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3

二年级古诗

江南 (①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2田田3,
鱼戏 4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
—————————————
[注释]
① 这是一首汉乐(yuè)府民歌。
② 何:多么
③ 田田:莲叶茂盛的样子。
④ 戏:嬉戏,戏耍

[译文]
江南到了可以采莲的季节,莲叶是多么茂盛鲜亮啊!那鱼儿们在莲叶间自由自在地嬉
戏。鱼儿一会儿游到莲叶东面,一会儿游到莲叶西面,一会儿钻到莲叶南面,转眼间又到
了莲叶的北边。

[赏析]
这是一首优美的江南采莲曲。诗歌描绘了江南采莲的热闹欢乐场面,表现了鱼在莲叶
间穿梭往来的轻灵样子,传达出采莲人欢快的心情。从穿来穿去、欣然戏乐的游鱼中,读
者似乎也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的情景。

这首诗分“唱”、“和”两个部分。前三句是一人领唱,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
致。“戏”字写鱼在水中的迅捷欢乐神态,非常形象。这里既是写鱼,也有以鱼比人意,
采莲人划着小船在莲叶间穿行,互相追逐嬉戏,宛如鱼儿在水中游动,其划船动作之娴
熟,船行之轻快,采莲人身姿之轻盈,心情之欢快,自然浮现在读者眼前。后四句是众人
和唱,以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变化描绘出鱼儿们在荷叶间嬉戏游弋的动人情景,显
得活泼、自然、有趣,具有很强的音乐感。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是通过对莲叶和鱼

1
儿的描写,却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领略到采莲
人内心的欢乐。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1,阴山 2 下。
天似穹庐 3,笼盖四野 4。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xiàn)5 牛羊。
———————————————————————————————————
—————————
[注释]
1 敕勒川:泛指敕勒族游牧的草原。
2 阴山:即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
3 穹庐:游牧民族所住的圆顶帐篷,即蒙古包。
4 四野(可读 yǎ):草原的四面八方。
5 见(xiàn):同“现”,呈现,显露。

[译文]
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这里的天空像一顶巨大的帐篷,笼罩着辽阔的原野。苍天辽
远空旷,草原茫茫无际,每当风儿吹来草儿低伏的时候,就露出藏在草中成群的牛羊。

[赏析]
这首古代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发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
的豪情。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大山、天空、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

2
望庐山 1 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 2 生紫烟 3,
遥看瀑布挂前川 4。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 5 落九天 6。
————————————————————————————————
[注释]
1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2 香炉:庐山西北部一座高峰的名字。
3 紫烟:山上水气在阳光照射下形成的紫色烟雾。
4 前川:山前面的河水。
5 银河:天河。
6 九天:天空最高处。

3
[译文]
阳光照耀下的香炉峰缭绕着紫色的云烟,远看瀑布犹如一条长长的白氛高高悬挂于山
川之间。那激越的水柱从峭壁上一泻千尺,恍惚间好像银河从云端坠落。

[赏析]
这首七绝,描写了庐山瀑布的壮观。首句从香炉峰写起,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
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

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把山间烟云冉冉升起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次句
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第一眼的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
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
象。第三句又写瀑布的动态,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
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看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
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
是想象奇特,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
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
孕育了这一形象。一个“落”字点出了瀑布倾泻的磅礴气势。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一比喻奇特,同时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全诗融情于景。庐山瀑布“飞流直下”的气势,洋溢着诗人昂扬激进的思想,蕴含着
他对祖国锦绣山河的深切感情。

赠汪伦 1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 2 岸上踏歌 3 声。
桃花潭 4 水深千尺 5,
不及 6 汪伦送我情。

4
————————————————————————————————
[注释]
1 汪伦 :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
2 闻 :听见。
3 踏歌 :一种民间歌调,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这是唐代民间流
行的一种唱歌方式。
4 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5 深千尺:很深,这里用了夸张手法。
6 不及 :比不上。

[译文]
李白坐着船将要远行,忽然听到岸上有踏歌声。桃花潭水虽有千尺深, 也比不上
汪伦送我的深情厚谊。

[赏析]
天宝十四年(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
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
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
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
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人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
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
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
的情深作对比。“不及”二字用词之妙,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
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
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5
早发白帝城 [唐] 李白
朝 1 辞 2 白帝 3 彩云间,
千里江陵 4 一日还 5。
两岸猿声啼 6 不住 7,
轻舟已过万重山 8。
————————————————————————————————
[注释]
1 朝:早晨。
2 辞:告别。
3 白帝:今重庆市奉节。
4 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5 还:返回。
6 啼:鸣,叫。
7 住:停息。
8 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译文]
清晨辞别了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船行了一天的时间,远在千里的江陵就出现
在眼前。只听见两岸山间的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回响,不知不觉,轻快的小舟已穿过万
重青山。

[赏析]
公元 758 年春,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省 西部),行
至白帝城才得赦免。在返回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首句写白帝城之高。点出开船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白帝城。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
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6
第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抒发了诗人“归心似
箭”的心情。“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比衬,不仅表现出诗人“一
日”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而“还”字却亲切得俨如回乡一样,
暗处传神,值得细细品味。

第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在这“两岸连山”的峡谷中间,此时飞舟上的诗
人,两岸的风景一闪而过,耳边只听得山间猿声此起彼伏,连续不断。身在这如脱弦之
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是何等畅快而又兴奋啊!

第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的节
奏之中。江水奔腾呼啸,滚滚东流,一叶扁舟顺着江水,箭一般地飞驶而下,就在这浑然
一片的猿声中,轻舟已过万重山了。而这一爷意蕴都蕴涵在这一“轻”字之中。

江 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1,
万径人踪 2 灭。
孤舟蓑笠 3 翁,
独钓寒江雪。
————————————————————————————————
[注释]
①绝:绝迹,消失。
②踪:踪迹。
③蓑笠:蓑衣,斗笠。

[译文]
千山寂静,鸟儿都飞走了,万条小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孤舟上一位身披蓑
衣、头戴斗笠的渔翁,冒着漫天大雪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垂钓。

[赏析]

7
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塑造了一个空灵、寂静、冷峭的意境,寄托了诗人清
高而孤傲的情感。

鹿 柴1 [唐]王维
空山 2 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 3 入深林,
复照青苔 4 上。
————————————————————————————————
[注释]
1 柴(zhài):辋川的一个风景区。辋川在今陕西省蓝田县。
2 空山:指寂静的山。

8
3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4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译文]
空旷的山中看不见人影,只能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夕阳返照的光射入 幽深的树
林,又映照在青苔上。

[赏析]
此诗描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

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空谷传音,愈见
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
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了。

后两句以夕阳返照来反衬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

9
山 行1 [唐]杜牧
远上寒山 2 石径 3 斜,
白云生处 4 有人家。
停车坐 5 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
———
[注释]
1 山行:在山中行走。
2 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 径:小路。
4 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5 坐:因为,由于。

[译文]
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停车只因喜爱傍 晚的枫林,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 路、人家、白
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首句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
“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高而缓的山势。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
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这里的“人家”照应上句的“石径”。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
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
有另一种景色吧?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
诗人特地停车观赏。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
情难以抑制。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

10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
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登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 1 意不适 2,
驱车登古原 3。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
———
[注释]
1 向晚:将近傍晚。
2 不适:不悦,不快。
3 古原:指乐游原。汉宣帝修建的游览地,在陕西长安城南。

[译文]
傍晚时分心情郁闷,于是驱车来到乐游原。多么美好的夕阳啊!只是它已临近黄
昏。

[赏析]
诗人于傍晚时分,乘车观赏乐游原。登高远望,感慨顿生。“向晚意不适”,诗
人开门见山交代了登临乐游原的原因,那是因为天将傍晚的时候,心情有些不痛
快,于是“驱车登古原”。诗人到乐游原干什么呢?无非是想看看夕阳西下的风景,
排解心中的郁闷情怀,寻找一种精神上的慰藉。

11
这首诗的美绝并非仅仅表达出诗人见夕阳时的心情,而在于能给人强烈的心理
暗示。诗人吟咏的岂止是夕阳呢? 诸多的人生感慨、情感情思又何尝不像夕阳一般?
这才是诗中美之所在、美之所指。因此,诗中也蕴涵了这样一个主旨:夕阳景致之
所以如此妖娆,正是因为在接近黄昏之时。光阴易逝,青春不再;人生迟暮,良辰
美景皆己远去。夕阳是历经沧桑后的一种自然本真的回归,那份平淡和恬静美得让
人心醉。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之作。全诗寓情寓理于景,含蕴深远。语短情长,
看似漫不经心,寻常道来,细细品味却有着无穷之意。正是在这有意无意之间、不
即不离之际,使诗歌的内涵和意蕴大大增加,具有无穷的魅力。

所 见 [清]袁枚
牧童 1 骑黄牛,
歌声振 2 林樾 3。
意欲 4 捕 5 呜 6 蝉,
忽然闭口立。
——————————————————————————————————

[注释]
1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3 林樾(yuè):指道旁成荫的树。
4 欲:想要。
5 捕:捉。

12
6 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呜叫的知
了,就马上停止 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
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林都被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着。正是
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到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
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
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
烂漫、好奇多事的形象扇,j 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
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吧。
全诗用叙述的方式,通过描述牧童的动作,表现了牧童“意欲捕鸣蝉”的生
活情趣。

1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