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

第七章、西藏語文法──動詞

§13-2. 實詞與助詞 (.167 .)


古典西藏語的單詞,若依 S. Hodge' 的二分法(dichotomy)可以分為「實詞」(藏 min;英 content
word/ full word/ autonomous word)及「助詞」(藏 phrad;英 particle/ function word)二大類。
其中,實詞就是指「具有實際的詞彙意義,可以單獨充當句子成分的詞類」;助詞則是「沒
有實質意義,但有句法功能,可以表示實詞與實詞之間關係的詞類,這類詞本身不能單獨
存在,而必須如膠一般附著在實詞之後」。分述如下:
§13-2-1. 實詞
古典西藏語的實詞如同英語文法所謂的「八大詞類」,亦可分為動詞、名詞、形容詞、代名
詞、數詞、副詞、接續詞及感嘆詞等八個詞類來說明。分述如下:
§ 13-2-1-1. 動詞
古典西藏語的動詞若從現代文法學的觀念來理解,有底下八個要點:
§13-2-1-1-1. 動詞的三時一式及其意義、用法
§13-2-1-1-1-1. 動詞的三時一式
藏語的動詞詞幹(verbal stem)一般而言有四種「動詞變化」(conjugation;或稱「變位」),
習慣上稱為「三時一式」,即:現在時(present; 略語 pr)、過去時(past; 略語 pt)、未來時
(future; 略語 f)及命令(或祈願)式(imperative;略語 ipv)。S. Hodge 認為此術語乃源自於印
歐語系(Indo-European)的文法概念,然卻不能完全適用於西藏語的動詞觀念;與日語、阿
拉伯語等多樣性語言(diverse languages)類似,藏語動詞基本上與狀態(aspect)有關,而不像
大多數的印歐語言與時態(tense)有關。而很不巧地,當以這些與狀態有關的藏語動詞詞幹
所組成的複合動詞或動詞組來翻譯梵語(屬印歐語系)的動詞時態時,上述問題會變得相當
複雜;亦即除了梵語的基本意義外,在缺乏任何可以翻譯梵語的現在、過去或未來時態的
情況下,這些藏語的動詞詞幹本身雖僅是表達狀態,但亦必須充當各種時態來翻譯它們。
「有些動詞由於前加字母、基字、後加字母或母音的改變,而使得三時一式的詞幹形
式均不相同;然而也有許多是二個、三個或四個動詞詞幹使用同一種形式的情形了,不一
而足。

§13- 2-1- 1- 1- 2. 動詞三時一式的意義及用法


1. 現在時詞幹 ( the present stem)
此詞幹可用來表達:
(1)一種普遍的事實(如:太陽在東方升起)、
(2)事件目前的狀態(如:我目前住在基隆)或
(3)任何未完成的行為(如:你正在學習西藏語)。
(4)另外,在口語中經常以「動詞詞幹 + G + ཡོད (yod) 」表達第一及第二人稱正在進行或經
常進行的動作、行為;而以「動詞詞幹 + G + འ ག / ཡོའོ་རེད ('dug/ yo'o red) 」表達第三人稱
正在進行或經常進行的動作、行為。

2. 過去時詞幹(the past stem)


S. Hodge 認為此詞幹的特徵,基本上是屬於「狀態的」(aspectual),因此只能表示一個
動作的完成。從西藏語的觀點來看,任何過去時間――即「時態」(tense)――的概念唯有
從前後文的關係中,才能確實辨認出來。26
另外,在口語或混合口語的文語中,經常會用「過去時態的動詞詞幹 + པ (語尾助詞) +
ཡིན / ལགས (yin/ lags)」、「過去時態的動詞詞幹 + བས (grabs) + ཡིན (yin)」表達第一及二人稱過去
進行過的動作、行為;而以「過去時態的動詞詞幹 + པ + རེད / ལགས (red/ lags)」、
「過去時態的
動詞詞幹 + བས (grabs) + རེད (red)」表達第三人稱過去發生的動作、行為。而「過去時態的
動詞幹 + ང (byung)」、
「過去時態的動詞詞幹 + སོང (song) 」、
「過去時態的動詞詞幹 + ཚར
(tshar)」及「過去時態的動詞詞幹 + ཤག (shag)」 這四個亦用來表示過去發生的動作、行為,
但其中的「過去時態的動詞詞幹 + སོང (song) 」,強調敘述者親見整個過程,而「過去時態
的動詞詞幹 + ཤག (shag)」則表示敘述者僅見到動作的結果。

26 例如在《S13-1-1-2. 複句〉的「1. 順接(連續)的關係」中,接續助詞之前的動詞詞幹或動


狀名詞均使用過去時態。
29 此處的 བས (grabs) 為西藏口語中的語助詞。另外, བས (grabs) 除了可以表示過去時
態之外,也可以表示未來時態。

3. 未來時詞幹(the future stem) (.187.)


S. Hodge 認為這個詞幹最初可能不是用來說明一個動作將在未來的時間發生,而似乎
是表示一種「義務的」(necessitive)或「規定的」(pre-scriptive)概念,它暗示著尚未開始發
生的動詞行為「應該被.........」(should be)或甚至「必須被......」(must be)完成,具有這種意
思的詞幹常見於儀軌等法本中。
其次,值得注意的是:當西藏人在翻譯具有詳細時態系統的梵語佛典時,常常必須使
用這個詞幹來翻譯真正的未來時態(true future tense),此時的意思則為「將......」。
再者,未來時態的動詞詞幹若用於「未來時態的動詞詞幹 + པའི / བའི (pa'i/ ba'i) + ིར
(phyir)」這個形式中,則 ིར (phyir) 的意思是「為了......故」,而非「因為.........故」。
另外,在口語中經常以「現在或未來時態的動詞詞幹 + G + ཡིན (yin)」、
「現在或未來時態
的動詞詞幹+ 、「現在或未來時態的動詞詞幹 +
(rgyu) + ཡིན (yin)」 བས (grabs) + ཡོད (yod)」表
達第一及第二人稱的未來動作或行為;而以「現在或未來時態的動詞詞幹 + G + རེད (red)」、
「現在或未來時態的動詞詞幹 + (rgyu) + རེད (red)」 、「現在或未來時態的動詞詞幹+ འ ག
('dug)/ ཡོའོ་རེད (yo'o red)」 表達第三人稱的未來動作或行為。

43 除了這種特定的形式,必須譯為「為了......故」(表目的)外;一般而言, ིར (phyir) 翻譯
為中文時,可以依語境的不同而譯為「因為......故(表原因)或「為了......故」(表目的)。
44 此處的 G 為屬格助詞 /ི གི/ /ི ཡི / -འི (kyi/ gi/ gyi/ yi / -'i)。其中,常以 གི (gi)取代其他四者來使
用。

4. 命令式詞幹(the imperative stem)


此詞幹通常與命令助詞(imperative particle) ཅིག / ཞིག / ཤིག (cig/ zhig/ shig) 及表示命令或祈
願的 དང / ར་ཅིག / ཤོག (dang/ gyur cig/ shog)「願......」
、 རོགས་གནང (rogs gnang)「請......」等結合使
用。
主要有二種用法:
(1)第 1 人稱對第 2 人稱的「指示」(order)或「命令」(command),此時第 2 人稱的主詞通
常會省略;
(2)第 1 人稱的「祈願」(benediction/precation),此時第 1 人稱的主詞通常會省略。

§13-2-1-1-2. 動詞詞幹、動狀名詞、動狀形容詞三者之間的關係 (.193.)


有許多古典藏文的單詞在不同的語境(context)之中,可以分別扮演動、名詞(動狀名詞)
或形容詞( 動狀形容詞)的角色。
例如:འ ོ་བ ('gro ba) 「眾生,情世間,趣」是名詞(n)。而 འ ོ ('gro)「行走,來去」是動詞詞
幹(vs);而由動詞詞幹 འ ོ ('gro) 加上語尾助詞 བ (ba)所構成的 འ ོ་བ ('gro ba) ,在句中可以當
作動狀名詞(vn, 相當於英語的「動名詞」)或動狀形容詞(va; 相當於英語的「分詞」)來
使用,前者的意思為「行於......者;成為......者;行於......這件事;成為......這件事」,而後
者的意思為「行於.........的;成為.........的」。
又如ཤེས་པ་ཤེས་པ་འ ས་ ས་ཡིན་པར་ཤེས་པར་ (shes pa shes pa 'dus byas yin par shes par bya)
[shes pa(knowledge) shes pa(which is known) 'dus byas(product) yin par(fx . . . (verb root) + r -
given that . . .) shes par(know) bya(common appended particle as the second part of a word)]
「我們應當了解已知的知識是有為法」([We] should know that knowledge which is known is
product.)句中,有三個 ཤེས་པ་ (shes pa),第一個 ཤེས་པ་ (shes pa) 「知識」(knowledge)是名詞,第二
個 ཤེས་པ་ (shes pa) 「已知的」(which is known)是動狀形容詞,第三個 ཤེས་པ་ (shes pa) 「了解」
(know)是複合動詞 ཤེས་པར་ (shes par bya) 當中的主要動詞部分。
此外,當我們查閱《藏漢大辭典》時,會發現:除了命令式(ipy)之外,每一個藏語動
詞的過去(pt)、現在(pr)、未來(ft)三個時態的末音節不是有 པ (pa)就是有 བ (ba);例如:
མཐོང་བ (mthong ba)看見,覺知」、 ས ོད་པ (sapyod pa)「修習,受用」
、 ག ང་བ (gsung ba)「宣說」、
ཐོས་པ (thos pa)「聽聞」.........等。而因為 པ (pa) 及 བ (ba) 在藏語文法中具有名詞化或形容詞
化的功能,因此這些帶有 པ (pa) 或 བ (ba) 者,嚴格來說在句子中並不能算是真正的動詞,
而只能稱之為「動狀名詞」(verbal noun;略語為 vn)或「動狀形容詞」(verbal adjective;略
語為 va) 73,因此語尾助詞 པ (pa) 或 བ (ba) 在藏語句中除了可使「動詞詞幹」(verbal stem;
略語為 vs)本身形成動狀名詞外,也可將動詞詞幹結尾的句子名詞化而構成名詞子句 74(noun
clause)來使用;同樣地,語尾助詞 པ (pa) 或 བ (ba) 除了可令動詞詞幹本身構成動狀形容
詞外,也可將動詞詞幹結尾的句子形容詞化而構成形容詞子句 75(adjective clause);反之,
不帶有 པ (pa) 或 བ (ba) 的動詞詞幹在藏語的句法中才是真正的動詞,由動詞詞幹結尾的句
子才是主要句。而因為在藏語的詞序當中,動詞一律置於句末(若有終助詞,則置於終助詞
之前),因此我們可以得到的結論就是:除了複合動詞之外,在藏語句中,動狀名詞或動狀
形容詞必然出現於動詞詞幹之前;而且在一個單句(a simple sentence)中,動狀名詞及動狀
形容詞可以不只一個,但動詞詞幹則僅能有一個。
73 「動狀名詞」(vn)即「動詞的名詞化」,相當於英語的「動名詞(gerund)用法;
「動狀形容詞」(va)即「動詞的形容詞化」,相當於英語的「分詞」(participle)用法。
由同一個動詞詞幹加上語尾助詞或之後所構成的動狀名詞或動狀形容詞,二者形式完
全相同,因此必須藉由詞序(word order)或語境(context,即前後文義)來決定是二者當
中的哪一個。
74 名詞子句可作為句中的中心詞(head-word),亦即可在句中當作主詞(s)或受詞(o)使用。
75 形容詞子句可以作為句中的限定詞(attribute),而用來修飾其前的名詞、代名詞、動狀
名詞或名詞子句等。

§13-2-1-1-3. 及物動詞與不及物動詞 (.199.)


「及物動詞」(transitive verb; 簡稱 vt)在藏語中稱為「能所相異動詞」(藏 bya byed tha
dad paribya shig),亦即這類動詞必定有一個「作者」(能)及一個(或一個以上)「受者」(所);
而且,作者的後面通常會加上作具格助詞(instrumental particle; 簡稱 I)以構成「主詞」(s),
而受者的後面則使用受格助詞以構成「受詞」(o),這類動詞主要用於〈§13-1-1-1-2. 基本句
型 2.〉。
「不及物動詞」(intransitive verb;簡稱 vi)在藏語中稱為「能所不相異動詞」(藏 bya byed
tha mi dad paibya tshig),也就是說,這類動詞的「作者」(能,主體)本身就是「受者」(所,
客體),作者與受者二者是不可分的,因此這類動詞在句中僅有主詞而無受詞,而且主詞即
是作者(=受者)加上主格助詞所構成的,這類動詞主要用於〈§13-1-1-1-1. 基本句型 1.〉。
動詞的及物與否,無法完全由藏語詞典得知,而必須由藏文句是屬於哪一個基本句型
而定;亦即若判斷出句子本身為「基本句型 2. 」的話,則即使此句的動詞在藏語辭典中被
標示為不及物動詞(vi),也必須將之視為及物動詞(vt)來使用;因為「基本句型 2. 在不是「刪
略變形」的情況下,必須要有主詞(s)、受詞(o)與及物動詞(vt)三者,而且受詞必須作為主
詞施予動作的對象,因此這個動作必須是及物動詞才能達成。
此外,許多具有 ས 上加字母或 ས 基字的及物動詞,不管在音韻學或語意學上,均和無 ས
上加字母或 ས 基字的不及物動詞有明顯的關聯。有關這類的「同源動詞」(cognate verb)的
說明,可參閱:〈§4-1-1-2-1-4. 詞素 ས (上加字母或基字):與「及物動詞」有關〉。

§132-1-1-4. 連繫動詞 (.202.)


所謂「連繫動詞」或「連綴動詞」(linking verb/ copula; 略語為 ly),就是能清楚描述
主詞(s)與主詞補語(sc)二者關係的動詞。在藏文句中,主要以〈§13-1-1-1-3. 基本句型 3.〉
出現。這類的動詞大概可以分為三類:
1. 屬性:說明主詞是主詞補語這種「屬性」的連繫動詞有:
ཡིན (yin) 「是」、
རེད (red)「是」(多用於口語的第三人稱中)、
ལགས (lags)「是」(敬語)、
གས (grags)「公認,普遍認許;以......著稱,因......有名」、
ང (snang)「顯示」、
གསལ (gsal)「明示,清楚說明」。
此時主詞補語之後經常會伴隨絕對格,但偶而也有使用邏義格助詞( ལ / ན / / / / / -ར (la / na
/ du / tu / su / ru / -r))的情況。另外,
ཡིན (yin) 「是」的否定形式為 མ་ཡིན (ma yin)「非,不是」或 མིན (min)「非,不是」;
རེད (red) 「是」的否定形式為 མ་རེད (ma red)「非,不是」;
ལགས (lags) 「是」的否定形式為 ལགས་མིན (lags min)「非,不是」。
2. 效應轉移:表達主詞轉變為主詞補語的這種「效應轉移」的連繫動詞有:
འ ར ('gyur)「變成,成為」、
ཆགས (chags)「形成,成為」,
此時主詞補語之後經常會伴隨邏義格助詞( ལ / ན / / / / / -ར (la / na / du / tu / su / ru / -r))。

3. 主張:表達主詞具有主詞補語這種「主張」或「觀點」的連繫動詞有:
འདོད ('dod)「主張,承認,接受,認為」、
དམ་བཅའ (dam bca') 「主張,立誓」、
གས་ལེན (gas len)「主張,認為,接受」、
བཞེད (bzhed)「主張,認為,接受」(敬語)。
因為主詞補語所要表達的「主張」為主詞的心續的一部分,而不是主詞與受詞的關係,
因此不能以〈S 13-1-1-1-2. 基本句型 2. 〉的及物動詞來看待上述的連繫動詞。此時主詞補
語之後經常會伴隨引號助詞( ཅེས / ཞེས / ཤེས (ces / zhes / shes) )、邏義格助詞( ལ / ན / / / / /
-ར (la / na / du / tu / su / ru / -r) )或絕對格。
另外, གས་ལེན (gas len) 的否定形式為 གས་མི་ལེན (gas mi len) 。

§13-2-1-1-5. 存在動詞 (.210.)


古典藏文的「存在動詞」(屬於 vi)為:
ཡོད (yod)「有,存在」、
མངའ (mnga')「有」(敬語)、
གནས (gnas)「有,住,居,留,棲息,存在」、
འ ག ('dug)「居住,坐下;有,在」、
ོད (sngod)「坐,居住,停留」、
མཆིས (mchis)「有,存在」、
ིད (srid)「有,存在」、
བདོག (bdog)「有,存在」、
བ མས (bstams)「有,存在」、
གདའ (gda')「有,存在」、
བ གས (bzhugs)「坐,居住,存在」(敬語)、
ཡོའོ་རེད (yo'o red)「有,存在」(常用於口語).........等。
主要用於描述一種「存在的情況」,相當於英語的"there is....../ there are......."。在藏文
句中,主要以〈§ 13-1-1-1-1.基本句型 1.〉出現,而且通常會伴隨由名詞(n)及場所處格(LL)
二者所構成的場所副詞(Lady)。
另外, ཡོད (yod) 「有,存在」的否定形式為 མེད (med )「無,沒有,不存在」
、མ་ཡོད (ma
yod)「無,沒有,不存在」、 ཡོད་མིན (yod min)「無,沒有,非有,不存在」、 ཡོད་པ་མ་ཡིན (yod pa
ma yin) 「無,沒有,非有,不存在」;
འ ག ('dug) 「有,存在」的否定形式為 མི་འ ག (mi 'dug) 「無,沒有,不存在」;
ཡོའོ་རེད (yo'o red) 「有,存在」的否定形式 」
ཡོའོ་མ་རེད (yo'o ma red)「無,沒有,不存在。

§13-2-1-1-6. 具有動詞 (.212.)


古典藏文的「具有動詞」(屬於 ly)有:
ཡོད (yod)「具有」、
ན (lngan)「具有,具備」、
བཅས (bcas)「具有,帶有」......等,
相當於英語的"has....../ have....."。主要用來說明「主詞本身具有哪些能力、事物.........
等等」。在藏文句中,主要以〈§13-1-1-1-3. 基本句型 3.〉出現。其中, ཡོད (yod) 之前所使
用的格助詞為表示受格(Ac)的絕對格或邏義格助詞;而 ན (lngan) 及 བཅས (bcas) 之前,則通
常會伴隨連結助詞 དང (dang),然而亦有以表示受格的絕對格或邏義格助詞(特別是ར )取代
དང (dang)的情況。

§13-2-1-1-7. 助動詞 (.214.)


1. 古典藏語中,既可當「主動詞」(main verb),也可當「助動詞」(auxiliary verb, 略語為
av)者,常見的有:
(1) ཡིན (yin) (三時一式無變化)
作為主動詞時,意思為(ly)「是」(is; be),主要以〈§ 13-1-1-1-3. 基本句型 3.〉出現。
而用於助動詞時,則多半在口語中,用來標示第 1 人稱及第 2 人稱主詞的主動詞為過去時
態或未來時態;表示主動詞為過去時態,使用「過去時態的主動詞詞幹+ པ་ཡིན (pa yin) 」這
種形式;而表示主動詞為未來時態,則使用「未來時態的主動詞詞幹+G+ ཡིན (yin) 」 這種
形式。

(2) རེད (red) (三時一式無變化)


作主動詞時,(ly)其意思為「是」(is; be),主要以〈§ 13-1-1-1-3. 基本句型 3.〉出現。
而用於助動詞時,則多半在口語中,用來標示第 3 人稱主詞的主動詞為過去時態或未來時
態:表示主動詞為過去時態,使用「過去時態的主動詞詞幹+ པ་རེད (pa red)」這種形式;而
表示主動詞為未來時態,則使用「未來時態的主動詞詞幹+G+ རེད (red) 」這種形式。

(3) ཡོད (yod) (三時一式無變化)


作為主動詞時,可作為不及物動詞(vi),意思是「存在,有」;也可作為連繫動詞(ly),意思
是「具有」 。前者用於〈§ 13-1-1-1-1. 基本句型 1.〉,後者用於〈§ 13-1-1-1-3. 基本句型 3.〉。
而用於助動詞時,則多半在口語中,用來標示第 1 人稱或第 2 人稱主詞的主動詞為現在時
態或過去時態。前者使用「現在時態的主動詞詞幹+G+ ཡོད (yod) 」這種形式,表示經常、
普遍、或正在進行......等等的行為;而後者使用「過去時態的主動詞詞幹 + ཡོད (yod) 」這種
形式,表示動作已經結束或動作結果還繼續存在的情況。

(4) འ ག ('dug) (三時一式無變化)


作為主動詞時,其意思為「有,存在」(為 vi),主要以〈§ 131-1-1-1. 基本句型 1.〉出現。
而用於助動詞時,則多半在口語中,用來標示第 3 人稱主詞的主動詞為現在時態,使用「現
在時態的主動詞詞幹+G+ འ ག ('dug) 」這種形式,表示經常、普遍、或正在進行......等等的
行為。

(5) འ ར ('gyur) (pt: ར (gyur) ft: འ ར ('gyur))


作為主動詞時,意思為「變成.........,轉變.........」;
而為助動詞時,則可用來標示其前之主動詞的過、現、未三個時態(特別是主動詞的三個時
態均無變化時)。

(6) ེད (gyed) (pt: ས (gyas),ft: (gya) ,ipv: ོས (gyos))


作為主動詞時,其意思是「作......,做.........,從事......」。
而作為助動詞時,則可用來標示其他主動詞的過、現、未三個時態及命令式;其次,則是
與其他主動詞(特別是 vi)構成「使役的複合動詞」(causative compound verb)。
值得注意的是, ེད (gyed) 的未來時態 (gya) 除了可以表示意思為「將......」的未來時之
外,還可以表達「應該......,必須......」(義務)之意;後者的例子,在佛典中更是經常可以
看到。

(7) འ ག ('jug) (pt: བ ག (bcug), ft: ག ག (gzhug), ipv: ག (chug))/


(pt: གས (zhugs), ft: འ ག ('jug), ipv: གས (zhugs))
作為及物的主動詞時,意思為「放入,納入;作,實行」;
作為不及物的主動詞時,意思為「進入,參加」。
而及物的主動詞作為助動詞使用時,也如 ེད (gyed) 一般可與其他動詞(尤其是 vi)構成使役
的複合動詞,意思是「令......,讓......,允許......」。

(8) ཟིན (zin) (三時一式無變化)


作為主動詞時,意思為「記憶,執受;納進,攝受」。
而作為助動詞時,意思是「已經.........」,此時 ཟིན (zin) 可直接置於主動詞詞幹之後或從屬
格助詞( / / / (du / tu / su / ru))之後。

(9) ོལ (stsol) (pt: བ ལ (bstsal) , ft: བ ལ (bstsal) , ipv: ོལ (stsol))


作主動詞使用時,意思為「賜給......,授予.........;除去......(古藏語)」。
而作為助動詞時,意思是「使......,令.........,教......,讓......」,此時 ོལ (stsol) 可直接置於
主動詞詞幹之後或從屬格助詞( / / / (du / tu / su / ru)) 之後。

(10) ཉེ (nye) (無三時一式的變化)


作為主動詞時,意思為「接近......,相近.........」。
而作為助動詞時,表示「近期的未來」,意思是「將近.........,將要......」,此時 ཉེ (nye) 可
直接置於邏義格助詞之後。
例如: ོ་ཉེའོ (blo nye'o)「[二人的]心靠近,拉近心的距離」中, ཉེ (nye) 是「接近......,相近......」
是主動詞的用法。而在 ཤི་ལ་ཉེ (shi la nye)「將死,瀕臨死亡」中, ཤི་ (shi) 「死了」( འཆི ('chi)
的 pt)是主動詞, ཉེ (nye) 「將......」是助動詞的用法。
(11) འོང ('ong) (pt: འོངས ('ongs),ft:འོང ('ong))
作為不及物的主動詞時,意思為「來,至」。
而作為助動詞時,意思是「將.........,將會......;適宜......,可以......」
;此時 འོང ('ong) 可直
接置於主動詞詞幹之後或邏義格助詞之後。

(12) ཡོང (yong) (無三時一式的變化)


作為主動詞時,意思為「來臨,進來」。
而作為助動詞時,表示「近期的未來」,意思是「將.........,會......」,此時 ཡོང (yong) 可直
接置於主動詞詞幹之後。

(13) བ (thub) (無三時一式的變化)


作為主動詞時,意思為「抵抗,忍受,耐」。
而作為助動詞時,意思是「能夠......,會......」
,此時 བ (thub) 可直接置於主動詞詞幹之後。

(14) ཆོག (chog) (無三時一式的變化)


作為主動詞時,意思為(vi)「足,夠,滿足」。
而作為助動詞時,意思是「能夠......,可以......;允許......,容許......」
,此時 ཆོག (chog) 可直
接置於主動詞詞幹之後 116。
116 注意: ཆོག (chog) 通常緊鄰作具格助詞之後,此時作具格助詞的意思為「就......而言」。

2. 古典藏語中,只能作為助動詞的則有:
(1) དགོས (dgos)意思為「必須......」(must......, should......, ought to......)
(2) ས (nus) 意思為「能夠......」(can......, be able to......)
(3) ལོ (lo)意思為「可以.......,適宜......」(can....., suitable for......)
(4) བ བ (btub) 意思為「能夠......,會......,可以......」(can....., be able to......)
(5) ོགས (lcogs)意思為「能夠」(can......, be able to......)
(6) ཕོད (phod)意思為「能夠.......;敢......,勇於......」(can......, be able to......, dare......)
(7) ང (rung)意思為「容許....,值得....,能夠....,可以....」(appropriate for...., capable of....)
(8) འོས ('os) 意思為「應該......,值得......,適合......」(ought to......, suitable for......)
(9) ིད (srid) 意思為「可能......,大概......,或許......」(possibly be......, may be......)

§13-2-1-1-8. 複合動詞 (.235.)


西藏語中由二個以上的動詞(含多音節動詞)所構成的複合動詞,主要有底下 10 種形式:
1. 主動詞詞幹 1 + པ (pa) / བ (ba) + 主動詞詞幹 2122
2. 主動詞詞幹 + པ (pa) / བ (ba) + 助動詞詞幹 123

122 此處的語 尾助詞 པ (pa) / བ (ba) 只 可視為附加表示受格(Ac) 的絕對格,亦即「主動詞詞


幹 1(vb1)+ པ (pa) / བ (ba) 」 整個作為「主動詞詞幹 2(vb2) 」的受詞(o) 。
123 藏語的主動詞與助動詞的區分方式與英語類似,主要是根據其意義來區分的;但與英
語不同的是:在藏語單句中,可以有一個以上的助動詞。

3. 主動詞詞幹 1 + པར (par)/ བར (bar) + 主動詞詞幹 2124


4. 主動詞詞幹 + པར (par)/ བར (bar) + 助動詞詞幹 125

124 此處的邏義格助詞 -ར 為受格(Ac)的用法,亦即「主動詞詞幹 1(vb1) + པར (par)/ བར (bar) 」


整個作為「主動詞詞幹 2(vb2)」的受詞(o)。這就好像英語的 vb2 + to (不定詞)+ vb1 一
樣(注意:詞序與藏文不同),其中 to + Vb1 整個作為 vb2 的 o。
125 在這種類型的單句中,也可以有一個以上的助動詞。

5.主動詞詞幹 1 + / / / / -ར (du / tu / su / ru / -r) + 主動詞詞幹 2


6.主動詞詞幹 + / / / / -ར (du / tu / su / ru / -r) +助動詞詞幹
7.主動詞詞幹 1 + 主動詞詞幹 2 [+ 主動詞詞幹 3 + ......]130
130.事實上,這種複合動詞是由主動詞詞幹 1 與主動詞詞幹 2 間省略 པར (par)/ བར (bar) 或
/ / / (du / tu / su / ru ) 而來,此種表達方式多半出現於口語中。

8. 主動詞詞幹 + 助動詞詞幹 131


131.事實上,這種複合動詞是由主動詞詞幹與助動詞詞幹之間省略 པར (par)/ བར (bar) 或 /
/ / (du / tu / su / ru ) 而來的。
9. 主動詞詞幹 + གག (gag)/ གར (gar) + 來去動詞詞幹 134

134.藏語的「來去動詞」或「趨向動詞」有:

འ ོ ('gro) 「去」 འོང ('ong) 「來」


ཐད (thad) 「去」 ཕེབས (phebs) 「來;去」
ི (phyi) 「去」 ེབ (sleb) 「到達」
ཡོང (yong) 「來」 ག (rgyug)「去,走」

10. 動詞詞幹 [+ པར (par)/ བར (bar) ] + 形容詞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