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鲁迅作品赏评

《故乡》的现实价值分析

《故乡》是鲁迅以农村生活为题材而创作的名篇之一。作于 1921 年 1 月,
发表于同年 5 月 1 日《新青年》第 9 卷第 1 号,后来被收入《呐喊》。小说通过
“我”回故乡后的所见所闻的描写,反映了旧社会人们精神世界的可悲变化。尤
其是“我”和闰土之间隔了一层深深地沟壑,彼此再也走不到一起。鲁迅希望通
过这篇文章找寻到一条可以解决先进分子与下层人士之间平等沟通的桥梁,而这
不仅仅是在当时辛亥革命后有极大的现实价值,对于当下 21 世纪的现代人也同
样是需要深思的话题。


在《故乡》中,鲁迅开篇就写到“我”回到故乡所见到的情景。“渐进故乡
时,天气又阴晦了”这就已经暗示了一种悲哀的气息。后面继续写到“苍黄的天
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了一些活气。”故乡竟然变成了“荒村”,
这还是“我”印象中的故乡么?明显有了极大的变化,一种负面的情绪油然而生。
果然“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按
照常理来说,我们回到故乡都会有一种落叶归根的归属感,然而“我”对于故乡
的感觉却与众不同,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别。此刻单单用物是人非来解说此种情
况也不足以说明故乡变化之大了。
《故乡》可以用一个字来浓缩,那就是“变”。故乡里的人变了,
“豆腐西施”
杨二嫂变成了“圆规”,儿时天真活泼的闰土变成了麻木的木偶人。尤其是闰土,
文中的他变了更多。
《故乡》中闰土的变化我这里列出三个方面。第一个是身材变了。“他身材
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
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的通红。”生活的压迫使得闰土不得不“终日吹着海
风”,手也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贫苦大众的生活哪里有安
逸可言,处处都是艰辛劳累,身体又哪里可能还像以前般亮丽。闰土的第二个变
化是他对于“我”的称呼变了。“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
嘴唇,却没有做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儿时相
好的玩伴,同辈的的存在,现在竟也套上了等级的帽子,彼此之间的层级竟然转
变如此之大,也难怪“我”
“打了一个寒噤”。闰土的第三个变化表现在他与“我”
之间的情感的变化。以前甚至可以说是用兄弟相称,现在再也找不到以前的那种
两小无猜,天真烂漫的感情了。本来“我”有很多话想对闰土说的,“想要连珠
一般涌出:鱼鸡,跳鱼儿,贝壳,猹……”到了后来“我也说不出话”了。从小
时候的无话不谈到现在的话不投机,彼此之间感情的变化实实在在的让“我”明
白“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闰土与“我”之间的变化无不深深触动我的神经。都说“万变不离其宗”,
究竟闰土的变化是为何呢?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然而怎么也与当时闰土所处的
环境逃不了干系。社会大环境改变的不仅仅是外在的,连一个人的内心思想都深
深地改变了。劳动人民生活在反动阶级的统治之下,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受到
了种种的打压,社会制度已经成为了人民思想解放的一大阻碍。
鲁迅正是从社会根源上去探寻解决这一厚障壁的方法。思想上要消除闰土的
等级观念和迷信观念,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最主要的根源还是在于社会
制度。若不诉诸社会政治经济革命,消除“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闰
土就无法获得真正的彻底的解放。2


闰土也许是鲁迅遇到的一个真实的人物,又或者是一个虚幻的人物。但这也
没法掩盖闰土这一形象在现实中的真实性。不仅在五四期间,在现在,依旧有着
无数个“闰土”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故乡》中的我是一个先进的知识分子,而我们大学生显然也是新时代的知
识分子。那么闰土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明显就是与我们同辈的已经辍学的玩伴。
现在的大学生与辍学者之间是否也存在了如“我”与闰土之间的尴尬状况呢?不
说他人如何,就我自己而言,似乎我也踏上了鲁迅笔下的那条可悲的道路,遇到
了那种令人感到悲哀的局面。
曾经小时候形影不离的玩伴,曾经无话不谈的密友,随着其中一人的辍学,
两人之间的情感思想已经变得完全不同,似乎是走在三叉路口的两个不同道路上。
以前没大没小的两人,现在见面竟然要恭敬地称呼对方“哥哥”。即使我想要找
回以前那种熟悉的感觉也早已荡然无存,我们的思想变化实在太大,大到完全不
知道对方想表达什么,基本没法接受对方的观点。不同的生活环境的确改变了我
们许多许多。
现在的我也迫切的希望能够回到以前那种知心朋友的状态,只可惜,这是最
让人觉得悲哀的。这一切都是不可逆转的,我们之间已经无望了,我们注定是走
在两个不同世界的人。过去的也只能存在于我们的回忆之中,现实是残酷的,我
早已无力改变一切。想要学鲁迅先生把希望留于后辈?似乎也是幻想而已。水生
和宏儿当初也许玩的十分投缘,只是二十年后呢?他们是否还能如从前那般彼此
想念。可能,二十年后他们连见面甚欢的那一场面都会忘了吧。
“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
又大家隔膜起来……”鲁迅对他们还存在着希望,对于未来还存在着美好的期望,
期望着未来一切都会好转。然而鲁迅自己也清晰地知道这希望也是无望的了。
“我
想起希望,忽然有害怕起来了”。鲁迅对于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看得都很透彻,
即便是幻想,他也清楚地知道那仅仅是幻想罢了。这也不过是体现了鲁迅对于生
活的乐观态度,以不至于生活全然没有盼头,那样的生活估计就可以称为悲哀的
最高境界了。
生活中不可能十全十美,更不可能按照我们期待的轨迹转动。人民群众的劳
苦可以通过改革慢慢变好,这在理论和实际上都切实存在。然而说到人民大众的
思想境界则不是简单就可以改变的了。物质社会对于人们的影响远远不是文化可
以左右的,旁人生活轨迹的改变比不是鲁迅一个人简简单单就能做到的。没有尊
卑的社会,鲁迅没有遇到过,然而现在似乎也并没有完成鲁迅的期望,社会各阶
层的尊卑一直都在。尽管我们的思想觉悟比鲁迅笔下的闰土要高上许多,但有钱
的总是比贫穷的要多了那么点底气,有权的总是高高在上,看待别人总会用高人
一等的眼光。这比之鲁迅笔下的故乡的人们的变化似乎好不到哪里去。


“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现在大家都耳熟能详,俨然成为了一句至理
名言。鲁迅这句话,意在坚持他对中国农民前进道路的探索。鲁迅是觉悟了的,
他希望通过努力,让广大的人民也能觉悟起来,共同走向新生活。
《故乡》写出了鲁迅自己的理想和希望,也洋溢着深沉的乐观主义精神。他
不局限于一般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虚幻空想,他依旧保有着自己的那一份清醒,
保持着独立的精神探索。而事实证明,他的那一份清醒的预知的确发生了。若干
年后的后代,他们走的道路依然有着闰土的影子。
鲁迅的作品也许可以让一部分人慢慢的觉悟起来,但总是不可能所有人都能
够读懂鲁迅,读懂其中的奥妙。如当下的社会,有多少人愿意把时间花费在作品
的研究上面,他们热衷的是快餐文化,更喜好的是抓紧时间提高物质生活。精神
世界那种虚无飘渺的东西根本就入不了他们的法眼。如此一来,这种人儿怎能达
到鲁迅先生所期盼的理想境界。
社会的悲哀时刻都会存在,只是这悲哀是否深刻到让人反思的程度。很明显
的,鲁迅所处时期的社会,的确存在了太多的无知,促使看到社会黑暗的先进分
子奋起反抗。而我们现在的社会还不至于像五四时期那般不堪,如此而已。

注释:
⑴ 本文对《故乡》的所有引文均出自《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
社 1981 年版。
⑵ 引自《鲁迅小说解读》,史志谨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