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4

请直接使用下面的英文摘要和关键词,中文摘要和关键词无需翻译。

“一带一路”倡议的功能性逻辑

——基于地缘经济学视角的阐释

吴泽林

【内容提要】 当前,共建“一带一路”进入全面实施新阶段,这对理论构
建提出更高要求。笔者认为,地缘经济学对于理解“一带一路”是一个有用的视
角,但需要在批判和借鉴的基础上对其做出新的阐释,即强调关联利益,遵循合
作逻辑,将地缘作为国家之间的能动的变量。基于这一阐释,“一带一路”倡议
本质上是中国与沿线国家基于特定地缘空间环境开展的功能性合作,遵循功能性
逻辑。一方面,欧亚大陆的地缘空间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使基础设施和产能合作成
为功能性合作的主要内容,并且以前者为优先领域,两者结合使经济走廊建设成
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依托。另一方面,功能性合作反过来也正在缓慢重塑
欧亚大陆的地缘空间版图。这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基础设施合作为重
点提升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地缘优势,促进欧亚大陆的强连通;在一定的连通性基
础上,第二阶段以产能合作为重点提升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
推进欧亚大陆贸易的平衡发展。近年来,一些国家也提出了与“一带一路”类似
的区域互联互通倡议。对此,中国一方面应及时跟踪、研究和应对这些倡议对“一
带一路”建设可能带来的竞争性影响。另一方面,应在符合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加
强政策沟通,尝试与其对接,探寻合作的可能性。在互联互通时代,各国应当加
强协调,同舟共济,共同为世界的互联互通和繁荣发展而努力。
【关键词】 “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地缘经济学;功能主义
【作者简介】 吴泽林,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邮箱:wuwuzezelinlin@126.com

 本文获得上海市教委晨光计划项目《互联互通世界中的中国全球互联能力》
(项目编号:17CG68)的
支持,感谢《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编辑部及匿名审稿专家对本文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本文曾在同济大学
第二届“中国青年战略论坛”宣读,感谢与会专家提出的建议。文中疏漏由笔者负责。
1
一 引言

2013 年 9 月和 10 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
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
高度关注和相关国家的积极响应。五年来,中国与国际社会一同构建“一带一路”
的总体框架与合作理念,合力推进“一带一路”从宏伟蓝图转化为具体行动,为
共同建设一个更具活力、更加开放、更兼稳定、更可持续、更多包容的全球化经
济而努力。截至 2018 年 5 月,中国已经同 88 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 103 份共
建“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协议,同 30 多个国家开展了机制化产能合作;中国与
沿线国家货物贸易累计超 5 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 700 亿美元;在沿线 24
个国家推进建设 75 个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 270 多亿美元,吸引入区企业
近 3500 家,为当地创造了 20 多万个就业岗位和大量税收;累计开行中欧班列突
破 8000 列,通达欧洲 14 个国家和 42 个城市;丝路基金签约 19 个项目,承诺投
资 70 亿美元,支持项目涉及总金额达 800 亿美元;2017 年“一带一路”国际合
作高峰论坛形成的 279 项成果清单中,已有 255 项转为常态化工作;
“一带一路”
框架下,双向旅游交流规模超 2500 万人次。①2018 年 5 月 24 日,国务院副总理、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韩正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
小组会议中指出,要准确把握共建“一带一路”进入全面实施新阶段的新形势新
任务,高质量高水平推进“一带一路”建设。②
伴随着务实合作的全面展开与深入推进,中国学术界对“一带一路”的实践
进展持续跟进,研究热情有增无减。与此同时,“一带一路”也成为当下的世界
热词,掀起了国际学界的研究浪潮,被认为是近年来中国大范围引领世界学术风
尚、设置全球议程的话语概念,③是中国为国际政治教科书提供的一个新词汇。④
不少学者还致力于推动“一带一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当来说,“一带一
路”研究的学科化、体系化水平借此得到不断提升。然而,对“一带一路”的分
析阐释以规范研究和经验研究居多,较少涉及理论建构问题,理论化成为“一带
一路”的研究短板。中国国家领导人较早认识到了这一问题,习近平主席在 2016
年 8 月举行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厘清‘一带一
路’建设的理论内涵,把道理说清楚、讲明白。要从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重构和
延伸、区域合作等角度阐释‘一带一路’建设,突出‘一带一路’建设对加强区


《国家发改委就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 ,
http://www.scio.gov.cn/xwfbh/gbwxwfbh/xwfbh/fzggw/Document/1629532/1629532.htm,访问时间:2018 年 5
月 16 日。

《韩正主持召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行稳致远》 ,
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xgcdt/56208.htm,访问时间:2018 年 5 月 26 日。

《王文:“一带一路”需要全面系统研究》 ,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123/c40531-29042616.html,访问时间:2018 年 3 月 1 日。

苏长和: 《互联互通:理解国际关系的新概念》 ,载《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5 年 12 月 8 日。
2
域整体振兴方面的积极作用。要结合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从
周边外交、南南合作、全球治理等层面深挖‘一带一路’建设的理论内涵,形成
一整套的理论成果。”①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理论需要学者们
的创造性构建,既要借鉴各个学科的前沿思想,又要建立在“一带一路”的实践
基础之上,既要把握理论共性,又要融入实践个性。在“一带一路”建设正日益
呈现出强大生机活力的今天,对理论基础的构建要求也更为迫切,这不仅是中国
学术话语的表达,也反映出步入新时代的中国如何与世界进行互动的问题。
当前,“一带一路”的理论研究重点是对属性的探讨,即“一带一路”是什
么?遗憾的是,许多研究于此结尾,并没有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发展逻辑展开
讨论,“一带一路”仍旧缺乏一个整体性和主体性的理论架构。作为中国向世界
提出的一项国际经济合作倡议,地缘经济学是分析“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个有用
的视角,可以在批判和借鉴既有地缘经济学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解释。一方面,地
缘经济学强调经济因素的重要性,并对国内与国际互动、政府与企业关系、区域
合作等有较好的分析阐述,这对于共建“一带一路”的理论构建具有较大的借鉴
意义。另一方面,既有地缘经济学缺乏理论自主性,受制于地缘政治理论,其内
涵主要被冲突逻辑填塞,充满了政治和战略意味,同时忽略了地缘经济学中“地
缘”的作用。因此,本文尝试对地缘经济学做出新的阐释以弥补既有理论的不足,
并以此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具体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在对地缘经济学视
角进行批判和借鉴的基础上,对这一理论做出新的阐释;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主
要讨论作为一种功能性合作的“一带一路”倡议对欧亚大陆地理版图和贸易版图
的重新塑造;第五部分对近年来涉及欧亚大陆的区域互联互通倡议进行评析。

二 地缘经济学视角的新阐释

(一)地缘经济学的发展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伴随着冷战即将结束,未来的国际秩序走向
开始引发学术界的广泛讨论。许多学者认为,经济力量的重要性正在显著增加,
国家间博弈将逐渐由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在这场讨论中,美国国际问题专家
爱德华·卢特沃克(Edward N. Luttwak)在 1990 年发表的论文《从地缘政治到
地缘经济:冲突的逻辑、贸易法则》中提出了“地缘经济学”(Geo-economics)
概念,又在三年后的著作《危机中的美国之梦:如何阻止美国变成一个第三世界
国家和如何赢得工业霸权的地缘经济争夺》中将概念进一步细化,这奠定了现代
地缘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他认为,“冷战的日渐示弱使商业方式正在代替军事方
式,即资本代替火力,民用创新代替军事技术进步,市场渗透代替海外驻军和基

《习近平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703/c412914-29377905.html,访问时间:2018 年 3 月 1 日。
3
地。”①冷战结束后,国家之间的竞争和角逐并没有消失,而是以新的方式出现,
“世界资源和世界市场成为国家之间争夺的焦点,地缘政治角逐正逐渐让位于地
缘经济角逐。”②在这背后,是因为“国家本质上倾向于为相对优势而竞争。”
可以看到,地缘经济学的提出结合了商业方式与冲突逻辑,意味着国际经济舞台
上的“零和博弈”。国家会想尽办法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由此自然会损害其他
国家的经济发展。③
此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互通进程的加速,更多学者开始关注地缘经
济现象。总的来看,地缘经济学既可以从外交战略视角来考察,也可以视为一种
分析框架。就外交战略视角而言,学者们大多借鉴了爱德华·卢特沃克的观点,
将地缘经济作为一种追求地缘政治目标的政策工具,探讨一国如何使用经济手段
来实现战略目标。桑贾亚•巴鲁(Sanjaya Baru)就将地缘经济作为一种大战略进
行思考。④艾格尼丝·伯尼迦(Agnes Bernek)认为,地缘经济学是政治与空间
互动关系的经济理解。21 世纪的地缘政治大战略将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来达成,
大国地位将主要由经济力量来衡量,它是建立军事力量的基础。⑤黛博拉·考恩
(Deborah Cowen)和尼尔·史密斯(Neil Smith)分析了美国如何通过全球地缘
经济扩张来赢得美国的地缘政治权力。 ⑥ 类似地,瓦莱丽·赫德森(Valerie
M.Hudson)等学者将地缘经济学视为领土控制战略的经济动机和经济手段,其
中最重要的是投资和贸易。他们认为,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重心应放在南北关系
上,即创建一个包括拉美、西伯利亚、太平洋和部分非洲的美国合作区。⑦汉斯•
昆德纳尼(Hans Kundnani)则从地缘经济学视角对德国在外交中从一种民事力量
(civilian power)转变为一种地缘经济力量进行分析。⑧值得注意的是,地缘经
济学提出时,其被限定为是发达国家的国际经济理论。⑨他们指出,“并不是所
有国家都有能力实行这种政策,发展中国家就没有条件、也没有能力推行地缘经
济政策。”⑩地缘经济学甚至也就成为在综合国力竞争日渐上升为世界主旋律的


Edward N. Luttwak, “From Geopolitics to Geo-Economics: Logic of Conflict, Grammar of Commerce”,
The National Interest, No. 20, Summer, 1990, pp. 17-23.

Edward N. Luttwak, The Endangered American Dream: How to Stop the United States from Becoming a
Third-World Country and How to Win the Geo-Economic Struggle for Industrial Supremac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3.

倪世雄等著: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402 页。

Sanjaya Baru, “Geo-economics and Strategy”, Survival, Vol. 54, No. 3, 2012, pp. 47-58.

Agnes Bernek, “The ‘Grand Chessboard’ of the 21st Century Geopolitical Strategies of the Multi-Polar
World”, National Security Review, Special Issue/MMXV, 2015, pp. 11-12.

Deborah Cowen and Neil Smith, “After Geopolitics? From the Geopolitical Social to Geoeconomics”,
Antipode, Vol. 41, No. 1, 2009, pp. 22-48.

Valerie M. Hudson, Robert E. Ford, David Pack, and Eric R. Giordano, “Why the Third World Matters,
Why Europe Probably Won’t: The Geoeconomics of Circumscribed Engagement,”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
Vol. 14, No. 3, 1991, pp. 255-298.

Hans Kundnani, “Germany as a Geo-economic Power”,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34, No. 3, 2011,
pp. 31-45.

A. A. Anokhin and S. S. Lachininskii, “Evolution of the Ides and Contents of Geoeconomic Studies”,
Regional Research of Russia, Vol. 5, No. 1, 2015, p. 92.

倪世雄等著: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402 页。
4
时代背景下,适应西方大国通过抢占世界市场、控制资本流动,达到巩固和强化
强权地位的需要而提出的理论体系。①当前,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进,新兴
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成为当代国际关系中意义最为深远的变化之
一。不少学者将巴西、土耳其、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等新兴经济体视为新
的地缘经济权力极,认为这些新崛起的国家同样正在运用经济手段增强在(次)
大陆的影响力,②并且依赖非军事手段对美国形成软平衡,这是典型的地缘经济
战略。③因而,地缘经济学作为一种外交政策和战略的探讨,各国学者越来越倾
向于立足本国发展需要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使用。就像久洛·丘尔高伊(Gyula
Csurgai)所说的那样,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各国发
展和实施地缘经济战略的路径是不同的。”④
作为一种分析框架,地缘经济学研究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中的地理因素,特
别是世界经济的新组织体系。地缘经济学将区域化的深入推进看作冷战后世界经
济最显著的变化之一。20 世纪 90 年代的地缘经济学认为,世界正在形成三个相
互竞争的经济集团,即日本率领的环太平洋经济区、美国领导的西半球经济区、
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经济区,并且在未来的竞赛中,三个经济霸权中的每一个都
倾向于超过其他两个。进入 21 世纪,有学者称之为“地缘经济时代”。⑤世界贸
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等大型的区域经济组织和
自由贸易协定蓬勃发展,这些也都成为了地缘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学者们主要探
讨这些国际经济组织及合作协议的地缘空间特点和分布,以及对特定地区的政治
经济秩序、经济贸易规则、权力结构、未来区域合作路径的影响等等。
地缘经济学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假定,将主权国家作为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行
为体,深刻指出了在经济相互依赖和互联互通的世界中经济因素的显著重要性,
强调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际和国内的互动以及对地缘经济政策的选择及运用,
并将战略、政治、经济等因素进行跨学科的综合分析,这对于解释当前的国际经
济体系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析工具。此外,作为一种应用研究,地缘经济学能够
为国家和商业的实践提供一定的分析指导。但同时,地缘经济学研究本身也存在

周骁男、陈才:《论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研究范式》,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年第 2 期,第 79 页。

Mikael Wigell, “Conceptualizing Regional Powers’ Geoeconomic Strategies: Neo-imperialism,
Neo-mercantilism, Hegemony, and Liberal Institutionalism”, Asia Europe Journal, Vol. 14, No. 2, 2016, pp.
135-151.

Mikael Mattlin and MikaelWigell, “Geoeconomics in the Context of Restive Regional Powers,” Asia
Europe Journal, Vol. 14, No. 2, 2016, pp. 125–134. 许多学者将中国视为新的、最大的地缘经济国家,Robert
D. Blackwill 和 Jennifer M. Harris 的著作对中国的地缘经济政策有较多描述, 参见:Robert D. Blackwill and
Jennifer M. Harris, War by other Means: Geoeconomics and Statecraf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Gyula Csurgai, “The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Geoeconomics in Power Rivalrie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Geopolitics, Vol. 23, No. 1, 2018, p. 45.

James C. Hsiung, “The Age of Geoeconomics, China’s Global Role, and Prospects of Cross-strait
Integration”,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Vol. 14, No. 2, 2009, pp. 113-133.
5
一定的缺陷。首先,鲜有学者对地缘经济学中“地缘”的含义和作用做出解释。
外交战略视角中,无论是强调经济对地缘政治的工具角色,还是研究经济与地缘
政治的互动关系,都没有提到地理因素。就像罗伯特·布莱克维尔( Robert D.
Blackwill)等学者所言,传统上,大多数地缘政治分析对国家权力的解释和预测
依据地理因素,包括领土、人口、自然资源、军事能力等,类似地看,地缘经济
学对国家权力的分析依据是经济因素,然而经济因素并非地理因素。①在大多数
地缘经济研究中,学者们分析了基础设施、国际投资、产业政策、关税保护等经
济工具,但并没有将理应处于重要讨论位置的地理因素作为解释变量,而是当成
了一种背景性因素,②有时甚至从来不需要提起,大多数作者似乎已经很难解释
为何使用“地缘经济学”而非“经济学”了,③地理因素也就仅仅成为国际政治
舞台上自然存在的空间载体。毕竟,国家间关系是不可能脱离地理而存在的。
其次,对地缘经济学的阐释受制于冲突逻辑。虽然地缘经济学的特色是从经
济角度来处理国家间关系,但由于地缘经济学从地缘政治学中生发出来,最初用
来告诫美国冷战后的国家间竞争并没有终结,只不过从政治军事领域转移到经济
领域,因而大多数研究仍然沿用地缘政治学的分析范式。这种将地缘政治和经济
因素揉捏在一起的做法,无疑使地缘经济学呈现出强烈的竞争性、“零和博弈”
态势,等级制权力结构的意味,④并且始终只能被地缘政治学所束缚。难怪不少
学者将地缘经济学归类为新现实主义或称之为 “准新现实主义”。⑤针对“一带
一路”倡议,一些西方学者即是从这一逻辑来看待,强调“一带一路”对国际政
治经济秩序的挑战或替代。比如,有学者提到,“一带一路”力求在东南亚和中
亚形成人民币货币区,创造一个独特的金融体系,在贸易谈判中,中国也将从一
个“温和者”转变为一个“强硬者”。⑥本质上,地缘经济学的冲突逻辑根植于它
的假定——国家是理性自私的行为体。如果以此为假定,必然推断出地缘经济学
与地缘政治学类似,强调国家利益的最大化,通过经济竞争取得优势地位,这就
使地缘经济学把研究重点放在国家之间为了本国利益而不顾他国利益的国际经
济竞争行为。这从瓦莱丽·赫德森提议美国应该将世界划分为美国合作区和美国
竞争区中就可以明显看到这一因果思维。⑦不过,经济的逻辑和地缘政治的逻辑


Robert D. Blackwill and Jennifer M. Harris, War by other Means: Geoeconomics and Statecraf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p. 24. 同样地,如果将地缘政治的依据主要视为军事力量,那么,
军事力量同样并非地理因素。

将地缘经济学作为一种分析框架同样存在把地理因素作为一种背景性因素的问题。

Sören Scholvin and Mikael Wigell, “Power Politics by Economic Means: Geoeconomics as an Analytical
Approach and Foreign Policy Practice”, Comparative Strategy, Vol. 37, No. 1, 2018, p. 74.

Antto Vihma, “Geoeconomic Analysis and the Limits of Critical Geopolitics: A New Engagement with
Edward Luttwak”, Geopolitics, Vol. 23, No. 1, 2018, p. 4.

Sami Moisio, “Towards Geopolitical Analysis of Geoeconomic Processes”, Geopolitics, Vol. 23, No. 1,
2018, p. 27.

Yakov Silin, et al, “China’s Economic Interests in the ‘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 SHS Web of
Conferences, Vol. 39, No. 3, pp. 7-8.

Valerie M. Hudson, Robert E. Ford, David Pack, and Eric R. Giordano, “Why the Third World Matters,
Why Europe Probably Won’t: The Geoeconomics of Circumscribed Engagement,”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
6
毕竟不同。地缘政治的逻辑或许是“零和”的,但经济的逻辑更多时候倾向于互
利共赢。因此,地缘经济学的发展应摆脱地缘政治学思维的束缚,从合作的逻辑
对这一概念做出新的阐释。
(二)地缘经济学视角的新阐释
对地缘经济学视角的新阐释强调关联利益,遵循功能性合作逻辑,并将地缘
作为国家之间的能动的变量。
1. 功能性合作逻辑
在互联互通时代,人、财、物、智在国家间快速流动,几乎一切都会呈现关
联的特点,“关联”即“事物相互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①互联互通所产生的关
联或关联性扩大了国家之间的共同事务领域,迫使国家在国际政治系统中对传统
从排他性角度定义的国家利益做出必要调整。②“利益”正在向“关联利益”转
换,这是一种把世界视为由各种关系构成的关系思维(guanxi thinking)③,重视
在一个由多样个体组成的群体中,如何从相互性的角度思考事物存在的形式和问
题的解决办法。在实践中则意味着国家应该尽力在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的基础上
追求自身利益,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和潜力,促进共同利益和共同发展。从国家利
益最大化的角度,世界经济必然倾向于冲突的逻辑。而从关联利益角度,世界经
济更有可能走向合作的逻辑。因而,只有秉持“关联利益”,才能更好地理解“一
带一路”倡议中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
“命运共同体”、“发展战略对接”、“正确的义利观”等概念。“一带一路”
倡议将欧亚大陆视为一个平等的关系网络,既服务于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
外交,又助益沿线国家提升互联互通和发展能力。同时,关联利益的包容性和开
放性使“一带一路”建设在体系层面不追求建立超国家机制和封闭的政治经济集
团,在单元层面不损害国家内外事务的排他性管辖权,摒弃了将地缘经济作为地
缘政治的经济版的狭隘观点,“一带一路”倡议实际上成为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
高度关联④背景下开展的一种功能性合作。当然,与欧洲一体化以制度建设为导
向不同,“一带一路”的功能性合作以项目建设为导向,前期以基础设施互联互
通为重点合作内容,之后进入产能合作领域,这是一种以“点”带“线”,以“线”
带“面”的“自下而上”的整合模式,旨在通过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整体经济合作
促进欧亚大陆的互联互通和平衡发展。这一“工程就像是散落在一间堆满杂物的

Vol. 14, No. 3, 1991, pp. 255-298.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年版,
第 462 页。

苏长和: 《从关系到共生:中国大国外交理论的文化和制度阐释》 ,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 年
第 1 期,第 5~25 页;苏长和: 《互联互通世界的治理和秩序》,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7 年第 2 期,第
25~35 页。

秦亚青: 《关系与过程: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文化建构》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第 1 版。

《推进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5-03/28/c_1114793986.htm,访问时间:2018 年 8 月 10 日。
7
房间各处的拼图块。只有当我们开始把这些点连结起来后,我们才能看清这些碎
片如何共同构成21世纪全球经济将呈现的宏大景象。”①
2.地缘作为国家之间能动的变量
地缘经济学如果只是将地缘作为一种背景性因素或者是一个静态的常量,那
么就失去了“地缘”的意义。“地缘”应该被作为国家之间的能动的变量。国家
与地缘的关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国家间关系并非简单地受到地缘空间环境
的制约,而是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和重塑地缘空间环境,使国
家和地缘之间呈现动态关系。基于这一阐释,“一带一路”的功能性合作一方面
受到欧亚大陆地缘空间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这一功能性合作反过来正在缓慢
重塑欧亚大陆的地缘空间版图。当前,欧亚大陆的地缘空间环境可以从地理版图
和贸易版图两方面来考察,两者对功能性合作产生重要影响。
从地理版图来看,欧亚大陆复杂的地理条件对沿线区域经济整合的优先顺序
产生影响。“一带一路”的重点方向是亚洲,亚洲地域广阔,其面积是欧洲的4
倍、欧盟的10倍,地势高、地表起伏大,中间高、周围低,隆起与凹陷相间是亚
洲地形的总体特点,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和山地约占总面积的75%。全洲大致以
帕米尔高原为中心,一系列高大山脉向四方辐射延伸。大河大都源于中部高山地
带,呈放射状向四面奔流。处于欧亚大陆中心的中亚国家均为内陆国家,高山较
多,各国首都离出海口最近也要3000公里以上。幅员辽阔的面积加上高原、沙漠
等天然障碍,也造成沿线的中心地区和产业集群在地缘上的分离。这些地质特征
与以平原为主,平均海拔仅300米,总体面积不大,产业集群距离相近的欧洲有
很大的差异。西欧国家在推进区域合作进程中从地区实际出发形成的从自由贸易
区建设起步的一体化模式并不适用于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地缘上分散隔
绝的亚洲。②“一带一路”沿线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不仅要关注制度性障碍,更
要关注联通缺失问题,防止这一自然障碍对制度性成果的抵消作用。③以东盟为
例,2002年,在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之际,东盟六个老成员2002年平均关税已经
降低到0~5%,传统的关税已不再是区内贸易的主要障碍,真正影响贸易畅通的
问题在于联通缺失。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呈现显
著的“倒U型”关系,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投资的增加均能显著促进沿线
国家的经济增长,但这种促进效应的大小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条件有
关。经济越落后、交通基础设施质量越差的国家,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经济增长
的促进作用越大。④也就是说,较之发达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沿线国家的


《五大工程横跨欧亚大陆 展现宏大景象》 ,载《参考消息》,2018 年 3 月 16 日。

王玉主: 《“一带一路”与亚洲一体化模式的重构》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年版。

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认为,与欧洲的情况不同,除了东盟,区域贸易协定
在亚洲贸易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大。参见: 《中国能担当全球贸易领导角色吗?》 ,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72471?tcode=smartrecommend&ulu-rcmd=1_02ap_ap_6_50c996cdca374e12
8e91bbb1bda74729&archive,访问时间:2018 年 4 月 22 日。

张艳艳、于津平、李德兴: 《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铁路交通基础设
8
经济增长具有更为积极的作用。毕竟,联通缺失并不代表沿线地区不具有地缘优
势,而是反映了互联互通能力的不足。①中亚国家是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和物
流枢纽,中东欧处在连通最发达的欧盟一体化市场和最主要的能源产地间的结合
部,是欧盟市场的重要接入口。因此,欧亚大陆的经济整合必须着重推进各国国
内和跨国互联互通进程,将地缘潜力转变为地缘优势,以此大幅提升欧洲和亚洲
之间在当前非常有限的贸易额。②因而,复杂的地理形态让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成
为功能性合作的优先领域。
从贸易版图来看,当前欧亚大陆的贸易主要发生在欧盟和东亚两大区域市场,
其他国家和地区围绕这两大区域市场根据各自的资源和要素禀赋加入分工体系,
欧亚大陆的贸易版图在流向、规模和收益方面并不均衡。“海洋型”全球化③在
使欧盟和东亚成为当今国际经济最活跃的两个主引擎的同时,也使内陆国家和沿
边地区的发展滞后于临海国家和沿海地区,成为两大引擎之间的“发展洼地”,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规模相对较小且分布不均,并大多以资源型产品和
简单制造产品进入全球价值链,在经济全球化中获益有限,这主要是由于沿线国
家较为薄弱的工业基础和资源依赖型国家相对单一的产业结构使然。例如,印尼
的铝土矿储量丰富,但全国没有氧化铝生产企业;除畜牧产品外,蒙古国各类生
活和生产资料均依赖进口;马来西亚钢铁企业的技术水平与自动化程度很低,钢
铁年产量在500万~600万顿之间,而年需求量为1000万吨,缺口较大;④东帝汶
拥有丰富的海上油气资源,但由于缺乏开采与加工技术,这些油气资源主要由澳
大利亚公司负责开采与加工,东帝汶不仅只能得到较少的利润分成,甚至还得花
高价从澳大利亚进口成品油;⑤波兰化学工业企业数量多、产品范围广,但产业
基础薄弱,产能有限;⑥哈萨克斯坦油气加工基础相对薄弱,制成品几乎全依靠
进口;⑦孟加拉国除成衣制造业外,轻重工业基础均十分薄弱,等等。事实上,
沿线国家的地质条件并非不优越,蕴藏的资源能源也并非不丰富,还拥有较大的
劳动力成本优势和不少高素质人力资源,⑧只不过缺乏一定的自主发展能力。当
前,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以提升国家自主发展能力,特别是突破生产能力
瓶颈成为沿线国家的发展目标,这是推动区域贸易相对平衡发展的基础。因此,

施的研究》 ,载《世界经济研究》 ,2018 年第 3 期,第 56 页。



吴泽林: 《解析中国的全球互联互通能力》 ,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7 年第 11 期,第 35~64 页。

欧洲和亚洲之间的贸易额仅占两个地区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贸易潜力远未得到充分挖掘。参见:
邹磊: 《 “一带一路” :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43~44 页。

《王义桅: “一带一路”开创包容联动共享的新型全球化》 ,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516/c40531-29279172.html,访问时间:2018 年 3 月 21 日。

吴本健等: 《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8 年版,第 126 页。

《中国建设者助力东帝汶经济腾飞》 ,载《参考消息》 ,2018 年 2 月 14 日。

《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波兰(2017 年版) 》,第 19 页,http://fec.mofcom.gov.cn/article/gbdqzn/,
访问时间:2018 年 6 月 5 日。

徐绍史: 《“一带一路”与国际产能合作:行业布局研究》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91
页。

比如,菲律宾、马来西亚,以及中东欧国家等。
9
“一带一路”不仅致力于削减要素流动的自然障碍和制度障碍,还要通过产能合
作推动沿线国家产业链的多元化,将沿线地区与欧洲和东亚的生产和贸易网络进
行连接。
总结而言,笔者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与沿线国家基于特定地缘空间
环境开展的功能性合作,遵循功能性逻辑(见图1)。一方面,欧亚大陆的地缘空
间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使基础设施和产能合作成为功能性合作的主要内容,并且以
前者为优先领域,两者结合使经济走廊建设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依托。
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经济走廊建设反过来也正在缓慢重塑欧亚大陆
的地缘空间版图。这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基础设施合作为重点提升中
国与沿线国家的地缘优势,努力促进欧亚大陆地理版图的强连通;在一定的连通
性基础上,第二阶段以产能合作为重点提升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生产能力和创新能
力,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更加深度地融入欧洲、东亚以及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
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阶,努力推动欧亚大陆贸易版图的相对平衡发展,①由
此在欧亚大陆推动形成一个平等的互联互通网络。

图1:“一带一路”倡议的功能性逻辑

复杂的亚欧地理条件 基础设施诉求(优先)
共建经济走廊

不平衡的亚欧贸易版图 产能合作诉求

互联、多元、
平 地理版图的
等 快速、经济、
提升地缘优势 基础设施合作
的 强连通 强劲枢纽



通 贸易版图的 提高生产能力
网 相对平衡 产能合作
相对平衡发展 和创新能力

三 “一带一路”倡议的功能性合作:促进欧亚大陆的强连通

历史上,人类不断地改变着地理条件,改变着地缘空间的运用方式。“很大
程度上,地理条件决定了历史发生的地点,但创造历史的永远是人。”②海洋覆


需要注意的是,后一阶段的开始并非要等到前一阶段完成,
“一带一路”是一个综合性倡议,各领域
同时展开,这里的阶段只是突出合作的重点领域和经济绩效将随着条件的成熟逐渐转变。

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著,阎学通等译:
《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北京:
10
盖着地球约 71%的面积,蕴藏着地球至少 65%以上的自然资源,一直以来都是人
类活动的重要空间。15 至 16 世纪,航海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世界进入大航海时代
奠定了基础,世界连成一体,全球化进程就此拉开大幕。之后,海洋逐渐成为大
国竞争角逐的重要舞台,从 16 世纪的海上霸主西班牙,17 世纪的“海上马车夫”
荷兰,再到之后的海上帝国英国,以及二战后建立海上霸权的美国,西方国家凭
借海洋向全球扩张贸易和投资,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海洋始终
伴随着国际关系史的发展,并见证了大国的兴衰,“海兴则国强民富,海衰则国
弱民穷”成为临海国家发展兴衰的一条铁律。①
海洋是舞台,海运是载体。当今,在全世界的国际贸易中共有约 120 万名船
员,②世界贸易的总运量中有 2/3 以上通过海运来完成;东亚与欧洲的贸易中,
通过铁路运输的仅占 3%~3.5%;③中国外贸货物中海运的占比更是达到 90%,地
缘空间的利用仍然侧重于海洋。④海运的方便程度和成本优势虽然是其他运输方
式无法比拟的,但缺陷在于时间成本较高。要进一步促进贸易和投资增长,亚欧
各国逐渐意识到构建一个综合连通结构的必要性,这正是对 21 世纪互联互通时
代的反映。因而,当海运仍旧作为国际运输的主要方式时,一些改变已在悄然发
生,公路、铁运、空运以及多式联运正在互联互通的版图上被加以创造性地利用,
以满足不同的时间和成本需求。
大型基础设施正在改变欧亚大陆复杂的地理形态,改变区域供应网络的连通
性、速度及容量。公路和铁路正在穿过更大的高山和更宽的大海,加速覆盖自然
环境更为恶劣的地区,越来越长的能源管道历经复杂环境连接消费国与需求国。
这些首先要依靠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基建技术和装备制造技术,使曾经的技术不
可行工程成为可能。中国在这一领域拥有雄厚实力,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
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根据《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白皮书,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技术
世界领先。高速铁路、高寒铁路、高原铁路、重载铁路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特大桥隧建造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离岸深水港建设关键技术、巨型河口航道
整治技术、长河段航道系统治理技术以及大型机场工程建设技术世界领先。与此
同时,装备制造技术快速进步。以高速列车、大功率机车为代表的一批具有自主
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铁路装备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部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自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185~186 页。



《刘赐贵:坚决扛起建设海洋强国的历史使命》 ,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802/c40531-28604161.html,访问时间:2018 年 3 月 21 日。

林肯·佩恩著,陈建军等译: 《海洋与文明》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605 页。

Balázs Sárvári and Szeidovitz Anna, “Political Economics of the New Silk Road”, Baltic Journal of
European Studies, No. 6, No. 1, 2016, p. 9.

2017 年,在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中,水路运输的出口额占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额
的 73.4%;在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口中,水路运输的进口额占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口额的 57.7%,
进出口均以水路运输为主。参见: 《“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2018) 》,第 30 页,
http://www.sic.gov.cn/archiver/SIC/UpFile/Files/Default/20180509162109827517.pdf,访问时间:2018 年 5 月
25 日。
11
主研制的支线客机、通用飞机、直升机已交付使用,C919 大型客机总装下线,
量子科学试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升空;大型专业化码头装卸设备制造、海工机
械特种船舶、集装箱成套设备制造技术领先世界。①架桥机、挖隧道机、铺轨机
等巨型机械正在助力世界的连通。此外,中国在高原冻土、膨胀土、沙漠等特殊
地质的铁路、公路建设技术也克服了一系列的世界级难题。当前,随着物联网、
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物理世界的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万物互
联、智能互通”正在从梦想变为现实。其次,大型基础设施还要依靠巨额资金。
“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中有众多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一方面
具有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强烈愿望,另一面又因资金实力和资本积累不足,
无力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重大项目建设。当前,中国拥有充足的外汇储备,
正在想方设法将直接投资、商业贷款、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等多种方
式相捆绑来缓解这一问题。同时发挥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更好地调动其他国家、
国际金融机构的资金以及私人资本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先进的技术和资金的增加为欧亚大陆开展更广泛的基础设施合作提供了新
的契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要更高效地连通传统的地缘优势地区,更要增强
那些被认为不太具有地缘优势地区的连通性,努力塑造一个强连通的亚欧地理版
图。在这里,可以把这一图景抽象为图论中的“连通图”概念。图论是组合数学
的一个重要分支,应用十分广泛,利用图的连通性,可以把图分成两类:一类是
非连通图,另一类是连通图,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任意两个顶点中存在一条路。
如果没有,即为非连通图;如果有,则为连通图。而在连通图中,它们的“连通
程度”又存在较大差异。下图 2 是最脆弱的连通图,因其丢去任何一条边或任何
一个点都会使它成为非连通图;图 3 是较脆弱的连通图,虽然丢去任何一条边后
所得图仍连通,但存在一个顶点,去掉这个顶点后所得图为非连通图;连通程度
较好的如图 4,丢去任何一条边或一个顶点都不能使它成为非连通图,但连通的
路径是单一的;连通程度最高的是图 5,不仅丢去任何一条边或一个顶点都不能
使它成为非连通图,而且拥有多元的连通路径。在这里,如果我们把欧亚大陆看
成一张图,将欧亚大陆内的国家或地区设定为“点”,将国家或地区之间的通道
设定为“线”。那么,构建一个强连通的亚欧地理版图需要满足三个条件:连通
各点;多元的连通;强劲的枢纽。由于图论分析并没有把对国际贸易具有重要影
响的时间和成本纳入其中,笔者另外加上两点,即快速的连通和低成本的连通。
由此,“一带一路”倡议从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领域展开,提升亚欧地
理版图的连通性,②使欧亚大陆由非连通性、脆弱的连通性走向强劲的连通性,


《中国交通运输发展》
,http://www.gov.cn/zhengce/2016-12/29/content_5154095.htm#1,访问时间:2018
年 4 月 1 日。

与“连通性”概念有异曲同工的是,庞中英认为,继“相互依存” ,“全球化”之后,“互联互通性”
是最为重要的概念。抓住了这个概念,就等于抓住了 21 世纪的全球性的世界事务的关键。参见: 《“一带一
路”到底是“战略”还是“倡议”?》 ,http://www.sohu.com/a/122730552_343251,访问时间:2018 年 4 月
12
其具体包含互联、多元、快速、经济、枢纽强劲这五大要素,这些要素彼此关联、
相互作用。

图2 图3 图4 图5

(一)互联与多元
“一带一路”沿线至今仍有许多“不通”的地方。比如,中国与南亚至今仍
然没有连通的铁路,与东南亚国家的铁路和公路连接断点不少;海湾国家铁路网
建设进展缓慢,阿曼、巴林、卡塔尔、科威特等国没有铁路;广袤的中亚地区,
公路里程仅占亚洲公路网的 19.3%;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黑山、格鲁吉
亚、柬埔寨、老挝等国迄今尚无高速公路①;泛亚铁路网、泛亚公路网、泛欧铁
路网建设仍有待推进;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直航航线仍有较大发展潜力;
通信网络和能源管道建设仍有巨大需求,这些流动中的“梗阻”严重制约着国家
经济发展和国家间贸易往来,非连通之处也就成为了“发展洼地”。
“一带一路”
建设首先致力于连接还未通达以及仅有单一通达方式的地区。一直以来,欧洲、
西亚、南亚、东亚之间的贸易往来以经过马六甲海峡的水路为主,而如今,中巴
经济走廊、
“中欧陆海快线”、中欧班列、
“双西公路”
(中国西部至欧洲西部)、
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冰上丝绸之路”等规划和建设正在开
辟多元的运输走廊,推动欧亚大陆运输通道的网络化发展。
此外,更多设想正被提出并付诸实践,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在 2014 年的联
合声明中提出要建设连接两国的最短的铁路和公路通道。②哈萨克斯坦、俄罗斯
等国一直提议开掘一条贯穿中国西部、哈萨克斯坦、里海、欧亚运河以及黑海的
运输走廊,进一步缩短和降低运输距离和成本。③伊朗作为中国重要的石油进口
国,石油贸易传统上通过海运,为降低贸易成本,目前正计划建设一条连接伊朗、
中亚和中国的陆路航线,这也能使中亚国家更加便捷地进入波斯湾和阿拉伯海。
自 2016 年尼泊尔总理奥利访华后,连接两国的跨喜马拉雅铁路规划开始加速推

22 日。

肖振生: 《数说“一带一路”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 年版,第 11、16 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联合宣言(全文) 》,
http://www.fmprc.gov.cn/web/gjhdq_676201/gj_676203/yz_676205/1206_677052/1207_677064/t1184077.shtml,
访问时间:2018 年 4 月 22 日。

《Arasha: 欧亚运河建成后将促进中国西部经济发展》 ,
http://finance.sina.com.cn/meeting/2017-05-17/doc-ifyfeivp5801394.shtml?cre=financepagepc&mod=f&loc=3&r
=9&doct=0&rfunc=50,访问时间:2018 年 3 月 28 日。
13
① ②
进。 中国、老挝、越南电网互联互通取得实质性进展。 中巴、中吉、中俄跨境
光缆信息通道合作项目取得明显成效。③2018 年开通的中尼跨境电缆为中国和东
亚国家提供了通达中东和非洲的最短互联网路径。④正在推进的中老铁路、中泰
铁路、中吉乌铁路则将助益泛亚铁路网的完善。欧亚大陆占全球总人口、经济总
量和贸易额的 2/3,这还是在欧亚互联状态相对较为原始时的状态,⑤综合运输
通道的建设将进一步提升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和投资水平,“一带一路”建设
无疑正在助力这一进程。
(二)时间与成本
如果说,连通的多元性反映了整个区域的连通密度。那么,时间与成本之比
则反映了连通的效率。企业总是根据产品的特性和市场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运输方
式,运输通道建设则致力于更短的时间和更低廉的运费。一般来说,海运成本较
低但时间较长,空运时间较短但成本较高,铁路和公路介于两者之间,运输成本
比空运低,运输时间比海运少。⑥基于这一优势,
“一带一路”倡议正在使铁路和
公路运输走向新的高度,这也推动了区域连通的多元性。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将使
长达 1.2 万公里的传统路线缩短为 2395 公里,这条陆运捷径能节省一半的时间
和费用;凭借跨里海运输通道,仅需 5 天就可以把货物从中国新疆运至阿塞拜疆
巴库⑦;
“中欧陆海快线”将使货物从远东到中欧的全程运输时间比其他传统路径
缩短 7 至 10 天⑧;“双西公路”一旦全线贯通,将成为亚太国家到达欧洲市场的
最短运输路线。从中国连云港出发运往欧洲的货物,只要 10 天就能运到欧洲西
部。新亚欧大陆桥比第一大陆桥在运距上缩短了 2000~2500 公里,运费比海上
运输节省 20%~25%,而时间将缩短一个月左右。⑨此外,升级改造的喀喇昆仑公
路,改造修复的中塔公路、中吉乌公路、中吉哈公路、塔乌公路等都能起到类似
的作用。
缩短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还要以政策沟通解决“通而不畅”的问题。举
例来说,作为非接壤国家,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虽有公路连接,但货运车辆

《两家中国企业有意建设尼泊尔铁路网》 ,http://finance.china.com.cn/roll/20160706/3799785.shtml,访
问时间:2018 年 4 月 23 日。

《中国老挝越南电网互联互通取得实质性进展》 ,
http://www.xinhuanet.com/energy/2017-09/18/c_1121678256.htm,访问时间:2018 年 5 月 31 日。

王润球: 《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8 年版,第 100 页。

《中尼跨境互联网光缆正式开通》 ,载《人民日报》 ,2018 年 1 月 15 日,第 3 版。

帕拉格·康纳著,崔传刚、周大昕译: 《超级版图:全球供应链、超级城市与新商业文明的崛起》 ,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173~174 页。

以中国至欧洲为例,采用海运方式,一个 40 英尺箱全程费用约为 4500 美元,运输时间需要 35~38
天;采用空运方式,全程只需约 2 天,但费用最高折合每个 40 英尺箱达 4 万美元以上;采用铁路运输,全
程运输时间需要 10~20 天,一个 40 英尺箱全程费用约为 8000~10000 美元。参见:崔艳萍等: 《亚欧国际铁
路联运》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3 页。

《首列从中国新疆出发的集装箱货运班列抵达巴库》 ,
http://www.chinanews.com/cj/2015/08-04/7447523.shtml,访问时间:2018 年 4 月 22 日。

《“陆海快线”相连,中欧携手逐梦“海丝” 》,
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17-05/09/c_136267884.htm,访问时间:2018 年 3 月 27 日。

王润球: 《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8 年版,第 6 页。
14
长期以来无法驶入对方国家,进出口货物需经由吉尔吉斯斯坦中转,单程 8 至
10 天。通过双方商定的《中乌国际道路运输协定》,过境运输周期已压缩至 2
天左右,并使每吨货物运费较此前减少 300~500 美元。①尽管中欧之间的铁轨已
存在十多年,但直到中欧班列倡议提出后,才逐渐显现出其经济效应。目前,中
国已经铺画了时速 120 公里中欧班列专用运行线,全程运行时间从开行初期的
20 天以上逐步缩短至 12 至 14 天,整体运输费用较开行初期下降约 40%。②对于
时效性较高和高附加值产品,以及需要固定运输模式和有现金流压力的企业来说,
其竞争优势不言而喻。③沿线国家还在致力于组建港口联盟,加强信息共享和技
术分享。此外,中国已与沿线国家签署了包括《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国际
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
《中国—东盟海运协定》等 130 多个双边和区域运输协定。

2016 年,中国加入联合国《国际公路运输公约》,成为第 70 个缔约国。⑤2018
年 5 月,国际公路运输系统正式在中国落地实施,这对于显著减少跨境运输的时
间和成本,促进贸易便利化和地区经济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⑥今后,中国与沿
线国家将就简化通关手续,信息互联共享,智能物流等领域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
并切实改善境内运输条件,降低境内运费,提高整体通达速度。
(三)强劲的枢纽
长距离的运输通道必定产生物流集群,作为一种经济地理现象,它是物流活
动在地理上的集聚。由于自然地理的优势,早期的物流集群往往集中在沿海地区,
服务于“海洋型”全球化。随着各种提议中的、预期中的运输通道的建设和贸易
路线的改变,新的物流集群将会快速崛起,包括铁路枢纽集群、内陆物流集群、
多式联运型物流集群以及新的海港集群等。中欧陆海快线将使希腊成为海陆交界
的中枢节点;中欧班列的运营正在使中国内陆的乌鲁木齐、霍尔果斯、重庆等地
成为开放型经济高地和向西向南开放的门户;身处“双西公路”交通大动脉中枢
的哈萨克斯坦,仅仅从过境货物,每年就将获得数亿美元的收入⑦;中巴经济走
廊将使瓜达尔港的国际化程度陡然跃升;“一带一路”合作具有使马尔代夫和斯
里兰卡成为印度洋贸易枢纽的潜力;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建设将使乌兹别
克斯坦从传统的内陆国变成节点国。可以看到,“一带一路”倡议追求的强连通
图景正在使“末梢”变成“前沿”。地缘政治眼中的所谓边缘地带,如今正在成

《中吉乌国际公路货运正式运行——中亚再拓一带一路通道》 ,载《人民日报》 ,2018 年 2 月 27 日,
第 3 版。

《中欧班列,唱响丝路新机遇》 ,载《人民日报》 ,2018 年 2 月 5 日,第 1 版。

《一带一路下的铁路中欧班列运输线路及开行信息》 ,http://www.amiue.com/p/1761,访问时间:2018
年 3 月 28 日。

《交通运输部:海上运输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
http://m.news.cctv.com/2017/04/20/ARTILl29V6b6OBKJhcU8hP4u170420.shtml,访问时间:2018 年 3 月 28
日。

《中国正式加入国际道路运输公约》 ,http://news.gmw.cn/2016-07/28/content_21173200.htm,访问时
间:2018 年 3 月 28 日。当前已经有 42 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加入其中。

《国际公路运输系统正式在中国落地实施》 ,载《人民日报》,2018 年 5 月 19 日,第 3 版。

肖振生: 《数说“一带一路”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 年版,第 15 页。
15

为连接东西的枢纽、物流集结的中心、互联互通的要冲。 “一带一路”倡议正
在成为提升沿线地区地缘优势的重要平台。当然,随着贸易量的扩大以及运输工
具的规模经济发展,交通工具的大型化趋势要求更大能力的枢纽,这就需要已有
的和新建的物流枢纽持续升级基础设施以提高吸引力、适应力和竞争力。货机正
变得越来越大,这需要更长的跑道、更厚重的路面和更大的分拣中心以适应满载
的要求;集装箱船的吃水越来越深,这需要更大的码头泊位、起重机、港池、航
道、库区来配套;货车和列车正变得越来越长,这需要更宽敞的道路设施,更大
型的吊机,更长的车站,更便利的多式联运服务来配合。②此外,更短的装卸和
转运时间等软性条件也是一个强劲枢纽的能力体现。
总之,随着技术进步和资金供给的增加,基础设施合作正在打造一条条全新
的交通运输走廊,缓慢地改变着欧亚大陆地理条件中许多不利的因素,逐渐显现
和提升这些地区的地缘优势。中国与沿线国家旨在进一步提高欧亚大陆的运输效
率,扩大亚洲和欧洲之间以及两大洲内部的贸易总量并壮大沿线的物流枢纽。强
连通的发展图景正在将欧亚大陆迅速连结成一个连贯市场,从地缘政治版图走向
互联互通版图,从政治地理走向功能地理。③

四 “一带一路”倡议的功能性合作:推进欧亚大陆贸易的平衡发展

当今,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刻调整期,国际经济格局加速变革,各国都在寻求
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
达国家也在实施再工业化。经过近40年的快速稳定发展,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
期,形成了产业门类全、技术水平高的工业体系,工业竞争力指数在136个国家
中排名第7位。发展中国家资源丰富并拥有较大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但工业基础
较为薄弱,技术工艺较为落后,对工业品及工业能力建设方面的技术和装备需求
比较大,双方具有较大的互补优势。就全球价值链而言,尽管中国是少数真正深
度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领头
羊。④但相关产业总体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样具有
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的诉求。2016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国际合作提高我国产
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指导意见》指出,“一国能否从参与全球化中获益,日益取
决于能否成功融入全球价值链、能否在全球价值链中某一特定环节占据新的竞争


《 “一带一路”超越地缘政治》,载《人民日报》 ,2016 年 6 月 24 日,第 5 版。

尤西·谢菲著,岑雪品、王微译: 《物流集群》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141~163 页。

帕拉格·康纳著,崔传刚、周大昕译: 《超级版图:全球供应链、超级城市与新商业文明的崛起》 ,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12~16 页。

《国际组织联合报告:中国成发展中国家价值链领头羊》 ,
http://china.huanqiu.com/hot/2017-07/10970082.html,访问时间:2018 年 7 月 6 日。
16

优势。” 因此,“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定的连通性基础上,正逐渐由基建主导
向产业主导转变,一方面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更加深度地融入全球价值链的产业
分工体系和资源配置体系。另一方面,推动构建收益相对均衡的区域贸易格局,
在扩大区域贸易的同时努力塑造平衡发展的亚欧贸易版图。随着大批港口、公路、
铁路等基础设施项目逐渐完工并投入运行,产业园区建设、科技园区建设将成为
未来推进的重点,“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互联互通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②而
产业投资就涉及到国家之间的产能合作。
“国际产能合作”是中国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围绕生产能力新建、转移和
提升开展的国际投资和经贸合作,以企业为主体,以互利共赢为导向,以制造业
及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能源开发为主要领域,以直接投资、工程承包、装
备贸易和技术合作为主要形式。③作为由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国际开发与经济合作
新模式,国际产能合作既符合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又融入了一些新内涵。
其一,国际产能合作是国际产业转移与经济地理学的结合。产能合作是中国的优
势产能、先进产能、富余产能结合先进技术和充裕资本向那些产业互补、意愿强
烈、市场合适、基础较好的国家转移,主要集中于传统产业和某些新兴产业领域。
从《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以及与中国签署产能
合作协议的对象国来看,中国开展机制化产能合作的主要方向是“一带一路”沿
线国家。当然,产能合作也面向全球各大区域,聚焦重点国家、重点产业、重点
企业。中国还可以同发达国家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实现1+1+1>3的效果。其二,
国际产能合作是产业转移与能力建设的结合。产能合作并不是简单地把产品卖到
国际市场,而是整体产业体系的转移,帮助沿线国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提升东道国的自主发展能力。在欧亚大陆的连通性逐渐增强的进程中,功能性合
作的重点由基础设施领域转向产能合作领域,交通走廊真正向经济走廊迈进,这
也能让“一带一路”建设更好地造福沿线各国人民。比如,中国有色集团在哈萨
克斯坦完成的阿克托盖和巴夏库铜矿山选厂项目、电解铝项目、延迟石油焦项目;
恒逸石化与文莱财政部合资设立的800万吨级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由中资企业
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旨在改变阿联酋迪拜现有电力供应绝大部分依靠进口天然
气发电的哈斯彦清洁煤电站项目;中法在英国欣克利角C核电站项目的合作等。
当前,境外经贸合作区已经成为产能合作的重要抓手,成为经济走廊上的重要节
点。如果说修路架桥等基础设施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枝干,那么要想树大根
深、枝繁叶茂,还需要通过贸易和投资活动,带动所在国本地的就业和经济发展,
而经贸合作区建设就是其中“茂密的绿叶”。④《推进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7 部门下发〈关于加强国际合作提高我国产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指导意见〉 》,
http://www.gov.cn/xinwen/2016-12/06/content_5144158.htm#1,访问时间:2018 年 7 月 6 日。

李向阳: 《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建设》 ,载《人民日报》 ,2018 年 7 月 16 日,第 7 版。

《中国对外投资报告》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8 页。

《境外经贸合作区为“一带一路”开枝散叶》 ,https://www.yicai.com/news/5285926.html,访问时间:
17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指出,“探索投资合作新模式,鼓励合作
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各类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政府积极推动海外园区建设,下发了一系
列鼓励扶持海外园区建设的政策性文件,②中国企业布局境外经贸合作区的主动
性大为增强,成为对沿线国家国际投资的新增长点。同时,有些国家也提出希望
与中国合作参与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国内产业园区经验就此加速向世界复制。
对许多沿线国家来说,由于基础设施并不完善、资本要素还不充裕、体制机制仍
不健全,通过设立经贸合作区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推进改革创新,
先行先试,以园区内优势产业的集聚式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和整个国家的经济
发展,仍是目前较为现实可行的发展思路。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旨在形成产业集
群,这可以划分为传统集群和创新集群。
(一)传统集群:提高生产能力
传统集群是一种生产性集群,是在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制造业原有比较优势
逐步削弱的背景下,企业将生产活动扩散到沿线低成本区域,在那里呈现地理集
聚,从而形成产业集群的过程。根据冼国明的研究,中国目前99个境外经贸合作
区大致可分为:加工制造型41家、农业开发型23家、资源利用型12家、商贸物流
型9家、技术研发型3家、综合发展型11家。③可以看到,大多数境外经贸合作区
属于传统集群。对于投资国来说,境外经贸合作区有助于企业更低成本地引进上
游原材料和输送下游制成品,还可以通过东道国与其他国家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
和优惠贸易安排避开关税壁垒,辐射他国市场。同时,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在相互
竞争、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知识交流中能够获得整体竞争优势和规模经济效应,
为市场创造出低成本、高效率、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而整体竞争优势一旦形成,
会吸引更多企业进入,推动产业集群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并促进成本的进一步降
低。对东道国来说,产业园区可以催生制造业投资并扩大就业。④传统集群往往
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能够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中国在沿线国家建设的经
贸合作区大多如此,加工制造、服装纺织、机械五金等行业比较集中,为东道国
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并吸引更远地区的劳动力迁移就业。比如,越南龙江工业
园已投产企业已为前江省提供了约1万个就业岗位,全部建成后将提供就业机会5

2018 年 7 月 31 日。

《推进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5-03/28/c_1114793986.htm,访问时间:2018 年 5 月 10 日。

曾刚、赵海、胡浩: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海外园区建设与发展报告(2018) 》 ,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 2018 年版,第 107~110 页。

《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高速发展》 ,http://www.chinca.org/CICA/info/18070511002411,访问时间:2018
年 7 月 7 日。当然,他也谈到,“境外合作区国家统计的是 99 个,但根据我们研究的情况,现在的境外园
区不下几百个,像埃塞俄比亚有 20 个,尼日利亚有 20 个,加上国家自主开发的园区,总数大概有大几百
个,日后园区的竞争将非常激烈。”

Deborah Bräutigam and Tang Xiaoyang, “‘Going Global in Groups’: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China’s Special Economic Zones Overseas”, World Development, Vol. 63, 2014, p. 80.
18

万个左右; 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已累计引入109家企业,区内从业人数1.6
万人,全部建成后,将入驻企业300家,形成10万产业工人、20万居住人口的宜
居新城;②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扩展区建成后,将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约4万个。

增加就业机会是东道国推动园区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打造和延伸产业链是传统集群的核心内容,不少园区都致力于打造全产业链
合作区,借此逐渐改变资源依赖型国家和简单制造型出口国家单一的、以原料为
主的传统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和多元化发展战略。年产350万吨、总投资56亿林
吉特的联合钢铁项目作为中马关丹产业园首个入园项目,是马来西亚最大的钢铁
厂,采用了世界领先、中国最先进的全流程钢铁生产工艺,不仅可以填补马来西
亚市场的空白,还能推动形成钢铁产业基地,并带动马来西亚的钢铁冶炼和制造
业升级;中国巨石集团入驻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有助于培育和带动埃及国内复合材
料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快速发展,并带动埃及成为仅次于中国、美国的全球第三大
玻璃纤维出口国;恒顺众昇工业园整合中国和印尼的优秀企业,第一期以发展高
效冶炼炉和回转炉—矿热炉冶炼生产镍铁为主,第二期将发展不锈钢和相关下游
产业,以及带动地方经济的其他产业;④中泰塔吉克斯坦农业纺织产业园项目建
设以来,不仅改变了当地棉花种植方式,而且完善了原料深加工产业链,拓展了
农业发展潜力,为塔吉克斯坦增加了税收。此前,塔吉克斯坦的棉花加工量仅占
全国棉花产量的10%,而现在这一数字提升到了40%。这些加工出来的纯棉纱线质
量达到国际一流水准,90%以上都销往海外市场。2013年,韩国三星电子一期投
资70亿美元的存储芯片项目正式落户中国西安高新区,进一步完善了西安新一代
信息技术产业链,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化、高端化和差异化特色。与此同
时,由于传统集群基于低成本考量,辐射效应较为明显。资本会因劳动力成本、
政策优惠措施、基础设施质量等因素沿着地缘路径向周边或更远地区扩散,带动
更广泛区域的开发建设。劳动力也会逐渐在集群内部及周边流动,带动技术、理
念、思维方式传播到更广大腹地,改善周边地区的经济绩效和国家整体发展水平。
(二)创新集群:提高创新能力
传统集群注重产业链打造和延伸,这是基于企业降低成本,政府增加财政收
入、扩大就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等考虑,然而,其“仍然属于一种外延式扩张模
式,地方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不会有显著的提高。”⑤要真正生产出具有较大竞争


《越南龙江工业园:打造具国际影响力的境外园区》 ,https://zj.zjol.com.cn/news/831620.html,访问时
间:2018 年 6 月 6 日。

曾刚、赵海、胡浩: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海外园区建设与发展报告(2018) 》,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 2018 年版,第 88~99 页。

《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发展现状》 ,
http://www.setc-zone.com/system/2017/03/16/011258910.shtml,访问时间:2018 年 7 月 12 日。

徐绍史: 《“一带一路”与国际产能合作:国别合作指南》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15
页。

王缉慈: 《超越集群: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探索》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80 页。
19
力的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需要开展创新合作。2018年7月,习近平主席
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中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
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
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我国发展提供有
力科技保障。”①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
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②原商务部部长高虎城认为,开展创新合
作一要加强技术创新开放合作,二要加强理论创新交流互鉴,三要加强创新人才
资源交流合作。③因此,“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有市场和资源合作的需要,也有
技术创新的需要,技术创新不仅可以通过海外并购整合,也可以借助创新集群的
积极效应。
就境外经贸合作区而言,其建设内容既需要单一制造和贸易物流园区,也需
要依托各国的优势产业,共建海外科技园区和海外研发中心,在高技术产业和传
统产业的创新性领域加强合作。在这方面,一些境外经贸合作区还处于初级阶段,
曾刚等学者指出,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并没有像发达国家的海外园区一样注重引
进科技、研发、保险、金融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或者在产业发展中给予交
通、物流、教育、文化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的相关配套。④接下来,打
造和进入创新集群应当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这不仅要依托发展中
国家,更要与美国、英国、日本、欧盟、以色列等发达国家开展先进制造业、战
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先进技术领域的互动合作,⑤尤其是目前节能环
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
新兴产业的国际分工形态还未形成,中国在这一领域尤其应该与发达国家对接合
作,共建专业化、现代化的高端产业园区,搭建跨国企业创新产业和新兴产业集
群,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跃升。时殷弘指出,从长远来
看,中国相对最缺乏的是广义的技术,因此,中国经济外向扩展不仅要向西看,
还要向东看。应该进一步穿越和跨过太平洋,争取中国对一些发达国家的投资,
争取最大最深远的利益,也就是吸取广义的先进技术,使中国进入世界技术和操
作管理的高端。⑥为此,2017年中英两国发布科技创新合作战略,2018年金砖国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强调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
科技保障》 ,载《人民日报》 ,2018 年 7 月 15 日,第 1 版。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
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访问
时间:2018 年 7 月 19 日。

高虎城: 《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载《人民日报》 ,2018 年 1 月 19 日,第 7 版。

曾刚、赵海、胡浩: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海外园区建设与发展报告(2018) 》,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 2018 年版,第 16 页。

胡键在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创新力进行量化分析后发现,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于大多是发
展中国家,其创新力都不太强,经济发展是这些国家共同的目标和心愿。与中国相比,大多数国家的创新
力明显弱于中国。因而,与发达国家的创新合作是重点方向。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处:《 “一带一路”
智库报告》 ,2018 年第 1 期,第 119 页。

时殷弘: 《“一带一路”不仅要向西看,还要向东看》 ,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89481,
20
家决定启动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等均是创新合作的重要一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
一些企业也已开始布局,进入已有的高技术产业园区或建设高端产业园区,比如,
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正在形成的具有竞争性和创新性的高科技国际生态城市
—中白工业园;中国在海外建设的首个科技企业孵化器项目—中比创新技术产业
园;华为与印尼通信部联合打造的印尼创新中心;重点打造新材料、医疗健康、
智慧产业三大主导产业和工业设计、影视新媒体两大特色产业的中以常州创新园
等。同时,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一些集群也为高科技产业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将传
统产业与高技术产业相融合,打造综合性产业园区,比如,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
区、越南龙江工业园、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中马钦州产业园等,这些都表明,
企业正从跨国并购、品牌收购,转向更高层次的资本合作,在集群中实现创新能
力的提升。
创新集群有别于传统集群的关键一点是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包括:
(1)企业,(2)知识机构,如科研机构、大学、创新中心、咨询机构等,(3)
服务机构,如协会、商会、技术转移中心等。创新集群的标志是这些主体之间的
良性互动,共同供给创新环境。王缉慈认为,传统集群一般只把企业集聚区域作
为企业的经营地点,企业之间的合作只是偶然的,甚至不存在,虽然企业家在很
近的地理范围内一起生活和工作,却很少共享信息、讨论共同的问题。而创新集
群要把企业集聚区域作为企业的互动地点,通过长期的正式和非正式的相互交易
和交流过程,特别是知识的互动来实现创新。①在全球化浪潮中,由于发达国家
的跨国公司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核心地位,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依赖海外市场所
从事的往往是技术成熟的生产,较难打破既有技术壁垒,很难在创新方面建立起
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因此,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国外合作建立
的创新集群并不多。不过,中国已经开始注重创新集群中的产学研互动。比如,
中法经济贸易合作区以奥尔良大学为核心的中央大区教育、研发资源为依托,并
联合全法中国科技工作者协会,以此作为其国际创新研发园的院校和科研两大支
柱;②中国上海张江高新区在波士顿马尔伯勒小镇建立企业园就是希望依托这一
美国科技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科技创新高度发展、世界著名高校和人才云集的全
球科技创新中心来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实现在生物医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
等领域中的强强合作,同时,企业园计划构建7个功能平台、6个产业创新中心,
以提升创新互动成效;中比创新技术产业园建立在比利时瓦隆州的新鲁汶大学科
技园内,有助于产学研的更好转化;以水处理节能环保产业为切入点的东莞中国
—以色列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在建之初就启动建造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未来产

访问时间:2018 年 7 月 31 日。

王缉慈:《超越集群: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探索》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16~21 页。

《法国科技园区探秘:中国境外科技园不走弯路》 ,http://news.qiye.gov.cn/news/20150627_134130.html,
访问时间:2018 年 7 月 18 日
21
业园将与这所学院良性互动,推动创新科技直接对接。在2016年举行的中以创新
合作联委会第二次会议中,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针对两国创新合作提出的四
点倡议之一,就是要加大协同攻关的力度,继续加强前沿性、原创性联合研究,
加大联合研发资助力度,共建一批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创新创业孵化器
和商贸合作平台,共同开拓全球创新市场,推动科技成果在更大范围转化和共享。

这便是创新集群的精髓,即创新与互动。对于中国与沿线国家提高国际竞争力
来说,提高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两者缺一不可。
以产业集群为载体的产能合作的更为积极的意义在于逐渐改变不对称的贸
易格局,推动贸易版图的再平衡。王战等学者通过全球贸易的流量和流向变化指
出,全球贸易主要发生在欧盟、美国和中国三大经济体,以市场和完成产品工序
作为货物贸易发生的主要原因;围绕三大经济体市场和产品工序,形成了区域价
值链体系;在区域价值链体系下,其他国家(地区)根据各自国家的资源和要素
禀赋,为区域价值链体系提供资源或者承担部分产品工序。②因此,大多数沿线
国家作为资源依赖型和简单制造型出口国家,往往与欧盟、中国、日本等国存在
不对称的贸易结构。就拿中国来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虽然中国对沿线
国家的贸易总额迅速增加,已成为沿线中三分之二国家的前三大进口贸易伙伴,
但中国与大多数沿线国家的贸易规模仍然偏小且分布不均。中国与绝大多数国家
呈现贸易顺差并逐年扩大。③传统集群以低成本为竞争优势,为工业基础薄弱的
沿线国家逐渐融入、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分工体系提供了契机,产能合作
有助于提高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自主生产能力,形成对部分进口产品的替代效应,
同时降低原料类产品的出口比重,增加制成品的附加值,有利于对外贸易结构的
优化,为推动形成更为平衡发展的亚欧贸易版图奠定基础。比如,中哈产能合作
使哈萨克斯坦对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逐步优化,原料类产品出口占哈国对中国出
口商品总额从2014年以前的50%以上下降到2016年的24%,轻纺、橡胶、矿冶产品
及其制品和化学品等工业制成品占比从2014年的20%和12%上升到2016年的40%和
20%。此外,产能合作对哈国的进口替代效应也逐步凸显。2015 年以来,在哈国
与中国开展产能合作的几个重点领域中,除铝的进口比2014年略有增长以外,水
泥、玻璃、铜、钢铁等其他自中国进口产品均有较大幅度地下降。④当代国际产
品内分工深化与全球供应链扩展演变的大量经验事实显示,顺应比较优势规律,
依托市场机制作用,产业与产业区段的国家动态转移能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发


《刘延东提出深化中以创新合作四点倡议》 ,
http://tech.cnr.cn/techgd/20160331/t20160331_521755018.shtml,访问时间:2018 年 7 月 16 日。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处: 《“一带一路”智库报告》 ,2018 年第 1 期,第 5 页。

如果依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 65 个,那么 2016 年,中国与 52 个国家贸易顺差。

黄晓燕、秦放鸣:《“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哈制造业产能合作的经济效应与反思》,载《对外经贸
实务》,2018 年第 4 期,第 9~10 页。
22

挥巨大推动作用。
愈发强连通的区域地理版图需要承载更为平衡发展的贸易互动,这也将不断
强化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持能力。而贸易量的更大提升,国家对外
贸易结构的优化以及区域贸易结构的平衡发展需要中国与各国开展基于比较优
势的产能合作。当然,平衡发展也要依靠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条件的改善,各国境
内投资环境的优化,一些国家的优惠进口措施等等,但沿线国家,特别是资源依
赖型国家,首先要有适合本国国情的制造业产能,然后拥有一定高质量的制造业
产能,这不仅依托基于提高生产能力的传统集群,更要重视创新集群,在高新技
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创新性领域主动与各个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相关集群建
立联系,攀升全球价值链高附加值环节。简言之,传统集群促进更有效率地产出
产品和服务,而创新集群则推动新的附加值更高的产业涌现,使要素对产业的配
置不断优化提高。在功能性合作由基建主导转向产业主导之后,“一带一路”所
要做的就是将传统集群和创新集群有机对接、共同发展,并且促进集群内部良性
互动的环境和机制,使基于产业节点的交通走廊向真正的经济走廊转变发展,推
动欧洲和东亚之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更大程度地融入欧亚大陆的贸易和生产网
络,在强连通的地理版图基础上扩大区域贸易并优化贸易结构,培育“优进优出”
新模式,②促进欧亚大陆贸易版图的平衡发展,为构建一个平等的互联互通网络
而努力。

五 结语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务实推进,其涉及范围正逐渐扩大,当前已不仅指
涉欧亚大陆,而是延伸到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一项
重要公共产品。但是,无论“一带一路”倡议包含多少个国家和地区,提升地缘
优势、提高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打造地理版图的强连通性和贸易版图的平衡发
展始终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目标。
“一带一路”倡议不是掌控一个大趋势,
而是创造一个大趋势。③“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引领世界各国参与到全球基础设
施与产能合作的浪潮之中。在欧亚大陆,类似的区域互联互通倡议正在不断增加,
比如,日本提出的“高质量基础设施合作伙伴关系”;印度推出的“东向行动政
策”和“连接中亚政策”;印度和日本倡导的“亚非增长走廊”;欧盟发布的“连
接欧洲设施计划”,以及多国正在探讨的“联合发展基础设施计划”、“国际南


卢锋等:《为什么是中国?——“一带一路”的经济逻辑》 ,载《国际经济评论》 ,2015 年第 3 期,第
21 页。

向东、刘武通:《创新推动国际产能合作》 ,载《人民日报》,2015 年 8 月 17 日,第 23 版。

多丽丝·奈斯比特、约翰·奈斯比特著,西江月译: 《大趋势:如何正确认识、掌控这个变化的世界》 ,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8 年版,第 231 页。
23
北走廊”等等,虽然这些区域互联互通倡议在合作领域、价值与规范、合作伙伴
选择等议题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均有促进区域地理版图的连通性和提升国家发
展能力的内容。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中提到,“一带一路”建设是沿线各国开放合作的宏大经济愿景,需各国携手努
力,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习近平主席也曾多次强调,“一
带一路”要坚持在开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不画地为牢,不设高门槛,不搞
排他性安排,反对保护主义。①这实际上也表明,“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可以接
纳任何国家,也并不排斥和其他区域互联互通倡议并存。为此,在密切跟踪和研
究这些倡议最新进展的基础上,一方面,中国不能低估这些倡议对“一带一路”
建设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应及早制定防范各种风险挑战的措施,积极应对这些
倡议可能给“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带来的竞争和冲突。另一方面,由于在地域和
领域上的众多重叠以及基于互补的优势,中国应该在符合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尝
试与其中的倡议进行对接,探寻合作的可能性。在互联互通时代,各国应当秉持
关联利益思维,加强沟通协调,同舟共济,为世界的互联互通和繁荣发展而共同
努力。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的开幕辞》 ,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5/15/c_1120976082.htm,访问时间:2018 年 8 月 16 日。
2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