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馬達定位與轉速控制

(Motor Position and Velocity Control)


指導教授: 謝建興
專題學員: 黃瑋弘
林鼎皓

摘要
近年來控制學門在機械工程的應用領域扮演著愈來愈重要的角色,如自動化機械、機器
人、無人搬運車、彈性製造系統以及生物醫學系統等。但即使是高度電子化的機械,為了達成
搬運物品或加工,等等的目標,到了最後仍免不了要有一些機械性的動作,因此諸如馬達這
一類的引動器(actuator)已是一般工業界所不可缺少。假若我們能用一簡單的控制系統,能
有效的控制馬達能量的轉換、改變轉速力矩的大小、旋轉的方向等等,如此;不但大大減低
工作人員工作的危險性,同時更提昇了工作的效率及簡便性。在建構整個馬達控制的過程裡 ,
首先我們使用一些簡單的電子元件設計出控制所需要的正反轉電路,接著我們結合傳統 PID
控制觀念以及回授控制觀念,經過不斷的分析、調整以及改良,找出最佳化的馬達定位控制
(Position Control)與馬達轉速控制(Velocity Control)(誤差:每分鐘正負 1 圈)。

一、 前言 此即相當於馬達。其次則為控制部位,此部位不
由於微電腦進步神速, 1972 年,八位元之 僅可執行偏差訊號的放大,改善整體系統的特
微處理器;1974 年,16 位元的微處理器也相繼 性,間能做為相位補償。再次,則為檢測部分,
出現於市場上,故機械方面之控制技術也隨之 此 乃 屬 於 可作 為控 制量 之 感 測 的 一 種 感測 器
發達。處於此類的情況下,使得馬達的控制領域, (Sensor)[1]。
也趨向於微電腦化。
由微電腦與精密 IC 為核心所製造出來的控
制迴路或控制器,也為馬達方面的控制領域帶
來了很大衝擊,使得許許多多傳統上認為不可
能實現的且複雜的控制便得輕而易舉。
圖 1 回受控制結構
二、 馬達控制理論
一般,執行馬達的控制時,除結構簡單者 一般而言,馬達回受系統的控制可分為下
外,大多尚需利用伺服控制。尤其需要既快速, 列幾種:
又精準度高的控制特性時,伺服技術更是不可 (1) 位移回授控制(Position Feedback Control)
或缺的。此處所出現的伺服技術一詞,乃是指構 位移回授就是將馬達的位移角度輸出,經
成控制系統所釐定的目標值。而使之與控制量經 由位移伺服器(Positional servomechanism)或位移
常保持一致時所須知一系列的控制系統而言。一 計(Potentiometer)量測後,再回授控制。
般來說稱為回授控制。 (2) 速度回授控制(Velocity Feedback Control)
回授控制的基本結構,即如圖 1 所示,簡單 速度回授控制就是將馬達的角速度經由轉
說明時,所謂控制對象乃指授控制設備而言, 速計(Tachometer)量測後再回授控制。其基本架
構可分別為用與比較速度指令與實際速度之間
的差異,並將其速度增加或減少的訊號轉換成
高功率輸出的類比訊號輸出至馬達。
(3) 位 移 — 速 度 回 授 控 制 (Position and Velocity
Feedback Control)
將位移及速度分別由位移計及轉速計回授
做控制,稱為伺服系統的位移—速度回授控制。 圖 2 繼電器正反轉電路圖
3.1.4 PCL-812PG 介面卡設定說明
通常位移回授亦可用所謂的 Encoder 做測量器。 微電腦只會處理數字,所以,如果它所控制
使 用 Encoder 的 優 點 是 馬 達 的 速 度 值 亦 可 用 的引動器(actuator),或它所賴以收集情報的感測
Encoder 的 資 料 計 算 兒 得 , 換 言 之 , 使 用 器(sensor)等等都是數位化機械的話,那當然是
Encoder 便可同時達到位移及速度回授的控制 最
[2]。 方便不過的了。但有時,感測器所送來的訊號非
為類比(analog)量不可時,那麼數位與類比的轉
三、實驗製作過程 換
3.1 系統各電子元件功能 就 勢 在 必 行 了 。 這 時 , A/D 轉 換 器 (Analog to
3.1.1 直流馬達(DC motor) Digital Converter)或 D/A 轉換器(Digital to Analog
這是一種用途最為廣泛的馬達,他外部以直 Converter)便成為不可或缺的商品了,而 ADDA
流電源為動力來源,而內部則以整流子 卡就具有這些功能。本實驗使用的 ADDA 介面卡
(Commutator)及探刷傳導電流,這種馬達最適用 是由研華科技所生產的 PCL-812PG 介面卡(12
於需要變速的用途,因為我們只要改變外加直 位元,以下簡稱 812 卡。
流電的電壓及極性,即可改變其速度及轉向。 3.1.5 光感測器(Sensor)
3.1.2 電晶體(Transistor) EE-SPY402 為一自動感測器,本身即為發
電晶體是一種半導體元件,他由三個 N 與 P 射及接收共體,可以接收到從發射源所射出的
型半導體材料所構成,外型上有三個接腳,分 光源 照 在 待測 物所 反 射 回來 的 光 線 , 以 判 別
別 是 射 極 (Emitter) , 基 極 (Base) 與 集 極 ON/OFF , 是 屬 於 讀 取 資 料 的 直 流 感 測 器 (DC
(Collector)。電晶體最主要的功能是放大電流訊 Sensor) 一 種 , 使 用 電 壓 12~24V , 內 電 阻
號,當基極到射極之間有微量電流導通時,會 1.7KΩ。
觸發集極到射極之間的大電流。
3.1.3 繼電器(Relay) 3.2 電路設計製作過程
繼電器也是一種電門,但與一般開關不同, 一般來說馬達的控制不外乎為定位控制與
繼電器並非以機械方式控制,而是一種以電磁 轉速控制,但是我們要怎樣控制馬達呢?在此我
力來控制切換方向的電門。圖 2 為正反轉控制電 們利用微電腦、介面卡以及一些簡單的電子元件
路圖[3]。 所設計出來的電路來達成我們控制的目的,因
此在設計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
如圖 3 所示。
圖 3 微電腦、介面卡、馬達之關係

在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後,接著就要開始
設計控制電路,我們知道要控制馬達定位與轉
速,必須要先能控制馬達,使馬達能正轉、反轉、
加 速 、 減 速 等 等 ; 首 先 我 們 使 用 812 卡 上
Connector 2 位 置 , 由 D/A 1 (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送出 0V 和 5V 的電壓來控制繼電器正 圖 4 馬達控制電路圖
反轉,當 D/A 1 送出 0V 時,馬達維持一固定方
向旋轉,反之當 D/A 1 送出 5V 時,馬達則逆向 3.3 葛雷碼(Gray code)編碼用途
旋轉。在轉速方面,我們知道當輸出的電壓越大 當考慮到用何種方法來判別圓盤上位置時,
時,馬達的轉速也就越快,因此我們也由控制 由於使用 4 顆光感測器來讀取資料,所以最大可
Connector 2 上 D/A 2 輸出電壓的大小(0~10V)來 判別為十六種不同變化,故首先我們將圓盤分
控制轉速。雖然我們能藉由 812 卡輸出電壓的大 十六等分,分別劃上零至十五的二進位編碼,
小來控制馬達,但 812 卡所能輸出的電流卻非常 直接由感測器讀值,送至程式做判斷,然而至
微小,並無法驅動馬達與繼電器,因此我們就 此遇到了一個問題,即當位置變換時,往往不
需要利用電晶體來放大 D/A 1 與 D/A 2 所輸出的 會只有一個位元的變化,導致感測器會有誤讀
電流;同時我們也需要一顆電源供應器(Power 的現象發生,所以我們便利用葛雷碼編碼特性
Supply)來提供電晶體電流。除此,我們也由 一次只有一個位元的變化,來解決二進位編碼
812 卡上 Connector 4 位置提供一穩定 12V 電壓 所產生的誤讀現象。光感測器讀取圓盤上的葛雷
來供應四顆光感測器(Senser)以便讀取圓盤上的 碼,經由 D/I 轉換(Digital Input)成 0~15 組不同
編碼資料。其電路控制電路圖如下圖所示(圖 4)。 的 數 字 , 分 別 為
0、1、3、2、6、7、5、4、12、13、15、14、10、11、9、8
(逆時針)[4],不同的數字分別代表不同的 16 個
位置,但是因為葛雷碼編碼沒有順序性(如圖 5
所示),所以必須藉由程式的撰寫,改變成一
具有順序性之數列,如:0、1、2、3...。另外
在圓盤上的 16 組葛雷碼,不要以直線來劃分 16
個位置,以免造成 sensor 讀錯值的情況發生。
圖 5 葛雷碼(Gray code)

3.4 程式設計
在開發程式之前,我們必須對系統架構特
性有所了解,如圖 6 所示,即為利用微電腦執行
定位控制與轉速控制系統架構圖,由此我們便
可建立對系統的基本概念,與及想出該利用何
種撰寫程式方法,達到所想目標。

圖 7 馬達定位控制程式流程圖

圖 6 馬達系統架構圖 3.4.2 馬達轉速控制程式流程圖


3.4.1 馬達定位控制程式流程圖 轉速控制程式除了與定位控制程式前半段
在寫程式時,首先必須將 812 卡的基本設定 感測器讀值寫法一致外,還必須知道圓盤所轉
語法寫入,然後就是必須讓電腦知道感測器所 的圈數及時間,以便計算轉速,但是因為感測
讀到的值為葛雷碼編碼方式,而不是順序數串 器讀值方式為持續的,而且快速,然而位置變
(0 至 15),故必須利用對應數列方式,寫出一 換又沒有這麼迅速,以致於往往在同一位置上
程式來轉換順序數串及葛雷碼編碼,當感測器 能抓取到上百個值,如果以這樣的方式直接判
讀到圓盤上葛雷碼位置時,即立刻轉換為順序 斷轉速,追加或降低電壓,則系統將會瞬間到
數串中所對應的位置值,再利用此值來與輸入 達所需轉速,但並無法及時停止(因為一次就
位置命令比較,計算出其相對位置,並判斷出 會直接追加或降低上百個電壓輸出單位值),
正反轉電壓值及速度電壓值,分別送出,反覆 導致系統穩態誤差極大,甚至發散,為此我們
此動作,直到到達輸入位置,其控制流程圖如 想出了利用 if 迴圈特性,抓取感測器位置變化
圖 7 所示[5]。 時的第一個數值,並過濾掉多餘的數值,除了
可以計算出真實的轉速,最主要的還可以降低
系統敏感度,至此,最難的部分便解決了,接
下來的就是比較輸入的轉速命令與當時感測器 好停止,不會產生太大過衝量(Over Shoot),然
所得的轉速,以判斷是否追加或降低電壓,直 而因為馬達初速度太快,減速過慢,無法能在
到到達輸入轉速其控制流程圖如圖 8 所示[5]。 到達位置 12 剛好停住,因此當超過位置 12 時
(即位置 13),我們便提供一最小電壓來反轉,使
馬達能修正至目標位置。

圖 9 位置控制與電壓關係

圖 10 即為馬達轉速控制與電壓之關係圖,
從圖中我們知道,當馬達轉速尚未達到目標值
(20rad/min),電腦經過不斷的回授比較,使輸出
的電壓逐漸地增強增強,同時轉速會跟著增加
直到轉速到達目標值後,便提供一固定電壓,
使轉速維持在此範圍內,誤差值(每分鐘正負一
圖 8 馬達轉速控制程式流程圖 轉)。
3.5 實驗結果討論
圖 9 即為從位置 1 控制到位置 12 時馬達位
置與電壓之間的變化關係圖。圖中我們可以知道,
電壓隨著距離差距的減少而慢慢變小,首先從
位置 1 到位置 6 時,因距離目標位置 12 尚遠,
所以提供一較強的電壓(3.8V),使馬達能以
較快的速度接近位置 12,接著從位置 7 到位置
9,距離目標位置已縮短,因此我們提供第二段
電壓 (1.9V),使馬達速度能略為減緩,最後從位
置 10 到位置 12,我們用能驅動馬達之最小電壓
值(1.2V),使馬達能在到達目標位置 12 時能剛
及改良,找出最佳化的馬達定位控制(Position
Control)與馬達轉速控制 (Velocity Control)(誤差:
每分鐘正負 1 圈)。,因此這次的專題研討可以說
是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使我們獲益良多。

五、感謝詞
在此次專題製作過程中,首先要感謝的是
我們的指導教授謝建興不斷的指導以及 3301 實
驗中所有學長的幫助,還有同樣是專題生的同
學的幫忙。

圖 10 轉速控制與電壓關係

四、結論 六、參考文獻
經過了這次的專題研討,使我們對控制方 [1] 馬達驅動電路技術—辰白 編譯。
面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在以往我們僅能從書 [2] 馬達控制原理概論—王壁超 編譯。
本上學到一些控制的觀念,並無法確切的去實 [3] 機械設計—徐業良 著。
踐它。然而在這次的馬達控制專題研究中,它不 [4] 機電整合—陳天青 廖信德 戴任詔 編譯。
僅使我們之前所學的控制觀念能夠實行,還必 [5] Tober C—洪錦魁 編著。
須要能設計出一套能配合控制操作的儀器,從
一開始硬體的製作、電子儀器的選用、電路的設
計、到最後程式的撰寫都與我們所要控制的目標
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儀器的設計中我們學到
了不少寶貴的觀念;程式的撰寫更是結合了 PID
控制的觀
念以及回授控制觀念,經過不斷的分析、調整以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