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2016 年 3 月 外国文学 Ma

r.2016
2016 年   第 2 期 Fo
rei
gn 
Lit
era
tur
e No.
2 
2016

西方文论关键词 :

共同体
殷企平

   内容提要:共同体观念的空前生发始于 18 世纪前后。从黑格尔到马克思,从滕尼斯到
威廉斯,把有机/内在属性看作共同体主要内涵的观点一直 占 据 共 同 体 思 想 史 的 主 流 地 位 。
由于解构主义思潮的兴起,声讨共同体的有机/内在属 性 突 然 成 了 一 种 时 髦。 共 同 体,还 是
独体?这居然成了问题。 不 解 决 这 个 问 题,文 学 中 的 共 同 体 想 象 就 很 难 想 象。 也 就 是 说,
对共同体观念的内涵和外延 进 行 梳 理,实 在 是 燃 眉 之 急,而 解 决 问 题 的 关 键,在 于 走 出 “独
体”怪圈;要走出这一怪圈,则关键在于抓住本文所分析的“三大要害”。
关键词:共同体   独体   有机性   内在性   南希之辩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529( 2016)02-0070-10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社 科 基 金 重 大 项 目 “文 化 观 念 流 变 中 的 英 国 文 学 典 籍 研 究 ”

12&ZD172)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DOI:10.16430/j.cnki.fl.2016.02.008
Ti
tl e:Commun ity:A  Keyword i
 n  Crit
ical Theor y
Abst ract:The  concep t of commun ity unde rwen t an  unpreceden ted  developmen t a-
round t
  he  18th cen tury.From  Hege l through  Marx  and  Tnni e
s to  Williams,t he view
that organ ic  and  immanen t at
tr ibu tes constitute the  ma in intension of commun
  i
ty had
been t
 he  ma instream  in t
 he histor y  oft
  he idea ofc
  o mm u nity. Due to the u su
p gr e of de-
construc tive  t
rend ,
s howeve ri, t ha s become  a fashion  t
o  query the above-s ai
d attr
ibutes.
Commun i
t y,or  singu lariy?Th
t is ha s become a my stifying que sti
on.The  fail
ur e
 t o
answe r t ha t que stion wou ld make  i t unimag inab le to imag ine commun it i
y n
 literary
works. In  o ther  word s, i
t reall
y i
 s  a ma tter 
of ex
  treme  ur gency to clar
i f
y va ri
ous st
rand s,
be they t he i nt
ens ion or t
 he extens ion,of  the no t
ion  of commun ity.The  key  t
o the ques-
tion l
ies in  break ing the “
sin gu
l arity i
  mp a
s s
e ,” whe r
e as th ew
  ay out oft
  he impassel
 ies
 in
dismantling  the three v
 ital 
pa r
ts of t he s
in gula
rityt
 heo r
y  as analyzed i
n the present  a
pp e
r .
Keywo r ds:commun ity,s ingu la r
ity,or ganic attribute s,immanence,t he Nancy  de-
ba t

Aut hor:Yi n Qi ping,Prof ess or,Eng lish Depa rtmen t,Hangzhou  Norma l Univer~
si
t ,
y Hangzhou Zhe , i
j ang Prov i ,
nce Ch ina.Ema ilq: ipy in@ho tma i
l.com
· 70 ·
殷企平   共同体

略说
“共同体”(
Commun
ity)一词源于拉丁文 commun is,原义为“共同的”( common)。自柏
拉图发表《理想国》以来,在西 方 思 想 界 一 直 存 在 着 思 考 共 同 体 的 传 统,但 是 共 同 体 观 念 的
空前生发则始于18 世纪前后。这是由于在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全球化之际,人们突然发现
周围 的 世 界/社 区 变 得 陌 生 了:传 统 价 值 分 崩 离 析,人 际 关 系 不 再 稳 定,社 会 向 心 力 逐 渐 消
失,贫富差别日益扩大。 换 言 之,就 是 人 类 社 会 对 共 同 体 的 需 求 已 迫 在 眉 睫。 作 为 对 这 一
需求的回应,欧洲各 国 相 继 涌 现 出 一 批 探 索 并 宣 扬 共 同 体 观 念 的 仁 人 志 士。 他 们 或 在 哲
学、社会学等领域里 著 书 立 说,或 用 文 学 形 式 推 出 关 于 共 同 体 的 想 象,在 两 者 形 成 的 互 动
中,共同体观念随之嬗变演进。 其 中 从 黑 格 尔 到 马 克 思,从 滕 尼 斯 (
Ferd
inand 
Tnn
ies)到
威廉斯(
Raymond  Wil
liams),把有机/内在 属 性 看 作 共 同 体 主 要 内 涵 的 观 点 一 直 占 据 共 同
体思想史 的 主 流 地 位。 在 威 廉 斯 之 后,由 于 布 朗 肖 (Maur
ice 
Bl t)、南 希 (
ancho J
ean-Luc
Nancy)和米勒(
J.H.Mi
llr)等人的影响,文 学 批 评 理 论 界 对 共 同 体 有 机/内 在 属 性 的 质 疑

甚嚣尘上,共同体观念的多 义 性 以 此 日 益 彰 显。 为 了 厘 清 概 念,对 这 些 质 疑 进 行 梳 理 已 然
成为学界当务之急。

综述
根据威廉斯在《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中的考 证,英 语 Commun
ity一词在不同时
期分别衍生出以下四个基本 含 义:一,平 民 百 姓( 14—17 世 纪);二,国 家 或 组 织 有 序 的 社 会
14 世纪起);三,某个区域的 人 民(
( 18 世 纪 起);四,共 同 拥 有 某 些 东 西 的 性 质(
16 世 纪 起)。
跟本文关系最密切的考证见于威廉斯如下的表述:“从18 世纪起,共同体比社会有了更多的
亲近感……这种亲近感或 贴 切 感 是 针 对 巨 大 而 庞 杂 的 工 业 社 会 语 境 而 蓬 勃 生 发 的 。 人 们
在寻求另类的共同生活方式时,通 常 选 择 共 同 体 一 词 来 表 示 这 方 面 的 实 验 ”(
75)。 威 廉 斯
还认为,作为术语的共同体有一个更重要的特征:“不像其他所有 指 涉 社 会 组 织(国 家、民 族
和社会等)的术语,它[共同体]似乎总是被用来激发美好的联想 ……”(
76)这 一 立 论 与 德 国
社会学家、哲学家滕尼斯的共同体学说形成了呼应,后者曾经在与“社 会”相 对 的 意 义 上,给
共同体下了一个经典性定义:“共 同 体 意 味 着 人 类 真 正 的、持 久 的 共 同 生 活,而 社 会 不 过 是
一种暂时的、表面的东西。因此,共同体本身必须被理解为 一 种 生 机 勃 勃 的 有 机 体,而 社 会
则是一种机械的聚合和人工 制 品 ”(
19)。 滕 尼 斯 是 共 同 体 思 想 的 集 大 成 者,他 对 于 共 同 体
的研究适逢文化观 念 内 涵 (共 同 体 观 念 是 文 化 观 念 的 主 要 内 涵 之 一 )演 变 的 最 重 要 时 期。
或者说,在他那个时期,现代意义 上 的“文 化”概 念 经 历 了 最 重 要 的 内 涵 演 变,① 而 这 一 演 变
根植于“现代性焦虑”,即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而引起的焦虑。
在形成上述共同体观念的过程中,滕尼斯受到了洛 克、卢 梭、黑 格 尔 和 马 克 思 等 许 多 思
想家的启发,其 中 黑 格 尔 和 马 克 思 对 他 的 影 响 最 大。 西 班 牙 科 尔 多 瓦 大 学 教 授 赫 弗 南

Jul
ián 
Jimnénez 
Hef
fernan)曾经指出,滕尼斯用以描述自己思想的关键术语都是从黑格
尔那里借来的,如“社会”( Ge
sel
lscha
ft)和“共同体”(
Geme
ins
cha
ft),以及“有机的”和“机械

① 在过去的四百多年中, 文化概念的最重要内涵是“转型焦虑”和“愿景 描 述”。 关 于 这 一 观 点 的 论 证,请 参 考 拙 著


《“文化辩护书”:
19 世纪英国文化批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3)。

· 71 ·
2016 年                    外国文学                    第 2 期

的”,等等(
8-16)。如上文所示,滕尼斯 在 界 定 共 同 体 时,强 调 它 是 一 种 有 机 体,其 对 立 面 则
是作为机械聚合体的社会,而黑格尔在其著作中“常常把有机纽 带 和 聚 合 看 作 对 立 面,前 者
把一切融入活生生的整 体,而 后 者 仅 仅 用 机 械 的 方 式 把 一 切 拼 凑 在 一 起 ”(He
ffe 8)。
rnan 
相对于黑格尔,马克思对滕 尼 斯 的 影 响 更 深 刻、更 具 体。 如 赫 弗 南 所 说,马 克 思 “渴 望 有 一
个由众多相互团结的、不弃不离的个人所组成的同质共同体”( 11)。确 实,马 克 思 对 理 想 的
共同体———即共产主义社会———的憧憬尤其强调个 人 与 共 同 体 之 间 的 辩 证 关 系:他 既 重 视
个人对共同体的责 任,又 主 张 共 同 体 是 个 人 全 面 发 展 的 保 障。 在 《德 意 志 意 识 形 态 》一 书
中,他提出了“全人共同体”(
the 
commun
it of
y  comp
  let
e i
ndi
vidua
ls)这一概念(
173-74),并
强调“只有在共同体中,每个人才有全面发展自己能力的手 段;因 此,只 有 在 共 同 体 中,人 的
自由才有可能……在真正的共同体中,个人在联合的状态下通 过 联 合 获 得 自 由”( 171)。类
似的观点在《共产党宣言》里也 曾 出 现:“代 替 那 存 在 着 阶 级 和 阶 级 对 立 的 资 产 阶 级 旧 社 会
的,将是这样一个联 合 体,在 那 里,每 个 人 的 自 由 发 展 是 一 切 人 的 自 由 发 展 的 条 件 ”(马 克
思、恩格斯 273)。这里说的“联合体”就是共同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的条件”就是滕尼斯所说的有机 联 系,而 “阶 级 和 阶 级 对 立”则 是 机 械 聚 合 的 重 要 表 现 形 式
之一。
在滕尼斯之后,一直有 人 继 承 他 的 共 同 体 思 想,并 努 力 将 其 发 扬 光 大。 除 上 文 所 说 的
威廉斯以外,在这方面有较 大 影 响 的 是 安 德 森 (Bened
ict 
Anderson),后 者 在 其 《想 象 的 共
同体》一书中把共同体的有机/内在属性寄托于想象,这是“因 为 即 便 在 最 小 的 民 族 里,每 个
成员都永远无法认识大多数同胞,无法与他们相遇,甚至无法 听 说 他 们 的 故 事,不 过 在 每 个
人的脑海里,存活着自己所在共同体的影像”( 6)。所有这些思想跟 文 学 家 们 对 于 共 同 体 的
想象形成了互动。① 不过,由于后现 代 主 义、尤 其 是 解 构 主 义 思 潮 的 兴 起,文 学 创 作 和 文 学
批评领域风向骤变,对 共 同 体 有 机/内 在 属 性 的 质 疑 和 解 构 成 了 一 种 时 髦。 这 股 风 在 我 国
学界也吹得十分强劲,有学者最近 撰 文 论 证 美 国 作 家 品 钦 的 《秘 密 融 合》如 何 “表 现 了 虚 构
共同体的自毁性”,其前提是默认“文学呈 现 的 是 一 种 共 同 体 的 不 可 能 性”(但 汉 松 10)。 这
股思潮的最大推手是法国哲学家南希,下文就从“南希之辩”说起。

南希之辩

1983 年,南希发表长文《不 运 作 的 共 同 体》(“


La 
communau
tédé
s ée”),其 宗 旨 是
oeuvr
解构共同体这一概念,其核心观点是共同体只有在不运作———该文题目中的 dé s ée 意
oeuvr
指“不运作”、“不操作”、“不运转”或“被闲置”,英语通译为 i
nope
rat
ive———的时候才是真正
的共同体。“南希的哲学揭示了一个悖论:真正的共同体是不 可 能 存 在 的,但 人 类 却 生 活 在
对它的虚构中”(但汉松 9)。 除 了 这 个 总 悖 论 之 外,南 希 这 篇 长 文 中 还 有 许 多 小 悖 论,或 者
说惊人之语,如“共同体还没有 发 生 过”( 11),“共 同 体 仍 然 没 有 被 思 考 过”(26),“共 同 体 不
可能产生于工作领域”(31),“共 同 体 在 他 人 的 死 亡 中 得 以 显 现 ”(
15),“[共 同 体 的]内 在 属
性、集体融合含有的 逻 辑 就 是 自 杀 逻 辑;除 此 之 外,共 同 体 不 受 任 何 逻 辑 的 支 配 ”(
12),等

① 分别参见拙文《 “朋友”意象与共同体形塑———〈我们共 同 的 朋 友 〉的 文 化 蕴 涵 》,载 《外 国 文 学 研 究 》 2013 年 第 4


期;《想象共同体:〈卡斯特桥镇长〉的中心意义》,载《外国文学》 2014 年第 3 期;《“多重英格兰”和共同体:〈荒凉山庄〉的 启
示》,载《外国文学评论》2014 年第 3 期;《华兹华斯笔下 的 深 度 共 同 体》,载 《杭 州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2015 年 第 4 期;《丁 尼 生
的诗歌和共同体形塑》,载《外国文学》 2015 年第 5 期。

· 72 ·
殷企平   共同体

等。此文一出,响应者众,批评声也不少,学界称之为“南希之辩”(
the 
Nancy 
deba
te)。
南希此论的直接思想来源是巴塔耶(Geor
ge 
Bat
ail
le),后者“在形而上的层面上重燃关
乎共同体的辩论”,并引导南希围绕七个范畴来探讨共同体的属性,这 些 范 畴 分 别 为“死 亡”

death)、“他异性”( a
lte
riy)、“超越”(
t tr
anscendence)、“独体/单体”( s
ingula
riy)、“外在性”


ext
erior
ity)、“交流/传递”( commun
icat
ion)和“有限性”( f
ini
tude;Heff
ernan 19-20)。所
有这些范畴都是为解构所谓共同体 的 “内 在 性”(
immanence)———在 南 希 看 来,滕 尼 斯 以 及
许多文学家(如乔治·爱略特)所提倡的共同体都基于它 的 内 在 性,即 内 在 的 有 机 属 性———
而设立的。南希认为,共同体 的 内 在 性 是 不 存 在 的,因 此 以 内 在 性 为 基 础 的 共 同 体 是 不 真
实的。
换言之,南希把滕 尼 斯、威 廉 斯 和 安 德 森 看 重 的 有 机/内 在 属 性 视 为 共 同 体 思 想 的 障
碍,进而提出要沿着“非内在 性”( t)的 思 路 重 新 思 考 共 同 体:“从 某 种 意 义 上
non-immanen
说,共同体就是抵制本身,即 对 内 在 性 的 抵 制。 因 此,共 同 体 就 是 超 越,不 过 这 ‘超 越’不 再
具有任何‘神圣的’意义,而只是精确地表示对内在性的抵制”(
35)。除了 immanence,南希
的笔下 还 有 一 个 关 键 (动)词 expo
se,与 其 对 应 的 名 词 同 时 为 expo
sit
ion 和 expo
s e,分 别
ur
表示“揭示/展露”和“暴露/易受伤(性)
/脆弱性”的意思。这 一 关 键 词 的 使 用 也 旨 在 解 构 上
述“共同体的内在性”,或者说共同体内在的纽带和交融。对此,有学者做过精辟的解释:

     在南希的理论中,共同体的成员不是个 体(
ind
ivi
dua
liy),而 是 单 体(
t singu
lar
ity);
单体之间的最重要关系是“你和我”,但其中的连接词“和”并不表示“并 列 关 系”( ux
j ta-
po
sit
ion),而是“揭示关系”( expo
sit
ion)———你 向 我 揭 示 你 (
expo
se),也 就 是 对 自 我 进
行阐述( expo
sit
ion)。这样,所谓交流也无法 形 成 内 在 的 纽 带 和 交 融,而 只 是 向 外 进 行
表述。这种共同体实质上是分崩离析的堆砌。(程朝翔 8)

如果说上述诠释偏重于 expo
se 中 expo
sit
ion 的含 义,那 么 赫 弗 南 的 以 下 解 释 则 侧 重 其 ex-
po
s e 的含义:
ur

     按照巴塔耶的观点,他异性成了…… 共同体生发 的 原 因 本 身。 当 不 同 的 自 我 共 同


暴露于相互间的他 异 性 时,真 正 的 共 同 体 就 产 生 了。 这 种 暴 露 在 死 亡 周 围 达 到 了 高
潮。这是因为只有他者 的 死 亡,而 非 我 们 自 己 的 死 亡 (因 为 它 不 可 能 被 体 验 回 味),才
能最好地传递我们因自身属性无效而产生的狂喜。 因 此,狂 喜、交 流 和 牺 牲(作 为 共 享
的死亡体验)是超越内在性并培育共同体的三种对等方式。(
19-20)

此处对“狂喜”(
ecs
tay)和“牺 牲/死 亡”的 强 调,令 人 想 起 尼 采 在 其 《悲 剧 的 诞 生》中 所 描 述

的“个体原则”被 酒 神 精 神 粉 碎/遭 “翻 船”的 那 一 刻:“尼 采 说,‘个 人 原 则 ’被 粉 碎,先 是 惊
骇,接下来是喜悦”(童明 166)。然 而 在 这 狂 喜 之 后,共 同 体 如 何 建 构 呢? 南 希 于 此 则 语 焉
不详。确切地说,南希认为狂喜/死亡后余下的只是不再运作的共同体。
以上两个段落的引文已经涉及南希想要揭示的、他心目中“真 正 共 同 体”的 七 个 范 畴 中
的五个,即死亡、他 异 性、超 越、独 体/单 体 和 交 流/传 递。 至 于 另 外 两 个,即 外 在 性 和 有 限
性,我们不妨参照一 下 《不 运 作 的 共 同 体》的 前 言,因 为 在 那 里 可 以 找 到 较 为 简 明 的 解 释。
· 73 ·
2016 年                    外国文学                    第 2 期

先来看一下外在 性:“‘被 揭 示/暴 露’意 味 着 ‘被 放 置 于 ’外 在 性 之 中。 说 一 个 事 物 有 外 在


性,是 因 为 在 它 的 内 部 也 有 一 个 外 部,而 且 这 外 部 就 处 于 那 内 部 的 私 密 之 处。 …… 现 实 是
‘我的’脸总是 暴 露 给 他 人,总 是 朝 向 某 个 他 者,总 是 被 他 或 她 面 对,而 从 不 面 对 我 自 己 ”

xxxv
ii-xxxv
iii)。再来看有限性:“有限性,或者说无限同一性的无限缺失,是构成共同体的
要素……发生在‘交流’中的是揭示:有限的存在暴露于另一 种 有 限 的 存 在,两 者 互 相 面 对,
同时揭示自己”(
xxx
i l)。也就是说,这种“揭示”和“交流”仅仅作为“自身之外”而发生,并
i-x
不触及人的“内部”,即内心深处;即便进入了“内部”,也只是进入了那“处 于 内 部 私 密 之 处”
的“外部”,因而相关的交流都是有限的。
南希的理论在学界引起了极大反响。作为响应者,布朗肖 在《不 运 作 的 共 同 体》问 世 的
当年就发表《不可言说的共同体》( La 
communaut éinavoub
le)一书,继续在“他异性”和“死
亡”这两个母题上 大 做 文 章,以 证 明 世 上 只 存 在 “负 面 共 同 体”(
the 
nega
tive
 commun
ity)。
该书第一章的小标题就是“负面共同体”,此处的“负面”有否定的 意 思。 布 朗 肖 在 书 中 强 调
“孤立的存在”(
the
 is
ola
ted 
beng),亦 即 前 文 所 说 的 “独 体 ”,须 由 “狂 喜 ”,即 死 亡,而 被 否

定。言下之意是人只有通过 死 亡 才 能 摧 毁 他 异 性、单 一 性 和 有 限 性,才 谈 得 上 跟 他 人 的 真
正融合,才谈得上共同体,不过这时的共同体已经是 t
he 
unworked 
commun
ity,即前文提到
的南希所说的 t
hei
 nope
rat
ive
 commun
ity(
Blancho
t 18)。该书还试图证明世上只有“没有
共同体的人所拥有的共同体”( t
he commun it
y oft
 hos
e who have 
no commun iy),并 将 巴

塔耶的这句话作 为 书 的 开 篇。 用 布 朗 肖 的 原 话 说,“没 有 共 同 体 的 人 所 拥 有 的 共 同 体 ”是
“共同体经验的终极形式”(
25)。尽管布朗肖这部书的影响很大,许 多 学 者 在 解 读 文 学 作 品
时都套用了他的一些词汇,但 是 如 赫 弗 南 所 说,该 书 “与 其 说 以 分 析 见 长,不 如 说 只 是 提 供
了一些证据……它对那场辩论 ① 的 唯 一 显 著 贡 献 是 强 调 在 集 体 交 流 的 根 基 处 存 在 着 秘 密、
一种深藏而无法言说的秘密,因此是不可能被揭示的”(
28)。我 们 知 道,共 同 体 的 一 个 根 本
前提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深 度 沟 通/交 流。 威 廉 斯 曾 经 在 《漫 长 的 革 命》一 书 中 指 出,只 有 在
“深度共同体”(
the 
deep 
commun
ity)中,“沟通才成为可能”(
65)。不妨反过来说:没有深度
沟通,就没有深度共同体。布朗肖和南希等人咬定人类“秘密”的“不 可 言 说”性,把 沟 通/交
流锁定在外在层面,其实就是否定了深度沟通,也就否定了深度共同体。
若作深究,南希的 思 想 还 应 追 溯 到 海 德 格 尔,后 者 在 《存 在 与 时 间 》中 把 “此 在 ”(Da-

ein)———即人类特有的存在体验———区分成“真实的此在”和“不真实的此在”:前者是一种
独体,始终 保 留 自 己 的 独 特 性 和 有 限 性;后 者 则 丢 失 了 自 我,迷 失/湮 没 于 “他 们 ”(
das
Man),即日常性的存在,其 显 著 表 征 是 人 们 关 于 日 常 共 享 经 验 的 话 语,海 德 格 尔 称 之 为 闲
话(Gerede)。对此米勒曾经有过简洁的解释:“对于海德格尔来说,处于共同体就是迷失于
‘他们’,而挣脱共 同 体 就 是 为 了 变 成 真 实 的 此 在,而 我 们 本 来 就 具 备 成 为 此 在 的 潜 在 性 ”
13)。在《不运作 的 共 同 体》中,南 希 多 次 借 用 海 德 格 尔 的 观 点 来 强 调 共 同 体 的 “独 体 性 ”


singu
lar
ity),以及它和“死亡”、“他者”的相互依存关系,认为“独体是激情式的存在”,并 主
张“在跨越共同体的门槛时 就 要 通 过 死 亡 来 辨 认 他 者 …… 只 有 在 他 者 的 死 亡 里,共 同 体 才
33)。鉴 于 南 希 和 海 德 格 尔 的 有 关 表 述 都 十 分 晦 涩,我 们 不 妨 参 照 米
让我触及它的本真”(
勒的再阐述来加以理解:

① 指南希之辩。

· 74 ·
殷企平   共同体

     海德格尔在《存在 与 时 间》、《形 而 上 学 的 基 本 概 念》中 断 言 Mit


sein,即 “共 在”,是
Da
sen———他给人类“存在”取的名 字———的 原 始 特 征。 然 而,他 把 人 类 日 常 共 享 经 验

的话语谴责为 Gerede,即 “闲 话”,这 使 他 招 来 了 恶 名。 他 认 为,
Dase
in在某些瞬间会
意 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和有限性,会意识到自己的 Sei
n  Tode (“向着死亡而存在”),
zum 
而这些正是他最珍视的瞬间。这样的 Das
ein 于是会“想要有良心”,进而决定负起自己
的责任。在威廉斯看来,像哈代的《无名的裘德》中的裘德 · 福 利 或《还 乡》中 的 克 林 ·
姚伯这样的人物所经历的异化是件坏事,而在海德 格 尔 看 来 正 是 真 实 的 基 本 状 况。 真
实意味着在孤独中把握 住 自 己 的 Da
sen,而 不 是 屈 从 于 da
i s Man,即 “他 们”。 海 德 格
尔的评价刚好与威廉斯的截然相反。(
7)

此处唯一让人心头一热的是“良 心”和 “责 任”,这 似 乎 跟 马 克 思、滕 尼 斯 和 威 廉 斯 等 人 所 提


倡的有机共同体———没有阶级等差别的共 同 体———相 当 契 合。 然 而,就 像 米 勒 所 指 出 的 那
样,海格德尔、南希 等 人 所 谓 “良 心 的 召 唤 是 无 法 向 任 何 另 一 个 人 证 明 的 ”(
15),因 而 这 种
“良心”和“责任”的最终指向只能是独体,而非共同体。
南希 等 人 的 “共 同 体”实 为 独 体,他 们 的 理 论 影 响 了 当 今 一 大 批 学 者 和 文 人。 例 如,米
勒虽然声称自己“分享威廉斯对 乌 托 邦 的 憧 憬”(
4),但 是 他 表 示 无 法 相 信 后 者 所 说 共 同 体
的真实性:“我全心希望我能够相信威廉斯笔下那种没有阶级的 共 同 体,但 是 真 正 的 共 同 体
恐怕更像德里达描述的那样,是 一 种 自 我 毁 灭 性 的 自 动 免 疫 体 ① ”(17)。 米 勒 还 在 2015 年
发表专著《小 说 中 的 共 同 体》(
Commun
iti
es 
in 
Fic
tion),其 中 对 特 罗 洛 普 (An
thony Trol-
ope)、哈代、康拉德、伍尔夫、品 钦 和 塞 万 提 斯 等 人 作 品 的 解 读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借 力 于 南 希。

例如,其中对特罗洛普的《巴塞特的最后记事》( The Las
t Chroni
cle 
o Ba
f  rset)的解读无非是
印证了南希的“独体理论”:“我的结论是:《巴塞特的最后 记 事》出 人 意 料 地 提 供 了———尽 管
是以一种间接的、模棱两可的方式———南希所说的第二种共同体 ② 的范例,即由独体构成的
共同体;就这些独体最深的层次而言,他们毫无共同之处”(91)。
总之,沿着米勒和南希等人的思路,我们永远走不出 独 体 这 一 怪 圈,或 者 说 只 能 在 共 同
体和独体之 间 划 上 等 号。 难 道 我 们 只 能 在 这 样 的 怪 圈 里 就 范 吗? 本 文 下 一 小 节 将 试 作
回答。

走出 “独体 ”怪圈

应该承认,独体理论并非一无是处,它至少有两 个 积 极 作 用。 其 一,它 指 出 了 现 代 性 语
境下的“此在”,或者说“真正的 共 同 体”容 易 湮 没 于 “他 们”,湮 没 于 所 谓 的 “日 常 习 俗”、“共
享经验”和“日常话语”,而这 些 都 已 经 被 工 具 理 性、大 众 文 化 和 全 球 性 扩 张 的 资 本 所 操 纵。
它企图通过良心把“此在”从 湮 没 于 “他 们”的 状 态 中 解 救 出 来,这 本 身 无 可 厚 非。 其 二,它
起到了解构形形色色的伪共同体的作用。例如,米勒在《小说中的 共 同 体》中 就 曾 有 力 地 批
评美国,指出它不是一个真正 的 共 同 体:“当 然,如 果 你 把 当 今 的 美 国 看 作 一 个 巨 大 的 共 同

① 德里达假定在每个共同体中都有一种自杀倾向, 并称之为“自动免疫”(
auto
immunity):“不在自身中培育自 动 免
疫的社群/共同体是不可能存在的。这种自动免疫自我牺牲,自我破坏,是一种毁灭自我保护原则的原则”( Derr
ida87)。
 
② 根据南希的分类,在“第一种共同体”中,人们拥有共同的信念、理想和 价 值 观,不 过 南 希 否 定 了 这 种 共 同 体 的 真
实性。

· 75 ·
2016 年                    外国文学                    第 2 期

体,那么与其说它是威廉斯所 说 的 那 种 由 亲 密 无 间 的 善 良 人 们 组 成 的 共 同 体 ,不 如 说 它 是
德里达所说的自我毁坏的自 身 免 疫 性 共 同 体 ”(
17)。 显 然,具 有 自 我 毁 灭 倾 向 的 共 同 体 不
是理想的共同体。然而,独 体 理 论 有 三 大 要 害:混 淆/偷 换 概 念;以 偏 概 全;解 构 有 余,建 构
不足。下文将逐一分析。
首先,从巴塔耶到南希,从海德格尔到米勒,都是 在 混 淆 或 偷 换 概 念。 用 来 遮 掩 这 一 手
段的,是 他 们 在 逻 辑 推 理 方 面 高 超 的 隐 秘 性。 乍 看 上 去,推 演 十 分 严 谨,丝 丝 入 扣,可 是 其
前提往往值得商榷。就共同体 这 一 概 念 而 言,他 们 以 “形 而 上 层 面”的 思 考 为 前 提,开 始 了
从概念到概念的推理,其中不乏解构主义者惯用的“能指置换”游 戏,其 逻 辑 不 可 谓 不 严 密。
如上文所示,推理的结果是“奇迹”般地把共同体换成了独 体。 然 而,共 同 体 本 来 就 不 是、也
不应该是纯粹的形而上概 念。 马 克 思 当 年 对 先 前 哲 学 家 们 的 批 判 也 适 用 于 那 些 只 在 形 而
上层面推演/解释共同体的学 者 和 文 人:“哲 学 家 们 只 是 用 不 同 的 方 式 解 释 世 界,问 题 在 于
改变世界”(《提纲》19)。无论是马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家,还 是 无 数 优 秀 的 文 学 家,他 们 在 倡 导/
想象共同体时并不仅仅把它 看 作 一 个 形 而 上 的 概 念,而 是 更 多 地 把 它 看 作 一 种 文 化 实 践。
这种实践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乃至运动,在19 世纪已经蔚为壮观。参与这种实践的除马克思
和恩格斯之外,还有英国的华兹华斯、卡莱尔、狄更斯、乔 治 · 爱 略 特、哈 代、丁 尼 生、罗 斯 金
和莫里斯等,以及法国的涂尔干、德国的韦伯和滕尼斯等。 以 滕 尼 斯 为 例,他 认 为 一 切 有 利
于共同体的人类活动“都是一个有机的过程”,而且“都跟艺术有着亲缘 关 系”(
80)。 此 处 对
“活动”和“有机过 程”的 强 调 表 明 共 同 体 并 未 定 型,而 是 动 态 的、不 断 生 长 的、具 有 开 放 性
的,因而不可能是南希等人所说的那种 封 闭 型 独 体。 美 国 学 者 格 雷 弗 (
Suzanne 
Gr r)曾
ave
经细致研究过19 世纪的共同体思想、尤其是滕尼斯的思想,对乔治·爱略特的影响:她强调
后者的写作“不是提供解 决 [文 化 失 序 等 问 题]的 方 案,而 是 培 育 有 关 手 段 的 意 识———通 过
这些手段我们可以实现无穷无尽的解决方案”( 9)。也就是说,乔治 · 爱 略 特 想 象 共 同 体 的
出发点跟马克思的一 样,是 为 了 改 造 整 个 世 界。 她 致 力 于 构 建 “情 感 共 同 体 ”(
commun
ity
of
 fee
li s)① ,并“坚信艺术有力量扩展读者的胸怀,使之更有同情心和反应能力;她的美学
ng
旨在全面改变人的感受力,进 而 最 终 改 变 社 会”(
11)。 可 见 共 同 体 概 念 最 重 要 的 属 性 是 文
化实践,意在改造世界。它怎能允许被形而上的推演轻易地加以置换呢?
其次,独体理论往 往 以 偏 概 全。 最 明 显 的 要 数 南 希 和 布 朗 肖 的 “秘 密 说 ”,即 所 谓 “揭
示”和“交流”只能在“自身之外”发 生,并 不 触 及 人 的 “内 部”,或 者 说 “集 体 交 流 的 根 基 处 存
在着秘密”,而且这种秘密 “是 不 可 能 被 揭 示 的”。 诚 然,每 个 人 的 心 底 都 可 能 有 一 些 秘 密,
但是这些秘密往往只占每人 心 思 的 很 小 一 部 分;在 绝 大 多 数 情 况 下,这 些 小 秘 密 不 会 影 响
人们在“共同体的第三 支 柱”② 方 面———信 念、理 想、志 趣、情 感 和 观 念 等———达 成 一 致。 换
言之,共同的事业需要人们 志 同 道 合,甚 至 肝 胆 相 照,但 是 这 并 不 要 求、也 没 有 必 要 要 求 人
们和盘托出内心的秘密;对 于 公 共 事 业 来 说,许 多 私 人 的 秘 密 无 关 大 局。 诡 辩 者 们 以 人 们
有一些小秘密(哪怕只占全部心思的一个角落)为由,就说人与 人 之 间 无 法 沟 通、交 流,并 据
此推导出共同体为独体的结论,这明摆着是以偏概全,混 淆 视 听。 令 人 遗 憾 的 是,就 连 米 勒
这样的饱学之士也深陷独体 论 泥 淖。 且 看 他 对 《巴 塞 特 的 最 后 记 事》的 如 下 解 读:“特 罗 洛

① 据格雷弗的研究,这一概念出自华兹华斯。
② 滕尼斯界定了共同体的“三大支柱”(thr
ee 
pil
las),即“血缘”(
r blood)、“地缘”(
pla
ce)和“心 缘”(mi
nd),其 中 作 为
第三支柱的“心缘”包括共同的信念、理想、志趣、情感和观念等。

· 76 ·
殷企平   共同体

普对亨利·格兰特利和格蕾丝·克劳利之间的恋情巧妙地作了 戏 剧 化 处 理,微 妙 地 揭 示 了
他俩互相暴露于 对 方 的 独 体 性 和 他 异 性,同 时 也 把 各 自 的 秘 密 和 他 异 性 暴 露 给 了 自 己 ”
76)。这样的解读也是以偏概全的产物。从小说的情节来看,亨 利 和 格 蕾 丝 之 间 的 恋 情 虽

然经历了种种曲折,但是他俩终 成 眷 属,这 是 不 争 的 主 旋 律,米 勒 所 说 的 “独 体 性”和 “他 异
性”并未妨碍他俩真诚相爱。小说中有一段叙述可以用作对米勒 的 回 应:“要 是 说 爱 情 产 生
争吵,那可是错误的,但 是 爱 情 确 实 产 生 亲 密 的 关 系,而 争 吵 经 常 是 这 种 关 系 的 后 果 之 一
……一位兄弟可能会 指 责 另 一 位 兄 弟,但 是 相 互 间 从 未 发 生 龃 龉 的 兄 弟 恐 怕 不 存 在 吧?”
531)同理,在大多数情况下,恋 人 之 间,或 兄 弟 之 间,即 便 有 这 样 或 那 样 的 私 秘,也 不 会 在

总体上影响恋情或兄弟情,这 其 实 是 常 识。 独 体 理 论 的 推 崇 者 置 常 识 于 不 顾,自 然 会 制 造
出种种奇谈怪论。以偏概全的错误还常常跟偷换概念的 错 误 相 重 合。 例 如,南 希 和 米 勒 都
推崇的德里达很不喜欢“共同体”一词,其理由是它带有“融合”( f
uson)的含义,而“融合”意

味着“责任的消除”(
Sal
as160)。这一观点跟海德格尔的“此在”说和“他们”说如出一辙。如
 
前文所述,在海德格尔看来,处 于 共 同 体 就 是 迷 失 于 “他 们”,湮 没 于 受 工 具 理 性、大 众 文 化
和全球化资本支配的“日常习俗”、“共 享 经 验”和 “日 常 话 语”,也 就 是 迷 失 于 德 里 达 所 说 的
“融合”。事实上,人类的普通经验已经告诉我们,处于共同体的“他 们”中 虽 然 鱼 龙 混 杂,但
是绝非每个人都不负责任,否 则 这 个 世 界 早 就 灭 亡 了。 因 此,海 德 格 尔 所 说 的 “他 们”本 应
既包括负责任的共同体成员,也包括不负责任的“混混”们,前者 应 该 看 作 融 合,而 后 者 则 是
混合。在德里达和海德格尔 的 词 典 里,把 “混 合”无 限 扩 大,变 成/取 代 了 “融 合”,这 既 是 以
偏概全,又是偷梁换柱。
再次,独体理论解构有 余,建 构 不 足。 这 一 点 在 那 些 运 用 独 体 理 论 解 读 文 学 作 品 的 批
评活动中表现得 非 常 明 显。 限 于 篇 幅,我 们 仅 以 维 勒 -阿 盖 兹 (
Pil
ar 
Vil
lar-Ar
gáz)对 乔 伊

斯(
Jame
s Joyce)短篇小说《死者》(“ dead”)的解读为例。维勒 -阿盖兹声称自己的
The 

     主要目的是审视乔伊 斯 如 何 呈 现 南 希 和 布 朗 肖 这 两 位 法 国 思 想 家 所 讨 论 的 两 种
共同体模式:一种是“有着被所有成员都接受并遵循的 固 定 法 律、机 构 和 习 俗 的 可 运 作
的共同体”(米勒语);另一种是让前一种停顿、使之不可运 作 的 共 同 体,南 希 称 之 为“不
运作的共同体”,而布朗肖则称之为“不可言说的共同体”或“没 有 共 同 体 的 人 所 拥 有 的
共同体”。(
48)

维勒 -阿盖兹进而断言“乔 伊 斯 在 许 多 方 面 瓦 解 了 有 机 共 同 体 中 固 定 的 习 俗 ”(
59),或 者 说
“聚焦于那些据称有凝聚力的共同体内部的许多缝隙,这些缝隙的口 子 越 开 越 大”(
49)。在
维勒 -阿盖兹引为论据的诸多例子中,最 典 型 的 要 数 加 布 里 埃 尔 和 格 蕾 塔 的 婚 姻 (婚 姻 也 是
一种共同体)。在格蕾塔逝世 之 前,他 俩 其 实 没 有 深 度 交 流,而 加 布 里 埃 尔 一 直 以 为 “她 是
他的”( 216),自己能够“征 服 她”(
Joyce  218)。 直 到 故 事 结 尾,加 布 里 埃 尔 才 意 识 到 妻 子 另
有所爱。维勒 -阿盖兹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只 有 当 他 [加 布 里 埃 尔]认 识 到 格 蕾 塔 是 一 个 他
者,一个独立于他、与他分离的自我时,‘真爱’才可能出现在 他 俩 之 间。 这 种 暴 露 于 他 异 性
和有限性的状况会培育透明交际的可能性”( 59)。维勒 -阿盖兹还指出加布里埃尔经历了一
次“精神上的觉醒”,而这觉醒 “发 生 在 死 亡 瞬 间”(61)。 确 实,通 过 迈 克 尔 之 死 以 及 对 他 悲
惨人生的了解,加布里埃尔意识到迈克尔比自己更爱格蕾塔,并意 识 到 自 己 私 心 过 重(他 对
· 77 ·
2016 年                    外国文学                    第 2 期

格蕾塔的爱其实是一种占有欲),因而经历了一次成长。维勒 -阿盖兹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
说上述经历帮助加布里埃尔“摆脱了自我万能的感觉”( 61)。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维勒 -阿盖
兹未能在 解 构 那 个 虚 假 共 同 体———加 布 里 埃 尔 和 格 蕾 塔 的 婚 姻 共 同 体 有 许 多 虚 假 成
分———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死者》所隐含的、积极的建构意 义,即 加 布 里 埃 尔 经 由“死 亡”
走出了自我,今后有可能融入 一 个 具 有 真 爱 的 共 同 体,甚 至 会 积 极 投 身 于 这 类 共 同 体 的 建
设;相反,维勒 -阿盖兹笔锋一转,强调这 一 故 事 “描 写 了 一 个 由 死 亡 的 迫 近 所 界 定 的 不 运 作
的共同体”(
61)。事实上,维勒 -阿盖兹在引言部分就强调了贯穿全文的一个观点,即加布里
埃尔只是在死亡瞬间“才瞥见了一种更真实的交流,即不同独体之间 的 交 流”(
49)。 跟 乔 伊
斯同时代的艾略特(
T.S.El
iot)曾经谈到“对死者的虔敬”对于文化、家庭和共同体(家庭 概
念跟共同体概念有关)建设的 重 要 性:“当 我 说 到 家 庭 时,心 中 想 到 的 是 一 种 历 时 较 久 的 纽
带:一种对死者的虔敬,即便 他 们 默 默 无 闻;一 种 对 未 出 生 者 的 关 切,即 便 他 们 出 生 在 遥 远
的将来。这种对过去与未来的崇敬必须在家庭里就得到培育,否 则 将 永 远 不 可 能 存 在 于 共
同体中,最多只不过是一纸空文”(
44)。言下 之 意,死 者 虽 逝,活 力 尚 存———只 要 虔 敬 还 在,
共同体的纽带就在;这种虔 敬 会 化 作 历 史 悠 久 的、具 有 建 构 意 义 的 无 形 力 量。 在 南 希 等 人
的理论里,正因为这种虔敬严重缺席,所以才有“不运作的共同体”之说。
一言以蔽之,只要我们澄清概念,不以偏概全,并在解 构 的 同 时 积 极 建 构,就 能 走 出“独
体”怪圈。独体消亡之时,才是共同体振兴之日。

结语
作为一个术语,“共同 体”的 含 义 还 会 不 断 增 殖,关 于 这 些 含 义 的 大 辩 论 还 会 持 续。 就
文学领域而论,讨论共同体的理由首先来自普遍存在的“共同体 冲 动”。 大 凡 优 秀 的 文 学 家
和批评家,都有一种“共同体 冲 动”,即 憧 憬 未 来 的 美 好 社 会,一 种 超 越 亲 缘 和 地 域 的、有 机
生成的、具有活力和凝聚力的共同体形式。自18 世纪以降,在许多国家的文学中,这种冲动
烙上了一种特殊的时代印 记,即 群 起 为 遭 遇 工 业 化/现 代 化 浪 潮 冲 击 而 濒 于 瓦 解 的 传 统 共
同体寻求出路,并描绘出理 想 的 共 同 体 愿 景,而 在 其 背 后,不 乏 社 会 转 型 所 引 起 的 焦 虑,为
化解焦虑而谋求对策。 由 于 解 构 主 义 思 潮 的 兴 起,声 讨 共 同 体 的 有 机/内 在 属 性 突 然 成 了
一种时髦。共同体,还是 独 体? 这 居 然 成 了 问 题。 不 解 决 这 个 问 题,文 学 中 的 共 同 体 想 象
就很难想象。也就是说,对共 同 体 观 念 的 内 涵 和 外 延 进 行 梳 理 实 在 是 燃 眉 之 急,而 解 决 问
题的关键,在于走出“独体”怪圈。要走出这一怪圈,则关键在于抓 住 本 文 所 分 析 的“三 大 要
害”。 □

参考文献 【Wo
rks 
Cied】

Ande
rson,Bened
ic Imag
t. ined 
Commun
iti
es:Re
fle
cti
ons 
on 
the 
Ori
gin 
and 
Spr
ead 
o Na
f  t
iona
lism .Lon-
don:Ve
rso,1991.
Bl t,Mau
ancho r
ice.The 
Unavowab
le 
Commun
ity.Tr
ans.P
ier
reJo
  r
is.New 
York:S
tat
ion 
Hil,1988.

Ch
ilde
rs,J.
,and 
G.Hen
tzi.Co
lumb
ia 
Dic
tiona
r o
y  Mode
f  rn 
Lit
era
r and 
y  Cul
tur
al 
Cri
tic
ism .New 
York:
Co
lumb
i UP,1995.
a 
De
rrda,J
i a s.“
cque Fai
t edge:The Two Sou
h and Knowl rce
s f ‘Re
 o lii
gon’a
t t
he Limi
ts o
f Rea
son
Al ”Ac
one. ts 
o Re
f  l
igi
on.Tr
ans.Samue
l Webe
r.Ed.Gi
l An
ida
j rk:Rou
r.New Yo tledge,2002.
40-101.
· 78 ·
殷企平   共同体

El
iot,T.
S.No
tes 
towa
rds 
the 
Dei
fni
tion 
o Cu
f  l e.Croydon:Fabe
tur r,1948.
Gr r,Suzanne.Ge
ave ore 
g El
iot 
and 
Commun
ity:A 
Study 
in 
Soc
ial 
Theo
r and 
y  Fic
tiona
l Fo
rm .Be
rke
ley:
Ca
lif
orn
i UP,1984.
a 
He
ffrnan,J
e uli
án 
J z.“
imnéne Int
roduc
tion:Toge
the
rne
ssand
   it
s Di
scon
ten
t ”Commun
s. it i
y n 
Twen
tie
th-
Cen
tur
y F
ict
ion.Ed.P.M.
Saván,e
l t l.London:Pa
a lgave,2013.
r 1-47.
e,J
Joyc s.“
ame The  ”Dub
Dead. line
rs.London:Pengu
ine,2000.
172-225.
Ma
rx,Ka
rl.The 
German 
Ideo
log
y.Cambr
idge:CUP,1996.
Mi
llr,J.Hi
e ll
is.Commun
iti
es 
in 
Fic
tion.New 
York:Fo UP,2015.
rdham 
Nancy,J
ean-Luc.The 
Inope
rat
ive 
Commun
ity.Tr
ans.Pe
te r,e
r Conno t a
l.Mi
nneapo
lis: Mi
nne
sot

UP,1991.
Sa
las,Ger
ardo Rodr
íguez.“When S
trangers Are Never t Home:A Commun
 a i
tar
ian St
udy of J
anet
ame’
Fr  The 
s Carpat
hain
s.”Commun it
y in Twen
tiet
h-Centur
y F
ict
ion.Ed.P.M. Sa
lván,eta
 l.Lon-
don:Pa
lgave,2013.
r 159-76.
Tnn
ies,Fe
rdnand.Commun
i it and 
y  Civ
il 
Soc
iet
y.Tr
ans.Jo
se Ha
rri
sand and Ma
rga
ret Ho
lli
s.Cam-

ridge:CUP,2001.
Tro
llope,An
thony.The 
Las
t Chr
oni
cle 
o Ba
f  r
set.London:Pengu
in,2012.
Vi
lla
r-Ar
gáz,P
i ilr.“
a Organ
ic 
and 
Unwo
rked 
Commun
iti
esi
 n 
Jame
s  e’
Joyc s‘
The  ’”Commun
Dead. ity
in Twent
iet
h-Centur
y F
ict
ion.Ed.P.M. Sa
lván,et al.London:Palgave,2013.
r 48-66.
Wi
lliams,Raymond.Ke ywords:A Voc
abu l
ar o
y f Cul
ture and 
Soci
ety.London:Fonana,1988.

— .The Long 
Revolut
ion.Harmondsworh:Pengu
t in,1961.
程朝翔:《无语与言说、个体 与 社 区:西 方 大 屠 杀 研 究 的 辩 证———兼 论 大 屠 杀 研 究 对 亚 洲 共 同 体 建 设 的 意
义》,载《社会科学 与 研 究》
2015 年 第 6 期,第 2-14 页。   [
Cheng,Zhaox
iang.“
Sil
enc
e and  ch;
Spee

heInd
  ivi
dua
l and 
Commun
ity:The 
Dia
lec
tic
s o
f t
he 
Res
ear
ch 
ont
 he 
Hol
ocau
sti
 nt
 he 
Wet— Wi
s th
a Sub
sid
iar Probe
y   in
tot
 he 
Sign
ifi
canc
e o
f Commun
it Bu
y  i
ldi
ngi
 n 
Asi
a.”So
cia
l S
cienc
es 
and 
Stud
ies 

(2015):2-14.]
但汉松:《“卡尔”的鬼魂问题———论品钦〈秘 密 融 合 〉中 的 共 同 体 和 他 者 》,载 《当 代 外 国 文 学 》
2015 年 第 4
期,第 5-11 页。   [
Dan,Han
song.“
Cal’
r s 
Prob
lema
tic 
Gho
stl
ine
ss:On 
Commun
it and
y   the 
Othe
rs

n Pynchon’
s‘Se
cre
t In
teg
rat
i ’”Con
on. tempo
rar
y Fo
rei
gn 
Lit
era
tur
e 4(
2015):5-11.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杭州:人民出版社,
1972),第 250-86 页。  
[Ma
rx,Ka
rl,and 
Fri
edr
ich 
Enge
l The 
s. Commun
ist 
Man
ife
sto.S
ele
cted 
Work
s o
f Ma
rx 
and 
Eng
els.
Vo
l.1.Hangzhou:Peop
le’
s,1972. ]
250-86.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杭州:人民出版社,
1972),第 16-19 页。  
[Ma
rx,Ka
rl.An 
Out
line 
on 
Feue
rbach.
Sel
ect
ed 
Work
s o
f Ma
rx 
and 
Eng
els.Vo
l.1.Hangzhou:Peo-

pe’
s,1972. ]
16-19.
童明:《现代性赋格: 19 世纪欧 洲 文 学 名 著 启 示 录 》。 桂 林:广 西 师 范 大 学 出 版 社,
2008。   [
Tong,Mi
ng.
Modern
it i
y  Fugue:In
n  spi
rat
ion
s r
fom  
Mas
terp
iec
es 
o t
f  19th Cen
he  tur
y Eur
ope
an 
Lit
era
tur
e.Gu
iln:

Guangxi 
Norma UP,2008.
l  ]

· 79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