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9

挫屈屈束制
制支支撐與
與接
接合設設計

雲端運算
雲端 算流
流程解解說

(Serverr: S14073
3101/ Clie
ent: C140
073101)

林保均
林 蔡克銓

吳安傑
吳 莊明介

財團法人國家
家實驗研
研究院國家地震工
工程研究
究中心

國立臺灣大
國 大學土木
木工程學
學系

民國 103 年 7 月
中華民
挫屈束制支撐
撐與接合隅板設
設計雲端運算流
流程解說

前 言

國家地震工 工程研究中心 心針對槽接接式挫屈束制支撐構件 件及其與構 構架結構的接 接合細
節,已 已完成試驗 驗驗證並提出 出完整的設設計流程與檢核方法[1 1-3]。以結
結構設計人員 員為服
務對象 象,提供雲 雲端運算設計 計軟體服務務 Brace on Demand (BOD),使
( 使用者可透過 過網址
http:///BOD.ncreee.org.tw 取得
得專屬 BODD 客戶端瀏 瀏覽器,執行 行雲端設計 計運算並快速 速取得
設計結 結果。BOD D 系統根據使 使用者所提提供的構架幾何條件、 、BRB 構件件降伏強度與 與等效
勁度等 等設計需求 求,進行 BR RB 構件及與
與隅板接合 合之完全自動 動化調整、設計與檢核 核等運
算工作 作,並動態產 產生該專案 案之結構計算算書與試算 算表。本文介 介紹 BOD 系
系統之運算流 流程,
主要依 依據美國鋼 鋼結構設計[[4]及鋼結構 構耐震設計規範極限設 設計法設計 計[5],包含槽
槽接式
挫屈束 束制支撐、端部接合及 及隅板之詳詳細設計流程 程與檢核項 項目。

目 錄
一、槽
槽接式挫屈 屈束制支撐設 設計 .............................................................................................. 2 
(1) 構架基本 本幾何關係 係 ................................................................................................... 2 
(2) 核心元件 件鋼材 ........................................................................................................... 2 
(3) BRB 軸力計算軸 ........................................................................................................ 3 
(4) BRB 斷面與長度
斷 度尺寸 ............................................................................................ 3 
(5) BRB 接合銲接尺
接 尺寸 ................................................................................................ 3 
(6) 單邊預留 留壓縮空間 間與外鋼管端 端板至隅板 板集中間接合 合板淨間距 距 ....................... 5 
(7) BRB 消能長度因
消 因子、等效勁 勁度、等效 效勁度因子 ...................
. .......................... 5 
(8) 外鋼管斷 斷面與長度 度計算 ........................................................................................... 5 
隅板設計 .......................................................................................................................... 6 
二、隅
(1) 梁柱角隅 隅隅板設計 計 ................................................................................................... 6 
(2) 梁跨中間 間接合設計 計 ................................................................................................... 9 
破壞檢核 ........................................................................................................................ 11 
三、破
(1) 外鋼管挫 挫屈檢核 ..................................................................................................... 11 
(2) 核心元件 件接合段受 受拉保持彈性 性檢核 .................................................................... 11 
(3) 核心元件 件接合段受 受壓強度檢核 核 ............................................................................ 11 
(4) 隅板與中 中間接合板 板塊狀剪力破 破壞檢核 ................................................................ 12 
(5) 隅板與中 中間接合板 板拉力降伏檢 檢核 ........................................................................ 12 
(6) 隅板與中 中間接合板 板挫屈破壞檢 檢核 ........................................................................ 12 
(7) 隅板與梁 梁柱接面強 強度檢核 ..................................................................................... 13 
(a) vonn Mises 降伏 伏準則 ......................................................................................... 13 
(b) 拉力 力斷裂破壞 壞 ................................................................................................. 14 
(c) 剪力 力斷裂破壞 壞.................................................................................................. 14 
文獻 ................................................................................................................................ 14 
參考文
檢核 DCR 對照表
設計檢 對 .......................................................................................................... 16 
尺寸符
符號對照表 表 .................................................................................................................... 18 

1
挫屈束制
制支撐與接合隅板設計雲端運算流程解說

一、槽
槽接式挫
挫屈束制支
支撐設計

(1) 構
構架基本幾何
何關係

圖 1a 與 1b 所示為配置
置單斜及雙 雙斜 BRB 之單一樓層之 ,樓層高度 度為 Hcol,梁 梁跨度
Lbeam,左柱與右 右柱寬分別為 為 dc,left 與 d c,right,上下 別為 db,upperer 與 db,lower,樓板
下梁深則分別
厚度則 則為 ts。
dc,left dc,right

db,uppper

Hcol
φ

ts
db,lowwer
Lbeam
dc,lefft dc,right

db,upper

Hcol φ,left φ,right

ts
db,lower
Lbeam

圖 1 (a)單斜
斜與(b)雙斜配
配置槽接式挫
挫屈束制支撐構
構架尺寸示意
意圖

(2) 核
核心元件鋼材

表 1 所列為
為本文所採用 用三種核心 Fy 為所採用
心鋼材之力學參數,F 用鋼材之最小小規定
降伏應
應力,Ry 為材料超強因
為 因子,Ωh 為 硬化因子,β 為 BRB 壓力強度調
為材料應變硬 調整因
子,設
設計時採用 用 1.15。
表 1 鋼材參數表

鋼材 Fy (MPa) Ry Ωh β
AS
STM A572 GR50 345 1.1 1.3 1.1~1..2
ASTM A36 248 1.3
3 1.5 1.1~1..2
CNS SN4990B 324 1.2
2 1.3 1.1~1..2

2
挫屈束制支撐
撐與接合隅板設
設計雲端運算流
流程解說

(3) B
BRB 軸力計
計算

由所需之 BR
由 RB 軸向降伏
伏強度(Py)),計算核心
心元件消能 Ac):
能段斷面積(A

Py
Ac  (1)
Fy

B
BRB 構件極
極限壓力強度
度:

Pmmax  Py  R y   h   (2)

B
BRB 構件極
極限拉力強度 示為 Pmax /  。
度可以表示

(4) B
BRB 斷面與
與長度尺寸

BRB 詳細尺
尺寸細節請
請詳閱標準圖 圖及圖 1a 、1b 與圖圖 2。tc 為與 與隅板垂直的 的核心
元件鋼 鋼材厚度,Bc 為核心元
元件消能段 段寬度,Dc 為核心元件 件消能段高 高度,tj 為平
平行於
隅板之 之核心元件件鋼材厚度,Bj 為核心心元件接合段 段寬度,D Dj 為核心元 元件接合段高 高度,
Ac 為核
核心元件消消能段斷面積積,Aj 為接
接合段斷面積 積,At = 0.5
5(Ac+Aj)為轉
轉換段斷面 面積。

如圖 2 所示
示,Lwp 為工
工作點至工作
工作點長度,,LBRB 為 BR
RB 構件全長 長,Lsc 為外外鋼管
長度,Lc 與 Lt 分別
別為核心元 元件消能段與
段與轉換段長長度,Lx 為接 接合段於外 外鋼管內之長 長度,
Lj,e 為接
接合段計算 算至 BRB 構件端部之長
構 段總長 Lj,wpp 可由 Lwp-LLc-2Lt 計算而
長度。接合段 而得。

LBRB

w.p. w.p.

Lsc
Ls Lx Lt Lc Lt Lx Ls

w.p. w.p.

Lj,e Lj,e
Lwp
圖 2 WES
S-BRB 構件尺
尺寸示意圖

(5) B
BRB 接合銲
銲接尺寸

如圖 3a 與 3b
如 3 所示,B
BRB 與隅板
板銲接長度 Lw 計算方式
式如下[4]:

  0.707  Tw   4 Lw  D j    0.6 Fexx   Pmax


(3)
  0.75

接合之 之填角銲尺 尺寸採 Tw = 0.8tc,銲材


材的張力強度 或 4.9 tonf/ccm2)
度 Fexx 為 490 MPa(或 。
為考量 量施工便利 利性,開槽長 長度(Ls)與寬 寬度(tg,s)分別
別增加 25 mmm 與 3 mmm(Ls = Lw + 25, tg,s
= tg + 3 mm),如
如圖 2 所示。

3
挫屈束制
制支撐與接合隅板設計雲端運算流程解說

w
w.p.
tj

A
tc Dc
dc Lsf,h 500 L
t
Lx

2
1
B Bc
Hcol Ln A
Section-A
Lw δ=0.02Lc t
C o
B
L3
Lv 50 Dt Dj
(75)min C Lsf,v Slab
L1 (50
0)min
D Bj
L2 ts
Le D Sectionn-B
Lb tg,s
Be w.p
p.
db
Lh
Lbeam
b

wc wsf,v wb

tsf tg
dc Lh Sectionn-C
Section-D
D
Lh,mid

db
eb Le
Be
L3 Lb (75)min
E L1 E
C

L2 Lv,mid
o (75)min 50
B Lw
δ=0.02Lc C 5
50
Ln Lsf,mid
A
Lx
Lt B
1
2

A Lh,mid
tsf,mid tsf,mid
wsf,m wsf,mid
tg mid wb

tsf,m
mid tsf,mid tsf,mid tsf,mid
Section
n-E

圖 3 WES-BRB
B 構件與(a)梁
梁柱角隅及與
與(b)中間接合板
板接合細部設
設計

4
挫屈束制支撐
撐與接合隅板設
設計雲端運算流
流程解說

(6) 單
單邊預留壓縮
縮空間與外
外鋼管端板至
至隅板集中
中間接合板淨
淨間距


考量雙端滑 滑動之 BRB 最大核心壓
壓應變為 4%%,因此單邊 邊預留壓縮 縮空間 δ 為 0.02L
0 c,
並另外 外增加 25mmm 做為外鋼鋼管端板至至隅板淨間距 距 Ln(=δ+
+25mm)
,且且設計 Lx 至少為

2Ln,Le 為 BRB 端部至工作作點距離, 如圖 3a 與 3b 所示。

(7) B
BRB 消能長
長度因子、等效勁度 、等效勁度
度因子

B
BRB 在地震
震力作用而而進入降伏消 消能的階段
段後,塑性變
變形會集中
中在核心元件
件消能
段部份
份,消能長 長度因子 α 可表示為[6
可 6]:

Lc
 (4)
Lwp

BBRB 的彈性
性等效勁度 度 Keff 可由核 核心元件消消能段、轉換
換段與接合 合段三段共同 同串聯
後加 加成,而構架 架中之接合 合段範圍包含 含隅板及部
部分梁柱構件件,因此實實際斷面積較 較接合
段斷 斷面積(Aj)大
大,為反映實 實際構架中 中接合段斷面 此計算 BRB 等效勁度時
面積,因此 時,將
接合 合段勁度放大 大 1.2 倍(1..2Kj)[7],E
E 為鋼材的楊
楊氏模數,由上述三段 段勁度 Kc、Kt 與
1.2K
Kj 表示為:

1 EAc At A j
K efeff  
1 1 1 L j , wp Ac At (5)
  Lc At A j  2 Lt Ac A j 
K c K t 1.2 K j 1.2

進行 BRBF 分析時,常
進 常直接採用 用等效桁架桿 桿件模擬 BRB
B 的受力
力變形行為,若受
力面積
積採核心消 消能段斷面積積 Ac,並以 Lwp 為節點
點至節點長度
度,在分析模 擬 BRB
模型中模擬
等效勁
勁度時,無 無形中利用等等效勁度因 因子 Q,表示 示如下:

K eff
Q (6)
EAc / Lwp

採最佳
佳化設計之之 BRB 的 Q 值一般在
在 1.2 至 1.5 之間,Q 值大小與
值 α 值有關,核核心段
較短時 α 值越小,則消
相對較 值 消能段所受受的應變量 量就越有被放 放大的可能能,Q 值也會會相對
較大;轉換段或或接合段長度 度越長或斷斷面越大,整 整體斜撐等等效勁度(或或 Q 值)也隨
隨之增
因此,可依
加,因 依 BRB 非線
線性變形需求 求是否過大 大或彈性勁度 度需求,做做各段長度與 與截面
積變化
化調整之依依據。

(8) 外
外鋼管斷面與
與長度計算


為防止整體
體撓曲挫屈的 的發生,外
外鋼管須提供 慣性矩 Isc, 接採用下式
供有效的慣 式作為
外鋼管
管的選取標
標準[8]:

Pmax Lsc 2
I scc  (7)
 2E

管長度 Lsc=L
外鋼管 = BRB-2Lw-2
2Ln。

5
挫屈束制
制支撐與接合隅板設計雲端運算流程解說

二、隅
隅板設計

(1) 梁
梁柱角隅隅板
板設計


梁柱角隅隅
隅板設計採用 法(generalizeed uniform force methhod, GUFM
用泛均力法 M)[9]計
算斜撐
撐軸力作用
用於隅板與梁
梁柱接合界
界面上之分力 力,並考慮 慮構架側位 位移時梁柱角 角隅開
合效應
應對隅板產
產生額外之力
力量,來進
進行隅板與相 相關銲道尺 尺寸之設計 。

如圖 4 所示
如 示,泛均力 力法假設隅板 板與梁柱接
接合界面間之之力量分別
別作用於隅板
板長度
(Lh)與
與高度(Lv)的 的中點,且兩 兩界面上合 合力延伸線
線與斜撐軸力 隅板控制點((gusset
力相交於隅
controol point)。本
本文採隅板 板與梁接合面 面上之合力
力通過梁中心心線與柱面
面交點來決定
定梁控
制點(Beam contrrol point),如圖 4 所示
示,與斜撐
撐軸線相交即 隅板控制點,並由
即可決定隅
隅板與 與柱接合面 面之中點連線 線來決定該 該界面上合力
力量之方向向。利用上
上述之幾何關
關係與
力平衡 衡,可列出 出隅板與梁柱 柱接面之四 四組分力關係
係如下:

Pmax ec sin 
H uuc  (8)
eb  0.5 5 Lv
 eb  eb  0.5 Lv  cos   ec sin   
Vubb  Pmax    (9)
 0.5 Lh  eb  0.5 Lv  
u  Pmax cos
H ub s   H uc (10)
Vucc  Pmax sin   Vub (11)

Vuc 與 Huc 分別為


為柱邊隅板垂 垂直力與水 水平力,Vubb 與 Hub 為梁
梁邊隅板垂 垂直力與水平 平力。
圖5所 所示為隅板 板之等效支撐 撐模型,用用以模擬隅板 板於梁柱開 開合效應中之 之受力[10],支撐
之寬度 度與隅板厚 厚度(tg)相同,有效深度 度為 0.5 倍等
等效支撐長 長度(0.5Lg)[[11],BRBF
F 變形
時所產 產生之梁剪 剪力會使等效 效支撐受力 力變形,支撐 撐軸力之水 水平(HFA)與
與垂直(VFA)分 分力則
用以表 表示隅板於 於梁柱開合效 效應下之設 設計力量需求 求。考慮構 構架於極限 限狀況下,梁 梁構件
在隅板 板前端處產 產生塑性彎矩 矩以估計梁梁剪力,由於 於梁需傳遞 遞因 BRB 軸軸向變形所引 引致之
軸力, ,為有效且保 保守估計梁 梁剪力(Vbeamm),應考量軸
軸彎互制下 下折減之梁彎 彎矩強度(M Mr,beam)
且不考 考慮強度折 折減係數 [4]:

Pr ,beam Pr ,beamm 8  M r ,beam 


若  0.2,   b
  1.0
Pn ,beam Pn ,beamm 9  M n ,beam
b  (12)
P Pr ,beaam M
若 r ,beam  0.2,  r ,beamm  1.0
Pn ,beam 2 Pn ,beeam M n ,beamm
其中 Mn,beam 為梁 彎矩強度,P n,beam 為假
梁斷面塑性彎 假設梁有充足
足側向支撐
撐下之軸壓強
強度,
Pr,beamm 為梁之軸壓 假設為 BRB
壓力,可假 B 最大軸壓力 力之水平分
分量:
c 
Pr ,beam  Pmax cos (13)
考量材 效應(Ry,beam),所對應之
材料超強效 之梁剪力(Vbeeam)可由下式
式計算,但
但不應大於梁
梁可發
展出之 力強度(Vp,beaam)[5]:
之最大剪力

2( Ry ,beam M r ,beaam )
Vbeam   Vp ,beam  0.6 Ry ,beamm Fy ,beamtw  d b  2t f  (14)
Lclear

6
挫屈束制支撐
撐與接合隅板設
設計雲端運算流
流程解說

dc
ec
Pmax
Vuc
0.4Lv VFA
βU φ
Huc
HFA 0.5Lg Lg
Lv
Vub 0.6Lv
βU
Column Hub HFA
ccontrol point
αU αU eb 0.6Lh 0.4
4Lh Pr,beam
Beam db VFA M
nt
control poin r,beam
Gussset Vbeam
control point Lh beaam
inflection
n point
圖 4 泛均力法隅板
泛 板之力量分布 圖 5 隅板等效支
支撐模型
其中,Lclear 為梁 梁之淨長度,如圖 6 所 所示。如為單 單斜 BRB 配置構架,配 假設所設計 計樓層
之上層 層與下層之 之 BRB 及梁柱配置與及 與設計樓層 層之配置相 相同,則梁淨 淨長度可計 計算為
Lbeam-0.5dc,left-0.55dc,right-Lh,lowwer-Lh,upper 。 若為雙斜 斜 BRB 配置 置構架,則 則梁之淨長 長度為
Lbeam-0.5dc,left-0.55dc,right-Lh,lefft-Lh,right,其其中 Lh,left 與 Lh,right 則分
分別為左側 側與右側梁柱 柱角隅
隅板長 長度,Fy,beaam 為梁構件 件材料降伏應 應力,tw 與 tf 分別為梁 梁構件腹板 板與翼板厚。此梁
剪力 Vbeam 會使等 等效支撐受 受力變形,假 假設支撐水 水平方向變形 形量為 dstruut,x,而位在
在 0.6Lh
處 之 梁 上 翼 板 表 面 則 因 梁 彎 矩 而 發 生 水 平 變 形 (dbeam,x) , 兩 者 相 等 的 情 況 下
(dstrut,xx=dbeam,x),IIb 為梁強軸 軸慣性矩,即 即可計算隅 隅板於梁柱開 開合效應下 下所受到的水 水平分
力 HFA 與垂直分 分力 VFA [10]:

d b LhVbeeam  0.3  Lbeaam  0.5d c ,lefft  0.5d c ,rightt   0.18 Lh 


H FFA  (15)
4 I b / t g  d b Lh  0.3d b  0.18 Lv 
d b LvVbeaam  0.3  Lbeamm  0.5d c ,left  0.5d c ,right   0.18 Lh 
VFAA  (16)
4 I b / t g  d b Lh  0.3d b  0.18 Lv 

B
BRB 受壓時 時,梁柱接 接合處張開造 受拉(圖 6a),梁邊隅板
造成隅板受 板垂直力與水水平力
為 Vb,c 及 Hb,c
分別為 b ,柱邊隅
隅板垂直力與 分別為 Vc,c 及 Hc,c,結果
與水平力分 果如下:

H c ,c  H FA  H uc (17)
Vc ,c  VFA  Vucc (18)
H b ,c  H FA  H ub (19)
Vb ,c  VFA  Vubb (20)

B
BRB 受拉時 時,梁柱接接合處閉合造 受壓(圖 6b),梁邊隅板
造成隅板受 板垂直力與水
水平力
為 Vb,t 及 Hb,t
分別為 b ,柱邊隅
隅板垂直力與 分別為 Vc,t 及 Hc,t。結果
與水平力分 果如下:

H c ,t  H FA  H uc /  (21)
Vc ,t  VFA  Vucc /  (22)
H b ,t  H FA  H ub /  (23)
Vb ,,t  VFA  Vubb /  (24)

7
挫屈束制
制支撐與接合隅板設計雲端運算流程解說

VFA Vuc Vc,c

HFA Frrame + BRB B =H


acction Huc force c,c

HFA Hub Hb,c


VFA
F Vubb Vb,c

(a)

(b)
圖6 梁
梁柱角隅隅板受
受斜撐軸力與 效應受力情形(a) 斜撐受壓梁
與梁柱開合效應 梁柱接合處張
張開,與(b)斜
斜撐受拉
時梁
梁柱接合處閉閉合

以下為隅板 板之詳細設計 計流程:
(a) 決
決定與梁翼與 與柱翼接合 合面之隅板長 長度(Lh)與高
高度(Lv)。
(b) 隅
隅板建議使用 用國內習用 用之 ASTM A572 GR5
50 或 CNS SN490B 鋼
鋼材,為提高 高施工

便利性,建議 議隅板外部 部邊線應垂直垂直於柱面與 與梁面,以 以此決定隅板 板長度(Lh)與 與高度
(L
Lv),如圖 3a 3 所示。
(c) 利
利用泛均力法 法(式 8~11))計算斜撐軸軸力於隅板 板梁柱接合面 面上之分力 力(Huc, Vub, Hub 與
Vuc)。
(d) 利
利用等效支撐 撐模型(式 15 與 16))計算梁柱開 開合效應於 於隅板梁柱 柱接合面上之 之分力
(H
HFA 與 VFA)。
(e) 考
考量斜撐軸力 力與梁柱開 開合效應同時 時作用下,計算隅板接 接合面於斜撐 斜撐受壓(式 17~20)

與受拉時(式 式 21~24)之分分力。
(f) 柱
柱翼邊隅板填 填角銲腳長 長 Tc 與梁翼邊
翼邊隅板填角 角銲腳長 Tb 可由下式求 求得,

 Van ,c  1.25 Vc2,c  H c2,c (25)

 Van ,b  1.25 Vb2,c  H b2,c (26)

  H c ,c  
其中, Van,c  2  0.707  Tc Lv  0.6 Fexx  1  0.5 sin1.5  tan 1
其 
  Vc ,c  
 
  V 
Van,b  2  0.707  Tb Lh  0.6 Fexx  1  0.5 sin1.5  tan 1 b,c  
  H b,c  
 
 =0.75
隅板厚度 度超過 20m mm,則假設 設其與梁翼 翼及柱翼接合 合採全滲透 透開槽銲接。

8
挫屈束制支撐
撐與接合隅板設
設計雲端運算流
流程解說

(g) 如
如圖 3a 所示 示,若隅板厚 厚度小於 200mm,則隅
隅板端部加勁 勁板厚度與 與隅板厚度相 相同(tsf
= tg),若隅板 板厚度大於 於 20mm,則
則加勁板厚 厚度為 20mmm。垂直加勁 勁板寬度(w wsf,v)與

梁翼寬度相同 同,當梁翼 翼寬度大於 300mm 時,垂直加勁 勁板寬度則維 維持 300mm。水

平加勁板寬度 度(wsf,h)與垂
垂直加勁板 板寬度(wsf,v)相同。垂直
) 直與水平加 加勁板長度分 分別為
Lssf,v 與 Lsf,h ,加勁板邊 邊緣考慮與 與隅板斜面 轉角處預留 留 50mm 之
之空間以利 利安裝
B
BRB。

(2) 梁
梁跨中間接合
合設計

採用雙斜 V 或倒 V 配置
採 配 BRB 之
之構架中間接 僅受 BRB 軸
接合板,僅 軸力影響而無 無梁柱
開合效 效應,但由 由於 BRB 作用力中心與
作 與隅板銲道
道形心有一偏偏心矩,因 因此設計此銲 銲道時
須額外 外考量此彎 彎矩作用。如 如圖 7 所示
示,中間接合
合板與梁接面面之正向壓 壓力(Vb,mid)、剪力
(Hb,midd)、彎矩(M
Mb,mid)可依下
下式計算:

 1
Vb,mid  Pmax 1   sin  (27)
 
 1
H b ,mid  Pmax 1   cos  (28)
 
 1
M b,mid  H b,miid eb  Pmax eb 1   (29)
 

而中間
間接合板與 剪應力(Fs,mmid)、最大拉
與梁接面之剪 拉應力(Ft,miid)與最大壓
壓應力(Fc,mid)可依
下式計
計算:

H b,midd
Fs ,mid  (30)
Lh ,mid t g
M Vb ,miid
Ft ,mid  2
b.mid
m
 (31)
L t /4
h , mid g Lh,midd t g
M Vb,midd
Fc,mid  2
b.mid
m
 (32)
L t /4
h ,mid g Lh,mid t g


中間接合板 板與梁接面之
之銲道設計 計須考量彎矩矩之效應,,隅板採用 用較經濟的強
強度分
析法設
設計[4],其
其原理為將銲
銲道分割為 為數個節塊塊,而整體銲銲道之抵抗 抗能力為每一
一節塊
所能發
發展強度之 圖 8 所示, 單一銲道節
之總和,如圖 Ri)為[4]:
節塊強度(R
0.3
    L 
Ri  2  0.707  Tb,mid  0.6 Fexx
e   
1  0.5ssin   i 1.9  0.9 i     h,mid 
1.5
(33)
 m   m    10 

9
挫屈束制
制支撐與接合隅板設計雲端運算流程解說

圖 7 中間接合板
板受力情形 圖 8 中間接合
合板銲道設計

 為力量
量方向與銲道
道長向之夾
夾角(度)
   
i  ri  u  為第 i 個銲道節塊 量(in),其中  u  為所
塊之變形量 所有銲道節塊
塊中之
 rccrit   rcrit 
u

最小者
r
0.32
 m  0.2009   2  Tb,mid 為
為銲道節塊所
所發展最大
大強度所對應
應之變形量
量(in)
0.6
u  1.0887   6 
65
Tb,mid  00.17Tb,mid 為銲道破壞瞬
為 瞬間銲道節
節塊之變形
形量(in)
Tb,mid 為中
中間接合板與
與梁接面之
之填角銲腳長
長(mm)
Fexx 為銲材材張力強度

中間接 接合板與梁 梁接面填腳銲 銲道設計流 流程如下:


(a) 將
將中間接合板 板與梁接面 面銲道長度((Lh,mid)平均等
等分,BOD D 程式首次 次迭代均分 10 等

分。
(b) 首
首先初步假設 設填角銲腳 BOD 以 5mm
腳長 Tb,m,B m 為計算起起始值。
(c) 如
如圖 8 所示,假設任一 一 r0 及瞬時旋旋轉中心之 之位置(instaantaneous ceenter)。
(d) 如
如圖 8 所示,
,假設所有銲 銲道節塊之 之作用力(Ri)方向與銲道 道節塊形心 心至瞬時旋轉 轉中心

之方向垂直。
(e) 計
計算每一銲道 道節塊作用 用力(Ri)方向向與銲道方向 向之夾角 θ (度)。
(f) 計
計算每一銲道 道節塊所對 對應之  m 與 u ,以及
及 i 。
(g) 計
計算每一銲道 道節塊之強 強度(Ri) 。
(h) 銲
銲道整體所提 提供之彎矩 矩強度可以由 由每一銲道 道節塊強度乘 乘上其形心 心至瞬時旋轉 轉中心
距離之總合  Ri ri,亦可
距 可由整體銲道 道所提供之 之水平強度(( Pn , x  Ri ccos i )乘上工
工作點

至瞬時旋轉中 離而得 Pn, x  eb  r0  。若
中心之距離 中心及 r0 位
若瞬時旋轉中 位置均正確時
時則兩
者相等,即 Ri ri  Pn, x  eb  r0 。若兩
者 兩者不相等
等,則重複步 變 r0 並重新計
步驟(c)改變 計算。
(i) 決
決定適當之瞬 瞬時旋轉中 中心及 r0 位置 置後,選取 角銲腳長 T b,m,使整體
取適當之填角 體銲道

所提供之水平 平(Pn,x)與垂
垂直(Pn,y)強度 度足以承受
受中間接合板
板與梁接面 面之分力:
 Pn, x  H b,mid
 Pn, y  Vb,mid
  0.75

隅 超過 20mm,則設計其與
隅板厚度超 與梁翼接合
合採全滲透開
開槽銲接。由於中間接
接合板

10
挫屈束制支撐
撐與接合隅板設
設計雲端運算流
流程解說

設計不 不需考量梁 梁柱開合效應 應,因此端端部不設置加 加勁板,僅僅於隅板中間 間設置。如 如圖 3b


所示,加勁板設 設計須符合下 下列規則:
(a) 若
若隅板厚度小 小於 20mm,則加勁板 板厚度與隅 隅板厚度將同 同,即 tsf,midd = tg。

若隅板厚度大 大於等於 20 0mm,則加加勁板厚度 度為 20mm。
(b) 加
加勁板寬度與 與梁翼寬度 度相同,即 w sf,mid = wb。
(c) 如
如圖 3b 所示 示,BRB 構件 件端部須與 與梁及加勁 勁板保持至少 少 75mm 之之淨間距,且 且中間

接合板之兩 塊加勁板淨 淨間距須大 大於等於中 中間接合板 板高度之一 一半,即 Lsf,mid 
0.55Lv,mid。
(d) 若 Lsf,mid < 0..5Lv,mid,則
則僅設計一組 組加勁板,並且設置於 於中間接合 合板水平向之 之中點
處,如圖 9 所示。
處 所
(e) 中
中間接合板端 端部與加勁 勁板對應位置 置之梁腹需 需設置加勁板板,梁腹加 加勁板總寬應 應與梁

寬相近,且板 板厚與中間 間接合板加勁 勁板厚(tsf,miid)相同。

Lh,mid

db
eb
(75)min
m

Lv,mid
(75)min

φ φ
Pmaxx Pmax/β
圖 9 中間接合
合板僅配置一
一組加勁板示意圖

三、破
破壞檢核

(1) 外
外鋼管挫屈檢
檢核
Stteel Casing Buckling (DCR
R-1)
依式 7 檢核
依 核。

(2) 核
核心元件接合
合段受拉保
保持彈性檢核

Jooint Region of Steel Core Yielding
Y (DC
CR-2)

 Aj Fy Ry  Pmax
m /
(34)
  0.90

(3) 核
核心元件接
接合段受壓強
強度檢核
Jooint Region of Steel Core Buckling
B (DC
CR-3)

  2 EI yj 
 Pcr ,upper    min  , A F R 
j y y  Pmax (35)
 4 L   
2

 b ,uupper 

11
挫屈束制
制支撐與接合隅板設計雲端運算流程解說

  2 EI yj 
 Pcr ,lower    min  , A F R 
j y y  Pmax (36)
 4  Lb ,llower  
2

 
  0.90

其中, Iyj 為核心元件接


其 為 接合段向隅 慣性矩,Lb,,upper 與 Lb,loower 分
隅板面外撓曲之斷面慣

別為外鋼管上 上下兩端部
部至梁柱交會
交會之工作點點的距離。

(4) 隅
隅板與中間接
接合板塊狀
狀剪力破壞檢
檢核
G
Gusset Block Shear
S (DCR-4
4)

 Pn  Pmax (37)

其中 Pn  0.6Fu , g Anv  Fu , g Ant  0.66Fy , g Agv  Fu , g Ant ,   0.75 。



由圖 3a、3b 與圖 10,受
由 受拉斷面為 為 Agt=Ant=Dj×tg,受剪斷 斷面為 Agv= Anv=2Lw×tg,Fy,g
及 Fu,g 分別為
為隅板鋼材 材的標稱拉力 力降伏應力 力及拉力強度 度。

圖 10 隅板
板塊狀剪力破
破壞模式示意
意圖

(5) 隅
隅板與中間接
接合板拉力
力降伏檢核
G
Gusset Plate Yielding
Y (DCR
R-5)

W
Whitmore 建議[12]由斜
建 斜撐與隅板接
板接合銲道接
接合點開始 始,沿斜撐軸軸向呈 30 度角擴


張,直至最後 後銲接點, 壞斷面寬度 Wwhitmore 可表
,拉力破壞斷 表示為:

Wwwhitmore  2 Lw  tan 30  D j (38)

如圖 3a 與 3bb 所示,若 Wwhitmore 斷面


如 面寬度超過
過隅板或中間間接合板範範圍,則取 Wwhitmore

與隅板或中間 間接合板之 之重疊寬度 度做為實際計 度 Be,做為
計算之寬度 為隅板抗拉強強度檢

核之斷面寬度 度 [4, 12],則隅板可 可承受之拉力
力為:

 Fy , g Be t g  Pmax
m / (39)

  0.90
(6) 隅
隅板與中間
間接合板挫屈
屈破壞檢核

G
Gusset Plate Buckling
B (DCR
R-6)

12
挫屈束制支撐
撐與接合隅板設
設計雲端運算流
流程解說

如圖 3a 與 3b
如 3 所示,採用
用斷面寬度度 Be 厚度 tg 之等效區域域作為承壓壓面積,並以以 L1 、
L2 與 L3 三條
條臨界長度之之平均值作
作為有效長度 度 Lr,若斷
斷面寬度 Be 超過隅板區
區域於

梁柱範圍內,則臨界長 長度可取負值
負值計算:

L1  L2  L3
Lr  (40)
3


依下列公式檢
檢核隅板挫
挫屈強度,

  Pcr , g     Be  t g   Fcr , g  Pmax (41)

2
若 c  1.5 , Fcr , g  0.6588c Fy , g ,
0.8777
若 c  1.5 , Fcr , g  Fy , g ,
c 2
KL
Lr Fy , g
中, c 
其中 ,K 值可取 0.65
0 計算[13,14]
r E
  0.90

(7) 隅
隅板與梁柱
柱接面強度檢
檢核

(aa) von Misees 降伏準則



Gusset Strength at th
he Connectioon to Beam or Column – von Miises Yield Criterion
(DCR-7-1 / DCR-7-4)

在斜撐發
發展出最大軸
軸力時,同
同時考量正向
向應力與剪
剪應力作用用下梁柱接面
面的隅
板降伏情
情況,梁柱角
角隅隅板在
在梁柱接面應
應符合下列
列檢核:

2 2
 H c ,c   Vc,c 
   3     Fy,g (42)
 Lvt g  wsf ,efff tsf   Lvt g  wsf ,efff tsf 
2 2
 Vb,c   H b ,c  (43)
   3     Fy,g
 Lht g  wsf ,efff tsf   Lht g  wsf ,efff tsf 
  1.00

隅板接合
合面有效承
承載面積可將
將端部加勁 斷面積(tsf × wsf,eff = tsff ×2.5tg)
勁板之有效斷
納入計算
算。中間接
接合板與梁翼
翼接面則須
須符合下列檢
檢核:

2 2
 Vb,mid M   H 
  2 b,mid   3  b,mid
  Lh,mid t g    Fy , g (44)
 Lh,mid tg Lh,nid t g 4   
  1.00

13
挫屈束制
制支撐與接合隅板設計雲端運算流程解說

((b) 拉力斷
斷裂破壞

Gusset Strrength at the Connection tto Beam or Column


C – Ten
nsile Rupturee
(DCR-7-2 / DCR-7-5)

由圖 6 所示,當梁
所 梁柱角隅隅板 板與柱接面 面水平力 Hc,c < 0 或 Hcc,t > 0,以及
及隅板
與梁接面 面垂直力 Vb,c < 0 或 V b,t > 0,表
表示隅板接合合面受壓力 力,拉力斷裂 裂破壞
僅須檢核 核接合面受
受拉力之情況 況:

H c ,c
H c ,c  0   Fu , g (45)
, Lvt g  wsf ,eff t sf
H c ,t
H c ,t  0   Fu , g (46)
, Lvt g  wsf ,eff t sf
Vb,c
Vb,c  0   Fu , g (47)
, Lht g  wsf ,eff tsff
Vb,t
Vb ,t  0   Fu , g (48)
, Lht g  wsf ,eff tsf

其中,wsf,eff = 2.5tg。中間接合
合板與梁接面
面之拉力破
破壞檢核則須
須符合下列
列需求:

M b.mid Vb,miid
Ft , mid  m
   Fu , g (49)
L2h,mid tg / 4 Lh,midd t g
 =0.75
=

(cc) 剪力斷裂
裂破壞
Gusset Strrength at the Connection tto Beam or Column
C – Sh
hear Rupture
(DCR-7-3 / DCR-7-6)

Vc,c
  u , g    0.6Fu , g  (50)
Lvt g  wsf ,eff tsff
H b ,c
  u , g    0.6 Fu , g  (51)
Lht g  wsf ,eff tsff

其中,wsf,eff = 2.5tg。中間接合
合板與梁接面
面之剪力破
破壞檢核則須
須符合下列
列需求:

H b,midd
Fs , mid    u , g  0.6 Fu , g (52)
Lh ,mid t g
 =0.75
=

參考文
文獻
1. 蔡克銓、吳 吳安傑、林 林保均、魏志 志毓與莊明 明介,2012, 「槽接式挫 挫屈束制支 支撐與
脫層材料性 性能研究」 ,結構工程 程,第二十七 七卷,第三 三期,第 299-59 頁。
2. Tsai KC, Wu
W AC, Wei
W CY, Linn PC, Chu
uang MC and Yu YJ, 2014, “W
Welded

14
挫屈束制支撐
撐與接合隅板設
設計雲端運算流
流程解說

end-slot connection
c and deboonding layeers for bu uckling-resttrained braaces,”
Earthquakee Engineerin ng and Struuctural Dynaamics, DOI: 10.1002/eqqe.2423.
3. Lin PC, Tssai KC, Wu u AC and C Chuang MC C, 2013, “Seismic
“ deesign and teest of
gusset coonnections for buckkling-restrained brace frames, " Earthq quake
Engineerinng and Strucctural Dynam mics, Vol. 43,
4 Issue 4, pp.
p 565-5877.
4. American Institute of o Steel C Construction n (AISC), 2010, “SSpecification n for
Structural Steel
S Buildiings”, Chicaago, Illinoiss.
5. American Institute off Steel Connstruction (A AISC), 2010, “Seismicc Provision ns for
Structural Steel
S Buildiings”, Chicaago, Illinoiss.
6. 魏志毓與蔡 蔡克銓,20 008,「挫屈 屈束制支撐構 構架之設計 計」,結構工 工程,第二 二十三
卷,第四期 期,第 85-1 100 頁。
7. Yu YJ, Tsaai KC, Li CH, Weng YT and Tsai T CY, 20 013, “Earthqquake responses
analyses of
o a full-sccale five-sttory steel frame equ uipped withh two typees of
dampers,”E Earthquake Engineerinng and Strucctural Dynaamics, Vol. 42, Issue 8, 8 pp.
1301-1320.
8. Watanabe A,A Hitomi Y, Saeki E E, Wada A and a Fujimo oto M, 19888, “Propertiies of
braces encaased in buckkling-restraaining concrrete and steel tube,” Prroceedings of
o the
th
9 World Conferencce on Earrthquake Engineering E g, Vol. IV V, pp. 719 9-724,
Tokyo-Kyooto, Japan.
9. Muir S, 2008,
2 “Dessign comp act gussetss with thee uniform force method.”
Engineerinng Journal, 1st quarter, ppp. 13-19.
10. Lee CH, 20002, “Seism mic design oof rib-reinfoforced steel moment coonnections based
b
on equivaleent strut mo
odel.” Journnal of Structtural Engineeering, Septtember 2002 2, pp.
1121-1129.
11. Kaneko K,, Kasai K, Motoyui
M S, Sueoka T, Azuma Y, Ooki Y, 20008, “Analysis of
beam-colum mn-gusset components
c s in 5-story
y value-addded frame.”” the 14th world
w
conferencee on Earthquuake Engineeering.
12. Whitmore RE. Experimental inveestigation of stresses in n gusset plaat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Engineering g Experimeent Station Bulletin
B No. 16, May 1 952.
13. Tsai KC, Hsiao
H PC, Wang
W KJ, W
Weng YT, Lin ML, Lin KC, Chen CH, Lai JW W and
Lin SL, 2008, “Pseu udo-dynamiic tests of a full-scalee CFT/BRB B frame–Part I:
Specimen design, experiment
e and analysis,” Eartthquake 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
D Vol.
V 37, Noo. 7, pp. 108 81-1098.
14. Tsai KC and
a Hsiao PC, P 2008, ““Pseudo-dy ynamic testss of a full--scale CFT//BRB
frame–Partt II: Seismicc performannce of bucklling-restrainned braces aand connections,”
Earthquakee Engineerin ng and Struuctural Dynaamics, Vol. 37, No. 7, ppp. 1099-1115.

15
挫屈束制
制支撐與接合隅板設計雲端運算流程解說

檢核 DCR
設計檢 R 對照表
相對位置

單斜配置
置 雙斜配置
DCRs
左 右
上 下 中
上 下 上 下
DCR-1 DCR-1
DCR-1 外鋼管挫
挫屈檢核 DCR-1
left
-
right
核心元件
件接合段受 DCR-2 DCR-2
DCR-2 DCR-2
left
-
right
拉保持彈
彈性檢核
核心元件
件接合段受 DCRR-3 DCR-3 DCR-3 DCCR-3
DCR-3 D
DCR-3
DCR-3 upper llower
lefft left - right rig
ght
壓強度檢
檢核 uppper lower upper lowwer
隅板塊狀
狀剪力破壞 DCR-4 DCR-4
DCR-4 DCR-4
left
-
right
檢核
DCRR-5 DCR-5 DCR-5 DCCR-5
DCR-5 D
DCR-5
DCR-5 隅板拉力
力降伏檢核 upper llower
lefft left - right rig
ght
uppper lower upper lowwer
DCRR-6 DCR-6 DCR-6 DCCR-6
DCR-6 D
DCR-6
DCR-6 隅板挫屈
屈檢核 upper llower
lefft left - right rig
ght
uppper lower upper lowwer
隅板或中 中間接合板
與梁面強 強度檢核 DCR-7-1 DCCR-7-1 DCR-7-1 DCR-7-1 DCR-7-1
DCR-77-1 upper llower left mid right
-von Misses 降伏準

隅板或中 中間接合板
DCR-7-2 DCCR-7-2 DCR-7-2 DCR-7-2 DCR-7-2
DCR-77-2 與梁面強 強度檢核- upper llower left mid right
拉力斷裂 裂破壞
隅板或中 中間接合板
DCR-7-3 DCCR-7-3 DCR-7-3 DCR-7-3 DCR-7-3
DCR-77-3 與梁面強 強度檢核- upper llower left mid right
剪力斷裂 裂破壞
隅板與柱 柱面強度檢
DCR-7-4 DCCR-7-4 DCR-7-4 DCR-7-4
DCR-77-4 核-von Mises
M 降伏 upper llower left
-
right
準則
隅板與柱 柱面強度檢 DCR-7-5 DCCR-7-5 DCR-7-5 DCR-7-5
DCR-77-5 upper llower left
-
right
核-拉力斷 斷裂破壞
隅板與柱 柱面強度檢 DCR-7-6 DCCR-7-6 DCR-7-6 DCR-7-6
DCR-77-6 upper llower left
-
right
核-剪力斷 斷裂破壞

16
挫屈束制支撐
撐與接合隅板設
設計雲端運算流
流程解說

DCR R-7-1 upperr


Gusset to beeam, von Mises yield criiterion
DCR R-7-2 upperr
Gusset to
t beam, tensile rupture

D
DCR-6 upper DCR R-7-3 upperr
Gusset to beam, shear rupturee
Gusset plate buckling
DCR-3 upp
per
Joint region bucklingg

DCR-7-4 up
D pper
D
DCR-2 Gussset to column, von Misses yield criterion
Joint region yielding D
DCR-7-5 up pper
DCR-5 low wer G
Gusset to column, tensille rupture
Gusset plate yieldiing D
DCR-7-6 up pper
Rng-b1ucklin
g G
Gusset to column, shearr rupture
C
Del casi
DC CR-7-4 low wer Ste
DC
CR-5 upper
Gusset to column,
c von Mises yieldd criterion DC CR-4 G
Gusset plate yielding
DC CR-7-5 low wer Gusset plate block shear failure
Gusset to column, tensile ruupture
DC CR-7-6 low wer
Gussset to column, shear ruppture

DJoint region lowe


DCR-3 buckling
er
DCR-7-1 lower DGusset platelowe
DCR-6 er
bucklingg
G
Gusset to beam, von Mises yield criterion
DCR-7-2 lower
Gusset to beam, tennsile rupture
DCR-7-3 lower
Gusset to beam, shhear rupture


單斜配置 / Diagona
al Configu
uration

D
DCR-7-1 mid
d
Gussett to beam, von Mises yield criterion

DCR-7-2 mid
D d
D Joint region
DCR-3 leftbuckl
uling
pper Guusset to beam, tensile ruptture
DC
CR-3 right up
pper
D
DCR-7-3 mid d
Gusset to beam, shear rupture
Joint region bucklingg
DCR-5 leftty upper
Gusset plate yielding
DC
CR-5 right up pper
Gusset plate yieldingg

DCR-4 leeft
Gusset plate block shhear failure
DC
CR-4 right
Gussett plate block shear failure

DCR-2 left DCCR-2 right


Joint region yielding
y Jointt region yielding
DC R-6 left upp per
DCStee
linft
g

Gusset plate buckling


le
k

Rl c-asin
uc

DCR-6 righ ht upper


as 1
gb

1 g buc
l cR-
in

rigklin

Gusset platee buckling


DCR-7--4 left DCR-7-4 right
DC
ee

hgt
St

Gusset to column, von Mises yield criterion Gusset to column, von Mises yield criteerion
DCR-7--5 left DCR-5 left lower DCR--5Gusset
Gusset plate yieldingg
right loweer
plate yielding
DCtR-7-5 right
Gusset to columnn, tensile rupture Gusset to column, tensile rupture
DCR-7--6 left DCR-6 left lower DCR-Gusset
Gusset plate bucckling G
-6 right lower
plate buckling
DC R-7-6 right
Gusset to columnn, shear rupture Gusset to
t column, shear rupture

DCR-3 left lower DCR-Jo3int region


right loweer
buckling
Joint regiion buckling
DCR-7-1 1 left DCR-7-1 rig
ght
Gusset to beam, von Miises yield criterion Guusset to beam, von Mises yield
y criterion

DCR-7-2 2 left
Gusset to beam, tennsile rupture
DCR-7-2 rig
ght
Gusset to beam, tensile rupture
DCR-7-3 3 left
Gusset to beam, shhear rupture DCR-7-3 rig
ght
Gusset to beam, shear rupture
r


雙斜配置 / Diagona
al Configu
uration

17
挫屈束制
制支撐與接合隅板設計雲端運算流程解說

尺寸符
符號對照
照表
構架尺
尺寸相關符號 相對位置 置衍生符號
上 下 左 右
db 梁深 db,,upper db,lower - -
dc 柱寬 - - d c,left dc,right
eb 梁深的一半
半 eb,,upper eb,lower - -
ec 柱寬的一半
半 - - e c,left ec,right
Hcol 樓高 Hcol
Lbeam 梁跨距 Lbeam
ts 樓板厚度 ts
wb 梁寬 wb,b,upper wb,lower - -
wc 柱深 - - w c,left wc,right
BRB 尺尺寸相關符號
號 單斜配置 雙斜配
配置
上 下 左 右
上 下 上 下
Bc 核心元件消 消能段寬度 Bc
Bj 核心元件接 接合段寬度 Bj Bj,left Bj,right
Dc 核心元件消 消能段高度 Dc
Dj 核心元件接 接合段高度 Dj Dj,left
j Dj,rigth
Lb 外鋼管端部 部至梁柱工作點點距離 Lb,,upper Lb,loweer Lb,leftupper Lb,leftlower L b,rightpper Lb,rightlower b
LBRB BRB 構件全
全長 LBRB LBRRB,left LBRB,righht
Le BRB 構件端
端部至工作點點距離 Le,,upper Le,loweer Le,leftupper Le,leftlower L e,rightupper Le,rightlower
Lj,e 接合段計算 算至構件端部長長度 Lj,e Lj,ee,left Lj,e,rightt
Lj,wp 核心元件接 接合段全長 Lj,wp Lj,wwp,left Lj,wp,rigtth
Ln 鋼管端板至 至隅板淨間距 Ln Ln,left Ln,right
Ls 核心接合段 段開槽長度 Ls Ls,left Ls,right
Lsc 外鋼管須提 提供有效的慣性性矩 Isc Iscc,left Isc,rigth
Lw 與隅板銲接 接長度 Lw Lw,left
w Lw,rightt
Lwp 梁柱工作點 點至工作點長度度 Lwp
tc 與隅板垂直 直核心元件鋼材材厚度 tc
tj 平行隅板之 之核心元件鋼材材厚度 tj
Tw 接合之填角 角銲腳長 Tw Tw,left
w Tw,rightt
δ 單邊預留壓 壓縮空間 δ δ,left δ,right
φ 斜撐與水平 平之夾角 φ
隅板尺 尺寸相關符號 單斜配置 置 雙斜
斜配置
上 下 左 中 右
Lh 隅板長度 Lh,,upper Lh,lower Lh,left Lh,mid Lh,right
Lsf,mid 中間接合板
板加勁板間淨間
間距 - - - Lsf,mid -
Lsf,h 水平隅板端
端部加勁板長度
度 Lsf,hh,upper Lsf,hh,lower Lsf,h,left - Lsf,h,right
Lsf,v 垂直隅板端
端部加勁板長度
度 Lsf,vv,upper Lsf,vv,lower Lsf,v,left - Lsf,v,right
Lv 隅板高度 Lv,,upper Lv,lower Lv,left Lv,mid Lv,right
Tb 梁翼邊隅板
板填角銲腳長 Tb,,upper Tb,lower Tb,left Tb,mid Tb,right
Tc 柱翼邊隅板
板填角銲腳長 Tc,,upper Tc,lower Tc,left - Tc,right
tg 隅板厚度 tg
tsf 隅板加勁板
板厚度 tsf tsf tsf tsf,mid tsf
wsf,eff 梁柱角隅隅
隅板加勁板有效
效寬度 wsf,eff
wsf,h 梁柱角隅隅
隅板水平加勁板
板寬度 wsf,hh,upper wsf,hh,lower wsf,h,left - wsf,h,right
wsf,mid 中間接合板
板加勁板寬度 - - - wsf,mid -
wsf,v 梁柱角隅隅
隅板垂直加勁板
板寬度 wsf,f v,upper wsf,vv,lower wsf,v,left - wsf,v,right

1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