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荷塘月色》中的修辞特点

文 章 转 自 : http://www.zzqklm.com ( 中 州 期 刊 联 盟 专 业 代 发 论 文 , QQ :
1619318789 张编辑
谢丽(文章来源:课程教育研究)
  《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佳作。作者通过艺术上的苦心与孤诣为
我们奉献了一篇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意境的美文。 《荷塘月色》中修辞的丰富
性和运用的贴切灵动,从运用到特点到美感,理论与实例相结合。在论述中又侧
重于比喻、通感、复迭,衬托等的鉴赏。同时联系朱自清的其它文章,对比鉴赏
论述中都始终贯穿着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模式,也是这两种思维使得《荷塘月色》
的修辞如此丰富,使得阅读者获得如此高的艺术享受。
  《荷塘月色》以浓烈的,富有音乐美的语言,创造了一个诗情洋溢的艺术境
界这得益于修辞的运用。 《荷塘月色》中修辞丰富有比喻、通感、复迭、拟人、反衬、
对比等。修辞运用贴切而灵动,想象奇特,联想丰富。
  1.比喻的运用
  例一: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抓住了“叶子”与“裙”形态的相似。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韵的女郎。亭亭
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
  例二: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
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例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
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例四: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咋看像一团烟雾。
  这些比喻从运用特点上看有物喻物,人喻物灵活多变;从类型上看,有明
喻、有暗喻、有博喻。这些贴切的比喻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的展现在读
者的眼前,使得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这起到了加深印象的作用。
  2.通感的运用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运用的是通感比喻。
  例一: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微风送来的若有若无,时断时续的香味无疑是看不见摸不着又无法把握的,
为了调动读者的想象,加深读者对该抽象对象的理解,于是用“远方高楼上的时
有时无,悠远神秘的歌声”来打比方,从而既增加了文章的韵味,又使读者产生
了更全面更具体的认识。但这个句子并非是个单纯的比喻句,花香本来诉诸嗅觉
但作者把它写成有旋律的歌声,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感受。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
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
有焕然一新,其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漂浮,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
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

  例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
的名曲。
  流动的光波,本是无声的,被描写成动听的音乐,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感
受。照理说,香味、光影和歌声、琴声没有什么相通之处,但作者却用了古典诗
歌中常有的“通感”的艺术手法,把嗅觉和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模拟
了香和光时续时断,似有若无的形态,使难以描摹的感觉,通过另一种可感形
象二具体化了。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不多见。
  3.复迭的运用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大量运用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所描绘的形象,
而且使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的感觉。和谐也是一种美。下面我们就来体会一
下这些美。
  描写树木的“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荷塘的“曲曲折折”,远山
“隐隐约约”,“亭亭”的荷花,“田田”的叶子,“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
  以上的叠字运用都是用来形容实物的。作为定语,它们直接的写出了景物的
形态或神韵,补足语义,使音节和谐悦耳,所以《荷塘月色》也是人们喜欢朗读
的好文章。另外还有一些叠字作状语直接修饰动作行为,如“密密”地挨着,“静
静”地泻,“重重”地围住等等。这些词若单独与后面的动词搭配意味儿顿失,甚
至无法组合,但叠化以后,词的运用度就大大扩展了,其组合能力也强了,不
仅可以作定语还可以作状语。
  这些叠字的运用不仅富有艺术表现力,而且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
乐美。使得《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达到了如作者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
境地。
  4.拟人,对比,衬托的运用
  生动的拟人: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
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一段描写,将拟人与比喻连用,把水面的白荷写得极为标致,赋予白荷
人的情态,“袅娜”地开,花形美好;“羞涩”地打朵儿,文静含苞待放;“出浴的
美人”纤尘不染。还有什么比这更美的呢?
  明显的对比: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在“峭楞楞如鬼一般”的灌木“黑影”的比衬下,
愈发显得轻俏。
  作者在描写曲折,幽僻,树多的小路的特点时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白天
(少人走)——夜晚(更寂静);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这样的对比给以往那种阴冷的氛围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诗意。形成了静悄、幽寂、
朦胧的氛围,切合了全文的基调。
  强烈的衬托:
  以“没精打采”的灯光来映衬月色的明亮,以蝉声和蛙鼓来烘托四周的寂静 ,
以夜赏荷塘月色所觉“自由”“超脱”来反衬自己内心的“不宁静、不自由、不超脱”。
通过对衬托物的描写来陪衬所要表现的事物,使之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

  作者心思缜密,细致,把触角延伸到生活的细微处,这些细小的触发形成
了跳跃的思维,灵动的语言。恰当的、多样化地使用修辞手法,使语言既端庄、
典雅,又清新、脱俗。景美,情真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