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0

環境影響評估之基本概念

1
大綱
壹、環境影響評估制度之緣起
貳、環境影響評估之意涵
叁、環境影響評估程序與要點
肆、政府政策環境影響評估
伍、環境影響評估主要法規

2
壹、環境影響評估制度之緣起

3
一、環境問題之產生
„ 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生產工具發生大幅度
的改變,機器代替人力,資源的開採突破人力的囿
束而漫無限制,化學工業與能源的發展甚且製造出
自然環境所無法涵容的合成物質。
„ 人類活動的腳步已遠超過其生存資源的自然孕育速
度。天然資源開始枯竭,不斷發生的各類環境破壞
及公害問題,並由歐、美、日等工業先進國家擴及
許多開發中國家,而成為全球性的環境問題 。諸
如溫室效應導致氣象異常、臭氧層破壞、熱帶雨林
減少、珍稀物種滅絕、土石流、土地鹽化與沙漠化
等,已對人類產生負面影響,且發生公害與災害的
實例已不勝枚舉。
4
„ 埃及阿斯旺高壩曾號稱為世界最大壩,埃及政府
花了4億英磅,費了9年才完成。其興建之初,評
估可為該國擴大農地30%,每年80億千瓦的電力
,國民所得增加200%,但完成後數年產生下列
惡果(未事前評估):
¾ 埃及東部地中海沙丁魚每年減產500噸,已達滅絕
的地步。
¾ 保留性的蝸牛大量繁殖,產生疾病。
¾ 海岸受侵蝕,尼羅河海水倒灌。
¾ 河口約有15%人口無飲用水可用。

5
„ 環境影響有時間差的問題,在生態的過程中,從
污染因子放出至自然環境到對生態系的不良影響
,有很長的「時間差」。比如,1940-1970年代人
類大量使用DDT,而1970年開始禁用,但魚類中
的殘餘量還是繼續增加,直到1985年才逐漸降到
1970年的水準,可見該物質在環境的殘留性強。
其他如水銀、鎘、鉛、PCB、戴奧辛等污染物亦
有類似問題,人類能不反省嗎?

6
二、環評制度之形成
¾ 科技的發達、產業的成長、人口的增加,逐漸帶來
嚴重的環境破壞及公害污染,也使人類意識到環境
資源的有限性,進而努力尋求污染防治及整治復
育,以達保護環境、維護人類生存之目的。
¾ 預防重於治療,與其事後的防治與補救,不如事前
防止環境破壞的發生。因此,環境保護之預防制度
因應而生,環評(EIA)制度恰能於公害防治、生
態保育等環境保護工作上,發揮正本清源之預防功
效。

7
環評制度形成之考量因素
環境之承載力(或稱涵容能力)有其極限,即
環境資源之質、量僅有一定之供給能力及對污
染物質之自淨能力亦僅有一定限度 。
人類價值取向之變動—環境品質提升
基於國家長期發展利益
追求永續發展目標

8
三、環境保護的原則
國際上主要之環境保護原則,包括:
¾永續發展
¾預防預警原則
¾污染者付費
¾民眾參與原則
¾整合性污染控制原則
其中除污染者付費原則外均與環境影響評估制
度有關。
9
9
永續發展原則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依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UNCED)之定義,永
續發展為“development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own needs”另根據歐盟(EC)第
五環境行動方案對於永續發展之定義為“a policy and
strategy for continue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ithout detriment to the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on the quality of which continued activity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depend”. 所謂「永續發展」是指
“發展並滿足當代之需求,同時不損及後代滿足其本身
需求的能力”。因此,為達永續發展之目標,必須將環
境考量納入決策機制之中,而環境影響評估制度即是實
行此一原則的工具之一。 10
10
預防及預警原則(Preventive and Precautionary principles)
為尋求開發活動對環境之衝擊減至最小程度,應於計畫之
初即考量可能導致之環境破壞而加以因應,而此一原則已
廣為世界各國接受納入法令要求,如歐盟於1985年6月訂定
環境評估指引(EC Directive)要求歐盟各國於三年內應將該
指引要求納入國家環境立法,其目標係在新開發行為被許
可前,環境影響的後果可以被掌握及納入考量,與激勵開
發者在計畫規劃、設計的最早階段即將環境議題納入,且
潛在性之不利影響可以被經濟且有效的控制。為尋求開發
活動對環境的衝擊減至最小程度,應於計畫之初即考量可
能導致的環境壞而加以因應。過去針對環境保護的做法
上,通常以「管制」為主,也就是發現問題之後再尋求補
救的方法,屬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性質。相較之
下,現行環境影響評估制度則強調預防功能,在開發行為
進行之前,先行考量其對環境可能帶來的影響及後果。
11
11
民眾參與原則
環境保護不僅是政府的責任,更是社會大眾共同的責任
,因此每個人均有權利及責任表達自己的看法。民主原
則是透過不同聲音充分表達、討論所得出的結果與共識
,應為民主社會之常態。民主國家於行政程序中應賦予
相關當事人「明瞭真相之權利」(the right to be
informed)及「意見受尊重之權利」(the right to be
heard)。而環境影響評估制度中便符合行政程序上的民
主原則,藉由「民眾參與」機制之制度化,透過開發者
與當地居民的理性溝通,在共識取得之下,減少日後衝
突的產生,並強化決策的正當性。我國環境影響評估法
中規定,開發單位有辦理環境說明書公眾閱讀並舉辦公
開說明會之義務,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亦須辦理聽證會,
環保主管機關的審查則應公開化,這些做法與程序均屬
於「民眾參與」與「民主原則」之具體實踐。
12
整合性污染控制原則
整合性污染控制原則是指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
的調和,此與憲法增修條文中所規定,經濟及
科學技術發展,應與環境及生態保護兼籌並顧
的規範不謀而合。事實上,環境保護與經濟發
展之調和與兼籌並顧是環評制度興起的原因之
一,在經過環境、經濟與技術因素的通盤考量
之後,尋求最合理的利用,並創造環境、當地
居民、開發者三贏之局面。

13
13
貳、環境影響評估之意涵

14
一、何謂環境影響評估
ˆ定義:環境影響評估(Environmental Impact
Accessment, E.I.A.)係指開發行為或政府政策
對環境包括生活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及經
濟、文化、生態等可能影響之程度及範圍,事前
以科學、客觀、綜合之調查、預測、分析及評定
,提出環境管理計畫,並公開說明及審查,以決
定該項開發或措施,是否值得實施。環境影響評
估工作包括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及
審查、追蹤考核等程序。
ˆ標的:開發行為(其範圍包括該行為之規劃、進行
及完成後之使用)或政府政策。
15
環境之內涵(1/3)
ˆ環境:生活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及經濟、
文化、生態。
♀生活環境:空氣污染、水質污染(水質、底質)、
土壤污染、噪音、振動、地層下限、惡臭、低頻率
空氣振動、雷波干擾、日照障礙、風害、廢棄物等

♀自然環境:氣象、地文、水文(海、河川、地下
水)、動植物(陸生、水生)等。
♀社會環境及經濟、文化、生態:土地使用、交通、
經濟環境、歷史性、景觀美質、生態系統、陸/水域
植/動物等。
16
環境之內涵(2/3)
‡ 環境包括生存空間中所有生物與無生物,及其
相互作用與關係。
‡ 環境也含括社會、經濟、文化及政治等單元,
彼此間有互繫與互動性。
‡ 具有綜合與消長的自然趨勢,其變化與變數極
其複雜,人類無法完全控制或模擬。
‡ 人類應朝與自然和諧共存,而非恣意的破壞與
毀損。

17
17
環境之內涵(3/3)

生物環境
食物鏈鎖
光合作用
呼吸 食糧
耕作、
植被改
吸收 變
分解
資源
無機環境 人類環境
陸海空循環 生產與消費

廢棄物、土地改變

生態環境體系
18
環境影響/衝擊(1/2)
ˆ環境影響(衝擊):指任何一個開發計畫或政府政
策所引起的環境變化或效應,或產生新的環境
狀況,在未來某相同時期內,有此計畫(with
project)與無此計畫(without project)之環境變化
或環境品質之差異。
♀影響包括正面、負面或無影響,直接或間接
♀影響時間:短暫、長期(永久)
♀影響程度:高、中、低或嚴重、中度、輕度
或可逆、不可逆
EX:水庫—施工階段、營運階段
19
環境影響/衝擊 (2/2)
以水庫為例
¾ 施工期間引起植被變化、土壤侵蝕:直接、短
期與一次影響。
¾ 淹沒區:長期與不可逆的變化。
¾ 侵蝕導致土壤流失、土地生產力喪失、動植物
瀕臨絕種為不可逆之影響。
¾ 結論:影響的輕重、程度之強弱、影響可逆或
不可逆,與計畫的型態、規模大小、施行期
間、地區的敏感度,以及環境的彈性與脆弱性
皆有關係。
20
20
環境影響評估概念引導

原子筆及白紙使用計畫環評
‡ 環境衝擊

白紙 砍樹﹙大氣平衡改變、水源涵養、
水土保持、國土保安﹚ 紙廠﹙水污染、
空氣污染、固體廢棄..﹚
原子筆 石化、塑膠加工廠﹙水污染、
空氣污染、固體廢棄物…..﹚

21
環境影響評估概念引導(續)
‡ 對策
1.少寫 2. 雙面寫 3. 換筆心不換筆身
‡ 替代方案
1. 用再生紙 2.電腦 3.用鉛筆 4.用鋼筆
(紙張在文明社會或許已成為不可或缺的工
具,但新的觀念應想到如何讓傷害降至最低)

22
環境影響評估思考邏輯

‡ 行為 環境 影響影響受體介質
(空氣、水體、土壤、植物、動物、文化
資產、景觀、噪音振動、交通、社會經
濟.....) 因應對策 替代方案

23
二、實施環境影響評估之意義與目的
♀要求開發單位及有關機構、社會大眾,正視環境
因素之程序。
♀所指環境為生活、自然、社會等之廣義環境。
♀EIA係事前作業以預防及減輕開發行為對環境造
成不良影響,藉以達成環境保護之目的。
♀評估作業應務實,俾透過環境管理手段加以落實

♀透過公開說明及審查以獲致結論與共識。
♀政府政策環評融入政策制定過程,利於整體環境
之掌握,落實區域性環境之總量管制。
24
三、環境影響評估之功能
♀預防環境破壞,避免公害發生
♀維護環境品質及環境資源之永續
利用 經濟
♀建立與當地民眾之說明與溝通管
道俾促進共識
♀促使開發單位預先瞭解環保措施
♀增進橫向聯繫與縱向溝通 計畫三要素
♀計畫與決策之依據
環境與經濟、技術併同考量創造三 環境 技術
贏局面
做好污染預防與資源管理達成環境
與經濟兼籌並顧
25
四、國外環評制度介紹
♀美國—1970通過「國家環境政策法案,NEPA」
♀1985年歐洲經濟共同體指導方針(EC Directive)
亦規定歐體國家應在1988年前建立環境影響評估
之執行規定,十餘年來,英國、法國、德國、瑞
典、盧森堡、愛爾蘭、荷蘭、比利時、挪威、瑞
士、奧地利、西班牙、希臘已確立了環境影響評
估制度;其他如加拿大、澳洲、紐西蘭亦逐步建
立其本國的環境影響評估制度。
♀日本自1972年開始,即有環境影響評估制度之出
現。但至1997年通過環評法。

26
五、國內環境評估制度之演進
♀74年公布「加強推動環境影響評估方案」
♀80年「加強推動環境影響評估後續方案」
♀81年修正「加強推動環境影響評估後續方案」
♀83年「環境影響評估法」公布實施,使我國EIA
制度落實於法律基礎,具法的地位。
♀ 88.12.22配合精省,修正第2、3條。
♀ 91.6.12 及92.1.8配合行政程序法施行,將本法施
行細則有關限制人民權益之規定,提升至法律位階
♀各國開發行為環境影響評估制度之比較
27
各國開發行為環境影響評估制度之比較表(1/3)
項 法規依據之特色及 程序之 環境影響評估 環境影響評估審 公眾參與
目 強制性 特色及 報告之特色、 查
複雜度 技術
國家
美國 國家環境政策法係 程序完 要求完整、內 美國環保署對於 公眾參與
藉由環境影響評估 整,但 容明確,包括 環境影響評估報 程度高
將該法案揭櫫之政 需較長 替代方案、減 告之審查並無否
策及目標,納入聯 時程。 輕對策、但缺 決權,但意見具
邦政府之計畫及方 乏後續衝擊之 影響力。
案中,具高強制 監測。
性,但各州執行之
嚴謹度不同。
英國 列於城鄉計畫法 程序完 對於報告內容 地方政府(Local 公眾參與
中,但環評之程序 整,但 要求較缺乏明 Planning 程度普通
仍獨立於城鄉計畫 複雜度 確之標準,且 Authority)具環
之外。 高。 替代方案之評 境影響評估審查
估較缺乏。 之否決權,但開
發單位、民眾、
團體如對審查結
果不服,可向環
境部申訴。

28
28
各國開發行為環境影響評估制度之比較表(2/3)
項 法規依據 程序之 環境影響評估 環境影響評估 公眾參與
目 之特色及 特色及 報告之特色、 審查
國家 強制性 複雜度 技術

法國 列於自然 環評程 環評書件要求 環保機關非審 公眾參與程


保育法中 序簡單 簡單,並以查 查機關。 度普通。
核表為主,欠
缺替代方案之
評估,其特色
為輔以保險制

荷蘭 列於環境 程序完 要求完整、內 目的事業主管 其程序含括
管理法 整,但 容明確,尤其 機關為決策機 公眾審查,
中,為協 複雜度 替代方案之評 關,但環境影 公眾參與程
助計畫之 高。 估最為詳盡。 響評估委員會 度高。
決策工 對於報告審查
具。 極具影響力。

29
29
各國開發行為環境影響評估制度之比較表(3/3)
項 法規依據 程序之特色 環境影響評 環境影響評估 公眾參與
目 之特色及 及複雜度 估報告之特 審查
國家 強制性 色、技術
加拿大 環境評估 程序完整, 要求完整、 權責機關負責 其程序含括
法,為專 但複雜度 內容明確, 審查,但如有 公眾審查,
有法律, 高。並成立 其中範疇界 進一部要求, 公眾參與程
具高度強 專責之環境 定之程序為 則由環境評估 度高。
制力 評估審查機 其評估作業 審查機構及環
構負責程 特色。 境評估審查委
序、技術研 員會負責審
究及相關作 查。
中華 環境影響 業。
程序完整, 要求完整、 由環保機關之 第一階段環
民國 評估法, 操作方式單 內容明確, 環境影響評估 評作業較欠
為專有法 純。 但第一階段 審查委員會負 缺公眾參與
律,具高 環評作業欠 責審查,審查 程序,第二
度強制力 缺範疇界定 結果具強制力 階段環評作
且具計畫 程序。 及否決權。 業則具有完
之否決 整之公眾參
權。 與程序。
30
30
叁、環境影響評估之程序與要點

31
一、應否實施環評之認定
¾ 環評法第5條第1項規定,開發行為對環境有不
良影響之虞者,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
¾ 開發行為應否實施環評,應依「開發行為應實
施環評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認定之,該標準
係依開發行為類型及其所在區位、規模訂定不
同之規模要求。
¾ 前提為相關法令未禁止之開發行為。

開發行為之範圍包括該行為之規劃、進行及完成後之使用

32
應實施環評之開發行為
下列開發行為對環境有不良影響之虞者,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
z 工廠之設立
z 工業區、生物科技園區之開發
z 道路、鐵路、大眾捷運系統、港灣、機場之開發
z 土石採取、探礦、採礦
z 蓄水、給水、防洪排水工程之開發
z 於農、林、漁、牧地設置休閒農場或農產品加工場或農業科技
園區,於林地砍伐作業,新闢漁塭、魚池,於牧地設置畜牧飼
養場
z 遊樂園區、風景區、高爾夫球場、運動場地、文教建設之開發
z 醫療建設之開發、新市區建設、高樓建築舊市區更新環境保護
工程之興建
z 核能及其他能源之開發放射性核廢料儲存或處理場所之興建
z 其他開發行為

33
開發行為有不良影響指下列情形之一者(細則第6條)

z 引起水污染、空氣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振
動、惡臭、廢棄物、毒性物質污染、地盤下陷
或輻射污染公害現象者。
z 危害自然資源之合理利用者。
z 破壞自然景觀或生態環境者。
z 破壞社會、文化或經濟環境者。
z 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者。

34
以高樓建築及文教建設之開發為例說明
高樓建築 1.住宅大樓:30層或高度100公尺以上者。
2.辦公、商業、綜合或商業區大樓20層或70
公尺以上者。
文教建設之
1.位於國家公園,其申請開發面積1公頃以上或擴
開發 建面積累積1公頃以上者。
2.位於野生動物保護區或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
各種文化設
施、教育設 境。
3.位於山坡地,申請開發面積5公頃以上者;其在
施﹙含研究
單位、訓練 自來水水源水質水量保護區,申請開發面
積1公頃以上者。
機構﹚興建
或擴建 4.申請開發面積10公頃以上或擴建面積累積5公頃
以上者。

35
免實施環評情形
ˆ不超出環評原核定之污染量下,免實施環評,應
由開發行為(計畫)之管理機關(構)執行總量管
制,確認未超出原核定污染總量。—如工業區
內工廠設立。
ˆ開發行為同時位於各種區位,應以較嚴格之標準
認定之,並以申請開發之整體面積進行環評。
ˆ開發行為如屬災害復舊之緊急性工程,得免依本
標準辦理環境影響評估,於工程進行前應報目
的事業主管機關及主管機關備查。

36
二、環境影響評估審查作業
ˆ環評係一級一審制,並由核定開發計畫之
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同級之環保主管機關負
責審查。
ˆ由環保主管機關設置之環境影響評估審查
委員會為之。
ˆ審查期限:環境影響說明書50日,評估書
60日,均可延長一次。
ˆ審查作業程序--詳流程示意圖

37
公開說明會之舉
行,應於開發行為
經目的事業主管機
關許可後動工前辦
理。

開發行為規模龐大,影
響層面廣泛,非短時間
所能完成審查者。
開發行為爭議性高,非
短時間所能完成審查
者。

38
環評程序與審查期限
z 開發單位於規劃時,依「開發行為環境影響評
估作業準則」實施第一階段環評,並作成環境
影響說明書。
z 開發單位申請許可開發行為時,檢具環境影響
說明書,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轉送環保主管機
關審查。
z 主管機關於收到環境影響說明書後50日內作成
審查結論公告之﹙情形特殊者審查期限可再延
長50日﹚

39
環境影響說明書應記載事項
¾開發單位之名稱及其營業所或事務所
¾負責人之姓名、住、居所及身分證統一編號
¾環境影響說明書綜合評估者及影響項目撰寫者之簽名
¾開發行為之名稱及開發場所
¾開發行為之目的及其內容
¾開發行為可能影響範圍之各種相關計畫及環境現況
¾預測開發行為可能引起之環境影響
¾環境保護對策、替代方案
¾執行環境保護工作所需經費
¾預防及減輕開發行為對環境不良影響對策摘要表
說明書之內容及審查要件請詳作業準則
40
環境影響說明書審查結果
有條件通過
開發單位於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許可後,動工前
,應舉行公開之說明會。
應進行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
認定不應開發
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不得為開發行為之許可。
但開發單位得另行提出替代方案,重新送主管
機關審查。替代方案如就原地點重新規劃時,
不得與主管機關原審查認定不應開發之理由牴
觸。
41
案例

z 大林電廠更新改建計畫環境影響說明書
z 中興新村高等研究園區開發計畫環境影響說明

z 彰化縣西南角(大城)海埔地工業區計畫環境
影響說明書
z 核二~仙渡345KV線經陽明山國家公園段環境影
響說明書

42
應進行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之情形(細則第19條)
1. 與周圍之相關計畫,有顯著不利之衝突且不相容者。
2. 對環境資源或環境特性,有顯著不利之影響者。
3. 對保育類或珍貴稀有動植物之棲息生存,有顯著不利之
影響者。
4. 有使當地環境顯著逾越環境品質標準或超過當地環境涵
容能力者。
5. 對當地眾多居民之遷移、權益或少數民族之傳統生活方
式,有顯著不利之影響者。
6. 對國民健康或安全,有顯著不利之影響者。
7. 對其他國家之環境,有顯著不利之影響者。
8. 其他經主管機關認定者。
43
應進行第二階段環評應辦理事項
1.開發單位應將環境影響說明書陳列或揭示至少
30日,期滿後舉行公開說明會。
2.環保機關邀集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相關機關、
團體、學者專家及居民代表界定評估範疇。
3.開發單位編製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初稿。
4.目的事業主管機關進行現場勘察並舉行公聽會

5.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將勘察現場紀錄、公聽會紀
錄及評估書初稿送環保主管機關審查。

44
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應記載事項
¾開發單位之名稱及其營業所或事務所
¾負責人之姓名、住、居所及身分證統一編號
¾評估書綜合評估者及影響項目撰寫者之簽名
¾開發行為之名稱及開發場所
¾開發行為之目的及其內容
¾環境現況、開發行為可能影響之主要及次要範圍及各種相關計畫
¾環境影響預測、分析及評定
¾減輕或避免不利環境影響之對策
¾替代方案
¾綜合環境管理計畫
就意見之來源與內容作彙整條列,並
¾對有關機關意見之處理情形 逐項作說明。
¾對當地居民意見之處理情形 意見採納之情形及未採納之原因。
¾結論及建議 意見修正之說明。
¾執行環境保護工作所需經費
¾預防及減輕開發行為對環境不良影響對策摘要表
¾參考文獻 45
環說書或評估書應補正規定
z 環境影響說明書或評估書初稿經主管機關審查
,認有應補正情形:
¾ 主管機關:應詳列補正所需資料,通知開發
單位限期補正。
¾ 開發單位:應於期限內補正,否則應於期限
屆滿前,申請展延或撤回審查案件。
¾ 開發單位未於期限內補正,主管機關應請目
的事業主管機關駁回開發行為許可之申請。

46
三、公開說明程序
說明會舉辦之規定
審查結論主管機關認不須進行第二階 段環境影響評估並經許
可者,開發單位應舉行公開之說明會。(第7條第3項)
審查結論認為對環境有重大影響之虞,應繼續進行第二階段
環境影響評估者,開發單位應辦理下列事項: (第8條)
一、將環境影響說明書分送有關機關。
二、將環境影響說明書於開發場所附近適當地點陳列或揭
示,
其期間不得少於30日。
三、於新聞紙刊載開發單位之名稱、開發場所、審查結論

環境影響說明書陳列或揭示地點。
47
開發單位應於前項陳列或揭示期滿後,舉行公開說明會。
環說書公開陳列或揭示規定
¾公開陳列或揭示地點:開發行為所在地鄉(鎮、
市、區)公所、村(里)辦公室、毗鄰之鄉(鎮、市
、區)公所、距離開發行為所在地附近之學校、
寺廟、教堂、市集、開發行為所在地500公尺內
之公共道路路側等至少5處,並力求各處所平均
分佈於開發環境區域內。 (細則第20條)
¾公開說明程序包括:說明書分送有關機關、公
開展覽30日、刊登新聞紙連續3日及召開公開說
明會。(細則第21條)

48
說明會之召開(細則第22條)
開發單位依法舉行公開說明會,應將時間、地
點、方式、開發行為之名稱及開發場所,於10日
前刊載於新聞紙,並於適當地點公告及通知有關
機關、當地及毗鄰之鄉(鎮、市、區)公所、當地民
意機關、當地村(里)長。
公開說明會之地點,應於開發行為所在地之適當
地點為 之。
開發單位於公開說明會後45日內,應作成紀錄函
送第一項機關或人員。

49
民眾參與的意義(1/2)
¾ 民主政治的基本精神之一是人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管
理」,藉由各種途徑來表達他們的意見。在現今的民
主社會中,政府為獲得民眾對政策的回應及支持,開
始尋找民眾有效涉入政府事務的方式,而現今的公共
行政運作已逐漸增加民眾涉入及參與的機制。「參
與」是指對於某種行動的分享,因此「公眾參與」指
的是一個社群之中的民眾得以共同分享決策的過程,
同時民眾參與也涉及一種權力的再分配,透過民眾參
與使得那些原本被排除在政治、經濟與決策過程之外
的民眾,能夠藉由參與的過程而對決策產生相當程度
的影響力。
50
民眾參與的意義(2/2)
¾執行環境影響評估過程,如果沒有民眾參與,將使計
畫自說自話,促進居民參與的方法有數種,建議宜以
里鄰單位為起點,建立住民歸屬感。另為避免成為一
封閉的社區,地方政府應妥加輔導地區性的組織,以
免流於偏激。
¾另臺灣地區近年來因過度民主,公眾參與成為政治人
物炒作的議題,環評案件往往成為口水戰,為回歸環
評專業,建議可朝專家代理的模式推動,以求共識。

51
專家代理制度(1/2)
開發者
權益相關者
反對開發者

風險評估 專家代理 專家選任 專家任務

專家會議結論

風險管理 決策者 各相關主管機關

作成決策
開發案或替代方案的准駁

52
專家代理制度(2/2)
專家選任:由權益相關者或爭議各方參與推薦,並具備該議題所需專
長者。
專家任務:並非為其推薦單位或團體的利益發言,亦非為維護自已的
價值觀點而發言;應基於專業倫理,對方案之事實與影響預測,進
行價值與利益中立的、客觀的查核及討論;確保獲得的共識,未受
到權益相關者的影響及扭曲;確保各替代方案風險評估結果審查的
公正性。
專家代理:確認事實;確認影響預測的合理性。
風險評估:尋求減少風險的替代方案;價值中立的,非利益妥協的;
客觀的、科學的、事實的。
決策者:考量價值取捨或利益平衡;基於客觀、正確、符合事實的資
訊。
風險管理:取得整體最佳的風險與利益平衡;價值取捨的、利益妥協
的;不同的主觀權益、偏好取向、個體與整體、當代與後代的風險
與利益,取得平衡的決策程序與結果。
53
參與民眾的類型
¾ 環境影響評估中民眾參與主要是:開發單位及審核環境影
響評估機關(包括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環境保護主管機
關)之外的相關機關、地方政府、學者專家、公共利益團
體、當地居民、開發工程及評估顧問機構、諮詢學術機構
等,以法定或非正式參與環境影響評估審查的各階段作
業。而參與民眾不應只限制於受影響地區的民眾,應包含
有利害關係的團體、及對該計畫有興趣的任何人與團體機
關,至於參與民眾可分成四種獨立的類別:
1. 立即受計畫影響者及生活於計畫附近者。
2. 從保存學者專家到希望能有效整合環境需求的生態學
者。
3. 受到計畫影響之企業及商業開發者。
4. 有心保存野生動物、景觀或不願空氣與水遭受污染的一
54
般大眾。
民眾參與之功能(1/2)
1.作為行政部門與民眾之間的交換樞紐
對開發單位而言希望能快速完成計畫,但又擔心民眾參
與導致進度落後,或需要修改原有計畫目標,因此開發
單位反而不願冒險讓民眾參與開發計畫,如此做法將會
使民眾對於計畫抱持著不信任心理,並更加阻止計畫的
進行,造成計畫進行的不順暢。在決策規劃與設計的資
訊傳遞上,民眾參與若有著雙向、有效的溝通,讓行政
機關傳遞訊息到民眾,同時亦可由民眾傳遞訊息到行政
部門,將可以避免民眾參與時所產生的衝突,也就能提
高開發效率,更可以和民眾建立長期合作的關係。

55
民眾參與之功能(2/2)
2.提供具有地方價值與地方觀念的規劃
在地區性議題中,開發行為的環境影響具有顯著的重要性,若
能提早 獲得當地民眾對開發行為的各種意見,可以協助開發者
有效地減輕對當地自然、人文社會、環境的衝擊,規劃出對民
眾影響最低的計畫。
3.提高決策的公信度
環境影響評估過程中,亟需多領域的專業性知識與判斷,然
而,對抽象度極高的政治經濟影響,必須藉由充分的民眾參
與,才可能達成共識,且評估結果才具有公信度,同時也可增
加計畫的合法性。
4.增加政治與行政張力
民眾參與環境影響評估,具有強化環境影響評估的民主化程
度,因為尊重地方民眾環境權可符合世界潮流的趨勢,而地方
居民在充分參與環境影響評估的過程中,更展現出尊重地方環
境權的意義,同時也擴大了民主法治基礎。
56
四、範疇界定
¾主管機關應於公開說明會後邀集目的事業主管機關、
相關機關、團體、學者、專家及居民代表界定評估範
疇。透過意見之徵詢及討論,用以確認可行之替代方
案、應進行環境影響評估之項目,並決定調查、預
測、分析及評定之方法及其他有關執行環境影響評估
作業之事項。(第10條)
¾範疇界定作業是一種用來決定關注問題的範疇及確定
與開發行為有關的顯著性問題,較早及公開的作業程
序。換言之,範疇界定的重點在於界定什麼環境因子
或影響種類必須在環境評估及結果報告中納入。
¾請參閱範疇界定指引表(作業準則附件六)

57
確認可行替代方案
¾政策、計畫、方案及開發個案,於規劃階段應提出主
方案及替代方案,以供決策者判斷。
¾常見替代方案有下列4種方式:
1.零方案。
2.開發地點或路線替代。
3.開發方式、開發強度、開發範圍或開發規模,
以及其他技術規劃替代方案。
4.環保措施替代方案/燃料替代方案 。
¾計畫方案之選定應考量各替代方案之環境、技術、及
經濟等因素後為之。必要時,應增加民眾之支持程度

58
各替代方案之定義
方案 說明
零方案 指不進行政策或開發行為條件下,可能延續
或發生的有關經濟、社會及環境狀況。
開發地點或路線替 指依開發目的或構想而擬定不同區位或路徑
代 供評析比較。
開發方式/強度/範 指為達到開發目的可能採行的方式/強度/範
圍/規模/技術 圍/規模/技術,如廢棄物處理政策可考慮減
量、回收、再利用、焚化、掩埋等方式。廢
棄物處理設施亦可依方式/強度/範圍/規模/
技術,選擇不同方案。
環保措施替代方案 指採用不同環保軟硬體對策或設施,將帶來
不同程度的環境影響。

例:台北火車站綜合性大廈聯合開發計畫
59
五、環境調查方法
調 查 地 點
類 調查時間/頻
調 查 項 目調 查 方 法 (應以可反應目的之圖表示 可 能 資 料 來 源
別 率
之, 並含測點座標)
1.地形景觀。 1.既有資料蒐集。 1.計畫範圍。 若無右列機構 交通部觀光局、霧峰辦公
2.地理景觀。 2. 現 地 調 查 : 區 位 環 2.影響範圍地區。 之 代 表 性 資 室、內政部營建署國家公
景 3.自然現象景觀。 境 分 析 、 景 觀 分 3.取棄土區。 料 , 則 應 於 園組、各國家公園管理
觀 4.生態景觀。 析、遊憩資源分 最 近 六 個 月 處、農委會林務局、風景
及 5.人文景觀。 析。 內 至 少 一 特定區管理處、各縣市政
遊 6.視覺景觀。 3. 訪 談 或 問 卷 調 查 : 次。 府觀光課等。
憩 7.遊憩現況分析。 基地內或周邊居
8.現有觀景點。 民 、道路使用者、
遊 憩使用者及專家
1.現有產業結構及人數、 1.既有資料蒐集。 意見。 1.計畫範圍及影響區。 問 卷 視 需 要 辦 經建會、內政部、營建
農漁業現況。 2.實地查訪。 2.計畫區附近市鎮。 理 , 對 象 應 署、經濟部水資源局、工
2.區域內及土地利用情形 3. 第 6 項 實 施 問 卷 調 3.半徑五公里及十公里之 涵 蓋 多 層 面 業 局 、 農 委 會 、 各 縣
(包括流域、水域)。 查。 同 心 圓 劃 分 十 六 個 扇 人士。 (市)政府、鄉鎮公所、
社 3.徵收、拆遷之土地、地 形區內之人口分布、 各縣市統計要覽、台灣人
會 上物及受影響人口。 土地使用型態。 口統計季刊、農委會漁業
4. 實 施 或 擬 定 中 之 都 市 4.半徑五十公里範圍內之 署、經濟部水利處、台北
經 (區域)計畫。 鄉鎮市位置及人口超 市/高雄市建設局、環保
濟 5.公共設施。 過一萬人之聚集點。 局、衛生局、自來水公
6.居民關切事項。 5.水庫淹沒區。 司、各農田水利會、各大
7.水權及水利設施。 6.以上第3、4點僅核 學社會/人類及經濟學系
8.社區及居住環境。 能電廠開發,放射 等。

資料來源:作業準則附表六 60
六、定量預測的方法
„ 預測的原則是:「對於事項變化的預測及描述,可以
量化的需儘可能量化,不能或不宜太強調量化的,則
採定性描述,而基本上均需遵循科學方法的原則」。
„ 電腦模式是最普遍應用於環境規劃與管理環境影響評
估等領域的預測方法。不管人為的或自然的環境系統
,經常使用數理模式來代表真實而複雜的現實世界。
„ 預測過程或得到初步的結果後,經常需經參數選擇、
驗校及趨勢擬合步驟(直線方程式或曲線方程式),以
提升電腦模式的精度與效度。

61
„ Steven I. Gordon(1985)定量或定性預測方法
1.水質模式 Streeter-Phelps模式、統計溶氧模式、暴雨管理模式、
SFQUAL模式、其他。

2.暴雨逕流模式 美國農業部SCS方法、美國工兵團STORM模式、美國
環保署SWMM模式、其他。

3.空氣污染模式 箱形模式、高氏煙流模式、氣象擴散模式(CDM)、
USEPA套裝模式其他。

4.土地涵容能力 奧亥俄州自然資源部之OCAP程式、IMGRID程式、
評估模式 其他。

5.有害廢棄物評 有害等級系統(HRS)、USGS之溶解傳輸及擴散模式、
估模式 化物傳輸及宿命模式、其他。

6.綠色建築能源 BLAST、BLCC、DOE-2、powerDOE、eQuest、
評估模式 system Analyzer、Trace Load 700。

62
63
64
七、 綜合評估之意義
綜合評估的目的

65
污染防治對策
減輕對策 控制技術
¾ 直接管制 ¾ 發生或污染源控制(最
¾ 建立排放許可及申報 直接、有效)
制度 ¾ 傳遞或擴散防範對策
¾ 低利融資與稅捐減免 (事倍功半)
¾ 經濟誘因(排放費徵 ¾ 受體防護對策(最後一
收、排放交易) 道防線)
¾ 其他配合措施

66
八、環評變更程序
已通過之環境影響說明書或評估書,非經主管機關及目的
事業主管機關核准,不得變更原申請內容(第16條)。變更
作業規定:(細則第37條)
z變更未涉及環境保護事項變更者,應函請目的事業主管
機關轉送主管機關備查。
z變更內容涉及環保事項變更,但對環境有益者,應檢附
變更內容對照表,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轉送環保主管機關
審核。
z變更內容涉及環保事項變更,但無須重新進行環評者,
應提出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送主管機關及目的事業主
管機關審核
z變更內容涉及環保事項且變更幅度大或影響重大者,應
重新進行環評。
67
應重新辦理環境影響評估情形
開發單位變更原申請內容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就申
請變更部分,重新辦理環境影響評估:(細則第38條)
1.計畫產能、規模擴增或路線延伸10%以上者。
2.土地使用之變更涉及原規劃之保護區、綠帶緩衝區
或其他因人為開發易使環境嚴重變化或破壞之區域者
3.降低環保設施之處理等級或效率者。
4.計畫變更對影響範圍內之生活、自然、社會環境或
保護對象,有加重影響之虞者。
5.對環境品質之維護,有不利影響者。
6.其他經主管機關認定者。
68
九、環評個案之追蹤及監督
環保主管機關 目的事業主管機關 開發單位
1.完成環境影響 1.了解環境承諾及
評估之審查 1.核定開發計畫 審查結論等事項
2.建立各類個案 2.建檔及列管 2.納入工程合約及
基本資料 發包內容
監測計畫執行
1.審閱監測執行成果 及成果回報 1.施工及營運階段執行環境監測計畫
2.列檔管理 2.切實執行各項環保措施及工作

1.開發行為重大異常現象及公害糾紛 追蹤
處理
1.現地追蹤查核 作業
1.配合辦理
2.監督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執行追蹤情 2.輔導/要求改善 2.檢討改進
形 函送執行情形
3.要求提出環境影響調查報告
4.開發行為違反本法之處理 必要時進行現地稽查監督
1.配合辦理
2.檢討改進
建檔列管 69
監督與追蹤必要性
環境影響評估通過後,工程計畫執行時對環境影響評估報告之審
查結論及開發單位對環境監測、管理計畫之承諾事項是否實踐,
為環境影響評估制度可否達到預防環境遭受污染,確保開發環境
品質之先決條件,因此追蹤考核制度的建立有其必要性。
追蹤考核方法
自動申報--由開發單位依據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所承諾之事項及審
查結論,訂定環境管理及環境監測計畫,並將計畫之執行成果送
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及環保主管機關。申報內容含計畫概述、環保
專責人員組織情形、環保工作經費及執行情形、減輕及避免不利
環境影響對策辦理情形、審查結論辦理情形。
現地查勘作業--
1.選擇實施查核之對象。
2.篩選實施現勘之重點:含審查意見與結論、減輕或避免不利環
境影響對策摘要表、環保工作計畫書內容、自動申報資料、現況
需要、現勘重點參考表。
70
監測目的
¾ 監測是否符合環境標準或所作之承諾。
¾ 為適當管理風險及不確定性。
¾ 對未預料到之環境影響,提出修正活動或減輕對
策。
¾ 評定預測影響之準確度及減輕對策之有效性。
¾ 檢核活動環境管理之有效性
¾ 驗證評估結果及預測技術之可靠度及準確度。

71
環境影響調查報告書
開發行為進行中及完成後使用時,應由目的事業主
管機關追蹤,並由主管機關監督環境影響說明書、
評估書及審查結論之執行情形;必要時,得命開發
單位定期提出環境影響調查報告書。
開發單位作成前項調查報告書時,應就開發行為進
行前及完成後使用時之環境差異調查、分析,並與
環境影響說明書、評估書之預測結果相互比對檢
討。
主管機關發現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時,應命開發單
位限期提出因應對策,於經主管機關核准後,確實
執行。 72
環境影響調查報告書之內容
z 開發行為進行前及完成後使用時之環境差異調查、分析,
並與環境影響說明書、評估書之預測結果相互比對檢討。
z 開發單位之名稱及其營業所或事務所
z 負責人之姓名、住、居所及身分證統一編號
z 開發行為之名稱及開發場所
z 開發行為之目的及其內容
z 環境影響調查報告書綜合評估者及影響項目撰寫者之簽名
z 環境保護對策之檢討及修正
z 綜合環境管理計畫之檢討及修正
z 結論及建議
z 執行環境保護所需之經費
z 參考文獻
73
主管機關辦理環評監督權責劃分
™ 目的事業主管機關
善盡輔導之責,擬定追蹤計畫,協助開發單位
解決困難。
™ 環保主管機關
確保環境品質,對違反法規者予以處分。
™ 開發單位
依環評說明書、評估書內容及審查結論確實執
行。

74
環評程序中各主體應辦事項
開發單位
¾應與當地民眾、團體充分溝通、協調並取得共識,以利計畫之
推動。
¾依環境影響評估之程序按步就班循序執行。
¾開發計畫於規劃時,應慎選區位,避免位於保護區或生態敏感

¾慎選技術顧問機構並參與評估作業,對於因應對策及承諾事項
之可行性,應充分瞭解,並作成決策。
¾確實執行環境影響評估書件內容,如須變更應提環境影響差異
分析報告送審,影響重大者並應重新進行環評。
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環評書件之轉送、辦理現勘及聽證會及環
評之事後追蹤輔導等。
環保主管機關:環評書件之審查,評估範疇界定會議之召開,
環評之監督、處分。
75
十、環評審查共通規範-環保主管機關
(依環保署訂定各種開發行為之「技術規範」及「審議規範」作業)

1.總量管制計畫研提-工業區開發
2.總量抵減或交換策略
3.加嚴排放標準
4.提高廢水回收再利用比率
5.廢棄物以在區內處理為原則--工業區開發
6.提高森林綠覆率及緩衝帶之設置
7.生態基流量之維持
8.污染土地之風險評估及整治
9.礦業用地採掘面之高度及寬度限制
10.防災計畫及緊急應變計畫

76
總量管制計畫研提-工業區開發
z 對於工業區之設置均要求實施總量管制,即對該
工業區設定污染排放總量,如核定粒狀污染物(
TSP)、硫氧化物(SOx)、氮氧化物(NOx)
之排放總量,而未來該工業區產業引進之污染排
放量總和,不得逾越該總量,目前經濟部工業局
更將之納入配售土地之審核因素。已實施總量管
制計畫者,包括:彰濱工業區、台塑六輕計畫、
和平水泥工業區、台南科學園區、台南科技工業
區、雲林科技工業區等。

77
總量抵減或交換策略
z 對於區域環境已不符環境品質標準,或無多餘之涵容能力
,或地處環境敏感區之高環境品質標準要求,此時大多要
求開發者應採污染總量抵減或交換策略,基本上採取總量
抵減或交換措施後,其環境品質均較現況為佳。
案 例污 染 抵 減 或 交 換 措 施
中油五輕計畫 一、二輕停機換五輕營運
中石化汽電共生 四座鍋爐停用換汽電廠營運
台中火力第九、十號機 由原一至八號機吸收
退輔會國民賓館 十餘公頃農作區改植樹及廢除二公
頃之露營區
78
總量管制

79
加嚴排放標準
z 為減輕環境衝擊,加嚴排放標準已成為審查時通常採用之
方法之一,如電廠之空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於環評審查時
均遠較現有標準嚴格,詳如下表,且依該表可知,燃煤與
燃氣之排放標準,於環評審查時係一致的。
空氣污染物
TSP (mg/Nm3) SOx (ppm) NOx (ppm)
標 準
35~169 煤 500 煤 350
空氣污染防制法之 (依排放量大
油 300 油 250
排放標準 小設定標
準) 天然氣 50 天然氣 150

環評設定之排放標
30 50 70~100

80
審議規範
z 生態基流量之維持 :為維持河川水質品質及生態系統
所需,蓄水工作(如水庫、攔河堰)、水力發電工程,
或河川抽水工程等,均應釋放一定流量(即生態基流
量)至下游,並於豐水期釋放更高之流量。
z 提高廢水回收再利用比率:由於台灣地區水資源不足
,水已成為開發限制因素之一,為使資源永續,提高
水的回收再利用比率已屬必然結果,目前對於工業區
之用水回收比率均要求應達80%,另大型住宅區亦要
求設置中水道系統以回收用水。
z 工業區廢棄物以在區內處理為原則:為妥善處理工業
廢棄物,且避免造成現有廢棄物處理系統之負荷,因
此工業區產生之廢棄物應以在區內處理為主。
81
設計流量(臨界流量)

z 我國河川及河川水質標準係以河川歷年歷時之百分之
七十五之流量為準,稱為設計流量(design flow),
意表一年之中大於或等於該流量之日數為274日(365
日× 0.75 = 274),為其物理意義。

歷時百分率與水量別之關係表
歷 時 百 分 率 10% 50% 75% 97% 100%

一年中 ≧ 某流量 37 183 274 354 365


之 日 數
水 量 別 最豐水量 平水量 低水量 枯水量 最枯水量

82
Q50、Q90等所代表的意義
z 所謂的Qxx,係指該條河川於一年內大於該流量的機率為
xx%。以Q90為例,表示該條河川在全年365日內,有90%
的河川水量都會大於Q90。
z 以烏溪於大度堰址的流量為例,其Q90為20.94cms,亦即烏
溪的水量在全年中有90%以上的機會會超過20.94cms;而
Q50有45.02cms,也就是全年中只有50%以上的機會會超過
45.02cms。
z 依開發行為環境影響評估作業準則第38條規定,要求開發單
位興建堰壩、其他攔水設施、水力發電或越域引水者,應將
基流量納入評估。
z 河川基流量建議採用流量3 CMS及日流量延時法Q97兩者之
低值。(在魚類棲息水流之基本條件為水深0.3 m、流流速0.3
m/s、水體寬度為30 m前提下,流量近似為3 CMS。)河川基
流量採上述原則外,仍須考量維持基本水深,必要時採斷面
整理,以維持河川生態。 83
審議規範
z 提高森林綠覆率及緩衝帶之設置--為減輕山坡地開發之環
境衝擊、維護生態環境及景觀品質,山坡地住宅社區開發
之森林綠覆率應佔總面積至少50%,且於周界至少應有10
公尺寬之緩衝綠帶,對於潛在影響地區更應增加其寬度。
z 污染土地(Contaminated land)之風險評估及整治--對於曾
遭受污染(土壤、地下水)之土地再開發,應先就該污染進
行風險評估,分析污染源、傳輸路徑及受體之關係,評定
風險值及危害程度,以決定清除(Clean up)、整治
(Remediation)方式。以台電公司大潭燃氣電廠為例,以所
在基地經判定屬鎘污染土壤,因此應先整治完成後始得使
用;另如RCA案之土壤、地下水遭受有致癌風險,如1.1
二氯乙烯、1.1三氯乙烷等有機物污染,亦應先整治完成後
始得作建築使用。
84
審議規範
z 礦業用地採掘面之高度及寬度限制:為規範採礦
後之採掘面得以順利植生及維護景觀生態,其採
掘之高度及寬度最嚴各以五公尺為限。
z 防災計畫及緊急應變計畫:對於可能致生災害風
險之地區(如洪水災害、地震等)或開發行為(
如油品、化學品、瓦斯等之儲槽及管線),應訂
定防災計畫及緊急應變計畫加以因應。

85
審議規範/技術規範
z 審議規範係提供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作為各項建設開
發環境影響說明書、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初稿)等審查
之基準。其目的為強化環境影響評估審查效率、提昇環境
影響評估審查作業品質、落實預防及減輕對環境造成不良
之影響。不同開發行為對環境衝擊有差異,故分別訂定有
審議規範,計有:工業區開發審議規範、文教及醫療建設
開發審議規範等7種審議規範。
z 技術規範為使開發單位進行各項評估作業時,有一致之步
驟與方法,環保署訂定有動物生態評估技術規範、空氣品
質模式評估技術規範等9種技術規範。

86
肆、政府政策環境影響評估

87
一、應實施環評之政府政策
下列政策有影響環境之虞者,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
(政府政策環境影響評估作業辦法)
一、工業政策
二、礦業開發政策
三、水利開發政策
四、土地使用政策
五、能源政策
六、畜牧政策
七、交通政策
八、廢棄物處理政策
九、放射性核廢料之處理政策
十、其他政策
88
應實施環評之政策細目
政策名稱 政策細項
1.工業區設置
一、工業政策
2.能源密集基礎工業政策
二、礦業開發政策 砂石開發供應
三、水利開發政策 水資源開發政策
1.高爾夫球場設置
2.農業生產用地及保育用地大規模變更作非農業用地
四、土地使用政策 3.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範圍變更
4.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區範圍變更
5.新訂或擴大都市計畫(僅適用面積 10 公頃以上者)
五、能源政策 能源開發綱領
六、畜牧政策 養猪
七、交通政策 重大鐵公路發展
八、廢棄物處理政策 垃圾處理
九、放射性核廢料之處理政策 核能電廠用過核燃料再處理
十、其他 89
政策環評之評估項目及評估內容
z 環境之涵容能力
z 自然生態及景觀

z 國民健康及安全

z 土地資源之利用

z 水資源體系及其用途

z 文化資產

z 國際環境規範

z 社會經濟

z 其他

(詳細請參閱政府政策評估說明書作業規範第五
點、第七點。) 90
以環境之涵容能力為例
1.空氣:指懸浮微粒(TSP及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臭
氧(O3)、鉛(Pb) 及一氧化碳(CO)等各項空氣污染物,是否符合空氣品質
標準或涵容總量。
2.河川、水庫、湖泊、海洋、地下水等水體:指氫離子濃度指數(pH)、溶
氧量(DO)、導電度(EC)、大腸桿菌群、生化需氧量(BOD)、懸浮固體
(SS)、氰化物(CN-)、酚類、陰離子界面活性劑(ABS)、氨氮(NH3-N)、
硝酸鹽氮(NO3--N)總磷(T-P)、總氮(T-N)、重金屬及農藥等各水質項目
,是否符合水體分類水質標準、水體涵容總量或是否致水體優養化。
3.土壤:指重金屬、有毒化學物質、農藥或化學肥料之介入,是否致生土
壤污染或造成土壤貧瘠。
4.廢棄物處理:指一般廢棄物、事業廢棄物之增長速率及數量是否超出可
處理之負荷。
5.噪音:指噪音是否符合環境音量標準與噪音管制標準或致使環境音量普
遍劣化。
6.非游離輻射:指涉及非游離輻射設備於環境中產生電磁場,是否符合非
游離輻射環境建議値。
91
政策環評審議流程

92
國內已進行政策環評之政策
z 工業區設置方針政策評估說明書
z 高爾夫球場設置之政策評估說明書
z 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縮編政策評估說明書
z 台灣地區水資源開發綱領計畫政策評估說明書

93
二、政策環評之緣起
緣起(1/2)
y 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在重大工程進行前,利用開發
行為之環境影響評估作為決策過程與環境管理的
工具,但往往在工程進行時,會受到政治、經
濟、社會、人文等因素的影響,導致開發行為環
境影響評估無法評估累積性影響或提出有效的減
輕影響方案與緩和措施,有鑑於個別開發行為環
境影響評估制度的功能之不足,才逐步發展政府
政策環境影響評估之概念。

94
緣起(2/2)
y 政府政策環評(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SEA)制度起源於美國20世紀70年代推
動的環境政策法案(NEPA),90年代受到歐盟各國廣
泛採納。
y 我國於83年12月30日納入環境影響評估法中,並訂定
「政府政策環境影響評估作業辦法」、「政府政策評
估說明書作業規範」據以推動。

95
三、政策環評之意義與目的
z 政府政策環境影響評估,在歐洲一般稱之為「策略性環境影
響評估」(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SEA),在美
國 則 稱 為 「 方 案 環 境 影 響 評 估 」 (Programmatic
Environmental Impact Statement, PEIS),在我國則習慣簡稱
為「政策環評」。雖然各國政策環境影響評估的名稱、形式
與評估流程存在著若干差異,但核心目的都是要求政府在決
策過程中整合環境的考量,以促使政策、計畫或方案之決策
能符合國家永續發展的需要。
z 政策環境影響評估是政府對於政策、計畫、方案及其替代方
案,進行正式、有系統、全面性的環境影響評估,當中應該
將評估發現準備成書面報告,並在決策過程舉行公聽會時使
用。當中應評估政策提案對環境所造成之影響,並確保在決
策過程的最早階段就能充分考量經濟與社會因素,也就是在
政策決策中事前強化環境議題角色的系統化過程。
96
四、政策環評之步驟
y 政府政策通常涵蓋政策面(policy)、規劃面
( plan ) 、 計 畫 面 ( program ) 及 專 案 面
(project)等四個部份,國外俗稱「政策4P
評估」(strategic 4P’s assessment),實務上
必須就政策制定過程的篩選、範疇界定、預
測、諮詢、民眾參與、替代方案、減輕對策及
環境監測提出具體的評析,使決策更公開化,
並且對未來環境有全盤之理解,以免有「影響
環境之虞」。

97
五、政策環評與個案環評之比較
y 政策環評比起個案環境影響評估更強調了縱向與橫向的
整體觀,縱向指的是所謂四個P:政策、計畫、方案與
個案開發行為(Policy, Plan, Program, and Project)的
行為衍生次序;橫向是指影響所及的環境、經濟與社會
層面。
y 政策環評的功能主要為「儘早評估」(early assessment)
與「整合評估」(integrated assessment),強調政府應就
施政可能造成的影響,儘早評估,且應打破個別計畫的
侷限,從整體影響的角度,強調整體、加總或累計的影
響。此外,政策環評可作為落實國土綜合開發計畫等上
位計畫的執行,促使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未來能落實其所
扮演的角色。
98
二者之差異
政策環評(SEA) 個案環評(Project EIA)
適用對象 政策、計畫、方案 實體開發行為
法制狀態 鮮少正式立法 通常正式立法
在政策發展過程中越早整合越
決策階段 一般在政策已定後才提出

應用之時空尺度較廣,且能考量 限於一特定地區,通常關注於對
分析範疇
累積、協同及非直接環境影響 自然環境的直接影響
能決定一政策活動是否繼續進
僅關切如何減低開發行為對環
替代方案 行,包括何處及何種計畫應被執
境的衝擊

評估程序 應融入機關之決策流程中 一般政府標準程序
評估機關 自我評估 自我評估與第三者評估

99
伍、環評主要法規
z 環境影響評估法(92.01.08)
z 環境影響評估法施行細則(94.06.17)
z 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
準(98.12.02)
z 開發行為環境影響評估作業準則(99.02.26)
z 政府政策環境影響評估作業辦法(95.04.07)
z 政府政策評估說明書作業規範(96.01.15)
z 技術規範--空氣品質模式評估技術規範等9項
z 審議規範--住宅社區開發審議規範等7項
10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