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4

圆锥曲线

xy 
y
8
22 2
 2 
8 b
1(江苏 2004 年 5 分)若双曲线的一条准线与抛物线的准线重合,则双曲线离心率为【 】
42 22
(A)

【答案】A。
(B) (C) 4 (D)

【考点】双曲线的性质,抛物线的性质。
【分析】根据抛物线方程可求得抛物线的准线方程即双曲线的准线方程,从而求得 c,最后根据离心率

公式求得答案:
y 8x 2

cx  
由抛物线,可知 p=4,∴准线方程为=-2。

2c 
a
a 4
2
2 

对于双曲线准线方程为,∴,。

c
c 4
e  
a 8
∴双曲线离心率。故选 A。

y  4x
2.(江苏 2005 年 5 分)抛物线上的一点 M 到焦点的距离为 1,则点 M 的纵坐标是【】
17
15
7
16
8
A. B. C. D.0

【答案】B。

【考点】抛物线的性质。
【分析】根据点 M 到焦点的距离为 1 利用抛物线的定义可推断出 M 到准线距离也为 1,利用抛物线的

方程求得准线方程,从而可求得 M 的纵坐标。

根据抛物线的定义可知 M 到焦点的距离为 1,则其到准线距离也为 1。

1 1 1
1y 
16 1
又∵抛物线的准线为,∴M 点的纵坐标为。故选 B。

1
rx y
y
aP( b 3,1
2 2

a 
2 (2, 
 1(a  b 2

3.(江苏 2005 年 5 分)点在椭圆的左准线上,过点 P 且方向为的光线经直线反射后通过椭圆的左焦

点,则这个椭圆的离心率为【】
123
23
r
a
c
A. B. C. D.

【答案】A。

y  0
【考点】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椭圆的性质。

a  (2, 
【分析】根据过点 P 且方向为求得 PQ 的斜率,进而可得直线 PQ 的方程,把代入可求得 Q 的坐标,根

据光线反射的对称性知直线 QF1 的斜率从而得直线 QF1 的方程,把代入即可求得焦点坐标,求得,根

据点 P(-3,1)在椭圆的左准线上,求得和的关系求得,则椭圆的离心率可得:
r
a  (2, 
如图,过点 P(-3,1)的方向,

5
y 1   ( x +
k PQ
2 
∴,则 PQ 的方程为,

5 x + 2 y + 13
即。
y 9

5
与联立求得 Q(,-2)。

kQF1 
由光线反射的对称性知:,

5 x  2 y5+
� 5 
y + 2  �x +
2�
y0
∴QF1 为,即。

令,得 F1(-1,0)。
c
2c
a a  33
ea
3
c
y2 y 
∴=1,,则。所以椭圆的离心率。故选 A。

xxOy
4.(江苏 2007 年 5 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双曲线中心在原点,焦点在轴上,一条渐近线方程为 ,

则它的离心率为【 】
253
2
xby
A. B. C. D.

【答案】A。

 2a
【考点】双曲线的性质。

2 y 
a 1

b 2
【分析】根据双曲线中心在原点,焦点在轴上,一条渐近线方程为能够得到,即,

c
c  a b  2 2

e 
a
∴,。故选 A。
xOy
x 2

sin A  sin C
A(sin
C(4, 04,
y
 B  0
2

5
25 9
5. ( 江 苏 2007 年 5

分)在平面直角坐标

系 中 , 已 知 △ ABC

顶点和,顶点 B 在

4
椭圆上,则  ▲

【答案】。
【考点】椭圆的定义,

正弦定理。

a A
asin c  
c  sin
2 5 
【分析】利用椭圆定义和

正 弦 定 理

=2·4=8,∴。
10 C


b sin B8

b
x
aa
c
xOy

2

a
2

y
b 2
 2
1( a  b
2

P� ,0
�c
6.(江苏 2008 年 5 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椭圆的焦距为 2,以 O 为圆心,为半径作圆 M,若过

作圆 M 的两条切线相互垂直,则椭圆的离心率为  ▲  
2
2
ac
【答案】。
【考点】椭圆的性质。
【分析】抓住△OAP 是

等腰直角三角形,建立,

的关系,问题即可解决:
设 切 线

PA、PB 互相垂直,又

半 径 OA 垂 直 于

PA , ∴ △ OAP 是 等 腰

直角三角形。

2
a c
e   2
c a 2
∴,解得。
a
xoy
OT
2

F
A , A ,B ,
x

A
BB

21
F
y
b

2 2
1( a 
1 b
2

11 2
7.(江苏 2009 年 5 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为椭圆的四个顶点,为其右焦点,直线与直线
相交于点 T,线段与椭圆的交点 M 恰为线段的中点,则该椭圆的离心率为 ▲ .学科网
2 7
【答案】。
【考点】椭圆的基本性质。

F
2 2
A , A ,B ,
x
a

21
y
b

2 2
【分析】∵为椭圆
1( a 
1 b
的四个顶点,为其

右焦点,
xx yy
B
AB

F
1 2 
c a b
∴直线的方程为:;直线的方程为:。
2ac b(a 
T( ,
ac ac
二者联立解得:。

ac b(a 
OT
M( ,
a  c 2(a 
又∵点 M 恰为线段的中点,∴。
2 2
x y
2
 2
 1( a  b
a c2
b
又∵点 M 在椭圆上,

(a  c)2 c 2

e  10e  3
2   1 � c  10ac  3a  0 � 2
2 2

(a  c) 2
4(a  c) 2
a

∴,即。

e2 7
解得:
x

y

2
xy 2

4 12
8.(江苏 2010 年 5 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O 中,双曲线上一点 M,点 M 的横坐标是 3,则 M 到双曲

线右焦点的距离是  ▲  

【答案】4。[来源:学*科*网]

【考点】双曲线的定义。
dxd 12
MF 4
e
d 2

m
【分析】设为点 M 到

右准线的距离,MF 为 M 到双曲线右焦点的距离。根据双曲线的定义,得,而,∴MF=4。

xOy
2 2
x y
5
 2
m m 4
9. (2012 年江苏省 5 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双曲线的离心率为,则的值为 ▲ .

【答案】2。

【考点】双曲线的性质。

a= 2 b = m  4 2c = m 
m,, 2

x y
 2
m m 4
【解析】由得。

m =2
 
2
m 4 m 4 mm 4 2
c
e= =
a m
[ ]
∴,即,解得。

e,

7
10、 ( 2013 江 苏 卷 3) 3.双曲线的两条 x 2 y2
 1
渐近线的方程为 。 16 9
答案: 3. 3
y x
11、(2013 江苏卷 3)9.抛物线在处的切 Pxyx( x,2x4
D
 yy2)
1
线与两坐标轴围成三角形区域为(包含三角形内部与边界)。若点是区域内的任意一点,则的取值
范围是 。
答案:9.[来源:学科网 ZXXK]  1
  2, 
12 、 ( 2013 江 苏 卷 x 2
yd 
2 xOy
BF
dF
B
C
l12 26d

 2 2 1(a  01, b  0)
12 ) 12 . 在 平 面 a 2
b
直角坐标系中,椭圆的标准方
程为,右焦点为,右准线为,短轴的一个端点为,设原点到直线的距离为,到的距离为,若,
则椭圆的离心率为 。
答案: 12. 3
3
二、解答题

uuuu
r u
1.(江苏 2004 年 12 分)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原点,离心率为,一个焦点是 F(-m,0)(m 是大于 0 的

常数).

(Ⅰ)求椭圆的方程;

MQ  2 Q
(Ⅱ) 设 Q 是 椭 圆 上 的 一 点 ,

且过点 F、Q 的直线与 y 轴交

于点 M. 若,求直线的斜率.

2
l
2
x y
2
 2
 1( a  b
a b
【答案】解:(I)设所求椭圆方程是
a  2m, bc
c  m, 
由已知,得,所以。
a
2 2
x y
2
 2
4m 3m
故所求的椭圆方程是。

l : y  k ( x  m), 则点M(0

xQ , y
uuuu
r uuu
r
(II)设 Q(),直线。

MQ  2QF 时由于
, F(m, 0), M
当,由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得
0  2m 2m km  0 1
xQ   , yQ   km。
1 2 3 1 2 3
2
4m
2m km 9
Q(
又点在椭圆上所以。 , ) , 2

3 3 4m
解得。 k  �2 6
uuuu
r uuu
r 0  (2) �( m)
MQ  2QF , xQ 
当时  2m, yQ

1 2

2 2 2
4m k m
2
 2
 1, 解得
4m 3m
于是。
2 6 故直线 l 的斜率是 0,。

【考点】椭圆的标准方程,直

线的斜率。

l
【分析】(I)由椭圆的中心在

原点,离心率为,一个焦点是

F(-m,0),可用待定系数

法求出求椭圆的方程。
uuuuru
uu r uu
MQ  2Q
MQ  2Q
(II)分和两种情况由比分点坐标公式求解即可。[来源:学科网]

2.(江苏 2006 年

12 分) 已知三

F
点 P(5,2)、

(-6,0)、

(6,0).

(Ⅰ)求以、为

焦点且过点 P 的椭

F12
圆的标准方程;

(5 分)

12
(Ⅱ)

yFP� x
F1212�
设点 P、、

关于直线

的对称点

分别

为、、,求以、为焦点且过点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7 分)
x

y 2

a
c
b
2

2 2
a2 2 b 2
【答案】解:(Ⅰ)由题意可设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0),其半焦距=6,

b  a c
2a  PF1  PF2  11  2  1  2 2 2

a3
∴。∴,。

2 2
x y
 
45 9

yP� x
∴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
F 12
c
(Ⅱ)点 P、F1、F2 关于直线的对称点分别为点(2,5)、(0,-6)、 (0,6)。

2 2
x y
2
 2
 1( a1  0, b1
a1 b1 设所求双曲

线的标准方程为由题意知,

半焦距 1=6。

b  c  a  36  9
2
2a1  P�� 2
F1  P�� 2
F2  11  2  1 
2 2 2

a1  2
1 1 1

∴,∴, 。
2 2
x y
 
20 16
ab
∴所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考点】圆锥曲线的综合,待定系数法。
【分析】(Ⅰ)根据题

意设出所求的椭圆的标

准方程,然后代入半焦

距,求出,.最后写出

椭圆标准方程.
yx
xoy
x
(Ⅱ)根据三个已知点的坐标,求出关于直线的对称点。设出所求双曲线标准方程,代入求

解即可。

3.(江苏 2009 年附加 10 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 C 的顶点在原点,经过点 A(2,2),其


焦点 F 在轴上。
(1)求抛物线 C 的标准方程;
m
(2)求过点 F,且与直线 OA 垂直的直线的方程;

M(m, 0)(m 
f ( m)
(3)设过点的直线交抛物线 C 于 D、E 两点,ME=2DM,记 D 和 E 两点间的距离为,求关于的表达
式。
y  2p 2

【答案】解:(1)由题意,可设抛物线 C 的标准方程为。
p 1
∵点 A(2,2)在抛物线 C 上,∴。
y 1 2 2
∴抛物线 C

的标准方程为。
(2)由(1)

可得焦点 F 的坐标为

(,0),

2
2
1
2
又直线 OA 的斜率为,∴与直线 OA 垂直的直线的斜率为-1。

1

y  0  1�x 
x  y � 
∴过点 F,且与直线 OA 垂直的直线的方程为,即。

2
( 1 1) ( 2
yx,k (
y x 
, m )
x , ,k
(3)设点 D 和 E 的坐标分别为,直线 DE 的方程为。[来源:学科网 ZXXK]
ky 212�
2
y 12km

y 2m
y 2
y1,2 
x k
k
将代入,得,解得。
1  1  2mk  2 ( 1  2m

4
2

k 
2
2

∴。
m
由 ME=2DM 得,化简得。

DE  ( x1  x2 )  ( y1  y2 )
2 2 � 1 �
�
1 2 �
� k �
2 � 1 �4 ( 1  2m
( y1  y2 )  �1  2 �
� k � k
2
3
f ( m)  m  4m ( m
2

p 2 p
∴。
【考点】抛物线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2
y
【分析】(1)设抛物

线 C 的标准方程为,

将点 A 的坐标代入即可求出,从而得到抛物线 C 的标准方程,

(2)求出直线 OA 的斜率,即可得到与直线 OA 垂直的直线的斜率,由抛物线 C 的标准方程可

得焦点 F 的坐标,从而根据点斜式方程即可得过点 F,且与直线 OA 垂直的直线的方程。

(3)由 ME=2DM,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求。
xoy
t,
yN(
m 0, 2

x1 x2y, 2y2
(x , y

1 
1
y2

9 5
4.(江苏 2010 年 16 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图,已知椭圆的左、右顶点为 A、B,右焦点为 F。设

过点 T()的直线 TA、TB 与椭圆分别交于点 M、,其中 m>0,。

PF  PB  2
(1)设动点 P 满足,求点 P 的轨迹;
2
x1  2, x 2 

t 9
(2)设,求点 T 的坐标;

(3)设,求证:直线 MN 必过 x 轴上的一定点(其坐标与 m 无关)。


xy
【答案】解:(1)设

点 P(,),则:

F(2,0)、B(3,0

)、A(-3,0)。
( x  2) 2 y  [( x  3)2 y
2 2 2

PF  PB 
9
x
2
由,得 化简得。
9
x
2
故所求点 P 的轨迹为直线。
y1  0, y 2 
1520
x1  2, x 2 

39
(2)将分别代入椭圆方程,以及得:M(2,)、N(,)。

y  01 x 

y5  x2
 03
3直线 MTA 方程为:,即,
y  05 x

y 
20
 0
x 
1
9 6 3
直线 NTB 方程为:,即。
�x  7

� 1
�y 
联立方程组,解得:,

10
(7,
3
所以点 T 的坐标为。
(9, m)
(3)∵点 T 的坐标为

y  0m x 
y  ( x 
m 120 9
∴直线 MTA 方程为:,即,
y  0m x 
y  ( x 
m  06 9 
直线 NTB 方程为:,即。

xx1 �3,yx2 �
2 2
 
9 5
分别与椭圆联立方程组,同时考虑到,

3( m 20)
3(80 2
m ) 40 20 2
N(
M( , 
,
80mm 20
22
20
解得:、。 80
20m 3(m 2

x1 �x
y x
20  m 2
 20 
40m 20m 3(80  m 2
) 3
 
80  m 20  m
2 2
80  m 2

当时,直线 MN 方程为:
xy 10
令,解得:。此时必过点 D(1,0);
x1 1x
x
当时,直线 MN 方程为:,与 x 轴交点为 D(1,0)。

所以直线

MN 必过轴上的一定点

D(1,0)。

y
【考点】轨迹方程,直

PF x
线与圆锥曲线的综合问

题。[来源:学科网]

 PB 
【分析】(1)设点
2 2
P(,),由两点距离公式将变成坐标表示式,整理即得点 P 的轨迹方程。

x1  2, x 2 

xx
(2)将分别代入椭圆方程,解出点 M 与点 N 的坐标由两点式写出直线 AM 与直线 BN 的方

程联立解出交点 T 的坐标。

(3)求出

直线方程的参数表

达式,然后求出其与的

交点的坐标,得到其横

坐标为一个常数,从而

说明直线过轴上的定点。
还可以这样证

明:根据特殊情况即直

线与轴垂直时的情况求

出定点,然后证明不垂

直 于 轴 时 两 线 DM 与

DN 斜 率 相 等 , 说 明 直

线 MN 过该定点。
y
x y
 4x
2
x
k
2

4 2
5.(江苏 2011 年 16 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M、N 分别是椭圆的顶点,过坐标原点的直线

交椭圆于 P、A 两点,其中 P 在第一象限,过 P 作轴的垂线,垂足为 C,连接 AC,并延长交椭圆于点

B,设直线 PA 的斜率为.

( 1 ) 当 直 线 PA 平 分
y

k
线段 MN 时,求的值; B
M
(2)当=2 时,求点 O x

a d
P 到直线 AB 的距离; A

k
N
(3)对任意 >0,求

证:PA⊥PB.

M( 2 , 0 ), N( 0 , 
2, b 
【答案】解:(1)由题意知,,故。

2
(1,
2
∴线段 MN 的中点的坐标为。

由于直线 PA 平分线段 MN,故直线 PA 过线段 MN 的中点,


2

k 2 
1
又直线 PA 过坐标原点,∴。
y  22
2 2
x 4x
 
x
4 2
(2)直线 PA 的方程为,代入椭圆方程得,解得,

3
4
�2 4 � � 2
2


P � , �, A �
0 �3 3 � � 3
 ,

C �3, 0
� 3 
2 2

∴,于是,直线 AC 的斜率为。

2
2 4 2
 
x y 
d
3 3 3

32

yk
∴直线 AB 的方程为。∴。

2 22
x
x y
 1  2
4 2
(
(3)证明:将直线 PA 的方程为代入,解得。

P (  ,  k ) , A (  , 
2
C  , 0
记,则,于是。
1  2k
0  
k k
y  (x 
2


x  
∴直线 AB 的斜率为,直线 AB 的方程为,

(2  k ) x  2k x   (3k
2 2 2 2 2

 (3k  2
x
2k 2
代入椭圆方程得,解得,或。

 (3k  2)k  k
2 3

B( 2  k 22 ,
k1  2  k2 2
 (3k  2)
 
2k 2
∴,于是直线 PB 的斜率为。

k1 k  
∴,所以 PA⊥PB。

【考点】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椭圆的标准方程与几何性质,直线的斜率及其方程,点到直线

距离公式、直线的垂直关系的判断,共线问题,点在曲线上的性质。
【分析】(1)由题设写

k
出点 M,N 的坐标,

求 出 线 段 MN 中 点 坐

标 , 根 据 线 PA 过 原 点

和斜率公式,即可求出

的值。
(2)写出直

d
线 PA 的 方 程 , 代 入

椭圆,求出点 P,A

的坐标,求出直线

AB 的 方 程 , 根 据 点

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即可求得点 P 到直线

AB 的距离。

(3)要证

PA⊥PB , 只 需 证 直

线 PB , AB 的 斜 率

xoy
y
x
之积为-1。根据题

意求出它们的斜率,

即证得结果。

k
1
y  kx  (1  k ) x (
2 2

20
6.(2012 年江苏省 14 分)如图,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轴在地平面上,轴垂直于地平面,单位长度

a
为 1 千米.某炮位于坐标原点.已知炮弹发射后的轨迹在方程表示的曲线上,其中与发射方向有关.
炮的射程是指炮弹落地点的横坐标.
(1)求炮的最大射程;

(2)设在第一

象限有一

飞行物(忽略其

大小),其飞行

高度为 3.2 千米

试问它的横坐标

不超过多少时,
炮弹可以击中它?请说

明理由.

y0
11
y  kx  (1  k )2x (
2 2
kx  20(1  k ) x
20
【答案】解:(1)在中,令,得。

x > 0,k >


由实际意义和题设条件知。

k =1
20k 20 2
x= = �
1 k 2
1 2
k
k
∴,当且仅当时取等号。

∴炮的最大射程是 10 千米。
0
ka >
1
ka  (1  k )a
2 2

20

(2)∵,∴炮弹可以击中目标等价于存在,使成立,

k
a k  20ak  a  6
2
有正根。
2
即关于的方程
2
(a
a �6
D = ( 20a )  4a
2 2 2
6

由得。

( 20a )  4a ( a 
2
20a  2 2

k=

a
2
此时,(不考虑另一根)。

∴当不超过 6
2a
千米时,炮弹可以击中

目标。
【考点】函数、方程和基

本不等式的应用。
1
20
【解析】(1)求炮的最大

射程即求与轴的横坐标,

求出后应用基本不等式求

解。
(2)求炮弹击中目
2

x
y  kx  (1  k ) x (
2

标时的横坐标的最大值,由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求解。
x
F
F
�xoy
2e
(
a 1b(

(12 ,e3)
2
y
cc,
2,0
 1( a  b
2

e
� ,
� 2

7.(2012 年江苏省 16 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椭圆的左、右焦点分别为,.已知和都在椭圆
上,其中为椭圆的离心率.
(1)求椭圆的方程;
Ax
,
BF B
AF12
(2)设是椭圆上位于轴上方的两点,且直线与直线平行,与交于点 P.
AF1
AF1  BF2 

(i)若,求直线的斜率;
PF1  PF
(ii)求证:是定值.

(1,e)
a =b  c ,e
2 2

【答案】解:(1)由题设知,,由点在椭圆上,得
2
2 2 2
1 e 1 c

2 2
2 2 2 2 2
 1�  =1 � b  c = a b � a =

c =a 
2 2 2 2 2
a b a a b

,∴。
� 3
e
� ,
� 2
e
a

2

2

�3�
� �
�2
b 2
2

� 
由点在椭圆上,得

1 �
c
a
2

4

�3�
� �
�2
1
2

�  1 �
a 2

a
1 3
4

4
 1 � a 4
 4a
2
x
y 
2

2∴椭圆的方程为。

F
FBF
AF
12
( 
(11,,0
0
21
(2)由(1)得,,又∵∥,

my =x  1,my =x
A ( x1,,,,,
y1 ) B ( x2 y2 ) y1 > 0

BF
AF21
∴设、的方程分别为,。
�x12 2
�  y1  1
�2
2 2
(
� m  2 y1  2my1  1=0 � y1 =
m
)
�my1 =x1  1
� ∴。

m  2 m 2
2 2
( x1  1)  ( y1  0 ) = ( my1 )
2 2 2
AF1 =  y1 = m  1 �
2 2

∴。① m 2
2

2 ( m  1)  m m 2

BF2 =
同理,。②
m 22

2m m 2m m
1 2
2

m
AF  BF 
1 2
m=2

2
m 2
(i)由①②得,。解得=2。

m >
m= 20
∵注意到,∴。
1AF1 2
=
m 2
∴直线的斜率为。
PB BF2 PB  PF1 B

PB BF
1  1� 

BF
AF
PF1 AF1 PF1

21
PF1 AF
(ii)证明:∵∥,∴,即。
AF1
PF1 =
AF1  BF2
∴。[来源:学科网 ZXXK]

BF  BF (  2
B
AF1
PF1 = 2 2
1AF1  BF22
由点

在椭圆上知,,∴。

PF2 =
BF2
AF1  BF2
同理。。
2 2 (
PF1 +PF2 =
AF1
AF1  BF2
( )
2 2  BF2 
BF2
(
AF1  BF2
)
2 2  AF1 

(

2 2mm 2 2

AF
AF 
1 gBF =
BF = 2
m 2
由①②得,,,

m
2
PF1 +PF2 =2 2  =
∴。 2
PF1  PF
∴是定值。

【考点】椭圆的性质,直线方程,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1,e3)

�e
� 2,

【解析】(1)根据椭圆的性质和已知和都在椭圆上列式求解。
AF1  BF2 
(2)根据已知条件,用待定系数法求解。

8、(2013 江苏卷 16)16.本小题满分 14 分。


如图,在三棱锥中,平面平面,,,过 SA,
作,垂足为,点分别是棱的中点.
AB
SAF
AS 

F
A
E,SC
SBCABC
G
BC
AB
SB
SAB 
求证:(1)平面平面; (2). BC
EFG
ABC  SA
//
S
E G

A
F C

B
证明:(1)∵,∴F 分别是 SB 的中点 AS  AB
AF SB
∵E.F 分别是 SA.SB 的中点 ∴EF∥AB
又∵EF 平面 ABC, AB 平面 ABC ∴EF∥平面 ABC[来 
 源:Z&xx&k.Com]
同理:FG∥平面 ABC
又∵EFFG=F, EF.FG 平面 ABC∴平面平面 
EFG
ABC
 //
(2)∵平面平面
平面平面=BC
SAB 
SBC
SBC
SAB

AF 平面 SAB 
AF⊥SB
∴AF⊥平面 SBC 又∵BC 平面 SBC ∴AF⊥BC 
又∵, ABAF=A, AB.AF 平面 SAB  BC
∴BC⊥平面 AB 

SAB 又∵SA 平面 SAB∴BC⊥SA
9、(2013 江苏卷 22)22.本小题满分 10 分。
如图,在直三棱柱中,,,,点是的中点 AAB ABBC
AA AC
D 4 2
1 B1C11  ABC
AC
(1)求异面直线 C
A11D
B
与所成角的余弦值
(2)求平面与所成二面角的正弦值。 ADC
ABA11

本题主要考察异 面直线.二面角. 空
间向量等基 础知识以及基本运算,考
察运用空间向量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1)以为为单位正交基底建立空  ABA, AC , AA 
 xyz
1
间直角坐标系,

则,,,, C
D
B
A1((0
C
A 2
1
0,,1
0
2
2,,,0
0 04))
∴, AABB  ((12
11 ,
,01,,44))
∴ A1 B  C1 D 18 3 10
cos  A1 B, C1 D   
∴异面直线与所成角 C
A13
BA11C
D
B1 D
10 20 18 10

的余弦值为 10
(2) 是平面的的一个法向量 AC ABA
 (0,12,0)
设平面的法向量为,∵, m
AD
ACADC

1  (0,12,4)
( x,1y
,1,,0
z ))
由 m  AD, m  AC1
y z(22,,
12,12)
x
ABA
y0
ADC
x ADC
∴ 取,得,∴平面的法向量为 m 1

设平面与所成二面角为 
 11

 
2 yADC 350 m
45z AC
∴, 得
∴平面与所成二面角的 
sin
ABA
cos  cos  AC, m   11

4 2

正弦值为 3
AC m 23 3
xoy
C
x 2 y 2 y(0,
FFB
BFxbF
2)22
11,C
10. ( 2014 江 苏 卷 17 ) 如
2
  1( a  b  0)
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分别是椭圆 a b2

的左右焦点,顶点的坐标是,连接并延长交椭圆于点,过点作轴的垂线交椭圆于另一点,连接.

4C1 2
(2 
(1)若点的坐标为,且,求椭圆的方程; BF , )
(2)若,求椭圆离心率的值. F C 3AB
1
3 e

【答案】本小题主要考查椭圆

的标准方程与几何性质、直线

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等基础知识,

考查运
算求解能力. 满分 14 分.

(1)∵,∴
( )
16 41 1
C ,
9 39 3 9
∵,∴,∴ a22a2b(b b2)
BF 1c 2a 2
2 22 2 2 2

∴椭圆方程为 x2  y2  1
2
(2)设焦点 F1 (c ,,,,,
0) F2 (c 0) C ( x y )

∵关于 x 轴对称,∴ A(A  y)


x ,C

∵三点共线,∴,即① bx bBcy Fb bc


,, Ay 0
2
c  x2
∵,∴,即② 1byb AB
xc yFC c 0
�  1
x  2c c 2 2
①② 联立方程组,解得 ∴
(
C �
b�2
ac ,
 c b 
b
2bc
x  2 2ca 2 2 2
c c 2 )
∵C 在椭圆上,∴,
( a2c �
) ( )
2
2 2bc
bc 2 2

2 y 
b  c� 2 b 2b2c 2c 2
2 2

化简得,∴, 故离心率为 a 2 5c c 5 a5b 2 1


a 5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