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14发 现 与 研 究

/ Fa xian yu yan jiu

义。玉璧、玉料和石矛均集中放于黑色壁面旁,1件
盛于敛口瓮中的玉璧,亦紧贴黑壁放置[5]。与石峁、
陶寺相比,喇家F4一样呈现了玉器和墙壁的结构关
石峁与陶寺考古发现的初步比较 系,但F4中贴壁而置的玉器是否也有避邪的含义,则

徐 峰 很难讲,因为与石峁石城、陶寺墓葬相比,房址是相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对日常生活化的空间。不过,从考究的壁面来看,说
这些玉器在壁旁的放置具有较为特定的含义当不为
摘 要:石峁遗址和陶寺遗址的考古发现表明,两个区域性文化在用玉、彩绘、暴力等文化表象层面 过。另外,之所以将F4的这例现象与石峁、陶寺一同
有很多相似。石峁和陶寺离黄河干流上最长的一段连续峡谷晋陕峡谷都很近。在龙山时代晚期,两地很可
比较,是由于喇家遗址基本上以齐家文化遗存为主,
能借助峡谷地带进行过较为密切的远距离互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族群等多个层面。
而当前考古学界普遍认为,石峁与陶寺,以及齐家,
关键词:石峁、陶寺、比较 图二 陶寺IIM22墓壁出土倒置玉器 在年代与内涵上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且有待加强相
关比较研究[6]。
上或墙角。而陶寺IIM22的环境则是一个“死亡”、
石峁遗址地处中国黄土高原北部,毛乌素沙漠南
“黑暗”的空间,并不会有人去打扰,所以将玉器 二、彩绘
缘,位于黄河一级支流秃尾河及其支流洞川沟交汇的
直接贴在墓壁上便可。也就是说,两者的差异要考虑 石峁古城的重要发现中也包括了壁画。在内瓮城
台塬梁峁之上。2011~2012年,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对
具体操作时的不同状况。而就玉器与墙的结构关系, 墙体上彩绘的几何纹壁画,颜色鲜艳,图案精美,系
遗址展开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发现了保存完整的由
以及这种用玉行为的原因而言,两者当是一致的。之 中国古代美术考古及艺术史的重大发现。这些壁画分
“皇城台”、内城和外城三部分构成的石砌城垣。
所以要将玉器与墙发生关系,很可能是出于一种观 布在石墙墙根底部的地面上,成层、成片分布,目前
城内密集分布着大量宫殿建筑、房址、墓葬、祭坛、
念,即避邪御敌。自石峁古城发现以来,少数学者已 发现残块100余块,部分壁画还附着在晚期石墙的墙
手工业作坊等龙山文化晚期至夏代早期遗迹[1]。石峁 面上(图三)。
经提出了这种观点,叶舒宪先生在参观了石峁古城后
城址城内面积逾400万平方米。石峁石城甫一发现, 这些壁画以白灰面为底,以红、黄、黑、橙等颜
撰文指出:“石峁龙山文化古城建筑用玉器的现
便吸引了国内考古学界的目光,并被评为2012年全国 色绘出几何形图案。这种彩绘技术应当源自新石器时
象,不是作为建材用,而是凸显了玉石神话信仰的
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又于 2013 年 夏 ,在“ 世 界 考 代以来彩陶的制作技术。在邻近的陶寺。彩绘图案也
[3]
·上海论坛”
上入选了世界重大考古发现。石峁 避邪禳敌功能。” 石峁古城发掘的领队孙周勇先生
经常发现。在随葬的陶器中,罐、壶、尊、瓶、盆、
的新发现,不仅仅在于叹为观止的城,还包括了它的 也认为石砌墙体内极为特殊的大量葬玉现象,凸显了
图一 石墙内出土玉铲
若干文化遗存与现象,与周边地区有诸多相似之处, 东亚地区古人崇尚“玉石”辟邪御敌的观念[4]。而陶
特别是与晋南地区的陶寺文化显示出较为密切的联 墙内嵌玉可以比较的文化现象。墓室东壁南北两侧各 寺IIM22墓东壁上镶嵌的玉器应当也具有避邪的功
系。小文拟将石峁的发现与陶寺进行初步的比较,以 倒置3件彩漆柄玉石兵器,其中玉(石)钺5、玉戚 能。考古发现所见墓葬中厌胜、避邪的文化现象是较
期探索两者之间的关联。 1件 [2]。从发掘迹象来看,墓葬的营建人员当时是特 为常见的。因为墓葬作为一个黑暗的空间,墓主生存
一、墙壁内外嵌(置)玉现象 意将玉器贴靠于墓室的东壁上的(图二)。表面看 的另一个世界,人们相信那里一样存在恐惧和危险,
以往考古发现中玉器大多出土于墓葬、房址、 来,这一玉器摆放的细节与石峁的情况还并不完全一 所以会采用一些手段来阻止魑魅魍魉的威胁。石峁、
祭祀坑、灰坑等单位。然而在2012年石峁城址的发掘 样。石峁的玉器是夹放在墙内的,而陶寺的则是与墓 陶寺均用玉来避邪,是因为自古以来,玉器就被认为
中,考古学者却在高出地面的东城门照壁墙体里面发 壁平行贴置。虽然两处玉器的摆置方式存在差异,但 具有避邪防灾、护身防病的功能,而且玉器的表面通
现多件玉铲(图一),在倒塌的城门北墩台散水堆积 相同的一点是,与常规的玉器被置放在棺中或墓底不 常是有光泽的,琢磨得极好的玉器表面甚至能够映
中发现一件玉璜。这显然是石峁城墙的建设者在筑墙 同,它们是有意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摆放方式与墙壁 容。如此,是否可以认为,这些墙中或壁面上的玉器
实际上相当于镜子。我们知道,一直到今天,仍然可 图三 石峁壁画
过程中将琢磨好的玉器嵌在了石城的缝隙中。这种安 (城壁与墓壁)发生了联系,而且是嵌置或贴合得相
置玉的方式,在考古发现中是较少见到的。石峁墙内 当紧密。另外,两者之所以有差异,也要考虑到一个 以在,无论是乡村或城市建筑的壁上看到悬挂的镜
盘、簋、豆等陶器上均饰有朱绘或彩绘,其中尤以彩
嵌玉呈现的是玉器与墙的一组结构关系。就这层关系 是石城,一个是墓壁。石峁石墙是一个地面建筑,是 子,那正是用于避邪挡煞的。附带一说的是,在
绘云雷纹陶壶和蟠龙纹陶盘最有代表性。陶寺还出土
而言,襄汾陶寺遗址也曾发现过一起类似的文化现 与活人的生活相关的,当城建好后,它的边上会有人 2000年发掘的青海喇家遗址F4房址中,东壁北段紧贴
过朱绘或彩绘的漆木器,器形有鼋鼓、案、俎、盘、
象。陶寺中期小城西北部发现过一批陶寺文化中晚期 走动,故在筑墙的过程中,若要进行嵌玉,将玉器夹 白灰面房壁上有似为二次重砌的一段凸出墙面,墙面
豆、盆、勺、碗、杯、觚、仓形器等多种,器表大多
墓葬,其中IIM22的遗迹遗物非常丰富。且看与石峁 在墙中是比较稳妥的,而不能直接将玉平行贴放在墙 上均匀地涂有一层黑色涂层,可能具有某种特殊的含
经过朱绘或有红、白、黄、蓝、绿等多色精美的彩绘

18 W E N B O W E N B O 19
14发 现 与 研 究
/ Fa xian yu yan jiu

义。玉璧、玉料和石矛均集中放于黑色壁面旁,1件
盛于敛口瓮中的玉璧,亦紧贴黑壁放置[5]。与石峁、
陶寺相比,喇家F4一样呈现了玉器和墙壁的结构关
石峁与陶寺考古发现的初步比较 系,但F4中贴壁而置的玉器是否也有避邪的含义,则

徐 峰 很难讲,因为与石峁石城、陶寺墓葬相比,房址是相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对日常生活化的空间。不过,从考究的壁面来看,说
这些玉器在壁旁的放置具有较为特定的含义当不为
摘 要:石峁遗址和陶寺遗址的考古发现表明,两个区域性文化在用玉、彩绘、暴力等文化表象层面 过。另外,之所以将F4的这例现象与石峁、陶寺一同
有很多相似。石峁和陶寺离黄河干流上最长的一段连续峡谷晋陕峡谷都很近。在龙山时代晚期,两地很可
比较,是由于喇家遗址基本上以齐家文化遗存为主,
能借助峡谷地带进行过较为密切的远距离互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族群等多个层面。
而当前考古学界普遍认为,石峁与陶寺,以及齐家,
关键词:石峁、陶寺、比较 图二 陶寺IIM22墓壁出土倒置玉器 在年代与内涵上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且有待加强相
关比较研究[6]。
上或墙角。而陶寺IIM22的环境则是一个“死亡”、
石峁遗址地处中国黄土高原北部,毛乌素沙漠南
“黑暗”的空间,并不会有人去打扰,所以将玉器 二、彩绘
缘,位于黄河一级支流秃尾河及其支流洞川沟交汇的
直接贴在墓壁上便可。也就是说,两者的差异要考虑 石峁古城的重要发现中也包括了壁画。在内瓮城
台塬梁峁之上。2011~2012年,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对
具体操作时的不同状况。而就玉器与墙的结构关系, 墙体上彩绘的几何纹壁画,颜色鲜艳,图案精美,系
遗址展开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发现了保存完整的由
以及这种用玉行为的原因而言,两者当是一致的。之 中国古代美术考古及艺术史的重大发现。这些壁画分
“皇城台”、内城和外城三部分构成的石砌城垣。
所以要将玉器与墙发生关系,很可能是出于一种观 布在石墙墙根底部的地面上,成层、成片分布,目前
城内密集分布着大量宫殿建筑、房址、墓葬、祭坛、
念,即避邪御敌。自石峁古城发现以来,少数学者已 发现残块100余块,部分壁画还附着在晚期石墙的墙
手工业作坊等龙山文化晚期至夏代早期遗迹[1]。石峁 面上(图三)。
经提出了这种观点,叶舒宪先生在参观了石峁古城后
城址城内面积逾400万平方米。石峁石城甫一发现, 这些壁画以白灰面为底,以红、黄、黑、橙等颜
撰文指出:“石峁龙山文化古城建筑用玉器的现
便吸引了国内考古学界的目光,并被评为2012年全国 色绘出几何形图案。这种彩绘技术应当源自新石器时
象,不是作为建材用,而是凸显了玉石神话信仰的
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又于 2013 年 夏 ,在“ 世 界 考 代以来彩陶的制作技术。在邻近的陶寺。彩绘图案也
[3]
·上海论坛”
上入选了世界重大考古发现。石峁 避邪禳敌功能。” 石峁古城发掘的领队孙周勇先生
经常发现。在随葬的陶器中,罐、壶、尊、瓶、盆、
的新发现,不仅仅在于叹为观止的城,还包括了它的 也认为石砌墙体内极为特殊的大量葬玉现象,凸显了
图一 石墙内出土玉铲
若干文化遗存与现象,与周边地区有诸多相似之处, 东亚地区古人崇尚“玉石”辟邪御敌的观念[4]。而陶
特别是与晋南地区的陶寺文化显示出较为密切的联 墙内嵌玉可以比较的文化现象。墓室东壁南北两侧各 寺IIM22墓东壁上镶嵌的玉器应当也具有避邪的功
系。小文拟将石峁的发现与陶寺进行初步的比较,以 倒置3件彩漆柄玉石兵器,其中玉(石)钺5、玉戚 能。考古发现所见墓葬中厌胜、避邪的文化现象是较
期探索两者之间的关联。 1件 [2]。从发掘迹象来看,墓葬的营建人员当时是特 为常见的。因为墓葬作为一个黑暗的空间,墓主生存
一、墙壁内外嵌(置)玉现象 意将玉器贴靠于墓室的东壁上的(图二)。表面看 的另一个世界,人们相信那里一样存在恐惧和危险,
以往考古发现中玉器大多出土于墓葬、房址、 来,这一玉器摆放的细节与石峁的情况还并不完全一 所以会采用一些手段来阻止魑魅魍魉的威胁。石峁、
祭祀坑、灰坑等单位。然而在2012年石峁城址的发掘 样。石峁的玉器是夹放在墙内的,而陶寺的则是与墓 陶寺均用玉来避邪,是因为自古以来,玉器就被认为
中,考古学者却在高出地面的东城门照壁墙体里面发 壁平行贴置。虽然两处玉器的摆置方式存在差异,但 具有避邪防灾、护身防病的功能,而且玉器的表面通
现多件玉铲(图一),在倒塌的城门北墩台散水堆积 相同的一点是,与常规的玉器被置放在棺中或墓底不 常是有光泽的,琢磨得极好的玉器表面甚至能够映
中发现一件玉璜。这显然是石峁城墙的建设者在筑墙 同,它们是有意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摆放方式与墙壁 容。如此,是否可以认为,这些墙中或壁面上的玉器
实际上相当于镜子。我们知道,一直到今天,仍然可 图三 石峁壁画
过程中将琢磨好的玉器嵌在了石城的缝隙中。这种安 (城壁与墓壁)发生了联系,而且是嵌置或贴合得相
置玉的方式,在考古发现中是较少见到的。石峁墙内 当紧密。另外,两者之所以有差异,也要考虑到一个 以在,无论是乡村或城市建筑的壁上看到悬挂的镜
盘、簋、豆等陶器上均饰有朱绘或彩绘,其中尤以彩
嵌玉呈现的是玉器与墙的一组结构关系。就这层关系 是石城,一个是墓壁。石峁石墙是一个地面建筑,是 子,那正是用于避邪挡煞的。附带一说的是,在
绘云雷纹陶壶和蟠龙纹陶盘最有代表性。陶寺还出土
而言,襄汾陶寺遗址也曾发现过一起类似的文化现 与活人的生活相关的,当城建好后,它的边上会有人 2000年发掘的青海喇家遗址F4房址中,东壁北段紧贴
过朱绘或彩绘的漆木器,器形有鼋鼓、案、俎、盘、
象。陶寺中期小城西北部发现过一批陶寺文化中晚期 走动,故在筑墙的过程中,若要进行嵌玉,将玉器夹 白灰面房壁上有似为二次重砌的一段凸出墙面,墙面
豆、盆、勺、碗、杯、觚、仓形器等多种,器表大多
墓葬,其中IIM22的遗迹遗物非常丰富。且看与石峁 在墙中是比较稳妥的,而不能直接将玉平行贴放在墙 上均匀地涂有一层黑色涂层,可能具有某种特殊的含
经过朱绘或有红、白、黄、蓝、绿等多色精美的彩绘

18 W E N B O W E N B O 19
14发 现 与 研 究
/ Fa xian yu yan jiu

图案,纹样有条带纹、几何形钩连纹、云气钩连纹、 现(图五)
。例如,IIM22墓圹内东北角距墓口1.4米处 钺,在陶寺文化的玉器中,钺是大宗,数量大概 窄,两端有穿孔,当可联缀。另外,西面的齐家文化
多层回纹等。另外,陶寺的建筑中已广泛使用白灰, 填土中发现1具被腰斩的青年男子人牲骨架。这座墓 在200件以上。高炜先生指出:“陶寺的钺一般在中 也曾出土和采集了若干联璜玉璧,形态与陶寺颇为相
白灰墙皮不但可以改进住居环境,避免室内空间潮 葬又被陶寺文化晚期偏早的一座扰坑破坏,扰坑底有 轴线偏近背端部位钻出一孔,个别横向等距离并列 似。
湿,同时白灰墙皮的使用也可以为居室的美化奠定基 [11]
随意抛弃的人颅骨5个 。陶寺IFJT3殿堂部位的夯土 ”[15]
二 孔 或 三 孔 ,孔 径 1厘 米 上 下 ,未 见 穿 大 孔 玉琮,陶寺文化的玉琮数量不多,形制大致可分
础。陶寺文化早期小城南部边缘被认为是贵族居址, 中,发现了5处比较明显的奠基牲的人骨遗存,均被 者。 而石峁,同 时也 包 括 文 化 内 涵 相似的神木新 为四类,包括方形短射、角部有刻纹的玉琮、方形短
其东区为“宫殿区”,在那里发现了一些建筑垃圾,其 射光素玉琮、圆形有刻纹玉琮、方形无射光素玉琮。
华遗址以及延安芦山峁遗址出土的钺的风格与陶寺都
中出土了三大块篦点戳印纹白灰墙皮和一大块带蓝彩 其风格属于良渚文化玉琮的延续与发展。延安芦山峁
比较接近,属于同一种玉器传统。
的白灰墙皮[7]。在陶寺的墓葬中,有些棺内外也也施 遗址也出土过两件玉琮,属于典型的良渚文化风格。
璇玑,晚清吴大澂率先认为璇玑与天文有关,得
有红彩,例如2002年发掘进的IIM22,墓底有用一根 在石峁玉器中,根据以往的资料公布,玉器器类中没
到不少学者的赞同。后夏鼐先生指出,璇玑只是玉璧
整木挖凿的船形棺便是如此[8]。 环的一种,与天文仪器无关。从考古学的角度看,璇 有琮 [19]。但是最近良渚博物院承办的“玉魂国魄玉
器·玉文化·夏代中国文明展”中展出一件神木石峁
三、暴力现象 玑亦称“牙璧”。牙璧首先产生于山东和辽东半岛
南部,后来逐渐向外传播,其扩散方向以西部地区为 遗址出土,现由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玉铲(图
石峁与陶寺均发现有暴力现象。石峁古城的另一
七),该玉铲体扁平长条形,两边有等距离阴刻线,
惊人发现是人头遗存。城墙附近有两处集中埋放人 主。牙璧的流行时代是大汶口与龙山文化时期[16]。璇
乍一看,相信会与良渚文化的多节型玉琮联系起来。
头,每处都是二十四个人头(图四)。一处位于外瓮 玑在陶寺、清凉寺、石峁均有发现,可以较清晰地看
图五 陶寺小城内沟底扔弃的人头骨 这次玉器展览的图录对该器介绍时正是认为其系玉琮
城南北向长墙的外侧;一处位于门道入口处,靠近北 到一条玉璇玑西传线路。在陶寺晚期(公元前2000-
墩台。这两处人头骨摆放方式似有一定规律,但没有 改制而来[20]。戴应新先生对这件器曾有过介绍,他将
打在夯土版块里,多数是肢体残缺或散乱的人骨[12]。 前1900年)小型墓地M11,墓主的手臂上套着由一件
明显的挖坑放置迹象。经初步鉴定,这些头骨以年轻 铜齿轮形器和一件玉瑗组成的饰物,胸前放置一件玉 之归入玉尺形器,认为与测
何驽先生已经注意到,进入陶寺文化晚期时,陶寺有
女性居多,部分头骨有明显的砍斫痕迹,个别枕骨和 度工具有关,并未提到它与
明显的暴力色彩。在IT5026揭露的垃圾灰沟HG8里曾 璇玑(也称为“牙璧) [17]。而石峁玉器中有玉璇玑
下颌部位有灼烧迹象。这两处集中发现的头骨可能与 出土了6层人头骨,总计30余个,散乱人骨个体近40- 早不是新闻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采集的玉器中就 琮的关系 [21]。玉琮是史前环

城墙修建时的奠基活动或祭祀活动有关[9]。提到中国 50人。这些人骨以青壮年男性为多。T5126HG8③层还 太湖地区良渚文化的典型器


有玉璇玑[18]。在当地收藏家的收藏中,玉璇玑也占有
考古学上人头遗存较大数量的发现,应该要追溯到殷 出土有一具35岁左右的女性完整骨架,她被折颈残害 物,在良渚文化中心区之外
相当比例。此外,最新石峁城址的发掘中,在倒塌的
墟的发掘。自1928年史语所对殷墟发掘以来,经常在 的地点多有出土。最远的可
致死,并在阴道部位插入一只牛角[13]。陶寺的暴力现 城门北墩台散水堆积中发现一件玉璜。从璜的形制可
墓葬中可见到身首异处的人骨。特别是在大墓的木椁 达西北齐家文化。叶舒宪先
象与石峁是十分相似的,龙山文化晚期是一个社会矛 知,当属牙璧改制(图六)。过去采集的石峁玉器中
上面的墓室内和墓道中,有一组组、一层层砍掉头的 生表示:“过去对齐家文化
盾激化的时期,陶寺与石峁应当都经历了这样的时代 也有不少扇面形的玉璜,外缘多有扉牙突饰,也系牙
骨架和头骨埋葬在一层一层的夯土中。当时的发掘者 阵痛。此外,两遗址均有用人骨来奠基、厌胜似也反 璧改制。 玉琮的起源一直无解,因为
认为,这些人骨可能是埋在那里保护死去的主人以防 映了两个区域在某些方面遵循着相似的仪俗。 联璜,陶寺文化中发现不少联璜玉璧,类型有三 良渚文化距离齐家文化过于
地下魔鬼的卫士[10]。石峁的人头骨恐怕应该与殷墟的 四、玉器的比较 璜、四璜,甚至五璜、六璜联缀组合而成。玉璜的两 遥远,缺乏中间过渡区。现
同样看待,即具有奠基、避邪、厌胜的功能。陶寺考 除了上文例举的陶寺与石峁都发现了玉和壁的结 端通常有两个小孔。石峁玉器中也有十多件玉璜,大 在看,石峁玉器可能充当东
古中也发现了较多的暴力现象,不 乏 人 头 骨的 发 多是玉璧残断后的改制品。器形通常呈扇面形,体较 图七 玉铲
构关系外,两个区域性文化在玉器的种类、形制方面 玉西传的二传手。” [22]这个
还有很多相似。历年来,陶寺遗址出土了较多的玉 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
器。就器类而言,计有钺、圭、璧、复合璧、环、 另外,除了上述器类外,在玉璧、玉铲、玉刀、
璜、琮、双孔刀、梳、笄、项饰、臂环、指环、璇玑 石厨刀等遗物上,陶寺、石峁、芦山峁两两之间也有
[14]
等 。石峁玉器的出土则可上溯至20世纪二、三十年 诸多相似之处。不过如上所言,石峁玉器与陶寺的玉
代,当时有大量玉器散佚海外,被欧美几家博物馆入 器也有不相同的地方,玉牙璋就是最好的例子。石峁
藏。石峁玉器的出土量非常大,有几千件之多,多数 发现的牙璋有30多件,大多为墨玉。陶寺迄未发现牙
是与祭祀、崇拜有关的礼器。其器类十分丰富,有 璋。但是在年代晚于陶寺文化的二里头文化中却有牙
刀、镰、斧、戈、璧、钺、铲、璇玑、璜、牙璋、人 璋的发现,计有7件。而且除了牙璋外,石峁玉器中
面形雕像等。陶寺与石峁的玉器类别是十分相似的, 的大玉刀、窄长条形玉铲、玉戈等都有二里头文化的
除了璋在陶寺迄未发现,其它器类在陶寺都非常多。 传统。综而言之,石峁玉器既有陶寺的渊源,亦与二
图四 石峁发现的人头骨 图六 由牙璧改制的玉璜
试举几类以呈现两个遗址在器类上的相似。 里头文化玉器有密切之联系。

20 W E N B O W E N B O 21
14发 现 与 研 究
/ Fa xian yu yan jiu

图案,纹样有条带纹、几何形钩连纹、云气钩连纹、 现(图五)
。例如,IIM22墓圹内东北角距墓口1.4米处 钺,在陶寺文化的玉器中,钺是大宗,数量大概 窄,两端有穿孔,当可联缀。另外,西面的齐家文化
多层回纹等。另外,陶寺的建筑中已广泛使用白灰, 填土中发现1具被腰斩的青年男子人牲骨架。这座墓 在200件以上。高炜先生指出:“陶寺的钺一般在中 也曾出土和采集了若干联璜玉璧,形态与陶寺颇为相
白灰墙皮不但可以改进住居环境,避免室内空间潮 葬又被陶寺文化晚期偏早的一座扰坑破坏,扰坑底有 轴线偏近背端部位钻出一孔,个别横向等距离并列 似。
湿,同时白灰墙皮的使用也可以为居室的美化奠定基 [11]
随意抛弃的人颅骨5个 。陶寺IFJT3殿堂部位的夯土 二孔或三孔,孔径 1厘米上下,未见 穿 大 孔者。”[15] 玉琮,陶寺文化的玉琮数量不多,形制大致可分
础。陶寺文化早期小城南部边缘被认为是贵族居址, 中,发现了5处比较明显的奠基牲的人骨遗存,均被 而 石 峁 ,同 时也 包 括 文 化 内 涵 相 似 的 神 木 新 为四类,包括方形短射、角部有刻纹的玉琮、方形短
其东区为“宫殿区”,在那里发现了一些建筑垃圾,其 射光素玉琮、圆形有刻纹玉琮、方形无射光素玉琮。
华遗址以及延安芦山峁遗址出土的钺的风格与陶寺都
中出土了三大块篦点戳印纹白灰墙皮和一大块带蓝彩 其风格属于良渚文化玉琮的延续与发展。延安芦山峁
比较接近,属于同一种玉器传统。
的白灰墙皮[7]。在陶寺的墓葬中,有些棺内外也也施 遗址也出土过两件玉琮,属于典型的良渚文化风格。
璇玑,晚清吴大澂率先认为璇玑与天文有关,得
有红彩,例如2002年发掘进的IIM22,墓底有用一根 在石峁玉器中,根据以往的资料公布,玉器器类中没
到不少学者的赞同。后夏鼐先生指出,璇玑只是玉璧
整木挖凿的船形棺便是如此[8]。 环的一种,与天文仪器无关。从考古学的角度看,璇 有琮 [19]。但是最近良渚博物院承办的“玉魂国魄玉
器·玉文化·夏代中国文明展”中展出一件神木石峁
三、暴力现象 玑亦称“牙璧”。牙璧首先产生于山东和辽东半岛
南部,后来逐渐向外传播,其扩散方向以西部地区为 遗址出土,现由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玉铲(图
石峁与陶寺均发现有暴力现象。石峁古城的另一
七),该玉铲体扁平长条形,两边有等距离阴刻线,
惊人发现是人头遗存。城墙附近有两处集中埋放人 主。牙璧的流行时代是大汶口与龙山文化时期[16]。璇
乍一看,相信会与良渚文化的多节型玉琮联系起来。
头,每处都是二十四个人头(图四)。一处位于外瓮 玑在陶寺、清凉寺、石峁均有发现,可以较清晰地看
图五 陶寺小城内沟底扔弃的人头骨 这次玉器展览的图录对该器介绍时正是认为其系玉琮
城南北向长墙的外侧;一处位于门道入口处,靠近北 到一条玉璇玑西传线路。在陶寺晚期(公元前2000-
墩台。这两处人头骨摆放方式似有一定规律,但没有 改制而来[20]。戴应新先生对这件器曾有过介绍,他将
打在夯土版块里,多数是肢体残缺或散乱的人骨[12]。 前1900年)小型墓地M11,墓主的手臂上套着由一件
明显的挖坑放置迹象。经初步鉴定,这些头骨以年轻 铜齿轮形器和一件玉瑗组成的饰物,胸前放置一件玉 之归入玉尺形器,认为与测
何驽先生已经注意到,进入陶寺文化晚期时,陶寺有
女性居多,部分头骨有明显的砍斫痕迹,个别枕骨和 度工具有关,并未提到它与
明显的暴力色彩。在IT5026揭露的垃圾灰沟HG8里曾 璇玑(也称为“牙璧) [17]。而石峁玉器中有玉璇玑
下颌部位有灼烧迹象。这两处集中发现的头骨可能与 出土了6层人头骨,总计30余个,散乱人骨个体近40- 早不是新闻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采集的玉器中就 琮的关系 [21]。玉琮是史前环

城墙修建时的奠基活动或祭祀活动有关[9]。提到中国 50人。这些人骨以青壮年男性为多。T5126HG8③层还 太湖地区良渚文化的典型器


有玉璇玑[18]。在当地收藏家的收藏中,玉璇玑也占有
考古学上人头遗存较大数量的发现,应该要追溯到殷 出土有一具35岁左右的女性完整骨架,她被折颈残害 物,在良渚文化中心区之外
相当比例。此外,最新石峁城址的发掘中,在倒塌的
墟的发掘。自1928年史语所对殷墟发掘以来,经常在 的地点多有出土。最远的可
致死,并在阴道部位插入一只牛角[13]。陶寺的暴力现 城门北墩台散水堆积中发现一件玉璜。从璜的形制可
墓葬中可见到身首异处的人骨。特别是在大墓的木椁 达西北齐家文化。叶舒宪先
象与石峁是十分相似的,龙山文化晚期是一个社会矛 知,当属牙璧改制(图六)。过去采集的石峁玉器中
上面的墓室内和墓道中,有一组组、一层层砍掉头的 生表示:“过去对齐家文化
盾激化的时期,陶寺与石峁应当都经历了这样的时代 也有不少扇面形的玉璜,外缘多有扉牙突饰,也系牙
骨架和头骨埋葬在一层一层的夯土中。当时的发掘者 阵痛。此外,两遗址均有用人骨来奠基、厌胜似也反 璧改制。 玉琮的起源一直无解,因为
认为,这些人骨可能是埋在那里保护死去的主人以防 映了两个区域在某些方面遵循着相似的仪俗。 联璜,陶寺文化中发现不少联璜玉璧,类型有三 良渚文化距离齐家文化过于
地下魔鬼的卫士[10]。石峁的人头骨恐怕应该与殷墟的 四、玉器的比较 璜、四璜,甚至五璜、六璜联缀组合而成。玉璜的两 遥远,缺乏中间过渡区。现
同样看待,即具有奠基、避邪、厌胜的功能。陶寺考 除了上文例举的陶寺与石峁都发现了玉和壁的结 端通常有两个小孔。石峁玉器中也有十多件玉璜,大 在看,石峁玉器可能充当东
古中也发现了较多的暴力现象,不 乏 人 头 骨的 发 多是玉璧残断后的改制品。器形通常呈扇面形,体较 图七 玉铲
构关系外,两个区域性文化在玉器的种类、形制方面 玉西传的二传手。” [22]这个
还有很多相似。历年来,陶寺遗址出土了较多的玉 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
器。就器类而言,计有钺、圭、璧、复合璧、环、 另外,除了上述器类外,在玉璧、玉铲、玉刀、
璜、琮、双孔刀、梳、笄、项饰、臂环、指环、璇玑 石厨刀等遗物上,陶寺、石峁、芦山峁两两之间也有
[14]
等 。石峁玉器的出土则可上溯至20世纪二、三十年 诸多相似之处。不过如上所言,石峁玉器与陶寺的玉
代,当时有大量玉器散佚海外,被欧美几家博物馆入 器也有不相同的地方,玉牙璋就是最好的例子。石峁
藏。石峁玉器的出土量非常大,有几千件之多,多数 发现的牙璋有30多件,大多为墨玉。陶寺迄未发现牙
是与祭祀、崇拜有关的礼器。其器类十分丰富,有 璋。但是在年代晚于陶寺文化的二里头文化中却有牙
刀、镰、斧、戈、璧、钺、铲、璇玑、璜、牙璋、人 璋的发现,计有7件。而且除了牙璋外,石峁玉器中
面形雕像等。陶寺与石峁的玉器类别是十分相似的, 的大玉刀、窄长条形玉铲、玉戈等都有二里头文化的
除了璋在陶寺迄未发现,其它器类在陶寺都非常多。 传统。综而言之,石峁玉器既有陶寺的渊源,亦与二
图四 石峁发现的人头骨 图六 由牙璧改制的玉璜
试举几类以呈现两个遗址在器类上的相似。 里头文化玉器有密切之联系。

20 W E N B O W E N B O 21
14发 现 与 研 究
/ Fa xian yu yan jiu

五、结语 化至少部分向陕北发生转移,与当地文化融合,继续
石峁古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史前时期遗 社会进程。
址,规模大过年代相近的良渚遗址(300多万平方 可以说,石峁古城的发现,既丰富了考古学界对
米)、陶寺遗址(270万平方米),石城大致呈方 于新石器时代城的认识,同时对于我们认识陶寺晚期
形,分内外城。内城面积约210余万平方米,外城城 之后的社会进程也有帮助,它向我们展示了新石器时
内约190余万平方米,总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石峁 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一个跨地域和时间的文化互
古城的年代被确定在龙山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之间, 动,这种互动,很可能是我们认识中国北方文明进程
相当于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610年前后。它与陶寺 的一扇窗户。
文化晚期及二里头文化都平行过一段时间。这个时间 附记:拙文之撰写,缘于2013年夏在首届“世
背景与石峁考古呈现的文化现象与陶寺文化、二里头 界考古·上海论坛”上聆听了孙周勇先生关于石峁
文化均存在关联是相吻合的。石峁古城的考古发现与 古城新发现的报告后,有些许不成熟的想法,草成
陶寺的诸多相似究竟意味着什么?笔者有两点不成熟 此文。文中定有诸多不妥之处,望方家指正!
的看法:其一,毋庸置疑,石峁与陶寺在用玉、彩
绘、暴力等方面的相似,说明两个地区间当存在较为
注释:
密切的互动,可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族群等多
[1] 王炜林、孙周勇、邵晶等:《2012年神木石峁遗址考
个层面,两个地区的社会上层人员可能通过奢侈品
古工作主要收获》,《中国文物报》2012年12月21日
(如玉器)的交换、分享建立起物质与仪礼方面的网 第8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1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
络。事实上,两个地区距离黄河干流上最长的一段连 院考古发掘新收获》,《考古与文物》2013年第2期;
续峡谷晋陕峡谷都不远,彼此交流不成问题,而且如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陕西神木县石峁遗址》,
上所述,与陶寺文化相似的还不止石峁古城一个点, 《考古》2013年第7期。
延安芦山峁、神木新华,包括本文中并未展开讨论的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队考古研究
齐家文化,可能都是这个跨区域网络中的一个点。其 所、临汾市文物局:《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中期墓
二,在承认陶寺与石峁存在互动的基础上,是否可以 葬》,《考古》2003年第9期。

进一步推测,两个地区的文化现象之所以有诸多相 [3] 参见叶舒宪:《玉文化先统一中国说石峁玉器新发现


及其文明史意义》,《民族艺术》2013年第4期。
似,不仅仅只是区域交流的结果,甚至可能是陶寺的
[4] 参见孙周勇在2013年8月“世界考古·上海论坛”上的
部分物质资源、人群以及仪礼习俗转移到了石峁所
主题报告。孙周勇:《石峁:公元前两千纪中国北方
致。陶寺数十年来的考古发现表明,陶寺的社会形态
石城》,载首届世界考古·上海论坛重大田野考古和
已经是早期国家。与此同时,在地理上与陶寺甚近,
研究成果入选项目,内部资料。
年代略晚的二里头文化也普遍被认为进入国家形态,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队、青海省文物
并且这种认知度较陶寺还要高。但是陶寺与二里头文 考古研究所:《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2000年发掘简
化却没有渊源关系。陶寺文化晚期之后,在晋南地区 报》,《考古》2002年第12期。
出现了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其时间上或许和陶寺 [6] 可参见《考古与文物》编辑部:《神木石峁遗址座谈
文化晚期相接近,但文化面貌似不像 同一 文化 的 延 会纪要》,《考古与文物》2013年第3期。
[23]
续 。
何努先生多次表示,
陶寺晚期是一个动荡的时 [7] 何驽、严志斌、宋建忠:《襄汾陶寺城址发掘显现暴
代,社会混乱。这从陶寺的考古发现上也是可以看出 力色彩》,《中国文物报》2003年1月31日。

的。一般来说,政治的动荡往往会影响到文化的传 [8] 关于陶寺文化的介绍。可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

承。鉴于陶寺已经进入国家形态,即便该文化晚期发 究 所 编 著 : 《 中 国 考 古 学 ·新 石 器 时 代 卷 》 第
561~57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生很大的动荡,凭借其数百年的积累,绝不会去无踪
[9] 王炜林、孙周勇、邵晶等:《2012年神木石峁遗址考
迹,既然它与二里头文化并无渊源,现在石峁考古发
古工作主要收获》,《中国文物报》2012年12月21日
现呈现的与陶寺的诸多相似,笔者以为,陶寺晚期文
第8版。(下转第69页)

22 W E N B O W E N B O 23
14史 迹 考 述
/ shi ji kao shu

文最》《陕西金石志》。 《京兆刘处士墓碣铭》是西安碑林藏金元时期的 [11] 元·脱脱:《庞铸传》,见《金史》卷126列传64,中 [19] 清·张金吾:《金文最》卷48(全二册)第700页,中


“处士处讳章,名渭”句。“渭”《陕西金石 重要碑刻,对于研究当时处士阶层的社会地位、生活 华书局,1975年。 华书局,1990年。

风貌、价值取向以及金石学的发展都具有很高的研究 [12] 元·脱脱:《商衡传》,见《金史》卷124列传62,中 [20] 《怀仁集王圣教序》拓本,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珍


志》作“谓”。
价值。作者杨英仅用一千余字,就给我们塑造了一个 华书局,1975年。 贵古籍名录》,其时代当时定为南宋。
“视古之人卓犖不凡者”句。《金文最》
范家老子,元·脱脱:《范仲淹传》,见《宋史》卷 [21] 元·骆天骧著,黄永年校注:《类编长安志》,三秦
“古”为“生”。 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文笔简洁,生动凝练,也是一
314列传73,中华书局,1977年。 出版社,2006年。
篇不可多得的文学佳作。
“说其风土,不复(返)”句。原碑“返”字 [13] 清·张金吾:《商平叔墓铭》,见《金文最》(全二 [22] 景亚鹂:《西安碑林藏石与长安开元寺》,见《碑林
漫漶,《金文最》《陕西金石志》做“返”。 册)卷97第1417页,中华书局,1990年。 集刊》(八),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
“翦去宦学”句。“翦”《陕西金石志》作 注释: [14] 清·王昶:《改建题名碑》,见《金石萃编》卷159金 [23] 北宋·宋敏求著,清·毕沅校注本:《长安志》,成
[1] 武树善:《陕西金石志》卷二四有录文,《刘希文墓 六,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 文出版公司(台湾),1970年。
“剪”。
碣》,见《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22册,台北新文丰 [15] 清·张金吾:《唐太宗赐孙真人颂跋》,见《金文 [24] 北宋·张礼著,史念海、曹尔琴校注:《游城南
“大氐含奇茹异,不以剽袭为主”句。“氐”
出版社,1982年;清人舒其绅等修严长明等纂《西安府 最》(全二册)卷47第681页,中华书局,1990年。 记》,三秦出版社,2003年。
《金文最》《陕西金石志》均作“抵”。“剽”
志》卷七二《金石志》考其立碑时代,《中国地方志丛 [16] 元·脱脱:《古里甲石伦传》,见《金史》卷111列传 [25] 北京图书馆金石组:《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
《金文最》作“割”。“为”《金文最》作“之”。 书》第313册,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清· 49,中华书局,1975年。 本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不作壹钱直”句。《陕西金石志》作“不作 高廷发修陆耀遹等纂《咸宁县志》卷一六《金石志》 [17] 元·脱脱:《金史》卷17本纪17哀宗上,中华书局, [26] 清·张金吾:《金文最》卷48(全二册),中华书局,
一钱值”。 《刘处士墓碣》,见《中国地方志丛书》第228册,台 1975年。 1990年。
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这些书对此碑有刊录。 [18] 元·脱脱:《王若虚传》,见《金史》卷126列传64,
“见其辞色,趣付之”句。“趣”《金文最》
陕西省博物馆:《西安碑林书法艺术》,陕西人民美术 中华书局,1975年。
作“辄”。
出版社。陈忠凯、王其祎:《西安碑林博物馆藏碑刻总
“寻常燕赏,肴具必极丰洁”句。“常”《金
目提要》,线装书局,2006年,等书仅刊其目。樊波:
文最》作“赏”,作者注:疑为常。“赏”《陕西金 《西安碑林藏“刘处士墓碣”刊刻时代考》,对该墓碣
(上接第22页) [17] 梁星彭、严志斌:《山西襄汾陶寺文化城址》,见
石志》作“贺”。“肴”《金文最》《陕西金石志》 铭刊刻时代进行了考证。《碑林集刊》第十八辑,三秦
[10] 李济:《安阳》第103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2001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2年。
均作“有”。 出版社,2012年。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队考古研究 [18] 戴应新:《陕西神木县石峁龙山文化玉器》,《考古
[2] 路远:《西安碑林史》,西安出版社,1998年。将《府
“强媢者欲效之”句。“媢”《陕西金石志》 所、临汾市文物局:《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中期墓 与文物》1988年第5、6期。
学公据》、《重立文庙诸碑记》(此二段碑刻为《刘处
作“媚”。 葬》,《考古》2003年第9期。 [19] 王炜林、孙周勇:《石峁玉器的年代及相关问题》,
士墓碣铭》之碑阴)列入元代碑刻六种。
“性不喜浮屠法而憘寺处”句。“屠”、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 《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4期。
[3] 杨伯峻:《左传·宣公四年》中记载:“楚人为乳谷,
所、临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发现陶寺 [20] 参见中华玉文化中心、中华玉文化工作委员会编:《玉
“憘”《陕西金石志》分别作“图”、“喜”。 谓虎於菟”。见《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 2006年。
文化中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考古》2008年第3 魂国魄:玉器·玉文化·夏代中国文明展》第193页,
“审其无佗肠”句。“佗”《金文最》《陕西 [4] 司马迁:《史记·殷本纪》:“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
期。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
金石志》均作“他”。 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见《史记》,中华书局,
[13] 何驽、严志斌、宋建忠:《襄汾陶寺城址发掘显现暴 [21] 戴应新:《神木石峁龙山文化玉器探索(六)完结
1959年。
“其为(人)似张乖崖”句。原碑“人”字漫漶, 力色彩》,《中国文物报》2003年1月31日。 篇》,《故宫文物月刊》第130期,1993年。
[5] 明·宋濂:《杨奂传》,见《元史》卷153列传40,中
《金文最》《陕西金石志》均作“人”。“崖”《金 [14] 高炜:《陶寺文化玉器及相关问题》,载《东亚玉 [22] 叶舒宪:《玉文化先统一中国说石峁玉器新发现及其
华书局,1976年。
文最》作“厓”。 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1998 文明史意义》,《民族艺术》2013年第4期。
[6]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元·姚燧:《牧庵
年。 [23] 高天麟:《关于庙底沟二期文化及相关的几个问题兼
“宋公孚孺、御史商公平叔”句。“孚”《金 集》卷三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5] 高炜:《陶寺文化玉器及相关问题》,载《东亚玉 与卜工同志商榷》,《文物》1992年第3期;高江涛:
文最》作“子”。“商”《金文最》作“高”。 [7] 清·张金吾:《金文最》(全二册)第1436页,中华书
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1998 《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的考古学研究》第75页,社会
“京兆倅高侯慕其气节学问”句。“侯”《金 局, 1990年。
年。 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8] 元·脱脱:《张咏传》,见《宋史》卷314列传52,中
文最》作“徯”。 [16] 栾丰实:《牙璧研究》,《文物》2005年第7期。
华书局,1977年。
“为铭之曰”句。《陕西金石志》作“为之铭
[9]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一七一杂家类《老学庵
曰”。
笔记》卷1-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抑直行而不顾”句。“行”《金文最》作 [10]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谈苑,宋·孔平
“紆”。 仲:《孔氏谈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68 W E N B O W E N B O 6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