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

《春》这篇文章不记标点正文共 634 个字 10 个自然段 30 句话可是运用修辞格的

句子多得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本文旨在通过对《春》一文中所运用到的比喻、比拟
排比、对偶、引用等各种修辞格部分句子的分析探寻《春》一文所表现出的感情基
调。 一、比喻的运用 比喻是文学创作中一种常用的手法。比喻是根据人们的
联想抓住本质不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描写另一事
物的修辞方式。比喻由四个要素组成即本体、喻体、比喻词和相似点。本体即是被
描写的事物比喻词是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这类比喻词一般是“像”、“仿佛”、“好象”
相似点即是本体和喻体所相似的地方。比喻常用的有三种形式即明喻、暗喻、借
喻。运用比喻是为了使文章更生动形象。由于它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性因而
使文章更具有吸引力它能更好地打动和抒发人们的感情。例如
①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象眼睛象星星 2 还眨呀眨的。

②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
例①的描写给予鲜花以生动形象的精巧比喻。“象眼睛”、“象星星”两个比喻在这
句话中是比较有条理讲究顺序不能颠倒的。首先把散在草丛里的遍地鲜花比作
“眼睛”接着才是“星星”。因为眼睛是人们心灵的一个窗口是获取外界信息的一个
渠道而星星有一种可爱的情态包含其中虽然两者都有“眨呀眨的”共性但眼睛没
有星罗棋布的特点而星星又无眉目传情的妙处。所以这种可爱的情态只有通过眼
睛才能传达出来因此这里作者独具匠心巧妙地用了“眼睛”和“星星”作比达到一
种以目传情的修辞效果不仅传达出遍地野花的一种娇柔可爱并且运用这种修辞
使作者融情于景表达出作者对春的一种喜爱之情。例②写春雨“象牛毛、象花针、
象细丝”三个明喻构成连用组成了一个排比句。用牛毛、花针、细丝作比写出了春
雨细、密、柔的特点这种连喻抹浓了细雨蒙蒙的意境把春天所特有的景象——春
雨写得栩栩如生含不尽喜爱、愉悦之情。这种对春雨细腻、温柔的描写甚至含着
作者无比的怜爱之情生怕一不小心被风一吹就断了或是消失了似的。 以上两个
例子本体分别是“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和“春雨”而比喻词都是“象”用明喻的手法
把“散在草丛里的野花”比作“眼睛”、“星星”使其更形象生动更显其可爱的情态同
样用明喻的手法把“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形象地表现出“春雨”的特
点使《春》一文更具吸引力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把自己细腻的感情融入其中表达出
自己对春的喜爱和怜爱之情
二、比拟的运用 比拟是《春》这篇课文中运用得比较多的一种修辞手法。比拟
就是借助想象力把物当作人来写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的修辞
方式。1 比拟可分为两类拟人和拟物。拟人就是把事物、道理当作人写拟物就是把
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应用比拟能使语言形象生动可以造成一种
气氛给人以特别的感觉唤起人们的想象从景中得到情使读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例如
①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
气里酝酿。
3 例①用了比拟中的拟人手法把春天的到来写得活灵活现开头连用了两个 “盼望
着盼望着”表达出作者强烈急切的盼春之情终于盼到了送来春天信息的东风后一
句“春天的脚步近了”写出了此时作者仿佛按捺住那种盼春的急切心情侧耳倾听
静静地等待着春天的脚步声。从刚开始的急切盼春到后来的耐心等待不仅生动、
形象地描绘出作者对春天即将到来的那种欢心和喜悦之情并且在欢心之余萌生
出对春天的一种亲切感。例②作者用拟物的手法妙用“酝酿”一词。“新翻的泥土”
有一种清香的味道被风轻轻一吹混着春草、春花清香的味道在湿润的空气里久久
地回荡着酝酿成似芳香的美酒让人陶醉其中嗅着这种春的气息春的味道甚至让
人有一种幸福、微醉的感觉想把春永久的留住驻留在春的气息春的味道中不愿意
醒来。表现出作者对春的一种喜爱依恋之情。两个比拟句前一个用拟人的手法把
春的来临拟作人的脚步一样慢慢走近而后一个用拟物的手法妙用“酝酿”一词把
各种回荡在春的气息中特有的味道写得活灵活现两句话用比拟的手法给人特别
的感觉唤起了人们的想象如身临其中似的从景中就可以看出作者盼春的急切和
陶醉于春中的幸福。同时也使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排比的运用 排比指的是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
的语句成串地表达相关内容的修辞方式。2 排比能使平列的多层内容和平列的多
层形式统一起来排列整齐匀称音律铿锵节奏感强它能一气呵成地渲染艺术形象
运用在散文《春》当中不仅能把江南的春天写得栩栩如生而且能充分抒发作者对
春天强烈的喜爱和愉悦之情。例如
①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② 春天象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象小姑娘花枝招展的
笑着走着。 春天象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它领着我们上前去。 例①
当中三个分句构成排比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了春天即将来临的生动景象。随
着春天的来临山里的树林开始慢慢的苏醒、变绿这里作者用“朗润”一词修饰形容
不仅恰到好处地表明了春天山的变化而且即使不说也使人自然想到这种变化与
树的变化是分不开的不提树也让人自然想到了 4 树表述简洁、形象、生动。并且
用“朗润”一词不止是物如此 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借写景也写出了作者此时的心
情其实也是朗润的。从山的角度作者又把目光移到了水的上面一个“涨”字很形象
地让人想到天气变暖冰雪消融的景象“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用拟人的手法写
出了这时太阳似乎带有一种娇羞、腼腆但又不失俏皮和可爱的情态作者的喜爱和
怜爱之情渗透其中。三个分句构成一个排比作者的视野从上到下再从下到上给人
一种跳跃的感觉表现出春天即将到来作者欣赏着春天的一切兴奋不已。例②一连
用三个比喻句构成一个排比。“刚落地的娃娃”说明此时是初春时节春的气息还很
淡所以后面说“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小姑娘”点明春天越来越近春味也
越来越浓用“花枝招展”来修饰形容写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但是春天的脚步依
然“笑着走着”。到了“健壮的青年”表明春天已进入全盛时期到处都是一片新气象
欣欣向荣充满了希望。从娃娃到小姑娘再到青年点明了春天越走越近的进程也点
出了作者对光明的向往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欢乐之情。 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很少
用排比的手法来表现自己强烈的情感但为了抒发强烈的爱春之情在《春》这篇文
章中作者不止一次用到排比。从以上所举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用排比的手法使其
排列整齐读起来音律铿 锵节奏感极强起到了一气呵成的把春渲染得更浓的艺术
效果并且抒发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力量。
四、对偶的运用 把数字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排列在
一起表示相反相关或相连意思的修辞方式叫对偶。3 在《春》这篇散文中也引用了
这种形式并且出现了 3 次。它在对称的均衡中呈现出语言上的错综变化节律感极
强读起来有起有落听起来铿锵悦耳使语言生动活泼富有变化文情俱佳。例如 ①
风轻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②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③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例①对春天比较有代表性的
两种事物作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春风在一年四个季节中是比较有特点的它是“轻悄
悄”的而刚刚钻出地面不久的小草也是“软绵绵”的。作者用了对偶的手法用极细
腻和温柔的笔触于“轻悄悄的风”和“软 5 绵绵的草”之中含着无尽的温柔与怜爱
之情例②用宽式对偶的方式“风筝”和“嬉戏的孩子”是春天特有的景象随着春天
的到来人们也出来了地上变得热闹起来到处充满了春的气息。用对偶的方式两句
简短的语言就生动地写出了春天人们的生活景象显得很真实很真切。例③这句话
中两个动词跌用形成对偶。动词 AB 变为 ABAB 在修辞意义上表示轻微的“一下”
的意思。“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给人带来一种鲜活的气息给人带来了希望和光明
使人充满了自信。人们又开始振作精神带着希望去播种自己的理想。在《春》这篇
散文中引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并且出现了 3 次。引用对偶的三句话在对称的均衡
中呈现出语言上的错综变化节律感极强读起来有起有落听起来铿锵悦耳使语言
生动活泼富有变化文情俱佳。通过“春风”、“春草”和人们的精神状态的描写可以
看出作者不仅对春充满了喜爱同时也对生活充满了光明和希望。
引用的运用 引用也叫引语即援引现成的语言材料包括名人名言公认的史料、
数据以及成语、谚语、格言、典故来说明问题的修辞方式。4 引用的好处是所引的
话是人们熟悉的或具有一定权威性使用引用可以使论据确凿增强说服力使语言
简炼生动活泼。《春》这篇散文中共运用到了两次引用显得文章语言更加地简练
生动活泼充满生命力。具体如下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
你。②“一年之季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当中的句子引用了南
唐僧志南《绝句》中的一句。原诗为“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
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杨柳风”即春风。并且在这里把春风比作“像母亲的手
抚摸着你”“母亲的手”是温柔、慈爱的。引用此诗句表现风的温度和春风的亲切感
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诗意并且表现对春天的一种热爱、亲切之情。例②引用了民谚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当中突出一个“春”字因为春是一年四季的开
头春是人们希望的象征是一年内实现设想的开始。在这里引用民谚使春充满了希
望和光明也表现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活力。 文章用到了两次引用前一句引用的
是南唐僧志南《绝句》中的话而后一句引用的是民谚引用的是人们所熟悉的话不
仅增强了说服力使语言简炼生动 6 活泼而且也使作者对春的热情萌生出一份亲
切感。
夸张的运用 夸张指的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或夸大事实或缩小
事实目的是让对方对于说写者所需要表达的内容有一个深刻的印象。5 运用夸张
是一种情感化的语言它借助言语个体的情绪、想象、直觉认识到客体的表面现象
得到对客体原初的认识。在《春》 当中也运用了两次夸张的手法来抒发作者的情

①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② 树叶却绿的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例①由“甜味”联想到秋后的果子这句话用了超前夸张的手法在这句话中作者由
花想到了果写出了一个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春天也表现出了作者喜悦欢乐的情
绪同时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祝福。例②把“绿”色和“青”色的纯度写到极限但并未
使用最高级的程度副词而是用了平常夸张意味的口语词——“发亮”和“逼”。这就
把“绿”和“青”涂到最纯程度了。“逼”字又给“青”以人的能动性。这种用笔没有高
超的写作技巧和细致的观察是做不到的。这句当中写出了春天的颜色表现出春天
的一种鲜活的生命力。 夸张的运用也是朱自清先生的文章中很少用到的修辞手
法夸张是一种情感化的语言它借助言语个体的情绪、想象、直觉认识到客体的表
面现象得到对客体原初的认识。两个例子第一个用超前夸张的手法由花的甜味通
过想象想到了秋后的累累硕果第二个用平常夸张意味的口语词形象地写出了春
天“树叶”和“小草”的特点。作者对春的细致观察和喜爱、兴奋之情是不言而喻的。
杜勃留夫说过“自然景物和人的思想感情巧妙和谐地交流在一起可以看出一种愿
望一种对于较好命运的憧憬一种灵魂的冲动,朱自清深谙其谛他从孩子的心灵出
发借孩子的眼光对春天作了缜密的观察把自然界的春天于人类的春天融汇一起
呈现出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文章中作者主要运用了比喻、比拟、排比、对偶
引用、夸张六种修辞格把“春花”、“春雨”、“春风”、“春草”、“春天里的人们”各种景
物通过不同的辞格运用不同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同时作者借景
抒情寓情于景透过以上几种辞格所书写的景作者的爱春之情和当春天来临时的
那种愉悦、兴奋、欢乐之情明显地表达了出来。而短短六百多字不运用如此多的
修辞格是很难表现出这么生机勃 7 勃的春景和如此细腻的情感的。因此在这篇文
章中修辞便当之无愧是这篇散文的活力之源了。 注释 145 骆小所《现代修辞学》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第 135 页、第 242 页、第 161 页。23 宋振华、吴士文、张国
庆、王兴林 主编《现代汉语修辞学》吉林人民出版社 1938 年第 150 页、第 112 页。
参考文献 1 程加枢《修辞学论文集》云南教育出版社 1989 年。 2 骆小所《现代修
辞学》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3 韦海英 选编《朱自清抒情散文》作家出版社
1990 年。4 陈孝权《朱自清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0 年。5 王希杰《汉语修辞
学》商务书馆 2004 年。

《荷塘月色》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多种的,新颖独特,出神入化的,这是朱自清散
文语言美的重要原因。 下面摘取几种加以赏析。 一是比喻。文中比喻多达 11
句,占全文句子总数的 23%,不可谓不多,这些比喻以明喻为主,其次是博喻、
暗喻。 明喻: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舞女的裙”比喻荷叶的风姿,裙与荷
叶形状相似;“亭亭”是高颀的样子,与“出水很高”相配,荷叶“出水很高”,才
让作者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以动态的人美写静态的叶美,赋予了荷叶动
态美,使无生命的叶子有了人的情态美,用比喻的辞格加强了描写对象的具体
性、形象性,使我们在美妙的遐想中得到无尽的享受。
2、“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仿佛在牛乳中洗过
一样”比喻月光下的花、叶,“牛乳”给人一种洁白而鲜艳欲滴的感觉,既突出了
月光下的花、叶特有的色调和实感,又侧写了月光的柔和。以“笼着轻纱的雾”非
常形象地写出了月光下的荷光飘忽虚幻、恬静、柔美的姿态,传递出作者此时无
限的惬意与陶醉。 暗喻:“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
人的眼。”这里把“一两点路灯光”比喻成“渴睡人的眼”,突出了灯光的昏暗、朦胧
更加渲染了一种幽雅宁静的意境。 博喻:“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
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里连用三个比喻形成
博喻,以丰富的联想淋漓尽致地描摹月下荷花的美感。“明珠”、“星星”两个比喻
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
“美人”则用生动的拟人表现了荷花质地的白嫩、丰润、水灵,犹如刚出浴的美人
白皙姣嫩的肌肤,不染纤尘,给人以无限的美的想像空间,前两句以物喻花,
后一句以人喻花,从光、亮、质多角度写荷花的美,倾注了作者无限的喜悦。
二是通感。通感是“一种感觉超出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
象。”(钱钟书语),即感觉的转移。实际上,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就是把人们
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
式。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是由
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
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像的飞跃。 “清香”与“歌
声”同属美好事物,多个优美意象叠加在一起,加大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
加优美,而且将“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
三是拟人。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
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袅娜”以女子体态的轻盈优美,状盛开荷花之妍;以本意
是难为情的“羞涩”,写待放荷苞之媚。这两句拟的是少女的姿态、情态,富有神
韵,富有情感,惹人爱怜。
四是对比。如:“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
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弯
弯杨柳的稀疏‘倩影’,在‘峭楞楞如鬼一般’的灌木‘黑影’的比衬下,越发显得轻
俏。”
总之,本文运用多种辞格,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具体性。但不管是比
喻,还是通感、拟人,运用的都是人们熟知的事物,感到是那么亲切、自然。加
上短句、叠字,精当的词语,形成了诗一般的语言,舒缓轻柔的音乐节奏,成了
万千读者百读不厌的千古美文。《荷塘月色》的写景层次是先写月下荷塘,继写
荷塘月色,后写荷塘四周。从里到外,由远及近,有静有动,疏密相间,把月光
和荷塘融结一起。想象丰富,描写生动,高明地把比喻、比拟、对比、烘托以及通
感等手法结合起来。 第四自然段写月下荷塘。描写层次是先写叶,再写花,后
写清香;先写静态,但静中有动,后写动态。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通感,还
采用许多叠字,增强了语言的音乐美。 第五自然段写荷塘月色。描写层次是先
写月光,再月影,最后光影合写。(修辞手法)写月光,以巧妙的比喻赋予月光
以质感。写月影,把塘中月色和岸边树连接在一起。又运用对比表现手法写灌木
黑影和杨柳倩影。最后是光影合写,荷塘中既有月光,又有月影。再次运用通感
手法,把视觉印象转为听觉印象,把光影虽班驳错杂却和谐美妙的韵味表现的
生动具体。 第六自然段从里到外,写荷塘四周。描写层次是先树、次山、再灯光,
最后从视觉转为听觉,写蝉声哇鸣;大体上是由近及远,又由远回到荷塘。重点
是写荷塘四面的树,又侧重写杨柳。(修辞手法)用烘托手法虚写月色,最后写
蝉声哇鸣,又把塘中与四周连接在一起,并以热闹的声音烘托周围的静。“但热
闹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透露出一种孤寂的苦闷。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明喻) 描写荷叶用舞女风姿为喻。
“亭亭”形容荷茎耸立,“舞女的裙”形容荷叶如旋转中展开的裙。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
朵儿的(拟人);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明喻)。 “袅娜”、
“羞涩”是拟人。描写荷花用“明珠”、“星星”为喻,更显出月光照射下的银白色以
及光华闪耀的样子。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 描
写微风送来荷香用歌声为喻,“缕缕”对“渺茫”,显出“香远益清”的意境。尤其是
以听觉来沟通嗅觉方面的感受,使之更加生动。这种比喻叫做“通感”或“移觉”。
4、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明喻) 描写叶子和花在微风中的动态,以“闪电”为喻,既显出叶花相互连
接,又显出由近及远的极轻快的速度。
5、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明喻) 由
近及远地展示出由众多荷叶构成的“碧波”在荡漾,这真是一幅清丽如画的荷塘
全景
6、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拟人) 以形容人的词语“脉脉”来形容流水。
7、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明喻) 描写月光的
照射,用“流水”、“泻”为喻,生动形象地显出花、叶所承受的月光是动态的,但
又是无声的。
8、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明喻) 以“牛乳”
为喻,十分贴切又很绝妙,既显出其乳白色又有鲜艳欲滴之感。“笼着轻纱的梦”
这个比喻也是极贴切地显出月夜的朦胧。
9、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通感) 光与影的和
谐是视觉感受,而乐曲为听觉感受,此处以通感的方式作比,更能表达其美丽
而独特的意境和情趣。
10、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瞌睡人的眼。(暗喻) 以
“瞌睡人的眼”喻树缝里漏出的灯光,尤其在月光下更是逼真,既显出月光的朦
胧,又显出月光虽非朗照但月光之美以使路灯光“没精打彩”了。这个比喻以“是”
为比喻词,因此是暗喻。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
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分号前说明天色已
晚,大地已宁静下来的情景;分号后说明人们都要安睡了。两句是平等并列关系
分号表示两句之间的停顿。
11、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分号前写独处的悠
闲自得;分号后写正因为独处我才能充分享受这荷香月色的美景,表示意思的
递进。
1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
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分号前写荷花两种姿态,
运用了拟人手法;分号后连用两个比喻,把前两种姿态的花比做“明珠”“星星”。
从多方面写出荷塘的美景,是平等并列的关系。
1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是两个平等并列
的分句,先用“仿佛„„”,后用“又像”,用两个比喻写出月下花和叶子的朦胧景
色。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
了好处一一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这是一个多重复句。分句前
写满月有云不能朗照,后一旬一转,作者以为恰是到了好处,是转折关系,“─
─”后一句是对“好处”注解(比喻)说明。这个“──”起进一步补充说明作用。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
重围住;
14、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分号前写树多
重重围住荷塘;分号后写“只在小路一旁„„”前后有转折的关系,从而也看出作
者观察的细腻。

荷塘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
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
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1),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
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朱自清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
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2)的。路的一旁,
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
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duó)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
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
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
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 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
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3)的是田田(4)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
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5)
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
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
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6)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
(mò)(7)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8)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
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
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
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
(9)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10),却又像是画
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11)上
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
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12)是
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13),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
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
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
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
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
(14)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
一个风流(15)的季节。梁元帝(16)《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yuàn)女,荡舟心许(17);鷁(yì)首(18)徐回,兼传羽杯;
棹(zhào)(19)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
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jū)(20)。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 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21)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
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
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1] 朱自清  一九二
七年七月,北京清华园。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