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小学华文教育课程简介

第一章:语文学科的性质与教学目标

1. 语文的性质

 信息的符号

 社会的共同工具

 世代相传的沟通工具

1.1.1 语文学科的特征

a) 符号性:系统、生成、代号

 汉语语音符号是音和义结合的听觉符号;汉语字形符
号,是形、音、义三结合的视觉符号。

b) 民族性:包含历史文化

 学汉语语法,须加强整体认知感的训练,注重领悟和体验。

c) 基础性:学习的手段

 着重技能的训练

d) 社会性:约定俗成、环境的相互影响。

 依据语境解说话语中的含义。

e) 技能性:听、说、读、写

 着重操练与运用

1.2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 思维的工具
 交际的工具

 传递文化的工具

1.2.1 语文是思维的工具

 思维的承载、思维活动的运行都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

 将内在、隐性的转换成外在的、显性的。

 语文教学过程必须遵循思维和语言的双重规律,才能更好地发展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

1.2.2 语文是交际的工具

 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 属人类特有

 人类最重要的沟通手段

 要学好语文,就必须投身社会语言实践活动中。

1.2.3 语文是文化传递的工具

 记载文化

 传播文化

 学习文化

 学习汉语,也当学习中华文化、历史与哲学。

1.3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 与思想情感、民族精神,文化教育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1.3.1 语文学科人文性的提出
 20 世纪以来,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与整合。

 语文教学正在跳出科学主义和应试教育的怪圈,逐渐步入文与道
统一,语言与文化相融,科学与人文整合,教文与育人相结合的
运行机制和理想境界。

1.3.2 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

 实现人类的价值不仅要有知识的积累和智力的开发,更要靠人的
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 实践语文素质教育,要创造良好的教育情景,让学生充份发挥潜
在的聪明才智,展现自身的价值,肯定自身的价值。

1.3.3 语文教育与民族精神

 一个民族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

 使儿童了解本族语言时,就是使他们了解民族的思想、情感、生
活和精神领域。

1.4 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
 工具与人文并重,方能创造出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1.4.1 重塑语文学科的科学精神

 指导学生吸收系统的语文知识,把握运用语文的科学规律和技能
技巧,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1.4.2 重建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

 语文是一种情怀,一种性格,一种意志,更是一种精神。

 学语文,要融入情感、学会感悟、获得启发。

1.4.3 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融合的要求
 体现实际应用功能

 展现精神内涵

1.5 语文教学的目标

 预期的教学效果

1.5.1 语文教学目标概述

 明确而有意识的实践活动

 使教学过程具有可控性和可测性

 为教师在实施和评价阶段保持洞察力

 增强教学效果

1.5.2 教学目标的定义

 教师预期的学生行为变化

 教学活动的总蓝图

1.5.3 语文教学目标及作用

 为语文教学确立指针与方向

 指导和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

 有助于教学效果的评价

1.5.4 语文教学目标的特性

 语言性

 交际性
 综合性

1.5.5 制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

 社会发展

 素质教育

 学科性质

 学生身心发展

1.5.6 语文教学目标的构造

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认知、情感、个性动作技能

 语文学科的任务及知能体系:知识、技能、智力、人格

 素质教育理论:思想情操、智力发展、语文能力

1.5.7 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

 制定计划,明确要求:科学性和序列性的统一

 分类分级,科学安排:全面、合理、可行

 求质定量,具体落实:具体、准确、可量化、控制及检测

1.5.8 教学目标的确定

(a) 可观察的学习行为

(b) 以学生行为为主体

(c) 行为发生的条件

(d) 行为的标准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