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论《荷塘月色》中的修辞

一篇优美的文章、一段精彩的讲演、一席风趣的谈话,不仅因为它们具有深
刻实在的思想内容,也在于它们运用和选择了恰当完美的语言形式以至于收到
了最佳的表达效果。孔子曰:“言而不文,行而不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文
学长廊里堪称名篇的佳作,往往是语言的经典之作。有成就的作家,往往是语言
大师、语言巨匠、民族语言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朱自清是著名的现代散文作家,
《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精美散文。读着这篇散文, 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
立即映现眼前: 绿叶田田, 荷花朵朵,清香缕缕, 月色溶溶。
《荷塘月色》芳香盈
溢, 本文仅从修辞的角度来欣赏它的语言魅力和艺术魅力。
壱、 比喻
比喻修辞是朱自清散文的一个特色。一千三百多字的《荷塘月色》里, 运用了
十多个新鲜比喻。《荷塘月色》中的比喻,不仅能形象地说明事物,还有其自身
的特点:色彩丰富,诗意隽永。朱自清的比喻, 诱人的底力在于: 他不仅娴熟于
比喻的技巧性, 而且娴熟于比喻的艺术性, 从而使其产生新颖、独特的美感。譬
如: 写出水很高的荷叶, 作者将其比喻成“象亭亭舞女的裙”, 赋予荷叶似旋
转着的绿色的舞裙的美感。写白色的荷花, 连用三喻构成排比。“层层的叶子中
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
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里“一粒粒的明珠”给人
“金明闪光”的美感。“碧天里的星星”, 比中有比, 把一塘的墨绿的荷叶比做
深绿色的天, 把在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的白花比做挂在天上的星星。天上月明
星稀, 塘中白花零星地点缀; 星星在天上眨眼, 白花在月下的塘中闪光, 简直
妙极了。“刚出浴的美人”是把玉立水面的白荷描写成“娇羞白净, 明丽标致”
的姑娘, 更是极富美感。总之, 形象、贴切的比喻, 使得《荷塘月色》充盈着动人
的艺术美。朱自清运用比喻之所以有美妙、独特的艺术效果, 与他新奇、奔放的
联想是分不开的。纵观他比喻的喻体, 有栩栩如生的人, 有形象逼真的物。譬如:
《荷塘月色》中的“叶子出水很高, 象亭亭舞女的裙”这是以物喻物。《荷塘月
色》中的“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灯光, 没精打采的, 是渴睡人的眼。”这两例是以人喻物
在这类设喻构想过程中, 前者取人体的全部为喻体, 后者取人体的某一部分为
喻体。而无论是选取人体的某一部分还是全部为喻体, 也无论是以人喻物, 还是
以物喻物, 一切喻体在朱自清的笔下都有了鲜明的特色, 一切喻体在朱自清的
笔下都变得那样明丽鲜美、生动诱人。朱自清的比喻真可谓高妙。
弐、 通感
通感修辞是朱自清散文的又一特色。叙事状物时, 用形象的词语使感觉转移,
把某一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去的修辞手法称为“通感”。在《荷
塘月色》中, 有两处运用了通感。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花香本是嗅觉, 但作者把它写成有旋律的歌声。用渺茫的
歌声描绘若断若续、似有似无的荷之清香, 这是将嗅觉感官上的感受转移到听觉
感官上来, 这种通感手法的运用, 使人对淡淡荷香的体味更为真切。又如“塘中
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光与
影”是写月色, 属视觉形象, 忽被描绘成动听的音乐, 给人以听觉的感受。本来
光影和琴声并没有什么相通之处, 但经作者如此“感觉转移”使得难以描摹的
感觉, 通过另一种可感形象而具体化了。这种出神入化的修辞处理手法, 在现代
散文创作中是不可多见的。
参、 叠字、叠词
叠字、叠词修辞也是朱自清散文的特色。在《荷塘月色》里, 在朱自清的笔下
一个个看似毫不起眼的普通词语都被巧用得活灵活现。如用“田田”来形容荷
叶的密度, 以“层层”来表明荷叶的深度, 用“曲曲折折”来表示荷塘的广度。
又如“蓊蓊郁郁”是“蓊郁”这一双音节词的重叠, 不但说明树木之多, 而且
渲染了夜色浓重的气氛。“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是远近高低的连用, 反映了
树的错落有致, 极写了荷塘四面树丛的茂密。这些多样形态的叠字叠词不仅深
化了物态情貌的形象感, 而且节奏明朗, 韵律协调,使文章之势悠扬婉转, 舒徐
不迫, 富于音乐的旋律美、诗意美。
《荷塘月色》中, 作者不仅用叠字、叠词深入表现物态、情貌, 而且用叠字、叠
词描摹和表达作者自己当时复杂的心情。“我悄悄地披了大衫, 带上门出去”,
“悄悄地”不仅写出了动作的悄然无声, 同时也描摹出了作者当时矛盾的心情,
一方面作者渴求着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 想出去寻找属于自己支配的一片天地,
另一方面, 现实又不容许他超凡脱俗, 因为他是具有良知的爱国者, 不能对耳
闻目睹的现实世界置之不理,“悄悄地”表达了作者当时的不满和困惑, 反映了
作者淡淡的哀愁。表示作者的心情,《荷塘月色》中还有一处叠词。“猛一抬头,
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轻轻地推门进去, 什么声息也没有。⋯⋯”“轻轻地”不
仅是在写推门进去的状况, 也是在描写作者的内心。作者“夜游荷塘”, 好象是
做了一个美梦, 之所以“轻轻地”是因为怕梦惊醒了, 然而回归到现实却又是
不可避免的。“轻轻地”突出表现了作者当时的苦闷、惆怅和无奈。总之, 朱自
清不愧是巧用叠词的高手, 在《荷塘月色》中, 一千三百多字的文章竟选用了二
十九个叠音词, 这些叠音词象蘸着五颜六色的画笔, 深入表现了荷塘夜景中诸
多的物态情貌, 细腻反映了作者感触甚重的脉脉情思。缘情写景, 以景衬情, 使
得作品不仅具有绘画美, 而且具有情趣美。
四、 拟人
拟人修辞也是朱自清散文的特色。在《荷塘月色》中, 为了更完美地状物抒
情, 作者在运用比喻中还常夹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如写荷花, 说“有袅娜地开着
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袅娜”是形容美女形姿的,“羞涩”是形容少女
的娇羞情态的, 如此使用, 是把开着的荷花拟为美人, 把打着朵儿的荷花拟为
含苞欲放的少女。又如“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叶子底下是脉
脉的流水。”“杨柳的丰姿⋯⋯也辨得出。”“路灯光, 没精打采的”, 这些也
都是运用了拟人法。因为描写人的时候, 才使用“肩并肩、(含情) 脉脉”,“丰
姿, ”“没精打采”等词语。以上拟人手法的运用, 增添了语言的形象性、生动
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伍、 对比
《荷塘月色》里写了很多景物: 静夜、小路、树、影、月、云、花、叶等, 所有这
些都是用来衬托感情的。为了衬托心情, 作者还使用了对比法。譬如: 在第三自
然段里作者运用排比句式写道:“我爱热闹, 也爱冷静; 爱群居, 也爱独处。”
这里使用了“热闹”与“冷静”,“群居”与“独处”加以对比, 将作者当时烦
闷、寂寞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荷塘月色》中对比能于平淡自然中蕴藏深意。试比较下面两个对比: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
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2)“这时候最热闹的要
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荷塘月
色》)例(1)、例(2)都是两种事物的对比。例(1)是把“用心一也”与“用心躁
也”的结果进行比较,优劣显而易见,其意图就在文字表面。例(2)是把蝉、蛙
的热闹与“我”的凄清进行比较,实际上是作者烦闷心情的流露,但不在字面。

综上所述, 可见, 在《荷塘月色》中, 朱自清准确、贴切地选择词语, 恰如


其分地运用比喻、通感、叠字、叠词、拟人、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 用修辞艺术的
画笔抹浓了《荷塘月色》的写景色调, 缀艳了《荷塘月色》的抒情浓度, 使得《荷
塘月色》散发出浓郁的馨香。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是一篇人人耳
熟能详的佳作,语言如出水芙蓉,清丽淡雅;如风行水上,自然流畅。体现了朱
自清先生对语言的提炼炉火纯青,对语言的驾驭得心应手。读后,我们可感到一
种心灵的净化,语言的陶冶。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