度Qd、非彈性水平勁度Kd、降伏力Fy、降伏位移Dy
5.支承墊數目m

決定初始位移D0
隔震系統設計流程圖
Q + K D
K eff = d d 0

D 0

ξ =
4Q d (D 0 − D y )
2πK 2
eff
eff D 0

W
Teff = 2π ,g = 9.81 m / sec
gmK eff

根據Teff 及地盤種類可由規範查出C值

1.5
CD = + 0.5
40ξ eff + 1

計算最小設計位移DS=0.25ZCCDTeff2

DS≒D0 No.

Yes.
得到系統之參數
Teff、ξeff、DS、CD
輸入設計目標:
1.工址水平加速度係數Z、用途係數I
2.所在地盤種類
3.上部結構總重W
4.有效振動週期Teff、等效阻尼比ξeff
5.支承墊數目m
2
W ⎛ 2π ⎞
K eff = ⎜ ⎟
g ⎝ T ⎠
1 .5
C = + 0 .5
40 ξ eff + 1
D

D = 0 . 25 ZCC D T eff2

Dy=0

假設降伏勁度比α

AT
ξ eff =
2 π K eff D 2
AT
Qd =
4 m (D − D y )
Qd
K d = K eff −
D
αQd
Dy =
K d (1 − α )

No.
Dy收斂
Yes.
K D
Fy = d y

得到隔震器設計之參數
Qd、Kd、α、Fy、Dy
隔震結構設計品管

† 概要
„ 為做好隔震橡膠支承墊之品管管理工作,設計者、製
造者、施工業者及維護管理者應依下列流程做好各項
工作。
† 品管項目
„ 橡膠支承墊製造階段
„ 施工階段
„ 建築物完工階段
品管作業流程圖
製 造 管理項目、管理方法

材料驗收:材料證明書、檢
橡 膠 配合劑 內部鋼鈑 外部鋼版
查成績書、出廠報告表

配合計量 品牌、重量

精 練 作業條件、混練時間、溫度等

壓 延 作業條件、厚度等

檢 查 物性試驗、加硫特性試驗

預備成型 橡膠帶厚度、重量 等

機械加工 機械加工

檢 查 檢 查 尺寸、抽檢、墊鈑 等

表面處理 表面粗度 等

接著劑塗佈 塗佈厚度 等

裝於模具

加硫成型 溫度、壓力、時間 等

翼鈑組立

檢 查 尺寸檢查、外觀檢查、性能檢查等

塗 裝 塗料材料確認 等

檢 查 塗裝膜厚

包裝、出貨 數量、附屬品確認
隔震器面壓檢核

† 正確的設計要求在最大地震力情況下,隔震器之
設計應考慮在最大位移時,承載
1.2D+1.0LL+Emax以及0.8DL-Emin。其中Emax
即最大的垂直力(向下),Emin則為最小垂直力
或最大上揚力。Emax即Emin是隔震器因上部結構
側傾所造成之垂直力。而增加與減少之靜載重(上
述之1.2DL和0.8DL)是因為考慮了垂直地震力因
素。
† 橡膠支承墊抗張力能力有限,設計時應盡量避免
隔震器受上揚力。
隔震器一般設計要求

† 重力(垂直力- Gravity Load)承載要求


„ 在結構未變形情況下隔震器應承載最大垂直力
DL+LL,安全係數至少為3。
† 地震力(水平力) 承載要求
„ 在垂直荷重DL+0.5LL下,隔震器可以穩定的進行水
平往復變位,變位係設計位移。而在變位增大至最大
位移,荷重為1.2D+1.0LL+Emax或0.8DL-Emin時,
隔震器應不致損壞及不穩定。
阻尼器之配合

† 具有足夠的吸收地震能量的能力
† 具有能夠與隔震器大變形相似的變形能力
† 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能夠長期保持其原設計功能
承台之設計

† 下部錨定連接器的設計
† 隔震器下部承台、基礎適用混凝土製作
† 隔震器的安裝
† 隔震系統的上部混凝土灌製

圖1 圖2 圖3
隔震結構工程

為做好隔震橡膠支承墊之品管管理工作,設
計者、製造者、施工業者及維護管理者應依下列
流程做好各項工作。
† 品管項目
„ 橡膠支承墊製造階段
„ 施工階段
„ 建築物完工階段
隔震結構施工流程

電梯坑、基礎工程與 裝設隔震橡 上部構造


裝設消能器
建築物四周開挖完成 膠支承墊 施工完成
† 品管實施與維護體制
„ 檢查種類及實施期間
„ 檢查標的項目
„ 維護管理體制
„ 檢查結果之保管
„ 維護管理檢查要領
隔震結構施工品管檢查表

† 隔震建築物由隔震系統來支承,藉由中間隔震系統可將上
部結構與基礎構造分離
† 施工流程與一般建築結構略有差異
† 設計者對隔震設備之搬運、安裝順序、抽換方法等與施工
流程有關之事項應於設計階段妥予規劃考量,並於施工階
段作好品質管制及完工後之品質維護工作
† 隔震結構施工品管之檢查內容、竣工時之檢查項目及調查
方法、一般檢查之項目及方法則列於表6.3(a)-6.3(d)
† 隔震結構施工品管要領則說明於第八章
† 隔震結構施工流程附於附錄A
竣工時之檢查項目、調查方
法、管理值及相應措施
位置 檢查項目 檢查方法 檢測數 管理值 改 善 措 施 ( 13)
無異狀,
變色 目視 查明處理
無異物
被覆橡膠
目視 管理值以內:修補
外觀 深 度 d< 被
受傷 量測(
覆橡膠厚 管理值以上:調查
2)
隔震層全部
無浮銹或
生銹 目視 修補塗裝
紅銹
鋼材狀況 螺栓與螺
目視(
接合處 帽之標識 重栓、重新標識
積層橡膠 3)
線未移動
隔震墊,
量測( 無異常變
彈性滑動 垂直變位 查明處理
積層橡膠 4) 位
支承
變位 量測( 無異常變
水平變位 查明處理
5) 位
未發現有
髒污附有
隔震設施 目視 隔震層全部 髒污或異 除去
異物
物存在
滑動板(
無腐蝕現
6) 腐蝕 目視 查明後處理
象 ( 10)
無受損現
受傷 目視 查明後處理

未發現有
本體 目視 異狀或受 復原或交換
損現象
未發現有
狀況 生銹 目視 浮銹或紅 修復塗裝
消能器 隔震層全部 銹
螺栓與螺
目視(
結合處 帽之標識 重栓、重新標識
3)
線未移動
無異常變
變形 水平變位 量測 查明處理

量測( 外圍隔震層 確保有規
淨空 整修拆除
7) 伸縮接頭 定尺寸
建物 周圍環境
標識(
建物位置 隔震層 - -
8)
隔震層及 移動範圍
建物外圍 淨空 目視 內無障礙 整修拆除
隔震設備

構材配管 周圍狀況 隔震層全部
可燃物 目視 無可燃物 整修拆除
配線
排水狀況
排水狀況 目視 查明處理
良好
可撓接合 安裝狀況 目視 無異狀
配管設備
處 損傷龜裂 目視 無異狀
設備配線
具有能對
配管可繞 隔震層全部 查明後修補
變位吸收 應建物水
處 ( 9) 電氣配線 餘長 目視
部 平變形之
餘長
確認紀錄 -
初期值確認另設位
一般檢查之項目、方法、管理
值及報告

位置 檢查項目 方法 標的 管理值 改善措施(19)


被覆橡膠 變色 目視 無異狀,無異物
外觀 受損 目視 未受損
生銹 目視 無浮銹或紅銹
隔震積層墊, 鋼材狀況 隔震層指定處 螺栓與螺帽間之標
接合處 目視(2)
彈性滑動支承 (3) 線未移動
有異物 目視 無異物
隔震構材 滑動板 腐蝕 目視 無腐蝕現象(7) 報告(附現況照片)
受傷 目視 無受損現象(8)
無形狀異常或受損
本體 目視
現象
隔震層指定處
消能器 狀況 生銹 目視 無浮銹或紅銹
(3)
螺栓與螺帽間之標
接合處 目視(2)
線未移動
位置 檢查項目 方法 標的 管理值 改善措施(19)
外圍隔震層接 移動範圍內無障礙
建物 周邊環境 淨空 目視
合處 物
隔震層及 移動範圍內無障礙
障礙物 目視 整修拆除報告(附現
建物外圍 物
隔震設備構材 況照片)
(4) 周邊狀況 可燃物 目視 隔震層 無可燃物
配管配線
排水狀況 目視 排水狀況良好
漏液體 目視 無異狀
無追加變更或如監
設備配線 可撓伸縮
設備配管 追加變更 確認 工報告追加變更、
配管可繞 處
無障礙
處(4) 隔震層 報告(附現況照片)
無追加變更或如監
(5)( 變位吸收
電氣配線 追加變更 確認 工報告追加變更、
6) 處
無障礙
定期及臨時檢查之項目、調查
方法、管理值及改善措施
位置 檢查項目 檢查方法 檢測數 管理值 改 善 措 施 ( 19)
隔震 變色 目視 無異狀,無異物 查明處理
管理值以內:修
構材 被覆橡膠外 目視
深 度 d< 被 覆 橡 膠 補
觀 ( 1) 受損
厚度 管理值以上:調
量 測 ( 2)

生銹 目視 無浮銹或紅銹 補漆
鋼材部狀況 螺栓與螺帽間之
積層橡膠 接合處 目 視 ( 3) 重栓、重新標識
隔震層指 標線未移動
墊,彈性
定 處 ( 7) 無異常變位(
滑動支承 垂直變位 量 測 ( 4) 查明處理
積層橡膠之 13)
變位 無異常變位(
水平變位 量 測 ( 5) 查明處理
14)
髒污、有
目視 無髒污、無異物 除去
異物
滑 動 板 ( 6)
腐蝕 目視量測 無腐蝕現象 查明後處理
受損 目視量測 無受損現象 查明後處理
無形狀異常或受
本體 目視 查明處理

狀況 生銹 目視 隔震層指 無浮銹或紅銹 查明後重漆


消能器
定 處 ( 7)
螺栓與螺帽間之 查明後重栓、重
接合處 目 視 ( 3)
標線未移動 新標識
變形 水平變位 量測 無異常變位 查明處理
外圍隔震 確保有規定尺寸
目視量測(
淨空 層伸縮接 移動範圍內無障 整修拆除
建物 周邊環境 9)
頭 礙物
隔震層及
建物位置 量 測 ( 10) 隔震層 - -
建物外圍
移動範圍內無障
( 8) 隔震設備 障礙物 目視 整修拆除
礙物
構材配管 周邊狀況 隔震層
可燃物 目視 無可燃物 整修拆除
配線
排水狀況 目視 排水狀況良好 查明處理
設備配線
配管可繞 漏液體 目視 無異狀
處 (8)(11) 設備配管 可撓伸縮處
隔震層 報告
-12 受損龜裂 目視 無異狀
追加變更 確認 無異狀
電氣配線 變位吸收部 追加變更 確認 無異狀
彈簧係數 詳細查明後處理
另 設 置 試 體 ( 6) 量測 全數 無異常特殊變動
等價衰減係數 ( 20)
† 檢查內容
位置 必要性能 檢查項目 檢查方法
有無損傷 外觀檢查
能安全支撐建築物 潛變 量測垂直變位
變位 量測水平變位
隔震設施
剛性 外觀檢查
隔震性能 變形能力 另設試驗體試驗
阻尼效果 另設試驗體試驗
淨空 量測淨空量
隔震層、建 對建築物地震時之
有無障礙
築物外周部 水平變位無阻礙 目視檢查障礙物

配管設施、 適應建築物地震時 形狀 目視調查
配線可撓部 水平變位之能力 有無損傷 檢查漏水等
上部結構體工程

† 隔震系統尚在施工時上部結構極易產生水平移動
之問題。考量是否需要將上部結構與下部基礎作
臨時束制。同樣的,施工中之外牆鷹架,於設計
時亦需考量是否需要以適當措施來減少水平搖
動。
隔震設施施工要點

設 計 者 專 業 廠 商 施 工 業 者 維護管理者

設 計 圖 說 工 廠 製 造 工 地 施 工

▲橡膠支承規格設定 ▲製造要領書 ▲製品驗收檢查 ▲需經設計者認可


▲素材檢查 ▲安裝施工檢查
▲製品性能檢查 ▲竣工檢查

隔震設施之品管要點流程圖
隔震結構維護管理

† 竣工檢查
† 一般檢查
† 定期檢查
† 臨時檢查
檢查項目

† 隔震設施(隔震橡膠支承墊、滑動支承、消能器等)
† 隔震層、建築物外周部
† 配管設施、配線可撓部
位置 必要性能 檢查項目 檢查方法
† 其他 有無損傷 外觀檢查
能安全支撐建築物 潛變 量測垂直變位
變位 量測水平變位
隔震設施
剛性 外觀檢查
隔震性能 變形能力 另設試驗體試驗
阻尼效果 另設試驗體試驗
隔震層、 對建築物地震時之 淨空 量測淨空量
建築物外 水平變位無阻礙 有無障礙物 目視檢查障礙物
配管設 適應建築物地震時 形狀 目視調查
施、配線 水平變位之能力 有無損傷 檢查漏水等
維護管理業務及執行者

† 一般檢查:由建築物所有權者委任建築物管理者
(如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辦理為原則,無建築
物管理者時,由建築物所有權者自行辦理。
† 定期檢查:由經建築主管機關結構安全檢查訓練
有案之技師或對隔震建築物及其維護管理具有專
業知識,經專業訓練持有結業證明者辦理為原
則。
† 臨時檢查:由經建築主管機關結構安全檢查訓練
有案之技師或對隔震建築物及其維護管理具有專
業知識,經專業訓練持有結業證明者辦理為原
則。
維護管理體制流程圖
建築物所有權者

報告並提改散建議

委任 委任

隔震功能維護管理者
一般檢查 報告
含設計者等組織(備註一)
建築物管理者
及第三機構(備註二)

辦理 辦理

定期檢查
一般檢查 臨時檢查

備註一:由設計者、施工者及廠商等組織
備註二:各建築師及技師工會或學術單位
檢查結果之保管

† 為便於日後查明該建築物隔震功能之安全性,隔
震建築物之各類檢查結果應由建築物所有權者或
建築物管理者妥善保管。
維護管理檢查要領

† 竣工時之檢查項目、調查方法、管理值及相
應措施
† 一般檢查之項目、方法、管理值及報告
† 定期及臨時檢查之項目、調查方法、管理值
及改善措施
橡膠支承墊損傷量測維護管理
檢查要點
† 有關損傷長度方面
„ 用捲尺沿橡膠支承墊周圍量測受損長度。
„ 量測各受損長度,求其最大長度及各長度之合計值。
„ 量測精度以5 mm程度為準。


傷 橡膠支
承墊


損傷 尺
長度
橡膠支承墊損傷量測維護管理
檢查要點
† 有關損傷深度方面
„ 將深度量測器插入損傷處,以量測受損深度。
„ 量測點以損傷處之中央及其兩端共三處為準,紀錄其
最大值。
„ 量測精度以5mm程度為準。
„ 鋼材腐蝕
損傷處

深度量測器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