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1

2015 年 1 月 v2.0.

4 版
高職數學 B 重點公式

整理集
[99 課綱版]

http://kitty.2y.idv.tw/~rew/blog 雲淡風清 Fu-Sheng

Fu-Sheng
高雄高商進修學校
2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目錄
Ch0 銜接教材 .................................................................................................................................................. 12

[公式 0-1] 乘法公式............................................................................................................................... 12

Ch1 直線方程式 .............................................................................................................................................. 13

[定義 1-1] 直角坐標............................................................................................................................... 13

[公式 1-2] 兩點距離公式....................................................................................................................... 13

[公式 1-3] 中點公式............................................................................................................................... 13

[公式 1-4] 內分點公式........................................................................................................................... 13

[公式 1-5] 重心公式 (三中線交點) ...................................................................................................... 14

[公式 1-6] 平行四邊形頂點性質........................................................................................................... 14

[定義 1-7] 直線的斜角與斜率............................................................................................................... 14

[公式 1-8] 兩直線平行與垂直的斜率關係........................................................................................... 15

[公式 1-9] 直線方程式的求法............................................................................................................... 15

[公式 1-10] 直線一般式......................................................................................................................... 15

[公式 1-11] 點到直線距離公式 ............................................................................................................. 16

[公式 1-12] 兩平行線距離公式............................................................................................................. 16

[定義 1-13] 函數與圖形......................................................................................................................... 16

[定義 1-14] 線性函數............................................................................................................................. 16

[公式 1-15] 二次函數(拋物線) .............................................................................................................. 17

Ch2 三角函數 .................................................................................................................................................. 18

P.2
3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定義 2-1] 角的度量............................................................................................................................... 18

[公式 2-2] 扇形弧長面積公式............................................................................................................... 18

[定義 2-3] 同界角................................................................................................................................... 19

[定義 2-4] 標準位置角........................................................................................................................... 19

[定義 2-5] 銳角三角函數:三角形之任兩邊長比值........................................................................... 20

[公式 2-6] 特別角 30 , 45 , 60 ............................................................................................................... 20

[公式 2-7] 三角函數基本關係式........................................................................................................... 20

[定義 2-8] 廣義三角函數....................................................................................................................... 21

[公式 2-9] 廣義三角函數象限正負與象界角....................................................................................... 22

[公式 2-10] 廣義三角函數化為銳角三角函數..................................................................................... 22

[圖形 2-11] 廣義三角函數週期 ............................................................................................................. 23

Ch3 向量 .......................................................................................................................................................... 24

[定義 3-1] 向量的意義........................................................................................................................... 24

[公式 3-2] 向量坐標表示....................................................................................................................... 24

[公式 3-3] 向量加減法........................................................................................................................... 25

[公式 3-4] 向量加減法的基本性質....................................................................................................... 25

[公式 3-5] 向量實數積........................................................................................................................... 25

[公式 3-6] 向量內積............................................................................................................................... 26

[公式 3-7] 向量內積性質....................................................................................................................... 26

P.3
4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公式 3-8] 向量的平行與垂直............................................................................................................... 26

Ch4 指數與對數及其運算 .............................................................................................................................. 27

[定義 4-1] 指數函數............................................................................................................................... 27

[公式 4-2] 指數公式............................................................................................................................... 27

[公式 4-3] 指數律................................................................................................................................... 27

[圖形 4-4] 指數圖形............................................................................................................................... 28

[定義 4-5] 對數函數............................................................................................................................... 28

[公式 4-6] 對數公式............................................................................................................................... 29

[圖形 4-7] 對數圖形............................................................................................................................... 29

[定義 4-8] 對數首數與尾數................................................................................................................... 30

Ch5 數列與級數 .............................................................................................................................................. 31

[定義 5-1] 數列與級數........................................................................................................................... 31

[公式 5-2]  運算性質與公式 ........................................................................................................... 31

[公式 5-3] 等差數列............................................................................................................................... 32

[公式 5-4] 等差級數............................................................................................................................... 32

[公式 5-5] 等差中項............................................................................................................................... 32

[公式 5-6] 等比數列............................................................................................................................... 32

[公式 5-7] 等比級數............................................................................................................................... 33

[公式 5-8] 等比中項............................................................................................................................... 33

P.4
5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公式 5-9] 無窮等比級數....................................................................................................................... 33

Ch6 式的運算 .................................................................................................................................................. 34

[定義 6-1] 多項式的定義....................................................................................................................... 34

[公式 6-2] 多項式的係數....................................................................................................................... 35

[定義 6-3] 除法原理............................................................................................................................... 35

[公式 6-4] 綜合除法............................................................................................................................... 36

[公式 6-5] 餘式定理............................................................................................................................... 37

[定義 6-6] 因式、倍式........................................................................................................................... 38

[公式 6-7] 因式定理............................................................................................................................... 38

[公式 6-8] 一次因式檢驗法則............................................................................................................... 38

[公式 6-9] 根與係數的關係................................................................................................................... 39

[定義 6-10] 多項式分式的定義............................................................................................................. 39

[公式 6-11] 多項式分式的四則運算 ..................................................................................................... 40

[公式 6-12] 多項式的部分分式............................................................................................................. 40

[公式 6-13] 雙重根號的化簡................................................................................................................. 40

Ch7 方程式 ...................................................................................................................................................... 41

[定義 7-1] 多項方程式........................................................................................................................... 41

[公式 7-2] 一元一次方程式求解........................................................................................................... 41

[公式 7-3] 一元二次方程式求解........................................................................................................... 41

P.5
6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公式 7-4] 一元高次方程式求解........................................................................................................... 41

[公式 7-5] 根與係數的關係................................................................................................................... 42

[定義 7-6] 二階行列式........................................................................................................................... 42

[定義 7-7] 三階行列式........................................................................................................................... 43

[公式 7-8] 三階行列式降階法............................................................................................................... 43

[公式 7-9] 克拉瑪公式(直線、平面方程組公式解) ............................................................................ 44

Ch8 不等式及其應用 ...................................................................................................................................... 45

[定義 8-1] 多項式不等式....................................................................................................................... 45

[公式 8-2] 不等式基本性質................................................................................................................... 45

[公式 8-3] 一元一次不等式................................................................................................................... 46

[公式 8-4] 絕對值不等式....................................................................................................................... 46

[公式 8-5] 一元二次不等式................................................................................................................... 46

[公式 8-6] 算幾不等式........................................................................................................................... 47

[公式 8-7] 柯西不等式........................................................................................................................... 47

[公式 8-8] 三角不等式........................................................................................................................... 48

[公式 8-9] 二元一次不等式................................................................................................................... 48

[公式 8-10] 判別兩點在直線的同側或異側......................................................................................... 49

[公式 8-11] 線性規劃 ............................................................................................................................. 49

Ch9 排列組合 .................................................................................................................................................. 50

P.6
7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定義 9-1] 階乘定義............................................................................................................................... 50

[定義 9-2] 加法原理............................................................................................................................... 50

[定義 9-3] 乘法原理............................................................................................................................... 50

[公式 9-4] 相異物的直線排列............................................................................................................... 50

[公式 9-5] 相同物的直線排列............................................................................................................... 50

[公式 9-6] 重覆排列............................................................................................................................... 51

[公式 9-7] 環狀排列............................................................................................................................... 51

[公式 9-8] 項圈排列............................................................................................................................... 51

[公式 9-9] 不重覆的組合....................................................................................................................... 51

[公式 9-10] 重覆的組合......................................................................................................................... 51

[公式 9-11] 巴斯卡定理 ......................................................................................................................... 52

[公式 9-12] 二項式定理......................................................................................................................... 52

Ch10 機率 ........................................................................................................................................................ 53

[定義 10-1] 集合定義............................................................................................................................. 53

[公式 10-2] 笛摩根定律......................................................................................................................... 54

[公式 10-3] 集合常用公式..................................................................................................................... 54

[定義 10-4] 古典機率............................................................................................................................. 54

[公式 10-5] 機率常用公式..................................................................................................................... 54

[定義 10-6] 互斥事件............................................................................................................................. 55

P.7
8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公式 10-7] 條件機率............................................................................................................................. 55

[公式 10-8] 獨立事件............................................................................................................................. 55

[公式 10-9] 期望值................................................................................................................................. 55

Ch11 統計 ........................................................................................................................................................ 56

[定義 11-1] 母群體、樣本、抽樣的定義 ............................................................................................. 56

[公式 11-2] 抽樣方法 ............................................................................................................................. 56

[定義 11-3] 資料整理與圖表編製 ......................................................................................................... 57

[公式 11-4] 算術平均數 ......................................................................................................................... 58

[公式 11-5] 加權平均數(W ) .................................................................................................................. 58

[公式 11-6] 中位數( M e )........................................................................................................................ 58

[公式 11-7] 眾數(Mo) ............................................................................................................................ 59

[公式 11-8] 百分等級(Percentile Rank: PR 值)..................................................................................... 59

[公式 11-9] 全距(R)................................................................................................................................ 59

[公式 11-10] 四分位差(Q.D.) ................................................................................................................ 59

[公式 11-11] 標準差與變異數 ............................................................................................................... 60

[公式 11-12] 數值調整(yi = |a|xi + b) ..................................................................................................... 61

[公式 11-13] 常態分布[68-95-99.7] ...................................................................................................... 61

[公式 11-14] 信賴區間與信心水準 ....................................................................................................... 62

Ch12 三角函數的應用 .................................................................................................................................... 63

P.8
9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公式 12-1] 和差角公式......................................................................................................................... 63

[公式 12-2] 二倍角公式......................................................................................................................... 63

[公式 12-3] 直線交角公式..................................................................................................................... 63

[公式 12-4] 正弦定理............................................................................................................................. 63

[公式 12-5] 餘弦定理............................................................................................................................. 64

[公式 12-6] 三角形面積公式................................................................................................................. 64

Ch13 二次曲線 ................................................................................................................................................ 65

[定義 13-1] 圓的定義............................................................................................................................. 65

[公式 13-2] 圓的方程式......................................................................................................................... 65

[公式 13-3] 圓的判別式......................................................................................................................... 65

[公式 13-4] 點與圓的關係..................................................................................................................... 66

[公式 13-5] 直線與圓的關係................................................................................................................. 66

[公式 13-6] 點在圓上做切線................................................................................................................. 67

[公式 13-7] 圓的切線段長..................................................................................................................... 68

[定義 13-8] 拋物線的定義..................................................................................................................... 68

[定義 13-9] 拋物線的專有名詞............................................................................................................. 69

[公式 13-10] 拋物線的標準式............................................................................................................... 69

[公式 13-11] 拋物線的基本性質 ........................................................................................................... 70

[定義 13-12] 橢圓的定義....................................................................................................................... 70

P.9
10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定義 13-13] 橢圓的專有名詞............................................................................................................... 70

[公式 13-14] 橢圓的標準式................................................................................................................... 71

[公式 13-15] 橢圓的基本性質............................................................................................................... 71

[定義 13-16] 雙曲線的定義................................................................................................................... 72

[定義 13-17] 雙曲線的專有名詞........................................................................................................... 72

[公式 13-18] 雙曲線的標準式............................................................................................................... 73

[公式 13-19] 雙曲線的基本性質........................................................................................................... 73

Ch14 微積分及其應用 .................................................................................................................................... 74

[定義 14-1] 無窮數列的極限................................................................................................................. 74

[公式 14-2] 極限的運算性質................................................................................................................. 74

[公式 14-3] 無窮等比數列的收斂與發散............................................................................................. 74

[定義 14-4] 函數極限............................................................................................................................. 74

[公式 14-5] 函數極限的四則運算......................................................................................................... 75

[定義 14-6] 連續函數的意義................................................................................................................. 75

[定義 14-7] 導數的意義......................................................................................................................... 76

[定義 14-8] 導函數的意義..................................................................................................................... 76

[公式 14-9] 微分公式............................................................................................................................. 77

[公式 14-10] 微分的應用....................................................................................................................... 77

[定義 14-11] 反導函數 ........................................................................................................................... 79

P.10
11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定義 14-12] 不定積分........................................................................................................................... 79

[公式 14-13] 不定積分公式................................................................................................................... 79

[定義 14-14] 定積分的幾何意義........................................................................................................... 80

[公式 14-15] 定積分的公式................................................................................................................... 80

[公式 14-16] 微積分基本定理............................................................................................................... 81

P.11
12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Ch0 銜接教材

[公式 0-1] 乘法公式

(1) (a  b)2  a 2  2ab  b 2 ﹒

(2) (a  b)2  a 2  2ab  b2 ﹒

(3) (a  b)(a  b)  a 2  b 2 ﹒

(4) (a  b)3  a 3  3a 2b  3ab 2  b3 ﹒

(5) (a  b)3  a3  3a 2b  3ab 2  b3 ﹒

(6) (a  b)(a 2  ab  b 2 )  a 3  b3 ﹒

(7) (a  b)(a 2  ab  b 2 )  a 3  b3 ﹒

(8) (a  b  c)2  a 2  b 2  c 2  2ab  2bc  2ac

例 0-1. 利用乘法公式展開下列式子

(1) ( x  2) 2 (2) ( x  2) 2 (3) (3 x  2 y )(3 x  2 y ) (4) (3x  2 y )3


(5) (3x  2 y ) (6) (3x  2 y )(9 x  6 xy  4 y 2 )
3 2

(7) (3x  2 y )(9 x 2  6 xy  4 y 2 ) (8) ( x  2 y  3z ) 2


Ans: (1) x 2  4 x  4 (2) x 2  4 x  4 (3) 9 x 2  4 y 2 (4) 27 x3  54 x 2 y  36 xy 2  8 y 3
(5) 27 x3  54 x 2 y  36 xy 2  8 y 3 (6) (3x)3  (2 y)3 (7) (3x)3  (2 y)3
(8) x 2  4 y 2  9 z 2  4 xy  12 yz  6 xz

P.12
13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Ch1 直線方程式

[定義 1-1] 直角坐標

[公式 1-2] 兩點距離公式

(1) 設數線上上兩點 A(a ) 、 B (b) ,則 AB  a  b

(2) 設直角坐標系上兩點 A( x1 , y1 ) 、 B( x2 , y2 ) ,

則 AB  ( x2  x1 )2  ( y2  y1 )2

[公式 1-3] 中點公式

x1  x2 y1  y2
設 A( x1 , y1 ) 、 B( x2 , y2 ) , M 為 AB 之中點,則 M ( x, y )  ( , )
2 2

[公式 1-4] 內分點公式

設 A( x1 , y1 ) 、 B( x2 , y2 ) , P 為 AB 上之一點,使得

nx1  mx2 ny1  my2


AP : PB  m : n ,則 P( x, y )  ( , )
mn mn

P.13
14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公式 1-5] 重心公式 (三中線交點)

設 A( x1 , y1 ) 、 B( x2 , y2 ) 、 C ( x3 , y3 ) ,

x1  x2  x3 y1  y2  y3
則 ABC 重心 G ( x, y )  ( , )
3 3

[公式 1-6] 平行四邊形頂點性質

x1  x3 y1  y3 x  x y  y4
設 A( x1 , y1 ) 、 B( x2 , y2 ) 、 C ( x3 , y3 ) 、 D( x4 , y4 ) ,則 M ( x, y )  ( , )( 2 4 , 2 )
2 2 2 2

[定義 1-7] 直線的斜角與斜率

斜角:直線與 x 軸正向的逆時針夾角  稱為斜角,且 0   <180

斜率:利用直線 L 上任兩點 A( x1 , y1 ) , B( x2 , y2 )

描述直線 L 傾斜的情況,則

y y1  y2
(1) x1  x2 時,斜率 m    tan  。
x x1  x2

(2) x1  x2 時,斜率 m 不存在,直線 L 為鉛直線。

(3)當 L 平行 x 軸時, L 的斜率 m  0 。

P.14
15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公式 1-8] 兩直線平行與垂直的斜率關係

設兩直線 L1 、 L2 且斜率分別為 m1 、 m2

(1)兩直線平行 L1 / / L2  m1  m2

(2)兩直線垂直 L1  L2  m1  m2  1

[公式 1-9] 直線方程式的求法

(1)點斜式:過點 P( x0 , y0 ) ,斜率 m 的直線 L : y  y0  m( x  x0 )

(2)斜截式:斜率 m , y 截距 b 的直線 L : y  mx  b

x y
(3)截距式: x 截距  a , y 截距  b 的直線 L :  1
a b
Ps:課綱中的兩點式太少用也不好背,由其他公式可補齊。

[公式 1-10] 直線一般式

利用公式 1-9 直線方程式的求法都可以化簡整理為直線的一般式,若以 L : ax  by  c  0 表示之,則

a
(1)當 b  0 時,直線 L 的斜率為 
b
c
(2)當 b  0 時,直線 L 與 x 軸垂直交於 ( , 0)
a

<延伸公式>:

(1)與 L : ax  by  c  0 平行的直線方程式可設為 ax  by  k  0 ( k  c, k 為實數)

(2)與 L : ax  by  c  0 垂直的直線方程式可設為 bx  ay  k  0

P.15
16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公式 1-11] 點到直線距離公式

ax0  by0  c
點 P( x0 , y0 ) 到直線 L : ax  by  c  0 的距離 d ( P, L) 
a 2  b2

[公式 1-12] 兩平行線距離公式

 L1 : ax  by  c1  0 c c
兩平行直線  ,則兩線距離 d ( L1 , L2 )  1 2
 L2 : ax  by  c2  0 a 2  b2

[定義 1-13] 函數與圖形

設 x, y 兩變數,對每個 x 值,都只有一個對應的 y 值,則稱 y 是 x 的函

數,記為 y  f ( x ) ,此時 x 稱為「自變數」, x 值的集合為「定義域」,

y 稱為「應變數」, y 值的集合為「值域」。

[定義 1-14] 線性函數

設 a, b 為實數,滿足 y  f ( x)  ax  b 的函數即稱為線性函數

(1) a  0 時, f ( x)  ax  b 稱為一次函數,圖形為斜直線。如: f1 ( x)  2 x  1

(2) a  0 時, f ( x)  b 稱為常數函數,圖形為水平線。如: f 2 ( x)  1

P.16
17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公式 1-15] 二次函數(拋物線)

設 a, b, c 為實數且 a  0 ,滿足 y  f ( x)  ax 2  bx  c 的函數即稱為二次函數

(1) a  0 時,圖形為開口向上的拋物線。

(2) a  0 時,圖形為開口向下的拋物線。

b 2 b 2  4ac b b 2  4ac
(3) 利 用 配 方 法 , f ( x)  ax  bx  c  a( x  ) 
2
, 此 時 頂 點 為 ( , ) ,代表
2a 4a 2a 4a
b b 2  4ac
x 時,函數 f ( x) 有 極大或極小值
2a 4a
b  b 2  4ac
(4)當 f ( x)  ax 2  bx  c  0  x  ,則利用判別式 D  b  4ac ,
2

2a

. D  0 , f ( x) 有兩相異實根,與 x 軸交兩點

. D  0 , f ( x) 只有一實根,與 x 軸交一點

. D  0 , f ( x) 無實根(即兩共軛虛根),與 x 軸無交點

P.17
18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Ch2 三角函數

[定義 2-1] 角的度量

1. 有向角:以水平線為始邊,至終邊的夾角稱為有向角。逆時針為正向角;順時針為負向角

(1)度度量:六十分制

1 度 = 60 分  1  60 ' ,1 分 = 60 秒  1'  60''

(2)弧度量:在圓周上取 AB  r ,此時對應的圓心角即 1 弧度

 180
2. 角度轉換: 1  (弧度), 1 (弧度) 
180 

1 圓周角= 360 = 2 (弧度),1 平角= 180 =  (弧度),


1 直角= 90 = (弧度)
2

[公式 2-2] 扇形弧長面積公式

弧長S
1. 弧度  ,即 S  r ,此時  為弧度角
半徑r

1 2 1
2. 扇形面積 A  r   rS
2 2

3.圓形面積=  r 2 ,圓周長= 2 r

P.18
19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定義 2-3] 同界角

兩角度擁有相同始邊與終邊,即 1   2  n  360  n  2 , n 為整數

(1)最小正同界:在所有正同界角中最小的角度

(2)最大負同界:在所有負同界角中最大的角度

<注意> 最大負同界與最小正同界剛好差 360  2

[定義 2-4] 標準位置角

將有向角  頂點置於原點上,始邊置於 x 軸的正向上,則稱  為標準位置角。

(1)  為第一象限角:當 0    90

(2)  為第二象限角:當 90    180

(3)  為第三象限角:當 180    270

(4)  為第四象限角:當 270    360

(5)當   n  90 時,其中 n 為整數,則  稱為象限角

P.19
20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定義 2-5] 銳角三角函數:三角形之任兩邊長比值

a 對邊
(1) 正弦 sin   
c 斜邊
b 鄰邊
(2) 餘弦 cos   
c 斜邊
a 對邊
(3) 正切 tan   
b 鄰邊
b 鄰邊
(4) 餘切 cot   
a 對邊
c 斜邊
(5) 正割 sec   
b 鄰邊
c 斜邊
(6) 餘割 csc   
a 對邊

[公式 2-6] 特別角 30 , 45 , 60

[公式 2-7] 三角函數基本關係式

.餘角關係式:(正→餘,餘→正)

(1) sin(90   )  cos  , cos(90   )  sin 

(2) tan(90   )  cot  , cot(90   )  tan 

(3) sec(90   )  csc  , csc(90   )  sec 

P.20
21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倒數關係式:(對面呈倒數)

1 1 1
(1) sin   (2) cos   (3) tan  
csc  sec  cot 

.平方和關係:(以 三點,箭頭放等號)

(1) sin 2   cos 2   1

(2) tan 2   1  sec 2 

(3) 1  cot 2   csc 2 

.商數關係式:(任一頂點函數 = 相鄰頂點兩函數相乘)

sin 
(1) sin   tan   cos  即 tan  
cos 
cos 
(2) cos   sin   cot  即 cot  
sin 

[定義 2-8] 廣義三角函數

以半徑 r 的圓,搭配有向角  終邊上點 P ( x, y ) ,此時 r 必為正值,而 x, y 則是坐標值有正有負。配合一

般三角函數的定義套用為廣義三角函數。

y x y
(1) sin   (2) cos   (3) tan  
r r x
x r r
(4) cot   (5) sec   (6) csc  
y x y

P.21
22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公式 2-9] 廣義三角函數象限正負與象界角

[公式 2-10] 廣義三角函數化為銳角三角函數

設  為銳角、 0    360 ,且   n  90  

(1)當 n 為偶數時:

原本三角函數不變,不論  ,角度直接改為  ,正負值由原三角函數決定。

如: sin(210 )  sin(2  90  30 )   sin 30 (註:正負可參考公式 2-9 的圖形)

(2)當 n 為奇數時:

原本三角函數變為餘函數,不論  ,角度直接改為  ,正負值由原三角函數決定。

如: sin(210 )  sin(3  90  60 )   cos 60

P.22
23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圖形 2-11] 廣義三角函數週期

(1) sin  週期  2 , 1  sin   1

(2) cos  週期  2 , 1  cos   1

(3) tan  週期   ,   tan   

P.23
24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Ch3 向量

[定義 3-1] 向量的意義

有方向性的量值稱為「向量」
,如力量;而身高、體重這類量值稱為「純量」
。向量會以線段加上方

向性的有向線段來表示,如 AB 。當向量 AB 加上絕對值 AB 時,代表純量線段的長度,即 AB  AB 。

(1)零向量:有方向而無量值的向量記為 0

(2)等向量:兩向量方向相同,量值一樣。如: AD  BC

(3)逆向量(負向量):兩向量方向相反,量值一樣。

如: AB   CD  AB  DC

(4)單位向量:長度為 1 的向量,常表示為 u 。

a
任意向量 a 除以自己的長度 a 時即為單位向量   u
a

[公式 3-2] 向量坐標表示

任意向量 a 均可以坐標表示,即 a  ( x, y ) ,此時, x, y 分別代表 x 分量與 y 分量。對於 A( x1 , y1 ) ,

B( x2 , y2 ) 兩點形成的向量 AB 坐標表示可記為 AB  ( x2  x1 , y2  y1 ) ,則 AB  ( x2  x1 ) 2  ( y2  y1 ) 2

P.24
25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公式 3-3] 向量加減法

(1)一般向量加法:對任意向量都只考慮始點與終點,則 AC  AB  BC

(2)一般向量減法:可搭配任一點 O ,用「終點減起點」分解向量,則 AC  OC  OA

(3)向量坐標加法:令 a  ( x1 , y1 ), b  ( x2 , y2 )  a  b  ( x1  x2 , y1  y2 )

(4)向量坐標減法:令 a  ( x1 , y1 ), b  ( x2 , y2 )  a  b  ( x1  x2 , y1  y2 )

[公式 3-4] 向量加減法的基本性質

設 a , b , c 為任意三向量,則

(1) a  b  b  a

(2) ( a  b )  c  a  ( b  c )

(3) b  0  0  b  b

(4) a  ( a )  0

[公式 3-5] 向量實數積

1. 設 a  ( x, y )  0 , r  R 則 r a  (rx, ry )

(1)當 r  0 時﹐ r a 的方向與 a 相同﹐其長度為 r a 。

(2)當 r  0 時﹐ r a 的方向與 a 相反﹐其長度為 r a 。

(3)當 r  0 時﹐即 r a  0 。

2. 設 r ﹐ s 為實數﹐ a ﹐ b 為任意向量。

(1) r  a  b   r a  r b (2) r  s a r a s a (3) r  s a    rs  a


   

P.25
26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公式 3-6] 向量內積

向量內積即向量的乘法,內積的結果會是一個無方向性的純量。令 AB  ( x1 , y1 ) 、 AC  ( x2 , y2 ) , 

為 AB 與 AC 的夾角,則 AB AC  AB AC cos   x1 x2  y1 y2 ,式子中的.稱為「 dot 」,並記得兩向量

一定要始點對始點的夾角才是  角。

[公式 3-7] 向量內積性質

設 r 為實數﹐ a ﹐ b ﹐ c 為任意向量
2

(1) a  a  a ﹒ (2) a  b  b  a ﹒

(3)  r a   b  r  a  b  ﹒ (4) a   b  c   a  b  a  c ﹒
     

(5) 若 a  b  a  b  0

[公式 3-8] 向量的平行與垂直

設兩非零向量 a  (a1 , a2 ), b  (b1 , b2 ) , t 為實數﹐則

(1)若 a  b ,則 a  b  a1b1  a2b2  0

a1 a2
(2)若 a / / b ,則 a  t b   ,其中 (b1  0且 b2  0)
b1 b2

P.26
27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Ch4 指數與對數及其運算

[定義 4-1] 指數函數

設 a  0 且 a  1 , x  R ,則函數 f ( x)  a x 稱為以 a 為底的指數函數。

x個

a  aaa
x
a

[公式 4-2] 指數公式

1. 設 a  R 且 a  0 , n  N

1
(1) a 0  1 (2) a  n 
an

2. 設 a  R 且 a  0 , m, n  N

1 m
(1) a n  n a (2) a n  n a m  ( n a )m

[公式 4-3] 指數律

設 a , b , m, n  R ,

(1) a m  a n  a m  n (2) (a m )n  a mn (3) (ab)n  a nb n

P.27
28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圖形 4-4] 指數圖形

設 a  0 且 a  1 ,則 y  f ( x)  a x 的指數圖形

性質:(1)必過 (0,1) 點 (2)以 x 軸為漸近線

(3) f ( x) 恆大於 0,即圖形恆在 x 軸之上。

圖形:分 a  1 與 0  a  1 兩種,彼此對稱於 y 軸

(1) a  1 時 (2) 0  a  1 時

[定義 4-5] 對數函數

當 a  0, a  1, b  0 時,指數 a x  b ,此時 x 值也可以 log a b 表示,即 a x  b  log a b  x 。則 log a b

稱「以 a 為底 b 的對數」
, a 稱為底數, b 稱為真數,而且底數、真數 a, b 仍滿足 a  0, a  1, b  0 的條

件。

(1)以 10 為底數的對數 log10 x  可省略為 log x ,也稱為常用對數

10
(2) log 2  0.301 , log 3  0.4771 , log 5  log  1  log 2  0.699
2

P.28
29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公式 4-6] 對數公式

(1) log a 1  0 , log a a  1 , log a a x  x , a log a x  x

(2) log a MN  log a M  log a N

M
(3) log a  log a M  log a N
N
s
(4) log ar M s  log a M
r
log c M
(5) log a M  (換底公式,此時 c 可為任意實數)
log c a

(6) log a b logb c log c a  1 (連鎖公式)

1
(7) log a M 
log M a
(8) a logb M  M logb a

[圖形 4-7] 對數圖形

設 a  0 且 a  1 ,則 y  f ( x)  log a x 的對數圖形:

性質:(1)過 (1, 0) (2)以 y 軸為漸近線 (3)圖形恆在 x 軸之正向。

圖形:

(1) a  1 時 (2) 0  a  1 時

P.29
30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定義 4-8] 對數首數與尾數

對任意實數 x  0 皆可以科學記號表為 x  a  10n ,其中 1  a  10 , n 為整數,則兩邊同取 log 可以得

到 log x  n  log a ,此時稱「 n 為 log x 的首數」,稱「 log a 為 log x 的尾數」,且 0  log a  1

(切記:首數 n 必為整數,尾數 log a 必為正值)

(1) 當 n  0 時  實數 x  1 ,且實數 x 的整數部份為 n  1 位數。

(2) 當 n  0 時  實數 0  x  1 ,且實數 x 在小數點後第 n 位才開始不為 0。

P.30
31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Ch5 數列與級數

[定義 5-1] 數列與級數

數列:將數字列出來,數列也可以  an  表示,如:  an   a1 , a2 , a3 , , an

級數:將數列  an  的各項數字加起來,如: a1  a2  a3   an

[公式 5-2]  運算性質與公式


n
令  ak  a1  a2  a3   an
k 1

»性質
n n n n
(1)  (ak  bk )   ak   bk (3)  c  n  c , c 為常數
k 1 k 1 k 1 k 1
n n n m n
(2)  c  ak  c  ak , c 為常數 (4)  ak   ak   ak , 1  m  n
k 1 k 1 k 1 k 1 k m

»公式

n
n(n  1) n
 n(n  1) 
2
(1) k  (3)  k3  
k 1 2 k 1  2 
n
n(n  1)(2n  1) n
1 n
1 1
(2) k2 
k 1 6
(4) 
k 1 k ( k  1)
  ( 
k 1 k k 1
)

P.31
32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公式 5-3] 等差數列

令首項 a1 ,公差 d 的等差數列

 an   a1 , a2 , a3 , .... , an

 a1 , a1  d , a1  2d , ...., a1  (n  1)d

(1)任意第 m 項 am  a1  (m  1)d

(2)由第 m 項 am 為首項,則第 n 項 an  am  (n  m)d ,且 1  m  n

[公式 5-4] 等差級數

一等差數列  an  首項 a1 、公差為 d ,其所有數字之和 S n 稱為等差級數,

n(a1  an ) n[2a1  (n  1)d ]


則 Sn  
2 2

[公式 5-5] 等差中項

若 a, b, c 為公差 d 的三個等差數列,則稱 b 為 a, b, c 三數的等差中項。

(1)等差中項假設方法:三數 a , b , c  b  d , b , b  d

ac
(2)等差中項性質: b  ( b 又稱為 a, c 的算術平均數)
2

[公式 5-6] 等比數列

令首項 a1 ,公比 r 的等比數列  an   a 1, a 2, a 3, ...., a n  a1 , a1r1 , a1r 2 , ...., a1r n1

(1)任意第 m 項 am  a1r m1

(2)由第 m 項 am 為首項,則第 n 項 an  am r nm ,且 1  m  n

P.32
33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公式 5-7] 等比級數

一等比數列  an  首項 a1 、公比為 r ,其所有數字之和 S n 稱為等比級數,

a1 (r n  1) a1 (1  r n )
則當 r  1 時, Sn  a1  a1r  a1r  2
 a1r n 1
 Sn  
r 1 1 r

[公式 5-8] 等比中項

若 a, b, c 為公比 r 的三個等比數列,則稱 b 為 a, b, c 三數的等比中項。

b
(1)等比中項假設方法:三數 a , b , c  , b , br
r

(2)等比中項性質: b   ac ( ac 又稱為 a, c 的幾何平均數)

[公式 5-9] 無窮等比級數

首項為 a ( a  0) ,公比為 r 的無窮等比級數可寫為


 ar
k 1
k 1
 a  ar  ar 2   ar n 1 


a
則(1)當 r  1 時,  ar k 1  ,此時該數列為收斂級數
k 1 1 r

(2)當 r  1 時,該數列為發散級數,數列之和不存在

P.33
34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Ch6 式的運算

[定義 6-1] 多項式的定義

設 x 的多項式 f ( x)  an x n  an1 x n1   a2 x 2  a1 x1  a0 ,每項 xi 的係數為 ai ,次方 i 均為非負整數。

(1)單項式:每個 ai xi 均為單項式,如 an x n 為 n 次項, a1 x 為 1 次項。

(2)領導係數:當 an  0 時,則稱 an 為 f ( x) 的領導係數。

(3)最高次方:當 an  0 時,則 f ( x) 的最高次方為 n 次,又以 deg f ( x)  n 表示,此時也稱 f ( x) 為 n 次

多項式。

(4)常數多項式(零次多項式):設 a0  0 ,且當 f ( x)  a0 時,則稱為常數多項式或零次多項式。

(5)零多項式:當 f ( x)  0 時,則稱為零多項式。

(6)實係數多項式:當 ai  R 時,稱 f ( x) 為實係數多項式。

(7)多項式相等:若 f ( x)  g ( x) ,則 deg f ( x)  deg g ( x) ,且每一項的係數相等。

例 6-1 f ( x)  x3  6 x 2  11x  6 ,求(1) deg f ( x)  ? (2) f ( x) 的領導係數?

Ans: (1) 3 (2) 1


Sol: (1)因為最高次方為 3 次方,所以 deg f ( x)  3 (2)即最高次方的係數為 1

練 6-1 f ( x)  x 2  5 x  6 ,求(1) deg f ( x)  ? (2) f ( x) 的常數項?

Ans: (1) 2 (2) 6


Sol: (1)因為最高次方為 2 次方,所以 deg f ( x)  2 (2)即不具有 x 的項  6

P.34
35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公式 6-2] 多項式的係數

設 f ( x)  an x n  an1 x n1   a2 x 2  a1 x  a0 ,則

(1)常數項 a0  f (0)

(2)各項係數和 an  an 1   a2  a1  a0 = f (1)

f (1)  f (1)
(3)偶次項係數和 an  an 2   a2  a0 = ,(設 n 為偶數)
2
f (1)  f (1)
(4)奇次項係數和 an 1  an 3   a3  a1 = ,(設 n 為偶數)
2
例 6-2 f ( x)  x3  6 x 2  11x  6 ,求(1) f (0)  ? (2) f ( x) 的各項係數和? (3)偶次項係數和?
Ans: (1) 6 (2) 0 (3) 12
f (1)  f (1) 0  (24)
Sol: (1) f (0)  6 (2) f (1)  1  6  11  6  0 (3)   12
2 2

練 6-2 f ( x)  x 2  5 x  6 ,求(1) f (0)  ? (2) f ( x) 的各項係數和? (3)奇次項係數和?


Ans: (1) 6 (2) 12 (3) 5
f (1)  f (1) 12  (1  5  6)
Sol: (1) f (0)  6 (2) f (1)  1  5  6  12 (3)  5
2 2

[定義 6-3] 除法原理

設 f ( x), g ( x) 為兩多項式,且 g ( x)  0 ,則必滿足 f ( x)  g ( x)  Q( x)  r ( x) ,且 r ( x)  0

或 deg r ( x)  deg g ( x) 。其中 f ( x) 為被除式, g ( x) 為除式, Q ( x) 為商式, r ( x) 為餘式。

P.35
36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例 6-3 若 f ( x)  x3  6 x 2  11x  6 , g ( x)  x  1 ,求 f ( x)  g ( x) 的商式跟餘式


Ans: (1) x 2  5 x  6 (2) 0
x  5x  6
2

Sol: (1) ∴商式= x 2  5 x  6 ,餘式=0


x  1 x  6 x 2  11x  6
3

x3  x 2
 5 x 2  11x
5 x 2  5 x
6x  6
6x  6
0
練 6-3 若 f ( x)  x3  6 x 2  11x  6 , g ( x)  x  1 ,求 f ( x)  g ( x) 的商式跟餘式
Ans: (1) x 2  7 x  18 (2) 24
x 2  7 x  18
Sol: (1) ∴商式= x 2  7 x  18 ,餘式= 24
x  1 x  6 x  11x  6
3 2

x3  x 2
 7 x 2  11x
7 x 2  7 x
18 x  6
18 x  18
 24

[公式 6-4] 綜合除法

可以快速求得多項式除法之商式與餘式的方法。
例 6-4 求(1) (3x 2  2 x  1)  ( x  2) 與 (2) (3x 2  2 x  1)  (2 x  1) 的商式跟餘式
3 7 3
Ans: (1) 商式 3x  4 ,餘式 7 (2) 商式 x  ,餘式
2 4 4

(1)

(2)

P.36
37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練 6-4 求(1) (3x 2  2 x  1)  ( x  3) 與 (2) (3x 2  2 x  1)  (2 x  1) 的商式跟餘式


3 1 5
Ans: (1) 商式 3x  7 ,餘式 20 (2) 商式 x  ,餘式 
2 4 4
3  2  1
Sol: (1) )  9  21 3 ∴商式= 3x  7 ,餘式= 20
3  7  20
3 
2  1
3 1 1
)   
2 4 2
1 5 3 1 5
(2) 2 3   ∴商式= x  ,餘式= 
2 4 2 4 4
3 1

2 4

[公式 6-5] 餘式定理

設 f ( x)  g ( x)  Q( x)  r ( x) ,

(1)當除式 g ( x)  x  a 時,則 f (a )  r (a )

b b
(2)當除式 g ( x)  ax  b 時,且 a  0 ,則 f ( )  r ( )
a a
例 6-5 若 f ( x)  x3  6 x 2  11x  6 , g ( x)  x  1 ,用餘式定理求 f ( x)  g ( x) 的餘式
Ans: 0
Sol: 餘式= f (1)  1  6  11  6  0

練 6-5 若 f ( x)  x3  6 x 2  11x  6 , g ( x)  x  1 ,用餘式定理求 f ( x)  g ( x) 的餘式


Ans: 24
Sol: 餘式= f (1)  1  6  11  6  24

P.37
38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定義 6-6] 因式、倍式

若 g ( x) 為 f ( x) 的因式,可寫為 g ( x) | f ( x) ,稱為「 g ( x) 整除 f ( x) 」,此時 f ( x) 也為 g ( x) 的倍式,即

f ( x)  g ( x)  Q( x)

[公式 6-7] 因式定理

若 f ( x)  g ( x)  Q( x) ,

(1)當除式 g ( x)  x  a 為 f ( x) 的因式時  f (a )  0

b
(2)當除式 g ( x)  ax  b 為 f ( x) 的因式時  f ( )  0
a

(3)若 deg f ( x)  2 , f (a )  0 , f (b)  0  可假設 f ( x)  k ( x  a )( x  b) , k  R

例 6-7 若 f ( x)  x3  6 x 2  11x  6 , g ( x)  x  1 ,用因式定理求 g ( x) 是否為 f ( x) 的因式


Ans: 是
Sol: ∵餘式= f (1)  1  6  11  6  0 ,代表 f ( x) 剛好被 g ( x) 整除 ∴是因式

練 6-7 若 f ( x)  x3  6 x 2  11x  6 , g ( x)  x  1 ,用因式定理求 g ( x) 是否為 f ( x) 的因式


Ans: 否
Sol: ∵餘式= f (1)  1  6  11  6  24 ∴不是因式

[公式 6-8] 一次因式檢驗法則

設整係數多項式 f ( x)  an x n  an1 x n1   a2 x 2  a1 x1  a0 與 a, b 兩實數,若 a, b 互質,且 g ( x)  ax  b 為

f ( x) 的一次因式,則「 a | an 且 b | a0 」
。因此如果要尋找 f ( x) 的一次因式,只要找 an 與 a0 的因數 a, b

並組合出所有可能的一次因式 g ( x) ,再用綜合除法檢驗 g ( x) 是否為 f ( x) 的一次因式即可。

P.38
39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例 6-8 試用一次因式檢驗法則找出 f ( x)  x3  6 x 2  11x  6 的所有一次因式?


Ans: x  1, x  2, x  3
Sol: ∵能整除領導係數 1 的值只有 1,而整除 6 的值有 1,  2,  3,  6
∴可能的一次因式有 x  1, x  1, x  2, x  2, , x  6 共 8 組,再利用綜合除法
先得到 x  1 為其一次因式,則 f ( x)  ( x  1)( x 2  5 x  6) 。剩二次式時,就用
十字交乘法即可確認 f ( x) 的一次因式有 x  1, x  2, x  3
練 6-8 試用一次因式檢驗法則找出 f ( x)  2 x3  5 x 2  4 x  3 的所有一次因式?
Ans: x  1, x  3, 2 x  1
Sol: 用一次因式檢驗法則即可確認一次因式有 x  1, x  3, 2 x  1

[公式 6-9] 根與係數的關係

設  ,  為 f ( x)  ax 2  bx  c 的兩根(兩解),

即 f ( x) 也可以寫為 f ( x)  a ( x   )( x   ) ,則

b
(1)兩根之和     
a
c
(2)兩根之積  
a

[定義 6-10] 多項式分式的定義

f
兩多項式 f , g 相除成為 即稱為分式,可分為
g
1
(1)真分式: deg f  deg g 的分式。例:
x 1
x 2  3x  4
(2)假分式: deg f  deg g 的分式。例:
x 1
2x
(3)帶分式:可化成一個多項式與另一個分式之和的型式。例: x 
x 1
2

P.39
40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公式 6-11] 多項式分式的四則運算

多項式的分式與一般分數四則運算原則均無差異。設 f , g , h, k 為四個多項式,則

f h fk  gh
(1)加減法:   , ( gk  0)
g k gk
f h fh
(2)乘法:   , ( gk  0)
g k gk
f h fk
(3)除法:   , ( ghk  0)
g k gh

[公式 6-12] 多項式的部分分式

多項式的部分分式是將一個最簡式化成若干個最簡分式的和,如:

f ( x) A B
(1)   ,其中 0  deg f ( x)  1
( x  a)( x  b) x  a x  b

解法:同乘 ( x  a )( x  b) 、再代 x  a 與 x  b 求出 A, B

f ( x) A B C
(2)    ,其中 0  deg f ( x)  2
( x  a)( x  b)( x  c) x  a x  b x  c

解法:同乘 ( x  a)( x  b)( x  c) 、再代 x  a 、 x  b 與 x  c 求出 A, B, C

f ( x) A Bx  C
(3)   2
( x  a)(bx  cx  d ) x  a bx  cx  d
2

解法:同乘 ( x  a)(bx 2  cx  d ) 、再代 x  0, 1,  1 解聯立,求出 A, B, C

f ( x) A A2 An
(4)  1   
( x  a) n
x  a ( x  a)2 ( x  a)n

解法:連續綜合除法

[公式 6-13] 雙重根號的化簡

設 a  b  0 ,則 a  b  2 ab  a  b 。 如: 4  3  2 4  3  ( 4  3) 2  4  3

P.40
41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Ch7 方程式

[定義 7-1] 多項方程式

設 f ( x) 為 x 的多項式,則 f ( x)  0 稱為 x 的多項方程式。

[公式 7-2] 一元一次方程式求解

設 a, b 為實數,則一元一次方程式 ax  b  0 的解情況為

b
(1)當 a  0 時, x  
a

(2)當 a  b  0 時, x 為任意實數

(3)當 a  0, b  0 時, x 無解。

[公式 7-3] 一元二次方程式求解

設 a, b, c 為實數,則一元二次方程式 ax 2  bx  c  0 的解情況為

b  b 2  4ac
(1)當 b 2  4ac  0 時, x 有兩相異實根,且 x 
2a
b
(2)當 b 2  4ac  0 時, x 有兩相同實根,且 x 
2a

(3)當 b 2  4ac  0 時, x 無實根,即 x 無解。

[公式 7-4] 一元高次方程式求解

高次方程式解法先以一次因式檢驗法則[公式 6-8]做因式分解,之後再求其解。

P.41
42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公式 7-5] 根與係數的關係

設  ,  為 f ( x)  ax 2  bx  c 的兩根(兩解),

即 f ( x) 也可以寫為 f ( x)  a ( x   )( x   ) ,則

b
(1)兩根之和     
a
c
(2)兩根之積  
a

[定義 7-6] 二階行列式

a b
»二階行列式:  ad  bc
c d

»二階行列式性質 (性質皆與三階行列式相通)

a b a c
(1) 行列互換﹐其值不變﹒ =
c d b d
b a a b
(2) 兩行(兩列)對調﹐其值變號﹒ =
d c c d
1 1
a b a b 13 2
(3) 任一行(列)可提出同一數﹒ =k 例: 2 3=
kc kd c d 65 7
5 7
a ka a b 2 5
(4) 兩行(列)成比例時﹐其值為 0﹒ =0﹐ =0 例: =0
c kc ka kb 20 50

a b a b+ka
(5) 將一行(列)的 k 倍加到另一行(列)﹐其值不變﹒ = 例:
c d c d+kc
a+a b a b a b
(6) 行列式的加法性質: = +
c+c d c d c d

P.42
43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定義 7-7] 三階行列式

a b c
三階行列式: d e f  aei  dhc  gfb  ceg  idb  fha
g h i

(↘用加的,↙用減的)

[公式 7-8] 三階行列式降階法

搭配 的正負號經由任一行(列)三個數字挑選為係數,再以該係數為中心畫十字做二階

行列式降階。如

P.43
44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公式 7-9] 克拉瑪公式(直線、平面方程組公式解)

1. 二元一次方程組(直線方程組)

a1 x  b1 y  c1 a1 b1 c1 b1 a1 c1
令 的  , x  , y  ,
a2 x  b2 y  c2 a2 b2 c2 b2 a2 c2

x y
.當   0 ,有一組 ( x, y ) 解,兩線交於一點,則 x  ,y
 

.當   x  y  0 ,有無限多解,兩線重合

.當   0 而 x  0 或 y  0 時,無解,兩線平行

2. 三元一次方程組(平面方程組)

a1 x  b1 y  c1 z  d1 a1 b1 c1 d1 b1 c1 a1 d1 c1 a1 b1 d1

令 a2 x  b2 y  c2 z  d 2 的   a2 b2 c2 , x  d 2 b2 c2 , y  a2 d2 c2 , z  a2 b2 d2 ,
a x  b y  c z  d
 3 3 3 3 a3 b3 c3 d3 b3 c3 a3 d3 c3 a3 b3 d3

x y z
若   0 ,則 x  ,y ,z 
  

P.44
45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Ch8 不等式及其應用

[定義 8-1] 多項式不等式

定義:將多項式方程式的等號改為 f ( x)  0 、 f ( x)  0 、 f ( x)  0 、 f ( x)  0 的式子,

即為多項式不等式。

不等式基本運算:

同乘-1
(1)多項式的四則運算中,只有乘除負數才會改變不等式的方向。 如: 6  5   6  5
1 1 倒數 1 1
(2)多項式不等式倒數也會改變不等式的方向。若 a  b   。 如: 5  2  
a b 5 2

[公式 8-2] 不等式基本性質

設 a, b, c 為任意實數

(1)三一律: a  b 、 a  b 、 a  b ,三個關係式中,恰有一式會成立。

(2)遞移律:若 a  b ,且 b  c ,則 a  c 。

(3)加法律:若 a  b ,則 a  c  b  c 。

(4)乘法律:若 a  b 且 c  0 ,則 ac  bc 。

若 a  b 且 c  0 ,則 ac  bc 。 [乘除負數,不等式方向要改變]

b b
(5) a  0 時,若  0  ab  0 ;若  0  ab  0
a a
1 1
(6)若 a  0, b  0 ,且 a  b ,則  。 [兩邊倒數,不等式方向要改變]
a b

(7)若 a  b  0 ,則 a 2  b 2 ;若 a  b  0 ,則 a 2  b 2

(8) a 2  b 2  a  b

P.45
46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公式 8-3] 一元一次不等式

設 a,b 為實數, a  0 ,則型如 f ( x)  ax  b  0 的形式即為一元一次不等式。

b b
a  0 時,若 ax  b  0  x  a  0時,若ax  b  0  x 
a a

[公式 8-4] 絕對值不等式

設 a  0 ,(1)若 x  a 時,則 a  x  a 。

(2)若 x  a 時,則 x  a 或 x  a 。

[公式 8-5] 一元二次不等式

設 a,b,c 為實數, a  0 ,則型如 f ( x)  ax 2  bx  c  0 的形式即為一元二次不等式。

»求解的方法:找出 f ( x)  ax 2  bx  c  0 的根,再結合不等式的大小情況各別討論即可。

例如:若 b 2  4ac  0 、 a  0 、    ,且 ax 2  bx  c  a( x   )( x   ) ,

(1)若 ax 2  bx  c  0  a( x   )( x   )  0    x  

P.46
47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2)若 ax 2  bx  c  0  a( x   )( x   )  0    x  

x  
(3)若 ax 2  bx  c  0  a ( x   )( x   )  0  
x  

x  
(4)若 ax 2  bx  c  0  a ( x   )( x   )  0  
x  


同理,若 b 2  4ac  0 與 b 2  4ac  0 的情況也可以由圖形判別之。

[公式 8-6] 算幾不等式

ab
任兩正數 a, b ,滿足算數平均數  幾何平均數   ab ,當等號成立時,則 a  b
2
a1  a2   an
若 a1 , a2 , a3 , , an 皆為正數,則  n a1a2 an ,等號成立於 a1  a2   an 時
n

[公式 8-7] 柯西不等式

設兩向量 v1  (a1 , b1 ) 與 v2  (a2 , b2 ) ,則 (a12  b12 )(a2 2  b2 2 )  (a1a2  b1b2 )2 。

等號成立於兩向量 v1 , v2 平行成比例的時候。 記法:(長度積)2  (內積)2

P.47
48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公式 8-8] 三角不等式

設 a, b 為實數,則 a  b  a  b 。當 ab  0 時,等號成立。

[公式 8-9] 二元一次不等式

設 a  0 ,且 L : ax  by  c  0 ,則不等式圖形判別方式可以 x 搭配大於、小於的情況來決定

x 正向(右邊)、 x 負向(左邊),且等號成立時將包含直線 L 。

(1) ax  by  c  0 (2) ax  by  c  0

(3) ax  by  c  0 (4) ax  by  c  0

P.48
49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公式 8-10] 判別兩點在直線的同側或異側

設兩點 A( x1 , y1 ) 、 B( x2 , y2 ) 與直線 L : ax  by  c  0 ,則

(1) A, B 兩點在 L 同側  (ax1  by1  c)(ax2  by2  c)  0

(2) A, B 兩點在 L 異側  (ax1  by1  c)(ax2  by2  c)  0

[公式 8-11] 線性規劃

將 x , y 兩變數所有二元一次不等式的條件繪出圖形,圖形的共同區域即為所有 x , y 的可能解

區域,再由可能解中尋找對於目標函數 f ( x , y ) 的最大值、最小值。如下圖例, L1 , L2 , L3 與 x , y

共 5 個條件式形成灰色區域

(1) f ( x, y ) 的最大、最小值必落在頂點上

 A, B, C, D, E 五頂點即為最大、最小值的可能解

(2)由題目要求的目標函式 f ( x, y ) 掃過可能解區域,則

最先與最後遇到的頂點必為最大或最小值。

 A, C 為最大或最小值的兩解。

P.49
50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Ch9 排列組合

[定義 9-1] 階乘定義

n  N , n ! 唸法「 n 階乘」,且 n !  n(n  1)(n  2) 3  2 1 ,規定 0!  1

[定義 9-2] 加法原理

完成 A 事情的方法有 m1 , m2 , m3 , mk 種,則能夠完成 A 事情的方法即為

m1  m2  m3   mk 種。用事情“已完成”的概念即可知道該運用加法原理。

[定義 9-3] 乘法原理

處理 A 事情的方法需要經過 k 個步驟,每個步驟均有 m1 , m2 , m3 , mk 種方法可供選擇,則完成 A 事

情的方法即為 m1  m2  m3   mk 種。用事情“未完成”的概念即可知道該運用乘法原理。

[公式 9-4] 相異物的直線排列

從 n 個相異物中,挑選 m 個做排列記為 Pmn ,且 0  m  n 。

n!
Pmn   n  (n  1)  (n  2)   (n  m  1) ,即從 n 開始往下每次減 1 連乘 m 個數字。排列有先後
(n  m)!

順序的差別。

[公式 9-5] 相同物的直線排列

若 n 個物件中,可分為 k 類物件,第一類有 m1 個相同物件,第二類有 m2 個相同物件,…第 k 類有 mk

n!
個相同物件,且 m1  m2  m3   mk  n,則挑選此全部 n 個物件做排列的方法數有
m1 ! m2 !  mk !

P.50
51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公式 9-6] 重覆排列

從 n 個相異物中,重覆挑選 m 次做排列的方法數為 n m

[公式 9-7] 環狀排列

Pmn
從 n 個相異物中,任取 m 個 (m  0, m  n) 物件做環狀排列,其排列數為 。若全取做環狀排列,
m

其排列數為 ( n  1)!

[公式 9-8] 項圈排列

1
排列數等於  (環狀排列方法數)
2

[公式 9-9] 不重覆的組合

從 n 個相異物中,任取 m 個 (m  0, m  n) 物件的組合數為

Pmn n!
Cmn   。組合無先後順序的差別,因此組合就是先做排列,再除去先後順序的排列數。
m ! (n  m)!m !

組合性質:

(1) Cmn  Cnnm , 0  m  n (即從 n 物取 m 個的組合 = 從 n 物淘汰 n  m 個的組合)

(2) Cnn  C0n  1

(3)若 Can  Cbn  a  b 或 a  n  b ( a, b 皆為不大於 n 的自然數)

[公式 9-10] 重覆的組合

從 n 類相異物件中,每類的物件皆不少於 m 個,選取 m 個物件做重覆組合(同類的相同物件可以重

覆選取),其組合數為 H mn  Cmn  m1

P.51
52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公式 9-11] 巴斯卡定理

Cmn  Cmn11  Cmn1 , 1  m  n  1 。

用例子說明: n 位同學選 m 人參加比賽(即 Cmn ),

(i)若確定主持人小明一定要入選,則再選 m  1 人(即 Cmn 11 ),

(ii)若確定主持人小明不能參選,則再選 m 人(即 Cmn 1 )。

∴ Cmn  Cmn11  Cmn1

[公式 9-12] 二項式定理

n 為自然數, ( x  y)n  Cnn x n y 0  Cnn1 x n1 y 0   C2n x 2 y n 2  C1n x1 y n 1  C0n x 0 y n

延伸性質:

(1) C0n  C1n   Cnn  2n

(2) C0n  C1n   (1)n Cnn  0

(3) C0n  C2n  C4n   Cnn  2n 1 , (設 n 為偶數時)

(4) C1n  C3n  C5n   Cnn1  2n 1

擴充性質:(統測 94 年補考)

n!
( x1  x2   xm ) n   x1a1 x2 a2 xm am ,其中 a1  a2   am  n 且 a1 , a2 , , am 為非
a1 ! a2 !  am !

負整數

P.52
53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Ch10 機率

[定義 10-1] 集合定義

集合是由各種元素所組合而成的群體。

»集合表示方法

(1)列舉法:如{1, 2, 3, 4, 5 } (2)描述法:如 {x |1  x  5, x  N }

»集合與集合的關係

(1)子集合:若集合 A 中的每個元素皆為集合 B 中的元素,則 A 為 B 的子集合,以 A  B 表示,

稱為「 A 包含於 B 」。

(2)相等集合:若 A  B 且 B  A ,則 A  B 。

(3)空集合: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以  或{}表示。

»集合的運算

(1)聯集:由集合 A 與集合 B 的所有元素所形成的新集合,稱為「 A 聯集 B 」,記為 A B 。

(2)交集:由集合 A 與集合 B 的共同元素所形成的新集合,稱為「 A 交集 B 」,記為 A B 。

(3)差集:集合 A 中不包含集合 B 的元素所形成的新集合,稱為「 A 差集 B 」,記為 A  B 。

(4)宇集、餘集:

宇集:在問題中包含全部元素的最大集合,稱為「宇集」,記為 U 。

餘集:對於不包含集合 A 的所有元素所形成的新集合,稱為「 A 的餘集」,也有一稱為「 A

的 補集」,並記為 A ' 。
P.53
54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公式 10-2] 笛摩根定律

(1) ( A B ) '  A ' B ' (2) ( A B ) '  A ' B '

[公式 10-3] 集合常用公式

設 n( A) 表示集合 A 的元素個數

(1) n( A B )  n( A)  n( B )  n( A B )

(2) n( A  B )  n( A)  n( A B )  n( A B ')

(3) n( A B C )  n( A)  n( B )  n(C )  n( A B )  n( B C )  n( A C )  n( A B C )

[定義 10-4] 古典機率

設一隨機試驗的樣本空間 S 為有限集合,且 S 中的每一個樣本(即 S 集合中的元素)出現的機會均等,

n( A) 事件 A 的個數
而 A 為一個包含於 S 的事件,即 A  S ,則事件 A 發生的機率為 P( A)  
n( S ) 樣本空間 S 的個數

[公式 10-5] 機率常用公式

設 A, B, C 為樣本空間 S 的三個事件,則

(1)全事件機率:一定會發生的事件稱為「全事件」,則 P( S )  1

(2)空事件機率:一定不會發生的事件稱為「空事件」,則 P( )  0

(3) A 事件的機率: 0  P( A)  1

(4)餘事件機率:

. P ( A ')  1  P ( A)

. P( A ' B ')  P(( A B) ')  1  P( A B)

P.54
55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5)和事件機率:

. P( A B)  P( A)  P( B)  P( A B )

. P ( A B C )  P ( A)  P ( B )  P (C )  P ( A B )  P ( B C )  P ( A C )  P ( A B C )

[定義 10-6] 互斥事件

設 A, B 為二集合,且二者的交集為空集合,即 A B   ,則稱為互斥事件

[公式 10-7] 條件機率

設 A, B 為樣本空間 S 的二個事件,且 P ( A)  0 ,則在事件 A 先發生的條件之下,再發生事件 B 的機

n( A B ) P ( A B )
率為 P( B | A)  
n( A) P( A)

»條件機率的乘法公式

. P( A B)  P( A)  P ( B | A)

. P ( A B C )  P ( A)  P ( B | A)  P (C | A B )

[公式 10-8] 獨立事件

若事件 A 與事件 B 彼此發生與否互不影響,則稱 A, B 為獨立事件,且 P( A B)  P( A)  P( B)

[公式 10-9] 期望值

設 { A1 , A2 , , An } 為樣本空間 S 中事件 A 的所有情況,且事件 Ai 發生的機率為 Pi (其中

i  1, 2, , n ),發生事件 Ai 的報酬為 mi (其中 i  1, 2, , n ),則事件 A 的期望值記為 E ( A) 。


n
E ( A)   Pi  mi  P1  m1  P2  m2   Pn  mn
i 1

P.55
56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Ch11 統計

[定義 11-1] 母群體、樣本、抽樣的定義

母群體:對某一問題﹐研究所涉及的所有「對象」所成的集合﹐稱為母群體或母體。

樣本:由母體中所選出的一個部分集合。

抽樣:針對母體中的部分對象進行調查。

[公式 11-2] 抽樣方法

因應研究問題與對象的特性,常用的抽樣方法有四種

(1) 簡單隨機抽樣:母體中每一對象被抽中機會相等,隨機抽出。

(2) 系統抽樣:將母體的全部樣本編號,以固定間隔抽取樣本。有週期特性的母體不適用。

(3) 分層抽樣:將母體依據不同特性分層、分類,再依比例從各層抽樣。

(4) 部落抽樣:將母體分成數個差異性極小的部落,再由這些部落隨機抽取部落進行調查。

P.56
57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定義 11-3] 資料整理與圖表編製

1. 資料整理的步驟:(1)分類 (2)歸類 (3)列表 (4)繪圖

2. 圖表編製:

(1)編製次數分配表


1 求全距 ○
2 求組數 ○
3 定組距 ○
4 定組限 ○
5 歸類劃記 ○
6 計算次數

(2)次數分配直方圖與曲線圖 (以全班 45 人數學成績為例)

(3)累積次數分配圖表


1 以下累積次數分配曲線圖 ○
2 以上累積次數分配曲線圖

P.57
58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公式 11-4] 算術平均數

(1)未分組算術平均數 x :設有 n 個數值 x1 , x2 , x3 , , xn ,則其算術平均數 x 為

1 1 n

1 一般法: x 
n
( x1  x2  x3   xn )   xi
n i 1
1 n

2 平移法:任取一數 A 平移  x  A 
 ( xi  A)
n i 1

(2)已分組算術平均數 x :假設將 n 個數值資料分為 k 組,每組的個數分別為 f1 , f 2 , f3 , , f k ,且

f1  f 2  f3   f k  n ,每組的組中點為 x1 , x2 , x3 , , xk ,則已分組的算術平均數為

1 1 k

1 一般法: x 
n
( f1 x1  f 2 x2  f 3 x3   f k xk )   fi xi
n i 1
1 k

2 平移法:任取一數 A 平移  x  A 
 fi ( xi  A)
n i 1

[公式 11-5] 加權平均數(W )

設 w1 , w2 , w3 , , wn 為 n 個數值資料 x1 , x2 , x3 , , xn 的權重數,則所有數值的加權平均數為
n

( w x  w2 x2  w3 x3   wn xn ) w x i i
W 1 1  i 1
w1  w2  w3   wn n

w i 1
i

[公式 11-6] 中位數( M e )

設有 n 個已排序的數列 x1 , x2 , x3 , , xn ,

(1)當 n 為奇數時,中位數 M e 為數列正中間的數值,即 M e  x n 1


2

1
(2)當 n 為偶數時,中位數 M e 為數列正中間的兩個數值平均,即 M e  ( x n  x n 1 )
2 2 2

P.58
59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公式 11-7] 眾數(Mo)

在一群數值資料中,出現最多的數值稱為「眾數」。

[公式 11-8] 百分等級(Percentile Rank: PR 值)

設某學生在 n 人中排名第 k 名,則

贏過的人數 nk
百分等級 PR  100%  100% ,無條件捨去取整數
總人數 n

[公式 11-9] 全距(R)

設在一群數值資料中,最大值 xi ,最小值 x j ,則 全距=最大值xi  最小值x j

[公式 11-10] 四分位差(Q.D.)

設有 n 個已排序的數列,

第 1 四分位 Q1 :取小於中位數 M e 的所有數值求中位數,稱為第 1 四分位

第 3 四分位 Q3 :取大於中位數 M e 的所有數值求中位數,稱為第 3 四分位

則四分位差 Q.D.  Q3  Q1

P.59
60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公式 11-11] 標準差與變異數

標準差是用來分析數值資料離散程度的公式,變異數只是標準差的平方。若資料數量不多就可以

全部取樣來計算,此時用的是母體標準差、母體變異數公式;若資料數量太多就需抽樣部份資料來

計算,此時用的則是樣本標準差、樣本變異數公式。(註:母體標準差與樣本標準差公式,概念上只

有分母減 1 與否的差別)
N
1
設有一群母體資料 x1 , x2 , x3 , , xN ,其算術平均數為  ,即  
N
x
i 1
i ,則

N N

 ( xi   )2 x i
2
 N2
.母體標準差   i 1
 i 1
(PS:標準差口訣→方均根)
N N
N N

 ( xi   )2 x i
2
 N2
.母體變異數   i 1
 i 1
2

N N
1 n
設取出的樣本資料為 x1 , x2 , x3 , , xn ,其算術平均數為 x ,即 x   xi ,則
n i 1
n n

 ( xi  x)2 x
2
i
2
 nx
.樣本標準差 S  i 1
 i 1
(PS:標準差口訣→方均根)
n 1 n 1
n n

 ( xi  x)2 x
2
i
2
 nx
.樣本變異數 S  i 1
 i 1
2

n 1 n 1

PS:口訣的方、均、根,即是先做減平均數的平方和、做平均、開根號

P.60
61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公式 11-12] 數值調整(yi = |a|xi + b)

設在一群數值資料中進行數值調整時,

(1)一般性的數值會隨著放大、縮小 a 倍,平移 b ,例如:

新算術平均數 x '  a x  b ;新中位數 M e '  a M e  b

(2)差距性的數值只會隨著放大、縮小 a 倍,例如:

新全距 R '  a R ;新樣本標準差 S '  a S

[公式 11-13] 常態分布[68-95-99.7]

生活中許多資訊統計後都擁有相似的曲線,如全民身高、體重、智商等,這類的曲線被稱為常態

分布曲線。

常態分布曲線特性:假設母體算術平均數為  ,母體標準差為 

(1) 68%的數值落在距平均數  左右 1 個標準差  的範圍內﹒

(2) 95%的數值落在距平均數  左右 2 個標準差  的範圍內﹒

(3) 99.7%的數值落在距平均數  左右 3 個標準差  的範圍內﹒

P.61
62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公式 11-14] 信賴區間與信心水準

舉例說明之,例如:下面是某雜誌針對台灣人「睡眠品質」的滿意度調查

「…四成九民眾滿意﹐三成八不滿意﹐本次調查以台灣地區住宅電話為母體作尾數兩位隨機抽樣﹐

成功訪問了 1032 位成年人﹐在 95%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在正負 3.2 個百分點以內」 (100 年 3

月)﹒在這項調查結果中:

(1)信賴區間:將滿意比例加減抽樣誤差,即  0.49  0.032, 0.49  0.032   0.458, 0.522 代表台灣人

對於睡眠品質滿意度 p 值的信賴區間在 0.458 與 0.522 之間。

(2) 「95%的信心水準」的意義:由於母體資料很大,所以除非我們做了全台灣人的普查才能得知

確切的睡眠品質滿意度 p 值,因此「95%的信心水準」即代表假如我們對母體做了 100 次的抽

樣,而每一次抽樣結果都會得到一個信賴區間﹐那麼這 100 個信賴區間中﹐約有 95 個會涵蓋

母體真正的 p 值﹒

P.62
63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Ch12 三角函數的應用

[公式 12-1] 和差角公式

(1) sin (   )  sin  cos   cos  sin 


(2) sin (   )  sin  cos   cos sin 
(3) cos (   )  cos  cos   sin  sin 
(4) cos (   )  cos  cos   sin  sin 
tan   tan 
(5) tan (   ) 
1  tan  tan 

tan   tan 
(6) tan (   ) 
1  tan  tan 

[公式 12-2] 二倍角公式


2 tan 
(1) sin 2  2sin  cos 
1  tan 2 

1  tan 2 
(2) cos 2  cos 2   sin 2   1  2sin 2   2cos 2   1 
1  tan 2 
2 tan 
(3) tan 2 
1  tan 2 

[公式 12-3] 直線交角公式


兩條直線 L1 與 L2 皆不為鉛直線,且不互相垂直,斜率各為 m1 , m2 ,若  為兩條直線的所交之銳

m1  m2
角,則 tan   ,另一組交角為 180  
1  m1m2

[公式 12-4] 正弦定理

ABC 中, a, b, c 為三邊長, R 為 ABC 的外接圓半徑,則

a b c
   2 R ,且 a : b : c  sin A : sin B : sin C
sin A sin B sin C

P.63
64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公式 12-5] 餘弦定理

兩鄰邊平方和-對邊平方
ABC 中, a, b, c 為三邊長,則 任一角的餘弦值 =
2 兩鄰邊相乘

b2  c 2  a 2
(1) cos A 
2bc
a 2  c2  b2
(2) cos B 
2ac
a 2  b2  c2
(3) cos C 
2ab

[公式 12-6] 三角形面積公式

abc
令s  (即三邊長和一半), r  內接圓半徑 , R  外接圓半徑
2

1
(1)   底  高
2
1 1 1
(2)   bc sin A  ac sin B  ab sin C
2 2 2

(3)   s ( s  a )( s  b)( s  c) (又稱為海龍公式)

(4)   rs
abc
(5)  
4R
2 2
1
(6)   AB AC  ( AB AC ) 2 (7)
2

x1 y1 1
1 x2  x1 y2  y1 1
(8)   | | (9)   | x2 y2 1 |
2 x3  x1 y3  y1 2
x3 y3 1

P.64
65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Ch13 二次曲線

[定義 13-1] 圓的定義

在平面上的動點 P 與固定點 O 恆保持固定距離 r 所形成的動點

P 軌跡即為圓形。此時圓心為 O 點,半徑為 r。

例如:每個動點都與(3 , 4)座標點保持固定距離 5,此時 P 軌跡就形

成圓心為(3 , 4)、半徑 = 5 的圓。

[公式 13-2] 圓的方程式

(1)標準式: ( x  h)2  ( y  k ) 2  r 2
以點 (h, k ) 為圓心, 半徑為 r 的圓方程式為 ( x  h)2  ( y  k ) 2  r 2 。
(2)一般式: x 2  y 2  dx  ey  f  0
將標準式展開,整理即可得到一般式 x 2  y 2  dx  ey  f  0 ,其中 d 、 e 、 f 為化簡後的
係數。

[公式 13-3] 圓的判別式

將圓一般式 x 2  y 2  dx  ey  f  0 配方後得

d e 1 d 2  e2  4 f d 2  e2  4 f
( x  ) 2  ( y  ) 2  (d 2  e 2  4 f ) , 其中 r 2  r ,
2 2 4 4 2
令 D  d 2  e2  4 f , 此式稱為圓的判別式, 則
d e
(1) D  0 時, 方程式之圖形表一圓, 其圓心為 (,  )
2 2
d e
(2) D  0 時, 方程式之圖形表一點, 此點即為坐標 ( ,  )
2 2
(3) D  0 時, 方程式沒有圖形

P.65
66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公式 13-4] 點與圓的關係

(1)由標準式 ( x  h)2  ( y  k ) 2  r 2 判別

對動點 P ( x0 , y0 ) 而言,可透過 OP 與半徑 r 的關係,而有 P 點在

圓內、圓上與圓外的三種關係。


1 OP  r , P 點在圓內
1 1


2 OP  r , P 點在圓上
2 2


3 OP  r , P 點在圓外
3 3

(2)由一般式 x 2  y 2  dx  ey  f  0 判別

對動點 P ( x0 , y0 ) 而言,直接代入方程式的大小關係,可決定 P 點在圓內、圓上與

圓外的三種關係。


1 x 2  y 2  dx  ey  f  0  點 P ( x , y ) 在圓 C 內
0 0 0 0 0 0


2 x  y  dx  ey  f  0  點 P ( x , y ) 在圓 C 上
0
2
0
2
0 0 0 0


3 x 2  y 2  dx  ey  f  0  點 P ( x , y ) 在圓 C 外
0 0 0 0 0 0

[公式 13-5] 直線與圓的關係

一直線與圓,有交兩點、交一點、不相交的三種不同關係。

»利用圓心到直線距離 d 判別: [參考公式 1-11]

(1) d1  O1M 1  r ,圓與直線交兩點 A、B,此時為割線

(2) d 2  O2 M 2  r ,圓與直線交一點 M 2 ,此時為切線

(3) d3  O3 M 3  r ,不相交,此時為相離

P.66
67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 L : ax  by  c  0
»利用直線與圓的方程式求聯立解判別: 
C : x  y  dx  ey  f  0
2 2

將第①式代入第②式形成 x 的二次方程式  x 2   x    0 ,並用判別式 D 求 x 解,

(1) D  0  x 有二個解,即圓與直線交兩點 A、B,此時為割線

(2) D  0  x 有一個解,即圓與直線交一點 M 2 ,此時為切線

(3) D  0  x 無實數解,不相交,此時為相離

[公式 13-6] 點在圓上做切線

(1)點 P( x0 , y0 ) 在圓 C : ( x  h) 2  ( y  k ) 2  r 2 上做切線,

切線  ( x0  h)( x  h)  ( y0  k )( y  k )  r 2

將 x, y 平方項寫兩次,其中一個寫 P( x0 , y0 ) 點的 x0 跟 y0 座標

(2) 點 P( x0 , y0 ) 在圓 C : x 2  y 2  dx  ey  f  0 上做切線,

x  x0 y  y0
切線  x0 x  y0 y  d ( )  e( ) f  0
2 2

將 x, y 平方項相乘寫兩次,其中一個寫 P( x0 , y0 ) 點的 x0 跟 y0 座標,

將 x, y 一次項相加分兩半,其中一半寫 P( x0 , y0 ) 點的 x0 跟

y0 座標。

P.67
68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公式 13-7] 圓的切線段長

(1)圓外一點 P( x0 , y0 ) 做圓 C : x 2  y 2  dx  ey  f  0 的切線,

則切線段長 PB  x0 2  y0 2  dx0  ey0  f ,將 P( x0 , y0 ) 座標代入圓方程式、開根號就對了

(2)圓外一點 P( x0 , y0 ) 做圓 C : ( x  h) 2  ( y  k ) 2  r 2 的切線,

則切線段長 PB  ( x0  h)2  ( y0  k )2  r 2 ,也是將 P( x0 , y0 ) 座標代入圓方程式、開根號就對了

[定義 13-8] 拋物線的定義

平面上有一定直線 L 及不在 L 上的一定點 F,一切滿足 PF  d ( P, L) 之所有動點 P 點所成之圖形

稱為拋物線,其中 L 稱為準線,F 稱為焦點, PF  d ( P, L) 。

P.68
69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定義 13-9] 拋物線的專有名詞

(1)對稱軸:過拋物線之焦點而與準線垂直之直線稱為拋物線的軸, 亦即拋物線之對稱軸。

(2)頂點:拋物線與其軸的相交點 V 稱為拋物線的頂點。

(3)焦距:焦點 F 到頂點 V 之距離 VF 稱為拋物線的焦距,

VF  d (V , L) ,焦距也常以符號 c 表示。

(4)弦:拋物線上任意兩相異點所連之線段。

(5)焦半徑:拋物線上任一點 P 與焦點 F 的連線段 PF ,稱為焦半徑。

(6)焦弦:通過焦點的弦。如 PP ' 。

(7)正焦弦:與軸垂直的焦弦 AB ,而正焦弦長 AB  4VF  4 c , c 為焦距。

[公式 13-10] 拋物線的標準式

標準式 焦點 準線 圖形 正焦弦長

y 2  4cx F (c, 0) L : x  c 4 c
左右拋物線

焦距 c  0 焦距 c  0
開口向右 開口向左

x 2  4cy F (0, c) L : y  c 4 c
上下拋物線

焦距 c  0 焦距 c  0
開口向上 開口向下

P.69
70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公式 13-11] 拋物線的基本性質

(1) 正焦弦長  4 c 。

(2) 若將拋物線的頂點由 (0 , 0) 平移到 ( h , k ) 時,可得標準式為


1 左右拋物線: ( y  k ) 2  4c( x  h) 。 (記法: y 有平方就交 y 軸兩點  左右型)


2 上下拋物線: ( x  h) 2  4c( y  k ) 。 (記法: x 有平方就交 x 軸兩點  上下型)

[定義 13-12] 橢圓的定義

設 F1 ﹐ F2 是平面上相異兩點,則平面上所有滿足

PF1  PF2  2a ,其中 a  0 且 2a  F1 F2 的點 P 所形成的圖形 O

 為一橢圓。 

[定義 13-13] 橢圓的專有名詞

(1)焦點:兩定點 F1 、 F2 。

(2)中心: F1 F2 的中點,  。

(3)頂點: A ﹐ A ﹐ B ﹐ B 四點。

(4)長軸: AA 稱為長軸,且長軸長 AA  2a ;

短軸: BB 稱為短軸,且短軸長 BB  2b 。

(5)焦半徑:橢圓上的點與焦點之連接線段,如 BF1 、 PF1 。

(6)焦弦:通過焦點的弦。

2b 2
(7)正焦弦:通過焦點且與長軸垂直的弦,如 PQ 。且正焦弦長 PQ  。
a

P.70
71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公式 13-14] 橢圓的標準式

設 a  b  0 , c 為焦距

標準式 焦點 圖形 正焦弦長
x2 y 2 F1 (c, 0) 2b 2
 1
a 2 b2 F2 (c, 0) a
左右型橢圓

x2 y 2 F1 (0, c) 2b 2
 1
b2 a 2 F2 (0, c) a
上下型橢圓

[公式 13-15] 橢圓的基本性質

(1)中心  同時是兩焦點 F1 F2 、長軸 AA 、短軸 BB 的中點。

(2)橢圓的 半長軸a, 半短軸b, 焦距c 滿足 a 2  b 2  c 2 。

2b 2
(3)正焦弦長度= 。
a

(4)若將橢圓的頂點由 (0 , 0) 平移到 ( h , k ) 時,可得標準式為

( x  h) 2 ( y  k ) 2

1 左右型橢圓:   1 (記法:較長的 a 配在 x  左右型)
a2 b2

( x  h) 2 ( y  k ) 2

2 上下型橢圓:   1 (記法:較長的 a 配在 y  上下型)
b2 a2

P.71
72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定義 13-16] 雙曲線的定義

平面上,給予相異兩定點 F1 及 F2 且 F1 F2  2c ﹐

滿足 PF1  PF2  2a ,其中 a  c 的所有點 P 所形

成的圖形就稱為雙曲線,而 F1 、 F2 稱為雙曲線的焦點。

[定義 13-17] 雙曲線的專有名詞

(1) 焦點:兩定點 F1 ﹐ F2 。

(2) 中心: F1 F2 的中點,  。

(3) 頂點: A ﹐ A 二點。

(4) 貫軸: AA 稱為貫軸,且貫軸長 AA  2a 。

共軛軸: BB 稱為共軛軸,且共軛軸長 BB  2b 。

(5) 漸近線:兩漸近線交點即為中心點,從雙曲線兩端

逐漸靠近,使距離趨近於 0 的兩條線。

(6) 焦弦:通過焦點的弦。

(7) 正焦弦:通過焦點且與貫軸垂直的弦 。

P.72
73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公式 13-18] 雙曲線的標準式

標準式 焦點 圖形 漸近線 正焦弦長


x2 y 2 F1 (c, 0) bx  ay  0 2b 2
 1 bx  ay  0
a 2 b2 F2 (c, 0) a
左右型雙曲線

x2 y 2 F1 (0, c) ax  by  0 2b 2
 2  2 1 ax  by  0
b a F2 (0, c) a
上下型雙曲線

[公式 13-19] 雙曲線的基本性質

(1)中心  同時是兩焦點 F1 F2 、貫軸 AA 的中點。

(2)雙曲線的 半貫軸a, 半共軛軸b, 焦距c 滿足 c 2  a 2  b 2 。 (注意:雙曲線的 a 不一定大於 b )

2b 2
(3)正焦弦長度= 。
a

(4)若將雙曲線的頂點由 (0 , 0) 平移到 ( h , k ) 時,可得標準式為

( x  h) 2 ( y  k ) 2

1 左右型雙曲線:   1 (記法: x 變數為正係數  左右型)
a2 b2

左右型雙曲線的漸近線: b( x  h)  a ( y  k )  0

( x  h) 2 ( y  k ) 2

2 上下型雙曲線:    1 (記法: y 變數為正係數  上下型)
b2 a2

上下型雙曲線的漸近線: a ( x  h)  b( y  k )  0
P.73
74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Ch14 微積分及其應用

[定義 14-1] 無窮數列的極限

無窮數列  an  中,當 n 趨近無限大時, an 逼近唯一定值  ,則稱數列  an  收斂於  ,並稱  為

數列  an  的極限值,記作 lim an   。
n 

[公式 14-2] 極限的運算性質

設無窮數列  an  、  bn  皆為收斂數列,而且極限分別為  ,  ,即 lim an   、 lim bn   ,則


n  n 

(1) lim(an  bn )     (2) lim(an  bn )    


n  n 

an 
(3) lim(anbn )   (4) lim( ) (其中 bn  0 且   0 )
n  n  bn 

(5) lim can  c ( c 為常數) (6) lim k an  k  ( k 為正整數且 an  0 )


n  n 

[公式 14-3] 無窮等比數列的收斂與發散

設無窮等比數列  r n  ,則

(1)當 1  r  1 時,  r n  為收斂數列,得 lim r n  0 。


n 

(2)當 r  1 或 r  1 時,  r n  為發散數列,得 lim r n 不存在。


n 

[定義 14-4] 函數極限

設函數 f 定義在某一(開)區間上,當函數 f 定義區間中的 x 逐漸趨

近於定數 a 時( x  a ),則對應的函數值 f ( x) 也逐漸趨近於 b ,即

xa ( x  a )時, f ( x)  b ,稱之為 x 趨近於 a 時, f ( x) 的極限

為 b ,記為 lim f ( x)  b 。
x a

P.74
75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公式 14-5] 函數極限的四則運算

設 lim f ( x)  A 、 lim g ( x)  B , k 為一常數,則


x a x a

(1) lim( f ( x)  g ( x))  lim f ( x)  lim g ( x)  A  B


x a x a x a

(2) lim( f ( x)  g ( x))  lim f ( x)  lim g ( x)  A  B


x a x a x a

(3) lim kf ( x)  k lim f ( x)  kA


x a x a

(4) lim f ( x)  g ( x)  lim f ( x)  lim g ( x)  A  B


x a x a x a

f ( x) lim f ( x) A
(5) 若 B  0 , lim  x a 
x a g ( x) lim g ( x) B
x a

簡單而言,函數極限的四則運算可以直接用極限值 A, B 來做四則運算。

[定義 14-6] 連續函數的意義

函數 f 若滿足下列三個條件,則稱 f 在點 x  a 處連續:

(1) f (a ) 有意義,即 f (a ) 有定義。

(2) lim f ( x) 存在。


x a

(3) lim f ( x)  f (a)


x a

P.75
76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定義 14-7] 導數的意義

f ( x)  f (a )
令 y  f ( x ) 為一函數, a 為定義域中一個定數,稱極限值 lim 為函數 f ( x) 在 x  a 處的
x a xa

d f ( x) dy
導 數,以 f '(a), , 或 f '( x) x  a 表示。
dx x  a dx x a

(1) 導數 f '(a ) 可以視為在 x  a 點處時 f ( x) 函數的切線斜率。

f ( x)  f (a)
過曲線 y  f ( x ) 上一點 P ( a, f (a)) 的切線斜率為 m  lim  f '(a) ,且以點斜式
x a xa

來 表示此時的切線方程式為 y  f (a )  f '(a )( x  a ) 。

(2) 以物理學來看,若 f ( x) 表物體直線運動的位移函數時,則 f '(a ) 表此物體在某一特定時刻

a 的瞬時速度。

f ( x)  f (a ) f ( a  h)  f ( a ) f (a   x)  f (a )
(3) 極限值也可以有多種表示,如: lim lim  lim
x a xa h 0 h  x 0 x

[定義 14-8] 導函數的意義

(1)如果函數 f 在定義域中的每一個點 a 之導數 f '(a ) 都存在,則 a 對應 f '(a ) (即 a  f '(a ) ),形

成 一種新的函數關係,稱 f '(a ) 為 f ( x) 的導函數。求導函數的過程即稱為微分,常以

d f ( x) dy d
f '( x)  y '    f ( x) 來表示。
dx dx dx

(2)在定義域中,若 f '( x) 的導函數存在時,稱 f '( x) 是 f ( x) 的第一階導函數,而

d f '( x) d 2
f ''( x)   2 f ( x) 是 f ( x) 的第二階導函數。
dx dx

(3)可微分:


1 若函數 f 在 x  a 處的導數存在,稱 f 在 x  a 處可微分,否則稱 f 在 x  a 處不可微分。


2 若函數 f ( x ) 在 x  a 處可微分,則 f ( x ) 在 x  a 處連續。

(備註:導數、導函數都是相同的表示,可以看成名詞、動詞的差異而已。微分就是指求出導函數 的過程)

P.76
77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公式 14-9] 微分公式

(1)若函數 f ( x)  x n , n 為正整數,則 f '( x)  nx n1 。 例:

f ( x)  x3  f '( x)  3x 2

(2)若函數 f ( x)  c , c 為常數,則 f '( x)  0 。 例: f ( x)  3  f '( x)  0

(3)若 f ( x)  c  g ( x) , c 為常數,且 g ( x) 為可微分函數,則 f '( x)  c  g '( x) 。

例: f ( x)  3x3  f '( x)  3  (3x 2 )  9 x 2

(4)若 f ( x)  g ( x)  h( x) 且 g ( x) 、 h( x ) 皆為可微分函數,則 f '( x)  g '( x)  h '( x) 。

例: f ( x)  2 x 2  3x  f '( x)  2  (2 x)  3  4 x  3

(5)若 f ( x)  g ( x)h( x) 且 g ( x) 、 h( x ) 皆為可微分函數,則 f '( x)  g '( x)h( x)  g ( x)h '( x) 。

例: f ( x)  (2 x  1)( x 2  3)  f '( x)  2( x 2  3)  (2 x  1)(2 x)  6 x 2  2 x  6

g ( x) g '( x)h( x)  g ( x)h '( x)


(6)若 f ( x)  , h( x)  0 且 g ( x) 、 h( x ) 皆為可微分函數,則 f '( x)  。
h( x ) [h( x)]2

2x 1 2( x 2  3)  (2 x  1)(2 x) 2 x 2  2 x  6
例: f ( x)  2  f '( x)  
x 3 ( x 2  3) 2 ( x 2  3) 2

(7)若有一合成函數 f ( x)  g (h( x)) ,且 g ( x) 、 h( x ) 皆為可微分函數,則 f '( x)  g '(h( x))  h '( x)

例: f ( x)  ( x 2  3x  1) 2  f '( x)  2( x 2  3x  1)  (2 x  3)

[公式 14-10] 微分的應用

若函數 f ( x) 可以微分,則

(1) f '( x) 為第一階導函數,可以求切線斜率。

(2) f ''( x) 為第二階導函數,將函數 f '( x) 再微分得到 f ''( x) ,可以求開口的凹口向上或凹口向下。

(3) 嚴格遞增:在 [a , c] 區間中任取兩點 x1 , x2 且 x1  x2 ,滿足所有的 f ( x1 )  f ( x2 ) 即為嚴格遞增。

(4) 嚴格遞減:在 [e , b] 區間中任取兩點 x1 , x2 且 x1  x2 ,滿足所有的 f ( x1 )  f ( x2 ) 即為嚴格遞增。

(5) 絕對極大值:在 [a , b] 區間中任取一點 x 與 c 點,皆滿足 f (c)  f ( x) ,則 f (c) 即為絕對極大

P.77
78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值。

(6) 絕對極大值:在 [a , b] 區間中任取一點 x 與 a 點,皆滿足 f (a )  f ( x) ,則 f (a ) 即為絕對極小

值。

 f '( x1 )  0

(7) 相對極大值:在 (a , d ) 區間中,取兩點 x1 , x2 且 a  x 1  c, c  x2  d ,若滿足  f '( x2 )  0 ,
 f '(c)  0

即為相對極大值,如局部放大圖(1)

 f '( x1 )  0

(8) 相對極小值:在 (c , e) 區間中,取兩點 x1 , x2 且 c  x 1  d , d  x2  e ,若滿足  f '( x2 )  0 ,
 f '(d )  0

即為相對極小值,如局部放大圖(2)

局部放大圖(1) 局部放大圖(2)

P.78
79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9) 凹口判斷:○
1 在 ( a , d ) 區間中,若 a  x  d ,滿足 f ''( x )  0 即為凹口向下。


2 在 ( a , d ) 區間中,若 c  x  e ,滿足 f ''( x )  0 即為凹口向上。

(10) 反曲點:函數圖形凹向發生變化的點,稱為函數 f 的反曲

點。 若點 ( p , f ( p )) 為函數 f 的一個反曲點,則在

x p的 附近,函數 f 的凹向改

變,即 f ''( x) 的值由正變負或

由負變正,此時 f ''( p )  0 或 f ''( p ) 不存在。

[定義 14-11] 反導函數

設 F ( x) 的導函數為 f ( x) ,即 F '( x)  f ( x) ,則稱 F ( x) 為 f ( x) 的反導函數。 f ( x) 的反導函數並不

唯一。

[定義 14-12] 不定積分

若 F ( x) 是 f ( x) 的一個反導函數,則稱 F ( x) 為 f ( x) 的不定積分,以  f ( x)dx  F ( x)  c 表之,其中

c  R ,  為積分符號, f ( x) 為被積分函數, dx 中的 x 為積分變數。因為所有含常數 F ( x)  c 型

式 的式子都可以是 f ( x) 的反導函數,因此被稱為不定積分。 (註:不定積分的答案一定要 + c 哦)

[公式 14-13] 不定積分公式

x n 1
(1)  x dx 
n
 c (其中 n  1 , c 為常數) [口訣:分子次方加 1,分母除以分子的次方]
n 1

(2)  k f ( x)dx  k  f ( x)dx  c ( k 為固定數字)

(3)  ( f ( x)  g ( x))dx   f ( x)dx   g ( x)dx  c


(4)  ( f ( x)  g ( x))dx   f ( x)dx   g ( x)dx  c

P.79
80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定義 14-14] 定積分的幾何意義

設 f ( x) 在閉區間 [a , b] 上恆有 f ( x)  0 , R 表示 y  f ( x ) 的圖形與 x 軸、 x  a, x  b 所圍成的區


b
域, 則 (1) 
a
f ( x)dx  R 的面積。

(2) 若 a  c  b ,且直線 x  c 將 R 區域分成 R1 , R2 兩部份,可得

b c b
 a
f ( x)dx  R 的面積  R1 的面積  R2 的面積   f ( x)dx   f ( x)dx
a c

[公式 14-15] 定積分的公式

若 f 與 g 是定義在閉區間 [a , b] 上的函數,且在 [a , b] 上皆可積分,則


a
(1)  f ( x)dx  0 。
a

b a
(2)  f ( x)dx    f ( x)dx 。
a b

 f ( x)  g ( x) dx  a
b b b
(3)  f ( x)dx   g ( x)dx 。
a a

b b
(4)  k f ( x)dx  k  f ( x)dx (其中 k 為任意實數)
a a

b c b
(5)若 a  c  b ,則  f ( x)dx   f ( x)dx   f ( x)dx
a a c

P.80
81
高職數學 B 重點整理
By Fu-Sheng

[公式 14-16] 微積分基本定理


x
(1)若函數 f 在區間 [a, b] 上為連續函數,且令 g ( x)   f (t )dt , a  x  b ,則 g ( x) 為可微分函數且
a

d x
dx a
g '( x)  f ( x) ,即 f (t )dt  f ( x) 。

(2)設函數 f 在區間 [a , b] 上為連續函數,而 g ( x) 為 f ( x) 的任意一個反導函數,


b
則  f ( x)dx  g ( x) a  g (b)  g (a) 。
b
a

[最後更新日期 2016/1/7 9:08 PM,End………..]

P.8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