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 13 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 ,

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 “薄
薄的影子”,“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的程度![1]”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
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
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朱自清 1912 年入高等小学,1916 年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 年 2 月出版他的处女诗
集《睡吧,小小的人》。1920 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1931 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
国后写成了《欧游杂记》。并参加了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的活动,本来就是身患胃病的他更
是虚弱不堪,终于在贫病之中逝世,年仅 50 岁。 朱自清和陈竹隐。
朱自清的作品可分为 3 种:1、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题的。2、主要描写个人和
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3、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作
品。  朱自清有著作 27 部,共长约 190 万字,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
多收入 1953 年开明书店出版的 4 卷《朱自清文集》。1988 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
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 6 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
作,但是,1923 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
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 年出版的纪实性散文《背影》,使
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他著名的诗集有《踪迹》,散文集有《背影》《你我》
《荷塘月色》 《匆匆》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 《论雅俗共赏》等。还有
《绿》《 春》等。著作概论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
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
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 《儿女》、《悼亡妇》为代
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
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荷塘月色》和《春》等,是其代表佳作,伴随一代又一代人喜怒哀乐。后两类散文,是朱自
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 《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
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说诗》
朱自清散文感情的真挚更是有口皆碑。他的《背影》、 《悼亡妇》等,被称为“天地间第一
等至情文学”。在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没有半点矫柔造作,而有动人心弦的力
量,尤其是在《背影》中,朱自清对父亲朱鸿钧的感情之深让读者感到了一丝丝的怀念和感
动。他在《论逼真和如画》、 《论标语口号》、 《钟明<呕心苦唇录>序》等文章里,强调“真”“就
是自然”,强调“修辞立其诚”,强调“宣传与写作都不能缺少……至诚的态度”。正是这种“至
诚的态度”,使他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都倾注在字里行间。而这种从心灵深处流露出来的喜
怒哀乐之情,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朱自清走上文学道路,最初以诗出名,发表过长诗
《毁灭》和一些短诗,收入《雪朝》和《踪迹》。从 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起,致力于散文创作,
著有散文集《背影》、 《欧游杂记》、 《你我》、《伦敦杂记》和杂文集《标准与尺度》、 《论雅俗共
赏》等。他的散文,有写景文、旅行记、抒情文和杂文随笔诸类。先以缜密流丽的《桨声灯影里
的秦淮河》、 《荷塘月色》等写景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继以《背影》、 《儿女》、《悼亡
妇》等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散文的一种典范;最后以谈言微中、
理趣盎然的杂感文,实现了诗人、学者、斗士的统一。他对建设平易、抒情、本色的现代语体
散文作出了贡献。  作为学者,他在诗歌理论、古典文学、新文学史和语文教育诸方面研
究上都有实绩。论著有《新诗杂话》、 《诗言志辨》、《经典常谈》、 《国文教学》(与叶圣陶合
著)和讲义《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等。著述收入《朱自清全集》。  《匆匆》被选为人教版
小学六年级下学期第 2 课,被选为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学期第 19 课;《春》被选入人教版初

1
一上学期第 11 课,沪教版初一上学期第 1 课;《背影》被选为人教版初二上学期第 7 课,沪
教版初一下学期第 5 课。《荷塘月色》赏析   《荷塘月色》是一篇耳熟能详的佳作,对此,
近有吉林师范大学杨朴先生的一种最新的阐释。这即载于《文学评论》上的《<荷塘月色>的精
神分析》。 赵新建《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作者认为人们过去对它的解读是“牵强附会”。文章认
为“此文是作者把潜意识的美人原形和爱欲投射在了荷花的意象上”,并说“这就是使此文章
成为朱自清潜意识愿望的象征”。文章由此提出了自己新的文学阐释:美人幻梦的置换变形。
  作者认为《荷塘月色》表现的纯粹是个人的情感,并铺排而列:“这种个人的情感与那
个时代的政治背景根本无关;与另外文学作品的表现的革命主体根本无关;与以莲花的出
淤泥而不染的意象表现坚贞的情操根本无关。”并强调:“这种个人情感完全是属于朱自清作
为一个生命个体的内心体验。”且概括而言之“《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种潜意识的愿望表
现。”是幻梦的描述与阐释中,作者把幻梦与现实作了如此的统一。  一、通过月色与人的
沟通而淡化了梦境与现实的距离。作者把“妻”与“儿”的的睡熟的幻梦与“我”通过对暗夜里月
色的氛围营造而形成梦境与现实的整一。  二、通过对曲径小道的描述而达到梦境与现实
的整合,实现他们之间的情感性联系。作者以小径作为了融合现实与梦境的象征性通道。并
言“是梦境通往现实的必由之路。”   三、这种梦境与现实的错位式描写,实质是为了宣泄
一种被压抑了的愿望,是一种潜在的意识。作者把这种潜在的意识愿望脱离了政治性因素
的包围。用以弗洛伊德的梦论分析为“深处感情”的因素。  其二,作者把这种恬淡月色中
梦境的游离作为一种现实压抑中的突暴式愿望。并认为“夜游荷塘”只是一种情感心绪的抒情
化表达。从而由这种内心的隐意识引延出“美人象征”这一说法。作者这样列举:写荷叶,“田
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舞女的裙”。   荷花是,“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
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犹如刚出浴的美人。”荷花的清香是,“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
声似的。”荷花的颤动是,叶子与花被微风吹过,“象闪电般,霎时穿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荷
叶的风致是,“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但流水的流动却使叶子“更见风致”了。
作者把这种形式的表现认定是情感的形式化表现,并以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的 “(艺
术形式)是由情感转化成的可听的形式”来作据。并因此推定荷叶象征着美人的新鲜论断。
认为朱自清是以一种朦胧的象征来宣泄对美的独善情怀。解释为,梦的意识是显示压抑后
的“爱欲”的迸发。“荷花是朱自清的潜意识的伪装”。   以“爱欲”替代了“政治性的压抑”是
杨朴先生在《荷塘月色》流传近八十年来的对其思想解释的一大突破。政治性的退化,情感
性的浓饰,使这种对《荷塘月色》的阐释赋予新的内涵。从而把梦者的“月下情怀”演绎为一
种潜意识的象征,以满足情感的欠缺。   这种“爱欲”的象征性原因,关键在于“爱欲”的
内存性原因。关于这个,作者解释为“爱欲”的移置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作者先是把荷
叶的意象置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作结。即以传统的荷叶形象来阐释朱自清外露的原形意义。
“采莲实质是一种文化仪式,一种野合风俗,一种浪漫游戏。”它是从生殖仪式发展而来。并
强调,“说到底,采莲是为了爱情,为了性爱”。对此,作者搬了南朝民歌《西洲曲》,汉乐
府民歌《江南》,以及《采莲赋》中的意蕴来作底论。从而把一种近乎原始的性与爱欲与梦境
实现了完美的整合。在爱欲的移置问题上,杨朴先生着力阐释了《荷塘月色》对这种古代文
化的延留。“以性换情,从而使性掩藏到象征的背后”,这是一种对美人意象的幻梦位移。
作者从朱自清的一系列散文作品中归结其中所孕籍的美人,爱欲与幻梦的延留问题。情感
解释对《荷塘月色》的阐释不啻为一个全新的突破,尤其其中以弗洛伊德的梦境与性心理来
分析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的写作心迹。这与当时社会的压抑性气氛是相通相适的一种心
境写照。但朱自清作为一个革命作家,把《荷塘月色》的写作动因全部归结为一个情感与爱
欲下的沉闷呻吟,是有失偏颇的。   我以为,假如说这是一种由政治性的意识到情感性

2
压抑的潜意识移置,或许本文会有更大的包容量,想当时的政治性苦闷与情感性的即时苦
闷,形成他写《荷塘月色》这一艺术与思想的动因。假若说是单纯的情感萌饰,于情可释,
于理却不畅达。   另外,作者认为朱自清的性与爱欲的压抑是受着〃道德律〃的约束,
并把游河(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看作他的一次不成功的情感释放过程。  最后,
作者总结“我们所感受到的主题思想,仍是愿望没能满足的深深遗憾,”这既是对《桨声灯影
里的秦淮河》的一个总结,也是对《荷塘月色》思想的一个概述。   这种以情感来定位的
方法是必要的,但全部性的爱欲肯定与现实性的政治氛围的影响否决,是欠妥的。正如杨
朴先生在文中所言,“对一代代中学生,形成了一种严重的错误诱导”,这也不能不说是此
文中的一个矛盾。   《踪迹》是朱自清的诗与散文集,1924 年 12 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
版。第一辑是新诗。第二辑是散文。本书收录其散文部分,仍以“踪迹”为辑名,同时将散文
诗《匆匆》也一并收入。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