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BCNB 语文教师与语文教学

课题一:语文的概念

[读书荐书] 读史成明《语文科本体论基础》
K12 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
http://sq.k12.com.cn/discuz/thread-604333-1-1.html

本书简洁明了,分三大部分:语文是什么、语文教什么、语文怎么教。

第一部分:“语文是什么”
很奇怪的是,对于本部分的核心问题“语文是什么”,书本没有以肯定的方式定义,而是对“语
文是什么”的各种欠缺进行分析:(1)语文源头的学理欠缺(2)语文发展中的学理欠缺;在回
答“语文到底是什么”的时候,也没有直接定位,而是分析以往的语文(1)缺失了生命本位(2)
缺失了语言(言语)本位(3)缺失了学科本位(4)缺失了教学本位。
最后,还是分析式说明:
语文,是体现了生命、语言、学科、民族、教育五大本位的学科语文教育。

[ 本帖最后由 东莞合同制教师 于 2011-12-17 21:17 编辑 ]

(一)语文不教什么

作者很喜欢用归谬法。仍然是从语文教学的历史讲到当前的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不教泛语文
“泛语文课”就是之前的政治品德语文课,以及后来的文学语文课。

2、不教伪语文
伪语文,指“目前语文教学中充斥着很多看似语文,其实和语文相关度很小或近乎无关的教
学内容和环节”。

3、不教反语文
作者引用了潘新和《表现与存在》里的论述来描述反语文“他们的言语活动,没有内在的自
由、真实的自我,有的只是精神的折磨与摧残。他们参与语文教学的‘外在的’活动越多,离自
己自由真实的言语生命越远。”
期末复习,学生一张接着一张的试卷,练习改病句、转换句型等等,这些,与他们的人生有
什么关系呢?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有什么关系呢?

4、不教学生已懂的
教师应该都知道“最近发展区”理论。但是,能否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备课的时候用
上,是个问题。

5、不教学生虚假的
作者举了教材里的《荔枝蜜》以及《最后一课》等例子,认为这些都是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
要。《最后一课》我同意,是真的为“爱国”主题而造的文章。《荔枝蜜》里的情感,是真的是
“伪情文”,为情造文,和“虚假”可以挂上勾。
但是,作者认为《狼牙山五壮士》“伪圣化”,“在特定的时期或许有其特定的教育价值和
鼓动价值,但在今天生命价值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的情况下,似乎就有被请出中小学语文的必
要。”
我不认同。首先,那是真实的。其次,教育学生敬仰英雄并非一定要学习无私无我。
比如,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怕死之人,每当看到英雄被俘,就曾无数次假设:我能像那些英
雄一样,笑对非人折磨并慷慨赴死吗?最后答案是不能。
但是,这不妨碍我对那些铮铮铁汉、英雄的敬仰与崇拜。

[ 本帖最后由 东莞合同制教师 于 2012-1-2 00:22 编辑 ]


(二)语文教什么的其他错误认识

1、错误之一:教语文就是教教材或用教材教
把教材当成主要的教学内容是 1988 年《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那些年,我们也是那样教
的。当然,一早也知道那是不恰当的。
但是,作者认为“用教材教”也是错误的。根本原因是“用课文教,面临着用课文重点实现
课文所蕴涵的多重目标或内容的哪一个的问题。因此,语文教学的盲目性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
决。”
“用教材教”的提法应该没有问题,赵镜中先生也提出“教阅读”的观点。作者说的错误,
应该是教材本身没有系统的学科目标的问题,以及年级、课时目标不明的问题。而不是“教什
么”的错误。

2、错误之二:语文教学以阅读为主体
这个看法基本颠覆了叶圣陶、夏丐尊提出的“阅读本位和阅读本身就是目的”的观点。
作者认为,“阅读独立目的论”对实践的渗透,“渐渐演变为讲读教学一统天下。”最终导
致“无效阅读、伪阅读的泛滥成灾”(转引自潘新和《回望与沉思》)。导致了写作教学、听说
教学的萎缩与边缘化。
作者认为,叶圣陶的这种观点与提发,“不能不说已落后于时代…在今天信息社会和终身化
信息学习社会,精读虽然并未完全过时,但篇篇、处处去读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
我倒觉得,“阅读本身就是目的”的提法并没有很大问题,至少不是“无效阅读、伪阅读的
泛滥成灾”的罪魁祸首。在某种时候,特别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确实存在“阅读本身就是目的”
的情况。
至于后来对于这个观点的解释,以及别人的理解是否产生了误差,以至于在课堂上又变了
样,就不得而知。
看来,要完全知道语文、语文教学的是是非非,不把叶老的文集和潘新和的《表现与存在》
读一读,是分不清楚了。
如要想更清楚地弄清“语文到底该教什么”,“不该教什么”,恐怕要读更多大师的书籍。

[ 本帖最后由 东莞合同制教师 于 2012-1-2 00:54 编辑 ]


(三)语文教什么

1、教学生“生命”
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作者引用钱理群的话“语文教育落实到人文教育上时,就
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这种底子应当是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给人的生命一种亮色”。
但中国的语文教育,先是追求“无私、无我、不忘天下百姓”的圣人,现代的语文教育,则出
现政治化倾向,现在的应试教育,则“更加扭曲了语文教学的面貌,偏离了语文教育本应具有的
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意义以及对人的精神面貌世界建构的价值轨道。”
那么,语文该教什么呢?
(1)培养对生命的珍爱和敬畏意识
(2)引导学生感悟生命
(3)抨击各种哉害生命的思想、制度和行为
(4)赋予生命以现代品格
(5)引导学生如何真实地生活、快乐地生活、有价值地活和诗意地活

作者的愿望是好的。但是在现实中,这也恰恰是语文老师最不能做主的——你看着学生被一张接一张
的试卷压榨得连上厕所都要抓紧时间,每天除了做作业,没有其他娱乐、体育活动,对学生的生命愈尊
重,就会越痛苦。那天把张海迪的故事做成幻灯片,想与学生分享她的那份对生命的执着。但是看着学生
在整理一叠厚厚的试卷,说今晚要完成多少多少,就觉得,自己想要说的话很难说出来,就算说出来,也
显得轻飘飘的。在一个拜金的社会,功利必然充斥教育的每个角落,语文教师要守住生命的尊严,不是那
么容易。

2、教学生语言
作者引用的崔峦的看法是准确的“教学的核心内容应当是由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组成的内容
系列,应当是由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以及学习语文的方法和良好的语文学
习习惯组成的内容系列。”
在这节,作者还批判了庸俗的网络语言。

3、教学生知识
作者对“语文知识”的定义是指“相对于活的语文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而言的
死的知识(陈序性知识)。即静态的、以显性特征呈现的,可以以系统的方式传授和记忆的方式
获得的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语体和语法的事实、概念等方面的知识。”
作者讨论了“语文知识”教学的必要性,实施语文知识教学的有效策略。
(1)注意“学”“用”结合
(2)注意语文知识教学的系统性
(3)注意确立“适切、精当、致用”的策略
这一节论述的观点及内容,恐怕是很多一线的语文老师最糊涂和欠缺的了。
机械、重复的纯语言知识点的单项训练,到过分强调人文性文学性,将语文课上成了品德课或文学欣
赏课。导致“目标虚化”“内容泛化”“教学活动非语文化”,一线语文老师是真不知道语文课该教什么
了。 就教语文知识而言,要做到“学”“用”结合、系统、“适切、精当、致用”,又谈何容易?
正因为这样,所以东莞市今年的市级课题,就有专门研究中年级阅读课的具体目标。另外,我觉得,
之所以在“教“与“不教”之间摇摆,很大原因是课堂把握不准,要就教纯粹的陈序性知识,忽略应用;
被批判后,连陈序性知识也不教了。也或许是,策略性的语文应用不好教,吃力不讨好,干脆就不教。
4、教学生逻辑与理性
在语文课教逻辑是必要的。但是,因为“教”的形式把握不好,以及应试的影响,出现了不
合适该年龄段学生的逻辑内容,所以,现在干脆就不教。
5、教学生文言素养
文言文是要教的。目标也确定得很准,就是“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或者像作者标题说的那样“教学生文言素养”。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国学经典诵读兴起。有国学专家甚至认为:现编小学语文课文根本无
经典。所以,把国学经典诵读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甚至是学校特色开展。在一线小学教师里,
更有陈琴、韩兴蛾、薛瑞萍等教师专门研究国学经典,在课堂、课外让学生大量背诵国学经典。
而且,据测试,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大幅提高。大量读背以提高学生阅读、写作修养是可以的,
但是,不管怎样,都不能把文言文当作是主要的内容来教学,因为“文言文本身以远离我们,绝
不可能成为我们现代社会的日常语言。”
四、语文怎么教

(一)语文教学可教吗?
这个问题读起来让人感觉有点玄乎,是“语文教学可教吗”还是“语文可教吗”?
作者随即从可教性的视角,把语文教学的“可教”分为四个方面:可教处;不可教处;半可
教处;不教之教处。
1、可教处:语文知识

2、不可教处:才气、灵气、个性\\创造性
呵呵,这方面说得挺有意思,类似于“创造性不可以教的观点”。
我个人也觉得,创造力不可以教,但是可以创造环境培养。

3、半可教处:语文能力、过程、方法、习惯

4、不教之教处:情感、态度、价值观、生命意识和精神底子
这个其实就是语文里人文的教育。我们的语文、学校的教育,很多时候其实很少教育,大多
是管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以身作则。尊重学生,帮助学生,站
在孩子的角度看看问题,处理问题,其实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生命和精神的教育。

[ 本帖最后由 东莞合同制教师 于 2012-1-8 00:22 编辑 ]


开拓语文教学视野——见仁见智课题讨论(一)

作者谈到以往的语文缺失了学科本位、教学本位,本人有同感。

听过一位老师上人教版第四册的《葡萄沟》。
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学完课文又有这样的一个练习:学习按时间
顺序说一句话。教师最后总结:像这样的用时间顺序写的文章还有很多,我们平时可以在读书时
多留意一下这样的文章,都搜集过来,下节课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按什么顺序写”属于表达方法,写作方法,是小学高年级才学习的知识,二年级拿来教,不仅学
生有困难,也忽略了本年段真正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真正的“荒了自己的地。”
为什么这位老师会这样呢?除了对语文课程标准不熟,很重要原因是我们的“语文”没有明确的学
科知识系列,我们的语文教学更没有明确在每一节确定时间的课内,该教什么。
也许有教师会说:教学参考书上不是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吗?是教师的问题吧?

在《教学参考书》上,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1.会认 11 个生字,会写 12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
3.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和对维吾尔族人民的喜爱之情。

需要说明的是,那位教师所上的内容中,是有上述内容的。
但是,这位老师却上出了高年级内容的课,即把高年级的知识内容移到小学二年级来上了。
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再叫 10 位教师来上,还会有 10 种不同的内容。
语文学科本位的缺失,可见一斑。
——其实这位教师的问题,不在于“高年级的知识内容移到小学二年级”的问题,而是在于“教
学参考书”所定的目标本身就有问题。你罗列的 3 项目标中,第 1、2 项尚属于“语文”的目标
之外,第 3 项算不算“语文”课的目标呢?这项目标如果放在“常识课”“思品课”内,不也是
一样么?至于你以为“表达顺序”等属于“高年级的知识”内容,我们没有看到课文,不好多说
什么,但是我想:如果课文确实在这方面有明显的特点的话,那么,在不出现“术语”等前提
下,让孩子们知道“言要有序”也没有什么关系——须知:语文,和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就在
于:它的知识结构,并不是“线性”的!
——所以,问题还是在于:我们是不是真正认识“语文”的本质和规律。至于是不是叫“语文
科”,并不是主要的。我认为:对于“语文本体”的研究,不是没有,而是没有把握“语文”的
本质和规律!
是的,您一提醒,我才注意到,那第三点教学目标,根本就不是语文的内容.
但是,表达顺序,还是在高年级练习为好,因为,本篇课文的意图,在于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本组单
元的重点,也是"夸夸家乡"
重点去了"写作顺序",就会忽略了本篇\本组欲达到的目标.
——你难道不觉得“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也不属于“语文的内容”?
——这种“按主题组合单元”的做法本身,也只是一种尝试。这种组合单元的方法,是不是符合
“语文”的本质和规律(语文本体论)呢?——存疑!
按我的理解,“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应该属于语文目标里的"人文"吧?
至于教材组合,暂时没有思考过这方面.
看过这方面的文章与质疑,甚是困惑.愿听爱民版主指教.
——谈不上指教,我也是在学习、思考之中。
——我觉得在语文教学的目标方面,不该把“人文”和“工具”“二元化”,它们本来是一体的
——我之所以认为“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并非是“语文”的目标,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首
先,这个目标不是“语文”课特有的,和上面提到的第 3 项目标一样,放在“地理课”“科学常
识课”“思品课”乃至于“美术”“音乐”中都可以。其次,“领略”是个结果,这结果的达成
与“语文”的哪一点有关系呢?看不出来。况且,“领略”这个词本身又过于抽象,无从检测!
——如果要我来写这个目标的话,我可能会这样写:“通过课文中某某词语含义的解释”(或者
“通过对课文中某某句子之间关系的探讨”)在这个基础上,说说作者笔下的葡萄沟,给你留下
了哪些印象“,或者”用你感觉最准确的词句来复述课文对葡萄沟的描绘“等等。
——由此看来,语文教学的关键,还是在于目标如何”语文化“!
开拓语文教学视野——见仁见智课题讨论(二)

"前天给学生做一张试卷,有一道口语题“有人将废旧电池和其他垃圾一起丢,你觉得好吗?”
嘿嘿,这不是科学科的试题吗?当即我就叫学生不用做。"
不敢苟同,学以致用,口语交际就是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就行言语表达,你眼中的语文该不是想纯
净水一样“澄净”吧?
假如学生不会做,原因仅仅是因为不知道废旧电池要那样丢
那么,是否说明他的语文水平不行呢?
那么,这道题的检测意义何在?

开拓语文教学视野——见仁见智课题讨论(三)

"练习改病句、转换句型等等,这些,与他们的人生有什么关系呢?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有什
么关系呢?"
修改病句可以检测学生的语感;句型转换可使学生明白各种句型的表达效果。
修改病句当然可以检测学生的语感;句型转换也可使学生明白各种句型的表达效果。
但是,单独拿出来练习,作用就不大,属于纯粹的"工具"训练.为了考试而练.
如果要提高语感,感悟表达效果,在真正的写作当中,或者在修改习作当中练习才有实际的意义.
比如,我们改了一张又一张的病句练习,但在写作文中,并没有多大的作用.
如果我让他们写一篇作文,自己对作文中不通的地方进行修改,则提高很快.
欢迎讨论.
[ 本帖最后由 东莞合同制教师 于 2012-1-4 15:16 编辑 ]
——问题在于:语文本身就具有“工具”的属性。既然具有这种属性,以“纯粹工具训练”而加
以排斥,可乎?
语文需要教知识,也需要训练.
我质疑的是这样的训练方式.比如,我们改了一张又一张的病句练习,但在写作文中,并没有多
大的作用.如果我让他们写一篇作文,自己对作文中不通的地方进行修改,则提高很快.
——关于你的这一观点,我也赞同。问题在于:它的失误,不是因为”纯粹工具性的训练“,而
是”简单的机械重复“——两者之间还是有差异的。

开拓语文教学视野——补充资料

语文教学如何面对传统?
1、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2、重视诵读和背诵的涵咏作用
一直都不明白“涵咏”的意思。但是看到朱熹说的关于朗读的方法,很好:“读书…须要读得字
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其实,以前
也看过这句话,但没什么感觉。这个学期见部分学生读书很怪,读一句话漏了几个字,即使读自
己写的作文也是如此。现在明白了朱熹读书方法的可贵。
3、重视举三反一,强调厚积而薄发
与“举三反一”相反的是“举一反三”,试图通过做机械练习来懂得语文能力的“一”。
其实,大量阅读以提高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师中大概是共识了。问题关键在于,我们已找不
到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学生的时间都给无数的“一”给占领了。这些“一”至少有不少是我痛恨
的机械作业,如《每日一练》《每课一练》之类的练习册。这些“一”,是学校规定进度、规定
书写、随时检查的。被这些“一”占据了精力、时间、热情,学生即使拿起书,都没有了力气。
4、重视“授之以渔”和“得鱼忘笙”
语文要重视方法的指导。很多人都说要指导方法,但是,要指导什么方法,该怎样指导,大
多是一句空话。 比如,学生书写不好,老师会说:“要一笔一划写”。那,学生哪个字不是
一笔一划写的呢?到底要怎样写?方法呢? 如果语文老师手把手,坐在学生的座位上,拿着
学生的笔,写一笔,告诉学生,该怎样下笔,怎样行笔,怎样收笔,哪地方用力重些,哪地方
轻,学生不就会了么?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