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4

第一章 : 语文学科的性质与教学目标

1.1-1.4 语文学科的性质

语文学科的性质

1. 语文学科的 5 特征
a 符号性  符号的系统:由语音+语义;词汇+语法的复杂性组合。
 符号的生成性:规则有限,却能组合出无限的话语。
 语文的代号性:是口语和书面语的代号
b 民族性  语文学科教育是指本民族的通用语言的教学活动。
 语文学科(华语)教育是本国华裔通用语的语文活动,充分反映了华裔
华语的民族特征。
 “约定俗成”是语言规范的重要原则—以提高民族素质,促进国家繁
荣的重要基础。
 语言规范工作: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
c 基础性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
 要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先决条件是学生能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和掌握
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
 教育本质上是素质教育:语文学科扩展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心灵、
发展学生的理论思维等,都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d 社会性  语言和文字都是全社会共同使用的语言,因此具有社会性。
 所谓社会性:
(一)是社会的约定俗成
(二)是社会环境互相影响
e 技能性  语文学科是一门重在应用的技能性学科。
 语文学科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学科,也是通过听说读写活动来培养和提
高学生听、说、读、写 的技能和能力。
 听、说、读、写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是检验目标实现程度的标尺。
 听、说、读、写的实践,不能离开人的思维;因而,在实践中它使人
的思维受到严格的训练。

2.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a 语言是  语言和思维,都是在劳动中产生的。
思维工具 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承载的工具,和思维活动运行的工具。
语言与思维关系
观点一:各不相  语言是对思维的一种干扰,思维可以脱离语言,
同 单独存在。
观点二:思维先  哲学家络克:先有新复杂概念,才有新名称。
于语言  儿童在学会说话之前,也有感觉运动圈思维。

观点三:是辩证 人在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过程中,
关系(密不可分) 即是语言活动,也是思维活动。

b 语言是  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主要以语言为依托。
传递文化 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不但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也是传递
的工具 文化最重要的工具。
 它的内涵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得到阐释:
(一) 语文是记载 语言首先是记载文化的工具,是文化产生、延续
文化最重要的工具 和发展的基础。各民族都依靠语文将自己的文化
记载下来,才得以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二) 语文是传播 语文是各个国家和民族交流、传播科学文化最重
文化最重要的工具 要的工具。
(三) 语文是学习 • 语文教学大纲多次提出:“语文是学习各门学
文化最重要的工具 科掌握的基础工具。”
• 语文这个工具没有掌握好,就影响其他功课的
学习,影响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也就是
我们的语文教学还没有尽到“分内的责任”。
c 语言是 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以语言这个工具去沟通,表情达意。
交际工具
 因此,要指导学生充分认识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他们必须投身社
会语言实践活动中,才能学好语文并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
 此外,要指导学生进一步明确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信息
交往日益频繁的现代社会,学好语文,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对于个
人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重要。

3.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语文学科人 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文性的提出  人文主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它反对宗教教义和中
古的经院,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和个性解放,强调以人为主
主体和中心,尊重人的本质、利益。
 20 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物质文明高度发展而人自身严重
异化,造成人文精神的失落。
 科学主义构成了人文精神的巨大压力,要求重建人文精神教育。
语文教育与  语文教育起源于人类语言的产生和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传递经验的需
人的发展 要。
 语言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本质上是一致性,要求在立言中育人,在育
人中立言。
 现代语文教育把学生当主体,着重个人的身心发展,和实现自身的
价值,实践素质教育。
语文教育与  语文(华语)学科教育是民族语言的教育,是华裔通用语言的教育。
民族精神  语文学科教育反映华裔语言特色以外,还传承与传播民族历史、
文化、艺术等,并灌输和培植民族精神。

4. 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
科学精神: 学习和掌握语文须符合定理、法则等,是科学性的。
人文精神: 语文学科反映各种社会现象和文化艺术等,是文化的载体,属于人文
性。
人文性、工具性融合的要求:两者要平衡。
小结(语文学科的性质)

1.5 语文教学的目标
 教学作为教育实际活动的一部分,只有在一定的目标下,才能变为明确而有意识
的实践活动,才能使教学过程具有可控性和可测性,同时为教师在实施和评价
阶段保持洞察力,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 因此,研究语文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定义:  教师在开始教学时,首先要明确学生在学完一个学程或单元后,在认知、
情感、技能上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能够做什么,具备那些心理特
征。
 这种教师预期的学生行为变化,即预期的教学结果,就是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总蓝图,它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教学评估的共
同标准。
三大作用: 1. 有利于贯彻教学大纲制定的要求,为语文教学确立指针与方向。
2. 有利于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组织。
- 语文教学目标能有效克服语文教学随意性和模糊性的弊端,是提高语文
教学效率的一条重要途径。
3. 有助于评估教学效果。
- 制定目标是为了便于客观地评价教学过程,如:其教学目标究竟达成
了多少,还存在多大的差距,学生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等。

语文教学目标的 特性
语言性: 掌握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
- 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在学生已有的言语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学
习和训练,使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语文听说读写的种种运用和理解方
式。
交际性: 吸收、理解和表达。
- 教学目标必须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注重实用性,把着眼点放在
语言的形式方面,即突出其交际工具的一面。
综合性: - 语言能力是一个整体,是语言、知识、思维诸因素的有机结合。
- 因此,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处理好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纵有
序列、横有联系的目标结构,综合提高语文能力。

制定语文教学目标的 依据
社会发展与语文教学目 - 目标的确立和制定首先必须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和
标。 落实教育目的所提出的人才培养的总体规格和要求。
素质教育与语文教学目 - 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标。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科学、生活技能和身体心理素
质,促进学生活泼地发展。
语文学科的性质与语文 - 以语文能力目标为核心,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意目
教学目标。 标和人格目标。
学生身心发展与语文教 - 从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来说, 语文教学目标的拟定要适应
学目标。 和促进学生在一定教学阶段语文素质的发展,并且达到最
近发展区。
语文教学目标的构造
a. 教学目标的理论和语文教学目标的体系。
b. 依据语文学科的任务及知能体系编制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
c. 依据素质教育理论构建的语文教学目标的体系。
a. 教学目标的理论和语文教学目标的体系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认知领域: 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31 页)
情感领域: 接受>反应>评价>组织>价值的性格化
动作技能领域: 知觉>定势>指导下的反应>机制>复杂的外显行为

b. 依据语文学科的任务及知能体系编制 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
语文知识 知识因素:语文知识和非语文知识
语文技能 技能、操作因素:听、说、读、写
语文智力 智力因素:
三种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
五种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力、综合力

语文人格 情意因素:
四观: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人生观
七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习惯、个性、行为等

c. 依据素质教育理论构建的语文教学目标的体系。

教学目标是如何达成的呢?
1 制定计划,明确要  要按照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及要求,统筹兼顾,
求 合理安排,建立语文教学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做到整体
和局部的统一。
 其次是目标的科学性和序列性的统一。
科学性 准确、严密,能充分反映每一学习阶段教学内容的
重点,难点及其分布情况。
序列性 语文学程是教学整体,教学内容和训练分成若干教
学阶段。每个阶段集中突破教学一个方面,阶段之
间又环环相扣,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2 分类分级、科学安  确立语文教学目标要分类,还要分级。在每一个领域内根据
排 各个年级的不同需要及教学要求,作出分级安排,才能使语
言教学目标体系趋于科学化和合理化。
3 求质定量,具体落  要具体、准确地设定语文教学目标
实  对一些语文教学目标应加于量化。
 对目标实施控制及检测。

课堂教学设计(备课)
 确定教学目标  设计教学程序
 分析并组织教材  制作教具
 选择教学方法

确定教学目标(三考虑)

1.技能训练 本课教学,注重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哪一方面的技能?
2.语文知识 本课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哪些语音、语法、词汇和语文的哪些知识?
3.社会文化讯 通过本课教学,能给学生提供和传达哪些信息?

外显行为教学目标四要素
1.可以观察的学生学习 行为动词:认读、指出、解释、改写、造句、朗读、分析、比
的行为来说明学习成果 较、设计、讨论等
2.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通过讲述使学生…… >学生将能……
3.行为发生的条件 学生将能独立地从课文中找出三句优美句子
4.行为的标准(定量/定 在 20 分钟内完成作文/能回答 10 题中的 8 题/找出至少三句…
性) …
第二章:语文教学原则
2.1-2.3 语文教学的原则

2.1.1a 培养语文能力,首先要发展思维能力
心理语言学家 先有认知后有语言。
乌申斯基 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必先发展他的思维能力。
叶圣陶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说得好在于思维的正确。

2.1.1b 语文知识、智力和能力、需要协调发展
方面 概念
知识 客观世界的现象和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系统的反映。
智力 观察、记忆、想像和思维等,心理特点的有机结合。
能力 成功地完成一定活动的方法及其所备的心理特征。

知识与智力的区别
知识 方面 智力
是智力的物化,学问范畴 内涵 认识反映的特性,心理品质范畴
后天获得 生理 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及教育合成
由少到多,简到繁,不断学习不 发展规律 受生理素质,神经系统发育、成熟、衰退影
断发展 响。
知识与智力的联系
• 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 智力是学习知识的条件。
• 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掌握语文知识的速度、数量和质量。
• 语文能力=语文知识+智力(思维)与非智力(情感)+语文技能

2.1.1c 语文教学要为培养创新能力
 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
 创新思维是指运用新观念、新方法进行独立思考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思维
过程。
 语文教学基本上是素质教育,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开发创造潜能,以加强创新思
维能力。
 培养学生把旧知识迁移到新知中,在听说读写活动中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发
创造潜能,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

2.1.2 语思结合原则的实施
a 利用思维特点和规律,优化语文教学过程
思维特点 说明
问题性 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发展思维。
概括性 引导学生研究语文知识的共同的本质。
间接性 已知判断未知,掌握新知。

思维规律 说明
分析和综合 分析规律:把整体化解为部分
综合规律:把各部分或个别属性联合起来

抽象和概括 抽象规律:提取事物的本质属性(肯定抽象),舍弃非本质属性(否定抽象)
的构成。
概括: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联结起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b 遵循思维发展规律,培养思维品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i ) 循思维发展规律大体分为 4 个阶段:
思维发展规律 特点
动作思维 三岁以前:说 800-1000 个词,是人与物的常见名称,会看图说故
(直觉行动思维) 事,特点是情景性强,连贯性差。

形象思维 三岁左右开始:是凭借事物的形象(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
括的思维。
三岁到六岁:能说 2500-3000 个词。口语初步具有顺序性、完整性
和逻辑性的特点。
形式思维 七岁开始发展:是依靠概念、通过判断、推理来反映事物本质和内在
(抽象逻辑思维) 联系的思想。能掌握 3700 个常用字,听说读写能力,内部言语能力
得到初步发展。
辩证思维 初中生开始过度、高中生逐步形成。是凭借概念、按照辩证逻辑规律
(辩证逻辑思维) 进行思维。会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b (ii) 培养思维的智力品质
思维品质 内涵
敏捷性 中学生:每分钟:阅读 200-300 个字,写 20 字以上,说 150 个字以上。
灵活性 语文教学训练:一词多义、一字多组、一题多做,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深刻性 阅读教学:由语言入手,研究内容,解释思想。
独创性 重视学生独创品质的发现和培养。
c 培育创造性思维品质,增进语文创造能力
培养独立品质 突破名流大家之说。
培养连动性品质 进行横向、纵向、逆向思维活动、分析探讨问题的原因和结果。
培养多向性品质 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找寻最佳答案。
培养跨越性品质 要求思维速度快、功率高,覆盖面广。
培养综合性品质 综合多项能力。

2.2 语文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教学原则
1 语文双基教学的内容
语文基础知识 文字基础知识 字音、字形、字义
语言基础知识 词汇、句法、修辞等
实用文的读写知识 记叙、说明、议论
语文基本能力 听话能力、说话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

2 语文双基的特点
语文双基具有稳定性 常用的字词、语法、篇章结构等知识最基本的概念、基本的原
理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语文能力的轴心。
语文双基具有普遍性 记叙文具有人、地、时、事等要素;说明文具有科学性、客观
性、说明性等;议论文具有论点、论据和论证等要素。
语文双基具有迁移性 学会了汉语拼音知识,就能拼读所有的汉字;学习了汉字的结
构,就能掌握字形。

3 双基之间的关系
两者之间的统一性 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的基础 à 语文能力促进语文知识的提高 à 语
文知识有助于提高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
两者之间的差异性 填鸭式>语文知识 与语文能力不成正比>高分低能

4 语文双基教学的途径
要组织最优的听说读 -课文的学习是听说读写都重要;
写训练过程 -从形式上讲,听和说是口头语言传递信息,读和写是书面语
言交流思想;
-从功能上说,听和读是吸收和理解,说和写是表达和运用。
要发挥精讲多练的最 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优效能 能灵活地、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讲授有重点,提问有启发性,
练习注重实效。

2.3 文道统一的原则
1 文道统一原则 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大纲的规定,必须制定和贯彻本原则。
的依据  孔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
 韩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 王充:“有根珠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
 《文心雕龙·情采》:”虎豹无文。则郭同犬羊、犀兕有皮,
而色资丹漆。”
2 正确认识和处 a)重道轻文派 认为思想内容最重要,语言文字无关紧要。
理文与道的关系 b)重文轻道派 语言文字比思想内容更为重要
c)文道并重派 语言文字与思想内容相同重要,但语文学科的
本质属性是“基础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
知识性等人文性是它的附属属性。
d)文道统一, 既要学习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又
以文为重 要学习语文的形式,研究语文规律,而学习语
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是首要
任务。

3 文道统一原则的实施 a) 要树立正确 有文胜于质,有质胜于文的课文,或瑕瑜互见


的观点 的课文等。
b) 要把握语文 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教育,思想教育必须根
学科的特点 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中,起
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c)要运用适宜 i) 全程性:属道于文,文道并行;
的方法 ii)体察性:深入体察语言文字的思想意义,仔
细推敲领会文内之意,言外之音;
iii)有效性:语文教学起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作用。
iv) 示范性:学生仿效典型人物,教师以身作
则。

第三章:语文教学的过程和方法
3.1 语文教学过程
1 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
a)语文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 间接性 不是向未知探索,是学习人们已经认识和掌握的经验,
识过程 不需要亲自实践。
指导性 老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指导;目标、内
容、方法、结果等都由教师决定和控制。
简捷性 经过专门设计、简化的、缩短的认识过程。
这是传统的教学过程,不能概括教学过程丰富的内涵
b)语文教学过程可作 语文教学是多质性的过程,它包括认识,情感,行为等统一发
不同角度的解释和认 展的过程,它体现在:
识 i)语文教学过程是一种美感体验活动的过程,学生获得知识
也得到美感的体验=认知和审美有机的结合。
ii)语文教材编选是文质兼美的文章
iii)教学过程不但要传授知识,还需把知识与审美、知识与
生活的体验和智慧联系起来,使人知和审美达到有机结合
c)语文教学过程是一 以塑造人格为目的,使学生成为完整的人(insan yang
种人格建构的过程 sempurna 总觉得完整并不我只能去找你正确,如果翻译为完
善应该更好吧!)
人格构建的三方面:
i)教化和陶冶 从心智上启迪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和高
尚品性的养成。
ii)体验和唤 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意识,通过语文教学
醒: 让学生获得人生理想和生命价值的追求。
iii)理解和表 通过了解和表达以建构自我的品性、人格与个
达 性。

2. 语文教学过程的理论
a)中国古代教 注重识字、阅读和写作。
学过程理论: i)孔子 注重教学要学与思结合;新知与旧识相贯通
ii)荀子 教学是从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的过程。
iii)《学记》 教与学是统一发展的过程。
iv)《中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庸》
b)西方和中国 西方:
近代和现代语 赫尔巴特 最早提出完整教学过程理论(四教段理论)
文教学过程的 明了 以讲授法、直观法分析明了教学内容
理论 联想 以谈话法,是新旧知识联系
系统 以叙述法,是知识系统化,获得新的结论
方法 以练习法,在实践中应用知识,掌握技巧

莱茵的五个教段
预备 复习旧课,预习新课
提示 提出教学要求,明确教学重点
比较 比较新旧课文
概括 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
应用 进行造句,短文练习等等
他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学目标设计,重视
思维训练、培养应用能力

杜威 实用主义教学理论=使教材变成儿童的经验;让学生要求、
自己设计、自己计划、自己做。
克伯屈 (受杜威影响)提出教学过程模式=
创造情境;引起动机;确定目的;制定计划;实行计划;评
价成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重视开发智能与技能训练。

中国:
王森然的四段教程 参考、研究、讨论、读后
蒋伯潜的四段教程 预习检查、试讲与范讲、试读与范读、讨论
c)中国当代语 上海育才中学的教程 读、议、练
文教学过程理 钱梦龙的教程 自读、、教读、作业、复读
论研究的新发 魏书生的教程 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3 语文教学的基本过程
-感知性教段 理解性教段 实践性教段

4 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
思想优化 树立全面育人的意识
系优化 制定优化的程序 实现优化教学的保证
方法优化 科学化的教学

a)语文教学知道思想优化 确立优化意识
-树立全面育人意识
-树立培养语文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意识
-树立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意识
b)语文教学结构体系优化 制订优化程序
-达到最佳质量的要求
c)语文教学方案、手段、方法优化
d)语文教学双方的和谐默 实现优化的保证

5 语文教学方法
1 教学方法的概念 -巴班斯基:“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育和培养人的目的而进行的
相互联系活动的方式。”

2 教学方法的基本 a)依存性 i)依存于教学理论


特征 ii)依存于教学环境
b)二重性 i)科学性和艺术性
ii)单一性和综合性
iii)适应性和局限性
c)分类 i)启发性
ii)注入性

6 语文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常用语文教学法
朗读
意义 可以矫正读音,使文字的音形统一。
1.显露作品的思想感情
作用 2.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学习兴趣。
要求 读准字音、把握语调、研究读速。
阅读法 1.教师范读
运用
2.学生个别朗读、集体朗读、分角色朗读

默读
意义和作用 可以边读边思索,培养良好的阅读态度和快速的阅读能力
1 培养直映能力、2 培养速读能力、
要求
3 要重视检查阅读的效果方式的运用
讲授法 定义  教师借助口头言语呈现教材,阐明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
 教师用语言系统地讲授、辅以直观演示。
 学生以接受方式学习或形式。
 教师面对学生,通过语言与学生互动,向学生传授知识。
 最为广泛运用的一种教学法。
 它在教学方法中起主导作用。
讲述 以叙述或描述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解 是教师向学生说明、解释和论证科学概念、原理、公式、定
理的方法。
形式 讲读 讲与读交叉进行,有时还加入练习活动,既有教师的讲与读,
也有学生的讲、读和练,是讲、读、练结合的活动。
讲演 是教师对一个完整的课题进行系统的分析、论证并做出科学
结论的一种方法。
 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的前提下,尽量使讲授的语言富有
趣味性
 在语言的运用上,注意启发性,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 与其他访法、手段、媒体的配合
要求  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同化信息,即知识的理解
 缺乏现成的可以利用的学习材料
 材料需要重新组织并以特殊的方式为特殊对象呈现
 学生只需要在短期内记住材料
 为某一领域或某一学习课题方向提供介绍
 注重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展示个性,发挥潜能
特点
 围绕问题,师生交流和学生的相互交流
 讲授与学生自主性学习相结合,作业与实践活动
 教师能够很经济地同时向许多人传授知识,因为在讲授中,教师可
以亲自向学生呈现学科的基本内容,直接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 能用学生易懂的形式有效地概括学科的内容,可以用不同词语陈述
相同的内容,从而有助于理解;讲授中有师生的情感交流,师生相
互作用,相互强化
优点
 它比其他教学方法更容易掌握,而且安全可靠。
 适于班级教学。在班级教学中,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对普遍存在的问
题进行讲授,不但节省时间,而且教学效果同样显著。
 适于传授基础知识。对于前人的经验,进行传授—接受式学习,是
一种重要的学习途径。
 讲授法教学的使用不当,容易造成“满堂灌”、注入式学习。
 无法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很难做到因材施教。
 学生的学习效果受教师的讲授水平影响比较大。
 过分的讲授,还可以挤占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从而影响学生探索问题等各种能力的发展。
缺点
 教学的目标不在于习得信息而在于其他方面,如形成技能
 强调长期保持
 学习材料复杂、精细或抽象
 必须有学习者的参与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 高水平的教学目标(分析、综合和评价)是教学的主要目的。
谈话法  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
 教师设计问题,学生独立思考,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 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思考习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 以谈话的方式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
定义  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推理,得出结论。
 提高记忆力和智能。
 帮助学生深化新学知识。
预习性谈话  在新课讲授前,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材重点内容
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据此进行预习。
 学生经过预习之后,在课堂中听讲的目的和重点更
明确,领会更深刻。
 经过预习性谈话,即巩固已获得的知识,又达到了
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联系新课的有关问题
形式 启发性谈话  通过向学生提出未思考的问题,一步步引导他们去
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识。
 通过启发性谈话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启发学生一
步步由无知到有知,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新的
结论。
总结性谈话  一般在该课结束之时,根据学生新学的内容,向学
生系统提出更深的问题。
(1)确定选题 (6) 设计代码和记录表
(2) 建立假说 (7) 试行谈话并修改问题和答案
步骤 (3) 抽取样本 (8) 正式谈话和记录
(4) 编拟问题 (9) 整理并分析谈话记录
(5) 搜集答案 (10)对谈话结果作显著性检验。
 态度亲切自然  按照顺序提问
运用谈话  避免任何暗示  耐心倾听回答
法必须
 创设良好情境  要准确、及时地使用代码记录。
讨论法是一种群体立体式交流过程,也是一种内涵丰富、有挖掘潜力、能互补
智 慧、集思广益的学法。
 教师提问,学生互相交流看法,以达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一种方
定义
法。
 学生为主体同时体现了民主教学思想。
 师生间的多向交流;
讨论法 特点  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体现明显;
 学生需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独立思考能力。
 分组交流式
 自由交流式
种类  辩论交流式
 说写结合式
 三三两两讨论法
解决问  以问题为中心
题法  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或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解疑辩难的对话
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
(a) 确定提出问题符合学生的程度和生活经验。
(b) 所需解决的问题必须是重要的。
(c) 随时给予从旁指导,以免离题。
原则 (d) 协助学生认识问题的本质。
(e) 确定有足够的资料供学生参考。
(f) 确定评审的标准。
(g) 提出一个可验证的假设。
• 设计问题性质和有意义的学习单元。
• 学生根据目的,自己计划和实行以完成的学习活动。
定义
• 学生自发地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以获得有关的知识,并形成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教师的任务是利用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
学生选择进行某项活动所需要的教材。
活动设  有目的的行动  手脚并用
计教学 特点  有计划的活动  完整的作业
法  在实际的情况中实行
 打破班级授课程制度,打破学科界限,废弃系统编写的教科书。
实施  学生自己独立设计、自己负责实行单元活动。
要点 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活动情境,为他们提供开展各种活动的机会。
 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示范法  示范法包括现场示范法、参与模仿法、自我示范法、电影电视或录像示
范法以及想象模仿法等多种类型。
 示范法有许多优点,如成效快、适用情境广泛,还可与其他行为治疗方
法结合使用,特别适合于集体心理治疗时应用。
 使学生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获得所需要的技能。
 使学生明显地看出学习的成功或失败,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哪些方面需
要克服。
是一种组织学生对实际事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获得新知识或
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
定义 参观访问法主要适用于某些无法或不易于在理论上讲述的知识。通过
参观帮助学生了解现实世界的一些真实情况,了解理论与实际之间的
参观访 差距。
问法 1 应事先详细计划与联系参观的地点及有关人员。
2 准备详细的行程表、地图、参观地点简介等书面材料。
要求 3 出发前,应使学生了解参观的目的及学习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及
成效。
4 每一参观行程结束后,进行简短的讨论以加强培训效果。

7 教学方法的选用
1 原则 -启发性
-创造性
2 依据 -教学原则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的特点
-学生的学习可能性
-教师的特点
第四章:语文教学媒体
特点 传统教学媒体 现代教学媒体 例子
以实物、图片、标本、具有高度的再现性,使语文教 ~教学电视片
模型等形式清晰地、 学形声化,音像鲜明,充分展 ~录音广播-提供比较
立体地显示课文所描 示课文中涉及的多种自然景观、 典范的口头语言,增强
摹的事物,使学生直 人物形象和和古今中外的社会 汉语拼音教学、朗读教
直 接感受事物的本来面 历史,乃至模拟显示宏观与微 学的直观性
观 目,了解掌握事物内 观领域甚或思想认识领域的种
部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种现象,为学生观察、了解自
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提供了直观
的感受,有益于加深学生所学
知识和课文的领悟、理解。
形 运用电、光、形、声的现代科技,提供生动形象的感 ~图画、挂图、投影和
象 性材料 录像片
-教学媒体产生不同的声响效果、形象画面,使教学形 ~幻灯、投影片
活 式多彩多姿,生动活泼。
泼 -学生如身临其境,强化了对实物和课文的感受,加深
对课文的理解。
种类多种多样 按媒体作用与学生的感官分类
按学生学习的方式分类 ~视觉型媒体-挂图、标本、模型、幻
~单向媒体――课本。幻灯、电影、 灯、投影、无声电影…
电视 ~听觉型媒体――录音、唱片、无线电
~双向媒体-语言实验室、多媒体 广播…

~自学媒体-程序教学机、计算辅助 ~视听型媒体――配音幻灯、电影、电
样 教学 视…
~综合型媒体――语言实验室、计算机、
多媒体
~软件――幻灯片、音像磁带、碟片、
计算机磁盘
(a)激 使学生爱学、乐学;引起学生好奇与注意,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情绪。

(b)启智 帮助理解、推动思维、丰富想象、加深记忆;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提
高能力与 发展智力。
(c)快捷 学生很快获得自己的学习反馈,从而调整学习(电脑);

可以快速与准确地记 录、储存、传输和再现优秀的课堂教学经验和

实况,可助扩大教学经验,推动进行改革。
(d)高效 若以视听媒体教学,学生能在同样的时限,获得相对更多的知识信息。
视听媒体可以帮助教师演示难以看到、听到、理解的事物,这可让学
生容易记忆、理解,从而降低教学难度、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
率。(视听结合,对知识的记忆可达 75%)
要 (a)熟悉各种教学媒体
求 (b)事先做好充分准备
(c)合理运用 (i)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ii)要处理好人际关系,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iii)尽量综合运用教学媒体
(iv)要与听说读写相结合
种 1 语文教学媒体的运用
类 (a)教科书 -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是教学的依据。
-教师必须熟悉它、深入分析其内容、编写的逻辑程序和心理程序、
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 难点特点。
-须有计划的指导学生阅读,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自
学能力、养成良好阅 读习惯、提高教学质量。
(b)参考书 -是教学补充与辅助材料
-有助教师开拓知识;有助学生理解、巩固所学、学习先进的信息方
法、扩大知识领域。
2 平面型教具的运用
和 (a)卡片 可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记忆力、训练阅读速度

(b)表格 使用表格,使得教学内容简明扼要地归纳,使学生一目了然、容

易理解、记忆,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的能力
(c)挂图 能直观再现事物的面貌和内容情景,可引起学生注意力、积极学
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立体型教具的运用
(a)实物 有助学生直接感受事物的本来面目,可加深教学内容的理解
(b)标本 有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知识印象深、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
(c)模型 可三维表现事物,可集中学生注意力,加深对教学内容、结构、
运动状态和规 律的认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媒体记录、储存、传递和再现信息的方式特征:
符号特征 符号不同:
~数序符号――书写、印刷和语言所用的符号有先后顺序,不可打乱。
~形状符号――图表、图画和图解所用的符号具有空间规律
~模型符号――音乐和动作所用的符号,作用是模拟原型
空间特征 用二维空间来表现三维空间的事物如挂图、照片、幻灯、电影和电视等
时间特征 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频数、延续时间和节奏具有高度的时空自由。如电影、
电视采用多种技艺表现时间的变化
运动特征 事物的运动形式空间位移及现状变换等。
第五章: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德育重要为了确立正确的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格,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为什么在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生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道德品质形成的时期,具有较
中渗透德育教育格外重 大的可塑性。
要?
为什么在语文学科进行 语文学科时多,教学时间长,学生几乎每天接触课本中思想
德育教育比其他学科好? 性较强的课本,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如何完成德育的任务? 把智育和德育统一。(寓思想教育于语文训练之中)
教学的教育性是指什么? 教育的教育性是指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思想感情、意志品质、个性特征形成所
产生的影响力。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 没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任
何无教育的教学。
中国古代教育家荀 从人才的意义上理解学的根本目的,
况 切实重视教书育人。
孔子 兴、观、群、怨是诗的教育性使然
叶圣陶 国文教学除了技术的训练之外,更
需要含有教育的意义

语文学科固有的属性
1.语文学科的特殊性 -具有工具性,也有很强大思想性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
-在教语文时,必须注重思想教育=水乳交融
2.语文教材的内容 ~课文要选取文质兼美的作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
陶冶爱美的情趣。
~古代作品――要体现评继承的原则。
~外国作品――要有进步的思想内容。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 学生的心理活动系统

认识系统(智力因 ~认识的范畴――观察、记忆、想象、思维,起认识作用,活
素) 动中的执行、操作系统。
意向系统(非智力因 ~活动中的活力――动机、兴趣、情感、意志
素)

语文教学德育的特点
1 相涵性 德育内容和语文课文的相互包含和交叉
2 随机性 ~非系统性
(a)德育内容上的随机性:语文教材的德育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b)德育方法上的随机性
3 情理性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情感熏陶与理性教育有机的结合
从教育目的来看 语文是一门有较强思想感情教育的基础课
从语文教学的方法来看 讲求生动形象的艺术化。
艺术化的教育=情感教育
从语文教学内容来看 教材文学成分多=感情体验的过程=心灵陶冶的
过程=寓教于情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就是要化理为情,融情入理,情理结合,语文的思
想教育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4 潜隐性 一:潜隐于形象之中:用文学形象来宣扬真善美,鞭笞假丑恶
二:潜隐在德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

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德育 =个性品质教育+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
人的素质 =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完善人格的整体

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a)爱国思想教 -利用和谐的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育 -利用国家建设成就,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国家社会发展的态度
-利用国家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我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b)科学思想教育
(c)培养学生优 -让学生学会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和评价他人的思想行为,这通过:-
良的道德素质 (i)国民公德教育 (ii)社会公德教育 (iii)家庭道德教育
(d)培养学生优 a 坚强的意志
良的个性品德 b 务实的精神
c 乐观的情绪
d 创新的意识
具备 4 种基本品 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坚持

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为什么把个性品质教育 因为个性品质教育是素质、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石。
纳入德育内容之一? ~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完
善人格的整体)
~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教育活动,使这三方面素
质培养得到和谐的统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受到市场经济、价值观念、应试教育、望子女成龙成凤反
面影响
爱国思想教育 爱国主义――对国家的一种立场和态度,又是对国家的一种
高尚道德情操
通过利用语文教材引导学生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
利用五千年中华文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利用国家建设成就,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国家社会发展的态度。
利用自然山川之美,培养学生热爱我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情感熏陶法 1.通过课文的意境分析。以境育情。
2.深入开掘课文义理,以情育情。
3.重视情绪渲染,以情育情
艺术形象分析法 -例如英雄人物的正确思想观念,可以熏陶学生的情感,培养高尚品

语言文字品评法 1.抓住富有褒贬感情色彩。
2.抓住意蕴丰富的语言。
3.抓住议论、抒情的语言。
引申教育法 -将教材中的德育元素跟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
多种媒体辅助法 1.视觉媒体 非放映性视觉媒体也称传统教学媒体――静画、
图表
2.听觉媒体 放映性视觉和听觉媒体又称现代化教学媒体――
幻灯机、投影机、录影机、电脑、语言实验等

第六章: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美感教育)
1 本质特征 ~美的形象
~情的感染
1 作用 ~开拓智力
~净化心灵
~构建人格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德、智、体、美)
~提高民族素质
2 任务 ~培养感受美的能力
~培养鉴赏美的能力
~发展表达美的能力
形象性 ~显示学习
~直观演示
~形象描述
情感性
4 特点/基 直觉性 ~巧妙地驾驭课堂教学
本特征 ~编制课时授课计划
~对教学出现的突发性事件
~艺术地开启学生的心扉
愉悦性
5 内容 自然美
社会美
形象美
语言美
汉字美
6 原则 整体性原则
渗透性原则
情理性原则
语感教学﹑意境教学﹑思路教学相结合原则
a 品析语言
b 创设情境
c 驱遣想象,带入意境
d 强化诵读,增进美感
e 因文而异,选取美点
7 方法 f 倒美颂美,练文练人
g 动手实作,激发兴趣
h 竞赛励志,激发兴趣
i 民主和 ~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谐的师生 ~善于听取学生意见,鼓励学生敢发言
关系 ~加强教师修养,提高教师课堂艺术
j 儿童文学与美育
8 美中教美 教态美
-六美 语言美
情感美
教学艺术美
板书美
人格美
通过美育 ~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又表现出完美的风度。
使学生 ~发挥左脑和右脑的互补优势,使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同处于最佳
状态,激化认知,促进智力发展。
~使学生懂得如何欣赏和追求人体美。
第七章:小学华文课程与教学策略及方法
小学华文科总目标:
1. 充分掌握听﹑说﹑读﹑写的技能
2. 提高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素质
3. 准确地应用规范华文来思考﹑学习﹑交际﹑处理信息和创作
4. 培养审美和爱国情操﹑促进文化传承,达致全民团结
教学目标:
1. 在日常交往中与人融洽相处,有礼貌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从讨论中取得共
识,解决问题。
2. 专注﹑耐心地听话以获取信息,针对课题发问,流畅地叙事说理,发表意见。
3. 掌握各种阅读技巧,从各种媒体获取信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4. 具有自行阅读,独立思考与欣赏文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
5. 日常生活中,应用各种媒体,有效地使用各类卡﹑表格和应用文与人互通信息。
6. 掌握书写技巧,欲达到书写毛笔字﹑进行设计﹑改写图表和创造各种文章的目的。
7. 提升道德观念和培养国民意识。
小学华文课程大纲:
1. 具有指导和约束华语教学的作用
2. 对华语学科的性质﹑目标﹑教学内容作了原则性的规定
3. 是编写教材和教科书的指南
4. 是教师组织和进行教学的准绳
5. 是评审和检查教学的考量的依据和标准
6. 是考试命题的依据
A.预期学习成果 ~层次~范和活动建议
B.语文技能知识
C.语文基础知识
D.教材范围
7.2 实用技能
联想和联系 鉴定结果和预测结果
比较异同 推理和作出结论
分类和归类 概论
评鉴 诠释
思维技能 按次序排列 鉴定主要内容、次要内容和细节
辨别说明的正误 摘要
辨别事实与意见 决策
辨识偏袒性的说明 解决问题
鉴定和阐释起因
资讯工艺 ~电邮、互联网
~自行浏览、搜集资料、交换意见、交流
~指引有效地利用资讯工艺和多元化的教材加强语文的学习
学习技能 ~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教师是导体。教材是本体、学生是主体
~教师必须具备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的先决条件。
研究未来技 ~先知先觉地预测未来
能 ~有效地采用教材中的课题,引导学生预测未来和规划未来。
多元智能 认清、鉴定学生各自的智能和潜质时,协助学生充分地发挥己长,认知
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作出最有效的学习。

7.3 教学策略

1. 分组教学 ~把一班学生分成数组,同时,用不同的教学法和不同的教材,根据
各组的学生的学习和能力,兴趣或活动来教导学生
~ 使学生获得充分的照顾和指导
2. 综合教学

3. 融合教学 ~某一科的知识和其他科目的技能互相融合的一种教学策略
4. 增广教学 ~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阶段来设计的一种教学策略
5. 辅导教学 ~为了协助解决学生在学习掌握技能时所遇到的困难
6. 全握学习教 ~确保全体学生都能掌握教学成果的方式

7. 建构主义教 ~提倡教师扮演知道的角色,以学生中心的学习方式

8. 情景教学 ~指充分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再现教材中的形象,以激起学生的学
习情绪,进而理解和运用语言的方法

7.4 教学方式
1. 讨论法 ~师生或学生之间针对课题进行交流信息,发表意见,以寻求解决
方法

种类有:辩论,讲座,座谈会,脑力激荡法,小组讨论等
2. 问题解决法 ~以科学的调查作为根据
~种类有:问题解决策略,探究法,发现法,脑力激荡法等
过程:

3. 活动设计法 ~有目的,有计划,有实际活动的学习
进行:

“从做中学”活动:

教学步骤:
4. 示范法

教学步骤:

5. 参观访问 种类:

教学步骤:

6. 电视与广播教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带来娱乐

7. 表演法

8. 模拟法 教学活动:
第八章:试题设计与教学活动
试题设计
拟题的原 1. 顾及全面性,突出重点
则 2. 表达要明确,指导语应清楚
3. 难易适度,份量适中
4. 试题须具有个别独立性
5. 选择合适的体型,注意评分客观、公允
试题的种 选择题 选择题形式:
类 1.唯一答案式
2.最佳答案式
3.类推选择题

简答题 简答题形式:
1.一般的回答题
2.提供短文,然后回答问
论文式
试题

1. 识记性问题
2. 理解性问题
试题的类 布卢姆认知领 3. 应用性问题
型和特点 域分类系统 4. 分析性问题
5. 综合性问题
6. 评价性问题
陈龙安思维问 1. 软性的问题
题分类 2. 硬性的问题

教学计划
1. 要求 a. 掌握课程纲要
b. 钻研华语课文
c. 了解教学对象 ~语文基础的水平,~语文掌握的能力,~语文学习的文化
d. 参考有关学年的校历
2. 全年 a. 统观全局
教学计 b. 把握时间
划的作 c. 安排妥当
用 d. 检查进度
3. 教学
计划范

编写教案的目的与重要性

4 教案
1. 教学目的
的编写
2. 教材
编写教案应注意的要点 3. 教学方法与过程
4. 结束
5.教具应用

第九章:语文教学研究
语文教学研究
形成科研能力
重要性 提高教学水平 ~对调查对象总体的成员性调查
推动学科发展

语文教学研究方法:
调查法 行动研究法 实验法
含 ~有计划、有目的、有系 ~为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概念:为了解决某一教育
义 统地收集语文教学的客观 语文教师与专业研究人员 问题,根据一定的教育理
材料,通过对材料的整理 合作,将问题提炼出研究 论或假设,组织有教育计
来分析,掌握语文教学的 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 划的实践,到了一定实践
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 后就实践效果进行分析比
借以发现问题、探索语文 ~作用/目的-总结和推广 较,从而得出假设是否科
教学规律的一种常用的研 所研究的工作 学的结论的方。
究法。 ~要求-表明研究者的立
场、观点和方法,反映研
究工作的过程,反映研究
者研究这个课题的专业水
平和创造能力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面对语文教学中某一实 调查法和实验法的不同
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的研 (实验法的长处):
究法
~调查手段多样 ~强调语文教师越专业研 1。调查法只是确定教育
究人员合作。 现象之间有没有关系,而
特 实验法能确定教育现象之
点 间有没有因果关系。

~可以在不干预研究对象 ~研究范围小,周期短, 2.调查法只是考察已经


正常活动的情况下收集材 时效性强,出成果快 表露出来的现象,而实验
料 法则能研究新方法的效果。

1.调查前的工作 1.发现问题 1.研究者作因果假设-自


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2.筛选主题 变量发生变化,因变量
I. 确实调查课题 3.查阅文献 也随之发生变化。
II. 选举调查对象 4.提出假设 2.测量因变量 (自变量
步 III. 草拟调查提纲 5.拟定计划 被试后的效应)
骤 IV. 特点调查计划 6.收集资料 3.将自变量作用于被试
2.实际调查,搜集资料 7.实施行动 (操纵不同的程度)
3.整理及分析资料 8.评价结果 4.检查因变量的价值的变
4.写调查报告 化
5.写出实验报告
调查法的类型: 研究报告和工作总结不同 择选方法

以调查目的 常规调查、 -工作总结的对象是本单 形成科研能力


分 比较调查 位的同事,研究报告的对 -语文教师根据适当理
象是广大的同行。 论,选择有价值的研究
以调查内容 事实调查、
研究报告好不好决定于: 课题,运用科学的方法
的性质分 征询意见调
1.研究的质量决定于 去探索语文教学的规律。

选题 在不断提高理论修养下,
以调查内容 现状调查、
有价值的课题、大家关 逐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
的时间分 历史调查
心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 法,从而形成语文教学
以调查涉及 综合调查、
题如如何提高学生写作 科研能力。
事项的多寡 专题调查
兴趣 提高教学能力-语文教

计划 师在教学研究中学习相
以调查对象 全面调查、
的范围大小 非全面调查:
分 1. 抽样调查
2. 重点调查
3. 典型调查

调查的基本方法:
1.书面材料分析
2.开调查会
3.访问
4.问卷 :
问卷的方法:
1。抽取样本
2。 编制问卷
3。 显著性检验

第十章:语文教师的素养
职责任道重远
意义 工作虽苦犹乐
地位日益提高
创造性地进行语文教学
职责 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推进语文教学改革
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与认识观
思想品德素
具有献身教育的事业心

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素养
中文专业文化知识
文化知识素
教育科学理论知识

一般文化基础知识
教学能力 教学设计能 1. 单元设计能力
力 2.课型设计能力
3. 教案设计能力
4.板书设计能力
5. 练习设计能力
教学表达能 1. 口头表达能力
力 2. 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组织能 1.课前教学组织能力 I. 了解学生实际的能力
力 II. 驾驭教材的能力
III. 选取教法的能力
2.课堂教学组织能力 I. 课堂教学控制能力
II. 课堂教学应变能力
III. 课堂教学诱导能力
3.课后教学组织能力 I. 复习指导能力
II. 组织课外语文活动的能力
自修与改革 1. 自修能力~自学能力
能力 2. 改革能力
听评能力 ~指所听内容作出理性判断的能力
考核能力 ~掌握各类考核命题的原则﹑内容﹑题型﹑及评定﹑分析考核成绩的能力
教研能力 I. 选题的能力
II. 收集资料的能力
III. 写教学研究论文的能力
语文教师的 a. 对自己的教学业务有清醒的认识
自身提高 b. 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
c. 坚持不解,必有成效
提高的途径 a. 阅读
b. 进修
c. 实践
d. 积累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