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80 西玉东传与东工西传——黄河流域龙山时代玉器比较研究 地域文明

西玉东传与东工西传
——黄河流域龙山时代玉器比较研究
王 强1 杨海燕 2
(1.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0;
2. 山东大学博物馆 山东济南 250100)

内容提要:黄河流域龙山时代存在四个玉器文化较为发达的区域,即海岱地区、晋南地区、陕北
地区以及甘青地区。四个区域玉器文化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互动交流,具体表现为玉料由西向东
的逐步扩散以及工艺与器形自东而西的渐进传播。
关键词:
黄河流域 龙山时代 器类 玉料 工艺
K871.13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一般而言,公元前 3000 年至公元前 2000 年 一、概貌及器类


左右这一时段被称为龙山时代,属于新石器时代 根据已发表的资料,黄河下游的海岱文化区
末期。龙山时代黄河流域有四个区域的玉器文化 史前时期的玉器数量已超过 400 件(近来,山东章
最为璀璨,包括黄河下游海岱文化区的大汶口文 丘焦家遗址出土上百件玉器,因资料尚未正式发
化晚期—龙山文化,黄河中游以晋南为主要分布 表,未统计在内)。其中,后李文化、北辛文化以及
区域的庙底沟二期—陶寺文化、以陕北为主要分 大汶口文化早期发现较少,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至
布区域的新华文化,黄河上游以甘青为主要分布 龙山文化时期较为丰富,数量超过 300 件。黄河中
区域的齐家文化。就目前考古资料所见,四个区 游以晋南为主要分布区域的庙底沟二期至陶寺
域的玉器文化之间曾存在着密切的交流,或可称 文化谱系中,玉器更为丰富,主要出土于三个遗
之为相互作用圈。也正是由于这种相互交流,使 址。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共出土玉石器 1019 件,其
得四个区域的玉器文化均呈较为发达的状态,为 中有 465 件属于角岩及灰岩等普通岩石,另有 17
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注脚。而 件未鉴定,可称为玉器的共有 537 件(其中包括软
后随着夏王朝在中原地区的建立,四个区域的玉 玉、半玉及似玉)
[1]
。山西芮城清凉寺墓地历次调
器文化也逐步融入到一体的中华文明之中,从而 查及发掘的玉器数量超过 300 件[2],山西临汾下
很好地诠释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范式。本文将 靳墓地出土玉器近 400 件[3]。三遗址所出玉器总
对四个区域的玉器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并对其间 数超过 1200 件。同属黄河中游以陕北为主要分布
的文化交流进行综合分析,以期对黄河流域龙山 区域的新华文化中,仅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所出玉
时代的文化格局管中窥豹。众所周知,玉器概念 器数量就超过 2000 件[4]。此外陕西神木新华遗址
包括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所指的玉器取其广义 出土 42 件[5],陕西延安芦山峁遗址出土 28 件[6]。
概念,既包括透闪石—阳起石系列软玉(真玉), 近年报道的山西兴县碧村遗址也出土大量玉器[7]。
也包括其他似玉美石。 而位于黄河上游以甘青地区为主要分布区域的

收稿日期 2017-09-29
作者简介 王 强(1980—),
男,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
新石器时代考古。
杨海燕(1978—),
女,山东大学博物馆馆员,
主要研究方向:
博物馆学。
基金项目 本文为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项目号 17RWZD07)中期成果。
《东南文化》2018 年第 3 期总第 263 期 81

据学者统计共发现玉器 1000 多件[8]。 出相近。


齐家文化中, 这种通过减地竖槽进行分区的单节圆体
据已发表资料来看,四个区域共有的器类包 矮玉琮,也见于晋南地区,如陶寺遗址 M267︰2,其
括 7 种,分别为钺、琮、璧(环)、刀、圭、锛、凿(关于 年代为陶寺文化晚期[15]。从玉琮所属文化的年代
璧与环的定名分类问题,目前学界尚有不同意 来看,海岱地区最早,晋南地区其次,甘青地区最
见,在此按照一类统计)。海岱、晋南、陕北三区域 晚,也存在着由东向西传播交流的逻辑基础。这
共有器类达到 10 种,除上述 7 种器物外,还有笄 种单节圆体玉琮目前尚未见于陕北地区。但陕北
(簪)、牙璧和戚 3 种。海岱、晋南、甘青三区域共有 地区芦山峁遗址所出的兽面纹玉琮,也明显具有
器 物 9 种 ,除 上 述 7 种 器 物 外 ,还 包 括 有 领 璧 多地区风格。有学者认为其中的凸弦纹处理眼眶
(环)、串珠(以松石为主)。海岱、陕北、甘青三区 手法应来自于海岱地区[16]。当然,目前学界所共
域共有器物 9 种,除上述 7 种外,还有牙璋。晋南、 识,玉琮的最早发源地应为太湖地区,尤以良渚
陕北、甘青三个区域共有器类达到 11 种,除上述 7 文化最为发达。海岱地区的玉琮也受到了良渚文
种外,还包括璜、联璜璧、斧、铲。从相互三个区域 化玉琮的影响。至于石峁遗址所出的十字型器亦
之间共有器类来看,晋南、陕北、甘青以及晋南、 应为剖切的单节矮体玉琮片,原器应很近似于晋
海岱、陕北两组出土的共有器物种类更多。这应 南地区陶寺文化风格的玉琮[17]。
与晋南地区的地理位置有关,其处于传统的中原 3. 璧(环)
地区,在黄河流域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 系统梳理黄河流域此四个区域的璧(环)资
的中转作用。下面将对上述区域间可能存在文化 料,可以发现明确存在两个系统,即海岱地区与
交流的 9 种器物做一详细分析(表一)。 晋南地区属于同一系统,甘青地区明显与之有
1. 钺 别,为另一系统。陕北地区则是两个系统的融合
四个区域均可见一种大体呈梯形,平直或微 体。晋南地区以清凉寺墓地为例,璧(环)总体特
弧刃,分主孔与散(副)孔的玉钺。此种风格的玉 征为中孔较大,器体扁薄,且大多内缘厚而外缘
钺在黄河流域以外,比如辽西或太湖等地则基本 较薄,横剖面略呈楔形。此种风格的器物以辽西
不见。宋建忠先生详细比较了下靳墓地与大汶口 地区红山文化最有特色,而后影响至海岱地区的
墓地所出玉钺,认为两个遗址玉钺呈现出高度一 大汶口文化。但至龙山时代时,红山文化已销声
致性,进而指出下靳玉石钺在类型学上与大汶口 匿迹。考虑到龙山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之间的文
文化的同类器物有很大相似性 。在陶寺报告中, 化互动非常频繁,
[9]
晋南地区此类器物很有可能是
著者也认为其玉石钺器型与大汶口文化晚期至 由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直接传播而来[18]。而甘青
龙山文化同类器类似[10]。栾丰实先生也认为晋南 地区,大多数璧(环)器身较厚、中孔较小,此种风
地区钺的总体形态与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龙山 格的玉璧以太湖地区良渚文化最为典型,因此甘
文化的同类器极为相似 。
[11]
而陶寺文化晚期则与 青地区此类玉璧在加工理念上应导源于良渚文
陕北龙山文化(新华文化)有诸多相似性,除陶器 化,其间具体的传播路径有待进一步研究。陕北
以外,在玉器方面,玉钺平面呈梯形,主孔外设散 地区发现的璧(环)非常少,既有中孔较大、边缘
孔,玉料开片甚薄等方面均十分相似[12]。总体而 薄刃的传统,也存在类似甘青地区的小孔厚体风
言,从四个区域玉钺所属文化的年代来分析,可 格。
看出由海岱区经晋南区、陕北区直至甘青区的传 4. 刀
播路径。 四个区域均存在多孔玉刀。在海岱地区,山
2. 琮 东五莲丹土、日照两城镇、临朐西朱封等遗址均
四个区域中均有玉琮发现,但其绝对数量均 有发现,丹土所出玉刀整器略呈梯形,背部两个
较少。海岱地区山东诸城前寨遗址出土过 1 件,外 主孔,
刀尾端的中下部还有两个较小的散(副)孔,
径 7、内径 5.8、高 3.8 厘米,年代为大汶口文化晚 长 51、
厚仅为 0.3 厘米,
时代为龙山文化早期[19]。如
期。整器为圆体类型,单节矮体。通过减地的竖槽 此形态的多孔刀也见于甘青地区,如甘肃武威峡
将器身进行分区,并延伸至射部,射部较矮[13]。这 口遗址出土的 1 件玉刀,主孔 4 个,散(副)孔 1 个,
种特征与甘青地区齐家文化的甘肃通渭西岔遗 长 65.5、厚 1.4 厘米[20]。此外同属齐家文化的青海
址所出完全一致。西岔玉琮外径 7.5~7.8、内径 民和喇家遗址、同德宗日遗址也出土有类似玉
6.4、高 3~3.9 厘米[14],尺寸也大体与前寨遗址所 刀。陕北地区也发现过这种风格的玉刀,比如芦
82 西玉东传与东工西传——黄河流域龙山时代玉器比较研究

山峁遗址所出的七孔玉刀、
石峁SSY83号玉刀等[21]。 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时期。陕北地区牙璋
而晋南地区则以双孔刀为主,也有多孔刀,但所 数量较多,仅戴应新先生报道中就提及 36 件[26],
有孔均并排位于刀的背部,并无主散(副)孔之 均属于新华文化。甘青地区发现牙璋数量较少,
分,且材质主要为普通岩石。这与上述的其他三 目前见诸报道的为 4 件,均属于齐家文化。邓聪先
个区域有较大差异,此种风格应与薛家岗文化关 生认为牙璋首先出现于海岱地区大汶口及龙山
系密切。由上述分析可知,多孔玉刀在黄河流域 文化的遗址中,在距今 4000 年前后,由陕北地区
也存在两个明显不同的系统。即海岱地区、陕北 传播至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中[27]。近来,李伯谦
地区以及甘青地区属于一个系统,均存在有主、 先生也撰文指出,牙璋起源地应为海岱地区,并
散(副)孔之分的薄体大型玉刀,而晋南地区则与 排定牙璋发展的先后顺序为大范庄、罗圈峪牙璋
此不同,
为另一传统。 —上万家沟、司马台牙璋—石峁前期牙璋—东龙
5. 牙璧 山、新庄坪、定西众甫博物馆牙璋[28]。晋南地区目
此类器物为海岱、晋南及陕北三个区域所共 前尚未发现牙璋,但依照上述牙璋传播路线的分
有。有学者系统分析过我国出土的牙璧,认为此 析,
今后也很可能在晋南地区发现牙璋。
类器物最早应起源于海岱地区及辽东半岛南部 8. 联璜璧
地区,时间约为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前 此类器物为晋南、陕北以及甘青三个区域所
期,此后逐渐向西传播 。
[22]
而下靳及清凉寺墓地 共有。目前发现最早的标本见于晋南地区。在清
所出牙璧年代均为陶寺文化早中期,年代晚于公 凉寺墓地二期中即发现此类器物,多为 2—7 段复
元前 2300 年,明显比海岱地区晚。陕北地区新华 合而成,如 M4︰11、M48︰1、M54︰2 等。陕北及甘青
文化中出土的牙璧年代更晚一些,为龙山文化晚 地区亦见到此类器物。从时间早晚来看,源流关
期。因此就时代早晚关系来看,存在着从海岱区 系明显,晋南可能为其起源地,然后传播至陕北,
经过晋南传播至陕北的可能性。考虑到黄河流域 进而再传至甘青地区。
龙山时代文化大势,海岱地区文化主要是以向中 9. 戚
原地区输出为主,所以此类器物的传播也符合由 关于戚之定名,学界有不同意见,本文所指
海岱地区向西传播的时代背景。从器型而言,海 的戚,为两侧带有扉棱的钺形器。此类器物为海
岱地区只发现三牙者,而晋南及陕北地区则都有 岱、晋南以及陕北三个区域所共有。海岱地区丹
四牙者发现,陕北地区还发现有一件五牙璧。因 土遗址出土过一件玉戚,时代为大汶口文化晚
此从器物复杂程度而言,海岱地区也显得较为原 期。晋南地区的山西长治黎城也曾发现过一件刻
始,
而晋南及陕北地区则较为发达和先进。 纹玉戚,时代约为龙山文化时期。邓淑苹先生认
6. 有领璧(环) 为丹土遗址所出玉戚与黎城所出非常类似,均为
此类器物为海岱、晋南以及甘青三个区域所 侧面人像风格,并指出黎城所出玉戚应来源于海
共有。海岱地区海阳司马台遗址出土 1 件,为墨绿 岱地区[29]。陕北地区石峁遗址中也发现了属于新
外径 11.7、
色, 内径 6.6、
领高 2.1 厘米[23]。
此外,
大汶 华文化时期的玉戚。就此类器物而言,也应存在
口遗址曾出土过象牙质有领璧(环),可能是此类 着由海岱地区经晋南地区传播至陕北地区的交
器物之源头。甘青地区甘肃积石山新庄坪遗址所 流路径。此外,就全国范围而言,长江中游地区的
出有领璧(环)也为墨绿色,外径约 12、内径约 6 厘 高庙上层遗存出土了目前最早的戚形器物[30],但
[24]
米。其材质、尺寸与司马台遗址所出较为相似 。 仅为孤例,其与黄河流域玉戚之关系目前尚不明
晋南地区下靳墓地、清凉寺墓地也曾出土过此类 朗。
器物。如清凉寺 M146︰3, [25]
为六边形有领璧(环) , 总体而言,在四个区域中,海岱区、晋南区以
为第三期出土,
属于龙山文化晚期。
此时正是此墓 及陕北区礼器所占比重较高,反映了社会的复杂
地文化交流最为频繁的一个阶段,这件有领璧 化程度较高。
特别是在海岱区和晋南区,
玉钺均是
(环)很可能受到了来自海岱地区的影响。目前陕 主要器类。
通常而言,
玉钺较多反映军权在社会中
北地区尚未见到此类器物。 所占地位较高。
在某种意义上而言,
可能暗示了社
7. 牙璋 会动荡、
战乱频仍的情况,
而战争也恰恰是社会复
此类器物为海岱、陕北以及甘青三个区域所 杂化非常重要的催生因素之一。从聚落考古等其
共有。到目前为止,海岱地区共发现 7 件,时代为 他情况来看,海岱区以及晋南区也确实是社会复
《东南文化》2018 年第 3 期总第 263 期 83

表一// 四个区域存在文化交流的器类简表

地区
海岱地区 晋南地区 陕北地区 甘青地区
器类

陕西延安芦山峁
甘肃静宁李店村
山东五莲丹土 山西襄汾陶寺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 14》,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 15》,
(馆藏号 018) (M1265︰2) 21 页)
44 页)

山西襄汾陶寺 陕西延安芦山峁
山东诸城前寨 甘肃通渭西岔(
《玉泽陇西》,
(M1267︰2)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 14》,


《玉润东方》, 307 页)
23 页)
164 页)

璧(环)

山东广饶傅家(
《中国出土 山西襄汾陶寺 陕西神木石峁 甘肃静宁后柳沟(
《中国出土
玉器全集 4》,
3 页) (M1423︰1) (戴应新文) 玉器全集 15》,
4 页)


陕西延安芦山峁 甘肃武威峡口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 14》,
( (馆藏号 08514)
山东临朐西朱封 山西芮城清凉寺
8 页)
(M202︰6) (M110︰2)

牙璧
无此器类

山东五莲丹土 山西芮城清凉寺 陕西神木石峁


(馆藏号 052) (M100︰7) (戴应新文)
84 西玉东传与东工西传——黄河流域龙山时代玉器比较研究

续表

地区
海岱地区 晋南地区 陕北地区 甘青地区
器类

有领璧
无此器类
(环)

甘肃积石山新庄坪(
《玉泽
山东海阳司马台 山西芮城清凉寺
309 页)
陇西》,
(馆藏号 KY2001) (M146︰3)

牙璋 无此器类

陕西神木石峁 甘肃积石山新庄坪(馆藏号
山东五莲上万家沟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 14》,
( ZHB0170-002)
(馆藏号 060)
17 页)

联璜璧 无此器类

陕西甘泉杨农河村
甘肃天水师赵村
山西临汾下靳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 14》,

(T403②︰12)
(M483︰1) 7 页)

戚 资料尚未正式发表 无此器类

山西长治黎城
山东五莲丹土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 3》,

(馆藏号 1.185) 50 页)
《东南文化》2018 年第 3 期总第 263 期 85

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而甘青区则与上述三区域 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推测可能包括青海料、甘肃
有明显不同,
虽然在甘青地区玉璧是主要器类,
但 料、贝加尔湖料,并明确指出不存在新疆料[37]。总
不少学者均指出,
齐家文化的玉璧大多数可能是财 体而言,甘青地区,玉料种类非常庞杂,但以软玉
甚至可能已成为原始货币[31],
富的象征, 而非传统意 近 50%。
所占比例为最高,
义上的礼器。并且齐家文化中玉璧出土地点较为 通过对四个区域玉料材质分析来看,海岱、
分散,
所出遗址的等级也高低不一。
表明当时社会 陕北以及甘青三个地区情况较为类似,均以软玉
分化程度以及复杂化程度较低,可能尚缺乏明确 为主体,并辅以其他材质。而晋南地区的情况与
的都邑性质的权利中心,社会处于相对分散和独 此截然不同,软玉比例极低,以大理岩和蛇纹石
立的格局。 为主体。这或与晋南地区缺乏软玉矿产有关,同
此外,四个区域肖生(像生)类玉器均不发 时背后可能还存在有待认识的社会因素。因为海
达,具有较大的一致性,这与红山、良渚及石家河 岱地区同样不出产软玉,但玉料材质中却以软玉
等文化明显不同。再者,玉玦在四个区域中均极 为主,并且在四个区域中,软玉所占比例最高。这
为少见,
个中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种情况与学界此前认为的先民利用玉料一般“就
二、玉料材质 近取材”
有所不同。
笔者近些年对海岱地区史前时期上百件玉 就软玉玉料而言,四个区域间存在着较为明
器进行过系统材质检测(绝大多数属于龙山时 确的交流关系。最明显的证据即是四个区域均可
代)。检测手段包括拉曼光谱、静水密度、硬度等。 见甘肃料。目前学界对于甘肃料特征的认识较为
在检测的 156 件样品中,透闪石 124、蛇纹石 24、 统一,一般认为甘肃料颜色青灰,边缘糖色明显,
绿松石 4、玉髓 2、天河石 1、云母玉 1 件。透闪石质 有的玉料上还可见布丁石结构、片状云起、水草
软玉所占比例近 80%。
众所周知,
海岱地区并不出 纹(蚂蚁脚)及韵律条带等。齐家文化中甘肃料在
产软玉,这意味着其软玉应来自其他地区。经过 多个遗址都有发现。陕北地区也可见明确的这种
详细观测,笔者认为在这些软玉样品中,主要是 玉料,如新华遗址所出部分玉器也可见到明显的
以黄绿色调为特色的岫岩料。此外还可见少量甘 水草纹特征,应属于甘肃料[38]。石峁遗址所出的
肃料,
甚至还发现贝加尔湖玉料(俄料)的线索。 一件玉圭,可见明显的布丁石结构[39]。晋南地区
晋南地区的玉料材质,可以清凉寺墓地和陶 也 发 现 有 这 种 玉 料 的 证 据 ,陶 寺 遗 址 所 出 钺
寺遗址为例。
二者反映的情况非常近似,
即软玉比 M2035︰20 经检测为透闪石,且具有明显的布丁石
不足 10%,
例均非常低, 而以大理岩和蛇纹石为大 结构,研究者还指出遗址中具有此类结构的并非
清凉寺报告中对分属各期的 247 件器物做了检
宗。 仅此一例[40]。从发表的资料来看,除布丁石结构
其中透闪石质软玉仅 24 件,
测, 所占比例为 9.7%, 外,颜色青灰,两侧边均可见明显的糖色,也符合
报告中亦指出透闪石可能具有多来源性[32]。陶寺 甘肃料的特征[41]。清凉寺墓地中,研究者也通过
遗址中经闻广先生鉴定的共 1001 件,
其中 98 件属 同位素年龄值的方法推测其中两件软玉来自西
占所有标本的 9.6%,
于软玉, 且其中的软玉与新疆 北地区[42]。海岱地区也可见到类似标本,比如山
料不存在相似性 [33]
。此外,在陶寺遗址2002—2007 东泗水尹家城玉刀(M139︰11),两城镇半成品刀
年发掘中,
还发现5件天河石制品 [34]
。 (历 1272)等。因此从以上分析来看,以甘肃料为
陕北地区玉料材质经过科学检测的以新华遗 代表的软玉应存在着明显的西玉东传,传播路径
址和石峁遗址为例。
在新华遗址中,
研究者共检测 应是从甘青地区出发,顺黄河及其支流而下,经
24 件器物,其中 9 件属于软玉,其余为蛇纹石及大 过陕北地区及晋南地区,
直至海岱地区。
理岩等[35]。石峁遗址所出 14 件样品中,13 件为软 此 外 ,天 河 石 也 存 在 着 由 西 向 东 传 播 的 可
[36]
玉,
且软玉中存在与齐家文化类似的材质 。
如果 能。甘青、晋南以及海岱地区均可见到此种玉料。
将两个遗址所检测的玉器进行叠加,可见此区域 据研究,天河石在我国有较多产地,但史前时期
中软玉所占比重达到了 57.9%。 发现的天河石制品却极为稀少。而这种玉料在西
关于甘青地区齐家文化的玉料材质,闫亚林 亚及北非地区则非常盛行,苏丹地区曾出土公元
先生曾做过详细研究。他共检测玉器 150 余件,其 前 5000 年前的天河石制品[43],因此天河石来自于
中透闪石 72 件,其余为蛇纹石、大理岩、绿松石及 西亚地区的可能性比较大。纵观距今 4000 年前后
天河石等。关于其中透闪石来源,研究者根据氢 的文化交流大势,从西亚传播而来的文化因素非
86 西玉东传与东工西传——黄河流域龙山时代玉器比较研究

常多见,有学者称之为“文化包”,包括小麦、绵 开料技术在海岱地区已非常普及,在多个遗址均
羊、马匹、金属冶炼技术等。因此玉料随之进入我 有发现,如两城镇、司马台、西朱封等。使用片切
国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再者,从三个区域出土的 割技术开料的器形也多种多样,在很多大而薄的
天河石制品来看,数量均较少,并且都为管珠及 礼器上均有发现,比如牙璋、多孔刀、钺等。晋南
嵌片等小件制品,未见大件器物,这些情况也从 地区最早出现片切割技术开料的玉器出土于庙
侧面表明了此种玉料的珍稀性。天河石可能由西 底沟二期文化的晚期遗存中,至龙山文化阶段此
亚首先进入甘青地区,进而与甘肃料一起顺黄河 种开料技术广为流行,如属于清凉寺墓地三期的
及支流东去,直达海岱地区。陕北地区目前虽尚 玉环(M29︰1)上明显可见对向片切割开料所致的
未报道有天河石,但考虑到此区域经过科技检测 单台阶状痕迹,四期的联璜玉璧(M201︰1)上也可
的玉器样品数量比较少,将来很可能会发现天河 见两条明显的片切割痕,其中一条为单台阶状痕
石制品。 迹,另一条为双台阶痕[44]。陶寺遗址多件器物上
三、
制作工艺 也可见片切割痕迹。陕北地区新华遗址的玉璋
在玉器制作的操作链中,第一步就是玉料的 (99K1︰22)上可见一条与长轴近平行的单台阶片
开料。四个区域中均可见明显的对向片切割开料 切割痕[45],石峁遗址中戴应新先生报道的 5 号及 7
工艺(图一)。此前学界大多认为在黄河流域范围 号牙璋上也可见与长轴近平行的单台阶片切割
内,海岱地区的龙山文化最早采用对向片切割技 痕[46]。甘青地区齐家文化中片切割工艺的资料也
术进行大型玉料的开料。近来笔者在观测丹土遗 非常多见,如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所出的玉璧
址所出玉器时发现,在属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两 (编号 19818)上可见一条明显的单台阶片切割
件玉钺上已存在明确的对向片切割技术。这两件 痕[47]。宁夏固原张易所出的玉璧(NCⅢ︰207)上可
玉钺上均可见到与长轴近平行的单台阶痕迹,应 见一双台阶状片切割痕[48]。
为对向片切割贯通所致。至龙山文化时期,这种 就四个区域目前资料所见,海岱地区采用片
切割工艺切割大而薄玉料
的工艺为最早,出现于大汶
口文化晚期,绝对年代在距
今 4600 年以前(就全国范围
而言,红山文化及凌家滩文
化中此类工艺出现得更
早)。另 外 三 个 区 域 的 时 代
明显晚于海岱地区,因此此
种工艺由东向西传播的可
能性很大。就片切割工艺本
身而言,目前四个区域均可
见明确的单台阶状片切割
痕,此外晋南地区及甘青地
区尚可见双台阶状痕迹。此
两种工艺前期加工方式相
同,均是采用硬性片锯对向
进行切割,区别在于最后贯
通的方式,如果完全是通过
片锯切割完成最后的贯通,
图一// 四区域典型的片切割开料标本 则形成单台阶痕。如果最后
1. 钺(五莲丹土馆藏号 029) 2. 牙璋(海阳司马台馆藏号 KY2001) 采用打断的方式则会形成
3. 环(芮城清凉寺 M29︰1) 4. 联璧(芮城清凉寺 M201︰1) 5. 牙璋(神木新华 99K1︰22) 6. 双 台 阶 痕 。总 体 而 言 ,双 台
牙璋(神木石峁《中国出土玉器全集 14》18 页) 7. 璧(武威皇娘娘台馆藏号 19818) 阶状片切割工艺的效率要
8. 璧(固原张易馆藏号 NCⅢ︰207)
高于单台阶片切割,因此可
《东南文化》2018 年第 3 期总第 263 期 87

以看作是片切割工艺的进步形态。就出现区域和 地区带有扉棱的牙璋,并且海岱、晋南以及甘青
时间来看,双台阶状片切割工艺似产生于龙山文 地区还存在将管或箍制成亚腰状的工艺风格。这
化晚期的晋南地区,
进而影响到甘青地区。 些工艺风格背后也应该存在着交流关系,其交流
除片切割工艺外,将璧(环)加工为边刃的工 方向,
依然是由黄河下游向黄河中、上游传播。
艺,也呈现出由东向西传播的态势。此种工艺风 四、讨论与总结
格的璧(环)在海岱地区大汶口中期即已出现,如 通过对龙山时代黄河流域四个区域玉器的
山东邹城(原邹县)野店遗址 M22、M31、M47 等单 比较研究,基本可以看到四个区域之间存在着较
位均出土过此类工艺风格的器物。晋南地区清凉 为明确的双向文化互动。其中器型和工艺方面,
寺墓地中各期均可见此类工艺风格的璧(环),研 海岱地区为主要的策源地,进而西传至晋南地区
究者也认为此种工艺理念可能是从海岱地区传 及陕北地区,最后直达甘青地区。而玉料方面,则
播而来[49]。陕北地区的芦山峁遗址出土的 1 件小 是表现出由西向东传播的迹象,具体则是甘肃料
玉环,外边缘也可见明显的减薄风格 [50]
。石峁遗 及天河石由甘青地区出发,经由陕北地区和晋南
址 所 出 编 号 为 SSY41 的 玉 环 ,外 缘 较 薄 近 似 刃 地区,最远可达海岱地区。其传播途径很可能是
边 。
[51]
而甘青地区目前尚未发现明确的此种工艺 通过黄河及其支流的水路所实现。当然这种远距
风格的璧环。 离区域互动,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缓慢渗透式
此外,几个区域均普遍存在镶嵌绿松石或小 逐步推进,这个过程可能持续数十年乃至上百
玉片的工艺。海岱地区从大汶口文化中期开始出 年。如果将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区域,则会发现
如大汶口遗址出土的 1 件骨指
现绿松石镶嵌工艺。 龙山时代玉器文化的互动更为频繁和复杂,比如
环,上面镶嵌 3 块绿松石圆饼 [52]
,至大汶口文化晚 江汉平原的石家河文化与黄河流域诸龙山文化
期及龙山文化时期,
绿松石镶嵌工艺更为普及,
如 之间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囿于篇幅,此处
[53]
邹城野店遗址所出镶嵌绿松石的象牙雕筒 、
西朱 不再展开讨论。
封遗址所出镶嵌绿松石的玉簪首[54]、
两城镇遗址所 至于交流的具体形式,可能包括多种。一是
[55]
出绿松石镶嵌的龙形器物 等。晋南地区在清凉 战争及移民因素,由于龙山时代处于万国林立、
寺墓地以及陶寺遗址中均可见绿松石或小玉片的 社会急剧分化及重组的时代,战争及人群迁徙不
清凉寺墓地第三期所出的联璜璧(M100
镶嵌工艺, 可避免。比如海岱地区大汶口及龙山文化可能已
︰3)一孔中可见绿松石嵌片 [56]
。陶寺遗址所出玉钺 西进至黄河中游的豫西及晋南地区,在陶寺报告
(M3168︰10)在三孔中都镶嵌有小玉片,此外遗址 中,作者明确提出陶寺文化早期受到了大汶口文
[57]
还出土镶嵌腕饰、镶嵌绿松石的骨笄等 。
甘青地 化的强烈影响,其中陶器中蕴含大汶口文化因素
区齐家文化中也存在着玉器的镶嵌工艺,如宁夏 的器形在 30 种以上[60]。如此多的相似器类很难用
固原店河遗址曾出土镶嵌有绿松石片的 2 件陶 简单的文化影响来解释。陕北地区与甘青地区也
器[58];甘肃临潭磨沟遗址也出土了大量用于镶嵌 共同存在一种以女性殉葬的合葬墓,埋藏风俗如
[59]
的绿松石小嵌片 。
目前,
陕北地区尚无明确的镶 此一致,恐怕也只有用人群的迁徙来解释最为合
嵌工艺报道,但大型多孔玉刀上散(副)孔很可能 理。此外,新华文化的南下与陶寺文化的衰落可
是镶嵌饰物所用。 能也伴随着战争及人群迁徙。二是平和的交流方
从玉器镶嵌工艺出现的早晚来看,海岱地区 式,正如有的学者认为的,当时很可能存在一个
最早,晋南地区稍晚,甘青地区最晚。因此这种工 社会上层交流网,各族群的上层人物之间经常会
艺也存在由东至西传播的可能性。就镶嵌工艺本 互相交流一些贵重物品[61],而玉器恰恰是当时社
身而言,海岱地区流行浅窝镶嵌法、孔洞镶嵌法 会中非常重要的贵重物品。三是贸易活动。当时
以及平面镶嵌法。被镶嵌物主要为绿松石,镶嵌 可能已存在一个不从事基本生活资料生产而专
物则包括玉器、骨器以及象牙器等有机质器物。 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层,正是他们的大范围
其他区域的镶嵌方法也不超出此范围,甘青地区 活动造成了玉料及玉器加工技术的远距离互动。
有所创新,
发展出在陶器上镶嵌绿松石的工艺。 如清凉寺报告中提及的盐商很可能在东西方向
此外,四个区域还都有在玉器外缘制作扉棱 玉器交流中发挥过重要作用[62]。也正是得益于这
的工艺风格,比如海岱地区及晋南地区带有扉棱 条玉石之路的互动交流,使得黄河流域在龙山时
的戚,陕北地区带有扉棱的多孔刀及牙璋,甘青 代出现了多个强有力的方国集团,进而为多元一
88 西玉东传与东工西传——黄河流域龙山时代玉器比较研究

体的中华文明注入了强劲动力。 年,第 51—62 页;b. 邓聪:


《牙璋与初期中国世界秩序
的雏形》,
《盱古衡今——郑德坤教授百十诞辰纪念》,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 2017 年,
第 30-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
《襄汾陶寺》,文物出版 33 页。

社 2015 年,
第 668—670 页。 [28]李伯谦: 《华夏文明》2017 年第 2 期。
《再识牙璋》,

[2]薛新明: 文物出版社 2016 年,


《清凉寺史前墓地》, 第 15、 [29]邓淑苹:
《晋、陕出土东夷系玉器的启示》,
《考古与文

555 页。 物》1999 年第 5 期。

[3]宋建忠:
《山西临汾下靳墓地玉石器分析》,
《古代文明》 [30]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湖南洪江市高庙新石器时

第 2 卷,
文物出版社 2003 年,
第 121—137 页。 《考古》2006 年第 7 期。
代遗址》,

[4]夏一博:
《浅论神木石峁龙山文化玉器》,
《文物天地》 [31]a. 同[8];b. 何驽先生在 2016 年 10 月举办的“齐家文化

2015 年第 8 期。 与华夏文明国际论坛”上的发言《玉器能充当货币吗

《神木新华》,科学出版社 2005
[5]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 ——齐家玉器功能解读新思路》。

年。 第 555—602 页。
[32]同[2],

[6]姬乃军:
《延安市芦山峁出土玉器有关问题探讨》,
《考 [33]同[1]。

古与文物》1995 年第 1 期。 [34]何驽: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近年来出土玉石器》,
《古代

[7]王晓毅等:
《兴县碧村龙山时代遗存初探》,
《考古与文 文明研究通讯》2008 年第 9 期。

物》2016 年第 4 期。 [35]郭振琦:
《陕西神木出土玉器文物鉴定分析报告》,
《神

[8]朱乃诚:
《素雅精致 陇西生辉——齐家文化玉器概 科学出版社 2005 年,
木新华》, 第 368—373 页。

论》,北京艺术博物馆等编《玉泽陇西——齐家文化玉 第 108—111 页。
[36]同[17],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2015 年,
器》, 第 204—275 页。 第 97—106 页。
[37]同[17],

[9]同[3]。 彩版第 22 页。
[38]同[5],

第 1092—1097 页。
[10]同[1], [39]同[26]。

[11]栾丰实:
《简论晋南地区龙山时代的玉器》,
《文物》 [40]闻广等:
《陶寺玉器地质考古学研究》,
《襄汾陶寺》,文

2010 年第 3 期。 物出版社 2015 年,


第 1243—1254 页。

第 1116—1117 页。
[12]同[1], 第 28 页。
[41]同[15],

《玉润东方》,文物出版社 2014 年,第


[13]山东博物馆等: [42]同[2]。

164 页。 [43]董俊卿等:
《我国古代两种珍稀宝玉石文物分析》,
《宝

[14]北京艺术博物馆等:
《玉泽陇西——齐家文化玉器》, 石和宝石学杂志》2011 年第 3 期。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2015 年,
第 307 页。 彩版第 223 页。
[44]同[2],

[15]古方: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山西》,科学出版社 彩版第 10 页。
[45]同[5],

2005 年,
第 25 页。 [46]同[26]。

[16]古方: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陕西》,科学出版社 第 146 页。
[47]同[14],

2005 年,
第 23 页。 第 43 页。
[48]同[14],

[17]闫亚林:
《西北地区史前玉器研究》,北京大学博士研 第 634 页。
[49]同[2],

2010 年。
究生学位论文, 第 63 页。
[50]同[17],

第 633—634 页。
[18]同[2], 第 71 页。
[51]同[17],

第 94 页。
[19]同[13], [52]山东省文物管理处等:
《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

第 197 页。
[20]同[14], 文物出版社 1974 年,
发掘报告》, 第 99 页。

[21]同[8]。 [53]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邹县野店》,

[22]栾丰实: 《文物》2005 年第 7 期。
《牙璧研究》, 文物出版社 1985 年,
第 95 页。

第 11 页。
[23]同[13], [5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
《山东临朐

[24]同[8]。 《考古》1990 年第 7 期。
朱封龙山文化墓葬》,

彩版第 181 页。
[25]同[2], [55]中美联合考古队:
《两城镇——1998~2001 年发掘报

[26]a. 戴应新:
《回忆石峁遗址的发现与石峁玉器(上)》, 文物出版社 2016 年,
告》, 第 377—380 页。

《收藏界》2014 年第 5 期;b. 戴应新:


《回忆石峁遗址的 彩版第 169 页。
[56]同[2],

《收藏界》2014 年第 6 期。
发现与石峁玉器(下)》, [57]同[1]。

[27]a. 邓聪等:
《东亚最早的牙璋》,山东博物馆编《玉润东 [58]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宁夏固原店河齐家文化墓葬

方大汶口—龙山·良渚玉器文化展》,文物出版社 2014 《考古》1987 年第 8 期。


清理简报》,
《东南文化》2018 年第 3 期总第 263 期 89

第 114 页。
[59]同[17], 《东南文化》2004
东部史前复杂社会的上层交流网》,
第 1092—1097 页。
[60]同[1], 年第 3 期。
[61]李新伟:
《中国史前玉器反映的宇宙观——兼论中国 第 603—619 页。
[62]同[2],

Eastward Diffusion of Western Jades and the Westward Transmission of Eastern


Craft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de Articles of the Longshan Culture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WANG Qiang1 YANG Hai⁃yan2
(1.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
2.Museum of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
Abstract: There were four areas with more developed jade culture in the Longshan period in the Ye ⁃
llow River basin, namely Haidai, Jinnan, Northern Shaanxi and Ganqing. It is evident that communications
and interactions existed between these four areas, which is manifested in the gradual diffusion of jade materi⁃
als from west to east and the gradual transmission of crafts and objects shape from the east to the west.
Key words: Yellow River basin; Longshan period; objects type; jade material; crafts

(责任编辑:
黄 苑;校对:张平凤)

􀤘􀤘􀤘􀤘􀤘􀤘􀤘􀤘􀤘􀤘􀤘􀤘􀤘􀤘􀤘􀤘􀤘􀤘􀤘􀤘􀤘􀤘􀤘􀤘􀤘􀤘􀤘􀤘􀤘􀤘􀤘􀤘􀤘􀤘􀤘􀤘􀤘􀤘􀤘􀤘􀤘􀤘􀤘

“穆夏——欧洲新艺术运动瑰宝”展在南京博物院开幕

2018 年 5 月 17 日,
由南京博物院、
捷克国家工 建设的不断深入,在中国—中东欧“16+1 合作”框
艺美术博物馆以及捷克布拉格市艺术博物馆共同 架下,江苏与捷克的文化交流合作有着十分广阔
主办的
“穆夏——欧洲新艺术运动瑰宝”
展在南京 的前景。
以这次举办
“穆夏——欧洲新艺术运动瑰
博 物 院 开 幕 。阿 尔 丰 斯·穆 夏(Alphonse Maria 宝”
为契机,
有望建立江苏与捷克的文化交流合作
Mucha)是捷克共和国的国宝级画家,也是欧洲新 机制,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艺术运动的巨匠。他瑰丽的绘画风格曾影响了一 为中捷友好关系发展和两国民心相通作出积极贡
个时代的创作,
也对后世的商业绘画影响深远。 献。
江苏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在开幕 “穆夏——欧洲新艺术运动瑰宝”
展是南京博
仪式上表示,
捷克是一个艺术的国度,
穆夏就是这 物院在 2018 年
“国际博物馆日”
来临之际向观众的
个艺术国度的
“国宝”
。穆夏把唯美艺术融入生活,“献礼”
,也是
“穆夏”
展国内巡回的第二站。
展览分
开启了一场欧洲乃至世界范围的新艺术运动。这 为“海报艺术风尚”
“民族宗教情怀”两部分,依循
次展览甄选的以穆夏作品为代表的艺术品,展现 穆夏的生活变迁与艺术发展脉络及新艺术运动所
了穆夏的美学风格以及欧洲新艺术运动带来的影 波及的领域,
展出绘画、雕塑、玻璃、金属装饰和家
响。这场无与伦比的艺术盛宴会给观众打开一扇 具等 184 件(套),
全面阐释了穆夏的美学风格与新
认识穆夏和欧洲新艺术运动的窗口,并增进观众 艺术运动带来的影响,为观众献上无与伦比的视
对捷克文化和欧洲艺术的了解。随着“一带一路” 觉盛宴。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