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山居秋暝〉賞析

〈山居秋暝〉一詩,只有八句四十字,但在寫景、寫人、抒情等方面,均運用了多樣化的寫作技巧
和語言技巧。

甲、內容
全詩分四聯,前三聯(首聯、頷聯、頸聯)刻劃山中的清幽寧靜,雖是尋常生活,卻是平靜安寧。然
後在最後一聯點出自己留戀山中生活,不想歸去(隱居)的心志。

乙、賞析
一、詩中有畫
宋代名詞人蘇軾對王維山水詩的評價:「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清晰
地說出了王維詩歌有詩情畫意的特徵。

<山居秋暝>全篇畫面優美,視野遼闊,有近有遠,高高低低,靜中有動,以動襯靜,意境深遠,
正正體現了這種「詩中有畫」的特徵。

1. 靜中有動,動靜結合
首聯「空山」二句,表面看來是一幅靜態的山景圖,一片空寂,但是,卻蘊含了天氣由雨轉晴,空
氣由混濁而清新,氣溫由悶熱到秋涼;光線轉移,天色由明而暗,暮色四合……看似是靜態,卻又
暗暗靈動,靜中蘊動。

頷聯「明月」二句,乍看之下,也是松月圖和石泉圖,但月色在松枝間掩映,光影婆娑,樹影斑駁,
一個「照」字便蘊含了變化,是一種無聲的動態;泉水在石上流動,清澈甘洌,潺潺而下,一個「流」
字便讓人感到泉水湧流,喚起的不光是泉水流動的想象,還給人泉水淙淙的聲音,是一種有聲的動
態,甚至還多了一份泉水清洌的觸感。

總的來說,松林在明月映照下,樹影斑駁,時明時暗,時濃時淡;流水淙淙,清澈冷洌,雖是靜態
描寫,卻又同時給予讀者眼、耳、觸感等立體的享受。

頸聯「竹喧」句,表面上是動的,但實際上是因為竹林的靜,所以即使遠方傳來的一點聲音,也特
別分明,所以浣女們在林中的歡聲笑語也就特別響亮了;而蓮動句,漁舟緩緩地順流而下,在茂密
的蓮花中穿梭,觸動花枝。蓮花搖動的那麼一刹,忙碌的人兒恐怕不會有閒情捕捉,而作者卻都留
心到了,可見其心寧平靜,甚至心無雜念,在抬頭啟眼間,觀察到「蓮動」,再發現漁舟歸來。因
此畫面寫的雖是動態,卻又動中含靜,是以動襯靜的筆法。

尾聯「隨意」句,一個「歇」 字,好像是動態的景色,可是如果詩人不是悠閒空暇,又豈能觀察
到花的盛開與凋零,所以這裏也映襯出詩人淡雅閒適的平靜心靈。

2. 定點描寫 層次分明
作者描寫景物層次分明,從距離而言,就是由遠而近。作者在首聯先寫空山,以一個「空」字起首,
使整個景象空靈遠大,仿佛在讀者眼前展開一張無邊際的畫布;繼而點出新雨初晴,山中萬物給雨
水洗淨,散發清新宜人的氣息;再寫入暮秋晚,陣陣涼意……為全詩定下空寂寧靜,安舒泰然的氣
氛。這是廣漠的遠景。

接下來的頷聯,視線由遠而近,由高而下,先寫當空皓月,再寫眼前松樹下的光影,視綫再緩緩移
到溪邊流動的清泉,構圖豐富,意境幽遠。

頸聯則由景到人,寫到歸家的洗衣女和緩緩移動的漁舟。王維先寫岸上景致,浣女歸來,歡聲笑語,
是有聲動態;再寫水中景色,由隱而顯,漁舟順流而下,搖動蓮花,是無聲動態。遠近交錯,隱然
顯然,寫來立體而又真切。

王維在空山這塊大畫布上,寥寥數筆,就有聲有色,有動有靜地把山間的景色,展現讀者眼前。內
容豐富,條理分明。

3. 多感官描寫
詩歌用的雖是白紙黑字,然而卻又呈現立體多元的景致。眼所見之景色,耳所聽的聲音,還有身體
觸覺的感受。層次豐富,使讀者有如置身其中。
視覺 聽覺 觸覺
首聯 空山新雨後 
天氣晚來秋 
頷聨 明月松間照 
清泉石上流  
頸聯 竹喧歸浣女  
蓮動下漁舟 
尾聯 隨意春芳歇 
王孫自可留

二、借景抒情 意境深遠
1. 先寫景物之優美,再抒寫自己不願歸去,希望隱居山中的情懷。
王維在詩中為讀者呈現的是一副優美的山水畫,不單讓讀者如置身其中,也投入其中,生出流連忘
返之意趣,最後在尾聯道出「隨意春芳歇」,就是春去秋來,山中景致還是那麼教人眷戀不捨,再
娓娓道來「王孫自可留」的心志,讀者自然心領神會,產生共鳴。

2. 詩中的取材充滿象徵意味,營造意境,從潛意識入手,激發讀者共鳴
首聯「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一開始用「空」字,便有「空可容人」,「無阻無礙」的禪門境界。「新雨」二字,有洗滌凡塵,
超然高遠的意趣。「晚秋」寫暮色四合,涼意沁人心脾,則有進入灰朦、冷靜、寂然的禪思情狀。

頷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明月、松、清泉、石等景物更是深具象徵意味:
明月:唐詩中有不少詩句借寫明月讚美人物的高潔品質:
1.「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 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讚譽月亮的皎潔純淨。
2. 「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 唐‧李白《行路難》以雲月來勸人淡泊名利,善待
他人與自身,不要追求所謂清高等虛名。
3. 「了見水中月,青蓮出塵埃」 ── 唐‧李白《陪族叔當塗宰遊化城寺升公清風亭》
描寫水中的月影若青蓮般出污泥而不染的芳潔本性,用明月象徵品格的高潔,比喻人物「濟人不利
己」的清廉正直形象。
4. 「天清江月白,心靜海鷗知」── 唐‧李白《贈漢陽輔錄事二首》
借明月寫人的清靜淡泊的高遠情懷。
5. 「觀心同水月,解領得明珠」── 唐‧李白《贈宣州靈源寺仲濬公》
借明月寫人孤高出塵的高潔心靈。

松:堅毅不為環境所屈的君子
《論語.子罕》中記載了孔子說的一句名言︰「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就是說在惡劣環境
下,才能看出一個人的節操;就像松柏般,在寒冬中依然屹立不搖。所以四季常青且堅毅耐寒的蒼
松綠柏,由此奠定了在文人墨客心目中的地位,蒼松則被列為歲寒三友之首。故一個真誠的君子,
他的品德就當正直如松。

石:沉穩與堅持的品質
正如杜甫說:「江流石不轉」,石頭總能喚起人堅持、沉重、不容易為環境改變的感覺。

頸聯「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竹:虛心而具氣節
唐朝白居易《池上竹下作》詩曰︰「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解心虛即我師。」詩中隱喻竹莖中空表示
人要謙虛,竹節分明則表示人要有節操。而常年不凋、直節中空的翠竹、堅貞挺拔的竹子,常被文
人們喻為象徵君子的品格高風亮節。故君子當守節如竹。

蓮花:清淨,不為塵世沾染,暗含純淨恬淡君子。
蓮花又稱荷花。它是佛教經典和佛教藝術經常提到和見到的象徵物,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因為它
與釋迦牟尼的許多傳說聯繫在一起。蓮花表示由煩惱而至清淨。說明它生於淤泥,綻開於水面,出
淤泥而不染的深層內涵。同時蓮花在炎熱夏季的水中盛開,炎熱表示煩惱,水表示清涼,也就是說,
在煩惱的人間帶來清涼的境界。所以蓮花是從煩惱中解脫而生於佛國淨土的聖人化身。

詩人在這短短三聯中,利用意象,如空山、新雨、明月、清流、竹喧、蓮動,來創造出很具禪味的
詩句,營造語境與氛圍,「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句,如在暗冥之中,照見靈台明淨的境界;
而清泉流石,像是醍醐灌頂,清潔心中塊壘,讓人進入琉璃境界,心靈通澈無礙,是以禪入意,以
景造意,從而引起讀者心底的共鳴。

三、其他寫作手法
1. 反用典故 突顯主旨
作者運用典故,含蓄地表達嚮往自然山水,渴望歸隱的情懷。「王孫自可留」之原典出自《楚辭‧
招隱士》,原意是極言山中凶險,希望王孫可以離開凶險之地。《招隱士》強調「離開」,但作者
用此典故,卻反用其意,強調「留下」。作者認為山中的環境並不凶險,雖然秋天頗有肅殺之感,
不及春華茂盛時的喜氣洋洋,但作者深感眼前秋景確是怡人,鄉村的質樸環境更是可愛。眼前美景
如此可愛,即使是《招隱士》中的「王孫」,也不必離開了,於是抒發了「王孫自可留」的情懷。
2. 善用工筆 用字考究
全詩四十字,但刻劃了豐富的內容。不計尾聯在內,單是首、頷、頸聯,已有「山」、「雨」、「月」、
「松」、「泉」、「石」、「竹」、「浣女」、「蓮」和「漁舟」,而且作者運用不同的詞語配搭,
以彰顯各個景物、人物的特色。

形容詞:例如「山」配上「空」以見其寂靜、「雨」配上「新」以見其新爽、「月」配上「明」以
見其光亮、「泉」配上「清」以見其清澈。

動詞:例如「浣女」前用一「喧」字,以見洗衣女的活潑可愛,也為寧靜的山村秋景添上一分熱鬧,
「歸」字說明了洗衣女在回家,說明她們的生活常態。「漁舟」前用一「下」字,以見漁船靜靜地
順流而動。

3. 語言技巧
.對偶
根據律詩的要求,頷聯、頸聯一般都是對偶句,令詩歌的文字更見整齊,尤見其用字和韻律的美。
「明月 松間 照 清泉 石上 流」
「竹喧 歸 浣女,蓮動 下 漁舟」

‧押韻
律詩的其中一個特點,是偶句押韻,本詩的韻腳如下:「秋」、「流」、「舟」、「留」。這四個
字在今天的廣州話裏,韻母還是一樣的,根據我們的母語來讀,還可以讀出詩作的韻律美。不過,
謹記一點,由於古代的字詞讀音,跟現代廣州話或有差別。在古代押韻的字,到了現在,如果讀音
發生變化,就變得不再押韻了。

‧倒裝句
按照正常的語序「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應該是「竹喧浣女歸」和「蓮動漁舟下」。不過,為
了全詩的韻腳,把句子倒裝後,讓詩歌合乎韻律美,把「舟」字放在最後,就可以跟上文的「秋」、
「流」和下文的「留」押韻了。

參考資料
李玉玲(2003):恬淡清麗 詩畫交融 ---- 王維<<山居秋暝>>賞析,<<中學語文教學參考>>,
2003/11 第 55 頁

趙學勉(2008):從<山居秋暝>看王維詩的「詩中有畫」的特點,<<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7 第 152

甄沃奇(2016):<山居秋暝>寫作手法分析,明報通識網
http://life.mingpao.com/cfm/language3.cfm?File=20160122/language10/gfl1_er.tx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