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4

ICS 21.

200
J17

co
JB/T 8830-2001
idt ISO 9084:1998

w.
高速渐开线圆柱齿轮和类似要求齿轮
承 载 能 力 计 算 方 法
fx
Calculation of load capacity for high speed
gears and gears of similar requirements
bz
w.
ww

2001-05-23 发布 2001-10-01 实施

中 国 机 械 工 业 联 合 会 发 布
JB/T 8830- 2001

目 次

co
前言
ISO 前言
ISO 引言
1 范围·················································································································································································································1

w.
2 引用标准·········································································································································································································3
3 主要代号·········································································································································································································3
4 载荷影响系数·······························································································································································································6
5 齿面接触强度(点蚀)计算·····························································································································································14
6 轮齿弯曲强度计算··················································································································································································22
附录 A(标准的附录) 轮齿刚度 c′和 cγ··································································································································30
fx
附录 B(标准的附录) 非常规设计齿轮的特性······················································································································33
附录 C(提示的附录) 使用系数 KA 的推荐值·························································································································37
附录 D(提示的附录) 参考文献目录···········································································································································39
bz
w.
ww

I
JB/T 8830- 2001

co
前 言

本标准是等同采用 ISO 9084:1998《直齿轮和斜齿轮承载能力计算——高速齿轮和类似要求齿轮


的应用标准》、对 JB/T 8830—1999《高速渐开线圆柱齿轮 承载能力计算方法》的修订。
本标准与 JB/T 8830—1999 相比,主要在下列几个方面作了修改:
1. 在第 1 章范围中,强调了应用领域和齿轮的设计;

w.
2. 根据 ISO 9084:1998,对动载系数 KV 的计算公式作了修改;
3. 在计算接触应力 σH 的计算公式中增加了小轮及大轮单对齿啮合系数 ZB,ZD;
4. 对于许用接触应力σ HP 和许用齿根应力σ FP 分别增加了 NL>5×107 和 NL>3×106 时的计算公式;
5. 在材料接触及弯曲疲劳极限两节中用 MX,ME,MQ,ML 四条取值线代替 JB/T 8830—1999
中的方框图;
6. 在附录 A(标准的附录)中给出了轮齿刚度 c′和 cγ较为详细的计算方法。在附录 B(标准的附
fx
录)中给出了非常规设计齿轮(行星齿轮传动、分流传动)的动载系数 KV 和齿向载荷分布系数 KHβ 、 KFβ
的计算公式。在附录 C(提示的附录)中给出了使用系数 KA 的推荐值。
对一些系数、公式,也根据 ISO 9084:1998 作了相应修改。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 JB/T 8830—1999。
本标准的附录 A 和附录 B 是标准的附录;附录 C 和附录 D 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齿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bz
本标准由郑州机械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元国、张民安、侯东海、杨星原、王琦、陶燕光。
本标准于 1990年 9 月以 ZB/T J17 006—90 首次发布,1999 年 4 月标准号改为 JB/T 8830—1999,
本次是第一次修订。
w.
ww

III
JB/T 8830- 2001

co
ISO 前 言

ISO 6336 第 1、2、3 部分中给出了通用直齿轮和斜齿轮承载能力(接触强度和弯曲强度)计算方


法,在上述标准中,与计算方法相关的假设在本标准中也引用了。
本国际标准中的影响系数来源于 ISO 6336–1。
本标准使用 ISO 6336–5 中的疲劳极限值。

w.
本国际标准包括四个附录:
附录 A 是标准的附录,它包含了对计算轮齿弯曲强度所需的轮齿刚度系数的资料和公式。
附录 B 是标准的附录,它包含了对非常规设计的齿轮轮齿强度计算所需的动载系数和齿向载荷分
布系数确定的资料和公式。
附录 C 是提示的附录,它包含了使用系数的推荐值。
附录 D 包含了在本标准中未直接指明的其它国际标准的目录,这些标准对读者可能是有用的。
fx
本国际标准由 TC60/SC2 起草。

ISO 引 言
bz
本国际标准来源于 ISO 6336 第 1、2、3 部分,在某些方面作了简化。ISO 6336 第 1、2、3 部分提
出的假设适合于本标准的计算方法。
ISO 6336–5 中给出的材料强度和质量对本标准是有效的。
如果需要进行更详细的计算或者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满足 1.2 和 1.3的限制条件时,相关的系数可以
根据基础标准或其它的应用标准来计算。
由可靠的经验或试验数据得到的系数可代替按本标准计算的相应系数。关于这一点,可使用 ISO
w.

6336–1A 法 1.8 的准则。在计算说明中必须把所有的偏差都记录下来,如果应力、安全系数等均是按 ISO


9084 计算,强度计算的其它方面必须严格按本标准来进行。
制造者和用户之间相互交流的资料应包括材料的性能、润滑、安全系数和由于振动及超载(使用系
数)引起的外部作用力。
在所有的计算中,必须使用第 3 章所列的单位。ISO 6336–1 附录 A 和 C 中给出的资料,将会方便
本标准的使用。
ww

IV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 8830-2001
高速渐开线圆柱齿轮和类似要求齿轮 idt ISO 9084:1998
承 载 能 力 计 算 方 法 代替 JB/T 8830—1999

co
Calculation of load capacity for high speed
gears and gears of similar requirements

1 范围

w.
1.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通过单对齿轮副传递总转矩的高速渐开线圆柱齿轮的齿面接触强度(点蚀)和轮齿弯
曲强度的计算方法。
渐开线圆柱齿轮轮齿的胶合承载能力计算不包括在本标准中。齿轮胶合承载能力按 GB/T 6413 计
算。
1. 2 应用领域
本标准适用于:
fx
a) 齿轮类型
——内、外啮合的渐开线直齿、斜齿和双斜齿轮;
——对双斜齿轮,假定总的切向力平均分配在两边的斜齿上。如果不是这种情况,例如有外部轴向
力作用时,就必须把两边的斜齿按两个平行的单个斜齿轮来考虑;
——多分支传动的行星和其它齿轮系。
bz
b) 速度范围
——小轮转速 n1 ≥3000 r/min(两极电机在 50 Hz 电流下的同步转速)。也适用于特殊要求的低速高
精度齿轮。
——当节圆线速度 v<1 m/s 时,齿轮承载能力常受到磨损的限制。
c) 齿轮精度
GB/T 10095 规定的 5 级或更高精度等级(影响 KV、KHβ 、KHα 、 KF α )

w.

d) 当量直齿轮副端面重合度范围
1.2<εαn <2.5(影响 c′、cγ、KV、 KHβ 、KF β、KHα 、 KF α 和 Yε)。
e) 螺旋角范围
β小于或等于 30°(影响 cγ、KV 和 KHβ )。
f) 基本齿条
不限制 1 ),但受 d)的限制。
ww

1)对 所有情 况, 可假 定刀 具基本 齿条 的齿 廓与 齿轮基 本齿 条的 齿廓 相同。


1. 3 设计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2001-05-23 批准 2001-10-01 实施


1
JB/T 8830-2001

当齿坯、轴和轮毂连结配合、轴、轴承、箱体、螺纹联结、地基和联轴器等都满足精度、承载能力
与刚度(这是齿轮承载能力计算的基础)的要求时,本标准才可应用。
a) 小齿轮和小齿轮轴

co
本标准适用于对称安装在轴承之间的轴齿轮或带轴孔的小齿轮。假定带轴孔的小齿轮安装在实心轴
或 di/dsh <0.5 的空心轴上(影响 KHβ )。
b) 轮坯、轮缘
本标准适用于齿根以下轮缘厚度 sR >3.5 mn 的内、外齿轮。
c) 材料
本标准适用于钢质材料(影响 ZE、c′、cγ、ZW 、KV、KHβ)
,包括调质、渗碳硬化和渗氮硬化钢(影
响 Yα 、Yβ 、ZL、ZX、 σHlim、 σFE、YE)。对于其它材料的有关资料见 GB/T 3480 和 GB/T 8539。

w.
d) 润滑
本计算方法在符合下列条件时有效:在齿轮的整个运转期间采用喷油润滑,并使用齿轮的设计者和
制造者同意的润滑油。且喷油润滑的油温和喷油流量应确保温度不超过计算目的所要求的温度(影响
ZL、ZV 和 ZR )

1. 4 安全系数
安全系数值的选择应基于所用数据的可靠度和失效造成的后果。
考虑的重要因素如下:
fx
a) 材料疲劳极限是在失效概率为 1%时得到的;
b) 在制造的全过程中所规定的质量与质量控制的有效性;
c) 工作载荷和外部条件描述的精确度;
d) 通常认为断齿比点蚀造成的危害更大,若确属这种情况,那么,SF 值的选取比 SH 值的选取更重
要。
bz
建议最小安全系数选取应由用户和制造者协商一致。
1. 5 输入数据
a) 齿轮参数
a1、z1、z2、mn 、d1 、da1 、da2 2)、b、x1、x2、 αn 、 β、 εα 、 εβ (GB/T 1356,GB/T 1357);齿部相对
于轴承的位置。
b) 刀具基本齿条齿廓
w.

hao 、 ρao 。
c) 设计和制造参数
材料、材料硬度、热处理过程,材料的质量等级,齿轮的精度等级、轴承跨距 l,齿轮的尺寸参数,
大、小轮的转动惯量,当采用修形时的齿向修形(鼓形、齿端修薄)。
d) 功率参数
P 或 T 或 Ft、n1 、v1 ,原动机和工作机的情况。
ww

必要的几何参数可根据有关标准计算。

2) 当 齿顶 倒棱 或倒圆 时, 用 dN2 代 替 da2,dN2 为 可用 齿廓 上限所 在圆 的直 径。

2
JB/T 8830-2001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中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
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co
GB/T 1356—2001 通用机械和重型机械用圆柱齿轮 标准基本齿条齿廓
GB/T 1357—1988 渐开线圆柱齿轮 模数
GB/T 3374—1992 齿轮基本术语
GB/T 3480—1997 渐开线圆柱齿轮 承载能力计算方法
GB/T 8539—2000 齿轮材料及热处理质量检验的一般规定
GB/T 10095—2001 渐开线圆柱齿轮 精度

w.
3 主要代号

本标准中的主要代号及其定义和单位见表 1。
表 1 主要代号

代 号 意 义 单 位

a 中 心距 mm

bB
齿宽
fx
双 斜齿 轮的 单边斜 齿宽
mm

mm
cγ 单 位齿 宽啮 合刚度 的平 均值 (啮 合刚度 ) N/(mm· µm)

c′ 一 对轮 齿单 位齿宽 的最 大刚 度( 单对齿 刚度 ) N/(mm· µm)

da1,da2 小 轮、 大轮 的齿顶 圆直 径 mm

db1,db2 小 轮、 大轮 的基圆 直径 mm
bz
df1,df2 小 轮、 大轮 的齿根 圆直 径 mm
di 小 齿轮 轴孔 内径 mm

dw1,dw2 小 轮、 大轮 的节圆 直径 mm

d1,d2 小 轮、 大轮 的分度 圆直 径 mm

齿廓形状偏差(如果使用 GB/T 10095 的公差时,ffα和齿廓总偏差 Fα的值可选择


ffα µm
使 用)
w.

fma 制 造误 差产 生的螺 旋线 偏差 µm
fsh 弹 性变 形产 生的螺 旋线 偏差 µm
fHβ 螺 旋线 斜率 偏差( 不包 括螺 旋线 形状偏 差) µm

h 齿高 mm
ha 齿 顶高 mm
hao 刀 具齿 顶高 mm
ww

hFα 载 荷作 用在 齿顶时 的弯 曲力 臂 mm

l 轴 承跨 距 mm
*
m 单 个齿 轮转 换到啮 合线 上的 单位 齿宽当 量质 量 kg/mm
mn 法 向模 数 mm
3
JB/T 8830-2001

表 1(续)

代 号 意 义 单 位

mred 齿 轮副 转换 到啮合 线上 的单 位齿 宽诱导 质量 kg/mm

co
n1,n2 小 轮、 大轮 的转速 r/min
nE 临 界转 速 r/min
Pr 刀 具的 凸台 量 mm
q 精 加工 余量 mm
qs 齿 根圆 角参 数 sFn/2ρ F

s mm

w.
齿厚
spr 残 余挖 根量 mm
sFn 危 险截 面的 弦齿厚 mm
sR 轮 缘厚 度 mm

u 齿 数比 u=z2/z1≥ 1

v 节 圆线 速度 (没有 下标 时, 分度 圆线速 度约 等于 工作 时的节 圆线 速度 ) m/s

x1,x2

fx
小 轮、 大轮 的变位 系数
跑 合系 数
yβ 齿 向跑 合量 (等效 于装 配后 啮合 螺旋线 误差 ) µm
zn 斜 齿轮 的当 量齿数

z1,z2 小 轮、 大轮 的齿数
CB 基 本齿 条系 数
bz
CR 轮 坯结 构系 数

E 弹 性模 量, 杨氏模 量 N/mm 2
Fm 分 度圆 上的 平均切 向力 ,Fm =Ft KAKV N
Ft 端 面内 分度 圆周上 的名 义切 向力 N
Fteq 分 度圆 上的 当量切 向力 N
Fβ 螺 旋线 总偏 差 µm
w.

Fβx 初 始啮 合螺 旋线误 差( 跑合 前) µm

KV 动 载系 数
KA 使 用系 数
KFα 弯 曲强 度计 算的齿 间载 荷分 配系 数
KFβ 弯 曲强 度计 算的齿 向载 荷分 布系 数
KHα 接 触强 度计 算的齿 间载 荷分 配系 数
ww

KHβ 接 触强 度计 算的齿 向载 荷分 布系 数
Kγ 不 均载 系数 (考虑 多分 支传 动时 ,载荷 分配 不均 匀的 系数)

K1,K2 常数

N 临 界转 速比
4
JB/T 8830-2001

表 1(续)

代 号 意 义 单 位

NL 应 力循 环次 数

co
M1,M2 确 定 ZB,ZD 的辅助 值

P 传 递功 率 kW

Ra 算 术平 均粗 糙度 µm
Rz 平 均峰 –谷 粗糙 度 µm
SF 弯 曲强 度的 计算安 全系 数
SFm in

w.
弯 曲强 度的 最小安 全系 数
SH 接 触强 度的 计算安 全系 数
SHm in 接 触强 度的 最小安 全系 数

T1,T2 小 轮转 矩( 名义) ,大 轮转 矩 N·m


YF 载 荷作 用于 单对齿 啮合 区外 界点 时的齿 形系 数
YN 齿 根弯 曲强 度计算 的寿 命系 数
YRrelT

YS
fx
相 对齿 根表 面状况 系数

应 力集 中系 数
YX 弯 曲强 度计 算的尺 寸系 数
Yβ 弯 曲强 度计 算的螺 旋角 系数
YδrelT 相 对齿 根圆 角敏感 系数
Yε 弯 曲强 度计 算的重 合度 系数
bz
ZV 速 度系 数

ZB,ZD 小 轮、 大轮 的单对 齿啮 合系 数
ZE 弹 性系 数 N / mm 2

ZH 节 点区 域系 数
ZL 润 滑剂 系数
ZN 接 触强 度计 算的寿 命系 数
w.

ZR 接 触强 度计 算的粗 糙度 系数
ZW 齿 面工 作硬 化系数
ZX 接 触强 度计 算的尺 寸系 数
Zβ 接 触强 度计 算的螺 旋角 系数
Zε 接 触强 度计 算的重 合度 系数
αn 法 向压 力角 (°)
ww

αt 端 面压 力角 (°)
αwt 端 面节 圆压 力角 (°)
αp 圆 柱齿 轮基 本齿条 的压 力角 (°)

β 螺 旋角 (°)
5
JB/T 8830-2001

表 1(完)

代 号 意 义 单 位

βb 基 圆螺 旋角 (°)

co
γe 单 对齿 啮合 区外界 点半 角 (°)

εα 端 面重 合度
εα n 当 量直 齿轮 副的端 面重 合度
εβ 纵 向重 合度
εγ 总 重合 度( εγ=ε α+ε β)
ρa o mm

w.
刀 具齿 顶圆 角半径
ρfp 圆 柱齿 轮基 本齿条 的齿 根过 渡圆 角半径 mm
ρre l 相 对曲 率半 径 mm
ρC 节 面相 对曲 率半径 mm
ρF 危 险截 面处 齿根圆 角半 径 mm
σb 抗 拉强 度 N/mm 2
σF
σFl i m
fx
计 算齿 根应 力

试 验齿 轮的 弯曲疲 劳极 限
N/mm 2

N/mm 2
σFG 计 算齿 轮的 弯曲极 限应 力 N/mm 2
σFP 许 用弯 曲应 力 N/mm 2
σFO 计 算齿 根应 力基本 值 N/mm 2
σH 计 算接 触应 力 N/mm 2
bz
σHl i m 试 验齿 轮的 接触疲 劳极 限 N/mm 2
σHG 计 算齿 轮的 接触极 限应 力 N/mm 2
σHP 许 用接 触应 力 N/mm 2
σHO 计 算接 触应 力基本 值 N/mm 2
σs 屈 服强 度 N/mm 2
σ0. 2 发 生残 余变 形 0.2%时的 条件 屈服 强度 N/mm 2
w.

ω1 , ω2 小 轮、 大轮 的角速 度 rad/s

4 载荷影响系数

影响系数 KV、KHα、KFα 均按 GB/T 3480 的一般方法(ISO 6336–1 的 B 法)确定,KHβ、KFβ 按 GB/T


3480 的典型结构的计算方法(ISO 6336–1 的 C1 法)确定。
ww

影响系数 KV、KHβ 、KFβ均取决于轮齿载荷等因素,用作用载荷(名义切向力乘以使用系数)作为


最初的计算值。这些系数相互影响,因此必须按下列顺序计算:

6
JB/T 8830-2001

a) 用切向载荷 FtKA(当量载荷,对多分支传动用 FtKA Kγ3 ))计算 KV;


b) 用载荷 FtKA KV 计算 KHβ 或 KFβ 。
4. 1 名义切向力、名义转矩、名义功率

co
名义切向力 Ft 作用于端面内分度圆上,它由工作机的输入转矩确定,该转矩为正常工作条件下的
最大值。当原动机的名义转矩与工作机的转矩一致时,可采用原动机的名义转矩,或者选取其它合适的
值。
3
2000T 19098 × 10 P 1000 P
Ft = = = ···
···
···
···
···
···
···
··(1)
d dn v
式中: F t ——名义切向力,N;

w.
T——名义转矩,N·m;
d——齿轮分度圆直径,mm;
P——名义功率,kW ;
n——齿轮转速,r/min;
v——节圆线速度,m/s。
Ft d 1000P 9549P
T= = = ··
···
···
···
···
···
···
··· ··(2)
···
2000 ω n
式中:ω——齿轮角速度,rad/s。
fx
Ft v Tω Tn
P= = = ···
···
···
···
···
···
···
··· ··(3)
···
1000 1000 9549

dω dn
v= = ·
···
···
···
···
···
···
···
···
··· ··(4)
···
2000 19098
bz
2000 v π n n
ω= = = ·
···
···
···
···
···
···
···
··· ··(5)
···
d 30 9. 549
4. 2 当量切向力、当量转矩、当量功率
当传递的载荷非恒定时,既要考虑尖峰载荷及其循环次数,又要考虑中间载荷及其循环次数。这类
载荷按工作循环次数划分,并可用载荷图谱表示。此时,应按工作循环次数下的累积疲劳效应计算齿轮
的强度。变载荷下的齿轮强度计算方法见 GB/T 3480—1997 的附录 B。
w.

4. 3 最大切向力、最大转矩、最大功率
在变载荷下,最大切向力 Ftmax (或对应的最大转矩 Tmax ,最大功率 Pmax)的大小可由合适的安全
离合器来限定。当相应于静应力极限的抗点蚀与抗折断的安全系数确定后(见第 5 章、第 6 章),Fmax、
T max 、Pmax 应是已知的。
4. 4 使用系数 KA
为了补偿由于外部因素引起的齿轮载荷的增加,用使用系数 KA 来调节名义载荷 Ft。这种附加载荷
ww

主要取决于原动机和从动机的特性以及包括轴和联轴器在内的系统的质量和刚度。

3)在 多分支齿轮传动系中(如行星传动、分流传动)中,总切向载荷不是完全平均分配在每对啮合齿轮上(取决
于 设计 节圆 线速度 和制 造精 度)。此时,要考虑在 KA 的后面插入不均载系数 Kγ,以调节每对啮合齿轮上的平
均 切向 载荷 。
7
JB/T 8830-2001

使用系数的大小建议由用户和制造商或设计者协商确定。
KA 可通过精密测量和对传动系统的全面分析,或根据可靠的现场经验来确定(见 4.2)。
如果没有可靠的数据,即使在初步设计阶段,也可采用附录 C 中推荐的 KA 值,这些 KA值是在最

co
小安全系数为 1.25 时得出的。
4. 5 动载系数 KV
动载系数是包含内部附加动载荷在内的轮齿上的总载荷与轮齿传递的切向载荷之比。
本标准的计算方法假定:齿轮副由一个基本单质量弹簧系统组成,这个系统包括小齿轮和大齿轮的
综合质量和轮齿的啮合刚度。该方法还假定每个齿轮副象单级齿轮副一样,即不考虑多级传动中其它各
级的相互影响。这个假定仅适用于大齿轮和小齿轮的当量轴的扭转刚度(在齿轮的基圆半径处测量)小

w.
于啮合刚度时的情况。刚性轴的处理方法见 4.5.2 和附录 B 中 B1。
由轴及其连结的质量的扭转振动所产生的力不包括在 KV 中,这些力应包括在其它外部力中(如在
使用系数中考虑)

在多分支齿轮传动中,有多个固有频率,这些固有频率与单对齿轮啮合时齿轮副的固有频率相比,
或高或低。当这些齿轮在超临界区运转时,建议用测量或对整个系统作全面的动力学分析确定(参见
GB/T 3480—1997 中 6.2 或 ISO 6336–1 中 6.2 中的 A 法)

fx
计算 KV 时的单位载荷用 Fteq/b 或 Ft KA/b。当 Ft KA/b 或 Fteq/b 小于 100 N/mm 时,用 100 N/mm。
当 Ft KA/b<50 N/mm 时,尤其是对高速运转的低精度直齿轮或斜齿轮,存在着很大的振动危险(有
时会造成脱啮)。
4. 5. 1 确定 KV 的参数计算
4. 5. 1. 1 诱导质量 m red
a) 单级齿轮副诱导质量
bz
* *
m1 m2 J1J 2
mred = = ··
···
···
···
···
··· ··(6)
···
m1* + m2 *
J 1 rb 2 + J 2 rb1 2
2

式中: mred ——齿轮副转换到啮合线上的单位齿宽诱导质量, kg/mm;


* *
m1 , m2 ——小轮及大轮转化到啮合线上的单位齿宽当量质量,kg/mm;
* J1
m1 = ···
···
···
···
···
···
···
···
···
···
··· ··(7)
···
rb1 2
w.

J2
m2 * = ··
···
···
···
···
···
···
···
···
···
··· ··(8)
···
rb 2 2
式中:J1 ,J2 ——小轮及大轮单位齿宽的转动惯量,kg·mm2 /mm;
rb1 , rb2 ——小轮及大轮的基圆半径, mm。
b) 多级齿轮副诱导质量
ww

见附录 B。
c) 非常规设计齿轮的诱导质量
下列情况的诱导质量计算,见附录 B:
——齿高中部的直径 dm1 大约等于轴径的轴齿轮;

8
JB/T 8830-2001

——两个刚性联接的同轴齿轮;
——由两个小齿轮驱动的大齿轮;
——行星齿轮;

co
——惰轮。
4. 5. 1. 2 齿轮副临界转速
a) 小齿轮临界转速 nE1
3
30 × 10 cγ
nE1 = ·
···
···
···
···
···
···
···
··· ··(9)
···
π z1 m red
式中: nE1 ——小齿轮临界转速,r/min;

w.
z1 ——小齿轮齿数;
cγ——啮合刚度,N/(mm· µm)
,见附录 A。
b) 临界转速比 N
小齿轮转速与临界转速的比值称为临界转速比:
n n π z m red
N= 1 = 1 1 ··
···
···
···
···
···
···
··· ·(10)
···
nE1 30000 cγ
fx
由于轴、轴承、箱体等的刚度及相应的阻尼未考虑,因此,临界转速可能高于或低于由式( 9)计
算的值。为安全起见,临界区域的界限为:
N s<N ≤ 1.15··
···
···
···
···
···
···
···
···
··· ·(11)
···
临界转速比的下限 Ns 可按下面两种情况确定。
当载荷 Ft KA/b<100 N/mm 时
Ft K A
N s = 0.5 + 0. 35 ··
···
···
···
···
···
···
··· ·(12)
···
100b
bz
当 Ft KA/b≥ 100 N/mm 时
N s = 0. 85 ·
···
···
···
···
···
···
···
···
···
···
···
·(13)
4. 5. 1. 3 齿轮精度与跑合参数 Bp ,Bf,Bk
Bp, Bf, Bk 分别为考虑齿距偏差、齿廓偏差和齿廓修形对动载荷影响的无量纲参数 4 )。
c′ fpbeff
Bp = ···
···
···
···
···
···
···
···
··· ·(14)
···
K A ( Ft / b)
w.

c′ f fαeff
Bf = ···
···
···
···
···
···
···
···
···
···
·(15)
K A ( Ft / b )

c ′C a
Bk = 1 − ·
···
···
···
···
···
···
···
··· ·(16)
···
K A ( Ft / b)
ww

式中: c′ ——单对齿刚度, N/( mm·µm) , 见附录 A;


b——一对齿轮的较小齿宽, mm;

4)齿 顶修缘 仅用 于 GB/T 10095 规定 的 0~5 级 齿轮。

9
JB/T 8830-2001

C a ——设计修缘量, µm;沿齿廓法线方向计量,当无修缘时:取 C a = C ay , C ay 为由跑合产生


的齿顶磨合量(µm), C ay 按下式计算:
1 σ Hlim
C ay = ( − 18. 45) 2 + 1.5 ···
···
···
···
···
···
··· ·(17)
···
18 97

co
当大、小齿轮材料不同时
C ay = 0.5( C ay1 + C ay2 ) ·
···
···
···
···
···
···
···
··· ·(18)
···
C ay1 和 C ay2 分别按式( 17)计算。
f pbeff , f fαeff ——分别为有效基圆齿距偏差和有效齿廓形状偏差, µm; f pbeff 和 ff αeff 为跑合后的
值,根据相应的跑合量 y p 和 y f (µm)确定:
f pbeff = f pb − y p ···
···
···
···
···
···
···
···
··· ·(19)
···

w.
ffαeff = f f α − y f ···
···
···
···
···
···
···
···
··· ·(20)
···
式中: f pb , ffα——分别为基圆齿距极限偏差和齿廓形状偏差,µm; fpb和 f fα取大、小齿轮中的较大
值。
4. 5. 1. 4 跑合量 y p, yα, y f
对调质齿轮:
fx y p = yα =
160
f pb ···
···
···
···
···
···
···
··· ·(21)
···
σ H lim

160
yf = f fα·
···
···
···
···
···
···
···
···
··· ·(22)
···
σ H lim
式中: yα——齿廓跑合量, µm。
bz
对表面硬化(渗碳)、氮化和氮碳共渗齿轮:
y p = yα = 0.075 f pb ·
···
···
···
···
···
···
···
··· ·(23)
···

y f = 0.075 f fα··
···
···
···
···
···
···
···
···
··· ·(24)
···
当大、小齿轮的材料不同时,取小齿轮和大齿轮的平均值:
y p = 0.5( y a1 + y a 2 ) = 0. 5( y p1 + y p 2 ) ···
···
···
···
···
··· ·(25)
···
w.

y f = 0. 5( y f1 + y f 2)··
···
···
···
···
···
···
···
··· ·(26)
···
4. 5. 2 亚临界区( N≤ Ns)的动载系数
在这个区域中,如果轮齿的啮合频率符合 N=1/2 或 N=1/3 时,可能会发生共振。对精密斜齿轮或经
适当修形的直齿轮(齿轮的精度等级为 GB/T 10095 的 5 级或更高)出现共振的可能性较小。
如果直齿轮的重合度较小或精度较低时,KV 值可达到主共振区内的 KV 值,若出现这种情况,应修
ww

改设计或运行参数。
在 N=1/4,1/5,··
···
·时的共振,由于相应的振幅一般很小,很少会引起麻烦。
对主动轴和从动轴刚度不同的齿轮副,当 N=0.2,· · ·· ·0.5 时,如果刚性较大的轴转化到啮合线
·
2
上的扭转刚度 c 与啮合刚度的数量级相同时,即如果 c / rb 与 cγ的数量级相同时,轮齿的啮合频率会激

10
JB/T 8830-2001

励固有频率,此时,动载荷的增量会超过式( 27)的计算值。
K V = ( NK ) + 1 ··· ··· ··· ··· ··· ···
···
···
···
··· ·(27)
···
K = (C v1 Bp ) + ( C v 2 Bf ) + (C v 3 Bk ) ···
···
···
···
··· ·(28)
···

co
式中: C v1 , C v2 , C v3 ——分别为考虑齿距偏差、齿廓偏差和啮合刚度周期性变化的影响系数,见表
2。
表 2 系数 C v1 ~ C v7 的计算公式

总 重 合 度
系数 代号
1<ε γ≤ 2 ε γ>2
Cv1

w.
0.32 0.32
0 .57
Cv 2 0.34 εγ − 0.3
0. 096
Cv 3 0.23 εγ
− 1.56
0.57 − 0 .05εγ
Cv 4 0.90 εγ − 1.44

Cv 5 0.47 0.47

Cv 6
fx 0.47
0 .12
γ − 1.74
ε

总 重 合 度
系数 代号
1<ε γ≤ 1.5 1.5<ε γ≤ 2.5 ε γ>2.5
Cv 7 0.75 0.125 sin [π (εγ − 2)] + 0. 875 1.0
bz
4. 5. 3 主共振区( Ns<N≤1.15)的动载系数
总重合度较大的高精度斜齿轮可在该区间令人满意地工作,对于精度不低于 5 级(按 GB/T 10095.1
的规定)且有适当修形的直齿轮也可在该区间工作。
对于上述齿轮:
K V = (C v1 Bp ) + (C v 2 B f ) + (C v 4 B k ) + 1 ·
···
···
···
···
··· ·(29)
···
式中: C v4 ——考虑啮合刚度周期性变化引起齿轮副扭转共振的影响系数,见表 2。
w.

4. 5. 4 超临界区( N≥ 1.5)的动载系数
在这个区域,当 N=2,3·
····
·时可能发生共振峰值。然而,大多数情况下振幅较小,这是由于比
啮合频率低的频率所产生的激振力一般较小的缘故。
在超临界区工作的齿轮,还有必要考虑由齿轮和轴系的横向振动可能产生的动载荷。当临界横向振
动频率接近于齿轮的旋转频率,且这种情况无法避免时,动载荷必须要考虑。
K V = ( C v 5 B p ) + ( C v 6 Bf ) + C v 7 ··
···
···
···
···
···
··· ·(30)
···
ww

式中: C v5 , C v6 ——在超临界区内分别考虑齿距偏差和齿廓偏差的影响系数,见表 2;
C v7 ——考虑因啮合刚度变动,在恒速运行时与轮齿弯曲变形产生的分力有关的系数,见表 2。
4. 5. 5 过渡区(1.15<N<1.5)的动载系数
在这个区域,动载系数由 N=1.15 和 N=1.5 时的 KV 值(见 4.5.3 和 4.5.4)线性插值确定。

11
JB/T 8830-2001

K V( N =1.15) − KV ( N =1 .5)
K V = K V( N =1.5 ) + (1.5 − N) ·
···
···
···
··· ·(31)
···
0.35
4. 6 接触强度计算的齿向载荷分布系数 KHβ
齿向载荷分布系数 KHβ 是考虑沿齿宽载荷分布不均匀对齿面接触应力影响的系数。

co
本标准的计算方法适用于有如下特征的齿轮:
a) 小齿轮对称于轴承安装在实心轴上,或 d i / d sh<0.5 的空心轴上(小齿轮非对称布置时产生的弯
曲变形必须考虑并加到啮合螺旋线误差分量 f ma 上,或用附加的完全螺旋线修形予以补偿);
b) 小齿轮直径接近等于轴径;
c) 大齿轮和箱体、大齿轮轴、轴承的刚度足够大;

w.
d) 在载荷作用下接触斑点布满全齿宽;
e) 小齿轮轴上没有附加的外载荷(如由联轴器施加的载荷)

f) 按 4.6.1.2 的规定,跑合量 yβ ≤yβ max 。 Fβ x 的值可按式(32)校验:
K Hβ − 1
Fβx = ···
···
···
···
···
···
···
···
··· ·(32)
···
c /2
xβ( γ )
Fm / b
g) 建议对用于 fma 的数值进行检验确认,如工作状态下的接触斑点。
fx
行星齿轮的应用见附录 B 中的 B2。
4. 6. 1 计算 KHβ 的参数
4. 6. 1. 1 啮合螺旋线偏差分量 fma5)(假定是由制造偏差引起的)
fma 为齿轮副相啮轮齿齿廓之间最大分离量。
a) 齿轮无修形或无装配调整
f ma = 1.0 f Hβ·
···
···
···
···
···
···
··· ·(33)
···
bz
式中:fHβ ——螺旋线斜率偏差,µm。
b) 装配时进行检验调整(对研或轻载跑合,可调轴承或合适的螺旋线修形)或鼓形齿齿轮副
f ma = 0.5 f Hβ·
···
···
···
···
···
···
··· ·(34)
···
c) 具有合理齿端修薄的齿轮副
f ma = 0. 7 f Hβ·
···
···
···
···
···
···
··· ·(35)
···
4. 6. 1. 2 跑合量 yβ ,跑合系数 xβ
w.

yβ是跑合后使初始啮合螺旋线偏差 Fβ x( µm)减少的量;xβ 是表明跑合后啮合螺旋线偏差特征的系


数。只要 yβ 与 Fβ x 成比例,在计算中可以使用 xβ。
a) 对调质钢
320
yβ = Fβx ···
···
···
···
···
···
···
···
··· ·(36)
···
σ H lim
式中: σ H lim ——试验齿轮的接触疲劳极限,N/mm2,见 5.7;
ww

Fβx ——初始啮合螺旋线偏差, µm; Fβx 的取值如下:


v≤ 5 m/s 时, Fβx 无限制;

5)对 于齿轮 副, 取其 中的 较大 FH β值代 入式( 33) ~式( 35) 中。

12
JB/T 8830-2001

5 m/s< v≤10 m/s 时, Fβx ≤ 80 µm;


v>10 m/s 时, Fβx ≤ 40 µm
320
xβ = 1 − ··
···
···
···
···
···
···
···
···
··· ·(37)
···
σ H lim

co
b) 对渗碳淬火钢、表面硬化钢、渗氮钢和氮碳共渗钢
yβ = 0.15Fβx ···
···
···
···
···
···
···
···
···
··· ·(38)
···
式中: Fβx =40 µm。
xβ = 0. 85 ···
···
···
···
···
···
···
···
···
···
··· ·(39)
···
c) 当大、小齿轮的材料不同时,大、小齿轮的 yβ和 xβ应分别计算,然后计算平均值
yβ = 0. 5( yβ1 + yβ2 ) ··
···
···
···
···
···
···
···
··· ·(40)
···

w.
xβ = 0. 5( xβ1 + xβ2 ) ··
···
···
···
···
···
···
···
··· ·(41)
···
4. 6. 2 齿向载荷分布系数 KHβ 的计算
4. 6. 2. 1 未经螺旋线修形的齿轮副
a) 直齿轮副和单斜齿轮副 6 )
4000 c b 2 b 2 l 7  x c f
K Hβ = 1 + xβ γ ( ) 5. 12 + ( ) ( − ) + β γ ma · ··· ·(42)
···

b) 双斜齿轮副 6 ),7 )
fx 3π E d1  d1 b 12  2 Fm / b

4000 cγ  2b B l 7  x c f
K Hβ = 1 + x 3.2( B ) 2 + ( ) 4 ( − ) + β γ ma ·
··· ·(43)
···
3π β E  d1 d1 B 12  Fm / bB
4. 6. 2. 2 经螺旋线修形的齿轮副
a) 直齿轮副和单斜齿轮副 6 )
——部分螺旋线修形 8 )(仅补偿扭转变形)
bz
4000 c b 4 l 7 x c f
K Hβ = 1 + xβ γ ( ) ( − ) + β γ ma ···
···
··· ·(44)
···
3π E d1 b 12 2 Fm / b
——完全螺旋线修形(补偿扭转变形和弯曲变形)
xβcγf ma
K Hβ = 1 + ···
···
···
···
···
···
···
···
··· ·(45)
···
2 Fm / b
当 K Hβ<1.05 时,取 K Hβ=1.05。
w.

b) 双斜齿轮副 6 ),7 )
完全螺旋线修形 9 )(补偿扭转变形和弯曲变形)

6)假 定所有 转矩 从一 个轴 端输入 ,如 果转 矩从 两个轴端输入或从双斜齿中间输入,有必要作更精确的分析。


7)离 转矩输 入端 较近 的半 边斜齿 轮的 KHβ的值较大;空刀槽比齿宽小时,切向力被两个单斜齿均分。计算 KHβ时
若 采用 半个 齿宽( 包括 半个 空刀 槽), 所得 值较 大。 因此,对大空刀槽双斜齿轮, KHβ应按 GB/T 3480 中一般
ww

方 法计 算。
8)扭 转变形 可由 螺旋 线或 螺旋角 修形 完全 补偿 。另外 ,要 求补 偿弯 曲变形 时必 须采 用鼓 形齿。
9)两 个单斜齿完全螺旋线修形是必要的。部分螺旋线修形只是补偿扭转变形,对于对称布置的双斜齿轮是不适合
的 。扭 转和弯曲变形可由螺旋角修形完全补偿。然而,只修转矩输入端的单边齿轮常常已经足够,另一边斜齿
轮的 扭转 和弯曲 变形 几乎 相互 补偿。 但这 种情 况应 予证实 。
13
JB/T 8830-2001

xβcγf ma
K Hβ = 1 + ···
···
···
···
···
···
···
···
··· ·(46)
···
Fm / b B
当 K Hβ<1.05 时,取 K Hβ=1.05。

co
式( 44) ~式(46)是根据 4.6 的假定 a)到 g)推出的。
4. 7 弯曲强度计算的齿向载荷分布系数 K Fβ
NF
K Fβ = K Hβ ·
···
···
···
···
···
···
···
···
···
··· ·(47)
···
2
(b / h) 1
NF = • ···
···
···
···
···
··· ·(48)
···
1 + b / h + (b / h ) 1 + h / b + (h / b ) 2
2

用 b1 / h1 和 b 2 / h2 中的较小者作为 b / h 。边界条件:当 b / h <3 时,取 b / h =3。对双斜齿轮,用 bB 代替 b。


4. 8 齿间载荷分配系数 K Hα、 K Fα

w.
接触强度计算的齿间载荷分配系数 K Hα和弯曲强度计算的齿间载荷分配系数 K Fα是考虑同时啮合
的各对轮齿间载荷分配不均匀的影响系数。
对于高速齿轮:
K Hα = K Fα = 1.0 ·
···
···
···
···
···
···
···
···
··· ·(49)
···

5 齿面接触强度(点蚀)计算

5. 1 基本准则
fx
节点或单对齿啮合区内界点处的接触应力σH 是齿面接触强度的计算基础。用两点中的较大σH 值来
确定承载能力。小轮和大轮的接触应力σH和许用接触应力σHP 均要分别计算,σH 应当小于或等于σHP。
5. 1. 1 强度条件
大、小轮在节点和单对齿啮合区内界点处的计算接触应力中的较大值σH,均应不大于其相应的许
用接触应力σHP,即:
bz
σ H ≤ σ HP ·
···
···
···
···
···
···
···
···
···
··· ·(50)
···
或者,接触强度的计算安全系数 SH 均应不小于其相应的最小安全系数 SHmin ,即:
S H ≥ S H min ··
···
···
···
···
···
···
···
···
··· ·(51)
···
上述两式中: σ H ——计算接触应力,N/mm2,见 5.1.2;
σ HP ——许用接触应力, N/mm2 ,见 5.1.3;
SH ——接触强度的计算安全系数,见 5.1.4;
w.

S Hmin ——接触强度的最小安全系数,见 1.4。


5. 1. 2 计算接触应力 σ H
小轮和大轮的计算接触应力 σ H1 和 σ H2 分别按下述两式确定:
K A K V K HβFt u±1
σ H1 = Z H Z B Z E Z εZ β • ·
···
···
···
···
···
·(52)
d1 b u
ww

K A K V K HβFt u±1
σ H2 = Z H Z D Z E Z εZ β • ·
···
···
···
··· ·(53)
···
d1 b u
上述两式中:“+”号用于外啮合,
“ –”号用于内啮合;
Z H——节点区域系数,见 5.3;

14
JB/T 8830-2001

Z B, ZD——小轮及大轮单对齿啮合系数,见 5.2;
Z E——弹性系数, N / mm 2 ,见 5.4;
Z β——螺旋角系数,见 5.6;

co
b——齿宽(对于双斜齿轮 b = 2bB ),mm,取一对齿轮中节圆处的较小齿宽,忽略端面倒棱或修
缘部分。对齿面硬化齿轮,齿宽既不包括非硬化部分,也不包括过渡区部分;
u——齿数比, u = z 2 / z1 , z 2、z1 分别为大轮和小轮齿数。
5. 1. 3 许用接触应力 σ HP
, σ Hlim 是在循环次数 N L = 5 × 107 时得出的,高速齿轮的循环次
根据 GB/T 3480(或 ISO 6336–5)
数可能超过这个值。当 N L ≤ 5× 107 时,可按式( 54)计算σ HP ;当 N L>5 × 10 7 时,在给出合适的条件

w.
(材料、制造)和有使用经验时,仍可按式( 54)计算 σ HP ,否则,由式(55)计算 σ HP 。
σ σ
σ HP = H lim Z L Z V Z R Z W Z X = HG ·
···
···
···
···
··· ·(54)
···
S Hmin S Hmin

1010 0 .0191 σ HG
σ HP = 0. 92σ Hpref ( ) = ··
···
···
···
···
··· ·(55)
···
NL S Hmin
上述两式中: σ Hlim ——试验齿轮的接触疲劳极限,N/mm2 ,见 5.7;
fx
Z L ——润滑剂系数,见 5.8.1;
Z V ——速度系数,见 5.8.2;
Z R ——粗糙度系数,见 5.8.3;
Z W ——工作硬化系数,见 5.9;
Z X ——接触强度计算的尺寸系数,见 5.10;
σ HG ——计算齿轮的接触极限应力, N/mm2 ;
bz
σ Hpref ——基准许用接触应力,N/mm2 , σ Hpref 取为由式(54)计算的 σ HP 值;
N L ——应力循环次数。
5. 1. 4 接触强度的计算安全系数 S H
大、小齿轮的 S H 分别计算。
σ HG
SH = ···
···
···
···
···
···
···
···
···
··· ·(56)
···
σH
w.

式中: σ HG 按式(54)或式(55)计算。
5. 2 单对齿啮合系数 Z B , Z D
当 Z B >1 或 Z D >1 时, Z B 是把节点处的接触应力折算到小轮单对齿啮合区内界点 B 处的接触应力
的系数; Z D 则是把节点处的接触应力折算到大轮单对齿啮合区内界点 D 处的接触应力的系数。
a) 内齿轮
Z B = Z D =1
ww

b)εβ≥1 的斜齿轮
Z B = Z D =1
c) 直齿轮
先计算参数 M1 和 M2:
15
JB/T 8830-2001

tan α wt
M1 = ···
···
··· ·(57)
···
 d 2  d 2 
 a1 − 1 − 2π  a 2 − 1 − (ε − 1) 2π 
α
 d b1 2 z1   d b 2 2 z2 
  

co
tan α wt
M2 = ···
···
··· ·(58)
···
 d 2 2π   da1
2
2π 
 a2 − 1 −  − 1 − ( εα − 1) 
 d 2 z2  d 2 z1 
 b2   b1 
式中: d a1 ( d a2 ) , z1 ( z 2 )分别为小轮(大轮)的齿顶圆、基圆直径和齿数;α wt 为端
, d b1 ( d b2 )

w.
面节圆啮合角;
ε α为端面重合度,见 5.5.1。
当 M1>1 时,取 Z B = M 1 ;当 M1 ≤1 时,取 Z B = 1. 0 。
当 M2>1 时,取 Z D = M 2 ;当 M2≤1 时,取 Z D = 1.0 。
d) ε β<1 的斜齿轮副
Z B 和 Z D 在直齿轮和 ε β≥1 的斜齿轮之间插值确定:
Z B = M 1 − ε β( M 1 − 1) , Z B ≥1··
fx ···
···
···
···
···
··· ·(59)
···

Z D = M 2 − ε β( M 2 − 1) , Z D ≥ 1·
···
···
···
···
···
··· ·(60)
···
当 Z B 和 Z D 等于 1 时,由式(52)和式(53)计算的接触应力是节圆柱 10) 上的接触应力。
5. 3 节点区域系数 Z H
节点区域系数 Z H 是考虑节点处齿廓曲率对赫兹压力的影响并将分度圆上的切向力转换为节圆上
bz
的法向力的系数。
2 cos β b cos α wt
ZH = ·
···
···
···
···
···
···
···
··· ·(61)
···
cos 2 α t sin α wt
式中: β b 为基圆螺旋角,见式(98)
; α t 为端面分度圆压力角; α wt 为端面啮合角。
5. 4 弹性系数 Z E
弹性系数 Z E 是考虑材料特性 E(弹性模量)和ν(泊桑比)对接触应力影响的系数。Z E 的值见表
w.

3。
5. 5 重合度系数 Z ε
重合度系数 Z ε是考虑端面重合度和纵向重合度对圆柱齿轮齿面承载能力影响的系数。
a) 直齿轮
4 − εα
Zε = ·
···
···
···
···
···
···
···
···
··· ·(62)
···
3
ww

10) 5.2 中 的方 法适 用于计 算当 节点 位于接触线上时的接触应力。当节点 C 位于接触线之外时, Z B 和(或) Z D

按邻 近的 顶圆 接触确定。对于 εβ小于 1 的斜齿轮, Z B 和 Z D 在直齿轮和 εβ≥ 1 的斜齿轮的值(在节点或邻近

的顶 圆上 确定 )之间 线性 插值 确定 。
16
JB/T 8830-2001

b) 斜齿轮
当 ε β <1 时
4 − εα εβ
Zε = (1 − εβ) + ·
···
···
···
···
···
···
··· ·(63)
···

co
3 εα
当 ε β≥1 时
1
Zε = ··
···
···
···
···
···
···
···
···
···
··· ·(64)
···
εα

表 3 部分材料组合的弹性系数 Z E

齿 轮 1 齿 轮 2

w.
弹性模 量 泊桑比 弹性模 量 泊 桑比 ZE
材料 材料
N/mm 2 ν N/mm 2 ν N / mm 2

钢 206000 189.8

铸钢 202000 188.9

球墨 铸铁 173000 181.4
钢 206000
铸锡 青铜 103000 155.0
fx 0.3 锡 青铜 113000 0.3 159.8

灰 铸铁 126000 到 118000 165.4 到 162.0

铸钢 202000 188.0

铸钢 202000 球墨 铸铁 173000 180.5

灰 铸铁 118000 161.4
bz
球墨 铸铁 173000 173.9
球 墨铸 铁 173000
0.3 灰 铸铁 118000 0.3 156.6

灰 铸铁 126000 到 118000 灰 铸铁 118000 146.0 到 143.7

5. 5. 1 端面重合度 ε α
ε α = gα / Pbt ·································(65)
w.

端面基圆齿距:
Pbt = mt π cos α t ·
···
···
···
···
···
···
···
···
··· ·(66)
···
啮合线长度:
 2 2 2 2 
gα = 0.5 d − d b1 ± d a 2 ± d b 2 µ a sin α wt ·
···
···
··· ·(67)
···
 a1 

上式中外齿轮取上排符号,内齿轮取下排符号。
式( 67)仅在啮合线长度由大、小齿轮齿顶圆所限定时才有效,不适用于挖根齿廓。
ww

5. 5. 2 纵向重合度 ε β
b sin β
εβ = ··
···
···
···
···
···
···
···
···
··· ·(68)
···
π mn
式中:b 为齿宽,mm,见 5.1.2 齿宽的定义。

17
JB/T 8830-2001

5. 6 螺旋角系数 Z β
螺旋角系数是考虑螺旋角对接触应力影响的系数。
Z β = cos β ···
···
···
···
···
···
···
···
··· ·(69)
···

co
5. 7 接触疲劳极限应力 σ Hlim
GB/T 3480 和 GB/T 8539 中给出了常用齿轮材料、热处理方法及材料质量对接触疲劳极限应力影
响的有关资料, σ Hlim 由标准试验齿轮的试验结果获得。
GB/T 8539 中还给出了 ML、MQ、ME 和 MX 质量等级的材料和热处理要求。除非另有协议,材
料质量等级 MQ 为高速齿轮所要求的最低质量等级。
高速齿轮常用材料的接触疲劳极限 σ Hlim 见图 1~图 3。

w.
fx
bz

图1 调质处理的碳钢、合金钢的 σ Hlim
w.
ww

图2 渗碳淬火钢的 σ Hlim

18
JB/T 8830-2001

co
w.
a) 调质 ——气 体渗 氮处 理的 渗氮钢

fx
bz

b) 调质 ——气 体渗 氮处 理的 调质钢
w.
ww

c) 调质或 正火 —— 氮碳 共渗处 理的 调质 钢
图3 渗氮和氮碳共渗钢的 σ Hlim

19
JB/T 8830-2001

5. 8 润滑油膜影响系数 Z L 、 Z V 和 Z R
Z L 、 Z V 和 Z R 分别是考虑名义润滑剂黏度、相啮齿廓间的相对速度和齿面粗糙度对接触区润滑油
膜的影响。

co
当啮合齿轮的硬度不同时,用较软的材料来确定这些系数。
5. 8. 1 润滑剂系数 Z L 11)
4(1.0 − C ZL ) 4(1.0 − C ZL )
Z L = C ZL + = C ZL + × C ZL ·
···
···
··· ·(70)
···
2 2
 80   134 
1.2 +  1.2 + 
 ν 50   ν 40 
a) 当 850 N/mm2 ≤ σ Hlim ≤1200 N/mm2 时:
σ H lim

w.
C ZL = + 0. 6375 ··
···
···
···
···
···
···
··· ·(71)
···
4375
b) σ Hlim < 850 N/mm2 时:
C ZL = 0. 83 ·
···
···
···
···
···
···
···
···
···
··· ·(72)
···
c) σ Hlim > 1200 N/mm2 时:
C ZL = 0. 91 ·
···
···
···
···
···
···
···
···
···
··· ·(73)
···
5. 8. 2 速度系数 Z V12 )
fx Z V = C ZV +
2(1.0 − C ZV )
···
···
···
···
···
···
···
··· ·(74)
···
32
0.8 +
v
式中:
C ZV = C ZL + 0.02 ···
···
···
···
···
···
···
···
··· ·(75)
···
5. 8. 3 粗糙度系数 Z R
bz
3 C ZR
ZR =( ) ··
···
···
···
···
···
···
···
···
··· ·(76)
···
Rz10

C ZR
 1.293 
ZR = 1/ 3
 ··
···
···
···
···
···
···
··· ·(77)
···
 ( Rz1 + R z2 ) a 
w.

上述两式中:Rz10——相对峰谷平均粗糙度,µm,见式(79);
Rz1 ,Rz2——小轮及大轮齿面微观不平度 10 点高度, µm。

11) 可选 用 Z L = C ZL + 4 (1 − Z ZL )ν f , ν f = 1/(1.2 + 80 / ν 50 )2 , 常用 黏度 参数见 下表 :

ISO 黏度 等级 VG32* VG46* VG68* VG100 VG150 VG220 VG320


2
名 义黏 度 ν 40 mm /s 32 46 68 100 150 220 320
ww

2
ν 50 mm /s 21 30 43 61 89 125 180

黏 度参 数 νf — 0.040 0.067 0.107 0.158 0.227 0.295 0.370

*仅用 于高 速齿轮 。
12) 可选 择: Z V = C ZV + 2(1 − C ZV )v P ,速 度参数 vP = 1/(0 .8 + 32 / v) 0.5 。

20
JB/T 8830-2001

5. 8. 3. 1 粗糙度值
Rz1 + Rz 2
Rz = ··
···
···
···
···
···
···
···
···
··· ·(78)
···
2
Rz1 , Rz2 在几个齿面上测量 13 14 ,取其平均值。
), )

co
3 10
Rz10 = R z ···
···
···
···
···
···
···
···
··· ·(79)
···
ρ red

ρ1 ρ 2
ρ red = ·
···
···
···
···
···
···
···
···
··· ·(80)
···
ρ1 + ρ 2
式中: ρ red ——节点处诱导曲率半径, mm;

w.
ρ 1 , ρ 2 ——分别为小轮及大轮节点处的曲率半径,mm;
ρ 1 = 0. 5d b1 tan α wt ··
···
···
···
···
···
···
···
··· ·(81)
···

ρ 2 = 0.5d b 2 tan α wt ·
···
···
···
···
···
···
···
··· ·(82)
···
对内齿轮, d b 取负号。
5. 8. 3. 2 指数 CZR
fx
a) 当 850 N/mm2 ≤ σ Hlim ≤1200 N/mm2 时:
C ZR = 0.32 − 0. 0002σ H lim ·
···
···
···
···
···
···
··· ·(83)
···
b) 当 σ Hlim <850 N/mm2 时:
C ZR = 0.15 ···
···
···
···
···
···
···
···
···
··· ·(84)
···
c) 当 σ Hlim >1200 N/mm 时:
2

C ZR = 0.08 ···
···
···
···
···
···
···
···
···
··· ·(85)
···
bz
5. 9 齿面工作硬化系数 Z W
工作硬化系数 ZW 是考虑钢制大齿轮(结构钢、调质钢)与光整齿面( Rz ≤ 6 µm)的硬化小齿轮
相啮合,从而使大齿轮齿面承载能力得以提高的系数。
HB − 130
Z W = 1. 2 − ··
···
···
···
···
···
···
···
··· ·(86)
···
1700
式中:HB——齿轮副中较软齿轮齿面的布氏硬度;当 HB<130 时,Z W =1.2;当 HB>470 时,ZW=1.0。
w.

5. 10 接触强度计算的尺寸系数 Z X
Z X 是考虑因尺寸的增大使材料接触强度降低的尺寸效应系数。统计数据表明,尺寸大小影响到应
力梯度较小的次表层的缺陷(如果缺陷存在)与材料品质(影响锻造过程与金属结构的变化等)。
对于调质齿轮及相对于轮齿尺寸和相对曲率半径有合适渗层深度的表面硬化齿轮, ZX=1,当渗层
较浅时, ZX 应选择较小的值。
ww

13) 平均 粗糙 度 RZ 1( 小轮 齿廓)和 RZ2(大轮齿廓)由制造后的齿面状况确定。制造包括任何形式的跑合,如作

为制 造工 序的 一部 分而专 门进 行的 跑合 ,如有 可能 也包 括使 用状态 下的 跑合 。

14) 若粗 糙度 以 Ra 值 ( =CLA 值) ( =AA 值 )给 出时 ,则可 近似 地取 Ra=CLA=AA= RZ /6。

21
JB/T 8830-2001

6 轮齿弯曲强度计算

6. 1 基本准则
齿根的最大弯曲应力不应超过材料的许用弯曲应力,这是齿轮轮齿弯曲强度计算的基础。

co
6. 1. 1 强度条件
计算齿根应力 σ F 应不大于许用齿根应力 σ FP ,即
σ F ≤ σ FP ·
···
···
···
···
···
···
···
···
···
··· ·(87)
···
或者,弯曲强度的计算安全系数 SF 应不小于弯曲强度的最小安全系数 SF min ,即
S F ≥ S Fmin ·
···
···
···
···
···
···
···
···
···
··· ·(88)
···
上述两式中: σ F ——齿轮的计算齿根应力,N/mm2 ,见 6.1.2,大、小轮分别计算;

w.
σ FP ——齿轮的许用齿根应力,N/mm2,见 6.1.3,大、小轮分别计算;
S F ——弯曲强度的计算安全系数,见 6.1.4,大、小轮分别计算;
S Fmin ——弯曲强度的最小安全系数,见 1.4。
6. 1. 2 计算齿根应力 σ F15)
计算齿根应力 σ F 由下式确定:
σ F = σ F0 K A K V K FβK Fα·
···
···
···
···
···
···
···
··· ·(89)
···
fx
式中: σ F 0 ——齿根应力的基本值,N/mm2 ,对于大、小齿轮应分别确定。
F
σ F0 = t YFY SYβ·
···
···
···
···
···
···
···
···
··· ·(90)
···
bmn
式中: mn ——法向模数,mm;
Y F——载荷作用于单对齿啮合区外界点时的齿形系数,见 6.2.1;
Y S——载荷作用于单对齿啮合区外界点时的应力修正系数,见 6.3;
bz
Y β ——螺旋角系数,见 6.4;
b——齿根圆柱上的齿宽(对双斜齿轮 b = 2bB ),mm,当大、小齿轮的齿宽不相等时,最多把
窄齿轮的齿宽加上不超过两倍模数的长度作为宽齿轮的计算齿宽。当有鼓形修整或齿端修
薄而使齿端不接触时,取大、小齿轮中的较小齿宽。
6. 1. 3 许用齿根应力 σ FP
,σ Flim 是在循环次数 N L = 3 × 10 6 时得出的,高速齿轮的循环次
根据 GB/T 3480(或 ISO 6336–5)
w.

数可能超过这个值。当 N L ≤ 3× 106 时,可按式(91)计算σ FP ;当 N L>3 × 10 6 时,在给出合适的条件


(材料、制造)和有使用经验时,仍可按式( 91)计算 σ FP ,否则,由式(92)计算 σ FP 。
σ σ
σ FP = F lim YSTYδrelT YRrelTYX = FG ····················(91)
SFmin SFmin

10 0 .02 σ FG
10
σ FP = 0.92σ Fpref ( ) = ··
···
···
···
···
··· ·(92)
···
NL S Fmin
ww

15) 对于 多分 支传 动轮系(行星轮系、分流传动轮系),总的切向载荷不是完全均匀地分布在各个啮合副上(取

决于 设计 、圆 周速度 和制 造精 度) ,需在 式( 89)中的 KA 后面插入不均载系数 Kγ,以调整每个啮合副上的

平均 载荷 。
22
JB/T 8830-2001

式中: σ FG ——计算齿轮的弯曲极限应力, N/mm2 ;


σ Flim ——试验齿轮的齿根弯曲疲劳极限,N/mm2,见 6.5;
σ Fpref ——基准许用弯曲应力,N/mm2 , σ Fpref 由式(91)计算,σ Fpref 等于由式(91)计算的
σ FP ;

co
YST ——试验齿轮的应力修正系数,如用本标准所给的 σ Flim 值计算时,取
YST = 2.0 ·
···
···
···
···
··· ··· ···
···
···
···
··· ·(93)
···
Yδ relT ——相对齿根圆角敏感系数,见 6.6;
Y R relT ——相对齿根表面状况系数,见 6.7;
Y X ——弯曲强度计算的尺寸系数,见 6.8。
6. 1. 4 弯曲强度的计算安全系数 S F

w.
大、小齿轮的 S F 分别计算。
σ
S F = FG ···
···
···
···
··· ··· ···
···
···
···
··· ·(94)
···
σF
式中: σ FG 按式(91)或式(92)计算。
6. 2 齿形系数 Y F
齿形系数 Y F 是考虑齿形对名义弯曲应力影响的系数。Y F 适合于载荷作用于单对齿啮合区外界点时
的情况。
fx
用直齿轮和斜齿轮的当量齿轮来确定 Y F 。当量齿轮的当量齿数为 zn ,zn 及当量齿轮的其它参数的
计算见 6.2.1。
6. 2. 1 外齿轮的齿形系数 Y F
用下式分别确定大、小齿轮的 Y F :
hFe
6( ) cos α Fen
mn
YF = ···
···
···
···
···
···
···
···
··· ·(95)
···
sFn
( ) 2 cos α n
bz
mn
式中: mn ——齿轮法向模数, mm;
α n ——法向分度圆压力角;
α Fen , hFe , sFn 的定义见图 4。
w.
ww

图4 影响外齿轮齿形系数 Y F 的各参数
23
JB/T 8830-2001

按式(95)计算 Y F 时需满足下列条件:
a)30°切线的切点应位于由刀具的基本齿条展成的齿根过渡曲线上;
b)展成基本齿条的齿根圆角半径 ρ fp >0,齿轮的基本齿条齿廓见图 5;
c)使用齿条形刀具加工齿轮轮齿。

co
外齿轮的 Y F 用表 4 中的公式计算。

w.
fx
a) 挖 根型 b) 普通 型
图5 轮齿的基本齿条齿廓和参数(最终齿廓)
6. 2. 2 内齿轮的齿形系数 Y F
假设以一个特殊齿条的齿形系数近似地代替内齿轮的齿形系数,该齿条的齿廓是基本齿条齿廓的变
bz
形,用该齿条可以展成出与内齿轮精确对应的外齿轮的法向齿廓(包括齿顶圆和齿根圆)齿顶载荷作用
角为 α n ,见图 6。
内齿轮的 Y F 用表 5 中的公式计算。
w.
ww

图6 影响内齿轮齿形系数 Y F 的各参数

24
JB/T 8830-2001

表 4 外齿轮齿形系数 Y F 的有关公式

序号 名 称 代号 计 算 公 式 公 式号 备 注
π mn s hf p — 基本 齿廓 齿根 高
− hf p tan α n + pr
4 cosα n

co
刀尖 圆心 至刀 齿 spr = p r − q ,
见图 5( 有挖根时)
1 E ρfp ( 96)
对称 线的 距离 − (1 − sinα n ) spr = 0 ,见图 5(没有挖根时)
cos α n
ρfp hfp
2 辅助 值 G − +x ( 97) x—— 法向 变位 系数
mn mn

3 基圆 螺旋 角 βb arc cos  1 − (sinβcosα n )2  ( 98)


 
z z
4 当量 齿数 zn ≈ ( 99)
cos2 βbcos β cos3 β

w.
2 π E π
5 辅助 值 H ( − )− ( 100)
z n 2 mn 3
(2G / z n ) tanθ− H π
6 辅助 角 θ ( 101) 取 初始值 θ= 进 行迭 代
6
危险 截面 齿厚 与 sFn π G ρ
7 z n sin( −θ ) + 3 ( − fp ) ( 102)
模数 之比 mn 3 cosθ mn
30°切 点处曲率半 ρF ρfp 2 G2
8 + ( 103)

9
径与 模数 之比
当量 直齿 轮端 面
fx
mn

εαn
mn
εα
cos θ( zn cos2θ− 2G )

( 104) εα 见 式( 65)
重合 度 cos 2 βb
当量 直齿 轮分 度 d
10 dn = mn z n ( 105)
圆直 径 cos 2 βb
当量 直齿 轮基 圆 dbn dn cosα n
11 ( 106)
直径
当量 直齿 轮顶 圆 d n + da − d
bz
12 dan ( 107)
直径
当量 直齿 轮单 对 d an 2 d bn 2 d
den 2 [ ( ) −( ) µ π mn cos β cosα n (ε αn − 1)] 2 µ ( bn )2 ( 108)
13 齿啮 合区 外界 点 2 2 2
分布 圆直 径 注 :式 中“ µ ”, 对外 齿轮 取“ –” 号, 对内 齿轮取 “ + ” 号
当量 齿轮 单对 齿
d bn
14 啮合 区外 界点 压 α en arccos( ) ( 109)
den
力角
w.

外界 点处 的齿 厚 1 π
15 γe ( + 2 x tan α n ) + invα n − inv αen ( 110)
半角 zn 2
当量 齿轮 单对 齿
16 啮合 区外 界点 载 α Fen α en − γ e ( 111)
荷作 用角
弯曲 力臂 与模 数 hFe 1 d π G ρ 
 (cosγ e − sin γ e tan α Fen) en − z n cos( −θ )− + fp  ( 112)
17
之比 mn 2  mn 3 cos θ mn 
h
ww

6( Fe ) cosα Fen
YF mn
18 齿形 系数 ( 95)
sFn 2
( ) cosα n
mn
注: 长度 单位 为 mm; 角度单 位为 rad。

25
JB/T 8830-2001

表 5 内齿轮齿形系数 YF的有关公式

序号 名 称 代号 计 算 公 式 公式 号 备 注

当量 内齿 轮分 度 d2
= mn zn

co
1 d n2 ( 113) d 2 —内 齿轮 分度 圆直径
cos2 βb
圆直 径

当量 内齿 轮根 圆 d n2 + df2 − d 2
2 dfn 2 ( 114) d f2 —内 齿轮根 圆直 径
直径

当量 齿轮 单齿 啮

3 合区 外界 点分 布 den 2 同表 4 式 ( 108) ( 108)

圆直 径

w.
当量 内齿 轮齿 根 d fn 2 − d n 2
4 hfp2 ( 115)
2

内齿 轮齿 根过 渡 当 ρF 2 已 知时 取已 知值 ;
5 ρ F2 ( 116)
圆角 半径 当 ρF 2 未 知时 取为 0.15 mn
cP h − h Nf 2
ρ fp 2 = = f2 =
1 − sin α n 1 − sin α n hf2 —内 齿轮 齿根 高;
fx
ρ fp 2
d Nf 2 − d f 2
2(1 − sin α n )
hNf 2 —内齿轮可用齿根高;

dNf 2 —内齿轮接 近齿根处一


6 刀具 圆角 半径 ( 117)
当齿轮型插齿刀顶 端 ρ fp 2 已知时 取已知
个圆的直径,该圆是内齿轮
值; 当 ρ fp 2 未 知时 ,取
可用齿 廓的 极限
ρ fp 2 ≈ ρ F2

spr = pr − q ,见图 5(有挖


π hfp 2 − ρ fp 2 ρ fp2 − spr
2( + tan α n +
sFn 2 4 mn mn cos α n
bz
危险 截面 齿厚 与 根时)
7 mn ρ fp2 π ( 118)
模数 之比 − cos ) spr = 0 ,见图 5(没有挖根
mn 6
时)
d fn 2 − d en2  π d − d en 2 hfp 2 
−  − ( fn 2 − ) tan α n 
弯曲 力臂 与模 数 hFe2 2m n 4 2mn mn 
8 mn ρ fp 2 ( 119)
π
之比 tan α n − (1 − sin )
mn 6
w.

6hFe2 s Fn2 2
YF ( ) /( )
9 齿形 系数 mn mn ( 95a )

注 :长 度单 位为 mm ;角度 单位 为 rad。

6. 3 应力修正系数 YS
应力修正系数 Y S 是将名义弯曲应力换算成齿根局部应力的系数。大、小轮的 YS 分别计算。
YS = (1.2 + 0. 13L) qs ( 1.21+ 2L.3 ) ···
1
···
···
···
···
···
···
··· ·( 120)
···
ww

式中:
sFn
L= ·
···
···
···
···
···
···
···
···
···
···
··· ·( 121)
···
hFe

26
JB/T 8830-2001

s Fn
qs = ··
···
···
···
···
···
···
···
···
···
··· ·( 122)
···
2 ρF
sFn ——外齿轮按式(102)、内齿轮按式( 118)计算;
hFe ——外齿轮按式(112)、内齿轮按式( 119)计算;

co
ρ F ——外齿轮按式(103)、内齿轮按式( 116)计算。
6. 4 螺旋角系数 Yβ
将当量直齿轮的齿根应力作为计算的初始值,用螺旋角系数 Yβ将其转换为相应的斜齿轮齿根应力。
用这种方法来考虑倾斜啮合线的影响(减小齿根应力)。
β
Yβ = 1 − ε β ·
···
···
···
···
···
···
···
··· ·( 123)
···
120ο

w.
式中:β——分度圆螺旋角,(°)。
当 ε β>1.0 时,取 ε β=1.0;当 β>30°时,取β=30°。
6. 5 齿根弯曲疲劳极限 σ Flim
GB/T 3480,GB/T 8539 给出了常用齿轮材料的 σ Flim 和 σ FE 的值,还包括了对质量等级 ML、MQ、
ME 和 MX 的热处理过程和材料质量的要求。
除非另有规定,对高速齿轮 MQ 级为最低材料质量等级要求。
fx
高速齿轮常用材料的齿根弯曲疲劳极限 σ Flim 值见图 7~图 9。
6. 6 相对齿根圆角敏感系数 Yδ relT
Yδ relT 近似地表明在轮齿折断时,齿根处的计算应力超过材料的应力极限的程度。
a) 对 qs ≥1.5 的齿轮,取 Yδ relT =1;
b) 对 qs <1.5 的钢制齿轮,取 Yδ relT =0.95。 qs 由式(122)确定。
6. 7 相对齿根表面状况系数 Y RrelT
bz
Y RrelT 是考虑齿根处的表面状况对齿根应力影响的系数。
它主要取决于齿根过渡圆角处表面的粗糙度
16 )

a) 所有材料,当 Rz <1 µm 时:
Y RrelT = 1.0 ·
···
···
···
···
···
···
···
···
···
··· ·( 124)
···
b) 调质和渗碳淬火齿轮,当 R z ≥1 µm 时:
Y RrelT = 1.674 − 0.529( Rz + 1) 0 .1 ···
···
···
···
···
··· ·( 125)
···
w.

c) 渗氮的渗氮钢、调质钢,氮碳共渗的调质钢、渗碳钢齿轮,当 R z ≥1 时
Y RrelT = 4.299 − 3.259( R z + 1) 0.005 ··
···
···
···
···
··· ·( 126)
···
6. 8 尺寸系数 Y X

16) 齿根 表面 状况 对弯曲强度的影响不仅取决于齿根过渡圆角处表面的粗糙度,还取决于尺寸和形状(齿根圆角

上的 一些 凹痕 问题),本标准中考虑的这个问题,还没有充分研究的结果。这里提供的方法仅在划痕或类似
ww

缺陷 的深 度小 于 2R z ( 2R z 为初步 估计 值) 时才 有效。

除了 表面 结构 ,其 它影响弯曲强度的已知因素还有残余压应力(喷丸)、晶界氧化、化学影响等。当齿根圆
角被 喷丸 处理 和( 或)齿 根圆 角形 状理想时, Y δrelT 应取稍大一点的值;当存在晶界氧化或化学影响时,则
Y δrelT 应取 稍小 一点 的值。

27
JB/T 8830-2001

Y X 是考虑尺寸大小对下列各项因素影响的系数:材料组织中薄弱点的分布概率、应力梯度(根据
材料理论,随尺寸的增加而减小)
,材料质量(由材料的锻造质量及缺陷等而定的)。
a) 调质钢齿轮

co
Y X = 1. 03 − 0. 006mn ···
···
···
···
···
···
···
···
··· ·( 127)
···
限制条件为:0.85≤ Y X ≤1.0。
b) 渗碳淬火的渗碳钢齿轮,气体渗氮的调质钢和渗碳钢齿轮,氮碳共渗的调质钢和渗碳钢齿轮
Y X = 1.05 − 0. 01m n ·
···
···
···
···
···
···
···
···
··· ·( 128)
···
限制条件为:0.80≤ Y X ≤1.0。

w.
fx
bz
图7 调质处理的碳钢、合金钢的 σ F lim 和 σ FE
w.
ww

图8 渗碳淬火钢的 σ F lim 和 σ FE

28
JB/T 8830-2001

co
w.
a) 调 质—— 气体 渗氮 处理 的渗氮 钢( 不含 铝)
fx
bz

b) 调质 ——气 体渗 氮处 理的 调质钢
w.
ww

c) 调质或 正火 —— 氮碳 共渗处 理的 调质 钢
图9 氮化及碳氮共渗钢的 σ F lim 和 σ FE

29
JB/T 8830-2001

附 录 A
(标准的附录)

co
轮齿刚度 c′和 cγ

轮齿刚度定义为使一对或几对同时啮合的无偏差轮齿在 1 mm 齿宽上产生 1 µm 挠度所需的啮合线


17 )
上 的载荷。
直齿轮的单对齿啮合刚度 c′是指一对轮齿的最大刚度,大致等于单齿啮合状态下一对轮齿的刚度
18 )
。斜齿轮的 c′是指一对轮齿在法截面内的最大刚度。
啮合刚度 cγ是所有啮合轮齿的刚度的平均值。

w.
本标准适用范围为:±x2 ≤x1 ≤x2 (+号用于外啮合,–号用于内啮合)。
A1 单对齿刚度 c′

单位载荷 Ft K A / b ≥ 100 N/mm:


c′ = 0. 8c′ th C R C B cos β ·
···
···
···
···
···
···
··· ·(A1)
···
A1. 1 单对齿刚度的理论值 c′ th
1
fx c′ th =
q′
···
···
···
···
···
···
···
···
···
··· ·(A2)
···

式中:
C2 C (C x ) (C x )
q′ = C1 + + 3 − (C 4 x1 ) − 5 1 ± (C 6 x 2 ) ± 7 2 + (C 8 x1 2 ) + (C 9 x 2 2 ) ·
···
z n1 z n 2 z n1 z n2
··
···
···
··· ·(A3)
···
式中:符号“±”:
“ +”用于外啮合,“–”用于内啮合;系数 C1~ C9 的值见表 A1。
bz
表 A1 系数 C1 ~ C9 的值

C1 C2 C3 C4 C5 C6 C7 C8 C9

0.04723 0.15551 0.25791 0.00635 0.11654 0.00193 0.24188 0.00529 0.00182

A1. 2 轮坯结构系数 CR
对实心盘形齿轮,取 CR =1。
w.

对其它齿轮:
ln(bs / b)
C R = 1+ ·
···
······ ···
······ ··· ···
··· ·(A4)
5e sR /(5 mn )
边界条件:若 bs / b < 0.2,取 bs / b =0.2;若 bs / b >1.2,取 bs / b =1.2;若 sR / mn <1,取 sR / mn =1。
代号的意义见图 A1。
ww

17) 可近 似使 用 Ft ( Fm 、 Fth… …) 代替 Fbt 来确定轮齿变形,用有关系数或修形将 Ft 转换为 Fbt(载荷与基圆柱相

切) ,与 其它 不定 因素( 如测 量值 的公 差)相 比, 这种 转换 所需要 的修 形可 忽略 不计。


18) 当 ε α>1.2 时, 单对齿 啮合 区外 界点 处的 c ′ 近似等 于单 对齿 啮合 刚度的 最大 值。

30
JB/T 8830-2001

co
w.
fx
bz

图 A1 轮坯结构系数 CR(对于类似或刚性轮坯齿轮副为平均值)
w.

A1. 3 基本齿条系数 CB
对于标准基本齿廓 19), C BS = 1 (标准值);
对于其它基本齿廓,CBD(差别值)由式( A5)计算:
[ ][
CBD = 1 + 0.5 (1.2 − hfp / mn ) 1 − 0.02(20 ο − α n ) ]···················(A5)
A1. 4 附加说明
ww

19) 基本齿条齿廓的参数: α p = 20ο 、 ha p = mn 、 hf p = 1 .2mn 、 ρ fp = 0.2 mn ,式( A2)和式( A3)的适用范围为:

x1 ≥ ± x 2 ,–0.5≤ x 1 ± x 2 ≤ 2.0(符号“ ±”:“ +”用于外啮合,“ –”用于内啮合)。在 100≤ Fbt / b ≤ 1600 N/m

范围 内计 算值 和实际 值的 误差 在 +5%和 –8%之间 。

31
JB/T 8830-2001

a) 内齿轮传动
内齿轮轮齿单对齿啮合刚度的近似值可由式(A2)
、式( A3)计算,此时,式中的 z n 2 取为无穷大。
b) 单位齿宽载荷 Ft K A / b <100 N/mm

co
Ft K A 0.25
c′ = 0. 8c ′ th C R CB cos β ( ) ··
···
···
···
···
···
··· ·(A6)
···
100b

c) 上述计算适用于钢制齿轮副,对其它材料组合的情况,参见 GB/T 3480—1997 中 6.5。


A2 啮合刚度 cγ

ε α≥ 1.2 的直齿轮和 β≤30°的斜齿轮,啮合刚度由式(A7)计算:

w.
cγ = c′ (0. 75ε α + 0. 25) ··
···
···
···
···
···
···
··· ·(A7)
···
式中: c′ 由式( A1)确定。

fx
bz
w.
ww

32
JB/T 8830-2001

附 录 B

(标准的附录)
非常规设计齿轮的特性

co
B1 行星齿轮系的动载系数

在有惰轮(中间轮)以及行星轮系(行星轮和太阳轮组成)的多啮合齿轮传动系中,有几个固有频
率。这些固有频率比单啮合的单个齿轮副的固有频率或高或低。
尽管用本标准中的方法确定的 KV是不可靠的,但对初步评价或多或少还是有用的。建议:如果有
可能,应使用更精确的方法重新确定 KV。

w.
对于非常规的齿轮设计,应优先使用对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来确定 KV。
B1. 1 不均载系数 Kγ(多载荷分支)
在多分支传动齿轮系中(如行星齿轮)
,总载荷不完全平均分布在每个啮合处上,此时引入不均载
系数来考虑。
适当时,可用 KA Kγ 来代替式(52)、式( 53)和式( 89)中的 KA。
B1. 2 外齿轮副的诱导质量
参见 4.5.1.1。
fx
B1. 3 临界转速
非常规设计齿轮的临界转速用实测或对整个系统进行全面分析来确定。然而,其它方法也可以近似
使用。下面是一些例子。
a) 轴齿轮的轴径近似等于轮齿中部的直径 dm1
由于轴齿轮的较高的扭转刚度在很大程度上由轴的质量来补偿,因此,可用常规方法,即用小齿轮
bz
的质量(轮齿部分)和名义啮合刚度 cγ 来计算临界转速。
b) 两个刚性联接的同轴齿轮
计入较大齿轮的质量。
c) 两个小齿轮驱动一个大齿轮
通常大齿轮的质量比小齿轮质量大得多,各对啮合的齿轮可分别考虑,即:
—— 第一个小齿轮和大齿轮构成的齿轮副;
w.

—— 第二个小齿轮和大齿轮构成的齿轮副。
d) 行星齿轮传动
由于多分支传动包括多个啮合刚度而不是一个啮合处的刚度,因此,行星齿轮传动的振动特性非常
复杂。用简单的公式计算的 KV 通常是不精确的,用本标准的方法确定 KV 值,应进行仔细的理论或实
验分析,或在使用经验的基础上加以验证。
1) 太阳轮和行星轮
ww

确定太阳轮临界转速 nE1 的诱导质量:


J pla J sun
mred = ·
···
···
···
···
···
···
·(B1)
( pJ pla rb2sun ) + (J 2
sun rb pla )
式中:Jsun, Jpla—— 分别为太阳轮和一个行星轮单位齿宽的转动惯量,kg·mm2 /mm;
33
JB/T 8830-2001

rb sun ,rb pla——分别为太阳轮和行星轮的基圆半径,mm;


p—— 计算轮系中行星轮的个数。
由式(B1)得出的 mred 值在计算 N 时要用到(见 4.5.1.2)
,在该式中,计算啮合刚度 cγ 要用近似等

co
于单个行星齿轮的啮合刚度,计算 z1 时要用太阳轮的齿数。
对行星齿轮,应注意 Bp 、Bf、Bk(见 4.5.1.3)计算公式中的 Ft 等于作用到太阳轮上的总切向载荷
除以行星轮的个数。
2)行星轮和与齿轮箱体刚性联接的内齿圈
此时,假定内齿圈的质量为无穷大,因此,诱导质量等于行星齿轮的当量质量, mred 由式(B2)
确定:

w.
J pla
mred = ·
···
···
···
···
···
···
···
···
···
··· ·(B2)
···
2
rbpla

式中代号的意义同式(B1)。
3)行星齿轮和转动内齿圈
此时,内齿圈的当量质量按外齿轮处理,行星齿轮的诱导质量按式(B2)计算。当内齿圈与几个
行星齿轮啮合时,按 B1.3c)处理。
B1. 4 惰轮(中间轮)
fx
当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大致相同,惰轮的尺寸也大致相同或稍大一点时,可按下列公式近似计算。
1)诱导质量
2
mred = ·
···
···
···
···
···
···
··· ·(B3)
···
 2rb22 rb23 
rb21

 J1 + J 2 + J 3 
 
bz
式中: J 1 , J 2 , J 3 ——分别为小齿轮、中间轮和大齿轮单位齿宽的转动惯量,kg· mm2 /mm。
2)啮合刚度
cγ = 0.5( cγ1,2 + cγ2,3 ) ·
···
···
···
···
···
···
···
··· ·(B4)
···
式中: cγ1,2 ——主动轮和中间轮齿轮副的啮合刚度;
cγ2 ,3 ——中间轮和从动轮齿轮副的啮合刚度( cγ的确定见附录 A)
,如果临界转速比的范围为
0.6<N<1.5 时,建议进行更精确的分析。
w.

如果中间轮远大于主动轮和从动轮,或者主动轮或从动轮远小于另外两轮时,KV 可按单个啮合副
分别计算,即:
主动轮–中间轮副;
中间轮–从动轮副。
上述 mred 的计算值可代替式(6)中的 mred ,用以计算临界转速。
对未提及的情况,建议进行精确分析。
ww

B2 简单行星齿轮的齿向载荷分布系数 KHβ 、 KFβ

齿向载荷分布系数 KHβ 、KFβ是分别用以考虑沿齿宽方向载荷分布不均匀对齿面接触和轮齿弯曲强


度影响的系数。

34
JB/T 8830-2001

适用于单级行星齿轮副,其特点如下 20 ):
太阳轮或行星架及有时连内齿圈都是浮动件,否则各行星齿轮的均载应通过加工的高精度和(或)
柔性来达到。有必要时,可参考上述条文的详细内容。

co
需确定下列数据:
——根据 4.6.1.1,确定加工偏差 fma ;
——根据 4.6.1.2,确定跑合系数 x β;
——根据附录 A 确定啮合刚度。
考虑到行星轮之间切向载荷分配的不均匀性,引入了系数 Kγ(见 B1.1),因此,每个行星轮的平均
切向力为 Fm = Ft K A K γK V , Ft 为每个啮合副所传递的名义切向力,对双斜齿轮 Ft 为两个单边斜齿轮

w.
的载荷之和。
a) 直齿轮和单斜齿轮 21 )
1)无螺旋线修形的太阳轮(Z)和行星轮(P )副,行星轮装于固定的刚性行星架销轴上
4000 c b x c f
K Hβ = 1 + Pxβ γ ( ) 2 × 5.12 + β γ ma · ···
···
···
··· ·(B5)
···
3π E d2 2Fm / b
2)部分螺旋线修形的太阳轮( Z)和行星轮( P)副,其它条件同 1)(修形仅补偿扭转变形)

KHβ 按式(44)确定。
fx
3)无螺旋线修形的太阳轮(Z)和行星轮(P )副,行星轮带轴颈,该轴颈装于行星架的轴承内
4000 c  b 2 b 4 lp 7  x c f
K Hβ = 1 + xβ γ 5.12 p( ) + 2( ) ( − ) + β γ ma ····· ·(B6)
···
3π E  d2 dp b 12  2Fm / b

4)完全螺旋线修形的太阳轮(Z)和行星轮(P )副,其它条件同 3),弯曲变形和扭转变形完全补


偿, KHβ 按式(45)确定。
bz
5)无螺旋线修形的内齿圈(H)和行星轮(P )副,行星轮带轴颈,该轴颈装于行星架的轴承内
8000 c b l 7 x c f
K Hβ = 1 + xβ γ ( ) 4 ( p − ) + β γ ma ·····
···
··· ·(B7)
···
3π E dp b 12 2Fm / b
6)部分螺旋线修形的内齿圈(H)和行星轮(P )副,其它条件同 5)
,修形仅补偿弯曲变形,KHβ
按式(45)确定。
7)有或无螺旋线修形的内齿圈( H)和行星轮( P)副,行星轮装于固定的刚性行星架销轴上,KHβ
w.

按式(45)确定。
22 )
b) 双斜齿轮
1)无螺旋线修形的太阳轮(Z)和行星轮(P )副,行星轮装于固定的刚性行星架销轴上
4000 c 2b 2 x c f
K Hβ = 1 + pxβ γ ( B ) × 3.2 − β γ ma ··
···
···
··· ·(B8)
···
3π E dz Fm / b
ww

20) 未考 虑齿 形联 轴器的反作用力,当传动件为刚性和柔性联轴器的摩擦特性不满足要求时,反作用力将引起沿

齿宽 的载 荷分 布不均 匀。

21) 同角 注 6)。

22) 见角 注 6)和 7) 。

35
JB/T 8830-2001

2)部分螺旋线修形(仅补偿扭转变形)23 )的与 1)相同的齿轮副,KHβ 按式(44)确定。


3)无修形的太阳轮(Z)和行星轮(P )副,行星轮带轴颈,该轴颈装于行星架的轴承内
4000 cγ  2b 2 B 4 lp 7  x c f
K Hβ = 1 + xβ  3.2 p ( B ) + 2( ) ( − ) + β γ ma ··
··· ·(B9)
···

co
E  dz d p B 12  Fm / bB

4)完全螺旋线修形(补偿弯曲和扭转变形)的与 3)相同的齿轮副,KHβ 按式( 46)确定。


5)无螺旋线修形的内齿圈(H)和行星轮(P )副,行星轮带轴颈,该轴颈装于行星架的轴承内
8000 cγ B 4 lp 7 xc f
KHβ = 1 + x ( ) ( − ) + β γ ma ····
···
···
···
··· ( B10)
···
3π β E d p B 12 Fm / bB

6)部分螺旋线修形(仅补偿弯曲变形)的与 5)相同的齿轮副, KHβ 按式(46)确定。


7)有或无螺旋线修形的内齿圈(H)和行星齿轮(P )
,行星轮装于固定的刚性行星架销轴上,KHβ

w.
按式(46)确定。

fx
bz
w.
ww

23) 见角 注 9)。
36
JB/T 8830-2001

附 录 C
(提示的附录)

co
使用系数 K A 的推荐值

C1 使用系数的确定

使用系数最好通过对实际使用经验的分析来确定,见 GB/T 3480。当无实践经验可用时,通过分析


研究确定。
使用系数 KA 用以修正 Ft。KA 是考虑齿轮啮合外部因素引起的附加到名义载荷上的载荷的影响系数。

w.
当不可能通过全面的系统分析或用合适的累积损伤准则的测量值来确定当量切向载荷时(见 4.2)
,则按
C2 确定。
C2 使用系数的近似值

表 C1 给出了使用系数的典型值。当缺乏使用经验或无详细的分析资料可用时,可使用表 C1 的值。
表 C1 的值应谨慎使用,因为在某些使用场合 KA 的值会比表 C1 中的值高得多。已使用过的值高达 10。
表 C1 中的值仅用于在非共振区运行的、载荷相对稳定的传动。如果运行中有非正常重载、电机的
fx
起动转矩大、间歇使用或严重的反复冲击负荷,应当核算其静强度和有限寿命下的承载能力(见 GB/T
3480)。例如:
a) 透平机械和发电机
若系统中的电流短路,转矩可高达名义转矩的 6 倍。这样的过载可通过安全联轴器保护。
b) 电动机和压缩机
若泵的频率和扭转振动的固有频率相同,会产生相当大的交变应力。
bz
c) 厚板轧机和钢坯轧机
要考虑到入轧转矩可高达轧制转矩的 6 倍。
d) 用同步电动机驱动
启动瞬时(大约 10 个波幅变化的时间),产生的交变转矩可高达名义转矩的 5 倍。但,这个危险的
交变转矩通常可以通过合适的调节予以完全避免。
由于尖峰转矩的大小取决于质量弹性系统,力的作用时间和安全保护(安全联轴器、电器的非同步
w.

转换保护)
,这里给出的资料和数值通常不能使用。
因此,在重要的场合要认真进行分析。建议达成合适的协议。
在用户的订单中说明的使用系数应考虑作为最小要求值。
要考虑附加的转动惯量(如飞轮效应产生的转矩)
。有时,制动转矩是最大载荷,并影响承载能力
计算。
假定使用的材料应有合适的过载能力。当使用的材料的过载能力很小时,应对尖峰载荷时的强度进
ww

行校核。
当使用的联轴器有如下特性时——液力偶合器、弹性联轴器和特殊的减振联轴器——KA 在中等和
严重冲击时的取值可以减小。

37
JB/T 8830-2001

表 C1 使用系数 KA
工 作机 工作 特性
原 动机 工作 特性
均 匀平 稳 轻 微冲 击 中等 冲击 严重 冲击

co
均匀平 稳 1.00 1.25 1.50 1.75

轻微冲 击 1.10 1.35 1.60 1.85


中等冲 击 1.25 1.50 1.75 2.00

严重冲 击 1.50 1.75 2.00 2.25 或 更大

表 C2 原动机工作特性

w.
工作 特性 原 动 机

均匀 平稳 电 动机 (如 直流电 动机 )、 平稳运行的 1)蒸汽轮机或燃气轮机(起动力矩很小,起动不频繁)



轻微 冲击 蒸 汽轮 机、 燃气轮 机、 液压 马达 或电动 机( 具有 大的 、频繁 的起 动转 矩) 2

中等 冲击 多 缸内 燃机

严重 冲击 单 缸内 燃机

1)可 根据振 动试 验或 类似 设备确 定。


fx
2)见 GB/T 3480中 寿命 系数 ZNT、 YNT 的图 。考 虑瞬 间过 载的影 响, 见 C2 中的例 子。

表 C3 工业齿轮工作机的工作特性示例
工作 特性 工 作 机

载荷平稳的发电机,载荷平稳的带式或板式输送机,螺杆输送机,轻型升降机,包装机械,机
bz
均匀 平稳 床进给机械,通风机,轻型离心机,离心泵,用于轻质液体或均匀密度物料的搅拌机、混料机,
) 2)
剪 切机 ,压 力机, 冲压 机 1 ;立 式传 动装置 和往 复移 动齿 轮装置

载荷非均匀平稳的带式或板式输送机,机床主传动装置,重型升降机,起重机回转齿轮装置,

工业或矿山用风机,重型离心机,离心泵,粘性介质和非均匀密度物料的搅拌机、混料机,多缸
轻微 冲击
活塞泵、给水泵,通用挤压机,压延机,回转窑,轧机(连续的锌带、铅带轧机,线材和棒材轧

机 )3
w.

橡胶挤压机, 连续工作的橡胶和塑料混料机,轻型球磨机,木工机械(锯片和车床)
,钢坯轧
中等 冲击 3)
,4)
机 ,提 升装 置,单 缸活 塞泵

挖掘机(斗轮 驱动、斗链驱动、筛分驱动),挖土机,重型球磨机,橡胶压轧机,破碎 机(石


3)
,5)
严重 冲击 料、矿石),铸造机械,重型给水泵,钻机,压砖机,卸载 机,落砂机,带材冷轧机 ,压坯

机 ,轧 碎机

1)额 定载荷 为最 大转 矩。
ww

2)额 定载荷 为最 大启 动转 矩。
3)额 定载荷 为最 大轧 制转 矩。
4)转 矩受限 流器 限制 。
5)带 钢的频 繁开 裂会 导致 KA 上升 到 2.0。

38
JB/T 8830-2001

表 C4 高速齿轮及其类似齿轮工作机工作特性示例
工作 特性 工 作 机

离心式空气压 缩机(空调装置用、加工工艺用)
,功率测试台架,基本负荷或平稳负荷 的发电

co
均匀 平稳
机 和励 磁机 ,造纸 机主 传动 装置

管线离心式空气压缩机,轴流式压缩机,离心式风扇,载荷峰值发电机和励磁机,离心泵,旋
轻微 冲击
转 式轴 流泵 ,造纸 工业 ,精 研机 ,机床 辅助 驱动 ,压 印机

旋转凸轮风机,径向流动的旋转凸轮压缩机,活塞压缩机( 3 缸或更多)
,矿山和工业上大型频
中等 冲击
繁 起启 的吸 气机, 锅炉 离心 供水 泵,旋 转凸 轮泵 ,活 塞泵( 3 缸或更 多)

严重 冲击 活塞 压缩 机( 2 缸 ), 离心 泵( 带水 箱),泥 浆泵, 活塞 泵( 2 缸 )

w.
附 录 D
(提示的附录)
参考文献目录

ISO 53: 1998


fx
通用机械和重型机械用圆柱齿轮:标准基本齿条齿廓
ISO 54: 1998 通用机械和重型机械用圆柱齿轮:模数和径节
ISO 468: 1982 表面粗糙度:参数、值和评定规则
ISO 701: 1998 国际齿轮标志法:几何参数的符号
ISO 9085–1 工业齿轮承载能力计算 详细方法
ISO 9085–2 工业齿轮承载能力计算 简化方法
bz
ISO 9083 船用齿轮承载能力计算
ISO 9082 车辆齿轮承载能力计算
w.
ww

39
JB/T 8830-2001
co
w.
fx
bz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机 械 行 业 标 准
高速渐开线圆柱齿轮和类似要求齿轮
承 载 能 力 计 算 方 法
w.

JB/T 8830- 2001


*
机械 科学研 究院出 版发行
机 械科学 研究院 印刷
(北 京首 体南 路 2 号 邮 编 100044)
*
开 本 880× 1230 1/16 印 张 3 字 数 84,000
2001 年 8 月 第一 版 2001 年 8 月第 一次 印刷
印数 1- 500 定 价 48.00 元
ww

编 号 2001- 077

机械 工业 标准 服务 网: http://www.JB.ac.cn

You might also like