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3

四年级古诗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1,侧坐莓苔草映身 2。
路人借问 3 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4。

[注释]

1. 蓬头 : 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2. 莓 : 一种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3. 借问 : 向人打听。
4. 鱼惊 :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理睬。

[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稚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
掩映了他的身影。路人想问路,小儿向路人招招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
过路人。

[赏析]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
可爱。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
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
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
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
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
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
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 2 瓜洲 3 一水 4 间 5,钟山 6 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 7 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8。

[注释]

1. 泊船 : 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2. 京口 : 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3. 瓜洲 : 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
支入江处。
4. 一水 :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5. 钟山 : 今南京市紫金山。
6. 绿 :吹绿,拂绿。
7. 还 :回

[译文]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赏析]

这首诗透过诗人从瓜洲隔江南的描写。表现了江南春景的秀丽和依恋江宁之
家的深切情感。诗人站在瓜洲渡口远望,看见江南边岸上的京口和瓜洲只隔着一
条江水。由此,让诗人联想到他的家就隔着眼前的几重山而已,暗示了诗人思念
家乡的心情。
“绿”字用得绝妙,让江南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色展露无遗。最后一句进一步表
现了诗人思念家乡的迫切心情。

九月九日 1)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⑵,每逢佳节倍思亲⑶。
遥知兄弟登高处⑷,遍插茱萸少一人⑸。

[注释]

1. 九月九日 : 即重阳节。 忆:想念。 山东:王维的家乡。


2. 异乡 : 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3. 佳节 : 美好的节日。
4. 登高 : 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5. 茱萸(zhū yú) : 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
以避灾克邪。

[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
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赏析]

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
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
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
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对亲人的思念,对
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佳节,往
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
“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
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
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望天山门 1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⑵,碧水东流至此回⑶。
两岸青山相对出⑷,孤帆一片日边来⑸。[1]

[注释]

1. 天门山 : 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
长江两岸
2. 中断 : 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3. 至此 : 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4. 两岸青山 : 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5. 日边来 : 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两岸青山对峙美
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赏析]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
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
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
出、来”,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
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从诗
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忆江南 1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⑵;

日出江花红胜火⑶,

春来江水绿如蓝⑷。

能不忆江南?

[注释]

1. 忆江南 : 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2. 谙(ā n) : 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3. 江花 : 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4. 绿如蓝 : 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
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
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赏析]
诗的第一和第二句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怀念。第三和第四句表达了对江
南风景的具体描写。是的第五句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风景如此美好,又怎么能不
怀念呢?
当时诗人年事已高。人生路旅途中值得回忆的华彩段落,已盛事不在了,美
景难重了。江南之美是值得追忆的。

塞下曲 1 [卢纶]
月黑 2 雁飞高,

单于③夜遁④逃。

欲将轻骑⑥逐⑦,

大雪满⑧弓刀。

[注释]

①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②月黑:没有月光。

③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④遁:逃走。
⑤将:率领。

⑥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⑦逐:追赶。

⑧满:沾满。

[译文]

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 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
大雪纷飞落满了身上的弓刀。

[赏析]

此诗描写敌人在漆黑的夜里逃跑,尽管有夜色的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
军察觉了。原本敌军在夜间行动,应当由各种可能,但诗人却认为爹娘并非率军
来袭,而是借夜色的掩护仓皇逃遁。

墨梅 1 [王冕]
吾家 2 洗砚池 3 头 4 树,个个 5 花开淡墨 6 痕 7。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 8 清气 9 满乾坤 10。

[注释]

1. 墨梅 : 用水墨画的梅花。
2. 吾家 : 我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
3. 洗砚池 : 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4. 头 : 边上。

5. 个个 : 朵朵的意思。

6. 淡墨 : 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 墨迹点化成的。
7. 流 : 有流传、流布之意。

8. 清气 : 于梅花来说自然是清香之气,但此处也暗喻人之清高自爱的精
神。
9. 满乾坤 : 弥漫在天地间。 满:弥漫。 乾坤:指人间天地间。

[译文]

这画仿佛是从我的洗砚池边生长的是一棵梅花,朵朵梅花都似乎是洗笔后淡
墨留下的痕迹而没有鲜艳的颜色,因为它并不需要别人去夸许它的颜色,在意的
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气充满在天地只间。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

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
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
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

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黄雀楼 1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⑵,烟花三月下扬州⑶。
孤帆远影碧空尽⑷,唯见长江天际流⑸。
[注释]

1. 黄鹤楼 : 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
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广陵:即扬州。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2. 故人 : 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
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3. 烟花 : 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4. 碧空尽 : 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
一作“碧山”。
5. 唯见 : 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
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
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赏析]

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
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
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
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李白是
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
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
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
意随着江水荡漾。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1,子规声里雨如烟 2。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3。

[注释]

1. 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川:平地。


2. 子规:鸟名,杜鹃鸟。
3. 才了:刚刚结束。蚕桑:种桑养蚕。插田:插秧。

[译文]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
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
的事又要插秧了。

[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前两句描绘
自然景物: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
出了出来。后两句叙述农事繁忙,画面上主要突出刚刚收完蚕茧便在水田插秧的
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
彩鲜明的图画卷。
这首诗全篇语言朴实生动,风格平易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表达了作者对农
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之情。

风 [李峤]
解落三秋叶⑴,能开二月花⑵。

过江千尺浪⑶,入竹万竿斜⑷。

[注释]

⑴ 解落:吹落,散落。解:解开,这里指吹。 三秋:秋季。一说指农历九月。
⑵ 能:能够。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季。
⑶ 过:经过。
⑷ 斜:倾斜。

[译文]

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
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这首诗能让人看到风的力量。如果把诗题盖住,这首诗就是一则谜语,这是
此诗的一大妙处。风是无形的,风又是实在的,我们看不到风,却能感受到风。
秋风能扫尽落叶,春风能催开鲜花,风能激起千层浪,风能吹得万竹斜。看不见、
摸不着、闻不到的“风”在作者笔下,变得形象生动,读后仿佛满纸是 飒飒的风声,
似乎手可以捧、鼻可以闻、耳可以听。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